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态范文
时间:2023-03-20 12:2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零售业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105-03
一、零售业态的演变
纵观零售业态的发展史,从农业社会的集贸市场到工业社会的百货商店(Department store)再到后工业社会的“新业态”――超级市场(Supermarket)、“大卖场”(hypermarket)、销品茂(shopping mall)等等,可以看出零售业态的发展和提升的历史过程就是业态与人的消费行为、消费需求,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单体到复合体、由单纯买卖到多功能化,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
我国零售业态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零售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也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轨迹。我国零售业在长期激烈的竞争与实践的过程中变得日益成熟的同时,又锐意变革,不断创新。一方面,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以满足人们日益更新的需求,某些新兴业态的出现,跨越了资本主义商业革命一百多年的历程;同时,传统零售业态也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并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形成了目前的传统零售业态与新型业态共争共存的格局,并出现新老业态经营模式相互融合的现象。
二、南京市零售业现状
古都南京地处“长三角”都市圈,其零售业态呈多样化、现代化、差异化、细分化的发展格局,而且规模效应明显。传统业态不断向规范化、现代化发展,是南京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呈现出多业态差异化共存共荣的格局。市场需求的多层次造就了业态的多元化,现存零售业态各具特色,它们通过功能差异性在各自细分市场上生存。
(一)传统百货零售发展稳健,新型业态势头迅猛
传统百货零售业稳步发展。自加入WTO以后,新兴的零售业态迅猛发展,传统的百货店已由过去的第一大业态退居后位。尽管如此,南京百货零售企业在零售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注重以“消费者为本”,大搞特色经营,不断更新,发展稳健,引导并适应了消费者的需求,并有效地拉动了南京的消费品市场。
随着南京作为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地位的日益突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百姓生活联系密切的超级市场获得迅猛发展。专业(卖)店迅速崛起,成为零售市场的主体业态。自2001年五星电器在南京开设第一家专业大卖场,率先走上专业化之路后,汽车、数码、手机、家居建材等行业的专业市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并以其较低的价格、专业的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市场份额。(见下表)
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竞争力不可小视。除了百货店、超市和专业(卖)店等业态以外,折扣店、便利店、网上购物、电视购物、邮购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成为与大型业态并驾齐驱的零售业态。
(二)传统零售业态与新型业态间经营模式的相互渗透
面对竞争不断加剧的零售市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为了降低成本、迎合消费需求,各种零售业态纷纷引进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灵活的经营机制等,同时注重吸收其他业态的经营优势,扩充和完善自身的功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需求,适应新的环境,保持自身的生命力。
1.传统零售业态――百货业的经营呈现专业化、特色化、超市化
南京百货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国际商业的进驻,加剧了南京零售业态的分化。传统的“千店一面”的百货业已没有了生存空间。百货店只有针对自己的目标顾客开展错位经营,形成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如金陵购物中心、金鹰国际等突出提供精品化、时尚化商品;而南京新百、中央这样的百货店则主要面向普通的大众消费群。
采用会员制可以说是仓储式商店的一大特色。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百货店也开始借鉴会员制的经营理念。南京较有实力的百货店几乎都推出了“VIP贵宾卡”等,这种卡与会员卡是类似的。它可以帮助零售企业找到潜在的稳定目标客户,以便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同时,现代百货业借鉴了新型业态的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以及开架式的销售方式,极大地方便了顾客。
2.新型业态中出现“百货化”经营
最初我国超市的发展主要是替代了原有副食店、菜市场的功能,目标市场主要是周边的常住居民,这就决定了超市经营的商品基本上以生鲜食品、生活必需品等大众型商品为主体。这种商品结构的差异也是超市与百货店两种业态的重要区别,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超市的出现正在淡化这种差异。综合超市通过增加日用类、穿着类、家电类等商品,使超市的经营品种得到极大丰富,提高了超市的“一站式服务”水平。
在超市呈现“百货化”的同时,专业(卖)店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也变得更加丰富。最初的专业(卖)店提供的一般是某一品牌或某一类的商品,然而随着“一次性购足”消费方式的兴起,专业(卖)店提供的服务也更加“百货化”、系列化。如现在的建材市场、家居市场、汽车百货店等专业店在提供相关产品的同时也提供配套的系列商品和服务,这在有限的空间内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和满足感。这些变化在适应消费者高效率购物需求的同时,也给专业店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传统零售业态与新型业态融合趋势的探索
纵观国内外零售业的发展历程,由零售学中经典的零售业结构演变理论,如“零售之轮理论”(wheel of retailing hypothesis)、自然选择理论(natural selection theory)等,可知零售业态的演化是经济、人口、社会、文化、法律及技术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历史的不同时点必然地、内在地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零售业态产生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作为WTO成员,我国的零售业正逐步融入国际市场,影响零售业发展的因素不断变化,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随着南京城市的发展,长三角“都市圈”的建立等,这一系列因素正在催生零售业态新的革命。同时,“成熟”业态也会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进行自我调节与创新。
(一)零售业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零售业态演变史说明各种业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先后有序、融合变异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第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是一切零售业态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中国已全面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多中心城市正成为大都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在城市化过程中,为避免城镇在功能上过多依赖主城,充分发挥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市政府在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除完善主城中心体系外,在新市区及周边县、镇培育次区域商业中心,合理布局不同零售业态,优势互补。随着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新的居住聚集地逐渐形成,如江宁、江北、城东等,这为商业网点的扩张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走了市中心商业区的部分商机。自2004年底,中国零售市场已全面对外开放,零售业的竞争正日益国际化,城市人、城市家庭的生活消费理念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新的消费模式、商业模式也将不断涌现。
第二,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的变化是业态蜕变的先导。业态变革总是对应于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需求的变化而发生的。各种业态分别代表着满足不同性质的消费需求的经营方式。2005年,南京人均GDP已达5 000美元,按照经验,南京将迎来“汽车社会”。从2005年南京批零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情况看,由于汽车消费的高速发展,以及住宅消费的持续升温等因素,耐用品、大宗商品的销售同比增长过半,这些消费热点又促使相应消费场所的出现。与此同时,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走低,这激发了消费者对消费品更新换代的欲望,城市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高档次、时尚化、便捷性、休闲性。
第三,技术进步促进了零售业态的生成与发展。纵观世界零售业的历史,可以发现各种业态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受技术的影响。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业态的成型,从而也加速了业态模式经验的运用和推广。据统计,至2005年末南京市404个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销售时点管理系统的应用率为13.1%,营销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率为8.4%,这些数据较2003年都有明显上升。这表明先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南京零售市场的繁荣。
第四,社会文明与社会发展促进了零售业态的竞争、组合和更迭。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刺激着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期望。现今,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追求购物的便捷、服务的周到,以及更为宽松的心理空间与人际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购物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功能性活动。
第五,城市交通条件影响业态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改变城市购买力的分布。便捷的交通一方面可以有效疏散中心区的人流和物流,同时也为超市、大卖场等大型业态布局在郊区提供了条件。延伸至郊区的快速通道的建设,以及过长江隧道的即将通行等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愿意居住“郊区化”,从而带动消费市场的“郊区化”,进而催生相应的零售业态。
(二)传统零售业态与新型业态“共争共荣”的趋势分析
目前,南京地区的零售业呈多种业态共争共存的局面。只有多种业态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构,呈现出各自的特色,承担不同的功能,形成对立的统一体,才能保持共争共荣的局面。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环境正起着革命性的变化,零售价值也有了新的内容:尊重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满足和超越消费者的期望而非基本需求,高效地将消费者的“零售经历”个性化,积极领导社区发展而不局限于参与。这是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路标。新老业态在追求各自经营特色的同时,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互借鉴融合,不断创新,以使业态间的功能互补性得以有效发挥,实现“共争共荣”。
1.现存主要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由零售业态的影响因素可知,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享受型、便捷型的生活消费方式。为了维持自身在零售行业中的地位,传统业态百货店将会更多地吸收相对新型的业态的经营理念,向细分化、精品化方向发展,逐步调整自己的商品定位。同时,百货店也会突出自己的服务优势、文化特色,迎合特定目标群的品味。
面对新型业态强有力的竞争,百货业借鉴新型业态的连锁经营模式扩大市场,优选全球资源。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中有多家零售企业都是主要以百货连锁挺进连锁百强的。如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第6位)、江苏文峰大世界连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第21位)等。南京中央商场也已制定了五年发展计划,发展连锁30家,以实现百货店的跨地区经营。有实力的百货店还会顺应潮流开展网上业务,并进入城市的次商业中心。这样即能促进传统百货业态的发展,又能满足次级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并缓解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更能促进南京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型业态通过“非人的技术”取代了“人的技术”,逐步成就了自己的绝对地位,同时在商业运作过程中也吸取传统商业文化中的“情感买卖”,为顾客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商品和信息服务。随着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大型综合超市、卖场、便利店等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如南京苏果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了连锁超市巨头。同时,房市、车市的繁荣,使得相应的专业店在城市还会有长足发展,同时专业(卖)店将进一步向个性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各色精品(名品)专卖店将不断呈现,并向一些大型高档商业设施进驻。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更新,零售业态将会相应地蜕变、革新,更加的人性化、现代化。
2.传统业态与新型业态间的功能互补性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业态的产生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每种业态都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存在价值。任何零售企业的业态本身都是市场行为与企业行为的结果,正如零售理论所认为,它是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客观需要而出现的,各业态之间是一种功能互补、相互依托的关系。
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处在向“休闲型消费”过渡的阶段,随着南京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推进,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地铁、过江隧道、轻轨等快速通道的出现,以及“汽车社会”的到来,南京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南京市和周边城市之间将几乎没有了空间距离。南京的城市发展将进入长三角“都市圈”和“大都市带”的新阶段,而原有的零售业态似乎很难辐射到新的城市空间范围。这就给集购物、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融合多种商业业态的大型商业设施,如销品茂、购物中心等创造了发展机遇。如江苏红太阳集团就将在南京江北打造“华东Mall”。
篇2
关键词:上海 零售业 业态结构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发展史,总体来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并且正在酝酿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第四次零售业变革。引发四次变革的主要标志均以某一新型业态的出现为表征。每次变革都对零售业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的零售业虽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几十年内西方国家已出现的零售业态几乎都能在国内找到模型。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零售业的发展和创新是迅猛的。本文在总结上海零售业态发展的基础上,就加入WTO以后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与创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上海零售业的业态结构
上海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显示(1),2001年末本市商业零售企业共计43237家,其中采用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和连锁店这四种业态的企业有7698家,占总数的17.80%。
业态的行业特性
一种业态的形成在于这种业态有着区别于其他业态的明显特征,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主流商品上。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标准,零售业包括行业。由于各行业涉及产品的特性以及顾客对其的需求偏好各不相同,不同行业在业态的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百货商店作为传统的零售业态具有商品品种齐全、购物环境舒适的特点。采用百货商店业态的行业主要是日用百货业和纺织品、服装鞋帽业,其中日用百货业的比例将近一半。超级市场具有开架式销售,价格低廉,选址面向居民区的特点。采用超级市场业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日用百货业和食品、饮料、烟草业这两个行业。专业店的产品往往是同一品牌或同一类型,产品品种单一,集中程度高。采用专业店业态的行业主要是五金、交电化工业和其他零售业。采用连锁店业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和烟草业以及日用百货业,两者分别占连锁店总数的一半和1/4。
业态布局
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业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由于各地区先天资源禀赋不同,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各有侧重,在经济发展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得零售业态的布局表现出显著的地区特性。
黄浦区拥有162家百货商店,居各区县之首;浦东新区则以147家紧随其后;虹口、杨浦和普陀区也都在百家以上。这五个区的百货商店总数占全市的45.27%。除青浦区、崇明县和奉贤区特别少以外,其余各市区略比郊县多一些,分布基本较为平均。超级市场主要集中于闵行区、普陀区和浦东新区,共占全市超级市场的34.74%。另外杨浦区、长宁区、徐汇区和宝山区也占到23.47%,其余各区县则相对较少。其中崇明县只有一家超级市场。专业店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普陀区、黄浦区和长宁区,占全市专业店的34.59%。其余各区县的专业店数量分布较平均,所占比例都不大,金山区和崇明县的数量相对较少。连锁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普陀区、南汇区和浦东新区,共占全市连锁店总数的47.14%。其余各区县的分布数量则相对比较平均。
业态的资本类型
零售企业的经营规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方的资本实力,目前上海市零售企业的各类资本类型中,集体和私营企业的平均实收资本较低,国有和其他内资的平均实收资本是前者的3至6倍,外资(包括港澳台)则更高,平均实收资本是国有企业近10倍。不同业态的资本类型同样呈现显著差异。
百货店和连锁店的各种资本的比例大致相同。集体和私营的比重较高,均在30%以上;国有和其他内资也都占到10%左右;外资(包括港澳台)的零售企业数比例很低,尤其是连锁店分别只有0.1%。专业店的资本类型则以私营企业为主,占总数的58.46%,国有、集体和其他内资也都在10%左右,外资的比例也很低。超级市场的资本类型主要是其他内资和私营,两者共占73.24%;国有和集体也都在10%左右;虽然外资的比例同样很低,但是超级市场是四种业态中外资投资比例最高的。
上海零售业态的发展特点
零售业态的演进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引起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质的变化,从而促使新业态的出现推进零售业态的变革。我国的零售业起步较晚,各种业态并不是按经济发展阶段依次进入的,大量新型业态几乎同时出现在市场上。所以上海零售业态的发展并不完全遵循世界零售业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呈现出独有的中国特色。
新型业态的导入没有阶段性
从国际零售业发展史看,在19世纪中期之前还没有业态的区别,基本上都是小型零售店铺。1852年,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西尔斯百货商店,1930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市场。20世纪50年代,超级市场大量增加;60年代出现了折扣商店、便利店、连续店,特别是扩大了低价出售的连锁商店; 80年代流通领域的电子计算技术的普通应用;90年代以后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流通领域商品销售自动化、信息化、流通标准化、商品选配自动化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这都标志着新的零售业态形式产生的速度不断加快。
业态定位空心化,内、外资经营状况差距显著
现代零售业态的变迁并不仅仅是指业态形式的变化,而是市场细分及营销组合不断调整的结果。然而近十年上海新型业态的导入基本上是在形式上的“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从本质上针对新业态面向的特定客户群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
外资(包括港澳台)零售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比例很低,但是其平均经营规模和销售状况都明显优于内资零售企业。目前,外资零售商的进入主要凭借资本和管理技术上的优势,一旦完成“本土化”的战略转变,国内超市的本土优势就荡然无存,如果不及时进行科学定位,随着加入WTO进程的推进,对外资限制的逐步减退,内资零售企业将遭受重大打击。
业态布局的区域差异显著
根据全市各区县业态分布数据,综合人均零售企业数和单位面积零售企业数,并采用重心法、最短距离法和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把19个区县大致分成如下三类:
市中心区域商业发展成熟,商业网点聚集,是零售业最先发展的地区。而郊区各区县的零售业水平普遍较低,各种业态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范围的不断外延,新兴星火城在市郊的不断涌现,当地的消费水平和需求也会随之不断的发生变化,现有业态的布局必须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合理规划,适当发展。
零售业态结构的发展趋势
业态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关键在于如何形成一个合理的业态结构,使各种业态得以发挥其自身的特色,在市场环境下承担起各自的功能,产生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的发展变化,零售业态也随之变化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提高规模效益,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是在同一母体企业领导下通过集中采购、分散经营,其本质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零售业,实现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目前,连锁经营方式涉及的行业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服务业,连锁经营活动趋于国际化。这一具有突出规模效益的业态将成为零售业态结构中的主体。
优化更新传统百货业,突出经营特色
在现代零售业态尚未形成主流的形势下,传统的零售业态百货商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传统百货业必须按照现代化特色进行更新改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竞争的压力下,重新确定差别化竞争战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商品附加值,以丰富时尚的商品、舒适优良的购物环境、优质的服务等竞争策略立足于市场。
实行专业化经营
专业店是目前各类业态中数量最多的,大多数专业商店为中小型私营零售企业。这类企业实行专业化经营目的在于有效发挥自身潜力,实现高效化。同时,这部分零售企业也在走连锁化的道路,保证在灵活优越性的同时,也能取得规模效益。
积极推进无店铺销售方式,发展电子商务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逐步完善,网络化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借鉴国外的成功发展经验来看,在美国,90年代中期无店铺销售方式的销售额仅占零售总额的10%,从1990年到1998年无店铺销售总额由456亿美元增长到794亿美元,增长了75%,速度远远高于其他零售方式。从美国90年代以来无店铺销售方式的惊人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当网上购物这一消费概念被逐渐接受后,随着电子商务资金技术平台的建设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无店铺销售将引发又一次零售业的变革。
零售业态合理变迁的应对措施
面对入世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就零售业态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充分的准备。
提高零售业态的市场适应能力
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必须遵循WTO框架下的三个基本原则:透明度,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这三项原则要求各成员国企业间的竞争是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零售业态必须首先提高市场适应能力才能具备竞争优势。市场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业态要素组合的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企业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业态,也不能超前转换业态。
实现零售业态结构的合理化
入世以后,零售业态结构受到的冲击,新型业态要大于传统业态。对不同的业态应该实施差异化策略。可以通过两条基本途径实现零售业态结构的合理化:一是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二是靠国家的宏观政策的调节。
实施积极的业态组织政策,进行业态战略布局创新
建立既具规模又富活力的竞争机制是优化业态环境的基础。目前政府在制定行业组织政策时,应以避免恶性竞争,追求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一方面,通过优势兼并劣势,提高市场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实施联合与重组,整合优势资源,减少内部摩擦,实现有效竞争。
加快各种业态的分化、重组,将零售业态结构调整引向深入
多业态混合经营成为大型零售企业的一种成长方式。通过各种业态的不同运作特点从不同角度满足顾客需要,为其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企业必须在强化单业态经营的基础上,发挥不同业态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在业态组合时,尽量选择目标顾客接近的业态,从而使各业态得以相互呼应充分展示出企业整体的目标顾客定位。
参考资料:
1.方虹,流通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及其调整[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第2期
2.王德章、王艳红,影响零售业态选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J],商业研究,2001,(7)
3.李怀政、仲向平、鲍观明,加入WTO后中国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1,(10)
篇3
一、时尚店出现的客观基础
顾名思义,时尚店是指经营时尚商品的店铺。时尚商品是指具有新潮、时髦和流行等特点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对时尚的心理需求。从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一种零售业态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客观基础的,时尚店也是如此。时尚店出现的客观基础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消费方面存在对时尚商品的需求,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在消费需求方面追求新颖、时尚已形成趋势;第二,在生产方面时尚商品非常丰富,不断推陈出新,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这样在客观上就需要有一个连接时尚商品消费和生产的载体,这个载体之一就是时尚店,时尚店应运而生,如北京的“三点三”时尚店,长春的“美临”时尚店等。时尚店的出现顺应了消费需求的发展,为零售业态的发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时尚店的选址
时尚店的店址选择至关重要,因为时尚店的商圈较大,其目标顾客可以来自所在城市的任何角落,所以在进行店址具体选择时应以便利消费者购买、能够为经营者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原则。因而时尚店的店址要选在城市中心的闹市区或是繁华的商业区,最好选在城市中知名度高、商业相对集中的商业街,因为这一地段属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客流集中,也是时尚店的主要目标顾客――年轻人喜欢光顾的地方。实践证明,离开这些地段开办时尚店很难成功。目前,在一些城市中,有的时尚店选在大型批发市场内但规模较小,属于专卖性质的时尚店;也有的百货店逐步向时尚店转变,划出一定的区域经营时尚商品,尽管这两类经营时尚商品的场所选址较好,但不如单体时尚店更能突出经营特色。总之,时尚店的选址时要综合分析所选地点区位条件,以能吸引、方便时尚商品的目标顾客和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为前提。
三、时尚店的目标顾客
时尚商品的特点决定了时尚店的目标顾客应该定位在18岁以上、35岁以下有经济收入的年轻人,特别是追求个性和独立的年轻女性“上班族”群体是时尚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在消费需求方面具有富于幻想、渴求新知、追随时代潮流的特征,这些需求特征反映在消费需求方面就是追求新颖、时尚,追赶乃至领导消费潮流。另外,这些人追求个性独立,希望形成完善的个性形象,因而非常喜欢个性化的时尚商品,力求在消费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总之,这一群体所具有的追求时尚与新颖、表现和追求个性的消费心理,决定了她们是时尚商品的尝试者和追求者,成为时尚商品的主要目标顾客。此外,部分有经济条件的大学生和中学生也是时尚商品的消费群体。因此,时尚商品的目标顾客以有经济收入的年轻女性为主,时尚店的经营管理要围绕这些目标顾客来进行,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四、时尚店的规模
时尚店以年轻人为销售对象,其规模取决于经营品种多少。时尚店的规模一般大于专卖店但小于百货店,营业面积在2000~3000平方米左右为宜,特大城市的时尚店营业面积可在5000~10000平方米左右。实践证明,时尚店的营业面积过小不能满足经营业户展示时尚商品的要求,而且卖场显得拥挤;过大则会因为时尚商品无过多品种经营,或者显得空虚,给人以单薄稀少的感觉,或者重复经营,这些都会影响经营效果。因此,时尚店的规模要在确定经营品种以及对客流量进行调查预测的基础上来确定,不能盲目追求规模,避免造成损失和浪费。
五、时尚店的商品结构
时尚店的商品经营结构在品种上以非著名品牌的服饰、鞋帽、皮具和饰品为主,这些商品时尚性强,式样、款式变化快,往往具有新、奇、特的特点,是青年人喜爱的时尚商品。也有的时尚店经营化妆品,但化妆品时尚性不强,而且消费者看重的是品牌,因此效益不好,应当引以为鉴。
时尚店在经营商品档次上以中档商品为主。但要根据所要服务得目标顾客来确定。如果以学生为主要目标顾客,则以低档为主;如果以上班族为主,则以中档为主。在价格上要同商品的档次和目标顾客的消费水平相适应。以服饰为例,价格有几十元的、几百元的,也有上千元的,但百元左右的时尚商品销路相对好些。
时尚店的内部以精品屋的布局为主。在装修上,时尚店要有自己的特色,以明快、紧凑为主题,经营业户可根据经营的商品的特点进行装修和陈列。
六、时尚店的经营管理
时尚店的经营以出租摊位为主,摊主(业户)独立经营独家的时尚商品品牌或自有品牌,因而招商工作非常关键。时尚店的招商工作必须在广告宣传的基础上进行。广告宣传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向社会告之有经营能力的业户租赁进店,二是向目标顾客告之时尚店即将营业。广告媒体的选择以地方性媒体为主,周期为三个月以上,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时尚店在业户的选择上要慎重,进店业户经营的商品一定要同目标顾客的需求相适应,在这一点上,以宁缺勿滥为原则。在开业初期,以招满业户为出发点。随着经营的发展,逐渐淘汰在产品上不受消费者欢迎、效益不好的业户,引进新的业户,从而保持活力。
篇4
【关键词】 零售业态 大卖场
在我国把零售业态定义为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零售业态的分类主要依据零售业的选址、规模、目标顾客、商品结构、店堂设施、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等确定。目前我国零售业态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有店铺零售业态包括食杂店、百货店、超市、购物中心等17种零售业态。然而零售业态是动态的、发展的概念。随着生产的发展,需求的增长,零售业态也在不断地发展。目前我国出现了新的零售业态——大卖场,这种零售业态的出现对零售业态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 大卖场的含义
大卖场是指营业面积大、经营商品全、功能多的零售业态。大卖场有以下基本特点:
(1)选址:大卖场一般选在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要道,有相应的停车场。(2)商圈与目标顾客:大卖场商圈辐射半径大,辐射半径的大小取决于所在城市的范围的大小,城市范围大则卖场辐射范围大,反之则小。目标顾客以所在城市居民为主,有一批稳定的消费顾客。(3)规模:大卖场的规模较大,是面积最大的零售业态,其营业面积要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否则就不能称为大卖场。(4)商品结构:大卖场的商品结构囊括家电、家具、建材、食品、百货、服装、鞋帽、文化等几十万种商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项消费需求。(5)商品售卖方式:柜台式售卖和自选式售卖相结合,店铺出租和卖场自营相结合。(6)服务功能:大卖场的环境一般是明亮整洁,设有较大的停车场,并具有举办各种展会得天独厚的规模优势,这也是大卖场独特的一面。(7)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程度较高,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
在吉林省长春市,大卖场的典型是欧亚卖场,欧亚卖场目前已经拥有四十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其中包括五万平方米的展会场地,设有十大休闲购物商场,经营家电、家具、建材、食品、百货、服装、鞋帽、文化等四十万种商品,并具有举办各种展会得天独厚的规模优势。欧亚卖场停车场达十万平方米,场地开阔,道路顺畅,可以同时容纳万台车辆的停泊,动态流量可达五万台次。近年来欧亚卖场成功举办了长春秋季房交会,成功举办了关东古今工艺品观赏收藏文化节,以完善的举办展会的条件和功能、丰富的展会经验,开创商业与会展业互动共赢的先河和新模式,为展商和参观者提供了周到的展会服务。
2 大卖场与购物中心的区别
在有店铺零售业态中,与大卖场最相近的零售业态是购物中心,特别是城郊购物中心。购物中心是多种零售店铺、服务设施集中在由企业有计划地开发、管理运营的一种建筑物内或一个区域内,向消费者提供综合的商业集合体。大卖场就是在购物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零售业态。两者共同之处是规模大、经营商品多、统一运营,因此可以说大卖场是购物中心的延伸。不同之处是大卖场的功能是零售、会展且经营的商品范围广,包括建材、汽车用品等品类。而购物中心的功能只有零售、餐饮和娱乐,大卖场的餐饮和娱乐功能弱化,重视的是零售和会展等功能。购物中心有核心主力店,而大卖场没有设核心主力店(如百货店或超级市场),其商品销售力度是相当的,没有经营特色和经营重点,以全为特点。在经营上,大卖场注重品牌,自营与租赁相结合,购物中心则没有自营,档口和铺面以租赁为主。购物中心与大卖场不仅仅是经营方式的区别,也是不同零售业态的区别之一。长春市另一家大型零售企业“中东大市场”的营业面积也达到10万米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单层、单体、室内购物中心,现已拥有商户6000余家,商品10万余种。具有规模大、品种全,价格廉的优势,但其只能成为购物中心而不是大卖场。可见大卖场与购物中心是不同的零售业态,大卖场是在购物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零售业态。正如大型超市这种零售业态是在超市这种零售业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样。大卖场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态,受到了供应商的关注,也受到了大型厂商的关注,更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3 大卖场产生的条件及发展前景
大卖场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在我国,零售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低,各零售业态之间竞争激烈,顾客的集中度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增强,对零售商的压力也增强。大卖场出现的因素有以下三个:第一个因素是顾客拉动。现代人用于购物的时间大大减少,大卖场对这种变化做出了正向反映,多种商品经营满足了顾客一次性购物的需求。大卖场出现的第二个因素是生产推动。生产力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购物行为,如家庭小汽车的普及促进地处城市郊区的零售业态的发展,城市交通的发展使人们购物更加方便,同时,生产的发展还改变了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促进了零售业态的发展。第三个因素是竞争推动。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现有的零售业态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零售企业为了取得竞争的优势就要对零售业态进行调整,大卖场就是零售业态竞争的结果,这种零售业态更能吸引顾客,使其具有生命力。
篇5
关键词:零售业态 业态演化 双驱因素 趋势特征
零售业态演化是近十多年来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到零售商业的经营方式与消费者购物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对于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现象作了一般性的描述,对演化的趋势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原理与趋势特征,较之于其他学者的发现,更能精准地揭示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动力机制、规律与趋势。
多种业态渐次出现与发展
我国零售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何佳讯、卢泰宏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国营百货商店与供销合作社为主要零售业态。1979-1992年,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个体、私营零售商店得以发展,超市、连锁店出现。1993-2001年,百货商店由盛而衰,连锁店高速发展,超市、大卖场进一步发展。2002年以后为第四阶段,购物中心、连锁店进一步扩张,便利店与网上商城得到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以1992年为界,此前发展缓慢,以后则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货商店、连锁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制会员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和折扣店等多种多样的零售业态。零售业的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革与演化成为许多学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与本世纪初讨论的热门话题。
林勋亮(1998)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零售业态的发展情况,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百货商店大型化;超级市场再度兴起;专业店、便利店连锁经营发展;仓储式商店超前发展;购物中心崭露头角。张素丽(1998)仔细比较分析了百货商店、折扣店、专业店、类型专业店、仓储俱乐部、超级购物中心六种主要零售业态在市场中的表现,提示了零售业态依次发展的趋势。何云、王芳(1999)考察了广州市大型零售业竞争与发展情况,发现大型百货商店独占鳌头的局面被打破,新的业态得以发展,形成多态并举格局。大型国营商店效益下滑,而外资零售业增长较快。方虹(2001)讨论了零售业态的生成机理与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问题,认为零售业态生成演变有其内在规律性,每一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人口、购买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各业态之间也要有合理的比例结构。近年来我国零售业打破业态单一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并呈现四种趋势:突出规模经营效益主题;实行专业化经营;大型仓储商店发展潜力大;无店铺销售方式特别是网上销售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
杨森林(2002)对“无店铺销售将成为零售业的主导”表示怀疑。他认为零售业态结构遵循着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道路,并基本上与社会多元化、多样化、差异化和个体性发展进程同步。每一种新的业态出现后,原先的业态没有被取代,而是与新的业态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业态互补的关系。史锦梅(2003)基本上坚持了消费需求是零售业态发展的先导的主张,她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提出零售业态发展理论的“需求满足论”的新假说,按照这一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的内驱力是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每一个都有其生命周期,但在其衰落后不会完全消失,新的业态产生的起点比旧业态高,能向消费者提供更大的让渡价值,表现为提高的消费层次与质量。我国零售业态依次由乡村杂货店、百货店向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以及未来提供更多顾客让渡价值的业态发展。可见,众多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我国零售商业发展突破了单一业态格局,多种业态渐次出现,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举的态势。
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
一般来讲,各个国家的商业零售业态的演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因而有许多学者提出若干理论假说,以揭示这些规律。在众多的理论假说中,主要有六种假说最为引人注目。美国学者McNair(1958)提出了“零售之轮”假说,认为“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始终驱动新的商业零售业态取代旧的商业业态。丹麦学者Nielen(1966)则提出了“真空地带”假说,他认为零售业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必然将自己的经营范围选择在较少或无人经营的真空地带,从而导致新的零售业态的出现。美国学者Davidson(1976)等人认为零售业态都将历经改革,加速发展、成熟、衰落的生命周期,因而不同业态次第发展。此外,“进化论”引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解释业态发展中的竞争选择机制;“辩证过程论”则借用哲学之辩证规律,认为零售业态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的业态是对旧业态的扬弃。商品结构综合化与专业循环假说认为商品的丰富发展导致了新的零售业态综合化与专业化交替循环发展。
这些理论假说,无疑对欧美经济发达、较早进入商品经济的国家中零售业态的发展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我国零售业在改革开放多年的演进规律。但是,仅仅依据这些假说去认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是不够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商业经济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化相对欧美国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一些外商逐步进入我国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促进我国零售业态的迅猛发展,在短短不到30年时间,就完全打破了单一的业态,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而不象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才依次经历了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与无店铺销售四个大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见图1),以解释零售业态在我国能够快速发展的社会原因与动力机制。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概念模型进一步探索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零售业态发展与演化的最根本的环境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商业流通在“一、二、三、零”的格局中,由国营一、二级批发单位几乎掌握了全部日用品的购销调运,并实行统一渠道、统一价格、统一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打破了原来的统购统销制度,原来由国有批发商业依靠计划指令集中的货源,部分地由工业企业自销,各地区和部门新办的批发企业,大型零售企业兼营批发和个体(私营)经营批发分流。
流通体制的改革,催生了非公有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集体、个体经营的食杂店、便利店与专业店等。有研究表明,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短短几年,就取得明显变化。到1992、1993年,国营商业零售额分别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1.3%与39.7%;集体零售业占27.9%和26.3%;个体(私营)零售业占20.7%与22.6%。零售业已基本形成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格局。1992年,国有商业零售机构、人员分别占3.2%与17.9%;集体占12.2%与30.19%;个体(私营)占84.6%和51.8%。
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1991年,第一家外资零售商日本八佰半进驻深圳;1992年,第一家外资便利店7-11投资上海;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与深圳、珠海等5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零售企业。家乐福是最早进入我国的商业零售巨头,1993年进入,1994年在我国的销售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2月,在我国内地开设42家分店;沃尔玛1996年在深圳开了头两家店,然后东莞、昆明、大连开设了8家店,投资9.05亿元人民币,2003年在我国销售额达到150亿美元。由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手段,在与国内零售企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必然在经营观念、经营业务范围、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等方面带来极大冲击,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领引业态的演化。
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多元化零售业态的产生与发展,而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又提供了现成的学习模板。双因素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改变了我国商业零售竞争结构。首先是商品超市对国营商店的渗透。超市在我国的原始形态是大中型百货商场里设立的自选商场或自选柜台,以及城市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的自选摊位,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得到迅猛发展。1998年,以“超市”命名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超市公司全国就有22家,拥有门店1530个。然后是连锁经营的大发展。1992年,北京诞生了幸福连锁店,它是全国国有零售商业领域的第一家连锁企业;到1995年底,全国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达到400多家,有各种类型的门店6000个。再后是购物中心的攻城掠地。1994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连锁经营会上,购物中心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被正式引入我国。上海港汇商城、北京国茂商城、广州天河城广场、中华广场是国内购物中心的排头兵。进入本世纪,随着上海正大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宁波天一广场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摩尔相继开业,带动全国各地的摩尔热。
双因素共同作用的另一结果是为我国消费者购物提供了自由比较、自由选择的多样化购物场所。1990-1996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市场转型逐步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到1997年,完全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消费交易方式从“供给决定型”转变到“消费决定型”。多种业态竞争态势中,零售企业新业态只要能向顾客提供比对手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就能在竞争中取胜。消费者在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中,尤其是外商进入提供的新型业态或经营方式,迅速学会了改变其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与接受,新的业态逐渐取代旧业态成为零售商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化在两个外在环境因素的驱动下,通过两个中间变量因素的转化,共同作用,形成了特定的演化轨迹。由此不难发现,在零售业态演化过程中,商业企业经济实力、经营的商品品种与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变化是零售业态的演化最基本的因素。即商业零售业态实际上是一种商品或服务达成交易的经营方式,而业态的演化说到底是零售经营方式从企业、商品与顾客三个基本角度出发进行改变的。在企业方面,日益扩大的零售商业投资导致其规模化演化;商品的极大丰富促进了零售商业的进一步专业分工;顾客消费需求与购买准则的改变决定了细分营销成为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正是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一)规模化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决定交易达成的企业因素,不可能像制造企业那样拥有某种独特资源或科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而只能将其资源实力与形象等因素综合地通过业态表现出来,进而提升对顾客的吸引力与信任感,这种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就是规模化。越来越多的投资引导零售企业规模扩张。规模化可以区分为集中规模化(即大型化)与分散规模化(即连锁经营)两种。
(二)大型化
大型化是指各种业态的单体面积在扩大。一方面由于现代商品经济的商品种类和品种的极大丰富,需要较大的店铺面积予以展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也需要较大面积来陈列商品,以建立足够的挑选性和一次购足的能力。大型化的演进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百货店向大型综合百货店演化,购物中心与商业摩尔的出现与发展。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底,上海开设大型综合超市115家,营业面积合计达100万平方米;已建成购物中心36家,实现营业总收入250亿元。
(三)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
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是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另一表现。零售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活动将复杂的商业活动中的商店面积、业态、商品、服务、店名店貌等要素标准化;将采购、送货、销售、经营决策等职能分离,形成专业化;将经营活动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中化;将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商业活动程序化、简单化,最终体现出连锁经营的规模经营经济效益。我国零售企业的连锁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却在几年内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发展一种重要趋势与方向。1990年,我国开始引进连锁店,到1994年上半年,全国连锁企业达到150多家,2500多个店铺。
(四)专业化
差异化营销是大规模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思路。这在零售业态的演化中主要体现为专业化趋势特征。通过专业化,零售商业企业不仅可以集中某类商品采购到品种齐全的商品,而且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与可充分比较选择购买的同类型商品,因而比综合商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明确的购买需要。
专业化的趋势特征首先表现为专业市场的形成。专业市场是指以现货批发交易为主,集中交易某类商品或若干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其次表现为专营店的发展,形成了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专业店,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专卖店,和以专门销售建材、装饰、家居用品为主的家居建材商店。专业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示在由传统百货店演变成的大型百货商场、大卖场通常在业态上要与超市区别开来,往往以经营服装、家居用品为主;而以苏宁、国美等大型电器商场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大型卖场的专业化发展。
(五)细分化
消费者决定型的成交类型是买方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从消费者需求入手建立与发展新型业态是零售业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细分化的趋势特征不同于专业化那样,基于商品的门类来设计与调整零售经营方式,而是以细分顾客购买来设计与发展零售业态,所谓细分化,是指按照购买者所需要的个别产品和/或营销组合,将一个市场分为若干不同的购买者群体,并描述他们的轮廓(Kotler,1999)。细分化首先反映在城市中心商业与社区商业在业态上的差异,中心商业街,无论是大厦的品牌厅房,还是品牌专买店,突出的是品牌系列;而在社区商业的大卖场、超市、百货店,多为大众产品与服务,缺乏品牌色彩。即使是中心商业街,也表现出细分化的特点,例如在上海,南京东路讲繁荣,淮海中路定位时尚,四川北路讲热闹,南京西路讲三高。
又如上海红星眼镜公司年销售1.6亿元,占上海眼镜市场份额的20%,它在淮海路中路红星眼镜公司旗舰店经营的是卡地亚、范思哲、登喜路、古姿等30多种国际一线品牌。在南京东路、四川北路、徐家汇等中心城区新辟出的2020眼镜馆连锁店经营的伊保罗、阿玛尼、毕堡士、蒂安加等世界二线时尚眼镜,锁定阳光青年消费群。在市区郊县及长三角的闹市地段的校园密集的学区及新楼众多的社区,开出以实用镜更多些的专业眼镜店,为学生及中老年提供独到的服务。细分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现为新型百货商场、服装商城也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年龄、性别等因素区分为高档、中档与大众,以及儿童、青年、中老年等不同商场类型。
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作为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在理论上也可以作为衡量零售业态演化的三个基本维度。一些业态如家乐福、人人乐等连锁超市,苏宁、国美等连锁家用电器,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规模化、专业化两个因素;而如西武商场、太平洋百货这一类,则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三个因素。因此,本文与其他学者提出多种趋势的观点不同,认为只要抓住了该三个趋势特征,就可以从理论上较好地认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规律与基本趋势。当然,本文的观点也只是一种归纳与命题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骏阳.零售商业业态发展前景分析[J].上海商业,2007(1)
2.朱连庆.摩尔的演进轨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上海商业,2006(5)
3.俞稚玉.中国的购物中心,融合中创新,变异中发展[J].上海商业,2006(5)
4.汪建成等.中国零售业的环境指数,业态生命周期与业态变迁[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5.韩沌,陈功.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5(9)
6.黄芸飞.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我国零售业的对策[J].上海商业,2004(7)
7.夏春玉,张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解读[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11)
篇6
1、发展迅猛
据中国食品流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进口休闲食品的年销售额已过千亿,并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8年将高达4800亿,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
2、市场介入者增多,毛利随之降低
正因为大家共认的进口食品蓝海的存在,不少具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进口食品零售行业。华润、百佳等规模企业进入该领域,同时电商也在高端进口食品领域发力。市场介入者的增多,必然造成市场价格回归价值。
进口食品零售早期,经营者毛利率可以达到100%,但是这两年,随着加盟连锁高端进口食品店的投资人越来越多,其毛利率降至20%左右。
二、消费市场解析
1、主力消费人群定位
进口食品消费群体从背景资料分析,大致有以下特点:事业和家庭均处于上升通道,对于高品质生活有强烈的追求,有一定的小资情节;文化程度较高以及考虑自身、孩子身心健康因素,对于食品质量及食品安全要求较高;年龄年轻化对于新生事物较容易接受,敢于尝试,注重面子;朋友圈子及通讯沟通广泛,易于形成口碑传播。
商超经营数据同时显示,目前进口食品渐呈大众化趋势,价位并非高不可及,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进口食品的消费群体。
2、渠道品牌忠诚度现状
根据零售商业本身特点以及消费者消费特征,我们将品牌忠诚度分作三个层次进行了测试,即无品牌忠诚度、满意忠诚度、承诺忠诚度(唯一选择)。
检验结果显示,进口食品选购渠道的忠诚度已相当高。拥有唯一选购地点的占比达30%,有几个固定选购地点的占比25%,即有近55%的进口食品消费者有相对稳定的意向选购地点,这也预示着未来新建进口食品店将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去改变目前消费者的购买渠道选择惯性。
三、趋势判断
1、高端百货连带超市大有可为
从诸如麦凯乐超市和华润OLE的经营状况可以看出,此类进口食品业态不论是从市场定位、客层集中度、经营面积、装修档次、经营风险(联营居多)、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合各要素全占据,据麦凯乐管理层反馈,其超市中进口食品销售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未来必将成为进口食品销售的主力阵地。
2、会员制量贩超市以量取胜
以麦德龙和山姆为代表的会员制量贩超市的进口食品销售在越过了品质信任关后,今后将继续其集团采购的优势,以量取胜。以“地大物博”为特色的经营业态是其他业态销售无法憾动的。
3、大众化平价超市差异经营、不温不火
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大众化平价超市中,进口食品销售现状可谓不温不火。以沃尔玛单店年销售额约2个亿计算,其中进口食品所占比例极低,年销售额约几百万。由于客层中低化导致进口食品购买力受限,同时为了保持同会员店的差异化经营,必然导致这类业态的进口食品定位呈平民化差异定位。
4、连锁超市社区化、夹缝生存
如同小型便利店可以在沃尔玛旁边生存一样,进口食品连锁超市以其便利性、快捷性、服务灵活性、社区性等特点可以为自己挣得一小片空间。
但由于其具有先天性不足,如经营成本负担过重(体量小,自营大多现金采购,且无议价优势)、人流受限、辐射有限等问题必然加重其持续扩张经营的风险。
四、小规模连锁专卖店投资警示
近年来不少集团企业及投资人涉足小规模进口食品的连锁专卖店投资,其一般门店面积在百平左右,以社区型辐射服务为主。此类进口食品零售渠道的业态选择风险性更需引起足够的关注。
1、有优势,更有劣势
如前述分析,进口食品连锁经营业态拥有其自身的经营优势,但与会员制高端商超及高端商业连带超市相比也有不可规避的弱点。尤其是采购议价及自营现金流、客流稳定性、辐射性等因素,困扰着进口食品连锁门店经营业态的发展。
早期国内已经有“千之汇”、“百比佳”、“藏宝藏”、“常春藤”等在区域市场建立起一定影响力的连锁品牌,但因为门店较少、分布有局限,至今在国内尚未发展成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品牌,足见其全国性经营拓展的难度。尤其是其他强力竞争业态(会员量贩、高档商业连带超市及电商)的威胁,不得不引起投资方对于竞争环境的警惕。
高端零售企业如麦凯乐、友谊、麦德龙、山姆等都有在未来几年进行商超进口食品的扩容计划;海客乐、乐自然等实力电商,借助几年来的线上销售经验与资源,也在进一步实现线上线下共同经营拓展的远大策略。
2、运营及财务风险警示
有不少投资进口食品连锁的企业,其内部现有产业与零售产业关联性不强,团队的组建有一定难度,且货源采购、运营维护、食品质量控制等环节缺少足够的渠道和经验,客观上加剧了运营阶段的风险。
篇7
[论文摘要] 在农村地区发展连锁零售业态,对改善农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等具有积极的作用。连锁零售企业在农村地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传统购买习惯、商品结构、经营成本等制约因素。要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连锁零售企业应该从引导农民消费习惯入手,在经营管理中,建立适合农村市场的二元连锁模式;并且经营范围、加盟商的选择管理都要从农村市场的实际出发。
在农村发展连锁零售业态是关系政府、企业和农民的重大项目,它不但有助于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也为广大零售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其既能避开大中型城市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也可以发掘农村这个巨大的长尾市场;同时,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的消费质量也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发展连锁零售业态的的理论分析和现实基础
1.理论分析
连锁经营是当今国际零售业的主流经营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商品销售额一般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在美国己达到70%左右。首先,连锁经营的本质是将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原理应用于零售业,通过联合,形成较大的企业规模,从而实现了专业化分工,进而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统一配送,降低物流成本;分散销售,降低销售费用;集中决策,降低管理费用。其次,连锁商店总部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培训人员,筹措资金,从而实现了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商誉等多种资源的共享和有效配置。另外,连锁的各分店具有高度同一性,从商品、价格、服务到店面装潢、店堂布置,到销售策略、服务水平、经营理念都如出一辙,容易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建立商誉,积累无形资产。
连锁零售业态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但目前连锁零售企业集中于大中城市,已经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不断的提高,为连锁零售企业提供了向农村地区发展的机遇。农村零售业走连锁经营的道路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创建和谐社会;有助于提高农村零售业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农村零售业态的竞争力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兴业富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必经之路。
2.现实基础
1995年3月25日,在上海全国连锁经营发展现场座谈会上,李岚清副总理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指示把发展超级市场和连锁经营方式作为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此次会议以后,超级市场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国外几十年发展的道路。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全面开放, 一线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零售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各零售企业面临着全新的生存考验,向农村地区发展成为零售业的重要方向。
随着城市消费市场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要想再扩大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必须进行产业地点转移,寻找新的消费群体,才能拓展消费市场。我国13亿人口,农村人口有9.5亿多,占总人口的73%,农村社会消费零售额占整个零售总额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购买潜力很大的潜在市场。特别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消费者已初步具备与现代零售业相匹配的购买力和消费观念。从以大连为例,2006年大连村人均收入为8434.28元,比上年增加1604.79元,增长24%左右,2006大连农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3756.11元,比上年增加311.85元,增长10%左右。从上述数据可知, 近年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手中资金积蓄增加, 消费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 为零售业进军农村市场提供了经济调节。
二、农村连锁零售业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国内的情况看, 一些大中型连锁经营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发展态势良好。江苏苏果超市是近年来涌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江苏苏果早在1998年4月就开始进军农村市场,注重开拓农村市场,是苏果始终坚持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到2005年苏果60%的网点布局在县及县以下乡镇, 在整个销售规模中, 50%多的市场份额在农村实现。
在大连地区,目前已有金玛、旺客隆等几家连锁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发展特许加盟连锁超市,全市农村地区的连锁店铺已达到110多个,经营范围涵盖食品、日用品、化妆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但在连锁经营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传统购买习惯、商品结构、经营成本等问题的制约:
1.传统购买习惯的制约
在农村地区,连锁超市作为新生事物很吸引当地居民,这种吸引力但还不足以使其改变对传统购买渠道的依赖,加上经营者对这种习惯的影响认识不足,没有相应的对策,致使杂货店、代销店、农贸大集等传统的零售业态仍处于主导地位。根据调查农民在农贸大集的消费额占家庭消费50%左右,购买商品主要有蔬菜、肉类、服装、鞋帽等;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主要在附近的杂货店购买。连锁超市只是走亲访友时购买礼品首选场所,因为没有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连锁超市的销售额一直比较低迷,无法实现连锁的规模效应。
2.商品结构的制约
根据调查农村连锁超市的商品结构非常不合理,脱离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也没有解决农民买东西难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超市商品基本以日用百货为主,品牌众多,但很多商品从来就没有被顾客动过,例如咖啡产品包装盒上经常覆盖着一层灰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一些新需求如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服装、床上用品、通讯产品等。这些需求的满足途径还是要到城市大中型零售店中选购,没有实现就近购买。这样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购买成本,而且连锁超市也失去了与杂货店和农贸大集差异化经营的机会。
3.诚信问题的制约
农村地区市场体系建设非常不健全,而且农民辨别真伪的能力相对较缺乏,给一些不法经营者进行假、冒、伪、劣的商品交易有了可乘之机,坑农害农的事件时有发生。但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其质量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商品质量有保证是农村顾客选择连锁超市消费的最主要原因。但由于客流量少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总部集中化管理不力等因素,一些农村连锁超市在经营中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销售过期的产品甚至经营假货。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使超市丧失了降低购买风险的优势,结果使一些顾客流失。流失的顾客一部分重回杂货店消费,另外一部分质量意识强的则转向进城购买。这就使得农村连锁超市处境较为尴尬。
4.经营成本的制约
从表面上看,在农村市场开店成本较低,例如农村地区店铺的建设或门面租金都很低;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大大的低于城市。但由于地理位置和长期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现有条件下发展连锁超市,就必须在物流、渠道建设等方面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这都造成在农村市场的经营成本实际上要高于城市市场。另外,农村连锁超市的销售额一直较低,无法实现规模配送,使经营成本提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超市商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其所属县城。因此关心价格的农村居民更加不愿意进入超市消费,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的成长。
5.人脉资源的制约
由于特殊文化因素以及农村居住特点使农村邻里之间、亲朋之间往来比较频繁,在农村地区有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这也影响着居民的购买行为。例如你一定要去xxx商店买东西,因为那是舅妈的弟弟经营的;另外在农村也存在强烈的外乡人情结,消除对外来人的不信任感需要很长时间。根据调查大连农村现有的连锁超市的加盟者90%为外地人,80%是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城里人。所以经营者在当地没有丰富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很快融入当地人的社会圈,对当地的习惯和生活水平等相关的信息了解不多,也没有条件利用已有的网络等资源,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超市的经营。
三、农村连锁零售业态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连锁经营是农村零售业态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村市场既存在许多制约的因素, 但更充满机遇。连锁零售企业应该积极整合资源,抓住机遇, 完善在农村市场的销售体系。
1.引导农民改变消费习惯
引导农民改变消费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普及商品的质量和安全知识,增强农村居民的质量意识,引导他们选择产品质量有充分保证的超市消费。同时连锁超市要提高产品(服务)品质,并做到持之以恒,杜绝假冒伪劣。
其次,还可以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促销活动,如赠送礼品等,吸引农村居民尝试进入超市消费 ,逐步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
最后,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超市和农户”的双赢。通过 “超市+农户”模式,使当地的农副产品进入连锁供应体系,带动农业基地、农户与超市同步发展壮大。一方面降低了超市采购成本;另一方面,解决农民卖农产品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既培养了超市的核心竞争力,又能够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支持,成为农民自己的超市。
篇8
关键词:零售市场业态格局规模格局政策选择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目前,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式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经济效益日益下滑。虽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确呈下降态势,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同业过度扩张竞争。从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市场缺乏特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渐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连锁超级市场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等大众化实用品、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百货商场扩张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连锁超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竞争激烈,连锁超市进入整合时期。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形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抢滩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仓储式商场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并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
由于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我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我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使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新经营理念的引入,使我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较为明显: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私人商场,即PB(PRIVATEBRAND)战略。零售企业自己筹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仍有60%—70%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欢迎。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买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已适应了这种心理。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吸收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进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专业店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限制等问题。
便利店指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估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购物中心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场所。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等作为新兴的商贸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首先,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其次,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增长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4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6%,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为20.8%,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上述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基于物流、营销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对处于流通末端的零售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零售市场自身结构优化的趋势,零售企业必然走向大规模与集团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再者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引入及广泛流行,也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诱因。
长期以来小、散、乱、差的竞争格局导致零售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而我国零售业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程度与合理的市场结构都相差悬殊,因此作为一种趋势,零售企业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大,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外资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夺性布局及其迅速壮大,显示出了对零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威胁,也在客观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化整合及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发展壮大,方可应对外资在各方面的大冲击,保护本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
从现状来看,外资掠夺性战略布局阶段初步完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增店扩容时期,尤其是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限制进一步放宽后,外商投资将会更加自由,领域也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决定着外商规模必将随之增大,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内,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在规模上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业态政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主要业态现状的研究,我国零售市场要想成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规模政策选择
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先本土化再国际化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创新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3.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商业经济文荟,2002(6)
篇9
关键词:分工 零售业 业态 商业集聚
零售业是商业集聚区下较为常见的国民经济部门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商业集聚状态下的零售行业业态研究多停留在消费经济和福利经济层次,基于分工理论视角的零售行业业态多样性和集聚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从商业分工效应出发,对集聚状态下的零售业业态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文献综述
(一)古典经济学对分工理论研究的贡献
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他在对分工进行系统研究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社会分工的结果呈现出两种基本表现形式,首先是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最大化增进,其次是工人面对同质工作展现出更高的劳动效率”;对于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增进成因,斯密作出了如下解释:“劳动者熟能生巧、节约下来的转换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新劳动机械对人力劳动的简化都构成分工利好”;对于社会分工的限制因素,斯密指出“市场交换能力和市场范围都影响分工效率,受限的要素交换能力和狭小的市场都不利于有效分工的形成”,这实际上就在古典经济学范畴内研究了分工和商业集聚的关系,只是商业集聚概念被替换为了广义市场大小概念。
(二)现代商业集聚和零售业业态理论研究
1.商业集聚理论研究。曾宪达(2012)对浙江省义乌市的商贸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义乌周边区域形成的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等一条龙分工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基于义乌这个中心大市场而展开的,中心市场不断向周边辐射所产生的经济协同效应最终导致周边市县因比较优势利益而自发形成优势分工格局,经济外部性和规模报酬在其中体现的较为彻底;齐讴歌(2012)研究了城市经济圈下的劳动和知识分工效应,他认为城市商业集聚有三个原因,一是要素和产品的集聚、扩散和分享,二是同类商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三是异质商铺之间的利益互补。
胡晨光(2012)研究认为既定的城市商业集聚区都存在着一定的品牌效应,进驻的商铺可以节约吸引流量所付出的成本,他指出我国非完全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商业集聚形式依次为政府主导、产业吸引和自然演化;肖岳峰(2010)从产业集聚测度视角对城市商业圈品牌集聚和消费者行为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研究结论:城市商业圈声誉度与消费者选择性消费偏好、消费金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消费者对商业集聚区越是认可,潜在和现实购物消费比例也就越高。
2.零售业态理论研究。殷腾飞(2012)从国美电器的门店转型视角分析了我国零售业的业态变迁,他认为,在零售业业态由百货店向连锁店发展过渡的过程中,内部追求超额利润和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的变迁因素都构成零售业业态转移的原因;鲁敏(2010)从顾客让渡价值视角研究了日本战后的零售业业态演进历程,杂货店、百货店、中小型超市与便利店、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以及购物中心构成了战后日本零售业态的主要发展脉络;郭彦玎(2010)从我国商务部的《零售业态分类》国家17类标准划分出发,对其中我国市场常见的九种业态共性进行了总结,认为专业化、细分化和规模化是未来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商业分工效应和商业集聚零售业态特点
(一)商业分工效应
专业人员各司其职和采用集中交易模式所形成的成本集约是商业分工的突出优势,在现代化市场条件下,以应用信息网络而形成的巨大市场扩张能力使得社会分工有了更为广泛的外延,新型分工相比传统分工在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上都有了革命式的进步。斯密对于商业分工的传统解释可以概括为“市场扩张-分工细化-商业集群内部业态多样化-业态集聚-市场进一步扩张”的线性流程,而在新型商业分工利益格局下,分工的线性流程能否全部完成更加依赖于市场需求规模的发展程度,高端的分工专业化水准建立在足够的市场需求规模支撑基础上。
(二)商业集聚零售业态特点
在本文中,笔者将商业集聚定义为地点名词,即存在这样一种商业经营场所,大量互有关联价值的商铺基于分工利益而纷纷进驻,导致该经营场所具备较高的商铺密度和专业化商业发展程度,“核心产业”、“供应链”、“分工”、“相互独立”是商业集聚的主要特点,“商铺数量多”、“单个商铺规模小”是集聚区内微观经济主体的主要特点,而“水平产业集聚”、“半自给自足”、“区内生产消费一体化”以及“同质、异质商品混营”则构成现代商业集聚区别于传统集市经济的主要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零售业行业分工的目的主要是基于生产和组织过程的效率提升,并且与流通业和批发业密不可分。
竞争性是零售业的首要业态特点,即在垄断竞争市场格局下,零售业细分出了大量的同质业态,这些业态组织形式尽管在规模和产品上存在一定差异,但都不能脱离零售业务的本源,不同业态之间的商品替代性差异也必将导致具体企业或商铺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的存在关系;共生性是零售业业态的另一特点,即虽然由于差异化业态所导致的商铺竞争大于合作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无可否认的是,各种业态形式都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相对较为牢固的份额比例,市场分工和定位已经较为明确,短期内很难因为各种内外部因素冲击而改变其共生存在的特性。
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零售行业的共生性特点,可以从零售行业业态组织形式、店铺选址、产品策略、价格策略、设施条件和业态规模角度来对不同业态进行综合比对和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不同的店铺选址和价格策略减轻了各种业态之间的竞争强度,而产品策略事实上对零售业态之间的共生性贡献最少。
商业集聚下的零售业业态多元性贡献因子解析
从对商业聚集状态下的零售业发展特点研究可知,在产品策略因素以外,支持差异化业态共生并存的多种因素都决定了零售行业的分工和动态竞争格局,而消费者需求层次差异则促进了零售行业分工不断向精细化深入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信息技术进步的外部因素和产业规模扩张的内部因素对多元零售业态的发展贡献(见图1)。
(一)商业区位分工因子
商业区位分工因子主要指地理、交通等因素造成零售业态的选址差异,进而形成和特定地域或区位相适应的零售业态组织形式。一般而言,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客流量大,店铺租金高,适合如高档百货市场之类的零售业态进驻;城市商业街和居民区同样具备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客流量,但是租金相对较低,处于迎合居民消费需求的考虑,较为适合超市和中型店铺营业;对于城市干道和居民住宅区来说,大量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便利店和杂货铺构成主要的零售业态组织形式;而对于城郊结合区域,由于居民需要兼顾城市便利生活和适宜的居住环境,因此对于大型购物中心之类的零售业态具有刚性需求。
(二)消费需求分层因子
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群具有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这也是造成零售业业态丰富性的根本原因。零售业作为商品供给一方,其行业规模和发展格局归根到底要适应社会消费需求,以高收入群体为例,其消费需求体现出追求个性化和时尚性的特点,商品价格因素对高收入群体不构成首要考虑因素,因此,高档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的零售业态形式可以迎合这类人群的消费需要;对于中等收入者而言,商品性价比是购物的首要考虑因素,消费要做到质量和价格兼顾,其购物地点不规则的分布于购物中心和商业步行街一类中端消费场所;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便利店、杂货铺、平价超市则构成其接触最广的零售业态。
(三)产业规模扩张因子
零售产业规模扩张最终来源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只有在零售行业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的同步提升才会催生多元化的业态组织形式,其作用机制如下:以特定地区商业圈作为研究对象,在零售行业发展初期,基本分工形成的业态形式具有发展的稳定性,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和商品流入商业圈,初期分工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适应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率要求,零售业各经济单元出于成本和利润的考虑会自发将本部门特色经济活动作为核心业务来发展,这时部分零售形式就会脱离原有组织而独立出来,经过进一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而成为崭新的零售业态。
(四)信息技术进步因子
伴随电子信息技术在商品批发、零售、物流以及仓储行业中的利用,经济部门得以直观的对商品生产效率、物资调拨速度、商品库存数量以及消费需求意愿进行量化统计,以此来科学决策和安排放货时间、放货种类以及放货地区。以特定商品A为例,通过统计零售数据,管理者可以分析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店铺的销售数量,并且研究特定业态规模、形式、以及分布数量等因素对商品销量的影响,进而决定在何地、何时、采取何种业态展开零售业务,通过长期的数据研究和分析,企业布局零售网点就可以科学设置业态形式和规模,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新的零售业态形式就会不断出现。
结论
零售业业态的多元性是在长期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分工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作用结果,集聚状态下的零售业经济单位正是以外部规模经济来弥补了单一零售部门流量小和业务种类单一的劣势,因此,商业集聚下的多样化零售业态之间不只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商铺或企业间的互补性、共生性、规模经济性才是维持零售业态“散而不乱”、“集聚共进”的核心原因,本文从分工理论出发研究商业集聚与零售业多元业态,也指出了不同业态之间的这种动态“竞争-共生”关系,对于创新零售业业态研究思维和丰富零售业集聚理论都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宪达.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8)
2.齐讴歌.城市集聚经济微观机制及其超越:从劳动分工到知识分工[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3.肖岳峰.区域产业集聚的测度分析[J].商业时代,2010(6)
4.胡晨光.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一个双重分工的理论框架[J].学术月刊,2012(5)
5.殷腾飞.从国美电器门店转型看我国零售业态的变迁[J].江苏商论,2012(7)
6.鲁敏.顾客让渡价值与零售业态的演进―以战后日本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篇10
论文摘要:我国零售业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意味着在零售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本土零售商业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实力强大的外资零售巨头的竞争。在非价格竞争策略对零售业越显重要的当今,差别化经营是我国同业态零售商业企业的竞争合作策略,因为它既为零售企业赢得了竞争,也避免了竞争,为同业态的其他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 的机会.真正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随着2004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对外开放,我国的本土零售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同时也要面对国外零售巨头的竞争,在零售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虽然经过十几年与外资零售业的合资合作后,我国的一些本土零售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先进的经营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但面对“外拥内挤”的零售市场,一方面要做大做强以抗衡外资零售业的冲击,另一方面要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对付国内同行。基于认同业界所言:零售业的竞争的核心,表现在一个商圈内,同行业之间的对比和较量,即面对面的单体商店之争,那么处于同一商圈的同业态或相似业态的零售企业,其竞争程度可想而知。在目前零售业经营内容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差别化经营不仅是零售企业对付不同业态零售企业的“杀手锏”,而且是对付同一业态其他商业企业的“核武器”,因为它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策略、一种双赢的策略。
一、价格竞争仍是目前我国零售商业企业综合实力较量的主要手段
(一)“低价”快速占领市场及“扑杀”效应比较明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认为,中国零售业最大的弱点、最大的问题是盈利能力不足,全国零售业的利润只有1%多一点。但在赢利只有1%的情况下,国内零售业却以12%至13%的年增长率发展,这种状况说明“低价”仍是我国零售业采取的主要价格策略。如零售巨头家乐福,在1995年进人中国内地后之所以在外资企业中独占鳌头,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价格策略。开业初期,家乐福的主要目标是:维持企业生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家乐福为了站稳脚跟,首先采取低价策略,凭低于正常价格10%至20%的先发优势提高竞争力,提高打开和占领市场的速度。
低价除了具有快速占领市场的作用之外,还具有对其他零售企业的“扑杀”效应,对同行业竞争者起排挤或打击的作用。目前大卖场(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会员商店)已成为我国零售业中业绩最好的业态。一项调查结果证明,大卖场的扩张已经确实威胁了其他业态的生存和发展。在大卖场周边3公里的商圈内,一般超市销售额下降15-30%,百货下降20%-40%。在外资零售业大举进人我国后,绝大多数零售巨头,诸如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百家、万佳、好又多,在新店开张时都对其周边的本土零售业构成巨大的杀伤力,其中“低价”便是外资零售业的制胜“杀手锏”,也是其较强综合实力的表现之一。
(二)“低价”有利于快速消费品的销售
据一项对超市的调查显示,人们最喜欢去超市的原因,价格便宜排在第一位。超市在中国经历十年的发展,在消费者的心目中逐步确立了质量可靠、购物方便、价格实惠的行业形象,在大中城市,超市已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购买场所。快速消费品是消费者需经常购买的主要生活必需品,就全国范围而言,已有23%的食品杂货从现代零售业态(包括大卖场、大小型超市、便利店和百货店)售出。
在超市和大卖场中,快速消费品成了同业态商店零售经营中的必备商品,商品结构的高度类似、市场定位的大体相同导致竞争加剧,而“低价”策略是无序竞争的根源。低价不仅有利于加速快速消费品的销售,也有利于带动消费者对其它中、高档商品的购买,从而有利于商店提高整体销售额。事实证明:许多大卖场流动资金周转率的提高大多得益于快速消费品的销售。
(三)“零售低价”能赢得“供应低价”
在买方市场下,由于零售商占据了流通渠道的末端:消费渠道,在全社会商品总供应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流通渠道的主导权向零售商转移。零售商有限的卖场、尤其在城市商业中心的有限货架成了他们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最有力“筹码”。
“零售低价”在本质上与“供应低价”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有间接的关系。低价策略的实施不仅帮助零售商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获胜,而且帮助零售商提高商品销售额,快速占领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零售商靠低价获得的“海量”销售使其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也提高了其与供应商价格谈判的能力和地位,在采购商品时拥有主动权,能获取“供应低价”。零售商除了享受“优惠”(极力压低)的进货价格外,商品上架费、广告费、新店赞助费、新品进场费等五花八门的渠道费全部摊派给供应商,这些极不合理的渠道费成了零售商弥补“低价策略”所带来的营业亏损。
二、价格竞争逐步被非价格竞争取代的过程中,差别化经营是零售业非价格竞争的主要策略
(一)价格竞争的作用在零售企业的竞争策略中逐步被弱化
1.低价竞争既伤害同行,也殃及自身
在零售领域中,大型商业企业凭借其在资金、管理和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在规模上欺压中小零售企业,通过低价或超低价(所谓的零售“倾销”)占领市场,打击、排挤和灭杀中小企业。这种“店大欺小”的现象不仅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在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出现,且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中小零售企业受到了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的两面夹攻,其生存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国际上零售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从二战后正式开始制定专门规制零售业的法律:《大店法》和《禁止垄断法》。我国已实施的《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对零售业的“低价”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一定的惩戒警示,但《反垄断法》和专门针对零售业的《大店法》仍未出台,未能为零售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公正、公平的营商环境,这也不利于受到损害的中小企业依靠法律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利益。由商务部制定的即将作为行业标准的《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虽然对同一商圈内受到不正当竞争的相同或类似业态的商家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对“低价”取证的困难以及诉讼程序的复杂和冗长,导致中小零售企业对竞争对手的“低价”行为采取消极的回应态度,反而从自身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
“低价”策略对零售业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低价”不可避免会带来“低利润”,影响经营效益,不利于零售业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低价有利于提高零售企业的竞争力,快速占领市场。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2004年中国零售业白皮书》,分析显示:以大卖场为强势业态的大型外资零售企业6成以上在亏损状态下运行,这种亏损主要是由于开新店造成的。正是“低价”策略的运用,使外资零售业在短期实现了在中国内陆门店数量和销售额的迅速增长,出现一些外资零售企业长期亏损而不倒的现象。“低价”竞争策略虽然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它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于企业商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确立。
2.“低价”对现代消费者的吸引力正逐步下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国内居民的银行储蓄又创历史新高,截至2005年12月已达14万亿元人民币。现阶段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与10前的消费水平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了消费倾向的降低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虽然消费倾向的降低说明整个社会的直接消费水平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幅度,但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以十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则说明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表现在:(1)消费主体呈现城乡二元化。专门研究社会结构的专家宋林飞认为“中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让相当一部分城市人的生活大多达到了中等收入阶层的水平,而9亿多农民中大多数未能进入这个阶层”,约占全国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其消费额却占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这表明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内陆大中城市的消费者仍是消费品市场的主力军。(2)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用于食品及其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会相对降低,即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居民消费结构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比重下降,交通、通讯、娱乐教育、住房及医疗保健支出所占比重上升。例如2002年广州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1%(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恩格尔系数30%-40%为富裕水平),表明广州市居民家庭总体生活水平逐步跨入比较高的水平。
其次,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对商品的选择和消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者崇尚潮流、增加闲暇消费、突出个性、追求享乐的人生态度等等决定其对商品的选购已从满足低层次的“衣食住行”向高层次的追求个人品味和体现自身价值的高档和名牌商品转变。因此,“健康、休闲、娱乐和自我”成了现代消费者对商品选择和消费的主要目标,而低价带来的“低值”享受则已不再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3.“低价”不利于零售商业企业提升消费品味,提高企业关誉度
低价策略在零售商业企业的开业阶段和扩张时期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企业一旦在市场立足和发展之后,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低价”定位反而成了企业提升消费品味和企业形象的“绊脚石”。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基本上消除消费者对“质优价低”的商品质量的疑虑 ,但“质优价高”这种亘古不变的消费心理对商家提高商品质量和档次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综观超市从上世纪 80年代处于中国的导入期发展到今天的成熟期,尤其是大型综合超市,除了商品品种越来越多之外,商品的档次则越来越高.中高档商品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业态上更像是“百货超市”。正是因为这种业态的不可兼容性使中国传统的百货业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打击.在经历了十年的衰落之后如今 已走出低谷 ,进入复苏时期。
许多进入中国的大型外资零售商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基本上都沿着低价起步,继而悄悄提价或逐步提价的路线。首先靠“低价”培养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然后靠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培养消费者对商家的忠诚度,继而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美誉度。
(一)差别化经营是零售业非价格竞争的主要策略
我国现代零售业经过 10年的发展 ,正经历两个转变 :一是从学习、模仿国外企业向 自主创新发展转变;二是从以追求速度为主的外延式扩张阶段向以差异性求生存、谋发展的创新阶段转变。市场空间逐渐缩小,企业经营同质化是两个转变的重要原因。
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商品和服务是其经营的两大方面,但在经营形式上.很多不同业态甚至同一业态的企业,其经营同质化的倾向极其严重.主要表现为商品的种类相当齐全 、商品结构及其类似 、市场 目标定位相同 、毛利率趋同、消费者缺乏品牌忠诚度、以消费者自主服务为主、在商品的布局和卖场的设计上大体雷同等,企业问处于低端的竞争局面。在零售竞争曰益加剧以及 同一商圈 内同业态商店直面竞争的恶劣环境下.价格竞争的滥用和弊端 已不适用于在消费层次曰益提高下曰趋理性的和个性化的消费者。
差别化经营是指零售业通过改变其零售要素组合,如商 品、价格 、服务 、广告促销、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 、销售、选址等零售要素.运用与其它竞争对手有别的经营决策,提高竞争力和扩大市场 占有率。目前整个零售业不仅意识到差别化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而且把它作为非价格竞争的主要策略,作为零售商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现阶段许多商业企业进行业态创新、战略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技术创新等零售创新都是零售业差别化经营的主要标志.如 7-Eleven的产品创新.北京超市发的绿色营销 、美国沃尔玛在德克萨斯州麦金尼市(Mckinney,Texas)的环保超市 、广州王府井通过多次调整后确定明确的市场定位:大众 、成熟、时尚。简言之,零售业的差别化经营不仅使零售企业避开竞争对手而生存.而且使其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它有利于零售企业确定适合生存的市场定位、有利于培养顾客对商店的忠诚度 、有利于建立商店形象.扩大零售企业的影响力。
三、差别化经营是我国同业态零售商业企业的竞争合作策略
差别化经营不仅是零售业非价格竞争的主要策略,而且差别化经营中的自由品牌创立、会员卡的设立、网上银行的建立和不同的市场定位更是同业态零售商业企业的竞争合作策略。
(一)自有品牌的创立
由于同业态的零售店经营的内容大致相同.尤其是百货店和大型综合超市.在商品结构的布置和调节上.都能满足消费者“一站式”和应节性的需求.经营内容的同一性导致了零售店在经营上缺乏特色和个性自有品牌的历史几乎和零售业的历史一样悠久,只有到 20世纪 60年代晚期.自有品牌才被广泛地看作是制造业品牌的威胁.特别是在包装食品市场上。自有品牌在 2O世纪 9O初在中国才开始发展。据 AC尼尔森 2006年初的《全球经理人报告显示:2005自有品牌的力量》显示,白有品牌消费品领域继续稳步提高其全球市场占有份额。报告中显示 自有品牌仍然只 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17%,但在有些市场其份额则耍高得多:在欧洲市场上.自有品牌产品的比例将近 20%。英罔最人的零售企业集团马狮百货公司,被称为“没有工厂的上厂”,其商品全部用自有品牌“圣米高”:日本最人的零售企业人荣连锁集团约有 40%的商品使用 自有品牌。191目前 ,自有品牌策略世界零售领域越发得到重视和发展,是由于以下原冈引起的:一是随着零售业竞争的加剧、微利时代的到来,商家把 白有品牌的开发作为提高经营利润的主要途之一。仃数据显示.快速消费品的 自有品牌的平均毛 利率为 40%.而代销品的毛利率为 20% 自有品牌的商品比同类型的制造商品牌便宜 20%以上 二是自有品牌是商业企业独何的品牌,消费 可以通过品牌的识别来区分不同的零售企业及其经营特色个存商品、服务质量上能给予消费者以“优质”、“放心”保的商|家,其自有品牌的创立不仅在经营上体现差别化、个化,向住整体上能提高商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增强商家的美脊度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就因为这样提供“ 其他的地方买不到”的会员价值而 培养起顾客对沃 尔玛这 一零售品牌 的忠诚度,从而有了固定的消费群体在当今零售业仍热衷。‘价格战”但其获利空间越来越小的时候 。白有品牌小仅有利商品的促销,而且有利于拓展竞争的空间。
(二)会员卡(积分IP卡的设立
会员卡是建立和培养顾客忠诚度的有效手段之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大 、中型零售商店的普及,刷卡支付已成为主要的付款手段.尤其在年轻人和白领阶层当中。同业态的零售店在经营设备 、运营和定价方面基本上都处一水平.但通过会员卡所获得的详细顾客信息一方面给它们带来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建立了顾客对商店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价格竞争,是基于顾客方面实行差别化经营的有效手段。
一是零售店可以通过了解会员卡顾客 (丰要是金卡持有者)的消费项目.把颐客信息与产品信息联系起来 ,通过量化而非传统的定性 总结 ,从中发现能 引起 高消费和更有利可 图的顾客购买兴趣的商品,保持和增加商店的销售额。二是通过给予不同层次会员各种不同的购物激励.如针对金卡、银卡或普通卡会员对同一商品给予不同的价格折扣 、提供不同的服务和馈赠等,建立顾客对商店的忠诚度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顾客是零售业世界中永恒且唯一不变的 素 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意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建立会员卡进行客广关系管理努力实行“一对一”的零售.提高顾客的满意嫂.努力使顾客的购物价值最人化。
(三)网上商店的建立
除了靠传统的商店开展经营和促销商品之外,上商店的建立是同业态零售店进行差别化经营的手段之一。网上商店是继 20世纪 60年代电子商务的产生而发生在零售业的经营技术的变革.也是电子商务中应用最普遍.发展最快,最成功的领域。与传统的商店相比,网上商店有如下特点:(1)节省商店的租金和设备费用。(2)降低商店的营运成本。(3)经营规模不受地域和场地限制。(4)为消费者提供全天服务。(5)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和限定的商品种类。
网上商店不仅可以节省商家的经营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对网站内容的精心制作,突出商品的优质、时尚、超值等特征,营造有利于商家促销的经营环境,一方面扩大商家的销售范围,另一方面通过特定的 intemet网络 ,吸引上机一族的特定人群.“便利购物”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商店的不足,为商家培养另一类型的顾客群,避免传统商店在同一商圈里的正面竞争.拓展了竞争的空间。
(四)市场定位的不同
因为消费品市场上的顾客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由于其消费能力的不同需求千差万异。在零售企业的商品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需求的情况下,零售商为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对现有 的市场进行细分,并且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定位确定不同的顾客群 ,与竞争对手的销售对象区别开来。这种市场定位的营销策略对于处在同一商圈的商家尤其重要,而且是商家进行差异化经营的主要手段。
基于对天河商圈商业资本存在“扎堆”的现象,一位资深商业人士作了如此形象的比喻:“这就像抱团取暖的刺猬.太近了会伤着对方,太远了会倍感寂寞。”在天河路商圈内不到 2公里的距离,前后将驻扎 6个不同资本的百货.[121这对同一商圈内的同一业态的商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怎样避开同质化经营的激烈竞争又能实现共享同一商圈的顾客流,达到竞争共赢的目的是所有竞争对手必须面对的问题。庆幸的是商家们己意识到同质化经营的危害并由此制定的“错位经营”既避免了同一业态的恶性竞争,也为各自赢得了发展的空间。例如天河城卣货在 2004年之前全新推出“运动营”和“LASTCALL名牌折扣店”.之后将原来的定位提升:广百天河店将定位于高档百货、新大新则立足女装强项、摩登百货则定位为年轻白领,而原来定位“高端”的广州友谊商店始终锁定中高端客户.靠品牌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稳定固定消费者。同一业态的商家通过不同的定位确定不同档次和年龄的顾客群而展开“有的放矢”的经营.这对所有商家来说是竞合的、共赢的。
参考文献 :
[1]张仲超.粗放经营削弱零售业赢利能力[N1-中国商报 ,2006—2—17.
[2]陈己寰,零售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4.
[3]杨剑非.2003年超市顾客购物行为调查中国商报,2003一ll一7.
[4]陈高宏.六成大型外资零售企业亏损运行[N]冲 国商报,2004—10—22
[5]倪明,魏绍琼-广州市民生活迈入富裕行列[N].广州日报,2003—2—20
[6]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零售创新案例 [M]、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20o5.10.
[7]孙晶.广州王府井百货风头正劲[N].羊城晚报,2006—6—27.
[8]王琰.零售商自有品牌“最高点”在哪里?[N1.中国商业报.
[9]谢爱丽.零售管理运作实引[N].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4.
[l0](美)霍金斯,王德伦.零售店如何盈利:针对顾客满意的差异化策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