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范文
时间:2023-04-05 18:2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纪实文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题为“抚摸岁月”,意为“记叙往日,是对往昔岁月的抚摸”,所有的“浅唱低吟,是对生活艰难的礼赞”,也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感恩。这是一部 “耕余”之作,如封面上淡淡的细竹和随风而飘的杨柳,淡雅质朴,柔声轻诉;也如插图中的那头老实的黑牛,任劳任怨地耕作,睁着一双慧眼,回眸人生。
对往事的重温,是最温暖缠绵、疼痛无奈的,是一切有关母亲的回忆。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位慈祥的农妇。她善良勤劳,如一头老黄牛,默默地干着重活累活。她坚忍好强,聪明勇敢。虽长年遭受品行不好、缺儿短女的“高个女人”的欺负,却以自己端正的品行击退“高个女人”的欺辱,赢得众人的敬重。客家人讲“礼”重“仪”,但母亲送礼却讲究实用、得体,以“拆墙透绿”换取真心,从不空洞地讲究“排场”。母亲虽识不得几个字,却开朗明理。尽管偏僻的山村,还保留一些陋俗,还存有重男轻女倾向,不给女孩读书机会,但尝过童养媳之“苦”的母亲,决不让自己的六个女儿送去当童养媳,明知家贫缺劳力,但却自信“我生的女儿能比过你们的儿子”,支持并鼓励作为长女的作者去读书!母亲还以质朴的道理言传身教:“人的出生无法自己选择,但今后的路可以自己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含辛茹苦地将六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养育成人。由是观之,作者笔下的母亲,她的德行让人联想到的母亲,既有主见、识大体,又温顺忍从,绝不懦弱,荣辱不惊;她对子女的爱,如冰心笔下的母亲,温暖贤淑,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还兼容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成为中国女性所有角色中最具社会兼容功能的亲缘符号的象征。
与“恋母”情结相连的是作者何英对故土家乡的思念。这“乡恋”一方面寄寓着作者对故土的一往情深,另一方面却让读者“见证”了一位乡村少女凭着执著和顽强毅力以及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成长为一名国家厅级干部。作者的成长中有“母亲”的影子作铺垫,更有客家风情的点缀。在作者的记忆中,家乡的小村是“闻”字形结构,土黄色的围墙,灰黑色的瓦片,蓝天下的梯田,绿油油的庄稼,青山碧水,好似一幅山水画,给予了作者一颗爱山爱水、善良美丽的心灵。那条作者曾摸过鱼虾的清澈小溪,放过小牛,也养过鸡鸭,在苍翠如画的山里,每一次发现和采摘野菇,捡回“钩栗”和“榛子”,都让人心跳和振奋,孕育了作者在劳作中追求快乐的阳光心态……从童年时代,聪明的乡村女孩学会自制“玩具”,用手将草编成像辫子一样的绳子,再扎成的秋千,嬉戏玩耍,两人将手弯着变成“轿子”,抬着另一小伙伴,做着“抬轿子”游戏;到长大一点点,母亲手把手教女儿,为心仪的人做一双合脚、舒适的圆口黑布鞋,以及每五天一周期的“圩日”抢购便宜货的愉悦,赶着张罗客人又面临家中无粮的“窘境”,忽喜忽悲;过年时将拣到的小炮拿去野外放,穿新衣吃年糕,喝自家酿的“客家米酒”,人来人往的热闹场面……所有这一切都伴着母亲温暖的怀抱,与美丽大自然和谐为一体,练就了作者热情开朗、执著勇敢的个性与豁达的胸怀。这片山清水秀的故土,是作者认识人生的“启蒙课堂”,也是储存作者“往事如烟”美好回忆的“宝库”,更是作者呈现给读者的“心香一瓣”。
篇2
人脱胎于动物,自古以来动物便与人如影随形。人和动物,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甚至互为猎物。文学虽系“人学”,但动物从来就是文学书写的对象。可以说,因秉持的动物观不同,动物文学景观就各异。跟随文明演进的步伐,动物观与动物文学亦不断发展。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道主义”至“动物中心主义”,动物先是被当作工具理所当然受役使,继而被当作享有平等权的伙伴,进而甚至凌驾于人类之上。肆意践踏动物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不可取,而刻意拔高“动物性”而贬低“人性”的“动物中心主义”显然有违人伦。事实上,“动物性”和“人性”的二元对立是不可彻底消弭的,“动物性”凌驾于“人性”之上不过是一种乌托邦,或者说,是轻视人类自身的一种“犬儒主义”。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动物文学?
动物文学如日中天,但围绕“什么是动物文学”的争鸣甚嚣尘上,争鸣的焦点在于“真实与虚构”。不少论者认为许多动物文学远离了“动物真”,漫无边际“虚构”,实则与“动物”无关,作品中作为主角的动物不过是披着动物毛皮的“人”。然而,要求动物文学绝对真实,实为将动物文学与“动物纪实文学”混为一谈,甚至是以“动物学”苛责文学。文学艺术是以假定性为前提的,因此,艺术虚构就是对想象力的激发,是提升文学艺术水准的重要准则。即或是纪实文学,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真实。因为纪实文学的写作亦必须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回忆,而回忆大多是不可靠的,必然失真,进行艺术虚构自然在所难免。
当下,动物文学常见的写法可概略为三类:一是“纪实性”,运用纯客观视角,力求原生态展示动物世界;二是为动物代言,以动物视角观看动物世界,尽力保持动物立场;三是站在人的立场观看动物,塑造的多是具有人的思想、情感的“动物人”,旨在以动物性观照人性,以及以人性观照动物性。这三种写法明显各有利弊。纪实性写法以求绝对的“动物真实”,但忽略了合理的文学诗性提升;为动物代言的写法,提升了文学艺术的虚构魅力,但不可避免有“动物自我膨胀”之嫌;以人的视角观照动物,这种写法最流行,但最受诟病。尽管充分发挥了文学的想象张力,但时常背离了动物性,甚至无关乎动物。
篇3
真实是这档节目的最大特点:既展示了“病人命悬一线,手术惊心动魄,最后成功救治”的案例,也不避讳失败的抢救;有家属与病患全程配合医生的顺利诊治,也有因为诊断与病患的预期有差别,病人心生怀疑甚至大打出手的场景……
不少医生表示,起初并不愿意参与拍摄,因为担心拍摄会让工作更加忙乱,也不习惯工作时旁边有摄像头。但鉴于节目能够展示医疗救治的真实状况,促进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所以最终没有拒绝入镜。院方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同意了节目组的拍摄。许多观众在观看节目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医务人员原来这么辛苦!”“以前到医院只是看病,现在还会观察一下医生们的工作。”
《急诊室故事》将人生百态展现在观众面前。高中生小王轻生跳楼,重伤送至医院抢救。隔壁病床的小段患白血病多年,刚接受了手术,仍在危险观察期,却分出心神以自身经历开导激励小王,直到他转危为安、重新振作。年近八旬的父母,30余年照顾着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老夫妻在一方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依旧拉着对方的手……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同于当下明星真人秀的娱乐内容,凭借真实与真情,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相关主题: 真实的力量/沟通/理解
用真实架设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近年来,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却缺少破解的办法。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缺少沟通与了解。医生认为自己已尽心尽职,病人遵从医嘱便好,不愿多作解释;而病人不清楚诊断的依据,害怕受骗,又认为医生高高在上,心有不满,矛盾隔阂由此渐生。
《急诊室故事》之所以能打动观众的心,引发观众去关注、思考和理解医生的工作,是因为这档节目是纪实类真人秀,是医生现场工作的剪辑,而不是演员的表演。它像打开了一扇久闭不开而显得神秘的窗口,让大家看到了医生工作的辛劳,看到了诊断和治疗背后的深思熟虑与良苦用心,看到了以往对医生的误解……以真实构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才能让彼此放下猜疑戒备,靠近交流,真正相互理解与体谅。
【相关素材】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为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她擅长用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真实性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比如在《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中,她用三年时间采访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的幸存者,真实记录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借此期盼同样的灾难不再重演,作品因而成为纪实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相关主题: 真情/关怀
以真情治愈心灵
医院不只是治病的场所,也是世间百态的窗口。《急诊室故事》中那些不离不弃的关爱与真情故事,犹如照进急诊室的阳光,让脆弱的生命感受到温暖,变得坚强。肉体的病痛需要医生的专业治疗,心灵的创伤更需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怀来抚慰。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家属,在医院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患难与共,相互扶持,体现了人性之真善美。
篇4
(一)接续传统以“现代性”为线索
首先,《史论》中文学研究的整体意识体现在其编撰以现代性为线索,对晚清文学的接续、对五四文学传统的重新叙述、对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密切的文学的重新阐释以及对地下文学、潜在写作、民间文学的挖掘,它非但没有否定左翼文学、十七年文学以及“”文学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割裂,反而以现代性为线索,重新发掘其内质使其回到五四文学传统的文学叙述历程上,这向全面的整体观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对黄、陈、钱三人的整体观是一种回应、补充和批评实践。林基成的《天演=进化?=进步?重读〈天演论〉》和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的重新评价》两篇文章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萌发定于晚清这个“移动时间坐标”上,若以此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起点,那么五四文学就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制高点。之所以说它是制高点,其一是一种“策略性”选择,它基本上是与中国的开端一致,文学史叙述有了一层保护色彩;其二它是现代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的发展或者变异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脉络和影子,五四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的资源自不必说,王晓明的《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评五四传统》中通过对《新青年》杂志和文学研究会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左翼文学等现代性的变异也是有历史原因的。我们也要反思下这个“整体”真的全面吗?陈、黄、钱三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通过选择、筛选,重视五四文学传统和新时期文学,力求达到的一种“整体”;《史论》也是通过对五四文学传统的重新解读而使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成为一个“整体”,两者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整体意识的合理性而努力着,但那些被论者有意无意排斥在外的,例如“文学”“禁忌文学”的位置,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意识是否全面呢?
(二)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求新互促
《史论》是在文学理论的更新的前提下、以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来与“重写文学史”相呼应,意在使“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支撑,从而达成一种整体意识。在文学理论方面,论者不是全盘以西方的理论为背景,更不是具有浓厚说教意味的意识形态话语,而是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把眼光向内发掘中国传统理论资源、向外吸收西方适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来进行阐发的。一个文学意象、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便可引发论者的议论,譬如刘呐的《望星空———一个文学意象的历史考察》,这是中国传统的“一中生多”“以小见大”“以微知著”;通过对作者的个人经历的介绍引发叙述。建构在这些文学理论之上的文学批评自然是论者充分发挥批评主体性,以新的视角和评判标准来重写而不是重复,“换剧本”而不是只换“演员和布景”,对传统文学的重新挖掘、对左翼文学的重新审视、对经典的确立和解构等都是在以新的思想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王德威的《荒谬的喜剧?———〈骆驼祥子〉的颠覆性》叙述。作者认为,“老舍在描写祥子的堕落时,运用了一种很传统的喜剧模式,即经由某种机械力量的作弄,使得原本有活力的人或事物变成僵化的‘东西’”,王德威的这种见解是不是让我们大跌眼镜,是不是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思维,是不是启发我们转换视角产生新的想法呢?恐怕文学史中老掉牙的文字都被惊醒了……主编王晓明正是以修订版的《史论》对80年代提出的“重写文学史”做出回应,使得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三个部类相互连接,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思想的发展。
(三)研究视域中世界视角的缺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充满了理想主义、精英主义、乐观主义,文学现代性在20世纪80年代话语被打破的情况下成为知识分子急于阐释和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启蒙精神讨论中愈演愈烈。于是,用全新的眼光对传统文学加以重构,努力发掘其现代性因素成为文学界的自觉任务,从而来解构意识形态范式下的文学史研究,这适应了新的学术氛围、表现出追求现代性的努力,但在某种程度上步入了新的政治意识形态追求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之中,那么这怎么能算上是一种“纯审美”的研究呢,这里或多或少都带点功利主义的意味,以至于编者在一副求新求异的眼光下而未能很好地用世界眼光去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史论》的“整体观”还不能算全面的“整体观”,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应当以全面全新的眼光深入研究,在中国传统/世界两大背景下进行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叙述。
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内涵外延
1985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正式以文字形式出现,1985年正值“文化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整体观的研究范式从一开始似乎就注定要与文化联姻,不仅要进行文学的内部研究,而且还要从更广泛的外部———文化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不仅仅研究文学文本,还要更大范围地研究社会这个大文本。文化研究作为文学的一种外部研究是与文学的内部研究相互补充的,这也是一种“整体意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内涵的外延。文化研究作为外部研究不是简单的政治比附,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跨学科活动,从语言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都可以找到研究对象的切入点,大大拓宽了文学的研究视野。
(一)文化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首先,文化研究成为学者的一种共识,“重写文学史”专栏的发起者、中国文化研究的中坚———王晓明在2008年的一个访谈中说道:“1985年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但是这个研究范式今天成为主流的研究范式,可以说大多数现代文学研究基本上是在这个框架里面展开的。如果说有什么新的研究范式可以冲破这种研究范式,我个人觉得就是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范式”。钱理群也曾说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里的好些问题,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可能比单纯从文学角度看更清楚些”。除此之外,王德威在接受访问时也说过这样一句话:“除了文学,跟文学相关的一些艺术媒介,我也希望都带到,比如中国书法的问题”[5]73,他的想法被采访他的李凤亮概括为“文化书写”。看来,文化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种共鸣,成为寻求新的批评视角的一个窗口。其次,从学科角度来看也有必要引入文化研究,曾经的文学尚未从“文化”这个混沌的状态中剥离出来,随着各学科的分工以及人们对文学“审美”“文学独立性”的自觉要求,文学渐渐从文化中独立出来了,人们愈来愈重视文学的“内部研究”,而如今科学应用技术的发展又带动了各学科的沟通使得研究视域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文化研究又顺理成章地引入到文学研究领域之中,历史在这里又会心地一笑。再者,社交网络的发展、公共空间领域的扩大使得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愈来愈大,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承担批判功能的主体地位受到动摇以及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也与日俱减,这就需要从更广泛意义的文化领域来探讨文学与愈发复杂的时代关系。最后,文化研究作为新的研究视角是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范式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论者适应时代语境形成新的批评领域,是论者“主体性”介入的完美呼应,与“五四”文学开创性精神一脉相承。
(二)文化研究在《史论》中的初探及其发展
篇5
回望故乡
“故乡是我唯一可以着奔跑的地方//榆钱儿的甜槐花的香连同我的梦想/会在那里恣意流淌//故乡是一把锃亮的犁铧/时常搅动我晶莹的泪光//离别的鞭子/常常会抽打我的心房”(《故乡》)。
故土是一个诗人的生命起点和文化归宿。在光怪陆离、浮华喧嚣的现实生活中,故乡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评论家谢有顺说:“文学的日趋贫乏和苍白,最为致命的原因,就是文学完全成为纸上的文学,和生活现场、大地的细节、故土的记忆丧失了基本的联系。”
在这里,我们真切地看到群杰回望故乡的深情目光,听到了他对生命起点哽咽着的呼唤。
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个行者,也许脚步离故乡越来越远,但渗入血脉的纯朴、浓重的情感却历久愈醇。
触摸文化之魂
群杰诗中的故乡,不仅是袅着炊烟的豫东平原的村庄,还是文化灵魂的驻足所在。
“携带着悠扬清越的声音/你从黄土层走来/披挂着历史的风痕和雨迹//骨笛/你是一部推动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书籍/你是一个至今依然可以/吹出魂魄吹出血性吹出自豪和尊严的/古老乐器”(《骨笛》)。
群杰的阅读,更多的是用脚步去感受线装书的厚重,用耳朵倾听古老文明的踅音,用心灵去叩开历史的尘封。
他又沿着时间的河床,溯流而上,用八千年风雨无法剥蚀的文明之骨作笔,饱蘸八千年沸腾不息的黄河之水,痛浇胸中块垒,尽抒激荡豪情。
他看到了沧浪之水清则濯缨、浊则濯足的屈原,“跋涉在时间的重峦叠嶂里/看星驰云涌沧桑巨变/看《离骚》正气《天问》肝胆”(《端午节怀想》)。
蜕变的挣扎
从爱国青年到卫国战士,从戎装钢枪到弘扬法治,群杰完成了一次次的蜕变。
群杰通过诗歌来诠注心灵蜕变的坚守
与转身,将自己化作一只蝴蝶。恍惚间,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我是一只蝴蝶/青山一程绿水一程/谁能知晓/我曾几度蜕变几度重生//谁能知晓/浮生如梦的辛酸和悲痛”(《我是一只蝴蝶》)。
我们能够感受他蜕变过程中内心经历的挣扎。
“时间和记忆/终将会忘掉这条即将枯萎的河/……/当前脚迈进一百年的古宅/后脚的鞋底仍沾满现代都市的尘埃”。事实上,他的蜕变不是简单的挽留与挥别,远行与迷茫,融入与拒绝,安定与怀恋,真正的蜕变是如何完成从乡村走向都市,完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河南人追光
现代文明没有改变群杰骨子里对故乡浓厚的情感。他用现代文明的舞台演绎为故乡撰写的大戏。他把笔触、把镜头、把舞台的追光灯对准了“知大义、行正道、乐奉献、勇担当”的河南人。他创作的纪实文学《河南人感动中国》、《家在河南》,策划拍摄的电影《火红的杜鹃花》、《守望乡村的女人》等,以不同的方式讴歌了河南人的淳朴善良、侠肝义胆的品性。
他赞美河南人不仅着眼现实,也追溯历史—正在筹拍中的电影《台北知府》,讲的是河南省临颍县孝台村人陈星聚任台湾知府,带领台湾人民打败了法国侵略者的故事。谒访这位河南籍民族英雄的故里时,他又一次诗情勃发。“你有力的脚印从这里延伸/仿佛星聚先生在谆谆教导我/为国纵然一死/也要把悲歌唱成/壮歌”(《晨过孝台村》)。
这种英雄壮歌从历史再唱到现实,正气始终充溢着诗人的胸腔。听着河南人谱写的一曲曲见义勇为的壮歌,群杰总是热泪满眶,慨然而诗。
有礼赞也有呐喊
群杰的诗行中,不仅有礼赞和歌咏,也有愤怒与呐喊。
作为一名资深新闻人,他有着深沉的感情,也有着锐利的目光。“每天都要把一批蛀虫写进文章/……/用我的法眼/去辨别这个时代的/魑魅魍魉”(《法制记者》)。
当看到作为中华文明母亲河的黄河逐渐干涸时,群杰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愤慨。
“母亲河呀,母亲河/你怎么了/是不是地
球变暖是不是季风减弱/是不是滥砍滥伐是不是泥沙太多/是不是森林毁灭是不是荒山阻隔/我已把这些统统写进诉状/能活多久/我就为你写多少控诉的诗歌/……/我想大声喊/我想大声说/我想发发脾气,点燃我的麦秸火/看谁再敢虐待我的母亲河”(《母亲河》)。
读到这里,每一位读者,都会为之感染,都会为之感动,都会为之拍案,忍不住和群杰一起大声喊:“看谁再敢虐待我的母亲河!”
这是群杰诗歌的力量。
个人简介
李群杰,1970年生,河南太康人。著名记者、作家、书法家、资深媒体人、影视文化策划人。
主编的作品:《刑事执法全书》、《民事执法全书》、《行政执法全书》、《党员素质教育》、《中国工会常用政策法规汇编》、《法学辞源》、《当代中国法学名家》、《中国土地常用政策法规汇编》等;
所策划的活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书画作品大赛”、“全国法制经济论坛”、“全国法制新闻人物评选”、“全国监狱高层论坛”、“全国法制新闻培训班”、“11?8庆祝记者节—全国新闻界书画作品展”、“全国新闻界新闻培训班”、“国家安全生产高层论坛”和“全国法学名家高层论坛”等;
策划的影视作品:《来福来福》、《金阁山传奇》、《火红的杜鹃花》、《道口烧鸡铺》;正在策划筹拍的有电影《守望乡村的女人》、《大爱无言黄久生》、《龙门大佛》、《台北知府陈星聚》等;
篇6
首先,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分析,解答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很容易落入“说教陷阱”,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问题导向式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有利于消除学生在价值判断方面对授课内容的质疑,这对于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政治经济学是逻辑严谨的科学体系,课堂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而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每位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都知道,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宽揭示的问题越来越深刻,而每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都需要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一个个鲜活的问题在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再次,政治经济学理论性很强,相对比较抽象,实际教学只能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如何对传统的讲授方法进行边际调整成为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而言,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是因为:首先,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多少问题、在哪一章节设计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都由教师掌控,所以问题导向式教学适合于对传统教师讲授法进行边际调整。其次,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改变传统讲授方法中学生被边缘化的弊端。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推断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最佳选择。因为在原有教学方法不能进行根本调整的情况下,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最佳的边际调整方案,它的改革成本最小,对原有教学方法弊端的弥补作用最强。而且,问题导向式教学也符合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逻辑严谨、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课程特点的内在要求。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不同的课程特点不同,因此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不能完全一个模式。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
(一)问题创设
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如果问题的质量较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顺利地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如果问题的质量较差,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针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争论方面的问题创设。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失业、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等复杂的经济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很多,各经济学派的解释千差万别,如果在争论中创设问题可以彰显政治经济学的独特魅力;二是政治经济学应用的是规范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如果不介绍其他的理论解释,从教材中来,到教材中去,有说教嫌疑,让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如果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其他主要经济学派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政治经学的解释,学生不仅会从比较的角度理解政治经济学,而且会减少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抵触。
(二)问题包装
问题包装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如果问题太直白或太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也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如何进行问题包装呢?就政治经济学而言,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背景方面的包装。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讲授的很多内容涉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而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一个学科从无到有显然有很多理论背景可讲,因此问题包装的素材取之不尽。其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同样从未发生过,改革每前进一步学者们都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争论,因此从理论产生背景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包装可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劳动价值论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该理论的产生背景对“为什么1件上衣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进行包装。通过经济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初学者认为,1件上衣之所以与2把斧头相交换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经过争论学者们发现,供求关系只能解释交换价值的变化,却不能解释最原始的交换价值。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了使用价值决定论。也就是说,1件上衣之所以等于2把斧头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亚里士多德从理论抽象的角度指出:“没有等同性就不能相交换,没有可同约性就不能等同”,由于使用价值不具有可通约性,因此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亚当•斯密则从现实角度对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了,然而它不能购买任何东西,也不能交换任何东西。相反,钻石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它却往往可以交换到许许多多的其他商品。”通过上述包装,1件上衣为什么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就变得特别耐人寻味,学生有强烈的愿望想知道答案,此时讲授劳动价值论往往事半功倍。
(三)模式选择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可分为“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和“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刺激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两种模式优缺点各异。“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缺点是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并且占用的教学时间较多,优点就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正相反,它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求不高,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多,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不足。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政治经济学的课时不足以支持“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目前各大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学时一般都被压缩了,完成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紧张,没有更多学时开展“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其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新生,他们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实施“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更适合。
三、结论
篇7
“真的?那么大龙啊?”
“真的。听说有十几米长呢!”
“那我们后天去看看!”
老乡走后,我问妈妈,什么龙啊?
妈妈说,一群人在老家舞龙,长得很呢!
我看过电视上的舞龙,十几个人举着龙,边走边舞,如蛇一般滑溜溜地前行,可没见过真的舞龙呢。妈妈既然说了星期六有人舞龙,那我们就去看一看吧!于是一个晚上我都在幻想着龙的威风气势。
星期五傍晚,妈妈问我要不要看龙,要看的话就打电话给爸爸,让他来接我们。我忙不迭地打电话,可没接通,这让我很扫兴。
我又问妈妈,龙是什么样子的?
妈妈说,我也不知道。这让我更减少了对龙的兴趣。
不过,我还是放不下这个问题,我在琢磨着,如果这龙真有那么长,那么好看,会不会有很多人去看呢?那么多人去看,是不是很拥挤呢?或许会受伤也说不定的吧……怎么办?去不去?
晚上,我们打通了爸爸的电话,问他来不来,还有关于舞龙的事。他说他会来;那龙嘛,就不看了。放下电话,妈妈再问我去不去,我坚定地回答:“不看了!没什么好看的!”
第二天晚上,爸爸来了。他反常地打开电视。我也顾不得老师的叮嘱,仔细听了起来,有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突然,爸爸大声叫起来,快看啊,那龙上电视了!他把手举得高高的,食指指着“第一时间”,恨不得不放下来。我们赶紧凑过来看。只见电视上一条“长蛇”卧在街心,圆骨溜溜的,像充足了气的长气球,借着几个轮子,且行且舞,卡通趣味十足,大大地出乎意料,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既没有花花绿绿的龙鳞,也没有人举着它舞动。
篇8
江苏省高邮经济开发区中学世纪风文学社张婷
你是否尝过没钱的滋味?
在没钱的日子里,我尝到了生活的苦涩,同时也学会了珍惜和节约。
能有这一次尝试的机会,完全是因为我自己的粗心。那天下午,忽然发现上学时间有点来不及,匆匆忙忙中竞忘记带上妈妈给的零用钱,等记起来时已经能看得见学校大门了。就这样,我仅带着上周未花完的一元钱来到了学校。
在没钱的日子,我学会了珍惜。课余,看见同学们买这买那的,只好痴痴地望着。虽然心里也想买上自己称心如意的一件,但摸摸兜里仅有的那一元钱,便想算了吧,这一元钱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用的,否则以后日子更难熬。平日里大手大脚花钱毫不心疼,今日才知道少了钱是多么不容易。于是,我心底多了一份对钱、对父母劳动的珍惜。
在没钱的日子里,我学会了节约。大热天本来就难熬,偏又遇上体育课,更是火上浇油,一节课下来,早已口渴难耐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奔向商店,或喝冷饮或吃雪糕。虽然我也渴得要命,但一想到自己只有一元钱,终不敢“造次”,只好自己安慰自己:唉,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片刻的难熬,坚持过去就行了――不可贪图一时的享受,艰苦朴素才是老一辈的光荣传统。
在没钱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珍惜和节约,这是生活给予我的教育和启迪,让我对供我生活、读书的父母更添了一份理解和感激。
(指导老师:孔令健)
为童真喝彩
江苏高邮经济开发区中学世纪风文学社 吴 翠
如果你问我:“世界上什么最值得我们喝彩?”我会回答你:“是孩子的童心。”因为一颗童心就像一块不含杂质的水晶,透明、纯净。
记得小时候,我在马路上捡到一两角钱,我总是兴高采烈地交给老师,老师也总是微笑着夸奖我。在我的心中,这夸奖便是世界上最高的奖赏了。我会因为这件事高兴好几天,嘴也闲不住,不停地哼着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脱离了儿时的稚气,思想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成熟是一件好事,我却正失去了一样最珍贵的东西。
那一次,我和同学去公园,由于天气太热,口渴极了,我们便去买冰棒。掏钱包时,不小心从包中丢了5角钱,同学提醒我钱掉了。我却说:“拉倒了,才5角钱,懒得去捡!”我不屑的说着,正准备要离开,身后突然响起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姐姐,你的钱掉了!”我转身,只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她的小手高高地举着,紧紧地捏着那枚5角钱。我突然愣住了。小女孩眨了眨她明亮的眼睛,又响起了那甜甜的声音:“姐姐,这是你丢的钱。”这时,我才回过神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连声道谢。小女孩眼角一翘,擦着鼻尖的汗说:“不用谢,姐姐。”我拉着她稚嫩的手,来到小摊边,用那5角钱买了一支冰棒,送到小女孩面前说:“小妹妹,吃了吧,姐姐买给你的。”没想到小女孩居然噘了嘴巴,“我不要!”说完,就走了。
我拿着冰棒久久没有离去,望着小女孩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感到惭愧,小女孩的身上有着我已经失去的童真,我为自己感到惭愧,也为小女孩的童真喝彩。
(指导教师:居正)
迎接春天
江苏省高邮经济开发区中学世纪风文学社刘莹
忽然有一天,山头上的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只鸟儿恰巧经过,唱着歌儿从山顶飞到山脚,从山脚飞入农家,一路将春之音符播散。于是,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舞步来到了我们身边。
为迎接春姑娘的到来,迎春花自然开得要早,她把自己装扮成美丽的花环,米黄色的小花显得朴素淡雅、晶莹剔透。而柳树则准备送给春姑娘一幅美丽的面纱。看!柳枝上一个个小芽突然间冒了出来,惊奇地看着这世界,它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使劲儿向上窜;接着柳树的新装就换了一件又一件,从黄绿、淡青、浓绿到深绿,一排排柳树的绿色连在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远远望去,像一层层薄雾飘荡在河岸边,又恰是害羞的春姑娘的美丽面纱。
鸟儿们给春姑娘带来了动听的歌声。它们拍打着翅膀,一会儿丈量天的高度,一会儿丈量天的宽度,一会儿又测量天的蓝度,然而它们全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最终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而春姑娘早已陶醉在这美妙的歌声里啦,她在桃花园里载歌载舞,惬意极了……累了,小草给她提供了软绵绵的地毯。瞧!街道旁小桥下、石缝间,到处都洒满了星星碎碎的绿。田野里、河岸上,小草就连成了一片,孩子们在上面打滚、踢球、放风筝,他们跳着、笑着、嬉戏着,一个个美丽的风筝飞向高空,在蓝蓝的天空中争芳斗艳,为爱美的春姑娘又换了一套外衣。为祖国大地上的春色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篇9
关键词:学校计算机室管理
随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现在全国的中小学校纷纷建立计算机网络和机房,学校机房都配置了数量较多的计算机,而且机房的使用非常频繁。怎样维护好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广大计算机教师来说,是一个很重要且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参加工作以后一直从事机房管理工作,现在积累了一些想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制订规章制度
学校机房管理的难点就在于解决“提高计算机的使用率与保护计算机完好”这一矛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机房开始建立,都会制订周密详细的制度,如“不准将软盘私自带进机房使用”、“不准私自修改计算机设置”等等,教师上课认真负责,课间积极辅导,课后认真检查,督促“机房值班记录”的填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一教学常规已在我校计算机教师中达成共识。另外,对于机房所有机器,我先设置统一的CMOS口令,防止学生修改。服务器设置两个登录权限相同、用户名与口令不同的超级用户,防止服务器口令被遗忘而无法登录服务器。
二、充分利用“克隆”(Ghost)技术
无论是在建机房的时候还是在机房的维护中,“克隆”技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采用的软件是Ghost7.0。
(1)新建机房时,用Ghost来实现机器操作系统的快速安装。具体操作为:执行Ghost.exe文件,执行“LocalDiskToDisk”命令,然后选择源盘、目标盘,按照提示做一些选择后等待指示条完成就可以了。
(2)Ghost备份分区,执行Ghost.exe文件,硬盘分区备份的一般操作方法:从Ghost主菜单中选择“LocalPartitionToImage”选项,打开制作分区映像文件窗口,屏幕显示出硬盘选择画面和分区选择画面,根据需要选择所要备份的硬盘,接着屏幕显示出存储映像文件的画面。你可以选择相应的目标盘和文件名,默认扩展名为GHO,而且属性为隐含。接下来你可以在压缩映像的对话框中选择No、Fast、High三者之一,在最后确认的对话框中选择“Yes”后,映像文件就开始生成了,耗时大约十分钟左右。
备份技巧:①最好在D盘新建一个Ghost文件夹,将生成的备份文件*.gho与Ghost.exe都存放在此文件夹下。这样,日后进行恢复操作时,一启动Ghost软件,立刻就能显示出备份的映像文件,无须到处去查找。要知道,在DOS下运行Ghost软件,如果未加载鼠标驱动程序,单靠键盘找起文件来是很烦人的。②将备份的映像文件设成系统、隐含、只读属性。一方面可以防止意外删除、感染病毒;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在对D盘进行碎片整理时,频繁移动映像文件的位置,节约整理磁盘时间。③在生成映像文件时,通常应该采用最大压缩算法,这样,生成的映像文件字节明显减少,节省硬盘空间,否则,映像文件将和C盘文件总字节数一样。采用最大压缩方式,虽然处理时间会相应延长,但分区备份和恢复操作频率很低,也许好几个月才进行一次,还是节省硬盘空间更划算。
(3)恢复分区。可仍旧按照上述方法进入Ghost主界面,选择LocalPartitionFromImage,在出现的画面中选择源盘和映像文件,在接下来的对话框中选择目标盘,此处一定要注意选择正确,因为一旦确定错误,所有的资料将被全部覆盖,最后选“Yes”,恢复工作就开始了,一般恢复时间与备份时间相同,恢复工作结束后,软件会提醒你重新启动,此时就完成工作了。
(4)应用Ghost需知。①无论是备份还是恢复分区,都应尽量在纯DOS环境下进行,一般不要从Windows或假DOS下进行相应的操作。Ghost软件包里有一个Explorer程序,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它后,可以像普通解压软件那样,随便从映像文件里释放文件或文件夹。②在使用Ghost进行硬盘或分区对拷时,由容量小的硬盘或分区向容量等同或大的硬盘、分区进行克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并且目标硬盘或分区会与源盘一样,大于源盘容量的部分,就成为自由空间。例如,源分区共600MB,采用FAT16分区方式,共有400MB数据,而目标分区共1GB,采用FAT32分区方式,则由源分区顺利克隆到目标分区后,目标分区也变成了FAT16分区方式,但容量仍为1GB,数据文件同样占据400MB空间。所以,在将电脑升级为大硬盘时,可以很容易地将原来硬盘上的内容复制过去,根本无须重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③有些的Ghost是未授权版本,需要找到扩展名为.env的文件,先注册方能正常使用。注册以DOS下的命令行方式进行,其格式在软件包自述文件里有详细说明。
三、利用还原卡(还原软件)或者硬盘保护系统
由于学校机房的使用率很高,而且学习对象都是初学者,机器容易出现故障。虽然使用Ghost很方便,但是为了一些小毛病(如仅仅是桌面图标杂乱无章)经常使用还是比较麻烦的。我给每台机器安装了保护卡,可以保护硬盘免受病毒侵害、重新恢复删除或覆盖的文件、彻底清除安装失败的程序,并避免由于系统死机带来的数据丢失等问题。还原卡只需简单的几步安装,就可以安全保护硬盘数据。还原程序的安装不会影响硬盘分区和操作系统。轻松安装、动态保护、实时瞬间恢复。我使用的有“小哨兵”(卡)和“还原精灵”(软件)两种。打开机箱把还原卡插到主板上,开机后会自动提示安装界面。在选择保护范围时,我建议大家只保护系统盘“C:”盘。以“小哨兵”为例,敲CTRL+F10进入主菜单,选择“参数设置”,把“C”栏里的“保护选择”里的值设为“YES”,其它设置为“NO”。这样就只保护了“C”盘,其它的硬盘分区还照常使用。这样就可省去不少麻烦。
四、利用“网上邻居”实现局域网内部的资源共享
学校机房在使用过程中,大多同时使用许多机器。我在工作中发现学生机硬盘上的内容严重重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们可以在每台学生机上选项择一个分区设置为共享,然后在共享盘上存上有用的信息,这样一个机器上的资源可以被所有的机器使用。如果每人共享10G的内容,一个机房内有40台机器,那么就相当于每台机器拥有了一个400G以上的大硬盘。
五、利用注册表和系统文件
Windows注册表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它包含软硬件的有关配置和状态信息,注册表中保存着应用程序和资源管理器外壳的初始条件、首选项和卸载数据,灵活地修改运用它,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锁定桌面,防止学生任意添加、修改设置
在讲解Windows时,学生喜欢修改设置,使得桌面杂乱无章,影响他人使用。因此,我修改windows注册表,锁定桌面,不让学生任意添加、修改设置。方法如下:
在开始菜单里选择“运行”输入“regedit”打开注册表编辑器,选择HKEY_CURRENT_USER\S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rer。鼠标右键点击操作栏空白处,选择“新建”下的“dword”,打开“newvalue#1”,将其更名为“nosavesettings”,并修改该键键值,设其值为1,退出后重新启动。这样无论修改桌面配置,重新启动windows后,都将恢复到原来桌面配置。
(2)利用备份与恢复功能,确保系统正常启动。Windows每次成功启动之后,系统都将此次启动时的注册表加以备份。将syst
篇10
美国学者在一位24岁四肢瘫痪的男性被试者的运动皮层中植入了微电极阵列,随后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解码神经元的活动,并且用一个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来激活控制前臂的肌肉。试验中,电刺激系统让被试者可以进行独立的手指运动,以及6种不同的手腕与手部活动。研究者认为,这项工作将推进瘫痪病人的神经植入假体技术发展,为全世界上百万名瘫痪者恢复独立生活带来新希望。
二、多项研究共同探究寨卡病毒致病机制
寨卡疫情自2015年在巴西暴发以来,已迅速扩散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尚未研发出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和有效治疗手段。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很多和寨卡病毒相关的研究项目,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疾病症状、诊断、疾病机理和对疾病传播原理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果。
三、局限性前列腺癌10年随访,不同治疗效果差异不大
英国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主动监测、前列腺癌根治术以及外照射放疗用于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在为期10年的研究中,共有82 429名50岁~69岁的男性接受了PSA血液测试,其中2 664名参与者被诊断为局限性前列腺癌。在纳入后续研究的1 643名患者中,有545人接受主动监测,553人接受外科手术,545人接受放疗。结果显示,不管选择哪种治疗,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率都较低,且各组间差异不明显。只是与主动监测相比,手术和放疗会降低疾病进展的发生率。
四、2010~2011年美国门诊患者的不当抗生素处方发生率为30%
美国学者使用2010年~2011年国家门诊医疗调查和国家医院门诊医疗调查数据,计算门诊患者使用口服抗生素处方的比例及每1 000人每年合理抗生素的处方率。研究共涉及184 032人次的就诊,12.6%的患者由医生开出了抗生素处方。结果显示,鼻窦炎是被开出抗生素处方中最常见的疾病,其次是化脓性中耳炎和咽炎。总的来说,每年每1 000人口中,急性呼吸道疾病开出221个抗生素处方,但只有111个抗生素处方是合理的。
五、水果摄入不足是中国人群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因素
由英国和中国学者共同完成、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基于50万中国人群的研究报告显示,与很少吃新鲜水果的人相比,经常吃新鲜水果的人罹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明显降低。每天摄入100克新鲜水果可以使心血管病的死亡风险降低约1/3。该报告的研究数据来自于一项包括50万人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又称中国成人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即C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