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范文
时间:2023-03-26 05:1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缤纷家居》是从居住环境的角度用设计的眼光来观察大声展的,关注点集中在建筑师,尤其是年轻一代建筑师这个群体,他们本次的参展作品不是建筑模型,而是一些基于日常生活的创意――“非建筑”。
本届展览的建筑部分策展人梁井宇曾说过:“建筑师几乎是惟一可洞察城市建设各个技术层面、管理环节、规划愿景及经济关系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身份使得“建筑师的非建筑”思索具有特殊的价值。
多相工作室(陈龙+陆翔+胡宪+贾莲娜)
创作者自述:
《穿墙束》以游戏的方式挑战了实墙与洞口的对立关系,提供了一种富有戏剧性的进入方式和空间感受。
策展人点评:
提供了一种必须亲自去玩去感受才能体会到的与众不同意在质疑建筑元素。
这是很好玩的一个空间体验游戏,尤其是对有童心的人。
冯果川+Laura Belevica+Aaron Robin(筑博设计)
创作者自述:
这个作品是体验型的,不是表达式的。购物中心视觉等各种信息比较多,进入者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与之相反,《厚空间》这个作品视觉感比较单纯,外界声音也被屏蔽掉一部分,是一处放松的空间。这也是与杂乱的购物空间的对抗。
策展人点评:
这个作品跟多相工作室的可以说一阴一阳,多相是把墙变虚,而“厚空间”则把虚空间填实。
在这个空间里玩闹感觉很过瘾,一定要亲自去改变这个空间的形态才好。
谷 巍
创作者自述:
《体检系列》是我个人对童年的美好记忆,是个人趣味的纪念品。设计的时候一共有7个装置,本次大声展只展出了其中的两个:“听”和“吹”。人们体检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把这种关注转化成对自身精神健康和社会的关注是我的最终目的。
策展人点评:
这是所有作品中离建筑最远的,但又是建筑师思考的事,是用最当代的艺术方式装置来表达。这种日常生活的记忆,易让人有认同感。
想体验一下吗?但已不能了,因为该作品已经坏掉。在这里呼吁下参观者:请多爱护展品。
马岩松
创作者自述:
“去斯堪的纳维亚与密斯对话的中国基因”,表明建筑本身也可以是有生命的。这是我们第一个在欧洲的项目,我们想表达一座建筑生长的过程,当然中间有中国的基因在里面。
策展人点评:
这是马岩松在丹麦做的一个作品尝试,他在用建筑的手法试图创造一种非建筑形态。
这里只能展示马岩松作品的模型,其实更好看的是这个作品的影像部分。
刘密+马斌
创作者自述:
马斌是媒体从业者,思考的着眼点是内容。刘密是建筑师,则会多从媒体形式方面考虑。《桌志》是杂志信息的另一种承载形式,就像时下通过聚餐来进行社交一样。它想告诉观众,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相互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多种可能性。
策展人点评:
开发了一种类似工业产品的一次性桌布,但它又是一种媒体――杂志,很多孤立的事件在这里被连接起来了。
这种媒体可以开发一下,没准能再创造一个像“分众传媒”一样的上市公司呢。
嗯工作室(朱晔+徐浪+魏昭严)
创作者自述:
《手机亭》是一种体验式的自我空间塑造,这是根据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技术判断和技术倾向创作的。
策展人点评:
在购物中心创造一个新的环境,把人在电话中跟另一个时空的交流,固化成了一个空间。
这有点像还原,感觉通话时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为什么现在打电话的时候我们身边却没有这样的空间呢?
qT(胡情+高桥邦明)
创作者自述:
中国是瓷器大国,除了名扬四海的工艺品及小型生活用品外,瓷能否用来制作大型家具?例如瓷桌椅。
策展人点评:
这是用我们平时不用的材料做家具的一种尝试。
我试坐了一下,还是挺结实的,不失为一种实用而具有设计感的变废为宝家居创意。
偏建设计(成美芬+黄向军+周易昕)
创作者自述:
试图通过影像把信仰空间(教堂)与消费空间(购物中心)并置,来探讨不同时代社会公共空间的变迁与联系。
策展人点评:
这是一种当代艺术研究,作者研究画框与画的关系,即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关系。
这正如创作者的公司名字样,是一个剑走偏锋的作品。展品的位置也不容易被发现,但对环境敏感的人则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场建筑(钟文凯+徐千禾+刘宏伟)
创作者自述:
利用购物中心中庭空间的几何形式,使中庭空间“变形”,形成了“空间雕塑”。
策展人点评:
作者研究现场购物中心的不同情况,用绳子把中庭做了一些改变,这种改变在其他类型的作品中很难实现。
这有点像一场空间魔术游戏。
王晖+Celine Condorelli+Gavine Wade:
创作者自述:
从材料、物品和声音等方面入手,为展览提供一种“支持结构”以供展出。
策展人点评:
把传统购物中心这样的消费场所还原成生产场所,有一种强烈的反差在购物中心出现。
制作的袋子是免费派发的我顺手取走两个,分别送给了两位美女同事,她们很喜欢。
未名空间(李静晖+杨帆+胡罡)
创作者自述:
从创意生活角度出发,这样的作品可以让老百姓参与到创作中,解决一些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的社会问题。除了把回收的瓶子盖成房子,也可以尝试其他不同的新的材料,希望大家关注这个平时易忽略的重要社会问题。
策展人点评:
用反传统的材料研究搭建建筑物的可能性。
我总从心底里对环保的,变废为宝的创意生出敬意。
下划线工作室
创作者自述:
《不丧志》,通过改变品牌的功能,属性或与其他品牌杂交的方式,来创造设计新产品进而重新诠释了品牌和产品的社会意义。
策展人点评:
篇2
注册建筑师是指依法取得注册建筑师证书并从事房屋建筑设计及相关业务的人员。
我国注册建筑师级别分为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二级注册建筑师。
在建筑师注册过程中,主要考察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是否达到要求。
篇3
隈研吾 = K
P:你曾为马云先生设计了阿里巴巴工作区,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成就了很多百万、千万富翁。有人说,现今优秀的建筑师只为权贵阶层服务,你是否思考过自己的建筑作品与社会金钱规则之间的关系?
K:在接这件差事的时候,我和阿里巴巴创立者马云先生聊过天,觉得非常有趣。现在他成为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但那个时候,我事先并没有去猜测说阿里巴巴到底是不是一家有钱的公司。建筑是一个时代的镜子,跟这个时代中拥有权力(财富也是其中的一种)的人共事,对于建筑师而言,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P: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常常引发学生们迷路,它的实用性遭到很多异议,你却说“建筑作品不可能完全服务于功能”,这与你一直推崇的让建筑回归人的需求本身不相矛盾吗?
K:我们经常说,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如果选择A的话,就不能再选择B,我觉得这就是建筑的宿命。所以,我的意思不是说建筑的实用性不重要,而是王澍设计的校区非常独特,有让世界关注的价值,我是从这个层面去评判的。
P:近几年,你频繁往来于中国与日本之间,如何看待这几年中国建筑的变化?你最欣赏的中国建筑是?
K:感觉中国建筑正在尝试摆脱20世纪西方的后现代风格,开拓一种新的潮流,年轻建筑师的很多作品都很有意思。虽然如此,但要我选一个最欣赏的还是很难的,一定要说的话,我对之前你问题里提到的王澎的作品非常有共鸣。
P:你一直偏爱使用木质材料,但它的坚固性一直受到质疑。被称为纸建筑师的坂茂曾说材料与建筑的坚固性没有多大关系,最重要的是建筑的设计结构以及人为的保护。你如何理解材料与建筑的关系?
K:我觉得不管使用什么材料,都关乎建筑最深层次的思想,把材料作为一种附属或者外在的化妆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非常看重能将人类日常生活和自然融合的这种木质材料,至于它的坚固性和可燃性,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最大程度注意这些问题,只要运用现在的技术,木质这种材料一定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条件。
P:你曾说日本的建筑施工方虽然质量非常高,但很无趣,认为“犯错也会成为一种美”。但建筑质量的好坏与建筑使用者的安全息息相关,也决定建筑的最终价值,你没有这样的担忧吗?
K:安全问题始终是建筑的第一要素,这个问题决不能疏忽。日本的高层建筑确实质量很高,但中国的高楼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质量问题。比如说,我之前在长城脚下建造的竹屋,当时拿到要搭建结构用的竹子时,发现竹子粗细不一,跟日本市场可以看到的竹子材料相比,粗细非常不均衡。但在用的时候,反而觉得这些不一样的竹子有个性、很有趣,最后搭建出了让我非常满意的作品。但是,这并不是说,我无视建筑的安全问题。
P:你的“负建筑”理论提出建筑不应该追求象征意义,应该回归人本身,追求最适宜的建筑。这个“最适宜”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
K:“最适宜”这个唯一的衡量标准是,在建筑里居住或者使用建筑的人说的那句“最适合”。生活它本身是多面性的,所以这个“最适合”你也无法用数值或者客观的一些尺度去衡量。
P:你曾说自己一直在找寻21世纪建筑材料的基本驱动力,为何对此如此着迷?目前有什么新的进展吗?
K:在此以前,我一直以木质材料和石头类材料为中心进行研究,但最近我开始关注布料这种材质,发现它既能作为建筑素材,也可以用作家具材料。而且我还发现,通过布这种材料,可以改变空间的整个布局和感觉。
P:你对文学一直很感兴趣,中国的作家里,喜欢哪几位?为什么?
K:我非常喜欢鲁迅先生。他写过《藤野先生》,而我跟藤野先生的曾孙是初中同学,是非常好的朋友,所以对这篇作品非常有亲切感。
P:如果不受金钱、地域等任何限制,你最想在什么地方设计一个什么样的作品?
K:我觉得正是因为限制,才能建造起建筑,如果没有限制,我是设计不出来任何建筑的。
P:对于那些想做一名优秀建筑师的年轻人,能否给几条建议?
K:想成为建筑师的话,年轻的时候就要多去旅行多去看。
P:如果你是一个游说家,2015年你最想去游说谁,解决什么问题?
K:我想去那些很小的农村,跟那里的人说:请对自己所生存的地方保持自信。
P:在你的专业领域里,谁现在突然站在你面前会让你从沙发上跳起来?为什么?
K:当然是原广司先生,到现在他都是建筑界一个恐怖的存在,先生如果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会非常吃惊的。
篇4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也派出以张宇副院长为团长的5人小组参加建筑节。成员包括总建筑师胡越、院方案创作室主任刘宇光、《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副主编张燕。
WAF是由英国EMAP集团(拥有Architecture Review和Architecture Journal等众多知名建筑品牌)主办的全球性的大型建筑文化交流活动,于每年10月份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主要内容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建筑奖评选,同时还包括大型学术研讨会、学生研讨会、建筑考察和建筑产品展示等,力求为全球建筑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今年的主题为“创新・能力・责任”,只要是2008年1~7月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完成的已建成建筑都可以参赛,本次建筑节还设有学生竞赛单元,主办方欲通过多种形式展现活跃的创新思想。
今年的WAF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报名和网上初评阶段。正式报名于4月15日开始,6月20日结束,共收到来自63个国家的722个参赛项目,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知名建筑设计公司都参加了评选。所有参赛作品被分成16个竞赛单元分别进行评选,每一个单元评出16个获奖作品,256个获奖作品名单于7月17日在WAF网站上公布。
第二阶段是10月22~24日在巴塞罗那举办的一系列评奖和相关活动。
10月22~23日,256个获奖作品分为17个单元(决赛中将16个分类更改为17个)进入下一轮的现场评审,每一位入围建筑师都有10分钟的作品简介和5分钟的答疑向评委进行现场陈述,这一轮的评选活动是完全公开的,所有参加活动的人都可以挑选会场观摩旁听。小组评委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和建筑学者。同时,所有722个参赛作品都在会场展出。
在本届WAF上,中国建筑师也表现了强劲的实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设计的“上海青浦区体育馆、训练馆改造”入围“新与旧”单元、朱锫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数字北京”入围节能单元、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入围景观单元,维思平联合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设计的“龙山教堂”入围宗教单元。其中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和龙山教堂分别获得各自竞赛单元的推荐奖。
随后,17名竞赛单元第一名再次进行现场陈述。大奖的评委会由主席Robert Stern,评委Cecil Balmond、Ricky Burdett、Charles Jencks和Suha Ozkan组成,经过最后的角逐,来自爱尔兰的Grafton事务所在意大利米兰设计的Lui百Bocconi大学教职工大楼战胜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竞赛作品,获得本届WAF最大的殊荣――“2008世界建筑年度大奖”。
篇5
221年历史的瑞士钟表品牌
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GP芝柏表自1791年创立以来,既尊重传统又坚持创新,奠定了独有的制表艺术,一些革命性设计和机芯,至今仍然发光发热。
精益求精、尊重历史、不懈创新、从不粗制滥造是GP芝柏表之本。Stefano Macaluso自信地说“今年全球宣传年轻制表师的活动并不仅仅是市场推广策略,也反映了我们的作品以专业和原创著称,并贯注丰富的想象力和激情。所以,每一枚GP芝柏表,都是传统制表工艺和现代尖端科技的艺术结晶品,已经超越了腕表的境界。”
Stefano Macaluso说,“GP芝柏表制表师平均年龄是37岁,参加今年全球宣传的年轻制表师也是我们公司制表师的缩影。他们当中大多数有超过15年的制表经验,既年轻又拥有高端制表技术。在过去的10年来,GP芝柏表一直致力于让老一代的制表师把经验和自强传授给年轻一代的制表师。现在GP芝柏表的制表师虽然年龄不大,却很有经验,具有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
低调在中国
GP芝柏表是瑞士少数几家能设计生产机芯的厂家之一,一直致力于制表技艺的突破,而不是华丽的宣传。对此,Stefano Macaluso说“芝柏卖的是高超的制表技艺,而不是不华丽的包装和宣传。今后我们会继续发掘品牌背后的故事,并将精力集中在制表技术上的突破。”
GP芝柏表有两百年的历史,精于制造高端的手表。GP芝柏表善于设计,以其超凡的美感设计而闻名于世,善于制造机芯,也善于推广营销,在各方面都有所长。
GP芝柏表是全球化的品牌,谨慎地选择在全球各地经销商。目前大概有560个经销商,平均分配在全球市场,亚洲三分之一,欧洲三分之一,美洲三分之一,同时在中东地区销量也非常好。GP芝柏表希望在市场拓展上保证在全球市场上做到平均分配。
谈及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GP芝柏表,Stefano Macaluso介绍说,“Vintage 1945在全球卖得都很好,而在中国,GP 1966非常畅销。”此外,他也表示,钻石女表在中国也很受欢迎。
最爱产品本身
Stefano Macaluso十几岁时候的梦想是成为汽车设计师或者工业方面的设计师。而大学学习建筑专业的他,认为设计制作腕表与设计搭建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大利有建筑和艺术相结合的传统。我从建筑专业的学习中,获得了高雅的品味的同时,能参与到设计中。建筑这个行业涵盖很多种不一样的技术——砌墙、搭房顶、窗户等等,实际上做表也是一样,设计师要把所有部件和各种技术结合起来。”
篇6
苏州市实验小学 五(1)班 朱洁依 指导老师:过老师
这次来到绿野村,也真是巧!正好赶上它改造,因此我们幻想了未来的绿野村,成了绿野村的“设计师”。
我们本想:“设计的路弯弯曲曲,好是复杂,真不容易做!”便让张梓宇拿了灰色的KT底版。可是绿野村最大的特点就是“绿”,拿的底版颜色却是灰色,“怎么体现出‘绿’呢?万一百洁布不够,又怎么办?”这么多问题在我心中徘徊,再一看边上的百洁布“哇,厚厚的一大叠呢!怎么会不够呢?”于是,我安心地开工了。
一看陈沧皓做的房子,“完了!没有操场,怎么办?”我心中涌现出这样的念头。再一看,陈沧皓还写了封信,步骤、要求全在上面,“哦,原来他是要我们自己做操场。”就这样,我承担起了做操场的重任。我按照陈沧皓吩咐的尺寸,一步一个脚印,塌实认真的做起了操场。中间的长方形已经做好了,接下来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步骤:画半圆。“金宇丰,圆规!”“完了,糟糕!”这下可惨了。我坐在椅子上,好像很稳重的样子,思考了起来。这时,我装材料的带子掉在了地上,我看见了里面的双面胶,灵机一动,我拿了双面胶画圆。“真标准!”我一边说,一边在心里暗自夸赞自己。这样,我完成了操场。
篇7
今年是我进入公司的第三年,三年来,在工程实践中,在许多前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取得了很大进步。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这些项目具有完整性。
如大连西门子传感器工厂新建项目、上海大众技术中心办公楼改建项目、常州华盛天龙有限公司新建厂区项目、飞洋仓储大型物流库等项目,我都是从方案投标或委托阶段就开始介入,经历过对方案设计的推敲比选、与业主的沟通、初步设计的审批、相关专业的协调、施工图的严谨以及施工阶段的现场配合,我对建筑设计与建造的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建筑设计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个连贯的,需要集体参与的生产工作,要完成一个好作品,应协调好设计与其他学科,以及经济、社会、人际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因为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建筑从方案构思到付诸实施,势必要经历一轮又一轮的修改与完善,经历了这些相对完整的工程实践,我了解到并学习了如何在现实的框架中最大程度的把握住建筑的品质,这需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又需要耐心与细致的配合,这也正是一个建筑师精力投放最集中的地方。热点阅读:科学发展观个人剖析材料
第二,是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在业务能力方面,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磨练,我已由一个初出象牙塔的青涩学子成长为一名具备专业素质的职业建筑师。建筑专业是一个龙头专业,建筑设计工作影响到各配合专业的工作,因此建筑师应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与控制能力,同时这些能力应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作基础。
进入设计院初期,我在前辈们的带领之下参与设计了大连西门子传感器工厂新建项目、烟台汇众新建项目、上海造币厂改造等项目,这些项目已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接着在常州华盛天龙有限公司新建厂区项目中我担任了主要设计人,从方案阶段到目前即将完工,我一直配合主师负责协调组织工作。获得业主的认可与赞扬,是我职业生涯中又一新的高度。在2008年面临任务多、建筑专业人手少的困难下,我带领我们设计小组其他年轻同事经常加班、不畏辛苦、走在项目前面做好方案,为以后施工图阶段打好基础。
篇8
真正坐下来与安东聊天产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总是忙碌的,一部分因为接连不断的项目,一部分因为他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漫长的午餐时间与每年风次的度假是生活中的必备品,急着赚钱的有志青年也许不会理解一个事业呈上升期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浪费时间”。可是与安东交谈过后你会发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于设计来说如同灵魂般宝贝。
虽然家在现代城,但安东和他的中方合伙人却将工作室安置在北五环边的草场地,因为这里可以建造他们自己的工作室。这间白色小屋从设计到施工都是安东红坊的工作室人亲历亲为。还记着他们头戴防毒面具,指导工人将院墙砖块敲碎并铺洒在水泥地面的情景,这些地面如今已经磨平并生出些青苔来,院内空地土绿植茂盛岛声婉转。巨大的Pvc管墙面依然纯白,与碧蓝天空形成清爽的对比,这面墒亦是安东和员工们最爱拍照的地方。
采访在会议室进行,从安东在中国的设计和生活说起。“其实无论在哪生活都跟自已没有太大的关系”,他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你的性格是不会改变的,每个人看东西的方法不同,无论在中国在外国,你都会坚持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比如我们所在的办公室,如果是别人的办公室它又会是另外一种面貌,我的家在中国,但它又跟别人的家不一样。重点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人会自然形成一种氛围,人是怎么样的,随之而来的生活乃至空间就会怎样”。但个人的审美在物化为建筑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甲方的认同,谈到如何让甲方接受他的设计,安东说:“甲方必须跟我的感觉相通,他们要对我的设计有感觉,要对我的人有一定了解,如果只是听说过我的设计。那台作中一定会出现问题。我必须与甲方形成一种感觉上的沟通,也就是审美的一致。同一个事物,有的人看觉得美,但有的人就觉得丑,美丑的标准永远无法定论,它的本质还是与人相关。”
1993年安东落脚北京,最开始时他仅为一些外国人做设计,1995年在望京设计的一间外国学校便是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样品。这间学校得到社会的肯定后安乐便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还是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个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项目,不仅作为一个建筑,它对我在北京的生活也有很大影响”。当时开发商给设计师和艺术家很大的空间,可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作品。作为这个项目的策划人,安东不但完成了当时轰动一时的作品――红房子,并且在合作过程中接触到许多国内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由此对北京的建筑领域甚至文化领域有了更多的了解。
各行业的成功人士往往会有一种掌控的优越感或成就感。但安东却是对建筑充满了尊敬和感恩之情。“每做一个项目都会给我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安东如是说。每个项目的初始,他都会与甲方沟通,他们互相认同并大多成为好朋友,安东会进一步了解甲方对项目的构思和要求,并帮助他们实践。比如新近完工的山西平遥酒店,安东就依照店主对四合院的美好回忆进行改造。酒店选址老院子,改造中添加现代设备,再以各类中国元素反射出女主人对四合院的美好回忆与向往。当然,建筑的灵感多种多样,可能来自自然风光,地理特质或建筑的故事,有的干脆只来自于闲聊中的美好回忆和畅想,但它们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都充满个人的生活痕迹,都是人自身体验的产物。
当谈到中国独有的建筑四合院时,安东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四合院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标准”。安东喜爱四合院生活,“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老北京文化的载体”。钱粮胡同家的改造算是安东接手的第一个四合院项目,并且非常成功。“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比如电脑等新的电器设备的发明、新的采暖和进水方式的应用,这些都大大改变了人的生活。老的四合院并不存在这些设备的空间,所以改造的目的就是将现代生活完美地植入老房子中”。改造后一些概念性的符号取代了四合院的老旧门窗;一些隐蔽的储物空间被重新打造;
新材料让清洁更加容易生活更加便利。并且改选后的空间比原来大很多。“100多平方米的空间,用起来像200多平方米。这不仅是功能上的完善,合理的设计在视觉与使用上都将空间扩大了”。
篇9
照片摄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丰富而多变并且运用金属材质的建筑立面,使得该馆更具未来气息,与世博会的主题相互呼应。建筑的乐章在光和影的交织中渐入,让人心潮澎湃。
2. 《线条》 齐飞
这是一个完全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不再是刚硬的矩形街区及街区之间的空间,而是通过可塑的、圆润的体量的相互聚结、溶合、分离以及通过拉伸的天桥再连接,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共同进化的形体以及内部流线的连续运动。流水的线条与倾斜的阳光一起构成一幅绝妙的后现代风景。
3.《纠缠的曲线》 高阳
巨大的钢结构包裹着中庭空间,蜿蜒的步道缓缓升起。刚毅的龙骨与婉转的流线交织在一起,诉说着音乐般流畅的故事。
4.《跳着现代舞的深山老翁》 万家栋
自驾车行走在G318(川藏线)上,突然被眼前的她吸引住了——“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屋顶花园”,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项原则”竟然在这座隐匿于我国西部深山中的古老建筑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
5.《洞·居》 谭杪萌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脉的古崖居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山崖穴居遗址。遗址建于丹霞地貌山壁之上,最多处为上下七层。多年来吸引了大量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其先进的结构支护与高超的建造技术,以及悠久的历史和保存完好的风貌,凸显了它的科学和历史价值,无愧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
6.《笑脸》 崔明华
一口古井,一种朴实的建筑语言,讲述了民居的发展与变迁。一口古井,滋润着一方水土,更教会我们笑对生活。
7.《树眼》 陈字杰
柔美的线条弧度,描绘出深邃的自然之眸。其实,艺术源于自然,自然是最美的艺术!
8.《静土》 齐飞
这是位于花市上头条即将因商业开发而拆除的一座老北京四合院,在屋檐筒瓦上依附着一只慵懒地享受午后阳光的蜗牛,与这充斥着烦嚣的都市形成强烈的反差。
9.《窗格》 齐飞
篇10
初次见杨瑛,是在2003年冬季的北京,当时他在清华大学拜访几位老师,之后,我和同事也就是在清华大学旁边的一个火锅店与他相约交流。他很健谈,很幽默也很风趣。再后来,在相关的会议上也见过他几次,但总是匆匆又匆匆,每次均不过短短的几分钟,很多次想要采访他,总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未能如愿。时光转瞬即逝,一晃五年过去。适逢杨瑛的设计草图集《心象》即将出版,在长沙,在他的办公室,杨瑛,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本刊记者:业内很多人都知道您的草图功底比较深厚,速写方面连专业的美术人员都赞赏有加,请问您是怎么做到这点的?
杨瑛:我们这一代建筑师也许是秉承和受惠了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教育,也许是汲取了前苏联时代教育模式的甘露,无论世事更替,各种设计工具与电脑网络尽显神通,可是我依然是特立独行,无法割舍对草图的珍爱,这仿佛与岁月的蹉跎、时光的流逝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不敢说有某种道德担当,但至少可以说在心底深处潜藏着某种与生俱来的人文情怀。应该说,无论情怀也好,情感也罢,都与记忆有关。
我觉得要做到这点,首先应该是兴趣的培养,兴趣对于建筑创作来说就是一种解放力。创造力的自由释放即摆脱束缚,获得身心的自由、审美的自由。自由则自在、自在则自为、自为则无不为。
其次便是建筑师直觉的培养与释放。建筑师通过想象的努力而把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使自己与对象和对象中独特的,无法言说的东西相交融。这是一种本能的结合,一种生命力的结合,即一种中国式的语境状态――天人合一。
再者,成就建筑师草图之力当属想象力了。它把建筑师与设计对象以及相关的因素内在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觉形象。也就是说,正是想象力才把感觉和记忆上分散的印象结合成一个世界上有格局和有秩序的形象。
最后当是勤于训练了。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理性修为过程,需要恒心、耐心和决心,贵在用笔,成在用心。持之以恒,方可悟其精妙,领其方略,得其神韵。
本刊记者:现代人为省时省力,以电脑绘图代替手绘草图,但是您还一直执著地坚持,请谈谈手绘草图与电脑绘图的优劣势。另外,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如何很好地将二者结合?
杨瑛: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接受建筑启蒙教育的时候,先生们曾教给我们许多设计的方法,教给我们许多的表现技巧,而这其中真正让我受益至今的是草图能力的开启。我个人认为,草图对于建筑师设计意图的表达是一种最便捷的方式。熟练和高超的草图技能可以让建筑师将建筑空间意向、形体关系、环境与交通关系等要素,迅速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传递给需要述说的对象,通过图解的方式来化解过多语言交流的压力。现实和经验告诉我们,两者并用,方可成其大器。而其中作为建筑师自身的看家之本,作为建筑师创作的先导,我觉得草图能力尤显重要,这是无需宏论的自然之道,先者为上嘛!
草图是一种高效率的艺术,能让我们的设计少走许多弯路,草图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我们并不排斥电脑,它是一种有效的制图工具,电脑创造的是严谨、逼真、实景般图象,草图艺术捕捉到的是建筑师的直觉意象、是灵性的产物。当然,电脑在非常复杂的空间处理和极端不规则形体的处理上,以及在工程精准度和减少重复工作量等方面存在着人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因为如此,电脑正在毫无阻挡地填塞着我们的思想,麻木着我们的手脚,大有代替人脑之势。这是时代的发展所趋,但如果因此而抛弃简明快捷、行之有效的传统设计方法与工作手段,将灵光闪烁、变而无居的创作灵性和智慧全然依托于电脑,那岂不是本未倒置、缘木求鱼吗?
本刊记者:丹麦建筑大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当初就是用草图表达的创意,寥寥的数笔生动而概括,经过数十年的风雨洗涤,已经成为悉尼海边亮丽的风景,且成为建筑中的不朽之作,其国家之瑰宝。可否谈谈您一个代表性的作品,从最初的构想到建成的过程?
杨瑛:草图确实可以让创造性意象在狂想与异想天开中迸发,在冷静思考中成熟。手绘出的草图是创作思维的外在表现。寓情于笔,笔可以思考,就像马拉多那的脚可思考足球一样。在我本人的设计工作当中,很多建筑方案的创意产生于沉思与草图设计之中,我不敢想象如果我离开草图手绘离开冷静沉思还能用别的方式产生什么好的设计。我已经很习惯了,尽管我不排斥其它的方法和工具,这当然是纯然的工匠型设计方式,是个人的思维习惯而已。我也很难想象,不会利用草图设计构思的建筑师会成为很好的艺术家。电脑时代的到来,自然是革命性的,当另当别论。我其中的一个作品中南大学艺术楼可以说是纯然工匠式工作方式的产物,这里可以展示一部分工作过程草图。
本刊记者:有人说,一个手绘表现力强的建筑师会影响他周边的一群设计人员,这是整体性的创造能力和控制能力。请问您在这方面是否也在做着积极的努力?又是怎么做的?
杨瑛:一般说来,建筑师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程度上自认为担当着预言家的角色,建筑设计不是在解释什么,而是在想象或预示未来是什么,这当然是个十分诱人的令人神往的观念。然而,建筑设计除了感性与诗意以外,更多的是需要理性与知性维系,需要的是建筑师的整体把握力与控制力,而草图能力的提升则是形成这种整体能力不可或缺的积极力量。
建筑师获得好的草图能力只是一种创造过程中的有效手段,而非设计的结果。换而言之,就是说获得好的草图能力是为了获取更强的整体的创造力,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综合性培训和自我修炼过程――一种创造性的反思历程。我现在成立了一个工作室,这个团队里有成员十来个人,我会经常要求他们多画草图,另外本人即将出版一本关于草图的书,希望唤起建筑师同仁对传统工作方法的一些记忆与兴趣。
本刊记者:盖里向来以大胆、前卫著称,其反叛的设计风格颠覆了全部经典建筑美学原则,他主要采用拼贴、混杂等多种手段释放被束缚的想象力,请从建筑美学入手,谈谈您对盖里的认识?
杨瑛:建筑学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阔的学科领域,每位建筑师对设计对象的认识都因其知识背景、思考方式、观察角度、工作方式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论,这也是我们的世界存在丰富多彩的建筑现象的原因之一。盖里是一位有着非常独特个性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也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现象。
本刊记者:最后我们想请您谈谈,您作为湖南本土的建筑师,又是湖南省建筑师学会的理事长,湖南省建筑设计行业今后会如何发展?您有何期望?
杨瑛:在建筑设计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湖南设计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湖南的建筑师团体,建筑设计行业要想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保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必须创造出湖南建筑的独特个性,保持和发挥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地方性的才是世界的。其次,就是要保持一定的批判精神,保持一定的反思力与清晰精明的思想,对各类文化、技术、经济、政治的问题进行整合与重构,创造出有长久生命力的建筑,这自然是非常理想的状态,是建筑师的一种集体诉求。期望我们的建筑设计行业能像文化产业一样出现“建筑湘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工程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