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法范文
时间:2023-04-12 06:0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公司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 公司法 股东利益
一、在争议中发展的公司社会责任
我国新公司法并未明确界定公司社会责任的具体含义,那么在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责任的内涵就显得更为重要。1924年,美国的谢尔顿提出了“公司的社会责任”这一个新颖的概念。他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中包含着道德成份,认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即社区的利益要比公司的盈利要求更先得到满足。但他的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约在1927年至1933年之间,发生于美国学者多德和伯利之间的论战,引发了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广泛关注。伯利主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股东利益的保护,认为应当强化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受托责任,加强对股东利益的保护。而多德则认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随后在多德和米恩斯合着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进一步提出,公司的经营并非主要为了股东利益,可能还有其他集团和个人,如雇员、消费者等的利益,同样需要给予适当考虑。1929年-1933年美国出现的经济大萧条则进一步促使人们对传统的以股东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理论进行反思。此后在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又分别在世界上更大的范围内掀起了两次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论战。可以说,直到现在,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在此过程中,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存在已被世界各国的立法者所接受,理论界与实业界也一致认为社会责任是公司所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即便如此,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却是众说纷纭,而对于其本质与外延的看法更是到现在也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我国法学界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议也很多,各种学说层出不穷。有学者认为关于公司的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不能仅仅只把为股东谋取最大限度利益作为唯一的目的,还应该把为股东之外的其它利益相关者谋取利益也作为公司追求的目标。有的学者则把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放在了更广义的角度上,把它界定为公司应该承担对与其有的联系的除股东之外的一切相关利益群体甚至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的责任。前者的观点中所指的其它社会利益是指除了股东之外的社会利益。再加上对公司提出的“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之外的其它社会利益”就更是难免范围过于宽泛。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做出以下界定:公司在谋取自身及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应遵守法律法规,关注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自觉履行公司对社会应尽的各项义务,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第一,随着公司发展,“个人本位”观念向“社会本位”观念转变,这为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提供了思想上的来源。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相应地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也坚持所有权绝对的原则。第二,公司经济力量雄厚,对社会的影响举足轻重,这迫切需要约束公司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第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
三、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完善
(一)我国新公司法的规定
我国新公司法的修订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谨慎吸纳了公司的社会责任,表明我国公司法接受了公司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这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来说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在新公司法中对公司责任的规定主要有以下相关内容:一方面,明确规定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这为公司社会责任从道德性质向法律义务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公司社会责任在公司法中的明确宣示,表明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对利益各方意义重大。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并非公司的单独规定就能完成,它还需要其他相关法律的大力支持。但公司法这种开先河的规定为其他法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价值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职工合法权益和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新《公司法》第17条和第18条详细规定了职工的各项权益,规定公司有义务提供各种途径来保障职工的这种权益。《公司法》在第1条规定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是公司立法的宗旨之一。第20条第3款则引入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允许在特定条件下“揭开公司的面纱”。此规定是公司法修改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对公司相关制度的完善。但是,新公司法仍然坚持了为股东谋取最大程度的利益这一根本宗旨和基本目标。
(二)对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完善
(1)加强相关立法研究,维护法制统一。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已有不少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如宪法中关于公民劳动权的内容,公司法中关于工会、职工民主管理以及职工监事制度的规定,以及劳动法中要求公司照顾其职工相关利益的规定,都体现了公司对职工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另外相关经济立法中关于公司等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产品质量以及消费者方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规定;环保法中关于公司等企业对环境污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规定等。由于我国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大多比较原则,在实践中比较难操作,所以立法中要正确处理公司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以社会和谐发展及国家整体利益为准则,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的干扰,维护法制的统一。
篇2
关键词:法定注册;深石原则;法律实践
一、公司资本制度的概述
(一)公司资本制度的内涵
公司资本是指记载于公司章程的由股东出资构成的公司财产。通常在三种意义上使用“公司资本”这一词语。其一,公司资本又称注册资本,是指公司通过发行股份所取得的,由公司章程所确定并经公司登记机构注册的资金。其二,认为公司资本除了包括公司股东的出资以外,还包括公司向其债权人借贷而来的那部分金钱。其三,认为公司除了股权资本、借贷资本以外,还包括公司的收益。这里常用的就是第一种说法,是指公司成立之时由公司章程记载并在公司登记机构注册登记的资本总额。
(二)公司最低资本限额制度的立法模式
目前关于公司最低资本限额制度的规定存在三种立法模式。其一,无论股份有限公司还是有限责任公司,均设定强制性最低资本额。这种规定主要是确保公司成立之后的经营规模及对承担财产责任的能力达到一个起码的底限。代表国家德国、法国等。其二,对有限责任公司或相当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封闭式公司不设最低资本额限制,对开放式公司则设有强制性最低资本额限制。代表国家英国、爱尔兰等。其三,无论封闭式公司还是开放式公司,均无强制性最低资本限额。代表国家(地区)有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我国的新《公司法》都取消了最低限额的规定。
二、司法实践中新资本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司法实践中新资本制度存在的问题
新《公司法》原则上取消了公司最低资本额制度,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公司均无最低资本额要求。然而,如果公司股东在设立公司时,选择以过于微小的数额作为注册资本,假定是以一元钱作为注册资本。当公司在未来不能清偿债务而破产时,股东可能会凭其对公司享有的债权同其他普通债权人一起参与公司财产分配的问题。另外,注册资本太低就可能造成一批的空壳公司的出现。上述情况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司法工作人员很难寻找到合适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二)司法实践中股东出资的限制取消
新法对最低注册资本额,分期缴纳制改为认缴制都取消了法定限制,股东可以通过章程自行决定。在公司资本纠纷中,不能因为国家出台了新的《公司法》就将出资事宜交由股东灵活决定,这就会造成投资者无视注册资本法律规则,同样也是放纵投资者的背信行为。
三、外国商事立法的启发,积极完善相应规则
(一)《美国商事立法》带来的启发
股东以过于微小的资金作为注册资本,就很有可能在公司破产时凭其对公司享有的债权而与其他普通债权人一起参与公司财产的分配,这样将有限责任的风险完全外部化的行为,在我国目前尚没有相应的法律进行调整。这一点在国外的商事立法中,有相应的法律规则进行调整。《美国商事法》在公司这一章规定了深石原则(Deep-RockDoctrine)解决债权人对于破产公司的债权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债权人的债务清偿顺序通常是优先债权、担保债权、无担保债权,而无担保债权是按照其债权比例就剩余的资产受清偿、刺破面纱的债权人通常很难获得完全受偿。深石原则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设,即公司的大股东的债权不论是否存在担保,均是作为次要债权在最后清偿。法院适用深石原则时,主要考虑是否公平的成立等因素。深石原则与刺破面纱不同,刺破面纱中股东承担无限责任,而深石原则是股东权益参加清偿的权利被置后。这种做法极大地保护了其他普通债权人的债权。
(二)司法实践中逐渐完善
相应规则对于在新法之前成立的公司,在新法实施后章程未被修改的,公司仍然应当按照原先章程的规定确定股东出资义务和责任。司法裁判中,司法人员应当判令股东履行出资义务,防止股东的背信弃义行为。
[参考文献]
[1]范健,王建文.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05-107.
篇3
关键词 新公司 环境 公司成本 经营
我国的新公司法是在200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这一法律的实施对不断完善公司的法律制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提高了我国公司与世界其他公司之间的竞争力,还有效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新公司法环境下,我国企业在近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对构建完善的公司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改变了传统过于落后的管理制度,对保证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以及提高市场效率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公司的成本经营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对企业筹资管理的影响
在新公司法正式实施之后,首先就是会对企业的筹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成立新公司的门槛降低,旧公司的筹资难度增加
在旧的公司法中明确规定,要想注册一家公司,那么最少也要有十万元的资金,如果想要注册一家生产型的公司,那么最少就是要有五十万的资金。这就导致很多投资者,尤其是那些准备创业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有创业的想法,但却很难筹集到如此多的资金。即使有些投资者能够拿出这么多的资金,可是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担心与顾虑。而新公司法中,对这一问题做了明确的修改,降低了成立公司的门槛,旧公司法中对有限责任公司需要根据不同产业规定最低注册资金的条款已经不存在了,而是统一规定最低三万元的资本就可以注册一家有限责任公司,而且在两年之内缴清就可以,在新公司法中还加入了一人也可以成立公司这一条款,这些都让公司的成立变得更加简单、方便。所以,在新公司法环境下,导致部分竞争能力较差或者是没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旧公司在遇到经营困难这一状况的时候很难筹集到资金。多数投资者宁愿自己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也不愿将资金投入到一家发展前景不明确的旧公司中去,这就导致很多的旧公司筹资难度增加,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
(二)分期出资改变了内外资企业不平等的竞争环境
新的公司法中,不仅降低了内资企业的注册资本,而且还可以在两年内分期缴清,这就有效的改变了内外资企业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在旧的公司法中,内资企业要想注册公司必须要一次性缴清所有注册资金,这样不仅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造成大量资金闲置。而外资企业在进行企业注册的时候却可以进行分期出资,这种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内资企业的近一步发展。
(三)筹资行为要求更加规范
在新的公司法中,对企业的筹资行为要求更加规范,如果负责进行资产评估、验资以及验证的相关机构出现提供虚假材料、评估结果或者是验证信息不实等违法行为的话,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不仅要没收其非法所得,还要对其进行罚款,罚款金额是其非法所得的一倍到五倍之间,而且相关的主管部门还可以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责令这一机构停业,同时吊销其营业执照以及直接负责人的资格证书,如果给公司债权人造成了损失,还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除了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一般是在评估或者是证明不实的金额范围之内。在新公司法中的这些规定,必然会让那些负责资产评估等工作的机构在处理相关程序的过程中更加的小心谨慎,避免由于工作疏忽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四)拓宽了风险资金的市场范围
由于新公司法环境下的公司成立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这就导致中小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风险资金的市场范围也得到了拓宽,由传统的基金、股票等渠道转变到了这一新的市场,尤其是那些有关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小企业。
二、对投资成本管理的影响
新公司法的正式实施,还会对企业的投资成本管理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产权的项目将会快速应用于生产
在新公司法中对股东的出资内容进行了扩充,不仅包含传统的货币出资,还可以用一些能够用货币评估同时可以进行转让的非货币财产出资,其中包括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以及其他一些实物。这一新规定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对促进知识产权项目在生产中的应用提够了良好的法律环境。由于新公司法中对公司成立资本的降低,给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却资金不足的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平台,这样就能够将这些新技术、新发明快速的应用于生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大型投资项目更加注意长效性、先进性
一般来说,选择大型投资项目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的高成长性、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专业、敬业的管理队伍。这几个特征决定投资项目具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新公司法的修改,大大地提高了无形资产的出资比例,从而拉动了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必将替代那些技术、设备都比较陈旧落后的企业产品。由此可见,具有高成长性、产品的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将更受投资者的重视。
(三)企业投资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一般地讲,投资少、投资风险就小,投资收益比较低且固定;投资规模大,投资风险大,投资收益比较高且不确定大,二者之间的决策选择,要受决策人风险偏好程度和投资的额度影响。对于企业内部投资而言,随着新公司法的实施,产品的生产周期将大大缩短,产品寿命也将受到严重的冲击,高新科技产业将冲击市场竞争的秩序,企业的内部投资建设将进一步加大了风险。对企业外部投资而言,新公司法中不再对企业对外投资的金额有所限制,提高了企业进行投资的自由决策权,这就导致部分风险偏好者或者是想得到更高收益的投资者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投资风险不断加大。
三、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
在新公司法实施之后,除了会企业的筹资管理以及投资成本管理产生影响,还会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出效益会得到充分体现
原公司法的缺陷之一在于重管制,轻自治。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管的太多。现代公司法的定位不是管制公司,而是帮助公司提高经营绩效。鉴于公司的旺盛生命力源于公司与股东自治,本着相信市场和商人的智慧、对公司和股东友善的理念,新公司法进一步扩大了公司与股东的自治空间,尊重公司与股东的自治、自由、民主和权利,大幅减少了行政权和国家意志对公司经营的不必要干预。公司自治的主要手段是公司章程自治。新公司法允许公司及其股东对公司章程做出个性化设计。
(二)利润分配更加尊重所有者的意志
在对利润进行分配在这一方面内容,新公司法中也做了一定的修改,变得更加尊重所有者的意志。旧的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要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进行分红。而新公司法中,股东之间的利润分配可以有股东们进行自主协商,不一定必须要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例如一个股东如果只有10%的比例出资,但也可以享受20%的股权,具体内容可以由股东们自己决定,不再进行强制的法律干预。
(三)盈余分配成为调动各利益关系人积极性的有力手段
新公司法规定,全体股东可以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这说明,企业股东为了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可以充分利用盈余分配这个有力的工具,调动各利益关系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袁太芳,郑耀良.新公司法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2:20-22.
[2]程艳丽.探析资本在新公司法下的角色[J].科技创新导刊.2011.01:12-14.
[3]张文艳.浅析新公司法对企业的经营转变[J].首席财务官.2011.02:120-122.
[4]肖盈旭.试论新《公司法》制度创新[J].企业经济.2010.04:44-46.
篇4
关键词:中小股东权益 股东表决权 知情权 股东诉讼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是当前最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由于这个问题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它的讨论会对我国的立法和相关制度的完善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就主要讨论这个问题。
一、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必要性
公司的设立是股东权益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说股东权益因公司的设立而产生。因此强化股东权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强化对中小股东的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发挥公司作用以保护中小股东权益。(1)公司融资作用的要求。(2)公司市场作用的要求。中小股东为获取股息、红利等收益而投资,使投资市场得以产生和活跃,产生了股票、投资基金、期权、期货等一系列工具,使现在的金融市场得以完善和发展,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刺激了消费。(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
第二,公平、正义的原则也要求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捍卫公平正义要求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公司是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共同利益的载体,只有作为弱者的中小股东权益得到了保障,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大股东的利益才能得到最终的实现。
第三,法律基本原则要求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在公司中,无论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从法律地位上来讲都是平等的。公司制度奉行的是资本多数决原则,大股东通过资本表决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这种现象本身并不违所认可的公平正义的理念,但会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
二、《新公司法》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
第一,累积投票制。所谓累积投票制,是指一个股东在选举董事或监事时所投的总票数等于他所持有的股份总数乘以所选董事或监事人数,股东既可以把所有的投票权集中选一人,亦可以分散选举数人,最后按得票之多寡决定当选的董事和监事。这样,可有效地保障少数股东将代表其利益和意志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实现股东平等起到最有力的保障。新公司法首次明确规定了累积投票制:“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本法所称累积投票制,是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者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这可以说是新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公司中的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公司中小股东参与行使公司经营管理权的积极性。
第二,设立排除股东表决权条款。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是指当某一个股东与股东大会讨论的决议事项有特别利害关系时,该股东或其人都不得就其持有的股份行使表决的制度。这一制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及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新公司法体现了这一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企业有关联关系的,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也不得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该董事会会议由过半数的无关联关系董事出席即可举行,董事会会议所作决议须经无关联关系董事过半数通过。出席董事会的无关联关系董事人数不足三人的,应将该事项提交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该条款提高了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并完善了其治理结构,也更有利于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
第三,扩大了股东知情权的范围。股东知情权是股东作为投资者,了解、获悉公司经营、财务状况的权利。知情权也是股东行使一系列权利的基础,是保障股东对公司实行监督的前提和手段。新《公司法》第34条扩大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知情权的范围,第98条扩大了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知情权的范围,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而言,其可以对股东会会议记录、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进行查阅和复制,对公司会计账簿,股东也可以要求查阅,如果公司拒绝提供查阅,股东可向人民法院提讼要求公司提供。对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而言,虽然没有赋予其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权利,但规定了对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董事会会议决议以及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有权查阅,也扩大了股东知情权的范围,使股份公司股东能够知悉的信息不仅有财务会计报告,而且有更详细的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董事会会议决议等。
第四,完善股东诉讼制度。修改后的新《公司法》在第150条,第152条对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由此可见派生诉讼条件有:首先,完善了股东代表诉讼的具体程序性规定,如规定了诉讼中公司作为名义上的被告,范围不仅包括董事、监事,而且也包括控股股东;其次是完善股东直接的具体规定。
综上所述,由于许多因素,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法治难题,但值得欣慰的是修改后的新公司法增设了许多保护其权益的条款,为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也体现了现代立法的精神和趋势。然而,这只是其中重要的一步,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它还需要学者们较多的关注和深一层次的思考,并付出不懈的努力。
篇5
1、整理变更材料:
内部收集并整理全部所需资料(包括法人和股东身份信息、企业证章等基础、材料注册机构要求的其他材料)。
2、网上提交申请:
全国工商机构指定官网系统网上登记申请,等待系统审核。
3、递交工商约件:
网上预约审核通过后,在线预约交材料日期(网上审核通过后,需要开始递交工商预约文件)。
4、领取新营业执照:
篇6
关键词:董事 高级管理人员 竞业禁止义务
一、竞业禁止义务的概念、法理基础及分类
1.竞业禁止义务的概念
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竞业禁止义务是指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任职公司同类的与本公司有竞争的业务。“竞业”有两个要素,一是经营“同类的经营”,即包括经营类似且有替代关系的商品和服务。而是“经营”,既包括经营完全相同的商品和服务,也包括经营类似且有替代关系的商品和服务。二是“经营”,既包括自己经营——自己投资(或与人合资)设立企业与公司竞争;也包括为他人经营——担任与公司有竞争关系他人投资公司的董事、经理或者其他管理人员。
2.竞业禁止义务的法理基础
我国新《公司法》第148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忠实义务是指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公司事务时,必须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为公司利益最大化工作,当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将公司利益放在优先位置。忠实义务实质上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公司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因此竞业禁止义务是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忠实义务的具体内容之一,既有浓郁的道德性,又有严格的法律性,是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有机结合体。
二、正确理解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竞业禁止义务
1.认定“自营或为他人经营”的标准
我国公司法未指明“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的具体含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自营或为他人经营”是指在该竞争营业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归于自己或第三人,至于其以谁的名义而为可以在所不问;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自营”是指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的竞业行为。所谓“为他人经营”是指作为第三者的人或者代表而进行的竞业行为。其次,以“利益归属”作为判断标准更符合我国《公司法》的立法本意,竞业禁止义务的设立的法理基础是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忠实义务,即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忠于其所任职的公司,以公司利益为最大化,禁止利用在公司中的地位为自己或第三人谋取利益。无论是“显名”的竞业行为,还是“隐名”的竞业行为,最终都是以董事获得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为代价。如果仅以“名义归属说”为判断标准,必然会造成公司利益无法切实保护,使竞业禁止义务形同虚设,因此应对公司法中的“经营”一词作扩大解释。
2.划分“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的界限
“同类业务”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是否包括相同和类似?是以营业执照或公司章程所载明的为准,还是以实际经营的为准?笔者认为“同类的业务”可以是完全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也可以是同种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即不仅包括了营业范围本身,而且也包括了与执行公司营业范围之内的事务密切有关的业务
3.履行竞业禁止义务的期间
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应负竞业禁止义务的起止时间,一般认为该禁止发生在董事担任董事职务的整个期间。笔者认为竞业的时间应从公司成立,准备营业就开始计算,同时,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辞任之时也并非当然终止,应存在合理的一段时间。因为:第一,合同的效力虽在离职时终止,但是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原公司财产的控制力并不是立即失去。第二,从法理上讲,竞业禁止源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应满足其“后合同义务”,合同终止后,应当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样约定的目的在于保护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三、新旧公司法竞业禁止义务的立法比较
新《公司法》第149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有“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的行为,《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条规定:“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在与所任公司没有投资关系的其他公司兼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公司法的特点如下:
1.明确并扩大了法定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旧《公司法》规定的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仅仅有董事、经理两类,新的《公司法》规定的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有:除董事、经理外,新增加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符合世界立法趋势。
2.新《公司法》适当放宽了对竞业的禁止。旧《公司法》采取的是绝对竞业禁止原则,而新《公司法》采取的是相对禁止原则,将“未经股东会同意”作为违反竞业禁止的条件之一。从公司实践看来,新《公司法》的修改是更加符合实际,而绝对禁止确实有其不合理性,一是使经营同类业务的母子公司之间不能董事(及经理)兼任,不利于公司集团战略的实施;二是不利于吸引经营人才进入董事会;三是我国市场广大,生产同类业务不一定全都同所在公司又利益冲突。但是,新《公司法》产生了特殊情况下的竞业许可,也会引起一些弊端。
3.进一步明确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法律责任。
新《公司法》又增加了一项损赔偿请求权,第150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种救济措施是针对归入权实现不了弥补损失时的一种补充,使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更加明确。
综上,新《公司法》对竞业禁止的修改无疑顺应了公司发展的历史潮流,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但其不完善之处亦十分明显。如许多国家和地区为归入权设了除斥期间,短期时效的规定有利于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也有利于证据的提供,顺应了经济交往迅捷、稳定的要求。日本《商法》第563条规定,介入权自商号知有违反行为时起一个月,或自行为经过一年不行使而消灭。而我国公司法对此没有规定特殊时效。
竞业禁止义务是我国公司立法中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义务,它把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私利与公司的合法权益隔离、区分开来,以防止利益混同或侵吞公司利益。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建立起以竞业禁止为核心的制度来约束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合理、有序的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公司法;注册资本;认缴制;债权人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84-02
新修订的《公司法》修改了12处,最为引人瞩目的调整莫过于对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改变。整体而言,此次改革降低了公司的准入门槛,拓宽了公司的自治空间,增加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但是,这一制度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人们注意。
一、注册资本制度概述
(一)注册资本制度的含义及类型。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是公司法的核心,指公司依一定的原则对公司资本所做出的相关规定的总和。目前世界上注册资本制度有三种:依历史演进依次为法定资本制、授权资本制和折衷资本制。
(二)《公司法》对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规定。修订前《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是法定资本实缴制,即法律规定了设立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该资本必须在公司设立时全部交足,公司才能设立。在具体制度上,又严格地实行资本的三原则:资本确定原则、资本不变原则、资本维持原则。
二、新《公司法》中关于注册资本制度的修改
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新修订的《公司法》对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修改:“三万十万五百万,取消了;二十三十二五年,全没了”,横批:“无须验资”。
(一)取消了“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修订前的《公司法》对最低公司注册资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过高的最低注册资本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设立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不利于创业者创业。新《公司法》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要求,实现了公司成立零门槛的愿望。需要注意的是,最低资本额的取消只是改变了股东出资额的多少,并不意味着股东出资义务的消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提高创业者的创业积极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彻底放宽了注册资本认缴制。新《公司法》第26条和第80条确定了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完全认缴制。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出资者更为自由的资本支配空间,在公司设立阶段所需资金较少,而公司正常运营期间需求的资金增加,出资者可以根据公司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合理分配资本,避免资金的闲置和需求时的短缺。
(三)取消了货币出资比例的限制。新《公司法》不再要求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全部交由股东自行处理,股东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的财产出资。对于出资方式和货币出资比例的修改,使创新型企业可以灵活出资,提高知识产权、实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形式的出资比例,有利于这类企业的发展。此外,这也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简化了登记内容,取消了验资程序。新《公司法》规定,公司设立无需验资,申请设立登记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此举对于新建立的公司的股东来说,不但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同时节约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减少了建立公司的成本。
三、新《公司法》中资本制度改革的意义
(一)降低创业门槛,有效激发创业热情和市场活力。以往严格且较高的最低注册资本额,严重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使许多创业者望而止步,犹如刚毕业的大学生,空有一腔创业热情,却由于较高的公司设立门槛无法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新《公司法》解决了这一难题,规定市场创业者可以以较少的出资创立公司,将一元创设公司的想法变为现实,激发了中小投资者的创业热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进入市场经济活动的机会。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就会刺激更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公司诞生,刺激经济增长。
(二)降低了公司设立的成本。公司登记时需要借助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证明报告,验资报告存在许多漏洞,一方面,无法确定验资机构出具的报告是否客观、公正;另一方面,由于证明的费用最终由公司承担,无形中增加了公司的设立成本。
(三)有利于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新《公司法》取消了货币出资占公司最低出资额比例的限制,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完全由公司章程决定。这一规定有效地避免了资金闲置,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利用资金,提高公司的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注册资本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有关出资规定的修订可能损害债权人利益
1.公司法人独立财产权陷入不明状态
在实缴资本制下,公司法人独立财产权表现为股东实际缴纳的出资,此时法人独立财产权处于很明确的状态。新《公司法》将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股东在公司成立时,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缴纳注册资本,或者只缴一小部分,此时法人独立财产权陷入不明状态。
2.交易相对人难以判断公司财产状况
原来的年检制度无论如何可以大体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而自行申报年度报告无疑会降低外界对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及营利能力的有效评价,债权人无法通过可靠的信息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其利益也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二)门槛降低的同时带来空壳公司
最低注册资本额限制的取消,使得公司对于其注册资本的认购由其自身决定,公司登记高额的注册资本而实缴的资本很少,大量空壳公司应运而生。
(三)废除验资招致注册资本虚高
新法规定,注册公司时无需验资,投资者可以自主选择公司的规模。为了使交易相对人相信自己有强大的实力,雄厚的资金,投资者会虚高公司的注册资本。然而,交易相对人一般无法调查公司的实有资本,因此交易的风险就会上升。
五、应对资本制度改革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取消了验资程序和年检制度,交易相对人很难对公司的实际真实财务信息有所了解,因而降低交易的热情,较少交易的机会。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对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偿债能力,债务结构,债务担保等信息进行重点披露,以使交易相对人在充分了解公司的资产状况的前提下做出理性的选择。
(二)加强对公司后期的发展监管
新《公司法》下,空壳公司的产生不可避免,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当转变原始的监管思路“严进宽管”,转向自由开放的公司设立环境并加强对公司后期的发展监管。国家应出台一系列的监管办法,配合修订后的公司法的施行。
(三)强化股东之间的出资担保义务
对于注册资本虚高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强化股东之间的出资担保义务加以规制。股东之间要相互监督,每一个股东必须履行自己的出资义务,又要对其他股东的出资义务进行担保。如此一来,股东的监督责任心就会增强,认缴的出资就会落到实处,从而有效解决了注册资本虚高问题。
篇8
关键词:日本公司法修改;有限公司;股份公司;持份公司
经过大幅度的修改,日本新公司法于2005年7月公布,并于2006年4月开始正式施行。新公司法的结构设计与原来的公司法体系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共由七部分组成:分为总则、股份有限公司、持分公司、公司债、组织变更、合并、公司分立、股份交换和股份转移、外国公司和杂则。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取消了有限公司,并将其并入了股份公司的范畴之中。
一、日本新公司法的公司类型
日本的新公司法现在只规定了两种类型的公司:股份公司和持份公司。
1.股份公司。股份公司的称谓在日本修订前的公司法中就已存在,但不同的是,在新公司法中,日本对股份公司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股份公司的定义进行了扩展:引入了类似英美法系中的开放式公司和封闭式公司类型,从而将股份公司一分为二:分为公开公司和非公开公司两个大类。
公开公司就是那些股份可以自由转让的公司――当事人之间,通过转让取得发行的全部或部分股份的行为是完全自由而不受约束的――该类公司的章程中不存在股份转让的限制,更不需要公司的承认。与其相对应的,非公开公司又称作股份限制转让公司――该公司的全部股份属于有限制的转让,股东不能不经过公司同意而自由转让公司的股份。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在新公司法中取消了有限公司,并将其并入股份公司范畴的做法了――在原来的日本公司法中,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股份转让的自由程度――在新公司法中,非公开公司概念的引进,使得有限公司已没有必要再单列出来做为一种公司类型,因为其性质已无限接近于小规模的非公开公司。通过设立小规模非公开公司已然可以实现原来设立的有限公司的功能。因此,日本在在新公司法中,取消有限公司并并入股份公司之中。
同时,日本新公司法还规定,对于已经设立并且正常营业的有限公司,允许其继续以有限公司的形态营业,也可转化为股份公司。这种方式完美地解决了新旧公司法中关于有限公司规定不一致的冲突。
2.持份公司。日本新公司法创新设立的法律名词――持份公司,内涵包括:无限公司、两合公司和合同公司。其中,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的称谓在日本旧公司法中就已存在,新公司法对其予以了保留,而合同公司则是日本新公司法所增设的一种全新的公司类型。
无限公司与两合公司的定义相比过去的公司法并无区别:无限公司,是由两个以上股东组成的、全体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的公司;两合公司,是由无限责任股东与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的,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有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
而创新点是日本公司法新设的合同公司,其定义为:由两个以上的股东共同出资组成,股东之间的内部关系具有合伙特征,对公司债务而言,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它的特点是,在注重人合性的基础上股东只承担有限的责任,这对于原本要承担无限责任的部分或全部小公司的创设人而言,这种公司的出现,将极大降低其创业的风险。同时,合同公司概念的提出,对于日本公司类型的设立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创新。
二、中国与日本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类型的比较
我国《公司法》仅允许在我国境内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者都具有法人资格,股东对公司均承担有限责任。
1.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将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法人。特点是股份等额、可以自由转让――这实质上与日本公司法中的公开公司是完全相同的――我国《公司法》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发起人、募集方式等进行了种种限制:如资本最低限额不得低于500万元人民币、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的发起人且发起人中须有过半数的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等――使得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具有有较高的门槛,是一种仅适用于大型企业的运营模式,这与日本公司法中的公开公司也是完全一样的。
2.有限责任公司。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又可细分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普通有限责任公司。
一人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为10万元,股东需一次足额缴纳,且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对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问题,理论界尚无定论,实务界也无可资借鉴的成例,通说认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进行股权转让。
普通有限责任公司在资本注册金和设立条件等环节相较于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放宽:最低注册资本额低至人民币3万元,对股东也只有人数上的要求。但对于股权转让,我国《公司法》专门对其进行了规制,具体而言,对内转让无限制;对外转让有约定按约定,没有约定的,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可见,无论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还是普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均受到限制。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有限责任公司比较接近于日本公司法中的非公开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程序简单,内部机构设置灵活,满足了中小型企业的需求。但在法律实务中,选择一人有限公司这种公司形式的其实不多,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且需一次足额缴纳的条款对许多中小股东来说很难承受;而在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时,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揭开法人面纱的制度,更是变相地加重了股东的负担。
3.日本的持份公司。我国的两种公司类型在日本公司法中都可以看到,但相较于我国公司类型的单一,日本公司类型的多样化更多的体现在了持份公司的规定上。日本的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在我国其实也有相对应的类型――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这部分我国却把它规定在了《合伙企业法》中。
诚然,在日本,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的数量并不多,出资人承担无限责任的局限性,导致了真正愿意选择这两种公司的人很少。但是,无限公司的稳定结构和股东的信誉在实质上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两合公司则有助于促进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促进资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因此,尽管这两种公司在日本存在的数量较少,但亦不失为中小型企业依据自身情况选择运营组织模式提供的一种选择。我国虽然有相对应的公司形态,也有《合伙企业法》对其进行保护,但《公司法》却没有对该类企业进行认可:该类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更谈不上从《公司法》的层面对其进行法律保护。
日本的合同公司是其新公司法中的创新所在,我国目前在该区域尚属空白。合同公司内部关系可由章程决定,其人合性的特点使得该类公司在一般公司的基础上拥有更高的效率。同时,相较于合伙企业,合同公司的股东只需承担有限责任,极大地削弱了公司设立者的投资风险,进而激发了股东对小型企业投资创办和发展的热情。
三、日本公司法修改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要求,贸易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各国公司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公司法》对于公司类型单一的规定已无法满足我国公司面临国际化市场竞争的要求。借鉴日本公司法的先进经验,对完善我国的公司法制度而言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捷径。
1.整合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和日本一样,也存在着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规制混淆的问题。我国过去一直固守着大陆法系中原有的关于资合公司的两分法,但现实是,同是封闭公司或大公司却因为分属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同而受到了不同的法律规制,这是与当初的立法相背离的。日本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统一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尊重当事人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公司的特性进行规制,以适应公司类型和治理结构多样化的要求。
篇9
关键词:一人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治理
由于一人公司本身的特点给传统的公司法理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一人公司产生之初并未被公司法承认,但是,一人公司的立法发展并没有因此停滞。纵观世界各国关于一人公司的立法,大致经历了一个“普遍禁止—有条件确认—允许设立”的发展历程。我国也是如此,我国1993年《公司法》承认国有独资这一特殊形式的一人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法》则承认包括自然人在内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而将法人、自然人等其他投资主体排除在一人公司之外。然而现实当中除了公司法许可的两个领域中的一人公司存在外,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其加以否定或禁止有悖于法律本身的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目标,也与现实脱节太大。当然,因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仅有一人,所谓的董事会或监事会亦极容易因个人利害关系,而为该一人股东所操纵,极有可能利用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仅负有限责任之特性,对公司债权人或相对交易人为欺诈事件。可见,对一人公司进行特殊规范显得十分重要。
一、关于公司治理的分析
1.公司治理的不同解释
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很难用简单的术语来表达,目前,法学界比较通行的解释主要有:第一种,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柯林·梅耶在《市场经济和过渡经济的企业治理机制》中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他的投资者的一种组织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经理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公司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第二种,科克伦和沃特克将公司治理基本问题解释为实然与应然之间矛盾的产物。他们在1988年发表的《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中指出,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及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及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会出现。”第三种,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认为,对公司治理应该从权利制衡与决策科学两个方面去解释。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它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第四种,法学上的常见的定义,认为公司治理包括公司内部所有机关及相互关系的架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之间的权力利益制衡关系。总之,公司治理可能涵盖了不同形式的制度安排(法律、经济、政治等),不同的主体(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员工、政府等),不同的客体(即公司治理的边界,包括公司权力、责任以及治理活动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的治理手段和机制(约束、激励、制衡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2.公司治理应遵循的准则
公司治理应遵循的准则是:第一,提升公司治理框架的透明度,遵循法治原则,明确规定不同的监管、管理及执行权力之间的责任划分,这是公司治理总的准则;第二,确保所有股东利益得到平等的实现并便利于股东权利的行使。如果他们的权利受到损害,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第三,应当确认利害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并且鼓励公司和利害相关者在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公司财务健全等方面而积极地进行工作;第四,确保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这些问题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第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对公司和股东所负有的责任,以便董事会能对公司事务作出客观的、独立的判断。
以上我们谈的是公司治理的一般准则,它适合于所有公司类型的普遍治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只有一名股东,股东一人掌握着本应由三个机关各自行使的大权,股东权力的一人独揽,破坏了公司团体性和法人性的特征。传统公司内部治理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个机关能否继续发挥其原有的职能,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命题。一人公司法人是对以“社团性”为核心的传统公司法人理论的挑战,不可避免的预示着公司制度的变革。新公司法在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上做了一定的变通,具有积极效果。
二、新公司法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治理方面的规定存在的缺陷
篇10
【关键词】一人公司;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30-01
2006年,我国实施的《公司法》第58条第2款规定“一人公司又称独资公司、独股公司,是指股东仅为一人,并由该股东持有公司全部出资或所有股份的有限公司”。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一人公司的概念,但由于相关规定的简约,导致一人公司法律执行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疑难。文章就我国一人公司制度存在的问题,论述一下对其完善。
一、我国一人公司制度的缺点
(一)人格否认难操作
第一,新公司法只在第20条和第64条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这种规定在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有欠缺之处。如新公司法第64条只是针对一人公司的财产混同问题作了规定,而对其他公司(如关联公司)的财产混同问题以及其他人格形骸化的行为(如业务混同、组织机构混同等)则没有规定。公司法人格否认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立法者无疑是希望能够制订配套规范进行规制,由于新公司法与配套规范不能同时施行,这对于第64条特别是第20条而言,立法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第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为衡平性规范,直接以公平正义为依据,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公司人格否认即可适用,而不限于固定的场合和事由。新公司法只强调股东对因其滥用行为导致的债权人利益损害负连带赔偿责任,但对滥用行为造成的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的损害的赔偿问题却只字不提。
(二)债务担保需建立
有限责任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适用不仅要求较高的司法水平,而且只是一种事后救济,对债权人保护极其有限。因此,国外有关一人公司的立法还通过债务担保制度强化对一人公司债权人保护。为避免一人公司制度的引入诱发过多利益冲突,我国公司法也应建立类似制度,要求一人股东除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外,在公司破产或解散清算时,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应承担有限担保责任。
(三)治理结构不周详
新公司法未充分注意到一人公司制衡机制缺失的弊病,依然强调治理中的股东本位主义。公司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必然要和各种利益主体发生交易,仅强调股东利益肯定会与其他相关主体利益产生冲突。一人公司受一人股东掌控,这种利益冲突尤为明显,最需引入利益相关人共同治理机制,强调职工和债权人参与。因此应规定由职工和债权人充当一人公司的监督机关,并保障监督权不被虚化。另外,新公司法虽然禁止一个自然人设立多个一人公司以及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一人公司再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但并没有规定出现此种情形的救济措施。
二、完善我国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明确“揭开公司面纱”原则与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关系。独立法人人格是公司的基本制度,这是不可动摇的;而“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则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公平与正义而采用的例外原则,这一关系必须明确,否则可能会导致“揭开公司面纱”原则的滥用,从而背离了采用这一原则的初衷。
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具体规定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原则的情况,并严格按照这些具体情况援用这一原则,不得类推适用。
(二)切实完善资本制度
强化资本充实义务。我国新《公司法》已规定了最低资本金制度。此外,为了使最低注册资本额具有实际意义,还应重视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充实,强化资本充实义务,要求股东完全或适当履行出资义务,防止出资不实或抽逃出资。
严格资本维持制度。公司资本是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和获取信用的基础,尤其是在一人公司,公司的资本极易流失,使公司成为空壳,所以自公司成立后至解散前皆应力求保有相当公司资本的现实资产。公司对外责任能力直接取决于公司资本的多少,一人公司资本的多少,对于保证债权人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当要求保证公司资本金与其经营规模相吻合。
(三)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监管制度
加强独立审计制度。审计机构即注册会计事务所必须参加一人公司的年检,提交审计报告,而且在破产、歇业、停业程序中,也要有审计机构的参与,未经审计不得破产、歇业、停业。审计机构在执行职务时,有权对公司重要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审查公司账簿、账户、凭单及其他一切与公司财务状况有关的资料,当公司财务出现疑点时,审计人有权要求公司上层对此做出解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公共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