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范文
时间:2023-03-30 23:5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建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艺术部分。我们今天看见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以及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内外,特别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阴影部分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使建筑更觉辉煌绚丽,这实在是一种很成功的手法。建筑彩画也有实用和美化两方面的作用。实用方面是保护木材和墙壁表面。古时候有一种椒房,即是在颜色涂料中加上椒粉,不仅可以保护壁面和梁柱而且还可散发香气驱虫。装饰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内外明快而美观。彩画的图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颜色,并逐渐绘画各种动植物和图案花纹,后来逐步走向规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定制。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成为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色龙凤为主要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琢墨、烟琢墨、雄黄玉、雅五墨等,它们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题材来定其等次贵*.另一类是后来才兴起的“苏式彩画”(苏指苏州),它的特点是在梁枋上以大块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太和殿的柱子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遵化清东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登峰造极的地步。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中国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篇2
当问及成龙为何要将古建筑捐献给新加坡时,他说:“他们规划真的做得很好,他们把那些被当做烂木头或者是木头的,都规划得很漂亮、很完整,每一条木头都有标记,怎样去打理它,每一条以后坏了,会怎样维修。他们做得很漂亮,我没有话说,送他们是好的,以后我们子孙去新加坡,还是可以看到我们的文物是好的。有一些是摆在大学,也给大学生一个美丽的环境。”――可见古建筑异地重建是有一套严格规程的,决不是简单地拆了再建。
2012年夏,朋友带我去浙江西部山区参观一处工地,工匠们正在将异地购置来的古建筑构件重新组装起来,业主是一位大企业家,近些年在苏浙皖地区购买了数十栋老房子,有单栋的,也有几进院落的大宅子,均为以木构为主体承重结构的古建筑,形制上看应该都是早年大户人家的宅子。现场已建好一栋,两栋在建,全部建造完毕据说需数亿元,届时会形成一处颇具规模的古建群落。荒山野岭间忽然出现这么一处苏浙皖民居风格的庞大古宅院,其人文与自然景观价值难以想象。
中国南方传统的民居大多为木构承重,局部砖石作围护结构。建造时先立木构,再砌砖石。时间一久,木构难免变形,砖石塌陷,两种不同材料的构件必然互相挤压搭接,拆卸时就会造成构件损伤;加之木构件的榫卯连接,久而久之亦腐朽变形,更增加了拆卸的困难。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木构古建的拆卸重建并不比新建容易。
一幢古建筑要异地重建时,有着一整套章法与规程。早先的工匠可能凭借世代相传的经验,将老房子落架大修或重建。现今的旧建筑重建程序是与当代建筑再建的规程相一致的,首先要对老房子进行测量绘图、构件分类编号,再拆卸分装构件,运输至重建地,一些老朽、破损构件还得修补替换。能担当此活统筹的还得依靠现今为数极少的老工匠,至于是否修旧如旧,那是另一个话题,中西方观念不一,存在学术争论。
面对当今快速变革的城镇化政策,很多古老的乡村聚落正在消失,古建筑自不例外,尤其是一些极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其保护堪忧;就地保护,还是异地保护?就地保护当然最好,但村落将逝,单栋建筑如何生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异地保护虽然使得古建获得新生,但没有根基脉络的地域文化,又如何将异地古建融入当地,真是两难境地。
篇3
我国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建筑领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古建筑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进步,我国古建筑作为一种印证了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文物,面临着诸多的考验。由于其年代久远,风吹雨淋,破坏严重,同时环境污染、人为的破坏等对古建筑也有很大危害,这些都是导致我国古建筑受到损坏的很大因素。当前人们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不过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改变当前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将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做好是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情况的了解,采用实地考察,文献查找等方法,了解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我国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破坏我国古建筑的原因追溯,并且结合社会的发展情况,力图提出适合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方法及解决对策。
2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意义
(1)历史意义。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建筑文物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我国有着众多的古建筑,遍布全国。同时由于我国古建筑文物采用独特的结构形式,使我国古建筑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在我国遗留下来众多的古建筑文物中,有很多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建筑文物展现了我国建筑历史的发展,是我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保护我国古建筑文物,是对历史的一种保护,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解和探索历史的重要依据。
(2)文化意义。通过我国古建筑文物,可以让大家了解到我国古代那时期的建筑发展水平,通过对其建筑风格的分析,以及在建筑中所设计的图案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对当时人民的爱好、兴趣以及当时人民所信奉的宗教等方面都能有所了解。同时还有助于对当时建筑文化的了解。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一门学问,通过对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发展中建筑水平的发展,并且其中还有很多都是有着历史典故的建筑,保护这些我国古建筑文物还会让我们大家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若不保护的话,后人将无法了解到关于我国古建筑方面的知识,即使是了解到的,也基本都是通过书籍,缺少了真实性。
3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现状
(1)专门人员有限。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是一项重要工作,其中还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技术方面的问题。以及在对古建筑文物的认定过程中涉及到专业性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只有专业的人员在进行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才会能够有更好的效果。现在有很多古建筑文物特别少的地区和省份,其对古建筑保护方面根本没有专门的人才,所以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会导致古建筑文物得不到保护,即使是得到了保护,但保护的效果也差强人意。
(2)资金缺乏。由于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也要通过这些资金来进行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只有资金的保障才会让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得到最好的效果。有些地区不是不重视人才的培养,由于资金有限,有些地区在进行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和进行维修等方面都不能很好的进行。
(3)未列入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中的古建筑保护不利。我国古建筑有很多,有些现在已经被列入了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行列,这些是要求必须进行保护的。而有些古建筑尚未被列入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行列中的,这些未被列入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行列中的古建筑其保护不当,甚至是在很多地区对于未列入我国古建筑文物中的我国古建筑没有得到保护。
4解决对策
(1)加强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立法。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必须要有法可依,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才能够保证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法律的层面上对我国古建筑文物进行保护,同时要保证执法严格,违法必究,在最大的程度保护我国古建筑文物。地方政府应当根据自己地方的我国古建筑文物的数量,以及其现存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地方条例,在保证实施国家的法律为前提下,地方条例中应有更详细的计划和保护条例,让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
(2)注重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专门人才是必须的,而在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时候,应当注意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因为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要有科学的保护方案,要有专门的人才对导致我国古建筑受到破坏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方案。这些方案应当包括建筑周边环境的破坏,人为对建筑的破坏以及建筑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来分析,通过这几方面的来制定维修方案,使我国古建筑保护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方面,要有专门的机构,保证所选机构是一个正规机构,保证进行培养的过程是科学的,保证所培养的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人才能够针对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通过这方面的努力保证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有效进行。
(3)加强在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在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需要进行宣传,对已经遭到破坏的文物进行修复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在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方面,还需要进行专业人员的培养,在这方面也是需要有资金支持的。在经济上保证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可以顺利的进行,这是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基础支持。
(4)加强人民意识的提高,对未列入我国古建筑文物行列文物进行保护。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利用媒体等方式,增强人民对我国古建筑文物的自觉保护意识。同时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对于未列入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行列中的文物进行保护。人民的意识提高了,就会主动的进行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同时人们的意识提高,对于那些未列入保护行列的我国古建筑保护也会更好的进行。
5结语
篇4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何为仿古建筑以及仿古建筑的特点,如何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实现古建筑中的各个节点和构件,在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节点。
关键词:仿古建筑;苏式古建;结构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antique buildings and 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que buildings, how to us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ancient buildings each node and the component,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antique buildings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node.
Keywords: antique buildings; Su shi the lachlan Macquarie;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几乎相同, 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案臼, 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 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 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所以说对“仿古建筑”一词全面和准确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的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也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在仿古建筑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
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2.仿古建筑在现代工艺中的设计要点
正因为古建筑拥有以上特点,所以在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工艺的手段实现以上特点。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
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而古建中的梁均为简支梁,这对建筑物的抗震是很不利的,所以斗拱这一构件就诞生了;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中梁与柱均为刚结,梁承担抗震作用,从而架空了斗拱这一构件;而现在屋面工程大部分采用现浇整体式,所以檩、椽等构件也成为非必须构件,可以取消。这样会对外立面产生影响,所以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成为整个工程中关键的节点。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而在这些形式当中又以歇山顶的应用在苏式建筑中最为广泛。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歇山顶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讲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在古建筑中屋面结构多为木、瓦等轻质材料,两条垂脊相对荷载较小。而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屋面自重较大设计时应在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处设梁建立可靠支撑从而明确山花部位屋面的传力途径。这和古建木作中的“桃尖顺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由于现代工艺取消了椽,“飞椽”这一形式只能通过混凝土的可塑性强这一特点来实现。
古建筑中梁支撑桁进而支撑屋面,而现今对进深要求不大的建筑可以将平梁更改为随坡面的折梁,这不但减少了工程造价,也可相对增加整个建筑物的室内高度,不会有压迫感。而梁跨度较大时,例如寺庙等需要内部空间较大,结构内部不宜设置柱;如使用折梁则会对边柱产生侧向的水平推力,而古建筑的柱截面形式多采用圆柱,所以不能通过改变柱截面的方法来抵抗水平力,联想到一般明清时苏式园林建筑大多有外廊,可将外廊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由外廊柱与结构边柱用大梁连接共同抵抗屋面折梁传递给柱子的水平推力,这样就解决了柱子同时承受三项应力的不利受力状态。
虽说古建中的各式“飞檐”、“望角”等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但苏式仿古建筑最关键的难点还并不在结构本身,而是仿古建筑的节能。苏式古建讲究的是明亮、通透。需要相对较大的窗口,这在北方很多城市规范要求的开窗面积和传热系数等都是不满足的,这回在设计和施工中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困扰。这就需要相关的规范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特殊的要求。
3.小结
总而言之,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凝聚,是标示各个时期中国建筑史的里程碑,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古建筑设计中的优秀理念,将仿古建筑做到形神兼备,从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底蕴。继往开来,为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学术论坛 2010.07
[2]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2
篇5
一、古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和规律
1. 古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
一般雷击类型可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入和球雷四种。对古建筑危害较大的主要是直击雷和球雷。而要产生雷击,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电量积累,达到一定的强度,击穿绝缘空气,形成电流通道;其次要有突出的物体造成其周围电场突变,感应出异号电荷。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木材经过千百年变得十分干燥,在雨天潮湿,电阻率变小,并且内部年久积满灰尘,易积蓄净电,带有电荷容易引来雷电流。还有很多古建筑建于高山上,本身地势较高,且位置突出,更容易遭受雷击;同时有些古建筑内高大树木较多,也容易引雷殃及古建筑。
2. 古建筑的雷击规律
雷击规律的影响因素。大量雷害事故统计资料和试验研究证明,雷击的地点和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些规律称为雷击规律。地面上建筑物的性质、形状,以及建筑物的结构、内部设备情况对雷击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当雷电先驱发展到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地面上的电场不断增强,在高大建筑物的尖顶和边缘上场强最大,构成雷电发展的良好条件。雷电先驱就自然被吸引到这些地方,因此高大建筑物就容易遭雷击。
A、地点上的规律。雷害事故表明,多数雷击发生在靠近河湖池沼和潮湿地区,其次是大树、旗杆、杉槁,球雷占8%.
B、雷击部位上的规律。古建筑易受雷击的部位多为屋角兽头、房脊和梁柱以及丰宝铜顶。北京十三陵长陵的棱恩殿、鼓楼、故宫的承乾殿皆因兽头、屋脊被雷击起火,也恰恰说明了这一规律。故此在防雷时应加以防范。
二、古建筑防雷技术
随着科技大发展,人们对雷电知识的了解逐步深入,防雷技术也不断更新,但主要有以下7种:避雷针防雷法、法拉第笼式防雷法、滚球防雷法、E·F避雷保护系统、消雷器防护法、避雷设施保护法、人工影响雷电防雷法。几种方法各有侧重,对古建筑较为适用的是避雷针防雷法。
1. 避雷针系统
防雷原理及使用范围
A、防雷原理。避雷针防雷法是利用避雷针高出被保护物的高度,使雷云下的电场发生畸变,从而将雷电流吸引到避雷针上,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导入大地,使被保护对象免遭雷电直击。也就是说其实质并不是避雷,而是引雷。
B、适用范围。避雷针系统主要用于防直击雷,这一系统的接闪器有很多,如: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带等。由于古建筑防雷设置不仅要具有实效性,同时要尽量保持其原有风貌,所以多用避雷带、网作为古建筑防雷的接闪器。
2. 避雷针系统的局限性
A、保护范围不稳定。避雷针保护范围是一个伞形或屋脊形保护区,其张开角度受到接闪器设置高度、雷电强度等多种参数的影响,有的采用30,有的采用60,尽管关于保护角的计算公式很多,但如何确定一直是富兰克林防雷理论的最大困扰所在。
B、反击问题。当雷击避雷针或避雷带时,由于引下线的阻抗,对地电压可达到相当高的数值,以至于可能造成接闪器及引下线向周围设备跳火反击。避雷针系统还存在着感应电压的危害,以及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等问题,但其对古建筑危害不大,在此不作详细讨论。
转贴于
3. 球雷的预防
A、球雷概述。球雷很久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根据球雷现象规律和许多球雷案例剖析及模仿实验表明:球雷是空中带静电荷气雾层运动相互作用放电电离的结果。其本质是一个由高速旋转电子封闭的等离子球体,之所以能形成球体,主要是空气中气雾层电离产生强电场和高频电磁振荡,产生一团漩涡状等离子体的缘故。漩涡体的存在或消失,取决于其内部的电磁平衡和能量补充。球雷是一个复杂的电荷系统,球体本身好似法拉第笼,对外不呈现电性,普通避雷针、网、带对其不起作用,并能从网、带孔洞缝隙中自由出入。故此,目前还没有同它斗争的较为有效、可靠的办法。
B、球雷的基本预防措施。由于球雷的难预防性,防护球雷的最好方法是采用屏蔽。对于一般的建筑(钢筋混凝土),可将门窗加上金属纱网与全部钢筋连成一片,构成一个笼式防雷网,可以防止球雷侵入。但对古建筑这样做是很困难的。对重要的古建筑应当做金属纱窗和金属纱门,将它可靠接地;对次要的古建筑,如不能补加金属纱门窗,应注意在雷雨天紧闭门窗,力争达到全封闭状态,以防球雷的侵入,但不可用纸裱糊门窗。
三、避雷设施的安装与管理
1. 安装及注意事项
接闪器。接闪器一般可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等,针对古建筑则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A、避雷针是经常置于古建筑屋顶的,通常采用双支接闪器,置于大吻内自箭把伸出。此种做法美观但费时,一般置于大吻的一侧,用铁卡子卡牢,然后与导线焊接牢固,固定的长度为针长的三分之一左右。B、采用避雷带时,按大吻的轮廓用避雷线绕一圈,须离开构件10~15cm ,用铁卡子卡牢。但保护范围不包括檐头时,避雷线应顺脊延续至翼角至檐头,并将垂兽、戗兽、翼角的小兽等都包括在内。C、有铜宝顶的建筑物,如果其范围够用时,可利用铜宝顶做接闪器,仅将倒替焊接在最上面铜块上即可。
导线(引下线)导线安装分为明、暗两种,对古建筑而言,应采用明线,易于检查施工。导线一般应垂直引下,但古建筑轮廓复杂,事实上不可能做到。当引下线沿古建筑轮廓弯曲时,应保证其弯曲段开口部分的直线距离,不小于弯曲段全长的十分之一,并避免弯折成直角或锐角。古建筑的导线安装应自上而下,先与接闪器焊接,至檐头斗拱部位,预先在瓦顶上打一个直径10 cm的圆洞,套在磁管内,将导线穿洞而下。
接地体。接地体应选择安装在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方,同时应考虑在行人较少的地方,以避免或减少跨步电压的危害。距离建筑物的台基不小于300 cm,埋深深度在100 cm以上。地极的形状有闭合形、一字形、放射形,闭合形又分为方形、三角形、圆形。我们一般采用闭合方形或一字形。方形地极用镀锌铁管4根,每角1根,管距不小于250 cm;一字形用管3~4根排列成一字形。安装时,管子打入地内,上露50 cm以便与导线连接,导线引至地极自作一弯与第一根管子接上,用卡子卡紧焊牢,同样将第二、三、四根与导线焊接。
2. 维护检查
为了使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有可靠的保护效果,不仅要有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施工,还要注意经常维护检查。维护检查分为定期检查和临时检查。一般检查事项有如下几条:①是否由于修缮古建筑和建筑物本身变形引起防雷装置的保护情况发生变化;②检查有无因挖土方,敷设其他管线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③检查各处明装导体有无因锈蚀或机械力的损伤而折断的情况;④检查接闪器有无因接受雷击而熔断或折断的情况;⑤检查引下线的绝缘保护处理有无破坏;⑥检查断接卡子有无接触不良情况;⑦检查木结构接闪器支架有无腐朽现象;⑧检查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有无沉陷情况;⑨测量全部接地装置的流散电阻。
四、古建筑中高大树木的防雷
很多古建筑中都有不少高大树木,这些树木可能遭受直击雷或引下球雷,对古建筑造成破坏,因此应注意采取以下措施:
篇6
关键词:古建筑 文化 特征
广义的古建筑概念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城防建筑:城池、堡寨、炮台等;交通水利设施:桥梁、驿路、古渡、街亭、陂塘、圳渠等;宗教建筑:寺院、宫观、塔庙等;文教建筑:孔庙、文昌阁、书院、书屋等;民商建筑:民居、园林、祠堂、墓葬、会馆、商铺等。一般的概念上古建筑主要指以木构为主体的具备一定活动空间的传统建筑形式。
福州先民的建筑营造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福州各个地方发掘的文化遗址,均濒临当时的海岸线,先民依山傍海而居。新石器时期的穴居形式应算是福州古建筑的萌芽期。越国贵族南迁,在福州盆地建立闽越王城,据考古发掘,其宫殿规模宏大,已经采用了大量的榫卯结构。随着大批的北方士族来此定居,北方的木构形式已经深深地影响了福州的建筑,并形成自己的特征。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是福州古建筑接纳吸收北方先进的营造文明而逐渐成长的时期。唐宋以来福州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海外贸易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福州古建筑也达到一个高峰期。现存的福州古建筑多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种建筑形式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基本走向定式,这段时间可以看做福州古建筑的成熟期。五口通商后,大量西式建筑冲击着传统的建筑形式,福州古建筑也逐渐走向没落。
由于福州历来不是政治中心,长期以来都是作为地方政权存在。福州的官式建筑极为少见,宫殿因年代久远已不存在,为数不多的如华林寺、孔庙等大型建筑也由于是面向普通平民,其官方的特质也相对淡化。相反,民间的坛庙、祠堂、民居等却十分兴盛,表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福州的古建筑是北方文化思想和闽地固有的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具有以下文化特征:
1、传统儒学、理学思想对礼制秩序的要求在建筑上反应。
儒学强调宗法伦理观念。君臣父子关系是皇权统治中的大伦。在宗法制度中,君臣、上下、长幼、贵贱都有明确的界限和等级秩序。在闽地兴盛的理学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发展,家族式聚居的方式形成强大的宗族力量。随着贵族的没落,宗族庶民化,在明代形成了以士绅为中心的宗族建构活动。宗族成为准官方的力量,宗族活动的场所也称为民间营造的重要建筑。
传统儒学和理学都宣扬“性善论”。“性善论”,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依靠道德来对权力进行约束。在社会自上而下对于这种道德观念都极为尊崇,不但身体力行,更要教化子弟及民众。这种思想的宣教也体现在建筑的各个方面。
这些传统儒学、理学思想对礼制秩序的要求表现在建筑上主要体现在:
(1)、完善且森严的宗祠、支祠、家祠系统。福州有着众多的祠堂,祠堂是各个家族祭祀、议事、举行各种庆典的集体场所。随着宗族的扩大、人口的迁移,祠堂也不断分支,但同一个家族的每个祠堂之间存在着或近或疏的联系。宗祠是族人敬祖的场所,也是维护宗族内部秩序和争取宗族利益的场合,是一个宗族的核心利益所在。支祠是族人外迁后,形成一定的聚居规模,再营造的祠堂。外迁的族人平时以支祠作为其宗族活动的中心,但仍奉迁出地的宗祠为祖祠。家祠一般就设在民居内部或附近,作为一个家族敬祖场所,也有将祖厝改设为家祠。随着人口的繁衍,宗族的扩大,家祠,支祠最后都会成为一个宗族的宗祠。对于祠堂的建筑,福州人都是不遗余力的进行营造,而族人也以捐资建祠为光荣。
(2)、祠堂、宅第的空间格局强化中轴线和前后、上下、左右等既定的位置。宅第中前后厅、左右横厝的布局,不同规模、不同房间的地位等级,祠堂左昭右穆的格局等等,都是这种礼法制度的反应。
福州民居以及由祖厝演化形成的祠堂,其基本组成是庭院,称为进,以庭院轴线分列建筑的平面构成称为中庭式布局。多进的庭院,依中轴线顺序排布,形成串联式的组织形式,是福州民居建筑群常见的空间构成方式。这种串联的空间,一般为下厅、中厅、上厅等组成。除了中轴线上的一串院落,有的地区在中轴线外两侧还分别有一至两列建筑,称为横厝。这种以厅堂建筑为主体,横厝为辅的建筑形制被称为堂横式。多进的庭院,依中轴线顺序排布,形成串联式的组织形式,以及横厝的拱卫,满足了居住使用者对空间私密性不同要求的需要,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和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
(3)、建筑中潜移默化的礼法思想灌输。在祠堂、宅第中各种装饰、牌匾楹联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民众随处可以受到宗法礼法的教化。对于符合这种道德思想的行为及人物,也可以树立建筑物进行表彰,如旗杆石、石碑、牌坊等,在这些建筑物上镌刻功名与孝节忠义,成为族人的行事楷模,藉此对后辈子孙进行礼法教化。
2、北方抬梁式构架体系与南方穿斗式构架体系的融合。
福州宋代的一些古建筑,如福州的华林寺大殿,保存了唐宋时期的抬梁结构,简朴严谨,柱头铺作,华两跳用单材挑出,与三根大昂结合,呈双杪三下昂重偷心造,殿内彻上明造,保存着隋唐时代北方古建的遗风,整体类于宋《营造法式》所录“八架椽屋前后乳用四柱”,并发展出南方的特殊做法,反映了福建建筑的地方特色。
篇7
贞靖罗东舒祠古建筑装饰艺术为了营造出清秀隽雅、严谨肃静的精神氛围,运用了各种装饰手法,同时对祖先祭住的后寝又采取丰富多彩、生动逼真和色彩繁多的包袱锦彩绘艺术,这样一种装饰手法,使得祠堂前后对比,井然有序,节奏收放自如,从而使罗东舒祠整体上具有静穆与华美对比统一的美学特征。我们从罗东舒祠的造型特征、材料装饰和文字装饰中可以看出静穆之意味;从雕刻装饰、彩绘装饰、色彩装饰中可以看到其华美之意味。下面具体分析:(一)静穆之意味祠堂四进院落层层升高,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建筑中点线面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屋顶由无数个瓦片组合形成一条流动的线条,檐角微微翘起,成优雅的动势。屋脊用花砖堆砌,脊头有兽吻,屋顶与屋身结合显得庄严而肃静。祠堂前天井院落左右碑亭屋顶的大曲线和飞扬的檐角有向上的动势,与祠堂庄重沉静的屋顶形成强烈的对比,显得轻盈而柔美。祠堂最前面为弯弓弧形照壁,其后是由六柱五间石牌坊木栏栅组成的棂星门,可见罗氏家族对于东舒先生的敬重,棂星门的每根石柱顶部雕刻有“朝天吼”,突出了雄伟的气势。仪门,共七开间,中间开间的两扇正门上彩绘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大门神,门上有“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匾,祠匾下方是四个“门当”,门两侧有抱鼓石一对。祠堂采用粗糙、坚硬的木质材料,给人朴实、厚重、安静、庄严的感觉。一进享堂,气势宏伟,四根巨大的金丝楠木支撑,堂内没有过多的雕刻和装饰,天然的纹理和坚韧的气质给整个享堂一种肃穆的庄重感,朴实而平和,这里也是罗氏子孙祭拜祖先、举行庆典、执行法制、宴请功名之地。所有甬道和庭院都用花岗石铺砌,风格独特。紧靠享堂的南山墙建有“女则”,即女祠堂,封建社会绝不多见,祠堂坐东朝西,约160平方米,较为简洁,不加点缀,不装饰字画题匾,以便安守本分,显得典雅、静穆、端庄。祠堂各式牌匾、对联等作为文字装饰,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祠堂的题词,二类为纪念罗氏家族丰功伟业,起到点缀。仪门两边檐柱上有罗应鹤所撰黑底金字的长联:“教子有遗经,诗书易礼记春秋;传家无别业,解会状榜眼探花。”享堂内正梁高悬长6米、宽2.5米的“彝伦攸叙”匾,系董其昌所书。后寝的阁楼上有吴士鸿手书“宝纶阁”匾额,以“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故名。两侧厢房是摆放祭器和杂物之所,右厢房有幸存的罗氏古匾额20余块。这些都给罗东舒祠添加了书卷气,也增添了浓重的人文色彩。(二)华美之意味从雕刻装饰看,祠堂两侧厢房廊前和拜台采用青石栏板固定,雕刻精美绝伦,有辟邪和吉祥的瑞兽图案,如“乌鸦反哺”图,栩栩如生,圆雕的狮子活灵活现。进入后天井,窄小而高深,连接后天井的后寝是安放男性祖先牌位之地,是逝者阴间的天堂。从装饰风格看,完全突破了从享堂至棂星门的前三进院落庄重肃穆的气质,相反显得神圣而华美。后寝共十一开间、两层楼阁,上面一层即后来加盖的“宝纶阁”。寝殿前有三条甬道,两边的护栏、石栏杆、抱鼓石都刻有花卉云纹、飞禽走兽,疏密有致,典雅而工丽。寝殿由十根边缘内凹的罗马柱和几十根圆木柱支撑,并架起月梁,外面一排古朴典雅的冬瓜梁,每根梁柱之间都有盘斗云朵雕,内面有着“鲤鱼吐水”之雀替,这个雀替正面看是云朵,换个角度看却是龙头,于是又称“龙吐祥云”,这在封建皇权统治下的民间祠堂里是万万不可用的,从而看出祠堂修建者的用心良苦,同时这精美的雕刻也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外檐斗拱更是乱花惹人眼,内面月梁上有荷花托木柱以支撑屋顶以及上面的房梁。后寝梁架上运用大量彩绘装饰,属于苏式彩画的包袱锦彩绘,构图上吸收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几何工艺,精致典雅,色彩艳丽。图案种类繁多,有以回旋纹组合、以几何纹样组合、以花卉图案组合等,造型多样,色彩以青绿土黄为主色调,并附和橙色和红色作对比色,色彩华丽、绚丽多彩,是民间罕见的彩绘珍品。
呈坎罗东舒祠古建筑的价值分析
(一)罗东舒祠古建筑艺术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积淀的深厚哲学观,徽州古代村落从选址到空间组合,再到建筑物的布局和构造,以及建筑装饰等,无不反映出古徽州人与自然相生相安的观念,堪称我国古代风水学典范。罗氏先祖慎重选址、精心设计,将村落按罗盘八卦式进行改造设计,突出左宗右社,使呈坎成为我国古代村落设计史上不可多得的范例。该村依据《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在村落建设上,呈坎八卦村按先天八卦图主四卦布局形成:东为“乾”(天)、西为“坤”(地)、南为“离”(火)、北为“坎”(水),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同时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穿村而过,形成阴阳鱼的分界线。[2]祠堂位于呈坎村北首,坐西向东,东面灵金山、潨川河,西有鲤王山、葛山,北有长春山,西南倚龙盘山、马鞍山,共矗立八座大山,在村落的选址和空间组合上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祠堂四进四院依中轴线对称分布,前后两个天井将祠堂内外空间融会贯通,自然通过天井引入祠堂。祠堂内的石雕、木雕都刻有花鸟虫兽等,后寝的梁上绘制的包袱锦彩画也体现出祠堂的多维意境,反映罗氏家族审美情趣和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二)罗东舒祠古建筑艺术体现的社会文化价值宗族组织是徽州社会重要的社会基础,以宗族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可以更明确地看到罗东舒祠的社会文化价值。“所谓宗者,何谓也?宗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3]后世谓最初迁居之祖为始迁祖,而江西豫章的罗氏在传到唐代罗秋隐和罗文昌时便迁往呈坎,即为呈坎前、后罗氏的始迁祖,他们二人同姓同根,但在如此狭小地域中分裂,成为罕见的一村二宗。贞靖罗东舒祠作为前罗氏宗族的象征,是祖先灵魂的栖息之地,起到对本宗族人群的凝聚力以及思想教化作用,也是人们趋吉避凶的保护点,正如徽州的民间谚语:“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而官宦资本是修建罗东舒祠建筑的经济基础,徽州文化自南宋以后受程朱理学的重要影响,尊祖敬宗、崇尚孝道成为了徽州人重要的理念和宗旨。另外,徽州家庭中的妇女地位卑微,制定大量家规约束妇女的言行,于是出现“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的现象。光绪年间,徽州府被官府皇帝册封节孝的妇女所立牌坊达六万五千多座,而这些都来自于徽州作为以朱熹开创的新安理学影响所强调的三从四德。罗东舒祠的女则以及两侧厢房所悬挂的牌匾也可证实,这种将家族节烈女子死后入祠堂、赐牌匾以及立牌坊的方式,一方面象征着妇女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徽州以忠、孝、节、义为中心的封建伦理观念对妇女的压迫。无论如何,这座祠堂所展现的一切,都说明了罗东舒祠作为一个支系祠堂可以拥有如此辉煌的风采,离不开前罗氏家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也给今天研究新安文化和程朱理学留下了非常有力的价值,成为历史的活化石。
结语
篇8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仿古建筑,产业发展
1东阳市古建筑资源现状和面临形势
现存于浙江省东阳市境内的古民居卢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住宅建筑群落,素有“北故宫,南卢宅”之称。卢宅建筑群,特别是肃雍堂组群,从建筑形式、空间序列、匾额题名等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明代以后理学思想和伦理宗法观念对民居的深刻影响。城东街道的李宅,是东阳宗祠最大、民居最古、建筑类型最丰富的古村落,是活态的古民居博物馆。巍山是一座死火山,自然风光优美,山上有火山喷发遗留的黑石林,相传还有晋朝葛洪炼丹遗迹。巍山厅堂是东阳古建筑的三大招牌建筑之一,巍山以其拥有古建筑数量众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保存完整、品类齐全、艺术价值高的厅堂享有盛誉。也是东阳古建命运的缩影。但是近年来,由于资金缺乏,这些农村古建筑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或破败不堪,或濒于倒塌。
2近年来东阳市古建筑保护情况分析
2.1古建筑的保护模式。第一种采取村里自行保护。这种方式极不合理。古建筑流传至今产权不清或产权共有,实际上相互扯皮时有发生,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村里只能协调没有惩罚权,有的所有者将古建筑的有价值的雕刻构件斗拱拿去卖,村里对这种事情实际上往往无能为力。第二种是市政府统一保护,登记造册,对古建筑等公房进行保护。政府出资结合民间资本共同管理,不改变公有房产前提下开发旅游,出版相关书籍提升东阳古建筑知名度。
2.2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责任主体不明确,缺少牵头部门。公房部分由市房管局管理;其余有的古建筑由村委管理,有的古建筑隶属私人财产,缺少牵头的权利责任主体,对保护不利的单位和个人缺少处罚措施。其次“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古建保护工作的立足点。东阳旧城拆迁、旧村改造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一些古建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拆除了,没有对其进行改移或重建。村里的古建筑村民保护意识不强。不少地方对古城镇、古村落建筑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保护工作没有行之有效的建设规划和措施,偏面强调现代城镇、村落的建设发展,基层文化文物部门对城市规划建设无权干预等等。最后最关键的是资金补助不够。很多古建筑虽列入了文物保护点,却年久失修随时可能倒塌。
2.3古迹和古建筑环境的修复思路。
思路一“原汁原味”。 对古建筑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追求形似和原真。这种思路和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但由于农村史料匮乏,只能推测当时历史环境。思路二保护为主,按需变更。对于具体的历史古建筑,是保护还是修复、扩建,需要根据其价值、现状、空间形态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采取合适的保护、修复和利用策略,达到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现在我国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现象很严重,古建筑作为建筑之乡特色需要重点保护修缮。
2.4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建议。首先制定古建筑保护工作细则。明确“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古建筑保护思路,建议由房管局下设专门机构管理。出台《东阳市古建筑保护细则》。其次开放古建筑旅游。提升东阳市旅游文化影响力,利用旅游收入修缮及开放古建筑。再次加大古建筑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古建筑,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
3东阳市仿古建筑产业发展现状
东阳最大的仿古建筑群体是东阳横店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地处浙江省中部的东阳市横店镇,东阳市总面积为1739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9万。东阳横店国家级影视产业仿古建筑群体,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成功复制了创业神话。 其主要形式有:(1)仿古影视拍摄地。包括了影视型主题公园、影视城及其他外景。(2)影视节庆旅游。(3)影视文化旅游影视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影视产业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包括了解影视产业的过去, 回顾昔日的经典作品,展望影视产业的未来,体验最先进的影视科技等内容的旅游形式等等。
中国影视产业的崛起,推动了横店旅游业的发展。浙江横店影视城作为国家5A级旅游区。随着浙江横店影视城影视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旅游产品的不断升级、开发,浙江横店影视城已经从单一的经营“影视基地”旅游,向“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的发展战略转变。
4东阳仿古建筑人才培养政策
目前金华市高校有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学院、横店影视学院等,对于古建筑人才高等学校要负起培养责任。中国古代的房屋均由匠人营造,师徒相传,世代相传。东阳广厦学院开设木雕专业,对于保护木雕工艺,发展仿古建筑产业起到重要作用。
5东阳仿古建筑发展前景
东阳地处浙中,历史上是著名的木雕之乡。古建筑市场繁荣,大大小小的古建筑公司有浙江东阳古建筑公司、东阳木雕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广厦东阳古建园林有限公司、花园古典建筑公司等等,发展仿建筑影视旅游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才是关键,这也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智能产业,对于政府需要以优惠政策吸引文化有海外背景及高级技术人才。其次在税收、金融信贷等财政政策上取消民资、外资的限制,积极探索影视产业融资模式,最后成立相关行业协会规范企业合作等等。
篇9
2、拆了,就再也没有了!让我们能认识回家的路,留住我们的根吧。
3、文化遗产,造福后代。立在当下,功在千秋。
4、尊重民族文化传统,请珍惜、爱护并保护古建筑。
5、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篇10
观星台是中国元代初年郭守敬、王恂等人进行历法改革时所建的一座天文台建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从建筑结构与功能上,它包含着观星与测景等独特的天文观测特征;从建筑上它直接继承唐、宋建筑的基本特点与风格。观星台为砖石结构建筑,由台体和石圭两部分组成。台体平面正方形、左右对称,布局严谨;立面下大上小,呈覆斗状;高度、下基边长和上沿边长约为9:16:8,所以从四面看均有明显收分,而且由东西对称的双踏道簇拥着高耸的台体,台北壁中央一凹槽,贯通上下,槽南壁上下垂直,东西壁则有明显收分,这是依据郭守敬新创高表40尺特设的功能结构。石圭(量天尺)上有注水槽、泄水槽,石圭的建造是对日影、梁影进行测量的一种计算尺度的结构,这个结构和台体结合起来,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稳重壮观而富有特色(图2)。
精美的建筑装饰
在整个嵩山古建筑群中,雕刻、壁画分布广泛,形式多样,不乏精美之作。这些装饰多附属于宗教建筑和礼制建筑,表现内容与建筑的用途密切相关,风格面貌则受到当时普遍流行的艺术样式的影响。
汉三阙。雕刻艺术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作当属中岳汉三阙的画像石雕刻。造型古朴的汉三阙,本身就是仿木构建筑的大型石雕,在其表面覆盖的雕刻纹样,既有传统图式铺首衔环、四灵图、兽斗图、羽人图等,也有仅存特殊图式蹴鞠图、夏禹化熊、启母化石等,无不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反映,展现了两汉的社会风貌,是人们研究汉代风俗、历史事件的真实依据。这些雕刻以浅浮雕、阴刻或阳划的形式,极其夸张的人物、动物形象,运用雄健的线条,表现出汉画典型的飞动之美。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为表现雕刻主体的内在力量和气势,特别善于捕捉运动中的人或动物瞬间的典型动作,恰到好处地予以夸张,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其独具本土特质的艺术面貌因存世稀少而显得弥足珍贵③(图3)。
初祖庵。建于北宋末年的初祖庵,其大殿的石柱、石群肩等处的雕刻堪称精美绝伦。殿身12根外槽柱除4根素面,其余8根雕刻,表现于室内外两面的露明部分。正门两侧的雕柱上,以浅浮雕精美的海石榴花区分出层层的伎乐人物。各类伎乐人物分别演奏钹、笙、排箫、琵琶、扪板等乐器,两柱侧面刻有各种花卉和生动活泼的化生童子,显示着佛教的智慧和力量。其他柱子分别刻有海石榴花、宝相花、牡丹、莲荷、飞鸟以及各式卷草花纹,都是佛教的一种美学象征。殿内4根内柱上高浮雕刻四大神王像,顶盔披甲,手持宝剑、金刚杵、钺等法器,威武雄伟,可畏可敬。前槽内柱神王头上方刻游龙,内向雕有舞凤;后槽内柱神王头上方雕人头金翅鸟,神王的后部,则刻以盘龙等图样。四内柱之间的须弥座佛坛的“束腰”部分各面均有雕饰。正面及侧面是追逐斗持的猛狮、狮子滚绣球、卷草纹等。背面的浮雕堪称是一幅山水、人物风俗画卷。背景是层峦叠嶂的连绵群山,东端有宝塔及殿堂半隐半现,表现出是一座寺院。寺旁一株古树,树上有一鸟巢,二鸟盘旋于其旁。西边山间有人牵着毛驴在赶路,有沙门负经卷向寺院走去。小河中船夫撑船而行,小桥上行旅者悠然漫步。还有樵夫负柴返回……画面俨然是少室山下、少阳桥边的少林寺及农家山居图,表现出寂静山林中的自然情趣。石群肩内外两面刻有42幅浮雕图案,浮雕则以惊涛骇浪为背景。殿内各壁多为人物图像,有罗汉骑鹿游海、拄杖罗汉观海以及童子、武士渡海等形象,还有天官拜谒图等,是宋代佛寺生活的画卷。外壁多为动物,有龙、蛟、蛇、鱼、蟹、龟、螺、蛙、海马、人头鱼等水族,这些动物在此是一种佛法无边的象征。这些雕刻包罗万象,人物、山水、神怪、民俗风情栩栩如生,工艺精湛,华丽繁密,集中展现了北宋末年民间工匠高超的石雕水平,具有非常大的欣赏价值,其美学风貌精雅宏丽,代表了嵩山古建筑群极高的建筑艺术成就。正如意大利人马里奥•布萨利所说:“北宋人将视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灵活性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线条均称、美观和功能并重的建筑风格。”④初祖庵就完美地印证了这一评价。
复杂的建筑结构
木造结构方法,最主要的就在柱梁的应用。其用法则在构屋程序中,先用木材构成架子作为骨干,然后加上墙壁,如皮肉之附在骨上,负重部分全赖木架,毫不借重墙壁。嵩山古建筑群中的会善寺、中岳庙等无不秉承这一建筑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