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范文

时间:2023-04-03 19:5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与法

篇1

一、要整体把握课程的内容特色

要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首先必须对初中新版教材要有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了解。依据《道德与法治》所编教材,大致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七年级阶段主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成长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估计八年级阶段学习内容将有所深化,逐渐深入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构建;九年级阶段在初中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爱国情操,力求初步确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基本上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相适应,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与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科学地选择授课的方法和技巧。

二、要做好“导演”与“演员”角色的定位

要想让中学《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活跃起来,就必须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最根本的方法是用活教材,根据教材的基本观点、链接学生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给学生以充分讨论与研判的机会,并通过学生的展示,同学互动,教点评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对课程和知识的好奇与求知欲增强。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就不是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要想让道德与法制课真正地生动、鲜活起来,教师如何作好导演,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角色,确实需要课前精心预设”。在初中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定位好自己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老师导演,主要负责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认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在生动真实的案例中辨识真善美,逐步完善现实中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做好两点:首先要教师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灵光一现的智慧火花,并给予科学合理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更加积极地投入所应扮演的角色,强化课堂的愉悦氛围:其次要教师时刻注意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哪怕是在学生出现标新立异式的观念时也不要去打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星星点点的智慧之花”总会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发现、引导、创造。如果说“发现闪光点”是教师课堂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的话,那么“创造闪光点”更是评价一个教师能否教活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应该密切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与方法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要善于把握课堂活跃度

随着学生们创新自觉性的提高和创新自信心的增强,活跃的课堂气氛显然并不难营造。但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只说明学生们摆脱了枯燥无味的被动学习状态,并不等同于学生们完成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掌握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和精髓。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政治老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教师可以对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式的观念不予打压。但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既要表扬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与个性,又要善意地指出其思想中的不足,避免因为一些调皮孩子的起哄而造成课堂本身的混乱。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后,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既要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要符合学习的整体教学计划,从而使课堂活跃度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畴之内,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要理论联系实际

有时候道德与法治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与有的初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身除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以外,大多数知识都是可以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每堂课也都注意讲解范例,但是课堂气氛并没有多少好转,这是为什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友谊与成长同行》,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列举好人好事,这样时间一长反而会遭到同学们的反感。教师可以就近举学生们身边的小例子。比如:值日生打扫卫生,可以具体到某个学生,讲解假如这天该同学不打扫卫生,那么学生们就要在又脏又乱的条件下上课。而正是因为该学生“个人”认真地打扫了教室,才使得班级这个“集体”有了干净的环境上课。所以整个“班集体” 应该为该学生辛勤劳动鼓掌致谢。反过来,再反问该学生,在听完同学们的鼓掌后是否因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班集体的认可而内心里感觉到了尊重和满足。这样,通过学生们身边的小事情就可以讲解“个人的贡献和付出,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一个价值观的道理,同时还可以收获同学之间的真诚友谊。

五、要善于动脑动手,做到课堂内外密切配合

篇2

一、 导入激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乐学的前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巧设导入,如同演出一场戏,帷幕一打开就来个先声夺人,往往能把观众牢牢吸引住一样,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端有情、提起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因此,教师恰当地、艺术地运用好课堂导入,不仅能迅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这也是展现教师教学智慧,提高课堂效能的重要环节。

每一节课的教学关键是起始课,开始若是讲得平淡,学生自然就不会往下听了,使有限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学生无所收获。所以,教师应带着浓厚的情感去设计起始课的教学,要起到开门红的作用;也可以采取很多鲜活的教学手段来设置导语教学。学生开始有学习热情,后面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就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会迅速提高上来。当然,就课堂导入而言,除了趣味故事导入、歌曲导入、小品导入外,还有温故导入、幽默漫画方式导入、视听新闻导入、开展竞赛导入,等等。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有法。

二、情感激趣,,提升学生的关注度

道德与法治课既是一门知识性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德育功能超强的课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教师投入情感进行教学,就是要充分依靠教师人格及情感力量与学生进行深度的心灵沟通与交流,用激情唤起激情,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触摸灵魂。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目标,要通过教师真情实感的讲述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言行示范才能实现;要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激起教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 发掘生活的情感素材,升华学生思想情感

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可读性、趣味性已大大增强,但教材是刻板的,生活是鲜活的,五光十色的。授课时,我们除了要善于好好利用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外,更要善于从生活中撷取鲜活的素材,才能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充满激情,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统一。常言道,若是没有了人的情感这一关键,也就不会有人们去对真理的追求了。教师每每讲起道德与法治概念、原理等问题都应于情于理,把它的抽象性转化为生动形象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悬念情境,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其入境,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在讲七年级上册《如何讲礼貌》这一课时,有教师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理解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为语言、态度、行为三个方面,给学生讲了一个饭店老板与无赖的故事,无赖学某个人在饭店吃饭说忘记带钱,但老板让那个人走却不让无赖走,然后教师设一个悬念:“同学们猜猜为什么饭店老板让那个人走却不让无赖走呢?”学生很快就会想到那个人与无赖的在对待这件事上的语言、态度、行为的不同,从而有不同的效果。这种设计悬念让学生探讨问题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效果要好很多。

篇3

诱惑.是一个让人背离信仰、泯灭理性、放弃追求、跌入堕落的灰色陷阱。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被问及“你曾经遇到的最大诱惑是什么?”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味钱!”他说,曾有人想让他给一个楼盘剪彩,最高价开到了一剪子50万元。当采访者问及:’‘你为什么不去呢?’崔永元说:“我觉得我抵御不住那一剪子。我想,一旦我爱上了剪彩之后,谁都拦不住我。我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碰它,别沾这个事。今天坐在你面前,我如实地告诉你,我还是非常爱钱的。真的,但我就是不敢用这种方式去挣。”面对可以轻而易举得到的大把钞票,崔永元理智地抗拒住了‘,诱惑’:不去碰它,别沾这个事!

诱惑,就如同一个既招人喜爱,又令人胆怯的“精灵”,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总有几分可人、诱人、迷人之处,总是乔装打扮、挖空心思寻找人性的弱点,判断与选择往往需要做灵魂的“较最”、心理的“斗争”。一位哲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问两个男人,如果有人出ICC元买你们的爱妻,你们是否愿意,两人都摇头。他又问道:如果出1}0万呢?其中一个点点头。他继续问道,1亿呢?结果另一个人也点了头。不难看出,在100元的价格上,两个男人都是有一定的道德底线的,但到了100万时,一个男人就开始突破道德底线,走向了缺德,而到了1},时,另一个也同样加入了缺德之列。可见,诱惑具有“渐进性’,很多人突破底线,都是被逐渐‘勺俘获”的,防微杜渐并非空言。生活中,缺少道德与法律坚固防线的好色之徒、贪婪之人,总会被‘味诱惑”轻而易举地俘虏,一次经受不住诱惑,就会成习、成瘾、成性,就会突破底线,步入歧途。恰是苍蝇总叮有缝的鸡蛋,诱惑专寻雄凝的灵魂。

因此,抗拒诱惑首先当从理想信念立足。理想信念,恰如人生立身行事的总“枢纽”,树立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具备正确的道德观、法律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坦荡澄澈之心,应对诱惑的喧哗与变幻,认识诱惑,警惕诱惑,远离诱惑,就能保挣臼灵的一方净土,独善其身,坚守公平正义,收获精彩人生。其次。抗拒诱惑当从生活琐事践行。面对在道德与法律边沿游走的“诱惑”,一不小心就会在心里泛起“波澜”。生活中位高权重之人,会常见那些提供’‘诱饵”的人,一条烟、一瓶酒、一顿饭、一张卡,就会把你步步诱惑到“深渊”。因此。只有远离诱惑。做到见财不起贪念,见色不起欲。不慕虚荣,不贪小利,洁身自好,情趣高尚,才能让你周围的“诱惑’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无奈地叹息。

篇4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特点。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认知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儿童期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如在执教《我们的好朋友》这一课时,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课间十分钟是怎样渡过的,学生经过这一活动,就能感受到有了好朋友真开心,快乐无比。

二、设计生活化场景,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积极地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准备性。活动情景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在《种子的探索》一课中,我布置学生去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这是美丽秋天的果实。我提出这次种子的收集是一些不常见的种子,可以是食用的,也可以是不能食用的,最好是别人找不到和想不到的种子。另外我提供了搜集的途径可以是家里现有的种子,可以到商店买,或者还有什么更好的途径,知道了下节课告诉老师和同学。关于种子搜集的要求和途径我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学生搜集回来的种子让我大开眼界:有的学生捡来了奇怪的榕树种子,有的捡来用放大镜才可以看清楚的草莓种子,有的捡来了吃完剩下的桃树种子,甚至有学生找来了奇形怪状、里面是红色像小珍珠的种子……我和学生一起惊叹,一起鼓掌。课前收集,广阔的资源是一个无所不有的渔场。

2、真实性。活动情景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如果学生诉说的东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诉说生活中父母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体验的,学生们争着诉说“有一次我发高烧,爸妈赶紧带我到医院,医生说需要打吊针,因为我的静脉很细,护士阿姨扎了好多次都没有扎进去,疼得我直哭。爸爸见了赶紧把我抱在怀中,轻轻抚摸着我的头。我感觉他的手在微微发抖……”。“有一次,我顶撞妈妈,一句道理也听不进去,妈妈气得打了我一下,我哭着跑到房间里,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后来听爸爸说,妈妈轻轻走进我的房间,用手摸着我的脸,还哭了呢!”。“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么深的感情。

3、针对性。活动情景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上课交流,课堂教学是一个焕发生命色彩的舞台。在《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教学中,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日常的礼貌用语、日常的礼节,并体会讲礼貌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为此,我设计了小朋友最喜欢的卡通《快乐巧连智》为活动的情景,整节课就是由“巧连智”里的卡通人物“桃乐比”为导游,带领同学们连闯五关,这五关包括听故事、演一演、评一评、看一看。过了这五关就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整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十分积极的,从课堂的反馈来看,我们老师都惊喜地发现学生懂礼貌了,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也都能友好地交往。

三、拓展学习内容,为学生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篇5

[关键词]“王老吉”;加多宝;商标;产权纠纷;诚信

[中图分类号]D9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77-03

一般来说,法律象征和意味着维护社会公平、弘扬社会正义、彰显社会道义。绝大多数时候,人们对此不持异议,但在有的情况下,尽管具体法律争议依法得到了裁判,也会有一些声音对此提出异议,尤其是在穿插了复杂的利益纠葛之后。

以“王老吉”商标纠纷案来说,广药集团作为“王老吉”商标的所有人,在许可终止或无效后从被许可人处收回商标使用权完全合法合理。然而二十年弹指一挥间,“王老吉”商标知名度已经远非当年可比。2010年11月10日,在“中国知识产权(驰名商标)高峰论坛暨广药集团‘“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新闻会”上,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宣布:广药集团旗下“王老吉”品牌价值评估为108015亿元,为中国当时第一品牌[1]。二十年间加多宝集团为培育这个品牌付出了巨大心血,于是问题产生了,加多宝集团在许可使用期间创造的商誉、商标价值以及开拓的市场等无形资产也随着商标的回归而归广药所有,如果不能得到“额外”补偿,合情合理吗?法律与道义本应相辅相成,为何在这件事情上却背道而驰呢?

1“王老吉”商标争议的由来

11“王老吉”的前世今生以及“王老吉”商标的归属

说起“王老吉”,时间要追溯到清道光年间,1828年广东人王泽邦在广州创立了“王老吉”凉茶铺,自此“王老吉”凉茶诞生。1949年大陆解放,因为政局原因“王老吉”品牌一分为二,身在广州的“王老吉”被收归国有,而香港的“王老吉”则由王氏后人单独经营[2]。后来,伴随着国内企业的不断调整,“王老吉”先后被并入“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广州中药九厂再到后来的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并最终更名为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广药集团[3]。

而“王老吉”商标的历史则始自20世纪90年代。1992年1月18日,广州羊城滋补品厂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王老吉”商标,并于1993年1月20日核准注册,商标专用权自1993年1月20日至2003年1月19日。同时,1993年9月1日,“王老吉”商标注册人变更为广州羊城药业股份“王老吉”食品饮料分公司。1996年,伴随着广州医药政企改革,广药成立,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划归广药集团,而包括“王老吉”商标在内的相关资产也一并划入,因此,广药集团对“王老吉”商标拥有无可争辩的所有权[4]。

12广药集团与加多宝集团的关系

香港鸿道(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鸿道集团)出资建立加多宝集团,它是加多宝集团的母公司。准确地说,鸿道集团第一次取得“王老吉”商标使用权时还没有广药集团。1995年3月28日,就626155号“王老吉”商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约定许可鸿道集团使用红色纸包装清凉茶饮料,许可使用期限为1995年3月28日至2003年1月[5]。

为延长品牌使用期限,鸿道集团分别于2002年、2003年与广药集团签署了两份补充协议,将商标许可期限分别延长至2013年和2020年[6]。

13广药集团和加多宝集团的分歧由来

异军突起的“王老吉”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的宠儿,在外人看似完美的联姻终究遇到了麻烦。2008年,广药集团提出“王老吉”作为国有资产,其商标被前总经理李益民低价许可给鸿道集团使用,涉嫌国有资产流失,并要求收回商标使用权[7]。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2011年4月,广药集团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经贸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认为该集团和鸿道集团于2002年、2003年签署的两份补充协议是在李益民受贿的前提下完成的,请求确认属于无效协议。[8]2012年5月9日,在等待了一年之后,经贸仲裁委裁决认定《“王老吉”商标许可补充协议》和《关于“王老吉”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补充协议》无效;鸿道集团立即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随后,不服该裁决的鸿道集团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撤销仲裁申请,但在2012年7月13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驳回鸿道集团的申请。鉴于该判决为终审判决,至此,品牌大战宣告结束[9]。

2从法律视角来看“王老吉”商标纠纷

21经贸仲裁委裁决符合法律规定

经贸仲裁委裁决认定《“王老吉”商标许可补充协议》和《关于“王老吉”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补充协议》无效主要是基于两份协议是在原广药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李益民在收受香港鸿道集团董事长陈鸿道贿赂后签署的,这也与司法机关查证的法律事实相吻合。商标许可中被许可人的法定代表人向许可人的法定代表人行贿且许可人的法定代表人收受贿赂,根据《合同法》规定,双方属于相互串通,损害国家利益;根据《公司法》规定,许可人的法定代表人属于职权受贿,而根据《刑法》规定则已经构成商业贿赂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合同属于无效,且自始无效,即利用商业贿赂手段实现续约之日起就属于无效合同。

22广药集团与鸿道集团商标许可类型

《商标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商标许可的类型,但根据商标许可合同中商标注册人(许可人)与被许可人的权利义务范围,商标许可一般分为如下三种类型:独占许可、排他许可和普通许可。其中,普通使用许可的特点在于,商标注册人以及多个被许可人均有权使用被许可的商标[10]。

虽然我们无法获知鸿道集团与广药集团签署的商标许可合同的正式文本,但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早在2004年广药集团下属的广州“王老吉”药业就已推出绿色包装“王老吉”产品,当时鸿道集团与广药集团签署的原商标许可合同许可期限尚未届满(许可期限至2010年),而两者同时都在使用“王老吉”商标。这充分说明,鸿道集团与广药集团之间的商标许可类型,至少不属于“独占许可”。虽然红罐“王老吉”与绿色包装“王老吉”是由两个不具有任何隶属关系的公司分别生产的产品,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包括当时的笔者在内),它们不过是罐装可乐与瓶装可乐的区别,只是将同样产品放在不同的容器内而双方不存在本质的差别。绿色包装“王老吉”在宣传时也并未将自己与红罐“王老吉”明确区分,其日益增长的销售收入不能不说多少受到红罐“王老吉”的强大宣传攻势的带动。而由于与广药集团的商标许可并不属于“独占许可”,虽然绿色包装“王老吉”有可能分流一部分“王老吉”顾客,但鸿道集团与加多宝方当时也只得听之任之:一方面,自己大量使用和宣传的商标是广药集团名下的商标,自己只是被许可方,因此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如果商标许可并非“独占许可”,那么鸿道集团确实也无计可施,没有依据对此采取任何行动。这可以说是鸿道集团在此次商标许可中获得的第一个教训。

23商标许可的经济价值

商标许可的本质是商标权的许可使用。要全面认识商标许可行为,就不能仅仅关注商标权的归属,更要关注商标权的运行,关注品牌增值与惠益分享问题。对此,社会各界已有初步探讨。学者李明德认为,商标权许可不仅可以给许可人和被许可人带来好处,而且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11]。对许可人来说,他不仅可以通过许可获得固定报酬,而且可以扩大无形资产的市场影响;对被许可人来说,使用他人已经享有一定声誉的商标,不仅可以扩大生产,拓展市场,在短期内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降低创业的成本和风险。商标许可往往伴随技术投入和管理投入,保障被许可人的产品符合质量要求,由此,消费者可以在广泛的市场上更加方便地选择出自不同商家的同一商标的商品,节省认牌成本。商标专家董葆霖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商标已被人们作为资产广泛运作[12]。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利用商标许可制度“借鸡下蛋,借风行船”,成为与发达国家经济合作的双赢举措。有些学者认为,利用品牌特许经营这种高级许可形式,品牌所有者可以与他人的资本相结合来扩大经营规模。商标许可的经济价值目标是直接目标与最终目的统一体。商标许可的直接经济目标是当事人之间从许可行为与被许可经营中获得直接经济收益,而其最终目标则为当事人共同获得企业发展机会。虽然不能说商标许可对当事人之间不会产生任何经济风险,但收益与发展居于主导地位,当事人之间各自或共同采取的风险规避措施,也都是为了收益的稳定与长期的发展。需要特别指出,对于中国传统名牌的许可经营而言,还存在着维护文化价值这一目标。其中的“老字号”品牌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

3从道德视角来看“王老吉”商标许可纠纷

从道义上来讲,“王老吉”商标争夺中,人们也清晰地看到双方在利益的驱动下的大战。在多年前,“王老吉”品牌是一种传统中药配方的品牌,是广药手中“可有可无的资源”。而慧眼独具的加多宝看中了“王老吉”品牌的潜力并成功租赁了该品牌,经过数年的努力成就了伟大的传奇,成功将偏安岭南一隅的“王老吉”打造成中国知名品牌。更让“王老吉”名声大噪的是,2008年加多宝集团向汶川地震捐款1亿元人民币,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而2009年“王老吉”市场份额更是超越可口可乐真正成为“中国第一饮料”。

作为加多宝“抱养的孩子”,“王老吉”却一直被视如己出。十多年间,加多宝先后砸下高达数十亿元的品牌宣传费用,在全国新建七大生产基地,精心包装品牌、努力开拓市场。曾几何时,谁人知晓加多宝是何物?当然看着抱养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加多宝也想将其正式收归麾下,却终没有成功。

对于广药集团而言,看到自己的“亲儿子”在加多宝的照顾下一天天长大、名头越来越大,自然是喜不自禁,但受制于商标许可合同而一直表面默不做声,暗地里却加大绿盒包装和铝罐包装的“王老吉”的销售力度,搭着顺风车忙着摘果子。当然,这并不是广药集团打算一直坚持的方式,他们等待的是一个要回“亲儿子”的时机,甚至他们早就在计划一个更大的计划。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养比生更伟大”的传统观念,或许正是坚守着这一信念,加多宝一直苦苦坚持着,只为守住自己含辛茹苦养大成人的孩子,不过法律最终尊重公平原则,将孩子还给了广药集团。可对于加多宝而言,失去的却不仅仅是一个孩子!

“王老吉”既是一瓶去火凉茶饮料,更是一瓶“商标清醒剂”。商标对于企业来说是无形资产,体现了这个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对自己品牌的培育和保护都是很重要的,租赁其他人的品牌更要多加注意。商标是一种商业符号,而品牌价值是与生产经营者的运作能力譬如广告宣传的投入、销售营运等投入分不开的,品牌不仅是企业做出来的,更有消费者情感上的认同。

无独有偶,另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iPad”大战,主战双方是美国苹果和深圳唯冠科技,在这场交锋中,苹果通过成立影子公司低价收购iPad商标,而深圳唯冠却以中国大陆“iPad”商标不属于台湾唯冠为由进行狙击。于是乎一场“小小商标引发天价索赔是否宰人”等一系列关于谁不道德的争论甚嚣尘上。然而静下心来思考,对于商标所有权争论是有法可依、依法为据的。

而在“王老吉”之争中,大多数人并不反对裁决结果,但很多人却把不道德帽子扣在了广药集团的头上,最根本的原因是认为加多宝集团十几年的付出和投入被广药集团白白摘了果子。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加多宝在合法许可期内一直以低价使用“王老吉”商标,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事实不容忽视,而且其通过贿赂手段获得商标许可延期自然是作茧自缚。可见,尽管我们愿意把同情送给加多宝,但纵观整场论战,可能谁也站不到道德的制高点上。

4道德法律一脉相承,诚信做事与合法经营本质相同41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一般情况下我们将道德定义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13]而法律则一般被认为是社会规则的一种,通常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一般看来,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而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同时法律与道德作为调控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有着共同的社会根源、寄托着共同的社会追求,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42诚信做事、合法经营方为长久之计

回归本文之前的疑问,法律和道义是否背道而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至于社会上的一些争论大多因为我们传统中的道德已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不符、已经落后于法律发展的进程。在商业竞争司空见惯的今天,诚信做事是道德约束、合法经营是法律约束,两者并不矛盾且本质相同。无论是背叛诚信还是违背法律、企图通过法律漏洞来实现商业利益的做法都难以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坚持诚信做事、合法经营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首要选择。

参考文献:

[1]广州医药集团热烈祝贺广药集团“王老吉”品牌价值评估1080亿元[EB/OL].wwwgpccomcn/news/2010/20101115094254html

[2]丁解谁的“王老吉”?[N].南都周刊,2011-04-7

[3]刘远举“王老吉”商标大战背后的民企命运[N].东方早报,2012-5-24

[4]张山斯拯救“王老吉”[J].商界(评论),2007(9)

[5]佟晓群“王老吉”案牵出陈鸿道行贿潜逃律师称最高判无期[EB/OL].wwwcecn/cysc/sp/info/201206/01/t20120601_21171754shtml

[6]广州医药“王老吉”商标案终审判决广药集团完胜[EB/OL].wwwgpccomcn/news/2012/n98745066html

[7]顾心悦“王老吉”败了谁的火“王老吉”商标纠纷的法律解读[J].电子知识产权,2012(6)

[8]朱妙春“王老吉”商标纠纷之我见[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8)

[9]韦杏伶,刘成昆加多宝:没有“王老吉”也要做凉茶[N].时代周报2012-06-12

[10]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领导干部知识产权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李明德知识产权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董葆霖案说商标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篇6

高中教学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是由青少年所具有的特殊社会价值所决定的。诚如同志所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青年的整体素质,实在是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 高中生是处在社会门口的一群可塑性极高的社会群体,培养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应该是面向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而恒远的需要。坚持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政史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这个关键的育人舞台的分内之责。

政史老师究竟应该如何贯彻落实对高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利用学科资源优势使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进步对国家和个人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才能使其在行动上积极追求道德与法治素质的提高,自觉配合教师道德法治教育工作。道德和法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紧密相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一定社会的道德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之源。这种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同法律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以其独特的功能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道德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道德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它融会在民族精神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已经被纳入到法律体系之中,成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范。例如诚实信用等道德规范就分别被民法和行政法所吸收,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 道德与法治 应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与实践相关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程中的内容,并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上的互动活跃性,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想结合,能够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真正理解到课程的内涵,从而帮助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关于案例教学中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的原则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初中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能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该门课程的内涵。在教授该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合适的案例,来提高教学效果。这其中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去选择合适的案例,关于案例的选择,可以采用如下几个原则:

1.能够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此,在应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必须具备明确的是非立场观点,同时需要包含合适的道德立场,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是非观。《道德与法治》该门课程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通过选用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案例,能够让学生明白是非,能够通过案例向学生呈现什么行为是对的,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错的,是不能够去触碰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是与非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案例要坚持贴近生活现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涉及到的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都需要紧扣生活。对此,关于该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中,同样也对于案例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也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教学案例必须是源于生活并实际反映现实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案例能够让学生从书本上了解到实际生活,而不是仅仅只知道书本理论知识。贴近生活的事件,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加了解实际生活的现实。

3.案例要紧跟时展步伐。在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进行更新,必须是能够反映当下的实际生活的案例。关于道德与法治,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变化,对此,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趋势来进行案例的更新。教师在选取案例中,通过选取一些最新的热点案件,让学生能够了解时代的道德和法治的发展。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1.思导学的功能。案例教学法,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案例教学发通过选取合适的案例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观点,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师能够通过案例法来带动学生在案例中学到知识,明白法治中的是与非。案例法能够起到一种导学到思的功能,能够带动学生在案件中去思考,在思考中让初中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2.激发体验的功能。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来领会案例与寓意。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案件,自己去领悟,从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案件去明白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通过案例法,让学生在案件中去体验。

三、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方法

在精心挑选合适的案例之后,就需要教师通过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案例的教学。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讲案例在课程课堂上加以应用。关于如何应用,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步骤进行。

(一)优化师资队伍

首先,关于案例教学,需要配备一些比较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教师即具备法律相关知识背景,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面的背景。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比较重要,对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政治修养、道德品质以及自身的性格特征,都会对案例的分析产生影响,只有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对案例进行剖析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认同。对此,培养一支道德品质高尚、理想信念坚定,具有睿智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明智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对培养专门的优质师资队伍,从而能够更好地上这门课程,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明辨是非的正直的人。

(二)选择典型的案例

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案例的选取,前面已经谈及关于案例选取的几项原则,对此,教学在课堂讲课过程中,需要从这些符合要求的案例中选取最为典型的案例,通过该案例来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知识。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案件进行筛选,从而使得课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去思考

教师在为学生授课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知识能够更加印象深刻。我们都知道,知识的学习主要是看是否能够被学生所灵活应用,而不是看到底给学生讲解了多少,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被学生掌握。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阐述,让学生自己对案件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给学生以提示,引导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从而达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采用引导学生去思考,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案件背后所要表达的含义,让学生在案例所提供的特定的、真实的情境之下,通过教师提问、平等对话等方式来带动学生思考,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思考,成为课堂上的主要角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明辨能力,同时也能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道德辨别力。

篇8

问:您认为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刘佳(重庆市江北区洋河花园实验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品德与生活》的延续,它仍然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但又注入了新的内涵,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将“法治教育”融入课程,体现了德法并育的教育新思路。全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空间,均融入了相关的 “法治”元素,除此之外,还将六年级上册作为了法治教育专册,有利于较系统地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宪法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权利观念、程序公正等现代法治价值理念。

朱长刚(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我认为新教材主要有三个亮点。亮点一,同样都强调回归生活,新教材更加注重主题的聚焦。亮点二,同样都强调道德养成,新教材更加强化法治教育。亮点三,同样都强调自主学习,新教材更加注重综合实践。新编教材非常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内容涉及学生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求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尽可能设计安排有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让学生在生成性的活动中思考、践行。

廖思思(重庆市南开中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非常适合新生对于初中生活的入格。如第一课讲到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和梦想;再由目标和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现阶段的努力――学习,进而引出第二课的学习主题。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而第三课《发现自己》就正好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需要。

问:面对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您觉得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刘佳:面对充满“法治”元素的新教材,作为一线的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自身法治知识的匮乏,法治意识的淡薄和法治思维的缺乏。首先教师自己得主动学习法律知识,阅读法律书籍,参加法律培训,倾听法律讲座,让自己懂法;其次要转变观念,崇尚法律,守法并会用法;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将法律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它变得亲切而熟悉,要把干巴巴的法律条文与生动的案例结合起来,让它变得丰满而生动,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中播下法治创造美好生活的种子。

篇9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530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巩固运用道德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增强法治意识,落实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布置道德与法治课作业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与教材配套的辅导练习,其一般以书面作业形式呈现。此类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主要依据考试形式进行设计,ρ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和解题能力提高有一定帮助,但忽视道德与法治课是注重体验和实践的课程,作业对象面向全体学生,缺少对个体差异的关注,有着明显的应试痕迹。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行发展的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需求出发,创新设计各种类型的作业,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实践型作业

道德与法治课实践型作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行为的重要途径。实践型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结合所学知识,深入实际生活,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品德情感,培养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增强实践能力。实践型作业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实际生活中,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例:请每个学生按照学号次序,每天利用晨会时间,轮流到讲台前大声地用“虽然……但是……”表述自己。

解析:这是学习《悦纳自我》(苏人版七年级)后的实践型作业。作业看似简单,但是对有严重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来说,完成这样的作业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意志。通过这样的尝试和体验,学生有了面对自身缺陷与不足的勇气,告别自卑,走向自信,在生活中能够逐渐做到悦纳自己,这正是道德与法治课作业所要实现的目标。

二、探究型作业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由接受型学习转变为探究型学习。探究型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自身活动或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收集材料信息,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对学校围墙外的河流进行污染调查,查找污染严重的原因,寻找解决污染问题的途径,形成调查报告。

解析:此项作业是学习《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苏人版八年级)后的探究型作业。学生从已发现的问题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学生在享受完成作业乐趣的同时融入生活,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

三、阅读型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型作业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各种文本、音像、网络信息等学习资料,以深化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法律情感的作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掌握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文化积淀,解释和建构阅读的内容。

例:请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登录土豆网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并撰写500字的观后感。

解析:学生在学习《爱我中华》(苏人版七年级)这一单元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因此当学习内容涉及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时,感到乏味、吃力。学生通过阅读,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新的了解,对中国发展道路抉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新的认识。

四、自主型作业

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各种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感兴趣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教学行为应该建立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和起点上得到最优、最大的发展。因此,作业不能是统一的要求和任务,教师更不应该是作业的主宰者,作业不能只体现教师个人的意志和行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主体意愿,设计自主型作业,力争让每一个学生轻松地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满足。

篇10

摘要:当前,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热议的焦点话题。它的提出,给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彰显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核心素养之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具有引领性作用,聚焦于素养的培育,从知识走向素养,丰富了内涵。核心素养之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根源性作用,它是学生发展之根基。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实现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近年来,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中探讨的焦点问题,引起学者与教师热烈深入的讨论与研究,并形成广泛的共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和必要途径,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实现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那么,应该如何培育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更是责无旁贷。笔者试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紧扣核心素养,贴近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培育家国情怀。

新时代催生新教育,新理念引领新课堂。道德与法治,是在顺应时展需求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密切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科学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是新路径、新教材,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强化体验性与探究性,彰显人文性与实践性,引领学生思想与精神、人格与品质健康成长。但还有很多教师教学还是穿着新鞋走旧路,墨守成规,未能主动去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生活这中的人和事。从根源上说,生活实践才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限于课本困于课堂“两耳不闻窗外事”;还要将学生的目光引伸到课外广阔的空间,不仅关心学习生活的小事,还要主动关注国家与全球的大事,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独自存活,其与社会的融合度及参与公共社会的热情度,皆取决于其对时事的关注度。那么,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怎样引导学生培育这种素养呢?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目标,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抓手,利用好每节课的开始1、2分钟,有机地引述一些时事头条、热点事件等;或者预先布置再让学生分享最近几天自己关注到哪些头条热点,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看法,通过观点火花的碰撞与思辩,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最后内化于心,指导自己的行动。另外,我们在对学生平时的考查和达标测试中都要体现这一点,处理好时事热点与教材考点之间的关联性。如:“华为事件”与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核心技术;港珠澳大桥通车与道路自信、综合国力、科技创新;四川坠江公交车事故与法治思维、规则意识;乐清“失踪”男孩反转事件与社会诚信、秩序正义……这些热辣辣、活生生的鲜活事例,一改道德与法治冷冰冰的晦涩感觉,更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体验亲情与关爱,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学会理性观察社会,明辨是非,也更好触发学生主动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内驱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联结,增强学生对法纪规则的敬畏感和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学会与祖国共命运,与世界同呼吸,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二、巧设情境,引领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社会在前进,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趋广泛与深入。基于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学过程,是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与完善的过程,更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凸显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主动探究,还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增强生命的韧性》这一课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出示:李某某同学在竞选班长时失利,从此放松自律,破罐子破摔,导致成绩急剧下降,还经常违反校规校纪。你如何看待,你会怎么劝导他呢?由于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石激起千重浪,打开了话闸子,学生纷纷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烈,老师乘势而上,引领学生深入课本“引经据典”,通过交流与辩论、梳理与整合,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思想观点。老师针对他们的回答做了点评,重点还是落在解答问题的思路上:(1)生活中难免挫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迎难而上,增强自己的耐挫力;(2)冷静思考,沉下心去查找原因,科学应对;(3)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调控好情绪,并以恰当的方式渲泄。这样,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呈现,学生自然会在老师的精心指引下,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我们还应在教学中捕捉转瞬即逝的时机,善于抓住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进行诱导,提高教育的针对性,选取能触发学生心泉共鸣的着力点因材施教,让孩子们的思维交流与智慧碰撞更为自然而深刻。这样,更好将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实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乐于探究、勤于动脑中学会探究,敢于担当,勇于实践,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

三、以活动促发展,引领学生学会合作,发展核心素养。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更贴近生活与社会,选取具有时代特色、富含人生哲理的案例,更多采用调查访问、角色扮演、交流讨论、辨析鉴别等方式,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课堂上学生们经过自主预习,提出问题,在课堂中通过交流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经历着知识的发现、验证,同时在探究过程中,与社会中的人、事、物进行对话,从而产生情感体验,获得了对自我、对生命、对世界的感悟,积累人生智慧,并在活动中进行分享,促进合作。如在执教《文化根中国心》一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紧紧结合市情,以参观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契机,创设出行情景。有目的地设计了《出行巧安排》的活动。首先,学生初步自主获取相关出行信息,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选择合适自己的交通方式;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梳理补充容易忽略的出行因素,针对各种的意外情况,筛选出相关信息,再通过学习群,学生在交流和激辩中各抒己见,相互取长补短,最终选出最佳交通工具,制订最优出行方案。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时,还要做到三注意:一要注意明确小组合作的分工与职责,明白自己的任务和要求,每个成员既有独立自主,又有合作互助,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课堂才会呈现出了动态的生命活力,使小组合作更有成效,更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集体精神;二要注意动静“适度”,在设计体验活动时,可结合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要有角色扮演、歌舞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又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倾听、鉴赏等环节,让学生静下来。做到动时气氛活跃,静时落针可闻,动静切换和谐顺畅,收放自如。三是活动的设计更应有“梯度”,为了达成不同层次的目标,老师设计的体验活动,应该先易后难,前一个活动是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后一个活动承前启后,螺旋上升,不断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宽容待人,更好地融入集体,适应未来社会,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就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就是要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聚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合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于“润物细无声”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