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职业道德范文
时间:2023-03-21 03:2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官职业道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思想传播日益深入人心,无论是英美法系学者还是大陆法系的学者,在“法的支配”(theruleoflaw)和“法治国”(Rechtsstant)两种法治思想之间形成了实质的趋同。日本学者佐藤功认为:“这种趋同可以从宪法的最高法规性、基本人权的尊重、法院特殊作用的承认以及对于正当程序的要求四个方面。而趋同的结果则是更加强调司法在法治秩序中的地位和重要。①本文试图在理清法官职业道德所具有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之外,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探讨法官这一职业团体的特征,及法官职业道德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对于法官职业道德的构建的路径和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法官职业道德概述
(一)法官职业道德的概念及特征
什么是法官职业道德?顾名思义,法官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审判工作的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活动中应当具备的与该职业的职能、性质相适应的基本素质和应当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②具体深究其隐含的意义,可以发现法官的职业道德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法官职业道德约束的主体是法官③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在法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中,可以看出,均是对于法官这一群体的基本要求,如要求法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法官应当客观中立,法官应当公正不徇私情等等。从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0月18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更加可以详细地看出来对于法官的具体要求和约束。第二,规范性和标准性。所谓规范性,是指法官职业道德的内容是对于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具体行为的指导性规定,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和指引性,如法官回避制度的相关规定则相当具体和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所谓标准性,也可以说是法官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法官的职业道德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两者特征是相辅相成的,既要做到对于法官具体职业行为的指导作用,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可以适应变化着的现实。第三,调整对象的特定性:主要是法官的司法职务的行为。英国大法官爱德华•柯克认为:“法律是一门艺术,它需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在未达到这一水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从事案件的审判工作。”④司法活动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作为司法权力的掌握者法官的职业道德,对于法官在其职务行动中的行为进行了要求和规定,并且法官的职业道德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法官的具体的司法职务行为。
(二)法官职业道德的内容
如果说法院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法官就是这道防线的守门人。⑤法官职业道德作为法官这一职业群体荣誉感和精神感召的规范体,具有什么样的内容?我国关于法官职业道德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有了相当详细的规定,具体包括以下三部法律:第一部法律法规是1995年2月28日通过、根据2001年6月30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二法规是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0月18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1、以司法公正为生命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1条规定,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切实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通过自己在法庭内外的言行体现出公正,避免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田的怀疑。2、以法官群体的廉洁、清正为要求法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一大要求就是要广大的法官做到清正廉洁,不得利用职务和地位谋取不当利益。法官的职业道德要求法官应当清正廉洁,不受金钱、利益和人情的左右,做到洁身自好、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要求。3、以法官的个体独立、中立为基础从我国根本法中可以合理地推导出依法审判的涵义:第一,依法审判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的专有职责;第二,人民法院在行使审判职能时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第三,最为对于前两款的补足,人民法院在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判职责的时候,具有独立地地位,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干涉。
二、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一部分法官还缺乏深厚的人文素养,缺乏扎实系统的理论功底,还没有养成以法律概念去思维的习惯,个别法官违法违纪还时有发生,等等。⑥法官作为司法公正的主体,其道德水平如何,对于司法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于我国法律效力的顺利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当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和谐社会中的司法,应当以公正、高效、权威、和谐为目标,所以,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变得刻不容缓。法官职业道德的建设问题,应当首先理清我国法官这一职业群体的现状和当下的思想道德动向,其次结合我国当下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现有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同时广泛动员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来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我国的法官职业道德的建设。
(一)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关系到法官这一特殊职业的道德修养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和庞大的工程。在进行这一复杂和浩大的工程时,需要从思想原则和具体制度两个层面进行架构,这一方面才可以保证我国的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在宏观上适合我国当下所处的特定历史情势;另一方面具体制度的设立,又可以保证我国的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具有可操作性。1、辩证地看待传统和外来经验我们进行一项工作的时候,应当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来进行。具体来讲,在进行我国的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时候,不能够以一种僵化、机械的态度进行,应该把握住我国法官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法官的道德水平,借鉴西方先进的法治理念但不盲从西方的经验。发展应当是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的发展,是在借鉴外国先进制度和思想基础上的发展。我国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在坚持发展观点,辩证地看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的经验。2、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之间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存在着普遍的、多样化的。首先,我国的法官的职业建设是和外国的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着联系的。虽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发达程度会存在不同,但各国的法官所承担的裁判职责和行为标准却大致接近,其中最基本的包括司法独立、公正裁判、迅速高效的履行司法职责、清正廉洁、严格管束司法外活动等。这是我国的法官职业道德和西方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普遍联系之处。其次,我国不同地区的法官之间,虽然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但是肩负着大致相同的司法职责和使命,所以,应当根据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法官,提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原则要求,来促进法官职业群体共同情感的培养,共同文化心理的形成。3、坚持司法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保障司法公正这一准则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公正和独立。考虑到这两部分关系之密切程度,考虑到独立的直接目的就是实现公正,所以,《准则》将两部分内容纳入同一项基本准则之中。第一,关于公正。“公正”的核心是要求法官在主观态度上对当事人不偏不倚,其直接影响到的人是当事人。为实现这种主观意识上的公正,《准则》提出了若干项具体的要求,包括公开审判、地位中立、禁止单方接触、避免主观偏见等。第二,关于独立。“独立”的核心是要求法官不受外界干涉,保持超然地位。虽然独立地实现也与当事人有关,但法官保持独立地位时所针对的对象是外界的某种力量。为此,《准则》中强调法官应当做到外部独立、内部独立。在外部独立中,《准则》还特别强调了避免受到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的不当影响这一要求。同时兼顾效率是指,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应当勤勉、努力,不能拖延时间,浪费当事人的时间和金钱,做到尽快高质量的解决当事人的矛盾和纠纷。具体来讲,法官提高司法效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严格遵守审限,(2)监督当事人及时完成诉讼活动,(3)法官应当树立有利于司法效率提高的工作作风,(4)合理安排各项工作,例如延期开庭、休庭,(5)法官应当尊重其他法官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时间,例如,法官决定中止审理的,应当严格依照有关诉讼法的规定,(6)勤勉敬业,改进工作作风。 这一基本准则的核心是要求法官在履行司法职责时,力争以最经济、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充分、满意的效果。司法活动难以以经济价值量化,但在基本原则上确应考虑成本效益分析问题。
(二)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篇2
论文关键词 法官 职业道德修养 民事审判
法官的职业道德是法官在行使审判权、履行审判职能的过程中或从事与之有关的活动时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豍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虽然不能像诉讼法的规定那样明确,对法官的行为是否违法那么容易判断,但是对法官的形象,对案件判决是否公平的评价及对司法权威、国家法制尊严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我经常听到当事人来咨询时问我:“对方是不是托关系了,是不是给法官送礼了”。我反问他:“你怎么知道法官法官收礼了或有人托关系,有证据吗?”回答是:“我没有具体的证据,但是我跟法官接触中,觉得法官对我的态度特别恶劣,极其不耐烦,在庭审中不让我发言,老打断我的话,但对对方态度就很好”。可见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审理案件中对当事人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所以法官应该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不能只停留在把案件审理完毕了事的层次上。我国目前规范法官职业道德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该法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五个方面对法官提出了全面要求。但实际上许多法官的行为并不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本文就常见的法官违反《基本准则》的行为做以下分析:
一、法官过多参与当事人的辩论
《基本准则》第11条规定:法官审理案件应该保持中立。在庭审中法官不能过多的参与当事人的辩论,不得通过言语、表情、或行为流露资金及对裁判结果的观点或态度,避免当事人或其他的诉讼参与人对其公正性产生合理的怀疑。法院的职责是以符合公平正义的方式解决社会各种争端和纠纷,要使每个当事人都能获得预期的公平正义,法官必须在发生争端的双方当事人之间严守中立,不直接介入双方的争议。法官只有保持这种中立的地位,才能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有些法官对自己在审判中的地位认识不清,忘记了自己的中立者身份,参与到双方当事人的辩论中去了。程序公正不能只局限在按照法律规定程序按部就班的去进行,而且还体现在法官在整个庭审程序中是否保持中立地位,如果法官的态度有明显的偏向性就会让当事人产生审判不公的感觉,认为法官受贿了,对方托关系了,法官偏向对方,也许最后的判决客观上是公正的,但是在当事人的心里,会认为法官不公。这就是客观公正和主观公正的问题。
在民事审判中,应增加当事人和律师的参与度,随着法律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律师越来越多,公民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充分运用律师和当事人的力量,把证据的收集和庭审的准备交给当事人和律师,把法庭中质证交给当事人及他们的人,法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实和证据的判断上,让法官回归本来的地位,居中主持庭审,公正作出裁判。如果说,当事人和他们的人所提出的证据和叙述的事实有不清楚的地方,法官当然可以进一步提问,以最终弄清事实和证据,但是法官在弄清事实和证据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表情或行为,明白自己的行为时为了弄清事实和证据,如果像现实中有的法官那样,直接代替一方当事人和另一方当事人进行辩论,甚至争的面红耳赤,这种情况下当事人肯定会感到受到不公平待遇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就是法官失去了他在审判中的公正和中立地位,给另一方当事人带来不满,认为法官有倾向性,认为法官偏向对方当事人,连带着对判决也会不满。
二、法官不充分听取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意见
《基本准则》第32条第1款规定:法官应当认真、耐心的听取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发表意见;除非因维护法庭秩序和庭审的需要,开庭时不得随意打断或者或者制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发言。
我国法院法官一般在庭审之前就接触到了案件,并且对案件有了一定了解,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看法,所以有的法官认为你们说不说我都已经知道,所以在庭审时有的法官就装装样子,简单听一听;有的法官则不给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发表意见和陈述的机会;有的法官在庭审中盲目自傲,一味的认为当事人什么都不懂,随意打断当事人的陈述,这些情况中,法官本身并没有想偏向某一方当事人的意思,法官做出的判决可能是公正的,但是其表现会给当事人一种不公平的感觉,这反映了法官责任心不强,处理案件轻率。甚至有的法官偏向性一点也不隐藏,直接而露骨的表现出来,只让其中一方当事人陈述表达意见,不让另一方当事人发言,只要当事人一开口,法官就呵斥“你别说话”,整个庭审中就只有对方当事人和法官两人在演“双簧戏”,另一方当事人只有听得份,也不让当事人做最后陈述,法官就直接做出了决定的。像这种情况当事人肯定会对判决不服,对法官也会产生强烈的不满。“进行诉讼而遭致败诉的当事人经常对判决感到不满,但因为自己已经被给予了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证据,并且有相信是公正无私的法官进行了慎重地审判,所以对结果的不满也就失去了客观的依据而只能接受。”竖如果不让当事人充分参与诉讼,就算最后做出判决,也只是解决了形式问题,在当事人的心理意义上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也就是“口服心不服”。这样一来,原来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不满继而转化为对法官的不满,最终会对国家的司法审判权产生怀疑和不满,表面上看,法官已经解决了一个案件,但积累下来更深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果让当事人充分的发表意见,参与庭审活动,最后做出的判决就算对当事人不利,当事人的心理上也会接受。
另一方面,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对防止法官做出误判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法官不尊重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法律的公正不只是表现庭审的程序上,最后的判决的公正上,还体现在法官的行为和语言上。《基本准则》第32条第2款规定:法官应当使用规范、准确、文明的语言,不得对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有任何不公的训诫和不恰当的言辞。有的法官认为自己是法官,非常了不起,把人民给予的审判权当做自己骄傲的权杖,觉得当事人应该对自己服服帖帖,战战兢兢,在庭审中乱用训诫权,随意对当事人或诉讼参与人蔑视和呵斥,还有的法官在庭审中对当事人或律师进行人格的嘲讽和贬低,“你懂不懂法律吗?”,“就你这样,还能当律师啊”,大有不把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踩在脚下就不舒服的感觉。在法庭上是对事实和法律进行辩论,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这是当事人的权利,如果当事人的理解和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法官可以对其进行解释,就算法官不愿意给予解释,也不应该讽刺当事人,这种做法虽然并不当然影响最后判决,但是影响法官的形象,连带就会影响公众对法律权威的影响。公众会说:“法官素质这么差,法律还能好哪去?”所以在庭审中法官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要想到自己是法律的代言人,自己的形象诠释着法律的形象。
之所以实践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法官职业道德修养不够,所以对法官要注意个人修养的培养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注意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修养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在法官的选任上要注意。法治发达国家的法官选任一般都是从业绩好的律师中选任,他们一般都是德高望重、有一定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对法律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人。我国的法官大部分都是从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法院工作,没有很多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法官缺乏责任心和荣誉感,没有树立“法律至上”的信念,没意识到维护法律的尊严就是维护自己的尊严。
二是注重法官庭审礼仪的培训和学习。在法官的职业生涯中会有多次的职业培训,希望不只是对法官职业能力的培训,对法官在庭审中的礼仪也应进行培训,包括语言表达,说话方式,说话内容,语言的逻辑。让法官在庭审中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说话用正规语言,法言法语,说话不要太随意,说话方式要得体。
四、法官随意改变已送达判决
篇3
它是一个企业的经营之道、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作风、企业礼俗、员工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企业环境、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形象等的总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全体职工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表现。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对于社会的进步、企事业的发展和企业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职业道德对应于法律法规,每一个社会个人和组织都应该遵守和践行。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情法交融的发展史,失去了道德规范的制约,企业生存无从谈起。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人格
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128--02
科学发展观是对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具有强大内在驱动力的价值观。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范围的宣传,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不断推新,对道德领域的促进尤其显著。在个体的道德系统中,职业道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导致职业价值取向的变化,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新职工的特征之一。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对个人利益的承认使得从业者更加重视实现自我价值,对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职业道德教育由于普遍存在教育者困惑、受教育者腻烦、职业道德教育理论贫困的现象。不能适应职业者职业价值取向发展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引发的整个社会价值变化的特点。因此,透视科学发展观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关系,探讨以科学发展观为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马克思曾对人的异化劳动进行分析,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有四个方面: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同时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二是人的才能和志向获得充分的多方面发展;三是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四是人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自觉程度,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真正获得自由,成为自身的主人。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包括对个体上述潜能的开发,既要尊重职业者的社会主体性,又要考虑职业者的个性差异,才能最终达成职业者的充分发展。首先,要重视职业者的社会主体性。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把养成个体职业道德看作是职业者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教育者以平等的方式对待有差异的个体,不可避免具有双重效果,平等教育尽管保证职业者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可能出现平均主义。因此以人为本就必须根据职业者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最需要的教育。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也是职业教育尊重人性发展的反映。其次,重视职业者双重价值的实现。职业活动同时创造了社会价值和职业者的个人价值,而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对职业社会价值的发掘,忽视职业者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对职业者的认知、情感以及个性的培养,对职业者人格的培养是服从式的,对个体价值的认识只强调社会化,培养的人缺乏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一切使得整个社会缺乏生机近年来,关注职业者潜能开发,促进个体与职业环境和谐互动为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日益增多。sims提出七项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让个体了解自己的道德价值和阂限;识别道德问题情境以及自己的责任;识别道德情景中的具体条件;通过与人沟通分享道德观点;提高处理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增加职业道德行为的信心,培养批判性得接受规则约束的态度。其中大部分涉及个体潜能开发。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基于完善个体认知、提高对情绪的自我调节、健全道德人格、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来适应职业角色的要求,达成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全面协调发展的职业道德教育
全面发展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要经济发展,而且要各个方面都要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则主要阐释为“每个人”的平等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人自身内部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观体现在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就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及其每个受教育者的所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既指教育系上的协统层次调互动,也包含职业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之间的协调,最终形成职业道德人格。1 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层次上的协调最为明显,主要体现为社会道德系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和个体道德系统的协调。职业道德教育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子系统,具有自我调控的特征。一上道德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特别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二是社会主流的或主导性的社会道德体系与个体道德的相互作用,并且这种相互作用是过程与状态的对立统一。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呈现出一系列的冲突,从而展现出相应的选择过程。职业道德教育的这种冲突与选择本身体现了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自我调控特征。2 受教育者、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的协调。实施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内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因素,还要关注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问题。综观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的主体性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过程的主体性、教育者的主体性。全面发展的职业道德教育应促进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系统各个因素之间的和谐互动效应,实现教学相长,促进被教育者与环境的互动能力。3 个体职业道德系统的协调。个体职业道德系统中知、情、意、行诸要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互动,就形成职业道德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格对职业者的行为具有激励功能、预见功能、定向功能和整合功能。道德价值观和职业者自我系统是道德人格的重要反映。道德价值观是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提升职业者自我系统则有利于职业者了解自己的道德价值和阂限,形成反省意识,增进自我认知、树立道德行为的自信心,产生创造。
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道德教育
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人的发展往往导致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
观的重要体现。同时,人的发展是通过一代一代人的永续发展和教育的持续发展变化来实现的历史过程。职业道德教育是保障职业者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充分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职业道德教育尤其要重视促进职业者的毕生发展。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迁过快、文化失调,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角色的变换。这要求受教育者终身学习、能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能满足个体和社会需要。其次,实施大众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向大众开放,成为公众普遍拥有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以对职业者评估标准和标准制定主体的多样化为前提,逐渐演化为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满意程度为职业道德标准。这是尊重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将人类的劳动和工作作为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源泉的表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是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尊严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型社会的重要特征。
篇5
回首祖国走过的六十年,走过的都是深邃的记忆!这六十年,是中国社会沧海桑田巨变的60年,六十年间披星戴月、移山填海!六十年间餐风露宿、开启天路!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布的声音似乎还在耳边回荡,转眼便已到了1997年,到了1999年,到了两岸三通,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从国民生产总值到精神文明建设,从人民生活水平到民主法治进程,祖国的文明与富强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文明,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文明是人与所有动物的最本质区别,我们提倡的“讲文明,树新风”,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是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力行者!
文明不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涵盖了政治的文明,试想一个没有政治文明的民族,那只是野蛮的原始部族!民主法治便是政治文明的直接体现。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国家富强的标志之一,是文明的高级水平!法官,是民主文明的推动者和捍卫者!
作为一名法官,是光荣的!在这个法治时代,法律赋予我们法官神圣的职责,我们平凡的工作背后,是崇高的事业,神圣的使命!我们肩上挑的是人民群众的诚挚的托付和殷切的期待,我们用手中的法槌敲出公平与正义的时代最强音,我们以信念之火的铸冶让法律在现实中熠熠生辉。广东的陈麟基法官,才38岁,就经受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病逝在工作岗位上,演绎了新时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四川的唐汉华法官,以实现公平为己任,长期超负荷工作,英年早逝,留给家人的是九万多元的债务;陕西的李增亮法官,不计名利,15年如一日奉献基层,以青春、热血成就“铁案法官”的风采。
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肩负明察秋毫、公正审判的重担,还要抵御物质利益和人情关系的侵蚀。正义与无私背后,我们也有着温情动人的一面,就是那些在法庭上铁面无私的铿锵卫士,在生活中他们也是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知道有个少年庭女法官被称为“法官妈妈”,是为什么吗?那怀着伟大之母爱为失足孩子写下的一段段贴心话语的人,是最最可爱的人啊!知道这座繁华都市的夜色为何如此动人吗?那疲倦的身躯奔走在执法路途上的人,用孤独点缀着美丽的黑夜!你能否够感受到,失去爱子的白发老人在瑟瑟寒风中穿着法官披在他身上还带着体温的外套时,心里感到的温暖吗?这就是法官的使命,法官的温情,法官的职业文明!
篇6
关键词 企业管理 企业成长 员工发展 双通道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和产业升级的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管理现代制度,其中,具有良好教育背景、丰富专业知识和较强学习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中的职业通道是企业为内部员工设计的自我认知、成长、晋升或转岗的管理方案,指明了组织内员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机会,员工可根据自身情况和组织需要,在组织设计好的职业通道中谋求纵向或横向的发展机会。多种通道晋升机制,是在单一的行政等级晋升这一条职位发展通道上,衍生出来的具有多种非行政等级晋升通道的机制,如技术通道、内部顾问通道等。
企业提供的管理岗位往往有限,更多的工程技术、综合类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员工对自身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有更高的诉求,各级各类企业里的专业人员往往挤向管理通道,狭窄的晋升通道让众多工程、技术和综合类专业人员发展受挫。但传统的企业以前的晋升通道过于单一,为改变过去只有通过管理通道才能获得职位晋升的局面,打破管理序列的“一统天下”,需要探索构建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在解决员工职业发展难题上做积极的尝试。
当前中国的各类企业中,公有制企业往往效率较低,而民营企业规范化不足;同时企业竞争缺乏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和法律法规环境。这些是限制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开展双通道职业发展
传统单一的职业发展通道,往往会使专业技术人员陷入事业困境。很多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奖励往往就是将其提拔到管理层,但硬将他们推上管理岗位,势必要放弃熟悉的专业,更大的管理权限也许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他们可能因能力、兴趣等限制,而不能胜任管理工作,这必然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少了一个出色的技术人才,多了一个蹩脚的管理人员,导致企业与个人的双重损失。
双重职业通道模式,是在为普通员工设计正常职业通道的基础上,为专才另外设计一条职业发展的通道,从而在满足大部分员工职业发展需要的同时,满足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
与传统的管理序列发展通道不同,员工职业生涯双通道发展体系的核心是“两个通道,一个基础”。两条通道是指管理通道和专业通道,一个基础是指专业序列可以享受到管理序列一样的薪酬和福利。在双通道发展体系下,企业每位员工入职转正后,均可找到自身的定位及发展路径。
在双通道构建的系统中,任何一位员工入职转正后,均可依据自身的专业背景、能力素质和性格特质等情况,在管理序列、专业序列之中,找到自身的职业定位及未来发展路径。只要员工的能力得到提升、业绩得到改善,个人的岗位、职级或是待遇、学习机会等就会得到保障,这有助于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一方面,由于职业发展通道的拓宽,员工可看到更多的发展目标和机会,在个人能力上做出更为充分的准备。同时,这能避免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没有专业上升通道,而离职或者转到不擅长的管理岗位,造成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职级评定、管理人员提拔晋升的过程,实际上是相互竞争、能上能下的过程。由此,双通道发展体系全面实施后,企业的整体工作氛围将更加积极,组织活力将进一步得到激发。
图1 一个企业管理和专业人才职业发展双通道设置
举例来说,原来实验室的技术人员、研发中心的研发人员、信息系统的编程开发人员,由于只有单纯的管理通道,如果想提升,只能走管理晋升通道,很多不适合做管理的技术专家转型做管理者,结果多了一位平庸的管理者,少了一位技术精湛的专家。并且由于部门架构的本身要求,管理层的岗位设置是有限的,在原来的体系中,很多技术人员一直无法晋升到M1级别。这次推出的管理(M)序列和专业(P)序列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首先可以不走管理通路,因为技术序列P6/P7直接对应的是原来部门经理M1/M2的薪酬和待遇。其次,也不会因为只有一个部门经理的管理岗位,而无法晋升到更高的层级。并且,职位体系等级的统一、结构的规范、称谓的一致,将会使各个职级的信息统计具有规范性和可比性,可以更加便捷地用信息化系统去管理人才、评估人才。企业级别设置如图1所示。
三、完善两个通道的转换程序
依据各职业发展通道所要求专业技能之间的相关性,要设计职业发展通道的转换关系。比如,在一般制造业的公司内部,销售管理通道内的员工可向营销管理通道转换,生产管理通道内的员工可向工艺工程师通道转换。生产部门的车间主任(主管),除了直线晋升为生产部经理厂长之外,还可以斜向晋升为质量部经理,又或者保持行政等级不变,走技术专家的横向拓展路线,如资深技术工程师。
通道转换关系的设计需要立足于工作分析,尤其在设计非直线晋升通道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部门在工作上的重叠和交叉之处,一个总原则是:相关性越高越好,避免弱相关或不相关的晋升通道,尤其是跨度较大的序列或部门之间的调动。例如,营销序列岗位与技术支持序列岗位通常不能交叉,在设计晋升通道时也不能往不相关或弱相关的职位拓展。
(一)建立认知资格机制
根据行业各自特点,建立任职资格标准,通过知识技能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执业资格、教育水平、语言水平)、工作经验(所在职位工作经验、相关工作经验)、科研项目经验(仅适用于专业技术序列)三个维度来明确同一专业序列、不同职位等级下各职位的任职资格标准。
员工与任职资格标准的匹配作为人员晋升、调动、聘任等的必要条件。为了避免出现唯学历或工作经验的情况,保障新老员工公平的职业发展机会,将基本任职资格进行了积分设置。每一项内容均设置了不同的分值,加总后的得分符合上一级别基准分值的才能获得晋升机会。
(二)完善职位转换申请方式
根据晋升通道的纵向、横向、斜向发展,对不同方式设置了明确的申请制度和转换方式。满足目标职位和层级的基本任职资格是所有职业发展与职位转换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员工可以每年进行一次职位等级晋升的申请。同时,人力资源部也可以根据人才需求(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和职位空缺情况,优先在符合该职位基本任职资格的员工中进行选拔。
(三)做好个人发展引导和培训
针对每名员工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和职业发展定位,由人力资源部牵头,与部门负责人共同承担指导员工职业发展的职责。为了做好问卷调查工作,设计了调查的主要问题。将员工个人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按照周期为两年进行分解,形成较为可控的短期目标,更容易实施和保障阶段目标的达成。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的参与,有助于牵引员工将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丰富后备人才的储备,利于人才供给目标的达成。
随着职业发展通道的确定,人力资源部可以根据基本任职资格中的能力技能要求和每个层级的主要工作难点、工作挑战确定培训目标,并通过汇总个人发展计划中的详细信息,有针对性地制订年度培训计划,使培训内容真正与员工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通过培训提升技能。在此过程中,培训经费和资源能够更为聚焦和集中。
(四)个人职业发展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企业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不同员工和人才所具有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各有差异,所以企业要争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必须扩大规模,提升功能,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不同类型组织或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有特定的工作内容,对职业适应性各维度的要求是各有侧重的。为了提高年轻员工的职业适应能力,对职业适应性的研究应针对不同的工作特点进行区分,找出对应的重要维度,再进行制度的构建。
四、结语
在双通道之间转换时,要保证通道之间的平行与平等。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除了研发队伍需要扩大外,其他部门也越来越需要研发人才的充实。为了吸引或激励研发人才从原来的技术岗位跳槽到其他业务岗位或管理岗位,需要给予与原技术岗位同样程度的认可、地位和报酬,新的职业通道要有足够多的等级可供发展。
优化和完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系统的工程。双通道发展体系已然为企业编制出一张纵向有发展、横向能交流的立体职业发展路径网络。企业应该围绕人才管理与人才发展,帮助员工拓宽职业生涯发展空间,让企业成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化工销售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杰超,岳婷婷,耿春莉,冯烨,赵瑞.多通道员工职业发展体系探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5):70-71.
[2] 王丽君.员工职业发展的多通道设计[J] .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56-57.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财务管理目标; 综合效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124-0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其核心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从根本上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取决于企业目标,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模式。本文拟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对建立切合客观实际、促进社会―环境―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探讨。
一、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务管理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中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三种。它们虽然分别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和要求,每一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并在实践中有一定的运用,但笔者认为这些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财务管理目标,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 “利润最大化”的观点
“利润最大化”观点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流行甚广的一种观点,尤其对实务界影响最大。一般来讲,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追求最大利益是每一个在市场经济中角逐的企业的现实目标,它被许多企业作为理财目标有其可取之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区分不同时期的报酬,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今天的一分钱比未来的一分钱更值钱;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公司之间或期间的比较,税后利润最大化不能成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如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等;没有考虑风险因素,高额利润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会计利润忽略了一项最重要的成本――机会成本。
(二)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合理经营,采取科学的财务管理策略,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前提下,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可口可乐公司1995年年度报告中指出:“我们只为一个原因而生存,那就是不断地将股东价值最大化。”在股份制企业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有利于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反映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因为影响企业价值的不仅有过去和目前的利润水平,预期未来利润的多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管理目标。但这一目标也存在一些实际障碍: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刚处于起步阶段,证券交易不很规范,股票价格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上市公司的比例偏低,对于非上市公司不能用股票价格来衡量其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只考虑了股东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其他产权主体对于企业的作用,特别是破坏了自然环境引起的环保负债,淡化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最大化。市场在对企业评价时,看重的不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从价值最大化的内涵来看,它是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在考虑资金的时间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个目标完全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推出来的,从单个企业角度来说是比较合理的目标,因为它满足了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目标,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它却是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目标。近几年来,有些学者为了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忽略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目标的片面性,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取而代之。该目标咋一听起来很有道理,似乎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能满足企业的各方面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需要,但仔细分析起来,它的缺点更多。1.忽略了企业生产负外部性问题。比如说,空气污染就产生典型的负外部性,因为它使得很多其他的,与生产污染的经济主体没有经济关系的个体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这些个体希望减少这样的污染,但是污染制造者却不这样认为。2.违背了社会发展这个大局目标。比如企业会利用各种渠道得到各种资源,尤其是优质的资源。而资源是稀缺的,企业获得了优质资源意味着社会在配置资源的能力和规模上大大降低,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削弱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不利于人力资源会计和绿色会计的推行。在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中没有反应人力资源增值的信息,而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利益和价值,这就要求会计学科的发展也要核算人力资源,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应体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应将人力资源对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贡献体现出来。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选择――综合效益最大化目标
所谓“综合效益最大化”是指企业在承担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策略和政策,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宗旨是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着重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兼顾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以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现代社会,企业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不再是个体行为,各项经营活动都可能对社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环境与一切个体的利益相关。一切个体的活动受环境的制约,也同时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人们对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20世纪70年代,人们将企业与环境看成是对立的,政府采用命令和控制的手段强制企业进行排污处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则使人们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离不开企业的合作。当社会不再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作为社会进步的目标,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时,对企业进行可持续经营的要求也就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存在在于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以获得利润作为回报。如果企业的目标违背了社会的需求,从长远看将无法获得回报。故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老路上解放出来,转而在追求经济利益、为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笔者认为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以“综合效益最大化”替代现存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现实战略意义。
篇8
【关键词】政治辅导员 职业定位 规划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43-01
一 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1.高校政治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导师
大学生都是从“独木桥”上挤过来的,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疑惑,渴望知道结果,充满朝气,对未来充满希望,求胜心理强烈,不服输,对未来充满热情与信念。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发展,使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有了一些改变,这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将有所影响。在网络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着各式各样的信息,虽然使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宽广,可以学习到在课堂上不曾学到的东西,但也会接触一些不利的信息,所以该阶段是非常关键的时刻。此时,政治辅导员的重要性就彰显出来,政治辅导员能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理念,让大学生感受正能量。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也应该有所改变,不能继续以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未来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发展,新式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2.高校政治辅导员应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引导者
相对于初中、高中忙碌的学习、考试,大学时期是学生锻炼自己社会能力的时期,影响着将来的就业方向。对于大学生未来工作的培养,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针对大学生未来的工作方针政策有计划地做好培训课程及活动。部分大学生只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计划自己未来的工作,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没有为自己的工作做好细致有效的规划和准备。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喜欢也不厌恶,不确定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不知道自己最终需要的是什么,这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阻碍了很多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政治辅导员就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做好职业规划。
二 政治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管理
1.探索阶段的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辅导员要对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进行系统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帮助。这项工作对于辅导员来说要求较为严格,任务重,但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2.发展阶段的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辅导员的发展跟随年纪及个人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发展到某一阶段,辅导员要将工作提高一个层次,并将辅导员的职位让贤。在工作刚开始阶段,学校应组织辅导老师针对自己的性格、学历等特点进行自我分析,请资深的辅导老师给予帮助,规划自己的工作方向,这样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针对有上进心的辅导员老师,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学习、培养和机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学校应给予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这样可以促进辅导员老师的求胜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3.保持政工系统发展通道畅通,避免人才流失
行政工作比较受中老年大学老师的喜欢,不论老师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或个人是否适合这个工作,他们都比较青睐于行政工作。由于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锻炼了自己行政方面的能力,可以说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合格的行政队伍,可以为行政岗位提供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但由于行政岗位数量较少,只有少数教师能被安排到行政岗位上,从而使先前重点培养的辅导员不能在行政岗位工作,由此学校将损失人才。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
促进大学生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学校应以正确的发展观和实际相结合,使辅导员感到作为这个职业的荣誉感,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应作专项研究,尤其应针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专家、学者应重点讨论、探讨出切合实际的方法予以应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制订,同时政治辅导员也能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开梅、顾生玖.试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2011(5)
篇9
摘要:随着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增多,法官在审理这些案件的过程中必定与成年人有所不同,他们需要特别注意未成年人的心里特点以及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来推进审判的进度,因此,法官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就必须得要求法官在审判别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的发挥是区别于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同时,对于目前法官在这些案件中还存在的问题,本文也会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审判;法官;职业道德
一、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含义
1中国刑事法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受刑事追究的案件。
二、 未成年人在审判中的特殊性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有很多地方时区别于成年人的审判规则以及原则的,这就要求法官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应该特别需要注意的,这些就构成了法官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别的道德要求。
(一)未成年人在审判中心里的特殊性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也纷繁复杂。有抢劫犯罪,杀人犯罪,犯罪,盗窃等,而这些犯罪的原因更是多种多样,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人是为了体验影视剧中杀人等情景而去犯罪。这些少年根本不明白自己行为的性质,糊里糊涂的被推到了被告席。在这些案件的审判过程中,青少年们往往会出现抵触的情绪;或者是“大无畏的精神”,把所有罪过都揽到自己身上;更有的青少年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一言不发,任法官怎么问就是一句话都不说。这些青少年在审判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就要求法官需要比平时审理成年人案件更特殊的要求。
(二)法官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的职业要求
未成年人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在刑事审判中,我国对于一般的罪犯都要保障其应有的诉讼权利及其人权,而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而言,这些权利的是理所当然应该享有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权利以及原则法官是应该去尊重以及坚持的。
1、 法官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应坚持的原则
法官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必然有一些原则是区别于审理成年人刑事案件,而这些原则正是为了保护这些未成年人而设置的。
(1) 全面调查原则
②全面调查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除了应当查明案件事实本身的各种情节之外,还应当就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格、生活环境、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客观因素等进行全面的、彻底的调查,必要时还需要进行鉴定,并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最恰当的处理方法。全面调查原则对于保护犯罪的未成年人是十分有必要的,他是对于未成年人实施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方针的前提,只有对其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其实施适合于其自身特点的教育与惩罚。
(2) 分案处理原则
分案处理原则是指将未成年人案件与成年人案件分开审理,分别执行。③分案处理原则是基于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进行的,因为未成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于他们正确的引导是有必要的,如果将他们与成年人一起审理、执行的话,是非常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的,因而要对他们分别处理。这对于法官而言是必须遵守的原则,因为法官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的作用非常大,他即引导未成年人向善,又对他们施加惩罚,法官能够去决定审理所使用的法律规则,所以法官应该注意去坚持分开审理原则。
2、 法官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应注意的其他要求
法官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必须去注意未成年人在审判中的反应,未成年人的年龄差距大即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他们有的刚满14周岁,对于法庭没有正确的认识,一看见法官就害怕,这个时候法官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不敢说话。这时法官就应该温和一些,注意去积极的引导他们,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让他们悔过自新。还有一些未成年人接近于18周岁,这时他们对于法律可能已经有一些了解,因此他们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抵触心理,对于这样的未成年人法官应该从他的性格特点,特别是他的弱点入手,耐心的分析他所处于的社会环境,他的成长经历,逐步的引导他说出自己犯罪的动机、目的,手段等
三、 国外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法官的相关要求
不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在对待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对于法官的相关的职业道德的要求都有其特别的要求。
(一) 英美法系国家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对法官的要求
作为英美法系的典型代表的美国,在刑事审判中一直坚持使用陪审团制,陪审团制度也成为其当事人诉讼主义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但是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为了不给未成年人增加压力,在美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是不设立陪审团的。此外,在审理的方式上,法官可以不受严格的程序的控制,更加灵活,法官可以采用“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对话式的是审理方式。同时,对于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案件,法官不得公开进行审理,也不得对外公开其所审理的过程。
在英国法官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应该亲切的称呼未成年被告人的名字,以他可以理解的措词向他宣读对他进行审判的程序性要求以及他所享有的权利以及他所应该担负的刑事审判中的义务,以便他能够理解自己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也是为了让他能够真实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了缓解未成年被告人的刑事审判压力,法官应该按事前计划好的时间来对自己的审判做出相关的安排,不能拖延时间。再者,对于法官和羁押人员的着装也有特别要求,法官不穿法袍不带白色假发,羁押人员不穿着制服,以一种轻松的气氛来进行审判。
(二) 大陆法系国家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对法官的要求
德国是较早对于未成年人刑事进行立法的国家,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他们也有社会调查程序,也要求对未成年人刑事审判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此外,法官在审理未成年人的审判方式上也有特殊要求,审判的过程和结果是一律不得公开的,也得给予媒体采访报道的机会,同时还要要求社会福利机构的人员在场以保证未成年人的相关权利得以实现。
四、 我国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法官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审判这一块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有一些制度在积极的改进中也收效很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的。
(一) 法官没有注意引导未成年人
我国历来对于刑事审判都贯彻着从严打击,从严惩罚的政策。这对于打击犯罪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未成年人罪犯是不同于成年人罪犯,他们需要的更多可能是挽救,需要引导,不至于使他们向更深的犯罪深渊陷进去。但是我们有些法官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或者是他们长期审理成年人刑事案件,缺乏对未成年人心理的认识,没有注重未成年人罪犯的人权问题,也将他们和成年人案件一样的审理。
(二) 法官缺对于未成年人全面的了解
当出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有一些地方并未有专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官,而是从其刑事审判庭中抽出一些法官来临时组成的审判组织,而这些法官又是审理成年人刑事案件为主,在他们的记忆中犯罪就要依据法律严惩不待,而往往忽略了这是一个未成年人罪犯,他们有他们自己所独有的特点,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处理的不好,他们有可能会更加仇恨这个社会,也有可能会埋下更大的恶果。所以法官有必要在审理前对于案件中的未成年人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出对于未成年人有利的判决。
(三) 法官对于法庭教育的认识不够
法庭教育对于这些特殊的未成年人及时悬崖勒马,及时认清自己的犯罪行为具有重大意义,应是符合人类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但是当前许多法官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随意按照自己的审判习惯来审理这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常常与其最初的审判目的相违背。5法官应试法庭教育的最好的教育者,但是通常情况下,
法官并没有发挥其作用,没有与被教育者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审判沦为了法官的表演,没有教育这些未成年人认识到他们的错误,而这些未成年人亦没有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机会,这样就对其改造非常不利。
五、 改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法官的问题
审理对象的特殊性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审判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长,应该是由熟悉其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担任,并且应该建立一个长期存在的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机构,即少年法庭,因为毕竟我们法官队伍中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少之又少,加上平时审理的案件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也少,对其的经验就不多。再者,平时审理成年人的案件使很多法官有了惯性思维,这就使得他们容易忽视对青少年的特殊的身心特点的了解,所以应该建立专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机构,在这个机构中,这些法官或是经过训练而了解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或是经过多年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而经历丰富。由他们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能更好的帮助这些未成年人重新找回自己,去积极的面对生活。
而审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人民陪审员,一般由熟悉未成年人的特点,热心于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工作的必须是经过必要的培训的共青团、妇联、工会、学校的干部、教师或者离退休人员、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工作人员等担任。因为这些人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关注,甚至是为未成年人的挽救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所以可以适当吸收他们作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的陪审员,这样更能保障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的人权及其其他相关诉讼权利。
上述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人员基本要求,必须通过专业的训练才能够完全具备,法院应在改革中,建立培养一支稳定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的专门人员,以保证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能够了解这些未成年人,注意去保护他们的人权及其他诉讼权利,以便对他实行真正的“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从而对于这些犯了罪的未成年人做出公正的判决,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至于在走上犯罪的道路。
六、结语
研究未成年人的刑事审判中法官应注意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的法官去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未成年人,做出对他们有益的判决,同时它也使这些未成年人在刑事审判中的权利和人权得以保障,从而更有利于教育他们,使他们回归社会,走上正轨。(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富兰克林.E.齐姆林:《美国少年司法》,高维俭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2]许永勤:《未成年人供述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11年版。
[3]温小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诸多问题之探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 第47期。
[4]曾康 :《少年刑事审判组织研究》,载《少年司法》2009年第5期。
注解:
①王永杰、吴晓丽:《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不足与完善—兼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相关规定》,载《时代法学》2012年第10卷第3期。
②张军、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指导小组:《中国少年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 第3辑。
③张军、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指导小组:《中国少年司法》,载《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年 第3辑。
篇10
【关键词】并发症;护理对策;留置导管;深静脉血液透析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37-02
1 绪论
长期血液透析是肾脏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主要肾功能替代治疗方法,建立一个好的血脉通路是维持长期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随着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临床上使用这种通路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这种留置导管的方式易于使用,保留时间比较长,提供了比较合适的长期血透的血管通路[1]。但是长期留置导管会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导管堵塞等临床并发症。本文将我院对使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血透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发症及其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选择分析患者均为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共50例。其中男性患者共有25例,女性患者共有25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32岁,平均年龄为48.5岁。其中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患者共有15例,高血压肾病的患者共有14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共有16例,其它患者共有5例。行右侧颈内静脉患者有38例,行左侧颈内静脉患者有12例。平均留置导管时间为10.5个月。
2.2 研究观察方法
观察统计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针对并发症进行对症护理处理,评估临床护理效果。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频数及频率来表示病例数及所占构成比,记录患者导管留置前后处理对比结果。
3 结果
4 讨论
使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防护导管良好也是一个关键所在。首先要注意导管留置的方法,所有导管在插管部位的选择上首选右颈内静脉,其次是左颈内静脉,常规建立皮下隧道,术后皮下隧道进行局部压迫止血,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以全身使用止血药物,等出血纠正后方可行透析治疗[2]。在血液透析操作时要常规以碘伏消毒隧道口及动静脉接头处,操作快速,不可使接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使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如出现导管堵塞、导管污染、皮肤感染等,本研究发现50例患者中导管堵塞病例数占总构成比的24%,导管感染占10%,皮肤感染占20%。
针对并发症采取的护理方法主要有[3]:(1)常规护理。血液透析前要先检查导管有无滑脱,穿刺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用碘伏棉球环状消毒,范围大于敷料,用注射器抽出封管液体,如无抵抗感可以初步判断导管通畅。在透析结束后,分离动脉透析管道后,快速注入生理盐水,回血结束后再分离静脉透析管道。在动静脉端分别注入相应容量的抗凝剂,在正压状态下夹闭动静脉端夹子,每次患者在透析前要测量血压、体温,同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2)处理导管堵塞。当导管堵塞发生时,其护理方法是一旦发现堵管即行B超或摄片检查,观察导管内有无血栓形成,临床上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堵管与导管漂移贴壁有关,可以嘱托病人反复高举双手、作深呼吸或是咳嗽等。如果有导管血栓形成,行溶栓处理。(3)处理导管及皮肤感染。导管相关联的感染包括有出口处感染、皮下隧道感染等,在发现导管感染后要立即报告医生,并且遵医嘱查血常规,做血培养及导管液培养等。在进行导管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仔细清除导管口周围的渗血渗液及血痂,消毒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固定,透析开始时用碘伏消毒导管口,抽出导管内封管液体弃去,用新的封管小帽封管,再用无菌纱块包好固定,如果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等菌血症表现,经血培养确诊后立即给予抗生素进行全身用药治疗。注意局部皮肤感染,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4)血栓形成的处理。血栓可以发生于导管腔或导管表面,或血管内皮损伤形成附壁血栓,由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及封管方法不正确都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对有反复血栓形成、但不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以长期口服华法令等,监测INR。透析前准确使用抗凝剂,透析结束后正确封管,均能有效地防止血栓形成。溶栓要注意把握分析利弊,有一定的风险,要严密观察有无药物过敏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等[4]。本研究发现,经过特殊护理后,临床疗效肯定。通过以上各种注意事项进行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让患者能够更好地与医务人员配合,延长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芳. 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感染风险及护理方法[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12(06):105.
[2] 李素娜. 血液透析长期导管感染的处理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6(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