环境治理范文
时间:2023-03-14 10:1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监视性环境监测
这种常规性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影响环境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通常情况下,对这些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监测主要是通过长期、定点的监测方式,再利用相关环境监测高科技仪器设备对追踪到的环境信息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比较,得到环境污染排放物的趋势,以便在后期的环境治理下采取有效的措施。
1.2定点性环境监测
这种环境监测的方式主要是用于在污染事故发生的情况下,对该环境污染的区域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采取该种监测方式能够有效定位污染源具体的位置。与此同时,当环境污染中发生有害物质的扩散等现象的时候,通过使用这种定点性的环境监测方式能够对有害物质具体的扩散方向以及速度进行掌握,从而为后期环境污染区域的治理提供很好的基础。
1.3研究性环境监测
这种环境的监测方式主要应用于科研方面,为相关的环境课题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因此在进行研究性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其标准和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从而保证后期的环境治理能够正常的进行。
2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环境监测在整个环境治理的环节中占用重要作用,通过选择及时、适当的环境监测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展开。整个环境监测的过程是相对比较复杂和繁琐的。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对于在数据分析中所采用的化学知识越来越频繁,重量法、色谱分析法、容量分析法以及电化学分析法都对环境的监测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环境污染中准确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具体信息。具体来说,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环境治理的目标更加明确。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其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多种不同形式,在对这些具体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合适的监测形式,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具体到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由于有环境监测在前期具有针对性的监测和管理,使得整个治理工作能够进行明确的范围、功能划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环境治理中的各种问题。
(2)环境监测的区域区别对待性能够促进治理工作的展开。根据区域的不同的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厂区环境监测和区域环境监测。在面对具体不同的区域来说,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落实到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区域性的差别化处理。这就使得在后期环境工作的处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抓住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顺利地展开环境治理的工作。
(3)环境监测促进治理工作的有序展开。在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都是提前设计和规划具体详细的监测步骤,保证环境监测的有序进行,在后期的环境治理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制定和规划与之相适应的步骤展开工作,从而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性展开,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和环境质量。
3环境监测在提高环境治理效力上的措施分析
环境监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过程,所以对于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上的效益上的发挥,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努力从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成效。具体来说根据现阶段环境污染的具体现状和环境治理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加强环境监督检查
在环境监察的过程中,通过严格要求相关环保工作人员对污染源、举报地区以及具体的受污染环境进行长期的监测和检查,从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制止非法排放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采用现代化高科技、高标准的环境监测设备等仪器,严格按照监测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规划所在行业环境监测的具体标准和规定,从而发挥其对环境监管的作用,更好的建设高质量的环境。
3.2制定和规划环境相关的法规
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逐渐颁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最高人员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这些相关的法律使得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与此同时通过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纳入到我国五大文明的建设之中,更加提高和加强了环境治理的我国法律层面的重要性。
3.3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可以说现阶段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所以通过提高公民在环境治理上的相关意识,这对于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可以在每年的中国环保日举行相关的生态保护活动,可以借助相关网络新闻媒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认识;当然也可以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联系当年的世界环境主题和重点,为鼓励和引导公民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进行有力的宣传。
3.4加强生态净化绿色治理
对于环境的治理是一个很繁琐和大规模的工程,除了要对污染源进行减少和消除之外,还需要借助生态系统对环境进行改善处理。在进行生态净化绿色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生物科学的相关技术,设计和研发具体的绿色治理措施,如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分解以及转化等功能对环境污染物的浓度以及有害性物质进行降解处理。
3.5减少工农业商等领域的污染
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打破以环境作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研发和应用生态、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高科技的污染处理设备,促进无污染、绿色、高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和提高对环境治理的效果。
4结语
篇2
环境监测指的是连续性或间断性测定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并分析其变化和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建立于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其是对于水、土质量、空气及噪声指标实施的监测作业。通常,环境监测过程主要包括:现场取样、布置点优化、采集相关数据及数据分析等,进而为环境的治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2环境监测的特点
2.1综合性
环境监测综合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环境监测的手段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环境监测的对象可以是空气、水、土、废物等,只有做到对象的综合性分析,才可以准确地了解环境情况;此外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会涉及自然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知识,必须进行综合的考虑才可以准确阐述数据含义。
2.2连续性
环境污染有着时空性的特点,若要提高结果的准确度,就要长期持续测定,进而从大量数据中寻找规律并预测其发展态势。对此,监测的网络及点位一定要进行科学性选择,一旦确定好点位,则要做好长期监测准备。
2.3追溯性
环境监测过程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监测采样、样品的运送及保存、实验分析及数据整理,这一过程复杂而又有一定的关联性,任何差错都会对最终结果造成影响。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一定要建立起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
3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积极作用
3.1有利于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首先,环境监测可以实现对辖区范围内企业节能减排的控制,加强企业污染物净化和处理工作,尽可能降低污染物直接排放,进而做到环境污染监督工作。其次,监测单位可以对遭受污染的位置实施监测,找出污染具体起因,摸清污染情况,通过采取具体的措施对污染加以综合整治,减少污染对于人类及大自然的伤害。
3.2使得环境治理的目标更加明确
环保工作可以说是一项长期且涉及面较宽泛的工作,且影响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污染物,很多环保工作者压力很大的主要原因就是环境治理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无法一步完成。监测过程能够弥补环境治理中的不足。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环境治理目标,环境监测通过对自然中污染物进行综合分析,实时发现当前区域所面对的环境污染物问题,进而使环境治理更具针对性。
3.3推动环境治理工作有序实施
环境监测的主要对象是人为性污染,人为性污染主要有工业、农业以及人们生活污水等污染。由于目前人们为经济效益,致使大量污染物排放到大自然当中,由此出现了许多环境污染问题,由此可知提升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加强环境治理有序进行十分关键。一般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首先要设定好具体环境监测程序,保证监测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充分落实,同时还要控制好监测过程。在后续的治理中也要制定一些新规划,做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处理具体污染问题,确保环境得到更好的治理。
3.4为环境治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环境治理时有效利用监测技术,可实现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但在大部分环境治理过程中并未重视环境监测技术,出现此类现象时我们应提高重视程度。如果对监测的重视程度不够,就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监测技术没有被充分利用在需要的地方,将会影响环境治理工作的长期发展。一些行政机构没有把监测部门归入重要部门,未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得监测部门丧失了原本的意义。我们要充分意识到环境监测能够为环境的治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进而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务,需得到应有的重视度。我们要处理好监测部门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环境监测部门的主要职责,形成制度化管理体系,使环境监测工作发挥最大的作用。
篇3
(一)环境监测的含义。
环境监测指的是通过专业仪器对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测定,通过各项测定的检测值来确定测量环境的质量,以及环境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环境监测工作为专业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环境质量反馈数值,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三)环境监测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过程主要包括:接受任务、现场考察、收集资源资料、检测计划进行设计、合理布点、采集样品、运输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估等。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的分类有多种鉴定标准,根据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我们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目的性分类。
按照目的性分类,环境检测主要分类特定目的性检测、研究性检测、检测性检测三种。目的性检测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来执行,研究性检测往往属于环保科研方面的应用范围,检测性检测针对的主要是一些特定环境下的检测工作。
(二)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
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主要分为震动和噪声检测、固体废弃的物品检测、水质、土质、空气、热、光等检测。通过细化的检测对象来确定本次检测的目的,根据这些检测对象反应出来的数据来鉴定环境的状况。根据时代的发展,随着一些新物种的出现,环境监测的对象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三)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
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主要按照检测区域面积大小来划分,可以分为厂区、单位、部门等的检测,这种环境监测主要用来监督企业单位的环保工作,以此来颁发排污许可证和征收对应的排污费。也可以对较大的户外场地和环境进行检测,比如海洋、城市水体、大气、个别景区等,这种环境检测工作综合考虑的是整个地球的环境变化因素,比如近期比较热门的北极冰融化的现象等。
三、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环境监测是一项细致繁琐的检验过程,通过环境检测可以尽快得知环境变化的趋势,依靠专业的数据来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严格环境管理的制定标准。
环境监测工作的各种检测都以人类生态居住为标准,各项环境检测都是为了人类身体的健康打基础,通过严格的环境检测工作可以督促各种环保部门,在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目标中可以更积极主动的依靠真实的数据分析来制定环保工作的标准,进而制定一些更有效、更实际的环保制度和规定,减少以往盲目操作的误区,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环境检测工作可以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通过各项环境监测工作,相关的环保部门会得到一个真实的环境变化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掌握近期本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进而明确这些排放物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可以根据事实来限定一些企业单位的日常排污量,并且对一些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单位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些排污量的分析,对一些需要审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核定,发放排污许可证。
(三)环境检测工作在排污统计和排污费征收中的作用。
环保部门给予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在领取允许生产命令的同时,也开始每天的排污工作,因此这些部门每天的排污量需要一个专业的统计工作。环境监测可以根据详细的仪器检测和实地检测得出这些企事业单位每天固定的排污总量,这样环保部门就可以有明确的收取排污费的执行标准,根据不同时期排污量的变化收取相对应的费用,便于环保工作的展开。
(四)环境检测辅助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进行。
定期的环境检测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对本地区的企业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作进一步的跟踪统计和分析,实行当地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可以督促这些企业单位时刻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法规和法律条文,杜绝恶性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减少环境污染给地球造成的损害。同时环境检测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环境状况,是否属于被污染的状态,还是属于自然和谐的环境状态,这些信息提供可以为当地的居民生活提供借鉴,便于居民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手段。
(五)环境检测在纠纷仲裁中的作用。
环境检测工作可以就地取样,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得出准确的信息,为仲裁机构提供最终裁决的依据,同时环保部门也可以根据环境检测的结果来实行及时补救的环保工作,并且对这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相对应的经济处罚。
(六)环境检测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作为环境检测也不例外,做好相对应的高科技环保方面的环境检测工作,对于环保工作的革新以及环保新产品的研发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与时俱进的掌握最先进的环境检测仪器和内容,才能将科技转化为劳动力,对于推动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减轻环境资源的破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乡村环境 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可见党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然而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局限和农民自身的环保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存在着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意排放、家禽家畜粪便任意堆放的现象,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笔者通过走访调研、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分析思考乡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
一、当前乡村环境治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宣传不到位,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既需要干部转变旧有观念,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又需要培养广大村民热爱乡土、保护乡土的积极性。一些乡镇干部没有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在工作重心,甚至认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可有可无,致使环境治理进展缓慢。此外,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不够,不少群众环境治理漠不关心,环保意识和环卫常识缺乏。
2.缺乏科学规划,缺乏技术支撑。从当前的情况看,各地乡村在治理环境卫生上还缺乏统一的规划。特别是有的村落在规划建设中对垃圾处理、排污、家畜饲养及粪便堆放等问题考虑不够充分,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有的村落,垃圾箱虽建立了但清运不及时,排水渠虽修了但污水排不出村,反而形成二次污染。垃圾污水粪便等处理难度大、花费大,必须转变过去简单的做法,探索出符合农村实际的污染物治理方法。
3.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上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广,农民数量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多,致使投入的资金仍然相对不足。有的农村虽然配备了垃圾箱,但由于缺乏资金,难以给付工资,使得垃圾箱成了摆设,垃圾堆积如山,并引发水污染。
4、政策机制不完善,治理成果巩固难。现行农村保洁员工资的结构基本上是由县财政出一部分、乡(镇)村筹集一部分的方法进行发放,但实际情况是村一级由于无集体经济支撑,由村一级筹集的资金无法落实。从而,导致农村保洁人员严重匮乏,现有保洁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作用发挥不好,治理成果难以巩固。
二、对开展乡村环境治理的建议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合理与否,必然直接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也必然影响到农村环境。因此,要高度重视乡村规划工作,规划先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规划要超前考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粪便堆积等农村实际问题,综合考虑公共场所、道路、水沟、公厕、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做到有实用性、可行性、操作性。
2.加大投入,鼓励环保投资。环保资金能否到位,到位的资金是否切实用于农村环境治理,关系到农村环境治理的可持续性和成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乡)财政应将环境卫生治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提高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根据实际情况,集政府、集体、群众多方力量,通过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对村级卫生治理实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补。二是整合打捆项目。环境治理项目资金应严格落到实处,实行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打捆”涉农项目资金,使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农村新能源开发相结合,与基本农田改造项目相结合,整合项目、集聚资金、成片进行、同步推进,使资金的效用最大化。三是运用市场机制。学习、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生态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路子。
3.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国土、城建、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坚决执行规划,把拆违还耕、拆违还绿、拆违治脏、拆违添景有机结合起来。水利等部门加强河道治理与执法;环保部门重点监管企业生产垃圾和村民塑料袋等生活垃圾的处置;林业、农业等部门重点指导和规范清洁种植、畜禽粪便治理和生态家园建设。
4.大力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通过等媒体,通过宣传标语、展板、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形式强化宣传,使环卫知识家喻户晓,
5.完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纳入各级政府工作日程,将环境保护和治理与干部考核评比挂钩。发动广大村民,开展集体环卫活动,通过评比形式予以奖惩,营造人人争当环境卫士的良好氛围。对于可能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工程项目,要进行严格的环保评估,从源头上遏制破坏行为。同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群众监督职能,全程监督企业运行,健全事后审查机制。多管齐下,建立起一套长效管理机制,共同呵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杨麟.湖南省农村环保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丁培轩.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3,12:273-274
篇5
关键词 环境检测 环境治理 促进性
一、前言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行业能源消耗大大增加,工业废渣、废水、废气排放量随之变大,导致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环境长期遭到严重破坏,不仅会带来诸多问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后人的生存堪忧。在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背景之下,通过环境检测实施环境治理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二、环境治理中环境检测的必要性
温室效应、酸雨、土地荒漠化、水域富营养化、泥石流等现象都是由环境污染所导致的,而环境污染则与人类活动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变得越来越重要。环境检测,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生物学科、环境学科、地质学科、化学学科等多种学科知识与常识,对环境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进行检测的一个过程。[1]检测的对象包括水质、土质、气体、声音等各种介质,通过取样、实验、计算得出被检测对象污染物的组成成分及各种污染物质的比例。根据检测结果所得数据资料科学性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实现对环境当前破坏程度的准确评估,并为治理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撑。实际上,在环境治理中,很多地方都需要依靠环境检测,也必须进行环境检测。因为只有通过环境检测才能了解污染物的成分及比例,进而才能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才能保证环境治理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最终实现环境保护目的。因而,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的促进性作用
(一)促进治理设备科学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个时生了实质性的变革,将传统以人工为主的生产运作模式转变为以科技、先进设备运作为主的生产模式,将21世纪发展成为科技时代,高新技术时代。在这一时代中,环境检测设备作为高新技术产品,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断向着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不断促进环境治理设备趋于科学化,大大提高了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化与高效化。[2]环境检测依托于各种检测技术与相关实验器材,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行为规范性,提高检测数据精度,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不断对环境检测与治理设备进行改良创新,在继承传统设备优势基础上积极研发新的功能,克服传统设备局限。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与悉心钻研,环境检测与环境治理设备的科学化水平取得了实质性提高,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促进检测系统智能化
环境检测系统是环境治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是所有环境治理设备正常稳定工作的保障,环境检测系统性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检测效率与检测精度。近几年,我国在环境检测方面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本形成了一套标准规范的环境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对环境治理设备的实时监控与实时检测,实现对设备的智能化操作与控制,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3]而环境检测系统的形成与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和环境治理工作效率的提高,都得益于环境检测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三)为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与治理方案的制定,需要有真实、可靠、有效的数据做支撑和引导。这样才能避免治理工作开展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切实提高环境治理工作效率与治理决策的科学性。而环境检测通过对环境中各种对象污染物的检测,可以为环境治理方案制定与治理计划提供决策依据,提供所需数据支持。[4]环境检测与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当前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历史检测数据和治理方法、治理成果为基础,通过分析、对比历史数据与新生数据,了解环境污染变化趋势、污染物及其比例变化情况与污染程度,从而依据这一变化情况对环境污染进行预测评估,制定长期有效的环境治理对策,为环境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四)为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治理工作离不开技术的投入与使用,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环境治理工作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才有可能实现环境保护。而以开展技术性检测为核心的环境检测,无疑可以为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如监测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5]这些技术在环境治理中,在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所需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环境治理决策有效性、实用性的提高和检测精度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所起到了巨大的促进性作用。
四、结语
当前,环境的严峻形势与继续恶化趋势,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质量的提升,使得环境治理工作日益紧迫,治理任务日益繁重。为降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做好环境检测工作,推动环境检测促进性作用全面发挥,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为上海申丰地质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徐海妹.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4):177.
[2] 程仁福,刘光辉.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3):144-145.
[3] 庄小青.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4(11):5-6.
篇6
1、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1.1农村环境质量的内涵与现状研究
农村环境是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是围绕生活周边的所涉及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是主体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平时的行为。农村环境质量侧重于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环节。研究的农村环境质量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复杂。据了解,有关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很少,所以,可供借鉴的经验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来说很欠缺。在此基础上,政府对某些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缺乏具体的方案报告。
1.2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布点的选择
要对农村环境进行良好的监测,需要选择好布点,在怎样的环境之下是适合环境监测的,对采样点位置进行选择。首先,这个地点要具有代表性,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布点采样,才能获取最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地点拥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可以真实反映农村环境问题。其次,还要有重点性,在农村范围,对污染较重地区,要优先布设适当的监测点,饮用水源地、果蔬基地、养殖基地等,重点掌握这些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最后,要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有一个核心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这需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时,需要有一支专业团队,同时还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对相关工作予以支持。
2、农村环境的治理
2.1健全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
对于农村来说,产生环境污染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在治理环境问题时,既要治标也要治本。笔者认为农村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各方面,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养殖污染,水污染等这些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认识到问题所在,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此,我建议建立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把每村每户都纳入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规定中,严格监督环境考核工作的完成。我们可以把农村环境保护落实到每家每户,首先最好自家周围的环境保护,然后,还要有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对一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和揭发。定期还要参加环境的考核评比,以奖促治和政策资金扶持,以此鼓励乡镇政府和当地居民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
2.2逐步完善农村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上面我们有提到农村环境监测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针对广大农村环境区域大,污染面广的问题,我们要合理制定监测计划,包括布点、采样、样品分析、样品运输等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同时,基层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合理配置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办公场地、质量管理体系机制等各面硬件软件,以保证监测质量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我们知道农村环境还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涉及到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不完善,但是,我们要对我国立法机构有信心,关注农村问题,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其次,基层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力度不够,这些都是环境治理中呈现出的问题,监测机构注意问题根源,全面解决相关问题。据我了解,某些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环保目标考核制度,将逐步设立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召集广大专业人才加入到环境保护中,认真深入农村进行环境监测,及时为保护农村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第一手的资料。
3、更多争取技术支持,加强仪器配置和人员技能的培训
农村环境的监测和治理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对于农村来说,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个人进行环境投资和管理。只有扩宽环境监测领域,配备必须的仪器设备,同时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才能确保农村环境监测事业的持续发展。
4、结论
篇7
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第一次省部际联席会议的有关要求,我部紧紧围绕确保太湖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和饮水安全的目标,按照会议制度工作细则和职责分工,抓紧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工作,下半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调整工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指导两省一市,一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研究制定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分年度计划,并落实到具体地区和企业,逐步建立淘汰落后产能激励机制。二是修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将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项目由备案改为核准,继续严控“两高”行业增长。三是逐步提高并定期修订太湖流域重点行业能效和污染排放市场准入标准,对高耗能、高排放重点行业,把能效和污染排放指标作为行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条件。四是会同有关行业协会,对环太湖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及对水环境的影响展开调研,系统掌握有关情况﹔研究制定和实施更加严格的重点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二)发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等措施,引导推进两省一市工业科技进步,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是总结已有的高耗能行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促进节能减排的成功经验,支持其在太湖流域相关企业中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与浙江省沟通,探讨促进发展浙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应用软件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等有关问题,探索省部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继续落实《关于推动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举办好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及部省市工作会商会、论坛等活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三)开展清洁生产,发展节水型工业。在前期与两省一市沟通与指导工作的基础上,一是继续指导太湖流域两省一市有关部门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大当地重点污染企业、重点能耗企业和重点耗水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对超标、超总量、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同时,对强制审核企业的清洁生产实施情况给予监督。二是指导两省一市有关部门将清洁生产和工业节水作为太湖流域治理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清洁生产和工业节水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加大缓控释肥的研发、生产、标准等工作力度,建立太湖流域缓控释肥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广缓控释肥使用,削减农村面源污染。四是指导两省一市有关部门,利用地方财政资金支持率先在全国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四是会同两省一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太湖流域工业和通信业清洁生产指导意见,全面促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实现太湖流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篇8
1.1矿区地质环境概述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地表塌陷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固体堆积物
1.3.1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
1.4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对大气的影响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对煤矿企业的影响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4结论
大部分采掘后遗留下来的废弃地(如废石场、尾矿坝等)通过治理与复垦,可再用于农业、林业或作其他护环境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土地整理和复垦。一方面使被破坏了的土地不要再增加。另一方面,对已经被破坏了的土地尽快地进行复垦造田、绿化植被、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使已废弃的土地重新恢复利用,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各个矿山由于矿石类型、赋存条件、开采方式、地质环境容量的不同,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同,因而治理方法、治理措施、治理思路应结合矿山实际情况确定。
篇9
关键词:环境治理机制;环境污染;农村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1402
1引言
近年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措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治理效果仍不十分理想。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农村环境保护若不做好,就会阻碍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为了保证农民的健康,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系统化的环境治理机制很有必要。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如何优化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扭转农村环境污染的颓势,是我国环保工作者仍要探讨的课题之一。
2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所存在的问题
2.1环境资源配置不合理,治理模式有局限性
现阶段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治理现状很不理想。政府在对农村环境进行治理的时候,没有发挥好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调节好环境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没有一个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我国的环境治理模式也存在着局限性,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主体,同时承担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保护当地环境的责任。但是,作为环境污染制造者的农村居民,大部分没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除了政府宣传力度不够,还和部分农村居民的素质不高有关,农村居民也需要和政府联合起来,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
2.2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经济保障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但环境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有关。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部门,但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越来越快,政府把大部分资金用于大力发展经济,而减少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很多农村缺乏科学的治理设施,或治理设施建成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运行和维护,导致大部分治理设施成为没用的摆设,发挥不出效果。另外,环境保护人员的工作经费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证,这就导致了整个环境治理的运作无法继续,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2.3环境保护机构建设不完善,保护机制不健全
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小且多,并广泛分布在农村的各个地方,如果没有环境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治理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执行,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我国政府早就开始注意要在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机构,但真正愿意在农村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并不多,虽然政府采取了很多优待政策鼓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但专业人员仍然处于严重缺乏的状态,环境治理机制的优化缺乏人才资源,且保护机制不健全。
3优化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重要性
3.1化解我国农村资源开发与环境污染的矛盾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对农村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却往往伴随着环境的急剧恶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整体环境不容乐观。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农村本身的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染外,还有来源于城市所转移的废水、农村工业工厂排放的废水等,城乡二元环境治理机制不完善,是造成农村资源与环境问题愈加严重的主要原因[3]。因此,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是缓解我国农村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矛盾的需要。
3.2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的不断加剧,不仅会危害农村居民及牲畜的生命安全,还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进程。目前所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的环境友好型社会[2]。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加重,致使当地经济得不到发展,城乡的经济及各方面差距不断扩大,已不能满足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我国的环境保护机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和谐相处,促使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能够如期完成。
4如何优化我国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
4.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
政府是目前现有治理模式的主体,必须在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没有一个针对农村现状建立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没有一个健全的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政府部门也没有对农村环境现状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管。因此,要优化我国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首先要根据农村环境和治理工作的特征,组建环境保护部门,建立符合农村环境现状的日常工作机制,发挥政府在环境治理的主导作用,履行环境公共管理职能,加强对环境污染情况的监管。
4.2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要ε寤肪澄侍飧予高度重视,下一步就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政府把大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当地工厂及企业而减少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导致治理设备不完善或得不到有效利用。要优化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就需要政府投入足够的资金并进行合理分配。政府可以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治理设备、建设重点防污染工程以及它们的运行与维护,例如建立引进新型污水处理设施、构建垃圾处理站、维护排污设备等。
政府还可以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以及对农村居民的宣传。例如出台一些有效政策吸引环境治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到基层工作,或者为农村居民配备一些能够自行处理污水废物的简单设施,让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户讲解使用方法,并强调环境治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对农村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也相当重要。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市场的融资机制推广生态旅游、绿色生态农业等一些衍生产业等,增加农村收入,填补政府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缺口,建设生态产业和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循环机制[4]。
4.3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农民自主治理的新模式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当然也要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工作。农村居民是农村生活的主体,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和受害者,当然也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政府在对环境进行了有效治理后,还需要农村居民来维护,因此,加强对环境治理宣传,增强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优化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途径之一。
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发放宣传单、组织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农村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让农村居民了解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引导农户在进行农事的时候注意环境卫生,养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习惯。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采取一系列政策来构建一个农民自主环境治理的新模式,例如推广门前三包、农户责任地三包,签订相应的环保责任书或有计划地安排农户学习一些科学的农事技术,引导农民环境自治,甚至可以采取一些奖惩手段来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活动。政府要为维护农民自主治理的模式提供资金、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保障,切实落实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现阶段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农村的环境综合治理又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为了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优化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促进新兴环保型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小霞.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社区参与机制探析[J]. 理论月刊,2016(11):170~176.
[2]赵蓉,梁菁华,周林. 关于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化的问题和对策[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1):44~46.
篇10
以2005~2014年河南省为例,研究民生工程引导下环境治理状况。首先从覆盖范围的拓宽性、时间上的可持续性、空间上的完整性、资金投入的增长性四个方面总结了河南省十年来民生工程引导下环境治理决策规律,进而分析在环境治理实施中的问题,最后从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完善立项、拓展渠道,调整结构、推进税改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生工程;环境治理;结构调整
1引言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当作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状况作为最大政绩。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实力的增强,更多的财力倾向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从200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承诺每年为老百姓办十件实事,十大民生工程延续至今,覆盖了农业、农村、农民、教育、医疗、社保、环境、就业、安全、文化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中原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民生工程不仅是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承诺,更是责任。
2民生工程引导下环境治理决策规律
2.1覆盖范围的拓宽性
民生工程引导下的环境治理首先从2005年的饮用水安全着手,保证重点污染地区居民饮用水安全。2006年开始延伸至河流污染治理,主要是对淮河、海河、卫河、惠济河、贾鲁河等河流的治理,以保证水源安全。进而延伸至河流污染的源头,加强对重点污染行业的治理,主要集中在电力、电石、铁合金、刚玉、耐火材料、水泥、化肥、医药、矾土冶炼等高污染企业的治理。进一步延伸至对污水的处理即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污水减排、管网建设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三个方面。除了工业污染,生活垃圾也是污染环境的重要方面,因此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集中在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和垃圾无害化升级改造项目上。随着极端天气和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大气污染的治理越来越重要,主要从治理工业废气排放、雾霾和环境监测站建设三个方面入手。随着农产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畜禽的规模化养殖提上日程,在养殖场发展循环经济,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环境整治也成为治理环境的重要内容,从绿化工程、生态文明村镇、农村改厕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多个方面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土壤环境保护也是环境治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重金属污染和土壤修复两个方面。
2.2时间上的可持续性
饮用水安全:从2005年开始,确保重污染地区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2006年解决重污染及高氟高盐等地区150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2007年以地表水三类标准为最低线,重点是13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的改善和保护。2008年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对113个饮用水源地进行合理规划入编,对53个影响水质安全、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实行整顿、治理、搬迁、甚至停产。2010年对地表水饮用水源进行综合整治,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河流治污:从2006年重点解决沙颍河等6个流域的水污染开始,2007年将卫河、惠济河、贾鲁河作为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的重点。2008年继续加强对贾鲁河、惠济河、卫河流域污染的专项整治。2009年加深化贾鲁河郑州段、惠济河开封段、卫河新乡段等流域环境综合整治。2010年继续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对黑河、蟒河、安阳河、金提河流域水环境进行整治,2014年实施碧水工程。大气污染:2006年开始,2009年延伸治理淅川矾土冶炼、巩义米河镇和信阳明港镇的大气污染。投入资金2.8亿元,加快全省自动监控系统建设。2010对平顶山石龙区和义马渑池城市大气环境进行治理,全面完成全省环境自动监控建设。2013年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制定雾霾治理计划;启动PM2.5监测,计划在9个省辖市投入建设PM2.5监测设备;完成24家电厂25台燃煤机组脱硝工程;加快燃煤锅炉改造工程,对天然气和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10蒸吨及以下的进行改造或淘汰。2014年实施蓝天工程。重点污染行业:从2007年开始,重点治理化工(化肥)、医药、电力等重污染行业。2008年对重点污染行业进行治理,完成24家电力企业脱硫工程建设和150家铁合金、刚玉、电石企业的污染治理任务。2009年加强对耐火材料行业的污染治理,主要是陕县棕刚玉、登封、偃师和禹州的耐火材料生产企业进行深度治理。污水处理: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所有城市和县城建成污水处理厂。2008年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要充分发挥减排效能,实现达标稳定排放。完善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建立污水处理收费机制。2012年重点是城镇生活污水和产业聚集区工业污水的处理,通过加快污水处理技术升级、完善管网建设等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2013年继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和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进程,完成43个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2014年加快城镇生活污水、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污水处理厂82座。垃圾处理: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所有城市和县城建生活垃圾场。2008年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运营管理,计划对20个县级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升级。2014年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3000吨,推动全省设市城市全部建设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设施。规模化养殖:从2009年开始完成3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示范工程。2013年完成11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项目。2014年完成3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工程。农村环境整治:从2009年开始,财政入资2.4亿元,用于10000个村镇绿化工程和30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的建设。2010年继续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方式,计划完成407个省级生态文明村和82个环境优美小城镇建设。在全省建设1015个乡生活垃圾中转站,形成由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方式。2011年继续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机制,创建456个省级生态文明村,84个省级生态镇。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造农村厕所26万户,农村厕所覆盖率提高1.3%。2012年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完成约300个中央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主体工程。继续打造生态示范村镇,创建452个省级生态村、87个省级生态乡镇。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是农村改厕任务,改善农村环境卫生。2013年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完成221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创建500个省级生态村、100个省级生态乡镇。2014年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土壤环境保护:从2010年开始,对开封尉氏县旧金属冶炼进行环境综合整治。2013年开展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示范工作,完成济源市铅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工程。2014年加强重金属重点污染源治理。
2.3空间上的完整性
生态环境资源的整体性特征客观上要求政府在进行环境治理上要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开展区域间的协同和联动治理。因此民生工程从开始实施以来,无论是饮用水安全、河流治理、大气污染、重点污染企业治理、还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规模化养殖、农村环境整治、土壤环境保护都涉及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构成了完整的治理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城市与农村相互辐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因此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部分,环境治理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效。
2.4资金投入的增长性
随着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十年来财政资金向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加。2005年,安排专项资金2.4亿元以保证重污染地区饮用水安全。2006年,继续追加投入,实际投入资金5.619亿元,解决了15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7年,全省共投资15.66亿元,建成了38个污水处理项目,圆满完成任务目标。2009年全省环境自动监控九大系统已投入资金2.8亿元,完成了80%的建设任务。全省共投入资金1.62亿元,完成了16267个行政村的绿化工程,占目标任务的162.7%。全省共投入资金1769万元,完成了357个村的省级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占目标任务的119%。2010年筹措21.1亿元,支持全面建成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加强水环境监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重金属污染防治。2011年累计投入资金2.37亿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如期完成,农村改厕完成目标任务的117.8%。2012年在重点示范区域范围内安排连片整治项目322个,超出目标任务22个,总投资50000万元。“三河三湖”专项资金共支持我省淮河、海河流域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项目25个,以奖代补落实资金3369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2013申请财政资金1800余万元,对每个省级生态乡镇奖补8万元、省级生态村奖补2万元,不断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从总体趋势来看,财政对坏境保护的投入资金在持续增长。
3环境治理实施中的问题
3.1信息不对称
民生工程是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切身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政府在进行项目选择时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哪些是人民群众最急需的,哪些是当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由于信息渠道的限制和不畅通,往往导致急需要解决的事情没有被提上日程。当前民生工程环境方面的立项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地方,矛盾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这些矛盾不解决会大量的消耗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甚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问题,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如果不加以约束、限制和整改,一方面污染源得不到控制,治理效率低下浪费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容易激起污染企业与周边居民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二是关乎公共安全最重要的地方,这类项目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例如饮用水安全问题、河流治污问题,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居民身体健康,往往要优先考虑。三是中央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普遍关注的地方,需要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例如大气污染问题。四是过去已经开始项目的延续,十年来基本上每一个项目都不是在一年内就能全部完成的,即使当时建设完成,后期的运营和管理一直持续进行。例如污水治理厂、垃圾处理厂、畜禽规模化养殖等项目,一直在不断的扩大、持续和完善。在这些渠道之外,政府是否能开拓一条让人民群众直接表达诉求的渠道,从而更直接、更直观、更具体地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好人民想办的事。这既是立项机制更加科学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最好的体现。
3.2资金来源单一
十年来民生工程中环境治理的资金基本来自于财政资金。从当前资金来源结构看,中央和地方资金各占50%,地方资金中省级、县级各占将近50%,市级占比较低。过于单一的筹资渠道的资金供给与环境治理大量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很多好的项目无法进行,或者正在建设的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被搁置,影响环境治理的效率与效果。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元素企业和个人,都对环境有一份责任,都对良好的环境有需求,因此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如何拓宽筹资渠道,引入民间资本,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环保筹资机制,才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3.3资金投入不足
从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趋势来看,十年来总体处于增长趋势。但从环境保护资金分别占GDP和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来看,占比非常低。2005年至2008年环境治理投入资金占河南省GDP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从2009年开始,占比逐年下降。2005年至2013年环境治理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数只有0.082%。环境治理投入资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占GDP比重呈同样趋势,2005年至2008年持续增长,2009年以后持续下降,平均数1.316%。资金投入比重少、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小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环境治理资金不足,导致已出现的众多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行之有效的治理。
3.4部门联动乏力
当前没有形成环境治理一盘棋的良好格局。从横向来看,部门相互之间联动乏力,情况不畅,数据不统一,指标口径不统一,造成项目落实起来容易出现偏差。即使是同一系统内,不同的项目散落在各个科室。多头管理和分散管理带来了效率的低下和落实的困难。例如有的项目在财政部门,有的项目在农业部门,造成项目在落实和统计中很难沟通和取得完整数据。从纵向看,由于缺乏完整和科学的规划,导致项目在运行环节上会出现问题。例如污水处理厂建成以后,有能力处理污水但没有能力收集污水;垃圾处理厂建成以后,没有垃圾收集项目的建设,这些都带来了治理效率的低下。随着项目的分散,资金也处于分散状态,分散的资金只能办小事,如果能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势必会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
4民生工程引导下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4.1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市场对环境治理的调节是有限的、低效的,必须加强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政府要明确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应当把环境保护放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制订环境保护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来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矛盾[1]。强化环保责任意思,提高环保执行力,整顿环境治理秩序、规范环境治理行为。同时政府要引导全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引导居民生活和行为的低碳化。继续打造环境优美、生态优良、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的美丽乡村和生态城镇。在推进居民住房改造建设中,以节能环保、资源的循环利用为设计重点,合理设计住房基础设施,用低污染的绿色环保材料替代高污染的传统建筑材料。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居民生活对高排放化石能源的依赖[2]。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发对奢侈浪费,提倡绿色生活和消费。
4.2完善立项、拓展渠道
继续保持原有立项渠道的畅通,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本,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立项机制,一方面开通专家智库渠道。通过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调研等方式深入到一线,从实际出发,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科学提供决策咨询;另一方面,建立公众参与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电子政务公开平台、微博、微信、专设电子信箱等方式征集环保治理项目,既给人民群众一条表达诉求的通道,也给政府多开辟一条了解人民群众需求的途径。加强双方信息沟通,保持信息对称,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单一的财政投资渠道势必造成资金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河南省要抓住国家强化生态建设的契机,做好项目规划,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3]。在环境投资的运营中,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形成运营主体社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4.3调整结构、推进税改
在环境治理中不仅要靠资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低碳化调整。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相对于一产和二产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依赖,第三产业提供的主要是服务。在推进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新兴的战略性产业、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将其培养成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低碳化转变[4]。另一方面,调整能源结构,传统化石能源的价格优势使其竞争优势依然存在,对于传统化石能源应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大力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以降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税收的调节和支持对于治理环境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2015年消费税和资源税改革的重点是在调解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上的作用。消费税改革突出在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征税,资源税改革突出在煤炭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除原有、天然气、煤炭外其他品目资源税费改革,以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加快排污收费向环保税的转变。我国一直在论证将排污收费改为环境税,费改税将使征收更有法律保障,财政支出更合规合理[5]。
作者:李婷婷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杨曜.论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行政行为及其法律控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4~80.
[2]郝吉明,万本太,侯立安,等.新时期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17(8):30~38.
[3]胡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6):47~4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