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检验范文
时间:2023-03-15 12:5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备检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设备更新换代愈来愈快,技术含量愈来愈高。检验设备与其他医疗设备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种类繁多,原理各异,除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一体外,还要有一定的临床检验知识;二是检验设备,主要是对血液、体液等进行定量检测,测量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因此,如何维护好这些设备,使其能常年可靠正确地运行,最大限度地延长使用寿命,就成了设备科人员关注的重点。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预防性维护制度,提高检验设备检测的准确度,势在必行。
1预防性维护的现状
预防性维护是指仪器在发生故障之前对其的性能、安全性等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医疗器械维护是临床工程人员重要职责之一。先进的医疗器械能提高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升医院的竞争能力。设备的完好率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目前医院的临床工程人员偏少,设备故障的应急性维修占据了工作量的绝大部分比例,预防性维修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预防性维修计划,即使有计划也缺人力与物力。人力因素,人才短缺现象,是医院维修机构建设面临的严重而不可规避的问题。物力因素,因检测手段、维护工具上资金投入少,造成技术落后,加上重要的零配件及易损易耗件不易找到供应渠道,一般多依赖厂商,如果厂商不提供技术资料和必要的配合,就会给维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2检验设备的预防性维护
首先要了解检验设备的构造及故障特点情况。维护人员要对检验设备的操作过程熟悉,了解其工作步骤,熟悉设备在正常运转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和参数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分析故障原因,及时解决问题。如血常规测定中发现五分类的百分比数值出现错误,原因是孕妇、肾病患者的红细胞壁太厚,常规量溶血素很难涨破,适当增大溶血素泵入量或稀释血样后,重新测定即可。检验设备种类繁多,原理各异,但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3]:(1)管路系统:包括各种软、硬管及接头、阀、正负压泵及测量电极和参比电极等,常见故障为漏和堵;(2)光学系统:包括光源、分光装置、比色装置及其它光学辅助装置等,是检验设备最基本也是最关健的部分,目前多数检验设备都有检测光路和校正光路的程序,使用起来方便,因此,在故障不明确的情况下,如出现测试结果不稳定,经常不出结果或某些项目做不出而其它项目又能做等现象,要考虑光路部分或比色杯部分故障;(3)机械系统:包括马达、齿轮、传动杆等传动部件和其他机械部分,主要出现人为损坏、老化与磨损、定位不准三类故障,只有定期检测保养,就能提高设备的准确性与完好率;(4)电路系统:包括电源电路、信号检测及处理电路、控制和显示器等,目前国外进口设备其精密度较高,生产厂家售后服务比较及时到位,且厂家工程师经验相对丰富,所以建议医院维护人员不必自行维修电路。
了解并掌握以上四个部分构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性维护制度,对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和设备的完好率等,特别是对临床结果的准确性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检验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制度应该以提高精度为中心,由于检测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控制环境条件也是制度的重要内容,具体需做好以下几点[4]:(1)做好环境条件的控制,要每日监测室内温度和湿度,每日记录冰箱温度,保证试剂安全,要不定期清洗设备防尘罩,保持室内清洁;(2)定期检查电气接地与老化情况,检查各类电气接头的连接松紧度,要定期冲放UPS电池;(3)定期进行设备除尘工作,排除由于灰尘引起的传感器工作故障,要定期检查机械部件的连接和度,及时添加油;(4)定期检查设备管路的连接和清洁情况,更换破损管路,保持管路的清洁度,排除反应残留物;(5)定期检查供水设备的出水质量,更换供水设备的各种过滤耗材,保证出水质量;(6)建立设备的维护档案,专人负责记录维护记录。
3预防性维护的意义
预防性维护指在医疗装备正常运转情况下,临床工程人员对其进行技术和质量控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发现和排除影响医疗装备及人员的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故障率,保障设备安全有效运转。预防性维护可以有效控制故障率,降低维修成本,避免较大损益,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做好预防性维修,可以及时发现潜在故障,避免试剂浪费,正常运转时间。预防性维护可以保证设备的精度,使仪器长时间的运行在最佳状态,及时排除由环境与疲劳所引起的精度下降,提高检验质量。很多大型设备都工作在高电压、大电流下,预防性维修可以及时排除电气老化,接地不良等隐患,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篇2
内蒙古赤峰市特种设备检验所是质量技术监督局所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从事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厂(场)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检验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内蒙古赤峰市特种设备检验所面向社会招聘合同制工作人员(非事业编制编外聘用)13名。
一、招聘岗位、人数与专业要求
(一)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岗位:5人,要求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二)锅炉类特种设备检验岗位:2人,要求专业为热能与动力工程;
(三)容器管道类特种设备检验岗位:2人,要求专业为过程装备与控制、焊接;
(四)化验类特种设备检验岗位:1人,要求专业为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五)气瓶类特种设备检验岗位:3人,要求专业为理工类,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
二、招聘条件与要求
(一)具有良好的品行,身体健康,吃苦耐劳;
(二)招聘岗位1-4类学历要求为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学士及以上学位,招聘岗位5类学历要求为普通高校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应届及往届毕业生;
(三)年龄在18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1988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有检验师资质的放宽到35周岁;
(四)具备符合招聘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五)因工作岗位有特殊性,招聘岗位性别适宜男性;
(六)有两年本专业工作经验者优先;
(七)机电类经验岗应聘人员需无色盲、恐高症、高血压、心脏病及其他不适应从事高空作业的情况。
三、报名资格审查和考试
(一)报名资格审查
报名与资格审查同时进行,应聘人员提交的报名材料必须真实,材料不全、不实或无法辨认的不予报名。
(二)报名时间: 2018年2月26日至3月5日,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00 。
(三)报名地点:网上传递资料到184817671qq.com邮箱。
(四)联系电话:8805264
(五)报名时需提交以下材料:
1、个人简历一份;
2、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 ;
3、近期2寸蓝底免冠照片2张;
4、提供有效期内《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一份,登录学信网(chsi.com.cn)下载;
5、2018年应届毕业生提供学校有效证明。
(六)笔试
1、笔试按专业进行,不指定参考书目;
2、笔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3、笔试考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在赤峰特种设备检验网cftjs.com/公布。
应聘人员笔试成绩于考试后一天在赤峰特种设备检验网cftjs.com/公布,各专业考生分别排序。
(七)面试
1、面试满分100分。采取结构化面试;
2、应聘者在笔试结束后,根据应聘人员的笔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按各专业招聘计划数与应聘人数1:3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人员名单。
3、面试时间:另行通知,赤峰特种设备检验网cftjs.com/公布;
4、面试地点:赤峰市特种设备检验所六楼会议室。
(八)考试总成绩的计算
考试结束后,考生按照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占50%计算考生的考试总成绩。
考试总成绩=笔试成绩×50%+面试成绩×50%
考试成绩一般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如出现成绩并列,顺序保留下一位小数。
应聘人员总成绩在赤峰特种设备检验网cftjs.com/公布,各专业考生分别排序。
四、体检
体检根据考试总成绩由高到低确定拟聘人员,体检由赤峰市特种设备检验所统一组织。
五、确定拟聘人员及公示
(一)根据考试和体检结果,确定拟聘人员。
(二)对拟聘人员在赤峰特种设备检验网cftjs.com/进行公示,公示期间接受社会监督举报,公示期限为5天。
(三)公示期满,对没有问题或反映问题不影响聘用的,办理聘用手续;对反映有严重问题并查有实据的,不予聘用;对反映有严重问题,但一时难以查实或难以否定的,暂缓聘用,待查实并做出结论后再决定是否聘用。
(四)公示后出现空缺名额的,经招聘单位审核同意后,按照考试总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等额递补。
六、聘用
招聘人员一经录用试用期3至6个月,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由赤峰市特种设备检验所与录用人员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人员不予录用。
七、纪律和监督
(一)公开招聘期间,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全程监督。
篇3
一、实验室环境的稳定。HVI检验设备对实验室温湿度环境有很高的要求,棉花检测分级期间,实验室的环境必须
全天24小时、每周七天满足规定标准,温度:20.0℃±2.0℃;相对湿度:65%±3%。实验室温湿度较大幅度的波动、不稳定性都会对测试和校准工作带来影响,引起测试数据或校准参数的漂移,增大了不确定度,降低了实验室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确保实验室环境的稳定就需要对恒温恒湿空调机组、空压机、干燥机、地回风系统等加强日常维护清洁及定期保养,岗位落实到人。同时,对进出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求随手关好门,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工作人员对制度的教育学习,培养大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共同维护好实验室温湿度环境的自觉性。
二、标准棉样的管理。HVI检验设备的测试精度需要通过HVI棉花标准样品的校准和验证支撑。棉花标准样品必须
在符合规定要求的实验室温湿度环境下至少平衡48小时。做好HVI标准棉样的日常管理工作,对测试过程中校准棉样及验证棉样的使用及更换频率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校准规范的规定要求操作和更换,检查标准棉样是否被污染或混淆,如果有,应及时废弃,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保证标准棉样特征值的稳定性。测试人员要严格按照HVI方法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按照操作规程规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并保持操作手法的一致性,按时进行校准检查验证试验,判断HVI测试状态是否符合检验要求,从而为HVI的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三、HVI检验设备的维护。美国乌斯特公司生产的HVI检验设备价格昂贵且零部件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倍加仔细倍加认真地去维护。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对于主要部件如取样器压手片、毛刷、测量台、马克隆腔盖弹簧、真空电机等可能由于电、气、摩擦发热、受力和腐蚀等因素,部件会发生磨损、锈斑、松动和短路现象,从而影响设备的使用及其性能。通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状态、校准、磨损程度进行检查,全面准确把握设备的磨损、老化、腐蚀等情况,及时查明和消除设备隐患,针对发现的问题,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设备的系统维护,建立每个机台日维护维修程序、周期维护维修程序、年度维护维修程序三级维护保障体系,建立每个机台维护档案和故障维修档案,HVI操作员按操作规程做好每班机台清洁。不让设备带病运转,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工作运转状态,做到维护与修理并重。维护时要“望”、“闻”、“听”、“切”,胆大心细,下手干练稳准。与此同时,设备的维护离不开配件的管理。做好配件数量、型号的入库清点和使用情况的记录,合理安排易损配件的购置补充计划,建立完善配件管理档案是十分必要的。
篇4
[关键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检验机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47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01
在当代很多企业中,都应用到了特种设备。特种设备在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有可能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因此,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问题十分重要。
1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特种设备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要把企业和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有机结合,让他们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特种设备也根据工业化产业布局的调整而增加,并广泛应用到各个企业中,人们也就更加直接地面临着特种设备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要谨遵自己的使命,严格进行检验工作。企业作为被检验单位,要积极配合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检验,以诚恳的态度接受检验。特种设备存在的危险性因素主要是由内外两方面原因引起的。特种设备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是设计不合理、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用料不佳等;外在原因是对设备的保养、操作不当,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有时还可能会发生违章作业现象。这些因素都成为特种设备的安全隐患。
2 特种设备监察部门应履行的职责
对特种设备的准入关率进行严格把关。对一些使用特种设备的企业,必须经过特种设备监察部门的安全许可。
对特种设备的审批严格把关。企业和安装部门必须要有政府所颁发的安装资质,并向上级申报。
对特种设备的检验关严格把关。安装单位对特种设备安装完之后要向检验机构报检,特种设备检验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工作。
对特种设备操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后才能上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
3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应为特种设备提供安全服务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一直忽视的环节就是安全服务。设备检验机构应主动为特种设备进行安全服务。因此,作为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说,要树立服务意识,积极为被检单位做好服务工作,强化学习观念,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做一名优秀的“检验员”。同时,还要树立为大局着想的意识,将一些存在危险性问题的企业及时上报,发扬求真务实精神。
4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兵团的特种设备仍有少数没有经过检验,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相背离,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特种设备的安全问题没有引起企业相关部门的重视,企业对设备的安全管理认识不够,还有一些企业中的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把安全隐患提升到法治的高度来看待,甚至对检验机构的检验也是消极应付。正因为这些设备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政府要时时刻刻的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措施进行落实,为提高特种设备的安全水平做出贡献。
5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对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应用
为推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企业要加强特种设备管理的安全意识。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也要提高服务意识,对企业的特种设备进行检验和监督,重视安全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体系中做到以下要求:在企业建立安全生产体系,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企业应加大对特种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设备设施,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治理;应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知识的教育,让员工在操作机器的时候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企业在日常应对员工进行训练,演习紧急救援;企业对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应承担经济方面的责任。
6 结 语
只有落实安全监督和监管工作,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离不开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检验,因此作为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应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为特种设备企业服务,积极检查和监督。作为拥有特种设备的企业,在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检验时应端正自己态度,积极配合检验工作,这不仅是对自身企业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负责。只有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和企业做到和谐统一,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浪涛.特种设备安全及检验工作管理平台开发应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张浩.浅谈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J].四川建材,2008(2).
[3]杨胜州.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4]刘志刚.基于检测流程控制的特种设备管理系统开发[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特种设备 检验检测 原始记录 控制
前言:
特种设备检验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特种设备安全涉及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为了保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从检验操作程序步骤、检测记录到检验报告的出具,每一个环节绝不允许马虎和弄虚作假。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是整个检验过程真实信息的体现,是对检验产品质量状况的综合评价,因此做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原始记录的控制对特种设备检测机构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记录控制要求
1)检验机构要制定记录控制程序,以控制记录的标识、收集、检索、存取(指查阅的规定)、存档、保存期限(应根据记录的重要性规定保存期)、贮存(如储存环境条件和保密要求)、维护(包括保管要求)和清理处置(包括最终如何销毁或过期留用),确保各项记录编制合理、填写真实、更改规范、标识清晰、收集及时、存取有序、归档分类、储存防损、维护得力、清理合法。
空白表格属于特殊文件,按照文件管理控制其有效版本,即应有文件编号、版本号/修改次号;为了填写真实、规范,应有记录的填写说明;与记录控制不同,对于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以及上级有关文件等外来文件,需要按照文件控制管理,控制其有效版本;记录的保存方式可采用不同形式,例如电子方式,但应有其特殊要求(如应考虑数据的完整性、数据检索的快慢、保存的难易、记录的容量等)。比如,可以采用定期刻制光盘的方式,保存特种设备数据库数据、检验报告数据等;检验机构应确定哪些记录需要保留,根据记录的重要性规定适当的保存期限,一般应保存一个检验周期以上,如产品制造监督检验、安装监督检验的报告/证书等属于特种设备的“出生”资料,需要永久保存。此外,一些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记录需要长期保存。
2)记录的存储条件和保密需要特别规定(特别是电子文本)。记录应以便于查阅的方式存放在适宜的环境设施中,以防止损坏、失密,丢失,保持记录的耐久性。
技术记录的控制除应当符合记录控制程序的通用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检验机构应当识别技术记录的需求,根据检验工作的需要和本机构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技术记录格式,并且经规定人员审核、批准。
技术记录是检验检测数据和信息的载体,技术记录一般包括:工作指令、协议或者合同、工作日志、检验检测工作流转卡、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检验检测报告/证书审核审批传递及反馈信息等。
2一般应当在各类设备检验管理程序或者作业指导书中明确技术记录的格式。技术记录格式内容应使其信息量大于检验报告的信息量。
3安全技术规范有规定时,必须有相应的记录,记录内容及填写要求应符合其规定。
4确定每项检验检测的技术记录项目时,应当确保其包含足够的信息,满足出具检验报告的需要,并且保证该检验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复现。记录应当包括取样的人员、检验检测的执行人员以及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
检验检测原始记录内容除人员标识外,一般还应当包括:原始记录对应于检验检测报告的识别编号;被检对象的惟一性编号、技术参数、状态和环境条件;检测仪器设备的惟一性标识、技术参数;检验检测项目及内容;检验检测部位的描述;检验检测依据、数据、结果及日期等;现已有一些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原始记录采用电子签名,应满足《电子签名法》,以防万一的事故追究。
5记录应当在检验检测时完成,检验检测人员应当及时将检验检测结果、数据和计算结果填入记录,不得事后追记或补记。每张记录还要求正确、完整、清晰、明了,并能够按照特定任务或者项目分类识别。
篇6
关键词: 特种设备;检验体制;改革;顶层设计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制度建立于1955年,经不断改革发展形成了“双轨制”、“全过程”监管体制,即实行行政监察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双轨制运行体制,同时对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各环节全过程监察的制度。其中,检验环节实行法定检验制度和政府主导并积极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的检验体制。法定检验主要包括生产环节型式试验、监督检验和使用环节定期检验。检验机构主要有质检事业单位、行业检验机构、企业自检机构等几类。企业对自有设备还进行日常巡检和年检等。还有一些市场化的专项检测机构,从事无损检测等专项检测。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特检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为提高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水平、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特种设备行业的科技进步、提升特种设备监察部门的科学监管水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在现阶段,依然不能成为合格的提供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信号的市场主体,不能充分矫正特种设备质量安全领域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作用早已由Akerlof在其1970年的经典文献中加以证明。更为重要的是,现行特检体制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市场配置检验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有效竞争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不同类别检验检测的性质、定位和责任不清晰,法定检验范围偏大、项目过多,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发挥企业能动作用、给予企业自不够,不利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发达地区检验任务过重,欠发达地区检验任务不足,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检验工作量增加很快,系统内检验力量明显不足,人机矛盾日益突出,发挥社会检验力量又不够,检验盲区死角依然存在;“过检验”与“欠检验”的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检验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一些检验计费方式不够科学、收费标准不尽合理,收费与工作量不相匹配,社会承担了较高的安全成本;一些检验机构忽视检验风险和责任,过度追求检验收入高增长,严重背离了法定检验的公益属性。
特种设备检验(简称特检)体制改革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事关特种设备安全事业科学发展,必须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和协调性,构建有利于特检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面对上述问题,必须深化特检体制改革。
(二)文献综述
与本文相关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体制改革路径有关的文献,一类是质量监管体制改革的文献。关于体制改革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的学说,可大体上分为渐进式变迁和激进主义两类。前者以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一书中阐发的自发秩序为代表,主张制度的生成和变革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通过渐进的、试错的方式不断演变,并不是一个通过主观建构的过程。哈耶克又指出所谓的社会秩序(Social Order)可以分为自生自发的秩序和建构的秩序两类,后者是组织或者人造的秩序,他所推崇的是自发秩序。秉持制度变迁学说的学者提出的体制改革的路径都主张循序渐进、以市场机制的自我调整为动力,更多地将市场主体作为改革的主体。杜伟、高林远(2002)就强调了制度变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重要性,并提出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应从强制性制度变迁转变为诱致性制度变迁。部分学者坚持激进式的体制改革,主要追随了美国经济学家Jeffrey Sachs的制度改革理念和政策安排方式,但是其在俄罗斯的改革尝试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成功,所以这一模式缺乏实践支持。但是,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政治和政府体制改革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希望通过这一方面的体制改革一步到位解决诸多问题,激进主义的改革思路不能说完全没有市场。
当前,“顶层设计”已经成为中国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的新共识,即以全局视角对体制改革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协调各种关系,确定目标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从而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和成本。针对中国体制改革这样一个复杂系统,“顶层设计”强调战略思维与系统思想的综合运用,综合了渐进式变迁和激进主义的优点,更具理论上的科学合理性和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竹立家(2011)指出,改革的“顶层设计”要考虑改革发展的价值,要从战略高度出发,保证制度平衡,并且推进以制约和监督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吴敬琏(2013)指出,当前改革的工作重点是做好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重点改革方案设计,强调要梳理出一组牵涉面广、全局性强、复杂交叉、相互依存的重大改革项目,形成“最小一揽子”改革方案,实现总体方案的协调推进和重点突破。
在中国质量监管的体制改革方面,国内一些学者做了深刻的研究。程虹、李丹丹(2009)将市场机制作为中国宏观质量管理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的出发点,而这一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制度安排,而核心目标是保障质量安全;还定义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质量管理体制的基本属性,分析了其中存在的消费者缺位和政府越位等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市场、社会和政府质量监管体系的综合改革是中国宏观质量体制改革的主要路径和制度安排。程虹等(2012)提出,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设计决定了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有效程度。文章通过对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规律性研究,指出风险驱动、独立监管和共同治理是这一体制的核心要素,并在借鉴上述一般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的质量国情,提出了中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治理模式。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体制改革路径设计和中国质量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和制度安排已经做了相关研究,可以为特种设备检验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设计的借鉴,但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制,尤其是特检体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差异化的内在规律,需要专门研究并提出体制改革的制度安排和路径设计。
二、特检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基于一般理论的探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强调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是当前中国体制改革领域形成的共识。同样,特检体制改革应当做好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明晰检验性质,找准检验定位,厘清检验责任,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实施检验,规范运行管理,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特检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安全发展。
(一)特检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特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是推进检验机构规模化发展。实施联合重组,特检机构总数大幅减少,约三分之一的省份已经将全省质检系统特检机构合并成一个机构,小而散、小而全的状况初步改观,促进了资源整合、有效配置和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二是探索特检市场化改革。将气瓶检验和无损检测市场化,在电梯、成套石化装置、重点工程压力管道、工地起重机械等领域试点企业自主选择检验机构,赋予企业自,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特别是广东省在电梯检验改革方面,建立电梯“使用权者”首负责任制,构建以制造单位为主体的电梯维保体系,推进电梯定期检验社会化,建立电梯事故责任险制度,取得了局部突破。这些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
但是,特检体制改革仍存在突出问题。一是改革停留在较浅层面。特检机构联合重组受到编制、人事、财政、资产管理体制等诸多制约,大多数省还没有实施到位,已经实施的也主要是形式上整合,形成一个法人实体困难重重,特检事业单位改革没有实质进展,总体上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确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二是改革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关于要不要改、何时改和怎样改的争论与分歧越来越大,有的认为特检的问题和风险日益凸显,必须抓紧改革;有的认为目前状况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在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安全监察体制改革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特检体制改革的时机尚不成熟;有的认为应该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推进特检市场化;有的认为法定检验属于行政监察的组成部分或者延伸,属行政性质,不应市场化。三是改革面临不小的阻力。改革涉及监察机构、各类检验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切身利益,利益调整和重新分配必然面临重重阻力,改革越深入阻力就越大。最近,中央决定取消质监部门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增加了特检体制改革新的约束变量和不确定性,已经推进的特检机构集团化改革面临走回头路的风险。
由于在改革必要性、时机、方向等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认识不统一,特别是难以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特检体制改革仍面临较大难度、挑战和风险,亟须在改革路径上做出顶层设计,也需要厘清特检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二)特检体制改革的原则、路径和模式
1.做到“三个坚持”,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是坚持保障安全。安全是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利益之一。特检是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支撑,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特检工作最根本的使命和职责所在。特检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扭住保安全这个首要任务,更好地为保安全服务。
二是坚持服务发展。特检工作必须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大局。特检体制改革根本上是为了不断完善特检体制机制,提升检验能力水平,使有限的检验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安全发展。
三是坚持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检体制改革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不断改革、优化我国特检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促进各类特检机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安全性与经济性、高质量与低成本的协调统一,促进特检事业可持续发展。
2.辨析“三条路径”,选择改革的正确道路
对特检体制改革的认识不统一,除了各方利益立场不完全一致外,重要的原因是对法定检验的性质、定位、作用、责任的界定不清,进而对法定检验管理体制、机制、模式等基本理论与实际问题认识不清,对改革的路径达不成共识。关于特检体制改革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走行政监督的道路。法定检验是政府为了保障公共安全的需要而实施的强制性检验,这种检验是行政安全监察的延伸,具有行政监督性质,应由政府设立的或者授权委托的公益性检验机构为主实施,不应市场化。
二是走市场服务的道路。法定检验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但企业有权选择履行义务的途径和方式,检验应该市场化,由企业自主选择有资格的检验机构提供检验技术服务,而不应强制由政府指定的检验机构实施。
三是走产品认证的道路。法定检验是一种产品认证活动,是指由有资格的检验机构证明特种设备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或其强制性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应由独立公正的第三方中介组织实施,不应行政垄断也不应完全市场化,可有限市场竞争。
这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表面上是要不要市场化的问题,实质上是对法定检验性质的争论。从理论和实践看,第一种观点有一定合理性,立论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需对法定检验的概念、内涵、范围和方式等理论问题作深入论证,而不能将所有检验笼而统之都看作行政监督性质,搞行政垄断;第二种观点不全面,无论对检验怎样划分,法定检验中至少有一部分属于行政监督性质的检验,是为保障公共安全的需要,具有强制性、公益性和市场外部性,是政府兜安全底线的职责所在,不应看作市场化技术服务,也不应看作公益服务,因为服务不能搞强制性;第三种观点不可行,生产环节的监督检验在性质和作用上与认证相似,但使用中的定期检验与产品认证的性质和作用不尽相同,加之我国第三方中介机构发育尚不成熟,要将大量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机构转为第三方中介机构,短期内不可行。
3.采取“一分为二”,确立改革的正确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从保障公共安全的立论逻辑起点出发,可以将法定检验定义为法律法规规定的检验,进一步细分为企业自检和国家强制性检验两大类别。企业是保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通过自检保障设备安全是其应尽的法定义务,但其实施自检的方式由其自主决定,根据能力条件可以自己实施,也可以委托给专业检验机构实施。政府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代表国家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监督检查企业履行法定义务情况,必要时可强制检验设备安全状况。这种强制性检验可定义为对各类特种设备生产、使用许可的行政确认,是行政性的,即政府安全监察机构或其授权委托的机构,依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对获证企业生产的和已登记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必要检验,判定已颁发的许可是否持续符合要求,进而采取必要行政措施的行为。由于该种检验技术性强,且受政府能力条件所限,政府一般不自行实施,可以设立或者授权检验技术机构实施。
为简化论证,现选择争议最大的定期检验作深入分析。按以上“一分为二”理论框架,可将现行特种设备定期检验拆分为企业自检和国家强制性检验。企业履行安全主体责任,有义务对其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自检,包括日常巡检、按月按季按年定期检查、按检验周期定期检验以及无损检测、安全附件校验等等,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在此基础上,政府授权检验机构按一定检验周期实施强制性检验,采取抽查验证的方式,监督检查企业实施设备安全管理和自检情况,政府根据检验结果确认企业及其设备是否持续符合使用许可条件,并据此分别采取隐患整改、监控使用、暂停使用、不准使用、撤销使用登记、强制报废等手段,预防发生事故。
将特种设备法定检验拆分为企业自检和强制性检验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第一,理论逻辑和概念更加清晰。改变了以往按技术方法对检验进行分类的做法,而按检验的性质、定位、作用、责任进行分类,检验法律关系和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清晰。第二,安全责任更加明晰。企业自检体现了其安全主体责任,强制性检验体现了政府监管责任,各自的性质、定位、作用、责任明晰,改变了目前存在的企业不自检、依赖法定检验、监察及检验机构代行企业责任的不合理状况,也改变了事业单位、自检单位、企业等不同性质特检机构从事同种性质检验的混沌状态。第三,与其他方面改革的衔接更加紧密。企业自检也可以采取自主委托的形式,将自检业务通过市场机制选择不同类型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来完成,从而为检验市场化改革留出了发展空间,企业性质检验机构以接受委托从事企业自检为主,仍能充分发挥作用;强制性检验以公益事业单位为主实施,强化其公益属性,与“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相匹配,既不会对现行体制造成大的冲击,又有利于改变目前公益性特检机构营利化和盲目扩张倾向;将强制性检验明确为行政性质,逐步将检验项目限定在较小范围,有利于解决特检工作人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检验项目及方式不科学、质量不高、收费不合理等问题。
三、特检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基于实践方式的探讨
特检体制改革的原则、路径和模式确定之后,关键在实践操作方式的安排。在推进特检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有必要澄清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寻求尽可能广泛的共识和支持,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同时把握好改革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一)澄清特检体制改革的认识误区
在当前特检体制改革的理论研讨和实践中,对特检机构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会进一步影响改革路径和模式的选择,进而影响改革之后的利益分配及其公平性,必须予以澄清。
一是关于市场化。检验市场化固然是发展方向,但是,对市场化不能理想化,不能期望通过市场化解决所有问题,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市场的问题。要分清市场化的对象范围,不能一刀切,把不应市场化的领域市场化。公共安全及具有行政性质的强制性检验,针对的是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可能发生的市场外部性,属于规制潜在的市场失灵的领域,显然不应简单地市场化了之。另外,市场化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渐进式改革”而不是“激进式改革”,更不能采取“休克疗法” ,把所有检验和检验机构一下子推向市场,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造成混乱。
二是关于国际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走国际化之路无可厚非,但综观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特检领域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国际通行和统一的模式。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各国公共安全领域并不对外开放,特检同样如此,各国有各自的模式。仍以定期检验为例,美国实行政府机构检验、认可并监督保险公司检验的并行模式,加拿大、日本等实行政府监管、成立或授权非营利机构组织实施的模式,欧盟国家主要实行政府监管、授权第三方机构实施的模式。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应该从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中国特色的特检模式,而不是简单、抽象地谈国际化。
(二)关注特检体制改革的协调性问题
特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树立并综合运用战略思维与系统思想,统筹兼顾当前改革试点与长远发展方向,统筹兼顾我国基本国情与国际发展趋势,统筹兼顾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国家宏观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安全监察体制改革与特检体制改革,把握好改革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一要把握好改革的重点。对现行法定检验采取“一分为二”分类改革方式,最基础也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解决科学分类的问题。要总结历史经验,比较国内外情况,分析现状与问题,把握形势与任务,加强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厘清各类检验检测的性质、定位、作用、职责及相互关系,进而对检验检测进行分类,明确各类检验检测实施方式与监管方式。在此基础上,紧跟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厘清各类特检机构的性质、定位、作用、职责及相互关系,进而对特检机构进行分类,明确各类特检机构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及监管方式。分类方法问题是特检体制改革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
二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特检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特检事业可持续发展,并非对现行有效体制的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从矛盾比较突出、社会比较关注、条件比较具备的领域,如电梯和成套石化装置定期检验、工地起重机械监督与定期检验等入手,先行试点,积累经验。要看到特种设备数量增长较快,检验业务量增量较大,为改革提供了较好条件和回旋余地,可采取先不动存量、着重改增量的办法,尽量不损害各类特检机构既得利益,力争实现“帕累托改进” ,以获得相关方对改革的支持。
三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坚持“渐进式改革”,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矛盾,把握好改革节奏,切不可跳出国家宏观体制改革的大环境,脱离实际,操之过急。特检体制改革与安全监察和事业单位改革紧密关联,要与国家宏观体制改革衔接配套,以免造成混乱,增加改革风险和成本。特检体制改革还与特检法制建设紧密关联,比如,“一分为二”必须配套进行特检规章规范的重构,对检验项目、内容、方法等进行合理拆分,否则特检改革难以操作。而特检规章规范的重构必将是一个逐步加大企业自检、逐步减少强制性检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一个较长时期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化、市场化检验为主,行政性监督验证检验为辅的良好状态。
四、结语
现行的特检体制依然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征,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检验机构的各种资源,也无法保证及时的为市场和社会提供质量安全的准确信息。不同类别的检验及检验机构,其性质、地位、作用、责任及相互权利义务关系仍有待厘清,特种设备安全检验供给与社会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的大背景和新形势下,亟须进一步深化特检体制改革。已进行的特检体制改革仍停留在表层,受到多种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尚未在系统内部及全社会形成共识,更受到利益格局调整的阻碍,需要重新设计改革的路径。
特检体制改革要在保障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导向下,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各方角色归位,加快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能转变和政府监察机构简政放权,将现行法定检验“一分为二”,即企业自检和国家强制性检验,一方面把该放给企业、社会和市场的权责放开、放到位,释放社会和市场的活力,一方面把政府应承担的安全监察工作管住、管好,切实做到履职尽责。同时,从中国质量安全国情的实际出发,坚持“渐进式”的市场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
总之,要把握特检事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的全局,做好改革方案顶层设计,采取“一分为二”分类改革的模式,增强科学性与协调性,积极稳妥地推进特检体制改革,促进特检事业和特种设备安全事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虹、李丹丹,2009:《我国宏观质量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中国软科学》第12期。
[2]程虹、范寒冰、罗英,2012:《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中国软科学》第12期。
[3]杜伟、高林远,2002:《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研究》第1期。
[4]哈耶克,1997:《自由秩序原理》,中译本,三联出版社。
[5]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2013:《2012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6]张朝华,2009:《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下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构――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甘肃社会科学》第2期。
[7]周德翼、杨海娟,2002:《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中国农村经济》第6期。
[8]竹立家,2011:《改革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人民论坛》第3期。
[9]本书编写组,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
篇7
关键词:特种设备;检验问题;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许多生产企业中,特种设备的需求量以及各类型的特种设备也大大增加。在这样的发展形态下,促进了特种设备检验行业的发展。由于特种设备具有一定的危险特性,在进行此设备的使用及检验时,都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行业规定来进行。
一、特种设备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发生安全事故
特种设备的质量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要求检验工作者除了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做好质量检验工作的保障,特种设备因其安全特性,还要求检验者在工作中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如果检验者在检验时不认真,缺乏安全意识,那么,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如果对被检测设备存在的潜在危险认识不清或是一味以自己以往经验操作,也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2、检验工作者专业技能不强
我国特种设备检验人员不足,尤其缺乏专业技能较强的工作者。尽管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提升检验队伍人员素质,但因为底子薄、设备总体增量大,短时间内无法立即解决此矛盾。所以,目前特种设备检验队伍中还是会存在不专业的人员,因此检验工作中极容易出现违章违规行为,不按照操作规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监管部门由于监管人力紧张,无法全面、及时的监管,需要企业自身加强监管,而企业本身因为成本或专业能力的不足,可能不愿或无法有效实施自我监管,从而造成一定的监管真空地带,这也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特种设备质量检验方法
特种设备检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检验,二是设备安装与使用过程的检测检验。当特种设备出厂之前,质量检验是尤为重要的,设备的各项指标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从而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而设备安全性能关乎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安全性能检测工作不能忽视。
进行特种设备检验过程中,需要针对特种设备注册信息、使用期限、使用情况以及往年检验信息进行严格确认。还需要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必须的设备安全操作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此外在进行检验时,要求检验人员需要对检验项目、检验内容以及检验部位进行仔细的检验,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上报。如果发现安全隐患,必须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对使用单位和企业签发整改意义书,详细指出安全隐患的所有,并监督使用单位和企业限期内进行安全隐患的排除。对于逾期未能按意义书进行整改的使用单位和企业,可以进行处罚。此外,检验人员在进行检验过程中,需要认真检验测试相关的检验数据,并及时做好检验原始记录。与此同时,检验机构在收到检验单位送审的检验报告,需要及时进行最终检验报告,把最终报告的相关信息对使用单位和企业进行及时的反馈,确保使用单位和企业进行整改。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陆续引进,导致原有的一些检验检测方法可能就不再适用,需要引进更多的检验技术与检测手段,这就要求我们的检验人员也必须注意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同时不断验证检测检验方法的有效性。但是,每一种检验方法存在自身的缺陷,所以为了确保检验安全性,通常使用多种检验方法。
三、完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的策略
1、提高设备安全性
很多特种设备之所以发生不安全事故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设备的定期检查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部件失效、设备带病运行。所以,我们需要定期对特种设备的各
个部件进行检查,尤其对安全附件进行全面检查,一旦发现设备零件失效要及时更换,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按时进行设备保养和检查,并应委托专业检验机构对安全附件及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做到实时监督,从而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特种设备的检测工作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做好检验前的基础工作。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依据自己的生产情况及特种设备检测要求,确定好待检设备及检测时间,然后报给检测机构,检测机构依据使用单位提供的资料做好检验计划,确定检测的方法、检测设备、检测人员及检测时间的具体安排,必要时需到现场进行勘察及确认。第二,严格检验程序。在检验过程中,检测机构需严格按国家相关的技术规范及要求进行检验,对于重要的安全部件必要时进行多种检测方法验证。第三,检测报告及检验建议书。依据检测的结果出具检测报告,对检测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知使用单位,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要及时出去特种设备检验意见通知书,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指导作业。特别强调的是,对于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要严守立场。
2、使用合法的特种设备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购买时应首先确认特种设备生产及销售单位是否取得国家的许可,不要购买未经许可单位的特种设备。其次,设备购入时,应核对特种设备是否附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简称《条例》)中规定的相关文件。按照《条例》和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特种设备出厂均附有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监督检验证明等相关技术资料和文件。特种设备安装时,应确认安装单位及安装人员是否相关资质,以确保特种设备的正确安装。安装后,应委托专业的检测机构对其安全性能进行检测确认,以确保其安全性。正式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日内,应向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
3、检测人员队伍素质建设
特种设备检测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因此需要专业的检测人员来承担检测。依据《特种设备安全法》等法规要求,我国对设备的检测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方可从事特种设备检测。同时,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在特种设备生产制造上运用,也需要检测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和了解新的检测设备、检测方法,以提高其检测能力。
4、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特种设备参检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章。开展检验工作时,只需要进行检验相关操作,如果需要进行非检验操作时,需要与使用单位与企业特种设备操作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进行指导。需要针对设备进行检验前,需要提前以书面和电话的形式进行通知,要求使用单位和企业及时做好停机准备,严禁使用单位和企业进行违规操作。此外,如果参检工作人员需要高空作业时,需要进行相应的安全措施进行,保证参检工作人员的安全。特种设备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提升检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还需要给予参检工作人员一定的激励,这也是确保检验质量的手段之一。
结束语
当前我国特种设备的使用以及安全生产处于平稳期,为了排除一些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安全隐患引发的事故发生,需要提升特种设备参检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意识。以良好的状态参与到特种设备检验工作当中,以此来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赖开忠.谈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对工业锅炉开展节能监管[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4(04):123.
篇8
关键词:特种设备;检验方法;分析
Abstract: The author combines practical legal education, analysis of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method of analysis for your reference.Keywords: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method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X93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大局。近年来,随着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的不断健全,特种设备事故呈明显下降趋势。尽管如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的使用数量增长迅猛,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承担着特种设备定检和监检工作,肩负着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责任,业务繁重,责任重大。其主要工作是在特种设备检验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把特种设备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检验出来,要求并督促企业及时消除隐患,以确保设备安全正常运转。本文仅对无损探伤检验技术方法做以论述。
1 确保检验质量的方法
1.1 根据作业指导书制定检验流程;
1.2 严格检验质量管理,提高检验服务水平;
1.3 提高认识,落实责任,确保检验率;
1.4 确保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依法依规检验,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在监督检验中,从源头把好安全质量关。发现事故隐患及时上报;
1.5 确保动态管理数据及时更新,要求录入率达到100%;
1.6 加强监督考核。依据检验计划考核;
1.7 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超期拒检的按有关规定转报当地特种设备监察机构;
1.8 加强与监管机构的协作。在工作中发现数据库数据录入有误,要及时上报市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实现数据库实时更新。
2 无损探伤法的检验方法
2.1 射线检测。
2.1.1 射线检测原理。射线照射在工件上,透射后的射线强度根据物质的种类、厚度和密度而变化,利用射线的照相作用、荧光作用等特性,将这个变化记录在胶片上,经显影后形成底片的黑度变化,根据底片黑度的变化可了解工件内部结构状态,达到检查出缺陷的目的。
2.1.2 射线检测的特点。可以获得缺陷直观图像,定准确,对长度、宽度尺寸的定量也较准确;检测结果有直接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对体积型缺陷(气孔、夹渣类)检出率高,对面积性缺陷(裂纹、未熔合类)如果照相角度不适当容易漏检;适宜检验厚度较薄的工件,不适宜检验较厚的工件;适宜检验对接焊缝,不适宜检验角焊缝以及板材、棒材和锻件等;对缺陷在工件中厚度方向的位置、尺寸(高度)的确定较困难;检测成本高、速度慢;射线对人体有害。
2.1.3 射线的安全防护。射线的安全防护主要是采用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三大技术。时间防护即为尽量缩短人体与射线接触的时间。如果到射线源的距离增大 2 倍,射线的强度会降低 3/4。利用这一原理,可以采用机械手、远距射线源操作等方法进行距离防护。还可在人体与射线源之间隔上一层屏蔽物,以阻挡射线,即进行屏蔽防护。
2.2 超声波检测。
2.2.1 超声波检测原理。超声波是一种超出人听觉范围的高频率机械振动波。超声波可以分为纵波、横波、表面波等多种波型。当介质中质点的位移与波传播的方向一致时为纵波;质点的位移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时为横波;而表面波只能在工件表面传播。在固体中,备类声波都可以传播;在液体和气体中,只有纵波才可以传播。超声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不变,传播方向也不变,如果传播过程中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发生反射、折射或绕射的现象。制造容器使用钢材可视为均匀介质,如果内部存在缺陷,则缺陷会使超声波产生反射现象,根据反射波幅的大小、方位,就能判定和测出缺陷的存在。
2.2.2 超声波检测特点。超声波检测对面积性缺陷的捡出率较高,而对体积型缺陷捡出率较低;适宜检验厚度较大的工件;适用于检测各种试件,包括检测对接焊缝、角焊缝,板材、管材、棒材、锻件以及复合材料等;检验成本低、速度陕,检测仪器体积小、重量轻,现场使用方便;检测结果无直接见证记录;对缺陷在工件厚度方向上定位较准确;材质、晶粒度对检测有影响。
2.3 渗透检测。
2.3.1 渗透检测原理。零件表面被施涂含有荧光染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液后,在毛细管作用下,经过一定的时间,渗透液可以渗进表面开口的缺陷中;除去零件表面多余渗透液后,再在零件表面施涂显像剂,同样在毛细管的作用下,显像剂将吸引缺陷中保留的渗透液,渗透液渗到显像剂中,在一定的光源下,缺陷中的渗透液痕迹被显示,从而探出缺陷的形貌及分布状态。
2.3.2 渗透检测特点。除了疏松多孔性材料外任何种类的材料,如钢铁材料、有色金属、陶瓷材料和塑料等材料的表面开口缺陷都可用渗透检测;形状复杂的部件也可用渗透检测,多次操作就可大致做到全面检测;同时存在几个方向的缺陷时,用一次操作就可完成检测;形状复杂的缺陷也可容易地观察显示的痕迹;不需大型设备,携带式喷灌着色渗透检测不需水、电,十分方便现场检测;试件表面粗糙度对检测结果影响大,探伤结果往往易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影响;可以检出表面张口的缺陷,但对埋藏缺陷或闭口型的表面缺陷无法检出;检测程序多,速度慢,检测灵敏度较磁粉低;材料较贵,成本高,有些材料易燃、有毒。
2.4 涡流检测。
2.4.1 涡流检测原理。在工件中的涡流方向与给试件加交流电磁场的线圈 I 称为初级线圈或激励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而涡流产生的交流磁场又使得激励线圈中的电流增加,假如涡流变化,这个增加的部分(反作用电流)也变化,测定这个变化,可
得到工件表面的信息。
2.4.2 涡流检测的特点。检测时与工件不接触,所以检测速度很快,易于实现自动化检测;涡流检测不仅可以探伤,而且可以揭示工件尺寸变化和材料特性,例如电导率和磁导率的变化,利用这个特点可综合评价容器消除应力热处理的效果,检测材料的质量以及测量尺寸;受集肤效应的限制,很难发现工件深处的缺陷;缺陷的类型、位置、形状不易估计,需辅以其他无损检测的方法来进行缺陷的定位和定性;不能用于绝缘材料的检测。
2.5 磁粉检测。
2.5.1 磁粉检测原理。铁磁材料被磁化后,其内部产生很强的磁感应强度,磁力线密度增大几百倍到几千倍,如果材料中存在不连续,磁力线会发生畸变,部分磁力线有可能逸出材料表面,从空间穿过,形成漏磁场。因空气的磁导率远低于零件的磁导率,使磁力线受阻,一部分磁力线挤到缺陷的底部,一部分穿过裂纹,一部分排挤出工件的表面后再进入工件。这后两部分磁力线形成磁性较强的漏磁场。如果这时在工件上撒上磁粉,漏磁场就会吸附磁粉,形成与缺陷形状相近的磁粉堆积(称这种堆积为磁痕),从而显示缺陷。当裂纹方向平行于磁力线的传播方向时,磁力线的传播不会受到影响,这时缺陷也不可能检出。
2.5.2 磁粉检测特点。适宜铁磁材料探伤,不能用于非铁磁材料;可以检出表面和近表面缺陷,不能用于检测内部缺陷;检测灵敏度很高,可以发现极细小的裂纹以及其他缺陷;检测成本很低,速度快;工件的形状和尺寸有时因难以磁化而对探伤有影响。
3 结束语
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检验工作,确保着特种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政府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起着技术支撑和把关作用。特种设备的种类、结构、类型繁多,承压设备所盛装的介质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或磨损的性质,对它们进行检验必须采用各种不同的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1] TSG―2O04.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篇9
【关键词】石化企业;换热设备;检验;维修
一、前言
换热设备是石油化工、能源等工业部门应用最广泛的过程设备之一。管壳式换热器种类很多,根据结构特点的不同,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结构类型有: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和填函式。本文所谈的石化企业换热设备冷却器就属于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换热器的管板以焊接的方法与壳体相连,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故在工程上广泛使用,缺点是壳程不易清洗,检查困难,不能用于有腐蚀性或较脏的介质,适宜用于壳体与管子温差小,或温差稍大,但壳程压力不高以及壳程结垢不严重或能用化学清洗的场合。
二、石化企业中使用的换热设备简介
1、主要工况参数:
壳程:设计压力pS=1Mpa,操作压力pW=0.45Mpa,设计温度tS=55℃,操作温度入口/出口=33/38,最低金属温度tmin=-14℃,壁温tW=36℃,壳程圆筒内径Di=800mm, 材料名称为16Mn;
管程:设计压力pt=0.6Mpa,操作压力pW=0.09Mpa,设计温度tt=150℃,操作温度入口/出口=126/40,最低金属温度tmin=-14℃,壁温tW=70℃。
管程圆筒内径Di=800mm,材料名称为0Cr18Ni9。
2、特性、结构简介:
该设备为一类卧式压力容器,管程物料介质为空气,壳程物料介质为循环水,壳程换热管选用材质为0Cr18Ni9的467根规格为φ25×2×4000的无缝钢管(经过计算A= NTπd0L=467×3.14×0.025×4=146.6m2),可满足所设计冷却器换热面积为143m2的要求,按照正三角形排列,管间距为32mm。该设备全长5.39m,管、壳程内径均为800mm,前、后端管箱采用整体法兰焊接接管结构,每端管箱与管板法兰的连接用32只材质为40MnB的螺柱和32只材质为35的螺母配对再加柔性垫片(0Cr18Ni9+柔性石墨)的组合,换热器中采用6根直径为φ16、材质为Q235-A的拉杆与总数为120根、直径为φ25×2、长度分别为294、144、375、225,材质为20的定距管对24块折流板(材质为Q235-A)进行固定,折流板在最低处开三角形口,供排气排水用,折流板厚度为6mm。拉杆与管板采用螺纹连接。筒体的焊接采用Y型坡口的单面焊,在壳程筒体中间位置设了1个材质为0Cr18Ni9的膨胀节,在壳程筒体的右下端焊有1个Dg100的接管法兰,作为循环水入口,在壳程筒体的右上端焊有1个Dg25的接管法兰,作为放空口,在壳程筒体的左上端焊有1个Dg100的接管法兰,作为循环水出口,在壳程筒体的左下端焊有1个Dg25的接管法兰,作为导淋口,在管箱前端封头上焊有1个Dg200的接管法兰,作为空气入口,在管箱后端封头上焊有1个Dg200的接管法兰,作为空气出口,在管箱筒体上焊有2只材质为Q235-A吊耳,在鞍座上焊有2只材质为0Cr18Ni9的接地板,鞍型支座材质采用Q235-A/16MnR,B型带垫板结构,且其中之一为带长圆孔的,用以满足热胀冷缩的要求。该冷却器净重为4000Kg,其中不锈钢重2200Kg 。
三、实际工作中的检验与维修
1、工厂在耐压试验中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①对耐压试验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试验压力随意升高;
②试验时在缓慢升压与保压时间上执行不严格;
③有时带压坚固螺栓;
④试压人员的素质比较差;
⑤有时所用压力表的实际精度达不到要求;
⑥试压工装的设计比较随便;
⑦检验人员没有在降到设计压力后再检查;
⑧试压泵选择不当,流量过大或过小;
⑨边打压边维持压力不变的做法;
⑩未具备试压条件时进行耐压试验。
2、换热器管子与管板接头的修理和检验。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焊接接头若因腐蚀、热应力或疲劳等原因而出现裂纹等缺陷时,或管壁腐蚀需要换管时,都应用铰(车)削或磨去的方法,清除接头的焊缝金属,然后对管板上管孔斜面作着色或直观检查;重新焊接后,可在壳程通以0.05Mpa(表)以下的空气,在管头作肥皂水鼓泡检验和着色检查等。对介质苛刻的换热器,管子与管板的焊接应尽量采用气体保护焊。
3、热交换器裂纹的维修案例。
通过无损检验发现,有一台热交换器,管箱筒体(20MnMo锻件)与管板(20MnMo锻件)对接环缝厚145mm,当焊至40mm时,发现几处产生裂纹,且裂纹向管板一侧母材扩展。经分析,出现裂纹的原因是20MnMo锻件冶炼时,加入废钢过多,材料强度偏高,材料屈强比偏大,且焊接预热温度偏低所致,修复方案为机加工去掉已焊焊缝金属,对母材裂纹缺陷进行焊补,管箱筒体及管板坡口堆焊隔离层再行组焊。
修复步骤:
①机加工去掉已焊焊缝金属,两边坡口作超探与着色,找出母材上的裂纹缺陷;
②机加工去掉母材上的裂纹缺陷,加工面着色确认无裂纹;
③补焊前整体预热,补焊后消氢处理;
④两端坡口堆焊隔离层(焊条结507),堆焊厚度大于10mm,焊前预热,焊后消氢处理;
⑤机加工坡口形状,要求隔离层加工后厚度大于3mm;
⑥机加工后隔离层表面着色、超探,合格后将管箱筒体及管板分别消除应力处理;
⑦重新组焊环缝,焊后消氢,超探,消除应力处理。
⑧焊接修理方案,焊前做工艺评定,焊接带试板,试板做焊缝横断面金相检查,硬度测定及焊缝刨层检查,以及机械性能试验。
四、结束语
石化企业为了防止换热设备存在严重缺陷的容器投入(继续)使用,将定期停机检验和修理;工厂在耐压试验中易忽视的几个问题、热交换器的裂纹修复方案等对其他石化企业换热设备检验与维修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
[2]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8.
[3]《化工容器及设备》.卓震.主编.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1998.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工设备检验;实训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实施工学交替。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以职业素质教育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明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对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核心实践技能课程《化工设备检验》教学进行了课程设计和改革。
1 《化工设备检验》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
《化工设备检验》这门课程是高职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胜任压力容器制造企业特种设备检验员岗位工作。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通过各种工具的使用,掌握下料检验、卷圆检验、组装检验、接管开孔检验、水压试验、涂装检验、焊接检验等内容。
长期以来,该门课程的教学存在不少弊端。最初是“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强调知识的连续性,存在理论推导过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绪浓厚;本来要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在讲台上示范,师生互动环节少,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后来引进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对课程教学有所变动。利用校内实训室的现有资源,通过化工设备拆装等项目试图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气氛也较以前活跃,但存在理论和实际融合度不高,实践内容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2 以能力为本位筛选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必须注重满足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造就他们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职业情境,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与职业关系密切的现实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化工设备检验》教学小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手段,对教师队进行了培训和学习,利用相关教师派往企业培训学习,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加入教师队伍等手段,同时通过调研和座谈,加大了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和设计是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创设若干个教学情境来完成整个教学。为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参与,亲自动手操作,教学项目以数量众多的液化石油气钢瓶检验为载体,课程教学形式以一体化、模块式的项目化展开。教学内容设计如下表:
项目名称 子项目名称 任务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液化石油气钢瓶检验
编制检验工艺 编制检验工艺 能编制钢瓶检验工艺流程图 压力容器结构;压力容器材料;压力容器标准规范
检验准备 外观初检 能识别钢瓶制造参数和检验参数 水环式真空泵原理;阀门结构与原理
残气残液回收 能操作真空回收装置
钢瓶附件拆卸与修理 能检修瓶阀
外观检验 钢瓶除锈 能操作抛丸设备除锈 腐蚀与防腐知识;凹坑与凹陷的区别;封头直边纵向皱褶原因;
外观检验 能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外观检验
几何参数测定 壁厚测定 能使用仪器定点测壁厚 超声波测厚原理;水容积测定原理
容积测定 能应用水容积法进行容积测定
压力试验 水压试验 能使用电动试压泵进行水压试验 水压试验原理
气密性试验 能使用气密性试验装置进行气密性试验 气密性试验原理;密封知识
3 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化工设备检验》课程教学方法通常采用讲授式和启发式,这在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学习基础、素质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心听老师一言堂般的授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授课方式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理论推导繁琐、课堂气氛单调反而更加滋生学生厌学情绪,最后失去学习兴趣。
在吸取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基础上,创新的教学方法多样性就是打破章节顺序和教学模式,以职业素质教育的生产性实训为主线,注重能力培养,穿插知识能力传授,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主导变成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随之加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采用项目化的模块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的魅力。如课程的第一次课在安全生产教育后,就直接让学生参加钢瓶检验实践,获得钢瓶检验的整个工艺流程。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会使用工器具进行焊缝检测、几何参数检测等,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4 教学创新的效果
创新的《化工设备检验》课程教学方法并不忽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在每一个教学和实训环节,都包含有预习、提问、讨论、复习等互动内容,考核环节学生也包含有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教学变得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最显著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从灌输式的教学转变到了以引导、指导、讨论等互动的教学中来,教学相长形成了良性循环,相信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赵志群.对职业技术专业教学的理论思考[J].职教通讯,1997(12):6-8.
[2] 王华金.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拖动》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2):222.
[3]王凤基.如何切实加强高职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