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04-06 20:5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更主要地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中国崛起和全球竞争地位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设起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和城市群。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差异较大,不同的城市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此,科学分析城市综合竞争力,正确认识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地位,进而采用合理的发展模式,成为各地政府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郝寿义,1998)。城市竞争力受经济、科技等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同时期各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评估和提高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研究始终处于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前沿。
20世纪90年代前,对城市或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波特(1990、1998)从产业角度研究了国家竞争力,指出了产业集群和政府对国家(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国家竞争力模型”,建立了由宏观到中观和微观的桥梁。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国家竞争力,指出可从企业管理、政府作用等8个方面比较国家竞争力。倪鹏飞(2007)进一步说明城市竞争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
上述研究加深了对城市竞争力的理解,从不同侧面勾勒出了城市竞争力的轮廓。但从管理学角度而言,如何评估不同城市的竞争力并以此探寻城市的合理发展模式是需要思考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也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以经典城市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结合管理科学评估方法的最新进展对城市竞争力评估进行研究。
二、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资源配置能力、经济实力和吸引力的综合体现,竞争力高低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上海市社科院、南开大学等研究机构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城市竞争力关键影响因素体系。本文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考虑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发展态势及国内外环境变化,认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
(1)经济实力:这是城市吸引区外物资、人力等资源向区内集聚的基本平台和条件。
(2)市场开放度及城市治理:市场开放度越高,集聚资本和社会财富的可能性越大、竞争力越强。开放市场环境下,高效、诚信的政府和公正的法制能够保持城市竞争力。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直接反映了城市未来经济取向,是城市价值活动和价值流的重要支撑。
(4)科技与创新:科技与创新能够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扩展,从而提升城市价值,增强城市竞争力。
(5)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发达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术、高附加产业,提高城市竞争力。
(6)城市环境。优良的城市环境能够集聚人才和资本,增加城市经营资源,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使城市更具竞争力。
三、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十分宽泛,关键影响因素间关系复杂且相互影响,所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难度。一般而言,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城市综合实力。
(2)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应便于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数据应易于收集和量化,尽量避免主观臆断。
(4)可获得性原则。评价指标应易于获得和收集,防止指标不可收集。
(5)相对稳定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一定稳定性,避免较大波动,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2.指标体系结构
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和谐社会。这就要求评估城市竞争力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为此,本文构建了表1所示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
四、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1.指标分值的计算
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和含义差异较大,如果直接使用所收集的数据,必然造成评估结果失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必须对指标进行均一化处理,分别计算各自的分值,具体步骤如下:
(1)定义基准集合S。例如,以中国所有省会城市组成的集合为基准集合。
(2)计算评价指标分值。将指标的评价分值记为,则
其中,表示集合S中各城市指标的期望。
2.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重要性向量
一般而言,各评价指标对上级判断指标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为使评估更加客观,必须计算每个判断指标的判断矩阵和相对重要性向量。定义判断指标为H,其下级评价指标为,那么计算指标H的判断矩阵和相对重要性向量的步骤如下:
(1)建立判断标度系统
3.城市竞争力评估
评价城市竞争力方法是根据层次分析法,按由下而上的次序,依次计算各层判断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向量和评估结果,直至算出城市竞争力Y的评估结果为止,具体步骤如 下:
综上所述,分析并评估城市竞争力水平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上述计算方法可从7个方面评估城市竞争力水平。利用该方法评估城市竞争力不仅清晰、直观,而且还可以对不同城市和同一城市的不同时期的竞争力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从而能够帮助政府提高行政和决策能力。
五、实证分析
济南市、青岛市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两个重要的城市,在地理、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是地区性政治、文化中心;青岛市是我国东部沿海开放较早的城市之一,是山东省的经济重镇。改革开放后,两个城市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新时期,两个城市又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以这两个城市为例,评估城市综合竞争力并进行比较,不但可以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本文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15个副省级城市组成基准集合S,以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评估济南、青岛的城市竞争力。根据(1)式,各评价指标的分值如表3所示:
为了客观地评估城市竞争力,特邀请了3位专家,按照表1、表2评价各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形成判断矩阵,并计算城市竞争力指标Y和各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向量。然后根据(5)式、(6)式,评估济南、青岛的城市竞争力,结果如表4所示。评估结果说明,济南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弱于青岛;对各一级指标而言,济南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城市开放程度、环境指标等方面明显弱于青岛;在企业管理、经济结构与效益方面与青岛基本相当;在科技文化与创新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例[J].经济科学,1998,(3):50-56.
篇2
竞争力及其提升的研究是国际社会一个热点。但长期局限于宏观的国家层次以及微观的企业层次。对于城市的竞争力的评价,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如美国《城市地位评价年鉴》关于美国城市的地位的评价;欧洲学者通过城市问题、失业、收入、移民和旅游需求等对欧洲的城市进行了排名;中国不同机构或组织也在积极地选取指标对全国城市进行排名。无论上述指标选取是否合理,批判是否公正,但是,城市竞争力及其提高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不容置疑的。城市竞争力是一个混沌的系统,城市竞争力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竞争力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在对研究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学术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竞争力研究已成为焦点
研究城市发展影响要素的实质是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能力的思考。国际竞争的主体的关注从国家竞争力、产业、企业竞争力研究到城市竞争力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城市本身重要性的突现。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无论对所处的国家还是所载含的企业的竞争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从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到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竞争主体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得到重视,使得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提上了日程。而有关国际竞争力以及企业、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和评价体系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城市竞争力的高低,表面上体现为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等级,实质上是全球化时代城市拥有、吸引、控制、转化稀缺要素的能力。这与城市的制度建设、文化的挖掘和提升、地方创新环境的培育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传统的区位、物质(金融)资本、技术等因素不是不重要,而是成为一个基础性的因素,当这些因素具备的时候,制度、创新能力等因素的作用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
(2)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动态演变组合和静态组合,以及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组合等。城市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城市争夺稀缺资源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城市数目的增加以及城市本身争夺资源的能力提升,影响城市发展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要素集合必然扩大。传统因素,如城市交通和自然区位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已经不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无形因素,比如人力资本、制度、文化等因素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包括如下内容:(1)城市内部的资源/能力相关因素;(2)城市外部的环境即全球城市网络/等级格局和区域竞争力、城市与区域整合度。作为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城市系统内部的竞争力影响因素,即城市的资源和内部能力的组合反映和决定了城市竞争态势及竞争的核心能力。一方面,同一时刻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影响因素呈现不同的静态组合状态,反映了城市竞争“类型”的不同;另一方面,城市竞争是动态演进的过程,不同时刻点的同一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因素组合呈现不同的状态,表现为城市竞争优势驱动呈现不同的时序特征。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城市、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规划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制定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3)软要素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
当技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区域发展的优势已经开始超越区位、基础设施等物化的因素,文化等“软”因素开始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可见,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起动和活性作用”的城市资源因素、成长性激励作用的城市内部能力因素,以及起推动和滞缓作用的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外部环境对城市竞争力只起机遇或挑战作用;而内部资源则主要分为场所资源(如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自然条件)和非场所资源(如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经济实力以及地方文化、制度等),内部能力则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些要素才是城市竞争优势。城市拥有的关键资源、城市的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学习、组织能力都是紧密联系的,他们在不同层次上对城市竞争优势起着支撑作用。其中组织学习、组织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创新能力又是关键资源创建过程中的加速器,而关键资源则是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四者共同构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当然,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那些可以更好地挖掘人的潜力的文化、制度等软要素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而且是城市向更高层面发展的过程中吸引竞争资源、把握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软”要素才是现代城市兴衰的稀缺要素。
(4)人才本位是城市竞争力的焦点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城市发展理念的今天,各个学科“殊途同归”,我们不但越来越关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核心,而且更加重视人才本位的城市竞争的理念。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创造价值的能力,城市的价值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人创造的。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指出的,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当关心人、陶冶人。这种城市发展要素的“以人为本”化使人们认识到,城市发展的关键是人。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和技术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知识和技术是创造的又是通过人传播和应用发挥作用。因为:(1)通过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城市价值的创造;(2)通过影响城市技术传播能力,影响城市价值的创造和实现;(3)人力资本是创造财富的直接投入要素,其质量高低决定投入的回报;(4)人力资本通过吸引配套水平的生产要素,进而影响要素投入的整体质量。所以,在培育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时就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当然,在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时,不能只依靠物质激励方式,还应该做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正如Fredrick·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指出的,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更高的阶段,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
2
城市的优势与劣势、城市的互补与竞争、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城市的繁荣与衰落无不与城市竞争力紧密相连。因此,加强城市竞争力研究,既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城市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制定恰当的竞争与合作战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与良性竞争,又有助于中国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以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聚集促进城市发展,从而使城市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国城市发展及增强城市竞争力,我们应该除了加大城市竞争力研究,也要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1)树立经营城市的意识
经营城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新理念。早在20世纪中叶,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就开始出现了经营城市的思想。“经营”包括筹划、经管、组织、计划以及规划治理等方面。经营城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的现实需要。以后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经营城市的意识,正如大连市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经营城市,增强竞争力”的路子,使得大连这一北方城市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综合排名中连连攀升。所以,我们应该要像经营企业或商业一样经营城市,要在明确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确立城市的先导产业,强化支柱产业,积极、有序地推进城市的扩张,打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最终达到使城市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制订适当的城市定位
一个城市的正确定位是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先决条件。所谓城市定位,就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及其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和竞争的位置。J.弗里德曼(Friedman)在研究世界城市体系中提出,一个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在于人口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以及调控和支配资本的能力。而城市地位和作用的大小正是城市竞争力的具体反映。目前,中国城市定位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大部分城市都采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追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地位。其结果是造成各个城市产业严重同构、重复建设盛行、大量企业产能过剩、区域城市间恶性竞争、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定位准确,城市可以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城市内外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和提高城市竞争力。反之,城市定位失误或错误,不仅会使城市失去发展的有利时期,还会因为浪费城市发展资源和功能错位而导致城市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
(3)重视城市的软环境建设
中国城市里的大楼不谓不高、马路不能说不宽,但中国城市竞争力却不强。因此,城市竞争力增强不是通过建几栋高楼大厦、修几条宽敞的马路等方面就能实现,而是应该通过大力发展软环境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城市竞争力。软环境(如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信息环境和社会秩序环境等方面)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譬如,在城市文化建设上,通过转变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健康文化;创建讲究信誉、等价公平的道德标准以及鼓励个性和激励创新的竞争氛围建设,都将大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城市“软”环境不但增强城市“硬”环境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城市的创新动力和使交易成本的降低。诚实守信的商业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催促商业活动顺利进行;尊重知识、人才的文化环境酿造的浓厚创新氛围有利于城市技术和知识创新;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直接激励企业和个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这些都可以大大增强城市竞争力。中国城市发展在软环境建设上重视不够,需要改进的空间大,需要作大量研究和积极实施。
(4)推进城市产业集群的发展
篇3
从最初被农场主用于将自家牲畜同别人相区分的标记,到如今承载了功能性价值、情感性价值、标签性价值等多重价值属性的伟大资产,品牌(brana)内涵的不断深化归根结底是市场竞争不断升级的结果。同样,在以价值为杠杆、以竞争为驱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与商品经济相比,市场化进程后知后觉的城市竞争在经历了初期的粗放式、同质化竞争模式后,逐步向品牌化时代迈进。把城市作为一种资产来经营,以“城市品牌”塑造为内核,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综合实力
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优势资源以及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综合实力主要反映经济发展的总量,而竞争力主要反映的是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综合实力是城市自身的纵向的比较,一般是静态的,而竞争力强调的是横向的比较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对的,动态的;城市综合能力描述的是现状,反映的是当前的发展水平,一般是绝对量的增长,而竞争力的指标不仅是现实的,更着眼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决定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核心是竞争力具有的渗透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核心竞争力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其他资源,可以派生出其他资源。同时,独特资源所产生的优势,别人用其他资源取代这个资源来培养自己的竞争力与你竞争,一般很难奏效。所以,以“塑造具有区隔性的城市品牌”为核心,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整合,才能培养出独特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的竞争力越独特,吸引力就越大,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达沃斯、佛罗伦萨这样很小的城市比我们中国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名气大得多的原因。
塑造具有区隔性的城市品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品牌的核心是独特的区隔性,虽然各城市增强其自身竞争力的方式不一而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样,城市之间的竞争,最终将逐步净化在竞争中曾出现的各种负面问题,促使各地政府寻求各自的优势所在,整合资源积极发展错位竞争,即塑造具有独特区隔性的城市品牌,这是城市发展和竞争的一种必然趋势。
我们可以将城市视作一种资产,它由许多种不同的资源构成,即有有形的硬性资产,也有无形的软性资产。由于资产结构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许多政府对驾驭这种资产感到茫然,一度使得城市许多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资源处于闲置,这也使城市竞争的市场化程度比起商品经济低得多。但城市要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要求,对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也逐步向市场化的角度转变,如何更有效的吸引有限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经济水平、凸显地方政府政绩的根本动因,这也是城市竞争力强弱的根本体现。
城市竞争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政府必须在利用现有物质资源的基础上,把由区位特色、优惠政策、行政效率、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精神风貌等各种资源充分整合,利用自身优势使现有的有形资源在市场运营时实现增值,同时对城市无形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城市无形资源的可延伸性和无穷性,利用这种可以再创造、再发展特点的资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为经营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通过城市品牌的塑造展现独特的城市个性,寻求错位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
城市品牌是城市无形资产的核心,它可以内聚民心,外扩影响力。要紧紧抓住城市品牌这个核心,立足于自身优势,通过设计、创造、包装、宣传城市“品牌”形象,循序渐进地整合各种资源,走出一条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的新路子。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塑造城市品牌的根本落脚点
塑造城市品牌的直接目的是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但其最终目的则在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利益需求。以错位竞争为出发点整合城市各种资源,目的在于更好地塑造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有鲜明个性的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在现实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顾实际盲目照搬,结果弄出来的东西或千人一面或非驴非马毫无生命力,更有甚者一些领导趁机大搞形象工程,弄得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因此,在城市品牌的塑造实践中,应注意防止脱离实际的媚俗和处理好政府行为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
篇4
有人说,深圳后排一位,这不对,往年香港和台湾的城市没排进来,深圳排第三,今年香港排进来了,深圳还是第三。但我认为深圳城市竞争力绝对排第一。
从排名的指标看有经济规模竞争力、发展成本竞争力、产业层次竞争力、收入水平竞争力、幸福感竞争力、人力资本竞争力、金融资本竞争力、科学技术竞争力等,经济的竞争力指标多。
列出具体的数据,GDP规模深圳排第四,但深圳的面积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四分之一不到,这种比较是没有价值的。
深圳对比这些城市,最逊色的指标是房地产。去年,北京、上海的土地出让金都超过1500亿元,天津也超过1000亿,深圳才100多亿,是少得太多。而这恰恰说明深圳竞争力之强,而其他城市的竞争力已经大大削弱。
房地产泡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通病,它们都惠了房地产依赖症,没了房地产已经难以为继。前段时间上海、北京、海南等地房价再次上涨,海口要取消限购令,大家都知道是这些地方的财政因房地产调控而遭受打击已经承受不住。
一个房地产占到GDP和财政收入、银行贷款一半以上的城市是不是太单一了,身处危境之中,谈何竞争力?
别的不说,列出三个城市:
北京,中关村是高科技园区,有大半个北京城大,有一大批院校、科研单位支撑,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地。可现在中关村还有什么产业和企业,那里卖的电脑、手机,都是从深圳华强北倒腾过去的。中关村是一个副省级单位,北京市副市长任中关村主任。而深圳华强北不过是一条长800米,宽几十米的一条马路,经济规模远超中关村。华强北的行政级别应该是副村级,因为它原先就是一个村子的一小部分。中关村从长城机电的沈太福到北京市政府主导的“中关村科技”,有不少还是骗子,搞金融诈骗,搞房地产投机,把首富黄光裕都给陷进去了。
再说上海,20多年前,中国第一次搞电子百强企业排名,前10名中,上海企业占了5家,广东企业没有一家,深圳更是名落孙山。到去年的排名,上海企业已经全部名落孙山,没有一家,而深圳企业在前10名中占了5家。
篇5
关键词:兰州;城市定位;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75-02
一、兰州城市现状
要给予兰州以准确的城市定位,进而围绕着城市定位提升兰州的城市竞争力,首先必须对兰州目前的城市现状进行剖析。概略地说,兰州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西汉时为了巩固河西,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郡。隋初改制设立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汉唐以来,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清康熙时隶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省的省会所在地。
(二)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兰州西货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全市公路四通八达,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均已竣工通车。新扩建的兰州中川机场与国内3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还开通直飞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包机航线,正向国际航空港目标迈进。
(三)著名的科教文化城。兰州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科技教育基地,全市拥有科研开发机构近70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兰州现有高等院校18所,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和首批博士权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是全国重点师资和少数民族教育培训中心。借助高校扩大规模的有利时机,榆中正在建设形成大学城。
(四)黄河上游资源富集中心。境内探明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35个矿种,极具潜在经济开发价值。兰州水力资源丰富,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兰州是闻名全国的“瓜果城”。兰州的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兰州还是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
二、兰州城市定位分析
城市定位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城市定位包括:资源环境、产业活动、基本功能、总体属性、综合定位五个方面。
(一)城市资源环境定位。城市资源定位就是要让城市发展所要依托的资源特别是关键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予以大致的确定。兰州基于自身地理位置的特色,应把握黄河上游重要城市的地位,弘扬黄河文化,突出兰州城“黄河明珠”的城市形象。
(二)城市产业活动定位。城市产业定位就是对城市产业发展体系做出最优的战略安排。在城市产业活动定位方面,兰州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为主体,与西北资源开发相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兰州工业产业已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兰州应定位于以工业产业为主导,以农业、旅游业为支撑,以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化进程的大型工业化城市。
(三)城市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及其动态变化,对自身主要发挥作用和担负任务的主要领域、空间范围、目标位置做出战略性安排。兰州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起着连接东部地区与西部新疆、、青海等地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西北地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兰州以工业产业为主导,兼具农业、旅游、科研、高新技术等多个产业,因此应将兰州定位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及交通通信枢纽城市。
(四)城市基本属性定位。城市基本属性定位是对城市各方面属性的定位,包括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质量、城市结构等属性的定位。对于兰州的城市基本属性定位,应看到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拥有三百多万常住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谐快速发展,以此将兰州定位为大型现代化城市。
(五)城市的综合定位。城市的综合定位是在各具体属性和部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与重点的综合进行的概括和提炼。城市整体的综合定位具体包括:总体目标、核心理念、视觉形象。城市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综合各项具体定位基础上提出的目标。如悉尼定位建设成“聪明城市”,新加坡定位建设成“智慧岛”,台湾定位“绿色硅岛”。城市的核心理念定位是对城市内在个性精神的提炼。例如,青岛提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香港提出“自由开放、文明进步、安定平稳、抓住机遇、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城市的视觉形象是城市丰富内涵高度提炼性的形象表达,是城市的“商标”,也是城市的象征。香港的飞龙形象就代表了香港人勇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于兰州来说,应紧扣黄河文化和工业型城市这两点做文章。在总体目标方面,可将兰州定位为西北地区经济中心,这是对兰州基本情况的一个概括。结合兰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将来的目标,可将其核心理念总结为“凝重,包容,学习,奋进”。最后,应针对兰州最具特色的景观,打造兰州的城市形象。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由黄河穿城而过的大型城市,黄河作为我们国家的母亲河,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我们应重视对黄河景观的塑造,将黄河、中山桥、白塔山以及黄河岸边的水车景观串联起来。使人们一提起兰州,就想到美丽的黄河之城。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在各具体属性和部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与重点的综合,对兰州城市的综合定位进行概括和提炼,将兰州确定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连接东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城市及能源物流集散地。
三、兰州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基于兰州城市定位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速培育名牌产品
通过引进技术、自主开发和创新,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力争在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机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加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使黄河啤酒、佛慈中成药、奇正藏药、福康片、正林瓜子、天星稀土功能材料等优势骨干产品尽快进入国内名牌产品行列。
(二)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业
加快黄河40公里风情旅游线综合开发,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兼容并蓄,成为体现兰州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标志。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联合开发历史遗迹、浩瀚大漠、辽阔草原和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建立以兰州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改善兰州通向主要景区、景点的交通条件。加快发展旅游服务机构,配套完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设施,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旅游策划和对外宣传,设立一批生态旅游、假日旅游、商务旅游等新项目,以品牌优势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三)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拓宽对外经济合作领域,重点放开金融、保险、电信、外贸、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环保产业等领域,逐步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
(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重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环保技术和新型食品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大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按照“联合、流动、开放、竞争”的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所为依托,政府和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运行机制和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人才为核心,以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技术创新中的龙头作用。
(五)重视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防止饮用水源污染。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和管理,从严控制耕地占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处理好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用地与土地保护的关系,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稀缺土地资源。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整顿矿业秩序,禁止非法开采。加强对森林、草原的保护,制止滥砍、滥伐、滥垦。
参考文献:
[1] [美]苏珊(Susan Pattis).城市反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 雷亮,葛芳.兰州:打造西部城市品牌竞争力[J].发展,2004,(5).
篇6
(1)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含意
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可以定义为,在网络经济浪潮以及经济全世界化浪潮下,1个城市在剧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凭仗本身的比较优势,所拥有的吸引、争取、具有以及转化资源,占领以及节制市场及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的能力。
(2)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特征
一.系统性。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由各种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有机总体,其强弱取决于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二.开放性。网络经济下,城市是1个更为开放的系统,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在不同时间阶段以及不同作用环境下也在不断扭转。三.差异性。因为各城市的市场形成、政府作用、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立异研发水平不同,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四.动态性。在经济全世界化以及信息化违景下,影响城市国际竞争力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在不断发展变化,城市国际竞争力更多地出现出动态发展变化的趋势。五.相对于性。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1个相对于的概念,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相对于性体现在各个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上,也能够表现在某1空间时间规模内,即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国际或者国内竞争力水平下,其城市国际竞争力也在产生变化。六.综合性。与传统经济不同,网络经济下不管是形成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前提,仍是影响城市竞争主体的要素会聚能力、市场辐射能力以及对于外贸易能力,都是综合的、多方面、多层次的。
(3)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对于外开放程度。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1个城市的对于外开放程度对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当首要。网络经济下,国际、国内市场界线逐步隐约,经济全世界化趋势不断加强,用城市对于外开放程度来接替城市国际化,更能说明城市与外界其他城市或者区域的来往。二.立异研发水平。城市的立异研发能力1直被认为是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网络经济时期,城市的立异研发能力是城市维持竞争优势以及发展潜力的首要保证。另外,钻研表明,立异研发水平的高下对于1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影响,城市的立异研发水平越高,其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也就相应较高。三.信息化水平。在网络经济时期,信息化水平在城市国际竞争力评价中所占地位日趋首要,成为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1。它能提高城市资源配置能力,加快信息传布速度,提高城市对于外贸易水平,为现代城市带来了1次新的革命。四.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传统的区位因素不同,网络经济环境下,区位因素对于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逐步减弱,城市竞争中更重视生态环境的竞争,因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成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2、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1)变量设计———理论变量与其丈量指标
一.城市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主要包含四个方面:GDP总量、GDP增长速度、人都可安排收入、第3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其中GDP总量是体现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最首要指标;GDP增长速度体现综合经济实力的变动趋势;人都可安排收入是从收入—分配角度考察城市国际竞争力;第3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是反应城市工业化水平的首要指标。二.对于外开放程度。选取实际使用外资额、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客运总量及货运总量作为衡量城市开放程度度的四个指标,体现城市与国际、国内交换程度。三.立异研发水平。选取了科技人员占就业人数比重、科学支出、教育支出以及每一百万人公共藏书楼藏书数等四个指标,分别从人力资源素质、资金投入、教育设施等方面反应城市立异研发能力。四.信息化水平。主要选取电话用户数、国际互联网用户数、邮电业务量以及邮电业务量占GDP比重作为丈量指标,以便从通信装备具有率、城市信息网络使用量、通信费用支出和城市邮电业的GDP贡献率来衡量城市信息化水平。五.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主要选取3废综合应用产品产值、工业固体废料综合应用率、人均绿地面积、城镇糊口污水处理率、建城区绿化笼盖率五个丈量指标来衡量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以便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污染治理状态两方面进行钻研。
(2)数听说明———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主要选择我国信息化以及全世界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珠江3角洲、长江3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主要包含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这一二个省市的地级市作为钻研样本。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二0一二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着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级讲演》。二.样本数据分析因为城市国际竞争力各项丈量指标的量纲不同,不拥有可比以及可加性,因而必需对于这些数据进行无纲化。本文用统计软件SPSS一七.将从二0一二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获取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对于标准化数据描写性、信度及效度进行分析。通过描写性统计分析患上出,样本的有效数为一三四,而本文彩用的样本共有一三七个,样本存在3个缺失值,本文彩用SPSS一七.中的EM估量值对于其进行填充。数据的信度主要用来反应丈量结果的1致性或者不乱性的程度,本文彩用统计软件SPSS一七.来钻研数据的内部1致性,患上出该总量表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八九四,表明此量表整体的可靠性较高。数据的效度分析是对于结构方程评价模型中的模型拟合指数进行评价,本文先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度来对于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检修。
(3)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结合已经有文献,笔者认为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的基本路径假定有H一、H二、H三、H四4条,即城市对于外开放程度、城市立异研发水平、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对于城市国际竞争力都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城市信息化水平对于城市对于外开放程度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详见表一)。
3、竞争力结构方程模型初始
构建 (1)度量项目有效性检修
通过分析路径系数或者载荷系数估量结果表患上出:X七(科技人员占就业人数比重)对于立异研发水平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四,P值为.九六二;X一二(邮电业务量占GDP比重)对于信息化水平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九三,P值为.二七八;X一三(工业固体废料综合应用率)对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二六二,P值为.八;X一六(3废综合应用产品产值)对于信息化水平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九三,P值为.五八,所以4者都没有到达.五的显着性水平。Y三(GDP增长速度)对于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一,P值为.八二,一样没有到达显着性水平。这说明科技人员占就业人数比重与立异研发水平之间、邮电业务量占GDP比重与信息化水平之间、工业固体废料综合应用率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之间、3废综合应用产品产值与信息化水平之间、GDP增长速度对于城市国际竞争力之间都无相干瓜葛。除了此以外的其他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都较大,表示相干性较好。
(2)理论模型拟合效果评估
拟合度指数尽管用来考察理论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但其实不能作为判断理论模型是不是成立的独一根据,因而在实际钻研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参考1般模型的3种拟合指数标准,即绝对于拟合指数:χ二/df越小越好,GFI、AGFI>.九,RMR<.5,RMSEA<.8;相对拟合指数:NFI>.九,TLI>.九,CFI>.九;简约拟合指数PNFI>.五、PCFI>.五。结构方程初始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中PNFI、PCFI分别为.五一六、.五四二,大于.五,拟合优良;CFI、IFI分别为.六八七、.六九二,小于.八,拟合度不好;CMIN/DF=六.四七四,委曲可以接受。总的来看,理论模型中尽管大部份指标都到达了请求,然而部份指标只是委曲到达请求,所以理论模型的拟合度其实不是太好,有必要对于模型进行修正以使其指标到达请求。
(3)模型的修正与检修
一.模型的修正上述模型拟合度不好可能存在下列缘由:(一)样本数据过少。本文样本只有一三七个城市,而结构方程模型1般请求二个以上的样本。(二)有些变量之间的路径瓜葛没有在模型中很好表示出来。因而,本次样本数据选择了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比较发达的全国规模内的地级市(少数偏僻地区除了外),共有二七四个样本,结合原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依据AMOS一七.中提供的修正指标项对于原模型修正,结果如表二。二.修正模型的检修。(一)度量项目有效性检修。从路径系数或者载荷系数估量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患上出:X三对于对于外开放程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二二四;X八对于立异研发水平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一五五;X一三、X一四对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一二二与.一九九。虽然4者都没有到达.五的显着性水平,然而路径系数相对于原始模型都有了必定改良。除了此以外的其他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值都较大,相干性较好。(二)理论模型拟合度检修。从修正的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拟合度相干指标可以患上出,CMIN/DF=一.九七九,知足一.九,NFI=.九四八>.九,IFI=.九七四>.九,TLI=.九六六>.九,PNFI=.七三二>.五,PCF一=.七五一>.五。修正的结构方程拟合度很好,所以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到达请求,本文所提出的修正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
(4)模型诠释
在结构方程模型中通过路径系数分析可患上出:城市对于外开放程度对于城市国际竞争力之间路径系数等于.一九五(C.R.值为六.八一),城市立异研发水平对于城市国际竞争力之间路径系数为.四四(C.R.值为八.一九一),城市立异研发水平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之间路径系数为.五一二(C.R.值为五.一六),城市信息化水平对于城市对于外开放之间路径系数为.五六七(C.R.值为一二.六六六),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对于城市国际竞争力之间路径系数为.五四四(C.R.值为八.六三),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对于城市对于外开放程度之间路径系数为.四四六(C.R.值为六.五五),且都通过了显着性检修,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干瓜葛,修正的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结构方程理论模型中所提出的6条基本路径假定都是正确的。权重分析根据是总路径系数(TotalEffects),它是直接路径系数(DirectEffects)与间接路径系数(IndirectEffects)的以及。两变量之间总路径系数越大,说明自变量对于因变量影响越大。修正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值如表三。平对于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总路径系数分别为.七二六以及.六三一,信息化水平与对于外开放程度对于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总路径系数分别为.一一与.一九五,这说明立异研发水平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两个主要因素,而信息化水平与对于外开放程度对于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相对于较弱。在城市对于外开放程度的影响因素中,信息化水平对于城市对于外开放程度的总路径系数是.五六七,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城市立异研发水平对于城市对于外开放程度的总路径系数是.四四六,立异研发水平对于城市外开放程度的总路径系数是.二二八,这说明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次之,立异研发水平较弱。此外,立异研发水平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总路径系数是.五一二,而信息化水平、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及对于外开放程度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总路径系数都为,这说明立异研发水平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最主要,也是独一的因素。
篇7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 综合 城市竞争力
一、引言
21世纪每个城市的重要任务是要客观准确的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提高城市竞争力,达到这一目标显然要进行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与研究。陈田(1987)评价了1982年中国232个城市的影响力;李汶华(2000)用主成份分析方法评价比较了90年代中期中国18个特大城市的综合实力;王桂新等(2002)以1997年中国22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和评价目标,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作出了评价和比较;倪鹏飞(2003)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47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黄志坚(2006)等对中国中部 6 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研究;米国芳(2006)利用主成分方法分析了我国35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以上的这些研究都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这些研究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建立的指标体系基本都偏向城市的经济实力,没有全面的综合考虑城市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另外一点是目前大多数研究对象是中心城市,对小型城市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基于以上研究经验,本尝试从建立一套全面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出发,利用主成分分析,对2012年湖南省14个城市进行综合竞争力评价,以期对各城市不同方面的优势劣势进行评比分析,从而为湖南省各城市制定正确的竞争与区域合作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二、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建立了一套6大类构成要素(一级指标)、45个具体指标(三级指标)构成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
三、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本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先对各单项竞争力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累计贡献率≥80%的标准确定主成分提取个数,再依据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得到6个方面(一级指标)的综合得分,最后对六个方面再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综合城市竞争力。本实证分析选取了湖南的14个主要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2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2013年湖南省统计年鉴》和14个城市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二)城市竞争力分析结果
整理以上的软件运行结果,得到城市竞争力各个方面的得分以及综合排名,见表2:
从排名结果可以看出,综合实力排前3名的是长沙、株洲、衡阳,排最后3位的是益阳、张家界、湘西。如果某城市某竞争力排名高于平均排名,也就是排名处于7之后,则认为其在这方面还有不足,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从表2中可以看到除长沙综合实力的各个方面都均衡发展,位列第1之外,其他城市都有不足的方面。具体来说,株洲虽然综合实力排第2,但是在人力资本实力方面排到了第9名,可见株洲以后可以重点提升城市人力资本实力,重视人才战略。排名的第3的衡阳在城市基础设施能力方面排到了全省第8,说明衡阳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注重基础设施条件。郴州综合排名第4,但是城市的科学技术实力排名靠后,应该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岳阳总体排名第5,但政府的调控能力还比较弱,财政支持还有待改进。湘潭也是人力资本实力排名靠后,常德经济外向实力靠后。其他城市综合排名靠后,各单项竞争力相对来说也靠后。邵阳其他方面竞争力都靠后,但人力资本竞争力排在第3。张家界有着非常好的基础设施实力,但其他方面竞争力还有很大不足。此外,娄底、永州、益阳、湘西这四个城市在各单项竞争力方面都比较靠后,在整个湖南省的发展上,要注意协调这四个城市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首先,湖南省14个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排名前7个城市中,除了省会城市长沙,其他6个城市都有一个方面的竞争力存在弱势,因此,株洲和湘潭要注意提高人力资本实力,衡阳市要提高基础设施实力,郴州要提高科学技术实力,岳阳要提高政府作用实力,常德要提高区域经济外实力。
其次,湖南省14个市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排名后5位的城市,娄底、永州、益阳、张家界、湘西在竞争力的6个方面几乎都处于最后,在以后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中要适当调整各种资源的配置,注重落后城市的发展,从而提高湖南省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最后,长沙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力都是最强的,部分省市也都有排名靠前的竞争实力,各城市在发展时可以互相学习各城市的发展经验,利用自己的优势互相合作,合理配置资源。综合排名中靠前的4位,政府作用实力也是排在前4位,说明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其他城市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要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力度,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提高城市竞争力。
参考献:
[1]陈田.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系统的初步分析[J].地理学报,1987,42(4):38―318
[2]李汶华.城市综合实力增长的比较[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0,19(1):39―43
[3]王桂新,沈建法.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69―77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聚类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3(7):34―39
[5]黄志坚. 中国中部6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6―18
[6]米国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我国53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J].甘肃农业,2006(6):35―36
[7]林海明,杜子芳.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J].统计研究,2013(8):25―31
篇8
关键词:城市品牌;竞争力;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104-03
1 塑造城市品牌重在无形资产的创造
(1)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客观反映,是以城市物质环境外貌为载体的各种信息的综合反映。城市形象不仅仅是外貌,还要有内涵。所以,城市形象是城市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自然反映,是城市决策者要素和市民要素综合反映的一面镜子,是城市市容景观形象、市民形象和政府形象的整体反映。
为了塑造好城市形象,必须要加强城市形象建设工程。这一工程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城市形象理念的教育,提高地城市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二是重视城市视觉形象的设计。现象的载体是视觉,视觉形象中最重要的是建筑物、街道住宅区等人工形象和自然的和谐。三是树立人的形象。人的形象的树立主要通过行业服务(特别是是商业、饮食服务业)窗口和政府服务窗口来体现。四是城市形象品牌的选择。这涉及城市的特色或个性问题,要根据城市本身的特色塑造品牌。
(2)城市环境的优化。城市环境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的优化,就是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城市绿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生态平衡、居住舒适度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化是治理现代城市病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人的本性的要求。城市的美化反映了人的期盼、人的追求,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理想目标。净化是指环境卫生整洁程度。城市的亮化是指城市建设要有自身的亮点,自身的特色。
(3)城市文化的提升。城市文化提升应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入手。物质文明方面,建筑物要有文化含量,特别是标志性建筑物;广场要有广场文化,广场是城市的客厅;社区要有社区文化,让居民区宜人居住,使居民非常满意;休闲区的文化,特别是公园的建设,要有宜人、愉快、典雅、清净的气氛。精神文明的文化体现在市民素质的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城市文化的提升,就是进行城市形象的优化、改善城市形象、创造更佳的城市形象。
2 塑造城市品牌应树立科学经营的理念
(1)以CI理念规划城市,以艺术手段建设城市。城市政府应以CI理念规划城市,同时也要注重增强城市建设的艺术性、可欣赏性。要提高城市建设艺术品位,建筑设计的艺术化、个性化,建筑作品绝不雷同、不模式化是关键。另外,设计要从城市自身特色出发,突出城市特点。 “江北水城”的吉祥物“淼淼”及城市独特的视觉标志设计即融入了CI的新理念。
(2)塑造科学的城市经营理念,提升城市竞争力。科学的经营城市,是指从政府角度出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素质。近年来,聊城市通过对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城市品牌的塑造要从城市发展目标体系中选择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发展目标定位、传播、展示和推介。城市发展一般有旅游型、商都型、生态型、人本型、智能型城市等发展目标体系可供选择。城市品牌塑造必须注重城市发展目标的选择,城市发展有时需要确立一整套目标发展体系,但在品牌打造时,则应有所侧重,重点推介其特色、亮点。决不能一齐抓、一起向外推介,否则就会什么也推不出去,引不起旅游消费者的关注。根据聊城定位建设卓越“江北水城”的目标,应重点以生态旅游为品牌打造的亮点,一旦时机成熟,再适时推出以香江大市场为龙头的物流商贸城市品牌。
(4)城市品牌塑造要注重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厚重的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必须着力培育和提升。它的误导和错位,会使城市发展陷入迷茫,它的凝聚和升华,引导着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现代化城市建设,不能光靠有形的硬件去支撑。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人的内在素养的提炼和升华,是人站在理性的高度审视自然和社会的思维之光和智慧之果。有了它的培育和弘扬,人们既可以改造社会和自然,又和谐于社会和自然,把谋求自身的利益与谋求群体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
3 塑造城市品牌要注重综合配套措施的实施
(1)城市品牌塑造要注重城市建设的协调统一。科学的规划是搞好城市建设的前提。要建设一流的城市,必须有一流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方案;先进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和动脉,要有超前的眼光和魄力,打造出一流的工程和设施;强大的城市经济是支撑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培植产业精品和产业实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完善的城市功能是城市实力的综合体现,要不断完善和整体提升城市功能;优美的城市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厚重的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必须着力培育和提升。
(2)城市品牌塑造要注重城市资源资本化的优化配置。城市资源资本化已经引起了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投资市场渠道的畅通,吸纳外资、商家及社会闲散资金铺平了道路。城市资源资本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实现事业单位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引进市场激励和分配机制,逐步实现权责统一,有利于转变事业单位长期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形成向市场要效益的观念。
(3)城市品牌塑造要正确处理改善环境与发展产业的关系。现代城市支撑其繁荣的根基仍然是产业,正是产业的发展和推动,才产生了建立城市和改善城市环境设施的内在需求,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才得以显现。也正是这些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才为改善城市环境和设施提供了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优美的城市环境,发达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制度氛围,是吸引投资和发展的产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城市财政合理范围内,上些项目,适当超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4)城市品牌塑造要正确处理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关系。每个城市都有它的重点路段、核心区域和标志性建筑设施。这些点、线、面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对外展示价值,因此,城市建设的着力点大都向此倾斜,每年都要确定一批“重点”项目,从人、财、物各个方面给予重点保障,使其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对于解除瓶颈制约,缓解短缺状态,改善城市功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建设重点项目的同时,要考虑民用设施、民生设施的建设。要注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5)城市品牌塑造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市民参与的关系。在城市建设工作中,政府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政府是城市建设的规划者、决策者、管理者和公共用品主要投资人。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能不能搞好,关键取决于政府的能力、效率和威望。作为城市政府及其组成人员,应担当起使命,精密筹划,科学决策,扎实工作,务求实效,为民造福。但是,在城建工作中除了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之外,也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和市民的广泛参与,集思广益,把各种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吸纳进来。
4 聊城市塑造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品牌案例经验分析
(1)以科学的城市经营理念,打造城市品牌。
按照“市场运作,突出重点,营造靓点”的思路,聊城市根据自身优势,突出特色,做足水的文章,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投资开发建设了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三大景区。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聊城已经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河、湖连为一体”的独特城市格局。聊城市以科学经营的理念,对有形和无形的城市资产进行运作。在建设城市建筑精品,举行文化旅游节、国内外重要赛事方面都进行市场化运作,为城市的发展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2)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聊城是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共同孕育的一座古城,它的特色在于水,而灵魂在于文化。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光岳楼、山陕会馆、海源阁等一批国家级文物单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聊城市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对古城区和古文化景点进行保护、维修,使其成为水城最靓丽的地方,为城市品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对“江北水城”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进行策划和包装,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促销,聊城旅游正在融入全省、全国旅游的大环境中,与济南、泰安、安阳、邯郸等城市联合起来,形成大旅游圈。
建设文化大市必须坚持走文化创新的路子,树立“大文化”的观念。近年来,聊城市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富有特色的文化大市的奋斗目标,制订了《2003-2007文化大市建设规划纲要》。在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取得了极大突破的同时,基层文化也得到了加强。这些文化设施的建设勾画了聊城文化强市的蓝图,彻底改变了文化设施陈旧落后的局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办好文化节,发掘文化生产力,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近年来,聊城市建设了范筑先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傅斯年陈列馆等文化馆,开凿了大运河、恢复了山陕会馆庙会,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促进聊城文化发展和旅游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3)树立“质量兴市”观念,丰富“江北水城”品牌内涵。
一座城市的发展,必须有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支撑,这样城市的发展才有后劲。多年来,聊城市在打造旅游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精心培育聊城人自己的名牌。特别是在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一批大企业集团、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后,聊城市结合实际,进一步确立了围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这个高层次的“大质量”观,始终把质量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始终把质量工作寓于全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运行之中。2006年2月,聊城市人民政府荣获山东省实施名牌战略质量兴市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了聊城的城市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也极大地提高了江北水城的城市品牌形象。
(4)注重环境保护,打造生态旅游城市。
基于对循环经济和发展生态市的深刻认识,聊城市研究制定了建设生态市的总体规划和目标。总的设想是: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和结构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土绿化、污染防治四个关键环节,建立完善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保育体系、与区域相适合的人口发展与城镇建设体系、突出江北水城特征的中心城市景观建设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和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等六大体系。
(5)建设标志性建筑设施,打造城市精品。
近年来,聊城市打造了一系列城市建筑精品。作为国家级历史名城,聊城市将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陆续建设了聊城市图书馆、聊城市杂技团、聊城市京剧团剧场、水城明珠大剧场、聊城市豫剧团剧场等设施。聊城有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光岳楼;中国藏书名楼――聊城海源阁;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山陕会馆;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文化旅游建筑――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等。这些建筑精品共同构建了“江北水城”深厚文化底蕴的外在标志。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聊城市还建设了湖滨公园、文化广场、人民广场;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的建设、人民公园的改造也即将动工。一座设施齐全、服务完善、充满文化氛围的新兴生态文化旅游城市正期待着国内外宾客的光临。
(6)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推介。
第一,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树立城市品牌。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尤其要办好一些有特色的城市节庆活动,把它同旅游促销、文化活动及会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第二,走出家门,进行旅游促销。为了更好的宣传“江北水城”这一品牌,聊城市主动去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城市进行旅游促销,介绍聊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第三,广泛的利用知名媒体对城市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近年来,聊城市加大城市品牌宣传力度,在央视通过播放专题宣传片、天气预报、形象广告等形式大大提升了知名度。另外还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山东卫视、新华网等知名媒体进行卓有成效的宣传。
参考文献
[1]付晓东.经营城市与城市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篇9
一、城市和城市品牌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产物,城市产生和发展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早在1993年,联合国在东京的一次专业会议上就提出:“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1996年6月,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政府代表团在伊斯坦布尔通过的宣言中指出:“城镇是文明中心,他们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精神及科学的进步。”可以预见,城市的这种伟大动力和中心作用未来将继续发展。
何谓城市品牌呢?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核心概念。具体是指地理名称在某一空间区域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所传递信息的总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感知、认知与联想,是城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人及城市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等品牌的综合。
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vein Lane Keller教授认为:城市品牌应该具备四大特征:一是城市品牌是一个相对固定地理名称,体现着城市的个性和价值取向;二是城市品牌是一种象征,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综合象征;三是城市品牌是一个品牌体系,是城市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所创造的品牌的综合;四是城市品牌是城市的一种资源和无形资产。城市品牌是城市个性化的沉淀,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所引起的受众偏好的重要识别特征,是城市在长期的经营或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是一种系统合力的体现,对城市受众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而长远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生活质量,体现了城市的生存能力,并可以带动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最终可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从城市自身角度来看,好的城市品牌既能为受众带来信任和满意,又可以把城市现有价值经营成未来的资产,能为城市带来增值的市场和价值,这已经成为赢得受众忠诚、求得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城市品牌既是城市的性质、名称、历史、声誉以及承诺的无形总和,同时也使目标受众对城市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和美好联想,既是城市个性化的表现,也是城市经济活力的增益和城市精神的塑造,可以实现受众、城市、社会三者关系的协调发展,综合体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全球城市化普遍推进、国际市场品牌主导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国际国内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城市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为平台的综合实力竞争。而城市品牌作为特色和象征已越来越被各个城市所看重,没有品牌的城市就缺乏魅力,就缺乏竞争力。
二、文化与品牌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群体组织和其它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启蒙哲学》中也说:文化指一群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造环境。走进城市,就是走进文化群落。城市和人一样,既形神兼备又个性迥异。上海的里弄、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园林,观察千千万万城市组群,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显著区别在于这座城市整体所特有的思想、文化特色和蕴含。
“人类所有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城市催生文化,文化滋养城市,这种良性的生态圈是城市生生不息的动力。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历史遗存、名人典故 、山水风物、地方风俗传说甚至特色小吃等。而它更多地融在一个城市悠久的历史内涵中,也正因为这历史内涵,才显示出每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个性。更具体点说,城市文化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纵观中外现代城市,其超越时空的辉煌和令人难以忘怀的巨大魅力,在于以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去启迪,熏陶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发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追怀和对未来的进取。李坚、李锐提出城市的个性就是源于文化的积淀和创新:“表面上看,城市的个性是通过城市的建筑、城市的颜色、城市的形态、城市的象征和标识等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然而更深层次的是,城市的个性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所以,打造城市品牌的核心应是增加城市文化含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文化与品牌联系密切。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品牌的内涵是文化,品牌也属于文化价值的范畴,是社会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体,是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和文化价值取向的结合。品牌文化是指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是存在于品牌活动中一切文化现象。
品牌包含着文化,品牌以文化来增加附加值。文化支撑着品牌的丰富内涵,品牌展示着其代表的独特文化魅力。总之,文化与品牌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没有文化就不可能创造品牌,更不可能成就名牌。文化内涵给与品牌的充实,常使品牌充满生机,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三、城市品牌建设中的文化内涵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品牌建设,应是全面、协调的可待续发展。即在一定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变化,着眼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保证城市各方面的相互衔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使得城市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的和谐演进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满足当代城市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其中,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具体说来,城市品牌中文化内涵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城市定位――文化引领
城市定位主要由定性(城市性质)、定向(发展方向)、定形(城市形象)、定量(城市规模)四个方面组成,涉及城市在不同尺度区域空间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社会文化联系、经济分工关系及空间区位关系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特色三个层次。决定城市定位的主要因素有历史背景、经济地理位置、产业发展现状、城市人口与经济规模,以及与其他城市的关联情况等。城市定位在中心战略上,着重的是发展目标;明确定位,有明确的竞争力城市作为战略参照物,识别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选择一个有利的定位,采用相应的保护性策略;独特而准确的目标定位具有城市竞争优势。以规划为龙头,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研究制定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加强对本地文化研究,深入发掘本土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研究城市的个性、风貌及其载体展现。一个没有以文化作灵魂的城市不可能有永久健康的持续发展。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的城市群,也很难保持持久的吸引力和快速的发展速度。高品位的城市文化能为城市经济及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城市形象――文化延续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软硬件系统各构成要素长期综合效应的反映。美国著名品牌大师大卫・奥格威在品牌形象论中指出:“未来最终决定品牌市场地位的是品牌总体上的性格,而不是产品间微不足道的差异。”塑城市形象,聚城市合力,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的更新和经济腾飞。形象是品牌表现出来的特征,反映了品牌实力与品牌实质。品牌形象由顾客评价使之成为赢得顾客忠诚的重要途径。俗话说:产品是企业的,品牌却都在消费者的心里。要想在消费者心里建立起一定的品牌,没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很难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位置。所以,不管是世界名城,还是国内大都市,或者中小城市,对城市形象建设都尤为重视。城市文化是以“遗传基因”为片段,通过不断编译、解码的过程代代相传,有条不紊地引导城市的产生、发展、聚集,从而使城市的文脉得以延续。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综合概括。越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底蕴也就越有独特之处。
城市形象的展现,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形象所蕴涵的“精、气、神”和市民素质。如果仅从建设广场,修扩园林,栽种花草等来塑造城市形象,对其理解就有失偏颇。只有致力于塑造高素质的市民,营造美好的社会生活空间,创造宜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城市形象,从而使城市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协调同步。可以说,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增加文化含量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建设。总之,“活文化、活物质”的动态文化氛围,让城市发展充满坚强的后劲,
3.城市灵魂――文化特色
城市是包容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聚城市精神的灵魂。文化特色就是城市生命的体现,是城市的魂灵。“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城市也是如此。那么,城市文化特色就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生动地传达徐州传统文化的神韵。徐州在城市建设上,一直秉着特色文化与现代名城建设相融合的原则,致力于保护、开发、利用两汉文化、名人文化、军事文化等特色文化优势,把物态的文化遗存汇入现代城市文明,发挥城市独特个性与魅力,提升城市档次、拉动城市经济。通过系列文化特色活动,完善城市魂灵,彰显城市精神,把全市人民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上,提高市民的自信心,激发市民内在的干事创业的热情,实现向城市现代化建设事业主力军的转变。总之,城市建设有了特色,才会有生命力,有了特色才会有影响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密切融合,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强化个性,才能创出特色,走出城市品牌之路。
4.城市宣传――文化发掘
篇10
按照新的理论框架:竞争力分为当前短期竞争力(综合经济竞争力)和未来长期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
可持续竞争力即未来长期竞争力,是推动支撑城市永续发展和竞争的关键因素及有机构成。最具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是能确保当前和未来最持续、最有效率地创造财富,为世代居民提供最多福利能力的城市。依照理想城市的这些方面,通过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瞄准世界标准,借鉴国际经验,并基于长期的研究,我们认为,最具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具体由八个理想城市有机构成:
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
现状与格局
当前短期竞争力指数是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选取表现产出价值的当前指标――“地均GDP”和“GDP”年均增量,同时反映当前创造价值的规模、速度和效率,选取全国及港澳台293个城市样本。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体系基于以上八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别提炼出了六到十个核心指标,选取港澳及内地地级以上287城市做样本。采用相关统计计量方法,可以计算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和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分析包括港澳台在内293个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现状与格局,以及港澳及内地287个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现实状况以及与理想城市的差距。
1.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比较。2012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其中,港澳台地区占3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5席,环渤海地区占2席,而广大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进入二十强的中西部城市仅有武汉和成都,而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仅列第36位。可见,区位优势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十分明显。从城市的行政等级来看,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要明显高于其它地级城市。
从全国及各大区域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来看,港澳台城市、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环渤海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它区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依次是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从区域城市内部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差距来看,港澳台城市的变异系数最高,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和环渤海地区次之,中部城市的变异系数最小。
2.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比较。2012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澳门、杭州、青岛、无锡、济南。和综合经济竞争力一样,仍是港澳台地区、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分天下。其中,港澳台地区占2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5席,环渤海地区占3席。进入二十强的中西部城市仅有武汉、长沙和成都,而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位列第30位。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相对差距来看,无论是全国总体水平还是区域内部差距都要小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
从全国及各大区域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来看,港澳台城市、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环渤海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三大区域内部变异系数均要小于全国总体水平。其它区域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依次是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从区域城市内部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差距来看,除了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外,其它各区域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全国总体水平。
3.城市竞争力指数的横向关联。2012年中国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与综合经济竞争力还呈现出典型的倒U型关系,即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在初期会随着综合经济竞争力的上升而迅速增加,但上升至一定阶段后,可持续竞争力的上升幅度会有所趋缓,甚至会出现下行趋势。因此,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不在于现实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大小,而在于如何促进可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增强中国城市的发展后劲,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和不竭动力。
4.城市竞争力指数的纵向比较。2012年,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相对于2011年和2002-2011年的平均排名变动幅度较小,表明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在时间序列上有很强的传承性,而在可持续竞争力排名中,综合竞争力十强城市的排名波动幅度较大。表明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越强,并不意味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高。因此,对于可持续竞争力排名较低的城市,其发展转型的压力也就越大。
问题与挑战
1.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舍本逐末。中国内地多数城市不仅没有达到以人为本,而且距离一般性宜居也有差距。宜居城市的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4141,变异系数为0.3153。在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第二,偏向于硬件设施,大型设施建设,忽视软件设施建设,小型配套设施建设。第三,城市建设投资不足,往往偏向于地标性建筑和华丽外表,轻视排水管道等地下设施。第四,重视物的运行和车的方便,轻视人的流动和人的便利;第五,城市建设行政化严重,中小城市投资不足,小城市与小城镇功能不全。第六,大中城市“城市病”开始集中爆发。
2.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亟待转型。多数城市创业至上条件和氛围远未形成。2012年宜商城市指数均值为0.3170,变异系数为0.4748,在八个分项竞争力中表现相对较差。第一,对宜商城市的目标定位有偏差,不顾自身资源禀赋,一味采用全盘推进的策略,呈现盲目抢占宜商城市高地的状态。第二,中国大多数城市在招商引资或者鼓励本地实业发展的过程中,常采用的办法是给予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这种做法确实大大降低了“要素成本”,易于实现各类资本和项目的落户,但是却忽略了更为根本的商务环境的优化建设。第三,“虚而不实”地打造宜商环境,一旦企业入驻,招商引资目标得以实现,又以各种借口对优惠政策大打折扣,缺乏目标性和长远考虑以及对“利益”的尊重和恰当引导。第四,地方政策法规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企业的初创审批、经营纳税等难以清晰地按规则办事,审批程序较为繁琐,人情世故因素较高。第五,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中国城市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而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通常将精力和优惠政策倾向于大企业集团、知名品牌,而对中小微企业的关注不够,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3.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建设压力巨大。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建设水平低差异大。2012年城市和谐指数均值为0.3751,一线城市压力大,东中部二三线城市的和谐度较高,西部贫困地区和谐度低、东中西部存在较大差距。第一,城市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相对封闭和落后,城市政府的行政透明度整体不足,对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回应较少,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部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评价较低。第二,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地区的公共支出水平相对较高,而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则相对较低。第三,城市每万人口犯罪率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第四,户籍歧视严重。外地人、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均等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在287个城市中,户籍完全放开的仅有4个。
4.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建设充满挑战。2012年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935,离广大人民的期望和理想城市的目标仍有不少差距。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环境污染引发的重大事件呈爆发式增长,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二,生态城市止于口号。截止到2011年, 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有230个,达到80%以上;提出低碳城市目标的有133个,占46%;提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已经达到259个,占全部城市的90%以上。但绝大多数城市相关实际措施少,很多城市并没有制定生态的城市规划或者未能严格按照生态城市的标准执行。第三,经济发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两难选择,缺乏国家层面生态建设的制度框架,缺少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等。第四,生产方式仍旧以高污染、高排放为主,缺乏先进的生产方式。第五,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将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企业和污染源放在本地区的边缘地带或江河、湖泊、海洋中,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公用地悲剧”的发生。
5.创新驱动型的知识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国城市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的步伐缓慢,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并未建立。知识城市竞争力指数为0.328,变异系数0.191。第一,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少。286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均值下降了1.1%,其中技术进步是上升状态,提高了4.1%,但综合效率确实呈现明显的下降,降幅为5%,其两个分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下降了2.4%和2.7%。从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情况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占比仅为41.6%,而58.4%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无任何改善。第二,创新要素投入比例低。过去十多年间,286个城市R&D占GDP比重的均值仅提高了0.6%,而54个重点城市的R&D占比均值也仅是提高了0.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如2011年北京、上海在专利申请、数虽然高于香港,但是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却远低于香港,人均高端服务业增加值香港是3.7万元,北京、上海分别是2.1万元和1.3万元。第四,中小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建设比较遥远。中小城市投入绝对值少、人才匮乏、以前的科技投入欠账较多,严重的影响我国知识城市的全面转型。
6.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建设严重滞后。中国城市的全域城市竞争力指数离理想城市的差距最远,并且城市之间的相对差距也最大,在可持续竞争力指数的八个分项中,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最低而变异系数最大。首先,城乡收入差距大,城乡收入比在2002年为3.11:1,而在2011年达到3.13:1。其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等方面,全面落后于城市。再次,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无论在数量、质量、品种和属性等方面都落后于城市。最后,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适应性来看,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城乡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人口城市化滞后于非农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