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范文
时间:2023-03-23 10: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名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传记式阅读
文学名著的大多情节安排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尤其是中国古典名著,大多是章回体,按时间先后顺序和事情的发展过程把庞杂人物关系组织起来,这些纷乱芜杂的内容仅让学生自读一遍是很难掌握的。一部名著就是一部恢弘的历史画卷,司马迁编写《史记》的事例给了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按重点人物组织材料,把繁冗复杂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给人以脉络清晰的感受。我们也可以按照文学名著的主要人物组织材料,给他们编一个传记,让学生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和思想性格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传记式阅读在安排阅读内容时有两种方法:其一,对于最重要的人物,组织学生选取重要情节阅读;其二,对于次重要人物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当删减一些情节,使其不庞杂为宜。
二、事件式阅读
事件式阅读和编写历史的体例相似,文学名著阅读也可以有类似纪事本末体的一种阅读方式———即事件式阅读。事件式阅读围绕具体的一件事阅读,虽然古典小说的章回大多记叙事件,但事件式阅读方式不是简单地对章回小说的事件内容有个粗浅的了解,而是针对重要事件,分析掌握其起因、发展、、结局、影响等,事件式阅读的教学任务是对事件的细致分析和精要概括,在教学方法上是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阅读,带着问题阅读,有的放矢地阅读,不能囫囵吞枣地浏览情节,而是要对原著的情节有所删减取舍,目的是让学生对整个事件更加清晰明了,这种阅读方式能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事件式阅读可以根据事件大小提出不同的概括、分析要求,在事件内容上要重视事件的起因和影响,同时重点要从不同的人物表现细致分析事件背后的意义,对此可以从细节上入手。
三、比较式阅读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所谓的比较式阅读,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文章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的阅读模式。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阅读文学名著时,我们也可以采用比较式阅读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促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进而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辨能力。
四、片段式阅读
文学名著之所以令学生望而生畏,主要是因为篇幅太长,加上不少学生内心浮躁,阅读文学名著没有持久的耐力。学生第一次文学阅读名著大多草草收场,很难有很深刻的印象,因此二次阅读可以采用片段式阅读,将名著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使学生对名著有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片段式阅读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教法上采取上课文的方式共同赏析名著经典片段的阅读模式。片段式阅读是一种开放式阅读,交流式阅读,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要多安排这种阅读方式,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由片段映射到整个事件或更多的故事情节,把片段作为掌握巩固名著的纽带,同时也要把片段放在大的背景下去理解,从而将片段理解得深刻透彻。
五、探究式阅读
篇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目标"第10条规定: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味。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它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文学名著阅读的教学效率极低,自文学名著进入高考卷,教师们组织教学时,依然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2011年文学名著走进江西高考卷。江西考纲规定,文学名著,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考查的是识记能力,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目的是检测考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和对相关文本的理解情况。于是"文学名著"也进入了教师的视野,但教师教学时只是简单重复训练学生对名著中情节、细节、人物的形象和命运的准确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多为题海战术,内容由学生自读,基本不讲,更不用说引导学生进入鉴赏了。课堂很单调,名著有的韵味荡然无存。2015年起,江西回归全国卷,文学名著题退出高考卷,那些文学名著也如同退出考卷的选修教材一样,基本弃荒,无人问津了。过于功利化的文学名著阅读指导已经使"传承优秀文化"这一高考考查目的失去了正常的方向。名著成了考生们进入大学的敲门砖,他们为了考试而读名著,一旦考试结束则把名著弃之脑后。这样的名著阅读并没有使学生的文学修养得到真正的提高,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脸都肿了,怎么办?"
1.改革评价制度,巧加引导
教师和学生对阅读名著热情不高,我认为根子要追溯到政府层面。对教师、学生唯分数论英雄, 对学校只把高考上本科以上人刀喙炎魑评价学校成败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是导致学校、教师、学生只重拿分,罔顾素质养成的最主要原因。如果不折断这根只顾眼前考试成绩,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功利化指挥棒,素质教育的愿景可能永远只能是远景,更遑论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困境的突破。当然,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引导。而让名著阅读重回高考卷,应是一个无奈而又有效的方法。考题形式可以借助这次高考改革的春风实行多样化。让名著进入大阅读我认为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当然范围可以突破那选定的八部。
2.转变观念,远离功利
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始终牢记教育的宗旨,远离语文教学的功利性. 北大教授钱理群也在一次语文教学社会大讨论中呼吁:要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奠定一个'精神的底子',而这决不能仅仅依靠语文课本的学习。"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帮学生考个好分,更应是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过于功利化的文学名著阅读指导已经使"传承优秀文化"这一高考考查目的失去了正常的方向,更与课程目标背离甚远。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充分认识到文学名著阅读的积极作用,要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开拓学生学习视野,使他们自觉地把学语文、用语文置于社会大课堂这个广阔背景中。要改变教学活动围绕高考知识点展开,重知识轻人文的现状,紧紧抓住文学名著阅读这块重要阵地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从学生方面来说,要着眼自己的成长发展,不能因考费读。高考固然很重要,重要到甚至决定着自己的人生路,但良好的人文素养对自己的更好地发展也十分重要。
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不仅是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文学名著教学要很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通过举办各种阅读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可以让语文成绩一向较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心得,从而增强其他学生的阅读动力。一般来说,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量一定比较大。可以组织写读书笔记并且进行评比,可以组开展读书交流会,也可以先欣赏课文视频如《红楼梦》、《祝福》等,然后组织学生对某个名著章节进行改编,表演活动,还可以设立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从名著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课题研究。
4.加强阅读指导
文学名著很多是大部头,而学生课业负担重,时间稀缺。鱼和熊掌要兼得,就有必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方式上,可以介绍速读、精读的方法,改掉小学时形成的指读法。评点,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大有好处。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增强阅读积累,提升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好方法。这些都不妨也介绍给他们。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计划;联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65-01
新课标下,名著导读板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本也明确推出了每学期阅读的两三部名著。为实现好此目标,搞好名著阅读教学无异是一项有力举措。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名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侧重经典,讲求丰富。如《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是国外文学艺术的典型佳作。侧重经典,便会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高起点,对学生终身的阅读习惯、阅读品味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教材名著导读还对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域的不同风格作品都有涉及,小说、诗歌、科普作品、散文等不同题材的作品都在新教材的推荐之列,内容丰富多彩,每一部书都是一个世界。因而,有序有效推进名著阅读指导,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率呢?
一、培养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
初中的学生对于名著,大多数涉猎较少。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教师要精心组织培养:
1.讲一些中外名人成长的实例。中外好多名人的成长与他们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比如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冰心奶奶的文章和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等;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实例是鲜活的,其感染力不容忽视。
2.通过播放影视片段,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等感官来激发兴趣。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课本内容的需要适时进行播放,可起到很好的渗透作用。
3.抓住一些精彩情节讲行渲染?,惹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如讲讲《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三国演义》中的“大意失荆州”等情节,效果肯定不错。
4.降低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名著并不是高深莫测,我们初读时不一定要把什么都读懂,只了解其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就行,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再精读的地方。总之,教师要有意采取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制定阅读名著的计划
名著阅读计划至关重要,教师应定期了解学生的计划情况,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阅读名著的成效。
1.制定学年计划。七年级阶段:主要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著。(如《伊索寓言》《繁星·春水》《安徒生童话选》《童年》《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八年级阶段:尽量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著。(如《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指导学生写一些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九年级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格列佛游记》《儒林外史》《呐喊》《简爱》。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制定每学期的阶段阅读计划。这种计划更要注重实效,尽量多的结合课内内容的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阅读记录、指导检查,同时可在教室组建读书角,组织进行阅读评比,心得展示。敦促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
三、设题、考试介入名著,加强课内课外联系
学生总觉得阅读经典名著会影响考试成绩,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近几年我市中考试题涉及名著就是一个明证,好作文也常常引用名著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平时的练习中,设计一些习题可帮助学生有效阅读,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我设计题目:“你喜欢虎妞吗?就一两件事说说理由。”;如阅读了《水浒传》,我设题:“让学生找出水浒108将中的三位女将。”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基本上也把原著又跳读了一番。每次的质量检测考试中,也考查一下学生对所推荐的经典名著的阅读,并把它计入学生的学期成绩。因为有了分数的诱惑,学生也就会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教师的考查,会给学生一种无形地敦促。
四、举办“阅读沙龙”、辩论会、实行“阅读之星”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篇4
一、必须突出学生阅读主体,尊重学生阅读个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要么重视不够,对课外名著阅读缺乏组织和引导,对学生的阅读放任自流;要么责任心和功利心理过强,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结果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外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既要有所作为,又不可矫枉过正。首先应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把阅读还给学生。教师在整个阅读活动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只能对学生在阅读中提供一些帮助、引导、服务。其次是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教师应理性放手,“关注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多维”阅读,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的时间和交流互动的空间,启发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自己完整地阅读名著,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审视、探究名著,用自己的智慧修筑一条时空隧道,走进作者和名著中的人物的心灵世界,对作品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必须树立“三年一盘棋”的思想,全盘规划,化整为零
语文高考由我省自行命题以来,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始终没有停止过,“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导向十分明确。名著阅读不管是为了高考这个功利目的,还是真正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平时不读书,高三抱佛脚”是绝对行不通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文学名著阅读,应该牢固树立“三年一盘棋”的思想,全盘规划,化整为零,根据教材制定阅读计划,把三年要阅读的总量分解到每个学期,每个学期阅读1到3部不等,不给学生阅读压力过重的感觉,同时采取必要措施(如阶段计划要完成的内容列入相应的考试中),不折不扣地按照要求阅读,持之以恒,最后必然达到积跬步至千里的目的。
三、必须讲究教学策略,注重阅读指导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注意保持阅读热情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倾向。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心理上处于愉快和进取的状态,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变阅读为“悦”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是落实文学名著阅读目标的前提。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把兴趣化为持久的动力,我们在指导阅读时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抓住学生阅读的心理,参与学生的阅读。可以通过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点评精彩片段或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活动课和讲座,让阅读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引导学生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感受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丰富的生活和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2.教师要讲究教法,注重阅读教学效果
要更好落实阅读计划和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讲究教法,上好名著导读课。
(1)梗概感知和片段探究相结合
在阅读原著前先阅读导读文章,了解故事梗概,人物关系等内容,对整部书的内容整体感知,构建起一个人物和故事框架,可以避免读到后面忘了前面等情况,提高阅读效率。对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则进一步鉴赏探究,通过感受小说形象,品味典范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使学生在探究中陶冶性情,获得独特的感受和审美体验,增强和保持阅读的热情。
(2)观看视频和阅读文本相结合
影视剧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把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与名著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使名著阅读气氛变得轻松,增强了阅读兴趣,同时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故事情节,提高阅读效率。
(3)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学相结合
文学名著阅读有一定难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给予适当点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但是,整个阅读过程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要把好度,不要大包大揽,代替学生读书,滋长学生的惰性。
(4)阅读与练习相结合
学生的阅读动力主要来源于考试的需要。在落实阅读教学时不妨利用这个“需要”,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地设计一些练习辅助阅读,达到督促和巩固两不误。
3.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是要“授之以渔”。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教学生如何查阅资料解决疑难。其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积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着眼点。习惯养成前,学生阅读总是很被动的,教师要健全导读机制,帮助制定阅读计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阅读环境,保证学生的足够的阅读时间,经常举行阅读活动和总结阅读成果,让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在被动阅读中找到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慢慢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篇5
【关键词】文学名著影视传媒三国改编当代性
高希希导演的新《三国》在四大卫视华丽登场,在媒体中再次掀起了一股“三国热”。围绕着改编的得失,一时之间众说纷纭。自影视传媒诞生以来,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就成为银幕上的宠儿。由于名著本身具有的影响力,所以名著改编既有优势,又面临着很大的舆论压力。当今,影视产品要占据市场,需要大量故事题材。文学名著历经时间考验,无论是思想主题、故事情节还是人物角色都比较经典,自然是影视剧本的重要素材来源。同时,名著经典在今天这个时代被重新演绎,自然要面临着当代化的问题。
一、影视改编是文学名著传承的当代方式
在现代影视技术出现之前,经典名著的传承方式主要是文字改编、戏剧改编等。罗贯中通过对晋代陈寿《三国志》的文字改编创作了《三国演义》。颇具中国特色的戏剧改编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如元杂剧里的《单刀会》、《连环计》;京剧里的《空城计》、《失街亭》、《三顾茅庐》等都是撷取了《三国志》等的片段,将人物类型化、脸谱化。这种手法符合并强化了中国人类型化的思维方式,使得名著经典人物形象在传承过程趋向固化。
随着现代影视传媒的兴起,名著改编有了新形式,我国四大名著纷纷被搬上银幕并不断翻拍。在经历了八十年代一次名著改编影视剧的热浪之后,近年又兴起了四大名著的重拍:新《三国》亮相荧屏、李少红版《红楼梦》杀青、还有正在拍摄中的《水浒》和《西游记》等。其实,名著改编从未间断过,不同的是,一个时期有它特定的时代感,改编过程中会体现当代性。文学经典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传承方式,这和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科技发展水平等有着很大关系。
二、改编者的态度和创作心理定势决定了改编作品的当代性
1、改编者的态度。改编者对于文学名著改编方式持有不同态度,围绕着是否忠实于原著这个标准,大致可以分为忠实派、自由派和中庸派。
忠实派的代表人物巴赞认为电影应该充分利用文学财富,呼吁电影要更多地尊重利用文学。他说“电影家如果忠实于文学原著,自己也会获益匪浅。小说是更为先进的……”①在“三国”的改编上,《三国演义》的总导演王扶林就是本着忠于原著基本精神的原则来拍摄这部电视剧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连续剧这种艺术形式早已在欧美等国家广泛被用于名著的表现,使得《莎士比亚》通过剧集的形式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王扶林在赴英考察后有了改编名著的想法,主要目的还是想推广电视连续剧这种形式,用它来提升中国名著的世界影响力。
主张自由派的人认为影视艺术有着自己的创作规律和审美特质,文学名著虽然为影视作品提供了题材、情节等,但改编者可以从原著中提取有用的元素将其组合包装,改编不必再拘泥于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主题。这类影视作品主要是动画或影视剧对“三国”的改编。如网络游戏《梦三国》《三国争霸》《qq三国》等大都是以三国故事为背景,以三国人物为主要角色,分帮派进行战斗。其中的情节设计十分自由,可以根据游戏需要将娱乐性充分发挥。还有一些电影如《赤壁》《见龙卸甲》,电视剧《吕布与貂蝉》、恶搞片《终极三国》等,这些影片在改编中作了较大的改动,有的基本脱离了故事的原本情节,像《终极三国》完全与“三国”没有关联,只是一部“使用历史故事结构搭配新科技武器的校园偶像剧”。
顾名思义,中庸派就是既不主张绝对忠于原著,又不希望天马行空地改编。他们认为影视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文学以文字为载体,用语言来叙述故事,可以将很多用影视画面无法表达的情境描述出来,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刻性;影视是声画并茂的表现方式,能将人物、故事画面直观地展现出来,可以自由地表达画面的色调、构图,可以通过配乐、旁白等提升氛围。这种观点持有者看到了文学与影视各自的特点,主张用影视特有的方式来诠释文学名著经典的思想内涵,是一种较为现实,易被大众接受的观点。如汪流认为电影改编即“把间接、抽象、多义的文学形象变为直接、具体、单一的银幕形象;把侧重理解分析的艺术,变成一种侧重于直感体验的艺术”。②新《三国》的改编就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完成的。导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诠释人物的角度有所调整,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三国”。
2、改编者创作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mental set),是一种固有的、潜意识的人的活动倾向,通常是意识不到的,又称心向。它可以影响人的知觉过程,也可以影响人的记忆。所以“创作心理定势”就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无意识的创作倾向,是创作者自己在人生体验中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沉淀在潜意识中随着不断地继续认识而得到修正或强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秦俊香认为“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改编者,其创作心理定势又必然打上了当代精神和当代思潮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改编者创作心理定势的当代性必然决定着改编作品的当代性。”③
一切“三国”都是当代人的“三国”,改编或改写前人的文本是后人的一种文化权利,更是一种体现当代人思想特征和文化风貌的方式。导演高希希在面对采访时说:“在创作原则上,就想把握好一点:往《三国志》上靠,如果完全按照《三国演义》,我们就没必要拍了。”“题材也好,人物也好,都放到一边,先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全部嚼碎,把它变成一个素材,我们来重新组装。”这说明导演在改编时,首先没有完全认同某个现有文本,而是想将历史文本中可用的东西拿出来组合利用。这其实也验证了霍尔的解码理论,创作者在解读“三国”时,并不是顺从型的全盘接受,而是与作者的观点产生某些方面的对抗,这些对抗点成为了作者改编的意义所在。改编者通过解码,又对作品进行了新的编码,将它呈现给受众,等待受众的再一次解码。
三、影视作品主旨价值的当代性
文学名著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是因为它透露着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关于人性本质的精神或反映某种文化内涵的心理。任何名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们不可避免地会有时代局限性,而作者本人的思想见解也直接影响着作品的经纬度。《三国演义》展示的是一幅汉末政治动乱的历史画卷,其中的历史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作者在将这些数量庞大的人物细节串连成线的时候,难免会以自己的视角来叙述。如带有神话色彩的左慈戏曹、关公显灵等情节就不符合现代人的思想品位;在人物描写方面,书中有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这正是作者的唯心主义观点反映出的封建正统观念。像这些“糟粕”的思想论调有悖当代审美观念的,在改编过程中自然要得到修正。
三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天下大乱、国家四分五裂,乱世出英雄,而英雄的共同愿望就是顺应时代要求统一天下。这是三国故事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这个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三国》塑造的曹刘孙三位雄主形象品格、气度各不相同,个性鲜明且都胸怀统一国家的志向。在以往的三国作品中,往往都有扬刘抑曹的倾向,突出曹操的“奸”、刘备的“义”,而这部剧对主角的刻画都比较丰满,在着重表现曹操的雄才大略的同时又将其奸诈、多疑的复杂性格充分展现;在描写刘备真仁义、真赤诚、爱民如子的品德时又将他的勃勃野心及谋略显露得淋漓尽致,使以往片面表现人物而致“欲显刘备长厚而似伪”的情形得到改善,把他们为统一大业的种种作为细致展现出来。新版《三国》在对历史的理解上,站在了统一国家的高度,在表现了英雄主义的同时丰富了人物的完整性。这些都体现了《三国》在改编历史名著时的开阔视野。
四、影视观众审美的当代性
一部作品是个人创作的结果,但要使其成为经典名著,却必须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所以,文学经典其实是作者和读者共同筑造的。现代接受美学表明,一件作品只有通过接受环节才能算作完成了最后创作。读者其实参与了创作者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任何接受者在接受一部作品前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期待视野。同样,影视观众不是机械、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动的、有先在心理结构的“鉴赏家”。 ④
影视观众的当代性决定了影视作品的改编者在改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观众的审美趣味,尊重观众的感受。因此,不管被改编的名著产生于什么年代,它所面对的观众是“当代”的,需要接受“当代人”的鉴赏。没有当代人的理解,那么历史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是不可能被理解的。正如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⑤
新《三国》在人物塑造上大胆刻画人的心理情感,剧中对曹操的复杂性格描写的可圈可点,对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的展现也不是流于表面,而是重在表现其复杂的性格,发掘内心,让观众看到一个丰满的人物,而非以前过于简单的脸谱化形象。在当今这个时代,观众希望在荧幕人物身上找到共鸣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人对自身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至少会辩证地看待自己,既能看到优点,又能认识到缺陷。
参考文献
①程惠哲,《电影改编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3)
②汪流:《中国的电影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③④秦俊香,《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性》[J].《北京电影学报》,2003(6)
⑤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篇6
1、《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
3、《第二十二条军规》,作者:海勒。
4、《青年近卫军》,作者:法捷耶夫。
5、《西线无战事》,作者:雷马克。
6、《永别了,武器》,作者:海明威 。
7、《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
8、《生者与死者》,作者:西蒙诺夫。
篇7
【关键词】激发阅读兴趣;影视阅读;设置悬念;以身作则
新课标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能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这是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出发点和目的之一。阅读文章的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面对高中生,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是阅读面广,力求阅读深、透切。而阅读面广这就要求学生不只是读课本中出现的文言文、诗歌、散文、中外小说及人物传记等,更功利性地讲,学生面对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他们还需要读一些高考大纲要求的文学名著或大纲要求以外的文学名著。
高级的文学作品真的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而非纸糊的大摆设。它没有表面上的眩惑性,也没有浅薄的迎合性,其美质深藏在底部,若非仔细玩味无法挖掘。而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因为是高考必考篇目,更是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和厌烦。可若因其烦而放弃,从功利角度看,我们无法游刃有余地应对高考,从文艺角度看,我们将无法领略掩卷时的无穷韵味。针对以上情况,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名著,高中一二年级的基础年段我采取如下策略。
一、以“影视阅读”为引子,激发阅读兴趣
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发语文课程文化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设更加有效的途径。通过“影视阅读”这一生动的形式,学生从思想上和视觉上汲取了营养,引发了阅读兴趣,更加关注名著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为名著阅读作了良好的铺垫。比如读《三国演义》时我们先放几集电视连续剧,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当看到“谋董贼孟德献刀”学生的阅读胃口就被吊起,由此吸引大批学生阅读原著,先睹为快。针对学生痴迷打游戏机,可利用网络游戏引导他们去解读中国的、世界的名著知识。我班上的一批游戏机迷,常因打机,通宵玩游戏而不完成作业,上课打瞌睡,甚至旷课。为此,我曾头疼不已,后来,我让班上的游戏机迷举办“网络游戏《三国》与《三国演义》的异同”的活动。我惊喜地发现班上的游戏迷为找资料变成了书虫,总往图书馆里钻,有的变成了网虫,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资料丰富而充实。这次活动办得很成功。活动的开展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甚至自发的接着举办了“网络游戏《红楼续梦》与《红楼梦》的异同”的活动,学生说起名著知识滔滔不绝,分享着读书的快乐。
二、课内课外结合——设置悬念法
学生总是把课堂学习作为“主业”,教学中也总是在强调课堂的有效性。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程资源、立足课堂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极强的年龄段,喜欢探究问题。教师有时没必要把所有内容讲白、讲透,尤其讲到了精彩之处,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便适可而止,留下一些悬念让学生自己解决,这就是“留白”艺术。在满足自己“胃口”的过程中完成了名著阅读。如,讲《林黛玉贾府》一课,概括完黛玉性格,犹豫性格决定命运,那林黛玉的命运又是如何的,那些事情的结果是她性格的必然选择,又怎样地决定了她的命运,对于这些问题,课堂上教师不必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学生会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找来原著读完。
三、以身作则,营造讨论氛围,思维或碰撞或共鸣
身为语文老师,要特别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在阅读文学名著的引导中,教师作为阅读的第三方面的主体,也参与着学生与文学作品的“对话”。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所以只有老师先从自身做起,真正地把文学名著读了并进行某方面的研究,学生的阅读渴望才能得以激发,师生也才能交流讨论。在引导学生阅读高考大纲要求的文学名著前,我总是先自己在原来阅读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力求记忆深刻,并尽可能的把相关的研究类书籍研究也一并阅读了,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问一些名著的故事情节或描写细节,我总能信手拈来,能够欣赏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能适时地给以评价与点播。
篇8
可是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原因是名著阅读面临诸多客观存在的困难,如:1.名著作品中许多年代久远,能使当今学生在阅读时产生共鸣的作品难寻,造成研究实践过程中时而出现枯燥无味的感觉。2.学生手中的名著作品较少,可以借阅的书目数量有限,无法保证教学效果。3.课业负担较重,很难抽出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所以高考之前,老师只能匆忙应对,囫囵吞枣,把学生从“题海”中沦落为“题奴”。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与阅读时间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升自我阅读能力?本人借鉴一些教学经验和个人的实践提出以下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立足高一,放眼高三,有的放矢
书海浩瀚,眼界与精力有限,所以名著阅读应全面把握,合理规划,根据阅读理解能力的范围,制定计划,细心研读。在内容安排上可随必修课的进度要求,有余力再扩大阅读面;在时间上,为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可指导学生在周末或寒暑假集中阅读;在方法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作读书笔记和查找有关资料,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上网的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收集关于名著鉴赏的文章,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阅读内容和时间,保证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阅读任务。缺乏名著文本阅读的教学是失了根本的教学,为此,应立足高一,尽早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有的放矢地阅读、学习,以免高三年应试临阵磨枪,囫囵填鸭,以名著阅读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便成空文。
二、立足课内,延伸课外,中外兼顾
“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们扩大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素质的最好媒介,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不但要学好课内文学作品,还应扩大课外阅读,博览古今,兼顾中外。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推荐和介绍有关的书籍并给予辅导,在多次反复的交流、探讨中,使同学们加深对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影视引导,忠于原著,
名著影视鉴赏既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也有助于名著导学和速读。如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利用影视鉴赏,可帮助学生了解林黛玉进贾府时的环境及人物外貌描写等文字,初步掌握《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的框架结构、人物关系,为后文的阅读扫清障碍。当然影视只是手段,绝非目标,因此,在适当的过渡介绍之后,还是应适时引入阅读,回归文本。
四、重视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的学生对便捷式的“快餐”文化较习惯,较长的篇幅可能使他们望而生畏。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
首先,要关注序、跋和目录。读名著前先阅读书前的序和书后的跋,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和写作意旨,快速而有效地理解作品。文学作品往往结构复杂,头绪繁多,让学生浏览全书的目录,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全书的结构,提取内容要点。
其次,应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跳读法、赏析法等。引导学生灵活使用多种读书方法,在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或作品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品味其构思的奇巧,揣摩其布局的精妙,欣赏其语言的优美等,来获取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
第三,要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可帮记忆、储资料、促思考、提效率,这是历代学人总结出来的读书经验。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好词佳句、概括精彩故事、人物形象点评、艺术手法探究、阅读启示等方法。
第四,要有选择地读书。名著阅读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这个工作宜在学期之初进行,并且明确阅读的要求和进度。分量不宜太重,力求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第五,合作交流,共享同进。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在班级里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等,老师可适当给予奖励。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共享心得,互相促进。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应强求统一,而应允许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积累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让读写论辩、评价鉴赏融为一体,在多样的方法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激情。
五、题型引导,学海有路,修养有道
篇9
1、夏洛克: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贷。极力限制女儿杰西卡与外界交往,使其带着钱财与情人私奔;无情地虐待克扣仆人,甚至连饭也不让人吃饱;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因为他慷慨大度,乐于助人,憎恶高利贷者;
2、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特爱泡妞,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
3、葛朗台:一生只恋着金钱,从来只是认钱不认人。侄儿查理为父亲的破产自杀而哭的死去活来,他伤心的不是父亲的死,而是他不仅从此成了一贫如洗的破落子弟,而且还得为死去的父亲负四百万法郎的债;
4、泼留希金: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虽然贪婪吝啬与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英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策略;阅读技能;语言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71-03
一、引言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经常节选自名篇名著。2012年福建高考阅读题中也出现名著节选。这引起许多一线英语教师对名著阅读的热议和探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在阅读语言技能目标中明确的要求:除教材外,六级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七级23万词以上;八级30万词以上。并且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仅靠课本学习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非常有限。大多集中在英语课堂教学上和部分家庭作业中,除此以外,他们几乎很少接触课外阅读,更不谈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因此,为实施《课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技能,探索一条新的更有利的课外阅读途径----开展英语文学名著阅读成为高中英语教师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开展英语文学名著阅读的意义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粹,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历经风雨沧桑的考验,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它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当然,英语文学名著亦是如此。因此,开展英语文学名著阅读不仅对《新课标》的实施,而且对学生个人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升学生的英文素养
大部分现行教材所选择的语言材料和所设计的语言情景,力求真实,尽可能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要兼顾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承载语言的基本知识,因此英语名著极少被选入教材,形成了一个课堂教学无法弥补的空白,因而学生也丧失了真实阅读的机会。所以,英语名著阅读是对现行教材的有益补充,它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英语名著的题材广泛,故事引人人胜,语言流畅生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给人启迪,有助于打开学生兴趣的大门。
英语名著具体综合而且真实地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哲学思想等。因此,阅读英语文学名著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英文素养。
2、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语言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开展英语原著阅读可以巩固学生语言基本知识。在阅读英语原著过程中学生够频繁的接触各种词汇、句型和语言现象,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语境也使得单词、词组以及句法更容易理解、记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可以记住这些词汇而且熟悉了它们的用法,还能熟练地掌握英语句型的变化。一些学生自发也发出“在文章中背单词效率更高,记得更牢,更清楚用法”的感慨。
其次,开展英语原著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平常的高考阅读训练中喜欢逐字逐句通读全文,过分关注生词,甚至一遇到生词就拿起手机开始查字典翻资料;一遇到长句难句,就回读。这样不但浪费时间,降低了阅读速度,还有可能间断了对整篇阅读内容的理解,甚至失去了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可是他们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阅读长篇名著时,往往急于了解故事发展的情节,遇到不熟悉的单词,懒得查字典翻资料找,也不再回读 ,有的时候根据上下文语境特别是作品的情节线索,进行推理判断,猜测词义,有的时候他们干脆“不理它”,久而久之他们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会猜词”、“略读”和“跳读”等重要的阅读技能。笔者还发现学生还会根据书本中的插图和章节的小标题预测故事的结局,这正是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预测”的阅读技能。
再次,开展名著阅读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古今中外名著都是语言巨匠用提炼加工而成的规范化的语言写成的,阅读名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丰富语汇,了解更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明喻、暗喻、排比、夸张等。在小说《红字》中,霍桑就运用了他所擅长的象征手法。一个红字“A ”就有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如“私通(Adultery) ”“天使( Ange1)” “才干 (Ability)”等。名著中还有很多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阅读后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显然能提高文章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人耳目一新。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积累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会厚积薄发,写作水平也会随之出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