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9 15:1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职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职教育

篇1

【关键词】在职教师 英国教育 特点分析 培训模式 经验总结

基础教育改革成为国际共识,许多国家都建立并完善了在职教育模式,在职教育业成为我国教育探讨的热点。在职教育模式的开展是基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完善、制度的健全、模式的成熟等多个方面,在各个国家的在职研究与发展中,英国是比较成功的示范案例,作为一个兼具典型与独特性的发达国家,英国的在职教师培训存在着鲜明的特点,其实施过程中显示出的成功经验都是我们借鉴的方面。

一、英国在职教师培训的特点分析

1.以政策法规为基础的机制保障

浏览英国教师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在职教育模式诞生之初,英国国家与政府就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法规趋于完善,这些完善的法律法规为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推行提供了坚定的保障。1972年,将在职教师培训纳入政府管理体系,在1979年保守党上台后,将在职教师模式纳入市场管理的轨道,对问责与评价等方面加强政策保障。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是英国在职教师培训模式法规制定的黄金时期,法律法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英国在职教师教育模式的开展与施行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2.在职教师培训模式上突出校本培训特色

英国在推广实施在职培训,以最基本的校本培训为主体培训模式。选择校本培训模式是由校本培训本身的优势决定的。校本培训从教师与学生实际出发,更具有针对性,也有利于学校问题的解决与研究。校本课程是对英国自古以来注重实干、重视经验的民族传统的延续,又与当今的社会发展潮流相契合。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英国市场,更重视消费者的需求,而将在职教育假设成产品,教师则是消费者,教师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校本课程模式,诸多缘由使得校本培训逐渐发展成为英国在职教师培训方式的基础性模式。

3.伙伴合作的学习组织形式

在英国的在职教育中,英国教师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大量的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论点,可以说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英国等欧美国家的教育共识。在遇到专业理论学习机会时,更多的教师选择观摩与参观的形式,通过伙伴合作的形式进行疑难问题的探讨,在交流中发现自身认识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水平。伙伴合作的学习组织形式成为英国在职教师培训的一大特色。

二、英国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的经验与启示分析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教育机制

英国在职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成功开展的重要原因就是法律法规的强力保障,这也是英国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对应的教育管理机制,为我国的在职教育模式提供法律保障与制度前提。针对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教师法》,针对教育整体行业规范的《教育法》,针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中学教师职务试行管理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行规定》等,虽然项目繁多,但是其多是相关规定,并没有为教师的在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缺乏必要的法律职责限制,条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严重。在今后的法律制定与完善中,我们应将重点放在法律对教师在职教育形式的维护与保障上。

2.发展多样的培训形式,注重培训质量的提高

英国在职教育在推广与执行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切实利益。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教师的在职教育被正式推向市场,在市场模式下,学校为获取生源与必要的教育经费,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都极力寻找一种内在诉求。我国在职教育在实施初期更多的是“公益性”事业,由国家财政拨款,缺乏必要的市场刺激,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在职教育对自身的素质要求,在接受在职培训时处于被动,自我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学校不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教师在职培训是浪费教师资源、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我国在职教育整体效果不明显。将在职教育放到市场,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多样的培训形式,注重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3.加强院校合作联系,主推伙伴合作方式

在前面我们提到对于英国教师来说其更喜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在该形式的指导下,在职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国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是由我国现有的教育机制决定的。院校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学术交流与联系,教师的在职学习依然停留在本体知识与条件知识的讲授上,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实践经验。造成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在今后的在职教育实施中,我们应该适当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探讨学术问题,主推伙伴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与互动,在增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

英国教师的在职教育已经趋向成熟,我国教师的在职教育相对落后,一方面是国情与民族传统的制约,另一方面是认识经验不足。本文通过对英国在职教育研究与探讨,分析了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特点,对其优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将对我国今后的教师在职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篇2

美国医院护理管理的基本模式

目前,美国医院大体有5种管理形式,即公立医院、私立医院、教学医院、教会医院和财团法人管理的医院,巴塞克医院属后一种形式。这家医院的最高领导机构是董事会,由董事会聘任医院院长,并由院长聘任担负日常管理工作的医疗、护理、行政、财务副院长。护理管理的最高领导是护理副院长,下设一名助理副院长,6名总护士长,6名值班护士长和17名科室护士长。护理管理机构调用5个办公室,即质量评估、职员招聘与保留、护理信息、值班护士长和职员办公室。护理副院长直接管辖8个部门,即护理教育部、病人转运部、感染管理部、社会服务部、内外科病房、母婴病房、术前处理科和急救科。由于该院职员结构主要由护士、技术员、勤杂服务人员和医疗行政人员组成,医生除急诊科和病理科外均为兼职,因此,护理管理机构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医院的重大决策,护士的聘任、提升和教育等都由护理副院长提出意见交董事会讨论决定。通过跟班考察发现该院护理管理模式有以下特点。

1.以学历的基础是护理管理干部人岗匹配的主要原则。该院的护理副院长、助理副院长、总护士长都具有硕士学位,值班护士长和科护士长具有学士学位。护士长的聘用和提升首先以学历为依据,上岗之前还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所有护理管理干部在上岗之前都要系统地学习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等学科知识,护士长上岗后一般要求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解决专科疑难问题的能力和公共关系的能力,不称职的护士长医院有权免职,从而保证了护理管理干部的上岗质量。

2.护理管理目标明确,标准统一,手段先进,尊重和保护病人权力,为病人提供良好服务是护理管理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医院把管理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都放在为病人服务的质量控制上,其质控标准是由国家健康组织委托的联合调查团统一制订的。联合调查团每三年要对医院进行一次检查,每年要出版一套由联合调查团根据检查和调查结果所定的质量标准手册,其质量标准包括了护理管理的全部内容。美国法律规定,任何性质的医院都要执行由联合调查团制定的统一标准。因此,医院各层护理管理人员都把这些标准做为质控的依据,管理操作全部实现微机化,医院使用标准化管理软件对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所有管理干部均会使用计算机,不同岗位的护士长每天都要将该科的管理信息输入微机,由质量评估和信息办公室做综合处理对科室进行反馈,使管理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

3.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合理。为保证医院工作的惯性运行,医院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医院所有护理文件都要由护理副院长签名后下发,各科室都配有一套文件活面薄,供护士参阅执行。文件薄内容包括州立法制度,医院颁发的各种制度和科室的特殊规定。新制度下发后,都要由护士长组织学习,做到人人皆知,如为落实感染监控制度,护士长要对每位护士进行考核,直到明确感染控制措施的具体细节。为保证制度落实,医院设6名护士长常年负责对护理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检查,每天有3名护士长分3班对各科室进行检查指导。各科室每天还有3名主管护师分3班对本科工作进行自查,并负责向值班扩士长提供检查资料,汇报每班工作情况。这种严密的检查制度不仅使管理工作能惯性运行,也保证了质量控制结果的科学性、可信性和连续性。

4.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美国的医院尽管已实现了现代化管理,但医院的管理者仍十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愈是进入普遍使用电子计机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愈要求职工具有更高级的智力劳动。在医院,无论现代化程度有多高,最终为病人提供面对面服务的仍然是人。因此,医院把职员素质的好坏看作是赢得信誉,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为此,管理者把提高职员素质,调动职员积极性视为医院管理的核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为雇员提供平等竞争的机遇。尤其对一线护理人员,该院给予高出其他同类医院的优厚工资待遇,并以此来吸引各地最好的护士来院工作。除物质刺激外,医院还十分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每两个月要评选一次最佳职员,每年要为成绩突出的集体颁发奖杯。此外,管理者还十分重视感情投资,下属过生日、亲属丧葬等活动,管理者或亲自参加,或送礼物,这些管理行为的目的旨在为职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职员在这种环境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主动自觉地为医院建设多做贡献。由于医院的竞争目标达成一致。因此,巴塞克医院取得了良好的信誉和效益,成为该地区93所医院中只有4家赢利的医院之一。

美国医院护理在职教育的模式特点

众所周知,美国的继续医学教育已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教育体制,我通过考察深切体会到,美国医院护理在职教育确实有着令人信服的实际效果。在职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层次分明、目标明确、讲求实效。医院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一套学风严谨的专职教学队伍,护士的在职教育和对病人的健康教育。

1.岗前教育 巴塞克医院规定凡新上岗人员无论就业时间长短都要进行三个月试用,并在试用期内接受规定项目的岗前训练。我到医院的第一周也接受了同样的训练。通过训练体会到,这家医院坚持岗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新雇员是否具备在本院工作的基本能力。3个月试用考察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熟悉环境,医院要向新雇员系统介绍医院的背景、宗旨、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等,并发给每位新雇员一本职员手册,供职员了解医院的有关规定,第二阶段为技术训练,内容为常规技术操作,新型护理仪器或用具的使用,急救技术和计算机操作等;第三个阶段为上岗试用,由各科指定专人带教,并负责对其工作态度、技术水平、知识程度进行考评。试用期只发给基本工资,期满后要由负责教育的总护士长对每位新雇员做出书面评价,交职工部做为商谈工资待遇和工作岗位的依据每个新雇员都必须获得雇主的满意后才能上岗工作,从而保证了护士的质量。

篇3

1.主要优势分析(1)能够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以职业素质为主,根据岗位群的要求,提高实践性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快适合职业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则恰好使学生能够更好利用教学资源,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中,根据工作任务选择适当的资源予以分析利用,通过这种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逐渐形成创新意识,通过小组学生之间的合作,相互弥补、借鉴、启发,形成立体的交互式思维网络,培养学生感知力和创造力,突破传统教育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吸收知识而非被动接受。(2)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走访调研,熟悉工作任务、具有更强动手能力的学生普遍受到欢迎。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高职在校生能够长时间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是很难的,这样就使毕业生到了企业要面临较长时间的工作适应期,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培养成本,同时降低毕业生的竞争优势。这种情况下,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就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不足,特别是企业的工作任务逐渐电子化,很多项目都在信息平台上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模拟工作平台,突破物理空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真实职业氛围的同时能够较直观的获得知识来源。(3)能够培养综合性人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研究报告,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为4L,即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tobe)。仅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教育模式的要求,能够灵活应对高科技发展,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才是现代教育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更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技能,以满足企业对于“订单式培养方式”的需求,服务区域经济。(4)能够提供师生间的新型交互学习方法。混合式学习法(Blendedlearning)是现代教育技术学中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它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2.主要劣势分析(1)对资金及教师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构造虚拟的工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就要求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本设施的建设,比如配备多媒体教室,建立实训室,设计实训沙盘,录制教学片,开设教学网站等。同时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电子化设备,使该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优势,但这对高校教师来说提高了教学要求。(2)容易拉大师生距离。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对于某些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生动、更亲切的知识获取渠道,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在大力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应该将新旧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取所长,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降低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也易于产生惰性。(3)现代教学技术尚需进一步深入。教学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果没有深厚的学科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系统丰富的教学内容,完全追求简单华丽的电子化课件等,很容易使教学过程华而不实。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94年的所提出的“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并非简单的技术利用,而是通过综合体系的构建将各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信息化项下的每次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完成过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单一形式。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来做支撑,就只能简单实现板书的电子化,起不到实质的辅助教学作用。

3.发展机遇分析(1)各国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充分研究。各国对教育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是给各国的经验交流提供了机会,AECT2011年年会更是提出了“设计、学习、交流”(munity)的主题。我国学者对各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体制也有诸多描述,如刘梅提到的新加坡的教学目标“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的培养”;张玲提到“美国的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视技术与工程教育”;刘向永、董玉琦提出“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力;二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与通讯技术以提高教育质量”。(2)教育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充分重视。我国教育部高教司早在2006第16号文件就特别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提出,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这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3)信息技术给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支撑。自从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就使教育技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仿真、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介的应用,引发了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开放式教学,而电脑的普及更是给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强力支撑。(4)“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双证书”的职业要求。我国高教司在16号文中对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提出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达到80%以上”。对学生职业要求的提高,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职业培训能力,这给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特定的教学载体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统一,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个体人格发展与职业发展的统一。

4.发展威胁分析(1)电子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日益增加,网上答疑、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教学的交互性,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但网络教育面临的威胁也随之出现,如网络病毒的传播、流氓软件泛滥、P2P滥用、网络资源盗版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并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瓶颈。(2)教育资金投入有限。现代教育技术需要较完备的硬件和软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增加投资力度,但对于多数高职院校而言,资金投入尚显不足。以本学院为例,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以及模拟实训室、完善校园网、丰富网络资源、录制教学片、购入实训软件等,虽然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呈现出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和国家示范院校在资金投入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发挥。

二、现代教育技术高效运用的对策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并非一朝一夕即可促成,它需要各高职学院提高对课程整合的进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方掌控、综合考量,将信息化教育的推行作为一项完成的系统工程。

1.深化理解、促进课程整合要充分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带给我们的优势,就要从整体去把握,不仅要加大设备的投入,还要从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融专业基础理论讲解于实训过程,并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演练,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以启发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和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教师应用和研究能力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实践者和掌控者,要提高利用率就必须要求教师应熟悉硬件软件的应用,硬件包括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不能只依赖维修者对设备进行维护,更需要使用者的配合,减少因操作失误而增加的投入成本;同时应对教师进行PPT课件、视听教材、多媒体软件的设计和制作培训,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教学资源。不能将信息技术单纯作为美化工具,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教学方法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能够随时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研究、思考、总结。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高职教育中,需要教师对整体的教学设计有新的定位,课堂教学过程从讲解说明式的过程转变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如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如何掌握好课堂节奏,如何使学生真正具备职业素能,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和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把握息息相关。

3.改革评价体系传统教学的考试评价体系大都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考试形式普遍单一化、标准化,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对学生的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进行客观的考查。高职教育要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考核体系,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篇4

【关键词】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问题;开发策略

【Abstract】Althoug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eachers’ INSET has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it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goal neglects training dem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lacks internal logic,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content is too theoretic, and the methodology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s unitary. The countermeasures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cognition to INSET, strengthening the correlation of curriculum goal and curriculum content’s development, adopting vary kind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method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Curriculum of INSET; Problem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当前教师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的职前教育转向了教师的在职教育与培训,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和“终身化”教育。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在职教育与培训,其核心离不开课程开发。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不完善,尤其是没有开发出既符合会计行业特点,又适合中职会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即“教育特征+行业特征”的科学课程体系。因此,开发适用于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现有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开发却存在诸多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开发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1 课程目标的开发忽视培训需求,表述模糊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1],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它既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也对课程编制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中,课程目标是以培训目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以某某培训基地会计专业教师国培课程方案为例。其培训目标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熟悉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进一步增强其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感;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现代教育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流派;拓展本学科知识领域,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本目标针对的对象是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使其能独立承担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成为专业带头人与教育教学专家,进而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专家。但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国培项目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些定位过高,理性太强的培训目标一般难以实现。

参与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从层次上看,有新入职的教师,也有能力提升教师和骨干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在需求上是不同的。而当前的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确立目标过份依据社会需求,忽视了中职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教学对象;二是目标的确立主观性太强,培训需求分析缺乏梯度和层次;三是培训需求分析有许多属于无效的需求、同质的需求,造成培训目标中存在不必要的培训与重复交叉的培训。

1.2 课程结构的开发单一,缺乏内部的逻辑性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课程结构有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之分。课程的实质结构决定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性质,形式结构影响课程的外部存在形式。[2]”

篇5

【关键词】 多元化;分层次;疗养院护士;培训

从2006年开始,军队卫生系统实施了非现役文职护士制度,这使军队疗养院护理人力结构趋向多元化,包括军人护士、非现役文职护士和合同制护士。多结构的护理队伍在知识层次、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每名护士的岗位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同时加大了管理难度。针对这一变化,我们及时调整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及培训方案,经过近4年的全方位、分层次、多形式和多渠道相结合的系统综合培训,并定期进行绩效考评,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力促进了护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现将我们的做法及取得的效果报告如下。

1我院护理队伍现状分析

护理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年轻化,非现役文职护士成为疗养院护理队伍的中坚力量。我院护理队伍成分包含3种:军人护士、非现役文职护士和合同制护士,年龄20~30岁;军人护士占护士总数的30%,非现役文职护士占护士总数的50%,合同制护士占护士总数的20%。学历结构:本科占45%,大专占50%,中专占5%。职称结构:高级占0.2%,中级占11.0%,初级占88.8%。临床护理工作年限:<2年占20%,3~5年占45%,>5年占35%。共设护士长6名,均为军人护士,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1岁。

2培训对象及方法

2.1对护士长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安排护士长进行短期的脱产专科进修、定期举办护士长培训班、召开护士长经验交流会等方法,学习有关护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思维,以便了解护理管理新进展、掌握一定的护理管理知识和方法,着力提高护士长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强化护士长工作的独立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着力提高护理队伍的科研素质,近期我们还成立了护理科研小组,积极探索可行的护理科研课题并予以实施。

2.2全员性的培训

2.2.1职业道德教育在全体护理人员中,深入开展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理人员爱院敬业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改进和加强护理队伍作风建设。

2.2.2服务礼仪及护理理论、技术训练通过进行护理礼仪、优质服务规范和保健疗养护理、康复疗养护理及疗养院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技术等护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并经常性地开展静脉穿刺、无菌技术操作、心肺复苏术等护理基本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服务质量。

2.2.3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立足岗位需要,立足战备需要,广泛开展护理岗位科技练兵活动。全体护士均要进行战备急救护理训练。

2.2.4对专科知识的培训目前我国护理院校大中专教育普遍未设立较系统的疗养医学理论和课程,这与疗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1],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各种慢性疾病的疗养、康复等专科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很有必要。

2.3对不同成分护理人员的重点培训

2.3.1对军人护士的培训我院军人护士军龄都在8年以上,从事临床疗养护理工作均在5年以上。因为接受了军队多年的教育和培养,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对疗养院的工作特点和规律都已熟知,并能熟练地掌握疗养康复学、战时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等护理理论及实际操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对军人护士应作为骨干力量培养,并且使其协助护士长做好科室日常的管理和对非现役文职护士和合同制护士的带教工作。

2.3.2对非现役文职护士的培训非现役文职护理人员是指按照规定的编制聘用到军队工作,履行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同类岗位相应职责的人员[2]。非现役文职护士无军籍,但需承担履行作战保障的义务,其职能要求等同于军人护士。根据军队需要参加作战、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医疗救护工作。由于非现役文职护士毕业于地方院校,既没有当兵的经历,也没有接触过部队的正规教育训练,对部队的性质、宗旨、使命都不够了解,为军服务意识较弱,组织观念相对淡薄,缺乏“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人素质。因此加强其作风纪律管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根据军队的性质和要求,我们在非现役文职护士的日常管理中,格外注重军政素质的培养。与军人管理一样,定期集中组织参加统一的各种政治学习和党团组织生活。生活上,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统一住宿、统一着装,必须随时保证联络通畅。机关、科室还不定期分别组织8 h以外的查房及内务卫生检查。同时,严格请销假制度,离院外出必须有书面请假条,报请科室、护理部、政治处层层审批,返院后要及时销假。

2.3.3加强对合同制护士的培训合同制护士是以合同契约形式为劳动关系的聘用人员,相对缓解了临床护士短缺的状况,但部分人员只具备中专文凭,因此,起点相对较低,缺乏教育培训和事业发展的机会[3],待遇相对较低,工作上有不安心因素,流动也较快。院领导、科主任、护士长经常对合同制护士开展谈心活动,以便随时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各种思想压力和实际困难。全科的同志在生活上对她们也予以热情的帮助、关心和爱护。因此,增强了合同制护士集体荣誉观念和主人翁意识,使她们深切地感受到军队疗养院这个和谐大家庭的温暖,从而逐步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以院为家、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进而极大地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及信心。通过培养,大部分合同制护士现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少部分因表现出色,还被优选到非现役文职护士队伍中。

2.4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培训

2.4.1对高年资护理人员的培训除重点培养全面掌握常用基本护理技术和平战时急救护理知识外,还培养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和指导复杂、疑难的急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熟悉老年人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程序,并能较好地组织安排护理人员配合医师做好急救工作和具备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

2.4.2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培训坚持以《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疗养技术常规》、《疗养康复护理学》、《战伤救治规则》和《疗养服务规范》作为业务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训练的依据,进行护理礼仪、优质服务规范、保健疗养护理、疗养康复护理及疗养院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训练,努力提高护理质量。在此基础上,对初级护士主要进行各班工作程序、护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三基”等基础培训的学习,以此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护师的培训重点是加强和进一步提高急救护理技术水平,力争能熟练掌握常见老年病的疗养康复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水平、常用疗养康复护理操作技术以及学习相关的边缘学科,如医学心理学、医学。

3培训方法

培训中,主要采取全院集中培训、科室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全院集中培训采用由各科护士长轮流进行专题授课,主要讲授疗养康复、护理服务规范、临床常见疾病的病情观察、护理及急救知识、医院感染管理、流行病学相关知识。每次授课均做成多媒体课件,长期放在院局域网上供大家交流、学习。我们还定期组织收看“全军护理新业务、新技术远程教学讲座”及聘请疗养护理专家进行业务授课。各科室内成立互帮小组,在护士长组织下实施训练,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充分发挥骨干的传、帮、带的作用。战伤救护训练主要在播放影像教材的前提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进行心肺复苏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及转运等常用护理技术训练。急救护理训练主要模拟急救现场、急救过程中涉及组织、医护配合、吸氧、输液、心电监护、护理记录等急救技能操作和急救设备操作等内容。护理礼仪培训以收看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的《现代礼仪》系列讲座和现场示范讲解为主。同时还分批组织护理人员到邻近星级宾馆学习服务礼仪,观摩本市举办的职业技能比赛。积极支持护士个人参加学历教育,如自学、函授或脱产等方式继续学习深造。根据我院的客观条件和工作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派护理骨干外出参观、进修、专科培训学习或参加军队护理专业学术活动。外出参加学习的同志学成归来后均要以授课的方式将所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进行介绍,有力地带动了护理队伍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

4严格的分阶段的考核、验收和评价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份,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职务制定考核标准,对各级护理人员分阶段检查培训落实情况,并进行考核、验收和评价。第一阶段是理论知识考核,根据职称确定考核内容;第二阶段是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由主管护师及以上的人员组成评委,对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逐项护理技能考核,并分别确定各项的个人名次和护理单元集体名次;第三阶段是及时做好考核总结,找出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予以纠正和改进,并且对每名护理人员的各项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训练尖子和优秀护理单元;第四阶段是在每年的“五一二”国际护士节对成绩优秀的护理单元及个人予以表彰,并组织其向院领导、全院人员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和礼仪汇报表演,极大地激发了全院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爱岗敬业精神。

5效果分析

通过培训,使全院护士树立了热爱护理专业,立志于护理事业的信念,激发了护理人员爱岗敬业,以疗养院为家、视疗养员为亲人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深化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一步强化了全心全意为军队疗养员和伤病员服务的思想,使她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全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了急危重症的抢救技术水平和在平战时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护理综合保障能力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通过培训,让每一名护士都拥有了更好的职业修养和更专业的礼仪规范,从外表到内涵修养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培训中人人参训、个个达标,参训合格率达到了100%。由此可见,多元化分层次在职教育模式在疗养院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是科学、有效的,是提升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和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必将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维护官兵和老干部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叶凤萍.疗养院护士在职培训目标管理的效果[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1):4-5.

[2]张萍,陈松,郑聪.护理专业文职人员任职培训课程设置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7,24(6):89-90.

篇6

凡本省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均应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在职职工教育(以下简称职工教育),是指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除国家公务员以外的其他在职人员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

职工教育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相结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职工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指导、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职工教育。

各级人政府劳动、人事、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归口管理职工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制定职工教育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用人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和义务:

将职工教育工作纳入领导目标责任制;

制定职工教育计划,安排职工参加培训或者接受教育;

制定与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相衔接的职工教育管理制度;

明确职工教育管理机构,决定职工教育的形式;

提供职工教育场地、必要的设备和图书资料;

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撮职工教育经费,用于职工教育;

鼓励职工自学成才,表彰或者奖励学习成绩优秀并在工作中做了突出贡献的职工。

职工应当按照用人单位规定参加培训或者接受教育,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由用人单位提供条件,脱产或者半脱产学习半年以上的职工,应当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学成后回本单位服务的年限和违反合同应当承担的责任。

工会组织应当监督、协助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实施职工教育,维护职工受教育的权利。

中、高等院校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承担职工教育的学历教育任务。

职工学校和职工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将职工教育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加强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设立涉及学历教育的职工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批。

职工学校和职工教育培训机构招生、收费和发放证书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从事职工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应当热爱职工教育事业,具备相应的任职条件。

职工教育的专职教师享受与普通学校教师或者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相同的待遇。

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对在职工教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二)、(三)、(五)、(六)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按照管理权限对用人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直到停办,并没收其非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按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没收的非法所得上缴同级财政。

篇7

我国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十多年后,再次升级,进入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时代。

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会议召开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合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伴随着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毕业生就业难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可以说,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变革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则显得势在必行。《决定》为职业教育未来几年的发展指明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为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再升级奠定了政策基础。

未来几年,高职教育将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黄金发展期:2000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仅442所;2012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发展到1297所。十多年间,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因为规模发展太快,内涵建设相对跟不上,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然,很多高职院校在规模扩张后积极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强化校企合作,提升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决定》的出台将为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为促进高职院校密切产学研合作,未来将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国家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等政策措施有利于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进一步激发高职教育的办学活力。

未来几年,高职教育将进一步升级人才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经过世纪之初的狂飙突进,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在国家政策层面,高职教育已经从以扩大办学规模为重心转移到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重心。各高职院校也开始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努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自己的办学特色。

但是,高职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质量的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如一些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远低于本科生等。《决定》的出台为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逐渐完善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这意味着,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被打通,职业教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断头路”。未来,将有更多优质生源进入高职院校,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让高职院校有更加明确的办学定位,找准自己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位置,加快内涵发展转型,提升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

未来几年,高职教育将更加受到社会欢迎。

篇8

关键词:民族语言 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因此,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民族语言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即“遗传民族语言素质”。《辞海》写道:“民族语言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民族语言素质、智力民族语言素质、身体民族语言素质、审美民族语言素质、劳动技能民族语言素质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广义民族语言素质。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二、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而以往所说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民族语言素质和专业民族语言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语言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民族语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民族语言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民族语言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9

一、教育国际化概述

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职场人才。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为了与国际化教育背景相契合,在职英语教学必须适时作出改革,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的改进实现我国在职英语教育与国际的衔接,切实培养适于职场发展的实用型英语人才。

二、如何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正确定位在职英语教育

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传统的在职英语教育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为此,我国在职英语教育就应立足国际化背景进行改革,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同步改进教学管理,促使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提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在职教育,都挣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的英语考试能力较强,但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却是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缺乏,虽有各种英语资格认证却欠缺必要的职场运用水平。

为此,我国的在职英语就应从各种资格认证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从以职业资质考试为导向的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向以国际化课程背景下的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转变(注:EAP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和学科相关的英语,是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下同),延伸在职英语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之所以要将我国在职英语教育定位为学术英语,不仅仅是为了迎合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更是因为学术英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术英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英语在职场有针对性地进行交际,以便在日常工作中达到无障碍沟通,也为进一步的职场发展奠定扎实的英语基础。

(二)优化在职英语教学课程设计

科学的课程设计是有效开展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在教学国际化背景下,在职英语教学课程也应进行优化设计,为教学的有序进行以及更好培养学生提供理论基础。

为此,学校要针对在职学生主体进行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以及相关要求,分步骤、分阶段制定学科目标,指导学生分步完成。这一步骤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在职英语教学课程的设计的成功与否,学校应在自身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与职场的无滞后信息交流,以确保自己的教学目的紧跟时代潮流,符合职场企业对于在职人员的英语各项指标需求,现实地,量化地,有针对性地设立在职英语教学目标。

在了解市场和学生需求,并大致设定阶段任务后,学校就应从实际出发对在职英语教育大纲进行修订,构建符合教育国际化背景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对基础课程进行精简、调整和压缩,在教学中引入ESP课程[1],尤其是EAP课程,以使得学生通过在职英语教学能够掌握必要的职场英语交际技能,并具有使用英语进行工作探究的能力。具体制定课程设计时,学校要针对如何与职场各行业的双语课程进行有效衔接予以深入探究和思考。可考虑与部分职场双语专业课程进行衔接,从原本的语言学习向内容学习转变,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以期在职场中得到更实际的应用。

(三)强化在职英语教学组织管理

随着职场对在职人员的英语要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英语专业,致使英语专业的在职人员学生数量日臻庞大,过多的学生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效果,也极大地缩减了单个学生的练习时间,造成在职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降低。为此,在职英语教学应针对教学组织和管理进行改进,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集体学习,共同探讨。但对于譬如口语、写作、小组研究等内容,在大班上课的同时,还需辅之以小班,将每班人数设定在20人左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口语练习,方便教师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四)加强职场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使用,与他人顺畅的沟通以及良好的交流是评判英语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种无障碍的交际不仅建立在双方语言互通的基础上,更在于对国家文化的深刻了解,掌握民族心理和民族传统。通过教学内容对各个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不同国家的文化,避免学生因为缺乏对于文化冲突的了解进而引发的单词都会,但深层含义领悟不对的现象。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使学生此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以更好适应职场需求。

(五)引入现代科技进行在职英语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职教育也日益走向现代化和科技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在职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职英语教学也随之引入了现代教学手段这种借助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也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内化成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充分抓住在职生对于日常工作当中的英语实际应用的需求,通过现代科技的引入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观摩职场相关英文片等的同时,提升英语能力。此外,在强化学生在职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利用网络广泛涉猎国外先进文化,更好契合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与理念。

结语: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重新对在职英语教学进行定位除了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外,还需要培训学校立足国际视野,洞悉国际在职英语教育资源和学术交流资料,并以此拓宽在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更好地把英语运用到自己的职场日常工作当中,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场定位。

篇10

美国教师的职业发展轨迹和中国教师有较大的差别。在美国,有临时教师资格证。个别州规定取得临时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在5年之内必须取得永久教师资格证。取得永久教师资格证后,教师们常常重返大学校园选修更多的课程。有些州的教育部门规定教师必须选修更多的大学课程,有些州则采取教师自愿的原则。随着教师所学课程数量的增加,在大学取得学分的增多,薪水也会随之增加。教师收入的增长主要与课程学习数目挂钩,而并不是与教师的教学评估形成必然联系。

在中国,就我了解,教师分二级、一级、高级和特级。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大概只有3%有特级教师的称号。教师们要想升级,就必须发论文、教更高级的课程或开公开课演示等方式。美国没有这种教师级别制。一名教师,无论教龄有多少年,都始终是一名教师。但是,教师还是有机会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取得更加卓越的成绩。比如,获得“美国优秀教师标准证书”的教师可以获得相应的加薪;获得“美国总统奖”的教师自然也能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可。另外,教师在学校可以担任组织协调其他教师工作的事务,但这往往可能要求他们离开原先的教学岗位。

一名教师在三十年的职业教学生涯中,往往需要职业技能的培训。通常情况下,学校在每个学年都会针对一些特定问题,安排一到两天时间开展相关的活动。教师们还可以参加各种由学校或是校外机构提供的培训和研讨班,或是参加像美国科学教师协会年会这样的活动。一般来说,美国的教师要在职业方面取得发展,就要重新回到大学学习相关科目的课程,并期望学到的新知识能够帮助提高教学质量。现在,随着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教师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修一些大学的网络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与实际的教育大纲相距甚远,而与传统的大学课程类似,即期望教师学到更多的知识,并自己找到如何教授这些知识的方法。虽然这种模式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研究表明这种模式还是不如课程加教学技能培训来得更为有效。

教师究竟需要什么呢?不仅需要学科知识,还需要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这三个概念具体来说是什么意思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位科学家都清楚水沸腾这一现象,现象背后的学科知识包括水在沸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变化、热曲线和蒸发热量。教学知识包括如何将水沸腾这一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进行教学成果评估。往往科学家们不太了解这一点,而教师们则清楚知道如何做相关的演示,如何确保实验的安全等。学科教学知识是要帮助学生消除对水沸腾这一现象背后的种种误解。比如,每一位科学家都知道水沸腾,但不能像教师那样能够发现学生们的一些误解。如有些学生认为水蒸发时,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教师们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误解,就会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并通过相关的演示讲解水沸腾这一物理现象。@波士顿科学合作项目

下面介绍我本人参与的在波士顿地区开展的两个在职教师培训项目。这两个项目旨在通过研究更多地了解教师们的实际需求。波士顿科学合作项目(BSP)是一个大型的科学合作项目,该项目持续了5年。合作方包括麻省州立大学、美国东北大学和波士顿多所公立学校。另外,包括哈佛医学院在内的一些学院也是这个项目的支持合作方。

波士顿科学合作项目包括以下四个独特的措施,分别是“情景化内容课程”(Contextualized Content Courses,CCC)、“垂直组队”(Vertical Teaming,VT)、“课程补充”(Supplementary,SUP)和“联合指导学习科学”(Collaborative Coaching andLearning Science,CCLS)。

首先,介绍一下“情景化内容课程”。在美国,一位不懂化学的教师可能会被安排去教化学;一位教生物的教师除了教生物外,可能会因为学校缺物理教师而被安排去教物理。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为教师们提供各种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因此,我们在暑假期间利用2到10周的时间请来一位大学教授、一位初中教师和一位高中教师,进行合作教学。大学教授侧重课程内容知识的传授,中学教师侧重教学知识的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学教授可以确保学科知识正确无误,中学教师们则全面展示先进的教学实践模式。这样,课程与教师的授课科目紧密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师在一起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有趣的是,这种合作模式并不是大学教授告诉中小学教师如何教学,而是采取双方相互合作。中小学教师需要大学教授提供更加翔实和新近的学科知识。而大学教授同样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学到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向学生发问,如何鼓励学生继续完成学业,并取得成功。

“垂直组队”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措施。最近,我们邀请了来自11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1位教师到我们中心听课。让我惊讶的是每-位教师都了解各自国家科学课程在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而在美国,没有一个教师知道。各个地区、各个州的教学安排大相径庭。我甚至可以大胆猜测,即使在同一个学区,也很少有教师了解不同年级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科内容安排。因此,学生有可能在不同年级重复学习同一个概念。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教师们缺乏纵向沟通。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师召集到一起,找出一道大学水平的题目,考查教师们的回答情况。接着,我们将问题进行细化分解,由教师分别来确认,哪些问题是学生应该在哪个阶段掌握的。这样我们可以帮助教师们了解相关的情况,并调整各自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学习在不同阶段应该学到的知识。

波士顿科学合作项目的另一个措施,是在学校开展“联合指导学习科学”。我们把同一个学校的教师组织起来,针对某一特定的题日进行讨论,彼此听课,以便交流各自是如何教授该题目的某一方面,并针对各自的教学模式进行讨论。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互相学习。

上面是我们具体的改革措施,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这个项目的长期目标有以下五点:第一,项目结束时,有更多高水平的教师来教授这些富于挑战性的科学课程;第二,高级阶段的科学课程对波士顿地区公立学校所有的学生来说都能变得更加易学;第三,大学教职员工和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师并肩协作完成科学教育改革;第四,为推动六年级到毕业阶段学生科学和工程学成绩提高,建立合理体制;第五,科学教育的新模式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帮助更多学生提高科学课程的学习成绩。

通过这一项目的努力,从2004年到2008年,共有234名教师获得了教师资格证。70%的受访教师表示他们十分愿意继续在波士顿地区的公立学校从事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通过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校教师的合作,教师在教学中变得更加自信;大学教授的教学效果也得到相应改善;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但是,我们也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还没有联合到所有的教师和教授。有些学校的教师和校长还不了解这个项目,所以我们现在还处在“私下操作”的阶段。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帮助,前提是教授和教师们能看到我们的存在。

活力物理(Active Physics)

和活力化学(Actjve chemjstry)的在线指导模式

这是我们的第二代网络职业发展项目。在美国的全国各地都有物理和化学教师采用这种“活力化学”和“活力物理”课程教学模式。虽然我们可以为这些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研讨会,并到全国各地去走访帮助他们更好地教学,但网络可以提供更为方便和即时的帮助。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网络课程教学研究,了解它是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并帮助学生从中受益。这种网络职业发展模式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准备、分享加对比”的方式。以“活力化学”的网站内容为例。

首先,来看一下“准备”模式。教师们可以看到所有的课程章节和相应的课堂活动。打开“准备窗口”,可以看到类似其他网络远程教育课程的内容,为教师教授“活力化学”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从这里,教师们可以获得更多化学学科的背景知识。教师们可以看一个5~10分钟的视频,展示一位教师是如何教授某一课程内容的。这里还提供测试样题或教学计划,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还可以告诉大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等等。在“准备”阶段,教师们是“消费者”。

接着,进入“分享”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们不再仅仅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这些资源,也许会突然遇到某个课堂活动无法顺利进行的状况。这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提出问题,而在同一天也教授了同样内容的其他教师就能够给予及时的帮助。另外,如果教师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在网上得到解答或进行讨论。无论美国还是中国教师,都会以学生为荣,因此当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或是有了出色的表现,教师们就会在网上与其他教师分享。通过在线“分享”,即时就能得到帮助,彼此交流。

最后,来看看“对比”阶段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们针对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五个问题,然后对比学生的测试结果。一位教师可能会说我的所有学生都答对了第三道题。另外一位教师可能会说,自己只有一半的学生答对了那道题。那么,教师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好的问题:同一道题,为什么一个教师的所有学生都答对了,而另外一个教师只有一半的学生答对呢?因为事情刚刚发生在昨天,所以教师们可以通过网络讨论各自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以便发现到底是哪些授课内容对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种交流不可能在暑期研讨会完成,也不可能在每个月一次的研讨会上进行,而只能通过这种实时的交流沟通才能进行。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对比数据来达到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这种“分享加对比”的模式,教师们不再只是“消费者”在课堂上使用教学资源,同时还是“生产者”,告诉我们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也做过相关的试验,如果一位教师在网上提出“教学模式”这样的大问题,一般都不会引起大家的兴趣。但如果有人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个具体问题提问,教师们则讨论得相当激烈。由此可见,教师们往往更愿意分享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不愿分享抽象的教学理论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