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竞争范文

时间:2023-03-30 01:3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垄断竞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垄断竞争

篇1

最近有电力行业减薪的消息,理由是垄断利润带来高收入,违公平原则。反垄断的愿望固然良好,管制工资却是选错了目标。

垄断的最大危害是价格过高,伤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减薪丝毫没有触动垄断价格,况且高收入不过是垄断利润的一部分,要想解决各行业苦乐不均的问题,根本性的措施是破除垄断。在保持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减薪,无异于士兵中箭受伤,大夫仅剪去外面的箭杆,而让箭头继续留在体内。

垄断的克星是竞争,在竞争压力下,厂商不得不降低价格,公众由此受益。随着垄断利润的消失,厂商没有额外的财力提高工资,行业平均工资于是向竞争行业靠拢,社会公平的目标得以实现。

有一种观点认为,并非所有的行业都适合竞争,例如自然垄断,只能由政府管制或者政府专营。暂且不论电力是否属于自然垄断,从理论上讲,并不存在自然垄断定要政府干预的逻辑。在实践中,政府干预往往解决不了垄断的问题,反而人为制造和强化了垄断。

自然垄断的困扰,在于政府的两难境地。经济学家庇古建议政府管制垄断行业的价格。在自然垄断条件下,如果政府将价格定在社会最优的水平上,厂商会发生亏损,政府要么提供财政补贴,要么自己经营;若想使厂商盈亏平衡,政府就必须将价格定在平均成本上,但这又不具备社会最优的性质。

无论财政补贴、政府专营还是价格管制,庇古主义的政策都意味着,政府干预下的自然垄断行业只能是微利或者亏损的。现实却恰恰相反,大多数政府干预下的垄断行业都利润丰厚,所以才有对其职工高收入的非议。实践证明,价格管制和政府专营并没有解决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过高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指出,美国各州对垄断行业的管制之所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垄断厂商“俘获”了政府。他发现,对于实施价格管制的各州,平均电价比没有管制的各州还要高;发电商获利,消费者埋单。在这个交易中,官员从垄断厂商那里获得选举捐助及个人好处。

考虑到垄断厂商“俘获”政府的可能性,有必要重新审视反垄断的理论与政策。经济学家鲍莫尔认为,厂商的数量并不是垄断程度的指标,进入壁垒的高低才是关键所在。如果不存在任何进入壁垒,即使只有一家厂商,由于高价下的垄断利润将吸引潜在的竞争者进入,该厂商不愿看到多家公司瓜分市场的局面,就不得不自我约束,适度定价。鲍莫尔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说明了垄断的实质是进入壁垒,政府管制很有可能提高而不是降低进入壁垒,反垄断因此应该解除管制,而不是加强管制。

为避免利益集团“俘获”政府,经济学家德姆塞茨建议政府拍卖垄断经营权,拍卖所得作为财政收入,用于社会福利开支。虽然都是对垄断利润进行再分配,拍卖这样的市场化方案显然比管制更为有效,也更为公平。

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进展打破了“市场失效找政府”的传统思维,人们进一步引申出反垄断政策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对于自然垄断行业,可能的对策有三类:一是自由放任;二是私人厂商经营,政府管制价格;三是政府专营。三类政策均有利弊,要对每一政策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分析,在计算净收益的基础上决定政策取舍,不存在“市场失效”则政府必然有效的逻辑。

自由放任的弊端显而易见,消费者要支付高价,厂商赚取垄断利润。然而如德姆塞茨所建议的,如果拍卖垄断经营权,补偿消费者,就可以改善收入分配。在这一方案下,政府政策执行成本低,厂商与政府串谋的可能性也较小。

若要管制价格,政府就需要掌握厂商的成本信息,而厂商必然想方设法夸大成本。为了核实信息的准确性,政府不得不投入时间、资金、人力,政策成本因此上升。如果推行社会最优价格,政府还要向厂商提供财政补贴。这个方案的另一问题就是厂商“俘获”政府,价格管制有可能走向政策初衷的反面。

篇2

电视机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种标准化、规模化的产品,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与营销过程中,既要注重营销策略,又要注重价格策略。

关于电视机,我的定位是,这是一种典型的垄断竞争型产品,它不是垄断产品,也不是竞争产品,而是垄断竟争性产品。垄断来自于企业的品牌和差异,竞争来自于不同产品间的可替代性,所以它不是完全的垄断性产品,也不是完全的竞争性产品。在这种条件下,网络的建设对产品的营销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这种标准化产品的销售,网络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前不久我在全国烟草局的一个交易会上做了一场学术报告,报告中我提到了我国国家烟草专卖局也正在考虑烟草专卖制度取消的问题。假定烟草专卖制度取消,那么现有的烟草销售公司未来的销售工作应该怎么做,现在全国烟草总公司也已考虑到了这一问题。他们准备把全国的烟草销售网络延伸到乡一级。网络的建设在全国的烟草工业和烟草销售业当中,被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对电视机、烟草这一类标准化产品来说,网络的建设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市场营销很重要,但网络的建设也很重要。这是以现实为前提的。

另外一点,一个企业的发展,包括其营销市场的扩展,也要以对未来的不断创新为前提,没有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我认为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差异竞争策略的应用更为重要:这里面恐怕应包括产品创新,这是生产部门的事情;包括市场创新,这就是销售部门的事情。

据我所知,美国、日本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在本企业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种研究与开发不仅仅是在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即便是在我们的这种销售公司里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我观察到很多企业,包括很多一流企业,不具备自己的研究开发能力。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具有这种能力,如我们河南郑州的宇通汽车公司就有自己的设计部,企业要求设计人员每年至少要拿出四个产品,即你不要管产品我用不用,企业必须要有后备产品。所以产品的创新,市场的创新,以及由研究与开发部门所实施的技术创新,应该是决定未来一个企业在市场拼搏中命运的一个关键。可以说网络决定了我们的现在,但是要想决定未来必须还要有创新。创新包括创造差异的创新,这种差异包括广告方式的运用、服务方式的更新改善,以及有计划的推广方式的创新等、经济学上称之为外在差异,它不包含在产品的内部而是在产品的外部。要做到这些创新,除在生产企业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外,每一个销售公司是否也要考虑设立自己的研究开发组织—我想这恐怕是必不可少的。我前一段时间接受河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谈到,河南许多生产销售企业在市场调查方面确实没有下很多功夫,这是我觉得非常遗憾的。我们通过河南省统计局可以了解到美国电视行业在中国大陆所做的调查,这些调查可以细到根本无法做假的地步。我曾经让我的学生跟着他们到用户家去调查,学生想偷懒,结果是把问卷拿到总部时,人家一眼就望穿这个学生根本没有去访问用户。可见我们不仅要做市场调查,而且要做非常到位的调查,这确实是在营造网络、搞好销售以及产品开发、市场创新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篇3

关键词:垄断竞争;广告;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092-04

广告是营销组合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被大量地运用于营销实践。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同类产品是同质无差别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无偏好,因此,任何企业都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卖出他愿意出售的任何数量的商品,所以,不需要做广告。但是,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产品差别越大,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垄断程度就越高;而产品差别是同一类产品的差别,于是各种有差别的产品之间又存在替代性,产品之间需求的交叉弹性较高,导致存在竞争,因此,企业生产的产品既具有差别又存在相互替代性。这时,广告就成为企业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实施差异化策略的必要选择。

但是,由于营销理论本身并不完美,它对广告的实施策略以及广告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率的分析缺乏说服力。为此,本文针对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该市场环境下的广告行为作出分析。

一、最优广告费用

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方式,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采用一定的媒体,以支付费用的方式向目标市场传播有关产品的具有说服力的信息的传播活动。因此,在营销的4P组合中,广告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支出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广告是否能增加企业的利润,以及是否能使市场的运行更有效率,就必须探讨最优的广告费用。

朗曼(Kennech Logman)建立起一个涉及广告与广告费用支出关系的模型(见图1)。朗曼认为,在不做任何广告的情况下,产品也有一定的销量,这是最低销售量。然而,每种产品都有一个最高销量,最高销量是由企业的生产能力、市场情况等因素决定的。在最低销量与最高销量之间,广告是有作用的。

从图1中可以看出,广告支出对销售量的影响为一条S形曲线,表示销售量随着广告费用支出的增长,先以递增的速率上升,然后以递减速率上升,最后达到一个极限。这是因为在广告预算很低时,企业无力购买足够的媒体版面或花费更多的时间,故促销强度不足,产品在目标顾客中的知名度不够,因此,广告对销售增长的促进有限。当广告预算达到一定水平后,目标顾客对该企业及其产品的知晓度和兴趣迅速上升,销售也迅速上升。但无限制地增加广告预算并不总能带来销售的相应增长,因为市场需求客观上存在一个极限,促销费用增长带来的边际收益越低。也就是说,能够引起消费者足够注意的促销费用,就是广告的规模经济。这种最低数量的广告成本属于固定成本,与企业的产量无关。

二、广告对价格和利润的长期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广告是企业在定价决策之外获得市场势力的一种方法,在短期内,广告能够起到相当于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作用。由于在垄断竞争行业中,企业进入和退出行业相对比较容易,因此,如果存在短期经济利润的话,则会吸引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又因为企业数量比较多,每个企业都没有实力支配整个市场,因此,任何一个企业的行动对于对手企业的影响都比较小。这就使得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成本线和它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价格和利润水平。(见图2和图3,其中,SMC、SAC、LAC分别代表企业的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以及长期平均成本;AR、MR分别代表企业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D、Q、P分别表示需求、产量和价格。)

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如果企业不做广告,那么,企业的长期均衡点是长期平均成本线与短期平均成本线相切的点(图2中B点),此时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的资源配置效率。根据SMC=MR的原则所决定的价格和产量水平为P、Q,企业获得的利润额是矩形PABF的面积。如果企业实施广告行为,显然,企业的长短期成本都会处于更高的位置。由于广告是企业的一种资源投入,它会促成需求曲线的移动,即通过广告拉动需求。在图2中,企业达到了新的均衡点H点,此时,价格下降为P,产量增加到Q,但是,广告行为最终带来的却是大幅增加的利润,利润额为矩形PMNE的面积。这说明,企业的广告行为大大增加了其产品对竞争产品的替代性,尽管竞争使得产品的价格稍有下降,但仍然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进行购买,因此,广告带来了总利润的增加。

但是,在垄断竞争市场中,由于产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生产每一种产品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企业便会选择通过广告行为来维持或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为此付出高昂的广告费用。过多的广告行为带来了成本较大幅度的上升,企业长期均衡从B点移动到了N点(见图3)。虽然广告刺激了需求的增加,但是,企业凭借垄断所能获得的利润却从矩形PABF的面积缩小为矩形PMNE的面积,即广告提升了产品的垄断高价,但却使需求量急剧减少,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利润。

由于广告不如价格效应敏感,即广告的影响作用具有实质性,因此,广告对企业利益的影响是长期的。并且,由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特征,广告可能给企业带来正的或负的经济效率和效益。这时,企业必须视其产品的不同、营销对象的不同,以及企业追求的目标的不同等因素来斟酌使用广告策略。

三、信息不对称与广告策略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广告是一个用于传递商品或服务信号的制度,特别是在信息经济学的视角中,广告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为了降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就商品或服务的信息不对称而做出的制度安排。这早在阿罗的《信息经济学》中就有提到。在阿罗-德布鲁的世界里是不会出现广告的,因为在那样的世界里信息是完全的,交易费用是不存在的,生产者不会担心其商品或服务的销售情况,因为会有一个瓦尔拉斯拍卖人将通过调节价格而使市场出清,从而广告在那样的市场中是没有“市场”的。但是,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信息是不完全的,交易费用是存在的。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并且生产者很显然比消费者要拥有更多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私人信息,这时,将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因此,广告行为便受到了激励,控制信息的一方将会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

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广告所能带来的收益将会随着信息对称程度的提高而同比增长(见图4中R线),广告支出成本则随着信息对称程度的提高而呈“S”型(见图4中C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见图4中(Ⅰ)区间),无数的企业生产的是同质无差别的产品,一旦企业采取广告行为致使其产品差异化,由于市场信息是完全充分的,企业则会被迅速剔出市场,即实施广告的成本远高于所能获得的收益,所以,广告是没有必要的。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中(见图4中(Ш)区间),一个企业就生产一种产品,企业完全垄断其信息,市场中不存在任何的替代品,消费者除此外别无选择,故企业实施广告也是多余的,即广告带来的成本开支将会远大于其收益。但是,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情况则有所不同(见图4中(П)区间)。此时,信息是适度对称的,企业对自己具有一定差异的产品信息具有垄断性,但对于大量存在的同类替代品而言,信息则具有市场的公开性,消费者具有更多自由的权利进行商品选择,因此,广告行为是必须的,广告在信息对称的一定范围里(见图4中AB段)带来的收益将大于其成本的支出。并且,只有当经过成本线上的点的切线与收益线相平行时,广告所能带来的净收益才是最大的,故E点为最优广告行为的点。

诚然,信息完全对称的市场是不存在的,而信息的完全垄断势必导致市场的萎缩和经济运行的低效率。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由于信息分布不均,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那么,人有必要传递一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号,使得委托人知道商品或服务是什么类型的,即广告在这时起到了合理分配信息、节约信息搜寻成本的积极作用,从而降低“逆向选择”出现的几率。由于决策是信息的函数,于是,消费者在获得更多有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后,就将做出是否购买的决策。

四、垄断竞争中广告策略的福利效果

广告能够从多方面增加企业的竞争力量,从而有益于社会,也可能用来减少竞争,从而减少全面的经济福利。广告能够向顾客传递有关产品的价格、质量、功能、服务等方面的信息,能够使人们知道新企业、新产品、现有产品的改进的信息。广告能使革新的企业迅速有效地得到更大数目的潜在的买者,增加来自革新的利润,使本来达不到的生产规模经济得以实现。同时,广告可以标志一定水平的质量,有助于消费者挑选质量高、可靠性高的产品,增加企业对消费者的特别吸引力。这样的广告是信息性的广告。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企业将运用广告维持其垄断利润,它对企业是一种福利收益,而对消费者却是一种不得不付出高昂价格的社会损失。那么,为了持续获得最大利润,企业则会不断地调整广告密度(广告密度=AD/SL,其中,AD为广告费用的绝对额,SL为产品销售额)。

然而,过度的广告对于社会的效益是令人质疑的。如果广告诱使消费者购买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产品, 那么, 这种广告实际上是对市场效率的损害。企业为此投入的大量广告费用和消费者所购买的“没有效用”的产品都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这种诱导性的广告几乎不包含任何客观的信息, 它只是使用某种精巧的手段力图使消费者相信自己是想得到某种产品的。可见,企业的广告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当所有相互竞争的企业都从事广告活动时,它们的市场份额将随着广告活动的成败而变化。成功的广告会使企业拥有更多的消费者,市场份额就会提高;失败的广告会使企业失去顾客,甚至不得不退出市场;同时,大量的广告行为增加了新企业的进入壁垒,即新企业处于成本劣势,它要想打入市场,就不得不花费巨额的广告费用,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所有这些方面作用的结果就使得产业市场的集中度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行业市场的竞争性,最终导致垄断势力的形成,使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五、结语

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对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广告行为作出了经济学的解释,就广告行为的经济效率及其对社会的福利效果给出了一定的量化说明,以对广告这种重要的营销手段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帮助企业深入分析其广告策略的运用。但是,面对复杂的市场结构、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经济学对广告行为的解释力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美]亚瑟・A.汤普森.企业经济学[M].杨君昌,杨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新立.广告的经济分析[J].现代传播,2004,(1):70-72.

[4]纪宝成.市场营销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雷宇,李生校.不对称信息与和谐营销战略[J].商业时代,2004,(18):24,29.

[6]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阿罗.信息经济学(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8]葛长丽.广告中的经济学[EB/OL].省略,1998.

The Economics Explain to the Advertisement Behavior in the Monopolization Competition

ZHAO Jin-rui

(Commerce College, Yun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1, China)

篇4

    关键词:保险市场 结构特征 寡头垄断 垄断竞争 政策建议

    在强劲的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趋势影响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保险市场结构处在激烈演变过程之中。在此迅速变化的国际国内背景下,通过政策引导,构建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需要的保险市场体系,是当务之急。

    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结构类型

    1980年,我国恢复试办国内保险业务时,全国只有1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几千万元。2003年,我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已经有61家,其中内外资分别为24家、37家,寿险公司31家,产险公司30家。至2004年底,我国已开业和正在筹备的保险公司数量已超过了80家,2004年全国保险费收入4138亿元。25年来,我国保险市场结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8年以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完全垄断阶段。1986年以前整个中国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独自经营财产、人身保险业务,1986年成立了地区性的新疆兵团保险公司,但这并没有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构成任何威胁。

    第二阶段(1988-2000年):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阶段。1988年、1991年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两家全国性综合型保险公司的先后成立,才真正打破了我国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的局面。199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产、寿险分离,后来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也实行了分业经营,于是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地区的产寿险市场上分别形成了三家寿(或产)险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

    第三阶段(2001年入世以来):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型市场演变的市场分化阶段。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外资、合资公司异军突起,内资新兴公司迅速成长。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平安和太平洋飞速发展;处于第二阵营的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中华联合产险、天安保险等成长势头迅猛。在上海、广州等保险业开放较早的城市中,友邦、信诚等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凭借其品牌效应和较高的客户忠诚度异军突起,产寿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尽管我国保险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很快,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在少数保险开放早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保险公司数量达到30家以上,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已经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模式,但在其它大部分城市地区,无论产寿险市场都只有3-5家公司经营业务,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模式,而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甚至还是属于双头垄断市场模式,只有人保和国寿在分别经营财产、人身保险业务。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仍然属于寡头垄断型模式,在保险市场中仅有的少数几家公司即保险寡头瓜分垄断了绝大部分保险业务,这可以用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竞争理论加以佐证。

    产业经济学通常采用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平均度两个指标来比较分析一国市场的竞争程度。其中市场集中度,一般选用前五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来表示,是反映一个产业市场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市场平均度是市场集中度的补充指标,是指平均每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总的保费收入/保险公司数量),反映了产业市场的稳定程度和风险分散程度。

    2004年我国实际经营寿险、产险业务的公司分别为28家、26家,但是,寿、产险市场保费收入超过市场份额5%的公司分别只有5家和4家公司,60%以上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不到1%。我国寿险、产险市场的集中度指标(将前五大寿险和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相加)分别为88.69%、90.26%,这与10年前(1994年)的99.2%、98.7%的集中度相比,有明显下降。但是,与欧美国家大都在20%-40%之间的市场集中度相比(见表1),仍然明显太高;甚至,我国的保险市场集中度比高度垄断的日本(68%)、韩国(61%)市场也要高出许多。

    保险市场平均度,是指平均每家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结合市场集中度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一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风险分散程度和市场结构稳定程度。如果一国保险市场集中度指标很高,同时,市场平均度指标也很高,说明该国保险业务高度集中于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市场风险过于集中,这时一旦有一、两家公司经营出现危机,整个保险市场结构将趋于不稳定,即孕育着潜在的保险市场危机。反之,市场结构就会趋于相对稳定。在世界前10大保险市场中,大部分国家市场平均度指标都在1-3亿美元之间。在全球第一大保险市场的美国,这一指标仅为l.9亿美元,日本的市场平均度最高,为38亿美元,高出欧美国家二、三十倍,日本高度集中的保险市场结构必然隐藏着巨大的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相继出现了日产生命、东邦生命、第一百生命和千代田生命等5家保险公司破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日本保险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韩国的保险市场平均度为11.08亿美元,也存在着类似日本的市场风险过于集中的危险。我国的保险市场平均度为6.8亿美元,仅低于日本和韩国,远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西方国家。从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平均度两个指标分析判断,中国当前的整体保险市场仍处于与日本和韩国相类似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状态。

    我国保险市场结构模式的发展和建议

    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寡头垄断格局的形成,并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结果,主要是计划经济下行政手段干预资源配置导致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式下的高市场集中度隐含着潜在的金融危机,很容易导致保险市场结构的不稳定,进而可能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寡头垄断市场模式也易导致整体的市场低效率。

    从世界范围考察,各国的保险市场结构模式按照市场竞争程度由强到弱大致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基本类型。在未来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保险市场结构应该采用垄断竞争市场模式。要促使我国寡头垄断市场向垄断竞争型市场体系的成功转换,必须在保险市场结构的各个环节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尽可能降低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和平均度。

    培育多元化的保险市场竞争主体,优化保险市场结构

    要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适量的竞争主体是首要条件。那么,我国是不是也要像美国一样引入数千家保险公司呢?美国的保险市场总量比中国大得多,2002年的保费收入是中国的27倍,我国不可能也象美国一样需要5000多家保险公司,但按照比例推算,同时考虑到我国保险市场的高速成长性,我国保险市场应需要150-200家公司,当前的80家显然太少。另外,在培育更多的市场竞争主体时,还必须注意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在增加公司总数量的同时,要注重培育规模公司,促进更多保险集团、金融集团形式的公司成立;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大力发展新兴民族保险公司;强化市场细分,大力发展专业保险公司,鼓励设立更多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汽车保险、货运保险、农业保险等专营公司,促进优化保险资源配置,增强中资公司专业竞争能力;尝试设立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和专属自保公司,增强保险供给主体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逐步放松保险管制,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存在严重的“保险抑制”。目前,我国对不同保险公司的经营仍存在着众多的不同限制,例如在产品定价、资金运用、经营地域、经营范围等方面。随着中国保险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应逐步放松保险管制,提高民族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弹性和自主性: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下放保险价格的厘定权,实行保险合同条款制定的自由化;逐步打破中外资保险公司在经营地域、经营范围、税收和投资等方面的不同待遇;逐步消除大型保险公司和新兴保险公司之间在经营地域、资本规模、产品拓展等方面的竞争壁垒,使得不同性质的保险公司都可以自主决定其竞争战略。从长期来看,放松地域及业务管制后,众多大小保险公司在广泛的空间地域范围和业务范围内同台竞技;同时,由于保险价格的逐步放开、保险合同条款的自由化,保险投资限制的放松,拥有独立决策权的各保险公司在政府有效监管的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展开竞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其结果是促进保险公司行为市场化和经营高效化。

    以市场为中心健全监管体系,为促进有序竞争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要全面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对保险公司的监管要逐步转向以偿付能力的考核为中心,减少对经营行为的直接干预,为企业管理及技术创新创造宽松环境。其次,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市场化的保险费率管理体制。根据我国实际,实行市场化的费率制度,应该是逐步放松费率管制:先可考虑将所有商业性险种费率的制订权完全下放给保险公司,同时在当前费率事先审批制中,逐步实施事实上的宽松监管,即较少使用否决权和修改权,然后再逐步向费率管理事先备案制、事后备案制过渡。第三,逐步放松分业管制,鼓励跨行业的经营竞争。混业经营已成为当今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我国当前实行的还是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我国保监会应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的政策协调与沟通,逐步取消分业经营的限制,促进保险业参与广义金融领域的竞争,降低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分散保险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江生忠,郭颖,邵全权.回顾2004年中国保险市场[J].中国商业保险,2004

    2.李钢,胡坤.论建立竞争性的保险市场体系[J].保险研究,2000

篇5

摘要:市场集中度反映出行业内垄断及竞争情况,是分析竞争行业环境和发展阶段一项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粮食行业市场容量较大,现有企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粮食产品特性较强,限制了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地区贸易壁垒较多,阻隔了企业市场化的步伐;粮食产品消费需求多样性变化较快,规避了企业优胜劣汰法则,以上原因使我国粮食行业市场集中度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关键词:粮食行业;市场集中度;地区贸易壁垒

市场集中度即市场中知名品牌的集中程度,一般指在一定区域、行业内排名前几位的品牌其销量累加所占总量的比例,市场集中度反映了行业内垄断及竞争激烈的状况。一般而言,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60%即可视为高市场集中度行业,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处于30%-60%之间为中市场集中度行业,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小于30%为低市场集中度行业。总体来说,高市场集中度意味着行业已进入成熟期、处于高度垄断阶段,业内市场机会相对稀少;中市场集中度意味着行业在进行整合、调整,行业内部同业者竞争激烈,产品集中度处于从低到高的集中过程中,对于所有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处于优胜劣汰的挑战期;在低市场集中度行业中,各类企业面临的机会相对较多,无论技术进步与否、成本高低,都会在市场上分到一杯羹。

我国粮食行业是一个既古老又市场化程度不成熟的行业,受各种各样原因限制,目前还没有出现象通信、银行、石化等高科技、高资本行业鲜明的垄断现象,市场集中度较低。面对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粮食行业的低市场集中度必然会使我们面对发达国家强势品牌放弃市场,将现有市场拱手相让。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培育我们自己的强势品牌、牢固占领本国市场,维护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粮食行业市场集中度低呢?经过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市场容量巨大导致市场集中度降低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按每人每天0.5斤粮食消耗量计算,我国一年粮食需求量达到12亿吨以上。如果我们把它们用火车装运,按照标准车箱容量为60吨计算,可以装满2000万节车箱;如果每节车箱长度为25米,将这些车箱连起来,总长将达到50000公里,如果每斤粮食平均1元人民币,那么这些粮食的市场价格将达到2.4万亿元人民币。由于我国粮食市场拥有庞大的规模,因此任何企业都会受限于规模、资金等因素不能占有粮食市场相对大的份额。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通过资金整合、强强联合的形式,短期内也难以在粮食行业形成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来源于/

二、粮食产品特性导致市场集中度降低

市场集中度高与低在很大因素上受制于产品特性,粮食属于高运输成本商品,相对于电子产品或高价值产品来说,粮食的利润与运输成本的比值相对较高,因此粮食企业在运作市场、打响品牌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自身产品的运输成本。由于粮食产品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知名地域范围相对较小,很难从媒体中看到粮食产品的知名品牌宣传。例如2005年哈洽会上某某米业品牌企业,用于布展的所有样品米在展会第一天便被外地游客一抢而光,此后两天虽无米可卖,但还是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企业用了两年的时间,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市场包装,效果的确不错,不仅将米摆到了国宴餐桌上,获得米王称号,而且使品牌家喻户晓。单从品牌运作角度看,这个企业相当成功,但现实中由于该品牌大米为绿色认证产品,生产成本高于普通大米,再加上高昂的运费成本,使其在外省市场上很难占有市场。即使广告宣传做的再好,市场认可度再高,也会由于该产品的运输成本高特性而丧失外省市场。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窥出粮食产品由于自身特性造成了品牌效益低、市场集中度低的尴尬局面。

三、地区贸易壁垒导致市场集中度降低

地区贸易壁垒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方经济保护主义使可以充分市场化的产品不能正常进入当地市场,从而形成该行业整体上市场集中率低的事实。从理论上说,地区贸易壁垒的高低与行业市场集中度高低成反比关系,某一行业进入壁垒越高,潜在进入者就越难以进入,从而导致该行业市场低集中度,酒类行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由于酒类行业利税高,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多将其视为经济支柱型行业,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阻止外来企业的进入是必然的选择,贸易壁垒必然出现。这就使具有质量价格优势,竞争能力强的名牌企业被拒之门外,无法按照市场法则完成应有的市场集中度。这种情况虽然国家命令禁止,但由于客观原因,又不能在所有贸易壁垒问题上搞一刀切,因此这种地方GDP的保护主义目前还是粮食行业不能完成市场化、达到应有集中度的一个重要原因。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除了前面提到的具有主观色彩的地方GDP保护主义外,还有一些是具有客观色彩的贸易壁垒。例如一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机制、制度,以及随着市场经速发展,已经颇显滞后的政策、法律、规范,这些都可以视为地方贸易壁垒造成低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因素。

四、消费需求多样化导致市场集中度降低

消费需求多样化导致市场集中度低是指在整体市场中由于地域性差异、市场内部的细分使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样性,从而使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无论有多少品种也很难同时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形成了市场需求不变情况下相对市场机会增多现象,使更多的企业可以占有市场份额,从而降低了市场集中度。首先分析一下地域性差异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为了清楚认识这个问题,我们继续以大米为例。由于气候原因,北方水稻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从营养口感的角度要优于南方水稻,因此南方人愿意接受北方大米产品,但由于生活习惯问题,南方人愿吃粘性大即淀粉含量高的大米,因此北方大米卖到南方有市场,但市场又不是很广阔,这就影响了北方大米企业对南方市场的占有率,这种现实对大米市场集中度的影响短时间是无法改变的。

这个分析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产品即使具有市场价值,市场化发育也很完善,现实中并不一定会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其次,由于经济发展,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企业都会为了发展不断地对产品推陈出新,尽可能扩大市场份额。这种做法即使一些优势企业在运作中开拓了新的市场,同时市场细化后使消费群体口味趋向多样化,一个企业很难以自己的全部完全满足众多的细分市场。因此,由于企业的市场拓展而割让了部分市场给其它企业。由于市场细分,优势企业不一定会通过优胜劣汰法则完成高市场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降低市场集中度。

粮食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问题目前还没有引起学者、政府高度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无疑给外国企业在粮食行业的扩张带来了机会。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大局,希望我国粮食行业市场集中度问题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佟光霁.提升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吕火明,龙绪豪,刘华富.农业技术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吕火明.市场经济与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吕火明,王维岩.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5]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J].经济研究,2001(1).

篇6

[关键词] 跨国公司;研发;汽车工业

[中图分类号] F27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2-0054-02

1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特点及其动因

1.1 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以国内企业作为参照系,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技术可以划分为填补国内空白技术、国内先进技术和国内一般技术。按照这一标准,一项对33家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项目的研究表明,有 17家企业提供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占被调研企业的 52%。另一项对日本在中国的 40 家跨国公司的调研表明,这 40家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技术先进,产品有竞争力,使用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或先进技术的企业加在一起共有 39家,占全部被调研企业的 95% 以上

1.2 产品市场价格水平降低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许多跨国公司不得不逐渐改变长期坚持的产品价格高位战略,产品价格在逐步走低。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第一代桑塔纳为例,2008年底到 2011年底的3年时间里,其在北京汽车市场上的价格就下降了近40%。其他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汽车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 逐步开放市场中高寡占市场结构对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影响

作为对WTO的承诺,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发生了变化,放松了对产业进入的限制,同时降低了部分汽车产品的进口关税,中国的汽车市场逐步向国际市场开放。产业政策的变化导致了产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开始有一批跨国汽车公司陆续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同时我国国内的一些汽车厂商实力也在前一阶段得到了壮大,技术实力有了显著提高。

与其同时,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转良好,国民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健康发展,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汽车的需求呈现出旺盛的势头。据欧洲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预测,中国将是全球轿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2012年前能以平均9%的速度增长,而后更是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中经济型和中低档的轿车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从上面的预测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未来汽车市场将是非常庞大的。同期国际市场上汽车生产量远远大于需求量。因此中国这么庞大的汽车需求在跨国公司的眼里当然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于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步放开,世界9大汽车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投资,使我国汽车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结构发生一个转折性的变化,以轿车行业为例:到2011年,轿车行业的CR3下降到了61.29%。也就是说我国汽车市场结构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很快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先的极高寡占市场结构迅速转向了中高寡占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的形成是由政府干预力量和市场力量相互博弈形成的。在这样的市场中竞争开始发挥作用,一些不适应市场的技术和产品被淘汰出局,同时又有一些跨国公司的技术和产品迅速获得市场。为了迅速扩大在中国的汽车市场,这些跨国公司纷纷以先进的技术和新颖的款式作为竞争手段,原先对我国只输入成熟期标准化技术的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不得不向我国转入成长期技术。

这些实力相当,拥有先进技术和较强研发能力的汽车企业巨头们为了抢占中国市场份额,不得不调整其技术转移战略。那些具有先动优势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是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已将中国市场战略纳入其全球市场战略,以直接投资的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为基础,对中国市场同步推出新品牌、新产品、新技术,以全系列产品针对不同繁荣细分轿车市场,利用先进入优势,获取市场份额。而那些后进入者则希望通过集团协同,实施跨越式发展,最终占领市场。如美国通用公司充分意识到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特征,依托集团战略协同和产品细分市场定位,以直接投资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沈阳金杯通用汽车公司作为战略主线,形成了从别克轿车、别克MPV车、赛欧系列轿车、雪佛兰SUV越野车及皮卡乘用车系列,实现了先进技术的全方位导入。

3 完全开放市场中极高寡占市场结构对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影响

我国汽车市场将基本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国内的市场将是一个关税较低、政府干预较少、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我国的汽车市场上将是以国内一批合资企业与国外跨国汽车集团的相对自由竞争市场。从汽车行业的规模经济及我国的市场容量来看,我国汽车产业近期只能容纳5~6家汽车企业集团,而远期则只能容纳2~3家汽车集团。这样看来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将是国内的这几家汽车集团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这种竞争又将形成一种极高寡占市场结构。但不同的是前一种极高寡占市场结构不是由市场力量自发形成而是由政府主导的力量形成的,而后一种则真正是由市场力量按照自由竞争的方式自发形成的。

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不论是国内汽车厂商还是国际汽车跨国公司都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汽车技术转移速度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因为在寡占市场结构中,按照聂克博克的寡占反应理论,在这种市场中,只有若干少数大企业从事生产或经营,瓜分了大部分甚至全部市场份额。在这样的行业或市场中,各个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市场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企业。寡占反应行为表现为领头企业一旦作出某项决策,其他企业随即跟上,并采取相应措施的特点,目的在于抵消竞争对手采取行动所得到的好处,避免对方的行动给自己带来竞争风险,保持彼此间的力量均衡。当某一跨国公司向我国汽车厂商转移先进技术以求获得或扩大市场份额的时候,它的那些竞争对手们将不得不采取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一些先进的汽车技术必然会伴随着竞争的加剧而加速向我国转移。

汽车行业是典型的寡头市场结构,在技术落后的市场中,市场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其技术引进的速度,在封闭的市场中,已进入的跨国汽车公司缺乏必要的技术转移压力,而在开放的市场中,尽管其仍然是寡头市场结构,但潜在的市场进入者则迫使已进入者加速技术的转移,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保持竞争优势。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历程验证了这一点,封闭市场期望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开放市场则换来了先进技术的更多输入。

中国的汽车工业的经验证实了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全球性企业,在垄断性的市场中,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速度较慢,而且会将产品价格定在高位,以获得垄断利润;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能够引导企业的行为合理,加速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不断降低成本和价格,以求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中国的经验还表明,在一国经济的全球化程度已经较高、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占据较高市场份额的时候,东道国政府对国内产业实施较高的保护措施和限制国外投资者的数量,实际上是保护了现有的国外投资者的利益,使其在东道国市场上的垄断能力,比在其母国市场上更强。

从中国的实践看,虽然跨国公司规模巨大,而且在海外市场上有垄断愿望和垄断行为,但是,与许多国家较早时期的封闭状况相比,进口商品的竞争、多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以及东道国国内企业的竞争,会大大减少少数巨型企业在东道国市场上居于控制地位、谋取垄断利润的可能性。中国国内市场容量巨大,只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和国内改革政策,被少数跨国公司长期垄断市场的可能性更小。可以说,迄今为止,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行为在中国市场上不普遍和不能持久。

主要参考文献

[1]喻世友,万欣荣,史卫.论跨国公司 R&D投资的国别选择[J].管理世界,2004(1).

[2]王新华.跨国公司在华R&D与我国企业技术进步[J].改革,2004(2).

篇7

我国《反垄断法》在制定之始,就面临着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问题。我们从《反垄断法》中,并不能明确看到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谁占得优先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从分析《反垄断法》第7条得出结论:产业政策具有优先但非排他地位。竞争政策对产业政策起到一种拾遗补缺的作用。在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出现冲突的时候,以产业政策为优先地位。有学者从反垄断法立法目的出发,认为竞争政策优先于产业政策。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出现冲突时,应当以竞争政策优先为原则。还有学者将反垄断法中具体的规定加以分析,认定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谁处于主导型地位。地域经济不同阶段应当适时调整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哪种有利于经济就适用哪种政策。

以上都是不同学者对《反垄断法》的不同解读。在制定反垄断法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巧妙地运用法律制度,国家政策目标能够具体化的,就可以直接地将其法律条款化,不能具体的或者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就应确定内含政策目标因素的原则与精神,以供反垄断执法机构予以适时的解释。然而,我国反垄断法并没有确切指出竞争中处于产业政策冲突时所要依据的原则或精神,这给我们解决相关冲突问题带来难题。这种“确定”加“不确定”的立法方式来保证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得以实现“双赢”,是模棱两可的,在实践操作中难以实施。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讲,在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发生冲突时,以竞争政策为主,因为其有效营造一个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经济危机背后的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冲突与协调

(一)冲突协调路径的新型选择。

竞争环境的变化,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也随之变化。在经济危机过后,国家采取的一些措施是国家对弱小产业和地区的援助。这些援助有利于促进发展、增加新的市场准入,推动贸易并增强共同市场的凝聚力。经济复苏客观要求我们在面对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冲突时,应当以产业政策为准。只有当经济逐渐复苏之后,应当渐渐将以产业政策转变为以竞争政策为主导地位的协调方式。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因应本国经济复苏与发展的需求,往往置产业政策优先于竞争政策。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考虑到本国经济的严峻性,在经济过后的一段期间内施行产业政策优先于竞争政策是必要的。当然作为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而言,这种产业政策的优先性只能限定在特定的时间内,否则,长期的产业政策将导致竞争活力的衰弱。

(二)冲突协调应当注意的若干事项。

1、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制定问题。

经济危机后采取产业政策优先只能是在特定的期限内。为了在期限过后实现产业政策到竞争政策的转变,也为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减少冲突,有必要在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由各自的主管机构参与政策制定,以期减少冲突。当然,对于既存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冲突,可以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来实现二者的协调。

2、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的机构设置。

协调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时,要注意竞争政策的长期稳定性性和产业政策的临时性。产业政策具有阶段性,通常是为了发展特定产业采取的一系列国家援助或优惠政策。竞争政策则是维持市场竞争常态发展需要的竞争环境支撑。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需要从一个更高角度上作出决策。无论是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还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都无力自己协调二者间关系。《反垄断法》第9条规定反垄断委员会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的职责。因此,在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时,反垄断委员会应当列席。

3、政策选择遵循的原则。

竞争中处于产业政策该如何取舍,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正如欧共体法院在判决中宣称“协调这些政策,如果他们之间出现了冲突,那就应当承认,一个政策或者另一个政策有着优先适用的地位。这种优先适用地位应当根据经济情况来决定,这种决定应当具有合理性。”,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优先适用可以对比二者哪个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有统一之处也有冲突的地方,使得两者之间冲突存在协调的可能。常态下,竞争政策优先于产业政策。在全球经济危机这种背景下,采取产业政策优先于竞争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复苏具有重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产业政策的这种优先地位只是非常态下不得为之而为之的手段。

(作者:华侨大学法学院2010级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经济法)

参考文献:

[1] 王晓晔.反垄断法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王晓晔.竞争法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 朱凯.论产业政策与竞争法的冲突与协调.菏泽学院学报.2010(1)

[4] 石俊华.论反垄断法实施后我国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云南社会科学.2009(1)

[5] 韩立余.反垄断法对产业政策的拾遗补缺作用.法学家.2008(1)

篇8

按照安顺市公用企业行政指导约谈会议要求,我公司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传达约谈会议精神;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省工商局《2018年整治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突出问题专项执法方案》、《安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18年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重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近期我公司开展了关于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的自查工作。

经自查,一是公司没有强制或变相强制用户接受其不必要的服务或购买不必要的商品等行为发生;二是没有利用电视信号载波及发送的独占地位,限定用户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三是没有强制收取用户未使用有线电视前约不合理费用等情况发生;四是没有对公司产品的性能、功能、质量、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五是没有利用公司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经自查,我公司无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的违纪违法现象。

下步工作中,安顺市西秀区分公司将强化思想教育,增强法纪意识。组织相关人员认真传达、学习《工商总局关于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突出问题的公告》、《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文件精神和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公司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公司员工的法纪意识。加大监管力度,采取对外公布举报电话,加强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杜绝扰乱市场秩序、损害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事件发生。

特此报告!         

篇9

关键词:二度价格歧视 垄断行业 利润最大化

二度价格歧视原理阐述

价格歧视理论近年来受到了普遍关注,并在垄断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价格歧视就是出售技术上相同的物品,但其售价和边际成本不成比例。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在有着众多竞争对手、竞争激烈的行业里,价格歧视则以各种灵活的形式被广泛的应用。它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其经营目标,也顺应了消费者心理差异,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

二度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把商品的购买量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级,对不同等级的购买量索取不同的价格。二度价格歧视较多的出现在社会公用事业中。以电力公司为例对二度价格歧视作一个简单分析。假定每个家庭对电力的需求是相同的,家庭每月对电力的需求如图1所示:在图1中,D表示需求曲线;P表示价格;Q表示用电量。垄断厂商定价方法如下:当用电量为Q1(或不足Q1时),每千瓦时电的价格为P1;当用电量超过Q1达到Q2或不足Q2时,超过Q1部分的价格为P2;用电量超过Q2部分的价格为P3。如果每个家庭月用电量为Q3,则每个家庭所缴的总电费为f1=P1Q1+P2(Q2-Q1)+P3(Q3-Q2)。f1实际上就是垄断厂商的总收益。如果电力公司只获准收取一种价格,则当用电量为Q3时,每千瓦时电的价格为P3。此时垄断厂商的总收益为厂f2=P3 Q3。记f= f1- f2,则f表示垄断厂商从消费者处获得的消费者剩余,这部分消费者剩余就是垄断厂商因采用二度价格歧视所获得的收益。

垄断竞争中二度价格歧视均衡利润最大化

当前,很多学者已经对寡头垄断情形下的二度价格歧视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但很少涉及对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二度价格歧视实现问题进行讨论。本文将就垄断竞争行业应如何通过使用二度价格歧视原理实现利润最大化问题进行讨论。

假定在线性城市[0,1]两端有厂家1和2,消费者均匀居住在该城市之中,消费者的需求均匀分布在[0,Q]中,Q是消费者的最大需求量,故可视消费者需求均匀分布在长为1,宽为Q的区域。消费者购买两厂商产品的旅行成本为td2,其中d是消费者到厂商的距离,t是单位距离的旅行成本,产品的边际成本为c。

由式(5)知,在旅行成本为二次式的假定下,具有空间差异的厂商竞争导致了产品关于购买量的非线性定价方案。消费者的购买量越大,支付的单价越低,这表明厂商对高需求消费者争夺更加激烈,这些消费者可获得更大的数量折扣,而这一切是竞争引起并通过竞争来实现的。

由于两厂商都知道一旦他们关于市场需求的划分确定,则他们的均衡价格及相应均衡利润也确定了。换句话说,要获得最大均衡利润,就只有Qi。由于对消费者需求量划分越细,厂家则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从而增加利润。如果两厂商对市场需求的划分是交叉的,则由此可以产生一个更细的划分,从而双方都将选择这个更细的划分。因而,在这种竞争中最终会产生一个关于市场需求相同的划分。可见前面关于市场需求有相同划分的假设是合理的。

由于这里两厂商有相同的利润函数,故对厂商1最优的划分对厂商2也是最优的。以厂商1为例进行分析。

将式(5)代入式(3),厂商1的利润函数为:

式中Qn=Q。由于价格歧视函数P(Q)在Q=0处不连续(Q=0为P(Q)的第二类间断点),上述最大化问题无解。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任取Q0>0,在Q≥Q0的范围内实施价格歧视。因Q0可以取得任意小,完全可以把[Q0,Qn\]内的价格歧视作为在(0,Qn]上的价格歧视。因此可以认为上述收益最大化问题是有解的。

事实上,上述两个条件具有一般性,只要竞争使厂商的价格歧视函数为非线性函数,则两条件是厂商进行市场分类必须满足的。

垄断竞争中二度价格歧视利润最大化条件的推广

假设竞争厂商的价格歧视函数为P=F(Q),F(Q)为非线性函数。假定F(Q)为连续可导函数,进一步假设F(Q)严格递减,即f ′(Q)0,即价格需求曲线凸向原点。令F(x) = f (x)+c,c是产品边际成本,则f(x)具有F(x)的上述全部特征。

同样,对于非线性二度价格歧视的市场需求最优化分析不一定存在。当 f (Q)在Q=0处不连续(Q=0为 f (Q)的第二类间断点)时,最优划分就不存在,解决的办法是任取Q0>0,在Q≥Q0范围实施划分。

因为Q0可以取得任意小,完全可以用在[Q0,Qn]内的价格歧视作为(0,Qn]上的价格歧视。另外,从实际上看,任何商品总是成单位销售的,只不过单位可以更小,但不至于为0。比如香烟,有人成箱购买,有人成条购买,有人也许购买数包或一包,还可能有消费者因某种缘故以支为单位购买,但不会有比支更小的单位了。因而在(Q0,Qn]内求解是有实际意义的。由此可以认为,市场的最优划分总是存在的。

此时竞争厂商1(对于厂商2讨论完全相类似)的利润函数为:

因此,在最优解存在的条件下,市场最优划分点可由上式解出,厂商关于市场需求最优划分必须满足0

如果竞争使价格歧视f (Q)函数满足:f (Q)连续可导,f (Q)严格递减,f ″(Q)Q2-Q1>…>Qn-Qn-1>0,而市场最优划分区间是递减的。

因此,竞争中均衡价格歧视函数使消费者得到数量折扣。竞争厂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竞争厂商市场需求最优划分区间长度可以是递增的,也可以是递减的,这取决于价格歧视函数是凸向原点还是愈向无穷远处。

二度价格歧视原理的使用限制及实施措施

(一)使用限制

市场可以细分为不同需求弹性的消费者群体。该种细分能够达到市场内部最大同一性和细分市场之间的最大差别性的统一,只有如此,使用不同的策略才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细分市场之间不存在套利活动。如果套利成本小于价格差时,套利者就可能从一细分市场中以低价购买转向另一实行高价的细分市场转卖,从而使价格歧视成为投机者的空子。二度价格歧视的应用应考虑法律的限制:不能影响正当的竞争,其价格必须明码标价,并不构成暴利、价格欺骗或变相涨价。消费者不至于对二度价格歧视产生反感:当价格差别过大时,过多的支出并不能完全从心理满足上得到弥补。高价已超出弹性小的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时,就会抵制购买从而使价格歧视无效。

(二)实施措施

按地理位置不同,定以不同价格。在地区消费习惯、收人水平有较大差别时,可以使用。该种方式应充分考虑跨地区的套利成本。尤其是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随着运输成本的减少,以及大多数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减少的情况下,价格歧视应该慎重。

按时间来划分。根据该商品或劳务的需求弹性变化具有时间性、周期性的特点,可根据一天的不同时间、一年的不同月份或淡季、旺季来制定不同的价格。因为服务业的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但劳务不可贮存的特点,使套利成为不可能。因此,服务业在实行价格歧视时可不受这些限制。

以购买数量为划分标准。这种方式常用于可以计量购买或消费量的行业。如水、煤、气、电等行业。该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消费者由自身需求弹性不同而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价格,企业不需细分;套利是不易发生的,消费者可以团结起来谋求折扣,这并不会造成企业的损失;对所有的消费者提供同样的价格结构,不会引起法律问题。

以优惠券的形式给予消费者以折扣。这种方式很常用。通过在报刊、杂志上印优惠券,吸引收入水平低、对价格敏感的人去收集、享有低于市场价格的优惠。

根据消费者的特点来区分。按年龄划分,如对儿童、学生、老年人收取特别入场费,按收入和教育来划分,如在电影、报纸、杂志订阅费、健康保险、餐馆等行业对学生实行特别价格;按职业划分,如对教师的折扣书价,对各级官员的优惠保险率,按是否是成员划分,如对图书馆、俱乐部和购买组织的成员的折扣等。

当不能以时间、地理位置等方式将市场区分开来时,可以用非价格歧视的手段来支持价格歧视。

二度价格歧视策略的运用使众多商家走出了单纯降价的“价格大战”的误区,成为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所采用的更灵活、更主动的营销策略。二度价格歧视的运用也不再仅仅是企业短期内或临时性使用的战术,而使之成为更长期性、制度化、科学化的营销战略。二度价格歧视的运用也不单单是企业采用的唯一策略,而成为与其它营销策略相配合使用的营销组合。

参考文献:

1.高扬.价格歧视原理分析及其在竞争行业中的运用.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1998

2.唐小我.二度价格歧视情形下垄断厂商收益最大化条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J],1997

篇10

关键词:个人信用支付;寡头垄断;改善策略

一、引言

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端的快速渗透,带动了电商平台的发展,并且带动着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萌起。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在2014年之后纷纷推出了个人信用支付产品,改变了大众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各大电商平台个人信用支付产品比较如表1所示。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网购成为了很多消费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针对“月光族”、“学生党”、“剁手党”来说,这种新的消费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消费习惯。2014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将网络购物与信用支付联系在一起,推出线上信用消费服务“蚂蚁花呗”,具体额度是芝麻信用根据用户平时在电商平台的消费情况进行评分给予用户一定的数额。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蚂蚁花呗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6年2月23日,蚂蚁花呗接入支付宝实名关系链及相关数据,根据用户好友圈信用质量、还款意愿、支付宝好友数量等因素为用户提升额度,人均提额幅度超过15%。

作为个人信用支付产品,很多用户对其使用持观望态度。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个人信用支付产品的发展前景,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总结消费者对其接受程度以及使用影响因素。以蚂蚁花呗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发展现状。

二、相关概念

(一)个人信用支付

从2014年以来,各大电商平台陆续利用其掌握的客户信息以及零售优势开始为用户提供个人信用支付这一互联网金融服务。其中以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唯品花为代表的产品进行得如火如荼。蚂蚁花呗等产品可以统称为“虚拟信用卡”,与商业银行的信用卡有所不同的是,这种互联网个人信用服务不涉及现金业务。从本质出发,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是满足用户赊购消费,信用支付行为不再局限于银联信用卡。个人信用支付产品的理念是“先消费在付款”,用户既可以选择一次性付款也可以选择分期付款。

(二)垄断竞争市场

目前,发展稳健的个人信用支付产品有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唯品花等,这也与消费者日常网络使用的电商平台有关。这在经济学中成为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则是指存在产品差别的、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的市场结构,它是企业间垄断与竞争关系的常态。垄断竞争市场是由于产品的差别化引起的,既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化偏好。垄断竞争行业中,创新战略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关键。有学者从产品、市场、顾客、价格、文化、广告、创新主题七个方面对企业创新战略进行总结(刘黎清,2002)。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在微信、QQ等渠道发放问卷链接,共收集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59份。问卷最前面有对“蚂蚁花呗”使用的基本介绍;同时,问卷收集过程符合随机抽样要求。

(二)数据分析

问卷数据显示,蚂蚁花呗在259名被调查对象中的知晓度是82.1%,同时使用用户数量占比为64.1%。两个占比的差额说明蚂蚁花呗存在高的知晓度,但是大众对其的使用次数仍有待提高。

通过图1可以看出,关于消费者是否使用“蚂蚁花呗”原因的调查中,能够解决暂时的支付困难、更容易操作是用户使用的主要原因;了解程度低、对花呗不信任、产生使用依赖是用户不使用主要原因。消费者的消费观也会影响其是否会超前消费。在对受访者进行调查时,其中47.5%的受访者没有超前消费的习惯。

(三)因子分析

本文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整体KMO值=0.930,适合做因子分析(如图2所示)。

本文共提取4个因子,能够解释所有变量总方差的77.693%,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

通过对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4个因子进行命名(如表3所示),第一因子为蚂蚁花呗的特性(信赖支付宝而产生的连锁效应、使用蚂蚁花呗的方便快捷、购物节的影响、购物款的大小、可用资金的多少、花呗和信用卡性质相似),第二个因子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竞争对手的影响、舆论新闻报道、安全问题、超前消费的习惯),第三个因子为外部环境的影响(对花呗产生依赖、周边朋友的影响),第四个因子可以总结为花呗的使用(有花呗引起的信用问题)。这四个因子影响消费者使用蚂蚁花呗,具体的影响权重由于文章模型需进一步改进,本文暂不描述。

四、个人信用支付产品――蚂蚁花呗改善措施

(一)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对于各行各业的企业来说都是必要的,做到各个方面的风险管理可以使一些潜在的风险损失得到控制。蚂蚁花呗由于属于虚拟产品,因而在产品自身和其用户使用两个方面做好风险管理。

1. 产品风险管理

电子商务平台个人信用支付的劣势在于和互联网相联系,必然会使用到移动通讯设备。由于手机被盗、木马病毒的侵入等原因使资产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蚂蚁花呗要通过提高软件技术来使其安全性能得到改善。

2. 用户风险管理

蚂蚁花呗需针对其用户进行准确精准的风险控制,使企业的金融资产运转得以维持,客户风险管理的控制可以降低自身的坏账损失。对每一名蚂蚁花呗申请者进行提取大数据库或者云数据进行分析其潜在风险存在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恶意申请的可能。

(二)营销推广管理

1. 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

蚂蚁花呗的主要用户集中在学生党等收入欠稳定的年轻人。现在是信息时代,阿里集团要利用好这样的属性,充分利用信息媒体这样的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如微信、QQ等社交渠道和搜狐、网易等新闻媒体。利用恰当的媒体信息的传播打开更多的消费者市场,增加蚂蚁花呗的用户数量,提高蚂蚁花呗用户的忠诚度。

2. 根据目标客户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蚂蚁花呗在不超过额度的范围内可以随时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所以会得到经常网购的消费者的青睐。还有收入不稳定的用户,蚂蚁花呗可以满足他们日常购物需求。针对“剁手党”来说,需要强调蚂蚁花呗使用的方便快捷,能够随时随地的满足需要;针对年轻的用户来说,要强调其稳定安全。

3. 针对不同性别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性别不同其对于消费购物的观点存在差异,女性消费者比较偏向于感性消费,而男性消费者倾向于理性消费。蚂蚁花呗要根据不同的性别诉求制定二者都可以接受的营销策略。

(三)使用用户管理

目前蚂蚁花呗的发展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现在使用个人信用产品的用户存在逾期不还款的现象、网站套现等不法现象。针对用户恶意的逾期不还款的现象,蚂蚁花呗应强化实施处罚制度,优化追款方式。完善自身征信数据库的建设,降低恶意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四)提升信用评价水平

蚂蚁微贷平台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价时可以参考各银行对于信用卡申请者评价时采用的方法。京东白条的申请程序是值得借鉴的,普通白条的申请数额每天有所控制;校园白条的申请则会需要其内部职工对申请者进行面对面的核准。这些都是蚂蚁微贷在对其用户进行信用评比决定花呗额度时可以参考学习的,前期举措会使蚂蚁花呗准确地把握用户的信用分值。

五、结论

目前,蚂蚁花呗这样的个人信用支付方式的萌起一定程度上激起了电商平台用户的购买欲望,改变了他们的消费方式――赊购行为。本文针对蚂蚁花呗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总结出其使用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措施。

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分析发现目前蚂蚁花呗被消费者知晓以及被使用的比率不高,这就意味着蚂蚁花呗需要在后期运转中多进行宣传推广;进一步通过因子分析中总结出影响消费者使用蚂蚁花呗的主要因素,进而蚂蚁平台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最后一部分针对蚂蚁花呗提出针对性地改善措施。与此同时,其他电商平台的个人信用支付产品也需要从风险管理、营销管理、用户消费、信用评价等方面对产品或相关服务进行改善,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陈惠民,汪禄坤.我国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的应用探讨[J].时代金融,2015(12).

[1]郝柳君,荣茜.个人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蚂蚁花呗为例[J].时代金融,2016(36).

[2]焦乐柯,刘雅婧,邓秀芳.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蚂蚁花呗为例[J].企业导报,2016(13).

[3]李婧华.网上购物典型支付模式分析――以支付为例[J].中国商界,2010(12).

[4]刘黎清.垄断竞争市场与企业的创新战略[J].科学管理研究,2002(04).

[5]杨力俊,乞建勋,谭忠富,刘严.寡头垄断市场中不同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力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5(01).

[6]叶文涛,马春芬.电商平台个人信用支付产品的风险防范[J].互联网金融,2015(10).

[7]郑爽.支付宝“花呗”产品套现漏洞分析及监管建议[J].支付创新,2015(10).

[8]付自强.银行电商平台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