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轨道范文

时间:2023-03-27 21: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星轨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卫星轨道

篇1

关键词:陆地观测卫星 轨道 Q值选取 降交点优化

中图分类号:P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23-03

1 陆地观测卫星效能分析

陆地观测卫星的覆盖性能主要与条带幅宽和卫星回归周期相关。卫星载荷幅宽越大,实现全球或区域全覆盖需要的轨迹(path)数越少,即卫星的回归周期越短,覆盖周期也相应的越短。重访性能是指卫星通过机动方式对目标区域进行重复观测的能力,用重访周期来度量。我国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高分辨率卫星,目前已在轨运行4颗2.5 m级别的民用遥感卫星。文章只讨论载荷性能固定的情况下,卫星轨道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目前在轨运行的陆地观测卫星效能参数如表1所示。

2 卫星轨道高度对各个指标参数的影响

2.1 卫星效能参数与轨道高度数学模型

以下公式分别表示大气阻尼,成像幅宽,像元分辨率和地面站接收时长:

(1)

(2)

(3)

(4)

式中:H为密度标高;m为卫星质量;h为卫星轨道高度;A为卫星沿运动方向的投影面积;F为大气阻力;CD为阻力系数;R为地球半径;d为像元尺寸;f为相机焦距;为海平面大气密度;α为卫星载荷视场角;IFOV瞬时视场;l为卫星仰角为5°时接受半径;t为单站接受时间;V为卫星运行速度;μ为地球引力常数。

2.2 多目标优化

研究卫星轨道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时,为了简化计算,采用线性加权法,根据各子目标的重要程度给予相应的权数,然后用各子目标分别乘以他们各自的权数,再相加即构成统一目标函数。

为加权因子,应满足归一性和非负性条件:

加权因子的大小代表相应目标函数在优化模型中的重要程度,目标越重要,加权因子越大。根据实践经验确定的加权因子如表2所示。

3 交点周期与回归系数Q值的定义

交点周期为卫星经过升交点开始到下一次卫星经过升交点间隔的时间TΩ。

(5)

式中:为地球非球形摄动项,=0.00108263;

为轨道倾角;a为卫星轨道半长轴。

定义Q为回归系数即为卫星每天绕地球运行的圈数。

(6)

当Q值为分数时可以表示为:

(7)

式中,卫星每天绕地球运行的整圈数,K与D互质,卫星在运行D天后星下点轨迹才能与D天前的星下点轨迹重合,即卫星的回归周期为D天。

4 Q值选取实例

假设卫星在一个回归周期内经过的地面轨迹数(path数)为N。

(8)

以XX-2卫星为例,相机视场角为4.2°,卫星的最大侧摆角度为35°,拍摄条带旁向搭接宽度大于等于2 km。

因此根据(2)(5)(6)对于轨道高度为600~700 km的轨道,求得Q值的取值范围为14.6~14.9,所以I确定为14。地面轨迹幅宽GS为44~51 km,减去最小旁向搭接宽度,实际的有效幅宽为42~49 km,记为dr。

卫星在一个回归周期内实现全球覆盖,卫星的成像幅宽与N的乘积需大于地球赤道周长:

(9)

得N的范围为835~977。

根据式(8)得D的范围为60~70。

确定K时要考虑卫星的重访周期,这里引入卫星最大寻访距离,即卫星通过侧摆能够拍摄到的目标与卫星星下点的最大距离Lmax。Lmax由卫星的最大侧摆角度λ、卫星的半视场角以及卫星轨道高度h决定,定义为卫星的最大可视角。

(10)

根据式(2)可得:Lmax的取值范围为404~472 km。卫星通过最大侧摆角度的对全球进行重访时间等效于相机视场角为最大可视角β的卫星对全球实现虚拟覆盖。虚拟条带宽度即为卫星的最大可视距离Lmax的2倍。假设实现虚拟覆盖的最小条带数为N*,则有:

(11)

根据(11)以及最小重访周期为[N*/Q]。可得重访周期最少为3~4天。

表3列出了轨道高度在600~700 km范围内该卫星轨道备选方案。

表3中列出的备选方案中像元分辨率范围在1.85~2.03,差别不大。所以应该优先选取重访周期和回归周期最小的轨道。

备选方案1:Q=,重访周期为3天,回归周期为65天。

备选方案2:Q=,重访周期为4天,回归周期为61天。

参考文献

[1] 沈欣.光学遥感卫星轨道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2] 曲宏松,张叶,金光.基于Q值选取的太阳同步回归轨道设计算法[J].光学精密工程,2008(9):1688-1694.

篇2

关键词:同步轨道通信卫星 轨道管理

中图分类号: P185.1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具有相对地球为“静止”的特点,可以有效地用来为通讯、数据传输、电视广播、气象、海洋探测、导航和军事等行业和科学研究服务,并已发挥显著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避免卫星飘出共位窗口以及避免卫星间发生碰撞,同步卫星的技术难题主要集中于卫星的定位和轨道的测量上。

一.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定义及其运行特点

(一) 定义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指在一个地球同步轨道±0.1°的窗口上放置两颗或两颗以上的卫星。又称24小时轨道,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卫星在每天同一时间的星下点轨迹相同,当轨道与赤道平面重合时叫做地球静止轨道,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保持相对不变。

倾角为零的圆形地球同步轨道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因为在这样的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将始终位于赤道某地的上空,相对于地球表面是静止的。这种轨道卫星的地面高度约为3.6万千米。它的覆盖范围很广,利用均匀分布在地球赤道上的3颗这样的卫星就可以实现除南北极很小一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

(二)运行特点

人造卫星轨道按高度划分,有高、中、低三种。低轨道卫星距地面数百千米至5000km,运行周期为2~4小时;中轨道卫星距地面5000~20000km,运行周期4~12小时;高轨道卫星距离地面达35810km甚至更高,运行周期为24小时或更长时间。同步卫星一般采用三级火箭发射,为了轨道机动的需要,卫星本身带有远地点发动机。通常先由一、二级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停播轨道,再由第三季火箭将卫星推进至大椭圆的转移轨道。卫星在转移轨道经调姿、轨道精测等测量控制任务完成后,由地面控制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使卫星加速,于是卫星告别转移轨道进入静止轨道。由于受各种摄动力的影响,卫星进入定点位置后,其轨道参数会发生变化,这时必须通过定期轨道保持使卫星维持在规定轨道范围内运行。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轨道管理

由于摄动的影响和卫星应用的需要,必须对卫星进行在轨的长期管理直至卫星寿命的终结。卫星在轨的长期管理是卫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卫星工程中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阶段,通信卫星提供电视、广播、电话、电传等传输信道,都必须长期依靠在轨管理,否则,应用卫星就无法正常运行。

卫星在轨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1.轨道测量和保持。

2. 卫星姿态测量和姿态控制。使卫星定向天线的波束始终覆盖地球表面的规定区域。

3. 转速测量和转速控制。卫星在空中以自旋轴为中心旋转并保持姿态稳定,如果转速发生变化,将影响卫星的姿态甚至定点位置。

4. 对轨道测量数据和遥测数据进行录取和处理,向卫星应用单位提供测控支持。

5. 轨道预报。包括星蚀预报和东西、南北保持预报。

6. 数据注入和指令控制。

7. 星上能源、仪器及有效载荷的管理。

8. 卫星工作状态的监视及故障管理。

9. 卫星资料的收集、汇总以及和相关部门的定期沟通协作。

本文重点讨论卫星轨道的测量和保持工作。

(一)、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测量

当前在轨运行的地球同步卫星工程监控业务通常是由于地面卫星测控中心完成的,这种测控方式由于需要大量地面监控站、监控中心以及控制人员,因此严重制约了卫星应用的发展。目前,随着时代和科学的发展,卫星自助完成测控任务已经具备了现实的技术基础。卫星自主完成检测任务主要分以下步骤进行:

1.日常遥测监控:

主要检测和分析卫星的姿控、能源、热控及有效载荷等分系统的工作情况。

1.1姿控

卫星的姿态测量和控制,由于与其相关的遥测参数下传频度最快,因此需要对于三轴稳定卫星,需要时刻监视卫星的滚动、俯仰姿态角的变化情况和相关的状态参数。无论卫星是采用偏置动量轮控或零动量姿控模式,都需要重点监视动量轮转速变化情况,自旋卫星需要定时进行姿态测量和确定。

1.2 能源

由于太阳电池阵和蓄电池组成,完成整星供电任务,为了提高输出功率,目前地球同步卫星均采用对日定向太阳翼,因此,除关键的母线电流外,还需要时刻监视帆板转角输出。判断帆板对日定向情况。

1.3 热控

完成整星热平衡任务,确保仪器工作在给定温度范围内,除采用涂层、多层隔热、导热填料和铺设热管等被动式温控措施外,星上还采用主动方式对蓄电池、推力器和螺旋组件加热,一些加热部件上采用了自动温控措施,由于温度变化较为缓慢,相关遥测参数通常以慢桢下传。

1.4 有效载荷

通常,卫星的有效载荷的工作状态不会影响整星安全。因此,只需要监视其工作状态和定时进行部件切换。

除此以外,卫星安装的监控应答机除下传遥测参数和接收遥控指令外,还配合地面完成卫星到监测站的距离和角度值测量。为准确测量并计算地球同步卫星轨道。测控站通常在24h周期内连续或间隔一定时间发上行测距信号,经过星上应答机转发后,下传至地面测控站,由地面进行数据采集并根据路径传输时间计算出测控站到卫星的距离。结合天线转动角度计算出卫星位置。完成轨道改进。通常得到基于J-2000坐标系下卫星轨道根数后,再进行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轨道预报。

(二)卫星的定点保持

1东西方向保持

1.1控制漂移环的选取

除地球非球形J22项摄动对卫星产生经度方向的加速度外,太阳光压摄动,引起轨道偏心率的矢量的矢端沿一圆周(偏心率圆)运动,运动方向大致与太阳光压方向垂直;还有测量误差。因此在实际控制中,目标的选取要留有余量。

1.2控制点位置不突变

目前在轨静止卫星都采用化学推进剂系统,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工作时间与卫星的轨道运行周期相比是相当短暂的,因此通常可视为脉冲变轨方式,即推力脉冲使卫星速度有突变式的增量,但不引起卫星位置的突变。

如果已知卫星在某一时刻t。的位置ro和速度K,在该时刻施加脉冲式速度增量AV之后,卫星进入另一个轨道t。,r0,K,则脉冲变轨的基本特征为:

t1=to,r1=ro, P1=yo+P

图1 脉冲控制方式控制点不突变示意图

1.3控制点选取

如果要使轨道尽量圆且位置保持控制对偏心率影响尽量小,应该遵循下列控制规则:如果要增大半长轴,控制点应该选择在远地点进行,增大近地点高度;如果要减小半长轴,控制点应该选择在近地点进行,降低远地点高度。

1.4 切向推力对偏心率的影响

推力方向对偏心率的影响如图1所示,即AV顺时针方向转90。,它用于分析轨道拱点位置变况。为了保持卫星拱点不变,控制时刻应该尽量选择在拱点附近进行,并保证卫星推力的方向垂直于r。

图2 切向推力对偏心率的影响

1.5 控制点位置不变时与控制点对应的点轨道高度变化是半长轴变化的两倍据此可以分析每次轨控对卫星轨道拱点的影响。一般来说,我国上空的静止卫星东西位置保持都是在近地点进行,如果近地点高度为h。,远地点高度为h。,当控制完成后,远地点高度将减少为h。一2Aa。如果h。>h。一2Aa,此时原来的近地点将变成远地点,远地点将变成近地点。

2.南北方向保持

2.1目标倾角选取

如果要求倾角不大于i,为了增大保持时间,目标倾角选为一i,图3、4为其示意图。

图3 地球同步卫星轨道正倾角示意图

图4 地球同步卫星轨道负倾角示意图

2.2控制时刻的选取

由于倾角控制时刻的恒星时角约为270°或90°,因此控制时刻的地方平太阳时取决于每年的日期。如下表所示:

表1 同步卫星南北控制时刻

倾角控制一般选取在轨道的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进行,取决于发动机安装位置,如果推力向北,应该选择在升交点附近控制;如推力向南,应该选择在降交点附近控制。

结束语: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打破了信息传播中的时空障碍,带给人们许许多多的便利,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在卫星的轨道测定和定位管理中提升技术,不但可以扩展轨道资源,更会节省卫星轨道保持燃料,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正才译,地球静止轨道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

[2]徐士良编著c常用算法程序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2版.

[3]杨嘉挥,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宇航出版社,2005年.

篇3

关键词:交通规划;TOD规划;快速轨道交通;卫星城市交通与发展

0 引言

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大城市的发展以新城(卫星城市)为重点,并且以交通引导卫星城市的规划理念成为众多城市规划师们的共识[1].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中,虽然有北京、上海等城市在数次的规划中曾经重视卫星城市的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中卫星城市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与发展[2].本文针对我国的卫星城市的现状,提出以快速轨道交通引导型卫星城市的规划与发展.

1卫星城市与城市化

1.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20世纪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1%,目前城市化水平约为40%[1],根据趋势外推法,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预计达到42%~45%,2020年将达到50%,主要都市圈以及都市带将高达60%,如图1所示.

城市化过程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就是在原有城市的边缘摊大饼式扩展,另一种是发展新城或者在原有的半城市化地区有选择地发展卫星城市.城市以第一种形式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产生一些阻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诸如自然环境、建设技术、地域结构等,城市规模越大限制性因素越强,形成一种外部不经济、规模不效益的门槛,同时航空运输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等,产生城市间的内聚效应,这样,卫星城市的交通处于相对劣势,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相对弱化,与城乡交通一体化相背,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相背.追求可持续发展迫使许多大城市采取多中心、分散化的总体布局模式,从趋势上看,必然在城市周围区域发展卫星城市.

1.2 卫星城市亟待规划发展

我国有许多城市跨入了超大城市行列,并且很多城市数次规划都有卫星城市[2],比如上海的“1城9镇规划",北京的14个卫星城市规划以及刚刚公布的新北京规划中的9个“新城”.一方面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每年高达0.8%;另一方面卫星城市地处大都市周边,同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远远不足于保证卫星城市分担中心城市的某项城市职能,发展程度与中心城市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卫星城市通常与中心城市之间缺乏强烈的经济依赖关系.卫星城和一般建制镇规模往往不大,国内最大的卫星城人口规模也不到20万,多数建制镇人口规模不足5000人,难以承担城市中心城市区的某些职能,且与市区相比,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2) 没有形成大都市区域以轻轨铁路为骨干的交通网络,卫星城市的交通规划应适度超前.

3) 规划中设置的众多卫星城市中,没有设置优先发展的可行性原则,靠近交通通道的卫星城市没有能够依赖便捷的交通顺利地发展,缺乏超过20万人口的示范卫星城.

4) 卫星城用地密度小.多数卫星城区用地功能单一,与注重混合居住的密度、发展以人为本的公共交通、高通达性、体现社会公平、适于居住工作休息的卫星城市标准相差较远.亟待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的综合功能规划.

篇4

一、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关心国家、企业大事,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为企业发展谋事、干事。

二、自觉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杜绝打架、斗殴、偷盗、赌博、寻衅滋事等不良行为,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地做好公司每一项工作,为企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四、诚实守信,礼仪待人,说了就干,定了就办,坚决克服推诿扯皮、影响公司形象的一切言论和行为。

五、遵章守纪,安全生产,不迟到,不早退,不脱岗,不旷工,有事请假,服从命令听指挥。

六、艰苦朴素,勤俭创业,反对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精打细算过日子。

七、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讲究卫生,不损害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爱护公司一草一木。

八、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拒绝,抵制文化垃圾,远离黄、赌、毒。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考场越轨 分析 规导

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用以衡量人才理论水准的各类考试更是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高校予以重点培养的“准社会型人才”,通过参加各类考试来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在各地狠抓考风考纪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考场越轨的各类行为仍屡禁不止,且呈现出扩大化、多样化和认同化的越轨态势,对公正、严明的考场秩序构成新的挑战。为此,对当代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展开深入地研究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一、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的概述

(一)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的定义

越轨行为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通常被解释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而大学生越轨行为与普遍意义上理解的越轨行为主要区别在于其越轨的主体不同,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高校大学生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则是将大学生越轨失范空间明确在考场内部,是指大学生在用以实施考试的封闭空间里,出于某种原因而做出不符合考场规范、考试纪律、行为素质等的越轨失范行为。这类行为通常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消极评判,严重的还将被施以严厉的惩戒。

(二)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的特点

近年来,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主要体现出扩大化、多样化和认同化的特点。其一,越轨规模扩大化,参与越轨的人数在不断扩大,并由单人的个体越轨向多人的集体越轨发展;其二,越轨方式多样化,由考试作弊发展到在考场内大声喧哗、随意走动和“考场涂鸦”等多种方式的越轨。包括考场作弊手段,也从传统方式向大量使用各类高科技工具作弊的多样化趋势发展。其三,越轨心理认同化,在对待考场越轨的态度上,一些大学生从开始的普遍反感向理解甚至于完全认同转变。

(三)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的具体表现

1、进行考试作弊

考试作弊集中表现在作弊工具和形式两方面,考试作弊工具日益多样化,传统的纸条、胶带等作弊工具难以满足越轨者的利益诉求,现今则更趋向于使用袖珍耳机、高倍眼镜、无线电接收器等高科技的“作弊神器”来实施作弊。从考场作弊的形式看,有单人的个体作弊、两人的协同作弊、多人的群体舞弊,甚至还存在有“”代考、交换试卷等极端的作弊行为。考试作弊对于正常的考试规范构成了极大的破坏,也致使考场显失其应有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2、扰乱考场秩序

一些大学生在考场上做出许多扰乱考场秩序的越轨行为。主要表现为:其一,不遵守考场纪律随意走动、大肆喧哗,企图以此来影响他人考试,破坏正常的考场秩序;其二,言语失当态度恶劣,与监考人员发生言语或肢体上的冲突,以期达到破坏考试纪律,扰乱考场秩序的目的;

3、产生考场不文明现象

因部分越轨者无视考场纪律且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在考场内随意咀嚼食物、乱扔垃圾或蒙头睡觉,有的越轨者甚至对桌椅、试卷、墙面等乱涂乱画,肆意制造“考场涂鸦”。此类不文明行为充分暴露出越轨者厌学心理的同时,也对文明、和谐的考场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二、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制度存在不足

高校的教育制度主要由教学育人制度和规范监管制度构成,现今,许多高校在教学上将考试成绩与评定学生好坏相联系,例如:将四六级成绩与学位证挂钩,将考试成绩评定与奖助学金挂钩等。此外,部分高校还存在教学质量欠缺、教师水平有限、教学内容固化等问题。而校纪校规不过规范严明、考场监管存在漏洞、对越轨者处罚过轻、平时对学生缺少有效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以及心理疏导等,都使考场越轨者存有侥幸心理并做出更加肆无忌惮的越轨行为。

(二)受社会不良价值观利诱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转型期,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价值观,例如:“拜金主义”、“利己思想”和“急功近利”等不良价值观都在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群体。一些社会组织所传播的错误价值导向,使一些考生面对考试不光是逢考必争,更是不顾一切只为分数,比如:有些用人单位过分地强调求职者应具备相关等级考试证书,恶意抬高职场准入门槛。此类错误的社会价值导向最终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偏轨,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屡禁不止。

(三)自我心理认知存在偏差

据调查,现今超过90%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其中27%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而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接受过专业心理咨询和帮助,许多人都存在对自我心理认知偏差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认知主要存在着自卑、自负和厌学三类偏差,一些人出于对他人的羡慕和对自身能力的主观否定,通常在越轨前期都有极强的自卑感,“我不行”和“我无能”的观念也使越轨者从内心自我否定。自负观体现在两类大学生身上,一类是群体中的优等生,另一类则是居功自傲的自满者。优等生常在群体中扮演好学生角色,常常被与其关系密切的差等生“拖下水”,一同参与越轨;亦或是对自我学业期望过高,为保住其佼佼者的地位而不惜贸然越轨。对自满者而言,心高气傲的背后却折射出其不敢直面现实的矛盾心理,因害怕失败而不惜铤而走险。对厌学者而言,他们主要基于对学习的厌恶,对考试摆出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态,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乎考场规范的越轨行为。

(四)基本道德素养的缺失

一些越轨者的行为不单是违反考场的规章制度,更与正常的道德行为准则和高校大学生行为素质要求背道而驰。这些行为的产生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平时对于自己的要求不够高,自身基本道德素质的缺失,在开始越轨行为前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例如:在考场上肆意喧哗或蒙头大睡等都是其自身基本道德素养缺失的行为体现。

三、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的有效规导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考场制度和考试监督联防体系

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各类考试制度,严肃考风考纪,对考场越轨者不留有制度漏洞。各高校在制定相关的考场规章制度时,应针对各类实际发生的考场越轨行为建立明确的处理标准,使考场越轨行为在处置时有章可循、由规可依。同时加强对考场监考人员的培训,避免出现监考者擅权、渎职的现象。在打击校内外不法机构方面,加强学校与政府间、校际间的合作,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破坏考试秩序、组织考场作弊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此外各高校间强化信息共享与交流合作,合力打击此类行为,全力构建考试监督联防体系,切实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

(二)转变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引导方式

教育规导主要体现在家庭与学校两个层面,家庭中父母在对子女进行合理教育的同时,平时加强对子女的关心照顾,多与子女沟通交流,了解其成长困惑和真实想法,切实拉近距离,减少“代沟”。诚然,在教育规导中高校也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转变高校教学制度观念的同时,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法制、诚信和文明礼仪等的教育,使其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使其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勤于思考。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类似“无人监考考场”和“诚信考试宣言书”等的活动,培养大学生诚信、文明意识,使其真正懂得考场越轨行为的危害性。

(三)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价值导向

社会舆论作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对人的行为具有极强的规范与引导作用。社会各界应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此外,各类传播媒介也要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通过柔性的舆论规导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与疏导

大学正是由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青年学生在心智发展上还不够健全,还存在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各类高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教师队伍中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为大学生开展各类心理辅导工作。多数大学生做出考场越轨行为的实质,还是由于对考试的不自信和厌学心理,因此在心理规导上加强对大学生自信心与好学感的培养与建立显得尤为必要。

四、小结

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已成为大学生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而当代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正呈现出频发性、广泛性和隐蔽性的发展趋势,使我们必须清醒得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通过对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进行深入地分析,提出有效的规导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学生考场越轨行为的发生,为构建公正、严明、和谐的大学生考场秩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冲,王小丁.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心理学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3).

[2]侯彦斌.当代大学生厌学的社会学分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

[3]许敬霞.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商业经济,2012(4).

[4]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74.

[5]徐乃龙.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心理透视[J].江苏高教,2003(6).

篇6

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在《规范性的来源》一书的开始提出,道德的“基础”问题是近代以来的道德哲学家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人类的特殊现象的基础必然植根于人类的特殊能力之中,因此伦理学家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找到了两种资源――理性和情感。理性主义者将道德的基础定位在理性之中,情感主义者则针锋相对地将道德定位在情感之中。理性主义者和情感主义者各自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衍生出了延续至今的争论。

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是有一定的目的,出于一定的理由。因此当我们做出道德行为时,我们既要考虑该行为是否是正确的这样的规范理由,也需要考虑该行为的驱动理由,由此构成了规范理由和驱动理由的区分。本文认为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在回答道德行为的规范和驱动理由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忽略了道德主体的因素,它们都没有办法把道德的规范理由和驱动理由真正统一起来。德性伦理学提出道德是以人这样的道德主体为中心,突破了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对道德基础的说明方式,认为情感和理性都不是道德的本质和基础,行动者的品格才是道德基础的承担者。而德性伦理学的这种将关注点转移到道德行为的主体的做法,使得其理论具有更强的张力,具有将两种理由统一起来的先天优势,提供了一种更具说服力的道德哲学版本。

一、理性主义

(一)理性主义的基本主张

理性主义认为当我们做道德判断时,依靠的是理性。由于对“理性”的不同理解,理性主义的道德理论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近代科学世界观产生以前,人们基本上将理性视为与激情、欲望相对的,用于反思、推理、计算、判断、抽象等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它象征着平静、纯洁、秩序、崇高等人类特有的道德品质。但是经过近代科学的去魅,理性被赋予的道德品质的含义逐渐被剥离,更加强调的是人们拥有理由去行动的能力。

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在西方历史上源远流长,在道德哲学领域,早期的理性主义的版本是苏格拉底提供的。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是美德”,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作恶并不是因为本性使然,而是因为无知。这种理性主义认为:“如果某个主体认为做某件事情对他而言是正确的,那么他就会去做那件事”。在他们看来,理性提供的规范理由与驱动理由只有表面上的差异,规范理由本身就提供了驱动理由。

但是这样的观点面临一些明显的反驳,首先,我们可能认为某些事情是对的,但是由于意志力或者能力不足而不去做,或者我们没有那样做的欲望。休谟曾提出过一个“明智的恶棍”的反例,他试图说明,即使我们具有正常的理性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某些判断是对的,我们也不一定就会依照他说的去做。现代的心理学实验也提供了许多类似的案例,有些心理变态者可以做出与正常人一样的道德判断,但是他们还是会做出他们认为是错误的行为。其次,有可能对笔者而言是正确的事情,对别人而言并不是正确的,比如可能笔者认为废除死刑是正确的,那笔者就会致力于废除死刑,但是别人可能会认为保留死刑是正确的,他就会致力于保留死刑。那么,究竟我们谁是对的呢?我们谁的行为是道德的呢?面对这样的困难,这种版本的理性主义并不能解决。传统的理性主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它们所主张的理性概念过于模糊,混淆了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哲学家们把人们根据理由去行动的能力叫作实践理性,与之相对应,根据某些理由而采取某种态度或者持有某种信念的能力叫作理论理性。因此有理由的持有某种信念与基于某种理由而去采取行动是不同的问题。规范理由和驱动理由并不只是表面上的差异。

当代的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某种对实践理性和实践推理活动的说明上的。当性主义者的基本主张是:“如果对某个主体而言,做某事是正确的,那么对他而言,他就有理由去那样做。”换言之,道德是一种规范性的行为,它本身就要求由理性提供采取某种行动的理由。当性主义者试图在道德的实践推理与道德的实践理性之间建立联系,他们认为当且仅当我们运用理性的能力时我们才能做出真正的道德判断,回答并解释道德的规范性问题和价值问题。

当性主义的主流是康德式的,康德通过构建一个庞大的道德理论系统来回答一系列的道德问题。他认为道德规则是从一个最高的“绝对命令”的要求中推理出来的,这些规则构成了人类义务的基础和道德判断的基础,康德的论证和思路非常复杂,但是他的一些主张和前提为理性主义者所共享。①主要包括:绝对命令是所有道德判断的依据;理性的主体通过把握到绝对命令以及意识到他与绝对命令的关系来构建自己的理性;借助于理性我们可以认识到绝对命令的有效性;违反绝对命令是一种不理性的行?椋坏赖碌募壑狄怖醋杂诶硇运?要求的义务,一个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必须是运用理论理性发现义务并且根据实践理性以义务作为行为动机的。

总之,理性主义者都坚持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于理性。唯有通过运用理性的反思的判断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行为。

(二)理性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回应

理性主义者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将道德的规范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统一起来。这也是休谟对理性主义的最重要的批评。在休谟看来,理性是惰性的,它可以为行动提供辩护的理由,但是无法产生驱动理由。除了少数人否认这两种理由的区别以外,主流理性主义者的基本想法是调和两者之间的冲突,通过某种方式赋予理性以驱动性的因素。

针对“明智的恶棍”的反驳,理性主义者的回应方式是认为那些心理变态者并没有做出真正的道德判断,他们做出的只是表面上的道德判断,是加引号的“道德判断”。但是这种回应的前提是有一个真正的道德判断,而真正的道德判断是具有驱动性的,而加引号的“道德判断”是仅仅具有规范性而不具有驱动性的。但是这个回应并不令人满意,因为,首先,这样的回应并不能算真正的解释了道德判断的驱动理由从何而来的问题;其次,这样的回应会导致它为道德判断设定的标准过高,会把许多我们通常认为的道德判断排除在道德判断之外;最后,以是否具有事实上的驱动性为区分真假的道德判断的依据实质上是一种循环解释。

理性主义者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理性主义者并不能给出一个理想的论证以支持“道德的基础是理性”这个命题。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到“绝对命令”的客观实在性虽然是无法通过演绎推理得到证明,但是却是先天就给予我们的,是纯粹理性的事实,如果违背了就是自相矛盾。科斯戈尔德认为,如果我们不认为人性是有价值的,那我们就不会有理由做任何的事情。她认为有一些价值是我们无法放弃的,一旦放弃,我们的人的同一性就遭到了破坏。而作为理性的主体,自相矛盾是不可能的事。这样的回应方式是在问题的一开始就排除了其他的回答的可能性,将问题变成了一个闭合性问题,难免有独断的嫌疑。

二、情感主义

(一)情感主义的基本主张

情感主义是近代才出现的一种道德理论,它的基本主张是道德的基础是情感。情感主义认为人们做出道德行为并不是因为我们在理性上判断出那是好的,而是某种情感驱使他们做出那样的行为。当我们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甚至不需要知道这件事本身的对错,我们只是在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当我们说做某件事是好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说我赞同这样做。情感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哈奇森、休谟,当代的代表有史蒂文森、布莱尔和迈克尔?斯洛特等。

情感主义作为系统的道德哲学理论是从休谟开始的,他在哈奇森等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的情感主义的理论。休谟的道德理论与他的认识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休谟首先驳斥理性作为道德基础的观点,然后通过引用他的认识论的相关内容对道德做出情感主义式的分析。休谟在他的认识理论中区分了印象和观念,他认为印象是直接的感觉经验和心理状态,观念则是通过特定的方式对印象的重构得到的。与之对应,在道德哲学中,休谟把情感分为直接情感和间接情感,直接情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给我们以刺激,而间接情感则是通过反思和回忆得到的。直接情感属于个人的心理状态,是无法交流,无法被他人感知的,但是间接情感是可以通过同情的机制被共享的。间接情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苦乐感受就是道德基础。比如说当笔者看到一起暴力事件,虽然不是受害者,无法亲身体会受害者的痛苦,但是可以通过同情的理解感知受害者的痛苦,可以设想处在那样的侵害下的感受,通过同情的传递效果,这样的痛苦也会在笔者心中造成一定的痛苦,这样笔者就会产生对暴力的痛恶,这样的对恶的不适感和对善的赞同的感情就是道德感,通过道德感我们可以做出道德判断。

迈克尔?斯洛特借鉴了休谟的模型和当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用共情机制来取代同情机制的思路,斯洛特认为共情是道德的基础,在他看来,我们有两种类型的共情,一种是直接的对于苦乐感受的共情,还有一种是对于是否具有共情能力的共情。在斯洛特看来,第二种的共情能力才是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上述的案例中,当笔者目睹一起暴力犯罪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对于受害者同情而产生痛苦,而是考虑到施暴者并不能体会到受害者的痛苦,笔者对于施暴者不具有共情能力而产生一种寒意,这种对于别人不具备共情能力的谴责和对于拥有共情能力的主体的认同就是道德善恶的判断基础。在这里,笔者并不需要借助于某种特定的苦乐感受和情绪。斯洛特舍弃了休谟观点中模糊的道德感的概念,用心理学的共情感解释了道德产生的心理机制,并且解决了传统的情感主义将道德判断诉诸于苦乐感受会遭遇的反驳――苦乐感觉并不总是与我们的道德判断相一致。因此被视作是当代的情感主义的代表。

(二)情感主义的批评及回应

首先,情感主义没有办法解决规范性的问题。情感主义者认为我们做出道德判断时只是在表达我们的一种情感,不需要预先设定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但是实际上我们做道德判断时,我们都会考虑这样的判断是否正确这样的问题。即使是表达我们的情感,我们也会关心我们表达的情感是否恰当。科斯戈尔德在《规范性的来源》一书提到,对于成功的一个道德理论,它应该不仅能够提供对道德实践和心理效应的解释的完备性,还应该提供规范的完备性。情感主义似乎可以提供解释上的完备性,但是在提供规范的完备性上是无力的。如果我们只是凭借我们的道德感做出了道德判断,我们确实可以一直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且每一次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也会纠结到底是否真的要如此的行动,我们没有办法在一开始就说服我们做一个确定的普遍抉择,也无法逃避内心的情感纠葛。

其次,有些道德评价并不需要依靠情感做出。比如说医生有做好本职工作救助伤病者的义务,而不管医生是否会对伤病者表现出同情还是冷漠,只要医生履行了他的义务,我们就会说他做的是道德的事情。在这里,医生是否有同情和情感既不影响他是否履行他的义务,也不??影响对他的行为的道德评价。在这个问题上,情感失去了做出道德评价的效力。情感主义者可以说,情感本身并不产生义务,但是情感提供是否使义务得到实现的驱动力。也就是说,那位医生救助伤病者的义务也许并不是出于情感,但是他是否按照义务的要求去做则取决于他的情感因素。我们评价他的行为是他是否做出了符合义务的行为而不是他是否有这样的义务。即使他是通过理性认识到他的义务的,他如果没有对于伤病者的同情,或者对工作的喜爱,或者出于对利益的考虑而想要保住这份工作的诸如此类的欲望和情感的话,他根本不会去继续他的本职工作,他完全可以把工作抛诸脑后而做其他的事情。他的义务有其他的来源并不代表我们评价时就必须依照义务的来源来评价他的行为的道德属性。

理性主义者会进一步说,道德的要求并不只是具有义务,而是履行相应的义务,而履行义务的驱动力就是理智上对义务的肯定。情感主义会认为理性主义在这里对理性的能力做了过度的承诺,理性主义者会认为情感主义者对理性的理解过于狭隘。

三、德性伦理学

(一)美德与道德理由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理性主义者对理性主义的辩护策略――引号理论和先天论证的有效性有待商榷,而情感主义对于规范性问题的回避也是不能够令人满意的。理性主义在解释规范性理由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驱动性理由方面则效力有限,而情感主义在提供驱动理由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但是在解决规范性理由方面却也显得力不从心。这主要原因在于将行动作为道德判断的对象。当我们问一个道德行为时,实际上既是在问一个规范性理由的问题,也是在问一个驱动性动机的问题。我们不仅关心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还关心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我们这样做。以道德行动为探究中心的模式对两者都有提及,但是无法将两者很好整合起来。因此,道德的基础问题需要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提到,我们对待道德哲学的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像个解剖学家一样以一种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细致而深入考察问题的每个细节,对所有复杂的事物做出准确而深刻说明;还有一种是像画家、诗人或者政客一样,通过诗意的表达,动人的技巧和雄辩的口才来教导规劝世人。休谟的说法启发我们关注一种以道德主体作为基本的评价范畴的道德理论――德性伦理学。

毫无疑问,道德的知识扮演的是综合了两种特征的角色,道德如果只关注于道德律令的制定和思辨的论证,那么道德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德性论者就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而出现的,主张可以借用德性伦理学的资源解决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理论中的一些困难。

德性伦理学可以追溯到伦理学的起源,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提出区分善恶的方式就是看一个主体是否按照有德性的人行为方式行事,一种品质和稳定的品行。德性伦理学解答道德理由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德性一词。德性论者认为,单纯的一个行为很难被看作是一个道德上好的或者坏的行为,行为者的行为要看行为者本身的德性来判断。德性是一个稳定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培养和教育养成的。通过对行为者主体的判断可以有效避免碰巧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的运气成分。斯洛特提出德性伦理学的理论化可以有效避免这种运气的情形出现。

通过将道德的基础放置在德性上,德性伦理学可以将理性和情感的因素都整合在主体的行动当中。如说上面提到过的医生的例子,一个有德性的医生依照德性的要求而做出的行为才是一个善的行为,他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示认同和欣赏,并且他会正确地做出选择和行为。医生的行为既不会根据其产生的后果来评定,也不会根据医生的动机来评定,而是根据医生是否是一个有德性的人以及是否他的行为是出于德性。

(二)德性伦理学可能遭到的反驳和回应

首先,理性主义者和情感主义者可能认为德性伦理学其实根本就没有解决道德基础问题。德性论者可以回应道:将道德判断的基础从行为转到行为者本身就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换,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问题的根源在于将探讨的对象搞错了,道德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评估,既不像依照法律做出判决一样只根据某些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的条款,也不是看某些行为是否表达和激发了特定的情感。

其次,德性论者对德性的说明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循环论证。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为例,因为当我们问什么是善的时候,他会说是人们按照有德性的人的方式去行事就是善。但是当我们问什么是有德性的人的时候,他会说有德性的人就是按照有德性的人行事的方式所行事的人。当我们问什么是有德性的人所行的事,他会说有德性的人所行的事就是有德性的事。在这里有一个没有得到解释的概念――德性。但是亚里士多德在随后的文本中解释了德性的概念并列举了种种德性进行分析和说明,所以,这里并不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德性论者对德性本身有许多解读,本身也有许多划分方式。

再次,德性论者的判断标准似乎是不透明和不彻底的,德性论似乎无法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做出十分精确刻画,它不提供一个清晰透明的决策机制。它提供的解?诉诸于某种私人性的东西,难以成为公共的理由。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德性论者很难有有力地回应,这也是德性伦理学的内在困难。但是,就道德现象本身而言,这样的理论更加贴近人类的道德心理和经验,也对我们的道德培养和实践有更好地指导作用。他似乎是休谟理想中的解剖学家和画家的结合体。

篇7

一、职业规划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从原有的“精英化”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变,21世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高校的热门话题[1]。有人觉得,高职学生能找到工作、得到一份工资赚钱养家就不错了,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还有必要吗?不少高职学生也对开设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缺乏重视,反应冷淡、甚至反感;有的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比较迷茫,无从下手,或疲于应付,使规划浮于表面。这些都可能导致不能充分发挥职业规划所应有的作用。为什么现在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就业难,从业难,他们就不曾想过,这正是他们缺少规划,盲目就业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都不知道自己学了相关专业以后想从事什么岗位,这些岗位的人才需求是什么,哪类企业或者领域提供这些岗位。由此可见,职业规划对大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高职学生不要等到大三毕业或者需要就业的时候才进行职业规划。其实职业规划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2]。

二、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

某网站在高职生中做过一个如何规划自己职业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6.8%的高职生对此毫无概念,69.8%的高职生对职业规划初步了解;19.9%的高职生对此比较熟悉;还有3.5%的高职生对此了解的比较深入。

1.职业生涯目标模糊

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你想如何度过短暂而宝贵的大学3年?你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适合从事怎样的职业?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少高职学生不知道从来没考虑过,不知道。许多学生没有自己的主张,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跟随潮流去竞争所谓的热门行业、热门职业等[3]。

2.对专业和行业发展状况缺乏了解

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中,通过观察和与高职学生交流,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很多学生都是按照老师、家长、朋友的建议选择自己的专业,或者是因为没有更好的专业而选择现在的专业的。他们对自己想要进入的行业的发展前景、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根本不知道将来从事什么职业。

3.规划的行动阶段缺乏执行力

(1)思想松懈,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有的同学说:“考完高考,累极了,先歇口气再说。”这种情绪对于整个大学生涯是非常有害的。有的同学刚开始接触专业课,就说选错了专业,从此对专业课毫无兴趣,有的逛街、上网、睡大觉、玩游戏,有的整天心事重重,他们常常用学习和生活的懒散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有的同学,上课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就拖,能抄就抄,有的甚至干脆不做。

(2)缺乏正确的学习观

高职学生中的部分同学既不去羡慕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也不为自己虚度光阴、碌碌无为而感到惭愧。相反,他们反而取笑那些埋头学习的学生,不懂得享受生活。他们对学院的各种奖励措施不感兴趣,而对一些管理制度却评头论足,认为那是他们自由的限制和约束。[4]

(3)缺乏坚持执行,克服困难的毅力

高职学生的职业目标本身就不清晰,各个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没有把长远目标分解成短期目标或者阶段性目标;同时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后出现畏难情绪,不能够将计划执行到底。

三、专业引导的重要性

面对高职学生良莠不齐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进行指导。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要先从专业引导出发,通过专业引导,让学生对行业发展、岗位目标、岗位能力要求、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能够帮助他们确定职业目标,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动力,顺利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四、专业引导的主要内容

要能调动起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要让他们在大学三年毕业之后,对能够从事何种跟专业相关的职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首先要引导他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考虑两个问题。

1. 职业目标

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作为高职生,往往不能悦纳自己,经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上,常把自己的短处与别人长处做比较。要他们树立自信:其实高职并不是自卑的理由。大部分高职生的思想、技能和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要比某些高学历的同学要好。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金领”、“白领”是人才,“灰领”、“蓝领”同样也是人才。要使自己能够成才,就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清晰的规划和定位,这是走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步。不要大一时不知道该做什么,等到大三知道该做什么时,已经毕业了。对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专业的同学,一要引导他们了解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二要引导他们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目标,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确定职业目标。

(1) 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设定职业目标

世纪初,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魂系江阴,根植企业,为江阴的企业群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江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学院适时将培养目标由“班组长”修订为“现代班组长”。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职业道德和管理能力,二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2) 从计算机类人才需求引导学生设定职业目标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独特优势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全国计算机类人才的供需状况,让他们知道国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但是这方面人才的供应还是处于橄榄型结构的末端。让他们对专业树立信心,对就业也充满期待。

(3)从行业发展和岗位群引导学生设定职业目标

根据多媒体行业的发展,我国多媒体产业已形成以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的产业链条,内容涵盖通信、传媒、各类广告、网页、游戏、网络教育、网络出版物等各个领域。高职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岗位群有UI设计师、WEB前端开发工程师、网站开发工程师、RIA开发工程师、FLASH游戏开发工程师、Unity3D开发工程师。在学生对可以从事的岗位群有总体认识以后,还要引导学生为满足职业要求而设定的阶段性目标,比如知识目标、技能考证目标、实践能力目标等具体和明确的阶段性目标。比如,要明确的说:“在本学期独立完成一个实训作品”,“大三上学期要取得两门专业技能证书。”

2. 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技能

在指导学生确定我想干什么之后,就要指导他们为了实现目标,要采取的行动,也就是我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我能干什么。

(1)引导学生了解实现岗位目标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

在学生制定实施计划时,作为教师应从岗位能力和课程出发进行课程学习引导。比如,多媒体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要从事岗位群中的WEB前端开发工程师时,可以通过搜索招聘网站的岗位招聘信息,让学生了解这个岗位需要如下专业技能:精通html、css布局,熟练JS、DOM、ajax等前端开发技术。熟悉各主流浏览器基本运作原理,了解常用的hack方式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专业技能所需学习的专业课程

教师在进行专业引导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要掌握专业技能,需要学习哪些课程或者哪个模块,这些课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推荐专业网站,也可以通过展示项目作品。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如何才能学好专业课,那就是要关注、专注、专业。关注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所用知识未来的前景和技术趋势,关注身边的事物,比如多媒体专业岗位能力中除了有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还有一点就是美感、创意,这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靠不断积累的,如何积累,要多看、多听、多想等等。专注,就是除了专注专业课程的学习外、还可以通过虚拟公司、专业社团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使自己能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以此锻炼自己的能力。专业,就是选定一个目标后,要有的放矢地学习专业课程,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的情况下,对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深入学习,做到精通。

五、结语

总之,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专业引导又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树立职业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专业引导,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目标、进而有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兴趣,掌握专业技能,具备职业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别向红.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2012(5):234

[2]叶菊珍、吴亚梅.认真作好职业规划, 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9-60

[3]邓红、曹华玲.大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原因分析[J].黑龙江教育.2010(6):40

[4]吴光林. 对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7):61

作者简介:

崔蓬(1980-),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硕士研究生,讲师。

篇8

关键词:轨道交通;屏蔽门系统;安全性;维护

一、轨道交通屏蔽门的具体内容

轨道交通屏蔽门是出现在轻轨、地铁等交通车站台的边缘部分,能够起到有效隔绝轨道和站台候车区的作用。轨道交通屏蔽门和列车的门是互相对应的,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控制其的开启或者关闭。当列车到站时,所有的乘客都可以通过屏蔽门的滑动而直接进入列车里面,保障了乘客的人身安全。

二、轨道交通屏蔽门的功能

轨道交通屏蔽门主要是为了保障乘客们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具有其他不同的功能,比如说屏蔽门具有环保节的作用。

(一)安全功能

屏蔽门能够有效隔绝列车和候车区,乘客在候车区内站立,不会出现掉入轨道等问题。

(二)提高站台面积使用率

在未安装屏蔽门之前,站台与列车临近的地方都会预留一米长的空间来警戒乘客请勿靠近。有了屏蔽门之后,警戒线就可以撤离,节省了站台的空间。

(三)防止他人随意进入

屏蔽门隔绝列车与站台候车区,可以防止他人随意进入。

(四)节约能源

有了屏蔽门之后,使得候车区成为一个密闭的空间,空调只会在这个空间里面发挥功能,就能够防止空调的流失,能够有效节约电量。

(五)提高站台环境质量

屏蔽门能够隔绝列车,同时也能够隔绝列车经过时带来的灰尘、噪声以及经过时产生的气流,提高了站台的环境质量。

三、轨道交通屏蔽门系统安全性维护要点

(一)安装

在安装屏蔽门的时候,施工单位一定要按照《施工组织设计》里面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安装,防止其中发生的不合格现象。

(二)验收

按照规定安装好屏蔽门之后,还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验收。验收主要有两个流程,首先是进行样机验收和鉴定验收,确定所设计的屏蔽门的合理性,确保产品的合格,外观的合适等;其次就是进行现场的验收,在屏蔽门到货之后,在现场进行检验。

(三)对屏蔽门系统进行贝叶斯分析

通过贝叶斯网络对屏蔽门系统进行安全性分析,例如下图:

通过这种安全性分析方式,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屏蔽门系统之中发生实践的概率。如果发生了屏蔽门夹伤人的事件,能够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的话,也能够降低事件带来的伤害性。通过贝叶斯网络来进行相对的分析和判断,一旦发生类似的事件,会出现什么情况?并对这些情况作出准确的补救措施。贝叶斯网络就会作出科学正确的概率分析,从而协助工作人员更好的进行屏蔽门系统的安全维护。

下图就是贝叶斯网络对屏蔽门夹伤人的后果分析:

通过贝叶斯网络类似的分析结果,能够更加准确客观的陈述出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和概率。能够结合所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事故的补救。

贝叶斯网络运用到轨道交通法屏蔽门系统的安全性维护中,能够科学的建立起一种模型,对于屏蔽门夹人可能出现的原因和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屏蔽门对乘客的伤害性,同时也能够为屏蔽门系统的设计和维护留下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四)对轨道交通屏蔽门系统进行定期的检测

在屏蔽门安装之后,要对其进行质量的测试,确保其正常运行时出现不会出现问题,将伤害降到最低。要对屏蔽门进行手动解锁开门力度的测试、PSL性能的测试、探测障碍物和自动开门功能的测试、关门测试等。通过这种测试,确保屏蔽门系统的安全性。

另外,屏蔽门系统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其紧急后备控制盘的测试。当屏蔽门发生故障,无法正常的开启或者关闭的时候,如果警示灯亮起,那么就说明其功能是正常的。

上述的任何一个流程,都要严格的进行。一旦发生某一环节产生问题,就要进行解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有将轨道交通屏蔽门系统的每一个流程工作都做好,才能确保其安全性,才能够保障每一个乘客的人身安全,同时还能够有效节约轨道交通的各种资源,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轨道交通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便捷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节约了城市表面的土地面积,促进了城市的交通发展。因此,在轨道交通屏蔽门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上,应该严肃对待,尽量避免有任何安全事故的产生。在进行屏蔽门系统的安全性维护时,要注重科学结合实际,确保其安全性。保障了屏蔽门系统的安全性,也是提高了整个城市交通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商晖,燕飞,李开成.贝叶斯网络在轨道交通屏蔽门系统安全分析中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11)

[2]徐新玉.屏蔽门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J].现代交通技术.2011(03)

[3]刘升华.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系统[J].中国电子商务.2010(06).

[4]陈艳新.屏蔽门系统与土建接口的若问题[J].铁道工程学报.2012(2).

篇9

 

如今,专项整治工作已经过去了一半时间,福建省检察院表示,自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其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总结出检察系统司法行为中4大方面40项常见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制定规范司法行为的措施,目前整治工作已初见成效。

 

深入开展“四查四看”“百案析查”活动

 

据福建省检察院透露。按照高检院和省院部署,全省检察机关从5月起转入专项整治对照检查阶段,各级检察机关坚持自查自纠和开门整治相结合,认真开展“四查四看”“百案析查”活动,并通过座谈、走访、发函等方式,广泛征求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福建省检察院带头开展查摆剖析工作,专项办共发出征求意见函1300余份,范围包括向相关党政机关十余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1200多人、省直律师事务所38家发函征求意见。

 

同时,福建检察院从“司法理念、司法作风、司法程序、司法纪律”四大方面入手,总结出了检察司法工作中包括“不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考评数据弄虚作假、对案件当事人及其近亲属态度蛮横、询问讯问活动不规范”等在内的40类常见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制作成对照表。要求省、市检察院相关业务部门按照活动规定,结合存在的司法不规范突出问题,指导开展好对照检查活动。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为了保证规范司法行为不流于形式,福建省检察院积极促进检务公开,以公开“倒逼”规范司法行为成为各级院的普遍共识。今年以来,各级院以案件信息公开为重点,加快推进案件信息公开系统拓展应用,完善信息查询、和法律文书公开机制,建设远程接访系统。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工作,提升公信力。不少检察院积极推进检务公开大厅建设,进一步整合律师接待与案件信息的电话查询、触摸屏查询、案管岗位查询、行贿档案查询等工作任务,提供“一站式”检察服务。

 

据介绍,今年6月23日,福建省检察院结合开展举报宣传周活动,向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介绍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公布举报网站和举报电话,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举报。

 

漳州检察:构建未检工作新机制

 

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不成熟,多年来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一直采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突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涉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后。漳州市检察院在未检工作领域做足了功夫。

 

据了解,漳州市两级检察院未检部门积极与监所主管机关及所在地监所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要求各个监所部门视实际情况留出至少一间专门的羁押室,以供关押涉罪未成年人,确保《规定》能落到实处。专门关押未成年人嫌疑人的羁押室在装修风格、审讯桌椅设置上,应能体现到未成年人特别保护原则,以温情、平和为主。

 

合适成年人制度主要是在未成年刑事诉讼中父母不能或不愿出庭情况下,为未成年人挑选符合一定条件的合适成年人作为其法定人出庭,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漳州市检察院未检部门通过与市公安局多次协调,现已初步建立全市统一的合适成年人名单库。

 

合适成年人主要来源有:各村、居委会治保主任;市区及各城镇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等。未检部门在综合考虑合适成年人区域分布情况、人员职业构成及各地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的基础上,在经过考察筛选后择优形成漳州市合适成年人名单库。

 

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漳州市检察院未检部门与市教育局联合建立校园巡回检察制度。通过选聘校园巡回检察联络员、每季度定期召开校园巡回检察联席会、检察官送法进校园、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创办法制宣传教育专刊等举措,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学生法纪意识,有效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现阶段“校园巡回检察”已由芗城区院在市直和芗城区相关学校进行试点工作,并决定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从2013年秋季开学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推广。

 

针对未成年人的喜好,漳州市检察院未检部门还搭建了微信、QQ、网络学校等新型网络平台。以建立起与未成年人的长效沟通机制。目前,漳州市平和县院未检部门,与县团委、县妇联、县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创立了平和县“青少年阳光网络学校”,已上线运作半年有余,通过网络平台开设困难帮扶班、权益维护班、法律援助班、就业创业班、网吧监督班等10个班级,通过在线交流、视频课堂、短信平台、留言互动等多媒体渠道,提供专业的学习教育、政策辅导、就业咨询、犯罪预防、帮扶等全方位的服务。

 

龙岩检察:整治司法顽疾

 

龙岩市检察院表示,早在2005年,该市检察机关根据中央政法委和高检院的部署,深入开展了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集中查摆和整改了一批执法不规范问题。但是,活动结束后,一些老问题“死灰复燃”,一些新问题“接踵而至”。

 

据此,龙岩市检察院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认为司法不规范的“顽症”根深蒂固,同时规范司法的要求不断提高,必须把规范司法行为作为长期的、基础性的战略任务来抓,既要打好“歼灭战”,更要打好“持久战”,集中全力整治司法顽疾。

 

龙岩市检察院在全省检察机关率先实施三项举措,促进职务犯罪案件质量的稳步提升,查办职务犯罪连续六年“零撤案”、九年“零无罪”、十六年“零办案安全事故”。

 

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是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龙岩市两级检察院克服山区院经费紧张的困难,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统筹推进同步录音录像和办案工作区建设。

 

近年来,龙岩市两级检察院共建成具有同步录音录像功能的标准化办案工作区讯问室30间、看守所检察专用讯问室9间,配备移动录音录像设备15套,同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技术要求及讯问言行举止等制度规范。

 

2012年,全市9个检察院的标准化办案工作区全部通过省院检查验收。取得“准用证”。成为全省首个实现“满堂红”的设区市。两级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实现“全面、全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有的办案单位甚至把同步录音录像延伸到初查阶段。拓展到询问证人和搜查取证。

 

龙岩市检察院每年采取抽样“审片”、比对笔录等方式,对两级检察院同步录音录像资料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督促整改。经过多年的反复检查、整改,既“逼”出了职务犯罪侦查水平。也“逼”出了侦查办案工作规范。

 

“除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外,我市检察机关还率先实施了‘侦捕诉衔接机制、办案安全督查专员制度’,推动办案规范安全。高检院、省检察院部署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以来,我市检察机关紧紧抓住检察权运行的重点环节。开展‘百案析查’,直面问题。深入查摆,立行立改,出实招,求实效,切实防止和纠正司法不规范的问题,推动司法规范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龙岩市检察院检察长罗辉说。

篇10

2、(1)岛式车站:

可以衍生出同站台平行转乘的设计,而大幅节省通勤时换车旅客的转乘时间和徒步距离提升系统运作的效率;由于站台面积受轨道限制,不易扩建,所以只适用客流较小车站;若两个站台目的地相同,旅客可在站台层选乘较早开出的列车,不需在乘电梯前预先选定。

(2)侧式车站:

侧式站台,又称岸式站台,就是站台被轨道分隔,因此产生了乘客必须要利用行人天桥地下道或车站大堂才能往来两站台之缺点侧式叠式站台是侧式站台的变种,将同一路线的往返两个方向设置于上下立体交叠的两个侧式站台上,欲乘搭相反向列车的乘客需要上下楼层才能达到目的。

(3)混合式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