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范文

时间:2023-04-01 22:3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篇1

概括起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所以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主要在于能够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在对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本质的统一、思想道德规范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先进文化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的认识中,寻找到最佳结合点。

“八荣八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八荣八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在我国,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要从保证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度,构建能真正体现效率与公平、义与利、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版权所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道德规范体系和市场经济的联系是内在的、不可分的,它不仅仅在于提倡一种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价值导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发挥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指导、规范、调节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指南。

“八荣八耻”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本要求

“八荣八耻”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内容,确认了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首先就是通过调节人际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对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起到保障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制定道德规范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做到先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既要高举道德理想主义的旗帜,又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道德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八荣八耻”作为一种现实的、可操作的、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道德标准的道德规范体系,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在现阶段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弘扬正气,有利于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效支持。

篇2

关键词:职业中学;礼仪;道德;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0-01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考试服务类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并且在各类升学和就业考试中均要涉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要讲道德、守礼仪,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但对于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该课程中的有关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和家庭美德规范,社会公德和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这些内容记忆难度较大――易错、易混、易漏,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中,笔者对这些问题总结出了一条生活化记忆方法――缩字记忆法和谐音记忆法相结合,即取某些内容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形成一句生活化的句子,有些字利用谐音来代替,取其精干,以点带面。以此帮助学生记忆,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找到自己的记忆技巧和方法,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本文就针对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以供大家参考。

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2、记忆方法:

(1)我平时交往注重交友。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注,谐音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⑤友代表的是团结友爱。

(2)朋友平时交往要竭心尽力。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竭,谐音结,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力,谐音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二、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2、记忆方法:

(1)职业人爱进城,但尤其注意语言的标准。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进,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④城,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尤,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⑥意,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⑦语言代表的是语言文明。

(2)职业人爱成语,敬友谊,彰显职业风采。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成,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语代表的是语言文明;⑤敬,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⑥友,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⑦谊,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1、答案要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记忆方法:

(1)我国公民爱名,善于抢先。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善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抢,谐音强,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先,谐音献,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2)我国公民有爱心,敬亲友。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心,谐音信,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敬代表的是敬业奉献;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友代表的是团结友善。

四、家庭美德规范

1、答案要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记忆方法:

(1)每个家庭爱平等和清洁。解析:①家庭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平等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和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清,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洁,谐音结,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2)老夫家中有难,亲邻帮。解析:①家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老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夫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④难,谐音男,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邻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五、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记忆方法:

(1)社会名人爱保守。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守的是遵纪守法。

(2)社会文人爱保法。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文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法的是遵纪守法。

六、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记忆方法:

篇3

1、在飞快发展的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问题暴露出,我们的整个社会需要加强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个人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世界观和荣辱观等问题。因此,个人品德是我们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2、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社会公德。公民的个人品质高,才会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公民个人道德品质高的社会,人与整个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地关系都会是和谐稳定的。

3、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个人职业道德水平。一个具有较高的个人道德品质的人始终以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在本岗位上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廉洁公道、勇于竞争、敢于创新、团结协作,在行业的改革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个人道德品质对于树立好的家庭美德有着重要作用,每个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小细胞。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的公民,对家庭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尊爱长辈、爱护配偶、呵护孩子,为建立和谐安宁的家庭而自觉遵循道德准则。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于诚信,我们知道,有过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诚信。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与信分属于不同层次,“诚”指的不是“诚实”,而是“尽心”或“尽己”。“信”则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思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对他人许下的诺言应当履行,但这个“信”只限于特定的人即朋友。对传统诚信所作的现代性转型的结果就是:舍弃传统高境界的天人合一之诚,把它作为基本道德要求,将传统狭隘的朋友之信扩大为适合非熟人社会的普遍之信,按对法律、规则、契约的尊重和信守来重新界定诚信,即把诚信理解为是对维系社会、市场和各种交易的法律法规契约准则的尊重和信守,使之适用于所有公民所有市场主体。这种诚信又叫规则诚信。我们现在讲的“诚实守信”所要求的就是规则诚信。从“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来看,这不仅仅是对规则的信守,还要求有类似于善良人们之间的友谊这样的关系;互帮互助,依赖的是社会成员的合作精神、乐于助人的精神。

友善主要指与人为善的态度,友爱还包括友善的情感,它具有构成一种深情的关系即友谊的潜力。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友爱的使用也发生类似“信”的变化,即更为广泛,而不限于同胞手足和好朋友之间,例如扩展到对海啸受害地区灾民的慰问救助等。

从上面的讨论来看,诚实守信是对自己所承诺的事情的信守,平等友爱是用友善的态度和情感对待所有他人。互帮互助和融洽相处也是个人社会生活最需要的人际交往价值。诚信友爱成为人的道德品质,社会大多数人都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成为社会经常持久的行为方式。

诚信友爱与其他道德价值都是有联系的。要使社会能够真正拥有这些价值,需要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进步。也因此,要求我们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目前的道德规范情况。

l)对道德的理解。我们过去认为,道德的突出特点是:以体现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为善恶标准、以必要的自我牺牲为前提来调节个人与社会整体的矛盾,因此强调用节制或牺牲个人利益的原则和规范来调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但是,个人与集体或共同体的关系,只是人们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现代社会还有一个方面,即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对这类关系的矛盾调节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而常常是通过平等协商、互利互让来达到的。

2)缺乏适用转型关系的道德规范。对道德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区分,是观念上的,在现实生活中,两种关系是交织一起的。经济体制改革后的许多经济关系,现在看来都存在道德规范严重滞后的情况。由于道德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交织,矛盾冲突某种程度上是道德规范的冲突。

3)道德传统上是对个人行为的要求。我们现在的三大类道德规范: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也是用于个人的。随着现代社会中组织或机构作用的突出,要求有相应的组织道德规范。经济关系表现为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多种关系。利益分化不仅发生在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中,而且在群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社会中许多矛盾冲突由这类利益冲突而产生。例如,“霸王条款”,就是以单位、集体的名义侵犯个人利益。因此应开展组织道德的相应建设。

4)道德情感的作用。在我们已有的“爱”的要求中,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公物、爱岗爱幼”,要求的大多是宏观的爱。但是,对社会微观的彼此之爱却没有。特别是,市场经济讲竞争效率,导致强硬的无情的作风流行。社会假定的看法也是:好的领导者是强硬的并且必须做出果断的决策,这种决策必须是基于效率的而不是出于对人们的爱。许多矛盾冲突甚至灾难由此引起。例如,陈家山煤矿事件,撇开单纯利润动机不说,缺乏最起码的爱是重要原因。

篇5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生活由一元向多元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旧的规则已经失效,一些新的规则尚未完全建立,人们的观念出现混乱或真空现象。诸如法律意识不足,道德意识滑坡,信仰意识缺失。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中既不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也有人不讲道德、漠视道德,没有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更有人要么是无信,要么是迷信,缺少真正的信念。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把握了时代所产生的问题的症结,并指明了解决的途径。它不仅是一个普通的道德标准,而且也是一个包括法律、道德和信念三个层面的公民生活规范。

    首先是法律层面。“八荣八耻”其中的一些重要部分是对于宪法精神的阐述,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如此。危害祖国不仅是一种羞耻,而且也是犯罪,因为它触犯了法律。“八荣八耻”更直接地强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呼吁人们遵守宪法和法律。因此,我们特别要加强宪法的宣传和普及,让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成为公民生活的准则。这就是说,让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哪些是能够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让公民知道自己的义务,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

    其次是道德层面。“八荣八耻”所说的“荣耻”就是在召唤人们的良心,并让良心看守自己的言行,知荣明耻。“八荣八耻”不仅继承了传统道德,如辛勤劳动等,而且包括了现代道德,如崇尚科学等。因此,它丰富和发展了人类道德的基本内容。一般而言,作为普遍的道德规范的最低原则(底线)是不伤害他人,它的最高原则是要关爱他人。“八荣八耻”既反对人们突破道德的最低原则,如损人利己,也希望人们达到道德的最高原则,如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团结互助等。

篇6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乡党委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9月22日,召开“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各村、社区书记参加了会议。乡党委要求各单位要广泛宣传,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道德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通过道德讲堂培育“善心”,通过志愿服务倡导“善行”,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广泛宣传,氛围浓郁。

连日来,我乡以深入开展“践行公民道德,争做最美人”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我乡在主干道路悬挂了了横幅,各村、社区利用宣传栏、展牌、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文明礼仪知识等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营造了人人学习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浓厚氛围。

三、活动丰富,有声有色。

(一)、扎实开展“爱岗尽责”职业道德实践活动。重点围绕公务员、教师等人群、开展文明服务、文明教学等实践活动,引导各行业的每一个人遵循职业道德,对于有悖职业道德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严肃处理。切实加强对小学、卫生院的道德评议工作,充分发挥其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二)、扎实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9月24日日,小学围绕“公民道德建设”精心办了黑板报,营造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氛围。班主任组织召开了主题队会,开展学习讨论“学习道德模范”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孩子们也纷纷交流了自己对道德规范的想法,班主任引导其理解道德规范,增强公民意识。

(三)、扎实开展“做谦恭有礼的人”活动。乡综合文化站利用宣传专栏、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宣传文明礼仪知识。深入开展文明、文化、卫生、科普、法治进社区活动,引导人们言谈举止、行路驾车、网上交流等文明有礼。

(四)、扎实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系列行动。9月25日,乡领导干部带头,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场镇环境卫生治理,使场镇面貌焕然一新。为了保持场镇清洁,引导人们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见到垃圾主动清理。

(五)、扎实开展窗口行业服务承诺活动。乡便民服务中心深入开展窗口行业服务提升行动,以“礼貌待人、诚信服务”为主题,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提升服务标准,完善服务流程,争创群众满意窗口。

篇7

关键词:仁;智;勇;三达德;人格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剧烈动荡时期,孔子希望恢复周朝以礼为准则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实现“仁、智、勇”五种品德才能实现仁。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孔子就是以“仁、智、勇”为核心建立起他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系的,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规范一种理想的主体人格――孔子认为具有仁、智、勇三种德性,才是健全的人格。

一、仁

“仁”的基本内涵――“爱人”。攀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讲的“爱人”,不是指爱某类人群,而是泛指爱一切人,即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但是,孔子主张的众爱是由近及远的、有层次的,即孔子的“爱人”是有始有终的――从爱亲到爱一切人。“仁”的内在要求――“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约束自己符合于礼的规定便是“仁”,这也是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

“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在儒家看来,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又是道德的总纲,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仁”的内容而言,孔子概括为“忠恕”二字。“忠恕”是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它是仁爱心理的一种行为表现。“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将心比心的体验去爱人。前者要求人们积极利人、助人。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相比而言,前者是最基本的起码的要求,后者则是更高的标准,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君子成仁的表现。具体说:“力行近乎仁”(《中庸》)可以说是儒家对如何成仁的深刻总结。孔子明言:“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只要下工夫磨炼、用力去做,就可成为仁人,甚至成为圣哲。“博爱之谓仁”(韩愈《原道》),仁是人的善良之心,是人的道德情感,根据内心的博爱去行事就会形成温、良、恭、让等各种美德,如果人人都形成仁爱的美德,那么我们就会少一点焦虑、少一点不安、因此,儒家的“仁”是道德思想的核心,是诸多道德品质的根基。“仁者不忧”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智

“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智”字虽然出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智”才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里,“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对“智”的培养途径,孔子以最简洁的话概括为“好学近乎智”,强调勤学、乐学对于达“智”的重要意义。在博学、勤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就能分清是非正误,识别利害得失,知己知彼,遇事胸有成竹、沉着冷静达到不迷惘、不盲目、不疑惑、不蒙蔽的境界,此之谓“智者不惑”也。

三、勇

勇,儒家的伦理范畴,属于道德意志方面的品质,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可以说孔子对不同层次的勇作了颇为细致的划分,并告诫人们义理之勇不可无,血气之勇不可有。用理智统帅情感,以做正义之事为勇。“不惧”只是勇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是“勇”应该有正确的方向,当以道义为指导。“有义之谓勇敢”,无畏无惧只有与礼仪相联系,才是真正的勇。

篇8

【关键词】道德;评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道德是作为人自我约束和规范人在社会环境与工作生活中的人为标准,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行为准则。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的支撑,人类的进步需要道德的支撑,患得患失等都需要道德的支撑。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观

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可以逆溯到先秦时期,不同派别有着不同的观点。

(一)西周时期的道德观

《尚书》中,提出了道德的观念,要老百姓具有善心,对人友善。而恶是要遭人痛恨的,要遭到惩罚的,多次出现“德”、“善”、“恶”具有明确道德含义的文字。《尚书》明确指出德的标准在于“善”“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行善也在适宜,并要坚持不懈,否则就会丧失“善”。《尚书》对“恶”的惩戒,日:“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二)先秦诸家的道德观

人性理论是先秦道德观的理论基础,是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最先提出人性问题的是孔子。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没有建立起人性道德的命题,孔子已将“性”和“习”相对应,把“性”作为人的本性思想成为先秦人性论的基本理念。

战国时代的世硕,开始将道德与人性联系起来,将孔夫子提出人性问题具体化了,认为人的本性有善有恶,提出了道德是人的内在本性所有。

孟子提出性善论,对人性善恶作了比较系统的哲学论证,针对告子的自然人性论,从人性的本质入手,确立了人的本性在于社会性,人的本性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社会伦理规范。

(三)两汉时期的道德观

董仲舒认为,在道德修养上,董仲舒肯定了“教化”的作用,认为善是教训所然也。提倡“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要“制欲”、“防欲”,还要“言不及利”。

二、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是道德的善与恶,正当不正当的价值判断,好的道德行为能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带来幸福,值得人们颂扬。而坏的道德行为,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人们所斥责。道德评价标准的建立,也有一套自己的原则。

(一)科学原则

首先,科学的道德标准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道德准则、价值判断也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的道德评价规则也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

其次,道德评价标准必须符合人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道德评价标准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因为只有个体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主体性原则

人是道德价值存在的目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是一种抽象的命题,人是有生命的,决定了他存在的最高价值。我们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因此我们反对一切战争,反对奴隶社会对生命的摧残,来保护和平,保护生命。

(三)普遍性原则

道德标准的普遍化首先要求道德内容的普遍化。道德标准的制定总是依据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它不是针对统治阶级的某个个体或某个集团制定的,而是依据整个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集团制定的。

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

(一)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今世界人们交往更加紧密,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保证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更加突出。

1、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现代化公民的素质,首先是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把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结合起来,培养合格的公民素质。进行道德建设需要层次性,是指在社会建设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层次,有区别地进行公德教育。

2、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道德建设不具有强制作用,因此对社会不道德的行为仅凭道德是无法制止的。而法制建设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以违法行为给予严厉的制裁,这是道德所无法替代的。加强法制建设,是社会公德的重要保证作用。

(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所有职业人员在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包括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 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

1、加强制度建设。首先,把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化。在职业道德建设中,把行业要求的道德规范形成制度,让同行业的全体职工去遵守。加强监督,一方面是同行业内部职工的监督,另一方面是行业人员的监督。其次,改革行业体制。目前很多行业都不重视伦理道德建设,企业员工的行为就缺乏规范,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就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2、完善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要保障从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要满足职工生存发展的需要。制定职业道德规范不是要压抑个人利益,而是在符合社会公共秩序的条件下,满足职工的需要。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对员工进行道德规范和原则的宣传鼓励和教育,使他们懂得企业所求的行为准则,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培养人们的敬业意识开始,逐步培养他们的乐业意识。

(三)家庭美德

篇9

同理,假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红绿灯”来约束我们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标准,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非常友善相处,也就没有违规违纪和违法犯罪行为,创建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心中有盏“红绿灯”,必须严守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要求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基本标准。今天我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就是提倡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核心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本要求是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作为社会的公民,都应该自觉地践行这些道德规范,不容许践踏,否则就要遭受社会的唾弃。

最近,新闻媒体上披露的一起不满16周岁少年杀母砍父的事件,震惊了全社会。他杀母砍父的所谓原因是:“不杀死他们我就无法发展。”这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可悲,也可见这位少年的浅薄无知和道德的沦丧。父母毕竟对他有养育之恩,没有父母哪来的他?他不但不感恩父母,反而把父母视为影响他发展的敌人,真是丧尽天良。如果他的心中有盏“红绿灯”,那他丧心病狂之前起码会有胆战心惊的表现,心中的“红灯”会亮起,唤醒他的良知,不至于如此冷血地统下杀手。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总要有一盏“红绿灯”,知晓道德规范,明白该如何遵守道德规范,有所为,有所不为。

心中有盏“红绿灯”,必须严守行为准则,坚持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自觉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有责任、有贡献的人。

篇10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律支持;公民

公民道德就是围绕公民权利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强化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的认同。法律与道德教育息息相关,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必然性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来说,法律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道德教育,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公民道德教育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道德教育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文明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为道德教育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是,目前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还存在着道德沦丧、是非混淆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在法律的支持下,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律作为规范化、制度化、客观化、权威化的社会意识,对道德教育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而道德教育通过法律的不断支持,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法律相配套的道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法律支持是公民道德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要求

道德规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凝聚而成的,是一种软性调节,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特征。在一个充满复杂利益关系的社会里,只有道德存在是绝对不够的,社会需要另外一些约束机制来明确道德规则的内容和范围,这些约束机制就是法律。法律以明确性、制度性和威严性弥补了道德教育的不足,它把基本的道德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将其系统化、具体化、明确化,使道德原则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法律权威的广泛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道德规范的实现。目前,社会正经历着多方面的变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面对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某些负面效应,道德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通过立法活动使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制度化、明确化,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道德规范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以法律来推进道德建设。否则,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与奖惩机制,公共服务意识无以确立,道德高尚者最终只能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结果或被同化,或归于消亡,道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与特点

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以国家机器(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靠法律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起作用的。道德则是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通过教育的手段,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及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

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法律所包含的精神、规范、制度、环境、文化等内容,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规范、引导、确认、限制或保障作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建立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法律相配套的社会道德体系的社会实践活动。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直接把社会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会一体遵行的法律强制;二是法律通过奖励或惩戒等手段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三是法律的实施过程也是对社会价值观进行道德整合的过程。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点

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公民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过程。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不仅表现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表扬和奖励先进,树立先进典型方面。因此,道德教育的法律支持,主要是以法律自身高度的思想内容和崇高的道义精神,以它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可见,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强制性。法律把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使之具有法的属性,成为法律上的义务,要求全体公民一律遵行,没有例外,体现了法律对支持道德建设的强制性。第二,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创新性。道德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则是在理论上对二者的嫁接,是优势上的互补而不仅是简单的叠加和罗列,体现了在科学理论上的创新性。第三,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先进性。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一方面多元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意识使得社会环境空前活跃;另一方面,社会的良性运行对个体成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呼唤合适的制度和理论指导。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正好是社会所需,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性。第四,法律对道德支持的目的性。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通过肯定合法行为,表彰、奖励先进典型,惩罚违法行为,打击犯罪活动,可以教育人民遵守法律,改恶从善,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第五,法律对道德支持的辩证统一性。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必然性。道德和法律虽是不同的治理手段,却可以在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上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三、法律支持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

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坚持道德教育的同时辅以法律手段,强化法律的支持作用,结合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控制。

(一)在普法过程中宣扬和表彰高尚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