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优势范文

时间:2023-03-26 01:3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竞争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竞争优势

篇1

1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提出与分析

1996年,美国著名的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浦•科特勒首次提出“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他认为在一定的搜索成本、有限的知识、灵活性和收入等因素的限定下,顾客是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科特勒把顾客价值称为“顾客让渡价值”。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购买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总价值和支付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可以将菲利浦•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概括为如下模型:CV=TR-TC

其中,CV为顾客让渡价值;TR为顾客总价值(品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和服务价值);TC为顾客总成本(包括产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体力成本)。

显然,为了增加顾客让渡价值,企业要么增加顾客总价值,要么降低顾客总成本,而这一切都将带来企业成本的上升。与此同时,企业成本的上升会给顾客带来更好的产品、服务等,从而导致顾客总价值上升;企业成本的上升会降低顾客投入的时间、精力等成本,也从而导致顾客总成本的下降。当然,顾客总价值的上升和顾客总成本的降低都是有极限的,也

就是说顾客总价值不可能无限上升,顾客总成本也不可能无限地下降。如图1所示。

另外,在图中企业成本从0到A点之间,由于顾客总成本大于顾客总价值,即顾客让渡价值为负值,此时的理性的顾客不会发生购买行为。同时,由于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当企业成本达到一定程度(假设此点为B)大于顾客收入时,企业也将停止经营。因此,从顾客和企业两方面看,顾客让渡价值的有效区域就落在了A-B之间的阴影部分。

2顾客让渡价值理论进行竞争优势分析模型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产业组织和战略管理专家波特认为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分析来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二是通过价值链的分析在行业内寻求相对有利的竞争地位。

2.1产业间竞争优势顾客让渡价值分析模型

波特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研究将重点放在行业特征分析上,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的吸引力。从顾客让渡价值看,就是一个产业比另一个产业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此时的顾客让渡价值,我们不能仅仅用绝对值比较,而更重要的是一个比值,即:

以甲产业与乙产业为例,在产业平均成本为C时,乙产业的顾客总价值为TRG,而顾客总成本为TCH,则顾客让渡价值为。在产业平均成本为D时,甲产业的顾客总价值为TRE,而顾客总成本为TCF,则顾客让渡价值为。虽然,不同产业的产业平均成本不同,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即使是TCF>TCH,而由于TRE>>TRG,最终CV甲>CV乙,这说明甲产业为顾客提供的让渡价值大于乙产业的顾客让渡价值,甲产业具有潜在的吸引力,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要选择的产业。

由于“产业五力”的存在,导致不同产业的利润差异,那么,怎样进入那些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多让渡价值的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呢?其一,通过内部发展进入,其二,通过收购进入。其三,连续进入,即最初进入一个集团,然后从一个集团到另一个集团继续移动。

2.2产业内竞争优势顾客让渡价值分析模型

要确保企业在产业内有利的竞争地位,从顾客让渡价值方面来讲,就是能为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让渡价值,就以甲企业与竞争对手乙企业为例。

篇2

企业专业化的成长期、专业化的屏蔽保护、市场反弹力、专业化的超额利润、专业化经营的信心瓶颈、专业化的独占等

今天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令我们耳目一新,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面对外资企业我们都显得非常的被动。在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中,除了通用、摩托罗拉、微软等家喻户晓的超大企业外,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来至世界各地的一些小公司的表现,和国际大公司相比,他们规模很小,在整个市场中几乎微不足道,但他们能够很快的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在自己的细分市场内取得绝对优势。他们依靠的就是自己专业化的优势。笔者利用自己在这种类型的专业化公司从业的机会,对专业化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行了一点研究,以下是我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够对我们的一些企业有所启迪。

企业的专业化及企业专业化成长期

我们认为企业的专业化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产品、服务的技术水平:

技术是企业专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专业化的基础。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含了多少高新技术,应用了多少先进的手段,这些将直接构成企业的专业化。技术越尖端、方式越先进,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的基础将越牢固。

2.产品、服务的技术独特性

技术对企业专业化的贡献,不在于技术的科学价值。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必须通过特定的产品和服务造福于人类才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对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占据独特的细分市场,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特定的

技术基础上,差异化越明显,专业化越强。

3.产品、服务的技术市场认同度

追求技术的尖端性、独特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一个高科技产品、一个具有独特性能的产品不被市场接受,或者是有限的接受,这不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只有那些得到市场认可,受市场欢迎的高科技产品,才是企业追求的专业化产品。

产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于企业的专业化,我们在此引用企业专业化成长期的概念来描述企业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之所以放弃生命周期的概念,是因为我们相信:在排除一些意外因素之后,企业对专业化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为了描述的方便,我们把企业专业化的成长期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化初期、专业化中期和专业化高级阶段。

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我们将分析企业专业化成长期三个阶段上的: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进入阻力、市场反弹力、利润以及专业化独占的延续性和扩展性等特征。进而探讨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进入阻力

如果把某一行业作为一整体,一个企业进入一个行业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该行业的进入阻力。行业的市场阻力是行业内企业相互作用而对外来者形成的排斥,他由行业内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决定,随着行业内企业专业水平的提高,行业的进入阻力将明显的增强,由于在专业化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进入阻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两者与专业化有几乎相同的关系,所以除补充说明以下两点外,此处将不再重述。

1.从图上比较来看,在专业化的高级阶段,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市场进入阻力的水平将比企业竞争力水平有较高的增长,原因是对于整个的市场而言,企业的专业化过程也是市场的结构化过程,而这种结构化过程又为置身于其中的企业形成了一道无形的进入屏障,我们称其为专业化屏蔽保护。

2.企业发展到专业化的高级阶段形成的专业化独占不是通常意义的垄断,虽然两者都具有很强的市场进入障碍,但两者至少有以下区别:

2.1.垄断是市场结构的一种,是企业的规模、综合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取得的市场地位,他是以市场份额为标志;而专业化是企业核心产品、服务的技术发展趋势,专业化高级阶段是企业技术或产品、服务成熟的标志。2.2垄断的形成可能有很多外部因素,包括通过行政手段达到对市场的独占,而专业化高级阶段所具有的对市场的独占是以其相对于同业企业所具有的技术、产品的独特性和先进性而获得的。

2.3.垄断以规模成型,并以规模实现其利润,垄断可能是对专业化全程的独占;而专业化是追求独特性、先进性,并以对细分市场(专业化高级阶段的细分市场)的独占为利润的突破口。小企业不能形成垄断,但可以形成对细分市场的独占。从这方面说,专业化是对垄断的强有力的挑战。

二.市场反弹力与企业专业化

市场反弹力是企业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与企业的竞争力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在此之所以放弃市场的竞争力而引用市场反弹力的概念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竞争力一般用来描述企业的市场活动能力,所以此处回避用竞争力来描述市场,另外在市场这个系统中,企业的行为是主动的,而外部市场对企业的作用是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反作用,所以我们引用反弹力的概念。另外这两个力在专业化的不同阶段也不是完全相等的关系。

基于企业专业化的不同成长阶段,我们用以下的曲线来形象的表示企业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和企业专业化之间的关系。

1.在企业专业化的初期,企业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

较小,而且随着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加大,市场反弹力的增加也不是很大,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快速的增长,在很短的时间内企业可以走完专业化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易于进入,易于成长。顺便说明一下,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处在转轨与跟进的时期,这一阶段新的商业机会层出不穷,使得我国新生的企业多如牛毛,由于处在专业化的初级阶段,市场的反弹力很小,这些小企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中小企业或中型企业,这就是近几年我国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的原因:民营企业象麦浪一样此起比伏。

2.在专业化的中期,随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加强,企业所受的市场反弹力也逐渐增大,此时企业所受的反弹力和企业的竞争力几乎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另外随着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加大,市场反弹力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市场反弹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a.由于和处于在专业化初级阶段的企业没有拉开明显的专业化的距离,后者的低质量、低成本、低价格对前者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b.专业化中级阶段的企业面临的直接竞争对手都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企业的竞争是有目标的、有目的的。

c.市场的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以专业化的优势阻碍了中级阶段的企业的发展,同时专业化高级阶段的结构化市场也给处在中级阶段的企业施加了很大的反弹力。

尽管承受很大的市场反弹力,在这一阶段企业必须以专业化来拉开和竞争对手的距离,通过专业化以追求自己的细分市场,从而回避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竞争。进入这一阶段的企业可能很多,但发展、生存下去的企业却很少。

3.当企业进入专业化的高级阶段时,企业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的会奇迹般的变小。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市场反弹力有别于企业竞争力的原因,专业化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必然增强,但另一方面,由于在专业化的中期幸存的企业采取的专业化竞争策略和市场的优化组合,进入该阶段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细分市场,独特的专业。整个市场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格局,这就是专业化的屏蔽保护,他能大大减弱市场对企业的反弹力,顺便说一下,企业只有进入专业化的高级阶段,才从生存问题的主要矛盾中解脱出来。

三.利润和专业化

1.在专业化的初级阶段,企业的专业化差距不明显,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除了形式上的差别外没有实质的不同,市场表现为无序竞争,单位产品的毛利润没有多大的差异的,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的市场份额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阶段,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增加,利润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很小。

2.如前所述,专业化的中期是企业面临市场反弹力

最强的阶段,虽然这一阶段随着企业专业化的增强,单位产品的毛利润有所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也有所加大;但另一方面,由于必须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然要牺牲很多的利润,所以总体上来说,企业的利润在这一阶段很低,有的甚至比在专业化初级阶段还有低,主要有以下原因:a.明显化的对手竞争抑制了企业的单位产品的价格。

b.为了应付竞争必须增加营销成本。成长期

c.为了追求专业化、扩大差异化,必须增加科研、管理的投入。

从利润的角度来说,这一阶段是企业的最困难时期。很多发展势头比较好的企业都可能在这一阶段走向破产。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企业应早早的对自己进行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细分市场,加速专业化进程,尽可能快的回避市场反弹力的最大期,从而使企业尽快进入专业化的高级阶段。

3.基于以下原因,我们认为进入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其获取的利润会大幅度的增加;拥有专业化优势的企业,会获取超额利润:a.企业能够左右自己专业化产品的市场价格,以获取很高的毛利润。

b.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在低阻力下扩展自己的市场,使其销售额大幅度上升。

c.如前所述,由于此阶段市场作用在企业身上的反弹力特别小,所以企业节省下来的巨大的竞争力潜力将最终转化为企业的利润------企业的管理费用、营销费用将大幅度下降。

四.专业化独占的延续性和扩展性

企业一旦进入专业化的高级阶段,他会很容易保持其独占地位,由于专业化的优势和结构化的市场模式,企业所受到的威胁非常小,又由于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丰厚的利润,企业有能力推进自身的R§D的发展,使企业持续的保持该行业的竞争优势,所谓”一招领先,招招领先”。另外,基于很高的专业化水平,企业可以轻松的进入相关领域的专业化高级阶段,进行高质量的“多元化”战略,享有专业化的超额利润。如英特尔通过对PII、PIII等产品的专业化独占,从而实现对CPU市场的独占;微软通过Windows支持平台的专业化升级,从而实现对大部分软件市场的独占,所以说:

1.进入专业化高级阶段是企业成熟的标志。

2.“多元化”战略的最佳时机应该是企业进入专业化高级阶段以后。

中国企业的误区

说中国的企业长不大,这没有道理,我们的确有创造企业神话的社会环境,层出不穷的商业机会会使一些企业一夜成名;说我们没有大企业也没有道理,我们有很多行业垄断企业,有时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社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和国外同等规模的企业相比,我们的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其专业化水平很低。我们要么是小作坊式的企业,靠钻市场的空子,靠打“球”而生存;要么就是昙花一现、高台跳水式来去匆匆。要么就象我很多的国有企业一样,大而空、大而全。可以说对企业专业化的长期不重视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的弊病,致使我们能够跨入企业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寥寥无几。

一.为什么在最须要专业化的时候放弃

专业化战略

市场

1.市场反弹力和利润匮乏的共同作用

随着企业进入专业化的中级阶段,市场作用在企业的反弹力迅速的增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反弹力。另一方面,在专业化的中期,企业的利润将由于激烈的竞争而变得很小,同时企业的各经营费用将趋于最大化,企业在这一阶段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如果企业没有长期的规划,如果经营者(或所有者)对现代企业专业化成长期认识不够,单从企业的短期盈利角度来说,很容易主动的或被动的退出市场。如图所示,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企业经营信心的瓶颈区。

2.对于一些在短期内完成专业化初期而进入专业化中级阶段的企业,往往会遇到管理的脱节,企业的原有管理平台只能支持企业到某一专业层次,进一步发展须要“二次创业”,我国的很多民营企业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的管理平台无法升级,那只有放弃专业化的升级。

3.太看重市场的麻木扩展,而忽视市场的扩展

和专业化水平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谈到竞争优势就很自然的想到市场规模,似乎市场规模全面的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很多企业往往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市场扩展上,而忽视了对企业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其实市场的扩展和专业化水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他们必须同步发展,企业才能获得最大利润率,见图-企业利润/成本最大曲线。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放弃对专业化的重视,而以销售额的膨胀来弥补太多毛利润的不足,这种“粉饰太平”的方法是很危险的。

二.为什么会麻木的进入其他领域

对企业专业化的轻视还表现为我们的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战略,虽然社会对“多角化”经营有不同的看法,但时下“向××行业进军”的口号依然很流行,“多角化”经营会直接削弱企业的专业化,在今天我们企业的专业化水平都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多角化”无疑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不利。那么为什么有些企业还要奉行“多角化”呢?

1.期望过高、困难低估(见进入阻力曲线和利润曲线)

对其他行业的利润的预测以业内处于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为基准,如前所述,我们认为任何行业内处于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都会得到该行业的超额利润,而待进入的企业往往看中的就是这些超额利润,比如说IT行业的华为的效益好,人们就认为IT行业有利可图,所以进军IT行业就成了时下最时髦的话题。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多年来华为所积累的几千名专业硕士、博士员工,忽视华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法》以及华为每年投入销售额10%的R&D费用。另一方面对市场反弹力的预测是以业内处于专业化初级阶段的企业为标准,企业往往从专业化初期进入该行业,其所受的市场反弹力也就是此时的进入阻力,而这些永远不是企业在以后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企业如果要想在某一行业中发展,也必然遇到在自己行业中同样的专业化问题,那种在自己行业中都无法立足,却想到其他行业去碰碰运气的企业,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2.担心自己日后发展的空间

在我国的今天,这种想法虽然有些可笑,但的确是一些企业进行横向扩展的理由,有些企业在自己的专业化进程中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由于认为自己的领域不足以提供企业日后发展的空间,从而过早的进入其他领域,放弃或削弱其专业化战略。目前在中国,不仅是中小企业,一些被国人抱以很大希望的知名大企业也有这种动向。相信他们在进入其他行业时都会经过深思熟虑。但从专业化的角度和世界上一些大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做法:专业化很强的公司,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无限制的扩展,而专业化水平低下的公司你将不得不将自己拥有的国内市场让给别人。

3.把机体的膨胀作为追求的目标

对企业机体膨胀的麻木追求是我们企业经营的又一误区,很多国内大企业都把进入世界五百强作为企业的长期的经营目标,企业的规模固然重要,但如果在追求规模时而忽视专业化,就会对企业长远利益造成损伤:在强烈的膨胀欲支配下,当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继续膨胀受到限制时(来至专业化的压力),企业只能在别的领域低阻力下扩展。企业通过资产兼并、资本运营可能在短期内使自己的资产成倍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和世界五百强的距离在缩短。恰恰相反,如果没有专业化作为基础,企业的这种膨胀将给企业进一步发展带来包袱、埋下隐患。

4.认为“多角化”经营能够分散风险

笔者以为:“多角化能够分散经营风险”的提法只是一个借口,企业每进入一个行业都必然接受这一行业的市场反弹力的作用,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企业在每一个领域都把自己置于专业化的最低级阶段,他才会接受很小的市场反弹力。所以从专业化的成长期的角度看,多角化经营实际上是在制造风险后又逃避竞争,尽而回避风险。这样我们的企业将永远长不大,我们的市场将永远被国外企业所控制。从专业化的角度,我们的很多所谓大企业目前的根本问题不是进入世界五百强的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建议:

1.企业应该认真的研究自己行业的企业专业化成长期。明确本企业所处的具体的阶段,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不要为其他的诸如资产、年销售额、年利润等不太可靠的因素左右,而对自己企业的市场地位作出不切合实际的判断。对于一个大企业或一个意在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在企业的营销和科研的高层结合部增加一专业化战略研究职能是非常必要的。

2.企业的中长期目标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应建立在企业专业化水平增强的基础之上,充分研究并促成企业规模和企业专业化水平的合理关系。

3.面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踏踏实实的经营,着重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向纵深方向发展,以谋求企业的专业化的国际地位。

篇3

关键词:规模经济;成本;MES;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3-0082-06

一、引 言

亚当・斯密把分工看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大原因,同时认为分工又受制于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量的大小,这是规模经济思想的起源;马歇尔第一次明确提出“规模经济”概念,认为报酬递增是由于企业扩大其不动产而获得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生产经济。布洛克提出以“组织的经济来代替报酬递增”;一些经济学家从交易费用的节约和内部化优势方面探讨组织管理的规模经济,如科斯、张五常、黄有光、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把交易费用的节约看作是企业产生并存在规模经济的原因。巴克莱、卡森和拉格费等则沿用科斯等人的观点,在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及跨国公司的性质,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因素时,进一步阐述了内部化引起企业规模经济的原因。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乔治・J・施蒂格勒曾在其《规模经济》一文中指出“规模经济理论是关于社会组织的经济理论关键部分,因为它是每个关于市场组织、政府控制经济生活的作用(及其变化过程)问题的基础。”[1]我国学者的大量研究集中在规模经济现状分析,指出我国产业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生产要素过于分散,缺乏规模经济;针对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如提出通过企业集团化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出通过企业重组和并购来实现规模经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达到规模经济。也有不少学者从技术进步角度探讨规模经济问题,或者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研究,认为市场竞争和企业规模的关系存在一定的矛盾;也有人用一种思维逻辑来思考企业规模和产业组织科学性问题;还有学者就如何实现企业规模的高质量快速增长,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深刻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关于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是一个空白。因此,本文拟从源头上梳理“规模经济”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回顾理论界追寻规模经济的探索特别是有关MES的研究成果,着重探讨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以便为企业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规模理论寻求和获得竞争优势提供借鉴作用。

二、规模经济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规模经济理论实际上源自人们对生产成本的分析。[2]英国学者马克西和西尔伯斯通在他们合著的《汽车工业》一书中,对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进行了实际研究,并描绘了汽车工厂生产线的长期平均费用曲线图,这就是著名的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也称规模经济曲线(见图1)。

根据马克西和西尔伯斯通对汽车生产线长期平均费用所作的分析,某一种车型的生产批量同成本的关系如下:当年产量由1千辆增加到5万辆时,单位成本将下降40%;由5万辆增加到10万辆时,单位成本将下降15%;由10万辆增加到20万辆时,单位成本将下降10%;由20万辆增加到40万辆时,单位成本将下降5%。当年产量超过40万辆时,成本下降的幅度十分微小,在达到年产100万辆后,再加大批量就不再有规模经济了。

资料来源:转引自孙庆广:《奔向成功/现代企业经营战略透视》,企业管理出版社,第148页。

图1 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2]

上述这种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的单位成本逐渐下降、收益逐渐上升的现象叫规模经济,或叫规模报酬递增。马歇尔指出:“自然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表现出报酬递减的倾向,而人类所起的作用则表现出报酬递增的倾向。”“劳动和资本的增加,一般导致组织的改进,而组织的改进则增大劳动和资本的使用效率[3]。”传统的规模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即单一产品生产规模的经济性,单个厂商规模的经济性及企业组织规模的经济性[4]。

(一)单一产品生产规模的经济性

产品生产规模的经济性是规模经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最初主要来自于劳动分工和协作。由于分工和协作,每个生产者可以提高同一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产品规模的经济性是商品经济社会中最早也是至今为止最普遍存在的规模经济。

(二)单个厂商规模的经济性

单个厂商规模的经济性,是指主要由生产函数或生产技术所决定的生产单一产品系列的工厂规模的合理性。厂商规模的经济性可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示,它描述了随着设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在长期内,当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都成比例地扩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3期2007年第3期(总第147期)赵全民: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规模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大,规模收益(指由规模变动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开始是递增的,但由于产量的增加比例大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因而大于总成本增加的比例,故平均成本下降。图2是工厂的长期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即一定时期内,各种设备和技术条件相对稳定不变时生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其最低点的产量就是工厂的最佳规模。

企业组织规模的经济性是更高一级的规模经济,它是指现代企业组织所具有的多单位企业的经济性。钱德勒认为,现代企业组织是“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所管理的企业”[5],“它将大规模生产过程和大规模分配过程有机地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之内”,因而其具备多种经济功能,能在多个不同的地区经营多种系列的产品,从而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组织规模的经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组织之间的结合导致了大量市场交易的内部化,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

(2)企业组织规模经营可以产生大量销售效益,因集中销售而使单位产品分摊的广告费用、销售费用降低。

(3)企业组织规模经营可以使单位产品分摊的研究开发费用降低,从而具有更大的研究开发实力和效率。

(4)企业组织规模经营还可以因原材料的大量采购、信息的集中收集和处理、会计业务的部门化、商品品质的标准化、谈判的程序化和合同的标准化以及资金的集中、风险的分散等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三、最小有效规模(MES)的研究

根据研究,长期成本曲线变化有两种情况:

一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平均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当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到最低点时,相应的生产规模即为最佳规模。这时,如果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单位产品成本就不再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而是开始升高。在这种情况下,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在这种曲线里,只有一个产出规模能使单位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称为“最佳规模点”。

二是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当下降到某一点时,平均成本既不再显著降低也并不大幅度升高,这种曲线叫做L型长期成本曲线。对应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开始变缓的生产规模,就是最小有效规模(Minimum Efficient Scale,简称MES )。斯蒂格勒(1958)在《规模经济》一文讨论厂商的最佳规模时指出:如果一个产业的诸厂商使用完全相同的资源,那么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中只有唯一最低点,即只有一种产出规模是经济的,但在现实经济中,诸厂商拥有的资源质量不同,使用不同资源的厂商若规模相同,则效率会不同。而相同的效率可以在不同规模中达到,所以相异的规模可能同样是经济的,即平均成本是一条底部平坦的曲线。同时,他首创“生存技术法”来确定最佳规模,企业在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他用生存技术考察了美国制造业的情况,发现最佳规模是一个范围相当大的领域,即多种不同规模都是最佳的。T・萨文(T. Saving,1961)运用生存技术对美国制造业所进行的更为广泛的研究支持了施蒂格勒的结论。

(一)确定MES的基本方法

会计法和工程法的主要区别是确定费用曲线的数据来源与方法不同,会计法主要根据不同规模企业的成本(横断面数据)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不同规模时的成本(纵切面数据),或将两类数据结合,绘出规模成本曲线。

工程法又叫技术定额法。它不直接采用财务数据,而是在设定的产出和原材料前提下(如规定产量、品种等,规定矿石金属含量),根据基本的设备系数(如高炉数量、容积,机床型号、数量等)、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节拍、切削参数)以及标准的技术费用定额(如年标准工作日和工人单位时间工资、设备单位时间折旧和能耗、材耗等)来确定规模费用曲线。

有了规模成本曲线,就可以根据边际成本最小或成本规模变化率最小的准则确定MES。确定的方法有三种:根据函数解析计算求解、根据边际成本和误差判断确定MES及通过方案比较确定MES。

适者生存法(Survivor Technique)是美国学者施蒂格勒提出的。该方法的立论依据是由于实际费用的不确定(如因能源突然发生危机,出现新技术等)及计算方法的主观性和市场机会的不确定性等原因,计算确定MES很困难,甚至不可能。因此,应根据竞争的优胜劣汰,通过观察市场确定经济规模。施蒂格勒提出的具体方法先计算不同时点产业各规模层企业附加价值占全产业附加价值的比重,而后计算这一比重的增大指数 。其中,Vaij是j产业中位居i规模层企业的附加价值比重, 为基准时点,t为后来时点;增长指数最高的规模层对应这个产业的经济规模。

(二)基本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会计法的主要优点是数据容易获取,且成本是一种综合指标,能综合反映企业的规模经济性特点,当样本量较大时,或对企业成本进行了合理分析时,能提高所得结果的可靠性。缺点是适用会计法时,规模往往指实际产量,因而相应的成本往往受许多与规模经济性无关的因素影响,可能歪曲真实的规模经济效益。

工程法突出的优点是比较准确,能够根据工艺或工厂系统的技术能力,较真实地反映技术的规模经济性本质,能够避免会计法无法避免的无关因素的影响。主要缺点是要求分析者熟悉工程技术,且计算比较复杂。此外,设定条件如产品结构、费用定额的确定可因专家经历背景相异、使用标准不很统一而不同。

适者生存法与前两种方法的差别是原理性的,其突出优点有两条:一是它考虑了各种难以计量的费用和效率,符合市场竞争出效益的商品经济规律;二是方法较简便,需要的数据只是每个规模等级的工厂数目和市场占有率。主要不足是:在垄断行业不适用;观察时间短的结论不可靠;混淆规模的外部经济性和内部经济性,无法得到规模成本曲线,因而有许多重要的经济分析无法进行。

四、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

(一)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的决定因素之一

导致成本随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的机制有两种,一是由于设备能力的提高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设备折旧分摊,二是由于规模扩大带来了其他生产环节采用新技术或进行技术革新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这两种机制实际上是技术进步的不同表现[7]。由于设备能力只能阶跃式的上升,因此,可以说规模经济的真正含义是技术能级的跃迁。规模投入必定要引发技术能级跃迁,才能创造出规模经济,而这种规模经济也就构成了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1)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支撑力量,物化在物质生产力的各要素之中,促使生产函数变化或创立新的生产函数,推进规模经济发展。在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成长型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生产力在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两方面都带来巨大变化,带动企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优化。技术创新引致企业组织规模创新,规模经济便得到更有效发展。

(2)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可以形成企业核心技术充满生机的技术群体,从而获得持续的新产品研制与开发能力,并转化为强大的进入市场和开拓市场的力量,开发出与规模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规模。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品开发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内容。而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一方面可以改造传统产品的性能,改善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传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可以开发出新产品,主动引导消费需求,开拓新产品市场,并依靠核心技术优势迅速抢占成长中的市场。

(3)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核心企业可以凭借技术纽带与其他企业进行联合,迅速地实现规模扩张。一般来说,每一产业或每种产品都存在某种关键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一旦取得了这种关键技术,便可以在企业家的推动下,采取各种形式开拓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的生产方向,从而提高生产同类产品企业和在技术上前后衔接企业的技术水准,甚至使这些企业联合成为规模巨大的集团企业,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4)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引起物质生产技术基础变化的同时,推动劳动素质的提高,促使人力资本的形成,为规模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技术创新引起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比例发生变化,提高脑力因素的相对作用,促进劳动力向智能化发展;促使劳动力掌握新技术的速率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技术创新还能使劳动力适应多种职业的技术要求,向“一专多能”的能力结构发展。这样,技术创新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形成;后者反过来又推动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从而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5)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引起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变革的同时,推动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组织规模的创新,更有效地推动企业组织规模创新的扩张。(二)组织和管理规模经济的决定因素之二

企业规模扩大以后,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把各种分散、无序的资源协调起来,统一有序地生产经营,产生1+1>2的合力效果[8]。提高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从而提高管理效益和节省人员;市场交易内部化,节省交易成本;把一些生产经营环节结合在一个企业内部,节省能源与运输成本,减少寻价成本等等,都是企业通过组织和管理而获得规模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无形资产的规模效益,正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无形资产是企业声誉、权力和优越条件的总和。它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与长盛不衰的源泉。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纷纷采取减少有形投资、增加以技术转让为主要手段的非股本生产合作,通过生产特许协议、生产许可证协议、商标转让等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而由商标、品牌、专利、商业秘密、专营特许权、商誉等组成的无形资产,具有无限规模收益递增性。它主要表现在:

(1)无形资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增值性。有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有形磨损,使其价值下降;无形资产一旦形成和投入使用,它本身会产生累积效应,不但不会因使用而发生磨损,而且越使用频繁,其自身价值也就越高。

(2)优越的无形资产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名牌产品在到达新市场之前已为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由于品牌效应和质量优势,其市场占有率往往高于同类其它产品。(3)无形资产本身作为一种资本可以直接交易、直接投资而获取高额利润。无形资产规模报酬递增可用图3表示:

(三)市场规模经济的决定因素之三

1.品牌效益。一般来讲,人们认为品牌代表了商品的品质,有了品牌的帮助,顾客购买时就不必太费力气。无论是生产企业、经销商,还是消费者,都已经越来越重视品牌的作用。企业规模巨大,使用单一家族品牌甚至所有产品使用同一品牌,在广告、促销等方面能够节省大量费用;也能够迅速赢得用户,扩大各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见品牌可以产生规模效益。而且,企业可以用自己的品牌和其它品牌组成协作联盟,产生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规模效应。通过品牌联合,广告和促销可以获得增值效应[9]。品牌联合对于一个需要宣传产品品质的品牌有双重作用。如果产品上有一个品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产品的品质,那么再加上一个品牌就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当某个品牌单独出现不太能说明问题时,联合品牌可以更好地表明品质。当人们对产品表面上看不出来的品质有疑问时,如经历型产品,用联合品牌可以让人们对产品的真实品质感到放心。

2.价值创新,促进规模效益。

先来考察Accor的案例[10],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的经济型旅馆业正经受着滞胀和能力过剩的困扰。

当时,在经济型旅馆业有两个不同的细分市场。一是由无星和一星级旅馆组成,房间平均价格为60~90法国法郎,顾客来这里是因为价格低廉;二是二星级旅馆,房间平均价格为200法郎,通过提供比无星和一星较好的睡眠环境而吸引顾客。顾客希望得到与其支付等价的享受,或是支付较多,得到象样的晚间睡眠;或是支付较少,忍受不好的床铺或噪音。

ACCOR 经理人员从鉴别所有经济型旅馆业无星、一星和二星的顾客需要入手,集中于那些广泛共享的需要,ACCOR的经理人员看到了克服行业所迫使顾客所做主要妥协的机会。他们询问自己如下四个问题 :

(1)我们的行业认为想当然的因素中哪些应该被剔除。(2)哪些因素应当降低到行业标准以下。(3)哪些因素应当提升到行业标准以上。(4)应该创造哪些行业尚未提供的因素。第一个问题迫使经理人员思考公司据以展开竞争的因素是否真的向消费者传递价值,那些被认为想当然的因素,可能没有价值甚至毁损价值。第二个问题迫使经理人员检讨,为了在竞赛中与竞争对手相匹敌和击败竞争者所做的那些产品和服务设计是否过了头。第三个问题使得经理人员去揭示和剔除其行业迫使顾客所做的妥协。第四个问题有助于经理人员打破行业已建立的界限去发现全新的消费者价值源泉。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ACCOR形成了旅馆的新概念,这就导致了“一级方程式”的推出。首先,公司剔除了诸如昂贵的餐厅和吸引人的起居室等标准旅馆特性,ACCOR承认虽然会丧失一些顾客,但多数人没有这些也一样会来。

其次,ACCOR 的经理人员相信经济型旅馆业在其它方面也向顾客提供了过多的服务。 理所当然,“一级方程式”要予以剔除,接待员仅在登记、结账高峰时才有,其它时间里顾客使用一个自动的讲述机(TELLER );旅馆的房间很小,仅仅配备了床和必不可少的用品没有信笺、办公室和装饰品,没有壁橱和梳妆台,只有一些架子和房间角落的挂衣杆。房间本身是由在工厂生产的标准组件构成,从而具备生产的规模经济性,便于质量控制,隔音良好。

“一级方程式”为ACCOR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公司削减了建筑一个房间平均成本的一半,其人事费用也从行业平均水平销售额的25%~35%下降到20%~23%,这些成本节约使得ACCOR把顾客最重视的特性提高到超出法国二星级旅馆的平均水平以上,但价格却仅仅略高于一星级旅馆。

顾客对于ACCOR的价值创新给予了回报。公司不仅获得了法国大量经济型旅馆业的顾客,而且还扩大了市场空间。从原来在车上睡眠的卡车司机到需要几小时休息的商人,新的顾客已被吸引到经济型旅馆这一类来。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统计表明,“一级方程式”在法国的市场份额比离它最近的5个最大竞争者的总和还要多。

资料来源:《Value Innovation: The Strategic Logic of High Growth 》,HBR,1997,JanFeb.

ACCOR 偏离其行业常规逻辑的程度,可以在我们所说的价值曲线,即用图形来描述一个公司在其行业所有的关键成功要素方面的相关绩效上看出。根据竞争的常规逻辑,一个行业的价值曲线遵循一个基本的形状,竞争者试图通过多提供一点或少获得一点来改善顾客的价值,但绝大多数并不考虑改变曲线的形状。

实际上,价值创新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空间得到拓展;意味着企业从竞争激烈的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摆脱竞争者,为顾客提供适意的产品(服务)从而获得可观的回报(经济效益)。这无疑是一种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乔治・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孔庆广.奔向成功/现代企业经营战略透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F. M. 歇尔.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结果[M].芝加哥:麦格纳里学院出版公司,1980.

[5]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陈小洪.规模经济初探[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89,(7).

[7]高波.规模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J].江苏社会科学,1995,(3).

[8]李巍巍,孙永广,施祖麟.企业组织、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机理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1995,(1).

[9]Akshay R・ Rao, Robert W・Ruekert.品牌联合的威力[J].世界经理人文摘,1996,(3).

[10]W . Chan Kim,Renee Mauborgne.Value Innovation: The Strategic Logic of High Grow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1-2).

The Roo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Enterprises: Study on

Economyof Scale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ZHAO Quanmin

(Business School,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Economy of Scale. And Scale in three different levels including single product, single manufacturer and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is differentiated. The paper also briefly states the related study of MES and emphasizes that 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market are the three major factors which induce Economy of Scale. It is hopeful to help our enterprise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chiev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making full use of Scale.

篇4

企业专业化的成长期、专业化的屏蔽保护、市场反弹力、专业化的超额利润、专业化经营的信心瓶颈、专业化的独占等

今天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令我们耳目一新,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面对外资企业我们都显得非常的被动。在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中,除了通用、摩托罗拉、微软等家喻户晓的超大企业外,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来至世界各地的一些小公司的表现,和国际大公司相比,他们规模很小,在整个市场中几乎微不足道,但他们能够很快的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在自己的细分市场内取得绝对优势。他们依靠的就是自己专业化的优势。笔者利用自己在这种类型的专业化公司从业的机会,对专业化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行了一点研究,以下是我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够对我们的一些企业有所启迪。

企业的专业化及企业专业化成长期

我们认为企业的专业化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产品、服务的技术水平:

技术是企业专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专业化的基础。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含了多少高新技术,应用了多少先进的手段,这些将直接构成企业的专业化。技术越尖端、方式越先进,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的基础将越牢固。

2.产品、服务的技术独特性

技术对企业专业化的贡献,不在于技术的科学价值。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必须通过特定的产品和服务造福于人类才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对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占据独特的细分市场,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特定的

技术基础上,差异化越明显,专业化越强。

3.产品、服务的技术市场认同度

追求技术的尖端性、独特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一个高科技产品、一个具有独特性能的产品不被市场接受,或者是有限的接受,这不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只有那些得到市场认可,受市场欢迎的高科技产品,才是企业追求的专业化产品。

产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于企业的专业化,我们在此引用企业专业化成长期的概念来描述企业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之所以放弃生命周期的概念,是因为我们相信:在排除一些意外因素之后,企业对专业化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为了描述的方便,我们把企业专业化的成长期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化初期、专业化中期和专业化高级阶段。

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我们将分析企业专业化成长期三个阶段上的: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进入阻力、市场反弹力、利润以及专业化独占的延续性和扩展性等特征。进而探讨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进入阻力

如果把某一行业作为一整体,一个企业进入一个行业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该行业的进入阻力。行业的市场阻力是行业内企业相互作用而对外来者形成的排斥,他由行业内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决定,随着行业内企业专业水平的提高,行业的进入阻力将明显的增强,由于在专业化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进入阻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两者与专业化有几乎相同的关系,所以除补充说明以下两点外,此处将不再重述。

1.从图上比较来看,在专业化的高级阶段,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市场进入阻力的水平将比企业竞争力水平有较高的增长,原因是对于整个的市场而言,企业的专业化过程也是市场的结构化过程,而这种结构化过程又为置身于其中的企业形成了一道无形的进入屏障,我们称其为专业化屏蔽保护。

2.企业发展到专业化的高级阶段形成的专业化独占不是通常意义的垄断,虽然两者都具有很强的市场进入障碍,但两者至少有以下区别:

2.1.垄断是市场结构的一种,是企业的规模、综合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取得的市场地位,他是以市场份额为标志;而专业化是企业核心产品、服务的技术发展趋势,专业化高级阶段是企业技术或产品、服务成熟的标志。2.2垄断的形成可能有很多外部因素,包括通过行政手段达到对市场的独占,而专业化高级阶段所具有的对市场的独占是以其相对于同业企业所具有的技术、产品的独特性和先进性而获得的。

2.3.垄断以规模成型,并以规模实现其利润,垄断可能是对专业化全程的独占;而专业化是追求独特性、先进性,并以对细分市场(专业化高级阶段的细分市场)的独占为利润的突破口。小企业不能形成垄断,但可以形成对细分市场的独占。从这方面说,专业化是对垄断的强有力的挑战。

二.市场反弹力与企业专业化

市场反弹力是企业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与企业的竞争力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在此之所以放弃市场的竞争力而引用市场反弹力的概念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竞争力一般用来描述企业的市场活动能力,所以此处回避用竞争力来描述市场,另外在市场这个系统中,企业的行为是主动的,而外部市场对企业的作用是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反作用,所以我们引用反弹力的概念。另外这两个力在专业化的不同阶段也不是完全相等的关系。

基于企业专业化的不同成长阶段,我们用以下的曲线来形象的表示企业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和企业专业化之间的关系。

1.在企业专业化的初期,企业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

较小,而且随着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加大,市场反弹力的增加也不是很大,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快速的增长,在很短的时间内企业可以走完专业化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易于进入,易于成长。顺便说明一下,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处在转轨与跟进的时期,这一阶段新的商业机会层出不穷,使得我国新生的企业多如牛毛,由于处在专业化的初级阶段,市场的反弹力很小,这些小企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中小企业或中型企业,这就是近几年我国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的原因:民营企业象麦浪一样此起比伏。

2.在专业化的中期,随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加强,企业所受的市场反弹力也逐渐增大,此时企业所受的反弹力和企业的竞争力几乎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另外随着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加大,市场反弹力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市场反弹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a.由于和处于在专业化初级阶段的企业没有拉开明显的专业化的距离,后者的低质量、低成本、低价格对前者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b.专业化中级阶段的企业面临的直接竞争对手都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企业的竞争是有目标的、有目的的。

c.市场的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以专业化的优势阻碍了中级阶段的企业的发展,同时专业化高级阶段的结构化市场也给处在中级阶段的企业施加了很大的反弹力。

尽管承受很大的市场反弹力,在这一阶段企业必须以专业化来拉开和竞争对手的距离,通过专业化以追求自己的细分市场,从而回避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竞争。进入这一阶段的企业可能很多,但发展、生存下去的企业却很少。

3.当企业进入专业化的高级阶段时,企业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的会奇迹般的变小。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市场反弹力有别于企业竞争力的原因,专业化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必然增强,但另一方面,由于在专业化的中期幸存的企业采取的专业化竞争策略和市场的优化组合,进入该阶段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细分市场,独特的专业。整个市场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格局,这就是专业化的屏蔽保护,他能大大减弱市场对企业的反弹力,顺便说一下,企业只有进入专业化的高级阶段,才从生存问题的主要矛盾中解脱出来。

三.利润和专业化

1.在专业化的初级阶段,企业的专业化差距不明显,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除了形式上的差别外没有实质的不同,市场表现为无序竞争,单位产品的毛利润没有多大的差异的,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的市场份额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阶段,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增加,利润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很小。

2.如前所述,专业化的中期是企业面临市场反弹力

最强的阶段,虽然这一阶段随着企业专业化的增强,单位产品的毛利润有所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也有所加大;但另一方面,由于必须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然要牺牲很多的利润,所以总体上来说,企业的利润在这一阶段很低,有的甚至比在专业化初级阶段还有低,主要有以下原因:a.明显化的对手竞争抑制了企业的单位产品的价格。

b.为了应付竞争必须增加营销成本。成长期

c.为了追求专业化、扩大差异化,必须增加科研、管理的投入。

从利润的角度来说,这一阶段是企业的最困难时期。很多发展势头比较好的企业都可能在这一阶段走向破产。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企业应早早的对自己进行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细分市场,加速专业化进程,尽可能快的回避市场反弹力的最大期,从而使企业尽快进入专业化的高级阶段。

3.基于以下原因,我们认为进入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其获取的利润会大幅度的增加;拥有专业化优势的企业,会获取超额利润:a.企业能够左右自己专业化产品的市场价格,以获取很高的毛利润。

b.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在低阻力下扩展自己的市场,使其销售额大幅度上升。

c.如前所述,由于此阶段市场作用在企业身上的反弹力特别小,所以企业节省下来的巨大的竞争力潜力将最终转化为企业的利润------企业的管理费用、营销费用将大幅度下降。

四.专业化独占的延续性和扩展性

企业一旦进入专业化的高级阶段,他会很容易保持其独占地位,由于专业化的优势和结构化的市场模式,企业所受到的威胁非常小,又由于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丰厚的利润,企业有能力推进自身的R§D的发展,使企业持续的保持该行业的竞争优势,所谓”一招领先,招招领先”。另外,基于很高的专业化水平,企业可以轻松的进入相关领域的专业化高级阶段,进行高质量的“多元化”战略,享有专业化的超额利润。如英特尔通过对PII、PIII等产品的专业化独占,从而实现对CPU市场的独占;微软通过Windows支持平台的专业化升级,从而实现对大部分软件市场的独占,所以说:

1.进入专业化高级阶段是企业成熟的标志。

2.“多元化”战略的最佳时机应该是企业进入专业化高级阶段以后。

中国企业的误区

说中国的企业长不大,这没有道理,我们的确有创造企业神话的社会环境,层出不穷的商业机会会使一些企业一夜成名;说我们没有大企业也没有道理,我们有很多行业垄断企业,有时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社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和国外同等规模的企业相比,我们的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其专业化水平很低。我们要么是小作坊式的企业,靠钻市场的空子,靠打“球”而生存;要么就是昙花一现、高台跳水式来去匆匆。要么就象我很多的国有企业一样,大而空、大而全。可以说对企业专业化的长期不重视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的弊病,致使我们能够跨入企业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寥寥无几。

一.为什么在最须要专业化的时候放弃

专业化战略

市场

1.市场反弹力和利润匮乏的共同作用

随着企业进入专业化的中级阶段,市场作用在企业的反弹力迅速的增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反弹力。另一方面,在专业化的中期,企业的利润将由于激烈的竞争而变得很小,同时企业的各经营费用将趋于最大化,企业在这一阶段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如果企业没有长期的规划,如果经营者(或所有者)对现代企业专业化成长期认识不够,单从企业的短期盈利角度来说,很容易主动的或被动的退出市场。如图所示,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企业经营信心的瓶颈区。

2.对于一些在短期内完成专业化初期而进入专业化中级阶段的企业,往往会遇到管理的脱节,企业的原有管理平台只能支持企业到某一专业层次,进一步发展须要“二次创业”,我国的很多民营企业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的管理平台无法升级,那只有放弃专业化的升级。

3.太看重市场的麻木扩展,而忽视市场的扩展

和专业化水平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谈到竞争优势就很自然的想到市场规模,似乎市场规模全面的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很多企业往往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市场扩展上,而忽视了对企业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其实市场的扩展和专业化水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他们必须同步发展,企业才能获得最大利润率,见图-企业利润/成本最大曲线。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放弃对专业化的重视,而以销售额的膨胀来弥补太多毛利润的不足,这种“粉饰太平”的方法是很危险的。

二.为什么会麻木的进入其他领域

对企业专业化的轻视还表现为我们的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战略,虽然社会对“多角化”经营有不同的看法,但时下“向××行业进军”的口号依然很流行,“多角化”经营会直接削弱企业的专业化,在今天我们企业的专业化水平都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多角化”无疑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不利。那么为什么有些企业还要奉行“多角化”呢?

1.期望过高、困难低估(见进入阻力曲线和利润曲线)

对其他行业的利润的预测以业内处于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为基准,如前所述,我们认为任何行业内处于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都会得到该行业的超额利润,而待进入的企业往往看中的就是这些超额利润,比如说IT行业的华为的效益好,人们就认为IT行业有利可图,所以进军IT行业就成了时下最时髦的话题。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多年来华为所积累的几千名专业硕士、博士员工,忽视华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法》以及华为每年投入销售额10%的R&D费用。另一方面对市场反弹力的预测是以业内处于专业化初级阶段的企业为标准,企业往往从专业化初期进入该行业,其所受的市场反弹力也就是此时的进入阻力,而这些永远不是企业在以后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企业如果要想在某一行业中发展,也必然遇到在自己行业中同样的专业化问题,那种在自己行业中都无法立足,却想到其他行业去碰碰运气的企业,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2.担心自己日后发展的空间

在我国的今天,这种想法虽然有些可笑,但的确是一些企业进行横向扩展的理由,有些企业在自己的专业化进程中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由于认为自己的领域不足以提供企业日后发展的空间,从而过早的进入其他领域,放弃或削弱其专业化战略。目前在中国,不仅是中小企业,一些被国人抱以很大希望的知名大企业也有这种动向。相信他们在进入其他行业时都会经过深思熟虑。但从专业化的角度和世界上一些大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做法:专业化很强的公司,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无限制的扩展,而专业化水平低下的公司你将不得不将自己拥有的国内市场让给别人。

3.把机体的膨胀作为追求的目标

对企业机体膨胀的麻木追求是我们企业经营的又一误区,很多国内大企业都把进入世界五百强作为企业的长期的经营目标,企业的规模固然重要,但如果在追求规模时而忽视专业化,就会对企业长远利益造成损伤:在强烈的膨胀欲支配下,当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继续膨胀受到限制时(来至专业化的压力),企业只能在别的领域低阻力下扩展。企业通过资产兼并、资本运营可能在短期内使自己的资产成倍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和世界五百强的距离在缩短。恰恰相反,如果没有专业化作为基础,企业的这种膨胀将给企业进一步发展带来包袱、埋下隐患。

4.认为“多角化”经营能够分散风险

笔者以为:“多角化能够分散经营风险”的提法只是一个借口,企业每进入一个行业都必然接受这一行业的市场反弹力的作用,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企业在每一个领域都把自己置于专业化的最低级阶段,他才会接受很小的市场反弹力。所以从专业化的成长期的角度看,多角化经营实际上是在制造风险后又逃避竞争,尽而回避风险。这样我们的企业将永远长不大,我们的市场将永远被国外企业所控制。从专业化的角度,我们的很多所谓大企业目前的根本问题不是进入世界五百强的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建议:

1.企业应该认真的研究自己行业的企业专业化成长期。明确本企业所处的具体的阶段,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不要为其他的诸如资产、年销售额、年利润等不太可靠的因素左右,而对自己企业的市场地位作出不切合实际的判断。对于一个大企业或一个意在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在企业的营销和科研的高层结合部增加一专业化战略研究职能是非常必要的。

2.企业的中长期目标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应建立在企业专业化水平增强的基础之上,充分研究并促成企业规模和企业专业化水平的合理关系。

3.面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踏踏实实的经营,着重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向纵深方向发展,以谋求企业的专业化的国际地位。

篇5

[关键词] 商业企业 集聚 竞争优势

商业企业集聚,又称市场群落或商业集群,是商业企业在空间上聚集经营的组织形式。小商品市场、集贸市场、商业街、饮食街、夜市、商业中心区等等都是商业企业集聚的具体形态。经营者的聚集到底是偶然相遇还是某种特殊竞争优势的吸引?如果是竞争优势的吸引,那么寻找其背后的来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集聚的一般效应

在产业集聚理论看来,企业集群的“聚集效应”集中体现了区域内企业间合作的益处,以及整个集群的发展优势之所在,也即Marshall所谓的集群“外部经济性”。具体体现在:1.大量的企业集中于一定区域范围内,企业彼此间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生产率得到提高,这便更加利于吸引大量的新企业的进入以及供应商或采购商、消费者的参与,实现了企业的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有利于提高企业及整个集群的竞争能力。2.交易成本的节约。一方面。集群内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要增加的额外投资,产业联系较强的企业因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的转移费用;另一方面,长期中建立起来的企业信誉机制以及彼此依赖、合作关系,也都大大减少了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减少了企业之间的违约损失和监督成本。3.知识与创新效应。一方面,企业在地理上的接近会形成企业的竞争压力,这就迫使企业进行创新以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集群内各种组织之间形成的依赖、合作关系有利于企业及时掌握新技术、信息的产生,了解新的市场需求动向,地理集中带来的模仿、学习机会也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和积累。4.市场风险的降低。通过长期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及信誉机制,可以降低合约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风险。

商业企业集聚属于企业集群的一种类型――流通企业集群。作为集群的“共性”,以上四个方面的集聚效应都构成商业企业集聚的一部分竞争优势来源,但作为一种特定的行业,商业企业集聚有着自身的显著“个性”。

从行业特点来看,对于工业企业而言,技术信息和技术创新往往是其成本以及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商业企业更重视信息市场信息的获得和发出,具体来说就是如何确定标价水平和如何有效地销售信息、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选购。工业企业更强调技术创新,而商业企业更强调营销创新。

从企业关联来看,商业集聚大多是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简单集合,企业间没有或很少有纵向的物质技术联系,系统性特征远不如成熟的工业集群明显。商业集群中的企业之间虽然也有强烈的外部共生协作关系,但这种关系主要是以无形的、非物质性的信息方式存在。

从企业竞争来看,由于经营商品的相近性、经营场所的相邻性、目标客户的同质性,商业集群中企业间的竞争关系比分散条件下更为激烈。工业企业之间虽然也存在竞争关系,但远远不如面对面的消费者争夺来得直接和强烈。

因此,除了一般企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之外,商业企业集聚的竞争优势还有一些特有的产生机制或来源,值得我们关注。

二、商业企业集聚的特有优势分析

从现有文献来看,已有不少学者对商业企业集聚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蒋三庚,2005;武云亮,2004;白小虎,2004等)。但大多是就集聚谈集聚,在集群的层面讨论商业集群的涵义、集聚条件与形成机制、集聚模式、集群的选址等等,关注商业企业的集聚机理或集聚效应的并不多见,虽然也有一些文献(魏剑锋,2006;朱英明,2004;石原武政,2002;Fujita,1986;Krugman,1999;吴小丁,2005)从不同侧面对商业集聚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但是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概括。笔者认为,商业集群,是商业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的一种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商业企业、或称厂商,其本质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要从根本上分析商业企业的集聚动机和其背后的吸引力――集群带来的竞争优势,也应该从商业企业的行业特点和本质动机进行考察。

商业企业纷纷选择在空间上的集聚,也是出于提高利润的目的。商业企业的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而在销售量(与顾客数量有关)和销售成本两个方面,集聚都会给商业企业制造巨大的竞争优势,这正是吸引经营者纷纷选择集聚的背后动力。

1.集聚能帮助企业节约信息搜索成本

信息,是商业决策的要素、是学习和创新的基础,从而也是形成和提高商业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在成本方面的有着重要的不同,工业企业的成本主要取决于技术水平,而商业企业的成本主要与获取信息的难易有关。

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中假设信息是完全的、不需要成本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成本往往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中尤其如此。同一业种的商业企业之间是竞争对手的关系,经营者在主观上竭力隐藏经营信息是一种普遍的商业行为,客观上信息又是非编码性知识,时效性强、更新变化快,这更加大了远距离经营者之间的搜寻信息难度。集聚经营这种组织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信息流动障碍,降低了经营者的信息搜寻成本。主观上,由于集群成员经营商品的同类性,搜寻信息有更大的性价比,企业之间相互搜寻信息的动力加强;客观上,由于地理上的邻近和社会、文化、知识背景的相似性,为成员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分享知识提供了可能。通过地理上的接近,使得集群内的企业更容易收集到商业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减少商业运作、决策成本,这是商业集聚能提高群内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效应。

2.在消费者追求消费者剩余的过程中,集聚中企业能“免费”获得额外的顾客群

商业企业获利、乃至生存的命运都取决于其经营的商品价值能否在市场中实现。市场需求是商业企业的生命之源。销售利润的增长、生存空间的扩大都来自于顾客群的扩大。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或称消费行为,从经济学上分析,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结果。消费者会选择自己的购买地点和购买厂商,以达到花费更少的成本、满足所需效用和最大化消费者剩余的目的。

为了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经常有“货比三家”的行为方式,即走访不止一家的商户,在其中比较价格、质量、服务态度等,然后作出选择和购买行为。搜寻同类商品价格信息以及在各个商家之间移动都需要消费者付出时间和金钱的成本,因此消费者决策同样是一个成本和收益的比较过程。

出于减少搜寻费用和移动成本的考虑,顾客通常会选择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几家企业来“货比三家”。在这种情况下,商业企业与同业种的其他企业在地理选址上集中,可以使其分享其他商家的营销活动吸引来的顾客,而无须承担相应的宣传成本。在经济学上,某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正面影响可以归结为一种正的外部效应。这种正的外部效应,可能使顾客的数量不断增多,并超过竞争激烈所引起的顾客减少。从而集群内每个企业的营销活动,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震荡,使群内的每个厂商都获得额外的销售机会。这正是古玩街、家电街、时装街等多种形式的同业种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

3.集聚企业能从“多样化”方面更好的满足顾客需要

不同的企业销售不同的产品,而消费者又偏爱多样性。所以消费者购物活动的分布是跨区的,他们购物的旅行轨迹是随着每个区位提供的产品数量变化而变化的。这就在产品分布和消费者分布之间产生了空间的相互依赖。在这个意义上,商业集群内的企业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从而增强以“群”为单位的商品供应能力,形成“群竞争力”,使消费者能够实现多样性的效用满足。

同样出于购物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考虑,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商业集聚进行购物。这是独立选址的专卖店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集聚的经济性可以体现在同业中的商业集群中,也可以体现在不同业种商业企业的集聚上。通常混合业种商业集群波及的顾客要多于同业种集群的情况。这可以很好的解释餐饮、娱乐、购物、健身等多种商业企业集聚的大型购物区、“商圈”等混合业种商业集群的产生和运作优势。

4.集聚通过内部化方式有效解决了购物软环境等魅力资源的外部性问题

现代消费者的购物决策除了受成本-效用比较的影响之外,越来越多的带有一种闲暇的性质。因此购物的软环境,包括交通、绿化、座椅、音乐、灯光、周边装饰等等,都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地点选择,好的购物软环境能有效提高商业企业及其集群的魅力指数。在重庆5大商圈的调查中,一位接受调查的女士说:“我喜欢在观音桥来买东西,累了可以坐下来休息。而在解放碑购物,永远是那么拥挤,连坐的地方都难找到”。这一席话代表了许多消费者的心态。在集群企业与独立选址企业以及商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中,日益关键的要素在于软环境建设。

但是这些软环境的设计和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成本,而且涉及到公共用地、公共设施、公共交通等大量的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的性质会带来大量的“搭便车”行为,因此单个企业通常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进行大量的相关投资和建设。而当许多企业在同一个地区聚集、形成商业企业集聚以后,这种软环境建设变得可能和有利。集群中的企业共同分摊建设的费用、共同享有软环境优化的收益(顾客增多、群竞争优势增强),搭便车问题由于外部性的内部化而得到有效解决。外部软环境的建设和改善能够增加群内所有企业的销售量,并提升商业集群整体对外的“群竞争力”。

正是由于以上四个方面的集聚效应,商业企业纷纷选择集聚这种方式来追求个体竞争优势的提升和“群竞争优势”的获得。而商业集群的规划和集群模式的创新,也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尽可能的促进集聚效应的增强,从而真正发挥商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艳红 方淑芬:商业企业集聚体的发展态势、内涵及研究展望[J].商业研究,2007,(6)

[2]蒋三庚:论商业集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3]武云亮:我国商业集群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生产力研究,2004,(1)

[4]魏剑峰:商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基于消息学视角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6,(11)

[5]白小虎:专业市场集群的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J].财贸经济,2004,(2)

[6]朱英明:商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研究[J].技术经济,2004,(7)

[7]安虎森:空间接近与不确定的降低[J].南开经济研究,2002,(3)

篇6

何谓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而且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应该在新老员工的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缓性和保持性。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提高、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那么,如何才能建立优秀、适合企业自身并被大家认同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实现持续发展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企业领导者要讲求经营之道,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发挥表带头作用。

作为一个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经营者,必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哲学思想,作为判断正误的标准,以保证其决策的正确性。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一样,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发展途径。一个负责任、有志向的企业必然有其明确的长远的发展目标。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是企业精神的提炼,企业哲学的根植,企业形象的展示历程。企业目标的实现,决不仅仅是指某些经济指标的完成,还必须包括企业全员的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的实现。

一个企业经营者用什么方法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开展市场竞争,是企业经营中重要的战略思想,也可称其为经营之道。确立了正确的战略思想后,更重要的是,要让全体员工认同、理解、热爱、实践企业的经营之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也就是要如何增强广大职工对企业精神、制度、经营战略和目标的认知与认同。企业文化对广大职工的行为既有强制性的指导作用,又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要把员工的理念、价值观调整到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与经营方针上来,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能否把确立的企业精神以及多年来形成的好的传统、好的作风融入到管理企业的实践中去。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领导必须带头,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言行对企业建设发展的影响。这一点我们集团公司的领导做得很突出,他们利用会议、各种活动以及组织学习等宣传公司的企业文化。如:“物资集团是我家,我们都要热爱她;物资集团是我家,我们共同建设她。”这句口号,铁总在许多大型活动、会议上带动全场的干部职工高呼,同志们深受鼓舞和激励。如今这一口号已经是根植物资集团每一个员工心中的奋斗誓言。

二、企业文化建设要营造全体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环境。

建设企业文化,根本的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出符合企业特点、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氛围和习惯。文化即习惯。每个职工的言行习惯,都是企业风气的反映。建设企业文化,要立足于促进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牢固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推进职工队伍的作风建设。特别要通过教育让职工明确企业追求什么、倡导什么,从而养成遵章守纪、诚实守信的自觉行为,促使职工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企业发展的要求统一起来。版权所有

和谐、和睦、合作、合一的氛围,能够形成一种意志统一、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力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在企业内外部营造这样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使领导与领导、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发自内心的精诚合作,形成班子团结协作、干群相互信任、员工相互帮助的和合氛围。要把营造和谐、向上、健康、宽容的氛围作为重组改制和推动企业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集团公司在这方面做了系统的安排和组织,相关活动开展的比较多。如大家最熟悉的,每年“三八”妇女节,集团公司领导无论多忙,他们一定要下到基层亲自为女职工奉送鲜花。多年来这种形式不变,如今已经形成一种大家习惯的文化氛围,并有效激励了女职工的工作热情。

三、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创新、要与时俱进

企业文化需要伴随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断的发展创新。企业应该致力于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系统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海尔文化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代表,张瑞敏对海尔文化是这样表述的:概括成二个字:创新;概括成四个字:不断创新;概括成六个字:永远不断创新。创新是海尔文化的全部内容,就像人的血液,激荡着整个肌体;就像电流,驱动着整个机器。创新是海尔之魂。

最近几年,我们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创新,不断丰富其内涵。最典型的就是“四个过渡”工作指导方针的提出,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外部生存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结合自身实际特点而做出的精辟阐述;是领导者与时俱进的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四个过渡”为企业职工自觉建设家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倡导学习、建设学习型企业。

21世纪面对生存与竞争的压力、学习能力是学习型社会的必备技能,是个人素质及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未来的文盲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是竞争获胜的有力武器,谁先拥有知识与信息,谁就先拥有财富和资源。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个人要成为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将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员工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的要求与挑战。

篇7

只有那些关注少数核心业务领域的专业化企业,才可能在差异化、反应速度和高效率方面同时赢得跨越式竞争优势

未来10年到20年之间,我们预计经营环境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商业平台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对企业提出一系列新要求。CEO们都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企业须具有哪些核心的能力和技术才能实现战略目标,保持持续增长?这些能力和技术的获得需要如何配置资源?

IBM对全球各个行业的最佳实践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那些成功克服了这些挑战的组织正在通过重新组合企业的最佳能力来重新定义商业模式。这些企业首先将那些能为公司赢得最大竞争力和最大化利润的业务归类为核心业务,然后重点围绕这些业务功能培育专业化能力;对于那些不能提供竞争优势或对利润不能发挥关键杠杆作用的业务功能,则由外部的专业合作伙伴来实现。我们将采用这种由内外部专家装配而成的商业模式的企业称为“专业化企业”。

专业化企业的优势

差异化

专业化能力可以加强企业的差异化,创造多个竞争优势。例如,差异化的公司能通过较高的产品定价和抢占新市场来增加收入;与外部专家合作能增加利润并允许公司退出无利可图的市场;内部管理更少的资产可帮助公司重新分配资源,以投资更具战略意义的业务。实现差异化需要企业强化关注力和专业知识,提高对核心业务的控制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能产生强大的风险抑制力。但是公司必须明确自己在整个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只投资真正具有差异化意义的业务,并在驱动这些业务创新的同时寻求建立适当的互补型合作关系,这一点非常关键。

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是专业化企业的第2个优势。一直以来,企业都在精心设计的基于机会预测和威胁假设的业务模式中运行,迫使客户接受公司的价值主张。这些企业充满了固定流程,不仅延长了推出新业务所需的时间,还大大制约了有效协作的能力。相比之下,专业化企业通过业务模块化、消除非关键业务组件、利用现有外部专家等特点,快速感知并响应意外的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的变化。

高效率

专业化企业的效率也远远高于采用传统业务模式的企业。传统企业致力于一体化整合,乐于投资固定资产,追求自主开发核心能力,并希望在所有业务领域创建规模优势。专业化企业则把主要资源聚焦在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模块。专业化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他们能够灵活地适应成本结构和业务流程,在更高的生产力、成本控制、资本效率和财务可预测性水平上降低风险并开展业务。

专业化企业在为员工、客户和股东增加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自己创造价值:满足客户要求使企业获得客户忠诚度;满足员工要求使企业能够保持领先地位并减少员工流失率;实现股东价值使企业能够赢得股东信任并获得更多的融资选择。

如何实现专业化

可以预见,坚持传统商业设计、无视内外部专业化,将使许多公司逐渐丧失竞争优势,一步步落后于更具差异化、反应快速和高效率的竞争对手。为了避免在不久的将来被市场淘汰,企业必须考虑向专业化演变,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设计商业模式。

企业的业务组件构成

每个业务组件在差异化的公司战略中都发挥主要或次要作用。我们以交易成本的高低和对企业战略的差异化贡献为标准,将公司的所有组件分成4大类:战略组件、支持组件、合作伙伴组件和共用组件。

组件是公司管理层的主要关注领域,也是主要发展领域。在专业化企业中,战略组件提供公司从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功能,因此所有权和管理权均应由公司所有。这些功能需要整个企业给予高度关注并不断进行投资,以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妥善管理这些功能,以便针对竞争对手获得绝对优势。

专业化企业还需自己管理支持组件,但只是为了经济效益而不是战略差异化。支持组件涉及到的活动如果外包的话,将生成高昂的交易成本,因此,宜由公司内部拥有并运行。为了提高支持组件的效率并加强对它们的控制,专业化公司将这些活动汇聚在共享服务组织里。

差异化程度高而交易成本低的活动属于合作伙伴组件。顾名思义,这些组件由外部的顶级专家拥有并管理。虽然查找专业合作伙伴、签订合同以及日后的协作需要一定的成本,但由于总交易成本很低,足以抵消相关活动的外包成本。

通用组件是第4类组件,这类组件差异化程度低,交易成本也低。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开放的业务和技术标准允许专业化企业使用更多的共用组件。不同于合作伙伴组件,提供共用组件服务的供应商数量多,选择性强,专业化企业可基于当时的市场条件及组织要求购买所需的通用组件。

专业化企业的业务组件变化

随着专业化企业的日渐成熟,公司的组成将发生变化。现在公司内部开展的许多非差异化活动都将外包给外部专家,支持组件的比例将逐渐降低,共用组件的比例则变大。与此同时,随着共用专家队伍的成熟与壮大,公司与外部专家的差异化合作关系逐渐向松散连接的商业服务迁移。

另一种情况下,企业活动将向相反方向迁移。在业务评估期间,公司可能发现某些支持组件发挥重要功能。此时,公司应将这些功能重新定位成战略组件,并逐渐为市场提供这些服务――实际上,这就是将成本中心转变成利润中心。

请看以下企业实施专业化的过程。

著名的石油勘探和输送公司――BP公司认识到为了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和更高的效率,公司需要提高全球组织的绩效并优化业务设计。公司的第一步工作是识别战略性业务能力,包括营销、生产、油田资产和加油站的强大网络。基于这些优势,BP开始采取内外部专业化措施。BP在1998年开始向专业化企业迁移,当时,公司正致力于争取在2010年以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1990年水平的90%以下。BP建立了可按市场价买卖配额的电子市场,利用价格机制和本地信息通报紧俏商品的价格变化,不再集中管理配额排放量,也不再依赖规划师的推测,BP跨企业的协调工作因此变得更加高效,比如提前减少排放量的部门可将剩余配额出售给落后部门。BP的内部专业化成效显著:BP在2001年前完成了减少排放量的目标,比原计划提前了9年。专注战略性业务的同时,BP请求合作伙伴支持其非核心业务,于1996年与美孚成立合资企业,以改进其无差异化的燃油和剂业务。BP还集中了原来内部面向业务部门的通讯服务,与外部专家签订合同,以管理应用开发和托管工作。最近,BP外包了其人力资源、财务和会计功能。

作为著名的个人消费品公司,宝洁公司在大多数业务领域同时依赖内外部专家。公司主席兼CEO A.G. Lafley这样解释公司原则:“我们的核心能力是开发和商品化,品牌推广和客户业务拓展都是核心能力。但在许多领域,我们断定生产、后端支持不是核心能力。因此,我让企业将大量功能外包出去。只有做你最擅长的,才能做得最好。”在内部,公司始终密切关注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但并非所有的产品构思都必须由内部提供。实际上,即使在核心业务领域,也主张利用外部专家。例如,宝洁曾与专业设计公司Design Continuum合作,开发出高度成功的拖把业务。在外部,宝洁在非核心业务领域与合作伙伴及专家展开了广泛的合作。2002年,公司将全球设施管理功能外包给了外部专家。宝洁的IT基础设施、成品配送和物流等工作都由外部专家全面负责,公司于2003年将多个人力资源外包给了第3方。在中国,宝洁也贯彻了在全球的做法,将物流等一系列非核心业务交由本地专家完成。

中国最著名的家电企业海尔从传统国有企业发展而来,上个世纪90年代,海尔的发展受到了落后的内部组织流程的限制。传统的业务孤岛使得跨部门合作无法实现,重复的组织活动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1998年,海尔以内部“市场链”为纽带对组织机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原来隶属于每个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整合成独立经营的商流推进部、物流推进部、资金流推进部,实行全集团范围内统一管理;把人力资源开发、技术质量管理、信息管理、设备管理等职能管理部门从各事业本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整合后的流程相当于把一些类似的企业活动变成共享的服务中心,实现了流程优化。在外部,海尔利用外部合作伙伴开发了客户服务系统,从方案设计、实施、培训到整个网络系统的维护都交给外部合作伙伴完成,以提高服务质量及响应速度。

篇8

Abstrac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is a hot topic of wester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forming some research school,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company resource,company capability and so on.These theoretical results provide effective guidance to company’s development,making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o company’s business and competition.However,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reasingly development,market environment and customer needs constantly changing,the previous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s exposed some shortcomings.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effective performance of customer equity mak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will propose the key steps to construct competitive advantage based on customer equity.

关键词:客户资产;竞争优势;资源;能力

Key words: customer equity;competitive advantage;resource;capability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66-03

0 引言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竞争也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著名管理学家Teece曾经说过,“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可能没有什么比破解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之谜更具野心的项目了”[1]。由于科技发展日益迅速,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以往的竞争优势理论已暴露出一些不足,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市场竞争的焦点,寻找新的切入点。随着“以客户为导向”思想的建立,理论界开始倾向于从客户资产的角度去解释竞争优势,Drucker Peter(1954)就曾预言,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客户”[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将着重回答三个问题:①为什么须从客户资产的角度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②客户资产能否衡量企业的竞争优势;③如何基于客户资产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1竞争优势研究现状

自从Hofer and Schendel(1978)将竞争优势的概念引入战略管理领域[3],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围绕外生和内生两条路线不断发展。竞争优势外生论主要以Machael Porter教授的产业结构论为代表。Machael Porter(1985)在接受Masson and Bain(1958)的SCP框架[4]的基础上,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处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市场位势,前者决定了产业整体的平均赢利能力或盈利水平,后者则影响企业自身的盈利率高低。Machael Porter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并创造性地运用价值链模型作为分析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5]。

竞争优势内生论主要以企业资源论、企业核心能力论和企业知识论为代表。Wernerfelt(1984)指出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一个企业能否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取决于企业内部资源,而不是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制定战略的重点应当放在取得竞争对手难于模仿的资源和能力上[6]。Barney(1991)认为企业资源论除去了“环境模型”须坚持的两个前提条件:①是在相同产业部门,企业面临相同的资源和机会,②是资源的充分流动性,这给予企业以更大的选择自由[7]。Prahalad and Hamel(1990)认为市场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竞争,其本质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在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过程中,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综合运用是最关键的因素[8]。Barthon(1992)认为企业间的绩效的差异来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企业能力上的差异[9]。

竞争优势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理论体系。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其最终目的还是获取客户,赢得市场份额。所以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是客户资产,谁拥有更多的忠诚客户,谁就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试图从客户资产的角度对竞争优势下定义,认为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有效的“可竞争性市场”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优化自身资源配置,开发技术能力,与竞争对手相比,更有效的获取和保留客户资产,从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之内创造市场主导权和获得超额利润的属性或能力。这一定义体现了竞争优势的如下特征:①动态性。企业所处的竞争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表现出动态性,即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比较性。企业竞争优势是通过与其它竞争者的比较而显示出其优势或劣势的一种能力;③盈利性。企业竞争的目的就是不断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盈利是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最终目的。

2为什么须从客户资产的角度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

2.1 竞争优势外生论与内生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缺陷竞争优势外生论认为,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超过平均利润水平的决定因素,关注的重点是由“五种竞争力量”所构成的产业环境,竞争优势是“五种竞争力量”互动的函数。竞争优势内生论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重要作用,认为资源和能力的类型、数量和本质是企业赢利性的决定因素。然而,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越来越多市场环境的影响,无论是从产业结构还是从资源能力提升竞争优势的做法都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在:①竞争优势外生论的前提假设是竞争环境是稳定的或变化可以预期的,这显然与当今的动态环境很不一致;②产业结构论认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就要识别高赢利的潜在产业,然而,经济全球化,行业的界限正不断被打破,几乎找不到竞争程度较低的市场空隙。而且本文认为,在技术快速变革的环境中,在缺乏吸引力的产业中展开经营活动,企业未必只能取得较差的成绩;③科技的发展使得内部资源越来越容易被模仿;④消费者需求差异向多样化与分散化发展使专有资源被替代的风险不断增加[10];⑤在资源稀缺性的约束下,基于资源层面的竞争优势难以持久;⑥基于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竞争优势无法测量与评估。

2.2 客户资源具有创造竞争优势的条件根据Wernerfelt(1984)、Barney(1991)的观点[6,7],专有资源创造竞争优势须具有如下四点性质:①必须是有价值的资源,它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②必须是稀缺的资源,它使企业具有先发优势,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不会被竞争者同时实施;③必须是不完全模仿的资源;④必须是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客户为企业独自所拥有,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其提供的强大的信息和知识价值一方面可以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创造出增强型的产品或服务。而且,在严格的同一市场中,企业客户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就意味着竞争者客户的流失,一旦成为忠诚客户,竞争对手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抢夺市场。所以说,客户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特殊资源,具备了竞争优势对资源的特殊性的要求,客户资产的专有性与排它性具备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

2.3 客户导向竞争形态的要求客户经济就是以客户创造价值为目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客户经济的提出,缘于企业在市场供求关系中根本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从多年来的企业说了算开始倒向客户说了算。企业经营的成败,关键看客户是否购买其产品,购买得多还是少。企业的各个环节都直面客户,客户成为中心。

综观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肯定,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变决定了理论的更替,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的改变。随着客户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的焦点从产品竞争、服务竞争逐渐走向客户竞争,竞争的范式也逐步演进为客户关系领先战略的客户导向的竞争[11]。所以,客户经济时代,客户是企业资源的核心,只有客户资产才能最终解释竞争优势,也唯有客户和客户资产才是企业竞争优势最终的逻辑归宿。

3客户资产能否衡量企业的竞争优势

3.1 Leyland、Ewing and Berthon的观点Day and Wensley(1998)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定义为一个过程,即凭借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资源,将企业定位为低成本和产品差别化,就能够得出相应的客户满意、客户忠诚、市场份额以及利润回报[12]。Leyland、Ewing and Berthon(2000)认为在竞争优势的过程模型中,现有产出指标各有局限,利润回报和市场份额是可测的,但它只反映历史状况,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反映未来,但难以量化。因此他们通过研究提出,应以客户资产来担当竞争优势的产出指标,它既能被测量,又能反映历史趋势,是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的唯一产物[13]。

3.2 客户资产的长度、宽度、深度与竞争优势客户资产的长度、宽度、深度分别与客户生命周期、客户价值、客户忠诚度相对应,竞争优势的本质可以从客户资产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三个方面来分析。①客户生命周期越长,反映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率越高,客户资源流动性越弱,越不可复制,这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大量的获取客户资产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竞争对手的模仿难度,企业的竞争优势会越持久;②客户资产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经济价值提供了企业更多的现金流,非经济价值(如知识价值、口碑效应)间接的提高了企业的市场价值,无论是什么价值,盈利才是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最终目的。③忠诚客户越多,意味着竞争者忠诚顾客的流失,忠诚客户的稳定性和排它性决定了其作为竞争优势来源的优越性。同时,忠诚客户富有战略价值,其提供的信息,无疑会使企业更紧密地贴近市场,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大大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4]。总之,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在市场上对客户的争夺,谁获得了更多的客户谁就赢得了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企业客户资产多与少的一个反映,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持续的获得与保留客户资产的能力。

4如何基于客户资产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4.1 基于客户资产的企业竞争优势模型(SRCP Model)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片面强调产业结构或内部资源能力的战略管理思想都难免使企业失去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认为,竞争优势的构建应实现两个转变:①从静态、动态竞争优势向静态动态相结合的竞争优势的转变;②从注重产品市场领域的竞争向多层竞争体系的转变。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客户资产角度构建了一个新的竞争优势模型:SRCP Model(如图1)。SRCP Model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应围绕四个方面同时展开:①企业长期生存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战略逻辑层面(S);②内部资源层面(R);③技术能力层面(C);④对企业短期生存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品市场层面(P)。其中,战略逻辑层、内部资源层和技术能力层属于内在竞争优势,战略逻辑层是竞争优势获取的逻辑起点,内部资源层和技术能力层是竞争优势获取的手段和方式;产品市场层属于外在竞争优势,是企业外在表现出来的优势,是很容易为客户、竞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感知的。

对于企业而言,它必须根据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特别是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分别判定每层的理想状态,以及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从自身拥有的或外部可获得的资源存量出发,依靠企业的能力,制定缩小这种差距的战略与措施,力争各层竞争优势之间协调一致,并通过产品市场层面实现客户资产最大化,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动态的环境下,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是各层竞争优势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支撑而构成的。内在竞争优势支撑外在竞争优势,提升产品的价格优势、品牌优势、服务优势和渠道优势,以延长客户与企业合作关系的时间和增加客户的购买频率。客户与企业合作关系的时间越长,购买频率越高,则客户终身价值越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则越持久。

4.2 基于客户资产观竞争优势产生的关键步骤企业竞争是一种合力竞争,而不是单种力量的角逐。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其职能就是将输入的各种资源转化客户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这一转化过程的实质是价值的创造和转移,最后汇集成客户资产的质和量。其转化过程如下式:

RCP/SCE

其中,R为企业输入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C代表企业整合的技术能力;P和S分别代表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CE代表客户资产。

企业经营的关键在于要在各种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经营,实现各功能层之间价值转移的充分性。为此,在SRCP Model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从客户资产角度构建竞争优势应做到以下几步:①判断客户需求,制定战略目标;②识别企业资源,分析其优势与劣势;③开发企业的技术能力;④选择能够使企业最好的开发其资源和能力的战略;⑤加强产品和服务的推广。

4.3 客户资产管理与竞争优势客户资产的质和量是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关键因素,为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将客户资产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层次来看待。客户资产管理是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战略和实施的基础。通过对客户资源的动态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进行客户选择,更有效地获取和保留客户基础。客户资产管理的重点在于建立客户数据库和对客户资源进行动态分析。为此,本文构建了如下的管理体系结构(如图2)。

客户资产管理的首要工作是收集和整理客户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客户的最近购买频率和购买量、客户的需求因素归纳以及客户的流失状况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细分,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不同的保持策略,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努力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减少客户流失,获取客户优势。

同时,企业的竞争优势,决不是某种竞争优势在时间上的延续,而是不断再生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基于客户资产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整合框架是一个闭合的回路,企业是在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上,通过忠诚客户反馈的信息,改进驱动因素,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形成“竞争优势持续流”。当然,此处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激励因素,根据Herzberg(1959)的双因素理论[15],只有激励因素的改进,才能激发客户购买,保证客户忠诚,以致客户资产最大化。

5结论

客户经济时代,客户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最关键性的因素,必须将客户提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才可能真正地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本文从客户资产的角度建立了竞争优势模型,认为企业应从战略、资源、能力、产品四个层面实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竞争优势,实现向多层竞争体系转变的竞争优势。在SRCP Model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步骤以及如何进行客户资产和竞争优势的互动管理,以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宇,唐心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前沿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4):139-142.

[2]Drucker Peter,The Prance of 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1954.

[3]周三多,邹统钎.战略管理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2-73.

[4]王刚,基于顾客资产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6-7.

[5](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6]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4,15.

[7]Barne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99-120.

[8]Prahalad C.K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9]Barthon,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10]汪涛,徐岚.顾客资产与竞争优势[J],中国软科学,2002.(1):52-56.

[11]郑玉香,基于企业客户资产的新型竞争模式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3):130-135.

[12]Day G. and Wensley R. “Asessing Advantage: A Framework for Diagnosing Competitive Supriority” [J], Journal of Marketing,April 1988.

[13]Leyland,Ewing and Berthon,Tur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to Customer Equity [J]. Business Horizons,2000(5):11-18.

篇9

[关键词] 知识创新;知识转移;知识吸纳;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1-0024-03

[作者简介]史美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上海201209)

一、引言

根据哈特(Hardt)和内格尔(Negir)的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业社会;第二个阶段是工业社会;第三个阶段是知识经济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和第二个阶段,自然资源分布不匀使许多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陷于贫困。但在第三个阶段,由于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现代化的国家可以凭借优势技术和组织来克服自然资源的短缺以谋求发展。进入2l世纪,冷战结束,关税减让,运输成本降低,使国家之间交易商品和创意(Idea)的障碍大大减少,企业获取技术的绝大多数国际壁垒已经消失。企业可通过知识创新,建立知识优势与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力,从而获得持续发展,最终国家也会因此富强起来。

二、知识创新与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基础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通过知识创新,建立企业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资源学派(resource―based theory)起了重要作用。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拥有独特性与差异性资源、技术和能力的状况,而企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在产业中达到产业领先者标准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企业竞争优势是非对称性的,企业竞争力是对称性的。企业是一个知识集成机构,知识是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潘罗斯(Perlrose)在《企业增长的理论》中指出,企业所拥有的异质资源是产生差异的根源和基础。改变物质资源产出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素质,决定人力资源素质的关键是人们开发物质资源时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源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是企业拥有异质资源的关键。

三、知识创新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竞争力,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认识到知识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从国家或地区政策实践来看,普遍采用财税、金融等各类工具诱导资源更多地投入到科技开发与知识创新领域。而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较大成功的国家,无一不将知识创新置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对美国1900―1996年间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人均产出每增长1.8%中,大约有1.5%(约占产出的83%)来源于技术进步。索洛、丹尼森、库兹涅茨、费格柏格、阿罗等经济学家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们研究发现,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创新机制。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三个内在关联的方面:一是技术的领先性;二是资金的储备;三是资源配置的效率。技术的领先性主要表现在技术的创新和技术的扩散。然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表现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并最终在市场上占有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其拥有的资源性质、内部运作体系、应用技术的领先程度和人力资源所处的知识化环境、学习能力的水平密切相关。

四、组织程序是创新的知识资源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创新的知识资源必须通过催化剂和孵化机制转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机制就是组织程序(organization roll―tines)。组织程序的内涵:一是个人交互层面,即组织中人与人协调行动的规则和可预测的行为模式。二是组织层面,指组织的流程、定位和路径。三是知识层面,指企业在大量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各种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形成的指南、规则、配方或专家系统。在实践中,组织程序就是企业在实践中所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企业文化、战略目标、规章制度、管理风格、流程和组织结构等一整套管理体系和特有的知识系统。它的核心目的是将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愿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人的资源融合为团队和集体的资源。在知识管理战略中,组织程序被称为企业的结构资本和信息资本,它是企业最重要的智力资产之一,是促使人力资本产出更多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催化器。经过组织程序的整合和规范,企业的能力体系从资金管理、市场营销和销售、市场研究、产品研发、工程、制造、零售、法律事务、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展现出来。当个人的力量通过组织程序被凝聚起来并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和互动时,企业竞争能力的具体表现――竞争优势就逐渐形成了。

五、企业进行知识创新及再造竞争优势的思考

1,政府应建立适应现实需要的知识创新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在知识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国家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实施一系列商业化创新的潜能,这种能力不仅包含已经实现的创新,而且反映在基础条件上,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建立创新环境的投资和政策选择。国家创新能力部分依赖于技术的复杂度和科技劳动力的规模,部分取决于国家和民营企业的投资和政策选择。国家创新能力与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不同,因为纯科学新技术与经济应用没有必然联系。彼得,德鲁克在阐述创新与创业精神时,强调创新出现的外部机遇,包括人口的变化、消费者认知及情绪的改变和科学及非科学的因素。一些突发事件、与原有预期不同的情况、企业内在流程的改变、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改变都有可能引发创新。因此,创新的动因既有企业内部驱动,也包括企业外部机遇拉动。通过对我国具体国情和实际条件的考察和研究,政府应建立适应当前现实需要的知识创新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在知识创新中的引导作用,集中力量在关键性领域获取突破性进展。发挥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一步增加知识创新投入。建立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开发的良好机制,加强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强化本土知识创新能力。确立企业在知识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知识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决策主体。通过企业产权制度、分配激励制度、内部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企业的知识创新。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知识创新。

2 通过知识吸纳进行知识创新

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对国际经济运营模式、游戏规则和法律的了解与学习,也是一个吸纳新知识和调整自身行为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般由四种能力构成:获取能力、吸收能力、改造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有直接接触和引进新知识可能。然而,能否有效地吸收和内化这些知识,取决于我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开放心态。只有对新知识的真正理解,才能与现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当我们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也就开始了。

3 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寻求知识转移,从而进行知识创新

在与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合作时,不应满足于现有价值链中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地位,而应寻求逐渐向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价值链高端发展,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我国企业稀缺的知识和技术,通过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方式吸收、消化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在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上。引进外资,对我国企业来说,最有价值和最持久的回报是知识与技术上的回报。通过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研发思路、营销策略,逐步掌握国际行业龙头企业市场运作的秘密,增强自身的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整体素质,从而进行知识创新。

4 努力通过源源不断地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再造企业竞争优势

只有源源不断地开展技术创新,才能再造企业竞争优势,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实践表明,大力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再造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最高层次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谁积极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知名品牌,谁就能再造竞争优势,就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5 通过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来进行知识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篇10

一、核心竞争优势

何谓核心竞争优势?笔者认为核心竞争优势即企业能够与竞争对手进行市场竞争并最终获胜的企业主要经营资源(含竞争策略)和核心能力。所以获取企业的竞争所需主要资源就是构筑核心竞争优势。

二、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构建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基础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求企业必须在同行业竞争中获取超额利润,那么超额利润来自哪里呢?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一般企业的管理运营只能靠同质化的产品获取行业平均利润,而平均利润只能维持企业正常的生存;相应的,正是那些拥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获取行业超额利润,这就保证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

(二)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是企业价值的体现

如前所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石,这不仅保证了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为企业实现其社会责任提供了物质保障,为企业愿景的实现和企业使命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三、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资源整合力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就是所有资源都是稀缺的,而在实践中,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其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寻求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正因为资源是稀缺的,那些拥有优势资源和较高议价能力的企业又为什么要把资源共享给你呢?从法律制度和行业准入的角度看,资源整合需要突破诸多的障碍和跨越较高的门槛;资源整合从商业逻辑的角度看,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利益的提升和合作双赢;从游说和谈判的角度看,资源整合给整合者实现资源整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凡此种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资源整合力是一种核心竞争能力。

(二)人力资源整合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选择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人力资源整合是指引导组织内各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朝同一方向靠近,从而改善各成员行为规范、提高组织绩效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日益认识到人力资源整合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意义。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是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源泉人力资源的管理较少可能被人模仿。因此,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就有可能比通过其他手段所获得的竞争优势更为持久。

第一,竞争者们很少接触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就是说,这些实践对外人不是非常清楚可见,因此不可能轻易被模仿。

第二,即使在这些实践清楚可见时,如果竞争者们使用它,其影响也未必同样有利。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代表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仅仅在配合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使用时才可以成功。

四、适度规模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组织保证

(一)适度规模

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就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适度规模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适度规模是指与企业资本实力、技术能力、生产特点与水平、市场组织方式与企业管理水平等系统整体相适应、相协调的生产(销售)批量与能力。当企业达到适度规模时,也意味着企业的各种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适度规模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保证。

(二)组织弹性和组织张力

德鲁克在其《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指出,“我们应很清楚,没有所谓的‘唯一正确的组织形态’这回事。各种不同组织,各有其长处、局限性和应用方式。我们应该已经很清楚,组织结构不是绝对的,它是让人们有效的一起工作的工具。以这样的作用而言,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不同任务,就必须配合不同的组织形态。”

五、企业创新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

创新,需要企业不断调整其商业模式的同时不断的完善其运营流程,实现无缝对接。唯有创新才是企业保持其竞争优势的源泉,唯有创新才是企业构建其核心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

(一)技术创新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其不断重新塑造新的竞争优势,而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来源。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自我催化。二是低成本扩张与创新收益。三是增强企业整体实力。

(二)制度安排创新

由于资源的有限甚至是稀缺,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每个环节都能建立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集中有限的资金与资源,来不断聚焦、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竞争优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管理创新

第一,企业要完成其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型。第二,提升员工忠诚度。第三,培养客户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