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模型范文
时间:2023-04-11 16:4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争力模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物流 服务外包。
研究方法介绍
本研究将以文献分析法与参与观察法作为研究的方法。文献分析法系来自专业书籍、网络、及相关产学界研究资料,对其进行收集并加以客观分析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并提出准确的描述与解释,进而有助于解释现状及规划本研究的内容。参与观察法则由实地进行参观及实际体验几个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的中高层工作状况后,以获得的比较真实的资料。
研究综述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学者朱世平(2006)曾提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的压力进一步加深。信息资源的开放性,打破了企业的界限,建立了一种超越企业界限的新的合作关系,为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管理思想应运而生,为企业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思路。何晓东(2009)指出供应链不仅是一条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因此可以说供应链是分析企业是否外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供应链管理下的外包降低企业成本和创造顾客价值,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外包(outsourcing)直译为“从外部获取资源”,最早是由Gary Hamel(1990)和C.K.Prahalad在1990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正式提出。所谓“外包”,即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者辅的功能或者业务外包给外部专业服务结构,利用它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组织自身的再设计和发展,而自身仅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业务,所以有的学者将外包(Outsourcing)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何骏(2008)的总结是,“外包”并不仅是简单地将企业内部的工作和流程转移到外部,还伴随着产业分工的继续深化,并逐步发展和开始形成多种新兴服务业,包括软件外包、物流外包和人事培训外包等。这些新兴的服务业统称为服务外包。服务外包是当前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式。
物流服务外包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学者刘利军等(2006)指出,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某一点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要求企业将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做,即所谓服务外包。
本研究经过大量文献探讨,总结出物流服务外包的产生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刘小群等(2004)认为对降低企业成本的迫切要求和对高水平物流服务的需求是物流外包的主要动因。
学者朱晓明(2008)研究表明,在当前和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外包行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物流服务外包在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应用情况。学者陈志祥等(2000)总结出,服务外包推崇的理念是:如果在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上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且这又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如果这种活动不至于与客户分开,那么可以把它外包给世界上最好的专业公司去做。业务外包可以让企业注重核心业务,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业务外包的最根本原因。据调查,美国有68%的信用卡业务都是通过非商业银行机构来实现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金融,没有必要雇用大批的网络高手来维护自己的网络,因而,将网络维护业务交给网络公司去做。这就是业务外包的典型例子。近年来,由于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国内企业面临着降低成本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压力而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政府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激励措施构成了对物流市场需求的刺激;营销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营销渠道的网络化趋势;传统仓储企业和新兴物流企业的激烈竞争等,这些都推动了我国物流业务外包市场的迅速发展。
对于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趋势,王晓红(2007)指出,据预测,系统应用管理维护、信息技术支持管理、以网络为基础的远程数据处理、银行后台服务、财务结算、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中心的流程处理服务等,都将成为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主要领域。李昊暾(2006)的结论是,缩短业务的纵深战线,从“大而全”转向集中于自己擅长的核心业务,利用外部优势处理非核心业务便成了企业明智的选择。
刘利军(2006)等学者就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的风险及规避措施进行了研究。认为虽然物流外包能给企业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风险,如关键技术和信息的丧失风险,对职能部门的冲击带来的风险,对供应商控制的风险和决策风险等。在做物流外包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外包带给企业的利益,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物流外包给企业带来的事实和潜在风险。
为了规避这些物流服务外包的风险,刘小群等人指出,当企业决策者决定将物流业务由专业物流服务商来提供时,至少要考虑下列因素:1、企业是否具有协调物流服务商的能力,能否科学预测并作出准确的判断;2、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承担本企业物流业务时,能否实现自己的产品价值链的优化并满足顾客的需求,即恰到好处地管理和完成企业物流业务;3、是否具有在多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竞争的前提下,选择最合适的服务商。企业只有在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物流外包策略才是可取的,可以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
物流服务外包的条件与决策依据。企业为了使自身的优势资源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核心业务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而对于其它非核心的业务,如运输、库存和配送等业务活动则应采取外包的方式。而第三方物流商及其用户之间的合作是一体化物流成败的关键,一体化物流、绿色供应链和供应链安全则是未来供应链发展的走向及关注重点。企业与供应商必须建立清晰的期望、实时的检测和回馈。由于价值和复杂程度的不同,企业需以不同的强度和频率来考察外包情况。高本河等人认为,决定物流是否外包需要从企业自身内部和外部市场环境来考量。从企业自身内部来看,需要在成本因素、质量因素和管理因素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决策;从外部市场环境来看,衡量外包与否主要是看提供物流专业化管理服务的企业能否满足和实现这种需求,包括资产、管理、增值服务等。
基于研究综述的研究模型的提出
基于研究综述,笔者总结提出了物流外包服务业的竞争力发展机制模型如下:
研究总结
篇2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ort enterprises and the charming encouragement of policy, the competition among ports becomes more and more intense, thus the competition problem has been focused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etition power system of port is complicated and sensitively depends on initial conditions.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factor analysis to reduce the dimensions of data and obtain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And then we combine chaos model to analyze the competition power of port, in order that it may be helpful for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port enterprises.
关键词: 港口竞争力;因子分析法;混沌模型
Key words: competition power of port;factor analysis;Chaos Model
中图分类号:U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146-02
0 引言
港口竞争力是指港口企业在宏观经济条件不断变化的前提下,本身所具有的应对这种变化的能力及提供服务的能力。港口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可以以某港口企业为例,比较某一时间范围内竞争力的变化,也可以对多个港口企业进行比较,进行港口竞争力评价排名。
港口的竞争力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港口的竞争力产生影响。本文依据可操作性、客观性的原则确立指标体系,源于一定的项目背景,以深圳港为例,结合混沌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港口竞争力系统是否处于混沌状态的结论。
1 港口竞争力系统的指标构成
1.1 港口的自然条件 港口的自然条件属于港口的硬实力。优良的港湾一般位于咽喉要道,海面风平浪静,且航道水深达15米以上。我们通常会选取航道近港口水深及港口年作业天数进行研究。
1.2 腹地的经济状况 港口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城市的发展,因此所在城市的经济状况将直接影响港口的生存和发展。以所在城市为基点,向远辐射而形成的广大陆域范围则是港口的腹地,腹地经济越发达,往来的贸易必然频繁,港口必然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具体的研究时,一般会以港口所在城市年进出口贸易额、所在城市年国内生产总值、港口的国内、国际航线数为研究重点。
1.3 港口的服务水平 港口的服务水平是港口的软实力。例如珠三角地区有一批货物欲运往国外 可以选择从深圳港或广州港出港,具体的决策过程需要考虑到:货物运抵港口的时间和费用,也即集疏运系统是否便捷;货物的离港时间,此时间主要消耗在通关手续的办理及港口的装卸效率上,而通关手续的办理离不开港口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及管理水平。
1.4 港口的硬件设施 港口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港口用于停靠船舶、装卸货物、仓储货物等方面具有的设备及设施。港口的硬件设施也是港口竞争力系统的硬实力,通常选取万吨以上泊位数、集装箱桥吊数、其它装卸设备数、港口的仓库堆场面积作为研究对象。
1.5 港口的盈利能力 港口的盈利能力是港口企业关心的焦点,也是直接影响港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然,最理想的指标是港口的年利润率,但年利润率是企业的机密数据,可操作性不强,所以一般选取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与货物吞吐量进行研究。
1.6 港口的投资情况 港口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港口的投资,通常可以以年投资额或投资总额为研究对象,本文以投资总额为指标项。
2 理论概述
2.1 因子分析法原理 因子分析法[1]是数学中一种成熟的多元统计方法,它与专家打分法、标杆比较法相比,具有很好的客观性,它依据方差的累积贡献率确定因子的权重。其本质思想是对数据进行缩减和浓缩,把初始庞大的指标变量映射到了因子空间,且因子个数远远小于变量个数,进而使问题得到简化。
2.2 混沌模型 混沌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非线性、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和非周期性。混沌是一种貌似无序而实为有序的运动过程,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系统的运动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始条件,会出现不确定或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现象。从微观角度上看,系统某一时刻的行为可以是无序的、不规则的,而从宏观意义上看,系统的整体行为又可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对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言,混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2]。
Logistic方程[3]是描述运动复杂系统最为简练的模型,其结构如下:
Xt+1=μXt(1-Xt) (1)
其中Xt为t时刻混沌系统的内生变量,取值范围为(0,1),Xt+1为下一时刻混沌系统的内生变量,和前一时刻的内生变量Xt满足上述方程,μ为控制变量,取值范围为(0,4)。μ与Xt的关系如图1所示:
3 数据分析
3.1 提取因子[4] 初始的指标体系指标较多,不利于分析并得出结论,因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初始的数据进行降维,根据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提取出三个因子,使结果具有客观性。提取出的3个因子如图2所示:
3.2 因子旋转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载荷值向0,1两极分散,更有利于赋予因子含义。一般认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值在0.8以上,则可以用相应的因子解释相应的变量。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个因子可以解释的变量有所在城市年国内生产总值、港口年进出口贸易额及港口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变量,主要涵盖了腹地的经济状况及港口的服务能力,而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值为0.69,说明腹地的经济状况与港口的服务能力对港口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口的服务能力是港口竞争力系统的内部推动力量,而腹地经济状况则是港口竞争力系统的外部推动力量。因为篇幅有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略。
3.3 混沌模型分析 由于Logistic方程还可以描述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结合上述分析建立起港口竞争力混沌模型:
控制变量μ=■ (2)
从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受第一个因子影响最大的是集装箱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港口的竞争力,因此我们用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率来表示系统的内生变量Xt;而反映腹地经济的其它变量中,年进出口贸易额受第一个因子的影响程度也很大,因此我们可以用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增长率表示港口竞争力系统的外部推动力量β,取值为(0,1);相应地,在反映服务能力的变量中,我们可以用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增长率表示港口竞争力系统的内部推动力量α,取值为(0,1);γ为港口企业的管理能力,取值为[1,10];η为劳动年龄人口年增长率。
3.4 数据分析 选取深圳港5年的营运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年平均信息化管理水平增长率:α为2.4%,年平均进出口贸易额增长率:β为25.1%,平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η为1.46%[5]。
带入公式(1)、公式(2)得到:γ=3.69μ。
结合图1,当μ=1时,Xt无解;当γ取最大值10时,μ=2.71,此时Xt有唯一解,即系统不会出现混沌状态。
如果不把α、β、η的平均值带入混沌模型,也可以将它们取值的上界带入模型,得到γ=2.98μ。结合图1,当μ=1时,Xt无解;当μ=3时,系统即将变得不稳定,此时γ=8.94;若γ继续增大一直取到最大值10时,μ=3.36,此时Xt有两个解,系统已经进入了不稳定的状态。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当腹地经济较快发展,港口企业的服务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年增长率也较快时,应该将企业的管理能力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港口竞争力系统才会稳定,管理能力越强,反而会影响港口企业的竞争力。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下,高度集中的管理不利于企业的人性管理,一方面会引发员工跳槽,另一方面也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引发罢工危机,屡见不鲜的罢工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港口企业有必要对此引起重视,避免对竞争力造成不良的影响。
4 结论
通过混沌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港口企业的管理能力会影响港口竞争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当系统即将出现不稳定的状态时,可以通过调控港口企业的管理能力,使港口竞争力处于稳定的状态。港口企业可以长期关注上述几个关键变量,即使劳动年龄人口年增长率为负,通过应用混沌模型的分析计算,及时调控企业的管理能力,也可以避免港口竞争力系统进入混沌状态,进而为日常管理决策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浩权,韩国文.金融创新累积效应的混沌模型及其控制[J].学习与探索,2008.2.
[3] 赵敏,李湛,王荣.科技创业企业成长混沌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7.
篇3
随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渐深入,电影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钻石模型,结合电影产业本身具有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性,提出从融合的角度,借助新媒体发展的契机,增强外贸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电影业;钻石模型;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01-02
1 选择波特钻石模型的原因
电影行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文化创意具有相同的特性,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更适用于此。
(1)电影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行业,特别强调人力资本等高等要素的培育。没有长期的专业培养和教育,是不可能从事电影行业的创造性的工作的。电影行业又是一个特别强调创新的行业,而这正是迈克尔・波特理论的核心,波特认为创新是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
(2)迈克尔・波特强调企业组织与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的竞争欲望与创新冲动对竞争优势的作用。电影行业恰恰就是一个特别强调创新冲动和标新立异的行业,没有创新冲动和标新立异,就没有创意和文化。
2 电影产业钻石模型分析
2.1 生产要素
(1)融资结构不够完善造成资金要素缺乏。当前中国电影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以股本融资为主,融资额度有限。同时,中国电影融资的担保体系相对不完善,小额投资、私募资金和间接的融资所融合的资金很难得到回馈和保障。
(2)银幕数量增长迅速。数字银幕、3D银幕、IMAX银幕都是整个电影产业技术革新的具体表现。中国数字银幕迅速增长,2012年总量达到13118块,位居世界第二。
(3)专业电影管理人员缺乏。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不仅仅是影片本身的竞争,更是管理人员素质的竞争。目前电影业管理人员在专业性不强,在国内市场过度营销,不正当竞争,在国际市场不熟悉国际市场运作模式,不擅长电影的国际营销流程,又不能清楚分析电影观众的消费心理,严重阻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4)新生代导演数量缺乏。目前国内少数创作者对影片商业性的理解仍然片面,以血腥、暴力、恶搞和低俗为噱头,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还未能杜绝。在国际上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导演为数不多,青年电影创作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品牌效应。
2.2 需求要素
纵观中国的国内电影市场,自身需求基数较小,但增长迅速,趋势向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消费能力的人群还在持续增加,这表明中国的电影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市场需求情况却不容乐观。近年来中国“功夫片”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但类型过分单一,热潮之后难免显得后继乏力。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审美预期、语言等方面的差异造成解码失真,使中国的电影影片在国际竞争中产生较大的文化折扣问题,导致目前国际市场需求十分有限。
2.3 相关及支持产业
相关及支持产业是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
(1)衍生品行业。
电影产品制作周期较长、影片前制、拍摄和后制中的复杂性、分散性的特点,决定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相关产业配合与支持。但相关及支持产业一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薄弱部分。2013年全国电影产业总收入达到276.8亿元,其中票房收入217.7亿元,非票房收入45亿元,非票房收入占比仅1/8,与美国非票房收入占比2/3相比,仍然处于小规模发展期。
(2)产业园区建设。
目前中国主要的十大影视基地,如横店影视城、上海影视乐园、中山影视城等。这些影视基地对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已知的十大影视基地外,目前中国已经立项通过审批的影视基地有110余家,除此还有很多在建的项目和计划建设的项目。而新建影视基地中,95%的项目投资过亿元,总投资约500亿元。
但在国产影视剧的粗制滥造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先前建设完毕的不少影视处于亏损状态下,中国的“好莱坞”、“华莱坞”真正能够做到名副其实的并不多。在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壮大、电影产业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众多“影视产业园”如何能够真正挑起中国“好莱坞”的重担,尚需时日。
2.4 企业战略及同行业竞争
(1)企业战略方面。
电影制作企业通常存在大片扎堆儿恶战、影片主题单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导演、演员人才稀缺,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不成熟表现。另外,国产电影存在对中国的文化品质和特色不重视,盲目地模仿好莱坞的高科技和娱乐性,而丧失本国文化特色和底蕴,丧失真正的竞争优势。
电影相关企业战略结构不合理。缺乏国际化的市场营销观念及方法,没有把电影产品看成一种商业产品使得中国电影产业无法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是电影相关企业在营销的观念上的重要缺陷。
(2)同行业竞争方面。
在电影发行和放映方面有一定程度垄断因素存在,但具有全国性垄断势力的大院线还没有形成。在电影发行领域,内地发行公司约300家,民营企业占90%,外资目前仍不被允许参与电影发行环节。如表1所示,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传媒、等排名前10位的公司占据了发行市场80%以上的份额。
表1 2011-2012年发行主体市场份额占比
中影华夏华谊光线博纳美亚华乐视安乐星美其他
201138.624.32.04.28.11.60.10.21.119.8
201242.025.69.36.33.32.51.51.21.07.3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在电影放映领域,万达影院、中影星美、上海联合等10家院线排名前十位,且近三年排名基本无变化。目前中国现有国有电影发行单位2000多家,拥有境外影片全国发行权(无进口权)的公司有两家,分别是国有独资的中国电影集团发行公司和由19家国有电影股东单位组建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拥有国产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国有制片单位31家。
这几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中国内陆的整个电影市场,其他的电影公司都是一种小而散的模式存在,跟上述几个大的电影经济公司相比基本上没有竞争力,垄断的存在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2.5 政府扶持
纵观任何一个电影事业发展良好的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其政府的支持无一例外的成为产业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为支持国产电影的海外拓展,2004年广电总局批准成立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后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同时,近几年广电局以及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频繁推出政策,给发行、放映方以补贴,如《关于返还放映国产影片上交电影专项资金的通知》、《广电总局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进资本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实施意见》等。
但是应该注意到,由于中国电影行业起步较晚,相关政策仍不健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目前补贴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电影主管机构对电影行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意识形态导向、价值观导向层面,而对电影业作为文化服务贸易的重要产业以及其出口的重要潜力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2)中国版权制度建设仍有待加强。如中国的《让子弹飞》在国内上映3天就出现高清盗版,海外也已出现盗版,这样就很难有下游市场开发。国外有惩罚性赔偿,但是中国没有,只有损失赔偿,令人望而却步。中国版权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2.6 机会
(1)数字化是近年来引领电影变革的核心技术。当前,全球的很多影院都拥有2K、4K、IMAX、3D、IMAX3D等5种数字放映技术。这些新科技的引入改变了电影产业原有的结构,体现在电影产业制片、发行和放映等环节上。制片环节来说,数字化提升了整个流程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创新生成提供了更多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发行环节上,原有的发行渠道被拓宽,有限电视网络、宽带网络以及卫星传输成为了新的放映渠道。
(2)视听新媒体,以及随之涌现出的视频网站成为电影业重要窗口和延伸。目前土豆网、酷6网、搜狐视频、爱奇艺、豆瓣电影、10多家电影网站,已成为电影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重要传播平台。
(3)合拍片数量增加,为国际市场进入提供契机。近年来,西方一些电影发达国家的合拍片比例都很高,如英国达60%以上,意大利达40%以上,法国也逼近40%。全球化背景下,合拍是大势所趋。合拍电影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创造机会。中国2009年至今,每年立项报批的合拍片数量在60部左右;2009年至今,中国的合拍片数量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了10%的数量增长比例,2011年甚至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30%。
(4)海外并购。中国电影企业也开始借助资本运作进入国际电影市场。2010年橙天嘉禾娱乐集团宣布以1.94亿港元(2500万美元)收购好莱坞传奇影业公司3.3%的股份,成为首个入股好莱坞影业的中国公司。2012年大连万达集团和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签署并购协议,并购总交易额26亿美金,之后还将投入5亿美元运营资金。万达收购AMC公司后,将同时拥有全球排名第二的AMC院线和亚洲排名第一的万达院线。
3 对策
针对提高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政府、行业协会层面,中间层渠道,核心层为电影产品层面。
3.1 政府、行业协会层面
政府职能需要转变,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为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参与GATS、RBFS等国际服务贸易谈判,为中国电影业发展争取主动,尽量营造一个健康、宽松的宏观环境。
(1)对前端制作方面:进一步强化信息透明度,及时披露审片标准,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和曲解,以避免制作核审过程中影片的自我现象。多鼓励创新,鼓励电影作品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电影类型,协助、支持青年电影制作人的成长,并将相关补贴用于此。
(2)对后端发行和放映环节:对于这些盈利性环节,让市场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在这一环节的角色是监督管理者,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遏制票价乱象。不断
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深入,知识产权保护已经从传统版权保护扩大到了在线内容盗版问题。
3.2 渠道层面
在传统渠道构建方面,通过海外并购和合拍电影等方式,进一步拓展传统受众范围和传统渠道规模。利用借船出海办法,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帮助电影产业提高渠道竞争力。
在新渠道构建方面,抓住新媒体的发展机遇和三网融合的契机,凭借电影产业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借助各种方式进行产业链横、纵向并购以及跨行业合作,如电影频道走出去、并购海外在线视频公司等,从而达到宣传中国文,减少文化折扣问题的目的。
3.3 电影产品层面
针对目前电影产品自身竞争力不足影响海外推广的问题,需要通过人才战略来解决。
(1)培养现有青年导演、编剧。进一步实施青年导演、编剧等扶持项目,给青年电影人才成长机会,支持新锐导演、新演员面孔参评国际奖项,提高国际辨识度和国际知名度。
(2)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国内电影类专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对电影行业的经营、管理、宣传、推广等很少涉及,也是导致相关专业人才难求的原因之一。
(3)吸引复合型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电影产业领域,重点坚强创作、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专业交叉培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4)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注重海外创意、研发、管理、经营等高端人才的引进。
参考文献
[1]Akbar Marvasti and E.Ray Canterbery,culture and other barriers to motion pictures trade[J].Economic Inquiry,2005,43(1):39-54.
[2]Marshall Reinsdorf and Matthew Slaughter,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and Intangible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3]张庆威,吴国蔚.中国去工业化问题研究与展望[J].国际贸易论坛,2012,(3):62-66.
篇4
因此,合肥市应采取加强投资软硬环境建设,扩大服务外包招商力度,培养适用性和高层次服务外包人才,培育扶持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并形成产业集聚等措施来提升其服务外包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合肥市;服务外包;钻石模型;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37-03
一、合肥市服务外包业发展概况
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等,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等优势。服务外包产业是实现产业升级、扩大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合肥市服务外包业发展迅速。2007年12月3日,国家三部委正式批准合肥市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合肥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目前,合肥市正在按照“1个示范城市加3个示范区”的整体构架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截至2009年10月底,合肥市服务外包企业共有72家,从业人员1.5万人,认证数量50个(其中“六项国际认证”
12个)。2009年1—10月,合肥市新增服务外包企业56家,同比增长2.8倍;接包合同签约金额1.9亿美元,同比增长8.1倍。合肥市服务外包业增势迅猛,已经成为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之一。
但有关研究或统计表明,合肥市服务外包业的综合竞争力还较差,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孙晓琴的研究表明,在我国17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合肥市排名第15位,属于成本优势型,还处于政策引导阶段,城市的制度环境、服务外包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均相对薄弱。从商务部《2009年1—4月全国示范城市服务外包情况表》的数据显示来看,合肥市服务外包企业数、从业人数、受训人数和认证数等各项指标均低于平均水平,综合排名第17位。下面利用钻石模型对合肥市服务外包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对其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对策建议。
二、合肥市服务外包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钻石模型理论
波特钻石模型理论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主要有四个关键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区位环境、综合经济水平、人力及知识资源与基础设施等。其中,人力及知识资源对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更为突出。2.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国内市场需求的规模和成长速度。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主要指一产业的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及其大小。4.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及同业竞争。包括企业的目标及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等。除此四大要素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外在影响变量:机遇和政府。政府通过政策影响四个关键因素来影响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彼此互动,形成动态的竞争模式。
波特钻石模型理论是基于一国的研究,而合肥市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地区,因此,模型中个别要素需要修改或调整,修改后的模型如图1所示。
(二)合肥市服务外包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力与知识资源
在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包括自然禀赋和人为创造的高级要素,后者对竞争优势有重要作用。服务外包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征,需要大量高端的信息技术、软件、外语以及管理人才,本文只分析人力资源因素。
合肥市拥有包括中科院合肥市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众多科研院校,并且有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称,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上具有人力及知识资源先天优势。(1)高校人才方面。合肥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41所高等院校,截至2007年在校生达29.58万人,为合肥市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也为形成一定规模的从业人群奠定了坚实基础。(2)科技人才资源方面。合肥市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拥有各类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358家,各类科技人员达30万人,为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3)在服务外包职业人员方面。合肥市拥有与IBM中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IBM软件人才实训(合肥)基地”,与惠普公司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同成立的“卡内基梅隆―惠普软件学院合肥分院”以及安徽合肥服务外包职业培训学院等一批专业培训机构,为合肥市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保证。另外,合肥市人力成本相对更低一些。
然而,合肥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存在人力及科技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现行教育体制培养的人才缺乏项目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在外语能力、专业技能和项目管理上能全面满足外包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不足,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企业要花费很大力气去培训。截至2008年底,合肥市有1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平均每家企业雇佣人员不到100人,而大连、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外包企业员工一般都超过千人。
2.需求条件
钻石模型中的需求条件主要指国内市场需求。但考虑到合肥市的具体情况,加之国内国外市场的需求都会影响产业的发展规模,以及投资与创新,进而影响产业发展的效率,因此,本文中的需求包括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
从国际市场看,目前北美、西欧和日本是全球服务外包的主要需求方。根据印度NASSCOM和IDC的研究,2008年按地域分布来看全球IT服务需求,北美占39%,西欧占37%,日本占8%。近几年,合肥市软件企业对日韩软件外包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合肥市软件外包业务的市场需求的一半以上来都来自日韩,而承接欧美份额较小。但是日韩软件发包市场占国际市场份额有限,因此,过分依赖日韩市场而忽视对欧美市场的开发将使合肥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受到局限。
从国内市场来看,合肥市服务外包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发展空间很大。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服务外包的潜在客户。但是,现阶段由于受体制及观念制约、市场化和专业化分工程度低等因素影响,服务外包业国内市场实际需求不足。但是,我国对许多国际大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绝大多数全球500强跨国公司都在我国投资,大量业务需要外包,成为服务外包的需求方,为合肥市的服务外包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张青磊:钻石模型下提升合肥市服务外包业竞争力对策
3.相关与支持产业
波特认为,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协同效应。服务外包业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依托,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制造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服务外包业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在其产业升级的进程中也能为服务外包业提供较低的成本投入,通过提升效应促使服务外包业优化发展、升级。合肥市是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目前已经形成了家电、汽车、机械制造等支柱行业。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合肥市引入了一批世界500强公司。IBM、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三菱重工等将其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合肥市,给合肥市承接离岸外包带来了便利条件,将促使合肥市服务外包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支持性产业方面,目前,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聚集了安徽省最具优势的软件企业,如科大讯飞、科大恒星、亚微信息、英图微电子等,但是仅有科大恒星、科大讯飞、易商数码、安徽服务外包公司等几家公司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3级(CMMI3)或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4级(CMM4)认证。而西安市通过CMM/CMMI3级以上认证的企业有8家;无锡市获得CMMI国际资质认证企业有31家;大连市获得CMM/CMMI3级以上企业超过16家。另外,据合肥市高新区统计,2008年合肥市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实现52亿元,同比增长32%。而同年,无锡、大连、北京的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完成额分别高达262亿元、306亿元、1537亿元。可见,合肥市虽然在服务外包业的相关与支持产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先进城市相比,产业基础还较薄弱。支持ITO发展的软件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规模和竞争力还难以适应信息技术外包产业做大做强的要求。
4.产业集聚
目前,合肥市服务外包业中单个企业的实力大都较弱,因此,“产业集聚”较“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更能衡量其服务外包业竞争力状况。本文用“产业集聚”代替波特钻石模型中的“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进行分析。
目前,北京、大连、天津、上海等城市服务业已形成集聚,在人才、软件服务平台以及优惠政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各地区对于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合肥市服务外包产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与国际主要服务外包城市相比,在产业规模、交付能力、人才结构、品牌、国际客户资源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合肥市无龙头企业,高端人才匮乏,导致大多企业通过二包、甚至是三包开展业务。从总体上看,合肥市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比较弱,还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此,产业集聚不强是制约合肥市服务外包竞争力提高的一大瓶颈。
5.机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众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将产业链中的非核心业务转向由发展中国家承接,同时我国不断强调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强调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合肥市的服务外包业可从中获得商机,延长制造业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向他们提供相关的商务服务,全方位发展BPO业务,加速使合肥市的服务外包产业驶上快车道。
在基础和准备工作方面,目前合肥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其三个服务外包聚集区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或已现雏形,为合肥市利用各种机会做好了初步的准备。
6.政府作用
政府是通过影响四个基本因素间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的。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时期,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加之服务外包业是新兴产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扶持作用尤为重要。
为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合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合肥市外包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7年8月《合肥市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合肥市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2008年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若干政策》及实施细则,明确了土地、租金、税收、人才培训、企业认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并安排市级专项配套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出台《合肥市关于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意见》、《合肥市关于鼓励留学人员来合肥创业工作的暂行规定》、《合肥市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合肥市服务外包产业特别是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另外,还规定各示范区可以结合园区特点和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政策,支持合肥市外包产业的发展。
但与我国同类城市相比,合肥市配套支持政策集成度差、可操作性不强,这样既难以吸引一流的服务外包项目落地,又难以扶持本市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这导致发包方因担心企业的核心技术外泄,可能将服务外包转移到其他地区。另外,目前合肥市政府机构还缺少完善的监控体系,服务外包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衡量指标,因此很难对外包水平进行定量评价。
三、提升合肥市服务外包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投资软硬环境建设,扩大服务外包招商力度
合肥市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简化审批手续,扩大现代服务业开放领域;加强服务外包业的监管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组织软件外包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加大软件外包的对外宣传、推广和招商力度;改善服务外包企业的数据存储、信息传输、电力保障、后勤服务等共享设施;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及品牌,通过发展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直接融资等;客观认识服务外包发展取向,重视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另外,大力培育合肥市有实力的外包承接商,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证,同时对已经取得国际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支持其国际认证的维护与升级。
(二)培养适用性和高层次服务外包人才
根据合肥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急需的各类适用性和高级人才,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适用性和高端人才进入合肥市服务外包行业。同时,要充分利用合肥市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开辟多元化的人才培训模式,培养适用性和高层次服务外包人才。一方面积极开展与国外教学机构、国际著名软件企业联合办学,成立专业培训机构;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三)培育扶持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形成产业集聚
合肥市目前尚处于服务外包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应选择一些已有一定规模、初具或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尤其是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软件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使其成为服务外包业务的骨干企业,并加大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对接,重点发展软件服务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和软件测试外包等领域,促进合肥市软件服务外包持续快速发展。另外,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服务职能,以合肥市三个服务外包示范区为中心,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扩大市场份额,促进企业升级,以大带小,以联促强,合作共赢,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升服务外包业的产业竞争力,开拓多元化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9-122.
[2]孙晓琴.我国服务外包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国际贸易,2008(7):28-33.
[3]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合肥[EB/OL].合肥服务外包网,www.hefeisourcing.com/zh-CN/Magzine/mode-10506000l.shtml.
[4]张晓毅,黎娜.安徽产业集群现状分析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7(4):11-14.
[5]贾海基.对合肥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的调研与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9(2):63-66.
[6]汪传雷,杜纲,张新九.安徽企业发展软件外包业务的问题与对策[J].情报杂志,2006(8):111-113.
篇5
关键词:钻石模型;冀西北;蔬菜产业;竞争力
冀西北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的南缘,主要是指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区,地处高寒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为冀西北地区发展错季蔬菜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年来,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因势利导,协调发展,使错季蔬菜产业成为冀西北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冀西北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加快冀西北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该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促进冀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冀西北地区的蔬菜产业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经营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已成为河北省蔬菜主产区,北京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基地,全国五大错季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的竞争优势,对于该地区今后蔬菜产业化发展及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为蔬菜加工、配送、出口等企业提供相关建议。
一、钻石模型简述
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提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和方法,即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国(地区)以下四方面的要素条件: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这四要素分别在菱形的四个顶点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从而成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除此之外,政府和机会这两种辅助因素也可能影响产业的竞争优势(见图1)。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的再版前言中明确指出,钻石模型理论不仅适用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省、市、地区等不同层次的分析,因为它们所包含的影响因素是相同的,钻石模型中所涉及的六种因素,在分析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竞争力方面是适应的。因此,应用钻石模型分析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竞争优势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
二、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竞争力要素分析
冀西北地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带,海拔高,气候凉爽,污染少,年日照时数2600-3000h,日平均日照时间可达15h之多,属长日照地区。日照长、温差大是该地区热量资源的一大优势,十分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具有发展错季无公害蔬菜的较强优势。
(一)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生产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与半技术人工等。高级生产要素包括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各大学研究所等。
1.资源禀赋
冀西北地区高海拔、气候凉冷、日照充足,具有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的较强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该地区蔬菜产品具有以下优良特性:一是产量高、品质优良。冀西北地区特别是坝上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条件适宜,十分有利于喜凉冷蔬菜的生长和后期养分的积累;二是无公害。坝上地区无工业基础,基本没有污染性的工业企业,水源、土壤、空气基本无污染,符合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环境的评价标准。同时,冷凉的气候条件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相应减少了用药量和用药频率,保证了蔬菜生产的安全性;三是种类齐全。冀西北地区栽培的蔬菜品种有35个系列,400多个品种,优良品种率达98%,其中大白菜、西芹、西兰花等品种优良品种率达到100%。
2.基地建设、产业布局逐步合理,市场发展日趋成熟
目前,冀西北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坝上节水裸地无公害蔬菜、坝下特菜和城郊高效设施蔬菜三大产业基地,已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优势蔬菜产业带,蔬菜品牌达到10多个,“金莲川”、“中都”、“桦皮岭”等知名品牌享誉北京、山西等周边地区,并且正在打入国内南方市场。“坝上蔬菜”已成为冀西北地区优质无公害蔬菜的代名词,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逐年提高。
(二)需求条件分析
需求条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是国内市场需求的性质与规模;二是国内市场的成长速度与发展趋势;三是开发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国内市场对蔬菜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冀西北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国内外蔬菜市场发展的共同目标。冀西北地区目前已建立蔬菜标准化、产地产品认证、质量检验检测三大体系,建立了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单位和蔬菜生产基地备案制度、质量安全溯源制度、质量安全监管问责制度。从2004-2008年,张家口市共建起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3个,蔬菜质量速测点86个,从技术上严格把关,保证了产品的绿色无害,也给该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准入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冀西北提供的蔬菜产品大部分价格明显比国内其他市场低5%-10%,加上地处贫困地区,劳动力价格与加工成本都相对较低,所以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冀西北蔬菜出口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资源相对缺乏,劳动力价格昂贵,蔬菜种植成本高,蔬菜进口量会越来越大,冀西北优质的绿色蔬菜产品必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三)相关支撑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冀西北地区共有10多个大规模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60多个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年交易能力300多万吨,交易额达30亿元以上。建有恒温库252余座,日处理能力9万多吨,拥有农村经纪人队伍12000多人,蔬菜专业合作组织60个,高效节能的膜下滴灌技术为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上游产业(育种、农药、化肥、农膜)的发展,使冀西北蔬菜产业在种植方面具有高效、优质、低成本的优势,而下游产业(加工、储运、商标、包装、营销、网络建设)的发展,有力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地方特色优势产业。
不容忽视的是鲜菜加工配送业发展的滞后性是冀西北地区蔬菜产品走向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重大障碍。缺乏大型的净菜配送中心,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差、市场信息不灵、农民的盲目性生产、销售方式单一等因素也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四)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程度
产业化是现代农业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在张家口市政府实施“龙头企业振兴工程”中,培育和壮大了一批蔬菜产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5家,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数量不断增加,作用日益突显,提升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冀西北蔬菜产业已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地批发市场+农户”等多种产业组织模式。龙头企业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蔬菜产业“龙头”企业中的京北富源农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3000余户农户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
三、针对钻石模型各要素,提升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生产要素方面
重点培育蔬菜行业所需的高级生产要素。长期以来,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缺乏自身的科研力量,技术引进往往重硬件,轻软件,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冀西北地区的蔬菜企业必须树立科学创新和技术开发意识,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和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提升蔬菜产品的品质和种植结构。同时,政府应加快培育蔬菜生产和市场营销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引进科技人才的力度,培育高级生产要素,形成规模优势,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需求状况方面
目前,冀西北蔬菜产品的销售市场还过于集中,加大了蔬菜产品市场销售的风险,应大力开拓有市场前景的南方市场和西部市场,甚至国际市场。因此,应认真研究国内外对蔬菜产品质量的技术标准、绿色认证标准,制定与市场接轨的农业操作规范,大力实行规范化生产,使“客商自检、产地抽检、市场严检”三环相扣,确保产品的品质安全。从提高自身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入手,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为突破口,使冀西北优质“坝上蔬菜”品牌享誉全国。
(三)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方面
蔬菜加工和配送业发展滞后是制约冀西北蔬菜产业走向全国市场及出口的最大障碍。加快蔬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创建加工企业示范区,带动蔬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物流企业的大力发展。大力开发蔬菜保鲜技术,建立大型净菜配送中心,提高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加强蔬菜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的联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当务之急,
(四)企业组织结构、战略决策及竞争程度
强化品牌意识,重点培育蔬菜产品自有品牌,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竞争力强、生产规模大的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对行业协会组织的管理和政府引导,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引导发展“名、优、特、细”蔬菜,满足不同层次消费水平的市场需求;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运作机制,实现产销加、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搞好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使之成为蔬菜进入全国市场的强有力的中转站,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的作用,加强农业信息沟通,指导农户生产,避免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充分利用冀西北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优势,增加西兰花、荷兰豆、生菜、西芹、洋葱等优势错季蔬菜的种植面积,占据8月份、9月份蔬菜主要供应市场,通过规模优势获取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
(五)政府行为方面
各级政府应重视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充分利用当地农科院校的科技优势,立足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的市场地位。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对于蔬菜加工企业在财政投入、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建设用地、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促进蔬菜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基地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确保蔬菜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的提高。
(六)外部机遇方面
在竞争优势理论中,外部机遇和政府行为都是辅助因素。良好的外部市场机遇也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鉴于当前国内外蔬菜市场发展形势,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资源禀赋高、生产成本低等优势条件基础上,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利英,张俊平.冀西北高寒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江蔬菜,2006(12).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张聪群.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工业产业化障碍分析[J].农业经济,2006(2).
4. 张家口市统计局.张家口经济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刘俊浩,李加明.基于“钻石模型”的农业产业集群要素分析[J].农村经济,2008(1).
6.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3).
篇6
关键词:南昌;都市现代农业;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27
“钻石模型”是分析某种产业竞争优势的工具,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以下4个基本因素决定。4个因素为: 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1]。
1 南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备的生产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条件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个方面。在基本要素方面,首先,南昌市的自然资源优势。南昌耕地面积21.04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98万hm2,占90.2%。南昌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为开发特色的都市农业项目提供了优越条件。其次,南昌是中国唯一一个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的省会城市,作为连接三大重要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区)的省际交通廊道。
在高级要素方面,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汇集了省内外的农业人才和科研单位及大部分涉农院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据统计,全市拥有56所普通高等院校,高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南昌农业现代化,拥有煌上煌,国鸿,正邦,英雄,天天阳光等一批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形成了优质大米、优质果品、瘦肉型猪、特种水产等“十大主导产品”,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2 南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需求条件——市场优势
据资料统计,2010 年南昌市户籍人口为504.3万。2011年南昌地区生产总值达2 688.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741元,首次突破2万元。人口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升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空间。目前南昌市农产品商品率达80%,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全省总数的16.2%。南昌市农产品市场体系也逐步形成,形成了以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为中心,其他批发市场为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南昌将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市场优势明显。
3 南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相关及支持产业
都市现代农业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不仅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还包含农业科技转化、农业旅游开发和农业生态建设等[2]。随着南昌都市农业的发展,其整体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也在逐步加大,出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农业组织模式,观光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了解,全市现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企业157家,小型农家乐、渔家乐889家,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60家。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2个,四星级园区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8个。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资产总额37.38亿元,年营业收入达到22.42亿元,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群。其中比较成功的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凤凰沟风景区和国内最大的樱花观赏园——梅岭樱花谷。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南昌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升。
4 南昌都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和竞争方式
南昌市农业虽然出现了“公司+农户”和“公司+基地”的组织形式,但是数量不多,未成为经营主体。部分园区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雇佣的工人主要是周围村民,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管理经验,所以经济效益欠佳。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的局面[3]。
过去,南昌都市现代农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局限性突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不多,更缺乏全球化的经营战略。目前,仅安义从玉集团于2012年在香港成功上市,2012年8月南昌市政府出台了《全力推进百个重点都市现代农业项目为打造核心增长极提供强力支撑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规模和总量进一步提升。
南昌市全面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农业综合开发、休闲农业拓展等十大农业农村建设工程,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创新、树立品牌,做大规模、抱团发展”的思路,创建政策激励机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追加担保公司本金,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领军团队和核心力量[4]。
5 南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化肥、高农药、高污染的传统农业必将被淘汰,代之以高产、高质和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低能耗、低排效、低污染的“三低”型低碳农业模式正是实现“三高”农业的首选途径[5-7]。南昌已经进入地铁时代、低碳时代和鄱阳湖时代,而目前的南昌市都市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合理布局,存在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政府应当以都市农业理论为指导,结合南昌自身的都市区位、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进行综合权衡比较,制定适应南昌都市农业产业开发的战略规划。
规模经营和产业集群可以有效促进龙头企业的产生,进而实现 “品牌效应” [7-8]。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与龙头企业相匹配的现代化基地,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整合生产、加工和销售核心环节,成为有机产业链条[9-10]。采取“扶持壮大一批,嫁接改造一批,开放引进一批,大力发展一批”的策略,主动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成为龙头潜力的企业,为南昌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核动力。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
[2] 孔祥智. 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7 (4):20-27.
[3] 杨卿. 关于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商业时代, 2008(34) :93-94.
[4] 许林, 张彩江, 刘静.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1(1) : 57- 60.
[5] 邹志荣, 李建明. 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概况与建议[J]. 陕西农业科学, 2002 (l):27-29.
[6] 顾吾浩. 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都市型农业[J]. 中国农村经济, 1996 (l0):53-56.
[7] 刘荣章, 曾玉荣. 台湾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 1998(3): 11- 14.
[8] 范子文.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8 (2):47-50.
篇7
(安徽工程大学 图书馆,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易经是我国古典经济学的起源与基础,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易经与竞争情报的结合模式愈来愈显示出其发展潜在性和应用性.本文通过对易经中八卦的义理思想的分析,试图建立一个具有通用性的用于评价企业竞争力的模型.
关键词 :企业竞争情报;八卦模型;核心竞争力;经济信息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03-03
在企业面临的经济信息越发复杂化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科学的竞争力评价模型成了竞争情报面临的重要问题,易经作为中国管理哲学的核心思想,通过了漫长的自然科学的社会探索和验证.合理的借鉴易经的古典思想来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就是站在当代管理的视角上,把八卦理论与企业竞争情报结合,来解决易经在现代经济中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脱节的问题.
1 八卦模型的简介
太极八卦阐明的是宇宙的“极”的概念,也是形容世间万物萌生的过程.太极最早即为世间的天地未开状态,混沌未分阴阳,《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面,也蕴含着里面的双面作用.而八卦中相互影响的八个方面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验证了整个系统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这也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决定事物发展多久以及灭亡可能性的根源所在.
2 八卦-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型的评价体系指标构成
2.1 乾卦的指标建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①.”
“为天”,天有涵盖万物之意天,其地位之高,可意指一个组织或企业的组织者或领导者,相当于企业的决策指挥系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企业必须坚持有自律向上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领导者的自身素质有着很大干系.“圜”有圆满之意,宇宙中各个行星的运行都是在圆周运动并且循环前进的,包含全息论,象征着整体的思维模式,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也需要统筹兼顾.“君”是领导,以身作则,象征着管理者领导在企业中的组织地位,也指企业文化的宣传是自上而下的.“乾”,具有德行,而德可指玉德冰清,温柔敦厚.“为金”,金相当于乾之体,有诱惑之意,金属强调塑造金刚不坏之体,企业管理者做决策应当不受诱惑影响.“玉”在古代哲学中是指衡量美德的标准.玉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也可以作为企业文化的标准.《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烧而折,通之方也.廉而不忮,絜之方也.”玉意为企业需要重视员工的意见,营造公平透明的内在企业环境,“寒”是寒气,“冰”是凝结坚固,“寒与冰”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则更多的彰显出来的是企业的坚固,正直,廉洁的企业文化.“木果”为树木上的果实,企业文化是对前辈成功经验和成果的总结.
2.2 兑卦的指标建立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其于地也为刚卤,刚卤为不毛之地②.”
“为泽”,象征喜悦:亨通畅达,利于坚守中正之道③.相当于企业的营销服务系统,代表企业采取的营销手段和售后方案.如何使消费者满意是营销服务的目标.在企业营销初期,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设计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是公司达成目标的第一步,在购买后,让消费满意产品的使用才是最终目标.“少女”代表朝气,同时也可喻为新事物,新的理念.在产品的营销中,新意也可喻为创意,独特的营销方式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口舌”象征语言表达能力,在营销和服务系统中,员工的沟通是传达公司的服务和产品的重要的方式,作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翻译官”,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正确传达产品和服务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毁折和附决”表示公司营销和服务模式的变革,改变旧的营销和服务方式,选择新的营销和服务方案.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外部环境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革,有创意的营销方案是营销团队必备的法宝.“为妾”象征营销服务的主从配合,营销和服务的模式是根据产品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服务中,特别是售后,为了达到客户之“悦”,对客户的服务特别是售后服务必须随着客户信息的反馈而变化.
2.3 离卦的指标建立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於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於木也,为科上槁④.”
离卦,“为火、附丽”,事物的燃烧必须依附可燃物,常言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企业品牌文化足以激励整个企业,相当于企业的品牌公关系统.“日月附丽于天而动而明;百谷草木附丽于地而生”,万事万物都是必须附着在其他事物之上,凭借其他事物的存在而存在,这时候就必须考虑到附着物的本身,这个附着对象必须是有可取性的.同理,企业的发展必然依靠自身的品牌文化,它是企业的附着体,这些品牌文化必须是有正向作用的.“为电”,电有突发的意思,同时也指企业内部能量的爆发,相当于企业组织成员对企业面临的紧急突发状况的应急应变能力,同时也彰显了企业维护企业品牌的重要性.“为甲胄”,强调了企业对内沟通和对外公关的协调性的重要性.“为戈兵”,“戈”指兵器,戈兵强调了士气旺盛,员工的士气,此表现为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提升.“其于人也为大腹”,大腹是指气量大,虚而能藏,企业品牌文化的塑造需要公司经营出积极向上气氛,,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是企业的隐形财富.
2.4 震卦指标的建立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施舍,为大道,为长子,为决断,为小青竹,其于马也,为善鸣,为左腿白色的马,为脚步快速的马,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⑤.”
震卦,“为雷”,雷具有剧烈的声响,一方面,是指在雷的出现的时候会产生恐惧感,另一方面是指有很大的震惊作用,相当于企业的风控创新系统.企业的运营过程会出现各种问题,细节上的疏忽就会产生很大的风险.风险控制对企业尤为重要.“震为龙”,龙在古代哲学中一直是王,代表着财富之源,龙为各种动物特性的合成,并非现实所存在之物,而是在各种动物的基础上合成的新的事物,运用于企业就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并创新.同时,龙在中国古代思想一直有帝王之意,寓指在企业发展中,创新对一个企业的作用尤为重要.“大路为人与车马行动之道,故震为大涂.”三者通道的合为一的大路就是企业的发展道路需要变通,企业的资源需要整合运用.“长子”为继承人,开源节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点,一个企业是否能发展壮大,着力于企业的创新水平.“苍竹”青葱并有雨后春笋之意,破土重生,有新的意思,寓意创新能力对一个企业的突破作用.“其究为健、为蕃鲜”取其春时草木蕃育而鲜明,表现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5 巽卦指标的建立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木果、为实;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多白眼、为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⑥.”
巽卦,“为风”.风以柔顺而被知晓,具有普遍性,相当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企业最大价值的发挥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合理有效的配置,达到整个系统的精简和高效率.在哲学思想中,我们强调充分认识规律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的目标也是充分的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合理有效的晋升机制.“巽为木”,“木”强调其公正性,不可变通,在企业竞争力相当于企业人事制度,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需要有无孔不入的晋升和激励制度.“为绳直”,“绳直”是木工制作度量和标准,是一个规范性的衡量标准,对企业而言,企业的人事激励和晋升也是衡量员工工作效率和成果的标准.“进退”在《古辞》里也有升降和任免之意.“为实”有果实结果之意,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都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自身水平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周易正义》:“取其风所发也,又取下风之远闻”,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有着很深的影响,也表现在管理者对于人才的挖掘作用,企业用人应当有着独特的敏感性,既可以发现和思考企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同时利用着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去克服组织结构的问题.
2.6 坎卦指标的建立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柔、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痛、为耳痛为血卦、为床.其于马也,为美脊,为函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⑦.”
坎卦,“为水,为沟渎”沟渎是指在平路中意想不到的坎坷,相当于企业的财务控制系统.意旨在很多时候,即使亦步亦趋也会遭遇意向不到的灾难并且无法避免,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在困境中真诚踏实,安于义命,不被困难和险苦去轻易的放弃自己的选择,如能做到这样,很多的险途都可以克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沟渎的真谛,就是对原则的坚守.坎代表水,水可以使万物得到滋润,同时也可以给百姓带来恩泽,反之,如果没有正确的发挥“水”的作用,它同时可以祸国殃民,此点与财务控制在企业中的作用相似.常言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保证财务系统不存在任何一个小的漏洞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又为盗”,金钱在现代人中的诱惑性越来越大,在工作中,企业需要保证员工对诱惑的态度,对金钱保持谨慎.一方面,要谨防钱财的不正当流失,另一方面,要懂不义之财的不义之处.“为通”,通有流通之意,财务的流通环节正是市场的交易环节.“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反应的都是人的痛苦情绪,而在管理者面前也可指企业的财务控制运营陷入的管理者困境⑧,也可以指代企业在危机中居安思危,企业应当采取有效的财务控制方式去运营企业,防患于未然.
2.7 艮卦指标的建立
“系统七:艮为山、为路径、为小石、为门阙、为果、为寺、为指、为狗、为虎、为皮、为鼠、为鹿唇、为坚木之节⑨.”
艮卦,“为山,为止”,需要停止则止,需要行动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⑩,相当于“纪检监察系统”.艮为“山”,纪检中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做事为人必须“执法如山”,保证企业各项内部的安全,这包括对内的企业厂房和实验室的设备安全,也包括对外的对于消费者而言的安全.一阳居二阴之上,二山顶就是指“阳”,其下深蕴阴质.“由坤而艮,阴外显为阳”可以理解为很多企业的问题都是内部的潜在问题,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进行检查监管,从各个方面来保证企业法制的健全和生产的安全.“为阍寺.有守卫”是指在完善的纪检安全制度前提下也必须要保证全面实施,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狗”守门代表着保证企业的各项安全,既守其成,又助其流形物化.“虎”,野兽之王,象征着权威,,各项法制监管规划出自企业职能部门,有法律的威严性.“皮”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纪检安全作为企业的基本保障,其监察制度的贯彻实施也可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
2.8 坤卦指标的建立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於地也为黑.”
“为大地,为地球”说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所不在,万物都靠它的元气而获得生命,有限的疆域,无限的能力,企业也应该具备大地的特征,光明有生命力同时也有着很好的包容性,相当于企业的群众监督系统.天下之事,皆有积而成,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企业的运行如果能很好的受到群众目光的监督,并且通过消费者的检验,则企业必然是有竞争力的.“为地、为母”表现的是先决条件,母在地之后考虑到的企业的群众监督是企业发展对企业有决定、启动和生成作用.“古者泉货为布,能随百物之贵贱而赋之.”“坤之为布”可领会为企业的群众监督会影响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吝啬”即不浪费,象征大地所有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处于生态循环中,无有赘物.企业只有在群众监督的中才能不断发展不断改进,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为子母牛”是指牛之蕃育表示这事物的主动联系,其中可能会引发的客观关系,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正需要建立在企业的群众监督基础上.“为众”表现出企业的发展也是靠着群里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为柄”取其生物之本也,柄即把柄,企业是在其拥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善用万物,善用之本,利用群众的监督一方面来改进产品,一方面来防范不正当行为.
3 八卦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型的建立
基于本文已建立的八个卦象作为模型的八个指标,现可以把企业看成一个太极,而企业决策指挥系统,营销服务系统,品牌公关系统,风控创新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财务控制系统,纪检监察系统,群众监督系统看成是企业竞争力的八个系统,它们决定了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基本状况.
综上,评价一个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力时,可通过搜集企业八个系统的基本信息,结合模型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邢彦玲.《易经》管理决策模式分析[J].齐鲁学刊,2007(2):45-47.
〔2〕耿成鹏,胡艳.《周易》经济管理学思想的现代意义诠释[M].北方经济,2006(6):78-79.
〔3〕李兆耀.运用《易经》提高现代管理水平[M].安阳大学学报,2003(3):24-26.
〔4〕陈汉敏.管理中的《易经》明[J].企业文化,2008(4):49-51.
〔5〕杨恺钧.《周易》管理思想研究[J].复旦大学,2004.
〔6〕李刚.浅析《易经》中的管理思想.当代经济,2007(4):54-55.
篇8
[关键词] 钻石模型 旅游产业 竞争力 产业集群
一、钻石模型理论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以产业结构的“五力竞争”模型为基础,来分析一个国家特定产业是否在国际上有很大的竞争力即所谓的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他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政府等六因素,其中前四个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如图一)
1.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的生产要素是指自然的资源,如气候条件、交通设施,资金支持和技术人才等等;高级生产要数是指经过自然资源加工后的资源,如高级技术管理人员资源和投入改造的设备等。生产要素在竞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需求状况分析, 包括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本地顾客的需求对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有很高素质的国内消费者,可以激发本国企业改进生产的设备,提高企业的服务,推动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本国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不仅通对企业加以影响,还有本地高素质顾客的预期需求陷于其他的国家,那么也会拉动企业的竞争力。
3.相关和支持产业。在许多产业中,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和优势的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尤其是“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链现象,说明很多优势的产业和其他产业是一种密不可分关系,他和区域间的强势产业一同崛起。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走国际化的道路可能是本国企业的竞争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本国市场的竞争可以让国内企业提高自己的效率、减少成本,形成自己的宏伟战略的目标,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企业在激烈的全球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了很好的国内环境。
同样,在国际市场中,只有在国内成功搏斗的企业在中改进设备和创新的企业才能在国际上和外国企业一争高下。
5.钻石模型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机遇是外在的因素, 他有双向的作用,绝非企业的影响力所能左右。政府在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中起到提供企业所需的资源,创造发展的环境等责任。
波特的“钻石模型”说明一个具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需要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的战略和相关与支持产业四因素的互动和机遇和政府的参加。
二、对贵州省旅游业波特的“钻石模型”的竞争力进行分析:
1.生产要素方面。贵州省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截止到2007年底,贵州省建设世界自然遗产一处:荔波;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9个,此外还建有2A级旅游景区(点)9个,3A级旅游景区(点)13个,4A旅游景区(点)3个,5A级旅游景区(点)2个;中国文化遗产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9个;国际生态博物馆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个;国家森林公园2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地质公冈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创建了贵阳、遵义、安顺等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根据2007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可得,贵州旅游社总收入74187.42万元,现有从业人员47494人。而作为旅游产业大省的广东,其旅游社收入2020332.59万元,从业人员261029 人。根据以上说明,贵州旅游业现阶段与广东差距有很大的差距。使得贵州旅游产业现阶段还只属于旅游资源大省,要转变为旅游大省还有很大的差距。
2.需求条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7年贵州入境游比上年增加33.78%,同时旅游业创汇能力以12.17%的增速居全国前列,贵州旅游产业正再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转变。除此外,随着国家对西部的支持力度,2007 年贵州省GDP达到2741.90 亿元,比上年增加13.7%,为省内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促进了省内旅游的蓬勃发展。
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在旅游业很大发展的2008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创下了653.13亿元的好成绩,较2007年净增140亿元,增长27.50%,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名由18位上升至17位。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同时,旅游产业集群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全省2006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47494人,为缓解全省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业的发展也推进了交通、餐饮和娱乐业等相关企业的发展,截止2007 年底,贵州全省旅行社数量达到 177 个,收入达 74187.42 万元。星级饭店227家,吸引了世界很多著名酒店来入黔。同时其他的保险、娱乐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尤其是交通业发展,对打破贵州那种“黔驴技穷”的局面,提升旅游业的品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部,与四川、广西、贵州、重庆、云南毗邻。四周都是旅游资源大省或旅游产业大省,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让贵州旅游企业发展壮大起来,需要有有好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战略。而本身企业的的制度创新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利用举办旅游节提高旅游品牌形象,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到贵州旅游有很好的作用。近年,贵州连续举办了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节、苗族姊妹节等旅游节庆,大大提高了贵州旅游产业知名度。这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还引来众多国内外旅行企业到贵州考察踩线,为贵州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5.政府支持。贵州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并且积极发展信息、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新型服务业,拓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准入制度,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6.机会。在贵州地处西南的中部地带的地位优势,为大力增加和周边旅游大省的合作创造了机会,在产业上和周边地区相互补充。同时,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和配套的企业。
三、 提升贵州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从生产要素方面来看。要按可持续的观点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按照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观点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强和旅游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注重旅游专业队伍人才的培养,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2.从需求层面来看。注意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按照“多彩贵州”的理念宣传贵州的旅游资源。同时按照旅游需求来调整旅游资源的市场化需求,按照旅客的需求来改革旅游产业链,提高贵州旅游的品味
3.从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来看。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相关配套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应该加强相关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的力度。同时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打造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模式。
4.从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看。贵州旅游企业应该有长远的规划目标,按照创新的理念来发展企业,革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思路。调整企业的结构。同时企业要勇于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习对手之长,发展壮大自己。勇于面对更大的挑战。
5.从政府和机会层面来看。政府要有大局意识,合理整合资源,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发挥在旅游产业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旅游产业间的互相合作,培育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任何的机会都有双面性,旅游企业要有清醒的意识,在发展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化不利为有利条件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M].华夏出版社,2002
[2]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赵莺燕:基于“钻石模型”对青海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分析[J].攀登,2007(3)
[4]李金玲 杨占锋:基于钻石模型的湖南旅游业竞争力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9,(09)
篇9
关键词: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波特认为,企业最关心的是它所在产业的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又取决于市场上存在的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力量、供方讨价还价能力、买方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生产的威胁(见图一)[1]。也即是现有行业的竞争者、购买者(购买的力量)、供应商(供应的力量)、替代者、潜在进入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我国自从实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其发展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7月公布的2003年全球银行前十大银行排名情况来看,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核心资本列第11位,但是资本税前利润较低,资本回报率仅仅为6% ,远远低于花旗银行41. 8%。由此说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不容乐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竞争环境,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以利于竞争,因此本文利用波特模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波特模型分析
(一)行业垄断破坏了竞争机制,但竞争有加剧趋势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存款、贷款等方面有绝对优势,CRn值均在60%左右。但是,长期处于高度垄断的市场之中,缺乏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动力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度垄断的市场竞争格局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国有商业银行具备一定的超市场能力,走上一条重规模、轻效益的发展道路[2]。国有商业银行因业务分工小同形成各自的专业优势与垄断利润,造成其它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银行在规模、实力、政策条件下都不足以与四大国有银行产生真正的竞争,但是随着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和全面开放,这种垄断与保护局面将被完全打破。就吸储方面,各家银行都不断地推出新招、绝招,提供各种满足居民需求的金融品种和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在放贷力方面,打破了过去的业务分工格局,更是相互渗透、交叉,竞争更集中于中心城市。
(二)替代产品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其它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机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分流了银行的储蓄存款,也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如财务公司的快速成长也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替代之一。在财务公司成立以前,大的集团公司都把资金存在商业银行,在他们自己成立财务公司以后,就把相当一部分资金放在自己的财务公司,加上财务公司是对集团及其关联企业进行贷款,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此外,信托投资机构、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投资缺金的逐步发展壮大都会成为商作银行的替代。
(三)潜在强势竞争者的威胁已变成现实
国有商业银行在去年底放开金融业后受到的最大的冲击是来自于外资银行。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抗风险能力强,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自由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产品开发和推广部门。另外,较强的盈利能力能使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降低筹措资金的成本,使银行的经营走向良性循环,并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外资银行将从沿海到内陆,从大城市到中等城市,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广设分支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抢滩登陆,从而冲击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阵地。这种冲击集中体现在:对低成本、少风险、高效益的中间业务的抢夺;对大型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外向型企业、大型集团公司以及高新科技企业等优秀客户群的抢夺;人民币业务领域的竞争。
(四)客户(购买者)的要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2年3月,南京出现“爱立信倒戈”事件,2004年时任央行行长的戴相龙对此风波做出解释:爱立信公司总部削减贷款,同时削减在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贷款;花旗银行一种叫“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业务”的新业务,国有商业银行还做不了。[3]这件事情对国有商业敲响了警钟。随着经济发展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客户(特别是企业客户)对银行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国有银行业由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满足要求,但是外资银行由于科技实力雄厚,经营范围广,可以不断地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
因此,随着客户对银行的要价变得更高,对其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要求更高,而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还不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客户流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五)国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力供给不足
1.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资产质量堪忧。国有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比率较高、存贷比率较低。资本充足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需要补充二级资本,以提高风险化解能力,根据我国1999年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共剥离1.4万亿不良资产的情况估算,不良资产占四家银行全部贷款的26.11%,[4]这一比例严重束缚了国有商业银行前进的步伐。
2.国有产权下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国有银行产权的特殊归属性也同样决定了国有银行自身必然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银行监管机制、内部风险控制不健全,使得国有银行信贷资金风险增人。虽然中央政府目前对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初步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但是股权高度控制在政府手中,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自接任命,仍然摆脱不了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
3.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由于受体制、技术、宏观政策、产权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金融创新的现状可总结为品种少、规模小。在银行的整体业务规模中占比不高,难以起到调整优化整体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也难以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吸纳性、负债类业务创新多,原创性、资产类业务创新少。创新的金融工具多达85%左右是从国外学习和借鉴的,而真正考虑到我国现实状况基础上的原创创新很少,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始性创新更少。而且创新主要集中于以存款为主的负债业务,而如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资产类的创新却很少。
三、结 论
通过应用波特模型分析后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并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心进行竞争;证券、保险、信托和财务公司等替代产品发展,也对其业务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全面进入,潜在的竞争者成为现实威胁;在外资银行进入,客户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时候,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的选择权力更大,也即是银行的购买方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体制环境的问题,制约了其自身能力的供给,资产资本质量、治理机制,产品创新能力等问题都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微观竞争力低下。因此,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不佳,应该抓住时间适应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增强自身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项保华,李庆华.波特模型及其改进[J].中国工业经济,1999,(11).
[2]胡耀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篇10
关键词:钻石模型;中西部服装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和宏观调控战略”的进行,我国的服装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因此,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的升级是服装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波特的“钻石模型”(图1)对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竞争力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一、生产要素
1.劳动力成本
国内市场方面,中西部地区能够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劳动力成本低廉是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中西部服装产业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国际市场方面,目前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也不高,如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他们对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构成威胁。
2.资金、技术和设备
自从2005年政府提出纺织服装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以来,很多中西部省区纷纷“迎娶”东部服装企业进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2007年《1月份~5月份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分析》显示,1~5月份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完成投资额,除了浙江、北京、福建仍保持50%以上的较高增长之外,天津、辽宁、上海、广东、海南均呈现负增长态势,中西部地区的河南、广西、云南投资增速分别达到80.39%、88.63%和145.01%,甘肃、青海的投资增速高达210.37%和888.69%。可见中西部地区服装业的投资额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企业多是以“代工”为主的中小型私企,注重投入产出比,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下,所拥有的设备只能满足基本缝制要求。因此从加工能力和质量来看,大多数企业只能保证中低档服装产品的制作要求。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很多企业由于人才等原因,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技术应用甚少,主要依靠人力,新技术应用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服装企业。
二、市场需求
我国服装业在近20多年间取得快速的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从历史数据来看,国内服装需求不断扩大,为服装业发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2000年国内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额为206亿元,2001年为268亿元,2002年为329亿元,2003年为406亿元,2004年为454亿元,2005年为578亿元,2006年为685亿元,6年增长了3倍多。中西部地区的服装消费市场也是巨大的:西部涉及九个省和一个直辖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将近1/3;中部六省总人口为3.61亿,占全国的28.1%。据统计,西部12个省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是全国人民人均衣着支出的99%。
三、相关与支持产业
1.面辅料行业
中国服装面辅料行业正处于“国内培育、国际成长”转折期。中西部地区的面辅料产业由于加工工艺不高,在产品开发适应需求方面相对滞后,面辅料档次较低。
重庆市意大利罗伯特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明指出:目前整个西部地区尚无完备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产品供应,难以适应提高服装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要求,尤其是面料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部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以重庆为例,目前重庆服装重点企业生产所用面辅料80%以上来自沿海地区或直接从国外进口,钮扣等服饰配件也多在沿海地区采购。重庆的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普遍性,服装配套产业发展的滞后,加重了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的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竞争力。
2.染整工业
染整工业是制约服装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印染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整个印染行业以中低档、大路产品居多,尚不能满足中高档服装的要求。而且染料生产的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从地区结构来看,我国印染产品的产能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2001年,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五省的产量已占全国的80%,中西部地区的印染产量则逐年下降。至2006年一季度,仅浙江省规模以上印染布产量就达42.51亿米,同比增长7.00%,占规模以上印染布产量48.51%。累计超过2亿米的有江苏13.04亿米,同比增长26.23%;山东9.89亿米,同比增长达54.30%;福建8.01亿米,同比增长45.37%;广东6.51亿米,同比增长11.09%;而河南2.02亿米,同比下降42.25%;河北2.01亿米,同比下降6.94%。
另外,随着欧美“绿色壁垒”的提高,中西部地区现有的印染技术严重妨碍了服装的出口。
3.服装流通业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服装销售渠道一样,大中型商场和服装批发市场是中西部地区服装销售的主要渠道。大型商场一般以经营中高档服装为主,多数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品牌。本地生产的服装主要以批发市场作为流通的主渠道,批零兼营。批发市场中间环节少,价位低,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快,发展前景较好。
在出口环节,传统的外贸出口收购制仍然主导着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流程,中西部服装企业主要是通过沿海地区的服装贸易公司实现服装的加工出口,多数中西部地区的服装生产企业与欧美等国际市场仍处于隔离状态。
4.服装展览业
随着服装产业的“西移”,出于发展地方服装产业的动机,中西部各地区举办服装博览会已成为时髦之举,但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除了小部分省份的展览业比较成熟外,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博览会未能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会展组织和管理,展览规模偏小、不专业。这些对服装产业的宣传也造成影响。
例如,国外的专业博览会一般是以专业观众为主,正规博览会的主要活动是买卖双方之间的贸易洽谈和签单,而且一般不允许在展场做商品零售。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博览会一般都是大量的非专业观众充斥其中,而且零售业务一般都是各种会展的“点缀”。广西玉林福绵区每年一次的服装博览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四、企业战略
1.服装产业链脱节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增高
目前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尚无完备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产品供应,难以适应提高服装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要求,尤其是面料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例如广西玉林福绵的服装企业,生产所用面辅料主要从广东等地购入。服装相关产业发展的滞后,加重了中西部地区服装生产成本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竞争力。
2.原创品牌影响力较小,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
目前,川、渝、贵等中西部省市区除一小部分企业在努力创品牌外,更多的服装企业满足于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的微薄利润。就已有的品牌而言,形成规模效益的品牌产品少,大多数地区服装在品牌形象、技术质量、设计款式、流行时尚等方面很难与东部沿海省份抗衡。
3.观念陈旧,企业整体素质较差
目前中西部各省区的政府已认识到劳动力密集的服装产业对推动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地方现有的服装企业主普遍“小农意识”较浓,观念落后,没有做大做强的意识。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如:重庆市高技能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重为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因此,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要崛起,首先需要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其次是积极培养、引进相关技术人才。
五、政府因素
自2005年政府提出纺织服装行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导向型政策措施的鼓励下,各地政府对服装业的顺利移入准备了各种优惠政策及措施。例如湖南郴州政府出台进入开发园区新办生产型企业,投产后5年内其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超过100万元的,50%返回企业的优惠政策,还有河南提出要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纺织工业基地,湖北纺织业启动“千亿”工程,重庆计划建成西部服装之都等等。这些政策与措施,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服装产业的“西移”获得了较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中西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六、机遇
1.国内市场将继续扩大
这几年国内衣着消费的绝对量不断增长。2007年10月30日于上海召开的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鉴于目前内需的拉动作用还在不断增强,到2020年共同富裕的方针会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人民对衣着消费结构将会同时实现数量的增长和品质的提升。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服装的自然消费量也在相应增加。例如正装(与休闲装相对应),因为每年中国就业人口的大量增长,使得我国正装类产品年年都保持较高而稳定的增长。
2.劳动力优势和原材料优势继续保持
近几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深圳的服装缝纫工的保底工资是800~1000元/月,但东部沿海地区的服装企业还是出现“用工荒”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充足的劳动力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表1)将使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还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期。
另外,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用地紧张,能源紧缺,中西部地区地域宽阔,原材料丰富,为中西部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再加上政府的优惠政策,将会吸引大批外来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厂,从而促成技术、管理、设备、资金等各方面的转移,最终促进中西部服装产业的加快发展。
七、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但是在具有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的同时,中西部服装产业发展在技术、人才、面辅料等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中西部服装产业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发展模式,改进不足,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找出适合的特色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 连启里.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中西部崛起[J].对外大传播,2005,(5).
[2]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 常亚平.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