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范文

时间:2023-04-02 15:1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环境

篇1

中华文明发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成一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世隔绝″的自然地理条件,西南、西面临山,东面,东临海岸,北面、西北面为沙漠与大草原,再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浓厚的土壤,使中国的农耕文化延续几千年。再看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城市,小到一幢建筑的结构与形态,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对人居自然环境的选择与评析,应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诸多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因素,它主要通过温、风、雨三因子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

温度:主要是太阳辐射引起的近地面的大气温度。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与太阳入射线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高度角又与纬度有关,从而使地球近地面大气温度具有明显的的纬度地带性。这就是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角减小,吸收的辐射能减少,气温下降,一般纬度每增加l°,气温也下降1℃。反之,气温升高。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规律,故在《周礼·地官》中云:“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综合吸收与失散热量的结果发现:低纬度区,热量吸收超过失散;高纬度区失散超过吸收。,只有30°纬度区,热量收支平衡,略有赢余。这也许就是30°纬度带附近,人类文明遗址较为集中的重要原因。非洲的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印度河下游、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等人类文明发祥地,均在25°~30°纬度带内。相对稳定而平衡的温度条件,成为最适宜生物繁衍生息和人类居住的地方。

风: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是运动的空气。而空气流动是气温引起的气压差异的必然结果。地球表面70%以上面积是海洋,由于海陆的物理特性差异,大陆与海洋之间形成特殊的大气环流。从风这个气候因子分析,地处北半球的中国境内,人居环境选择上以背北季风、迎东南季风为利,尤其是夏季温热的南方,建筑朝向以南偏东为吉,并应随纬度降低而偏东角度增大。相反,在北方气候条件下以冬季寒风、春秋“沙尘”为主要矛盾,故在建筑朝向上应选择与西北季风成垂直的西南“热轴”为佳,随纬度增高而南偏西角度增大,以南偏西45°为限。同一纬度带内,人居环境就通风纳凉和湿润透气条件而论,以东南为最佳,可获得海陆风和东南季风双重优势。

雨:即大气降水,是地面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成为人居环境优选的气候原因。

气候因素,除了以经纬度有水平分异外,还受地面海拔高度的影响。山体只要有500米左右高度,就会出现较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地形因素:地形,是地球表面起伏变化的形态。地形也可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台地和平原等类型。《阳宅十书》中讲:“人之居地,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纵内形得法,终究称不为上宅。”这就道出了地形环境的重要。

在地形选择中,应优选转折的过渡地段,因为这容易找到《葬经翼》中所讲的“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博山篇》云:“势来形止,生气可乘。龙欲其聚,不欲其散。龙欲其止,不欲其行。”也就是“冲阴和阳”的吉地。如山地向谷地过渡的山前洪积扇;丘陵向平原过渡的谷口冲积扇,沿河阶地、河口三角洲。在这类地形转折地段,地形起伏平缓而有一定的倾斜。地面排水良好,地下有一定填深的侧渗地下水活动,可以实现风水中要求的“地高而不旱,居下而不涝”的人居环境,达到《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高毋近旱而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因天时,就地利……”的环境要求。

在地形考察分析中,要求山有“来龙去脉”,山岳绵亘起伏,屈曲奔变,过峡束脉,为“真龙”结穴之地,可以人居基地之“背景”倚靠。因为山岳连绵起伏,山势远大,这为集雨面积广大,即为“天门开”;山形屈曲奔变,天际线即山脊线必然优美;若山体发分枝顺、逆相伴,必有“圈椅状”、“马蹄形”山弯山岙、山埠、山冲、坝子等地形单元出现;山脉的末端出现过峡束脉,必然形成“蜂腰”、“鹤膝”状的“马鞍”地形,就成为“结咽束气”的玄武主山,其主山之前就可免受来自后山的山洪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威胁。若能玄武之前又有平缓突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似绵又断”的岗地,与主山呈“胎息”状,这就是“突穴”,形家称“玄武脑”,是聚气“宝地”,是人居最佳环境。

——地貌因素:地貌,它反映地面形态、成因、组成和发展演变趋势的综合特征。其中形态、成因和物质组成犹为重要。因此,在地貌类型划分中必须反映出三个方面的特征。

从地貌学分析“风水宝地”,就是寻找空间布局上相对独立的地貌单元。古老的构造盆地,是中华民族主要的居住地。如关中盆地,是周先民的发祥地;浙江人主要居住在46个大小盆地中,大多为古老的第三纪红层盆地。就全国而言,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河河洲、辽河三角洲等都是人口密集区域。从浙江省看,三江交汇的宁波、钱塘江河口的杭州市、瓯江河口的温州市、椒江河口的台州市,均为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最具特色的城市,正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是大都市优选之地。至于河流二级以上的阶地、台地一般面积较小,大都是村镇优选的地方,是水景住宅、亲水建筑的好地址。而山前古洪积扇,则是山居别墅、旅游景观住宅的优选地;港湾平原边缘的山前古洪积扇,更是开发海滨别墅的最佳地段。

——水文因素:水是生命之源泉,被风水家视为“地之血脉”、“穴之外气”,故在人居环境选择中尤为重要。风水称“有山无水休寻地”。在“形势宗”风水中视“气为水之母,水为气之子,气行则水随,水止则气蓄。”;《水龙经》云:“水积如山脉之住,水流如山脉之动,水流动则气脉分,水流则气脉凝聚”。“大河类干龙之形,水河乃支龙之体”。水文条件包括地上水和地下水,在自然环境选址中主要看地上水的水系布局。凡水面广大、深渊,水流屈曲环抱,必有佳地。在“风水学”中所谓“大荡大河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在平原地区,凡水系交织汇聚之地,为气融注之处,可择高亢之地作为建筑基址。《博山篇·论水》云:“水近穴,须梭织。到穴前,须环曲。既过穴,又梭织。若此水,水之吉。”《水龙经》也讲:“平洋只以水为龙,水绕处是龙身泊,故凡寻龙,须看水来回绕处求之”。如果单体建筑选址,《阳宅大书》讲:“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水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水龙经》云:“后有河兜,荣华之宅;前逢池沼,宝贵之家。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化富绕。”

在水系布局优选的基础上,也要看水质、水声等。如《博山篇·论水》:“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淡,气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

。”“水有声为凶,无声为吉。咚咚可取,最忌悲泣。”

——植被与土壤因素:风水将植被视为“龙之毛发”,把土壤比拟为“龙之肉”,将岩石看为“龙之骨”。植被生长的好坏是生态环境质量的直接反映,故风水中强调“童山不可栖”、“童山不可葬”。良好的自然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可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因此,人居环境应优选原始自然植被保护良好的山麓、低丘缓坡地。

篇2

一、舞蹈的产生及发展

舞蹈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在一些庆祝活动中,以群体的方式大家一同载歌载舞,展现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在强烈的律动下,结合简单拙朴的节奏,使每个人都能融入到集体中,感受统一的思想,这种最原始的需求促成了舞蹈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不断提高,舞蹈也从即兴抒情发展到较为稳定的形式。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也促进舞蹈的发展,民间舞蹈也逐渐变得多姿多彩,形式也多种多样。

隋唐时期,舞蹈进入发展的全盛阶段,极尽辉煌,曼妙的舞姿、节奏的多变、气势的恢弘,无不展现了舞蹈形式上的风采和魅力,代表作有《上元舞》及《霓裳羽衣》等。现如今,舞蹈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随着时代的变迁及中西方思想的融合,很多元素渗透到舞蹈艺术中。无论社会如何改变,中国的舞蹈艺术依然有着中国独有的特色与风采,这些特质与中国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是舞蹈对自然环境的依恋。

二、舞蹈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环境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生态环境;第二类是受人类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第三类是由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自然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主要是指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作为一种基质因素,是构成舞蹈生态环境的基石,各地区、各民族根据其特定的自然环境演绎出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生产技术等形成的某些动作都有可能化为舞蹈动作。如朝鲜族舞蹈大多与田间劳作有关,舞蹈史诗《云南映象》也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自然环境中,由于自然条件存在种种差异,使得人类的群体之间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都独自形成各具特色的体系,舞蹈作为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会脱离自然环境对其的影响与制约。

(一)地形与舞蹈的关系地球表面有陆地与海洋,存在多种地形,地势也有高低之分,中国的地域面积较大,地势与地形的差异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相对来说较为明显。由此而产生的舞蹈风格的差异性就极为普遍,如东北地区盛行秧歌,每个区域在秧歌的演绎上也较为不同。北方地区的秧歌以热情风趣著称,山东秧歌分为三种,中北部地区的秧歌以温婉稳健著称,胶州秧歌则较为灵活多变,海洋秧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歌舞相间,热闹非凡。虽说同属秧歌,有共同的特征与表现形式,但因地区环境的不同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艺术特性。正因为这些差异性,也使得中国的舞蹈更具有特色,更加纷繁,充满了怡人的魅力。

(二)气候与舞蹈的关系气候类型一般指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由阳光的强弱、水分、陆地面积的大小和海陆位置分布形成。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如南北方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所生长的农作物也有很大的不同。气候的不同对人类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中国北方人的性格较为慷慨豪迈,与其寒冷的气候和原始的狩猎生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江南水乡的阴柔同样也造就了南方人的温婉与柔美、细腻与平和。身体条件、意识形态与脾气秉性的差异,在舞蹈的表现中也有多种形式的演绎与诠释。北方人的舞步较为粗犷,展现了北方人的大气与豪情;南方人的舞步较为沉静,突显南方人的平缓与柔情。

(三)景观与舞蹈的关系景观泛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可以指人工创造出来的人文景观。总体上来说,景观是自然环境的外部表现形式,不同的景观环境拥有的生物种类和群落也略有差异。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并将这种差异投放到文化意识形态上。表现在舞蹈文化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舞蹈形式也必然有自然界的某种烙印。如很多民间舞蹈动作中,会模拟动物的形象,究其原因,皆与地理环境差异有关。北方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舞蹈动作中有很多模仿雄鹰与骏马等动物的神态,展现人们内心的奔放,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南方民族多以模仿花、鸟、虫、鱼为主,其中孔雀舞最为著名,结合落日的温情,呈现出江南的清新秀美与自然怡人。

(四)水域与舞蹈的关系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的区域是大海。水是生命之源,具有变幻莫测的特征,拥有无限的智慧,散发着无穷的力量。海洋时刻给人以一种清澈、温馨、浩瀚之感,让人可以抛却一切烦恼,置身于美好的生活中。同时,海洋也给人一种巨大的能力,在这流动的因子中感受着世界的变迁。总体来说,中国的沿海城市较为发达,海洋之于商业,孕育着中华儿女,在这些经济和文化同样发达的地域,便于接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形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展自己的文化艺术,其中舞蹈文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很多舞蹈形式已脱离了最初、最原始的形态,成为极具新时代的新舞蹈。

三、结语

篇3

但却留下一道道晚霞。

天空朦胧,灯火已亮起,看不见真正的明亮,

但却看见色彩不一的霓灯。

声音弥漫,小鸟仍在枝头有节奏的歌唱,看不见歌唱的样子,

但却听见悦耳的鸟鸣。

停声不息,工厂仍在进行时的制造,看不见繁忙的样子,

但却听见刺耳的机鸣。

风飘四散,杉树被凉风吹得缓缓摇动,看不见凉风的阴影,

但却感觉凉风的爽快。

分子飘散,沙尘被夏风吹的遍地都是,看不见远处的山脉,

但却看见近处沙尘的迷漫。

鱼儿嬉戏,溪水有规律地缓缓流动,看不见碧绿的溪水,

但却看见溪底的卵石。

鱼虾,湖水不时泛出一股臭味,看不见清澈的湖水,

但却看见已奄奄一息的鱼虾。

泥路不平,空旷的就剩泥土,看不见垃圾的流散,

但却看见人来人往。

道路笔直,平坦的与众不同,看不见人的来往,

但却看见随风飘舞的塑料袋。

傍晚正在进行,天空挂起一轮明月,星星已布满天空。

夜晚即将来临,凉风飘溢,吹送出我的呼吁。

自然的和谐,乡村的宁静。

己被打破,从而划上了一道道深深的伤痕劣迹。

过去的换变成现在的。

思念过去农村的自然清净,痛恨如今肮脏的大街小巷。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不得不呼吁道:

我们应该共同携手治理我们的家园,

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的用行动呵护环境。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也是人类唯一的母亲。

她给予我们太多,而得到的却很少,爱护她是我们应尽的一份孝心。

生命缺少水将会渴死,人类没有粮食将会饿死,

如果人类缺少地球,那将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行动起来吧!

使我们的地球母亲永远青春四溢!!

篇4

写好“自然环境”类主题作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游踪为序,移步换景。根据观赏者游览的路线,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景物,是构思写景文章的一种最常见的思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先总写一笔,介绍与游览相关的内容,然后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走到一处,观察一处,描写一处,最后再总结全文。这样的构思,可以使景物描写有条不紊。

二、定点观察,写出变化。有些景物,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选择一个最佳的观察点进行定点观察,然后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写出景物的变化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先总写一笔,然后按照景物变化的先后顺序来写,这样可以使读者对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选点绘景,先实后虚。自然景物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采用选点绘景、先实后虚的写法。即选择一处很有“嚼头”的景点――或是田园风光,或是著名景点,或是四季景色,先对景物进行描写,然后由景生发联想,一实一虚地写,写出景物给自己的启示、感悟或是人类对环境破坏后的深刻反省。

【佳作展台】

立意深刻

再也没有

四川省成都市一考生

人生就是在无数场开幕与闭幕中缓缓行进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美好的东西都无奈地消失殆尽。我们只能去怀想那单纯的、没有杂质的过去!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这是我年幼时和小伙伴们在老屋玩耍时的接头暗号。我们就是靠这个建起了自己的伙伴网。我们在老屋可以结伴玩耍,捉迷藏、过“家家”、比赛跳绳……老屋开阔的场地成了我儿时的乐园。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老屋被征用了。就这样,我儿时的“天堂”淹没在了拔地而起的建筑群间。我再也没有“游乐场”了,再也没有了……

老屋的门前有一片不大的竹林,那片小小的竹林承载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小时候,我经常会和姐姐一起去抽竹芯,据村里的老人说,把竹芯拿来泡水喝有润嗓子的功效,尽管时值今日都未去求证其是否属实,但儿时抽取竹芯时的那种小小的成就感,却至今记忆犹新。那片竹林还替我守住了无数的小秘密。当我开心或不开心时,那片竹林都是我倾诉的地方。我将自己的无数心事托付给那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它见证了我成长的心路历程。然而随着老屋的消失,那片竹林也消失了,我心中的悲喜再也无处安放了,我心灵的栖息地再也没有了……

老屋的后面有一处池塘,据爸爸讲,那是我们家赖以谋生的地方,靠出租给别人钓鱼来赚钱养家。后来生意越来越不好了,就仅供观赏了。那处池塘也承载了我许多的回忆。记得池塘里有许多的蝌蚪,每到春天,爷爷总会用一种长长的大大的勺子给我舀一勺蝌蚪,那就是我的宠物了。也因此,我熟谙青蛙进化的全过程。可是,池塘消失了,给我知识启蒙的乐土消失了,再也没有了……

再也没有了,随着老屋的消失,我的童年也匆匆地消逝了……望着眼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小区,比之,我记忆中的老屋破烂不堪得形同“贫民”,但老屋的那份纯净、独一无二、自由自在,又岂是这片小区可以比拟的?我深切怀念我的老屋,怀念那再也没有的老屋……

【技法借鉴】

定格画面,立意深刻。本文立意深刻,小作者以老屋及周围的景物为描写对象,撷取了在老屋游戏、到竹林采竹芯、观赏蝌蚪等几个典型的画面入文,描写了在老屋度过的快乐时光。老屋因为城市规划被征用,那份快乐也一去不返,一种深深的遗憾在字里行间涌动,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社会在发展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有所继承和保留?

描写细腻

告别江南

山东省青岛市一考生

已经两天了,我在烟雨的江南盘桓,触摸江南的灵气。但是今天,我不得不与你告别,我挚爱的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喜欢江南的质朴宁静,蒙蒙水汽间,绿水人家绕。白墙黑瓦的老屋一座连着一座,古朴得宛如唐诗宋词的意境。烟雨蒙蒙中,偶尔有一两个打伞的人从石桥上走过,那半圆的桥洞恰与水中的倒影合成一个完美的整圆,构成一幅唯美的水墨江南画。

江南的水如同绸缎般,清柔得能一眼望到底,没有任何遮拦和悬念。这水该不会是江南女子的衣裳吧?你看,屋舍前,石桥下,田野里,到处都是水的影子。有了水,江南才充满光鲜、灵气;有了水,江南才会成为可人的小家碧玉。悠闲地飘荡在这静静流淌的碧绿的水上,时间的脚步也放慢了,纷杂的心事逐渐淡远,思想和灵魂仿佛被洗涤一新:人生何尝不是一湾清水,浮躁和喧哗,功名与利禄,皆会飘然而去,平平淡淡才是最真。

喜欢江南的院落,江南的院落与北方不同,青砖、碧瓦、白墙、木雕、石刻,高低错落的马头墙、青青光滑的石板路,爬满青藤的院墙、狭窄悠长的小巷,再配上九曲十八弯的水溪、吱呀转动的古老水车、五颜六色飘摇的扎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素描。院落都不大,与北方院落相比,甚至显得有些狭窄,但都一律地干净整洁,渗透着古朴和典雅。细心的主人,将院落的每一处都精心设计过,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不仅如此,听导游说,每个院落还都曾有过一个动听的故事呢。

月落乌啼霜满天,乌篷船仍荡漾在桨声灯影的秦淮河上,静谧的夜里,江南更显得风情万种。桨声、灯影、箫声、流水声,再加上船上人的笑语声,我完全陶醉了。坐在船边,我也学着她们撑起了一把小竹伞,随着船的轻漾,仿佛走进了画里,走进了翰墨飘香的唐诗宋词,舴艋舟驶入藕花深处……

车子渐行渐远,我回望那旖旎的画面慢慢化为天边的黑点,我知道,我不得不与我的江南作别了。三天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江南的质朴宁静、江南的雾霭朦胧、江南的明丽清纯,早已定格在我的心底,会成为我一生的记忆。

什么时候,我能再来江南?

【技法借鉴】

抓住特征,描写细腻。江南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作者抓住了江南古朴宁静、风光旖旎的特点,描写了细雨蒙蒙中的石桥,清澈温柔的流水,错落有致、整洁典雅的院落等,写出泛舟秦淮河的感受,语言细腻,化用诗词歌赋,融入款款深情,富有文化气息。阅读本文,让人有仿若画中游的美感。

思路清晰

我眼中的四季

山东省枣庄市一考生

我眼中的四季是五彩缤纷的,是美丽的,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色彩,春天精神抖擞,夏天轻盈浪漫,秋天充实忙碌,冬天凝重深沉。

春姑娘挎着百花篮光临大地,使大地面貌焕然一新。嫩嫩、青青的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嫩黄嫩黄的柳枝抽出芽儿,开始打探春天的消息。盛开的桃花粉红粉红的,让人看了就有说不出的好感。在我的眼中,春季是绿粉相间、生机盎然的,看了就让人有一种精神抖擞的感觉。

夏天的天更蓝了,就像一块被蓝色颜料染蓝的布一样。在这蓝蓝的天空下,一朵又一朵的荷花争相开放,不由得让人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我的眼中,夏季是红蓝相间、热情清新的,看了就让人有一种轻盈浪漫的感觉。

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走进果园,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橘子、赤红的柿子,一下子便涌入我的眼帘,葡萄小姐脱去青色的皮袍穿上了紫色的裙裳,香焦也脱去了它墨绿的夹克衫,换上了帅气的黄衬衣……走进菜园,绿油油的青菜、胖乎乎的白菜、红彤彤的胡椒、紫色的茄子、瘦长的丝瓜全都扑进我的眼帘。田野里,此时是稻谷的天下,金灿灿的水稻迎风恣意地铺向远方……在我眼中,秋天是五彩缤纷的,看了就让人有一种充实与忙碌的感觉。

冬天,收藏了所有的颜色,唯独留下白雪与红梅装点世间,银装素裹的世界红梅傲雪绽放,花瓣在枝叶间俯仰生姿,淡雅的清香在空气中荡漾。红白掩映间完美地诠释着冰清玉洁、傲骨铮铮!在我的眼中,冬天最简单,也最内敛,看了就让人感觉到冬天的凝重深沉。

这就是我眼中的四季。

篇5

不同划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如可控因素既包括有形因素,也包括无形因素。实际上,海上执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强制手段协调人类海洋活动之间以及人类海洋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据此,按照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角度划分影响因素,能较好地反映影响海上执法的不同方面;同时,鉴于海上执法以国家为单位开展,该划分方法也能够更好地保持国家之间的可比性。进一步来看,从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角度,可以将影响一国海上执法活动开展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经济社会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其中经济社会因素是指对海上执法活动开展拥有影响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条件,涉及一国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特性、文化特性和科技特性等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指能够影响到海上执法开展的天然形成的客观物质条件,包括自然地理、自然资源等因素。上述的经济社会因素,主要反映国家海上执法活动所涉及的人文环境,范围广、内涵复杂,并且国家之间的差异难以衡量,如美国与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性的差异;同时,一些经济社会因素本身的界定就较为模糊,如一国科技水平的高低常用定性方法来衡量,主观性较强。相比之下,自然因素作为影响海上执法的重要方面,可以用来刻画海上执法活动的自然环境,具有客观实在性,容易进行量化分析与比较。鉴于此,本文重点针对自然环境因素进行探讨(见表2)。由上表可知,影响国家海上执法活动开展的自然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和自然资源两大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国家空间区位和所处海域水文气象等,后者主要包括海岸线、海岛、管辖海域、海洋资源等。其中,空间区位是指一国在地球表面所处的具置及与其他国家的空间相对位置关系,并不涉及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系。鉴于自然因素具有地域差别性,并且大都非人力所能控制,故此一国在开展海上执法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相关自然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才能达到海上执法的目标效果。

二、海上执法的自然因素影响解析

如前所述,海上执法开展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下,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自然因素对于海上执法的具体影响程度不同,因此有必要分别针对各种因素进行细化分析,并探究其对海上执法的影响。

2.1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是指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影响海上执法开展的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空间区位、水文气象等。(1)空间区位空间区位是指一国在地球所处的具置以及同其他国家间的空间关系,可用其所跨经纬度范围、濒临海域、接壤国家等进行精确刻画。第一,不同经纬度范围对应不同的气候类型,如印度尼西亚位于东经96°~140°、南纬12°~7°之间,主要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俄罗斯位于北纬40°~80°之间,主要气候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与极地气候。经纬度不仅直接影响海上执法的开展,还通过影响其他涉海活动间接地影响海上执法。如俄罗斯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不利于开展海上执法;但同时恶劣的气候条件也降低了海上走私、偷渡等犯罪的发案率,降低了海上执法的复杂性。第二,濒临海域类型可划分为濒临边缘海与濒临大洋两种。国家间的海洋权益纠纷主要集中于边缘海,如我国与日本在东海、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在南海的划界纠纷,澳大利亚与东帝汶关于帝汶海海域划界纠纷等。相比之下,一侧邻近大洋的国家较少出现海洋权益纠纷,如日本的东向太平洋一侧。因此,濒临边缘海的国家,其海上执法的复杂性较高。第三,海向接壤国家是指与一国管辖海域边界相连的国家。由于海洋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海向接壤国家间易产生海洋权益纠纷,尤其是海域划界。全球大致存在376~400条潜在海域边界,已经确权的仅占1/3。①以南海为例,我国南海诸岛周边主要国家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各国在南海海域权益纠葛复杂,在进行海上执法时,相关事件极易升级为国际外交事件,甚至带来区域和全球海洋格局的变化,需要格外审慎。因此,海向接壤国家数量多的国家,其海上执法国际性和复杂性较高。总的来说,空间区位对海上执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空间区位决定一国管辖海域的气候类型,气候温和的海域涉海活动比较容易,海上违法活动的发案率较高,海上执法任务较为繁重,要求海上执法队伍具备较大的规模;气候恶劣的海域违法活动相对较少,但海上执法活动的难度较大,对海上执法装备性能与执法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空间区位决定一国濒临海域的类型与海向接壤国家的数量,濒临边缘海或海向接壤国家多,较易与邻国产生海洋权益纠纷,对海上执法队伍的维权执法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有一支更强有力的海上执法队伍。(2)水文气象水文气象是指国家所处海域相关的水文和气象状况,包括海域水温、海况、海洋灾害等因素。第一,海域水温主要指海洋表层温度。部分涉海产业对海域水温要求较高,如近海旅游、渔业生产等。海域温度过低的国家涉海活动相对较少,如加拿大北部濒临北冰洋,常年水温在8℃以下,冰期在270天以上,严重影响海上旅游、渔业生产、航运等涉海活动的开展,降低了海上执法的复杂性。第二,海况是指风力作用下的海面外貌特征,对海上执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海况对船舶安全航行、飞机巡逻侦察等影响较大,海况差不利于海上执法的开展,并易引发海难,加大了海上执法的难度;另一方面,海况差的海域涉海活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上执法的复杂性。第三,海洋灾害包括强对流天气、海雾、风暴潮、海冰、赤潮等。一方面,海洋灾害不利于海上执法的开展,如在强对流天气下,海上巡航的危险性会大大提升,进而提高海上执法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海洋灾害对涉海活动的影响较大,如海雾、海冰极易造成海难事故,赤潮会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给海洋渔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从侧面提高了海上执法的复杂性。一般而言,水文气象不佳的国家涉海活动较少,但海上执法的危险性较高,不仅对海上执法装备提出较高的要求,并且要求海上执法人员具备良好的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的技能;水文气象条件好的国家涉海活动较多,海上走私、偷渡等犯罪的发案率相对较高,通常需要配备较多的快艇、直升机等,以提高海上执法的灵活性与机动性,实现对海上违法活动的有效管控。

2.2自然资源因素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并且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影响海上执法开展的自然资源因素主要包括海岸、海域、海岛、海洋资源等。(1)海岸及海岸线海岸是指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按照构成物质划分为不同类型;海岸线是指陆地与海洋的交界线,包括海岛海岸线与大陆海岸线,可用其形态和分布情况进行精确刻画。第一,按照海岸的构成物质,可划分为基岩海岸、平原海岸和生物海岸三种。生物海岸主要指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涉海活动较为单一,海上执法以环境保护为主,专业性较强;平原海岸和基岩海岸附近涉海活动较多,包括海上旅游、渔业、航运等,海上执法需兼顾各方,综合性较强。第二,海岸线形态主要包括海岸线的总长度和曲折程度。一方面,海岸线长的国家通常管辖海域面积较大,海上执法目标区域广阔,提高了海上执法的难度;另一方面,海岸线曲折的国家,海湾、海岛数量越多,近海深度越浅,适宜走私、偷渡、海盗等犯罪行为的开展,提高了海上执法的复杂性。如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等国,海岸线曲折、海岛及海湾众多,走私和海盗活动猖獗,海上执法的复杂性较高。第三,一国海岸线的分布情况可分为连续分布、间断分布两种,连续分布如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间断分布如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一般来说,海岸线连续分布的国家,海上执法力量资源分布较为紧密,易于集结机动,能够有效应对大型突发事件;海岸线间断分布的国家,海上执法力量资源分散,如美国海上执法力量资源分散于东海岸和西海岸,不易进行集结,海上执法的灵活性受限。通常情况下,生物海岸附近海域的执法要求执法人员具备较高的环保专业素养,并相应配备专业化的环保设备;平原海岸和基岩海岸附近海域的执法则对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海岸线长的国家,海上执法目标区域广阔,相关执法装备(船舶、飞机)应具备较好的续航能力,以实现全覆盖;海岸线曲折程度高的国家,应配备较多的快艇与直升机,保证海上执法具备较高的机动性与灵活性,以有效打击相关违法行为。海岸线间断分布的国家,应建立完善的高层协调机制,以克服执法力量资源分散、不易集结的缺点。(2)管辖海域一国管辖海域包括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部分国际海底区域等,不同区域的国家权利不同,从领海基线向外依次是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见图1)。第一,国家在本国管辖海域内享有管控违法行为、开发相关资源等诸多权利(见表3),因此各国均十分重视对本国管辖海域的划界。如韩国和日本在1996年领海及毗连区法公布后,均主张更宽泛的基线制度,以扩大本国管辖海域面积,攫取更多的海洋利益。就海上执法而言,管辖海域面积大的国家,涉海活动较多,海上执法的全面覆盖较为困难,提高了海上执法难度。第二,由于一国在不同海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不同,海上执法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由上表可知,从领海到专属经济区,国家海上执法职能逐渐趋于专业化。换言之,领海和毗连区面积比重大的国家,海上执法综合性较强,如地中海沿岸的非洲国家;专属经济区面积比重大的国家,海上执法专业性和国际性较强,如日本和新西兰等国。需要指出的是,管辖海域较大的国家,应兼顾海上执法的全面性、机动性与灵活性,海上执法队伍不仅要配备续航能力高的大型舰艇与固定翼飞机,也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快艇与直升机;专属经济区面积比重大的国家,应注重对执法队伍海洋维权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定期维权巡航制度,以使本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能够得到充分保障。(3)海岛海岛是指四面环水、时高于水面的陆地区域,其数量、到陆岸距离和空间分布形态对海上执法具有重要影响。第一,海岛数量影响海上执法目标空间区域的范围。海岛作为海上活动的重要载体,本身就是海上执法的主要目标区域之一。同时,海岛直接影响一国管辖海域的面积,部分近岸海岛作为领海基点,是计算一国管辖海域的起始点;边远海岛周围12海里属于一国领海,并拥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因此,海岛数量多的国家,海上执法目标空间区域较为广阔,提高了海上执法的难度。第二,按照海岛到陆岸的距离,可划分为近岸海岛与边远海岛两种。一般来说,近岸海岛的开发管理较为完善,相关执法活动较易开展;边远海岛由于离陆岸较远,对执法船舶的续航能力与抗风浪能力要求较高,不易实现常规化监管,如我国南海诸岛远离陆岸,最南的曾母暗沙到海南岛直线距离1600千米,很难实现海上执法的全面覆盖,海上执法难度增大。第三,海岛的空间分布形态可分为集中分布与离散分布两种。集中连片分布的海岛较易实现统一管理,降低海上执法的难度;零星离散分布的海岛涉及海域广阔,如马来群岛有大小岛屿两万多个,涉及海域东西宽4500千米,南北长3500千米,如此广阔的分布范围提高了相关国家海上执法的难度,且易诱发海上非法行为,加大了海上执法的复杂性。简言之,海岛数量多、离陆较远、分布离散的国家,海上执法目标空间区域较为广阔,在保证海上执法的全面性、机动性与灵活性的同时,应注重对边远岛礁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针对性地为海上执法队伍配备监控设备和携带轻型武器的直升机、中小型无人机,以实现对边远海岛周边大面积海域的有效监控。(4)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是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海洋中的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资源、能源资源、化学资源和空间资源等,其蕴藏量、分布形态及地点和流动性对海上执法具有重要影响。第一,海洋资源蕴藏量对海上执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海洋资源是各国海上执法机构监管和保护的主要对象之一,海洋资源蕴藏量大的国家,通常海上执法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海洋资源丰富的海域承载力较高,涉海活动较多,提升了海上执法的复杂性。如秘鲁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非法捕捞活动频繁,秘鲁海岸警卫队与国家警察局长期合作,征募人手监视并鼓励非法捕捞线报,以便海岸警卫队抓捕非法人员。第二,海洋资源的分布形态与地点对海上执法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海洋资源集中于同一海域的国家较易实现对相关资源的全面保护和监管,如英国虽然管辖海域面积广阔,但其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在北海,降低了海上执法的难度;另一方面,分布于专属经济区的海洋资源易受到邻近国家的觊觎,引起海洋权益纠纷,提高了海上执法的复杂性,如在南海,中国主张管辖海域的油气资源被掠夺,就属于这种现象。第三,部分海洋资源具有流动性,较难实现监管与保护。一方面,海洋渔业资源的流动性,使得某些渔业资源成为几个国家的共有资源,因此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往往要进行国际间和区域间合作,海上执法的国际性特征突出;另一方面,海洋流动性资源的开发也易引起相邻国家间的冲突,如日韩渔业冲突,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先后有328艘日本渔船、3929名日本渔民被韩扣留,44人丧生,而2000年以来日本也扣押了150余艘韩国渔船。大体上,海洋资源蕴藏量较大或分布分散的国家,为实现对特定资源的有效保护与监管,不仅要求拥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执法队伍,并且需要海上执法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对于海洋资源密布的专属经济区海域,应在定期维权巡航中给予重点关照;流动性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对海上执法的机动性与灵活性要求较高,并且需要根据相关资源的流动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海上巡航。

三、海上执法的自然环境评价分析

各种自然因素构成海上执法开展的基础背景,并对海上执法产生了复杂影响,进而对海上执法力量建设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海上执法的自然环境评价应充分考虑这种复杂性,以达到对海上执法自然环境的客观映射甚至再现。

3.1自然环境对海上执法影响的复杂性自然环境对海上执法的影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同时自然环境内部各因素也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构成了复杂的“海上执法—自然环境”系统,故此必须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对海上执法的影响。首先,自然环境对海上执法的影响具有多面性。一方面,海上执法作为人类涉海活动的一种,它的展开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恶劣自然环境下的海上执法必将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自然环境通过影响海上执法的客体,进而对海上执法产生间接影响,譬如良好自然环境下的涉海活动增多,提高了海上执法的复杂性。其次,不同自然因素对海上执法的影响具有关联性(见图2)。不同自然因素对海上执法的具体影响既有不同,各种自然因素之间又并非完全割裂。例如,海岸线长度和曲折度影响一国领海基线的划定,进而影响一国管辖海域的面积;海岛附近海域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影响一国海洋资源总量的大小,等等。再次,自然环境对海上执法的影响兼有静态性和长时效的特点。一方面,自然环境具备相对的时空稳定性,短时期内变化较小,对海上执法的影响呈现静态性。虽然部分自然因素呈现一定的变动性,但变化幅度不大,对海上执法的影响较小。如以港口、盐场建设等人类活动以及河口淤积等自然作用的影响为例,我国山东省海岸线总长度2598.01千米,年均增长约7.16千米,变化幅度仅为0.27%。①另一方面,多数自然因素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发生变化则很难恢复原状,尤其是海洋是不可再生资源,一经利用即在相当时期内不能再生,对海上执法的影响具有长时效的特点。最后,自然环境对海上执法活动的影响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且不同自然因素的变化趋势与程度不同。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摆脱自然因素限制的能动性逐渐增强,部分自然因素的影响趋弱,如随着造船技术的提升,海上巡航执法受恶劣天气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能够增强部分自然因素对海上执法的影响,如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从海洋中开采或提取某种资源变得有利可图和技术可行之时,就会增加相关涉海活动,海洋资源对海上执法的影响也随之加大。总的来说,“海上执法—自然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各自然因素对海上执法的影响具有多面性、关联性、静态性、长时效等特点。在针对某一国家进行海上执法的自然环境分析时,需要兼顾全面性与针对性,以真实地反映自然环境对海上执法的影响。

3.2海上执法的自然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海上执法作为人类涉海活动的一种,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海上执法自然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海上执法自然环境的客观映射甚至再现,应具体而真实地反映自然环境对海上执法投入、执法难度、执法发展方向等重要层面的影响。鉴于此,海上执法自然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即满足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和易得性等;另一方面,该指标体系构建应以影响海上执法的重要自然因素为主线,在精简、不重叠的基础上,真实再现自然环境对海上执法影响的复杂性。海洋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的总量及其分布情况作为基本出发点。一方面,油气资源与渔业资源是最重要的海洋资源。世界水产品的85%左右产于海洋;海底石油可采储量1350亿吨,占全球总量45%;海洋天然气储量140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50%以上。另一方面,这两种资源的典型性强,油气资源不可再生,其开发需要一定技术支持,且易引起海洋环境污染和邻国间海洋权益纠纷;渔业资源具备流动性,其开发和保护往往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很多因素其实是两者交汇融合的共同结果,如海域划界纠纷、海域承载力及其繁忙程度等,既涉及自然因素,又涉及经济社会因素。同时,海上执法自然环境内部诸因素之间又存在复杂的关系。从这个庞大复杂的“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系统中,厘清各自然因素对海上执法影响并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十分困难的。为保证各指标的独立性、客观性以及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上述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需从自然环境角度出发,考虑海上执法的主要自然影响因素,采用大量的定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在保证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同时,利用相对指标信息量大的特点,确保指标体系具备较好的涵盖性和全面性。部分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相关说明。需要强调的是,相对指标采用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比值来反映自然环境对海上执法的影响,把有关自然因素的绝对差异抽象化,可以弥补绝对指标的不足,更好地说明海上执法自然环境的内在结构特征,为深入分析自然环境对海上执法的影响提供依据,更有利于对海上执法自然环境的客观重现。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自然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以地为生;人地和谐;持续利用

一、全球自然环境的自然变化

地球形成至今已有数十亿年。全球变化按照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无生物的太古代到有原始生物的元古代,再到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遵循着由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也即沿着渐变与突变相互交替变化发展着。[1]地质科学证明,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地球经历了三次气候变冷的大冰期。它们是震旦纪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因为人类是在第四纪大冰期中由类人猿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中,逐步学会制造工具与使用工具而转变为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的,所以第四纪大冰期的全球变化研究对人类便显得更为重要。[2]加之人类从自然中诞生以后,在利用自然过程中便对自然加以干扰,甚至破坏,全球变化也就更加复杂化了。

二、人类对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干扰

生产力的步步提高,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加大着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尤其是世界人口已猛增到58亿,森林大量被砍伐,草原过量被放牧,沙漠化日益在扩大,动植物种类在灭绝,优美的环境遭破坏,地球上的灾害愈来愈多,山崩地裂、火山地震、狂风暴雨、水旱灾害……在地球上各个地方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使全人类不得不共同发起“国际减灾年”来对付,这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1.全球重负人“祸”为首问题

地球面临的所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不足和人炸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人口猛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引发生态危机。地球承载人口必有一个最佳限度,而且人的个体消费指数愈高,人口总量的极限就会愈少,人对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破坏,必然得到自然惩罚,但在时间因素链上具有滞后性,往往是父辈作孽,子孙遭殃。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增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打破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生态系统就丧失了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能力,必然产生全球性负向变化,增多了全球自然灾害的机会。增大了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使人类生存空间显得愈来愈拥挤。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不利于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全球变化,既有天灾,人“祸”为首。

2.完整的臭氧层产生空洞问题

位于大气圈中平流层里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有害生命机体的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在平流层中飞行的超音速喷气式巨型飞机数量大增,它们排出的硝酸盐和硫酸盐同臭氧化合,消耗了大气中含量不多的臭氧。加之,还有各类化合物产生的氟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释放物,被紫外线照射变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已使完整的臭氧层遭到了破坏,产生空洞。有的科学家估计,人类释放的上述物质,已使臭氧减少了3%,长此以往,预计到2050年,可能导致臭氧减少10%。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则将产生危及全球的人类和生物界的重大问题。

3.大面积酸雨沉降问题

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的元凶。它在阳光、水汽、微尘的作用下,生成硫酸或硫酸盐的微粒,飘荡在空中,遇到风雨下降,就被冲洗下来,形成酸雨雪。加之,氮氧化合物在阳光、水汽、微尘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硝酸和碳酸盐,同样会使雨雪变酸,它们的生成都与燃烧石油、煤炭矿物等燃料有关,是当前的一种严重污染物,已几乎为害整个地球。

4.生态系统失调的问题

全球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物圈产生着很大影响。例如,自从消灭害虫十分有效的有机氯类杀虫剂使用以来,这种不易分解的农药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积累,使人和其他一些生物受害。如此下去,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环。另外,地球上辐射能量的增加,也会对生物界造成巨大的危害,可使人类遗传功能受到无法恢复的损伤,也使生物遗传发生突变等全球性重大问题。

5.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

对流层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大气起保温作用。所以,大气周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会影响大气圈的能量平衡过程。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燃烧矿物燃料的数量急剧增加,进入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也随之剧增,这势必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变化。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比较脆弱,气温只要有少许改变,尤其是位于沿海之滨的大城市如上海、伦敦等其损失更将惨重,带来更大的灾难。所以,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广植森林,保持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是一个全球环境的重大问题,非一国一邦所能办到的,这仍是一个人为全球变化问题,已到了非采取有效措施不可的时候了。

三、环境与资源问题

环境与资源问题由来已久。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通过自己的劳动变为财富,供自己享用。但由于早期人类认识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好在那时人口尚少,生产力水平尚低,造成的破坏还是局部的,尚未达到全球性的规模。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尤其是到产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使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区、工矿企业排出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事件不断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产生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资源问题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到了人所共识的非联合治理而解决不了的时候了,到了共同提出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时候了。

四、可持续和谐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丰收不忘歉收,勤俭治国,细水长流。绝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寅吃卯粮。但作为当代明确提出的科学术语,是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WCS),其目的在于把资源保护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再是单纯的为保护而保护。稍后是1983年11月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经过对世界各地的广泛调查与有关人士讨论,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名为“我们的共同未来”(OurCommandFuture)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报告之中。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我们现在则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草原的退化对我们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再一次明确“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一报告成为联合国及全世界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带有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尤其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所通过的世界《21世纪议程》,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地球承载力是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人类必须生活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否则,便要发生天灾人祸,减去超承载力的那一部分。人们常说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资源所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总量。人口学家估计,21世纪内世界人口可能增加到150亿,如此下去,势必超过地球承载力,人祸当前,可持续发展者必须严肃考虑,认真对待。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求必须对资源综合利用。[3]再其次,多样性是建立稳定持续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多样性与稳定性呈正相关。生物种类成分愈多,愈趋稳定。因此多样性增大了它的稳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从系统论方法思维看,可持续发展把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地区,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键,并为人与资源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整体框架,人与资源矛盾的产生与实质,是由人和这一复杂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失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他组分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因而在解决资源的战略时,要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21世纪也是一个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教兴国”乃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富民之术,教育为基础,百年树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首当其冲。21世纪的人类将不断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又不断与自然界一起共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共生地理环境,共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界的新的联盟”,彻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愿望。人以地为生,人地和谐,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489-689.

篇7

关键词: 幼儿园 自然环境 游戏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自然环境对幼儿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性发展有着独特意义,哲学上讲:“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渊持久的影响。”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熟悉自然环境,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环境保护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增强环保责任感,让他们以正确的环境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幼儿学习的生活化、趣味化,培养其健全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意义

1.1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

爱玩是孩子的本性,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是一种释放孩子天性的手段,让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感受自然,领略自然的风采。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不仅仅要求知识过关,更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能够帮助他们想问题更全面、更到位,培养出一批批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1.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之后,你才会有动力完成这件事。因此,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也为幼儿们提供许多探索机会,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因为自然环境下有很多幼儿没有接触到的东西,在这种环境下开展游戏,可以使游戏更具生动性、趣味性,让他们将学到的、看到的更好地融入学习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3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

积极性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有了做事的积极性,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活动,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好奇心,让幼儿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对于竞争性来说,因为游戏本身就带有竞争竞赛的含义,所以,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活动可以在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鼓励同学们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做到完美[1]。

1.4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是因为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且老师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学生们可以对游戏活动提出独到的见解,使游戏活动的开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措施

2.1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游戏

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游戏是回归自然,释放孩子天性的手段,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更领悟到自然的魅力,可以利用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事物开展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例如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们采野花,让孩子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可以让幼儿们在河边捉小鱼、小虾,让幼儿们在小树林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环境资源,例如公园设施、博物馆、人工或天然绿地等为孩子们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其中进行游戏玩耍,等等,让幼儿们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自然、了解自然。

2.2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有特点。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积极作用,给他们分配不同的游戏任务和目标,因材施教,调整教学方法,切不可“一刀切”。

2.3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

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关键是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因此,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必须具备足够的幼儿教学知识之外。为了适应游戏活动的要求,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游戏活动的素养,因为这关系着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多参与相关的培训,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以多样化、生动有趣、游戏化的方式增强游戏活动开展的效果。

3.结语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可以满足社会对于全方位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其重要性,利用这种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幼儿对大自然的亲切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不服输精神,减轻幼儿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段媛媛.浅谈幼儿园自然游戏环境的价值与创设[J].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10):37-8.

篇8

(1)气温状况的直接影响。新疆的气候特色很鲜明。气候干燥,早晚温差较大,紫外线照射强烈,尤其是气温变化较大,冬季非常寒冷夏季炎热,且冬季漫长夏季短促,春秋昼夜温差很大,由于纬度比较高,新疆的年极端最低气温均在零下22℃以下,各大平原、盆地、山地的气候各不相同,路面容易产生开裂、车辙和泛油等病害,都是气候的恶劣造成的,独有的的气温状况给公路建设带来等多的困境和难题。

(2)土壤质地的路用性能。新疆的“三山夹两盆”都具有不同的土质特点,尤其是新疆的土质多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各种质地,就会有天然砂砾(砾类土)、砂类土、粉质土、风积沙等不同的土质类型,就会出现土无塑性,透水性良好,毛细水上升高度很小,有较大的摩擦系数等不同的特征;粘聚力强、遇水干得快且不膨胀,干燥状态有足够的粘结性,扬尘少等特色也是土质的路用性能。

二、探讨新疆自然环境下公路建设的具体对策

(1)自然环境条件的整体把握及分析。针对新疆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在考虑新疆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同时,深入分析新疆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和水热状况的复杂性,包括对新疆地表物质组成和植被等不同的地域特点来全面把握,主动探索研究的加强及工程经验的不断累积,形成整体的自然环境条件分析报告,对不同的地形形成不同的公路建设的规划,在资金、技术、人才、施工准备等多方面来权衡新疆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公路建设整体性,从而避免新疆在沙漠、盆地、山地等因素,形成新疆公路网的整体布局,形成有效、和谐、盆地北缘与南缘的交通联系便利、车辆往来通畅的公路建设局势。

(2)技术层面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两大盆地边缘,多为山前倾斜平原或冲洪积扇及绿洲平原。公路易争取到较高等级,路线的设计指标也较高;山区路线无论是采用沿沟谷、河流布线或翻山越岭,都受到地形的限制。尤其是越岭地段,路线常需进行回头展线,公路难以争取到较高等级和线形设计指标,否则会大大增加工程数量和投资。建设部门在绕线可以避开的情况下,多避开工程难度较大的山地高原地区;特殊的风沙地貌使公路选线十分困难,而且沙漠地区多分布风积沙,其它砂石等筑路材料极为缺乏,运距遥远,运输成本过高,公路建设投资巨大;为防止冬季低温、夏季高温时路面产生开裂、车辙和泛油等病害,道路建设中必须采用低温抗裂性和高温稳定性很强的路面材料;根据具体的降水量、地表径流、地下水等水文状况,确定路基的合理型式和填挖高度,使其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保证强度与稳定性。

(3)附属设施的持续性应用。受绿洲荒漠区农业灌溉的影响,路基干湿类型受水的影响较大,故要求路基应有较高的填土高度,宜采用水稳性较好的填料,且应采取适当的工程防护和排水构造物等设施;尤其是在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公路附属设施,包括排水设施、安全设施、防护设施、监控设施、通讯设施、收费设施、绿化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照明设施、消防设施、通风设施、交叉道口、界桩、测桩、里程碑等都有严格的安排,统筹管理好新疆公路建设中的附属设施建设,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探索适合新疆自然环境条件的附属设施特色建设,构建全方位的基础服务和设施的辅助服务等功能。

篇9

早期的藏族饮食器具有碗、盆、桶、罐、壶等种类,以饮具为例,论述其是如何应对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而出现及生存的。藏族的饮品有酒和茶,藏族人民极爱喝茶,尤其是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是藏族结合自身自然环境与物质条件的产物。藏族素不产茶,当茶引进之后,与当地的酥油结合,在应对高寒、缺氧气候的同时改善油腻、粗糙的饮食结构。酥油茶极富营养,酥油脂肪含量高,能产生大量热量以御寒。而茶叶中富含茶碱、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健胃生津,消食解腻的作用,正适合高原以肉奶等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为主要食物的民族改善饮食结构的需要。藏族人民对茶至爱至嗜,茶是其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在生活与生产的过程中,人们创造了丰富的饮具,包含制作饮料的工具、盛装饮料的容器及食用饮料的器具。酥油桶和木碗及各式各样的茶壶是藏族人民必备的日用器具。随着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饮具无论在造型、材料还是装饰上都有很大提高,种类丰富、造型精美,独具民族个性。藏族饮食器具在应对自然环境而生的过程中,呈现出本真的特性。首先,作为饮食器具,实用性是其最基本的价值和属性。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人们最初的需求是如何生存下去,如何让生活继续下去,因此,这些器具必须得能用,解决人们生活中某一或某些问题而存在。其次,这些饮食器具最初的创作者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民,他们遵从生活的本质,质朴无华。饮食器具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制作而产生,人们使用简单易取的材料,结合精心灵巧的制作,设计简单、实用,没有一点多余之物的器具满足生活的需要。藏族饮食器具,朴实无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穷”的产物,但在物质贫瘠背后却有着人间最深厚、最宝贵、出自心田的情和意。

二、藏族饮食器具适应自然环境的方式

相比其它民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面对的自然环境更为恶劣、艰苦,但勤劳勇敢的劳动者在争取生存与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经验,寻找到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藏区地形复杂,差异明显,多民族融合,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功能多样,造型丰富的饮食器具。同时藏族饮食器具的制作过程,也是藏族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到适应自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藏族饮食器具主要从其取材、形制到器具的使用方式三方面来适应藏族独特的自然因素。

1.就地取材

藏区交通不便,耕地较少,物质资源贫乏,因此,就地取材制造器具是藏族人们应对自然最基本的生存反应。藏族饮食器具的材质主要有木质、陶质、皮质和金属质地等,其中陶器类制品历史悠久,木质器具最具特色。木碗是藏族人非常喜爱的饮食用具,即可做食具也可做饮具。藏区地形崎岖,多游牧生活,木碗质地轻,携带方便,经久耐用,其木质纹理精美,色泽华丽,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美。同时,用木碗盛放茶酒会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并且散热慢,使用不烫嘴。藏区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的区域盛产的材料不一样,造成器具在丰富性的基础上具有地域差异性。使用当地自然提供的材料制作器具满足当时当地人的生活需求,林芝和昌都地区属于林区,盛产木材,因此生产了各种各样的木质器具,如木碗、木桶等。那曲等地草原广袤,以游牧和狩猎为主,则制作饮食器具的原材料多是动物的皮或内脏等,如皮碗、皮盆、皮盘。而河谷地带的人们很早就掌握了陶的烧制方法,因此出现了造型丰富的陶杯、陶罐和陶壶。而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金属质地的饮食器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不同区域的人们通过交流与学习,不同质地的饮食器具在各个地方开始出现并使用,这大大促进了饮食器具的发展。

2.丰富的形制

藏区生存条件复杂、艰苦,为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藏族人民制作各种各样的器具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使用。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器多用到一器专用,都体现了藏族人民结合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与饮食习惯进行造物的智慧。比如博物馆所收藏的,仅近代金属酒具的器形类别就有三十多个,包括酒杯、酒壶、酿酒器、酒桶、温酒器等。藏族人民喜爱饮茶与喝酒,因此饮具在藏族不仅种类丰富,还自成系统。不仅有制茶、喝茶的器具,同时由于藏族气候高寒、常年低温,藏族人民喜欢热饮,因此家家户户还有茶炉及温酒器等。茶炉腹大口小,口沿有三个支点安放茶壶,茶炉的内部有火灰,不仅能保温茶酒,还可取暖用。藏族多游牧生活,居无定所,这些器具多是陶制等质地,笨重易碎,因此牧民多使用皮囊作为酒具,系于腰间,携带方便,经久耐用。同时同一种器具也会有不同的造型和大小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如木碗一般有大中小三种不同的型号,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其中一种为扣合木碗,上下由两个大小相同,碗口分别有内外切圈链接的钵状物组成,多为外出时携带,使用时一碗用于饮茶,一碗用于盛物,方便实用。

3.灵活的使用方式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灵活巧妙的使用器具是藏族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酥油桶不仅是制作酥油茶的工具还是从奶汁中提炼出酥油的长木桶,两者结构一样,形制大小不同。酥油桶由桶筒和搅拌器两部分组成,上下拉动搅拌器进行工作,操作简单。同时还有一种小型化了的酥油桶,高30厘米左右,出门时携带,藏族人民喜爱饮茶,外出时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支锅烧茶,体现了藏族人民热情、乐观的生活情趣。酥油桶上下各有一个扣环,系上带子,出行时挎在肩上,十分方便。餐刀是藏族人民饮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与餐筷配套使用,置于刀鞘中,将其别于腰间。餐刀主要用于切食肉类,生肉与熟肉的使用方法不同,十分讲究。藏刀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用具之一,有不同的大小,其不仅作为生活用具也是生产工具。藏族高山大川阻隔,交通极为不便,外出时人们用藏刀防卫,同时可以砍柴、宰杀牲畜、裁割绳索等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它还是一种装饰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随身佩戴腰刀是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在不同的自然状况下,灵活使用藏族饮食器具,达到一物多能,物尽其用的效果。

三、藏族饮食器具在自然环境的约束中适应并不断发展

篇10

(一)生态心理学倾向

以生态学和学习理论为依据,强调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重视在实际生活中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这一倾向有三种理论观点,一是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行为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而否认环境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后期实践表明,该理论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二是生态心理观,认为行为与环境处在一个互相作用的系统中,因此应注重对行为背景(包括时间、空间因素等)进行整合,该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存在着一种动力关系,行为则是发展平衡中的一部分。三是维度理论,主要用来解释空间与心理的关系,认为独处的空间太少造成拥挤。以上几种理论倾向,有的把重点放在刺激,有的把重点放在行为,有的寻求人与环境的关系,但都只能部分的说明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因此目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可以有效的解释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机制。

二、生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

(一)生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心理学关注的一个主要内容,多年来在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上,不同学派从不同侧面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不同的界定。20世纪初期,帕森斯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提出,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知识可为心理咨询提供满意的解释,这种观点被视为生态心理健康概念的最早来源。当今,随着生态心理学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解释心理健康,因此,“生态心理健康”概念的提出,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反映出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更会推进对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

(二)生态心理健康的内容

(1)自我的平衡。个体心理过程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组成的,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只有当三者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动并保持平衡状态时,才能认为个体的心理可能是健康的。

(2)自我与环境的平衡:该平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通过自我调整来主动适应环境;二是个体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合自己的需要。就目前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而言,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导致人类的生存家园受到严重破坏,因此,人类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模式,实现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

(三)生态心理健康观与传统心理健康观的区别

传统的评价心理是否健康的做法是罗列几条标准,看自己是否符合,符合标准者就是“心理健康者”,不符合者则是“心理不健康者”,但无论提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评定标准,都只是一个暂时的、静止的状态,一个人现在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他以后都心理健康,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会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因此,生态心理健康不仅包括人自身内部的平衡,更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将传统是“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修订为“生理—心理—环境”模式,不仅关注到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关注到与人类关系更为密切的自然环境。这使得心理健康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

(四)生态疗法

研究者们将自然环境因素纳入到心理健康的标准之后,又把生态心理学的思想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创设生态疗法,进一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1)森林疗法

利用森林所散发的植物精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被称之为森林疗法。植物的油性细胞不断分泌出来的一种“气”,散发在空气中,通过呼吸道和人体皮肤表皮进入体内,最后为人体所吸收。森林植物的绿色,对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视网膜神经组织具有调节作用,可减少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的强度,消除杂乱纷繁的色彩对眼睛的刺激。绿色还能维持血压,减缓血流速度和心跳频率,平静情绪,消除疲劳,焕发精神。而树林又有减少噪声对人的干扰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心绪平静,神情安宁,自然有益于身心的康复。

(2)荒野疗法

荒野疗法是心理医生带领人们备以最简单的物品走进荒野体验自然。所谓荒野是指受人类干扰最小或未经开发的地域和生态系统。在深层生态主义者看来,只有荒野才是真正的、自在的自然。因此,荒野在培养人与自然的认同意识中,具有重大的价值。生态心理学的第一个步骤是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走进自然是体验大我的最直接方式。

(3)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是借由实际接触和运用园艺材料,维护美化植物或盆栽和庭园,接触自然环境而纾解压力与复健心灵。园艺疗法的功效主要有:

(1)消除不安心理与急躁情绪。

(2)增加活力。

(3)张扬气氛。

(4)培养创作激情。

(5)抑制冲动。

(6)培养忍耐力与注意力。

(7)增强行动的计划性。

(8)增强责任感。

(9)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