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03-31 15:0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阐述我校的中医专业特点,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建议:培养高尚医德,树立“仁者之心”;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加强医学实践技能;加强就业指导力度;就业心理素质的调整与完善;拓展就业思路,提高就业成功率;以期为中医院校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就业竞争力;中医专业;方法与对策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在校大学生,需要对自身就业竞争力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或判定,以便为将来面临解决就业问题之时提供自我衡量和自我改善的依据。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主要体现在知识积累、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养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优势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脱颖而出,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1]。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作全面、客观的分析,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掌握“主动权”,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是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缓解的关键问题。对于医学行业来说,就业竞争力应包含优良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技能、开拓的科研创新能力、全面的求职技巧等诸多方面[2]。综合考虑到中医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有关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1培养高尚医德,树立“仁者之心”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了形成中医药特色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以及中医药学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和人文价值。中国传统医德强调“医乃仁术”,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因此,作为一名合格而有责任心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兼备医者的高尚的医德修养,本着医生所必备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耐心、细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担负起社会责任感,才能最终成就为医之道。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毕业生的核心素质,也是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根本素质。高等中医院校以培养医学人才为主要任务,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所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理应沉浸在“以人为本”“人命至重”“精诚合一”“德术并重”等中医学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中,使医学生们在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时刻警示自己,怀着一颗“仁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3]。因此,自学生入校之日起,就应该开始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培养与熏陶,灌输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宽容大度等优良医德医风,帮助他们稳定专业思想,深化专业认同感,端正学习态度,使之贯穿学生们的整个大学生涯,并嘱其作为医者一生所受用的行医和为人准则。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竞争力。
2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加强医学实践技能
毕业生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就业竞争力的最基本、最首要的要素。提升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方面。中医院校学生在1~3年级期间,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为主,通过主动而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以保证毕业前修满学分,为后期进入实习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在校期间,还应该鼓励学生获取医学专业各种资格和能力证书,为进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这对于提升专业技能具有促进作用。中医院校学生进入4~5年级时,将有大约一年半(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医院或医疗机构进行实习或见习工作。对于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们来说,就业前都会获得一些临床实习体验,但是,由于医学行业的特殊性,在掌握精准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临床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方面,具有较高标准和要求,因此,毕业实习期间的实操训练远远不够,不足以让医学生们获得熟练而自信的操作技能。所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运用能力为势在必行之举。我校在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我校现有各类实践教学基地118个,其中医学类实习基地70个(包括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教学医院13所,实习医院34所,西医临床教学基地11个);中药及药学类实习基地43个;非医药学类专业实习基地5个。对于我校毕业生来说,毕业实习就是接触社会,锻炼操作技能,实现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的最好途径。让即将毕业的学生获得更多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把在校获得的专业基础知识付诸于实践。在这一点上,毋容置疑,不仅是中医类毕业生,几乎所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均具有较其他非医疗专业更具优势的就业竞争力,我校学生亦不例外。近年,我校陆续开展了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以促进学校发展,实现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良性互动、互利共生。我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无缝对接,提高了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对那些在导师带领下有机会能参与到其中部分研究活动的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部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其他未有此经历的同届毕业生相比较而言,相应地在其就业竞争力上增添了砝码。另外,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和提出的建议,有针对性的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改进实践课程的安排,增加临床技能培训的课程,合理调整学生阶段实习课时,合理调整和安排毕业实习的内容计划,致力于增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临床操作技能水平,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3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我校已开展了各种就业指导,如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积极组织校际职业规划大赛并参加校外院校组织的职业规划大赛活动等,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但由于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影响和高校自身教学改革的约束,导致从毕业生长远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方面不足。通过跟踪采访发现,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少部分毕业生虽然完成了临时、短期的就业,但却没有将就业与择业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工作单位变动性较大,甚至频繁辞职、失业。针对就业指导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依据。
3.1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健全主管就业工作领导的责任,明确任务分工,增加就业指导中心常务管理人员的设置,让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更多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使就业工作队伍体现出既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特点。
3.2高度关注国家有关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宣传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使用海报、图表等毕业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将国家最新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到位。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求职需求,及时为其解读有关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军入伍、困难帮扶等政策措施,提高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将学科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延伸分析就业形势,协助就业定位,正确把握就业方向,让学生具备应时而动的心态。
3.3合理设置和增加就业指导课程,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环节
不定期开设专场职业创业指导讲座:优秀校友讲体会、专家学者讲形势、创业典型讲经验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规划职业生涯,积极主动就业创业,并可邀请他(她)们担任兼职导师,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创业方案。
3.4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
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合理确立职业目标,及时疏导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增强其应对竞争及挫折的抗压能力。同时,帮助毕业生正确评价自我,以及时调整符合自身条件的就业目标,避免好高骛远。
3.5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就业环节中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家庭的影响非常重要,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父母的期望性职业以及价值观等都会深刻影响到其子女的择业观。因此,在毕业之际,学校应该主动联系学生家长,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支持。通过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使家长也成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者,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有益的帮助,这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就业心理素质的调整与完善
客观认识自己,准确就业定位。在应聘过程中,结合自身个性特点、兴趣特长、未来发展的方向,选择相应的应聘单位所提供的岗位、职务和薪水待遇,不过高要求一次性成功的就业预期,以免走进“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误区,由此可能丧失许多擦身而过的就业机会。毕业生应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认识到在应聘时碰壁是正常现象,拥有足够的自信,力争好好把握下一次的机会,并有意识地寻找机会参与各类就业应聘会。
5拓展就业思路,提高就业成功率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目标不能仅限于专业对口单位,而是要拓展就业思路,选择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选择到社区、单位基层和偏远农村锻炼成长、建功立业,鼓励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推荐学生参与国家和省级的项目就业,选择踊跃响应国家政策应征入伍等。此外,我院每年均有约10%~20%毕业生积极参与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以适应医学学科专业不断变化更新特征的要求。紧密结合国家新推出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等重大战略,探索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渠道、新形态。在需求就业的道路上,要勇于尝试,把握机会,决不放弃,以寻求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成功率[5]。通过切合实际地分析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就业择业指导,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使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率得到稳步提高,从而提高我校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建波,李海滨,徐挺,等.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探究[J].电子制作,2013(18):223-224.
[2]何殷,舒彤,黄亮,等.加强医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提升就业率[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3):456-457,507.
[3]省格丽,蒋洁,孙湛.以中医药文化提升医学生的竞争力[J].新疆中医药,2014,32(4):81-83.
[4]杨春华,杨玲.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9,29(5):39-45.
篇2
关键词 外语专业学生 就业竞争力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DONG Wan, YU Lingzi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foreign students presented, analysis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petition for jobs, raised approach to foster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to further improve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employment.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cultivate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区域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外语专业人才作为沟通的必备桥梁,其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因而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职空间。然而,对于大多数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外语最终仅仅只能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当一些非外语专业的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与其相当甚至超过其时,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因此减弱,这也成为外语专业学生就职时会遇到的尴尬。面对这样的现实挑战,如何培育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社会、学校、学生本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1 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多以去企业就职为主。以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例,五年中本科生就职于企业的人数分别占当年就业学生总数的83.95%、85.07%、87.36%、86.15%、95.65%,五年中硕士研究生就职于企业的人数分别占当年就业学生总数的22.09%、30.10%、30.66%、41.67%、48.57%。由此可见,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职的比率逐年增加。
几年前外语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可以顺利在高校或事业单位就职,但经过前几年高校的扩招后,外语专业研究生的数量已饱和,各高校岗位已无空缺,仅仅需要引进少数高层次的人才,对外语专业硕士毕业生需求减少。目前外语专业研究生主要流向是企业和中学,其中在企业就职的比重逐年增加。这意味着近几年社会对外语专业研究生的需求从科研型向应用型过渡。研究生面临着与本科生一同在企业应聘的竞争。可见,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面临着尽快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另外,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呈现多元化态势,除了传统的外交外事领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金融、经贸、传媒、教育等领域就业。那些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具备金融、法律、外贸、外交、新闻、中文等知识背景的外语类毕业生,契合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深受社会欢迎,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
2 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分析
就业竞争力包涵多种综合能力,亦有多种解释,Howard(1995)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具有劳动力市场和雇主所需要和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1998)把就业竞争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发现潜能的自信。 根据国内研究的解释,可将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定义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 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审视当今外语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其中有长处也有短处,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
2.1 外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分析
(1)娴熟的外语表达能力。外语专业学生经过四年专业训练后,具备了较好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良好的外语沟通表达能力成为其就业竞争力中最大的优势,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外语专业学生对目标语国家文化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也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国际化视野与多元性思维。外语专业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会接触到外国政治、经济、文化,也会接触到一些外国人,多种文化与观念的碰撞,会激发外语专业学生的多元性思维。同时,通过语言优势,可以了解到全球最前沿的知识与学术动态及各个国家的发展状况,这使外语专业学生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时更全面、更透彻。
(3)优雅严谨的礼仪修养。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言方面,需要牢记一些敬语及客套话的惯用语,甚至对内对外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另外,外语专业学生通过对国外文化的学习,了解各国的礼仪规范,在平时就更注重自己的礼仪和仪表,把注意自己的形象看作是对别人的礼貌。所以说外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培养了良好的礼仪修养。
2.2 外语专业学生的劣势分析
(1)知识结构单一。外语专业学生面临着“有专业等于无专业”的困境。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单词记忆、语法梳理、阅读理解等方面,时间和精力上确实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在本科教育阶段,除了语言的学习外,学生对其他课程学习不够深入,知识面不够宽,所以在求职的过程中略显劣势。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经济贸易、电子科技等其他专业领域的涉猎,导致单一型外语专业学生不如复合型人才更具备就业竞争力。外语专业属于文科专业,在学习中主要注重识记与理解,涉及科学素质的内容很少,这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发展的不协调,不利于外语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就业定位偏高。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就业空间。由于涉外的单位往往薪酬较高、工作环境较体面,且基本都在较发达的大城市,所以外语专业的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在某些方面,或薪酬或工作地点,当期望与现实存在矛盾时,就造成了就业迟缓或放弃专业委屈就业,甚至暂缓就业或考虑出国继续深造。这是外语专业学生就业定位偏高,对就业市场和自我认知不充分而造成的。
(3)缺乏创新意识。语言学习从单词到语法,多数都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特别是惯用的表达方式不允许有任何创新与改造。这就导致外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激情与动力。但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依靠不断的创新而推动的。青年大学生作为创新的生力军,更需要培育创新思维,成就个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独特的创造力也是用人单位会看中的有效竞争力之一。
3 培育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
了解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外语专业学生的优势与劣势,可以从中探索培育其就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以下几个方面将成为有效提升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保持外语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国外合作办学的交换学习项目或游学项目,通过在目标语国家学习生活,增强外语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外语演讲比赛、外语辩论赛、翻译比赛、外语模拟面试、外语戏剧演出、外文歌曲比赛等专业相关的活动,把学生的专业学习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磨练。学校设置商务外语、翻译、外语写作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2)鼓励跨学科选修,打造复合型外语人才。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培养模式转变。外语专业学生在修好第二门外语的基础上,还可在经贸、金融、法律、新闻、旅游等专业进行辅修乃至双学位学习。同时,还应重视通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
(3)重视社会实践,提高就业能力。语言学习虽然是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但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工作对专业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实践是对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在工作体验中除了巩固语言能力外,还能够锻炼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心理调适等能力。所以,创造条件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国际赛事或国际会议的外事志愿者活动、交易会等会展翻译工作、外企公司、高校和中学的实习工作等等,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使外语专业学生尽早体验职场、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的同时,也能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缺口和岗位要求,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也可以根据现状及时地调整就业心态,拓宽择业范围。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还可以学会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获得更好的个人事业发展机遇。
(4)培养团队意识,培育合作精神。高校在激励学生展示自我,开拓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每一项工作都是由大家共同努力合作完成的。如何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如何使团队发挥最大的作用都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在学生活动中通过与同伴不断地沟通、协作,摸索如何将自身的创新和主张与团队协作统一起来,使大学生在求职竞争中在顾全大局、充分合作的基础上,不失自身的领导力与影响力,体现其出色的个人气度与魅力。
今后的外语人才应是跨文化的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国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还要深刻理解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状况,如此才能代表我国进行国际对话与合作,拓展我们的国际市场和文化影响。总之,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学生本人共同、长期的努力。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保持外语优势,打造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重视社会实践,培育团队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发挥外语人才的优势,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 郑雨兰,严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2] 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7.
篇3
(南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摘要:根据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本文总结出影响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学校方面,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方面,需调整就业期望值,夯实专业基础,增加知识储备。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英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12—02
收稿日期:2014—01—10
作者简介:解靓(1981— ),女,河南郑州人。南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分析
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增强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提供正确的导向,进而更有力地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以河北省某高校英语专业为例,2011年,该专业毕业生90人,其中78人就业,就业率86.67%,8人考取研究生;2012年,该专业毕业生127人,其中108人就业,就业率85.03%,17人考取研究生;2013年,该专业毕业生121人,其中106人就业,就业率87.60%,7人考取研究生。如果除去考研人数,该高校英语专业2011~2013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5.12%、98.18%、92.98%。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该专业近三年来的总就业率虽然比较乐观,但其中灵活就业率分别为88.98%、88.76%、89.74%,由此可见,除去灵活就业,英语专业的稳定就业比例是非常低的。
二、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英语专业过热,就业市场拥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在我国各个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英语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成为热门专业,我国从幼儿园开始就开设了英语课,社会的过度关注直接导致英语专业过热。基于此,高校不断扩招,几乎各类高校都设置了英语专业,使得英语人才的供给量迅速增加。此外,随着社会英语教育水平和培训机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和社会人员都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再加上海归人员,英语就业市场的压力逐渐增大,英语专业人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二)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存在一个很明显的弊端:重视英语语言学习本身,忽视其他知识能力,造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均衡,难以应对实际工作。以英语翻译为例,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外国文化素养,充当的仅仅是翻译机器,但两国文字之间的相互转换不单单是华而不实的“字斟句酌”,更重要的是要以深厚的两国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因此,英语教学不但要强化外国文化学习,更应该注重中国文化的教育,如果我们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只精通国外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和历史情况,却不了解本国的文化和历史,就如同培养了一个外国人,很难代表我国进行国际对话。
(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英语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较高,加上以往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外向型企业和大中型城市,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直接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此外,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出国和到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工作是很多毕业生心目中的“体面工作”,这种择业观不仅让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走进了追求功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一步到位等就业误区,更让他们陷入择业面过于狭窄的尴尬局面,最终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四)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我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而且,英语课得到了各级学校的高度重视,英语已经逐渐从一门“专业”回归到了“工具”。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此外,英语专业毕业生知识面较为狭窄,除了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强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外,其他方面所知甚少,缺乏除语言技能以外、能与职位匹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就业时并不具备优势。有些用人企业甚至指责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流利、头脑空空。
(五)毕业生自身专业素质欠缺
一些高校盲目扩招,师资条件和硬件水平没有保障,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据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四级、八级测试的合格率只有40%左右,大部分学生无法胜任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方面的工作,甚至有些学生进行双语商务会话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社会有需求,毕业生恐怕也很难胜任用人单位希望他们承担的工作。
三、提升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方式
高校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这才是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治本之策”。将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比如增加口语、翻译方面的课时;增加与中国语言文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加强公函写作、经济商业、机械电子科技等专业技巧和术语的学习;尝试与本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培养双向人才。
(二)全面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英语专业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如今,用人单位十分注重员工的职业操守,例如,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实干精神等等。此外,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更要加强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这都需要高校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校需要开设更实用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新生入校开始,全面地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训练、专家指导和面试技巧培训,帮助学生尽早了解和规划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生活目标,理性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避免就业时出现“临时抱佛脚”的尴尬局面,帮助毕业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四)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期望值过高是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因此,要不断地进行就业指导,甚至是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很多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只看重眼前利益,追求功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想一步到位,不知“厚积而薄发”的道理。因此,要向毕业生灌输“骑驴找马”、“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路,在小公司、小企业积攒工作经验,待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不断提升后再谋求更好的出路。
(五)夯实专业基础,增加自身知识储备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在写作、商务会话、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等方面下工夫。不但要重视专业四、八级考试,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多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让自己了解职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欠缺什么,进而在学校弥补这些不足;从实践中得知社会需要什么,在学校进行再学习。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为走上就业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结束语
在就业竞争不断激烈的今天,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想在就业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更需要“亮剑”精神,面对困难时能多一些勇气,多一些信心,敢于“亮剑”,善于“亮剑”,发扬“明知不敌也要‘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主动“亮剑”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
[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吴菲.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约束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
[2]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3]刘龙根,伍思静.难以释怀的徐烈炯之问——关于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1(6).
篇4
加强自我认知教育,明确择业就业目标。自我认知,即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全面认识,准确客观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大学生找到与自己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相匹配的职业。独立学院学生在自我认知的评价上普遍偏低,缺少自信。一方面,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测评、职业倾向测评等心理测评手段,结合霍兰德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来科学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在群体中发展自我,加强与社会的交往,通过他人的眼睛看到自己的能力,提升社会自我认知水平,深入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明确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三百多所独立学院中,71%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并不是优势学科,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但是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大多数没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将来的职业倾向。问卷调查显示,只有9.7%的学生有较清晰的中长期规划,33.4%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短期规划,56.9%的学生没有规划。数据显示,大学生自主规划意识不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并了解社会,从而挖掘潜能,提高综合能力。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能够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抓住主动权,更快地获得成功。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注意与时展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相结合,与增强个人的身心健康相结合,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自身条件不断调整事业的目标。
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IT企业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人才,而大部分学生实战经验较少。IT行业新技术不断更新,要在该行业立足必须具备较强的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因此,独立学院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一,切实加强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研究并取得成果。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自2009年以来,已立项计算机类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10余项,保证充足的资金,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通过实践创新项目的研究,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二,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三,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鼓励学生选择校外毕业设计选题,配有校内、校外论文指导老师,起到联合指导作用。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实际项目结合,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加强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建立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行为习惯普遍比普本学生差,但思维比较活跃,兴趣广泛,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专业中按发展方向分类建立兴趣小组,例如,办公应用类、多媒体制作类、图形图像制作类、网页网站设计类、系统软件开发类等等。兴趣小组以老带新,既在低年级学生中起到普及专业知识的作用,又促进了学生自动学习的热情。开展专业技能类的比赛,例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等,为大学生提供检验知识并展示自己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如嵌入式软件设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选送的《莱特电子ETC系统车载单元有限公司创业计划》,在第六届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一等奖,并在全国复赛中获得银奖。由此,既提高了独立学院的知名度,又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形成良好的学风。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制定培养计划。问卷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教材过于陈旧,不能跟上目前的主流语言,7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而计算机专业是个实践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所学内容已经不适应企业需要。由此,课程体系应随社会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及时调整,做好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系统设计与综合应用、应用开发与创新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充分考虑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第一,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减少一些过时的理论课程,增加一些主流开发工具,如Delphi、Jave、C语言等,及时将新技术引入课堂。第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包括增加硬件类实验和软件类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可采用企业的工作模式,将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团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第三,独立学院应该大胆创新,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或者专业技能资格考试结合起来,以突出就业优势。创新教学方式,“走出去,请进来”。除了课程设置的优化,在教学方式上还必须创新。现在很多大学生学得茫然,特别是独立学院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行为能力差,多数学生没有规划,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不明朗。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大一结束时安排两周左右认知实习,到一些知名的IT类企业见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了解IT企业软硬件开发的主流技术,明确需要掌握的专业技术,及将来从事专业的要求、发展方向。可以聘请IT企业的工程师、管理人员等作为独立学院特邀老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洞察IT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更直观地为学生传输IT信息,学生更容易培养专业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了解自己的专业,更好的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精干团队。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教师必须学会教。很多独立学院依靠母校师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忽视了普本学生与本三学生的差异,教材和授课内容都一样,导致很多学生学不会。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按照满足教学需求、保证教学质量、优化队伍结构的原则,坚持自有和聘请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第一,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性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听取多方意见,在交流中反思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青蓝工程”等措施,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第三,培养较强实践教学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要求青年教师参加“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工程师资格,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参加实际项目研发,把教师培养成本专业领域内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第四,加大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热情,把最新学科信息引入教学,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课程教学吸引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好专业课程。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形成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门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目前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认识程度不足,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以浅层次的协作式为主,校内实习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笔者所在学院计算机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形成了“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系统设计与综合应用、应用开发与创新实践。在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过程控制,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资格、水平、能力等提出明确要求,积极遴选、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学生在校外有关单位参加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服务等活动,进行“真刀真枪”式的实训与毕业设计,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和毕业设计,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竞争力 实践能力 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31-02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职学生除应具备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尽快适应社会,胜任岗位工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注重能力培养,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出发,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 入学教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全程重视就业指导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倾听的入学教育模式,通过举行一些活动引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及早确立职业发展目标,使新生一入学就能较清晰地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培养自己,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切实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解决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就业观念、就业技能等方面的问题。
二 课程的设计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目标最终达成的关键在于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设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1.按综合课程论的思想设置课程
高职学生将来是工程一线的技术型人才,需要知识面比较宽,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相应的管理和经济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以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因此,在设计课程时,应适当打破学科体系,合并相关课程,多开设综合性课程,减少课程门类。对学科本身的系统性适当淡化,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根据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避免内容的重复,适当降低理论教学难度和减少课时数,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2.构建实践环节教学体系
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应构建较完整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专门制订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在构建过程中,可突出以下三点:(1)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需求就是教学培养方向,体现在课程体系上,应突出技能类课程的地位。(2)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加强各类课程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等专业训练,注重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的统一。(3)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地位。以技术基础课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3.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能力必须要有相应的课时作保证。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调整两类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实验、实习、实训和外出参观等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三 教学中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1.重视各类型实习
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要切实可行地利用实习,使学生通过实践,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应明确实习要求,认真编制实纲和教学计划,带队教师要认真负责,严格管理,实习结束时要进行考试或考查,评定成绩。
2.做好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和所开课程密切相关,其目的是利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某方面的训练和创新。在高职教育中,要充分利用课程设计这一平台,使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自己动手做,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3.毕业设计项目密切联系生产实际
毕业设计是学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使所学知识得到梳理和运用。在毕业设计后,应使学生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4.加强计算机技能训练
计算机是实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用人单位往往需要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利用工具方便快捷工作的人才。因此,应加强计算机应用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和工作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如Autocad制图、Excel列表计算等,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四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制度是指近年来国家提倡的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将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有机融合,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岗位需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突出职业能力的特点,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推行“双证书”制度的途径主要有:
1.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与手段:(1)实施现场教学。在教学组织中,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在实训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2)采取项目导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项目为中心,独立思考,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采用CAI课件、模拟仿真软件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接受立体、直观的教学。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模拟仿真等手段,让学生拟定出实训的操作方案与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1)校企共同考核。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请企业、行业人员制订实验、实训、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将实践技能考核与岗位实践能力要求进行结合,对学生的各类实习实训,注重以操作能力、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等作为评定的依据,校企共同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考核。(2)以证代考。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与该课程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考核,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该专业课程考核的标准。(3)答辩式考核。对理论课注重考核知识的应用性,采取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将传统的理论考核改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通过调研、分析、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答辩。
五 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为了使企业了解学校和专业、了解学生所学知识,认可学生的技能,推动工学结合和学生就业,学校和老师应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学生无论是赛前训练,还是在竞赛过程中,都要按照企业提供的标准、评判规则进行操作,指导教师也按照企业的全部规则进行指导,学生用的是真设备,加工的是真产品,用企业真标准进行评价,这就是真正的工学结合、真实的生产环境。
职业技能大赛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变职业院校学生消极怠学的现状,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培养走出课堂就能上岗的职业技能人才,显著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既可任理论教师,又可任实训教师,虽无双职业资格证书,但已具备了双职业素质的教师。
职业学校的教育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也就是说迫切需要双师型教师。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开展得相对较早,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进程中普遍重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职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去企业实习进修,这样就能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同时职教教师也会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指导。
七 加强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中,很多企业能非常积极地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顶岗实习岗位。但是也应注意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接受高职学生在本单位顶岗实习,仅仅是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或机会。所以,在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应要求企业把学生和正式员工同等对待,让他们像其他普通员工一样参加企业培训,参加企业组织决策,给真正有能力的实习生提供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这样,企业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效益。
另外,还应通过多种途径改变企业的用人观念。许多企业选人唯毕业院校、唯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的浪费现象。企业应摒弃这种不科学的用人观念,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根据自身的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等制订合理的用人标准,确保人员招聘质量。在企业用人过程中,要摒弃对高职学生的成见,给受聘人员同等的发展机会,真正做到唯才是举。
职业院校在加强校企合作方面应做到多和用人单位联系,了解已毕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以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
总之,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应充分发挥实践和操作能力的优势,让企业认可自己的能力,高职毕业生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有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王宏启、戚、王鹏.论职业教育实行“双证制”的必要性与措施[J].教育与职业,2006(20)
篇6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可非为两种形式,即测试方式和咨询方式,可以通过测试方式,使每个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认清自己的就业优势所在,而根据自我了解和定位制定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而教师利用咨询方式则可以为学生解答其在加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所在,同时,在师生咨询谈话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为学生加强核心竞争力提供思想上的动力支持。
2管理作用
高校就业指导所面对的对象是全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所涉及的个体,合理的组织,就业指导课程和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加强,同时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的课程和实践活动来对大学生在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进而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如何在进行高校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正确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1以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
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全面的转变,转变并不是要把传统的的就业指导方式完全,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从思想、形势和内容上进行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首先,要从现实的就业情况和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其确立正确的就业规划,确立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规划,另外一方面,要想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仅靠大四一年是不可行的,因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作为基础,所以要把高校就业指导的范围扩大,更加全面的考虑,针对整个学校的学生,而不仅仅只是面临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与高校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课程会深深的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规划,人生价值观,甚至是人生的道路走向,因此,需要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或从业人员必须是绝对专业的,因为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的他们的一言一行可能都会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走向,他们不仅要具有从事就业指导人员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还要精通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指导是正确合理的,也才能真正的做到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效果。
3.2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就业指导在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则是教育、管理和辅助的作用,其渗透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人才更贴近于社会,更满足职场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真正的落实到实践中去,充分的发挥就业指导的积极作用,而不仅仅只是以毕业生的眼前就业为导向,而应使就业指导的作用蔓延到学生的整个人生职场规划中去;同时也要推动教学改革,从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设定专业和教学内容,全面的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以社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充分的收集和整理来至于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并对就业信息的需求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挑战,充分的发挥就业指导在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上的积极作用,进而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来自于《学术论坛》杂志。学术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4总结
篇7
现在很多求职的大学生都会遇到和晓文相似的问题,是当初选择专业错误?还是实际工作对专业要求变高了?其实,大学教育本身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时的茫然与失望,其实来自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自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有专业知识的积蓄,还有个人经验的累加,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当中。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被成功学喊滥的词汇――核心竞争力。
在人才市场上我们经常看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用“冰火两重天”来描述都不为过:一方面热门企业的展位前,毕业生挤破了头,而小公司的展位却乏人问津,这种现象的好坏姑且不论,只说要在热门企业的成千上万的报名者当中脱颖而出,你拿什么当资本?在人才市场里,我们见多了自信满满的大学毕业生,但滚滚洪水般的求职者中,这样的大学生又是那么多,你怎么能引起招聘企业的重视?这时,核心竞争力就显得意义重大。
简单地举例,同样过了英语四级的毕业生,如果你英语口语极其流利,而别人只是会哑巴英语;同样文科专业毕业生,如果你发表了众多作品而别人没有;同样是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你大学时期参加软件设计比赛获得奖项,而别人没有;同样是社团成员,你参加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工作,而别人没有,这些对比最能显现出核心竞争力的意义。有时,这样的一点能力就能让你在众多求职者中显得出类拔萃。
概念: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
普哈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何谓核心竞争力?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虽然核心竞争力最开始只是适用于经济学中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并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它的概念逐渐被引申到了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现在个人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被人认同,这一方面是近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在发展当中意识到,如果企业要在激烈市场中具备竞争力,就离不开企业里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看上去比较简单,尤其针对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大多是实际应用方面的要求,但如果放在大学生身上,这些要求却极为精确地补充了目前大学生身上所缺乏的、必要的就业素质。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自己独有的专长;除了具备服从领导的职场观念,还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除了具备默默奉献的从业理念,还要有坚强的、能抵御各种挫折的意志品格。这些素质的具备,才能真正让一个大学毕业生具备了竞争优势,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才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和社会都需要的人才。
五“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可以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概括起来说它体现为五个“力”,即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在他们是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本,通过不断学习,大学生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思维力恰是这些产品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思维力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发现能力、分析能力的基础,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不但可以把知识直接转化成实践的动力,还能在实践当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这个过程是人才成长的过程,基础却离不开思维力。
意志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推动学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迎难而上、不断进取。在工作之前,大学生和社会几乎处于隔绝状态,意志力的体现比较单一,而社会人要具备的是面对压力的坚忍,面对挫折的坚韧不拔,这是大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磨练的。
凝聚力是重要的人格魅力,它使大学生形成对自己的克制力,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对组织的领导力和维系力。学校和社会的构成不同,社会中的群体必须服从某种规则,这如同工厂里的规章制度,它们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很多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第一个不适应的感觉就是受“约束”,其实这种“约束”就是行为规范,企业需要团结的力量,具备凝聚力的团体才是不可战胜的。
适应力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能力,它使大学生具有超前的预测性,能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用最优化的方式和最小的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适应生存环境是我们人类的本能,而适应社会的需求,或者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这是大学生要面对的适应,适应力让大学生可以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而不是游离于企业或者社会,这个能力考察的是年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创造力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能直接体现个人的价值,是把知识、技能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核心的能力。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作力可能就是如何推广自己,如何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这一点点的创造力可能就是以后巨大创造力的前奏。我们对于人才的要求的终极指向,还是看他是否具备创造力,任何一个企业看重的也正是人才的创造力,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真正的“金子”。
从现在开始,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并非一般竞争力,如果说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十倍努力的话,那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就需要百倍的努力。大学毕业生只有把握住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就业求职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此,职场专家给出的建议可能更适用:
首先,要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究竟达到什么程度,这个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了解。这种了解可以是多方面,比如对自我知识水平的评价,对自我动手能力的评价,对自我潜能的估计,以及对自我综合素质的估量等等。在一些测评网站上有类似表格,可供选择。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能帮我们认清现状,并以此为根据,制订适合自己的长远规
划。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是否这个梦想就是我们的职业目标呢?职业目标应该是在大学时代就要确立下来的,这个目标可以帮助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社会实践,并防止你在以后的职场中迷失方向,尤其是大学生初入职场受挫时,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可能帮你克服很多困难,并将最终决定你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人把职业目标比做“人生的明灯”,这个比喻很形象地道出了确立职业目标的重要性。
第三,参加必要的就业培训。大学生要明确一点,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大学课程里很多都是通用性知识,这些知识说重要是因为必须具备,说不重要是未来的工作里可能用不上,那么这时大学生就需要参加必要的就业培训。一个有职业目标的大学生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职业培训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掌握部分专业知识,例如各种证书培训,这种培训不但让大学生获得实践知识,还能在找工作时多一份自信,多一个机会。
第四, 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实践。现在可供大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很多,社会实践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赚钱,还有一个意义就在于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缩小学生和社会人之间的距离。问题是参加社会实践需要有选择,在你确定了职业方向之后,最好选择和这个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用有限的社会实践机会,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当然,未来的就业里,你也可以比较顺利地适应新的工作。
篇8
作为国内教育服务业的领航企业,安博教育集团开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服务融合互动的新一代服务模式。安博把提升学生就业力作为核心业务之一,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开展院校合作,专业共建等业务,为学生、为企业服务。搭建就业立交桥,将是安博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
从4月13日开始,安博教育面向全国推出名为“大学生就业助力计划”的大型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就业能力,传递就业信心。在今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安博大学生就业助力计划组织数十位职场成功人士及就业指导专家、职业咨询师在国内10个城市,近百所高校进行提升就业能力、树立就业信心大型宣讲活动。学生们在宣讲活动中将会听到成功素质培养、如何迈出职场第一步、职场黄金法则、创业与就业、挖掘你的总裁思维等非常丰富的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力,明确职业方向的话题。活动期间还将为全国大学生发放价值达500万的就业导航测评卡,对学生就业能力做出科学评测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已经完成的校园宣讲活动中,大学生就业助力计划受欢迎程度大大超出活动主办方的预料。安博进行的现场调查发现,90%的学生没有清楚的职业规划。在学生与演讲嘉宾现场互动时,很多学生都说毕业后不清楚自己将要去做什么工作,对将来的生活很茫然。
为此,我们建议大学生,首先要加强硬技能的培养,即提高知识能力。大学教育理论研究多于实践训练,但我们仍不可忽视大学教育。学生阶段,理论基础的确立对今后工作的影响意义深远。其次,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目前学生无法就业或者找不到满意工作,很大程度上说是因为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安博职业教育倡导的实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们在安博实训基地实训时,通过项目经理引导,将大大提高实践和动手能力,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实训基地还会通过培养学生的软技能,为学生就业铺路。软技能包括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创新精神、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只要学生软技能和硬技能结合,竞争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篇9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About the Qua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SUN Fengyan
(Liaoning Urban Construction Technical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22)
Abstract By the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 author finds the compositive quality of studen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his employment.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for improving student quality and increasing their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compositive quality; employment
1 中专生就业形势分析
从近两年的社会整体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势来看,去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为84.5%,其中中专生的就业率达94.6%,就业形势曾上升趋势。但对需求的人才要求呈现以下几大特点:(1)从有些行业的需求来看,社会需要复合型技能人才。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不再单纯看一证。(2)对于服务性的第三产业,企业更注重综合素质。但也有个别企业用人的过程中出现的对身高、相貌的歧视。(3)在企业的用人需求中,企业看中的是中专生的能吃苦,薪金要求也不高,可塑性强。
从我校目前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整体情况是非常可喜的,但从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1)学生没有准确的自身定位,眼高手低的情况很普遍。(2)对所从事的岗位不了解,茫然。(3)不能适应现有岗位,反复转岗。(4)部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自信,造成就业难。
作为中专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本来处于相对劣势,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
2 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如何使中专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打造出其优势呢?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出发,就是适应需求,不断改革。据悉,由于前些年中专技校陷入了生源低谷,很多学校纷纷调整专业设置,定位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术人才,格外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无形中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据称,在一些大型的招聘会上,有用人单位反映有的中专生看不懂产品说明书而无法正确地使用工具,理论知识的欠缺削弱了中专生的实力。从近期我们在房地产行业及物业管理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来看,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倾向于全面与侧重的结合,而在工作中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所以从学校的发展出发,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2.1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市场,树立适应的教育目标
树立全新职业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思想。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这势必要求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深刻认识教改创新的重要性,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与学习观。
2.2 注重知识结构的更新,融入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理念
从对企业的调查来看,随着市场的变化,一些有着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的企业在对人才的需求上,除了考察具备的专业知识,同时注重考核一个人是否认同企业的文化和发展理念,是否能真正融入这个团队。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除了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对现行的知识结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深度等方面加以调整外,更要考虑在专业教学中注重渗透一些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用人原则及理念。
2.3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在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紧缺的今天,什么代表了人才的水平?说到底,那就是能力!企业对人员的能力要求根据岗位会有所不同。对于从事房产、物业等第三产业的人员来说,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服务能力、合作能力。其次是对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下转第241页)(上接第225页)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一些可行的手段,根据课程的内容,加强能力训练至关重要。
2.4 教学方式的新体验
我们现在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从内容到方式和手段。我们总在寻找适合学生也适合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还是短训教学、疏导理念等,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敢于创新,达到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完美融合。
3 全面提高中专生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1)进行时时市场调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调研是我们针对性的改革的基础。根据 企业需要,根据具体岗位需要,如何调整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安排的内容,深度等如何协调,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所以在我们的课改及教学中,要注意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提高教学效率。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价值观。有的同学希望一毕业就拥有一份舒服、清闲、责任少、待遇高的工作,而对虽有发展潜力但暂时条件较差、待遇较低、急需专业人才的企业不屑一顾。出现这些情况皆因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并非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到,应该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加强思想教育,把新生入学教育视为就业指导的开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顽强拼搏、勇于实践、诚实守信、忠诚事业的优良品质。
(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在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来看,许多单位招聘时不再单纯地看成绩单,而更注重实践技能。学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设计课程。要指导学生不要以取得高分为学习目标,不要死记硬背,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培养广泛兴趣。
(4)加强就业实践指导。加强就业实践指导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针对在校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工、市场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对社会增进了解。
篇10
1.1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艺术院校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处于以考试为核心的阶段,大多数教学仍然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中心,许多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由于诸多因素,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没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学习、更新知识,对现代外语教育理论、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了解甚少,没有养成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的习惯。另外,英语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用不一致的现象较为明显。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学内容相当缺乏针对性,且与学生当前专业技能的训练及未来职业工作的需求严重脱节。很多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还是采用统一的文科教材、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来教育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充分体现出艺术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
1.2学习评价手段单一。艺术院校现行的评价方法大部分是采用两种方式,即考试或者考查。成绩计算方法为将出勤、平时测验、期末考试按1:1:8的比例计算。这种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只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不重视评价其学习过程;只重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对学习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评价的全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评价,这些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衡量学生成绩的古板、单一的评价体系已不适应艺术院校教育教学实际和社会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落后的、统一化的、终极式的成绩考核方式已经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拦路虎。
2、改革当前英语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1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个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行业对单位职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英语能力的要求,在“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层面上,最看重求职者“听”和“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是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当从将来实际就业需求出发,加强学生口语方面的练习,具体可以采用口试、对话、答辩、朗读、表演等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2抓好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更加重视应聘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既要求应聘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能查找并阅读相关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处理相关专业的涉外业务,这些人员在就业的过程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大学英语教学也应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把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特点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战能力。
2.3针对就业需求开设英语选修课。由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体制脱离市场需求,而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又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开设英语选修课将成为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从2003年起,许多高校陆续为已完成大学基础英语学习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英语选修课,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开设的总课程种类近20门。近几年,根据我院学生特点及其英语实际情况,我们开设的英语选修课有:大学基础英语语法、实用报刊英语阅读、英文歌曲赏析、美术英语选读、美术英语视听说,等等,这些课程突出了英语的实用性及学生的专业性特点。
2.4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管理和负责的一种能力,这是一种潜在的、在特定环境中可以实施的能力,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英语作为一个工具来使用,学会如何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现在的大学生处于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发展,必须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工作需求不断加强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学扩招以来,师资力量短缺现象一直十分突出。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创新能力低,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和管理部门对英语教学重视不够,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在重视专业课、以专业课为主的艺术类院校更是如此。因此,作为学校,应积极出台鼓励政策,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作为教师,更应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英语教学改革进程同步发展。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各高等院校还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根据就业形势和教育发展形势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与学科建设,丰富就业指导理论与方法,及时调整与完善就业指导模式与方案,逐步实现就业指导的职业化、专家化。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