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合作范文
时间:2023-04-02 06:4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争与合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性质能力理论战略联盟合作竞争知识管理协同效应
企业性质理论通过解释企业存在的理由,从企业本质的角度探讨了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的方式。因此,本文也从企业性质的讨论开始,研究企业管理的效率问题。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都先后在世界舞台上获得了成功,它们成功的原因却相差很大。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借鉴它们的优秀经验,回避弱点,创造出中国企业的一套先进管理模式。
企业性质的讨论
1、分工与合作理论――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到分工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平而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如果仅仅有分工,社会生产将不能有效的组织起来。工人之间必须有合作,合作关系的发展就产生了企业的最初形态。斯密注意到了企业内部组织的重要作用,但他没有对劳动分工的思想所导致的企业组织管理的分析持续下去,而是把重心转向对价格机制运行的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交易成本为零,对企业的研究核心内容都是论证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企业如何组织其生产与经营,企业被看作承担生产职能的黑箱。古典经济学从“资本雇佣劳动”出发,认为企业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反映了企业存在的原因。
2、交易费用理论――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将交易费用的概念引入到企业形成原因的解释中,他认为,由于交易大量存在,专业化的工人不得不将合作关系稳定下来,以降低交易费用。合作关系的固定就要求有一个长期的组织形式加以确认,企业产生了。仅仅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企业确实有降低交易费用的功效。但是,正如科斯在以后的论断里所提到的那样,如果企业仅仅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存在,那么企业重要的生产功能就被忽略了。
制度经济学在企业的经营目的上没有超越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企业只有降低交易费用。
3、能力理论――演进经济学的观点。演进经济学认为,着眼于企业能力,才能够从本质上解释企业存在的理由。演进经济学在分析企业性质时,首先把企业看作具有生产功能的单位。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是,演进经济学进一步从解决经济问题的过程的角度,把企业作为一个行为实体来对待,认为企业是具有异质性。由于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专业化的工人,通过企业的组织形式加以整合,整体能力得到提高,而且由于学习曲线等作用,能力随着企业的长期发展而持续提高。演进经济学从能力观点出发,认为企业经营目的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而是提高企业各个方面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的性质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变化。分工使通过企业形式形成合作成为必要,交易频繁发生使通过企业建立稳定的交易合同而降低交易费用,企业的人性化发展使得企业能力得到充分重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能是不断追求全面能力提高的“能力团队”。
合作在企业中的地位
正如企业性质讨论中所阐明的那样,分工产生合作,合作在企业中具有基础地位。企业的本义也就是充分的合作。无论企业内部结构如何,垂直型、水平型或者网络型,合作都以各种形式广泛存在。
日本管理学家伊丹广之将合作对企业的作用区分为两种效应:互补效应与协同效应。互补效应是指合作使双方的资源互相弥补对方的资源缺口,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效果;协同效应是指合作使双方的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又创造出了新的利用方式,具有创新效果。互补效应是合作的基础效应,协同效应则是合作的高级效应。合作作用方式的动态化就是在合作初期互补效应较明显,而在合作发展后出现协同效应。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知识管理和学习过程在企业能力的提高上具有重要作用。要出色的完成份内工作,并且促进战略目标的达成,员工必须进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平等合作在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管理中十分必要。相对于企业内部竞争来说,合作具有提高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但是,平等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往往存在巨大的障碍。首先,由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非均衡性,企业中的资源分配是不均衡的,员工的心理因此不可能完全平衡;其次,传统的等级制在企业中已形成了上传下效的印记,平等合作的观念难以贯彻;最后,员工从自身发展的狭隘角度出发,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专有知识在合作中保留,不能充分共享知识。日本企业因为其合作精神而创造了奇迹,在美国企业界掀起了学习日本企业的浪潮。也正因为合作精神,日本才产生了丰田模式这种需要广泛合作的生产方式。
竞争在企业中的地位
斯第格利茨认为,竞争有激励和选择两个效应。外部竞争激励企业主动提高生产效率,而内部竞争也对内部业务单元具有同样的效果。如果企业内部只存在合作,企业将缺乏激励创新的动力。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必须提供给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价值的战略业务单元(SBU)。合理的竞争通过促进各个业务单元提高效率而提高了整个企业的效率。优秀的美国企业往往都在内部人为的构造一些竞争机制,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3M公司,就是通过内部竞争挑选出最有潜力的研发项目,提高公司的创新成功率。
中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就是内部缺乏合理的竞争机制。员工十分遵守工厂的规章制度,和上层领导保持了高度的合作。员工间竞争也通过和领导建立良好的关系展开,而不是在工作业绩上一较高低。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国有企业逐渐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开始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邯钢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企业内部竞争方式多种多样,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就是沿着企业价值链引入了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激励提高企业的活力。如同市场机制一样,内部单元间的竞争可以持续促进创新,提高单元的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能力。但是,过度的竞争必然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降低企业的凝聚力,分散企业资源。因此,必须在竞争与合作间加以权衡。建立企业内部战略联盟机制是平衡企业内竞争与合作这对矛盾的有效方式。
企业内部战略联盟机制
合作和竞争在战略联盟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平衡两种方式在组织中的作用,才能使企业既具有凝聚力,又充满活力。通过改造企业组织结构,我们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广泛的联盟,用联盟机制管理企业,利用竞争与合作的优点。在企业内部战略联盟的框架下,合作与竞争成了相辅相成的因素,共同推动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设计战略联盟管理机制:
首先,环境动力机制是企业内部战略联盟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充分分析环境影响是设计战略联盟管理机制的第一步。企业需要研究的是环境存在哪些机会和威胁,对企业内部联盟的影响如何。如果环境中存在巨大的机会,只能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才能把握;或者单元的利益受到外部竞争者的威胁,只有靠形成高效的战略联盟来抵御。
其次,领导机制是内部战略联盟健康发展的舵手。考察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规划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合乎企业实际的战略计划,企业领导层能够通过战略联盟达到战略目标。当企业内部竞争过度时,管理层应该强调合作,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当内部竞争不足时,管理层应该强调竞争,提高企业的活力。有效的管理者不仅正视内部竞争,而且主动在内部创造一些竞争激励员工。
篇2
若没有季宗伟在身后的压迫逼近,林丹纵使再强,也无法激发出最好的自己。在奥运会上,跨国友谊也是运动会上的一个看点,游泳运动员宁泽涛与韩国选手的纯情友谊,每每出场都引起观众们一顿尖叫。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更是在中国获得了一片妈妈粉,赛后的哭包脸亦是引得网友们连连心疼又好笑,这使的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运动会,让这运动会变得更加有趣。他们系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也是私下的朋友,为这运动会一起合作带来了许多欢乐与感慨。
当今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至今仍未被超越,而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了壮大国家,也在不断的努力着,奋斗着,我们的观念是从买变成了造。成就了今天许多中国造品牌。我们从跟随者到并跑者,再到如今某些领域上的领跑者。这一切都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提升自身本事的同时,也需要学习别人,接受别人。
合作是共同进步的体现,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大到国与国的交流,都需要合作学习上一道费脑的数学题,一个人想破脑袋也搞不懂,多人讨论会让答案更加好的浮现出来。面对地球上的是生态问题,每个人都应负担起这个责任。这也不仅仅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简单标语,而是呼吁各国对于地球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应共同面对,共同解决,以保护地球,保护家园。
而竞争则是在合作中最能体现自己的办法,看是一个整体,其实也是一个个体。共同讨论数学题,也可以让自己从中获利。学习更多的方法,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也能促进本国的发展。
篇3
“中韩两国纺织服装业的合作最大的特点是互补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和出口国,国际竞争优势非常明显,而韩国在纺织品功能、技术,纺织服装设计经营模式等方面具有很强优势。两国的纺织服装业虽有竞争但也充满合作,特别是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后,双方在纺织服装设计创意、产品研发以及渠道扩展上必将有更多更加密切的合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消费市场的变化,未来纺织服装的时尚创意产业市场空间很大。“此次中韩时尚论坛的初衷,就是想通过不同的交流和对话,相互沟通,学习和举荐实现取长补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韩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纺织时尚产业国,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消费国,此次论坛的举行,是中韩纺织产业文化沟通、合作共赢的难得机会。”周树森表示,柯桥作为我国纺织工业重要的产业集群产地,不仅拥有纺织产业链最完整、纺织行业产能最大和最专业的纺织市场,每年有近全球四分之一的纺织产品在中国柯桥轻纺城交易。特别是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中韩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将更加密切。9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加大力度拓展跨境海外战场,而韩国就是第一站。正是基于此,中韩时尚论坛得以顺利召开,绍兴市与韩国大邱市成为友好城市。
对此,郑明孝表示:“当前,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长的趋势,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的柯桥与韩国的京畿道加强交流合作,是能够克服低增长时代的一个解决方案,尤其是服装和纺织领域合作的加强,能促进两国纺织服装产业共同开发出新的技术与产品,激发新的市场消费动力。”
会上,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韩国纤维开发研究院本部长朴成佑、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健民、韩国依恋集团全球采购总监南承一分别从如何构建品牌本土文化,创意助力产品创新以及整合资源,开展跨国合作,从而实现品牌输出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此外,韩国时装设计师委员会副主席洪恩珠、韩国“TOP DESIGNER”真人秀比赛银奖设计师Eun Cheon Lee和中国男装高级定制设计师庄子儒以及轻奢男装品牌巴鲁特男装还联合举办了服装秀。
篇4
【关键词】桂台农业旅游;竞争与合作;模式
【作 者】韦复生,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1-0184-008
The research on Modes of the Agricultural-Tourism Competitiveness &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Taiwan
Wei Fu Sheng
Abstract:At present,the main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tourism competitiveness &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Taiwan are as:few forms,non-sustainable and imperfe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achieve Win-win,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Taiwan is integrating the relat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resources,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practice of recently agricultural-tourism cooperation has proved that the direct flow of resource elements’promotion and integration are the rational choice for the two sides;that the complementarities of tourism products group’s construction,the joint of shaping district tourism impressions and exploiting tourism market are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district innovation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Guangxi and Taiwan Agricultural Tourism;Competitiveness & Cooperation;Mode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旅游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随着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两岸关系逐步趋向缓和,桂台间的各项合作也呈逐渐发展趋势。目前桂台农业合作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5月底,广西累计引进台资农业企业1400多家,合同利用台资17亿美元,实际到资10.5亿美元;引进农业优良品种2000多个,设备4000多台(套)。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开始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一、桂台农业旅游合作的现状分析
1.以纵向合作为主,横向合作不足。广西从1981年开始接待台湾游客,1987年台湾放宽台湾同胞来大陆观光的限制以后,前来广西旅游的台湾游客逐年增多。1988年至2007年20年间,台胞到广西旅游观光的人数累计已达405.56万人次;台湾游客已成为广西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台胞来访的目的也由早期的单一探亲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求学、探亲和交流等多方向、多领域发展,并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客源市场。但我们也不难看出桂台间的这些合作都是同行业的纵向合作,而缺少一种跨行业的横向合作,特别是农业旅游所占的比例很小。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单纯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跨行业的横向合作正是桂台间要探索的新方式。横向合作也称交叉合作,是两者以上的综合,主要是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企业之间、产业之间、政企之间进行的全方位合作或全面合作。随着竞争的激烈,企业多角化战略的不断应用,这种交叉合作已越来越为各行业所采用,这种形式也将成为今后旅游合作的主要形式。
2.合作的层面单一。首先,区域合作不平衡。在已经实现的桂台各项合作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桂台合作的区域多局限于旅游城市,如桂林、南宁等,纵深地带的百色、河池、崇左等地与台湾的合作则较少。而从农业和旅游的发展来看,内陆的欠发达地区正是广西与台湾方面合作的优势所在。首先,欠发达地区保持着较完整的传统生活方式;其次,在那些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开发利用;再次,那里环境优越、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这些优势都为开发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桂台间的合作,特别是农业旅游方面的合作不应该只局限于沿海,应该不断推向内陆。其次,旅游与农业的合作层面不够。在国家不断对农村实行优惠政策的同时,我国2006年旅游主题也相应为“中国乡村游”,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口号。这种环境就要求农业与旅游要有较好的融合,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合为一家。但现在桂台农业和旅游方面的合作还停留在单层面,没有实现双方的多层面合作。许多专家提出了关于桂台间合作的构想,可总体来看,他们的设想也都是单方面的旅游或农业的合作,而缺少农业和旅游业合作的构想。纵观当今世界各行业的发展模式,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仅靠本行业自己的实力是很难发展壮大的,要不断与外界沟通。寻求同行业间合作的同时,还要将目光放远,寻求其他行业的合作。农业和旅游的合作正顺应了这种发展的需要。所以桂台间要进一步实现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将合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3.合作的不可持续性。一是政府间合作态度的不稳定性。由于政治原因,台湾长期保持着与大陆对立的状态,虽然在当政后有所缓和,但总体的形势不明朗,在这样的形势下,桂台间的合作将随着双方态度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如上世纪90年代初台商投资就受到两岸紧张关系的影响,对大陆的投资重点由南部沿海转向了浙江、江苏等省市,从而给广西的经济带来了冲击。两岸政局的变化是桂台旅游合作不可持续的重要因素。二是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在目前农村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农民无法从农业中得到相应的收入,部分农民就可能采取偷盗形式砍伐树木,捕捉各种国家保护动物,从中获取相应利益的违规手段,从而破坏了原始的自然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合作的不可持续性。同时在合作中,外界物种的引进也会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此外还有社会、文化、经济学等方面也包含合作的不可持续因素。
4.协作与竞争之间的协调机制仍不完善。竞争与合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两大热门话题,是旅游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样桂台的合作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有紧密的协作,竞争与协作在桂台合作过程中并不是对立的,两者表现为混合交错的关系。如今的桂台合作过程中却没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如在农业方面引进了台湾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当品种在广西培育成熟以后必然会给台湾的农产品带来巨大压力,形成竞争的局势。
二、影响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的因素
1.缺乏健全的体制。要规划一个区域的发展,有健全的体制是前提。虽然桂台间很早就开始进行合作,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合作的趋势也逐渐增强。但由于区域间政治的敏感性,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健全的体制,导致桂台间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流动等方面产生诸多不利因素,使合作还无法走上正常的轨道。
2.信息的限制。信息畅通是区域合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桂台之间虽只有一水相隔,但由于受到历史关系的影响,相互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受到各种限制,信息的沟通很不方便。
3.缺少柔性、虚拟的组织协调。为了增进桂台间的合作,两地间进行了各种交流。民间的活动不断,近几年就举行了三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三届“桂台经贸合作交流会”。其中旅游合作、农业合作都是重要的议题。这些活动对桂台的合作有一定的协调作用,但要实现两地间的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合作,需要建立更多的、更系统的相关柔性、虚拟民间协调组织。在政治问题一时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两岸的民间行业和组织应发挥独特的创造力,在今后的两岸关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桂林、南宁等市有许多民间行业组织和团体从事对台工作,如果能进一步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同时不断结合新的组织,加强与台湾地区民间行业组织的互动合作,一定会为桂台两地的交流合作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4.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要实现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的合作,农村劳动力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快。许多农村人都向往城市的生活,逐渐由农村走向城市。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农村的生活缺少趣味和挑战,都开始走出农村,走上进入城市的打工之路。农村缺少了这些年轻人,就无法给农业旅游合作注入新鲜血液。除以上的因素外,还有法律、人文、观念等方面的因素都将给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带来影响。
三、实现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的保障体系
1.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区域性合作的发展需要一个制度的保障和支撑。
(1)农业旅游开发研究机制。要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长期合作,需要建立起一个共同开发机制。此机制包括农业和旅游业中的相关权威人士,定期举行农业旅游结合的讨论,共同研究农业旅游合作的方向,开发出新的农业旅游项目,从而给农业旅游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的长足发展。
(2)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一方面要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遵循机会平等、公平竞争的原则,使桂台区域内各地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分享区域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根据利益兼顾、适当补偿的原则,建立区域经济利益补偿机制,对因参与区域分工而暂时蒙受损失的一方或因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而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和相应的补偿。如在引进台湾新品种和先进技术之后将给台湾的农产品销售带来影响,就可以采取给予台湾相应补偿的方法来降低台湾方面的损失,达到双赢的目的。
(3)物流运输机制。两岸相互往来,物资运输是必然的。广西目前的物流系统总体上还落后台湾很多,两地缺乏交流,应该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力求在交流中把各自需求讲出来,然后寻找实现双赢的办法。广西物流机构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努力营造一个“大物流”环境,用台湾先进的经验和成熟的能力加上广西过硬的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两岸物流的共同发展。
2.建立资本积累体系
实现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的合作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如何更好地积累资金?桂台农业资本劳动比率存在显著差别。台湾农业资金生产率显著低于广西,这表明在桂台两地农业资源配置组合湾农业资本要素偏多,如果能让台湾农业资本要素与广西其他资源要素整合,既能提高台湾资本要素配置效率,又能提高广西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过去受政府关系的影响,台商的投资方向从广西转向其他省市,近年来台商对广西的投资又有所回升。据统计,2007年8月份广西合同台资(含第二地转投)1.56亿美元,如今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起一种资本积累体系,让外资特别是台资投入广西的农业旅游业中。
3.政府和媒体的支持与合作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政府主要履行协调、立法、规划与投资等四方面职能,这是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的经验总结。旅游业自身的一些特性要求政府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协调和出台区域合作倾斜政策、旅游法规和实施细则上,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媒体要发挥好自己作为政府部门与普通群众之间沟通的媒介作用,要对农民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报道,农民也需要从媒体报道中去认知旅游资源。媒体报道反映农民群众的需要,同时也反映游客体验后的反应,以及旅游开发对农民带来的影响。
4.社区的积极参与
政府合作与支持的同时,旅游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桂台两地间的旅游合作具有广阔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需要社区的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在合作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为旅游地居民提供一个发表看法、提出意见的舞台和从中获取财富的市场机会,从而掀起全社会支持旅游发展、投资旅游发展的热潮。
5.合理规划,建立最佳结构的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规划是农业旅游发展的先导。要尽快制定全区农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全区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各区县也应相应发展规划。既要有高起点的总体规划,也要有近中期重要景区景点的控制性建设规划及详细规划。要贯彻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办好一个。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现有基础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争取创造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竞争合作模式
1.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竞争合作模型构想
在桂台的农业旅游合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空间合作与空间竞争是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桂台间发展农业旅游合作时应该倡导“竞争性合作”或“在合作中竞争”的模式,而核心-边缘理论是比较适合的指导理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常用模式。他认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核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边缘”。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而边缘则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任何不同尺度的旅游空间结构基本上都可以简化为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区域间的相互联动,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位置可能变化,并有可能形成新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边缘理论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实施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区域内各旅游地的合作开发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和边缘区彼此相互平衡。通过合作,各旅游地以往的平衡被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被突破,重新组建一个新的区域旅游空间核心-边缘结构,并形成新的核心区和边缘区。我们可以就核心-边缘理论将桂台的农业旅游合作分为“大核心-边缘”和“小核心-边缘”。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空间竞争合作模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
(1)大核心-边缘。“大核心”是指广西地区,而“边缘”则是附近的省市,主要指台湾(图2)。广西在核心中发挥其地理与资源的优势,一方面不断吸引外部资金、技术的投入,特别是对台湾资金、技术的引进,发展农业旅游;另一方面可带动广东、福建等省农业技术的进步。台湾作为边缘则加强与广西农业旅游的合作,在投入资金的同时,不断开发岛内赴广西旅游市场。
(2)小核心-边缘。小核心-边缘是针对广西内,以各大旅游景区为核心,如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等地,发展其边缘县市的农业旅游。这样以大景区为依靠来带动广西内农业旅游的发展,同样实现边缘欠发达地区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图3展示的就是进入南宁的旅游者在其边缘地区进行农业旅游构想。
1.南宁乡村大世界 2.南宁市八桂田园 3.南宁花花大世界 4.南宁香满园生态园
5.南宁大王滩水利公园 6.北海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 7.北海北生绿色产业技园
8.防城白龙珍珠港 9.防城港京族渔村
图3 南宁核心-边缘农业旅游图
2.竞争合作模式
(1)规划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业旅游合作形式。在竞争合作模式中,要实现“竞争性合作”或“在合作中竞争”就要建立起别具特色的合作形式来适应其发展。
第一,基础设施开发合作。采用“台湾资金+台湾技术+广西基础设施”的模式进行合作开发,加快发展广西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广西地区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从而为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的开发打下良好的铺垫。
第二,自然资源开发合作。采用“台湾资金、技术+广西资源+大陆市场”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由台湾企业单独投资开发,也可以把资金、技术注入到广西相关企业实行联合开发。针对广西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可以采用“台湾公司+广西农业基地+大陆市场”的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市场优势。如台湾一些水果、花卉、蔬菜、谷类企业可以在广西地区建立原料基地,既有利于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也有利于广西地区发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同时也为桂台区域农业旅游的合作提供保障。
第三,经济技术开发合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品牌创造、技术改造等方面,桂台地区之间可以开展灵活多样、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可采用“台湾资金、技术、人才+广西土地+大陆市场”的创业道路,也可以采用技术投资、技术入股等方式,走“台湾技术、人才+广西资金、土地+大陆市场”的道路,把技术、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
(2)农业旅游合作中竞争关系的处理
农产品的竞争。桂台两地农产品的竞争态势,一是在第三方市场构成竞争关系的农产品,以水产品、水果为代表;二是两地单方面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可能冲击另一方的农产品。这样桂台农产品贸易互竞可能大于互补,所以从长远来看,在桂台建立区域农业旅游合作体系后,可以对两地的农业合作进行宏观区域布局,加强两岸农产品运销体系和制度合作,同时可以调整广西农产品贸易政策,进一步促进合作,减少不必要的竞争。
旅游的竞争。主要面对的是外部环境的竞争。在广西方面,2007年接待境外游客人数已被江苏、浙江两省超过,从长期保持的全国第四位落到第六位,总体原因是广西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台湾方面,根据台湾观光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台湾入境旅游人数2007年达到337.8万人次,与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如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印尼等相比,到访台湾的国际旅客数明显偏少。与香港比较,台湾的面积与人口远多于香港,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毫不逊色,但赴台湾的游客仅相当于香港的20%。究其原因,与台湾只满足于民众岛内休闲的功能,长期忽视开发赴台的旅游市场有很大关系。在这样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之下,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区的构建,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区与外界抗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市场合理定位开发
桂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中,市场的开发是个重要环节。只有开发出广阔的市场空间,才能达到合作的目的。
内部市场。目前,台湾游客已成为广西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在入境旅游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成为台商投资的重点。截至目前,到广西投资旅游业的台资企业已有数十家,投资总额达40多亿元人民币,投资领域涉及景区景点、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商品购物、宾馆饭店等多方面;特别是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愚自乐园、冠岩、世外桃源、玉林云天文化城等一批重大台资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给广西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广西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桂投资旅游项目,台商们也取得了优厚的回报,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知名度不断提高。如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于2007年被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愚自乐园、世外桃源、冠岩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桂林乐满地度假酒店还被评定为五星级酒店等等。
广西居民到台湾旅游还受到很多限制,但正趋于解决。
外部市场。一是境外旅游者互送开发。据统计,台湾近几年每年平均接待境外旅游者240.04万人次,广西接待境外旅游者(不包括台湾同胞)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已接近年接待200万人次。如果能够加强客源的协作,互送游客,对桂台两地来说这一部分是具有相当潜力的客源市场。二是协作开拓国际客源市场。两地在整合各自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可共同组合、包装整体旅游产品,形成“桂台旅游”品牌,联合开展对国际市场的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其次,两地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相互间的对等宣传促销,在协作区域内增强影响力,培育市场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联手开展针对区域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树立旅游合作区的整体形象。
五、桂台农业旅游空间竞争合作措施
1.构建互补的农业旅游产品群。桂台农业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或相似性,且各自都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一是资源的互补性。桂台两岸自然气候相似,农作制度相通,作物品种相近。广西幅员广阔,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沛,但资金困难,技术较差、人才缺乏、开发能力较弱;而台湾地狭人稠,农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少,农业成本高,但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明显。二者合作建设农业旅游景区,可以相得益彰。二是产业的互补性。桂台两岸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虽然双方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但层次不同,台湾受资源与环境的制约,致力于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新兴产业和精致农业,需要转移传统的种养业和加工业。广西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结构较单一,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低,管理滞后,并且地区发展不平衡,接纳台湾农业产业转移既有其必要性,也有较大的空间。三是市场的互补性。台湾农业是双重性的外向型农业,即依赖出口,如猪、鸡、鱼、花卉等产品,又依赖进口,如饲料、牛肉、牛奶等。广西既可为台湾出口产品提供广阔市场,又可成为台湾紧俏农产品的供应地。因此,两岸农业和农业科技合作可以实现彼此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充分利用,而且这种合作具有长期性和不可取代性,也是增强两地在全球的竞争力的共同需要。
当然在桂台农业旅游合作时,要强调区域的整体特色,协调好整体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在开发过程中须对农业旅游路线进行整体设计,对农业旅游产品组合搭配,从而形成互补性的旅游产品群,以联合和合作的优势来构筑两地旅游的总体优势和竞争力。
2.联合塑造区域农业旅游形象。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靠形象的传播,使其为潜在旅游者所认知,从而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旅游业发达国家开发农业旅游的成功经验是塑造整体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广西玉林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是两地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是农业旅游的重要基地和辐射源,对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二是桂台农业旅游不能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产品上。要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层次,首先要提高农业旅游的可参与性,参与性强是农业旅游的一大特点,让游客下地干农活,上树摘蔬果,下海捕鱼虾,上马牧牛羊;其次是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在保持“农味”特色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在农业旅游项目上的应用;再次是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尽可能多地综合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客流,延长其停留时间,提高其消费水平。
3.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受行政区划影响很大,是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作用的领域。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一是保证进入区域的通道便捷,构筑高效率的内部交通网络系统。旅游地如果交通闭塞,游客难以进入,即使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也难以发展。区域联合,共同建设进入通道,共同担负费用,可获得成本优势。桂台农业旅游合作,首先是便利台湾游客到广西旅游,双方应共同采取务实灵活措施,积极促成桂林、南宁与台北直航,将桂林、南宁列为最适宜两岸观光的试点城市;其次,授权桂林、南宁航空口岸对台湾居民办理口岸签注工作,使台胞无障碍地往来于桂林和台湾两地;第三,建立两地旅游行业协会的联系机制和旅游企业的协作机制,每年举办桂台旅游合作论坛、桂台观光旅游活动月、桂台旅游形象推介会等活动,促进两地旅游业发展。第四,打造“两地精品环状旅游线路”,具体为:桂林-贺州-梧州-广州-深圳-台北(台湾故宫)-台东花莲县-台中阿里山-南投日月潭-高雄-珠海-佛山-云浮-玉林-贵港-南宁-桂林。
4.联合开拓农业旅游市场。市场需求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动力。参与合作的各旅游地之间的根本关系是竞争,即都为了自身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社会效益,事实上,合作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相同的目的。在开发桂台旅游市场时各合作单元应顾全整体,而不是各自为政,抢夺市场。
5.保护整体环境。桂台农业旅游在竞争的前提下进行合作可以打破地方本位主义观念和条块侵害现象,兼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使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参与竞合的各个主体,对于保护环境应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在规划期以整体、系统的思想来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保持整个区域的协调性和旅游产品的完整性,并对旅游地总体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二是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设计旅游线路和宣传促销,引导旅客流向,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一些旅游热点已出现拥堵甚至“井喷”现象,合作区内的温、冷旅游点可起到分流的作用,降低旅游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同时还要随时对旅游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采取切实的措施保护旅游环境,对既成事实的破坏进行合作研究、治理。
篇5
关键词:幼儿;合作竞争;公平正当;与人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04-02
人们常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竞争的时代,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以后面临的竞争会更激烈。竞争是残酷的,但也是现在孩子必须学会的,所以现在的幼儿园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不可否认,适宜的竞争可以成为一种鞭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个人的成就动机,促进个人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但由于竞争者各自的目标之间存在着消极的相互关系,即一个人只有在其他成员未能达到目标时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彼此相互排斥,相互否定,表现出更大的互碍性。这种个人竞争一旦过多,也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使幼儿逐步变得自私、孤僻、猜疑、妒忌,不利于其健康发展。以至长大成人后,心理发生负面的偏移,甚至为了成为各种竞争的胜利者,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可以不择手段,置法律、道德、舆论的规范于不顾。但个人若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则难以站稳脚跟,不过一味强调竞争,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合作是第一位的,竞争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合作。
为了竞争而学会必要的妥协与合作,建立互利互惠的战略联盟;在竞争中寻找一切合作机会,在合作过程中强化竞争功能;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赋予成员竞争能力进而起到强化竞争的作用。这也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合作性的竞争,如何才能引导幼儿能从小具有合作性竞争的素质呢?
一、培养幼儿的合作性竞争意识,积极提倡并学会进行公平正当的竞争
现代社会中,竞争与合作都是不可缺少的,竞争能激发人的潜能,但竞争也能使人产生紧张和不安,合作能使任务更出色的完成。 班级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的家庭教育,他们的性格也都各异。但这些孩子生活在同一个集体下,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如何去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公平竞争等等,逐渐在班级中形成这种氛围。这种合作竞争意识应随着孩子年龄的见长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小班幼儿来讲,竞争意识还非常淡薄,而到了中大班以后,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那么教师就可以在一些活动中适当的提出要求,比如在建构活动中,要求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活动,并在以后此类的活动中提出不同的合作性竞争任务,使孩子渐渐养成这种意识
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进行公平正当的合作性竞争,让孩子意识到要把成功建立在自己和他人共同努力付出的基础上。例如,区域活动中,“餐厅”一直是孩子比较关注的地方,因为活动人数的限制,很多孩子都来向我诉苦。于是,我就建议开个招聘会,招聘“厨师”、“点菜员”、“服务员”、“领班”、“经理”等。要求想去“餐厅”玩的孩子能说出自己的特长适合做什么职务。这样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无论干什么,都需要用真本领和同伴很好的合作,才能在竞争中不会被淘汰。
我们随时都要鼓励幼儿通过发展和提高自己在与他人的公平正当竞争中获胜;鼓励幼儿和同伴要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在竞争中获得共同发展。在幼儿的生活中及时纠正一些不公平竞争现象,以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发挥交往的主动性
我们的新《纲要》非常强调幼儿主体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代社会非常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它包括自信心、坚持力、抗挫性等。只有主动地邀请他人合作,主动参与他人的活动,才能建立起良好合作的开端,在合作中进行良性竞争。消极等待和回避都是不可取的。 我班的唐仪卿小朋友是个很内向的孩子,小班读了一段时间后就休学了,中班才开始重读我们班级,照理来讲,她对小朋友不是完全陌生的。可她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得却是非常被动。尤其在玩建构游戏和户外自由活动的时候,这个弱点表现得相当突出。有好几次户外活动时,我看见她一人站着,看其他小朋友兴高采烈的玩。刚开始,我就找了几个孩子带着她一起玩,可不一会儿,她又回到我身边,我问她:“仪卿怎么不玩了?”她低着头说:“没人和我玩。”我只好一边鼓励她,要勇敢些,自己学会和别人交朋友,多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边又鼓动班上其他小朋友帮助她,和她交朋友,和她一起玩,如此三番五次。一两个月过去了,她进步都不大,总希望别人来主动邀请她,而且在活动中总希望别人主动拉她的手一起玩,否则,她就瞪着两眼站着看。最后使得其他小朋友都不太乐意和她玩。而和她同时从中班来的另外小朋友,没几天就和班上小朋友相处得象老朋友似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孩子主动性成分的大小,影响着他们发展的方方面面,和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成正比。只有让孩子学会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才会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为和他人合作、竞争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活动,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与家长共同努力,让他们学会主动地发展自己,从而获得积极主体性的发展。
三、角色分工,学会合作、学会负责
学会合作、学会负责,这是21世纪人才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能否被社会接纳,其创造力能否有效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衡量标尺。为培养这样的心理品质,我进行了学生角色分工的实践。每天设一位小了老师,负责班级的一些日常工作,再根据需要设若干角色,如负责去盥洗室的监督员,负责观察班级中是否有不安全的情况发生的观察员,负责帮阿姨分餐点的小助手……这些角色要通过竞争,定期轮换。孩子在这种分工中要学会独立工作,必然会有挫折,这种挫折会激发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切实锻炼其才干,并且这种角色分工破除了儿童中的等级观念,人人有责任感,人人要与别人协调、合作,从而增强了心理素质,提高了活动质量。
四、引导幼儿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别人
合作性竞争精神涵盖着一个人的自制力,与人热诚相处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人的能力。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合作群体中,不同的个体差异,必然会导致矛盾和冲突的产生。因此,为了实现共同目标,需要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协商、相互谅解,有时甚至需要做出让步或牺牲,才不会损害到双方共同的利益。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身子女在考虑问题中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了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对方考虑的习惯。尊重、诚信、宽容等美德是他们必须学会的。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让幼儿明白这些美德的重要。
我们在教育中还要让孩子明白,我们是一个集体,因此,在群体中必须尊重对方,相互支持、不能事事惟我独尊,要求别人来服从自己,也不能支使别人帮去做本来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目标,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好成绩。
五、组织多种活动,提供幼儿练习的机会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幼儿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阶段。要完成这个过程,不是老师上几节课,搞几个活动,做几个游戏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地进行教育渗透,不断地提醒,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 孩子每天在园的一日生活就是一个一起学习、游戏的时间。那么教师就应该。想办法为幼儿创造与同伴进行合作性竞争的学习和游戏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合作性竞争。所以从教育效果的微观角度看,采用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比单纯采用竞争策略的效果要好得多。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作为小组中的一员与别组竞争,这样每个学生个体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还要与其他组员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同时,合作竞争也有利于协作精神,诱发学生之间的互帮行为。同学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
六、对活动进行积极的指导和评价,从而让幼儿体验合作性竞争的愉快
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相互之间的协调能力还不是很强,使得在合作性竞争中,一边要合作,一边要竞争,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产生摩擦。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启发幼儿开动脑筋,想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好办法,从而对合作性竞争保持浓厚的兴趣。
篇6
关键词: 闽台高等教育 竞争 合作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相连,闽台渊源历史久远。闽台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既竞争又互补的局面。近年来,随着闽台在经济往来、文化交往上取得的进展,闽台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一、闽台高等教育资源现状
福建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省份之一,在1999年之前,全省普通本专科学校数量长期保持在30所左右。1999年以来,随着大陆高等教育的扩张,普通本专科学校数量快速增加,至2007年,福建省拥有高等学校83所,其中本科院校19所,高职高专院校55所,成人高校9所,另外还有普通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9所;在校大学生58.5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本科专业布点733个,高职高专专业布点1334个。全省高校教师2.7万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为36%,其中本科高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51%。全省高校副教授(或相当级别职称)以上职称的教师9000余人。未来若干年,福建省高等学校数量和结构将继续发生变化,2010年高等学校数量超过100所,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84万,其中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达64万左右。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台湾共有158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包括67所大学、75所学院及16所专科院校。[1]随着台湾“少子化”现象日益严重,20多年来,岛内的入学率已达到100%。目前,岛内高等教育分为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大学,以及院校研究所,学习成绩按学分计算。除高级职业学校以外,还设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院。除了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台湾还采取多种方式普及推广业余教育。
二、闽台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与互补
闽台高等教育资源存量正在逐步接近。在此背景下,闽台高等教育资源即将出现竞争与互补的局面。
1.闽台高等教育层次与水平的竞争与互补
近年来,台湾的高等教育在从精英制向大众化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大学提供的就学名额比报考大学的考生名额还要多的现象,达成了教改人士“人人念大学”的理想。但是,高等院校数量的暴增并没有提升台湾的整体水平,带来的资源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已日益显现。
福建省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与国内先进省份比,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福建省高等教育分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校,还有普通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另外,近些年来新建了许多所民办高校,其中包括民办本科高校、民办高职院校。
虽然台湾高等教育水平总体高于福建省,但随着福建等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闽台在高等教育水平和办学层次上逐步呈现互补的局面,因此需要在办学理念、管理理念、人才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才能互相借鉴与补充。共同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是闽台两地共同的愿望与目标。
2.闽台高等教育学科与人力资源的竞争与互补
近年来,福建省坚持以发展工科教育和应用文科教育为重点,大力改革和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初步构建起了与全省及各地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相适应,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福建省高等教育中专业种类覆盖面广,布点多,基本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为适应加快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的需要,福建省优先发展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命科学为主的理工类专业,全省理工类专业布点1018个,占全省专业布点总数的51.05%,已成为福建省高校的主干专业群。但这些新兴的学科基础薄弱,实验及实训条件缺乏,还处于萌芽阶段。福建省近些年来师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教师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在总体上,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和新的高等学校建立,仍然有较大的师资需求缺口,特别是高层次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团队领军人物严重缺乏。
台湾存在着一些学科资源过剩的状况,台湾省工科专业比较成熟,工科发达。台湾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各高校有专任教师,其中包括助教,还有数目可观的兼任教师队伍。教师的学历高、职称高这一现象在台湾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着。台湾高校资金充裕,教师待遇高。但随着“少子化”现象的出现,一些学校生源不足,教师职位也将面临危机。
3.闽台高等教育生源的竞争与互补
基于人口形势的变化,闽台高等教育在当前若干年内出现互为补充的契机,2007-2010年,是大陆高等教育的入学高峰,由于扩招步伐放慢,学生入学机会大幅下降,高考录取率从原来的70%下降到60%。福建省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研究生和本科教育基础相当薄弱,高中阶段教育又比较发达,其潜在的生源已成为各省市区争夺的热点。仅福建省,今后3-5年,每年将有12-15万考生落榜,这是港台大学赴闽省招生的最佳时机。
2010-2017年,福建省高校生源将逐年下降,至2017年下降到最低点,而此一时段,又是高校数量持续增加的阶段,预计全省本专科学校到2020年将达到120所以上。从2014年开始,部分高校将出现生源不足,2017-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资源将明显过剩。此时,闽台高校都将出现生源危机,大陆各省区及港台高校在闽的生源争夺将甚于当前。
而在两岸高等教育合作方面,由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已修正通过,如果日后大陆大学可以到台湾招生,台湾就没理由不采证大陆学历。但在此同时,如果不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就读大学,台湾大学就无法加入生源竞争,就会有些大学逐步被边缘化。
有分析人士认为,香港高校一度也因港籍学生外流严重,导致适龄学生不足、优秀生源匮乏,直至2002年开始从大陆招生后,生源情况才有所好转。台湾可以借鉴香港经验,这样既可以为台高等教育的明天找到出路,又能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正面影响。[2]
4.闽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与互补
这些年,许多台湾企业将工厂转移到了大陆。但由于管理观念上的差异,不少台资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回台湾招聘管理人才,为此,造成了台资企业内部的矛盾。如果今后福建省学生到台湾接受学习和培训,再回到大陆台企工作,对台资企业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可以用成本低的本地人才来取代“台干”。同时,也可以解决福建省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在台湾普及高等教育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毕业生涌入社会后就业竞争激烈,近年来,有一批台湾高校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到大陆就业,尤其是福建省就业或者投资创业,都会得到利益保证和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目前,大陆已经陆续向台湾学生开放一些执业资格考试项目,实际上彻底解除了对台湾生毕业后留在大陆就业的限制。
三、闽台高等教育合作的成果及展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地高教领域的人员来往与学术交流日渐频繁,90年代达到了。目前,两岸有7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不少高校通过校际合作方式,互派学生进行为期几个月的互认学分的学习。大陆高校学科门类全,师资力量雄厚,基础研究水准领先;台湾高校资金充沛,科研设备先进,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有丰富经验,两岸可以优势互补。另外,两岸同名及具有相同历史渊源的学校,如清华大学、东吴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师生间的交流、学术讨论情况也非常热络。[3]
近年来福建省教育部门及高校一直在对台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福建省目前有厦门大学等八所高校对台湾学生实行单独考试、单独招生,对台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至2006年,福建省高校累计招收台生达3000多人。招收的台生主要攻读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经贸、贸易、法学、外语、艺术设计、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在福建省,通过福建省教育界的学会、协会、促进会等民间机构,以及福建省大学校长联谊会、“6.18”福建项目对接会、“98贸易洽谈会”、两岸四地中医药学术论坛和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等平台,初步建立起了闽台教育交流和合作的机制。通过合作与交流,以把握全球化浪潮冲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共谋提升两岸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但目前闽台教育合作的渠道仍不够通畅,层次和规模尚待提升,还存在发展的瓶颈。
随着闽台教育文化交流增多,以及台湾自身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台湾在近几年来也开始策划与福建省在高等教育方面合作方案。依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2009年在台湾高校交流的大陆交换生及研修生人数为2888人;2010年则估计有3000人,分别在台湾146所姊妹校进行短期(最长一年期)交流。
今后闽台高等教育合作可以坚持这样的思路:先私立后公立,先系科后学校,先互认课程与学分后互认学历;以台企为中介,台商子女与台企员工、准员工为对象;从交换学生、交换教师、访问学者起步,发展到联办专业、联办学院。鼓励两地学校间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模式、不同专业领域的合作办学,进行联合科研与开发。推动两岸学校学分、学科和学位互认。大陆方面,可多渠道、多途径安排台商子女就读,如允许直接进入大陆学校,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可部分聘请台湾的教师到大陆任教,也可利用现代科技、网络的便捷实施远距离教学。两岸的教师和相关人员可定期举行研讨会,进行教育资讯交流和学术研究,还可组团到省内外开展考察。以教育交流为载体,继而进行人员互访、教育资讯传递等各个层面的沟通和广泛交流活动,使沟通更深、更广,促进闽台教育资讯交流,分享两岸教育经验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每当从媒体上看到一些地方为争名人、名事、故地等的“正宗”吵得不亦乐乎时,总是忆起20年前的一段往事。1984年,我作为一家地方报纸的代表去南阳参加全省地市报纸协作会。热情的东道主不仅在会议间隙组织我们游览了卧龙岗×××祠,而且在会后用车把我们拉到了百多公里外的襄阳去看古隆中。这在今天一些人看来未免有点犯“傻”:怎么可以把游客主动介绍给诸葛亮躬耕地———襄阳?而在我看来,南阳的同志此举显示了大度、大气。
不少人认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竞争就不能有合作。竞争双方似乎注定是利益截然对立的“冤家”对头。其实,换一种思路看,情况并不一定是这样。拿有争议的名人名事故地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说,双方何不来个“不同而和”、资源共享、联合开发、共同发展呢?如果双方联手,你把游客送到我这里,我把游客送到你那里,岂不是双赢?而且,游客也学会了比较、增长了见识。当时,我在南阳、襄阳之行前,是通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等文献,把诸葛亮、卧龙岗和隆中连成一条直线的。及至亲临其境,方知卧龙岗在南阳,而隆中则在襄阳。如果不是南阳同志的盛情与大度,我也不会增加这方面知识。
搞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竞争。有竞争才能激发动力、增强活力,促使企业不敢稍许懈怠,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建设和发展也不能没有合作。有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收拢五指、攥紧拳头、形成合力。马克思说得好,协作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聪明的人不但要积极与伙伴合作,也要勇于与竞争对手合作并从中获益。
如今,国外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通过组建联盟参与全球竞争。竞争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竞争,这是对传统的竞争理念和模式的超越,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也有一些企业开始提出并实践这一理念。实践证明,过去那种仅仅把同行看成是“冤家”,认为有竞争就不能有合作的观点是片面的、有害的,它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内耗及浪费。而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既竞争又合作,就能突破孤军奋战的局限,把自身优势与其他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双方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既提高自己也提高别人的竞争力,实现双赢或多赢。
团结就是力量,联合就有优势。愿人们更明智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积极竞争的同时,发扬光大团结协作精神。这样,才能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壮大,越办越好。
篇8
关键词:金融对外开放 中外资银行竞争合作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44-004
2006年底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中资银行面临着与外资银行在日益广泛的领域中开展合作与竞争。哪些领域要与外资银行竞争,怎样竞争,哪些领域要合作,怎样合作等成为中资银行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
一、中外银行最新发展态势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修改后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我国银行业全面向外资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注册法人银行的人民币零售业务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截至2007年一季度末,已有12家外资银行获准将中国境内分行改制筹建为外资法人银行。在3月底首批获得本地注册的法人营业执照后,汇丰、渣打、花旗和东亚四家外资银行在内地的100多家网点于4月初正式开业,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
2.网点扩张势头迅猛。从2006年底开始,外资银行通过注册法人银行,大量增开网点。截至2007年4月,汇丰、渣打、花旗和东亚在内地分别拥有35、23、16和32家网点,为了大力拓展人民币零售业务,上述外资银行纷纷计划加大投入并力争在年内将网点数量翻番。
3.市场份额明显提升。随着外资银行在国内设立分行及分支机构的增加,各项业务不断发展,无论是外汇业务还是人民币业务,其在内地的市场份额得到明显提升。以上海外资银行为例,2007年第三季度,外资银行新增各项存款139亿元,较上半年多增48.8亿元,同比多增82.8亿元;而当季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减少49.1亿元。
(二)中资银行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迅速,保持境内市场主导
1.规模优势进一步加强。在外资银行拓展中国市场的同时,中资银行资产仍保持了规模上的快速增长。根据最新的亚洲300排名,中国共有25家银行进入排行榜,比去年增加了6家,且大多排名提前。其中包括四家大型国有银行,12家中型股份制银行和9家城市银行。上榜的中国银行总资产达到3.88万亿美元,占上榜亚洲银行总资产的1/4强,比上年增长17.4%1,大大高于亚洲同业平均水平。而同期上榜日本银行业总资产负增长0.7%。
2.效益明显提升。在纯利方面,2006年中国银行业表现更为出色,中国上榜银行纯利较上年增长约27.57%2,也远高于亚洲同业平均水平。同期上榜日本银行业纯利负增长4.7%。亚洲金融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日本银行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银行业日益崛起,成为亚洲银行业的重要力量。
3.资产质量稳步改善。2007年9月末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517.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2%,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与比例持续保持“双下降”态势。
二、中外银行竞合关系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国内经济金融发展孕育着银行业无限的商机
中国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仍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增长的热点地区,进出口总额及外商直接投资仍将稳步增长,而居民收入及消费能力将快速提升。持续性高增长的经济,充裕的资金,日益完善的国内金融市场,稳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历史较短,资本项下长期管制,国内银行相对于国际大银行来说,还处于市场化运营的起步阶段,国际化进程缓慢。因此,一段时间内国内市场将是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的主战场。
(二)国内政策环境将更加平等开放
1.实施“两税合一”,逐步取消外资银行享受的税收优惠,中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竞争环境将更加平等。外资银行目前在适用税率、减免税和税前扣除等方面享受较多优惠,拥有超国民待遇(如外资银行的所得税采用15%的税率,中资银行的所得税率33%)。但我国国内“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税率”的呼声日渐高涨,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推进“两税合一”的步伐。虽然财政部明确表示:改制前外资银行分行按照外资所得税法规定,应享受但尚未享受或享受尚未期满的定期减免税优惠待遇,由改制后相应的外商独资银行(或其分行)继续享受到期满。但是,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外资银行享受的税收优惠将被减少或取消。
2.兑现入市承诺,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中外资银行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颁布了修改后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兑现了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做出的5年开放国内银行业的承诺;随后,银监会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制定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条例》与《实施细则》均于2006年12月1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我国银行业已经向外资全面打开了大门,中外资银行纳入了统一的监管框架。
三、中外资银行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外资银行的比较优势
1.综合化经营优势突出。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部分外资金融机构,通过不同的子公司分别在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取得经营许可,这些在外国已经采取综合经营的金融集团,实际上已经开始取得综合经营的优势,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对中资银行构成一定压力。
2.经营理念相对成熟。外资银行一方面拥有成熟的“客户导向型”服务方式,擅长利用专业知识为客户度身设计个性化金融产品。而中资银行仍未完全摆脱“产品导向型”的营销方式;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市场细分和客户定位机制更为有效,重视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客户需求,结合自身经营特点锁定目标客户,而对不属于其目标客户的群体则设置相应服务门槛。
3.金融创新能力较强。外资银行金融创新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不但能吸引客户,还将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例如,外资银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优势在个人理财、企业资金避险等资金业务领域取得主动;在现金管理业务方面帮助客户提高资金调控能力和资金运用效率,从而强化了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优势。
4.吸引人才的优势。主要包括优厚的薪酬激励、人才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等。在中资银行已实行薪酬激励改革的一些发达地区,员工平均薪酬与当地外资差别已不大,外资银行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职业生涯规划等成为吸引人才的主要优势。但对于尚未实行薪酬激励改革的银行来说,其员工待遇与外资同业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人才流失的情况相对更为严重。
5.服务手段优势。现代银行业是以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平台作支撑的,技术能力的差异将从根本上制约银行业务的发展。不仅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建立共享的客户档案库,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而且拥有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体系,完全可以实现国内外联行资金的自由划拨,可以凭借快捷的咨询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24小时金融市场的跟踪服务。这种服务手段、技术优势的现代化及其派生的服务优势对中资银行也构成了强有力的威胁。
(二)中资银行的比较优势
1.与高成长的本土经济深度结合的背景优势。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中资商业银行,一方面在事实上享有强大的国家信誉支持,另一方面受益于高增长的中国经济,目前充裕的流动性更是在很大程度上为中资银行的高速成长带来了机遇。
2.制度上的变革优势。自1989年深圳发展银行改制上市以来,中国银行业基本上经历了一条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改造和境内外IPO上市的改革路径。到2006年底,中国工商行、中国银行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银行业股份制、市场化改革的大体完成。正是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解放了“制度生产力要素”,使中国银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3.本土经营的文化优势。国有商业银行能够认知国内的经济金融政策和产业运行的态势,熟悉国内文化与风土人情,能够把握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民众金融消费的心理特点,因而易于根据本国居民的心理偏好供给不同的金融服务产品,对本国公民具有强大的亲和力。不少大中型企业在与国有银行长期的业务往来中已经建立了相对牢固的银企合作关系,对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忠诚度,从而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特有的关系客户资源。
4.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通过多年的发展和经营,中资商业银行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机构网点体系,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规模庞大的客户群。计算机远程通讯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各机构间形成一体化,中资银行的资金地区间调剂、国内业务的清算以及其他人民币服务方面,较之在华外资银行有着显著竞争优势。
5.研发创新的后发优势。中资商业银行通过学习和模仿可以掌握国外银行所办理的新业务、采用的新技术,不需要承担与此相关的开发费用和风险损失,进而取得学习效应;同时,中资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银行现有的技术和业务,通过吸收、消化与创新,实现中资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跨越。
6.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成本优势。由于中资银行业务范围遍部全国,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成本低廉的熟悉本土情况的员工队伍,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并且,近年来中资银行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并举。这使中资银行相比新进入国内市场的国际大银行在本土业务上具有不可比拟的规模和范围经济成本优势。
四、中外资银行合作竞争点分析
(一) 中外银行业务竞争点分析
1.网上银行。中资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网点及客户,而网上银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外资银行脱离困境。而且网上银行的客户多是年轻潜力客户,是中外资银行必须争夺的目标群体。早在2002年底,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及东亚银行就推出了针对中国内地客户的网上银行,成为首批正式涉足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截至2005年末,共有1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而中资银行通过加强科技投入,基本占据了主动。
2.信用卡。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外资银行介入零售市场的主要产品。按照国外一般经验,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5000美元的时期是银行卡业务大幅增长的有利时机,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和部分社会群体已进入这一收入区间,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另外,信用卡业务具有品牌塑造力强、开发时间短、进入门槛低、捆绑销售能力强以及相对于个人消费贷款来说对网点服务的要求较低等优势。事实上,在人民币零售市场完全开放前,许多外资银行已经通过合资等方式有效规避了限制单独发卡这一政策壁垒。如汇丰银行与交行成立了合资信用卡中心,双方合作推出了太平洋双币信用卡;花旗银行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合作发行同时印有两家银行标志的双币信用卡。
3.金融衍生产品服务。虽然外资银行有在成熟金融市场运作的丰富经验并掌握着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技术,产品设计水平及品种数目远高于国内银行,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及人民币汇率弹性化趋势,带来的通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风险需求的大幅提高,中资银行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个市场。截至2005年9月,已有41家外资银行获得了衍生产品交易的业务资格。目前中资银行纷纷加大了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发力度,力度摆脱设计、定价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
4.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决定了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的长期繁荣。由于拥有发达国际网络及与跨国企业的长期联系,外资银行在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方面很有优势,目前外资银行办理的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以上。在继续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外资银行还加大了对福费廷、保理等新兴业务的推广力度。
5.股权投资业务。以2007年9月数据保守估算,外资战略投资者仅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四家银行股权投资的账面利润超过了3000亿港元。在中资银行获得直投业务的许可之后,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向好,对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也将是争夺的焦点之一。
(二) 中外资银行合作点分析
1.业务及技术层次的合作。中外资银行在业务和技术上的合作较为普遍。外资银行依靠母行技术支持和产品研发能力,在金融创新尤其是衍生产品的设计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擅长为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提供量身订制的产品组合。例如,国内市场的外汇理财产品大部分是由外资银行首先引入。中资银行研究借鉴后也开始推出类似产品,但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等核心技术的掌握。很多中资银行理财产品实质上依赖于外资银行的技术输出与合作。
2.资金层面的合作。通过资金互存、同业拆借等业务合作,可以弥补中资银行在外汇资金方面的不足,满足外资银行对人民币资金的需求,并缓解中资银行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压力。此外,外资银行在拓展人民币业务的过程中,为了弥补自身在网点、人民币资金清算及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合作层面不断深化,由初期的同业拆借等人民币融资业务向资金清算等多领域发展。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行和农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工行和农行得到了相应的手续费并获得人员培训的机会,实现了双赢合作。
3.资本层次的合作。中资银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相当广泛,2006年6月末已有26家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了18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约为179亿美元。在被参股投资的中资银行中,既有中行、建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有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还包括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尽管监管部门有外资占股规定,在一些股权较为分散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取得实际控股权。
通过“引资”,中资银行获得的利益:一是可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依托外资声誉,降低海外上市门槛;三是借鉴战略投资者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而外资银行的利益在于:一是通过入股中资银行扩大客户基础。外资银行得以借助中资银行现有的网络和客户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渗透力。如汇丰银行参股交通银行后,联名发行了信用卡,通过这种方式,汇丰银行能够接触到交通银行所有的个人客户。二是通过参股后中资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和上市后的股票溢价获得高额回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
五、中资银行应对竞争的对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主旋律。而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是一种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谋求发展的竞争手段。中资银行参与国际竞争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更要苦练内功,巩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具体提出如下建议:
(一)外部竞争合作关系的处理建议
1.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及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制定不同的竞合策略。不同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表现出了不同的竞争战略。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进取型、稳健型和专业性。
进取型对中国市场有较大的预期,全面推进批发和零售业务,其战略已从“客户跟随”转向了意图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巨大利润。此类银行以汇丰、花旗及渣打为代表。中资银行如果以借鉴综合经营技术经验、迅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目标,则应选择进取型外资银行为合作对象。这类外资银行对于以存贷业务为主的全国性中资银行来说,竞争更为直接。
稳健型主要目标客户是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和母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奉行“客户跟随”战略,对零售业务以及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涉入较少。这类型以日韩银行为代表。优质外资企业为主要目标客户的中资银行会与之产生激烈的竞争。
专业型银行以在某一专门业务领域的特色经营见长。如纽约银行在为证券发行者、投资者和金融中介提供服务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在华机构的业务范围只集中于全球托管、存托凭证、现金管理和贸易融资等方面,不包括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中资银行若以规避全面同业竞争、弥补自身不擅长的专业领域的不足,则应选择专业型外资银行为合作对象。
2.不仅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还要考虑自有资本走出去的问题。近些年,中资银行大量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以促进改制。然而,与我国实体经济国际化不相适应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缓慢。前期主要海外拓展模式是在发达国家金融中心城市自设分支机构,参与国际金融业务,速度缓慢。我国资本项下开放的发展,以及中资银行海外上市,使得中资银行资金充沛,外币资金获取渠道增加。这为中资银行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加速实现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中资银行资本走出去,参股国际大型银行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获得良好收益,拓展国际市场和增加收入来源,如参股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分享其经济增长收益;二是可以通过派驻董事参与决策,熟悉国际金融业的运作方式;三是结成利益团体,形成客户、网络等资源的共享,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跨国金融服务,共同分享全球利益;四是可以通过在投资组合等方面的深入合作,优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资产配置,分散金融风险。此外,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还将有助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国际化,有助于国际收支平衡,缓解过剩流动性,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等等,带来有利的外部效应。2007年9月的“国开行参股巴克莱”事件以及2007年10月的“工商行相对控股南非标准银行”事件即为典型案例。
中资银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参股外资银行。比如外汇购买,或是“以股权换股权”。不少中资银行通过海外上市得到了大笔外汇,而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这部分资产的贬值,因此中资银行应该加快其外汇使用。另外,中国资本市场的火热,中资上市银行市值的增长也使其具备了与优秀外资银行换股的可能性。目前,美国次贷危机有进一步蔓延的可能,中资银行可考虑通过对处于危机中,出现暂时性流动性问题,但资质良好的国际先进大银行注资方式以较低的价格获取其股权。
3、中资银行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风险。中资银行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控制风险。关联公司之间要设置业务交易限制,建立“防火墙”,将风险限制在各自业务领域内,防止风险扩散;再次要建立“资讯隔离墙”的信息隔离机制,防止外资银行滥用股权关系获取本土客户信息等的发生。
在参股国外银行中应注意全球性金融风险带来的价格风险,如近期受次贷危机等的影响,巴克莱股价经历了连续的下跌。并且,金融是国家的命脉,我们必须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时国家利益的保护,也要充分预计进入外国市场将会遭遇的政治阻力。
(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1.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实现战略转型。优化经营结构是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适应金融“脱媒”的根本措施。中资银行应把结构调整放在首位,着重优化资产、收益和区域结构,推进经营战略转型。一是逐步调整资产结构,推进资产多元化经营。要在保持信贷资产合理适度增长的同时,提高非信贷盈利资产的比重,努力实现非信贷盈利资产营运的多元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大力调整收益结构,实施中间业务跨越式发展战略。整合优化服务产品和营销渠道,进一步巩固本币支付结算、国际结算、银行卡和各种业务等几大优势领域,做大做强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新兴业务,积极抢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的中间业务新市场。三是优化区域经营结构,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加快构建突出重点和注重特色的区域化发展布局。加大对利润中心地区和大中城市行资源配置的倾斜力度,支持重点行增强竞争发展能力。
2. 通过完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经营效率。中资银行近年在信贷资产风险的防范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增贷款的不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由于考核评价体系中对风险收益关系、各部门利益分配的平衡关系处理不当,基层行往往容易出现“过度谨慎”倾向,业务部门各自为战或重复营销,不利于业务的正常拓展。要解决此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一个以“以客户为中心”,跨部门的综合贡献度考核体系。
3.通过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提升人力资源价值。中资银行近年来在人事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中资银行仍需继续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改革。首先,应改变传统单路径的人才晋升机制,建立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两套人才晋升体系;另外在加大薪酬激励力度和灵活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将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列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注重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提升中资银行的人力资源价值。
4.利用本土营业网点优势制衡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已有上万家营业性机构,存款吸收占有99%以上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短期内不可能在这方面投入巨资与之竞争。中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本土营业网点优势制衡外资银行,通过向外资银行提供某些服务而获得额外收益。
注:
1 广州市商业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成都市商业银行2006年总资产数据亚周刊未作统计,这里未计入历史同期比较。
2 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广州市商业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成都市商业银行2006年纯利数据亚周刊未作统计,这里未计入历史同期比较。
参考文献:
1.詹向阳,邹新,马素红・中国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6,(7):3-10
2.温彬,曹小敏・中外资银行竞合关系的现状和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18-23
3.李春红,张冠龄,关永攀・我国境内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成本效率比较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6,(6):6-12
篇9
关键词:合作机制; 竞争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06-001
我是一名多年从事初三政治课教学的老师,最近几年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一种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热情,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那就是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
一、合作机制
根据当前的课改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其重要的一方面,且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运用合作机制的,首先对各班级按6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按学习基础、性别、性格互相搭配,让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每组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且一周一轮换。分组后,我把合作机制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1.合作听课
合作可以使人相互提醒、相互促进、增强团结。老师在讲课时,要安排各组的组长有效组织自己小组成员进行听课,要做到以下几点:(1)听课姿势正确。(2)不随便说话。(3)注意力集中,不做与听课无关的事情。(4)及时记笔记。组长如发现不合要求的学生,要及时提醒、制止、督促。
2.合作讨论。老师在讲过重点知识后,要组织学生对重点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展开合作讨论。学生在学习中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是片面的,正如“盲人摸象”形不成一个整体概念,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说出来与他人共享,那么学生就能全面理解把握所学知识。讨论后由各小组发言人发言,对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再组织各小组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采取鼓励、支持、引导的方针,不能批评,以免挫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3.合作训练。课堂教学中课堂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过程,那么课堂训练也需要合作,它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互相取长补短。合作训练我认为首先由老师出示训练题,先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按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小组中每位同学都要讲出自己对题的理解和答案,可以互相争论、互相质疑,然后由一名学生整理出答案,由小组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言,这时各小组之间也要互相合作、互相补充,找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老师多鼓励。其次由各小组根据教学的重点内容,出一道单选题、一道多选题、一道问答题,小组内部互相合作整理出最能联系当前时政和当前实际的问题,然后全班合作,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本小组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抢答。最后老师组织教学评价,评出各小组的最佳合作人,先由学生互评,然后由教师点评,并宣布各小组“最佳合作人”,以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合作。
4.合作完成作业。以前很多地方都提倡独立完成作业,我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但它有一个弊端,就是在学生交上来作业后,要么做的不对,要么要点不完整,老师在批改作业后却很少有时间去讲解,更不要说一个一个学生去辅导了,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即使完成了作业,不会的还是不会,整合要点不全的还是不全,所以近年来我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作业。具体要求是这样的:(1)学生自己先独立做作业,把作业先熟悉、独立思考一遍,大脑中有初步的印象,不会做的先放下。(2)不会做的题目,小组成员之间展开互帮互助,由成绩好的同学介绍答题的思路及用到课本的知识点。这样一对一辅导,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业完成质量明显提高。成绩好的学生在讲解中也复习、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自我,一举两得。(3)把会做的作业,小组之间互相检查、互相讨论,学习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答题要点。政治作业需要多角度答题,很多学生往往从一到两个角度答题,这样互助合作,就可以使作业答案要点更全面、更清晰。(4)严禁抄袭作业,如有雷同,说明有学生只是抄袭,没有做到真正的合作学习,老师要对其批评教育,告诉其危害,下不为例。
二.竞争机制
在社会生活中,有合作也有竞争,竞争是现代社会存在的突出特征,正确对待并参与竞争是人们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初中思品教材也强调:竞争能激发个人的潜能,提高个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进取心,锤炼人的意志力,增强人的创造力,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竞争可以使集体的生活变得更富有生气,可以增强学习和工作的乐趣,所以我在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也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课堂教学活力,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听课竞争。听课要讲究效果,学生之间展开听课竞争就会在同样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我是这样安排的:(1)听课姿势小组内比较看谁坐的好。(2)小组内比较哪位同学的听课注意力最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事情。(3)小组内比较看哪位同学的听课记录记的完整 。(4)临下课时各小组选出“最佳听课人”和“最差听课人”,分别受到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2.讨论竞争。我是这样安排的:(1)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看哪小组讨论的气氛热烈。(2)小组内部也要竞争,比较谁更积极发言。(3)小组代表发言中,比较哪小组讨论问题有深度,理解重点知识更全面。(4)老师巡回督促、表扬或点拨。
篇10
前些天,听到一则新版“龟兔赛跑”的故事。上次赛跑兔子因疏忽大意输给了乌龟,心有不甘,相约再比一次。兔子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一鼓作气冲到了目的地,以绝对优势取得了胜利。但乌龟不服气了,对兔子说,比赛场地每次都由你选,这次要由我选,我们再比一次,要是输了我一定心服口服,兔子说行。乌龟经过考察,将比赛场地选在起点与终点之间隔着一个很大湖泊的地方。比赛开始后,在穿过湖泊时,乌龟利用其善于游泳的特长,直接游到了湖泊对岸,很轻松地到达了终点;兔子因不会游泳,只得沿湖岸跑了很远的路,才绕过湖泊气喘吁吁地到达终点,乌龟早在那里等候多时了。于是它俩协商,决定相互合作再跑一次,在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穿过湖泊时乌龟背着兔子游,最后它俩同时到达了终点,还节约了不少时间。由这个新版的“龟兔赛跑”故事,笔者想到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与合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是离不开竞争的,只有竞争,才有活力。但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构建和谐的地方金融秩序,需要每个金融部门共同参与,互相协作。
各金融机构之间既要有正当的业务竞争,也应进行多领域的合作。如商业银行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完整科学的客户维护方案,有现代化的结算服务网络,但缺少县级以下机构网点,对农村金融服务鞭长莫及;信用社扎根农村,有一支吃苦耐劳的干部队伍,机构网点遍布城乡,服务涉及千家万户,农村金融工作经验丰富,但其经营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客户服务科技含量低,结算手段落后。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走合作发展之路,实现多领域的业务。通过合作,信用社的服务产品可搭商业银行高科技之船出海,走出农村;商业银行可借信用社之脚延伸金融服务,伸向农村。各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与新“龟兔赛跑”故事中“兔子善跑而不善游,乌龟善游而不善跑”的道理是一样的。所幸的是,兔子与乌龟由竞争走向合作,取得了双赢,试想它们要是在比赛中互相使绊,相互设障,那比赛又将是另一种结果了。
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铁律,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去竞争。处在同一市场上的金融机构,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就是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培育出一个成熟健康的金融市场。只有创造出一个能够让客户心情舒畅、自由选择的金融市场,处于这个市场中的各个金融机构才能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共同发展。因此,金融机构之间应该是一种竞合关系,即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如果你贬损我,我诋毁你,久而久之,客户就会对这个市场失去信心和兴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金融市场毁了,金融机构也就该关门了。高层次的经营者不仅不惧怕对手,还懂得“培养对手”的重要性。对手是你成长和进步的阶梯,对手的挑战,会激发你的斗志,催你奋勇向前。(作者单位:湖北省竹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