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范文

时间:2023-03-27 09: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修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修养

篇1

汉代儒家的代表董仲舒总结先秦时各家人性理论,试图调和孟荀对立的人性理论,并从神学目的论出发,首倡性三品说,把性归本于天,人副天数,人性只是天性的表现。认为天把贪与仁赋予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性。一种是纯善无恶的“圣人之性”,一种是可善可恶的“中民之性”,还有一种是有恶无善的“斗筲之性”。据此,董仲舒提出了由绝对至善的圣人制礼作乐,教化可善可恶的中民,以引导他们向善,而对有恶无善的斗筲之民则以刑赏制裁的模式。与董仲舒观点极相近的是王充,他认为“性本自然,善恶有质”(《论衡·本性篇》),人之善恶是由于所禀受的元气的精粗厚薄不同所致“,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论衡·率性篇》)。根据禀气的不同,王充把人性分为三等,其上者为极善之性,其中者为可善可恶之性,其下者为极恶之性。虽然王充也承认上下之性非复习所能移,却又认为极恶之性也可以进行教化。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论观点否定了先秦人性平等的学说,在人的本性中设定等级差别,以此为新的社会等级制度提供人性论依据,以论证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它们在人的本质上制造人的分裂与对立,并否定一部分人具有道德完善的可能性,但在理论上还是论证了道德修养的可为性,毕竟社会中具有“圣人之性”和“中民之性”的大有人在,这种人性论虽然与元典儒学所提倡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相矛盾,也不利于人的道德修养能动性的弘扬,但确实为道德修养在善化“中民”上的可为性提供了理论根源。

此外,宋明时代,理学家们在保持孟子性善论的前提下,论述了人性的双重性。如张载首先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他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太虚之气化生而成的,宇宙间只有一气流行,但气有“散写作论文”与“和”两种状态:散则为万物阴阳二气,和则是作为本来状态的太虚。人性就是气的两种状态的统一。人的气质之性由阴阳二气凝成,这阴阳二气有清浊,它凝成详细的人的形质后,其性有善有恶。程颢、程颐则以“理”为核心,把“天地之性”上升为“理”,以“理”定性,把人的天地之性规定为义理之性,而以气质之性为人欲,提出“性即理,所谓理,性是也”(《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义理之性是天地本体道德精神的表现,纯粹至善;而气质之性则是人的自然属性,善恶相杂,是人性恶的渊薮。朱熹以“理一分殊”的理论论证了人之性同具一理,但又各有不同。朱熹认为人性本于天理,是人对天理的禀赋:“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以为天,地得之以为地,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朱文公文集》卷70)在程朱看来,宇宙万物都是理的现实表现形式,并以理为自己的本质,人性就本于天理。性是理,性之善本于理之善:“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孟子集注》卷11)。

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也是首先关注人性问题的思想家,他“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命题开启了中国儒家人性论的先河。继孔子之后,孟子明确地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之性就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本质规定性,即“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为性,只有道德才是人所独具而动植物所没有的本质属性。所以,在孟子这里,人性就是人的道德性。其次,孟子还从孔子的仁学出发,肯定人具有善良的本质,这种善良的本质,就是植根于每一个人心中的仁义礼智,即“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并非由外部灌输、植入人们的观念之中,而是人们内心先天就具有的,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故称之为“良知良能”。当然,他认识到人们天生具有的并非现成的道德观念,而是这些道德观念的萌芽,孟子称之为“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也就是说,这些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和是非心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善端”。孟子的性善论并不是肯定每个人都具有现实的善,而是强调每个人具有一种可能为善的本性,或者说,天赋的人性是一种可能的善,是善的本原。正是由于每个人的人性是一种可能的善,因此,通过认识主体的道德修养达到人性的至善,完全是可能的。这就为道德修养提供了可能性根源。

荀子的性恶论,其逻辑起点是对性的解说。荀子指出,人性并非人的道德性,而是人的自然本性,把人性规定为人的自然本质,“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集解·正名》),“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荀子集解·性恶》),也就是把人的自然欲望视为人性,并且认为这种欲望不加约束,任其发展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所以他认为人性本恶,其善是后天社会教化的结果。此即所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荀子看来,人的自然本性是求得自己的生存与舒适,其发展的倾向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相冲突,故具有恶的道德价值,不能任其发展,而应施之以礼乐教化,引导其向善。荀子也对“化性起伪”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述。他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荀子·儒效》)可见,荀子的“人之性恶”并不是否定善,而恰恰是强调通过道德主体的修养克服、改造人自然本性中的“恶”,“化性起伪”以巩固人道德本性中的“善”的必要性。一言以蔽之,荀子的性恶论为社会道德提供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根源。

理善而欲恶,即人性中的理欲对立成为宋明理学道德修养论的又一个理论根源。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将善与恶同时植根于人性之中,强化了道德主体自身的紧张,这种紧张并非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的压迫感,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是主体自我的理欲交战。这就在传统道德的范围之内最终确定了人的道德完善的内在超越之路。二、以躬行实践为本质规定所谓道德修养,也就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和民族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自觉地通过学习、磨练和自我涵育、修正,确立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水平,从而成就完善其德性的道德活动过程。道德作为是一种社会规范行为,不能离开社会实践。道德修养是一种精神———实践活动,实践性是道德修养的本质性规定。“儒家工夫虽然包括精神上的追求甚至是形而上的超越,但是,这种精神追求与形上超越总是要落实在日用常行的实践之中。儒家的精神追求与形上超越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而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要求虽高,但并非海市蜃楼,“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害是要笃实躬行。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否高尚,不能凭其言论,要看他的实际行动是否做到言行一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弟、信、仁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道德规范,孔子把履行这些道德看得比学习文化知识更加重要,足见他对道德实践的重视。孔子以后,孟子强调行就是养气、寡欲。养气即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指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达到的一种境界,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而妨碍养气的是人们的欲望,人的欲望压抑了人善的本心,要保存仁义之心而不丧失,必须克制、减损欲望,即“养心莫善于寡欲”。仅此还不够,还要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荀子也极为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也就在于行,《荀子·儒效》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将行作为学习这一与道德修养相关的道德活动的最高阶段,认为行高于知,因为通过行,使所知的东西更加明确,此即所谓“行之,明也”,“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同时,荀子认为道德实践活动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只要有恒心,一点一滴地积累善行,便可达到圣人的境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且,荀子把是否“行之”作为区分“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的标准之一。荀子认为,所谓“君子之学”就是“入乎耳,出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而“小人之学”则是“同样入乎耳,出乎口”。[2]宋明时期,不论是主张“知先行后”的,还是“行先知后”抑或是“知行合一”的,都强调行的重要。王廷相第一次提出“实践”这一范畴,指出“实践”就是“力行”。王夫之提出“行可以兼知,知不可以兼行”,认为道德修养中行比知更具积极性、主动性。程颢说:“人只是一个习。今观儒臣自有一般气象,武臣自有一般气象,党戚自有一般气象,不成生来便是如此?只是习也。”(《遗书》卷18)朱熹“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朱子语类·答曹元可》)他还反复对学生说“:讲学固不可无,须是更去自己身上做工夫。若只管说,不过一两日都说尽了。只是工夫难。”(《朱子语类》卷13)“小立课程,大作工夫”(《朱子语类》卷8)“自早至暮,无非是做工夫时节。”(《朱子语类》卷8)可见,朱熹所说的“工夫”不是纯粹的知识形态的研究、学习,而是一种身心一体的实践性活动。另外,朱熹还把种种工夫归结到“知”与“行”的问题,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的“格物致知”、“道问学”、“穷理”、“进学”均可以归结为“知”的工夫,而“正心诚意”、“尊德性”、“居敬”、“操存”则可以归结为“行”的工夫。他认为工夫论“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朱子语类》卷9)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朱熹强调“行”才是它们的“本原”,从而保持了实践工夫的“第一义”的本原意义。他总是说:“主敬,穷理虽二端,其实一体。”而这个“一体”显然就是他所强调的力行,“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13)

陆九渊虽然在修养方法上倡导采用“发明本心”,但他并不是将道德修养的工夫看作是完全的闭门修养,反身内求。他同样重视道德践履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道德修养要在“日用处开端”,要引导人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对“本心”之理的体证,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他说:“圣人教人,只是就人日用处开端。如孟子言徐行后长,可为尧舜。不成在长者后行,便是尧舜?怎生做得尧舜事,须是就上面功夫。”(《陆九渊集·语录下》)这里,陆九渊认为,人的道德观念、道德修养的提高,均需要在日用生活中开始,作为理想道德人格的圣贤,也均是通过日用生活中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可见,陆九渊关于“就人日用处开端”的修养方法也具有重视道德践履的特点,这与儒家一贯强调的道德修养须躬行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三、以慎独自省为修养方法

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学非常强调道德修养中的克己自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荀子继承了儒家的这一修养方法,并作了独特的发挥。荀子提出:“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荀子·劝学》)人要不断地学习广博的知识,而且要运用这些知识常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只有这样,才能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去恶从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人只有常常地运用这些知识常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保存和发扬长处与美德,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达到理想的人格。

孔子最先提出内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孟子继承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使孔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向“存心养性”、“求放心”、“养浩然正气”的“内在工夫”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脱离外在实践的、封闭的自我反省的道德修养学说。[3]尽管孟子的道德修养论脱离了外在实践走向封闭的自我反省之道,有其偏颇之处,但他重视道德修养的内在工夫却是丝毫不为过的。因为道德实践很少依赖于外在约束,而是主要取决于内在的自律自觉。儒家学者深明于此,因此对慎独与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非凡重视。《大学》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然后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之,如见其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人独处,往往是放纵自我的好时机。儒家却提醒人们在此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见慎独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实践。

自省是指自我反省和剖析。孔子说:“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要做到自省是很不容易的。孔子曾感叹万分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自省尽管很不容易,但并非无法实践。曾参就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孟子也提出了“自反”“、反诸己”的思想。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岂宜至哉?其自反而仁也,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己矣。“”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

陆九渊以“明心”、“立心”为道德目标,肯定“心即理”,故而在道德修养上,倡导“自存本心”的“简易工夫”,即通过反省内求的方式,发明自我本心的内在之善,以实现自我的道德精神人格。他认为,道德修养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不需要繁琐的程序,道德修养的要害在于主体的“自觉”。他教导学生说:“汝身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悌,本无少缺,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二程提出:“一身之上,百理具备,甚物是没底?”(《遗书》卷15)“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遗书》卷3)“人皆可以成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已者,皆自弃也。孝其所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遗书》卷25)认为每个人成为圣人都是可能的,而最切近、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从自己做起,即“近取诸身”,“孝其所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4]

四、以圣贤君子为人格目标

儒学的道德理想人格的设计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系统,有:君子人格、豪杰人格和圣人人格三种。[5]这三种人格代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君子、贤人与圣人。尽管这些理想人格在本性上都是与普通人同类的,即“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但像圣人一样能做到道德完善的却廖若晨星。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圣人全备天德、博施济众、行仁安民,具有与天一样崇高而伟大的美德和功业。首先,圣人法天立道。圣人德合于天,故能法天之意建人极、立人道。“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圣人见端而知本,精之至也,得一而应万,类之治也。”(《春秋瀪露·天道施》)圣人能知“天命成败”之本,与天合一故能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弊,能化天道为人道。其次,圣人是“人伦之至”“、百世之师”。圣人是道德的化身,是道德极致完善的人格典范。圣人的一切行为,无论是有意无意,都是其内在道德本质的自然流露,都可以达到“与天地参”“: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再次,内圣外王。儒家的内圣与外王是内在关联、一体并存的。儒家思想认为,完善自己虽然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从内向外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出发点,治国平天下是终点,是归宿。圣人承担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须有博大的胸怀,能博施济众、行仁安民。

篇2

第三,谈谈习练健身气功为什么要涵养道德

健身气功要求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其中调心是核心,而广义的调心,不仅包括练功中运用意识的内容,还包括道德的涵养。虽然吐纳、导引都有益于健康长寿,但这只不过是达到“调心”更高境界的手段而已。调身和调息所产生的锻炼效果是有限的,更有利于养生的是入静养神和道德涵养,也就是健身气功的心理调节,它有利于缓解处于激烈竞争中人们的心理压力,使练功者处于一种恬淡虚无的怡然状态。

调心的基本要求是入静,就是自觉地调控心理活动,通过意守达到入静养神的目的。意守的本质特征在于轻松的意念专一,不要求对指向的事物产生明晰的认识,这就是初级的入静。高级的入静是无思无想、达到忘我的境界,古书形容“心如明镜止水”,“神如浩渺太空”,此时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心理学称为“高峰体验”,这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心态,最有利于健康长寿。健康教育专家都强调良好心态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意义,这已经形成共识。在入静条件下,让人体自动调节系统不受干扰而发挥作用,一切阴阳失调的状态都能调整过来。但是,当自动调节系统受到干扰,已经失灵时,就需要其他措施来干预了。健身气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我调控,练功有素者,意守还有主动调节控制的作用,这与良性的心理暗示和想象有关。例如意守头部时,血压上升,意守足部时,血压下降。传统气功以意行气,可以调节气血升降。阴虚阳亢的人,意守在下的腧穴可以潜阳。反之,意守在上的腧穴可以升阳。

国外学者对练“超觉静坐”的人做过对照试验,证明练功者比不练功者,其神经紧张程度明显减轻,反应速度明显加快,液态智力显著提高,学习速度、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性、创造性等都显著地改善。现在国家体育总局编创推广的易、五、六、八等9套健身气功功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证明,对改善人们的心理品质效果比较明显。当人们进入气功状态时,大脑的活动更加有序化、同步化,气功态脑电效应研究表明,入静不是休息,不是睡眠,也不是催眠状态,而是一种整合功能状态,称为气功“功能态”。气功锻炼使大脑在清醒条件下降低其复杂性,减少混乱状态,当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时,管理内脏活动的中枢却活跃起来,所以紊乱的功能得到自动调整。

总之,练功可以改变脑功能的活动特性,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而这两者恰好是气质、性格等心理特性的生理基础。例如西方称为“A型性格”的人,表现为典型的“急性子”,易激动、不耐烦、爱发怒,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练功放松不仅防治了这些病,而且性格也变得温和起来。再如“C型性格”者,表现为典型的“爱生闷气”,是情绪受压抑的忧郁性格,表面上逆来顺受,内心却怒气冲天,此类性格,易患癌症、溃疡病,不仅可以通过练气功等综合干预使疾病得到康复,而且性格也变得开朗乐观起来。这说明不良性格和气质,是可以通过练功获得一定程度矫正的。

通过入静,能够精神内守,减少紧张和压力,使生理机能达到最佳状态;由于气功锻炼要求心情舒畅,意念集中,不受外界干扰,体内的自动调节机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时本能的免疫能力和适应能力就得到了开发。由此可见,健身气功要产生良好的效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难以达到的。但是,现在很多练功的人,对功法本身的锻炼非常重视,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非常不够,甚至根本就没有顾及过。虽然他们练功中也常说“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等格言,但却没有真正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没有处理好社会、家庭和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导致在“人生不如意”的因素刺激之下,产生了不良的意识冲动,引起七情的偏激反应。对于练功者来说,七情的刺激引起体内气运失常,从而危害健康的程度,往往要比正常人还要严重。因为练功者的功夫越高,意念对“气”的控制能力就越强,这时一旦情绪发生严重偏颇,就会引起体内气血循行的失常,必然影响到身心的健康。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周瑜是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的,气死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这种现象导致的极端反应。那么,在“不如意”的人生环境里,我们要怎样才能保持情绪、感情的平稳,从而使意念活动处于良性状态,不出偏颇?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道德的修养,这不仅是练功的保证,也是练功的基础,更是练功能否达于上乘的关键。

最后,谈谈怎样涵养道德

涵养道德是健身气功调心的重要内容。练功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又能促进功夫的提高,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是互相促进的。怎样涵养好道德,也就是怎样维护心理健康的问题。孔夫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两千年后的我们,也要如同坚持练功一样,每天要自我反省,检点有哪些不当的言行,加以改正,做得好的自我表扬、自我鼓励一下,每天都要有一点进步,这就是“进取为乐”。

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许多说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以下6条,我们不妨自己对照检查一下。

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看问题能持客观的态度。道德不是别人规定的清规戒律,逼着人们去遵守,而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自觉自愿地遵守。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实践出真知,需要在实践中修养,不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还要学习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智力水平。健身气功可以开发智力潜能,排除私心杂念的干扰,有助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人贵有自知之明,对人对己都要采取客观态度,这与第1条是一致的。

篇3

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安排上《思想道德修养》力求把比较严肃的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启迪学生思想、增加道德思考、丰富道德联想、努力道德实践的一系列教学环节。作者致力于探索一种生动活泼的教材编写形式,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此,在充分体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之外,它还单独列出了“要点揭示”、“案例分析”、“问题思考”、“阅读文献”和“实践园地”等辅助学习的内容,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有利于使道德教育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在当前,如何使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能进一步深入人心,收到更好的实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思考,力求运用各种可接受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以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人与内心世界的矛盾为起点,展开了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分析,把人生观的树立,同社会主义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境界结合起来,使人生观的教育更好地同树立大学生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思想道德修养》强调了人的社会价值取向,把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内容为重点,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把当前时代需要的道德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同国家、社会、集体和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强调做坚定的爱国者和坚持********的理想,突出了道德修养的主旋律,更好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要求。

篇4

文/徐 伟

那天,他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在途径黄河北大街时,一辆疾驰而来的电动车,把他撞出老远。他感到自己像羽毛一样飞了起来,又像石头一样重重地落下来。他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一个小伙子就跑过来,一把把他扶起,惊慌失措地问:“大爷,您没事吧?我送您去医院吧?”他这才明白,自己被撞了,眼前的人就是肇事者。“你咋骑这么快啊?”身体的疼痛袭来,他强忍着问,面露愠色。“不好意思,对不起大爷!我亲戚住院,要做手术,我着急往医院赶。”小伙子一再道歉,解释。“哦,家里有病人啊,那你走吧。”他善解人意地说。

“大爷,不能让他走!你被撞得这么狠,得去医院检查检查啊!”“下班时段还骑得那么快,没一点公德意识,让他出点‘血’长长教训!”“你那么大岁数了,检查检查吧,有个好歹就麻烦了。”他这才发现,现场已经围了很多人,大家七嘴八舌,无不谴责莽撞的肇事者。再看惹麻烦的小伙子,正窘迫地望着他,紧张得直搓手。他心头一软,说:“孩子,你走吧,我是沈飞干部,有医保。”他又对围观的人说:“谢谢大家关心,我没事儿,让他走吧。他赶时间呢,下次注意点就行了。”

围观的人散了,小伙子走了,他感到整条左腿麻麻的。他想了想,咬咬牙,决定奢侈一把,花钱去公共浴池泡个热水澡。一瘸一拐,好不容易到了地方,他脱下厚厚的棉裤才发现,左腿青了一大片,肿得好高。放好衣裤,他急忙进屋跳进热水池,暖流袭来,舒服极了。泡了一个多小时,他感觉好多了,这才洗了全身,擦干,穿衣回家。

他的家极其简陋,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看上去都有些年头了。唯一能看出模样的是一个小方桌,桌上摆着个大药盒子。这个大药盒子分量重着呢――他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二都花在里面。他老伴病着,没工作没社保,常年吃药,全靠他那点工资。

没错,他根本不是什么沈飞干部。他只是个大半辈子出苦力,被迫买断工龄、然后四处打零工的工人,半年前才找了一份相对安稳的保安的工作。所以,他也没有医保。他是为安抚众人,帮小伙子脱身,才撒了个善意的谎。

他以为,这事做过了,也就过去了。没想到,3天后,全国各地各路媒体纷至沓来。他就这样火了,好事一件接一件等着他:他被所在物业破格提拔为保安班长;公司老总承诺,年终要重奖他;沈阳463医院中医科门诊为感谢他传递“正能量”,为他提供今后的免费体检和医疗救治。

他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以自己善良的本分待人。但他撒下了弥足珍贵的善良的种子,善良能让这个世界芬芳美丽。善良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更是一种习惯。善念相伴,花开似海。他――王福顺,以自己60年的修行,赢得了“中国好大爷”的美誉。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4年第8期,有删改)

【读写联通】

点面结合,塑造形象。本文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既有对王福顺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也有对周围人的描写;既写出了王福顺被撞时的感受,也对他的陋室进行了具体的介绍。这样点面结合的具体刻画,凸显出主人公善良的本性。

【跟踪演练】

1. 内容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整体阅读全文,先从文中找出主要人物王福顺,然后筛选出事件的起因――他被人撞;经过――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帮肇事者解围;结果――被媒体发现,赢得了“中国好大爷”的美誉。最后将相关内容合并,用“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可。

2.词语品味。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唯一能看出模样的是一个小方桌,桌上摆着个大药盒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品味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先分析两个加点词语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这两个词语所反映的人物的家庭情况来回答。

3.心理揣摩。“再看惹麻烦的小伙子,正窘迫地望着他,紧张得直搓手。”请揣摩一下此时小伙子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结合周围人的反应,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出来即可。

4.拓展延伸。王福顺老人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写启示要结合人物的事迹和社会对他的回馈来写,本题从王福顺老人的精神对你的影响或者让你所明白的道理的角度来回答即可。

有一种孝心要坚强

文/刘天毅

她是个不幸的孩子。父亲很早就离开了家,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她从小就非常懂事,从5岁起就能帮助妈妈做家务,母女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2011年11月6日,母亲被查出患了严重的肾病。她看着昏迷中的母亲,哭成了泪人。她在心里埋怨道:“苍天啊!你怎么这么不公平,爸爸已经离开我们了,怎么还要让妈妈遭此灾难呢?”经过认真思考,她决定退学为母亲治病,因为她不能没有母亲。

第二天,母亲清醒了过来,得知她退学的消息,愧疚地说:“你别管妈了,回到学校吧。”她含着泪水说:“学习可以再补,但妈只有一个,我不能没有妈妈。”母女俩抱头痛哭。

她听说青岛有一家中西医结合专治肾病的医院,立即带着妈妈去青岛。找到了青岛那家医院,她“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请求医生一定要救救自己的母亲。她的孝心和坚强感染了医生,院长立即表示尽最大的努力救治,并答应给她减免部分医疗费用。

在青岛治疗的日子里,每天清晨,她总为母亲梳头洗脸,给母亲买来早点。由于母亲生病怕冷,她每天晚上都要给母亲盖几次被子,并不时用热水袋给母亲取暖。病情严重时,母亲有时腰部没有一点力气,弯下或直立都非常困难,连下床都得人搀。母亲痛苦不堪时,她总会像哄小孩一样说:“妈妈,再忍一下,忍一下就过去了。”母亲手术、透析的一个月中,她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每次只有看到母亲安静熟睡,她才放心地眯上眼睛。

2012年4月,她带着病情稳定的母亲从青岛回到成都老家。为给母亲治病,原本留给她上学的积蓄全部花光了。为了家庭的开支以及母亲每周一次的透析,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母亲原是一家公司送机票的,为了给母亲治病,她接替了母亲的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给母亲曾经的客户打电话送机票。每次看到女儿辛苦的样子,母亲总觉得自己是个拖累。然而,每当这时她总会对母亲说:“妈,女儿已经长大了,这点苦真的不算什么!”

…………

她的孝心感染了身边的人,而当她知道母校准备为她组织大规模募捐时,她断然拒绝了。周围的人觉得这小女孩不可思议,都说她太执拗了。面对众人的疑惑,她说:“妈妈病了,照顾她是做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该让别人来承担。我能自己挣钱了,那些钱应该捐给更困难的人。”

她就是路玉婷,现为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初三学生。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路玉婷周一到周五上课,努力赶上曾经落下的课程。周末,她骑上自行车帮妈妈送飞机票。

路玉婷用自己的至孝和坚强给母亲以力量,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她的美德如一缕阳光,让人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20期,有删改)

【读写联通】

以小见大,凸显主旨。本文叙写了路玉婷毅然辍学为母治病,独担家务精心护母的事迹。从一个个体孝敬母亲的故事中表现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题。从一个故事中让人汲取到坚强面对生活的“正能量”,结尾点题,凸显主旨。

【跟踪演练】

1.信息筛选。路玉婷对母亲的孝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赏析。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末这句话。

她的美德如一缕阳光,让人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象分析。从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看出路玉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口语交际。如果你是路玉婷的朋友,请你劝说她接受大家的帮助,渡过难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是个不幸的孩子。父亲很早就离开了家,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她从小就非常懂事,从5岁起就能帮助妈妈做家务,母女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2011年11月6日,母亲被查出患了严重的肾病。她看着昏迷中的母亲,哭成了泪人。她在心里埋怨道:“苍天啊!你怎么这么不公平,爸爸已经离开我们了,怎么还要让妈妈遭此灾难呢?”经过认真思考,她决定退学为母亲治病,因为她不能没有母亲。

第二天,母亲清醒了过来,得知她退学的消息,愧疚地说:“你别管妈了,回到学校吧。”她含着泪水说:“学习可以再补,但妈只有一个,我不能没有妈妈。”母女俩抱头痛哭。

她听说青岛有一家中西医结合专治肾病的医院,立即带着妈妈去青岛。找到了青岛那家医院,她“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请求医生一定要救救自己的母亲。她的孝心和坚强感染了医生,院长立即表示尽最大的努力救治,并答应给她减免部分医疗费用。

在青岛治疗的日子里,每天清晨,她总为母亲梳头洗脸,给母亲买来早点。由于母亲生病怕冷,她每天晚上都要给母亲盖几次被子,并不时用热水袋给母亲取暖。病情严重时,母亲有时腰部没有一点力气,弯下或直立都非常困难,连下床都得人搀。母亲痛苦不堪时,她总会像哄小孩一样说:“妈妈,再忍一下,忍一下就过去了。”母亲手术、透析的一个月中,她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每次只有看到母亲安静熟睡,她才放心地眯上眼睛。

2012年4月,她带着病情稳定的母亲从青岛回到成都老家。为给母亲治病,原本留给她上学的积蓄全部花光了。为了家庭的开支以及母亲每周一次的透析,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母亲原是一家公司送机票的,为了给母亲治病,她接替了母亲的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给母亲曾经的客户打电话送机票。每次看到女儿辛苦的样子,母亲总觉得自己是个拖累。然而,每当这时她总会对母亲说:“妈,女儿已经长大了,这点苦真的不算什么!”

…………

她的孝心感染了身边的人,而当她知道母校准备为她组织大规模募捐时,她断然拒绝了。周围的人觉得这小女孩不可思议,都说她太执拗了。面对众人的疑惑,她说:“妈妈病了,照顾她是做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该让别人来承担。我能自己挣钱了,那些钱应该捐给更困难的人。”

她就是路玉婷,现为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初三学生。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路玉婷周一到周五上课,努力赶上曾经落下的课程。周末,她骑上自行车帮妈妈送飞机票。

路玉婷用自己的至孝和坚强给母亲以力量,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她的美德如一缕阳光,让人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20期,有删改)

【读写联通】

以小见大,凸显主旨。本文叙写了路玉婷毅然辍学为母治病,独担家务精心护母的事迹。从一个个体孝敬母亲的故事中表现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题。从一个故事中让人汲取到坚强面对生活的“正能量”,结尾点题,凸显主旨。

【跟踪演练】

1.信息筛选。路玉婷对母亲的孝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赏析。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末这句话。

她的美德如一缕阳光,让人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象分析。从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看出路玉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口语交际。如果你是路玉婷的朋友,请你劝说她接受大家的帮助,渡过难关。

篇5

关键词:孔子;道德修养;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59-02

一、孔子道德修养思想的内容

(一)“仁”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普遍的美德,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基本美德都必须围绕“仁”这一中心思想。《论语》中,孔子并没有对“仁”做一个确定的定义,而是依据不同的环境、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对“仁”进行阐述。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仁的根本;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仁者是富有爱意、具有慈爱之心的人。《论语・颜渊》一章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回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周礼的要求。从《论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诸如“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等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仁”超越了基本道德规范范围,具有崇高地位的一种个人道德修养思想。

(二)“礼”是道德修养的要求

孔子认为,“礼”是道德修养的方式,是人们交往相处的准则之一。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就是通过“礼”,使人们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伦理规范、家庭道德观念等具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克制自我行为,提高自我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社会规范、民间风俗,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礼”的约束之下形成自觉行为,使人们不论是对自己、对他人还是对自然都有“礼”。在《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是很多的,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是,人们只有通过遵循以仁义为本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规范,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才能建立有序协调的人际关系;“不知礼,无以立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强调用“礼”来规范人的言行举止。“礼”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条主线,是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力保障,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石。

(三)“慎独内省”是道德修养的方法

“慎独”指的是个人在独处的境况中,其言行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慎独对行为人的自觉性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人们在无人监督的状态下不要去做坏事,而且要求人们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恶以善小而不为”。这种道德修养方法是一种很高的个人修养境界,道德高尚之人,即使在独处的环境下也能自觉依据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对于个人的内在修养是非常看重的,这种修养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内省来实现的。“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要求人们能够反省自身错误并能从内心责备自己。“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认为,人在自我反省与警醒时没有做对不起他人的事,无愧于心,那他就不会有忧虑和恐惧存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道德与不道德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使人对个人修养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慎独内省”,人们能够出于自觉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与错误并进行改正。

(四)“知行合一”、“立志有恒”是道德修养的原则

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弟子言行一致,强调“知”与“行”二者的统一性。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的德行,就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察其言语和行为是否一致;孔子强调“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不以言举人”等等,在《论语》中很多观点,都体现了孔子要求学生言行一致的思想。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深刻理解并遵守行为准则,这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认为,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或者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就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经常与学生“言志”,如在《论语》里记载,“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孔子这些观点都凸显了志向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立志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他要求学生要胸怀远大的志向,并且拥有为实现这一远大志向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五)“内圣外王”是道德修养的目标

“内圣外王”是孔子教育的最终目标。“内圣”指的是个人内在修养,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外王”指的是用道德价值治理国家,以达到仁政的目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核心思想史“仁”,认为只要人人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要求,人们遵循道德标准与道德规范,就会使国家发展、社会稳定,达到太平盛世。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君子人格的养成,个人通过自身的反省约束,重视内在修养,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二、孔子道德修养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道德修养思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论语》中,孔子给我们阐述的是一幅讲仁爱、重诚信、注礼节、亲和睦的美好蓝图,我们继承和发扬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道德人格,规范道德行为,实施人文关怀

孔子的君子理想人格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树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君子理想人格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与道德准则,注重“仁、义、礼、智、信”,强调“克己复礼”,重视个人的内在修养。在当代,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仍旧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有助于完善人们的道德人格,规范其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过度追经济利益而致使人际关系淡漠、道德缺失,孔子的仁爱思想恰恰弥补了人们精神上与思想上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人文关怀的作用。

(二)调整他己矛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文化价值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就看出孔子的人际交往思想,该书体现出五种人际关系,即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以及朋友关系,孔子对这五种关系阐述,为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亲”、“尊尊”、“尊贤”、“泛爱众”,这些人际交往关系思想强调,人们依据自己的身份尊重爱戴身边的人,彼此和睦相处,有助于调和他己矛盾。在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日益密切,同时,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人们的交往趋向功利化。而孔子的人际交往思想,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彼此相互理解,弘扬和发展和谐的人际交往价值观。

(三)培养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孔子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就是要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还要“立志有恒”,拥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人都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标,而忽略了自身的内在修养,缺乏坚定的信念和信仰,贪图享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同时,这个社会对于道德的呼唤之声越来越强烈。孔子认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在对道德规范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目标,用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和信仰。现代人,应当用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使之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发展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并在实际生活中贯彻道德规范,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导下,才不至于偏离道德规范的轨道,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才能不会被轻易影响,才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样,整个社会风尚良好,社会生活井然有序,国家安定,人民幸福。

(四)培养诚实守信意识,孕育道德人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诚实守信的社会,诚实守信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诚实守信有了新的内涵,就是互相关爱、和睦相处、诚恳待人。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中明确要求我国公民要明礼诚信。然而,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很多人丧失了诚信、丢失了自我,利益至上、弄虚作假等现象层出不穷,直接导致了人们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从而扭曲了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真心相处、平等友善的关系,整个社会陷入了诚信缺失的大漩涡。“言不信,行必果”,孔子认为讲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之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和朋友的交往过程中,要做到言而有信,讲信用;对孔子道德修养思想的学习与运用,有助于公民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公民诚实守信的意识,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孕育与完善,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及凝聚力。

孔子道德修养思想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使人们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其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及处世态度。孔子道德修养思想维护了人的尊严和人格,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71-77.

[3]徐俊军.孔子“德教”思想刍议[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6-15.

[4]陈雁.孔子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D].苏州:苏州大学,2006:34-49.

[5]宋丽娟.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本意蕴[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0:13-23.

[6]徐玲.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9-23.

[7]宋雪莲.孔子教育方法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14-44.

[8]王林琪.孔子的君子论对加强当代中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启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3-8.

[9]史磊.孔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21-30.

[10]张力红.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33-51.

[11]仝迷锋.论孔子的道德教育[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13-20.

[12]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55-61.

篇6

关键词:加强;教学言语;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56-02

“修养”的含义很广泛,概括说,主要指一个人在政治、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进行的学习、磨炼和陶冶的功夫,以及经过长久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素质。引申到课堂教学言语道德修养这一概念则主要指课堂教学言语行为主体在教学言语道德意识和教学言语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教学言语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教学言语道德品质和达到的教学言语道德境界。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提高师生言语道德水平的内在条件,而师生的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言语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本人的主观努力,因此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具有自律性和自觉性。

一、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言语行为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教师要使自己具有完美的教师素质,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职业要求的合格人才。这是教师自身职业的发展,也是教师自身作为生命体不断成长的需要。由于社会的前进,任何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都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需要发展变化的,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教学言语道德水平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而这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对自己的影响,必须通过教师自身在具体的教学言语实践活动中的自我修养才能发挥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业道德方面问题也会不断出现,主要体现在教学中的言语行为中,如言语歧视、言语侮辱、言语冷漠等,不但伤害了学生的利益,也有损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利益,更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利益。必须加强教师的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只有做到了言语道德修养,就会更好地在职业道德上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教师。

2.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教学中师生的言语道德行为对学生的道德影响乃至智慧提升的作用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要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师生的言语道德修养不可少。一是教师的言语道德修养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育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而青少年时代,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等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是极具可塑性和仿效性的。教师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故而,教师的言语道德水平,也决定着学生的言语道德水平。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最基本的言语道德修养,那么很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你的学生自我教育要求你有一定的教育作风……如果老师不时对这个或那个学生大力恼恨并让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表现为大声呵叱和气愤下随意惩罚学生,力图最厉害地训斥他,那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自我教育。”[1]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言语道德修养,怎么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呢?更怎么能教化学生呢?二是学生的言语道德修养对自身言语道德的影响。言语道德水平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好坏的重要部分。如果说教师的言语道德修养是影响学生自身言语道德水平的外在条件之一的话,那么课堂上学生自身的言语道德修养是提高学生言语道德水平的内在条件。因此,要真正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具有言语道德的时代新人,还必须有一定的言语道德修养。

3.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与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传统应试教育区分开来,体现了注重人伦精神的现代教育要求。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师生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加强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体现,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途径,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师生提高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做指导,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将很难进行。赞可夫在谈到对教师的要求时也说道:“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受过很好的师范训练,具备很高的一般文化水平和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性。”[2]而对于学生来说,正确的理论知识是指导自己言语道德健康成长的方向。因此师生在进行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时,必须要学好一定理论。

首先要学好理论,尤其是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作为一门研究伦理道德起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必然包含着对言语伦理道德的科学研究,它指导着教学言语伦理道德的研究方向。学习及伦理学是师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前提内容。它不仅是师生学习、理解教学言语道德要求的重要依据,而且能够帮助师生加深对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意义的认识,进而增强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自觉意识。其次是语言学尤其是教学言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学习语义学、修辞学、语境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打好语言的功底,提高职业技能,还能更好地使教师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中的言语关系,促进课堂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更好地进行。而对于学生来说,语言学理论知识不但是其整个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和关键部分,还能帮助他们深刻了解语言使用的规律,提高自身言语修养。再次是教学言语道德原则和规范。这是直接影响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师生要认真学习教学言语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容,并经常用这些原则和规范来评价自己、审察自己在课堂中的言语表现,从而积极进行教学言语道德修养。除了学习以上理论知识外,还要了解一些与教育伦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也是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内容。

2.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实践

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过程,不仅是学习教学言语伦理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还是师生积极在教学实践中锻炼的过程。课堂教学实践是理论学习的基础,是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必要路径。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一些关于教学言语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是重要的,但实践的作用更为重大。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学而于行之而止矣”。(《荀子・性恶》)指出学习了以后还要实践躬行,用实践结果来检查自己的言语道德意识和言语道德行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自己在教学中的弱点,才能不断深化自身的言语道德修养。也说过,“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3]实行才是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根本标准。因此,师生只有在课堂教学言语互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言语行为的是非善恶,认识到进行言语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进而才能真正提高自身教学言语的道德素养,这也是进行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目的。这就要求师生双方都积极参入课堂教学互动实践中,多交流,多沟通,互相学习,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言语修养。

3.加强教学言语道德的内省意识

所谓内省就是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有无过失。我国自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就重视这种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论语・颜渊》中提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提倡“内省”、“自论”。孟子用“存心”对内省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宋明理学家继承了孔孟的“内省”的修养方法。程颐提倡“诚敬”、“致和”、“集义”,王守仁主张“致良知”的方法。虽然这些都有唯心主义的倾向,但它强调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有其合理的一面。今天我们强调加强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内省意识,正是以辩证的眼光看到,教学言语道德修养不但离不开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也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它是不断提升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推动力。内省是教学言语道德修养一个很高的境界,只有做到内省才能在教学言语道德修养过程中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其修养的自觉本质。它使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从外化变为内化,是教学言语道德不断成长的表现和结果。

做到内省首先要在学习和实践前做到自查,自查自己的教学言语行为的善恶现状。其次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言语行为是否符合教学言语道德标准,再次就是在学习和实践后省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合理妥当。内省对于教师来说更是至关重要。衡量一名教师的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程度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的内省程度如何。在对教师的修养水平的看法时,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4]因此,内省是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学生若没有一定的言语道德内省意识,不但很难提升自己的言语道德修养,而且会影响其言语道德的成长。

总之,加强教学言语道德内省意识是进行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关键的一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加强内省意识,敢于攀登这言语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08-209.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33-234.

篇7

关键词:成己之学;道德修养动力机制;孔子;孟子;王阳明

中国儒家以注重德性修养而闻名,但对于为什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人生境界,学界则普遍认为儒家缺乏专门的论述与探讨。对此,笔者认为,中国儒家在注重道德修养具体过程的同时,通过“成己”之学,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关于道德修养的心理动力机制的观点,其特点是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将之“内化”为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把道德修养过程和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过程统一起来,从而激励主体的道德修养实践行为。

一、孔子的“为己”

孔子首倡为己之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在这里,“己”不是生物意义上实存的自己,而是集道德可能性与道德理想于一身的“未完成的自我”。首先,对于孔子而言,他关注的是人的类本质,人区别于自然界及其他生物的地方,“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人从一开始便具有优先于物的地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虽然论语并未对人的尊严、价值进行抽象的理论探讨,但通过孔子对于各种社会弱势群体如“有丧者”、“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在礼仪上的特殊关注,可以看到孔子对于生命苦难的悲悯意识以及对人本身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重视。人不仅具备高于物的生命价值,更具有内在的道德情感、理性自觉和道德意志。孔子创造性地将前人“仁”的范畴提升为一种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并赋予其“爱人”的内涵。“爱人”首先是自我心理结构中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积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如果只有形式上的赡养,是不足以区分人与禽兽的,人之“孝”的内涵在于心灵深处对于父母的尊重和珍惜。这种生命体验和道德情感构成了道德行为(礼)的内在根据和出发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其次,孔子以“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行仁之方”,强调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能近取譬”的理性实践能力。同时每个人都还具有自由意志:“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内在的道德情感、理性自觉和道德意志构成了每个人巨大的道德潜力,“我欲仁,斯人至矣”[1]。能否正视并运用自身的这种道德意志,构成了君子、小人之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孔子的“为己”之学,注重对人性中积极的道德情感因素及潜在的道德能力进行挖掘,并把“学”(道德修养及实践)的目标确定为人的本质、人的道德潜力的实现,对此后儒家的道理修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孟子的性善论和心性论

孟子把孔子对于人性的人本主义设定发展为性善论,并把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过程与德性修养联系起来,强调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就是对原初之“性善”的复归。较之孔子,孟子更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这是人与天(自然界)之间的分界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2]。生活在深山野林之中的舜,与其他生物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内心对“善”的感动。“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2]这种内在的道德情感构成了个人成善的依据。“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2]他进而将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思辨化、形上化,赋予其超验的色彩。“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天”与“人”在“心”上合一,向心内探求,则可知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2]这样,个人的发展与自我实现完全被“内化”,被转化为道德的提升和心性(人生境界)的提高。“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2],甚至天下、国、家的治理,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修身,“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2]。孟子认为,个人的价值、尊严不取决于外在身份、地位,而取决于道德水准。“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2]人有小人、大人、善人、君子、贤人、圣人的区别,但圣人与常人在道德潜力(天赋四端)上没有差别,“圣人之于民,亦同类也”[2],人皆可以为尧舜,决定其差别的,主要是个人自身的努力。“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2]在此基础上,孟子把人的发展描述为向先天本性的复归,先天潜能的展开和实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2]道德修养就是将先天善端扩而充之的过程,它发端于理性角度对自身潜能的认识,“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2]拒绝承认、正视自己的道德潜力,导致自我的沦落,“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不自为不能者,自贼者也。”[2]从道德意志的角度来看,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个体常常不能决定外在处境和命运安排,却完全可以决定自身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在外者”,既可以努力完成自己对德性的追求,也可以选择放弃,孟子称之为“自暴自弃”,“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2]人人都具有向善的潜力,人生发展就是在这一潜力的推动和指引下,培养和完成道德人格的过程。“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2]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善,是人迷失本性、“陷溺其心”的结果。[2]由孟子的心性论开始,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形成了一个重大特色,就是把人的发展与自我实现过程等同于道德修养过程,把“成圣成贤”这样的道德修养目标作为人生发展目标,从而为道德修养实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心理动力。

三、王阳明的“心学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针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将“理”视为普遍的外在道德规范的观点,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延续和强化了儒家的“内圣”路向,进一步确立了儒家以“自我实现”作为道德修养动力的特点。在本体论上,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3]。这个“自足”的“吾性”显然承继了孟子的性善论,“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唯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3]而这一大本,即天理,内在于人心。“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3]王阳明所说的“心”,并不是指物质器官“那一团血肉”,而是指性(天理)在人上的呈现,“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3]。而作为本体的心(性、天理)其本质是“至善”,“至善是心之本体”[3],具体来说,心之本体的属性包括了人类一切正面品德和积极价值,如仁爱、中和、勇敢、喜乐、平静,以及强大的个人思维能力和能动性。而从反面来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3]。这个至善的本体,被王阳明称之为“真己”,“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这个便是汝之真己”[3]。和孟子一样,王阳明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善,是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放失遮蔽”,偏离本心。而儒家一贯追求的“成圣”,对王学来说,就是努力提高道德修养、人生境界,使“此心纯乎天理”,认识和回归“真己”。在道德修养的方法论上,王阳明认为知行的本体原是合一的,“知之真实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3],现实中知而不能行,恰恰是私欲“隔断”了本体的结果。因此“圣人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3]。回复本体的根本是在“心”上做功夫,在“心”上存天理、灭人欲,即道德主体对于自己思想、观念严格的自我省察和批判,个人认识到“一念发动处就是行了”,因此“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3]。而事父事君等道德规则和道德活动都是人心的外化,是以内在的道德意识和人生境界为源头的,“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3]。在此基础上,王阳明更将《大学》的“格物致知”解释为“正心诚意”,强调道德修养的核心是对人心的自我改造,“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3]。毫无疑问,王学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因其纯粹彻底而显得严苛,但另一方面,王学贯彻主体性原则,把实现“真己”作为道德修养的目标,从满足主体的自我成就感出发推动道德实践,是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集大成者。

四、儒家道德修养动力理论的特点总结

以上三位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在道德修养的动力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主要具有以下特色。一是把道德修养看作人生“自我实现”的过程,注重激发主体的道德需要。需要是有机体行为活动的源动力,是人类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有层次的,从最底层次到最高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在马斯洛看来,就是“被定义为人的潜能、智能和天资的不断实现,被定义为人的终身使命的达到与完成,被定义为对人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的认识与承认,被定义为不断向个人内在统一、整合成协同迈时的过程”[4]。后来,马斯洛又提出了比自我实现更高层次的“超越性需要”。无论是在自我实现需要还是在超越性需要中,道德要求都是其重要内容。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把握了人的自我实现和超越性需要,提出“成己”的理念,认为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就是道德完善过程,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源动力。二是培养内在道德目标和道德动机,形成自我激励的道德修养动力机制。需要是人行为产生的根本源泉,而动机才是推动人行为活动的直接动力。马斯洛又把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称为“缺失性需要”,把自我实现和超越性需要称为“成长性需要”。与“缺失性需要”相联系的,是追求个人的健康、财富、地位、声望、吸引力、形象等外在目标和“不为善而善”的外部动机。与“成长性需要”相关联的,则是个人成长、自我接受、合群、熟悉和与社区更广泛的联系等内在目标以及“为善而善”的内部动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缺失性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外在动机及其推动的行为就会减弱或停止。而成长性需要获得一定的满足后,不会暂时终止,不会因得到满足而下降,相反,会进一步激励和推动满足这些需要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正是构建了这样一个“成长性需要—内在目标—内在动机”理论,主张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全实现天赋人性,由于不诉诸任何外在激励,具有鲜明的“为道德而道德”色彩,形成了一个自我激励的道德修养动力机制。三是突出人的积极品质和道德潜力,重视人格的完善,以正面价值激励道德行为。儒家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中有内置的向善倾向,并将之视为一种道德潜力,这一点与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不谋而合。马斯洛和罗杰斯等都对人性的正面因素和成长空间大力颂扬[5]。儒家注重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可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积极心理学”。当然,在对儒家道德修养的心理动力机制理论进行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就其理论提出一些问题。儒家是否对人性过分乐观?“为道德而道德”的自我激励式道德修养模式,在缺乏他律制约的情况下,是否过于理想化?儒家思想本质上是一种精英式的个人私德,在现代社会结构改变、公共空间迅猛发展且大多数人无法达到理想道德状态的现实下,是否应优先重视普遍化、大众化的社会公德和制度层面的公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也许对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在当代的意义,能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C]//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中华书局,2011:47-195.

[2].孟子.孟子[C]//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中华书局,2011:197-377.[3].王阳明.传习录[M].长沙:岳麓书社,2012:4-188.

[4][美]马斯洛.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M].云南:昆明人民出版社,1987:283//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 《周易》  道德  修养方法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古代儒教五经之一,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数目。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自不待言。按照《周易系辞》中的讲法,《周易》的成书经历了三位圣人,历时千百年,即所谓:伏羲画卦、文王演易、孔子作传。圣人之道,一言以蔽之,即“仁”。

《周易系辞》中孔子讲:“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那么什么是圣人的忧患呢?《论语述尔》篇中孔子讲:“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由此可见圣人担忧的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担忧的是人类道德水平的沦丧。这正是圣人“仁爱”之心的体现。

圣人之道一以贯之,不论是《论语》、《孟子》,还是《大学》、《中庸》,以至《周易》,圣人都在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教导世人积善修德、提高道德修养,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

《周易》64卦中有29卦谈到君子德行修养,《系辞》下传中又有九卦专门论述道德修养之方法。可见在孔子心中道德修养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国民道德水平之高低,关乎国运兴衰,关乎民族复兴,天下太平,不可小视。

《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讲: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下面就《易经系辞》中所提到的九卦,结合笔者个人的理解与体会谈一谈道德修养的方法。

1、履(天泽履)为鞋、为踩,引申为实践、实行。

道德修养入手之处在于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修身养性在于修理自己的缺点、弱点,努力实践圣人的教诲。

履卦还有“礼”的意思,即孔子所讲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礼”,这是君子道德修养的基础。

《礼记曲礼上》中讲:“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故孔子云:履,德之基也。

履卦(天泽)的错卦为谦卦(地山),内心谦和、心平气和才谈得到有修养。同时也只有心平气和才可以实行、实践圣人之道。故曰:和而至,以和行。

2、谦(地山谦),心中容得下大山才称得上谦虚,即人常说的虚怀若谷。

孔子云:谦,德之柄也。柄者,权柄、方法、手段之意。

没有虚怀若谷的境界,难以美好的品质,难以吸收别人的优点,当然也就无法增益自己的道德水准。

谦虚的人能够获得别人的尊敬,能够与人和平共处。故曰:尊而光。

谦卦初六象辞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在基督教《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节的登山宝训中耶稣讲:“虚心的人有福,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由此更可以看到,修道的人必定是一个谦卑的人。

3、复(地雷复),回归、回复、反省之意。

道德修养的根本在于能够随时反躬自省,不断的检讨自身的缺点错误。

故复卦初九爻辞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论语》中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赞叹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不迁怒、不二过。”

知错即改,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具有高度的自制力、警觉性的体现,是内在精神境界时时刻刻处于清醒状态的体现。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没有反躬自省的精神是无法修身养性的。知错不改,甚至文过饰非,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那就非常危险了。那就失去了道德修养之根本。故此,孔子讲:复,德之本也。

小而辩于物。不放过任何一点细小的过错,对自己真诚,才能够反躬自省,不断的进步。

《中庸》讲:“诚者,勿自欺也。”就如同人所讲的,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

故曰:复,以自知。进步不进步,我们自己心里最清楚,最明白。

以上履、谦、复三卦所讲的道理是因果递进的关系,宋代陆九源讲:“得罪于《履》,得罪于《谦》,难以言《复》矣。”没有履卦的“礼”与“践行”,无从考察是否谦虚;没有谦虚与实践的功夫又如何谈得到反躬自省,如何做到知错能改。

4、恒(雷风恒),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思。

恒,德之固也。

好的行为、做法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才能使道德稳固,意志坚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谈何修道?

杂而不厌

正如同刘备在遗嘱中对刘禅所讲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修身养性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事无巨细,都要能认真对待。这也是检验有没有恒心、有没有德行的方法。

恒,以一德

古人云: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恒卦的卦辞讲: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讲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5、损(山泽损),损上益下,损外益内。

道德修养在于清静为本、淡泊物欲;如同今人所讲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为了内在境界的进步,外在的物欲、牵挂越少越好。

故曰:损,德之修。

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句话正是圣人超然物外、安贫乐道境界的写照。

孔子在赞叹颜回时讲:“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淡泊物欲、安贫乐道,不愧为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之首,堪称圣人。

外在的物欲实际上都是在损害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使我们远离内在清净、和平、快乐自在的境界。所以说: 损,以远害。

老子在《道德经》第48章中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正如同上面所讲过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6、益(风雷益),卦辞讲:风雷,益;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改正错误、修理缺点要坚决果断,雷厉风行。这也是检验人有没有修道的诚心的方法。有了错误不立即去改正,反而借故拖延,找借口掩饰,那一定不是道心高强的人。

孔子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断地向比自己德行高的人学习才能增益道德,提高道德水平。故曰: 益,德之裕也。

同时一定要有自省的精神,要有改过的精神。《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门徒曾参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过则改才可以增益道德,提高修行水平。故曰:益,以兴利

7、困(泽水困),困难、困苦。德之辨也。君子以致命遂志。

在困境中才能显出人的道德修养,没有考验如何了解道德修持的水平。逆境出人才,正如孟子所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正因为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各种磨练,而后才可以降大人与斯人。所以孔子讲:困,穷而通。

困卦中各爻用酒食、金车、官位、世俗繁杂琐事来说明各种情况的困扰,来考验君子的心性。在各种困难面前、在各种诱惑面前都能坚持自己的志向,顶着压力、勇敢的面对困难,方可谓真君子。

篇9

【关键词】士官教育 教员 道德修养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军事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安全在军队,军队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培育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员。尤其是我军士官教育,专业性强,级别高,不论是专业的发展还是个人素质的发展,都应当成为军队及士官院校关注的首要问题。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学高为师

1.士官教育教员应该具备专业教学能力。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懂得士官学员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思想动态,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与学生沟通顺畅、交流融洽,能够把最新的认知和智力理论融入教育教学中,关注环境和文化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善于优化学习环境、创造和谐气氛的能力。首先,创造情境化的学习环境。由于专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技能学习和应用展开,教师要尽可能真实地、小心谨慎地围绕高效能教学的基本原则来组织课堂系列活动,利用不同的活动创造一个个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其中各尽其能地展示他们的信心、 才能、悟性及潜能。其次,有效地管理课堂。学习环境只有在一个管理良好的课堂中才能蓬勃发展,关键是创造一个人人都感到被尊重的环境。通过营造课堂小环境、 建立互动沟通模型、传递一种明确期望的价值观和课堂管理措施,教师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开放流、共享价值观和建立积极心态。

2.士官教育教员应该拥有通识教育的基础性的核心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的基础性的核心知识和技能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工作场所必备的知识、可应用性技能以及工作中所必备的重要品质。这些知识涉及人际交往技能、资源分配策略、现代技术的应用、信息的获取和使用等关键领域。如学会与别人合作,学会领导一个班或一个连的战友融洽相处、愉快工作;培养学员具有判断力、作出决断和解决工作有关问题的能力;确保学员踏上工作岗位时拥有完美的技能;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和精通收集、存储和取回工作需要的数据的多种技巧。 二是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即把专业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按工作过程的导向来组织教学内容、编排教材。这不仅仅需要教师具备学科性的知识,还要具备经验性的、学员心理发展逻辑顺序的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使得教师可以构建课堂教学的活动项目、课程内容、案例分析等生动有趣的教学体验,好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何时何处的需要和帮助。

(二)身正为范

1.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只有真正献身国防教育事业,忠于职守的教员,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军校教员。这既是由教员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员职业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期的士官教育教员,必须能够抵制各种诱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士官教育事业,把培养人、教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理想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2.热爱学员,尊重学员。是否热爱学员,这是衡量一名士官教育教员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只有对学员充满爱,才能真正将学员放在首位,才能赢得学员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教育学员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曾经有学者做过研究,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鼓励着学生不断进步。但是,教员在表达对学员的热爱时,要尤其注意方式方法,不溺爱、严要求、多鼓励、不歧视差生,要所有的学员共同进步。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教员随时检查自己,审视自己,随时加以改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不断学习。这里的学习包括对职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学习,也包括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学习,还包括对教育对象也就是学员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向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可以帮助教员提高自己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向学员学习,学员身上也必定具有一些教员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教员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与学员长期相处在一起,老师可以从学员的反馈中发现自己思想和工作中的不足。

(二)在教育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教育实践也是检验教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教员在学习中学到的各种职业道德,只有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才能逐渐成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教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完善的结果。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磨练,教员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成为学员的榜样。

三、团结合作,与时俱进

虽然说教员的工作更多地表现为个人劳动,但是又是一种集体活动,这就要求教员之间要互相团结,彼此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员的集体力量。同时,每个教员在教学上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优势,教员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篇10

2、职业道德修养,要从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

3、要学习先进人物的示例,不断激励自己。

4、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5、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提高自己的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