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4 20:4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其一:
“这种肥料很好,洒在土里不会招虫子啊!”“是呀,要么我们拿点回去?放在向日葵里。”“好!”她们这样说着于是便弯下腰做着什么。
偷是什么?是没经过别人的同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借是什么?是与对方商量后有借有还的得到别人的东西。
放学了,学生像水一样“洒”了出去。我啃着烤肠,走在way to home。突然,两位妇女在做着什么,我好奇,于是便走上前去。不忍一问:“请问,两位‘小姐’,你们在干嘛?”那位高个子的妇女说“我们借小区的化肥种花。”那个“借”说的是多么的轻飘飘。我忍不住说:“阿姨啊,我想问你个问题,我犯了个错误,希望阿姨你帮我揭开。”阿姨很热心地问我:“好啊,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尽管问。”阿姨,我最近犯了个错误我很郁闷呐,我拿了同学的橡皮没跟他说,我怎么办呐?这算什么行为呢?”那个阿姨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其二:
篇2
记得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妈妈到市场买菜,有一车绿油油的小青菜吸引了妈妈的目光,我们来到车前,妈妈弯腰买菜,我在旁边等她。忽然,我发现妈妈身旁的一个阿姨在付钱是不小心掉了十元钱,她一点也没感觉到。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发现了。她走过来,用脚踩住钱,蹲下来,假装在系鞋带,刚把钱拾起来时,就听见一个小女孩大声说:“阿姨,你的钱掉了。”当丢钱的阿姨正疑惑得看着地面时,小姑娘指着中年妇女说:“阿姨,你的钱掉了,是这位阿姨帮你捡起来的。”中年妇女的脸通红通红的,只见她把拾到手里的钱递给丢钱的阿姨,甩头走开了。这短短的一幕让我意识到:这小小的十元钱,在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心中的位置是多么不同啊。小女孩一定知道,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绝对不可以拿的。
记得还有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一位老人,弓着身子吃力得骑这一辆装满蔬菜的三轮车。那是一段上坡的路,路很陡,老人骑得很费劲。尽管他竭尽全力,车子仍像蜗牛一样慢悠悠的向前移动,甚至将要滑下来。这时,他已经累得满头大汗。眼看他力不从心,我急忙跑过去,帮他推车。老人顿时感到轻松了一些,三轮车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爬上了坡。我的脸上也憋得红红的。老人转过头来,用感激的目光看着我说:“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叫声么名字?在那上学呀?”我抹着脸上的汗水自豪地说:“我叫少先队员。”老人笑了,我也笑了,天边的晚霞也笑了。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虽然平凡,却不能忽视,就像《钓鱼的启示》一文中的父亲讲得那样,“道德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我要向钓鱼的孩子那样,做一个有道德有志气的人。
篇3
文学方面的三部小说,分别以独到的角度和精到的叙事,讲述了自己发现的中国故事,以及内含的中国精神。而三部作品联系起来,正好构成现代、当代到当下的故事演进与叙事“接龙”。
葛亮的《北鸢》,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中国故事。作者以自己家族的先辈为原型,选取了家族内部成员的角度,来表达有关中国家族的独特故事。作品中的主人公卢文笙,虽然出身于商贾世家,却又一生颠沛,小说以他的经历为主线,串接起乱世情缘、家族兴衰、战乱逃亡等系列事件。作品的叙事,从容不迫,精雕细刻,功夫用在剔掘日常生活之中的历史元素上;作品的意蕴,丰繁浑厚,重点放在个体生命在时代变局中的无奈沉浮上。因为作者对主人公的熟谙与挚爱,叙事基于事实,笔下饱带感情,卢文笙这个作品主角,堪为民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也卓带传统的人文情怀。
格非的《望春风》,是当代乡土中国的故事。作品以一个少年的视角状写一个村庄在时展中逐渐变化的全过程。在“我”的眼里,村子里的人们既有着这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又因为这些人际关系而在某种方面达到了微妙的平衡和内部和谐,在外界因“”而翻天覆地时,村子里却因为村领导的种种善意而让大家较为平稳地度过了这段极端年代。一个村子总能守住各种秘密,源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道德标杆和行事法则,他们的愿望,只是在村子里默默度过一生。行云流水的叙事,波澜不惊的故事,都在自然而然地展示江南农村特有的民俗风情,自有的内在秩序。
徐则臣的《如果大雪封门》,讲述的是当下中国都市打工者的故事。作者以几位青年打工者在北京的生活打拼为元素,以生动鲜活的细节和精细绵密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梦想与现实、温情与伤害、自由与限度相纠结的故事。几位来自南方乡村的青年,进入大都市之后,生活恍若梦境,现实也充满艰难。但他们一直生活得认真严肃,满怀理想。阅读他们的故事,人们既有五味杂陈的感受,更有肃然起敬的纫佩,因为他们在对艰窘的打工生计的韧性坚守中,既饱含了不灭的理想,又内含了应有的尊严。
丰繁而绝妙的中国艺术,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自身也是中国故事的一种积淀与呈现,如中国音乐、中国戏剧、中国艺术史、中国艺术家,等等。如何用深入浅出又形象生动的方式,把这些特殊的中国故事讲好,艺术类图书中的《音乐之美》《水墨戏剧》《中国艺术史》和《林散之年谱》,各以独到的视角、别致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出色努力,使得这些作品在同类图书中熠熠生辉。
苏泓月的《古乐之美》,评述的是中国古代音乐。她根据中国古代乐器按照不同制作材料制定的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将全书分为八卷,甄选六十种古乐器,从乐器形制、历史背景、制造工艺、文学艺术四个角度为读者讲述中国古乐器的源流发展及美学意义,从音乐与文学、艺术与历史中解读涵盖在乐器中的天地人伦、五行节气,以及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脉络和哲学思考。因为作者充分发挥了文史方面的造诣,作品的表述做到了专业性与可读性相兼顾、音乐性与趣味性相兼容。
戏剧专家洛地与艺术家洛齐父子合著的《水墨戏剧》,则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别样方式讲述了中国戏曲的奥秘。作者从“观众是戏剧的上帝”这一传统戏剧的根本出发点为核心,从点戏、说破、虚假、团圆四个方面着手,将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特性和美学追求完整、深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百余幅精美的水墨画插图,是艺术家洛齐以皮影、脸谱等传统艺术为灵感源泉的原创作品。特装本的印刷装帧采用了独特的手工工艺,还在书中给读者留有手工参与的创意环节,既可以阅读,也可以把玩,完全打破了传统图书的原有程式。
篇4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在引经据典中,贵州省文史馆馆长、省文联主席、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顾久为参加“道德讲堂”培训的学员精心炮制了一道名为《师德篇》的“佳肴”。
顾老围绕“道德是什么”、“道德从哪儿来”、“道德去哪儿了”三个问题,对道德的含义、本质和构成进行了通俗易懂的阐释。对于老师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顾久讲了一个故事:
上个世纪早期,一位英国传教士到印度传教,听当地人说当地有“鬼”出没。传教士问:鬼是什么样子的?当地人说狼来的时候,那个像人一样的“鬼”就在后面跟着。这位传教士学过自然科学,他不相信这世上有什么“鬼”,于是,晚上就带领当地人到“鬼”出没的地方一探究竟。结果发现狼后面跟着两个小女孩!人们把狼赶走后,救下了这两个小女孩。研究人员给年龄大约三岁的女孩取名叫塔玛拉,给年龄大约七岁的女孩取名拉玛拉。塔玛拉由于不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很快就夭折了,而拉玛拉虽然活了下来,但却没法融入人类社会,她一直像狼一样舔食东西,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她们那目光锐利刺人的眼睛,黑暗中能像狼似的闪闪发光;再热也不淌汗,而是像狗般地张大嘴巴喘气,借以散热降温;不管主人给她们穿上什么衣服,都被撕个粉碎;她们不会说人话,仅在夜阑人静后,不时发出阵阵嚎叫……直到十几岁,拉玛拉也只学了十几个单词。为什么拉玛拉会“屡教不改”呢?“因为她的大脑在人类社会没有得到及时激活,及时开发,所以永远停留在了动物层面。”说到这里,顾久语重心长地说:“各位老师,你们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激活孩子们的大脑和智慧。道德也是一样,由于中小学生对于道德的理解比较肤浅和片面,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老师们,你们要激活孩子们的道德意识,重视孩子们道德意识的培养,不断矫正他们的道德行为,促进他们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同步发展。”
篇5
主张创造性学习的思想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人有负担,人人有压力。可以说适应竞争和压力正是现代大学生所必备的一种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应该使大学生把来自外界的被动负担转化发自自身的危机感、竞争欲与求知欲,让大学生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大学生身上储存的巨大学习潜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正是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贯的主张。南宋初年着名的理学家胡宏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过程,所以,他非常强调学习要有创造性。他说:“读书一切事,须是有见处方可。不然,汩灭终身,永无超越之期矣。”黄宗羲也是创造性学习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古今中外,一切学术上的创新,都离不开“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他看来,没有怀疑就不会有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创造力。一个大学生创造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的教育方式。我们长期实行的是模式化教育,强调死记硬背,把考试时能将老师讲课复述得一字不漏的学生称为“好学生”,而用老师没教过的方法解题则往往会被判错。回顾一下先贤关于创造性学习的教诲,应是猛醒的时候了。
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
当今社会呼唤终身教育,这与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一致的。汉代的王充就十分强调立志发奋,力学不辍。在他看来,只有终身学习,才有成功的希望。王充以河水结冰、堆土成山为例说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干将之剑,久在炉炭,钴锋利刃,百熟炼厉。”所以,他主张“宿习”反对“暴习”。他还以不同树种中的生长来比喻求知的长远。枫树、桐树生长快,但木质不坚固,檀树生长虽慢,但其材强劲。王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需不断的努力,才有成效。北宋着名的教育家张载也强调终身学习“:知学然后能勉,能勉然后日进而不息”。所以他劝诫学生学习只有终身继续不已,学问才会“日增日得”,如果时进时辍,就很难取得成就:“学者有息时,一如木偶人,牵搐则动,舍之则息,一日而万生万死。学者有息时,亦与死无异。”张载还勉励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曲折时,更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叶适在批判朱陆理学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他们认为学问完全靠扎扎实实地历炼,“学非一日之积也。”他们认为无论文章故事,一艺一能都要勤学苦练,不惜精神气力,要倾注毕生精力。朱熹黄宗羲也是终身学习的倡导者。他认为天下之事,未有不积累而成者。黄宗羲明确指出知识学习和德性培养不但要重积累而更要持之以恒。当今社会,科技与生产的急剧变革,对各类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管理者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知识的飞速更新,职业的频繁变动,需要劳动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不同的劳动岗位。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不能只培养大学生从事一种终身不变的职业能力,而必须培养他们对不同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过去那种“一次受教便能终生享用”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已经过时。教育将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成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看,我国古代教育家可以说是当代终身教育的先驱者。
篇6
首先,故事化突出了新闻事件当中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将原本简单或丰富精彩的人物事件关系经过润色或重新编排,再次赋予其新的审美理念和深层意味。
再次,新闻故事化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以及受众信息接触形态,除了新闻联播式的“播”新闻之外,出现了以讲故事为主的“说”新闻,使得受众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信息获取和审美过程。
第三,讲故事的方式仿佛是在叙述邻家遭遇,缩小了切入点,使观众感到这确实是与我们有关的,能引起老百姓的关注和接受,进一步接受和理解节目背后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节目要想好看,不能仅靠开始切入点的精彩,还要有兴奋点、悬念、情节,而故事性赋予了节目张弛有序的节奏。但是,“故事化”毕竟只是一种手段,如果不把握好分寸,势必出现“为故事而故事”的趋势,很可能因过分追求离奇而导致内容失真,一些故事也可能失去了讲述的本来意义。对此我们不得不采用理智审视的方式来读解。
背离传播职能,削弱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就新闻节目而言,新闻最主要的职能是传播信息,但是,当一些媒体把故事化作为自己的生存之本后,在采集新闻的时候,就只看到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只是报道那些家长里短之类的软性新闻,对于那些硬性新闻只字不提。因此,一些故事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素材就会有被放弃的危险。在一些政治经济新闻事件中,记者只是重视细节和过程而忽略其内在的本质和深度。制造噱头、逗人一乐,这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关键在于偏离了媒介的正常职能。
新闻故事化是借助戏剧性的情节来对新闻加以报道的,在当前新闻故事化的应用过程当中,“情节性”已经成为不少节目播出的首要考虑因素,这就可能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的情节,从而削弱了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这样不仅故事浅薄而缺乏意味,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无形中削弱了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新闻故事化报道使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心理。因此,对受众者来讲,几乎都有着偏爱情节的本能。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故事的编写者都千方百计地去追求甚至迎合受众对情节的这种本能需求。
但是,对于新闻报道的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真实是其首要职责,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的电视节目为了讲好一个故事,而舍本逐末丢失了它本身应该有的特质。比如新闻节目的本质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有些新闻为了追求故事化效果,在信息传播中主观化介入过多,有时候就会有新闻失真的现象发生。有的记者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会出现摆拍、补拍的现象。例如“场景再现”,这种手法往往在一些警情案例新闻中使用。尽管这种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比较复杂的新闻事件进行清晰的描述,然而,这种手法能否还原真实场景,仍然存在疑问。特别是故事化的新闻,一些细节在这里被杜撰出来,使新闻真实性大打折扣。
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新闻和历史有个最本质的相同点,那就是真实。如果没有了真实,在今天不能称其为新闻,在明天也就难以称得上历史。
过度强调刺激性将新闻引向庸俗和低俗
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体,决不是个体传媒。如果故事化使电视节目背离了那些宏大叙事,而一味地朝着私密化的方向发展,就不符合大众传媒的特征,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导向。最终可能诱发观众的“窥视欲”,容易让节目和观众走向庸俗化。由于新闻故事化强调以故事作为新闻的主题,把讲故事放在了主要位置,导致记者编辑在新闻选材上往往选取有生动、有趣味元素的故事性题材,而与此同时又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偏爱把那些故事性强的部分放大,进行细致的润色和加工,以达到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目的。我们甚至经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新闻:为何某80岁老太身怀有孕?某家孩子为何离奇死亡?诸如此类的新闻,编辑常在开始时设下层层悬念,加之惊悚的文字、夸张的背景音乐和特效画面,确实可以引起受众不少兴趣。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错,但是有些媒体想达到的效果只是刺激观众的眼球和耳膜,而缺乏的是讲故事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这就是当前某些媒体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为了迎合观众的“窥视欲”“猎奇欲”而将节目一味“故事化”的结果。
电视节目同质化几乎是现代媒体难以摆脱的宿命,我们经常会看到相同内容的节目,在不同的频道多次播出。哪个地方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多个栏目蜂拥而至。如此下去,节目的雷同必定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失去收视热情。
电视新闻故事化是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味追求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故事化的新闻给人们提供了作料,这些作料很有味道,但却缺少营养,这也是当前故事化新闻的最大缺点。所以,我们在采制节目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新闻故事化的“度”,从而保证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雯:《电视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问题探析》,《新闻界》,2009(2)。
2.段晓明、陈海华:《谈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传媒观察》,2009(5)。
篇7
1、狗、公鸡和狐狸,狗与公鸡结交为朋友,他们一同赶路。到了晚上,公鸡一跃跳到树上,在树枝上栖息,狗就在下面树洞里过夜。黎明到来时,公鸡像往常一样啼叫起来。有只狐狸听见鸡叫,想要吃鸡肉,便跑来站在树下,恭敬地请鸡下来,并说:“多么美的嗓音啊!太悦耳动听了,我 真想拥抱你。快下来,让我们一起唱支小夜曲吧。”鸡回答说:“请你去叫醒树洞里的那个 看门守夜的,他一开门,我就可以下来。”狐狸立刻去叫门,狗突然跳了起来,把他咬住撕碎了。【寓意】这故事说明,聪明的人临危不乱,巧妙而轻易地击败敌人。
2、狮子与报恩的老鼠,狮子睡着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狮子猛然站起来,把他抓住,准备吃掉。老鼠请 求饶命,并说如果保住性命,必将报恩,狮子轻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狮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来狮子被一个猎人抓获,并用绳索把他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到了他的哀嚎,走过去咬断绳索,放走了狮子,并说:“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报答,现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报恩。”【寓意】这故事说明,时运交替变更,强者也会有需要弱者的时候。
3、海鸥和鸢,一只海鸥吞吃了一条很大的鱼,胀破了他的肚子,躺在海滩上等死。一只鸢看见后说: “你真是自作孽啊!你本是空中飞的鸟,不该到海里去找食物。”【寓意】这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安分守己。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2、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白居易。意思:波涛有好像万里,倒影好像是千里长。
3、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温庭筠。意思:夕阳西下之际,人站在桥的最高点,影子投射在水面上,一派不得志的落寞)
4、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意思: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楼台的倒影。
篇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成语为人所钟爱。成语是一种长期使用沿袭下来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是经过人们一再推敲、反复锤炼而成的语言精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它概括了人们在探知客观世界奥秘中的实际体验与思维成果,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因此,在教与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一些生动的、通俗易懂的、富有哲理的成语、典故,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的重要体现,教师起着引领作用,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基于此,我们学校采用了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即问题导学、自主学习、互动探究、探究展示、评价归纳和深化拓展六个步骤),把古文中的成语、典故运用于政治教学中。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在问题导学这个环节,巧用成语典故,引出哲学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导学是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立意和灵魂,旨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引发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思考欲和探究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为解决问题而去学习相关知识。
成语典故言简意赅,若能巧妙地用它引题,就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时,先不直接指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而是先引入了“愚人吃饼”“星火燎原”“坐井观天”三个成语典故。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引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三个分歧。由于学生始终处在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在互动探究这个环节,正确运用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依据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及本课时的重难点、思维障碍点、辨析点等,较为明确地给出两至三个讨论或探究的问题或题目。问题要提得好,要提好的问题。题目好不好,要看是否能引发学生的争论,是否切中本课的重难点,是否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点可辩、有理可争。
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辩证关系”时,联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讨论这句名言的意义,一直认为要想学好政治课,关键在于“活”。一是在学习内容上要“活”。二是在学习方法上“活”。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同等重要,“理不辩不明,事不鉴不清”就是这个道理。
三、在深化拓展这个环节,利用哲学原理去分析一些成语、典故,做到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的一个基本原t,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方法。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只有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真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拓展题目的选择,综合性要强,难度适中,重在能力。
如,在讲“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时,我在幻灯片上展示老子在母亲死后不难过的典故。“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看完材料问学生这一典故说明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主张?是否是矛盾的?学生在老子的“无为”“逍遥”中体会到老子化悲痛为力量,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道理。
四、运用古文故事,设计作业
用“安知鱼乐”讲物质是可知的。庄子和惠施散步到濠水的一座桥上,庄子看见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你看,鱼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庄子解释说:“让我把道理谈一谈吧,刚才你问我怎知鱼的快乐,可见你已经知道我晓得鱼是快乐的,至于我为什么会知道,那是因为我到了濠水桥上,看见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我就是在这儿知道的。”
对此,我设计了以下作业:这则故事包含了什么哲理?有什么意义?对你有什么启示?这样既可以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所期望的就是这样,在一种淡淡的无意识之中把汉语的经典融入学生心中,融入他们的生命中。在高中政治课的讲授中引用国学经典的成语、典故,并且延伸其背后的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经意之间给学生以影响、以启迪,让他们真正接受五千年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篇10
身着白色实验服的王瑛坐在显微镜前仔细地翻看着镜下的翡翠挂件。
“表面有龟裂纹和溶蚀凹坑,结构松散,溶蚀坑内呈现的树脂光泽与翡翠的玻璃光泽明显不同。”她回过身子将翡翠挂件交给侧立的助手说,“这应该是一个B货翡翠,你再去荧光灯下看看。”助手利落地将挂件放进旁边操作台上的黑色方盒内,扣上盖子打开荧光灯,在黢黑的背景下,翡翠挂件的部分区域发散出淡蓝色的光芒。
“强蓝色荧光证明翡翠中有树脂充填,在紫外线照射下有机物质会发出荧光。”王瑛向《财经天下》周刊记者这么样解释。说话间助手开始制作宝石鉴定证书,这张过塑的淡黄色证书上将注明被鉴定物品的质量、尺寸、颜色、折射率,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写明鉴定物品的名称。
珠宝鉴定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告诉顾客这到底是什么,是否经过人工优化处理,是天然成因的宝玉石还是实验室或工厂制备的人工宝玉石。
挂着博士头衔的王瑛有多重身份,她是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研究员,同时还是国家轻工业珠宝玉石首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珠宝鉴定师。从事珠宝鉴定,王瑛已经超过15年了。
1997年,王瑛刚从中国地质大学岩矿专业毕业。读了7年地质的她不愿再待在实验室研究岩石—而是选择了和亮晶晶的宝石打交道。
“我最初的研究方向是金伯利岩,就是钻石的母岩,但当时觉得就业的前景并不明朗。”因此王瑛在校时就选修了珠宝鉴定的相关课程,“当时的珠宝鉴定方兴未艾,这个行业很需要人才。”
实际上,1990年代初中国的珠宝鉴定才刚刚起步,位于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甚至还没有设立该专业,而只是提供一些相关的培训。但凭借着在地大打下的良好基础,这批“新人”还是很快就融入了珠宝鉴定的大军中。“我很多同学都走入这一行当,”王瑛回忆说。
两年后,她考取了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证书,成为国家轻工业珠宝玉石首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珠宝鉴定师,“这是上海市开业最早的珠宝检测中心”。此类中心一般以第三方的角色出现在商家和顾客之间。当顾客对自己所持的宝玉石有任何疑惑时都可以通过检测来获得答案。现在王瑛所在的珠宝鉴定中心可以对钻石实施4C分级,并对有色宝玉石进行鉴定。
上文中描述的检测场景,可能会在一天中重复数十次。“鉴定的时间久了,很多宝石只需看一眼就能分辨真假。”王瑛说,她们的工作就是和那些“遥远的未曾谋面的造假者斗智斗勇”。人为对宝石染色、填充、合成等手法都是鉴定师需要注意和甄别的。
但王瑛承认这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工作,“造假技术不断翻新,这也逼着我们不断地去学习。”
2004年,她收到一个红宝石挂件,那是个“看上去很漂亮、很高档的红宝石”,凭借肉眼王瑛没办法分辨真伪,在显微镜下样品呈现出很多天然红宝石所具有的包体特征,让人疑惑的是局部却出现天然红宝石不应该具有的气泡。虽然她认定“这颗红宝石和正常的红宝石不一样”,但还不能确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出于谨慎,最终王瑛拒绝对这颗宝石出具鉴定证书。
“对于有怀疑的产品,我们通常会免收其检测费并原封退还。”王瑛说,不能检测的原因有个人经验上的限制,同时也会受到仪器设备的制约。
她最终知道这是一种新型的红宝石处理方法—铅玻璃充填红宝石。红宝石在形成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的裂隙,裂隙过大时就容易碎掉或者达不到宝石级别。所以造假者就通过玻璃来填充此类裂隙,甚至是直接用玻璃将原本碎裂的宝石粘合在一起。
“此类裂隙发育过大无法制成宝石级的材料大多来自非洲。”王瑛说,虽然鉴定证书上不会标注检测物的产地,但“基于客户的要求和经验经历”,他们有时也会口头向消费者估测下产地。
但与很多人想象相左的是,珠宝鉴定师并不会对检测物品进行估值。对宝玉石估价还需要有珠宝评估师来完成。估价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市场,例如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价格是有区别的。
按照当前的规定,珠宝鉴定师对宝玉石进行评估或涉嫌违背职业道德。
对于王瑛们来说,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按照规定认真地鉴别宝玉石的品类。在整个鉴定过程中必须是小心谨慎的,因为一个错误不仅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更有可能“砸了自己招牌”。
在15年的从业历程中,王瑛未受到顾客的此类投诉,但从整个行业来看这无法杜绝。因为牵涉到商家、顾客、鉴定中心三方关系,所以一旦出现误判则此类纠纷较为复杂。
“按道理这种损失应该由商家赔偿,但有些客户会认为鉴定证书误导了他们的购买决定。”王瑛说,当前没有明确的条文来规范鉴定行业的责任,而发现错误后更多的是“双方协商解决”。
同时因为身处第三方的关系,鉴定中心也需要和商家保持一定的距离。
按照规定,现在在售的珠宝都需要出具相应的检测证明。为了“让消费者放心购物”,众多商家也会有意地拉拢检测中心。业内知名的鉴定中心会刻意回避此类接触,而一些小型的鉴定中心则乐于接洽,某些鉴定中心甚至会通过出具“商家希望出具的鉴定证书”来盈利。
从业至今,王瑛目睹了这个行业的崛起和发展。1990年代末,前来申请鉴定的大都是准备结婚的年轻人,大家拿着30分的钻戒来“看看是不是真品”。时间推移到2005年,钻石的大小就上升到了50分,同时各类的有色宝石也开始出现在检测台口。而现在新婚的钻戒已经成长为克拉钻,鉴定人群也已经扩张成没有年龄限制的各色人物。“打扮朴素却怀揣百万级珠宝”的老太太,王瑛就接待过不止一个。以前大家都是拿钻石作为结婚信物,而现在人们开始将宝玉石作为投资产品。
同步变化的还有人们对珠宝产品的认知程度。2000年前后,大家都只是来鉴定钻石的真伪,对钻石的级别并不是非常了解,而现在人们已经可以反问鉴定师“这是什么分级了”。珠宝的货源也不再是单一的“商场购买”,来自于香港、欧洲、网络等形形的珠宝都进入咨询的范围。王瑛说,她能从小小的珠宝上感受到这种时代变迁的力量。
A.成为一个珠宝鉴定师需要具备什么?
1.专业知识
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考取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证书(CGC)。其对于考试资质有明确要求,该专业中专毕业生需在珠宝行业工作5年后方可参加考试,而大专、本科、研究生则依次为2年、1年、1年。该考试两年举办一次考试,可在中国地质大学等机构进行培训和考试,通过率约为20%,现在全上海拥有该证书的从业人员不足百人。
2.后期学习
珠宝鉴定是一份非常依赖经验的工作,造假方式千变万化,鉴定师需要在实践中学习更多的东西,刚开始入手需要看着别人检测,慢慢地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了解当前的新技术、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