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范文

时间:2023-03-18 23:2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国文学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国文学史

篇1

外国文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054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古希腊文艺论著《诗学》的作者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希罗多德

2.贺拉斯关于文学的论文是

A.《理想国》 B.《会饮篇》

C.《诗艺》 D.《歌集》

3.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的诗人是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4.16世纪西班牙最的流浪汉小说是

A.《羊泉村》 B.《小癞子》

C.《巨人传》 D.《堂吉诃德》

5.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大学才子派”的是

A.约翰·李利 B.马洛

C.罗伯特·格林 D.托马斯·莫尔

6.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是

A.“冰山原则” B.“人物再现法”

C.“三一律” D.“心灵辩证法”

7.莫里哀在《伪君子》中塑造的伪善者形象是

A.答丢夫 B.阿巴贡

C.史嘉本 D.奥尔贡

8.法国启蒙文学中成就的作家是

A.伏尔泰 B.卢梭

C.拉封丹 D.狄德罗

9.《阴谋与爱情》的作者席勒是

A.德国作家 B.法国作家

C.美国作家 D.英国作家

10.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是

A.骚塞 B.柯勒律治

C.司各特 D.华兹华斯

11.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代表作是

A.《高龙巴》 B.《卡门》

C.《萨朗波》 D.《情感教育》

12.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的作者是

A.冈察洛夫 B.奥斯特洛夫斯基

C.涅克拉索夫 D.车尔尼雪夫斯基

13.斯丹达尔的第一部小说是

A.《红与黑》 B.《巴马修道院》

C.《阿尔芒斯》 D.《意大利遗事》

14.《双城记》中的“双城”指的是

A.伦敦和巴黎 B.伦敦和柏林

C.伦敦和罗马 D.伦敦和雅典

15.被称为“短篇小说”的法国作家是

A.左拉 B.莫泊桑

C.都德 D.福楼拜

16.苏联文学“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家是

A.法捷耶夫 B.肖洛霍夫

C.邦达列夫 D.阿·托尔斯泰

17.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是

A.《嘉莉妹妹》 B.《永别了,武器》

C.《珍妮姑娘》 D.《美国的悲剧》

18.高尔基早期创作的浪漫主义短篇小说是

A.《切尔卡什》 B.《小市民》

C.《海燕之歌》 D.《伊则吉尔老婆子》

19.后期象征主义名作《海滨墓园》的作者是

A.叶芝 B.布勒东

C.庞德 D.瓦莱里

20.美国意识流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是

A.《尤利西斯》 B.《追忆逝水年华》

C.《喧哗与骚动》 D.《押沙龙,押沙龙!》

21.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书名的意思是

A.“历史传说” B.“伟大的婆罗多族的传说故事”

C.罗摩和悉多的故事 D.罗摩漫游的故事

22.印度古代文学被称为“宫廷九宝”之一的作家是

A.沙恭达罗 B.优哩婆湿

C.迦梨陀娑 D.豆扇陀

23.《万叶集》中的名篇《贫穷问答歌》的作者是

A.山上忆良 B.近松门左卫门

C.松尾芭蕉 D.井原西鹤

24.《一千零一夜》的重要艺术特点是

A.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 B.学习英国的讽刺艺术

C.框架式结构全书的方法 D.人物对话富有论辩性

25.希伯来文学中最早出现的独立成篇的小说是

A.《申命记》 B.《约伯记》

C.《路得记》 D.《以斯帖记》

26.中古波斯作家萨迪的代表作《蔷薇园》是

A.诗集 B.散文集

C.歌集 D.故事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7.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有

A.宣扬人性,反对神性神权 B.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C.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D.强调理智对感情的胜利

E.主张统一,反对封建割据

28.17世纪欧洲文学主要包括

A.教会文学 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骑士文学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E.巴洛克文学

29.浮士德精神主要包括

A.自强不息 B.积极进取

C.勇于探索 D.怀疑一切

E.否定一切

30.下列属于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的有

A.克洛德·西蒙 B.贝克特

C.罗伯一格里耶 D.尤奈斯库

E.加西亚·马尔克斯

31.左拉描写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有

A.《小酒店》 B.《萌芽》

C.《娜娜》 D.《崩溃》

E.《金钱》

32.集中反映川端康成创作美学特征的作品有

A.《浮云》 B.《雪国》

C.《千只鹤》 D.《古都》

E.《舞姬》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3.市民文学

34.唯美主义

35.“复调小说”

36.新小说派

37.《雅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8.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39.简述《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40.简析《戈丹》中的何利形象。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众所周知,高中的语文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高中语文中,也包含了丰富的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一个媒介。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的是赏析外国优秀作家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

1.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中的外国文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等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这个问题。该篇文章主要是根据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在外国文学作品教授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概述,浅谈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改进之法和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于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授能够提供帮助。

1.1作品的选择没有体现出文学史的整体性

从当前高中语文的国外文学选材来看,并没有将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考虑进去,只是单纯的截取某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学生无法深切的了解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而且并没有对外国文学进行流派区分,所涉及的作家及代表作品也比较少,这样来看显得很不合理。高中的语文教材对于选入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依据专题来编排,即使选入了巴尔扎克、屠格涅夫以及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因为编排地很散,所以并不能体现出外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

1.2教师外国文学素养有所欠缺

很多时候,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很少有再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于西方的哲学论著、美学史的学习也很缺乏。长此以往,教师对外国文学的阅读量下降,导致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下降,在课堂中不能很好的给学生讲解外国文学,无法带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激情,这种现象在目前的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教授过程中很常见,也是当前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1.3学生的学习动机失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不会有很好的收获的,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敷衍了事,从而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有不少家长认为读课外书就是读闲书,是不认真学的表现,就会很排斥学生去阅读课外书,在学生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情况下,这样会打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主动性。

2.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改善策略

2.1外国作品的讲解要有取有舍

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入量很大,在文章编排方便,也很集中,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目标,灵活的掌握上课顺序,在对文章讲解的时候应当讲究取舍,对于类似的文章可以合并上课等。例如,在高中语文一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的教材中,总共入学了三篇外国文学作品,分别是《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以及《真正的英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对前两篇文章进行重点、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外国先贤所表现出来地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鼓舞学生学习和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共鸣,这样对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有帮助,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2.2提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

语文是很具有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也是最能影响人道德品质的一门学科。作为一名语文课的授课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掌握程度,对要讲授的课程应熟记理解透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掌握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规律,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好的把握整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情,不让学生感到枯燥。

2.3调整学生学习动机,鼓励自主学习

通常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实施一些适当的奖惩手段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调整,让学生的学习动机从避免失败上升到获得成功,巩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能否学好外国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的学习是否稳定。其实,不论我外国的文学作品还是中国的文学作品,从其发展的本质来看,其核心都是人为书写。因此,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学生应当降低学习动机中出现的功利性,要更多的去体会认为主义精神,这样才是一个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良好态度。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例如精神品质等,以此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热情地投入文学学习之中,进一步地提高外国文学素养。

2.4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实践出真知,而对教学改革的正确的认识与实践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理念需要更新,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这种正确的教育意识能够引导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影响我国的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新型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与我国社会对教育发展蕴含的人才培养的观念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时代在进步,教育观念也该时时更新。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教授过程中经常会采用一些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所以需要采用其他的方式教授。

【结语】

总而言之,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逐渐增加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的比重,虽然目前在面对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地拓展讲解外国文学作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弥补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调整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以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洪健霏.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15(11)

篇3

关键词:外国文学 创新式教学 途径和方法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于外国文学,涵盖欧洲文学和美国文学,亚洲,非洲文学,内容,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内在要求,进行全面的创新教学。

一、高职高专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创新要求

(一)教学目标要求

高职高专外国文学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各国文学经典,认识其发展历史,开拓文学视野,增强文学素养。学生在受教的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过程。只有掌握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能利用知识进行创造和开发,才是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内容要求

第一,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对知识进行消化理解,才能真正掌握基础知识点。人的创新能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实践能力以及各类的情感因素如情绪、意志、兴趣等组成的,是一种综合能力。而创新是人的本能,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第二,只有培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掌握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依现代派和后现代派文学而言,在一百多年时间里,各种文学流派一浪接着一浪,从表现主义开始,其后的心理分析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新小说派等等,都各领,令人目不暇接。而每一种文学现象,既有文学作品的招摇过市,又有各种理论观点眩人眼目。

第三,只有培养创新能力,才能洞察不断发展的外国文学,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上进行探索,从而培养研究能力。

(三)教学方法要求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之点就是能用超常甚至是反常的观点或方法去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因此,教学方法本身上的创新不仅教给学生新的方法,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高专院校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外国文学创新式教学成功经验分析

外国文学创新式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如下:

第一,在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例如使用比较法对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著名篇章与其他作家作品比较,或者拿到现代语境下进行放大,用新的观点去解读、剖析,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

第二,案例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教学是运用得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不仅使学生直接进入到具体的事实的剖析中,而且生动形象,直观性强,同时较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活跃思维。

第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现代技术手段为我们创新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

明,多媒体教学因其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知识转换的程序化和科学化等等优点,对于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确实是有很大效果的。

(二)外国文学创新式教学中的障碍

中国的高职学生大多接受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职高专里,许多教师,所谓的讲课,是在部署了突破考试的策略。因此,反而成为创新思维,知识覆盖面,能力的培养的障碍。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途径,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步骤,是高职高专一贯坚持的原则。教学创新的激励机制的缺乏,教师评价的主要考核指标是科学的研究和教学的专业技术职称的指标,但已基本形成了指标量化的性质,教学生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有没有相应的规定,更无从考核。

三、外国文学教学培养高职高专人才的原则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有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加强学生的思想训练,学生都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切实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把握外国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重点。

外国文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外国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演变,阐明其在系统中的知识的性质,地位,作用机理,找出的起源和不同学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同时,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给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形式和手段,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技术和手段,做到科学改变,规范化,程序被改变。为了将科研训练纳入教学,采用适当的研究训练。

四、高职高专外国文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提到的许多作家,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由于思想内容和一些是非常复杂的,学生在消化,很难理解。例如,格尔德和托尔斯泰的这两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是复杂的。要真正了解这两个伟大的作家认为,马克思的原则,不能正确理解。外国文学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如何去感受准确的发展,在未来做出准确的判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手。善于思考,引起,导致想象的,反复无常的,可以激发灵感。

(二)创新能力的知识吸纳培养

1.新视角下对基本知识的判断吸纳培养在基本知识吸纳上,要掌握基本要点。外国文学不仅要弄懂重点作家、作品,还要掌握作家、作品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与流派之间的关系和异同点。

2.对新知识、新观点的判断吸纳培养创新式的教学离不开对新知识、新观点的判断、吸收、消化与理解。教师在传授这样的知识、观点的时候,应能启发学生,进行引导,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学生选择具体的作家进行研究,判断其属于哪一个层次,学生受到这种新观点的启发,讨论非常热烈,不仅进一步深化了知识,而且为创新研究开拓了思路。

(三)创新能力的实践操作培养

1.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

这里着重在如下几点:制作科学合宜的电子课件。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制作出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电子课件。要搞好案例教学,以更科学易懂的形式,便于学生接受。要加大网络的使用程度,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问题,交流心得。

2.强化科学研究环节

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可以区分不同情况,灵活开展。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课题,进行讨论,并由教师进行归纳,使学生们随机地得到科学研究训练。可以利用相关的科研活动,组成科学研究小组,集体开展研究。学生科学活动制度必须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要做好课题的结项工作,使学生们受到初步的科研锻炼。

3.情景摸拟等实践体验方式外国文学的创新实践是个较难实行的环节,但可以采取诸多变通之法。利用学校的相关活动,可以让学生表演外国戏剧,或者诵读外国文学的名篇,通过情景摸拟而进行创新。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古典作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39 ― 03

新世纪外国文学引进的成绩显著,2001至2010的十年间引进出版了来自约78个国家(地区)的外国文学作品至少两万两千多种,年均出版量超过两千种,2010年甚至超过四千种。而1949年至1989年的总和不过是12600种,叶水夫先生曾统计过,“1949年至1979年为5600多种,平均每年不到200种,1980至1989年近7000种,平均每年近700种”〔1〕。整个二十世纪总共翻译出版了三万多册外国文学作品,其中能够辨别国别的书为26143册。〔2〕由此可见新世纪引进出版外国文学数量之大。

但出版的数量只是一个前提,文学引进的效果最终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够实现。出版后仅仅存放于仓库或书架上的图书,并不能体现其作为文化产品的意义。所以在欣喜于新世纪这样庞大的引进量的同时,也应当关注这些图书对读者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全面的读者阅读情况很难得到准确的描述,因为性别、职业、年龄、地区等因素给读者阅读带来的差异很大,像韩寒、郭敬明这样在学生中几乎无人不知的作家,58%以上的建筑行业农民工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3〕。所以本文将只讨论大学生的阅读问题。

一、 新世纪大学生外国文学阅读的倾向

一般而言,大学生应当是阅读的主要群体,不过这一群体的外国文学阅读率和喜爱度不算高。2006年的一项调研表明,在全国21所一流大学中,40%的学生大学期间没有阅读过外国文学作品。〔4〕2014年一项对于江苏大学生的阅读调查表明,在文学阅读中,最受欢迎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占到66.34%,外国文学阅读为14.54%。〔5〕2009年一项针对四川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73.5%喜爱中国大陆和港台文学,欧美和日韩文学喜爱度为20.7%。〔6〕一些大学图书馆的借阅数据也表明,文学类图书中借阅量大的是中国小说,外国小说约占到小说类的36%。〔7〕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文学阅读面应当最广的作家群体也不偏爱外国文学。2015年的一项调研表明,作家群体的外国文学阅读面占到39%,其中外国经典文学和外国现当代文学的比例为23%和16%。特别是80后和90后的作家,他们极少阅读外国现当代作品,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比例也低于平均数。〔8〕

也有一些研究结论与此有所差异,2013年针对天津师范大学和盐城师范学院的一次调查表明,只有11.8%的学生不喜欢外国文学。不过这项研究的有效问卷只有172份,学生是来自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高级文秘、新闻广播电视学等文科为主的专业。〔9〕2007年一项以安徽师范大学487份问卷为依据的调查表明,有53.39%的学生喜爱世界名著。〔10〕

无法判断哪一项调研的结论更为准确,因为院校所在地区、院校的层次、学生的专业、男女性别比等因素都会造成结论的差异。所以只能粗略地认为,外国文学在大学生中的喜爱度处于20%―50%之间。

至于哪些外国作家、作品更多被阅读和喜爱,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的调研结论比较接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的各种大学生阅读调研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红与黑》等书是经常被提及的。1996年初,以湖北十多所高校为对象的一项调查显示,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十部书中,有三部外国文学作品:《简・爱》、《飘》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1〕同年年底,中国矿业大学对本校615份问卷的统计表明,大学生最喜爱的十部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同样是这三部。〔12〕1997年,安徽师范大学392份问卷表明,在学生阅读最多的二十部作品中,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茶花女》、《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牛虻》、《呼啸山庄》、《尤利西斯》、《罪与罚》、《斯巴达克思》、《三个火》等11部外国作品。〔13〕

到了新世纪,这些作品依然是大学生阅读最多的作品。2008年,沈阳地区8所高校的1397份有效问卷显示,处于学生阅读过作品前27位的外国作品有7部,它们是第6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7名的《简・爱》、第10名的《鲁滨逊漂流记》、第14名的《哈利・波特》系列、第17位的《达・芬奇密码》、第18名的《红与黑》、第20名的《安娜・卡列尼娜》。〔14〕2009年,湖南省8所高校的学生问卷表明,大学生最喜欢的外国文学依次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飘》、《傲慢与偏见》、《格林童话》、《老人与海》。〔15〕甚至在有的中文系学生中,最受欢迎的依然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飘》、《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16〕2014年一项面对十所高校中文专业,有效问卷2014份的调查情况略有变化,在最喜欢的作品中出现了《百年孤独》。〔17〕

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等书在“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之读者最喜爱的图书”中亦是出现最多的外国文学作品。相比较而言,中国当代文学还有着变化,如2009年有《狼图腾》、《鬼吹簟罚2011年有《梦里花落知多少》、《明朝那些事儿》。

了解读者阅读情况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图书馆的借阅记录。图书馆的借阅记录往往比调查问卷还能够客观反映读者的阅读倾向。问卷的结果与调查的方式、问卷的设计有关。学生的选择可能是出自一种惯性,有的问卷的设计本身是封闭式的,如列出几十部作品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按要求作答。不同的调查模式和导向也会造成结果的不同,如“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之读者最喜爱的图书”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开卷畅销书榜”更多是一种事实描述。有研究者就注意到了这一差异,一项研究就对比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之读者最喜爱的图书”和“开卷畅销书榜”,发现两个系统的结论很少重合。〔18〕开卷系统统计出的外国文学畅销书,基本上是20世纪以来的作品,除了海明威和托尔金等,都是在世作家的作品。

一项以三所大学(985大学1所、211大学1所、地方大学1所)图书馆2003―2012年每年被借阅次数最多的50种图书的数据为基础的研究表明,10年N上榜次数最多的20种图书中文学类有8种,其中上榜次数最多(同时也是所有类型上榜次数最高)的是《平凡的世界》,外国文学有三种:《呼啸山庄》、《挪威的森林》和《源氏物语》。〔19〕这说明大学生的实际阅读并不局限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各类童话等。

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一项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该研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统计了最受学生欢迎的二十部书2010年以来的借阅情况。其中借阅量最大的是《时间简史》,为333次。外国文学作品有5部,分别为《追风筝的人》247次、《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79次、《白夜行》186次、《挪威的森林》115次、《教父》87次。《追风筝的人》居所有类型借阅量第二,文学类第一。而且这二十部书,没有一部是二十世纪之前的作品。〔20〕

二、新世纪大学生外国文学阅读存在的问题

可见,当前大学生外国文学阅读至少有两大问题。一是阅读缺乏特性和时代性,过于局限于古典作品。二是当代作品的阅读集中在通俗文学方面,疏于当代严肃文学的阅读。

当然,古典作品作为经典常读常新,大学生对于古典作品的阅读完全值得肯定。但是,社会毕竟在变化,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学,古典作品固然伟大,但不可能包罗万象。大学生的阅读当然要精读古典作品,但却不能止步于古典作品。因为大学生理应是对新知识、新事物最敏感的群体,但却在外国文学的阅读上表现出了保守性,停留在中学的阅读水准,外国文学阅读面没有进展,其阅读类型没有特点,与大众的阅读倾向没有表现出差异。甚至连在文学问题上最应显现出专业性和多元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未有质的变化。从文学引进的角度看,也就是意味着新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新作引进没有对大学生这一最重要的阅读群体发生大的影响。

2005年一项研究的结果就突显出这种停滞与狭隘,该研究调查了338名大学生阅读70部中外名著的情况,阅读最多的前十部中有两部外国作品:《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阅读过的人数分别为257和220。这无疑是两部优秀的作品,但不应当是大学生阅读最多的作品,而且他们对这两部书的阅读绝大多数是在大学前完成的。相比之下,20世纪后的作品阅读率很低,如《喧哗与骚动》为10、《第二十二条军规》为27、《百年孤独》为67。〔21〕

所以和外国文学阅读率不高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们已读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比率高的,基本上是20世纪前的作品。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4年前后,各种调查中频繁出现的始终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飘》、《红与黑》、《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这些作品。有人统计过,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作品是《天方夜谭》、《战争与和平》、《鲁滨逊漂流记》、《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茶花女遗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堂吉诃德》、《简爱》、《基督山伯爵》。〔22〕21世纪大学生的阅读如果还是局限于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一种缺憾。

不过图书馆的借阅记录倒是没有局限于古典作品。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对于这古典作品的阅读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发生于大学阶段。《达・芬奇密码》、《追风筝的人》等通俗文学中有影响,品质高的作品,在大学生中有着较高的阅读率。

但是无论是在调查问卷还是在图书借阅记录中,都罕见当代国外严肃文学作品。尽管《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有的调查中也有着高的阅读量,但这部书的影响部分来自于上世纪的延续,部分才来自于新世纪上海译文的全译本。

现当代的国外严肃文学没有外国古典文学那样根深蒂固的影响力,也没有通俗文学那样的吸引力。不能苛求大众都去阅读严肃文学,即使在其母国,大多数严肃文学亦是“小众”的。但严肃文学理应是大学生阅读的类型之一,不过现实并非如此,从各种调查来看,国外严肃文学的阅读在大学生中相对于上世纪亦没有质的变化。

三、新世纪文学引进与大学生当代外国严肃文学阅读

那么,为什么在大学生群体会出现当代外国严肃文学阅读匮乏的情况呢?这肯定不是因为当代外国严肃文学作品的引进没有得到重视。21世纪外国文学引进不仅量大,而且面广,主要国家的主要作家几乎都得到了引进出版。

如美国文学方面,在海明威、福克纳等经典作家之后,重要的作家如索尔・贝娄、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多克托罗、菲利普・罗斯、厄普代克、德里罗、科马克・麦卡锡等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引进;更年轻一代的作家,如丹尼斯・约翰逊、理查德・拉索、乔纳森・弗兰岑、理查德・鲍尔斯等人的作品也得到了及时的引进。新作家新作品的引进速度越来越快,获2015年普利策小说奖的安东尼・多尔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2015年8月便由中信出版社推出,而这本书在美国2014年5月才出版。英国文学方面,维・苏・奈保尔、多丽丝?莱辛、A・S・拜雅特、伊恩・麦克尤恩、石黑一雄、巴里・昂斯沃思、拉什迪等当代著名作家都得到了引进。

那些严肃文学奖项,如美国的普利策文学奖和国家图书奖、英国的布克奖,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日本的芥川奖等,其获奖作品大多得到了引进。截至2015年,普利策小说奖2000-2015年间产生的15部获奖作品(2012年空缺),14部已在中国大陆出版。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2015年的16部获奖作品有9部在中国大陆出版。英国布克奖2001-2010年10部获奖作品,有9部在国内出版。法国龚古尔文学奖1999-2010年获奖的12部作品,有9部在国内出版。日本芥川奖1999-2010年获奖作品有26部,12部已在国内出版。

这样丰富的当代国外严肃文学作品资源却没有在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即使是在中文和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相关课程安排都是以文学史为依据、以经典为主,而作品一般都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考验,才能作为经典进入文学史。出版机构一般也没有动力去推广严肃文学作品,像《百年孤独》、《我的名字叫红》那样被大规模商业运作的严肃文学极少。在学校和出版机构都不重视当代国外严肃文学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出现短板也就难免。所以无论从文化还是从市场角度,大学生在当代国外严肃文学方面的阅读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出版机构应当与高校协作,推动当代国外严肃文学阅读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叶水夫.大陆改革开放时期的外文学翻译工作〔J〕.中国翻译,1993,(1):4.

〔2〕何辉斌.中国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翻译与评论总貌的量化研究〔J〕.东吴学术,2015,(6):121.

〔3〕杨志君.当代建筑行业农民工文学阅读调查〔J〕.文学教育,2015,(1):135.

〔4〕韩滢.浅析文学经典在当今中国高校学生中的接受〔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4):90.

〔5〕金春平.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现状与引导策略〔J〕.中国出版,2014,(5)上:58.

〔6〕王菱等.四川高校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调查〔J〕.中华文化论坛,2009,(3):78.

〔7〕刘宇等.阅读中的冷漠与自觉――当代大学生阅读倾向调查〔J〕.中国图书评论,2013,(4):103.

〔8〕贺仲明.当前中国文学的本土化与西方化问题〔J〕.文艺争鸣,2015,(6):169-170.

〔9〕唐蕾.大学生阅读调查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3,(5):132.

〔10〕叶松庆.两代大学生阅读观调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08,(4):12.

〔11〕佘双好,等.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1996,(3):9.

〔12〕李丕仕,等.读好书,把书读好――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和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5):62.

〔13〕叶松庆.当代大学生的闲暇阅读现状与走向〔J〕.青年探索,1997,(6):31.

〔14〕张岚,等.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与网络阅读透视〔J〕.图书馆论坛,2008,(2):170.

〔15〕唐淑香,等.湖南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3):65.

〔16〕祝亚峰,等.中文系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情况调查及分析报告〔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84.

〔17〕贺仲明,等.大学中文系学生文学阅读调查〔J〕.东岳论丛,2014,(5):92.

〔18〕马兵.文学生活视野中的现代文学经典的大众接受及其问题〔J〕.创作与评论,2015,(20).

〔19〕刘宇,等.阅读中的冷漠与自觉――当代大学生阅读倾向调查〔J〕.中国图书评论,2013,(4):107.

〔20〕喻梦倩,等.基于数据挖掘的阅读推广探索〔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5,(6):111.

篇5

一、认知诗学理论

认知诗学是综合了语言学和文学两者的新课程,从上世纪70年代起,文学探索开始转变方向。认知诗学在探索对象中着眼于研读,也就是阅读之人在读书中发生的心理、智商、情商的改变;而探索目标也着眼于成效阐释,企图表明阅读者怎样发现所读之书的内在含义,也就是说,认知诗学竭力剖析研读认知机制,且以为依照某特定认知规则来研读作品能够提升读书成效。此篇文章笔者希望凭借认知诗学的“故事”和“叙事投射”原理,来对文学研习作出认知解析,探索加强大学生文学认知体会的成功路径,从教育方案的安排着手扩大研究人员的研习成果,且采用集合探索性教学的办法,使得文学教育方式及方案奠基于认知理论,使之能够完善传统理念,探寻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国外文学教育新方式。

二、认知诗学在文学叙事上的投射

||29认知诗学经历了二十年来的演变到达第三阶段,且已达成共识:认知诗学是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作为根本,清晰地将文学作品研读作为探索目标。“认知诗学就是关于文学作品的研读”,强调文学研读和常规认知两者间有联系,以促使阅读之人心智发生改变的缘由关键是研读里面关于“故事”的认知,不过其中“故事”不全为文学含义里某种文体,它是普遍含义中的叙事,也就是“泛叙事”。[1]“泛叙事”概念以为叙述是人们基础的言语行为及话语事件,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体现。文学就是自一个故事至另一个故事作出的投射,是人们基础认知才能的一个特别反馈及真实存在。文学扎根于人们认知和经历最根本、最广泛的架构和历程里面,促使人们可以最先用艺术的方式来互相作用。由此见得,文学认知体系和常规生活的认知体系是从一个血统里传承发展而来的。文学认知才能即常规认知才能,文学认知是人们基础认知才能中有益提升人们思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才能。文学及文学研习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认知诗学确定了研习的认知功用。文学的认知才能关键在于要求大学生运用与之相关的学问、本身的经历及文学文本里面虚拟出来的情境作出互动,以此来领会文本、深度开发扩展延伸思想里面现有的知识及经历,有效提高研读体验和认知才能。[2]所以,文学教育里面需加强探寻文学研读和常规认知两者中有关联或是相近的认知方法,激发大学生的研读认知乐趣,降低在文学研读上恐惧情绪,指引其凭借现有的认知体验,尽全力在认知情境和文本虚拟情境两者之间构建互动的关系。实践表明,用认知话题作为重点,依照学习人员的认知水准及认知法则再次编排教育课程内容,着重筛选现代及当代文本,尤其是具备人生哲学及与热门话题结合的文学文本,才能够指引学生参与到著作的情境当中,与之发生共鸣与互动,以至提升学生的研读乐趣和认知才能。

三、认知诗学原理对外国文学教育的建议

(一)以认知话题作为核心安排阅读教育材料

以前外国文学教育一般都是用“文学史”作课程核心,教课时枯燥乏味地讲述历史环境、作者生平、文学小说的内容概述,严重忽略关于小说自身的研读、领会和剖析。课堂上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没有真正成为令小说与自身结合的载体,心智并没有完全得到锻炼提升,而仅仅是一切以笔记为中心,为了对付上课和考试而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明显与学生的认知习惯相违背。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于2002年就提出:“应该用创新来改变从前守旧的教育方式,着重于文学文本在传道授业里面的核心位置,使学习人员能够真正体会和领悟文学文本。”文学教育需要着重凸显学习人员和文学文本的主体功用,通过指引学习人员自发高效地研读来体现这门学科训练语言基础的功力和培育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事实表明,想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还需帮助学生甩掉文学对生活没有任何作用的狭隘观念,以及文学文本是“阳春白雪”、难以领会的恐惧情绪。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是能够凭借认知诗学的有关理论来帮助大学生在课堂上重新构建文学认知观的。

(二)“叙事投射”的认知机制对加强文学认知的体验

认知诗学中有一个原则:相同的认知机制在文学研读上和别的所有互动,既能将话语情境领会成被投射之作品,也能够领会成真实情境中的临界领域。为了达到这样的情况,就要调整“跨世界认同”,即:要在不一样的情境里面采取映射的才能。大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历程也是利用认知和情境(涵盖作品里面虚拟情境)作出互动的历程,自“故事”里提高认知。这样一来,“故事”又怎么引发学生的心智发生改变呢?这就要在教学中依托叙事投射讲解。叙事投射是“在心智行为里一个故事投射至别的故事,来协助人们领会别的故事以至于开创出全新的故事”。所以,投射为“故事”作用于认知的一类重要模式。假若课堂上,学生全面运用心智架构来组建故事里的叙事投射,架构就能够协助其精确掌握作品含义。运用叙事投射在学生常规体验与文学作品情境之间建立起一架看不见的桥梁,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面对的困难也就会被顺理成章地解决掉。正如读到经典诗《未选择的路》的时候,阅读之人会不知不觉地衔接自己现有的经历(以前遇到的种种艰难选择)来进行真实情境和作品情境的互动对话,透过粗略的叙事投射练习来提高认知才能。[3]除此之外,对大学生来说,假如碰到未遇到过的叙述方式,现有方式将遭受冲击,这就需要作出改变,认知才能随之提升。即透过叙事投射,学生在旧有体验及故事架构获得刺激,进而得到新的认知,提升经验储备。文学研读中,新认知的发生和发展常见于意识流小说之中,这是由于意识流小说打破就有叙事情节,其叙事方式相较于学生的内心期盼不太一样,故事里面频频插入各色人物的心理动作,从前、现在及未来互相纠缠在一起。学生希望理解和遵从这类叙事方式,就一定要调节旧有认知,紧紧跟随角色的内心世界的活动路径。由此学生的认知就一定要作出变化,这样认知才能在这类变化冲击之下随之有所进步。

(三)开展探讨性教育,文学教学方式上朝向认知转向

篇6

每个学生都有需要面对的问题,他们只能自己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文学课程不需要、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它能做的只是详尽地解读作家生命体验。作家们世上走一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感受,这些感受和问题融入作品之中,化身为几段故事,或者被渲染成诗行。认真阅读作品,结合作家的生命历程做到知人论世,我们的感受和问题就可以在他们那里找到参照,发生共鸣。要想让这种生命体验的比照成型,需要把作品从一些“标签式”的概念下解放出来,还原人物面临的具体困境,推想作家感慨的具体生活。比如莎士比亚剧中的哈姆雷特,所有的文学史都给他贴上了“人文主义”和“延宕”的标签,这些概念都没错,但却不足以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大家读了剧本或听了故事之后,大都对哈姆雷特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剧本没多大魅力,既不惊心动魄,也不振奋精神。这时,老师用概念解释概念,说是哈姆雷特的“俄狄浦斯情结”导致了延宕,或者引用片段的台词来确证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都没有太大帮助。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回到剧本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一以贯之,看看哈姆雷特究竟处于何种困境之中。把各种细节贯通之后,我们会发现“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他是现代欧洲基督教的产儿,有着良好的人文主义教养,又世故复杂;他忽然被从大学教室里叫了出来,一脚踏进了挪威传奇的残忍世界”。血淋林的复仇是他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他所受的教养却远不能让他承担起这项任务,这造成了哈姆雷特灵魂中的裂痕,他必须面对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的问题,后来他的挣扎和变化都和这个裂痕相关。学生进入哈姆雷特的问题域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灵魂深处的剧烈动荡。尽管学生现实中不会面对哈姆雷特的问题,对哈姆雷特悲剧的深切感受和认识,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灵魂历练。

同样需要解放的还有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马丁•伊登从一个穷苦的煤炭工人成长为著名作家,却失去了所有欢乐,变得失望、苦闷,以至自杀。教材说作品“生动形象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和空虚”,概括得不错,但也没有触及《马丁•伊登》真正动人的地方。社会腐朽和空虚,他就要自杀吗?那为什么在更悲惨的下层生活时,他却干劲十足呢?我们还是需要回到作品中,看看他究竟面对着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马丁•伊登很小就不得不自己讨生活,他强壮,性格坚强,做过小团伙的头目,也当过矿工、海员,有旺盛的求生存的本能。他在阴郁、沉闷的下层生活中很能混得开,不过这样的生活不能满足他的心性,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真诚的作家,有一个温柔、高雅、善良的妻子,为此不懈努力,这个梦想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寄托。但是当梦想实现之后,他发现自己向往一切都是假象,声名和高雅之下充斥着腐朽和空虚。寄托,这个世界也就丝毫不值得留恋了。这本小说大体上是杰克•伦敦的自传,他也经历过同样的幻灭。但对别人和社会的失望是幻灭和自杀的正当理由吗?在弄清楚杰克•伦敦和马丁•伊登面临的问题之后,我们还需要追问下去,反思他们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他们太寄希望于他人了,或许人们只能在自己身上要求美好和卓越。和哈姆雷特的问题不同,马丁的生命力和郁闷、梦想和现实之间冲突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明白了马丁•伊登的道路和局限,他们就有可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现实中的相关问题。

二.希腊神话中的神人之分

在引导学生把自己和作家连接起来的基础之上,文学课还有更大的目标,那就是尽量带领学生超出自我的狭小范围,进入学术史、乃至人类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中。思考这些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判断历史、应对当下社会的各种问题;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帮他们接近僵化概念下历史的复杂性,对作家、作品有更真切的认识。下面是一个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上对希腊神话的概括不是很恰当,引导学生进入这个问题,可以得到对希腊神话和传统深入些的认识。教材一般把希腊神话最重要的特点归结为“神人同形同性”,认为希腊的神同人类一样,有爱,有恨,七情六欲样样具备,甚至好嫉妒,爱虚荣,有时在道德上还不如人”,“在某种程度上说,希腊神话更像是人话”。这些神身上洋溢着的活泼人性被周作人称为“爱美的精神”。从周作人提倡到现在,希腊神话美的人性已经陶养了几代中国人,我们几乎不再怀疑前辈们“神人同形同性”的概括,神祗们那勃勃的太鲜明、热烈了,让我们觉得那就是希腊人自己生命热情的投影,而忽略了那些强调神人界限的故事,以为神“同凡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长生不死,具有无比的法术和智慧,有超乎凡人的力量”。

我们看轻这些不同,以为这不过是些附属性的特征罢了,但仔细读来就会发现它们在希腊神话中同样重要,代表着古希腊人对人类处境的另一层理解。许多故事中,诸神是暴虐的,而人是神暴虐的对象。这些故事表明“神人同形同性”之下,希腊神话有“神人之分”的另一面,理解了这一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希腊的神话和文明。粗粗归纳,这些隐含着神人之分的故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故事里宗教气息很浓,人因傲慢惨遭神的报复,恐怖的故事告诫人们敬神,不要逾越人神间的界限。但这些故事不仅是祭司和统治者威胁民众信仰或服从的引子,它们也是古希腊人对自己生存处境的一种认识,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终究无法突破自身的限制”,那些人不能控制的力量或事物化身为神,而智慧正“是从意识到人生命的有限性与不稳定性开始的”,也就是从意识到神人之分开始。这种认识是古希腊人思想的底调,希腊贤人们的著名箴言:“勿过度”、“认识你自己”,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第二类故事写诸神喜怒无常使得人类多灾多难,不过这些故事主要不是谴责他们的残酷和道德败坏。面对自然暴力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灾难,希腊人充分体味到生命的易逝和脆弱。这种认识几乎弥漫于所有的希腊神话中,尼采认为希腊人正是因为深刻地意识生存的艰辛、脆弱和痛苦,所有才会有富于人性美的神话。诸神迫使人不可以逾越他的局限,希腊人把人的青春、、健康和美投射到诸神的身上,引导人们去追求和把握当下生命之丰盈。这是希腊人的伟大创造,不过正如尼采所说,这不是“简单的、自然发生的、似乎不可避免的状态”,而是“希腊人知道并且感觉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并加以克服的结果,“神人同形同性”有着“神人之分”的根基。第三类故事标示着另一种神人之分。神有全知全能的智慧,是人间正义的赋予者,而人受欲望支配,所知有限,容易变得邪恶。这种区分在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关于人类社会的论述中很重要,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激烈地批评荷马、反对神同形同性,把神描述为纯粹的正义、、智慧。他们完全拉开了神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不可能与神等同,不过经过不懈的修持、追求智慧的过程之后,人可以接近神,这种接近对人来说是其所能达到的最高幸福。

这三类故事各有不同的意味,它们所暗含的解释都构成了古希腊思想的重要部分。“神人之分”和“神人同性同性”是纠结在一起的,正是这种纠结使得希腊神话更复杂、更动人,也更有力量。学生把这个问题追问清楚了,对希腊精神的理解自然就深入一层,也会有助于他们思考诸如人类困境、幸福、智慧等更大的问题。

篇7

    其实应该在肯定经济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心理及科学等诸多环节来探讨外国文学史的流变,并要特别突出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西方文学与文化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西方文化从特质上来看属于酒神文化、太阳神文化。这种文化从源头上根源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古希腊先民是个海上“商业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促使古希腊初民形成了乐观、自由、活泼、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心态。这种民族心态表现在文学上,就形成热爱生活,以人为本,执着现世,无视来生,积极进取,勇于追求的文学精神。

    而这种人文精神滋养了整个西方的民族文化,使整个西方文学史始终贯穿着人生价值观念和人学母题。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单一的国别文学发展的线索、阅读作品,做一些例行的赏析,而是承担着教育人、引导人的神圣责任,通过对异域文化在感知世界、认识人生、表达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学习与比较,从更高层面上感知异域文化,发展、完善、提高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文化和文学本来就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教会学生在漫长的文学史中去体会文化的传承,特别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文学史的文化因素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外国文学囊括了中国以外的全世界所有国家民族的文学,面对这样浩繁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好,就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整个外国文学的发展史而言,古代是起点,近代是重点,现当代是难点。欧洲近代文学成就尤其突出,是重点讲授的部分,而现当代文学却作为选修课来讲,显然不是教学重点。至于东方文学就更不入流了。

    这种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偏重于西方,并且厚古薄今,远详近略。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系统性,这对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但如果在教学中忽视现当代重要的研究成果和文学思潮,就会使学生对西方20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知之甚少,对新的文本解读方法也很陌生,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广阔学术视阈的形成。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势在必行。在讲授欧洲近代文学的同时,要增加对20世纪文学的讲授。

篇8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专业重视基础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为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文人才。

本专业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就业情况良好。学生除大量直升或考取研究生外,基本到中高等学校、新闻媒体或政府机关任职。

主要专业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作品精读、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文学概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汉语通论、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通论、经典导读系列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自考汉语言文学主要考12科,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英语、日语、法语、俄语中任选一门,中国现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任选三门,外国文学史,美学,中国文化概论,红楼梦研究、鲁迅研究、20世纪欧美文学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任选三门。

自考汉语言文学就业方向:自考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就业率高,就业待遇丰厚,学生毕业后可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文学经典;跨媒介阅读;图;像;表;阅读平台;

一、阅读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悦读”

将教师这一群体纳入阅读主体,是因为历来教学相长,况且在数字化时代,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早已被颠覆。从事文学教育的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并使用新型阅读媒介,分析媒介自身的偏向性。做好引路员和掌舵者的工作。因为经典大多具备一个优质的故事内核,更是成为多种媒介平台争先恐后加以改编的资源。因此学习经典的渠道多样化。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除却舞台演出,更是成为影视导演的宠儿,几乎西欧各国都有电影改编,比如《王子复仇记》,儿童动画版的《狮子王》。就连我国新世纪以来就有冯小刚执导的《夜宴》、胡雪桦执导的具有西藏风情的《喜马拉雅王子》。今天人们利用电子设备在互联网上甚至可以欣赏到现场价值不菲的英国国家剧院版的《哈姆雷特》。实的《白鹿原》自获得茅盾文学奖以来,更是被改编为同名秦腔、同名连环画、单行本同名话剧、同名电影、同名电视剧。有些改编是在充分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对经典的互文性解读,但有一些纯粹是以名著为噱头,本身毫无艺术价值,甚至对于读者都会引起一种误读。面对这种情况,今天的教师的职责不能依旧局限于知识的传播,而要转向为做媒介资源的侦查员。剔除有害媒介,推介有效媒介,同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视听平台。另外目前高校所采用的文学史教材基本还是清一色的文字性著作。面对阅读环境的变化,教师需要编定图文并茂、融合视听资源为一体的教材。这一方面,应向国内儿童读物和中小学教材学习。在《外国文学》教材编订中,暨南大学的张世君教授做出了一定的突破。她注意学科交叉,在跨学科平台上整合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探讨了外国文学作品与电影、歌剧、美术作品的互文性,拓展和深化了外国文学史教学,改变了外国文学史的资源和知识结构。在体例上,该教材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思维导图。但由于内容只讲到马克吐温,该教材在高校教学中的普及度不高,辐射面不广,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教材编写的道路上,教学一线的工作者依旧任重而道远。真正完成阅读依然要靠学生自身。数字一代对于识别和使用新型媒介具有天然的嗅觉优势。阅读内容的跨媒介生产已是必然趋势,从二维到三维、从文字到图像、从平面到立体,丰富的经典世界正在建构。读者除了利用成熟的媒介平台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经典。比如鼓励学生在课程微信群里阅读打卡,在朋友圈里晒阅读进度等,都可以让学生爱上经典,并自身承担起经典传承的重任。

二、阅读资源——图文并茂、声像一体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表现思维过程、发现不同知识间联系和冲突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首先安排学生从阅读后的简单的人物关系图画起,接着给出自己对于某一问题导向下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补充图示的详细信息。之后让学生自行通过互文性媒介资源的比对绘制小论文思维导图,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最好通过思维导图在群中的共享,让参与者相互提问,解决潜在的问题,使得思维导图下的论述趋向严谨。教师也可在学生思维导图的共享中也会得到启发,教学相长、教学互促的目的将得到真正的实现。

2.文学地图

《外国文学》课程是一门涵盖除却中国文学之外的世界所有国家文学的课程。它时间跨度大、地域覆盖广、内容异常丰富。为了让学生不畏惧该门课程,绘制世界文学地图是很有意义的。在某一时段文学史或者某一地域的文学史学习完成后邀请学生绘制文学地图。比如要求学生绘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地图,大多数学生完成地图之后就会发现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这两位巨匠的共同之处,也会在地球的另一端发现中国的戏剧大师汤显祖。

3.表格

比起生动感性的“图”,表格自有它清晰理性的优势。在文学经典的教学和阅读中,表格的引入更是如虎添翼。阅读本身就是为了信息的获取,当文字不利于快速、便捷、客观的输送信息时,将其转换成表格就成为一种正向选择。在大数据时代,对于某一个作家的学术研究趋势的分析,图表是最好的呈现方式。比如法国作家福楼拜,“学习通”平台不仅提供了近三十年各类型学术发展趋势曲线,还有各频道检索量统计表,相关学者统计表,学者机构统计表,核心期刊统计表、基金项目统计表等,在表格的视觉冲击下,读者对于是否将其作为阅读对象将会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