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智慧范文
时间:2023-04-05 19:0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维与智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坚持合作性原则,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在讨论法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合作性原则是首先应当予以考虑的.学生是讨论开展的主体,只有学生们合作好了,才能够让自己的想法传达出去,在学生之间顺利流转,实现交流碰撞的思维目标.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合作性原则,是广泛意义上的合作,即全体学生都要加入到合作学习交流过程当中来,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里.
例如,在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时,我先从概念上向学生们教学了何为奇函数、何为偶函数.为了让大家能够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函数奇偶性的特点与性质,我将每5-6名学生分为一组,并请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举例,分别列举出奇函数、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例子,并且想办法证明所列函数的奇偶性.在这一系列问题当中,各种难度的内容都有涵盖,任何知识掌握程度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能够解答的部分.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十分热烈.有的小组找到了y=x2,y=x-1+x,y=(x+1)2等具体函数,有的小组则提出了y=kx、y=ax2+c(a≠0)等函数形式,每个人的思维都很活跃.
坚持合作性原则,就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始终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互动放在教学首位.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创设出充足的合作参与空间.理想的讨论法教学,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当中大胆、自由地表达心中所想,相互启发,实现思维的自主提升.
二、坚持创新性原则,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仅靠一味地从语言上引导学生开展知识学习讨论,很难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们的讨论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家从心底乐于针对数学内容进行讨论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坚持课堂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如果能够将讨论行动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让讨论成为学生们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需求,那么讨论兴趣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例如,在学习数列知识时,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求和方法――裂项相消法.然而,我并没有将这个计算方法平铺直叙地提供给学生,而是先向学生们提问:设Sn=11×2+12×3+13×4+…+1n(n+1),求Sn.这个问题的难度对于刚接触数列知识的学生们来讲并不算小,大家很自然地与周围的同学开始了如何计算的讨论.顺利求解后,我又将问题继续延伸,请大家尝试从问题解答的过程当中寻找一些规律.这样的提问方式给学生们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很大空间,大家的讨论更热烈了.到了重要环节处,我也一起加入讨论,总结出了如下规律:如果一个数列的每一项都能够转化为两项之差的形式,且前一项的减数与后一项的被减数相同,则在求和时,中间项可相互抵消,也就是
1n(n+1)=1n-1n+1,1n(n+1)(n+2)=121n(n+1)-1(n+1)(n+2)
,1a+b=1a-b(a-b)等结论.
可以看出,有效激发起学生们的讨论兴趣,需要对大家提出“软要求”,即让讨论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而非教师的硬性规定.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们对高中数学课堂学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并在学习进行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我们需要讨论”、“讨论一下会更好”.这样实现了创新性原则在讨论法教学中渗透的目的.
三、坚持开放性原则,延展数学学习视野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用讨论法教学时,还应当坚持开放性原则.这里所说的开放性原则主要是针对讨论的内容而言的.讨论法的使用本身就是课堂教学方式由禁锢走向自由的一个巨大转变,其内容更应当协同形式一起进行完善.一提到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教师便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其实,这些内容留给学生的讨论空间并不大,我们需要将讨论内容进一步开放.
例如,为了训练学生完整有序的空间想象力,我提问学生:如果一个四面体的三个面是直角三角形,则第四个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当中的哪些?这个问题的开放性是比较强的,我鼓励学生们在讨论中交流想法.果然,大家汇集思维,以不同顶点划分,得出了如图的三种可能性.如果没有讨论的过程,仅靠学生一人之力,是很难将所有可能性都涵盖的,甚至连一个清晰的思路都找不到.
篇2
对于大战略的本质,在科克尔看来,一言以蔽之,“大战略要评估哪些利益至关重要,哪些利益不是”。这似乎异常简单,但实际上却最不容易把握。在历史和现实中,把次要利益当作主要利益者有之;把眼前利益当作根本利益者有之;把所有利益都作为根本利益来争取者更有之;还有,虽然已经弄清了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却在实际行动中常常置诸脑后者,也为数不少。
而真正厉害的角色,则是那些始终明晰哪些利益是必须坚决维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的;哪些利益是需要尽量争取而又能够得到的;哪些利益是可以与对手谈判、协商,必要时甚至可以放弃的。以牺牲一些暂时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换取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根本利益,应该说是大战略的要旨。
而趋势分析是制定大战略的最佳方法。科克尔一方面认为趋势分析不具有预测性:“我们对它的方向和速度一无所知”;但另一方面他又充分肯定趋势分析在制定大战略中所具有的重要方法论意义。也许由于他是英国人的故,书中他不惜笔墨,详细阐述了20世纪初期,大英帝国是如何睿智地放弃了与崛起大国美国在美洲的争夺,而集中力量捍卫其在欧洲的利益,与另一崛起大国德国相抗衡的。他认为,这就是当时的英国政府首脑在分析了美、德等国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英国的战略利益和实力走势所做出的正确决策。
同样,科克尔认为在重塑自己战略新优势方面,也还是20世纪初的英国做得好,当时它果断放弃均势战略,将头把交椅让给美国,从而使它能够在欧洲争得主动,最终赢得战争。相反,他认为奥巴马在提出亚太战略后并没有真正实行重点转移,高明的做法是,应该相应地减少对中东的军事投入,并与“重新强硬起来的俄罗斯达成某种共识”,运用俾斯麦善于纵横捭阖的谋略,这“或许会从中国手中夺走一张关键的战略牌”,重新获得战略优势。当前特朗普政府似乎正在这么做,我们应该有所警惕和应对。
除了前述观点,科克尔关于社交智慧的理论值得重视。科克尔指出,“社交智慧是大战略的第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具有高明的社交能力,才“可以帮助一国选择正确的敌人和正确的盟友”,而分清敌友无疑是国家立足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要运用好社交智慧,就要克服“战略自闭症”。他认为一战前后的德国是患有“战略自闭症”的典型案例,它自我膨胀又自我封闭,结果却是“挥刀自宫”。科克尔又引用美国学者的看法,认为“中国也染有此疾”。并用勒特韦克的分析告诫中国,刚刚走进世界权力中心的国家要接受的挑战,正是“一个社会的社交智慧”。
篇3
委婉语,是指“当人们不愿意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①古今中外使用委婉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中国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委婉语的雏形――避讳、禁忌。人们撇开禁用或者是不雅的词语,就得用一个意义相对应却利于语言表达的词语来代替这个空缺,因此形成了委婉语。
委婉语可以说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剂,“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磨擦而停止,人们将充满仇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委婉语是人们交往过程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语言形式。委婉语同时也是文明礼貌语言的一种,社会生活十分复杂,无所不包,在人际交往中,所交谈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时候一些听起来不太文雅、不太吉利的话,需要表达而又不便于直接表达,只好选用间接、委婉而又能为人所理解的话来代替。而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对死亡总有一种恐怖而神秘的感觉,所以一般都不愿意直说出“死”字,这样就使得汉语中可代替“死”的委婉语就有数百个之多。古代汉语中对于死的界定更是等级森严的,早在《礼记・曲礼》中就有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日芫,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甚至就连感彩、年龄、方式都是有区别的,如未成年死去曰“夭”,年轻女子去世说“香消玉殒”等。在现代汉语中许多的古词汇已消亡,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表示死的委婉语,用于正式场合的:逝世、辞世、离世、去世、谢世、长眠、亡故、故世、故去等,口语表达中形象的:见马克思、翻白眼、翘辫子、咽气、吹灯了。
现代汉语中“死”的委婉语的词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告别世间
逝世、辞世、离世、去世、寿终、与世长辞等,这一类词表示对死者离去的一种惋惜,虽然没有身份地位的限制,但是一般用于相对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语境当中,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如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肖邦作为一个大艺术家,是享有人们的尊重的,而这里的“与世长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肖邦逝去的痛惜与悲伤之情。
(二) 消陨殆尽
多用于比较重要或者是对社会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陨落、陨殁、陨零等。星辰是一种光芒的象征,而重要的人物就好像是星辰,给人们以光亮、希望,他们的死亡,犹如星辰的陨落。冰心的《悼郭老》:“他并没有陨落,他永远不会陨落。”郭沫若先生的作品曾给彷徨的中国人民引导方向,在这里冰心先生用“陨落”一词来婉称郭老的逝去,是符合他的身份地位的。另一种却是多用于比较随意的场合,如没了、去了、走了、不会回来了、灯枯油尽等。同样是消失,有的死亡就称为“巨星陨落”,而有的就仅是“没了”、“去了”,这并不是说对死者的不尊重,而是为了安慰生者。如果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的父亲陨落了”,这恐怕是不合适的,而说“你的父亲去了”,这样子不仅是一种委婉语,而且还弱化了感情,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三) 仙升而去
这一类词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多见,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鬼神没有充分的认知,总是认为人们死了之后有两个去处,下地狱或者是仙升而去,而人们在提到死时说是仙升,这反映了生者对已故之人的良好祝愿。古代汉语中多见的词为:仙化、仙逝、登仙、仙游等等,在现代汉语中人们依然有称“死”为“仙升而去”的表示,但却更加口语化了,如:升天、西去、驾鹤西去,有的甚至是贬义的,如归西,但是却用了比较文雅的字婉称了“死”这个不吉利的字眼。
(四) 长眠不醒
死的状态就好像是睡着了一样,生者为了安慰自己与别人,就告慰自己说是死者睡着了,而睡觉会醒来的,就好像死者还在身边一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就有这样的描述:“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表达了悼者的一种心愿,希望马克思仍与我们同在。
(五)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做正义事业的人,往往具有崇高的信念,而他们的工作也常常是面临危险的,正是因为他们的高危工作,使得人们对他们是敬佩有加,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更是人们钦佩的对象。常用的婉称有牺牲、殉职、殉难、捐身、为国捐躯、杀身成仁、英勇就义等。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若得着死难者的热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们的踪迹,杀身成仁了。”无一不是饱含着生者对英雄们的敬慕之情。
(六)事发突然
由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怖,而使得人们不愿意直面它,所以当听的死讯时便会感觉到事发突然,是因为不愿死者离去。这类词有溘逝、溘然、猝然、呜呼等,表示事发意料之外。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乃归未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
除了上述比较正式的表示“死”的委婉词之外,还有一些词汇是比较形象的,有的甚至是带有诙谐意味的词语,同样是对“死”的讳饰。例如“见马克思了”、“ 咽气了”、“翘辫子”等,这些词汇更多的是人们日常的交际口语当中用到的词汇,由于不便于直接说到“死”,于是就用了这些词汇来代替。这些词语一般用于自己对自己的调侃,是一种避重轻的说法。例如,某个人说自己“我差点到马克思那里报到去了”,便是对自己差点死的调侃。死亡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而当们谈话时不得不谈到它时,就采用这种调侃的说法,表示对死亡的轻视。
以上便是“死”的婉称在汉语词汇中的表现,无论是正式的,还是比较形象的,都是因为“死”这个字眼不便于直截了当的说出来,人们有意识的避开它并且用了别的词语来代替而产生的。现代汉语中对于死的婉称之多,反映了社会的文化观、生死观和心理禁忌。由于汉民族的内向、内在、委婉、含蓄的民族心理特征,造就了我们委婉、含蓄的表达特点,这样,汉语中就存在了比较多的委婉语。它们的存在,使得人们在交流的时候不会产生不愉快,可以说,委婉语是不能缺少的,不仅能使人们的交流更加顺畅,而且使语言更委婉含蓄、优雅文明,能提高人们在语言甚至文化方面的修养。
注释
①张涤华《汉语语法修辞词典》,1988年
参考文献:
[1]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概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篇4
1 诊治体会
1.1 肠道微生态与抗生素相关性慢性腹泻
例1 56岁,男性。因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16年,近半年来反复咳嗽、咯痰伴心悸、气促曾到数家医院就诊,先后服过祛痰、止咳药物以及多种抗生素,病情反复发作,时好时差。两个月前始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2~5次,稀烂便,按“慢性结肠炎”给予诺氟沙星(氟哌酸),小蘖碱等治疗,病情无好转,日排大便次数达5~10次,呈稀烂粘液便,遂转回我院;检查:腹部平软,未扪及包块,左侧腹部有压痛。粪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脂肪球(+),3次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粪涂片用革兰染色可见细菌数极度减少,且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考虑为“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遂停用一切抗生素,改用丽珠肠乐、思密达、复合维生素B、次碳酸铋等治疗,l周后大便次数逐渐减少,性状改善,治疗2周后大便成形,腹泻停止。
讨论 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其菌群数量明显减少,甚至形成所谓的“无菌状态”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可使肠分泌一种病理性分泌物而引起腹泻。此时若将患者的大便进行革兰染色涂片检查,可见细菌数极度减少或未见细菌,或革兰阴性杆菌或球菌代替正常大便中占多数的革兰阳性杆菌。该涂片检查快速简便,可供临床医生立即作出诊断。本例因肺部感染较长时间服用抗生素,致使肠道正常的微生态环境被破坏,是抗生素引致的相关性腹泻。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对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要注意防止肠道微生态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一旦出现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原则上不要再用抗生素,及时地使用生态制剂去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若重症患者不能停用抗生素时,则需加大生态制剂用量,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机体免疫力。
1.2 内分泌疾病引起的慢性腹泻
例 2 63岁,女性。因半年来大便次数增多曾到当地卫生室就诊,用抗生素治疗(用药不详),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系转到我院就诊,检查粪常规(一),纤维结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轻度)。给予抗生素治疗无效,服止泻药病情可改善,但一旦停药症状又复发,且大便呈稀糊状,间有水样泻。逐渐出现消瘦、手足无力、四肢肌肉酸软、心慌等表现,来诊时见患者消瘦体形,皮肤湿润,眼球稍突,甲状腺轻度肿大,手震(十),心率116次/分,律齐,心音有力。腹部检查除肠鸣音增强外:余无异常发现。粪常规检查:脂肪球(++)。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均高于正常,促甲状腺素(TSH)浓度降低,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给予抗甲亢药物治疗,半个月后腹泻明显减轻,1个月后腹泻消失,甲亢症状明显好转。
讨论 本例的特点是开始腹泻症状突出,患者首先以腹泻为主诉,而临床医生又缺乏对病情的全面了解、分析和综合判断而造成漏诊。其实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腹泻是甲亢的常见症状之一,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所致高代谢,胃肠蠕动快,消化吸收不良而排便次数增多。甲亢腹泻的大便一般呈糊状,含较多不消化食物,少数有脂肪泻。本例的漏诊,说明医生对甲亢腹泻了解不够,认识不深。由于本症是由于肠道动力学改变而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故对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只有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适当使用少量的止泻药,腹泻症状就可得到缓解。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老年甲亢病人的高代谢症状群表现并不典型,甚至有食欲减退、厌食等,容易造成漏诊,由于长期甲亢未能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而易发生甲亢危象,应引起注意。
1.3 肿瘤异位激素性慢性腹泻
例3 36岁,女性。因上腹部烧灼样疼痛伴嗳酸和腹泻,外院胃肠钡餐检查为“十二指肠溃疡”,开始使用制酸药能使疼痛缓解,后疼痛逐渐加剧,难于忍受,大便每日8~9次,均为水样便。同年出现“胃穿孔”,即行急诊手术,术中见幽门管处有一直径1厘米大小的溃疡穿孔,见溃疡与十二指肠及胰腺粘连,作了胃次全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术后疼痛未见明显缓解,但腹泻次数有所减少。因腹痛症状未减,转本院诊治。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心、肺未见异常。上腹有压痛,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粪常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胃液分析见基础胃酸(BAO)及最大酸排量(MAO)均升高,BAO/MAO大于0.6。检测胃泌素水平升高,胃镜检查见胃小弯处有多发性溃疡,吻合口及输出空肠段近端有多发性溃疡。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根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胃镜检查,临床诊断为“胃泌素瘤”,给予正规的溃疡病内科治疗3个月,患者上腹痛及腹泻未能完全缓解,再行手术治疗,并将位于胰头部位的肿瘤切除,术后病情才渐渐好转。
讨论 对于胃泌素瘤的诊断,临床上如存在下列情况应考虑本病之可能性:①消化性溃疡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且反复出血者;②消化性溃疡胃酸及胃泌素分泌显著增高者;③消化性溃疡伴有顽固性水泻或脂肪泻者,④多发性消化性溃疡、原发性空肠溃疡、巨大溃疡(大于2cm)或溃疡发生于非常见部位(如球后溃疡);⑤消化性溃疡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迅速出现复发性溃疡或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者。其主要特点是高胃泌素伴大量胃酸分泌和上消化道难治性溃疡,约有1/3患者有腹泻或脂肪泻,腹泻常与溃疡症状同时出现。少数病人的腹泻可先于溃疡症状的出现,极少数的患者有腹泻而无溃疡出现。产生腹泻的原因是由于胃酸分泌增加,大量水和电解质进入肠道,造成小肠内pH下降,直接损害肠粘膜。同时胰蛋白酶不被激活,胰脂肪酶也降低,导致脂肪吸收不良,故腹泻可为本病首发表现。本病的治疗主要针对胃高酸分泌和胃泌素瘤本身,过去将全胃切除作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质子泵抑制药的问世,目前已能有效地控制胃高酸分泌,使全胃切除的必要性大大降低。随着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已能相当准确地对胃泌素瘤进行定位,从而使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此外,可导致腹泻的其它肿瘤有原发性肝癌、胰多肽瘤、胰腺类癌、舒血管肠肽瘤、高血糖素瘤、生长抑素瘤、甲状腺髓样瘤、肺癌等。对肿瘤异位激素性腹泻的病因诊断比较困难,临床医生只要掌握腹泻的特点,广开思路进行分析,并结合有关检查,一般可以作出诊断。
1.4 因代谢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腹泻
例4 46岁,男性。因多饮、多食、多尿、消瘦15年,外院诊断为糖尿病(Ⅱ型),服用消渴丸维持治疗。近半年来间歇性排稀水样大便,每日少则5~6次,多达10~15次,偶有夜间大便失禁,按“慢性结肠炎”治疗无效来诊。查空腹血糖12.5mmol/L,尿糖(++),粪常规阴性,两次大便致病菌培养均阴性,消化道钡餐透视有小肠吸收不良征象,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结肠轻度充血、水肿。B超检查肝、胆、胰 未见异常。按“糖尿病肠病”收入院,给予积极控制血糖,应用维生素B1、B12注射,辅以复方苯乙哌啶口服。3周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排便次数显著减少,临床症状好转出院。3个月厉追踪病情,血糖正常,停用止泻药后大便性质,正常。
讨论 糖尿病肠病是糖尿病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之一,临床上除有糖尿病的一般表现外,其特征性表现是肠道功能障碍,以顽固性、无痛性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为特点,也称为糖尿病性腹泻。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是糖尿病本身所致的机体代谢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也有人认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肠道上皮细胞a2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受损,导致回肠与结肠对体液及电解质的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据此,有作者采用可乐定治疗有一定效果,因而被视为糖尿病性腹泻的止泻药。临床上如糖尿病患者,出现顽固性、无痛性腹泻,或有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或有大便失禁,而粪常规检查正常,粪便致病菌培养阴性,消化道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者,应考虑为糖尿病肠病形成之可能,给予积极控制血糖及对症处理有效时即诊惭可确立。
1.5 以持续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腹泻
例5 68岁,男性。患者于8年前因腹部不适、大便烂、每日2~3次,偶带少许粘液,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降结肠有0.4cm*0.6cm大小之息肉,经钳摘后给予诺氟沙星(氟哌酸)和收敛止泻药,大便性状改善,排便次数减少。此后间歇发作时,每于抗生素、止泻药使用后症状可缓解。近3个月来持续低热,体温波动在37.6~38C,胸片检查有肺气肿征,口服氧氟沙星(氟嗪酸)及解热镇痛药,发热仍持续不退,每日大便3~5次,少量粘液。医生曾建议作纤维结肠镜检查,因患者担心结肠镜检查时痛苦,并自认为是结肠息肉所致而拒绝受检。由于发病以来发热不退伴有头晕、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再次与患者说明结肠镜检查的必要性,才同意接受结肠镜检查。肠镜见右半结肠有一2cm*3cm大小的肿物,表面有糜烂、溃疡,触之易出血,病理检查诊断为结肠癌。后经手术切除,发热、腹泻表现随之消失。
讨论 本例为一右半结肠癌,临床上以持续发热为主要表现伴随腹泻、头晕、贫血、消瘦等症状。从症状出现至明确诊断历时3个月之久,其中不无教训。当然病程的拖延,存在患者本人的原因,但也有医生经验不足的因素。结肠癌的发生率,在胃肠道肿瘤中仅次于胃癌,占第二位。在结肠癌中,乙状结肠癌占了75%以上,而右半结肠癌约占15%左右,较为少见,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更有临床意义的是,发热也是结肠癌的特征之一,故对老年患者有长期发热并伴有消瘦、贫血时,应排除右半结肠癌的可能性。另外,作为临床医生更不能认为患者过去有结肠息肉的存在,仅满足于原有的诊断,而忽视某些重要的临床征象。
篇5
当前,工会组织帮助职工维权社会保险权益,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工会去函或派人到职工所在单位,阐明相关法律规定,主动督促与其协商解决职工的社保问题;二是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工会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区分实际情况,或由律师为职工进行法律咨询,帮助职工梳理案情,依法释明,指导维权,或由律师直接为职工代书仲裁申请、状等法律文书,或指定律师职工通过诉讼维权。在职工社保权益遭受侵害后,陕西省总工会职工法律服务中心在帮其维权中深刻感受到困难多、难度大。2014年1至10月份陕西省总工会接到职工社保申诉179案次,只有21案次约占12%得到较好解决,主要是由工会或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协商,或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后因用工单位没有上诉而裁决生效,使职工权益得到维护,其余158案次都还没有取得圆满的结果。职工和工会组织维权之路的艰难,究其原因:一是问题出在企业,根子在执法部门。在职工寻求行政救济途径中,劳动监察部门在对举报及投诉进行处理时,提出需要依靠社保中心来进行调查、取证,社保部门认为自身不具备执法权而不愿承担,由于这两个部门职责上不尽清晰,缺乏配合意识,对企业违法行为查处不力,使职工社保争议的维权投诉有门、解决无望。还有一些单位故意否认劳动关系,劳动监察往往无法处理,这样职工还得先行申请劳动仲裁。包括有的欠缴行为时间较长,单位发生变更,证据缺失,都会给追诉带来麻烦。二是社会保险补缴政策规定不够明确。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险补缴时间起算问题、补缴对象的确定、补缴请求权的追诉期等没有明确规定。现实中因各种原因,有的职工参加工作多年,但单位缴纳养老保险时间相对滞后或按低水平缴费,后来在职工要求和工会干预下,单位同意为职工补缴养老保险,但社保部门却以超过两年的追缴法定时效为由拒绝补缴。甚至曾出现过法院审理社保纠纷做出了生效的判决,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因生效裁决文书所裁决单位的缴费金额不够,或因职工是在实际发生工伤和疾病、即将退休等情形时要求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等等,会对社保基金构成损害,社保机构拒绝接收,导致职工的社保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三是社会保险纠纷法律救济手段存在缺失。2014年以来,陕西省各级人民法院拒绝受理劳动者追索用人单位拖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的案件,对已经由劳动仲裁确认了的此类案件,法院也大多予以驳回,或者劝说劳动者撤诉。2014年以来约有40多名职工投诉反映企业欠缴社保,由于仲裁和法院均不受理,在维权过程中屡屡碰壁。因此,劳动者通过人民法院获取司法救济的有效通道被堵,劳动者社保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消失,更加大了劳动者和工会组织维权的难度。这也是转轨时期新旧问题叠加、制度没有理顺的集中表现。
二、对维护职工社会保险权益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争议预警协调机制。对一些企业和职工对社保政策的错误与模糊认识,各级工会特别是企业工会应加强普及宣传工作,让企业和职工都能正确理解政策法规,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工会作用,坚持对涉及职工权益问题的事先参与,有效督促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管理并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引导职工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和主张权益。努力实现从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工作向自下而上的推动工作转变,落实工会主席、工会各部门直接联系企业和职工制度,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注意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立场、角度看待职工合理的主张和要求,及时发现并制止参保人数不足、参保基数不足、缴费比例不足、缴费年限不足等侵害职工权益的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切实化解矛盾和纠纷,使维权工作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试行对欠缴社会保险单位实施公开公示。用人单位恶意欠缴社保从表面看来只是一种较为单一的违法违规行为,但由此产生的对职工生活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有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企业之所以屡屡违法操作,说明其中有利可图,这种现象屡禁难止,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惩治力度不够。随着传媒信息业的发展,目前广播、电视甚至微博、微信等网络公开媒体都已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工会应加强劳动监察协作,主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尝试通过各种公开媒体和政府、工会网站的社会公示平台,由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和工会对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并经依法征收后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实施公示,公示内容主要为欠缴社会保险费单位的名称及违法违规行为。社保欠缴单位的“黑名单”公示确实可以聚焦公众关注,运用社会舆论和集体监督的压力加大清缴力度,并较好地填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社会保险管理领域的空白。相信将违法企业“拉黑”,有助于营造社会共同关注、监督用人单位依法履行参保义务的良好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对违法企业起到威慑作用。
(三)积极主动解决社会保险费补缴等历史遗留问题。虽然在社保补缴政策上,目前法律没有统一规定用人单位补缴的时点、范围等细节,但事关职工的切身利益,与职工的经济权益密切相关,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所在,也是工会的法定权利。对一些社会保险补缴的历史欠账问题,可以坚持依法依规、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协商解决的原则,积极主动面对,慎重合理解决。建议加强国家或全省层面的统一部署,工会积极推动并参与具体研究社保费补缴请求权的追诉期、补缴的条件和标准以及时间起算、补缴追诉时限等,从法律、政策上予以明确,避免纠纷累积。要充分利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等,更好地代表广大职工参政议政,通过源头参与维护职工利益,解决一些社保补缴的历史遗留和“老大难”问题。应强调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充分尊重职工个人的补缴意愿,对企业现有的在职在岗人员,凡是职工提出足额补缴社会保险的,优先依法给予补缴;对于企业已退休人员,由退休人员和退休前企业协商补缴。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事业单位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供良好保障,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即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业务控制、财务控制、管理控制等。其中,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直接与会计工作与会计信息工作挂钩,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优质、高效的会计内部控制是确保事业单位稳定运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本文围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作一综述,为提高单位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水平略尽绵力。
一、会计核算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初衷是为资产安全提供良好保障,进一步提升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促进单位经营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会计核算工作主要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首先是填写会计凭证,其次是登记会计账簿,最后结合现有财务信息,分析总结财务会计报告,并移交至上级部门以供审核。这三个步骤环环相扣,覆盖了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现阶段单位财务运转情况,为事业单位的各项决策提供了参考信息。会计核算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为事业单位的资产提供了良好保障,间接促进了经营效率的提升。会计核算工作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是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就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制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处理会计核算等工作时,往往会出现无章可循的现象,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制定了一系列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制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情况,存在大量不合理之处,执行起来颇有难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事业单位严重匮乏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给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2.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管不严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能力严重弱化,各内部审计人员均由单位领导直接任命,因此他们的工作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单位领导的影响。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内部审核大多属于事后的会计监督,监督行为相对被动,根本不具备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查对核实的能力,势必会导致审计工作过于局面、片面。同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往往过于重视会计核算资料是否真实、合法,并未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多加考量。如此一来,审计部门的执法效力明显被削弱,内部监管不严的现象比比皆是。
3.财务预算控制意识淡薄
大多数事业单位因严重缺乏财务预算控制意识,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财务预算的控制往往是每况愈下。部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严重脱离单位实际情况,内容过于片面,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十分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由于预算没有细化的具体项目,很容易出现预算超支情况,进而引起事业单位会计内部失去稳定,最终导致实际支出严重超出预算标准,进而影响到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益。
4.对会计内部控制认知不足
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缺乏对会计内部控制的正确认知,对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涉猎不深,因此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流程设计得极不合理,最终给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此外,许多事业单位都是在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意识到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显然无法挽回损失。同时,许多事业单位的决策层错误地按照单位的规章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的形式,制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明显过于形式化,制度本身缺乏实用价值。
三、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的策略
1.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各事业单位应进一步落实对内部控制基础知识的宣教,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使工作人员更为清楚地掌握单位财务具体情况,帮助单位决策层与工作人员增强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意识,使他们愿意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构建内控规范的工作氛围,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内部控制面向负责会计核算的所有人员,每一位工作人员均应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严于律己,为内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保障。
2.对现有制度加以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充分考量,将事前、事中、事后作为切入点,通过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预算方案,实现对有限资金的合理利用。可采取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建立凭证复核制度,开展定期轮岗制度等,对各单位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财务监管部门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3.增进会计信息交流
会计核算部门应善于发挥自身功能,向单位各部门提供真实、全面、时效性强的财务信息,以供决策层参考借鉴,帮助上级领导更为清楚、透彻地了解现阶段单位资金运行情况。为进一步加快会计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强财务信息公示,实现财政控制透明化,邀请单位全员参与单位财务的监督很有必要。另外,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以便更清楚地掌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落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管理环节中的重点内容,经本文研究最终发现,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以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事业单位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景朋.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1,23(10):126-127.
篇7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缺陷 会计失信 治理
一、上市公司制度缺陷
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但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履艰难,即使已实行公司制改革的企业,实际上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如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经营者的权责、政企真正分开等还未彻底解决。由于上市公司制度存在缺陷,必将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是导致会计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委托关系中委托人虚化
从上讲,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中,公司的委托关系是公司股东作为委托人委托公司经营管理者对公司进行经营,即公司经营管理层均为受托人,对委托主体股东负责。由于我国的公司股东分散,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操纵,极易造成“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俨然一体、职权重叠。为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形成“大股东、董事会、经营者与注册会计师”共谋,这必然出现造假失信的现象。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国有股为主的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不能起到对公司经营管理层的有效控制,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总经理本人就是董事长或董事会重要成员。事实上公司经营管理者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 集于一身。且较为普遍的是委托人的真正代表不存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独立董事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经营者由理论上的被委托人变成了实际上的委托人,出现目前我国委托关系中委托人虚拟化问题。由于产权归属的模糊,削弱了原有监督机构的监督职能,造成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重复,职能混乱。当董事会和经理层发生权力冲突时,对上市公司的管理更为不利,监管更难,有的甚至会出现经理层控制董事会的情况。而真正代表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监督机构尚未能真正建立,因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二)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
1.公司内部权力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对公司内部人的有效制衡与监督机制。虽然上市公司有代表股东权益的董事会、监事会。但我国股权结构普遍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此外对独立董事的提名程序不完善,有调查显示,近九成的独立董事提名基本上是由大股东或高层管理人员所包揽,其中有55%的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推荐给董事会讨论的,另有27%是由高层管理人员推荐的。因此独立董事的作用发挥必然受到限制,即使在重大决策时往往也没有发言权。造成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对大股东的约束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监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2.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知识层次与公司的治理效果存在着相应的关系。通过对我国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许多上市公司采用行政干部的任免制度,任命董事和监事。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占37%,本科占35%,硕士及以上占28%。且具有较高学历的董事一般在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有些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缺乏具有财务或会计专业背景的董事。这必将影响上市公司经营决策的效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很难保证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
3.由于“一股独大”,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财物、机构、业务没有实现真正分开,容易造成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加之我国缺乏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和有效传递,这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不诚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
(三)职业经理人才市场未健全
我国职业经理市场起步较晚,目前还不成熟、不规范,导致许多上市公司总经理的产生方式多由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选派,即使由经理人才市场竞争产生,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能力问题和道德风险。加之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不够健全。上市公司一旦由能力和道德低下的人去管理,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从内部衍生,进而向外部蔓延。因此我国目前的职业经理人才市场和信用制度的现状为职业经理人失信违规行为的孳生提供了客观环境,未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此外,由于公司制度的缺陷,企业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易于产生短期行为和损害投资人利益的行动。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对外提供虚假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又因为政企不分,使企业不能真正的独立经营,政府往往为了地方利益或领导政绩而自觉不自觉地支持和助长了企业的虚报行为,一些政府部门干扰企业的管理活动,把行政管理行为和强加于企业,使企业不能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配置资源。所以说,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上市公司制度缺陷是会计失信的深层原因。
二、完善上市公司制度,治理会计诚信危机的对策
通过分析可见,会计诚信危机的制度根源是上市公司制度的缺陷、委托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的结果。因此,应采取以下对策治理会计失信行为。
(一)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1.公司治理结构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通过契约设计、合理安排股东、董事会、经理人之间的权利结构,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和制衡机制。突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和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要明确董事会内部分工,建立专门委员会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建立、健全公司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制度,规范公司财务行为,保证公司财产安全与完整、会计信息资料真实与可靠。
2. 优化股权结构,改变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过高、董事会治理不力的问题。通过引进民营和外资股东,发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强化董事会的治理。通过国有股权结构的改造和优化,完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改善激励措施,使董事会真正发挥作用。
3.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和形式,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对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独立董事制度是强化董事对经理层的监督,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保证决策公正,减少失误的有效保障,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应当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重点是对董事会的人员构成、责任和权限等方面加以明确。如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不能由一人兼任;建立资格审查制度,不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关背景的人员不能进入董事会,并规定外部独立董事的数量。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特别是外部董事应尽职尽责,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制约力,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除了强化法律责任外,还要建立健全以约束为导向的责任确保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达到报酬、权利与义务相一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从制度上防止造假行为。
虽然证监会的《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的职责: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履行诚信和勤勉义务,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关注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使得独立董事在行使职责时有法律保障。但证监会还应在“明确独立董事提名程序,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方面完善有关法律规定。上市公司还应完善专门委员会制度,明确专门委员会的职权划分,解决独立董事在某些职能发挥不到位的缺陷。从而保证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4.通过建立退出机制,对不遵守行业操守、不守信的上市公司或个人,出现失信行为后,将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对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即退市,对参与造价假的中介机构要予以取缔。增加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透明度,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监督个别会计人员的越轨行为,对参与会计造假的单位负责人、会计、注册会计师永不允许再从事相关职业,将对失信行为处罚落到实处。
(二)政府监管者应对上市公司实施严格的监管
通过建立和完善民事赔偿制度,提高不讲信用的成本。即凡因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或未及时披露重要信息而导致股东受损,对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害实施推定过错责任,应由公司董事及经理个人负责赔偿,而不应是对公司处罚。让失信者的风险大于其收益而不敢冒失信的风险。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业务质量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国家立法机关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行为立法,以确保上市公司行为规范。为增强会计诚信一方面要从严执法,另一方面对违法者严惩不贷。从法律上对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形成约束。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同时,强化刚性法治约束。通过建立和完善保护股东权利的法律、法规,使股东的切身利益得到保护。
通过政府、股东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促使上市公司放弃舞弊的企图。通过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的运行规则,加强对市场环境和秩序治理与整顿,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以及对违反诚信道德的监管制度与约束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会计造假的行为。
(三)规范对经理人的行为,加强对高层管理者的监督
1.通过契约关系严格规定经理应承担的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责,对被聘任的经理应加强道德考核。作为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应能抵御各种诱惑和压力。因此,通过建立经理人行业协会,制定经理人职业道德规范,促使经理人自觉履行受托责任,强化公司管理人员在从业过程中的诚信的观念,杜绝公司管理层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将信息失真风险转移给投资者的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2.建立经理人信用记录、信用评价为主体的信用监管体系,只有把职业经理人的所有经营业绩、信誉、薪酬等相关信息详细记录下来,将其遵守执业道德情况、失信、不正当竞争的表现以及处罚种类及原因记录在案,定期予以公布。使其对他人的失信行为上升到对全的失信,使失信者在市场中寸步难行,才能使其失信成本加大,信用制度才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势头才能真正遏制。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会计报表
一、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事业单位改革是这次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按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为会计主体的一种预算会计形式。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职能都将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事业单位会计的变革显得相对滞后,虽然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了彻底改革,正式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并于1998年1月1日试行。但在近些年的实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活动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相比之下,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尚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不适应性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会导致会计信息不符合实际,缺乏真实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全面反映会计信息。收付实现制不记录非现金交易事项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不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常性支出,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入、支出核算, 相应的债权和债务也不确定,导致资产负债表和收支结余表不完整,一些在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成为了“隐性负债”,没有在报表中反映出来,不利于防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2、收支不按所属收益期间分配。由于收付实现制下,只有款项实际支付时才确认为支出,对于那些支出已经发生,但款项尚未支付的费用项目,则不能确认为当期支出, 这样就造成单位的成本核算不完整,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
3、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例如:事业单位购入固定资产,其相关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支出而没有予以资本化。在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采购与付款环节相分离,采购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若二者间隔跨年度,便会出现严重的账实不符现象,造成会计事项的不配比。而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有收支业务的事业单位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两种会计核算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质量大为不同,导致事业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
(二)会计科目设计的不足导致会计主体的模糊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有资产类、负债类、收入类、支出类及净资产类五大类,但这些科目都没有设置“在建工程”科目,在实际中,基本建设在我国财政支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这样无疑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长期分离,分别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这样,在同一个组织下一个会计主体被分为两个会计主体。这样做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由于同时设置不同的几套账,从而使得单位管理人员无法直接了解单位全面完整的财务炊况,加大管理的难度,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
2、不利于加强对单位基建资金的管理。单位会计对基建资金不能统一核算、管理,也不能为单位有效利用,很容易造成单位资金的流失、浪费,甚至滋生腐败现象等。
3.不利于加强对基建投资所形成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由于基建资金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形成的固定资产在财务上得不到丝毫反映,不便于单位会计及其领导了解这部分固定资产的投资和管理状况,使投资和由此形成的固定资产不能有机联系和有效的进行对比。
(三)固定资产核算不能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减少和报废所发生的支出直接计入支出,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如何核算没有明确规定。为了保护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又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取修购基金,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0%。这样固定资产实有的价值不能真实可靠的反应,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受债表率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
(四)会计报表存在的缺陷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事业支出明细表和经营支出明细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与企业会计报表相比,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存在以下不足:
1、从会计报表的结构上看,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不合理
资产负债表是静态的时点报表,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资料。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内容既包括了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情况,又包括了某一时期的收入和支出,从而使这张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也使得收入支出表重复编制。
2、收入支出表不能准确反映单位某一时期的收支结余情况
收入支出表由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自身的事业收入以及相对应的支出和事业结余和经营性收支及经营结余组成。除事业收入和经营性收支的各个项目期末分别结转至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外,其他项目都是年终才结转余额。这样收入支出表就不能准确反映单位某一时期的收支结余情况了。
3、从会计报表体系看 ,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
在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和有经营性业务的事业单位,由于对一部分业务采用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处理,使得其收支表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而出资者和管理部门了解事业单位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支用现金额,从这个角度看,事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显得尤为重要。
4、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不充分
目前事业会计报表附注对各项收支只反映实际发生数,没有反应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的差额以及对预算执行情况做具体分析,这会影响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三、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和设想
(一)改进会计核算基础,修正收付实现制
相对于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度,权责发生制在评价政府公共管理绩效和促进政府提高运作效率等方面优势明显。它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政府资产、负债方面的信息,使财务成果更接近于经济实质,对管理当局的舞弊行为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我国目前由于财政公共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还没出台,全面推行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改革的条件尚不具备,事业单位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从收付实现制过渡到不同程度的权责发生制。下面对事业单位会计中如何逐步应用权责发生制提出几点建议:
1、对固定资产进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固定资产不同于其它现金类资产,它具有单位价值较大、使用周期长的特性,一次性计入支出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应对固定资产成本通过分期计提折旧的方法予以确认和计量(具体方法参照5.3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办法)。对固定资产修理费等费用支出可采用待摊或预提的办法进行处理。
2、对隐性负债进行权责发生制核算。事业单位会计中常见的隐性负债通常表现在到期应付而尚未支付的职工工资,应付未付的社会保障费用缴款,购入物资暂欠货款的应付账款等等。为了如实反映己形成的现时义务和实际支出,防范财政风险,本文建议事业单位会计中应付未付的款项和相应的支出(即隐形负债),应按权责发生制基础纳入核算范围。这样可以使隐性债务显性化,增加会计核算透明度,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支出。对于或有负债,由于它本身的不确定性强,目前不对其进行权责发生制核算,但是当潜在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时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加以披露。
3、对跨期业务进行权责发生制核算。跨期业务主要出现在政府采购
中,具体涉及的事项包括:政府采购中因货物验收、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时间差及大型采购在保修期结束后的尾款跨年度等。跨期业务会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现象,造成会计事项的不配比。具体做法要增设“待清算支出”和“应付支出”,核算已安排但未支出或应付未付的款项。以后年度拨出时,再作冲减。
(二)完善会计科目体系,明确会计主体
为完善会计科目体系,明确会计主体,应将基本建设纳入事业单位财务并进行会计核算。具体做法如下:
1、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增设“在建工程”科目,并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归集基建成本,对基建工程进行明细核算,以此来反映基建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在收入类“拨入专款”科目和账户下增添一个“拨入基建款”明细科目和账户,用于核算财政拨入的基建资金;在支出类设立“结转基建款”一个总分类科目和账户,下设“结转自筹基建”和“结转财政基建”两个明细户,分别反映基建资金的不同来源。
3、基建项目完工后,根据实际支出数登记固定资产账。
4、基建资金(包括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的结余款要收回,收回时记入“结转基建款”科目的贷方。冲减后“结转基建款— 结转自筹基建款”科目的借方余额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冲减后“结转基建款— 结转财政基建款” 科目的借方余额转入“拨入专款— 拨入基建款”账户;对冲后的“拨入专款— 拨入基建款”的贷方余额为拨入基建款的结余数,若财政拨付基建款的结余按规定缴回财政,则缴回原拨款单位,若留归本单位使用,则同一般“拨入专款”的余额一样,转入“事业基金”账户,纳入单位资金的统一核算轨道,安排下一年度使用。
(三)改进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办法,计提累计折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事业单位经费来源己由单一的财政拨款向多元化、多渠道转变,其固定资产也需要保值增值。应该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提折旧后,可以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并真实准确的反映单位的净资产以及盈余情况,可以均衡支出,积累基金,将资产购置所需财力在若干会计期间平均分摊,减轻大型资产的购置压力。
事业单位借鉴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可在充分考虑事业单位成本和固定资产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按使用部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
(四)改进会计报表体系,增加现金流量表及附注披露
1、改进资产负债表。作为静态报表资产负债表要按“资产-负债=净资产”会计等式编制,去掉表中收入、支出项目,仅列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这样可以使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独立表达、自成体系。在资产类增加“在建工程”科目,保持报表总资产的完整真实性。
2、改进收入支出表。在收入支出表中增加“事业结余”“上年事业结余”及“累计事业结余”,按期将收支项目进行结转,使之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事业结余”相对应。
3、增设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内事业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对现金资产的流入与流出产生的影响。报表使用者可据此获得最直观、最准确的会计信息,评价单位的偿债能力,预测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参照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则编制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编制基础。
4、重视财务报表附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附注应是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财务报表所列项目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它不仅要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做出说明,而且要对财务报表项目和影响财务状况的相关事项进行披露。
参考文献:
[1]王希文,胡信生,卢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改进设想,财会研究,1999.4 .
[2]吴大顺,杨世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四川会计,2002.2 .
[3]康传如.浅谈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发展,2004.32—33 .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日益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亟待改革。1998年起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准则和制度都呈现出许多弊端,本文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问题进行探讨。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方面
大多数事业单位管理者受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对实行成本核算认识不足,认为成本核算可有可无。即使有成本核算意识,也出现重业务科室成本,轻职能科室成本;重直接成本核算,轻间接成本核算;重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管理,轻责任成本核算管理;内部成本核算不严格,各种成本费用的界限比较模糊,没有严格的计算分配方法等问题。
同时,成本核算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尚未真正形成和建立完整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理论与体系,在行业规章中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方法,导致各事业单位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核算范围也不一致,成本核算资料只能在单位内部纵向比较,不能与同行业进行横向比较,不利于成本效益分析。
(二) 固定资产核算方面
我国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而实际上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因技术进步或者磨损等原因而减少的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不能得到体现,容易导致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呈现虚增的情况,直接虚增了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额。这样既不利于如实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也不利于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从而使得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资产价值的会计核算不够准确、全面,使事业单位提供的净资产信息出现失真的现象。而且失真的时间越长,虚增的数量也就越多,也就越能够严重影响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质量。
因此,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计提折旧,甚至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来计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对于准确客观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是特别重要的。
(三) 收付实现制存在的问题
会计核算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目前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基本都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在会计核算时将本期全部的现金支出作为本期耗费,将本期全部的现金收入作为本期收入。早期收付实现制具有人工成本低、可直观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简便易行等特点,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这基本上可以满足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收付实现制往往是将事业单位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会计核算期的支出,将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作为核算期的收入。但是有些收入往往不是按月收取,而是按年收取的,与其相配比的支出因各种原因很多都必须在下年度支付或者当年无法全部支付,这样就会导致事业单位年度之间的收支极度不配比,也就造成了会计核算期内事业单位支出和收入耗费不平衡,使得相关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准确地去反映出当期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和收支结余情况。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带来的几点思考
(一) 关于成本核算的几点建议
成本核算是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涉及各部门和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为了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成立成本核算管理组织,单位负责人亲自挂帅,确定具体实施部门,配备成本管理人员,全体上下从领导到员工,从行政、后勤到业务科室相互配合的成本核算体系。增强员工的成本核算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成本核算工作,使员工认识到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科、财务人员的事情,也是单位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的事情,使员工了解单位经济运行的情况和成本支出情况,树立成本意识,培养成本观念,自觉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 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可以更好地评价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更加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和客观性的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核算不仅需要满足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核要求,也需要满足债权人和企业外部投资主体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核算时,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强调收入与支出间的因果关系,即凡属本期的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不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本期收到的款项也只作为预收款项处理,而不作为本期收入。凡属本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出,均作为本期费用处理;不属本期的费用,即使在本期支出,也不能列入本期费用。这样才能正确计算出事业单位当期的损益,而且还能向决策者提供过去发生的关于现金收付的事项和即将支付现金的义务以及未来将要收到的现金来源的信息。
(三) 合理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属于全民所有,事业单位应该有使这些固定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义务和责任。所以,笔者建议事业单位可以仿效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取消修购基金计提制度。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必按照购置资金的来源列支,而应该直接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借记“固定资产”等资产类科目。在进行计提折旧的时候,贷记“累计折旧”,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
(四) 建立健全收支核算体系和资本金制度
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不同,不同投资者利益、不同投资主体权益在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得不到有力保障。为此,笔者建议建立资本金核算制度来配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可以设想在对现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评估、确认的基础上,加上专用基金和事业基金进行一次性确认,将其确认为国有投资,在“资本金”和“实收资本”科目下进行明细核算,其他形式的投资也相应在该科目下进行分项明细核算;对于事业单位接受的捐赠可以在“资本公积”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对于专项资金、财政拨款或其他预算资金,可以视同为同一种特定服务收入,遵循因果配比的原则,与资金提供者要求完成的任务或者提供的服务时所需耗费的资源来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行成本和收入核算,分期确认经营结余或者事业结余。另外,还可以借鉴《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对于这方面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净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
(五)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 社会保障制度 问题 思考
一、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经过十多年改革计划的实施,总的来说,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相当大的阻力,同时还面临极其多的问题和困难。总结起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我国没有出台一个统一的方案
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极其复杂的工程,在没有一个统一的改革方案的前提下,地方改革试点很难推进,直到目前,关于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有关事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仍然没有确定相应的具体的改革思路,只是有指导性的、针对性的制定了一些原则。由于没有统一方案,地方政府只能是先试点再摸索着逐步推开,但是地方政府不敢深入全面地铺开改革,也不敢有所作为,从而导致工作不好开展,由于各地方具体制度不同,于此同时也不敢对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和解释,怕地方制定的相关政策会与今后中央出台的政策有所抵触,到那时地方将面临巨大的转制成本。目前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各有关部门心存疑虑,可以说是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从而导致我国近些年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两难的境地,进展极其缓慢。
(二)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触及了广大职工利益,遇到很大阻力
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触及了广大职工的既得利益,在此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几乎都没有涉及到职业年金或补充养老保险方面,只是涉及到基本养老保险,并且其方向正在逐步向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体系逐渐并轨。在当期我国事业单位没有补充养老保险的状况下,企业职工和事业单位职工在养老待遇上相差距离过大,因此他们担心自已的养老金在改革以后待遇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因此对改革的态度非常消极。如果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待遇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那么整个改革就无法顺利有效的推进,因为他们不仅是改革的对象,更是改革的推动者。
(三)财政投入逐步减少,基金支付压力逐渐增大
建立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为国家减轻负担,从当前事业单位的实践来看,其结果也是如此。在人事部门确定的养老保险金待遇几乎不变的前提下,财政投入陆续减少,并且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改革后养老金完全依靠基金积累获得,因此我们可想而知基金的支付压力有多大。就近几年来说,一些地方的基金可能略有节余,还可以继续维持,但是随着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相对的增加,而在职人员增加逐步减少,从而出现支出增多、费源减少的现象,甚至极其可能会出现收不抵支、不堪重负情况。在目前财政不兜底的情况下,有部分地区只能向当地财政暂时借款,入不敷出现象趋于严重,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基金的承受能力都要受到严重过的考验。
(四)管理体制分散,效率低下
在1998年之前,各地人事部门主管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工作。但是在1998年之后,事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要求,该项工作部分开始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除事业单位的进人计划、离退休审批、机构编制、工资管理等职能保留在人事部门以外,其他主要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执行。
人事部门审批的离退休人员的数量、进人计划以及机构编制等情况,是社保部门确定基金待遇的管理、发放和征缴的主要依据。然而人事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可能会为一些退休年龄不符合标准的职工提前办理了退休,不能充分考虑到基金具体承受能力。这种在职能上的脱节给相关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不便。
(五)待遇与缴费联系不紧密
目前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下,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上缴,在退休时,基本养老金应当按照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的相关规定来计发,同时还可以按月支付个人帐户养老金,根据个人帐户储存额除以一定值计算出来的金额,支付时限为120月。由于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的计发仍沿用按工龄计算的传统体制下退休待遇的办法,没有进行配套改革,参保后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只与个人缴费挂钩,与单位缴费完全不挂钩,从而严重影响了单位缴费的积极性,基本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原则。目前的这种制度从义务和权利对等的关系角度来说,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几点思考
(一)应尽快出台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统一的改革方案
在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其实践基本上是从各地先试点再推开,由于缺乏统一方案,地方政府普遍反映改革推动乏力,甚至达到举步维艰的程度。然而一些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执行的的顺序上来说与我们是相反的,也就是先在国家的层面上进行方案的制定,以及立法活动,然后再将法律在各个地区进行推动。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改革试点之路,但是我国地方政府在此方面的进展并不是很大,需要结合各个试验点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继续观望,还是积极推开。如果国家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减少制度转接成本,对各个地方的不同做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规范,使改革能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深入和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