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范文
时间:2023-04-02 00:1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美文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学教学模式构建主义读者反应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是近年来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着文学教与学相互脱节、文学教学与语言实践的相互脱节、文学理论研究与英语教学实践的相互脱节等难题,使英语文学课孤立于语言课之外。如何改变学生对文学经典敬而远之,如何完善文学课教学方法?现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1教学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尴尬,不少学习者将文学课或文学作品阅读看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学习文学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在于获得学位。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理性教育泛化
理性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国有坚固的基础,它具体体现为:重知识轻经验,重科技轻人文;重视人文学科的工具功能,忽视人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迷信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只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
1.2功利思想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和广泛接受,人们一方面对外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映射在外语学习之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旅游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应运而生,此类“生存英语”(survival)立竿见影,故较多学习者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实用主义风气,“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冲击着文学课教学,助长了学习者轻视与人文修养有关的课程,助长了他们对文学“敬而远之”的倾向。
1.3教学方法单一
“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景象不是英美文学课教师所愿意看到的现象。因受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英美文学有个基本了解,教师不得已采用单向输入模式,向学习者提供或灌输大量文学史知识;长此以往,学习者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成为应付考试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他们难以真正走“进”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与学双方势必产生某种不应有的距离和隔阂。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这种模式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名著选读”教改课题组认为,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此种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传授相关知识,却忽视了以下特点:文学作品类属艺术范畴,文学作品的创作凝结着作家的激情;文学作品不但有其社会公用,还要给人愉悦。但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加之文化差异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加剧他们的陌生感乃至畏惧感。此外,师生之间“给予”和“接受”的人际关系使教师无形中扮演了一种貌似权威的角色,它有碍于学生自尊心和独立性的发展,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应该说,理性主义教育的泛化直接导致了学习者的功利思想;教师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方法,也折射出文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三方面不和谐关系:即文学课的教与学脱节、文学课与语言实践脱节、文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脱节。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还缺乏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需改革优化。
2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名著课教学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已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但同时又厌倦以操练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方法,渴望通过更为高级的形式或渠道来提高水平。书面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但因书面形式多为个体行为,受限于学生个体与教师单向交流,影响力较为有限,难以产生大范围共鸣。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际能力,使更多学生走进名著经典,体会其丰富内涵及艺术魅力。
3理论支持与模式界定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在众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尤其对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3.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基于学习活动和语言本身的社会性和对话性之上的构建主义学习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者。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利用现有知识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好奇心,进步的需要以及同伴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其认知兴趣,单一的外部环境刺激有时不能完全奏效;其次,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创造生产着,他们需要实际操作以激发学习动力,以信息产出为媒介促进信息输入的良好循环。具有双重身份的文学阅读课,知识和语言兼而有之,要达到有效教学,就要对它所涉及的双重社会性和对话性予以相应或更多重视。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改进文学课教学模式有着内在的关系和作用。
3.2读者反应理论
将文学界定于复杂性/松散型学科,因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期待读者通过发挥想象对作品内化,需要读者积极的意向性再创造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意向性,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唯有通过读者创造性阅读,它的意义和艺术质量才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为人们所知。因此,文学作品须融入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和评价,它的意义和生命力体现在要求读者的参与。
读者反应理论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法和现代外语教学规律,它提倡以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思想,这恰好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不谋而合,即知识有其客观性与主观性,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共存,理论性知识与生活体验型知识共存。
上述理论为规范英美文学教学深层发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构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文学教学模式及开展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白锡汉.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
篇2
英美文学有着相似的地方。美国文学的特点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较深。最初的美国文学一直是以模仿英国文学为主的,随着美国的独立和美国人的意识的转变,美国文学已经脱离出英国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分支。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出现,美国的文学也越来越繁荣,甚至可以和英国分庭抗礼,成为真正独立的文学。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也具有类似的忒单,但是美国文学更加注重对自由的表达,同时更加具有浪漫主义思想。
2、文化差异对评论英美文学的影响
正如莎士比亚所讲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接受到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评论文学作品时的感想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评论英国文学概括的来讲就是在反叛和继承中挣扎;第二方面,美国文学和文学评论的产生时间相差不多,因而,评论美国文学时要先探讨有关的文学起源问题;第三方面,英美文化评论之间的差距。
英国文学评论的特点和莎士比亚描写的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类似,英国的文学评论自十七八实际开始就具有神秘的色彩。无论是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是现代化个性的文学评论概念等都表明了英国文学不断在突破和继承传统的文学评论理念。客观来讲,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英国文学的评论没能实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无论从结构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中都能看到英国文学思想的痕迹。因而,从英国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英国文学评论是从荒诞与绝望中反思,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来理解英国文化。由于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评论的出现时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无法从美国的文学进程中来把握文化差异对评论文学作品的影响。然而,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文学这颗陌生的种子在不断成长,虽然美国文学中有英国文学的影子,但是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学体系。
我们通常把英美文学放在一起评价。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文学的评论模式和理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尤其是和美国文学比较之后,英国文学显得更加纯正。但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犹豫不决的性格特点使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被美国迎头赶上甚至远远超过。对于读者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的精神源泉,然而,很多情况下,却使我们在求新追变的层面上陷入困境。和英国相比,美国是开放的,是没有历史负担的,这种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使得美国可以充分的将各个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收为己用。
3、结语
篇3
【关键词】文学 教学模式 构建主义 读者反应
英美文学课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可是近年来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着文学教与学相互脱节、文学教学与语言实践的相互脱节、文学理论研究与英语教学实践的相互脱节等难题,使英语文学课孤立于语言课之外。如何改变学生对文学经典敬而远之,如何完善文学课教学方法?现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1 教学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尴尬,不少学习者将文学课或文学作品阅读看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学习文学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在于获得学位。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理性教育泛化
理性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国有坚固的基础,它具体体现为:重知识轻经验,重科技轻人文;重视人文学科的工具功能,忽视人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迷信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只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
1.2功利思想失衡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和广泛接受,人们一方面对外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把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映射在外语学习之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旅游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应运而生,此类“生存英语”(survival)立竿见影,故较多学习者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实用主义风气,“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冲击着文学课教学,助长了学习者轻视与人文修养有关的课程,助长了他们对文学“敬而远之”的倾向。
1.3教学方法单一
“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景象不是英美文学课教师所愿意看到的现象。因受课时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英美文学有个基本了解,教师不得已采用单向输入模式,向学习者提供或灌输大量文学史知识;长此以往,学习者表现出更多的惰性,学习经典作品成为应付考试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他们难以真正走“进”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与学双方势必产生某种不应有的距离和隔阂。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这种模式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名著选读”教改课题组认为,单一教学模式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在降低甚至扼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此种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传授相关知识,却忽视了以下特点:文学作品类属艺术范畴,文学作品的创作凝结着作家的激情;文学作品不但有其社会公用,还要给人愉悦。但冗长的背景介绍,缺乏与实际相关的分析,加之文化差异以及相对陈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等多方面元素,妨碍着大多数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激情,加剧他们的陌生感乃至畏惧感。此外,师生之间“给予”和“接受”的人际关系使教师无形中扮演了一种貌似权威的角色,它有碍于学生自尊心和独立性的发展,有碍于引导学习者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应该说,理性主义教育的泛化直接导致了学习者的功利思想;教师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方法,也折射出文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三方面不和谐关系:即文学课的教与学脱节、文学课与语言实践脱节、文学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外语教学实践脱节。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还缺乏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需改革优化。
2 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名著课教学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已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待提高,但同时又厌倦以操练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方法,渴望通过更为高级的形式或渠道来提高水平。书面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阐述自己看法的机会,但因书面形式多为个体行为,受限于学生个体与教师单向交流,影响力较为有限,难以产生大范围共鸣。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际能力,使更多学生走进名著经典,体会其丰富内涵及艺术魅力。
3 理论支持与模式界定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在众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尤其对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3.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基于学习活动和语言本身的社会性和对话性之上的构建主义学习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者。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利用现有知识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及好奇心,进步的需要以及同伴间的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其认知兴趣,单一的外部环境刺激有时不能完全奏效;其次,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信息的创造生产着,他们需要实际操作以激发学习动力,以信息产出为媒介促进信息输入的良好循环。具有双重身份的文学阅读课,知识和语言兼而有之,要达到有效教学,就要对它所涉及的双重社会性和对话性予以相应或更多重视。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改进文学课教学模式有着内在的关系和作用。
3.2读者反应理论
将文学界定于复杂性/松散型学科,因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期待读者通过发挥想象对作品内化,需要读者积极的意向性再创造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意向性,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唯有通过读者创造性阅读,它的意义和艺术质量才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为人们所知。因此,文学作品须融入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和评价,它的意义和生命力体现在要求读者的参与。
读者反应理论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它符合现代外语教学法和现代外语教学规律,它提倡以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思想,这恰好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不谋而合,即知识有其客观性与主观性,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共存,理论性知识与生活体验型知识共存。
上述理论为规范英美文学教学深层发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构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文学教学模式及开展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白锡汉.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
篇4
America's history of literature began with the swarming in of immigra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cultures. After that, American literature had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European culture for a long period. It was not until America's independence, did Americans realized that they need national literature strongly,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developed. The Civil War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after which American literature entered a period of full blooming. Romantics, which emphasized inpidualism and intuition and Tnscendentalism represented by Emerson came out into being. This was an exciting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Like the flowers of spring, there were suddenly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given depth and strength to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ccelerated the forming of High Romantics. 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ivil War, the American society was in a turbulent situation. The writings about local life, critical realism and unveil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society were increased.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Americans were at a loss postwar, and the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My piece of paper is written in chronological order as these periods developed in order to have a clear outline of its progress.
Keywords: National Literature, Romanism, Transcendentalism, Local Color, Realism, Modern literature
摘要: 从殖民地时期起,欧洲殖民者和清教徒翻开了美国文学史的第一页。 这往后很长一段时期, 美国文学一直都受到欧洲文化的很大影响。一直到美国独立后,美国人强烈地感觉到了民族文学的需要,美国的民族文学开始发展。 南北战争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分水岭, 战后美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产生了强调个性主义和直觉的早期浪漫主义,和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文学。爱默生的时代是美国前所未有的文学变动时代,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他们突出地给予了当时美国文学以深度和力量,也促进了罗曼主义的来临。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 社会动荡不安,这时的作品更注重于揭示社会的阴暗面, 同时美国的民族文学进一步发展,创作出许多带有本土色彩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一战后,美国人陷入战后的茫然, 美国也开始进入了现代文学阶段。
我的论文随着这些时代的发展以时间顺序展开, 以便对于美国文学史的产生和发展纲要能有一个清晰的条理。
关键词: 民族文学, 浪漫主义, 超验主义, 本土色彩, 现实主义, 现代文学
American is a multi-national country. Just like a big container, which put in various kinds of elements. Different cultures, that can not only be co-existed but also form a sharp contrast, mixed together, It makes American literature style has a flavor of distinct and various aesthetic feeling. Many writers come from lower level, which makes American literature has the rich flavor of life and local color. Furthermore, many new styles of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are oriented in America since 20th century.
The proces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can be pided into following main periods: Colony and Puritan literature; early national literature; latter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Modern literature.
America's history of literature began with the swarming in of immigra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cultures. After that, American literature had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European culture for a long period. It was not until America's independence, did Americans realize that they need national literature strongly,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develop. The Civil War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after which American literature entered a period of full blooming. Romantics, which emphasized inpidualism and intuition,and Tnscendentalism represented by Emerson came out into being. This was an exciting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Like the flowers of spring, there were suddenly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given depth and strength to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ccelerated the forming of High Romantics. 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if Civil War, the American society was in a turbulent situation. The writings about local life, critical realism and unveil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society were increased.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Americans were at a loss postwar, and the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1. Colonial and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1). Travelers and Explorers
When the European explorers first came to this new continent, the native Indians who probably got here from Asia about fifteen thousand years ago were still in origin, and they even had no written language,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was originally transmitted almost entirely by word of mouth, and therefor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oral literature,” (Wu Dingbo, 1) As time past, more and more travelers and explorers swarmed in. They wrote a lot of diaries、letters, and travel accounts to describe the new land as second Eden. No wander somebody said that the earliest American literature were the travel accounts written by European adventurers. Among the most remained were Captain John Smith's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 (1608), and Description of New England (1616).
Although most of the Indian history was preserved in tales and songs, they had thoughts about life and nature. They loved the natural world around them deeply, and they believed that when a person was dead, he would give back what had borrowed while he was alive to nature. This kind of philosophy had influenced later or even modern American writers. It's interesting that when we look at the literature of the Puritans, the Transcendentalists, the Naturalists, and even the Moderns, when we read Anne Bradstreet, Emily Dickinson, Stephen Crane, and Ernest Hemingway, we can find similar themes.
(2) Pilgrim settlements
Several years later, another group of settlers also arrived in the New World. This group was looking for the Jamestown settlement. However, because of bad navigation, they landed in Massachusetts. They were also coming to the New World with dreams of success, but their goal was different from the Jamestown settlement. They wanted to start a new world governed by the Bible. They were called Puritans because they wanted to live a better life by making themselves pure. They first arrived on the Mayflower and settled in Plymouth. This is the group we are usually thinking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the "first Americans."
The clearest history of their journey to the New World can be found in History of Plymouth Plantation (1608) written by William Bradford, who was also one of the Mayflower passengers. The History of Plymouth Plantation is a Puritan book in the best sense. “It's loosely annalistic, but a direct and simple style gives charm, as a sincere faith in Puritanism gives purity, to the entire book.” (W. P. Trent, 1997)
The Puritans had several kinds of literature. By far the most common form is the writing related to Biblical teachings, or sermons, that the church leaders wrote. The Puritans believed that they were in the New World because God had brought them there for a special purpose. They thought that by studying the Bible they could learn more about this way of life. So they were very strict to their life, and they didn't allow any kind of entertainment even in literature. That's way Wu Dingbo said in his book “Literature of the New England Settlement is mainly a literary expression of the Puritan idealism” and “The literature of the colonial settlement served either God or colonial expansion or both.” (Wu Dingbo, 4)
Another important form of writing from this period is the histories. These books, like Bradford's History of Plymouth Plantation, a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tell us about life at the time of the Puritans.
People also wrote many poems. But a lot of works were hidden and lost because people often considered poetry to be an inferior form of writing and not totally acceptable to Puritan thinking.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oets from this period was Anne Bradstreet (1612-1672). Her poems in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1650) reflected the con concerns of women who came to settle in the colonies, and in all her poems, however, she shows her strong belief in God.
2. 18th century—the Age of reason
(1) The Age of reason
In the 18th century, people believed in man's own nature and the power of human reason. With Franklin as its spokesman, the 18th century America experienced an age of reason.
Words had never been so useful and so important in human history. People wrote a lot of political writings. Numerous pamphlets and printings were published. These works agitated revolutionary people not only in America but also around the world.
Among the most renowned was the work Common Sense (1776) of Thomas Paine (1737-1809). It's the ringing call for the decoration of liberty. He also wrote Crisis (1774-1783) and The Age of Reason (1794-1796), according to Wu, “He thought that religion should be based on rational, reasonable ground. ” (Wu Dingbo, 12) The pamphlets helped complete the debate that resulted in America's separation from England.
And of course for all the Americans, the most important document from this period was a single sheet of paper calle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776), mainly written by Thomas Jefferson and Benjamin Franklin.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the most distinguished person and giant in American history, he wrote and worked for American independence hardly and had made so many great efforts to America that he has been called "The First American." a world-renowned scientist, diplomat, philosopher, and writer. He perfected the smooth, clear, short sentences of the Puritan plain style. His Autobiography encourages hard work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chievement. Another work that is well known is Poor Richard's Almanack, and many of the sentences have become popular quotations.
During this time writers thought that the truth should be relied on Bible, churchmen, authorities, or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2) Early National Litera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American Revolution War, American national literature came into being. Since before the war, American people have already had the awareness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so they wrote many political writings revolutionary poems.
The war helped the first important American prose writers and poets grow up both culturally and artistically. Furthermore, the independence of nation led to the independence of national literature. From this moment on, American people began to understand of meaning of being a real ”American“.
篇5
传统大学英语由于在教学理念及模式上存在一些弊端,导致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如意,所以必须对其实施改革。在大学英语改革过程中,适当导入英美文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西方文化,同时,也对解决传统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和改进教学模式很有帮助。本文总结了英美文学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并探讨英美文学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英美文学;导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获得了一定成果,本科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有显著提高。在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方面,以及在理论学习和测试的实践研究方面,大学英语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同时,由于四、六级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整个社会都认识到了学习英语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虽然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模式也相对落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一、英美文学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文学导入指的是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或者课外辅导内容,比如赏析英美文学片段,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文化上的审美需求与阅读欲望,自主的学习英语,从而提升学生英语能力。
(一)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英美文学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想让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主要是来自对英语本身的兴趣。所以引发学生深层次学习动机主要要考增加语言趣味性,让学生真正认识语言特异性,使学生在自然语境下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作品文学性。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中第六单元,有一张文章题目为:“Ashisnameis,soishe!”。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是人如其名的意思。如果教师想进一步引发学生兴趣,可以在这一课中适当导入欧美文学。可以向学生讲解语句的出处是《圣经》,原话是:“Asamanthinkethinhisheart,soheis.”。《圣经》属于西方文化基础,教师在这里导入《圣经》,不仅增强了课文趣味性,也增强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
(二)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文学作品涵盖了民族脾性、文化特点等各个方面,是了解社会文化的丰富材料。因此,文学导入同时也是文化导入,可以使学生被语言氛围围绕,从而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学作品包含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也包含了作者自身价值观。文学导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深层的文化内涵,更深刻的感受西方文化熏陶,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帮助改进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导入大学英语教学对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帮助。传统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英美文学的导入主要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学生可以将英美文学导入作为切入点,逐步适应传统教学模式向任务教学模式的转变。英美文学导入可以帮助转变师生关系,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中读写教程的第四册五单元中《选择独处》这一课涉及到一些诗人。在这个时候适当导入英美文学是很有必要的。弥尔顿、华兹华斯、梭罗等作家及作品的导入,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各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进而提升对语言的理解力和敏感度。
二、英美文学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途径与方法
(一)改革教学模式
将英美文学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起到辅助作用。教师应积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能力为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按时完成布置的阅读材料,并且撰写出读后感。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针对不同主题,在课前充分预习和查找资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阐述自身观点,评论作品。另外,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定期组织文学知识相关讲座。为学生讲述一些比较熟悉的著名英美作家,例如马克•吐温、莎士比亚、海明威等作者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作品,或者将他们的作品以电视或者电影片段形式导入到英语教学中。
(二)重新设置教学内容
英美文学导入英语教学的原则是以学生实际能力作为出发点,以小说和散文为主。教师在导入文学作品时应充分考虑作品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篇幅也不宜过长,使学生在比较精简的篇幅中体会到强烈感染,从而喜爱上阅读英语作品。可以选择的文章有很多,比如培根著作的《论美》和《论学》;罗素著作的《我的人生目的》;托马斯•潘恩著作的《常识》;马丁•路德•金演说的《我有一个梦想》;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飘》、《简•爱》、《老人与海》等。
(三)评估学生学习
在学生学习的评估方面,教师可以引进综合测评项目。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学相关活动。例如,组织文学讨论小组,让学生自己编制剧本,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等。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竞赛。比如英语诗歌朗读比赛、英语经典影片片段表演竞赛、英语文章阅读比赛等。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表现及成绩会被计入平时的成绩中,优秀的学生将在院系中获得表扬,并且可以得到综合测评的加分。
结语:
导入英美文学形式要多样化,以免学生失去兴趣。英美文学中涵盖作家写作风格与作品赏析。将英美文学导入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使英美文学鉴赏成为英语课堂的组成部分,不仅使教学模式得到创新,也解决了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作者:卢华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西方影视;英美文学;应用价值
所谓的英美文学,简单理解就是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对我国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例如高职高专成人教育的学生,经典的英美文学就像一面镜子,有效的折射出了英语民族的悠久历史,并为他们求知、求善、求美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他们的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要的是,通过对英美文学的接触,这些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的英美文学教学中仍然会有一些问题存在,并严重影响着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而随着信息技术和人们信息认知水平的提高,西方影视被广泛运用到了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并凭借其信息量大和直观性的优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从而有效的弥补了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不足。
一、探索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基于相关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角度来看,他们希望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有效的了解到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美文学不同发展时期的一些重要作品及其作者,最终实现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如此,一些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也对此作了具体的要求:开设这种文学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理解、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建立在这些掌握内容的基础之上,从而把握文学批评的方法和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而学生在接触英美文学知识的过程中,自身阅读和分析相关文学作品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并在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试教育下,各种升学政策的影响,学生在中学期间接受的英语教学是不完善的,因为教师教学的重点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是被忽略的。因此,学生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即他们英语学习的起点低,明显缺乏相关的文学知识积累[1]。
二、西方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1、有效凸显对英美文学史的介绍
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史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涵盖的内容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英美文学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主要作家和这些作家的代表作品、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流派、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等,而以上所述的这些都是英美文学学习中最为基础性的内容。但是,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已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很多学生就此反映,英美文学发展的背景太过复杂,其中涉及到的作品和作家也太多。经过深入探究,笔者也就此做了一定的思考:发现西方影视具有信息含量大、直观性等特点,可以很好的完善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方面的不足,从而让学生更为深刻的了解到与英美文学史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出现在英国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威廉.莎士比亚,他在英国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相关的英国文学简史来看,其中都是利用很大的篇幅和文字来对其进行介绍,介绍的内容不外乎其文学地位、文学创作、作品及其历史意义等。但是,莎翁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并且都被列为经典,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是很难完成这么重要的教学任务的。而此时,一部经典的西方影视作品《莎翁情史》则可以被拿来利用,让学生通过影视欣赏来了解这个伟大的人物。[2]针对影视并非对真实百分百还原的缺陷,教师可以采取片段截取的方式,让学生窥探到莎翁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风貌。如其中关于伦敦剧院的片段,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对有关伦敦剧院的情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2、帮助学生明确对一些文学名词的记忆
关于英美文学知识的考察,名词解释是一个重点。但是结合具体的英美文学教学来看,与其相关的文学名词是令学生头痛的一个问题,因为文学名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零碎。不过,在深入探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发现可以利用西方影视的价值来达到教师在英美文学名词教学方面的目的。因为将西方影视引入到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实现两个方面的目的:既深化了学生对文学名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他们对文学名词的记忆。例如美国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名词:美国梦。针对美国文学的学习而言,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个名词的意义,将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蕴有很大的帮助。不过,这个名词的起源有些复杂,且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太过浓厚,仅仅依靠单纯的记忆无法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3]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西方影视,利用图文声像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名词的深层含义。如曾获得过奥斯卡大奖的影视作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解释“美国梦”的一个最佳选择。从影视的名称就可想到,其对美国梦的阐释可见一斑。其中,贫民窟和百万富翁本就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影视的主人公利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千万大奖的美梦,在成为真正的百万富翁的同时也获得了甜美的爱情,这些与“美国梦”的主题是相当切合的。
3、可以被运用到文学理论介绍方面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文学理论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文学理论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的把握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深化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挖掘出作品所要蕴含的思想意义。但是需要是注意的是,文学理论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成为教师教学中一个难点。[4]结合文学理论教学的特点来看,教师可以利用影视欣赏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向学生讲解这个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人们所熟知的一部经典影视剧:《上帝也疯狂Ⅱ》,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经典片段的方式,让学生就“影视中人、动物、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学生就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的为学生抛出问题:“动物可爱,自然美丽,作为人类的我们,面对这些境况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其中,当学生对此做出肯定回答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为学生讲述:从上世纪初开始,受到先进技术的影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创造出了大笔财富。但同时,人类目光短浅,破坏资源,屠杀动物,污染环境,最终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以上的这些内容牵涉到的是与生态批评理论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其他的一些与文学理论相关的内容,例如社会精神生态理论。对此,教师要积极迎合学生的心理,将理论性的内容用实证性别的方式给展现出来,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的来说,对一些院校,例如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中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英美文学也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并在他们文学素养的提升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有效的引入西方影视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寓教于乐的乐趣,在欣赏影视片段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另外,精选西方影视作品来辅助英美文学的教学,能最大程度的节约教师的教学时间,并提升英美文学的教学效率。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影视教学的方式会进一步被应用到英美文学的教育中,从而帮助教师实现有计划的教学,并在教学效率的提升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张宏明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谦.西方影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实证举隅[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7):43-46.
[2]陈瑶琼.影视教学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导报,2015.
篇7
【关键词】高职 英美文学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84-02
随着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的不断重视,高职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质日益重要。为了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宗旨,以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许多高职高专外语专业都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熟悉英美文化,可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文学可以在塑造人格与精神、抵御物质主义侵蚀、防止人的异化和物化、丰富人的心灵世界等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学生可以在阅读文学中积累词汇和语法点的各种用法和适合的语言环境等相关知识,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本文以高职英美文学教学的特点分析为依据,联系英美文学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 高职院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性过大。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高职教育的理念还未被广大学生和家长认可,事实上,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课程及理念完全不同于本科教育;但是很多人认为考不上本科就只能上高职,认为高职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更低层次。作为新兴的学校,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而一味降低入学标准,导致生源质量偏低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中毕业生高考分数不佳就是因为英语学不好,导致很多高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词汇量小,口语听力能力差,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其次表现为缺少合适的高职高专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材。目前的英美文学教材基本上都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虽然教材版本很多,但都不是针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学生而编写的:有的教材选取的篇章过难,有的词汇过于专业化,有的句子结构、语法结构过于复杂,有的文学流派介绍和文学理论太过高深。高职高专的学生无论在英语基础、知识面和学习能力上都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只是盲目模仿,必然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无法使其领略到英美文学中蕴含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改革高职高专英美文学课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和挑选。
高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创新。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非本科教育所培养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但是高职英美文学教学却依然沿袭着本科院校教育的模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接受。“传统的‘四段论的程序化教学方法’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听。学生由于在课堂上没有什么兴趣,课后阅读也就不太积极。致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意识,文学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受学生英美文学基础弱、英美文学史及作家作品教学内容繁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不得已使用输入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大量文学知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被动地接受,表现出依赖性和惰性,接受优美文学作品熏陶的享受过程转变成为死记硬背的折磨过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习效果不好,产生不了兴趣,掩埋了经典文学作品带给人类的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净化。
二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科学教学的前提
根据当前教学对象的状况,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对文学更是觉得太过于高深莫测、抽象晦涩。由于词汇量小、英语语法差,面对文学课的教学材料,一些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通过工具书的帮助勉强能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大部分学生通过查字典查出生词的意思,但对文学理论、经典作品选读无法做出全面的理解。因此高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得当的教学选材
选取难易适中的教材能消除学生认为文学的学习是一个困难晦涩、曲高和寡、脱离现实而毫无乐趣的恐惧,也能让学生初步体验阅读原著的乐趣,逐步感受到英语语言的美感。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语言基础薄弱的特点,如果刚接触文学这门课就让他们阅读和研究小说或散文,肯定会削弱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因为经典名著小说和散文要求对历史背景、作家流派等联系把握,而高职学生缺乏这些知识和能力。那么,如果从较经典、较精练的选段开始学习,教师一点一点地引导着学生读作品,进而培养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产生适当的成就感,再慢慢过渡到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
2.以文学史纲为主
考虑到学生、教材及文学课内容繁杂等因素,笔者认为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教师要以文学史纲为主,而以文本阅读为辅。在课时受限的情况下,在两个学期七十多个课时里,如果老师既要完成英国、美国的史纲教学,又要讲解最重要的几十个作家、几百个著名文本,会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进行,重点不突出,学生对于众多内容更是满头雾水一知半解。而以文学史纲为主的课堂教学能突出重点集中讲授文学史,让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主线清楚明了。
以文学史为主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意味着撇开文学文本,只不过它在课堂教学安排中处于次要地位。由于课时及课堂时间的限制,任课教师不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大量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上,否则会成为变相的精读和语法课。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以史纲为主不仅能解决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还能以宏观的、高屋建瓴的姿态把握整个英美文学作品,全方位地深入解读重点作品,使学生不再停留在肤浅的一知半解的层次上。经过教师在课堂上对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读,学生会更加容易地全面理解作品,这样也能大大提高学生课外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三 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要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很多高职院校的英美文学课堂都存在这种现象:学生一接触文学课就很容易认为学习该门课程难度大,而且不够实用,因而缺乏兴趣,进而造成恶性循环。甚至学生没能从教师那里得到简而易的引导,因此觉得困难重重,难以逾越,最终灰心丧气,更加无法专心向学。如果教师不去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喜欢度和接受度,只是一味地自我一堂言,就无法真正实现该课程的文化素质的培养的教学目标。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课堂上,应当鼓励以教师教授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1.以教师为主导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办法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多安排教学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认识能力。“好的教师应学会鼓励并具有鼓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积极有效地介入,向学生介绍作品背景,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原作提升语言水平,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接着通过教师的课堂点评使学生能以一种更深入的眼光理解和欣赏作品,最终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把课堂从教师的单一枯燥讲解变成老师和学生互动探讨,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的思考,使他们在文学教学中自己走进作品,爱上这门课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以课前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整理答案,鼓励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思考,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依照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文学底蕴,以更精确、更深层次的讲解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帮助他们从汲取各个文学评论家精髓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先进行快速整体阅读,再进行语词方面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并掌握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与策略。最后,对于学生活动的完成,教师要进行点评,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使学生对先前的查阅资料有更系统的归纳和理解。“互动式的英美文学课堂是一种开放式的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切实的指导与帮助。而开放式的课堂形式以及学生所提的问题又促使教师进行更充分的课前准备并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量,以此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全程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师不仅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否认,但更要重视学生的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给他们参与讨论和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在以前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但是,现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怎样让学生自己欣赏和分析作品上。
老师可以把有些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分配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做准备,通过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以幻灯片、精美卡片、自我陈述等方式做讲解。如在讲授某个作家时,老师可以先做一般引导,再把该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思想等话题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老师可在课堂上点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无疑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同时,由于学生轮流授课,他们的教学风格和个性设计不同,更容易激发听课学生的兴趣。
总之,本文针对高职教学对象差异性过大、教材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提出突出文学史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课堂教学等改革构想,期待为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抛砖引玉。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切实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引导到文学作品中去,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得到提高,最终能较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气质;审美传统
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主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审美传统。英国文学历史悠久并底蕴深厚,美国文学年轻活力并追求自由,英美文学都为世界文学增添丰富的色彩。英美文学继承了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的传统,在历史进程中,许多作品被创造,这些作品影响深远,同时在英美历史上也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家。文化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最为显著。如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创作的作品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是英美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不灭的星星。英美文学的文化气质和审美传统是英美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只有把握英美文学的文化气质和审美传统才能研究英美文学的发展脉络,所以我们要探究英美文学的文化气质和审美传统。这有利于我们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一、英美文学的文化气质
英美文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气质,在英美文学创作中,宗教文化气质是最浓厚的。我们知道,西方文学从很早起就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宗教文化影响集中体现在英美文学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上。我们通过品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强烈感受到英美文学作品中浓郁的宗教色彩,如弥尔顿的《失乐园》,霍桑的《红字》,赫尔曼的《白鲸》,英美文学深刻的隐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大多是宗教文化所赐。
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在语言观念、文学形式、道德观念、创作主题和风格、内涵、价值判断和人物塑造形式上都深受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例如莎士比亚、拜伦等等都十分擅长以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传说为题材来进行创作。并且英美文学作品中大多体现自由的魅力,这些文化气质都是受到了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英美文化是表现这两种文化的载体。
我们上面说了英美文学作品大多表现出强烈的自由意志,特别是美国文学作品,充满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出为追求自由、人生而勇于抗争、斗争,这类精神是英美文学特别是美国文学创作主题的核心。
英美文学的文化气质呈现多元化,英美文学多元化的文化气质是其的重要特色。首先,英美文学追求对人性的解放,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大多追求对人性的解放,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其次,英美文学还勇于反思现实并批判现实,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美国文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文学之一,美国文学尤其充满战斗性,强烈对自由的追求,对残酷现实的批判等等,如德莱赛的《嘉莉妹妹》、《美国悲剧》和《珍妮姑娘》等作品都强烈的批判了残酷的社会。
二、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
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奠定了英美文学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英美文学继承了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这充分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统。在英美文学发展进程中,英美文学中早期的宗教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现当代世界的英美文学虽然在文学形式、内容上都有所发展与变化,但都有还是受到了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审美传统的影响。
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了解到英美文学作品善于歌颂和赞美人性美,人性美是英美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取向,作者善于通过丰富的情节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来向读者展现人性的美好,同时赞美自由,赞美为自由为人生而斗争,讴歌生命的坚毅,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人生。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等都极大地表现了人性的大胆、坚韧,充分表达了个人主义的思想。英美文学反映英美文化,英美文化是追求自由,追求开拓创新与冒险的文化,这种文化深深体现在英美文学创作中。
结束语:
英美文学文学形式内容丰富,文学价值成就高,凭借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为世界文学做出了自身应有的贡献。本文只是从英美文学的文化气质和审美传统两个方面,大致了解了英美文学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古典的审美传统,探究了与英美文学相关的问题,如英美文学哪些文化气质和哪些审美传统。英美文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古罗马文学,经过不断的发展,日益丰富,形成了当今我们所看到的英美文学奇观。众多伟大的作品被传读、品味和研究,随之而来的对伟大的文学家们的研究,这些对我们了解英美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们了解、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英美文学的文学形式、文学内容和文学内涵都是不可替代的,以人文主义、追求自由、批判现实为核心的文化气质与审美传统都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孔来信.浅谈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和文化气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9:115-116.
[2]孔来信.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气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7-18.
[3]申彩云.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和文化气质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7:44.
[4]汪阳.谈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区别及其背景原因[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23-25.
篇9
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从莎士比亚时期开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法国、美国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为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活跃程度,特别是随着电影产业的兴起,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更加有利于对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在这一点上,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英美电影,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诠释了电影视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点,其中对于女性主义的形象表现极为突出。
二、女性对于爱情的执著
爱情,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直延续的格调。无论是辉煌的史诗巨制,还是社会小人物的刻画写实,其中都有着爱情的主题。在爱情面前,电影,或者说原作中的这些女性角色们,敢于为了爱情反抗传统,反抗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世俗。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的小说《廊桥遗梦》的电影中,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之间的爱情,突破了家庭与婚姻的禁制,两人的爱情在当时是一种被唾弃的行为,是对婚姻的背叛,对伦理道德的挑战。在电影中,弗朗西斯卡在意大利长大,嫁人后随丈夫来到了美国。源于意大利的浪漫,弗朗西斯卡在美国乡村的生活无聊至极,在她与罗伯特的爱情中,尽情洋溢着自身的浪漫风情,这是冲破了世俗枷锁的爱情。弗朗西斯卡的爱情让观众落泪,是因为她没有因为爱而放弃自己的家庭,她仍旧记得自己身为母亲的责任,但却为了爱希望自己死后能与罗伯特在一起。在原著中,弗朗西斯卡这一角色,对其爱情的描写文字较多,而在电影中,人们通过女演员眉宇间的那抹思念,很直接地理解了她对罗伯特执著的爱以及对家的责任感。爱情与女性之间,似乎是文学作品中必然保留的桥段,以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英美电影中,爱情的主旋律,不仅是对这些文学作品的一种致敬,更符合潮流下的电影要求。又如在《简?爱》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是一种纯粹的爱,而无其他杂糅的情感。当简?爱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虽然罗切斯特的豪宅已经被他那个疯子般的妻子烧毁,虽然罗切斯特因此而失明,但是简?爱按照心中对于爱的执著,认为这样的罗切斯特仍旧是自己的最爱。简?爱因为自己的爱而成为罗切斯特的天使,罗切斯特的余生因为简?爱而精彩。
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在尊重英国女性作家奥斯汀原著的基础上,小说中的人物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一直被人们所谈论。伊丽莎白的爱情观中,没有金钱财富,没有地位差距,有的是彼此之间的了解,是两人之间的彼此相爱。通过电影中,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渴望平等,不难让观众理解原著中的那个对爱情很执著的伊丽莎白。虽然爱着达西,但是伊丽莎白的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不需要无聊的高姿态和耍酷态度。伊丽莎白这样的爱情观,也正是原著作者奥斯汀的爱情观。我们在看这些英美电影时,对于银幕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更加直观的理解,而爱情这种在银幕上独特表现的情感,更容易让我们通过电影了解原著中女性的爱情世界,那是一个执著的感情观。但是这样的爱情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很难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女性的爱情执著观,带来的往往是爱情悲剧。在电影《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对于爱情也是固执的,哪怕被自己的爱人阿尔芒误会,她仍旧默默地承担着因为爱情而带来的伤害。不管爱情的结果怎样,对于爱情,这些女性仍旧是那么执著与肯定。
三、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权主义
在众多的英美电影中,都很好地再现了原著中反抗男权的思想,即强烈的女权主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最为显著的表现点。目前,改编的英美电影中,多以20世纪初期的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蓝本,而这些文学作品中,开始阐述女权主义,反对男权。这种现象并不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所独有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很多的女性实际上开始走出家门,进入了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而这些女性正是反抗男权的代表,她们的身上少了些浪漫的气息,但是却多了一些职业性的元素。她们更加关注社会、政治等话题,这些女性角色,追求的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多的英美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中,女性角色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而在以《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中,观众对于那个富家大小姐斯嘉丽印象深刻。影片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战争夺取了斯嘉丽家庭的一切,而斯嘉丽在重重困难中,从一个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大小姐,成长为一个智慧的现代女性。斯嘉丽这个女性形象在原著中,属于写实人物,米切尔对于这个人物没有泾渭分明的描述,而是做了真实的叙述。在电影中,这种感觉更加直观一些,斯嘉丽似乎是一个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所以,很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不再是一个独立于外的弱势群体,导演与作者都在强调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她们有着自我价值。在电影《名利场》中,那个为了跻身上层社会的蓓基,按照现代的评判观点来看,用“女强人”来形容蓓基更加合适。她为了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惜卖弄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歌声,甚至自己的肉体,蓓基一直在展示着自己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勾引好友艾米利亚的哥哥乔斯,还是对克劳莱家族继承人的罗登,蓓基都成功地将自己的价值融入计谋当中。
这些女性形象,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是对男权的一种反抗,女权思想在电影或小说中都毫无掩饰。在电影《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本是巴黎的一个名妓,但是她爱上了阿尔芒,并与之在乡下同居。阿尔芒的父亲认为是玛格丽特葬送了儿子的前程,胁迫玛格丽特移情别恋,而阿尔芒信以为真,愤怒下当众羞辱玛格丽特。玛格丽特终因病而亡,而阿尔芒事后知道了缘由后,悔恨不已。玛格丽特的死,是爱情悲剧的表现,更是对男权世界一种无声的反抗。同样地,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一开始,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高傲而没有接受他的表白。我们通过电影,再去原著中寻找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会发现奥斯汀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伊丽莎白与达西那奇妙的爱情。直到达西改掉了自己的“臭毛病”,伊丽莎白才真正地接受了达西。伊丽莎白虽然爱着达西,但是对于达西的那种大男子主义很厌恶,她故意地对达西冷漠,也正是对男权的一种反抗。在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改编成电影后,苏的“新女性”形象更加凸显,她敢于追求自我的价值而反抗学校的规定,敢于直面对裘德的爱。
四、悲剧色彩浓重的女性形象
以英美文学作品改编的英美电影中,很多女性形象都是悲剧性的。这些女性形象虽不至于占据英美文学作品的大半,但是在我们观看的很多英美电影中,这样的悲剧色彩,似乎更受到导演和编剧的欢迎,也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更多是与作品创作背景下的大多数女性有着明显的思想和行为区别。正是因为这些女性角色“前卫”的行为,造成了她们悲剧的产生。这些悲剧多体现在女性的爱情上,还有社会阶级的残酷压榨上。
例如,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芳汀这个角色,被赶出了工厂,死在了医院里。她本有一个美好的爱情,但是却被情人抛弃,独自带着女儿珂赛特。在改编的音乐剧《悲惨世界》中,芳汀被迫去那个她永不想涉足的地方,卖了自己的头发、牙齿,甚至是身体。当I Dreamed a Dream响起时,芳汀的悲剧终究发生了。对于芳汀的死,是悲剧的结局,也是她的解脱。又如,在《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这个角色,是莎士比亚在17世纪塑造的形象,而那个时期的英国女性,和中国的传统女性一样,对父亲和兄长十分尊敬,甚至达到了盲从的地步。然而奥菲利亚深爱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对她的表白,被奥菲利亚的父亲否决。当奥菲利亚的父亲被哈姆雷特杀死后,奥菲利亚崩溃了。她一直在无声地承受着一切,但悲剧的脚步没有因为她停止。一个纤弱的女子,一个温柔的女子,一个性格柔弱的女子,在那个年代注定了她的悲剧色彩。
在英美文学中,女性的悲剧色彩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电影改编后,这种女性悲剧更加真实。她们与周围生活的格格不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除去《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这种被社会压到无法喘息的女性外,还有爱情带来的悲剧。例如在《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的爱情就是一个悲剧,她有着自己的家庭,却爱上了罗伯特。这样的爱情就是一个悲剧,在道德的束缚下,在伦理的谴责下,弗朗西斯卡的爱情只能以悲剧结束,四天深入骨髓的爱情,折磨了弗朗西斯卡的后半生,这样的悲剧让观众更加心痛。同样地,在《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也是一个女性悲剧形象的代表。凯瑟琳对于爱情的渴望极其矛盾,她希望自己的爱情是不受世俗影响的纯净的爱,还期望能够找到身世好、家境富裕的白马王子。凯瑟琳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是纯净的,为此不惜打破社会的道德枷锁。而凯瑟琳还是放不下对财富的向往,她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成为山庄的女主人。这是世俗中“美好”的婚姻,但她对爱情的矛盾,让她无法割舍爱情,最后为之付出了生命。
五、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无论是对爱情的执著,还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抑或是悲剧性的色彩,通过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表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英美文学作品中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女性主义在文字上的宣泄,在银幕上的爆发。在19世纪,简?奥斯汀、勃朗特等一大批女作家走向英美文学的高处,她们反对男权,发扬女性主义。例如,在勃朗特的《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积极向上,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了男主人公罗彻斯特。在简?爱与罗彻斯特的爱情中,简?爱一直保持着克制和清醒,她嘲笑那些可笑的权贵,她向往平等。简?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简?爱对于爱情的追求,一直保持着独立。她知道了罗彻斯特有妻子后,不愿贬低自己的地位价值,选择离去。而当她认识到自己对罗彻斯特的情感后,不顾罗彻斯特的失明和一无所有,仍旧回到罗彻斯特的身边。简?爱的容貌也许并不出众,但是她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她追求独立和自主,她有更加吸引男性的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特别是简?爱对于经济独立的认识。这都是独立自主女性形象的表现。无论是电影还是原著中,简?爱都让我们感叹不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同样的女性特质,我们在《名利场》中的蓓基身上也能看到一些,蓓基的“女强人”特点,正是她独立自主的一些体现,虽然她一直想傍上一个富翁。
篇10
【关键词】英美文学 人文主义 人格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49-01
英美文学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良好语言技能及开阔文化视野的合格人才,英美文学教学本质上是人文主义学科的教育,关注个体的价值与精神。英美文学教育一方面突出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突出对个体作为人的培养,以让人的精神内化到品格塑造过程中。英美文学课程受文学作品自身天然的直观与感性特点,而成为传承人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一 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的主要出发点表现在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态度,引导人们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人文主义精神以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来展现人类的生存本质,真切的解除人类精神世界,以塑造良好的精神世界。人文主义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个体内在的价值、个体自我实现的途径与个体尊严、个体自由与平等等观念。尤其是现阶段,社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物质文明的极大进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但多元文化的冲击又导致物质与精神的失衡,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名高素质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以利于学生积极地面对社会发展,因此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育应该成为传递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 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英美文学教育教学既要倡导基本技能教育,同时还需要强调对学生基本价值观念的教育,但现阶段,英语专业教学的课程改革过于重视英语教学而轻视人文教学,这种课程设置旨在加强关于学生处理英语实务的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个体综合素质决定的,而这些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期情感教育才能实现的。分析现阶段英美文学教学课程的设置可以发现,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英美文学课,有些学校即便开设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英美文学课堂缺乏人文气氛,教学效果不理想。
2.传统的教学理念
现阶段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一般放在三四年级开设,而这时正是学生最忙的时候,同时受英美文学课程知识深度的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学内涵的理解不深刻。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依然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按照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记笔记的方式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抹杀学生的个性,抑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难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虽然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人生智慧与感情经验,但在这种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中逐渐失去了其生命力,不能发挥其在人格塑造与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 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提升人文主义精神
1.在教学目标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英美文学教学重视讲授内容的自由度,因此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围绕中心内容展开阐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生动合理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目标,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欣赏文学语言的同时,主动的参与到文学作品对人生观的理解方面,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婚恋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修养。
2.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英美文学教学倡导教学内容的兼顾性,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多种载体,在这些作品中,通常凝结了作者的创作精髓与内涵,也较好地展现了时代主题,现阶段在英美文学教学时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应带领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教学内容的人文主义精神理解,将人文主义精神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理解人文主义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感。
3.在课程设计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英美文学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启发,通过规范的课程设计,来展现文学作品本身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同时通过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从科学教学的角度出发,重视对教学课程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根本目标,推动教学过程与教学能力的规范发展,突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与外在显现。
四 结论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教学作为有效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充分结合人文主义内涵,渗透人文主义精神,使学生在接受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人文主义精神的洗礼,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