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03-15 00:2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竞争力

篇1

加大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

目前,中国正处在生死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未来的30年,中国正在翻越工业化的最后一道门槛。那么,如何翻越这个门槛?如何才能摆脱数字“迷信”与盲目乐观,在质的层面上提高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自主创新现在成为各行各业的“杀手锏”,也是企业、单位行动纲领的代名词。创新的途径很多,比如,持续性创新致力于提供更好的产品,进入更高端的市场。还有一种创新,姑且可称之为“破坏性创新”,该模式并不旨在提供更好的产品。相反,通过引入与现有产品相比尚不够优的产品和更多服务来取胜。比较简单、更加便捷与廉价的产品对新的或者不太挑剔的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如近年来经济型酒店的蓬勃发展,低配置电脑的成功,连锁超市对百货商店的颠覆。为了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投入到持续性创新的过程中,对于“破坏性”创新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效运用。

此外,还有一个创新路径。当一个国家具备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和发展条件,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政府必须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我国逐步迈进了这一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当今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主要并不取决于生产的中间环节,而是取决于企业产前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后的销售服务环节。而企业要形成生产前后两端的竞争力,就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要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还要加快产业价值链转型,拓宽企业价值的成长空间。

在跨国公司的战略转型过程中,我国一些企业利用自身劳动力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特点,通过“贴牌”、“代工”等方式大量承担了跨国公司的加工业务,扩大了产能,形成了庞大的生产加工优势,其产业价值链逐渐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型”。这种“橄榄球型”的产业价值链在开始的时候对这些企业是有利的,但时间长了就会削弱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游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壮大。近年来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在产业价值链上游加大研发力度,同时在下游拓展国际化渠道,通过战略转型不断取得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从价值链理论中会得到这样的启发: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来自该行业某些特定环节的竞争优势,抓住了这个关键环节,即战略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如高档时装的设计能力,餐饮业的地点选择,计算机的CPU及品牌,这些就是该行业的战略环节。要高效率地提高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就势必要在价值链的处理和战略环节的创新选择上投入更大的精力物力。

国际上主要的竞争可以分为产品开发、制造工艺、营销艺术、要素成本四种主要类型。德、日、美、中世界四大贸易强国在选择各自国际竞争类型上都有自己侧重的价值取向与发展倾向。通俗点来说,德国强于产品开发,日本在制造工艺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更善于在营销艺术上做文章,而中国则在要素成本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如不能在巩固自己在要素成本上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步伐投入到产品开发、制造工艺、营销艺术的自主创新上面去,那在日后的全球竞争市场里中国将越发处于弱势地位。

篇2

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是专业报纸创新的前提。思维创新应该有三个方面:第一,认识的创新。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专业报纸市场的机遇和挑战,重新来审视现有的市场格局与营销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的运营模式和方法。第二,方法的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就需要大胆地尝试新的机制,使用新的方法,逐步改变传统的编辑、发行和管理框架。第三,理念的创新。以科学的心态看待报业变化,以市场的规律权衡进退,以读者的需求衡量得失,以有效的数据辅助决策,创新一切可以创新的东西。

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在改变原有办报体制和模式的过程中获得灵感。比如,现在大部分专业报纸的观念是趋同,而受众的心理是求异。针对这种情况,专业报纸可以在层级管理上鼓励创新,改变传统的采编、发行机制,突破惯性思维和趋同思维,尊重员工的个性化和独创性,鼓励思想碰撞和自由创造,发挥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来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营造创新的氛围。

产品创新

编辑是产品创新的关键,因为编辑直接面对读者。在报纸行业,产品创新常被称为“改版”,即编辑以读者为对象进行市场调查,了解读者新的阅读趋向,然后确定改版内容。专业报纸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产品创新:

一是讲深度,有内涵。专业报纸应该在深度和内涵上深挖,提升版面价值,使读者阅读直观、方便、赏心悦目,给读者带来信息、情感、娱乐、教育、审美等诸多方面的满足;还可以通过扩版来调整现有的版面构成,增加一些更吸引读者、更具竞争力的栏目内容。

二是美化版式设计。版式设计是影响报纸形象的重要因素。编辑必须扩大思路,既要使内容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要考虑到读者的审美要求,以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当今是读图的时代,报纸可以多刊发一些图片,画面因其形象直观,常有“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三是提高印刷质量。印刷质量事关发行,由于专业报纸大多有分印点,印刷标准不统一,影响了报纸的美誉度。

四是加强报纸审核。必须建立专业报纸特有的、科学合理的评报体系,完善审核人、审核办法、鉴定依据等相关审核制度,把审核工作做细、做到位、做扎实。同时,加强专家审核工作,定期将报纸送往专业报纸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不合格产品不流向市场。

发行创新

发行创新,是指运用差异化战略,对全国读者和各地经销商的综合情况进行合理的市场布局,并以此制订发行服务、促销和管理等各项措施。专业报纸应根据市场新情况,进行发行创新,确保市场份额,实现重视服务求发展,降低成本谋效益之目的。

一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监测体系。当前,专业报纸的市场化已经深入到生产、发行等一整条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然而很多专业报纸的市场意识却不是很强,这很危险。专业报纸应建立完善的市场监测体系,紧密跟踪市场和读者的需求,这对于报纸的长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以目标责任制为原则,开展对经销商的绩效考核,提高经销商的积极性。同时做好对经销商的培训工作,并因地制宜调整经销模式,提高发行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看准市场,做好分析和定位。积极收集同行业报纸信息,并加以研究,不断修订发行政策。对没有完成任务量或存在问题的经销商进行市场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和调整。同时,给予经销商优惠政策,由经销商自己制订和实施符合本区域的发行政策。

四是强化市场调研,做好服务配套措施。正确处理发行投诉,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发行服务,把读者满意度这一最基本的衡量指标落到实处,还要对促销政策、促销产品、促销方式等进行市场跟踪,使各种促销政策都能走在竞争对手的前头,以此提高专业报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改进和改造,以适应新情况下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条件。笔者认为,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人才、制度和文化。

一是人才引进。针对专业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的现实,加强专业报纸的人才建设。按照市场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一是引进,二是培养。只有不断引进人才,锻炼人才,培养骨干力量,建立兼职专家队伍,才能在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中做好人才储备。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规范发展提供保证。专业报纸应通过制度创新,引入利益调节机制,把分配、奖惩、考评、人才选拔及聘用等管理制度与市场挂钩,与订报量挂钩,也就是与贡献挂钩。这样,每个岗位上的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汇集成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环境。文化建设是报纸发展的催化剂,更是报纸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专业报纸的领导都应该自觉地做文化建设的第一倡导者、第一力行者,正确处理好报社的内部矛盾,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氛围,用先进的制度留人,用兴旺的事业留人,用和谐的环境留人,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团委的组织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有益活动,陶冶工作情操,活跃工作气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

品牌创新

品牌创新的目的就是逐步培养专业报纸品牌占据市场的能力。品牌创新是持续增强报纸竞争力的一个必要的战略,它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

一是重视品牌宣传。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科学的品牌推广计划,探索品牌建设的新思路。比如,策划举办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活动,与多种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有影响力的媒介进行宣传,使品牌建设做到系统、科学、有效,提升品牌价值,扩大知名度。

二是培养与读者之间的亲和力,这是专业报纸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培养与读者之间的亲和力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举办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和读者。公益活动作为一种广告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专业报纸通过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公益活动,关注时事,关爱社会,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加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构建专有网站。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在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传播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业报纸应该以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网站的价值所在。有了专有网站,一来便于读者了解报纸信息,二来能吸引读者,三来能留住读者。专业报纸还可以通过网站展示产品和服务,展示自己的综合实力,树立形象。

当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活动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创新就一定能成为专业报纸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篇3

(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生长是相伴共生的。没有创新,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就无从谈起。从产业角度来讲,企业成长就是创新的过程;就企业内产品项目来看,每一个新产品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尽管在创新的时间上有长有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最直观地感觉到创新是伴随着技术能力的提高、吸收、转化而进行的。例如,在长达70~80年的录像机产品创新开发过程中,汇集了许多电磁、电子、调频技术等看似不相关领域的信息、技术和知识,开发出了多种中间产品。尽管在开发初期,对终端产品无法描绘出准确、清晰的轮廓,甚至对产品的性能也无法提出特定的要求,但通过对上述技术的整合、放大与吸收,最终通过旧的和新的知识一体化而形成了录像机技术与产品。但是,我们在这一产品开发过程中,除了技术的创新发展还能感受到什么呢?那就是由创新所导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录像机技术最基础的部分是由美国人发明的,但美国企业没有意识到录像机未来的市场前景,因此没有注重开发录像机商业化的市场能力。20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企业认真分析了录像机市场前景,认定正是由于电视机的普及,才有录像机的市场生命,于是倾尽全力开发录像机的市场技术,八十年代录像机成为日本企业的专利产品。这一由技术形成的创新为日本企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整体和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首先,在于创新在哪一个层面上提供和保护了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果企业的核心优势所依赖的能力体系主要是由创新能力提供的,并且这一能力为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实行技术基础上的多元化战略提供了基础条件,那么创新能力或资产具有企业战略潜能。当然,考察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产业走势、技术进步、竞争者动向、消费者需求,等等。

其次,创新资产的独占性强弱和防止决策知识向潜在竞争者扩散的能力也直接影响竞争优势的保持。如果创新知识的暗默性随着时间推移很容易向明晰的知识转变,这意味着一个企业的核心贡献会由于能力不可仿制性的消失而减弱。这时仅凭借知识的特征造成仿制壁垒是不够的,还要采取相应的阻止外部组织仿效的措施。温特关于相关知识角度分类,即一种评价知识扩散状况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他认为,知识越是清晰可见,在运用过程中越是熟视无睹;知识越是复杂、成体系,从一个企业向另一个企业的转移越是困难。如果暗默性的复杂知识只在单个人身上得到体现,那么一定程度上易于传递,个人可以离开某一企业而受雇于竞争对手。甚至存在于个人本身中的部分知识可以作为企业“产权”的组成部分,对这种资产进行合法性保护的能力通常是非常有限的。然而,如果知识反映了在企业中积累起来的团队基础和经验基础上的能力,那么,这种知识的传递要么是不可能,要么非常困难。

再次,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还要分析创新的技术基础所赖以存在的要素市场状况。如果竞争者通过要素市场很容易购买到创新的关键技术或相关资产,那么企业所赖以确立的核心竞争优势是短暂的。如果既难以仿制又无法购买,或购买成本极高而难以实现,由此确立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租金。

篇4

工程咨询能力对承包商是否能获得大型工程项目有着重大作用,就这个意义而言,工程咨询有着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的调查,近几年国际工程咨询市场的年营业额在4000亿美元左右,前景十分广阔。我国企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涉足国际工程咨询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一点一点地进步,但纵观全局,表现仍不尽如人意。

ENR今年7月公布的2004年全球200强设计商中国有13家企业上榜,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家,排位名次也普遍前移。2004年,协会会员企业中有80多家在境外开展工程咨询、设计业务,新签合同347份,合同额3.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47亿美元,同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是国际经营业绩较好的年份,显现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工程咨询设计市场中经营能力上升的苗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设计施工单位在勘察设计、工程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依然较弱,总体规模太小,大项目少,国际市场份额占有率还很低。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分工、合作和竞争的激烈化,我国的工程咨询企业在管理体制、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亟待完善和提高,在加入“WTO”后过渡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咨询设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对新的挑战,我们曾走访了一些企业,听取他们意见。一些对外业务较多的单位,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实践体会,认为影响我国咨询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工程咨询国际化水平不高,多数承包商不能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咨询,无法与大型的国际承包商角逐EPC、BOT等大型项目。由于国际工程一般通用的合同语言和交际语言是英语,我国的许多工程技术人员虽然专长于某一技术领域,但英语的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不高。

另外,我国的技术资格长期以来采用评议制,这与国际普遍通行的注册制度不接轨,近几年来,在某些行业也开始试行注册制度,目前大多尚未与其他国家达成互认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工程咨询业的国际化。

二是长期以来采用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导致工程咨询起点不高,难与建立在集约型经济模式上的发达国家的工程公司竞争。

三是在开拓国外市场方面,企业间的联合、互补,发挥行业力量的意识不强,把工程分包给外国公司,然后外国公司又倒手承包给中国企业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所承揽的项目行业领域不宽,工程雷同,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核心业务在国际市场未充分体现。

四是基础工作薄弱,标准化程度低。西方国家由于较早采用EPC、BOT等承包方式,并制定了比较成熟的合同标准范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而我国工程咨询设计单位真正熟悉上述合同条件的不多,有相当多的企业没有适应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要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对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不够熟悉,难于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

五是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开发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不多。

六是行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公司数量太少,业务领域不宽,核心业务优势不明显,很难进入国际咨询行业的前列,国际市场占有份额难于突破。

七是国内市场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开放,人才流动加速,造成企业高素质人才的流失。据企业反映,目前有些大型设计施工单位的人才流失率已达30%,对企业的发展相当不利。

我国的设计咨询和施工企业,在体制、机制、技术、管理等方面都还不完全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应加大内部机构、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快科技进步,以多种形式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与国内外创新型企业的合作,建立研发机构,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争取在今后几年内,使我国工程咨询业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大的规模,迈向新高度。

如何提高工程咨询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业内人士提出:

首先,国家应对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咨询公司实行扶持政策并创造良好的国际竞争环境。

在担保、出口信贷等政策上实行优惠,鼓励工程咨询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当前我国工程咨询公司的规模还比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应当建立国际工程咨询基金,用来补助因投标国际工程咨询业务失利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工程咨询公司,从而使这些咨询公司能放心大胆地去开拓国外业务。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充分利用WTO的多边磋商机制,加强政府谈判力度,为我国咨询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排除障碍,特别是歧视性待遇和技术性壁垒。目前工程咨询业最大的市场进入壁垒是执业资格,应争取尽早解决我国与他国执业资格相互认可。

充分发挥我国驻外使(领)馆等政府派出机构及其他渠道的作用,与有关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建立固定的信息交换机制,广泛收集信息,为工程咨询公司建立国际商情网。

实施“大经贸”发展战略,为开展对外工程咨询创造条件。对外援助项目、对外投资项目在项目的立项时,应要求由我国的工程咨询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工程咨询公司进行评估以保证投资的效益,同时还应要求由我国的工程咨询公司进行设计及监理。我国对外援助的项目履行方式应尽量采用D&B(设计建造)、EPC(设计―采购―建造)、BOT(建造―营运―转让)等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还可使我国的咨询公司有更多的实践这些新方式的机会。

第二,工程咨询公司应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

同一专业领域的咨询公司可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形成某一领域差别性的国际竞争优势。我国大型国有企业正在进行这方面的重组,对一些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行业的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应集中力量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特别是通过同行业的联合、兼并,突出自身的优势,从而打造进入国际咨询行业前列的条件。

不同专业领域的咨询公司可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形成差别性竞争优势。我国目前以前期咨询为主的工程咨询公司和各行业以设计为主的工程咨询公司应进行一定的联合或兼并,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兼并各领域的公司,扩大了总体规模,同时在各个专业领域也取得了差别性竞争优势。

工程咨询公司可以与承包商联合,从而形成产品的纵向差别性优势。这种联合或兼并主要是适应当前D&B、EPC、BOT等项目履行方式的需要,工程咨询公司对产品的价值链的干预从前向后延伸,从而增强自身的差别性竞争优势。特别对于BOT项目,项目的取得是从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开始,在我国的承包商目前普遍尚不具备这样的咨询能力的情况下,工程咨询公司的龙头作用就更加重要了。

第三,工程咨询公司应加强现代营销意识。

工程咨询公司的营销观念应从产品导向为主转向市场导向为主。一般来讲,工程咨询公司作为一种专业服务公司,其营销观念很容易为产品导向型,在进行咨询服务时常常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能做什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咨询质量和降低咨询成本,然后再到市场上寻求顾客。这种观念显然已不适应当前的国际工程咨询竞争的需要。我们的咨询公司应当从国际咨询市场出发,针对市场的变化、顾客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咨询服务,从而使我们的咨询服务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灵活性、反应性和满意性。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在国际工程营销中起的作用愈来愈大。因此应加强电子商务的应用,使之成为业主与承包商沟通的平台,构筑自己出色的网络营销。

还有一点,就是争取进入国际金融机构的短名单。国际上一些金融机构如世行、亚行对工程咨询公司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公开招标的。通常是从其自己建立的工程咨询公司名单库中先调出“长名单”,再选出“短名单”,然后再从这些公司中竞争选择。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重视还不够,因此,我国的工程咨询公司应积极争取在这些国际金融机构注册登记,并经常补充自己新的业绩,以便能够进入“短名单”。

第四,加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篇5

一、“绿色消费”潮与绿色贸易壁垒呼唤企业要提升环境竞争力

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单从百姓消费趋向看,“绿色消费”潮已席卷而来。从时装、野菜、绿色包装、绿色食品到绿色建材、乡村别墅,从绿色家电、生态玩具到绿色汽车,人们生活的领域都在被“绿色化”。绿色消费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消费,绿色产品将成为21世纪最为热点的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绿色产品的全球市场,1993年为2800亿美元,1997年达4260亿美元,2000年达6000亿美元,2007年则超过1500亿美元。世界销售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就是绿色产品。那些符合环境要求的、具有安全无污染特点的绿色产品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94%的德国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会考虑到环保问题;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付出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

从我国看,大多数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开始觉醒,对绿色消费品怀有好感并有潜在的购买欲望,虽然受收入水平影响这种欲望不可能完全得以实现,但伴随着收入的提高,绿色产品消费会呈迅速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许多超市都竞相开辟了“生态柜”“生态角”等专营绿色产品的专柜,这对顾客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会起到诱导和导向作用。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消费者,愿意出较高价格购买绿色消费品的比率高达33.3%,月收入600元~1000元的消费者,这个比率为23.6%,月收入300元~600元的消费者,这个比率为20%。即使是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消费者这个比率也达到了10%。当然,如果绿色消费品与非绿色消费品价格相同,人们选择绿色消费品的倾向性则更强: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比率为50%,600元~1000元的比率为58.8%,300元~600元的比率为64%,300元以下的比率为50%。有专家称,高收入者目前已成为我国绿色消费的先锋,它们将迅速带动整个消费群体转向绿色消费。在这种绿色消费浪潮的冲击下,绿色化程度低的企业,非绿色产品为主打产品的企业,其市场竞争力会越来越小,利润率会越来越低。如果不尽快增强环境方面的竞争力,改变现状,被淘汰出局不可避免。

下面,我们再放眼国际。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们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跨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但是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已经开始严重困扰许多外贸企业的生存。绿色贸易壁垒,是近几年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它是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旨在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制定的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标准,以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商品的种类从食品、服装、日化产品到机电产品、医药产品等,无所不包,只有达到环境标准的产品才允许进入市场。如欧盟已于2006年1月起开始实施《欧盟食品与饲料安全管理法》,该法案除了禁止带有320种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在整个欧盟市场销售外,还要求食品生产与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即“始于农场止于餐桌”的全过程,都要符合新出台的一系列标准,否则欧盟委员会将取消其进口资格,并将相关外国企业列入“黑名单”。日本从2006年5月起,正式推行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所涉及的农产品由130种增至135种,被检测允许存在的残留农药由724种缩小到229种,农药残留标准由9000个增至2.8万个,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难度增加。

我国是世界第七大出口贸易国家,年出口额已超过2500亿美元。目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和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他们约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而这些国家或地区恰恰是“绿色壁垒”最为森严的地方。它们环境技术标准繁杂,绿色检验检疫苛刻,为企业出口设置了很高的门槛。许多出口产品因达不到进口国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检疫标准”、“绿色包装标准”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仅绿色包装制度的实施就造成了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对美出口受到影响。另外,据有关专家统计,以发达国家公布的绿色标志产品类别测算,我国受影响的出口产品额约占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二、提升环境竞争力,企业和政府都应有所作为

1.就企业来说,为提高环境竞争力,应该做到:

(1)组织专门人员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积极研发绿色产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迎合人们喜好绿色产品、崇尚自然的心理,跨越“绿色壁垒”,在经营上获得成功。比如,海尔和新飞两个品牌的冰箱都有绿色全无氟标志,这个标志真可谓是“一箭双雕”,不仅刺激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额,还树立起企业的绿色形象,切实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环境竞争力。再比如,我国“波司登”、“雪中飞”、“康博”、“冰洁”、“冰飞”五大品牌的羽绒服也是通过实施绿色管理战略,把绿色、环保、健康的消费时尚引人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全过程,适应了国际市场对绿色消费的需求,最终在中国纺织品市场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乘着“绿色风”走出了国门。

(2)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计划,探索企业自身的“绿色”发展模式。具体来说:①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统一绿色产品标志形象识别。②搜集绿色信息,开拓和占领相应的国际绿色市场。③产品从设计到材料的选择,产品结构、功能、制造过程的确定,包装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至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都全面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④选择绿色营销渠道,选择有信誉的批发商、零售商,设立绿色专柜、绿色专卖商店或绿色连锁店,开展生态商业销售活动。⑤开展绿色促销活动,企业要利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及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宣传自己的产品,扩大知名度,铸造绿色品牌。

(3)建立专门的国际环保法规、条例的信息收集机构,深人研究国际绿色壁垒的新措施和新条款,掌握环保标准的国际新动态新规则,“绿色技术标准”。早预警、早准备,打破壁垒,扩大出口。

如2006年5月29日日本开始实施“肯定列表”制度。这一制度是为食品(包括可食用农产品)中农业化学品(包括农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项新制度,其中,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10000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对尚不能确定具体“暂定标准”的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将设定0.01ppm(即亿分之一)的“一律标准”。一旦食品中残留物含量超过这一标准,将被禁止进口或流通。该制度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肯定列表制度”不仅设限的产品数量大幅增加,标准更是极为苛刻。由于我国仅制定了137种农药的477项残留限量标准,98种兽药的658项残留限量标准,与该标准相差较大。而日本一直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因此,对于我国的农产品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敏锐的嗅觉,及早收集、研究这一信息,就会在出口上限于被动。

(4)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有全球性国际影响的标准。WTO的技术壁垒协议强调在一切需要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地方,如已经相关的国际标准存在,各成员应首先采取这些国际标准,因此可以说获得ISO14000认证就相当于取得了进入世界市场的“国际绿卡”。拿到这张绿卡,才能扩大出口,参与国际竞争。现在我国已有一部分企业通过了该项认证。比如,我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通过ISO14000认证,减少了产品出口过程中的障碍,扩大了海外市场的销售量。然而像这类企业在我国国内所占的比例还很小,我国需要大多数企业具有这样的资格。

2.就政府来说,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扶植职能,以多种措施扶持企业提高环境竞争力。

(1)面对有关环保标准偏低的现状,应参照欧美标准,加紧制定修改环保法规和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可以防止和消除大部分技术壁垒,目前我国的19118项国家标准中仅有43.1%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且标准时效性差。因此,我们需要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标准体系进行改进,力求与国际标准靠拢并接轨。

(2)通过“有保有压”的方法为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鼓励和引导企业由传统型向环保型转制,给予环保类企业一定的额度的环保补贴;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降低环保产品的单位成本;可在某些行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绿色激励基金,提供减税减负、低息贷款等财政货币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等方面,支持环保型企业的污染整治、生产线的改造以及绿色产品的开发、研制等工作等。

篇6

现在很多求职的大学生都会遇到和晓文相似的问题,是当初选择专业错误?还是实际工作对专业要求变高了?其实,大学教育本身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时的茫然与失望,其实来自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自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有专业知识的积蓄,还有个人经验的累加,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当中。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被成功学喊滥的词汇――核心竞争力。

在人才市场上我们经常看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用“冰火两重天”来描述都不为过:一方面热门企业的展位前,毕业生挤破了头,而小公司的展位却乏人问津,这种现象的好坏姑且不论,只说要在热门企业的成千上万的报名者当中脱颖而出,你拿什么当资本?在人才市场里,我们见多了自信满满的大学毕业生,但滚滚洪水般的求职者中,这样的大学生又是那么多,你怎么能引起招聘企业的重视?这时,核心竞争力就显得意义重大。

简单地举例,同样过了英语四级的毕业生,如果你英语口语极其流利,而别人只是会哑巴英语;同样文科专业毕业生,如果你发表了众多作品而别人没有;同样是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你大学时期参加软件设计比赛获得奖项,而别人没有;同样是社团成员,你参加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工作,而别人没有,这些对比最能显现出核心竞争力的意义。有时,这样的一点能力就能让你在众多求职者中显得出类拔萃。

概念: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

普哈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何谓核心竞争力?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虽然核心竞争力最开始只是适用于经济学中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并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它的概念逐渐被引申到了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现在个人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被人认同,这一方面是近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在发展当中意识到,如果企业要在激烈市场中具备竞争力,就离不开企业里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看上去比较简单,尤其针对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大多是实际应用方面的要求,但如果放在大学生身上,这些要求却极为精确地补充了目前大学生身上所缺乏的、必要的就业素质。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自己独有的专长;除了具备服从领导的职场观念,还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除了具备默默奉献的从业理念,还要有坚强的、能抵御各种挫折的意志品格。这些素质的具备,才能真正让一个大学毕业生具备了竞争优势,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才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和社会都需要的人才。

五“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可以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概括起来说它体现为五个“力”,即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在他们是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本,通过不断学习,大学生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思维力恰是这些产品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思维力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发现能力、分析能力的基础,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不但可以把知识直接转化成实践的动力,还能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这个过程是人才成长的过程,基础却离不开思维力。

意志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推动学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迎难而上、不断进取。在工作之前,大学生和社会几乎处于隔绝状态,意志力的体现比较单一,而社会人要具备的是面对压力的坚忍,面对挫折的坚韧不拔,这是大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磨练的。

凝聚力是重要的人格魅力,它使大学生形成对自己的克制力,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对组织的领导力和维系力。学校和社会的构成不同,社会中的群体必须服从某种规则,这如同工厂里的规章制度,它们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很多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第一个不适应的感觉就是受“约束”,其实这种“约束”就是行为规范,企业需要团结的力量,具备凝聚力的团体才是不可战胜的。

适应力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能力,它使大学生具有超前的预测性,能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用最优化的方式和最小的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适应生存环境是我们人类的本能,而适应社会的需求,或者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这是大学生要面对的适应,适应力让大学生可以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而不是游离于企业或者社会,这个能力考察的是年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创造力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能直接体现个人的价值,是把知识、技能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核心的能力。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作力可能就是如何推广自己,如何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这一点点的创造力可能就是以后巨大创造力的前奏。我们对于人才的要求的终极指向,还是看他是否具备创造力,任何一个企业看重的也正是人才的创造力,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真正的“金子”。

从现在开始,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并非一般竞争力,如果说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十倍努力的话,那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就需要百倍的努力。大学毕业生只有把握住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就业求职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此,职场专家给出的建议可能更适用:

首先,要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究竟达到什么程度,这个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了解。这种了解可以是多方面,比如对自我知识水平的评价,对自我动手能力的评价,对自我潜能的估计,以及对自我综合素质的估量等等。在一些测评网站上有类似表格,可供选择。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能帮我们认清现状,并以此为根据,制订适合自己的长远规

划。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是否这个梦想就是我们的职业目标呢?职业目标应该是在大学时代就要确立下来的,这个目标可以帮助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社会实践,并防止你在以后的职场中迷失方向,尤其是大学生初入职场受挫时,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可能帮你克服很多困难,并将最终决定你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人把职业目标比做“人生的明灯”,这个比喻很形象地道出了确立职业目标的重要性。

第三,参加必要的就业培训。大学生要明确一点,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大学课程里很多都是通用性知识,这些知识说重要是因为必须具备,说不重要是未来的工作里可能用不上,那么这时大学生就需要参加必要的就业培训。一个有职业目标的大学生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职业培训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掌握部分专业知识,例如各种证书培训,这种培训不但让大学生获得实践知识,还能在找工作时多一份自信,多一个机会。

第四, 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实践。现在可供大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很多,社会实践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赚钱,还有一个意义就在于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缩小学生和社会人之间的距离。问题是参加社会实践需要有选择,在你确定了职业方向之后,最好选择和这个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用有限的社会实践机会,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当然,未来的就业里,你也可以比较顺利地适应新的工作。

篇7

新媒体的崛起必然导致纸媒消亡吗?在新媒体成长的足音中,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纸媒竞争力在哪里?

新媒体与报纸的竞争力比较

报纸遭受新媒体的强劲挑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报纸的主流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动摇。据统计,2008年全国主要纸质媒体的广告总额仍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发行量也维持在高位,传统纸媒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显然,新媒体对报纸的冲击,心理震慑要超过现实影响。

下面具体分析新媒体与报纸的优劣:

1.新媒体

(1)优势

a.开放性:网络是没有边界的,不受地域限制。

b.实时性:网络媒体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

c.容量大:报纸版面有限,而网络没有空间的限制,纸媒的报道是线性的,而互联网的报道是网状的。

d.交互性:网络媒体的技术特征,使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沟通成为可能。

e.易检性:在网上,查以前新闻,查相关新闻非常方便。

(2)劣势

a.传播工具不易携带,比如网络媒体,必须以电脑为工具,受技术工具的限制较为明显。

b.信息芜杂,真假难辨。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信息,人人都是记者,但信息缺少严格的把关程序。

2.报纸

(1)优势

a.实物形态:纸质媒体具有感性特征,报纸拿在手里是可以感觉到的。

b.携带阅读方便:一份报纸带在身边,可以随时阅读,给人以浏览的。

c.可信度高。报纸的信息一直给人以权威的感觉,真实性被奉为报纸的第一信条。

d.安全性:报纸上出现虚假信息,读者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因为有约束机制的存在,使利用报纸信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2)劣势

a.时间限制:报纸有制作周期,周期以外的新闻不能及时反映到报纸上,不能对即时新闻做到全覆盖。

b.容量限制。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主流大报无一例外进入到厚报时代,但是版数再多的报纸,也有容量边界。

c.单向传播:从报纸诞生之日起,就被认为是一种单向传播的行为,这种传播方式的性质否定了受众的主动介入。

不难看出,报纸和新媒体各有优劣,而且特点明显。他们之间并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阅读报纸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从报纸诞生就已存在,并不会因为新媒介的出现而发生根本改变。除非有媒介完全取代报纸的功能,否则报纸生命力不会戛然而止。

放大优势是报纸的生存路径

在与新媒体的比拼中,报纸要赢得地位与市场,关键是要扬长避短,放大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媒介的群雄逐鹿。

1.做真,打造公信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报纸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真实,在“真”字大旗的引领下,报纸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传统纸媒长期积累的崇高地位,不可能因为新媒体的冲击,一夜间凋零。在电视、网络等多个资讯渠道存在的情况下,许多人还是愿意通过报纸获取信息,说明报纸的影响力还在,我们要珍惜报纸的引导力。报纸要生存,就必须借助品牌优势,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具权威性。

2.做精,打造注意力。新媒体以量取胜,它的开放性和自由表达方式拓宽了媒介的传播内涵和外延。而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虽然引导力很强,但往往很正统,不够活泼。我们提出做精,就是基于新媒体粗加工的特点,进行精耕细作。精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形式上更精致;第二,内容上更精炼。我们要以专业的眼光,站在读者的立场,在庞杂的新闻信息中,选取最精要的部分,在报纸上呈现。

3.做深,打造穿透力。近年来,深度报道、背景报道是报纸竞相采用的报道方式,它是平面表达的纵向掘进。报纸做好深度报道,不光是形势所逼,而是一种竞争手段,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报社的采编力量雄厚,专业素养高;其次,版面的扩容为长篇深度报道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第三,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为挖掘深度报道素材提供了强大源头。

和谐共生,走向多介质融合新格局

传统纸媒的魅力犹存,新媒体的发展潮流不可阻挡。打造报纸的竞争力,并不是要自我封闭,排斥报纸向新介质的渗透和延伸。相反,要从媒介市场发展的新情况出发,携手新媒体,向受众提供新鲜多样、真实全面的新闻产品,实现多媒介的和谐共生,实现互助共赢。

篇8

一、产业集群降低了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从简单交换到非个人的交换形式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分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费用(PC)下降,但另一方面,又会使市场的交易费用增加,其中交易成本是指交易行为发生时,伴随产生的信息搜索、交易条件谈判与交易实施成本;交易费用的提高有时会抵消专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好处。

从企业生存环境角度看,中小企业在专业化生产降低了生产费用的同时,伴随着交易费用的增加。当交易费用的增加远大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生产费用降低时,所有的生产与交换活动都会被整合到企业内部以达到成本的最低化。这样一来,我们所熟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通用企业”就会应运而生。

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引起的交易费用的增加。中小企业通过结盟与其他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在获得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费用降低的同时,通过集群降低了交易费用,则企业就不会将所有的生产环节内部化,而是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外部化,自己则专注于最具竞争力的价值活动,以实现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利益。

二、产业集群降低了企业道德风险发生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有限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进行,所以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关于“有限理性”的预设表明,人拥有的知识能力和决策能力是有限的,不仅受到物质因素和环境不确定的影响与限制,还受到诸如记忆容量、判断准确程度、计算能力有限性的限制。这一预设的逻辑结论是:必须通过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来预防和弥补人理性的不足。制度的存在匡定了交易者的行为界限,能够减少(虽然不能彻底消除)预期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那种有利于交易重复进行的制度安排。产业集群制度的出现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能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识环境的能力并规范人自身的决策行为,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

产业集群的形成有效地抑制了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以及企业之间的高度信任关系是难以建立和维持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往往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常态,企业间的交易很容易陷入一次性的交易的囚徒困境博弈之中。假定在市场上有任意两家非集群企业A和B,在交易中企业A的策略空间为(守信、不守信),企业B的策略空间为(守信,不守信)由于非集群企业交往可能是一次性的,同时对机会主义的惩罚机制只能是个人实施的一次性惩罚。在这个博弈中双方都存在占优策略,就是不守信。企业间交易往往陷入一次性信任博弈的囚徒困境。

而在集群组织中存在着信任的自律机制,假定企业A分别为产业链中的一个下游生产厂商,企业B、C、D、E、都为产业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企业A和B、C、D、E之间的关系是委托关系,因此同样存在着诸如侵吞欺诈和质量控制等道德风险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不同的是与一般企业间的关系相比,集群区内的企业间对于不讲信用的惩罚机制发生了变化。

三、产业集群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

集群制度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在整个技术创新网络资源体系中,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知识已经替代劳动力、物资、资金、信息而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只有知识才是企业维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一切来源,技术创新正是通过企业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流动转化形成的。

篇9

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构建相对应的多层次指标体系。与一般传统产业相比较,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和环境开放、科研及开发资金需求多、产品多样化、更新淘汰快等特点。因此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特征,研究及评价其竞争力这样一个复杂的、关联性强的系统问题,应侧重于知识和科技研发创新能力、高新技术创新成果方面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方面的对应的投入与产出能力状况。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程度的不同,只有考虑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本文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综合性、可操作和可比性这五大原则,借鉴前人对高新产业竞争力指标研究的丰富成果,确保筛选出能够反映出竞争力综合水平的相关指标,将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产业产出投入、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产出能力三个层面。依据以上原则,选出代表性较强的10个系统性指标构成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指标产业投入中包含5个次级指标,即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引进技术经费支出(万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万元)、高新技术科研经费投入(亿元);主指标技术成果转化中包含2个次级指标,即高新技术项目建成投产率(%)、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主指标产业产出中包含3个次级指标,即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高新技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件)。

二、省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实证分析

依据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数据整理出本文所需的数据,首先根据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来构建产业竞争力整体评价体系,利用SPSS19.0对所整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而看出全国31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强弱,再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分类,根据各省市的相异点来比较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及聚类分析

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判断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要对所选数据进行统计检验。SPSS19.0检验结果显示样本的KMO(Kaiser-Meyer-Oklin)值为0.731;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BartlettTestofSphericity)的观测值为344.504,检验显著,可得出所选取的10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单位矩阵具有显著差异,即选取的原有变量和对应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样本特征根,确定提取出来3个公共因子。由所提取的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可以看出,这3个因子方差总和为81.921%,可解释原变量大多数信息,可进行因子分析。3个公共因子,其中主成分F1主要在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高新技术科研经费投入、引进技术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上有较高的载荷量,这5个因子可表示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状况,分别体现出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资源投入能力。因此,我们将该因子称为产业投入因子。主成分F2主要在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高新技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上的载荷量比较高,而这3个因子反映了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出成果的能力,可称之为产业产出因子。主成分F3主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高新技术项目建成投产率上有较高的载荷量,这2个因子能够反映出各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成果相应的转化能力情况,从而将该因子称为高新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因子。根据回归分析思想来计算公共因子的得分,再根据计算出来的3个公共因子得分,以旋转平方载荷总和中的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便可求出各省份的综合得分。最后,按照各地区的主成分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得分并予以排序,测算出全国31个省(市、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F1、F2、F3的排序情况。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使用Ward法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各省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情况,从得到聚类结果的树形图中可分出四大类地区:第一类:广东、江苏、北京。这3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很强。第二类:上海、山东、天津、浙江、四川、福建。这6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强。第三类:河北、辽宁、吉林、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江西、广西。这10个省(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三个主因子在竞争力方面虽差异较小,但是都比较弱。第四类:山西、甘肃、云南、宁夏、内蒙古、重庆、黑龙江、贵州、、青海、海南、新疆。这一类地区大部分省(市、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都很弱。

2.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对比评价

根据上述聚类分析地区的划分类型,四类地区都具有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包括了全国31个省域,每个省市都有相应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或者产业园区。各省市设立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包含具有自己当地的特色性的产业。另外各地区在同等或者不同级别的产业区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四类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性分析如下。广东、江苏、北京这一类地区占据了区位、政策等多种优势,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强。广东省与江苏省都属于沿海省份,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全面,国内及国外资源引进力度大,广东省是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核心力量,江苏省属于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角色。北京是我国政治73我国省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心,政府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多,它拥有全国多所高等学府,能够提供多种创新型高学历人才,它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这一类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但是该类地区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仍多处于借鉴、模仿学习阶段,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不能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变革性的发展。上海、山东、天津、浙江、四川、福建这6个地区中除四川省之外,其他5个地区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发达,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相对比较高。多年的对外贸易合作,对内的协作创新都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沿海省份充分依靠区位优势,引进和吸收其他较强的国家与地区的知识、资金与先进的技术,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革新、改造,而且创立高新技术新型产业,大大提高了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四川省虽位于西部,但是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在企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展快速,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属于领头羊。该类地区在投入因子、产出因子、产业转化因子三方面表现各异,存在较大的差别。各要素投入充足,但是产出不足,缺乏创新高效的产业技术,产业转型风险较大。河北、辽宁、吉林、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江西、广西这10个地区从整体上来看,分布比较均匀,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中部地区及西部中经济较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子都比较稳定。东北部地区属于老工业基地,经济衰退,资源相对匮乏,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低。中西部地区受本身区域位置所限,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新知识、新信息、创新技术的接受都具有滞后性。另外中西部地区被定位于发展农业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程度较低。山西、甘肃、云南、宁夏、内蒙古、重庆、黑龙江、贵州、、青海、海南、新疆,这一类地区主要集中于西部偏远地区,大多数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基础比较差,交通设施不完善,极其缺乏人才,产业发展的各方面基础条件都薄弱,这也是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最弱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篇10

1、自主创新在国家竞争力中具有核心性,要将“自主创新”摆在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突出位置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创新的要素不外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化力、外交力和资源力,这些要素又可以分解为若干方面,由各个具体指标组成。这些指标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面积、矿产等资源是个常数,而其他各个指标则是动态的、变化的,在这些要素中,起核心作用的则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它可以对其他要素产生倍增的效果。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力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2、自主创新在国家竞争力中具有先导性,引领着时展的潮流

在国家竞争力诸要素中,自主创新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带头、引领和推动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引领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推动和造就新的产业核心。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技术升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努力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3、自主创新在国家竞争中具有全面性,必须把自主创新贯穿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主创新并不仅仅表现在推动科技发展上,它往往全面地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仅仅作用于国家的经济力,并且也作用于国家的政治力、国防力、外交力、文化力和教育力。推进自主创新在增强国家竞争力中具有全面性,应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除了重大领域和关键领域里的自主创新,还要在企业、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生物、社会公益性研究等领域推进自主创新,使各个行业形成自主创新的新局面,从整体上增强我国的国家竞争能力。

4、自主创新具有自主性,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走自主之路,紧紧依靠自身的力量和资源

要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幅度地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树立“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理念,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自主之路,通过自身的力量和资源,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大关键领域里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力争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尤其是在原始创新方面力求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