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核心价值观范文

时间:2023-03-23 18: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司法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司法核心价值观

篇1

一、司法核心价值观是法院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法院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法院文化是法院群体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为其特有的、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与之关联的外在表现的总和。可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感性的、肉眼可见、感觉可知的物质文化;第二等级是法院主体感性的行为文化;第三等级为理性的法院管理文化;第四等级是最深层次的理性的法院精神文化,包括司法理念、职业道德等。法院文化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其核心是内在化的精神,即法院群体的思想认识、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模式等,也可以称为“精神文化”,其他的如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都可以理解为内在精神的外在表象。二是它与法律文化、组织文化密切联系。法院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机关,法院群体思维方式的逻辑性、行为方式的程序性、道德良知的崇高性等都体现了法律文化的特色。同时,不同法院的领导层通过不同的管理行为而塑造出不同的法院文化,所以法院文化又反映出组织文化的某些特点。作为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集合体,文化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帮助在某种共同性基础上存在的群体找到自我认同,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理性上的一致认识。

(二)司法核心价值观是法院文化的重要内容

“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法官这一特殊的司法职业群体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最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灵魂,是法院群体活力的内在力量,是增强法官职业归属感和尊崇感的精神根源。因此,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就是要强化干警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以先进文化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努力使法院队伍切实担当起建设和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

多年来,法院文化建设特别是法官队伍共同价值观念的培育,得到了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今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就法院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充分体现人民司法事业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法院及法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等,既具有完美的精神内涵,又具有丰富的物质内涵;既表现为外在形象,又表现为内在素质;既有政治标准的要求,又有司法能力标准的要求。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执法公正的法官队伍……”因此,人民法院应充分发挥法院文化在提升队伍思想境界、改善队伍精神面貌、凝聚队伍向心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法官队伍始终保持公正、廉洁、为民的本色。

二、深化法院文化建设,牢固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理念先行,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导向功能

法院文化一旦形成,就建立起法院群体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必然对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但使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衡量逐渐趋同于共同的认知,而且使成员以共同的认知为参照,自觉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朝阳法院注重将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向个体的心灵深处灌输与传导,增进干警对法院文化的感情认同,努力使其变成法院群体的思想共识和步调一致的行动。

针对法院队伍日趋年轻化、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朝阳法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题学习、召开报告会、开展征文演讲活动等方式,引导广大干警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个至上”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提高自觉抵御落后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加强“朝法精神”的灌输,在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新任命助理审判员业务培训、新任命中层助理履职培训中引入法院文化的内容,增强干警对“朝法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加强法院文化建设中干警的参与度,举办才艺展示大赛、原创节目大赛,制作《朝阳法苑》《朝霞》等内部刊物,激发队伍的创造力;深入贯彻“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争创“五好党支部”活动,组织“支部书记党课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将审判质量和审判效果作为重要的检验标准,在社会影响大、舆论关注度高的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涉民生纠纷与群体矛盾的调处化解工作中,检验党员的先进性和思想教育的成效。

(二)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规范功能

法官的个体行为不仅取决于心理的需求与动机,而且还取决于其所在的法官群体的心理与需求。法院文化通过微妙的心理活动渗透和感染每一个成员,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理性的约束,使个体能够按照群体价值目标的指导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多年来,朝阳法院主要在建立和落实制度两个层面积极开展工作。

一方面,坚持内部自觉与外部约束并举,突出制度的驱动作用,将司法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固化为各种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岗位规则等。出台《工作人员着装、仪表规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规范干警的言行举止,维护良好的职业形象;出台《民事案件审限内结案管理规定(试行)》《司法建议工作规则》等,加强审判执行工作管理,确保司法公正、高效;出台《关于干警业外活动的基本要求》《关于履职诫勉谈话暂行规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倡导文明、廉洁的司法作风。近5年来,经过“废”“改”“立”工作,朝阳法院现有各类内部制度百余项,已初步建立起符合政策规定、符合工作实际、符合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这成为法院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朝阳法院狠抓制度机制落实。抓司法作风,定期对工作人员日常文明用语、接待和庭审行为、仪容装束等进行检查,确保从细节上体现良好的司法形象;抓司法公开,完善新闻制度,增加庭审网络直播次数,坚持开展人民法庭开放日活动,拓宽民意沟通渠道,不断提高司法活动的透明度;抓廉政监督,查找容易滋生违纪违法问题的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加大查处力度;自觉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确保人民法官公正廉洁的形象深入群众心中。

(三)积极开展宣传,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激励功能

法院文化不仅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它可以激发每名法官奋发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充分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身到司法审判与司法服务中去。为进一步营造浓郁的法院文化氛围,朝阳法院加强对法院文化的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强化法官的法治信念。

大力弘扬“朝法精神”。为使法院精神深入人心,积极推动“朝法魂”凝练活动,以“朝法魂”凝练活动为抓手,努力发挥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营造氛围、凝聚人心,使干警自觉将“朝法精神”烙于心中、见于行动;充分发挥内部网站、宣传专栏、荣誉室、报纸刊物等宣传阵地的作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广泛传播、展示法官文化和朝法特色文化,增强干警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发挥先进典型的引路作用。朝阳法院坚持以“宝塔式”的结构选树和储备先进典型,突出先进典型培养宣传的梯次化、持续性和多样性。多年来,涌现出以“中国十佳人民法庭”“全国优秀人民法庭”双桥法庭和“全国优秀女法官”“中国法官十杰”钟蔚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法院文化建设中,坚持用典型的示范作用和精神力量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通过事迹报告会、专刊图册、实践活动、专项表彰等形式宣传先进,积极开展区“十佳法官(法院工作者)”“钟蔚莉审判质量奖”、青年法官裁判文书评比等多项评选活动,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全院干警见贤思齐,追求自我完善,已经形成了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优化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熏陶功能

法院文化不但抽象为共同的司法理念、价值观念以及言行举止,而且体现在法院的物质环境中。当一名新的成员加入法院集体时,物质环境会成为法院文化传播的载体,使新成员在耳濡目染中尽快地了解并融入这一集体。同时,法官的内心养成尤其是为民意识等职业特色的形成也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为进一步营造具有文化感染力的工作氛围,朝阳法院从硬件、软件方面齐入手,精心打造了具有朝法特色的工作环境。

倾心打造职业特色环境。在积极加强羽毛球馆、篮球场、网球场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基础上,突出环境建设的职业特色,如各派出法庭成立“家”“恕”“诚”等不同主题的和解室,促进婚姻家庭类、侵权类、合同类案件的有效化解;在人民法庭显著位置悬挂庭训,切实把干警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正、廉洁、为民”的要求上来;法庭建设突出主题性,如奥运村法庭以“中华法文化”为主题,在走廊墙壁上悬挂古代契约实物、古代法典图画,精心建造“法”字墙等,这些举措在增强干警的职业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倾力构建便民利民体系。从立案、审判、执行、审务等各方面入手,积极探索丰富便民利民举措。在立案大厅、审判场所设立绿色通道,配备诉讼指南、添置取号机、饮水机、复印机等设施,创造温馨的诉讼环境;以当事人无障碍参加审判进程为切入点,推行诉讼权利告知、类型案件指引等做法,强化法官的服务意识;实行执行全天候备勤制度,提供执行信息查询等,保障执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抓住重大节日等关键时点,通过“法律六进”活动、“法庭开放日”、妇女儿童维权热线等方式,确保“当事人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

(五)打造朝法品牌,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辐射功能

法院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机关,法院群体思维方式的逻辑性、行为方式的程序性、道德良知的崇高性等都体现了法律文化的特色,而且还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先进的法院文化能够增进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对法院工作的了解、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提升法院形象、树立司法权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朝阳法院注重文化品牌的培育,努力使法院特色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塑造有形的“和解”文化。积极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之路,构建起包括庭前调解“三项制度”、诉前和解“三种机制”、判后答疑制度在内的调解和解工作体系,同时在7个派出法庭全面设置立案点,设置导诉台,探索有效的诉调对接机制;加强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了全国法院系统首个和解大厅,和解室不挂国徽,不设法台,营造温馨优雅的和解环境;成立专门的和解文化展览室,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和宣传法院和解工作经验和成果,使“和”文化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法院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朝阳法院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

创新法院文化传播载体。为激励干警斗志,凝聚队伍力量,朝阳法院干警自己创作了《我们是光荣的朝阳法官》《和解之歌》两首曲目。歌曲生动再现了人民法官面对繁重的审判压力,勇挑审判重担、锐意改革进取、倾心司法为民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神圣使命牢记心间,为民解忧没有终点”等词句成为“朝法精神”的形象诠释。2008年成立了管乐队后,还将《我们是光荣的朝阳法官》改编为管乐合奏,在政法系统多次进行汇报表演,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各级领导的好评,逐步成为宣传法院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成为朝阳法院文化建设的又一特色品牌。

三、对进一步深化法院文化建设、牢固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通过以上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朝阳法院的文化建设焕发了勃勃生机,取得喜人成绩:先后被评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并在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但是,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工程,在法院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层次性、专题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应深入总结分析当前的形势和挑战,加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构建开放、科学、富有特色的法院文化建设体系。

一要结合需求,找准思路。法院文化的内在本质是法院的精神文化,它是法院文化的根和脊梁。精神文化的培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与区域发展形势相适应,要考虑到辖区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期待以及群众的文化素养,有意识地引导和塑造法院干警的价值观及精神追求;二是要与法院工作发展相适应,要在全面分析客观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确定思路、目标、步骤和任务;三要充分调动干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四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对多年来法院工作中形成的先进文化进行总结、提炼、继承和发扬,做到与时俱进。

二要加强组织,长远规划。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加大法院文化建设的力度,开展自上而下的教育和引导;要牢固树立“全院一盘棋”的思想,充分发挥党委、团委、工会等组织的优势及合力;要坚持循序渐进,在制定总体目标的同时,拟定阶段性计划,将营造和谐的法院文化环境和任务当作系统性、长期性任务来抓,将干警司法理念的树立、职业道德的提升、司法作风的改进以及法院精神的培育等持续推进,使法院文化建设稳扎稳打地向纵深发展。

篇2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38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advocating friendly" teaching design

SHENG Fang, LIU Jun

(College of Marxism,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05)

Abstract Combin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explore the urgency and reality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optimiz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eaching,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implementation steps, implementation metho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se teaching method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对社会全体成员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产生深层次的影响。2014年5月4日,到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同时,还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承担着塑造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观决定了国家的前进方向。所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往往采取唯我独尊的姿态,单纯靠硬性灌输的方式告诉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枯燥的说教不入耳更不能入心。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比如如何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方法的吸引力、感染力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帮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2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特征

2.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教师根据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理解,精选典型的教学案例,利用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讨论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上,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案例选择、问题设置、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使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行为指南的一种教学方法。

2.2 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是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找到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合适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的特征是:第一,具备案例教学的案例一般特征。一则好的案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特征:呈现一个真实的故事;包含于学科内容;提供分析的资讯;有冲突的元素;鼓励学生思考和建立自己的立场;包含许多待定的议题;有超过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或解决方案。第二,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性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把握三项原则: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性原则。即案例的价值导向必须政治方向正确,要避免选择容易引发错误政治方向的案例。其次,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再次,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原则。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②

3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准备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主体,教师在课前要收集真实的生活情境资料,并将所收集资料形成教学案例。上课前教师将准备好的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案例内容,并要求学生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做好发言准备。

(2)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可以全班讨论,也可以小组讨论。

(3)总结案例。当学生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讨论的结果给予必要的纠偏、点拨、总结,并作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从而使学生把讨论得出的结论和在此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并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以“倡导友善”教学设计为例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其中,“友善”是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教学中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法讲授“倡导友善”这部分内容,让同学们真正理解“友善”的内涵进而努力践行“友善”的基本要求呢?

我以“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为主题,以我母亲身患绝症后家庭的变故以及此时为人子女的我的复杂心理等为素材,设计了一系列带有冲突性的问题,如:儿女一生能与父母相处多久?父母一生为儿女付出了多少心血?儿女在父母有生之年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案例真实可信,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性。我通过设计生活故事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和发现:善待他人要从自己身边的人做起,我们身边最亲密的人莫过于父母,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好好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天……

4.1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第一,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都去哪了》是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歌手王铮亮演唱的一首歌。它唱红了无数观众的双眼,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伴随着这首熟悉的歌曲,同学们纷纷陷入了深思:时光无情,岁月无痕,带走了父母的青春,换来了子女的成长。父母恩,重于山,大于天,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要学会反哺,要及早行孝,不要徒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第二,播放视频《做一个怎样的子女》。

《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是2015年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栏目播出的一个演讲视频。演讲者是80后北大女博士王帆。该演讲曾经感动了无数观众,并在电视、网络、微博及微信上广泛传播。王帆用“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的道理告诫人们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人们善待父母,不能仅仅是在父母老了、病了的时候,而应该是表现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之中。演讲充满了正能量,使全班同学受益匪浅。

4.2 案例呈现

案例一: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

据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记者问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没有回答记者往往希望听到的“商机”二字。 他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我在课堂上讲述了这则报道,同学们听完之后感慨万千!

案例二:计算“与父母相处的时间”

网络上有一个计算题,题目是“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计算方法是:“与父母相处的时间”= 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次数 祝ㄈ死嗥骄炅?2―父母现在的年龄)。

网络上一个大学生的计算结果着实令人汗颜。毕业之后这名大学生留在外地,每年只是春节回家一次,她在家的时间不超过5天。其中,有 3天她要出门与朋友聚会,另外,她还要吃饭、睡觉及上街购物,她真正陪她母亲的时间只有20小时左右。她母亲已经五十有五了,如果能健康活到85岁,那么,在她母亲余下30年的晚年生活里,该大学生能留在她母亲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即25天,还不足一个月!本案例深深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在同学们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4.3 课堂讨论:作为一名大学生,你怎样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同学们围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给父母一杯热茶、一个拥抱、一张笑脸、一个电话;有的同学说,要力所能及地替父母分担一些家庭的重担;有的同学说,在与父母意见不合的时候,尽量顺着父母,照顾父母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要努力学习,自强自立,将来为父母创造更好的生活……

(1)教师总结: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③家庭也是人的品格形成的原点,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我们对待父母、家人要反哺,还要把这份反哺的习惯带到社会,惠及他人。(2)播放歌曲《世上最不能等的事》。最后,我在课堂上播放这首公益歌曲,旨在唤起大家尤其是在外游子对亲情的重视。(3)课后作业:阅读龙应台散文《目送》,并撰写读后感。

5 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并扮演主要角色。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 (下转第94页)(上接第79页)

(2)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化对案例涉及的价值观问题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性很强,单纯的理论灌输往往难以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描述中总会出现两难的冲突情景,每一个问题都要求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学生在不断对比、不断思辨中做出选择与判断。案例教学法能促进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真实情境的观察,自觉感悟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自觉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

(3)有利于学生接受在案例教学中感知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行动指南。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的趣味性、可读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弥补一般理论讲授叙述枯燥、推论抽象的弱点。对于教师提出的若干问题,学生要积极思考并努力作答,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向实践转化,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行动指南。

课题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形势下广东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状况的实证研究”(批准号GD15XM K1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篇3

我尝试探索的精神实质警察官兵的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向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得出的结论是主要矛盾的活动,以促进和加强警察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男性,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正确的工作生活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前景,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起到了把握方向。一句话:价值取向决定工作的成败。

首先,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的动态反应的意义。更注重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应的物质的认识,计数器的大小决定的司法行政工作的程度。 10年前,司法行政系统可以作为一个贫穷的白人,多数是非常困难的工资支付。工作人员被形容为“杂牌军”也不为过。但在这种情况下,司法行政系统的前辈为什么能坚守岗位,为司法系统开门春季管理。依靠忠诚于人民,公平,诚实的价值观,有没有优惠待遇,他们依靠的良知和道德,“忠”字。因此,正确的价值观,是工作的保证。

其次,工作的决定性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也反映在工作和指导方向。一个成功的问题,不仅在于你的出发点是你的方向。忠诚于人民,公平,诚实警察和男子负责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方向,武装头脑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警察官兵可以做“弱明志宁静致远,以及警察官兵,司法行政系统在更好的形状,明天具体如下:

首先,“忠诚”,是忠于党,忠于自己的国家,对人民,忠于法律的警察官兵的政治品格。司法系统的前辈,为什么不能坚持自己的岗位,在这样一个困难的局面,必须依靠“忠”字上。与忠诚的心,我们相信,司法行政系统的明天会更好。

第二,“人”,始终是人民心目中最高的位置上,并确保执法人员,警察和执法理念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警察和执法理念的人的目的。他解决了他们的工作依靠谁的工作,相信谁的警察官兵。与人民群众的支持,政治和法律制度必须是春天。

第三,“正义”是司法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警察官兵的神圣职责。这是工作的要求,是一个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不公,伤害的是水,后果不堪设想。不能过分强调可见的“正义”作为一个警察官兵的神圣职责。

第四,“干净”的是公正和诚信,敬业,是警察官兵的基本行为。

篇4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职德育教学的路径探索 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量 浅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民道德观 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探索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的探索 治国理政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路径探索 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路径选择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道德健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道德素质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生活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司法行政人民警察道德体系初探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小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5-05

[2]刘刚.法规绑架道德,解决不了道德危机[J].年轻人2015(09):26-27

[3]刘刚.道德绑架下的我们,该何去何从[J].年轻人2015(09):23-24

[4]刘刚.中国人的公德与私德[J].年轻人2015(09):27-29

篇5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公民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价值资源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公民意识培育的价值基点和基本目标,“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公民身份内在价值的认定,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以及其与国家、社会、其他公民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3]。西方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个人如何认识和处理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在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家提倡打破神权蒙昧思想的束缚,主张人的理性与天赋人权。特别是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和三权分立学说,从权力互相制衡与法治对权力的限制两个方面为个人权利提供了保障。可以说,西方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权利”学说以及对国家与公民、权力与权利边界的限定,是公民意识及其培养的基本内容。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认为,公民意识应该包括三重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公民的要素,其中包括人身自由、财产权等内容,第二个维度是政治的要素,其中包括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等内容,第三个维度是社会因素,包括经济福利权利和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等内容。可以看出,西方的公民意识理论是以个人权利为基础,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的权利与责任相对应的体系,其中个人权利是社会规则最基本的出发点,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政府权力的限定等是基本内容。然而,西方个人主义至上的权利体系容易导致个人“价值至上”,进而损害共同体的利益。而且,由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和价值体系,因此,对于西方公民意识理论中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做法只能批判地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追求的是国富民强、保障社会成员的各种权利;在社会层面强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追求的是建立一个为每个人发展提供自由平等发展机会的社会环境,实现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和对全民权利的保障,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对应,使社会成员过上公正而有尊严的生活。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引领整合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之外,其中蕴含的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权利的保障、对法治的追求以及对公权力的限制等,无疑为社会成员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价值资源。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为依归公民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身为政治人、社会人的自觉认识,它一方面体现为社会成员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追求,另一方面又要体现为积极的政治参与、理性批判、自治自律的精神。公民意识是实现民主法治、市场经济有序运行以及社会稳定的非制度化因素。在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过程是使社会成员成为实现社会现代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力图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制度和社会环境上的帮助,在个人层面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成员应该具有的良好道德素养和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各自的基本价值观念,但却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引领和整合全社会价值观念、凝聚全民族共识的同时,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个人行为,为培养具有民主法治意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公民提供了价值引领。

2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提升公民意识

公民和公民意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只有依靠公民主体的行为实践和情感认知,它才能被转化为一种习惯化、自觉化的社会价值。反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实践中积淀成为社会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可以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意识培育中的导向性作用。

2.1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提高公民的理性包容意识尊重差异、懂得妥协,尊重个体和社会价值的多样性、懂得包容,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其本身蕴含着价值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这在实践过程中会推动社会主体理性包容意识的发展。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在批判和继承多元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理论指导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的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不仅广泛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更深深植根于中华历史文化土壤。其次,当前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既要引领、主导和整合其他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腐化思潮的影响,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各种社会思潮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和活力,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可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包容多样的价值理念内化于社会主体,提升公民理性包容意识的过程。

2.2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提高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意识现代公民意识的形成是伴随着个人权利体系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权利及对权利的理解和尊重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和精髓。所谓权利意识,是指公民对自身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公民权利是现代民主国家制定法律的基本出发点和法律所要保护的对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出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承认。在国家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公民了解自己有哪些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表达权等,另一方面公民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主张自己的权利。同时,要以切实保障公民权利为根本,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增强民众对法律的信任,公民的权利意识才能逐步确立。权利与责任是一个统一体,没有无责任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责任。“责任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是公民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对整个人类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5]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的臣民意识教育也侧重于培养民众的“责任意识”,但其强调的是服从而不是自觉的义务,偏重于私德而缺乏公德。而适应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公民责任意识,不仅强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还强调尊重他人的权利,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个人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提供了价值规范。同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政府应积极拓宽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渠道,在政治实践中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效能感和责任意识。

2.3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第三部门”的参与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时谈到,美国的民间组织在美式民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缩小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公民的政治效能感,也使民众在参与并影响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提高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等。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具体表现为:数量大幅增加,种类更加齐全,作用显著增强。在公益事业发展、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密切公民与国家关系、增强民众的参与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凝结了对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组织的价值期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逐步推进、逐步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共同参与、共同实践并逐步总结的过程。当前,不同城市、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并结合实际总结出各自的城市精神和行业精神,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实践空间。

3结语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确切把握其内涵,以生活为中心,与民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其真正被民众普遍接受、理解和践行,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国梦大有帮助。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路径的内涵

“生活化”源于20世纪初的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而马克思所说的生活世界与其不同,强调实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哲学史上的重大变革。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意义重大,其作用不可忽视。注重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指明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实践决定社会生活。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概念简单来说包括以下内涵:“生活世界指的是现实的生活;实践是生活世界的本质;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是生活世界的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指明人们前进的方向。

培育生活化是指培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效果等方面的社会生活化。为了实现培育目标,完善培育内容,创新培育途径,科学评价培育效果,必须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立足于社会生活,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培育离不开社会生活。脱离社会生活的培育是不切实际的,是虚无缥缈的;相反,不重视培育,缺乏理论的社会生活则是肤浅的。培育生活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日常规范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提出价值要求,确立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有具体可操作性,以生活为中心,大众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对其达到理解,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尊重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人民大众是生活化的主体,让核心价值观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实现其生活化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指导与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但是复杂的纯理论会使人们感到抽象空洞,且不容易理解,故若能将其纳入人民生活的言行举止中,从自身周边的同学、朋友以及亲戚中觉察领悟并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意义,让人民大众在生存和发展中享受好处与权利,例如“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民众权利有所保障,切身利益得到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深入人心,获取民众的许可。与此同时,民众自觉地确立人生目标,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其充分发挥功效。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既是手段,也是目标;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在当今文化多元和思潮多样性的时代,通过确立学习目标、遵循职业操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达到价值的认同,达成共识的凝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实践,内化为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在当今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转型时代,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导,国家需要价值导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符合此要求,因此,让其走进人民内心,融入现实生活势在必行。

(一)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扶起老人”的热烈讨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的欣喜若狂以及最近出台的央企高管履职待遇及支出的“四禁令”对利益固化藩篱的突破。生活中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其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新闻媒体推广核心价值观,大多数民众却认为其是抽象化的,无法理解,高不可攀。其实不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洞的,用语言将其修饰表达,而恰恰体现在普通民众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从民众的“点滴生活”入手,造福人类,走向民众身边,让民众在生活中体验,加深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其情感认同。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的感人行动和感人故事中所呈现,价值观的知识和道理与日常生活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凝聚民心,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引领提升大众思想与观念

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的肥沃土壤,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检验和发挥其功能作用的重要场所。倘若离开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空谈阔论、纸上谈兵。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现代设备手机与网络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衣食住行勤俭节约,杜绝一切“豪华风”;打破暴发致富之幻想,鼓励踏实工作,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而获得相应的报酬;“时代先锋”“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典型示范,正确引导,这些时时刻刻感染着人们,使人们在无意识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体认。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的评选,街道路口的“爱心使者”榜以及校园内的“助人为乐青年”榜,生活中处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序排队,热情让座,礼让斑马线,食堂师傅、商贩态度的和蔼可亲,从日常生活“一点一滴”中了解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团结友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在熏陶、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不仅仅如此,娱乐消遣、休闲活动中也体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民众高雅的生活情趣,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发挥着水滴石穿的功效,不知不觉中形成乡规民约、市民公约、职业规范和学生守则,人人遵守,自觉践行。因此,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才能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洒遍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潜移默化中引领提升大众思想与观念,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充满“正能量”。核心价值观走进大众生活,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增加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互动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倾听人民心声;另一方面,详细讲解并落实核心价值观,统一民众思想,树立先进舆论导向,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从而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实现路径

(一)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基本载体

1.拓展民众的交流渠道

党和中央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立“意见箱”和网络平台,听取公众意见并积极改进,解决就业、医疗、住房等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平衡因地区差异、职业不同而带来的居民收入,满足人民心声,得到认同,从上级到下级自觉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隔一段时间,乡、县、市各级要专访基层,走访每个家庭。与民众交往自然频繁,真诚而深刻,想民众所想,达到对话与交流的目的,而不是简单地传达或重复,充分行使民众权利,真正满足民众需求,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典型引导

中央和政府无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大力地宣传、教育和大众化,都难以引起平常百姓的关注。大众相信身边人和身边事,每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感动着他们,感染着他们,甚至就发生在自己的同学、朋友和亲戚中,温暖亲近,可知、可信、可学。修车师傅徐茂舜十年开收据,赢得顾客信任;黄久生关心照顾老人,支持家乡建设;孙茂芳四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等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频频出现,发挥着典型引导,榜样示范的作用。身边“模范人物”发挥榜样的价值示范作用是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关键,走进群众生活,不仅“接地气”,带动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鼓励和调动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3.借助大众文化产品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文化产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书籍、音乐、电影、网络游戏等都对大众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可融入民众文化消费中,文化产品在群众消费中不断传递、交流,对大众价值观的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产物,离不开大众文化产品的宣扬。文化产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出来,引人注目且符合大众需求,对大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指出,必须“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运用各类文化形式和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陶冶、获得启迪。”大众文化产品让人们在欣赏中享受生活,培养人们高雅的生活情趣,这样,民众无形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耳濡目染,接受并认同蕴含在文化产品里的核心价值观。但当今文化是多元和思潮多样性的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与专业化水平。

(二)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的实践养成

1.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性质和职责的区别,开展内容主题相同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凝聚社会思潮,达成价值共识。在机关,“进困难家庭”服务活动,“评选优秀党员干部”等等,颂扬革命精神,关注民众切身利益,积极进取,引领思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企业,“诚信员工”“文明标兵”的评选,不断规范自己,爱岗敬业,形成“讲诚信,树文明”的社会氛围。在学校,“时事竞赛”“演讲比赛”中获取知识,增强爱国情感;“宿舍文化大赛”陶冶情操;“勤工助学”“义务捐献活动”“扶贫工程”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团结友善和艰苦奋斗精神。在社区,“讲科学生活”,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邻里互助”,弘扬“奉献、友爱”的志愿者服务精神,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在农村,“婚育新风进万家”“阳光计生”,倡导科学知识,抵制封建迷信,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各个群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

2.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为了提升民众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学雷锋”“关爱留守儿童”“照顾空巢老人”等等,送温暖献爱心,在互帮互助中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汇演;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资源共享;开设“老年大学”,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增加老年朋友们的知识储备;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既可以饱览祖国的大好风光,也可以了解革命事迹和学习革命知识、培育新时代精神,在寓教于乐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认可,形成外部有约束、内心有信仰、行为有导向的社会局面。

(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基本制度

1.完善传播同化制度

面对转型期的中国,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因此,规范完善传播同化制度至关重要。让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源泉,教育注重实践,源于生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提供更大更优的发展空间,提高其在生活中的实效性。此外,注重典型示范作用,表彰并学习先进人物,而对其违背者严厉批评并惩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无形中影响人们价值观的重塑,达成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

2.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法律和道德都是引导民众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机制,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提高人民法治意识,净化社会环境,体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在不断提高人们法律意识的同时,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用内在的道德观念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将法治和德治有效结合起来,既有法律强制性的约束,又有道德规范内在的调节,凝聚所有力量构建健康文明的社会,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步伐。

3.完善社会管理制度

社会管理包括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等内容。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倡导人们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对其忠实践行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严厉制止、打击其违背者。这样,奖惩分明,有利于公众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引领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道德环境。

篇7

一、各项活动开展情况和措施

(一)高度重视,积极动员提供保障

建立领导机构。司法所高度重视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实施,成立了所长任组长,其他工作人员为组员的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具体工作,抓好几项活动的具体组织、协调、信息汇总、监督等事务,各工作人员根据分工进行具体落实开展。

积极动员部署。每次在司法局部署抓各个专项活动工作之后,我所便迅速召开会议,学习有关文件、传达领导的讲话精神,研究制订开展活动实施方案。及时进行动员,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局党组的工作部署和有关会议精神上来,要求干部职工以积极的姿态、认真的态度、饱满的热情,自觉投身到各个专项活动中,掀起活动热潮。

(二)加强学习,形成爱岗敬业精神

围绕“诚信为民、执法为民、服务为民”的服务宗旨,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因而我们积极的进行了动员部署以及开展学习讨论活动。我所自收到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后,迅速召开领导会议,动员我所所有执法干警积极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积极加强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同时我所组织党员干部队伍收看了厅、个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件警示录,组织了一次执法教育培训,并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主题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以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升职业形象和工作质量。通过学习,全处人员充分认识到规范司法服务秩序,提升司法服务能力,维护司法信誉和形象,改善司法执法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习,全处人员统一了思想,增强了搞好本次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读书征文,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为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人员读书热情,推动学习型组织设,我处相应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如:“读书征文”活动,要求我们的司法干警在工作之余多阅读与司法相关的文学作品,总结分析自己的司法执法心得并将其写成文章。

通过上述活动,我所的部分同志的文章经过全所工作人员的评选,被做为我所代表报送至市政工科。通过这种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基层司法干警的业余生活,更是提高了我处司法干警的文学创作水平,同时也更加的坚定了司法干警坚持自己事业的信念。

(四)加强评议,全面落实作风建设

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我所积极开展“每月一法”宣传活动,并借此机会发放一些评议单子(如:司法工作评查征求意见表),以此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我所的司法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听取社会各界对司法服务的建议和意见。然后我所还专门开展了对人民群众对我所的各种建议或意见以及自己的剖析材料进行综合讨论会,并提出了相关的整改措施。

二、存在问题

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队伍量少质弱;二是司法程序不够规范;三是服务秩序有混乱迹象;四是内部制度不够健全。以上问题的存在,虽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我们意识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事业的发展,不同程度地损害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给正常的司法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改进措施

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积极的开展反思活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首先,继续深入开展司法干警队伍“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和“作风建设年”活动,加强政治法律业务学习,根据发现的问题针对性进行坚决整改,着力提高司法干警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建立司法质量监管机制,强化司法执法的风险意识,规范司法程序;三是与兄弟司法部门联手,整顿服务市场,规范服务秩序;四是完善和健全内部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堵住管理漏洞。我相信,通过我们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社会各界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司法干警队伍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司法服务秩序明显好转,司法行业的诚信形象显著增强。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加强基层司法组织队伍的建设,每个司法干警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确保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每个法官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廉洁意识,增强投身司法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做严谨司法工作者,办精品案件,树公信形象”的目标。

篇8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水平为重点,以提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认真研究探索、深入挖掘具有司法行政特色的文化理念、文化内涵、文化精髓,逐步创建具有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基层司法行政系统文化体系,凝聚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为推动基层司法行政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总体目标

立足基层司法行政实际,积极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载体和制度,形成富于特色、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基层司法行政文化体系。通过创建特色鲜明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文化品牌,使司法行政内部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外部形象进一步提升,整体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广大基层司法干警的执法行为更趋规范,人民群众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和司法行政队伍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

基层司法行政文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基层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和法律服务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司法行政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一般来说,基层司法行政系统文化建设由理念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四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建设这四个层面的文化,需要我们在广大基层司法干警队伍中培育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实现思想理念与司法实践的有机统一,把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凝聚成一个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团队,打造素质司法、效能司法;需要我们规范意识、执行意识,实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规范统一,引导和约束广大基层司法干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打造规范司法、公正司法;需要我们培育廉政意识、自律意识,实现效能与行风同步建设,打造阳光司法、廉洁司法。推进我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重点建设好以下六大基层司法行政文化体系:

(一)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建设先进的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建设是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动力,“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精髓。建设先进的理念文化就是确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司法特色的、为广大基层司法干警所共同认可并自觉履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并通过理念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不断融合和塑造基层司法干警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增强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先进的理念文化,培育和谐进步的基层司法行政文化精神和理念,可以对内凝聚力量,明确目标,形成团队的战斗力;对外树立基层司法行政良好形象。通过开展政治学习,举办司法理念研讨班、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先进经验交流会、开展廉洁自律标兵评选等方式,培育广大司法干警忠于法律、诚信为本、维护正义的职业精神,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群体。

(二)围绕固本强基主题,做实基层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基层司法行政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是司法行政精神风貌的社会展现。要加强对司法行政物态文化建设,营造司法行政文化氛围,展现司法行政工作成果。要综合利用基础设施、文字图案、形象符号等因素,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特点的形象标识系统,展示基层司法行政形象。

一是统一标牌标识,根据司法部印发的《关于统一司法所标识的通知》,司法所办公场所悬挂统一规格制式的司法行政徽和司法所标牌;统一服装、工作徽章;使用统一印制的《司法工作证》。

二是要按照“功能齐全、布局规范、设施先进、外观庄严”的原则,合理设置工作场所和办公区域,加强工作环境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结合办公用房建设,在硬件上尽量要做到“五个有”:即有图书阅览室、有荣誉室、有文体活动室、宣传窗和公开栏。同时推出墙上文化建设,积极建设文化长廊,在办公楼墙壁等显要位置悬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党性修养、廉洁等方面的格言警句,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在窗口单位门口醒目处悬挂反映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工作流程的公开栏,为当事人提供便利。

三是加强文化宣传阵地。司法所可通过音响视频、文字资料、宣传图片、宣传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基层司法行政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党员之家和活动室,布置以书画、文化标语、学习警句及订阅图书杂志设置学习园地等,打造文化建设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平台。要依托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公正执法、文明服务的良好形象,广泛宣传司法行政部门开展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典型事例,扩大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和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提高社会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树立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的良好形象。

(三)健全规章制度,开展制度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司法行政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范化管理机制,使规范意识渗透到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全过程。科学、完善的制度将有效地引导基层司法行政人员规范行为,努力将各项制度转化为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制度管人,修订完善考勤制度、学习制度等;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实行定岗、定责。根据工作实际,将岗位职责具体化,按月列出工作计划,每月抓工作计划落实,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前完成年度工作目标。要抓好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强化工作督查,强化执行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实用与效率相统一的管理机制。

(四)提高工作效能,建设良好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建设,是以行为规范建设为重点,形成全系统价值取向的共同行为准则,是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结果,是核心价值观在行为方式的外在表现。

一是规范基层司法行政执业行为。积极开展司法行政职业形象建设,增强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恪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培养言谈举止文明、庄重、待人热情的良好风貌,使用规范、准确、文明的语言,树立基层司法行政良好的职业形象。大力开展司法行政职业道德建设,努力使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职业行为规范,自觉遵守职业操守,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

二是加强基层司法行政人员素质培训。从善于调查研究、学做群众工作、增强协调能力、打实文字基础、争做业务能手和严格自省自律六个方面入手,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学习新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三是大力开展文明窗口建设。以窗口建设为突破口,倾心打造服务“近距离”,办事“零障碍”。特别是直接面对基层人民群众的法律援助窗口、调处服务中心接待办公室,要推行规范的文明用语,强化行政服务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落实“一站式”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四是开展生动的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就是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大力推动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在落实“六五”普法中,结合法制教育中心和法制公园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基层“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活动建设,结合“勤廉星级单位”评比活动,努力营造勤政廉政良好氛围。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通过听取廉政教育专题讲座、开展读书思廉活动、参观图片展、观看主旋律电影等方式,切实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树立广大基层司法干警为民、务实、清廉形象。

四、全面加强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履职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长期重要的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广泛,需要全局各部门深入研究、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是我市司法行政机关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和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上下齐心,为我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二是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成立局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副职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注重发挥支部、工会等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结合部门工作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要把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与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等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篇9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媒介环境。文章从媒介的演进考察各时期价值观引导的特征,并认为,由媒介

>> 媒介演进中的价值观引导:历史嬗变与当代审思 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汉字价值观的历史嬗变 当前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审思 传统新闻价值观在现当代的嬗变 当代文学批评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 论农民价值观的嬗变与当代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审思 灌输理论的当代冲击与嬗变探析 新媒介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培育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历史回眸与现实审思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及引导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殊性及其引导 藐视法庭罪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司法的民主化走向 当代青年价值观与实现的塑造 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嬗变及当代价值 当代青年价值观念的演进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引导 当代生态伦理的实践取向及其现实审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新浪网. 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全球第一[EB/OL].[2012-10-08]..

[17]段京肃,杜俊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9.

[18]毕玉.境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新闻界,2008(1):32.

[19]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9―241,244.

[20]北青网. 重庆中学生课间操改跳《江南Style》[EB/OL].[2012-10-28]..

[21]四月网. 外媒:《江南Style》在中日冷热不均[EB/OL].[2012-10-08].http:///2012-10/1186217.shtml#blz-insite.

[22]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史[M].吴昌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40.

The Values’ Guide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Media: Thoughts abou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Era

LUO Dia,WEN Jianlinb,LAI Binggena

(a. Student Affairs Office of CPC Committee; b.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P. R. China)

Abstract:

篇10

一、活动宗旨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文化活动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法治xq”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活动内容

(一)“国学经典伴我成长”诗咏大赛

1、活动主题: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营养,健康快乐成长。

2、比赛时间:2015年12月26日

3、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广局

(二)“我爱我家”美食烹饪大赛

1、活动主题:加强和谐家庭建设,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环保的科学理念和生活方式,通过开展“我爱我家”家庭厨艺大赛,挖掘xx餐饮特色文化,引导家庭成员践行家庭美德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构建幸福xx绿色和谐、团结向上的家庭氛围。

2、比赛时间:2016年1月4日至15日

3、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市旅游局、市文广局

(三)“法治xq”知识竞赛

1、活动主题: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各族群众的法治观念,推进“法治xq”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2、比赛时间:2016年1月20日

3、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zd委、市司法局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踊跃参与,抓好落实。同时要针对各单位自身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势多样的文化活动。

2、紧密结合实际。各单位、各部门要围绕系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情歌颂xx发展巨变,进一步鼓舞各族干部群众斗志,明确方向,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建设幸福xx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