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23 17:1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作品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呼啸山庄》,文如其名,充斥着暴风雨怒吼咆哮的声音,这些声音喊出了人物的命运,传递出文章的思想。我国钱青教授曾说:“《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呼啸山庄》激荡淋漓的力量,更接近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弥尔顿的史诗。”可见,这部小说在国内外文学界的影响力。小说里面全是狂风暴雨下的荒芜原野、孤立突兀的山庄,有超越生死的爱恋,也有疯狂的复仇,扭曲变态的人性分裂……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将这些意象、场景、思想与人物内心刻画得十分传神,彰显了这部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作品简介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待(emily bronte,1818-1848)。《呼啸山庄》讲解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故事,是一部爱情悲剧。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小时候是一个孤儿,被别人收养长大,但是童年生活悲惨,备受欺凌,就算是他的爱情,也无法守护。后来,备受打击的希思克利夫通过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便成了有钱人,于是他开始对这个世界进行复仇;仇恨让他变得人性扭曲,变得人将不人。最终,人间真爱感化了他,他放弃了对下一代的继续复仇,而在神经错乱与极度的忧郁中死去,也代表了他人性的复苏。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也十分到位,在希思克利夫的“爱—恨—复仇—醒悟”过程中,表达出最激烈的爱与恨,表达出人类世界中最极致的情感、经历。因此,《呼啸山庄》被誉为英国小说历史上最奇特,最具艺术魅力的一部小说。
二.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
《呼啸山庄》的叙事技巧是与众不同、独具匠心的。作者艾米莉并未采取传统平铺直叙式的描述手法;小说没有采取常用的“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描述,而是通过文中不起眼人物洛克伍德和丁耐莉的叙述,采取双重叙事,多视角转换,听者与故事人物的多层次换位的结构,将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呼啸山庄》的这种叙事技巧,被称为是“时空倒错的多角度叙述模式”,极具创造性。
小说的故事从洛克伍德的自叙开始:“1801.i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a visit to my landlord……”。而到了第四章便是由丁耐莉将故事讲解给洛克伍德听的方式进行,直到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三十二章是由洛克伍德再次拜访山庄时开始叙述,“1802.this september i was invited to devastate the moors of a friend in the north, and on my journey to his abode……”最后两章再由丁耐莉叙述,由洛克伍德结尾。文章的结尾采用顺叙描述法,描写了小说的部分,即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在对凯瑟琳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彻悟接受了自己的死亡。最终解开了扣人心弦的悬念,意蕴深长、发人深思。
独特的叙事技巧,勾勒出这部小说的双重框架,且两层叙述之间衔接得十分紧密,环环相扣。洛克伍德和丁耐莉的交流式叙述,让读者感觉更真实、更亲切、更自然。“时空倒错”的叙事模式,让小说情节变得波澜起伏、悬念重重,并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表达了小说的中心思想。
三.别具一格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呼啸山庄》的另一个创新和独特之处。作者艾米莉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把神秘荒凉的原野山庄,狂风暴雨般的自然状况与矛盾复杂的人物内心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思想具体化,用形象的事物象征了抽象的心理世界和思想情感。
小说中,四处都是偏远的山庄、荒凉的原野、枯黄的杂草、幽冷的落日、呼啸的狂风暴雨等意象,用以衬托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遭遇的命运,落寞的生活,曲折的爱情以及疯狂的复仇。文中用“枝干扭曲、发育不良”的树来象征了复仇状态中希思克利夫的人性扭曲变形,用阳光象征爱情,用火象、雷鸣电闪象征激情等。尤其是在文中的最后,以“i lingered round them, under that benign sky: watched the moths fluttering among the heath and harebells, listened to the soft wind breathing through the grass, and wondered how any one could ever imagine unquiet slumbers for the sleepers in that quiet earth.”这段话结尾,用温和的天空、起舞的飞蛾、层叠的兰铃丛、呼吸的柔风、平静的大地等意象,勾勒出一副祥和、静谧、温馨的场景,意境优美、意韵深长,更象征了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幡然醒悟,彰显出爱与人性的温暖。
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得《呼啸山庄》的细节描述既真实又浪漫,内容丰富,又寓意深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结论
篇2
摘要: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对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促进思想教育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浅要论述,并指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意义;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学作品通常指的是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形式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内容与形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赞誉的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综合体现,是语言综合运用的重要载体,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的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英美文学作品选读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了解英美文化作品赏析的意义,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目前已成为探索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之路的热点。基于此,笔者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意义及教学策略作如下探讨。
一、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意义
1.提高文学素质
文学作品的内涵决定了人们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去了解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是人类传承历史的主要方式,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势必要去了解英语的国家,而学习英美文学则是主要的途径,英美文学作品就像一个民族文化宝藏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除了使学生从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思想等内容外,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由此,不断跨上文学素质提升的新台阶。
2.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赏析英美文学作品,可以积累词汇,逐渐熟悉各种语法的用法等,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语言现象,大量地阅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还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更深层次上的意义,在作品赏析中所获得的这些知识能够促进学生英语的交流交际能力。
3.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如果在学生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引导启发,将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比如,在赏析《环球航行》这篇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65岁的弗朗西斯切斯特尽管身患重症,但依然不惧艰险,挑战自我,完成了历史上单人航海的最远航程事迹的品读,去欣赏这位伟大的老年冒险家的光辉形象,以此帮助学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建立一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积极心态。
二、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策略
1.通过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实施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了促进学生对作品进行主动的探究,我认为,在学生对作品进行了阅读并形成一定的理解后,开展研讨式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比如,结合作品中的某一方面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理解,开展调查研究,以这个问题为点引发学生发散性的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探究中的新发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可以在师生间、生生间展开讨论,在研讨活动中赏析的文学作品,其所涉及的四个要素是作品、作家、作品所反映的问题现象及读者,它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分析,应该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思考、社会生活的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表达,作为赏析作品的读者,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与作家产生心灵的共鸣,并在对作品的逐步理解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真正的理解所赏析的文学作品,因此,我在执教的过程中,善于对学生运用启发式及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以此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使学生在巩固了所学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并欣赏那些作家的语言特色,从他们的作品中更深刻地剖析社会,感悟生活,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
1.引导学生阅读作家完整作品
教材中的英美文学作品的选用,基本都是选取了某一具有代表意义的精彩片段,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失去了整体性的把握,其感觉也很容易是零散破碎。只有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整体性的阅读,才能真正的了解一部作品,一个作家,其写作的语言特点、社会背景等,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你认真地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才能对莎士比亚创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够与别人一起来讨论哈姆莱特、才能感受到这一形象身上人文主义理想和对现实的悲观认识的冲突,也才能形成自己的评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选取的文章片段,去阅读整体的文章,让学生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2.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欣赏作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很容易就能通过网络、电子书库的等方式搜集到过去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为学生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我认为,今后执教的重点应该进行转换,应该是指导学生掌握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方法。例如:我在讲授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时,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杀手》的主要内容,比如,本文所揭示的主题是什么?安德森选择等待死亡而不是逃亡?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一般运用对话描写、叙述、议论等,你认为是这样吗?这些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他们慢慢学会了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使学生在赏析课的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文学素养,提高了英语水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及思想教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适当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的阅读,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并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的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意青.从赏析到阐释——英美文学经典及其在我国教学与研究60年.[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5):85—88
[2]胡小红.英美文学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科教文汇.2011(32):121—122
[3]李应雪.思想灌注+作品赏析——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新思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20—122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学作品鉴赏 教学分析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对初中语文文学鉴赏的教育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笔者结合文学作品解读学习规律,以现代学习理论、心理学教学理论、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及中西方文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为参考,总结当下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案例,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几点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更多老师提高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能力。
一、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意义
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选材,进一步加强了教学深度及学习内容,如引入现代诗歌、古代寓言和散文、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1]。这些文体本身具有的文学特点更加丰富多样化,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保有更加突出的教学能力。同时,这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爱、哲理、语言之美等深层次内容,更需要通过语文作品鉴赏的教育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由素质教育入手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实现的,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的作品鉴赏能力必不可少,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也能提高其人文素质,塑造灵活且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多阅读名文名篇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对生活的深切体会,阅读时要多注意了解文章当中的情感变化,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这样,在每一次阅读后都会有不同感悟,这也是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必备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十分必要,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文学鉴赏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老师仍然占据教学主导地位
当前,受教育资源、教学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在语文文学鉴赏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学生作为学习对象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模式依然习惯于教师单向性地向学生讲述或灌输文学知识,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这样的文学鉴赏教学模式,只会一点点地削弱学生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兴趣,不仅违背了新课改对学生情感教育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社会一定程度上缺失人文关怀、教育关怀的当下,文学作品只是被当做一般的文章处理,并不被人们所重视[2]。学生只是仅仅得到了写文章的技能,却不知道情感和审美等为何物,于是文学作品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死物,毫无情感,只是一堆文字,写的文章就缺失了文学作品应有的情感、意志和个性,最终背离了文学作品的初衷。
三、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语文文学鉴赏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投入文学作品的鉴赏世界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有深刻体会。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作者的意境,情感体验,审美等获得熏陶,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投入文学作品的鉴赏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促进学生的扩展学习
学校多提供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文学书籍,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扩展课外阅读,让其拥有更多与文学作品接触的机会,提高积累更多阅读经验,同时,如果在考试中能适当加入一些文学作品方面试题,则相信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此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扩展其审美视野[3]。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看一些经典的中文名著,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春》《秋》等,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丰富阅读量,欣赏更多优秀的可读性高的作品,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参与教学
初中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负有很大责任,要灵活授课,多样式授课,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从而使其对文学作品用心体会。语文老师要经常训练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感受力,要让学生知道在该处使用哪个词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初中教材收录了大量白话文和文言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轻易理解与掌握,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重点学习,让其能更好地理解读懂,这样有利于学生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另外,可以在班级开展朗诵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文学鉴赏的好感。
四、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更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努力改变存在的问题,重视文学作品鉴赏课,促进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及道德情操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教学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月连.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08:7.
篇4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傻子的一生》 文学风格
一﹑有关作者芥川龙之介的总体概述
芥川天资聪明,少年时期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大学时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思潮并且参加了“新思潮”文学组织,后来在夏目漱石的指导下成为了日本文坛上的一颗“巨星”。
芥川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被称为是日本文坛的“鬼才”,一生进行文学创作的时间只有十三年,但是有148篇短篇小说,55篇小品,随笔66篇和大量的评论、游记、诗歌流传于世。小说《傻子的一生》是其著作之一,也被称为是随想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作品中很多地方都是对作者芥川龙之介生活的一种折射。本文将以这部文学作品为基本的载体,对作者的文学作品风格进行赏析。
二﹑短小精悍,韵味十足的语言风格
《傻子的一生》整部作品共由五十一个部分组成,并且每个部分都用了最为简洁凝练的语言,通常都是很短的段落,甚至其中很多部分都是一句话一个段落。这样短小精悍的语言就将一部分结束了,所以很难称之为是章节,我们这里就先称之为是片段。这样简短的话语,看上去似乎是轻描淡写,实际上是意味深长。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短小精悍的篇章框架结构,除了俳句以外恐怕就不多见了。
虽然作品笔墨不多,可是篇章之中到处都显示出了芥川龙之介的高超文采。仔细读来,让人感觉回味无穷。在作品的第三十七片段中:“草笠随风舞,飘摇落道旁;我名何所惜,但愿君名扬。”渴望遇见和自己财力相当的红颜知己。作者在摆脱心灵危机的时候,还可以写出来如此有特色的内容来解脱精神,不仅体现了作者信手拈来的文学水平,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创作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写作韵味。作品中这样耐人寻味的句子比比皆是,这也可以说是芥川龙之介晚年作品中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三﹑忧郁的作品场景描绘和刻画
在《傻子的一生》的片段中,读者可以发现很少有令人兴奋的场面描写,或者是说几乎看不见他轻松愉快的场景,作品中几乎都是阴森凄凉和抑郁的场景。倾斜的房子,布满雨水的柏油路,天空中的架空线冒着火花,尸体零乱地摆放着,在乡间阴冷的小道上推力车无力地跑着,佛像上面的彩色已经剥落,小路上散发出牛粪的味道,火灾后的废墟……在作品中的很多场景,主人公都是处于一种令人窒息的环境之中,甚至连夜幕下刚刚结婚的夫妻之间的谈话也是忧喜参半。读者每每读到这一段对话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为作者那高超的悲伤表达艺术所折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这些场景的描写都为作者后面悲伤的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悲伤”一直充斥在作者的生活中,所以要么就是目睹恐怖吓人的场景,要么就是看着花花草草神伤。《傻子的一生》作为芥川龙之介的最后一部作品,里面充分表达了他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真实的感受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悲情背景到处都是,同时也是作者对于社会世态炎凉的一种绝望表达。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家中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所有的忧伤时刻围绕在芥川龙之介的身旁,这也是作者努力寻找解脱途径的一种动力所在。
四﹑联想和比喻的语言修辞技巧
在作品的五十一个片段中,作者多处运用了联想和比喻的修辞,尽管不是刻意的精雕细琢,但是因为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和比喻而给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风采。
《傻子的一生》中由运货马车联想到了割去耳朵的荷兰人,由军舰联想到了荷兰的芹菜,从玉米联想到了人的神经进而联想到了受伤害的自由像……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样物品都可以引起他的丰富联想。作者思维活跃,描绘独特,神经敏感,联想多样化都是这部文学作品最大的特色,然而作品中对美好事物的联想并不多,甚至有离奇怪诞的联想出现在纸上,这就充分说明了作者那种悲观厌世的思想情结。将书籍比喻成世纪这个虚无的东西,将自己比喻成黑黝黝的大发电机,将盛开的魅力樱花联想成了败絮,将枕头比喻成了怀疑主义,空地被比喻成了高尚的风景画,婴儿的气味被比喻成了鼠崽子……比喻和联想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会有一种由此及彼触景生情的感觉,作为芥川龙之介的最后一部作品,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仔细分析。
尽管芥川龙之介晚期的很多观点因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有点唯心主义的倾向,甚至有时候的思维看起来有点不正常:过分的悲观厌世,绝望无助,然而文学笔法同样有着精妙的地方。即便是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于生活的绝望,也是使用轻描淡写的比喻和联想手法进行最凝炼的语言,将自己的痛苦表现得若有若无,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有着一种宛转悠扬的哀伤的凄凉味道。
五﹑入木三分的人物心理活动表达
在作品中,作者的心理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除了有抑郁的场景烘托以外,更多的就是作者那充满矛盾的内心活动,虽然整部文学作品的段落很短,然而措辞都十分严谨。
在第二十四片段中,妻子生男孩的时候,那种“为什么这娃娃就出生了呢?出生到了这个世俗苦闷的世界上来了……为什么他命中就注定要有我这个父亲呢?”心中那种复杂的情感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在此时此刻,自身都难保全的时候,如何给这个孩子幸福和安全,这就成为了他心中一颗苦闷的种子。
作品《傻子的一生》中尽管作者对内心矛盾没有众多的描述,只是一些只言片语,但是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作者那苦闷矛盾的内心世界: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病魔缠身,甚至是在一种半卧床的状况下坚持进行创作,因此作品中忧郁的氛围也就不觉得奇怪了;时刻担心母亲的精神病会遗传给自己,无形之中给自己一种心理上的恐惧,心理负担更加沉重;姐姐家中失火,姐夫卧轨,姐姐一家来投奔芥川,家庭的经济开支成为了芥川最为沉重的负担;因为从小心理阴影的缘故,芥川一直不善于和亲人朋友沟通,因此人际关系也并不是很好,这也让芥川感到焦头烂额;社会的动荡,昔日众多的好友都改变了自己的行程,可是芥川自己却始终改变不了……这些现实生活中不计其数的矛盾都让芥川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六﹑结语
尽管芥川进行文学创作的生涯并不是很长,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因此才被称为是日本文坛上的一位“怪才”,在芥川死以后,他的好友菊池宽专门用他的名字设立了文学新人奖“芥川文学奖”,现在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学界重要的奖项之一。《傻子的一生》是芥川在多种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坚持创作完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芥川龙之介晚年作品中的一部典型代表,也可以说是他日常生活和从事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真实写照。语
参考文献
[1] 杨希.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的人性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2).
[2] (日)芥川龙之介· 高慧勤等译.罗门生[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3] 李雁南. 无法破解的谜案——解读芥川龙之介的短篇《树丛之中》[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1).
篇5
关键词:英语文学;鉴赏课;写作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学校开设英语文学鉴赏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美文欣赏、英语写作的能力,了解美国文学写作的方法和基本知识。经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功底,提高人文素质水平,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学和文化特点。英语文学中的立意充满内涵,有着丰富的哲理,是学生培养深厚的外国文学修养和锻炼扎实的文字功底的重要方法,厚积薄发,写作能力才能够稳步的提升。通过开设英语文学鉴赏课证明,通过大量的积累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西方文化,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文学材料。
一、英语文学鉴赏课程要点分析
1.重视文学作品的选择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的配置,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哲理,见解独到、思想内容丰富、令人深思的文章,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品位;同时文章需要具有真情实感,是积极向上的英文作品;作品形式上还需要有创新、构思巧妙,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学到写作方法,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英语语言的水平。
2.注重英语文学作品的积累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断积累单词量,积累英语名言警句和英语成语,背诵英文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优美词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赏析不断积累文学素材,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英语文学鉴赏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英美文化的精华,感悟和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感受文学作者的智慧,通过不断积累,耳濡目染,通过语言材料的不断积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文学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要反复阅读文学作品,仔细分析文章的内涵,认真研究作者表达的情感,通过对英语文学的鉴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发扬文学作品中积极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多角度、全面地掌握英语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作为写作素材的储备。同时,指导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练笔,写文学评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英语文学鉴赏课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1.将英语文学鉴赏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课程
学校需要充分重视英语文学鉴赏课,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课程进行课程安排。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通过写文学作品赏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让学生背诵和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组织课堂读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学产生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英语文学学习经验,使得学生不断积累英语文学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2.撰写外国文学读书报告
每堂英语文学鉴赏课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来加深对英语文学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通过自主的撰写读书报告,对英语文学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文章的内涵,养成善于思索的习惯,对文章构思分析严谨,表达方法正确,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熟悉英语文学,能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教师通过了解学生读书报告的写作情况,也能够了解到学生对英语文学的掌握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英语文学鉴赏感兴趣,才能够主动去研究英语文学作品,积极地做好老师安排的各项作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开展英语文学作品鉴赏讨论、撰写英语文章比赛、组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文学鉴赏之中,感受英语文学鉴赏课的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学鉴赏课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积累英语文学素材,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英语文学鉴赏课是学生积累单词量,掌握英语语法和短语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素材,将增加阅读量和写阅读报告相结合,学会运用英语文学中的单词、语法和短语,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人文教育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鉴于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也是百花齐放的。
一、文学作品欣赏,丰富人文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同样要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赏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名家的风采,才能感悟到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爱上文学,也才会喜欢写作。文学作品是美的,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无不具有求真的人文精神,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追求“神似”,而非在追求“形似”,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和“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均是作家所具有的文、史、哲及艺术等人文科学知识和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包含作者的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等。欣赏这样的优秀诗篇,学生犹如走进了一片芳草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清新幽香的气息扑鼻而来,为激发他们的情感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1.在作品赏析过程中,燃起情愫。
在作品赏析过程中,学生耳濡目染,或多或少会激起感情的涟漪,每到会意之处,便能与作者发生心灵的碰撞:因他们乐而乐,因他们忧而忧;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每一次阅读,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一次思想的洗礼。文学作品中蕴涵的各种感情就像点点闪亮的星光,燃起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丰富的情愫。读王羲之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心情自然开朗;读杨万里的“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学生如同漫步在赏心悦目的荷塘边……
2.在作品赏析过程中,潜移默化。
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可从规定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这两方面入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而规定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是丰富学生语言的基本前提,也是学生获得人文知识的必要保证:读了《安徒生童话》,自然知道什么是同情,什么是善良;读了《巴黎圣母院》更会区别美丑,把握善恶……而要学生扩大阅读面,作文教学又必须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作为教师,在和学生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应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少年闰土》学习后,要让学生去看看鲁迅的《故乡》;听了《草船借箭》的故事,要求他们再去翻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使学生慢慢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并爱上阅读,以丰富其人文知识。
优美的文学作品,自然会滋养我们学生幼小的身心,化育我们孩子美好的心灵,铸造青少年人格的支柱,积蓄着未来创造精神的原动力。
二、成长历程印记,培养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一贯有着优秀的人文传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学生在掌握人文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自身的成长历程的印记,通过写“表现自己”的文章,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生活问题答案的求索,才能使他们获得生动而实际的再体验,才能引起他们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思考,从而培养其人文精神。
成长历程印记,诉说真情。
例:我校来了四位实习老师,45天后将离开我校了,学生对实习老师可谓依依不舍。在生活作文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抒发了心中的思绪,文字流畅,感情真挚。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无不感动,有的甚至泣不成声,连实习老师和我这个班主任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难道不是人文教育成功的体现吗?
成长历程印记,剖析心灵。
例:在作文《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中,我班有一名叫阳阳的学生,就把自己在班队干部竞选中,自己没被选上英语课代表的心里话说了出来,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也在作文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
成长历程印记,学做真人。
例:在一次作文比赛中,题为《我变得》中,有的同学写自己成绩下降的原因――打游戏机;有的诉说父母忙碌,无处倾诉心曲的寂寞;有的写搞卫生不主动的原因,以及改进的过程方法……阅之无不感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记日记、写读后感、写信等。要知道,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自己的“史记”。因此,在作文过程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三、大胆创作实践,提升人文素养
篇7
医学院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现象日益凸显,医学生快餐式阅读比较普遍,学生较少花时间完整研读文本内容,文学作品阅读广度与深度不够理想。医学院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质量监管,忽视选修课的规范化管理、从学生选课、到评估体系的完善、教师重视程度都存在轻视,学生蹭课混课现象大有人在,加之医学院学生课程较多,校园缺乏常态大师级人文报告,医学教育重技能、轻素质痕迹凸显,老师普遍认为人文性质选修课很重要,但新校区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疲于大量教学任务,没时间读或很少读,教师阅读的数与量也不容乐观。教师不读书从教就好比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游泳教练。阅读是输入,输入如果没有质和量的保证,就无法感染和激励医学生大量阅读,只有老师爱读书了,学生们才会去读书,这样在校园才能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老师文学鉴赏角度与能力会感召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医学院阅读氛围没有建立起来,学生没有阅读的大环境熏陶。而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通过阅读,可以实现文学与医学的对接,文学可以使医学教育具体直观化。郭莉萍指出医学的本质决定了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截止1998年美国有39%的医学院文学课程属必修课程。文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医学生的移情思维能力。现在的大学医学教育的缺陷,就是太注重学生的专门知识,而太忽视整个人生修养。大学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在传授思想和智慧。然而大学不是技校。中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医学生的文学修养,为网络时代里的现代教育培养了大量“有知识没文化”的毕业生。医学生不去阅读,就无法透过语言进入到语言背后极其丰富的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思想世界。医学生研读英美文学作品,实际上多了通向了解另一个世界的途径。通过阅读可以实现生命的厚度。英美文学阅读对于大学英语老师和医学生来说既是职业需要,也是精神所需。书作为知识的载体,“读书”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其本身有着不可替代性。本论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涵盖西安医学院临床、检验、影像、全科、护理、药学、英语7个专业191名全日制医学本科生,收回有效问卷190份。授课方式采取八名文学方向教师分讲两个代表作家作品,教师混搭展开每周英美文学选修课教学。
二、学生听课教学建议
导入文学影片视频图文并茂,更直观凸显人物性格;限制选课人数保证质量,尽量小班开选修课,将该课设为必选课或必修课或常态课开放式教学;文学课上可多些互动、多些交流、贴近大学生心理需求、可超越课本和ppt,让学生融入课堂;上课内容(可选取最新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多讲些与医学有关的名著;教师多培养学生品读文学原著能力、交代作品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多分析人物形象、多比较时代主题、人物思想;改善授课环境,建议小教室授课;渴望影响精神和心灵的知识;多推荐更多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共同研读;教师语言可更幽默、风趣、生动;可让同学分组讲解名著和片段表演,改编作品或给作品换个结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讲出差异来。较多教师沿用文学史+作品解读模式授课,可推广思想关注+完整作品赏析模式,学生通过阅读作品,主动参与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培养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敏锐的感受力,使其掌握严谨的作品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篇8
乔叶有“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之美称。近年来,乔叶的散文作品频频被《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仅转载量就达二百余篇,乔叶也被多家媒体评为“十佳青春美文作家”。2003年,乔叶又被国内最具影响的第一文摘期刊《读者》聘为签约作家。她的散文,评论界称道为:“文笔细腻独特,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的思辨和探索,多样化的题材统摄在机敏的基调中,蕴藏着准确动人的知识内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吧!
真情叙述・至爱无价
有那样一个下午
乔 叶
不知为什么,这些天来,我常常想起那样一个下午。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农药,喊我去,我不情愿地说:“我又不会喷药,让我去干什么?再说我还要看书呢!”
“不是让你喷药,因为喷壶太沉,我背不上肩,让你去帮我往肩上送送喷壶。”母亲小心地说,“你可以带书去,坐在井边的树阴下看书。”
我满脸的不高兴,又实在找不出搪塞的理由,只好去了。
没有一丝风,天热得正狠,玉米长得还不及膝,一脚便可以踩折一棵,所以走在田间需要格外小心。我帮母亲背上喷壶之后,便坐在树阴下,毫无意识地看着她缓缓地在玉米隙地的空隙间移动。
喷药是玉米生长期间必需的一道工序,就是用定量的药品兑上定量的水装在水壶里,然后左手压压杆,右手挥动喷嘴,均匀而细致地为每一棵玉米镀上一层“保护衣”。喷壶灌满至少要有三四十斤重,每次回来,母亲的背都是湿透的,不知是汗水还是药水。
“下次不要装那么多了!”我说。
“傻丫头,好不容易来回跑一趟,太少了不值得。”母亲说。
“我也试试吧。”我的语气明显缺乏诚意……我实在畏惧喷壶这种充满了怪味的重物,可是我已经18岁了,目睹母亲的劳累而无动于衷,我又感到愧疚。
“不用了,你不会,再说我已经沾了手,就别染上你了。”母亲说,“你看你的书吧。”
我在心底暗暗地长嘘了一口气,居然觉得如释重负。
最后一壶药喷完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了。
“怎么样?热不热?”母亲边洗手边问我。
“还好,就是井边的蚊子太多。”我很随意地说。
“咬出疙瘩了吗?回家赶紧用清凉油擦擦。”母亲说。
我们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闲话回到家里。回家后的情形我已经记得不大清楚了,只知道母亲吃完饭后就躺在竹椅上,一睡一整夜,而我看电视直到“再见”。
一晃多年过去了,母亲患脑溢血去世也已多年。冥冥之中,我一直清晰地记着我们母女生活中最平凡最微不足道的小事。
其实,这不是一件小事。
大千世界,父母对儿女的溺爱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富贵人家让儿女一掷千金,小康门户让儿女精吃细咽,而我的母亲,一个拙辞讷言的农妇,一位年过半百的人母,对我最常见的溺爱就是那个盛夏午后田边井旁的清凉绿阴。
18岁的我,身体懒惰,心灵肤浅,矫情地谦让之后便是坦然地享受,却使她觉得安慰。
天底下还有哪一种爱,和母亲的爱是一样的呢?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一向喜好咬文嚼字的我,曾经在多种场合对这首歌里“享不了”三个字的用法提出质疑,认为用得实在不规范,意思也表达得不到位。
“怎么不到位?享不了就是享受不完的意思嘛!”一次,一位朋友对我反驳道。
我蓦然怔住了,为自己的愚笨感到无地自容。如此明白的话,我居然一直愚钝不解,就像那个下午,我坐在树下读一本早忘记了名字的闲书,而母亲,却背着沉重的喷壶,一步一步缓缓地行走在玉米的缝隙中,竟然问我:“热不热?”
我的眼泪涌了出来。我明白:母亲对我的爱,永远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我对母亲的爱,则是一条喧嚣浮躁的小溪,永远永远只能是她的支流。
(摘自《学生阅读世界》2010年1-2期)
润物无声
母爱无私而伟大,母爱纯洁而深沉;母爱无处不至,母爱无所不在。
大千世界,父母对儿女的溺爱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富贵人家让儿女一掷千金,小康门户让儿女精吃细咽,而作者的母亲――一个拙辞讷言、年过半百的农妇,对女儿的溺爱就是那个盛夏午后田边井旁的绿阴清凉,就是细心的呵护、处处的宽容。
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让读者为之动容。
且读且思
1.第三节中,母亲想让“我”帮她给玉米喷药,却为何要“小心地”对“我”说?
2.文中有许多表现母亲给玉米喷药艰辛的语句,试找出两句。
3.在下列方框中填入表现那个下午“我”情感变化的词语。
4.说说“我”对“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中“享不了”一词曾经的理解与朋友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世说新语・煮酒论事
你怀的根本不是才
乔 叶
常常碰到一些愤世嫉俗的文学青年,骂那些编辑有眼无珠,都是势利眼,只会用那些名家的狗屁稿子,说自己的作品无论多么才华横溢都会被他们轻看。
“你怎么知道自己才华横溢?”我好奇。“比如某某、某某、某某某,写得都不如我,却还名声那么大。徒有虚名!”“他们的哪篇哪段哪句你和他们比过?你是从什么立场来比的?除了你自己,还有谁认为你比他们强?”他们沉默。――毫无疑问,这些牢骚满腹的有才者,在我眼里,也很值得怀疑。而读过他们的作品之后,就让这些怀疑变成了确认:如果我是编辑,我也会对他们有眼无珠。当然,我相信他们中有的人确实有才。因为有才,所以他们自信。问题是:所谓才华,尤其是横溢的才华,不是你自己来认定的,也不是一两个亲信来认定的,而是要那些有才华的大部分人来公认的。如果不是才高八斗,那我不认。芸芸众生,如果才华不出众,那为什么要人家费心费力扒来扒去地找?
“可是,你看看那些名家的稿子,实在是烂!”
是,这个我也承认。可名家为什么成为名家?让他成名的那个因素,肯定横溢了他的才华。那是他的巅峰。他才华的巅峰让他成为那时那刻那行那业的珠穆朗玛峰。或许他从此只能走下坡路,但是,他有过绝顶。这就是他的资历,他的老本。以后即使他再低谷,他也有了傲人的历史。如果你一定要让名家的才华在以后的岁月中,由一个珠穆朗玛峰的尖峰铺展成广袤的青藏高原,那你不是太天真,就是太苛责了。等你成为名家之后,你更会明白这一点
“我就是没有话语权。我要是有了话语权,放个屁都是香的!”
是的,你没有话语权。可你为何没有话语权?没有人会平白无故地给你话语权,话语权是靠自己来争取的。靠什么争取话语权?才华,还是才华。横溢的才华,真正横溢的才华。一个朋友参加一个奖项的评比,奖项只取前三,他第四。都说第三不如他,把他挤掉了,他笑道:“第一第二还是好的,是不是?因此还是我不够好。如果我够好的话,就不会被挤掉了。”社会永远没有绝对的公正。可以说,不公正就是它的常态。但是,还是有公正的。只要你足够好。
“可在这个功利的时代,伯乐们都没有兴趣去寻找新马,他们还是喜欢名家啊!”伯乐们没有兴趣是他们的事,你的事就是让自己达到足够好。而且,我确信,对新马没有兴趣的伯乐是很少的,伯乐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发现新马。正因为这是个功利时代,新的比老的成本低、利润大,也更让伯乐们有成就感,因此他们整天想的就是削尖脑袋找新的,再新的,更新的,最新的。如果你既新且又足够好,怎么会没有机会?
再功利的时代,都不会埋没好东西。甚至可以说,越是功利的时代,越不会埋没好东西。因为好东西总是出类拔萃的,总是少之又少的。而它之所以少之又少,是因为它不功利。功利时代,最可贵的东西就是不功利,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不功利,奇怪吗?没有比这个逻辑更理所当然的了。
因此,不要为自己才华的前途忧虑太多,只要你有足够的才华。
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才华横溢,也曾喋喋不休地抱怨,后来才明白,自己仅仅是有些才华。即使是常常被人家视为名家的现在,也仅仅是有些才华。人对自己的高估是多么可怕:既耽误了自己的上进,也妨碍了自己的明智。
如果你一直“不遇”,那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你怀的才还不够多;二是你怀的根本就不是才。
(摘自《特别文摘》2009年第9期)
语重心长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是,在我们身边便常听到有人慨叹命运的不公,抱怨自己得不到别人的重视。可实际的情况通常是:一是你怀的才还不够多,二是你怀的根本不是才。伯乐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发现新马,你若是泰山,别人想不仰视也难。眼下你最需要做的是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满脑子的“怀才不遇”只会让你颓唐、萎靡,于事无补。记住:唯有先壮大自己,才能最终改变别人。
且读且思
1.在“我”的眼里,为什么那些牢骚满腹的“有才者”值得怀疑?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七节的观点。
3.过高地估计自己会有哪些危害?
4.读了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悠然我思・人生玄机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 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1岁成长的是身体,10岁成长的是知识,20岁成长的是情感,50岁成长的是智慧……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它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不要为躺进打麦场的麦穗和融进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过程中,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
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当然,我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之外,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潮在涌动。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也不敢认为任何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摘自《满分阅读》2009年第9期)
心灵感悟
人的一生离不开成长:身体需要成长,知识需要成长,情感需要成长……然而成长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储蓄,它需要漫长的过程、终生的学习、永恒的坚守。
成长并非是一路风和日丽,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发展壮大是一种成长,挫折失败也是一种成长。成长让我们健壮,成长让我们智慧,成长让我们深情……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生命不息,成长不止。
且读且思
1.说说第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2.你认为成长的本质是什么?
篇9
关键词:跨文化 英美文学 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是人类释放悲喜的表达公式。如何淋漓尽致、唯美完善地运用语言这门深奥的哲学,是一种深内涵、高层次的学问。所以,语言是一门艺术。文学作品在体现地域文化,融入时代特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挖掘,是体会语言艺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以跨文化的视角,虚心学习他国文学作品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些他国文学作品中,英美文学作品是很好的代表之一,审视和赏析英美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既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之源
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土壤。我国的文学作品来自于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英美文学作品来源于古希伯来的基督文化和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
(一)重要源泉之《圣经》。古希伯来的基督文化经过后人的总结提炼,形成了《圣经》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宗教教义经典,从更为深远的文学发展角度来看,《圣经》还是古希伯来各路文化的融合总汇,更是基督文化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结晶。所以,《圣经》作为英美文学的重要源泉,对英美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可取代的影响。
具体说来,英美文学作品对《圣经》的运用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法是比较容易辨认的,作者直接引用《圣经》中的故事作为素材。比如说长诗《贝尔武夫》,诗中提及了上帝,而且对妖怪格兰代尔的渊源也做了介绍,这都是直接取自于《旧约全书·创世纪》;另外,14世纪诗人威廉·朗格兰写的寓言故事《农夫皮尔斯的幻象》,也是传播基督教精神的蓝本。对于这类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有对《圣经》的基本认识,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历史背景。第二种方法是将《圣经》中的寓意融入到作者自己的故事中。对于这类作品的理解是比较难的。作为中国读者,要想弄清其中的寓意,需对《圣经》中的典故有更为深层次的了解。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从始至终都渗透着基督教义,就连布满灰尘的客厅都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浪漫诗人拜伦的《希伯来歌曲》利用《圣经》中的题材来诉说着自己的情怀;《扫罗王最后一站之歌》的故事直接取自《旧约全书·撒母耳记》,歌颂古以色列人不畏压迫,勇于斗争的精神。第三种方法是作者不再故意引用或者变通《圣经》中的故事和寓意,而是已经深入到作者的意识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其思想融入作品。这类作品常常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以此类人或事件为故事背景,反映人类的道德、欲望、性格以及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
(二)重要来源之古希腊罗马神话。古希腊罗马神话是欧洲文明的根基,到如今,影响欧美,具有初始文学的特点,艺术魅力极其独特。她在故事情节的编排和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后世一切文学无法比拟和模仿的。以希腊神话为例,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文学——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希腊艺术的题材。”
综合而言,古希腊罗马神话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了两个方面的重要支持:首先,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学的发展基础。古希腊三大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著名的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以及欧美大批的近代作家,他们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但丁的《神曲》通过长诗叙述的形式,阐述了古希腊神话中神的体系和情感线索。其次,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古希腊罗马神话注重刻画人物的形象、个性,同时,并追求人物的完美。其实这些人们崇拜、赞美、敬仰的神们,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的爱恨情仇甚至还不及人理性。所以,这些英雄们时常也会犯错,时常也会不如意。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英美文学中体现的追求自我、讲求自然美、乐观主义的精神均可以在这些神话故事中找到原型。之所以神话故事能够源源不断地成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是在于他们讴歌的英雄品质、赞扬的斗争精神。
二、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点
跨文化研究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在当前世界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取长补短的迫切性更为显著。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交融中,选择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是理解、消化不同文化的一种快捷且有效的方式。英美文学作品是西方国家文化现状与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现出了西方国家的民族特点与时代特征,更蕴涵了西方文化思想与内涵。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这样,才不至于在日常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一)跨文化视角的原则
1.尊重文化差异。之所以叫跨文化视角,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文化差异。所谓文化差异,包括风俗差异、价值观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其中,风俗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聚居,经济交流中创造的独特文化。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性,不同的风俗习性形成了不同的风俗文化。比如说,我国汉语中的“老”字,含有对人尊称的意思,我们常说的“老师、老人家、老前辈”等等,而英语中的“old”不仅表示年纪大,还含有落后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意思。再比如,汉语中的“红”字,代表着传统观念中的喜庆,红红火火、鸿运当头等,是吉祥如意的代名词,而英语中的“red”仅仅表示颜色。价值观表示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其特性的总体评价,因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为例,在我国的文化里面,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它是自私的利己主义,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更注重集体主义,要舍小我顾大我,要舍小家保大家。而在英美国家,他们强调个人主义,崇尚个人价值,甚至认为个人主义的体现是民主的象征。思维方式则体现在精神、物质、行为等诸多方面,是文化特点的集中反映,影响深远。比方说,我们强调辩证的思维方式,凡事要看其两面性,做事讲究中庸之道等,而英美文化中更注重逻辑思维,注重对事物本身特点的研究,注重数据分析,定量分析。这些不同的文化差异,正是我们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所以,尊重文化差异是跨文化研究的第一原则。
2.实用性与交际性并重。实用性要求在进行跨文化的英美文学作品研究中,需充分尊重客观的现实环境,将有用的材料与实际语境结合起来,将特有的文化内容与语言特点结合起来。在实用性原则下,加深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交际性要求通过跨文化的文学作品研究提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对实用性的延伸。语言是交际的主要手段,也是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在文学作品研究的过程中要提升跨文化意识,在对语言知识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了解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特征,通过对文化的解读,实现基本的语言交流和沟通,促进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二)英美文学的语言艺术特点
1.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英美文学作品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需综合其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基础之上,进行渗透和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表现力更注重反映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判断和理解,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悟和体验。美英文学中的语言文化以及文体风格是变化多样的,在语言的表现力上也更加丰富,表现力多元化。因此研究文学作品的过程,是领略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内涵的过程。
2.多方面引用和发挥经典。多方面引用经典既是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也是其语言艺术丰富的奥秘所在,简单的语言透露着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希腊英雄阿基里斯的“Achile’s heels”:阿基里斯在婴儿时期时,他的母亲海洋女神特提斯就捏着他的脚后跟将他置于斯提克斯河里浸泡,在这神奇的河流中进浸过的他拥有了刀枪不入的身体。但是由于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而无法完全浸入河水中,这未曾被神河之水浸过的脚后跟就成了他的致命缺点。在他攻占特洛伊城时,太阳神的一箭正中他身体唯一的缺点即他的脚后跟,最终因此毙命。从此以后,“Achile’s heels”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表示“要害部位、致命的弱点”的意思。
3.强调戏剧性独白的使用。在英美文学的部分作品中,戏剧性独白使用较多。戏剧性独白最早出现于1857年,诗人索恩伯里在著作《骑士与圆颅党人之歌》中的部分诗歌被称作“戏剧性独白”。到1886年,丁尼生的作品《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勒官》的出版,使“戏剧性独自”具有了权威,开始被广泛运用。戏剧性独白使作者与说话人分离,例如在罗伯特·彭斯的著作《威力神父的祷告》中,不光能听到主人公的声音,还可以隐约听到作者对主人公的评价,虽然评价不具备权威性,但给作品留下了想象空间。
三、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体现在引证经典,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且戏剧性的独白参入,使作品更为生动。在当前的世界多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以更积极的心态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文化,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去学习新的文化,促进交流。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国当代文学是每一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必须开设的基础课程。同时,中国当代文学在大陆跨时60余年,也与现实紧密联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港台文学是为了整合中国当代文学开设的拓展型课程。学习港台文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港台文学的流脉,尤其是其文学价值与特色,学习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下港台文学概貌,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赏析当代文学台文学各个阶段的名作家与名作品,以及探究港台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分分合合,为其它有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往当代文学港台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知识型教学,忽视了文学作品的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对当代文学台文学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并在此基础上对港台文学中的重要作品、文学现象和文流进行评析。但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容易使文学作品中的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被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盖。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学生过度依赖文史材料中的学术定论,对港台文学作品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忽略了个人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独特见解融入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之中,虽然获得了文史知识,但这种知识不具有创新性和独立性,且并没有促进学生人格培养和文学素质的提高。
2.2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被动,教学效果差整堂文学史课堂本来就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使教师成了教学的主导,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知识传授的条理性,但较大程度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港台文学课程学习中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忽视自我思维和观念的形成。这种教学模式短期看来并没有严重的影响,但长期看,教学过程的被动性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较差。
3、对当代文学台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3.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改革当代文学台文学教学课程内容,力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多元化的能力。在宏观把握文学发展史脉络的前提下,将教学的重点偏向名作品方向。整个当代文学台文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具体章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为香港文学和台湾文学两个部分。绪论部分集中介绍了港台文学发生、发展的文化背景,文学的价值确立,以及关于港台文学史若干范畴的厘定等内容。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为港台文学史若干范畴的厘定。接下来的章节则分别概述港台早期文学的发展,抗战前后的港台文学以及当代港台文学发展概况。这几个章节中,抗战时期出现的港台文学现象,抗战局势与作家南下对香港文坛的影响以及港台本土作家的成长与创作成就为教学重点,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对如侣伦的作品《穷巷》,白先勇《游园惊梦》等等经典进行解读。这些章节的重点集中在当代港台文学中出现的文学体裁、主要文学作家及主要作品赏析,同时掌握张爱玲、何达等人的作品。再接下来的章节为港台通俗小说的发展史,此处的重点是了解通俗小说兴起的原因,以及简要了解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最后内容则集中在港台当代文学的诗歌讲解上,重点是加大对名作品与名作家的赏析,作品的选择兼顾审美性与文学史两方面,但更应突出审美性这一特点。因为在当代文学史中整合大陆,港台文学作为“史”的形成叙述模式,是有难度的。
3.2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尝试
3.2.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改变
提高当代文学台文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启发性教学。比如在教学中,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文学知识。此外,还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将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在课下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准备好发言稿,然后在课堂上围绕话题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2.2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教学中的运用
当代文学台文学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教学的现代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内容的共享性,画面的丰富性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