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18 12:0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1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维果斯基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为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引导和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兴趣,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

二、具体操作——以社会调查活动为例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相比,《基础》课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只有增加实践比重,注重学生的参与率,才能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以期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思考与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同时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主要思路

指导思想上,要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在理论知识考核中,也应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出发,在考核内容中,加大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以此思路为指导,笔者所在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授课团队进行了考试方式的改革。在原有的考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完善,推行了新的考核方法,加大了平时成绩的考核。笔者授课的班级,期末总评成绩的来源为:期末开卷考试 50%+ 平时考勤和课堂参与15%+ 社会实践35%=100分。由此可见,在总分中加大了平时成绩的考核,而在平时成绩中,社会实践部分又是重中之重。平时理念的渗透,引导学生重视对自身包括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加上成绩的设置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使学生高度重视起实践能力考核环节。

(二)具体步骤

1、整体任务布置和前期准备。将同学自愿结组,每10人左右分为一组。完成调研之后,撰写调研报告。

2、调研选题。因为是以《基础》课为依托,而且是面向大一的学生,建议学生选题的思路是贴近生活,易于入手,如校园社会公德现状调查、学生考试作弊情况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上课现状调查、食堂浪费情况的调查、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等等。同时不局限于此,有的学生选择了范围更为宽泛的社会问题。

3、开展调研。完成时间:3周。由各小组自行分工协作,设计问卷、进行调研、数据分析整理,撰写调研报告及制作ppt。

4、成果展示。每组准备3分钟ppt,到讲台做展示。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要求每组展示的人由老师上课时随机指定,因为是随机的,所以给学生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每个人都会更加认真地准备。在成果展示环节同时提交本组的问卷原件、调研报告等证明本组工作情况的材料,以便老师根据各组的工作情况客观打分。本环节要求比较细,并非对学生不信任,只是想以更合理的规定来更好的引导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在明确的要求和适当的压力下更加认真对待实践能力考核环节,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

5、结果评价。对于各个环节的要求及得分如下:态度认真,全组团结合作5分;调研报告规范完整,内容充实10分;ppt制作美观、合理7分;本组展示同学的表现8分;样本或问卷数量符合要求5分。共计35分。授课老师根据各组表现,公正、客观地评出分数。以笔者教学中的经验,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真对待,而且时时会体现出学生的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常有亮点闪现,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三、结语

篇2

大学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不是单纯传授既定的结论,更多的是引起思考。并在师生交流中或补充、完善。这种教法的实质是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延伸式提高,也是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在层次上的最大分别。

二、反思教学法

反思教学法包括老师和学生的课堂、课后思考,主要倾向于老师的反思。教师的备课情况、讲授水平、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课堂纪律、思考水准、课程安排等各种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学实效。反思教学法需要根据讲授内容,采取灵活的策略激发学生反思意识,最终形成双向互动的状态。

三、情感交互教学法

情感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重在情感体验。这个阶段是大学生理性、道德、审美等高级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学生、形成交互模式,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当以情感促认知,以情感促行动,体察每个学生独立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而学生成为交互的探索者,彼此理解、消除偏差、达成共识,实现由单向灌输到双向沟通的实质转化,使知、情、意、行诸品德要素协调发展。

四、模拟实践教学法

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由课堂转换到模拟实践场所进行。使学生“从理论观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促使其加深对理论与实践辨证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在法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合模拟实践教学。如:讲故事、演小品剧、模拟法庭多种方式,强化法治观念,引导学生用法律思维进行思考分析。

五、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最为普遍,优势在于生动形象的描述,由可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将抽象、理性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形象、感性的教学体系的有效介质。往往用于辅助解析理论难点、激发探究欲望、讨论分析、情境体验、寓教于乐。选择案例必须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

六、开展跟踪式教学

跟踪式教学可采用个别谈话,小集体探讨等方式。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正面教育。既轻松又具有随和性,更易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相关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听取教学意见、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实际问题,这种以身作则的方式,是最好的践行道德课的模板。

七、视频式教学法

视频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以播放视频案例的形式来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方法。它以其直观、真实的特点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突破了以往传统文字案例教学的局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收集和精选视频案例、课中课堂组织和教学设计、课后调查,改进教学策略。同时也应注意到,相关视频要具有时代性、政治性的特点,需要实时更新。在时间上,一个视频案例时间一般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在技术上,还要求教师提高软件操作的能力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反馈调查教学法

反馈法是教学过程中充分收受、处理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调整的方法。它能保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对学生表情、体态、语言和行为观察,作出针对性的反应,提高讲课效率。可以选择章节专题调查、整体性调查、课前与课后比较调查,专业对比调查。同时,要给学生留下反馈时间、迅速、准确把握反馈含义并作出回答。

九、专题式教学法

篇3

[关键词]两课教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钟铭佑,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周世中,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194―04

2005年3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提出要以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原来在大学生中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为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基本原理,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树立公民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引进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其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

案,据《说文通训定声》和《正义通》释:“案,考也,通作按”,意即考查、考据、研求。案例,则是指经过调查研究或考据查证而获得的实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将具有教育价值的实例运用到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在中国,案例教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秦代。考古学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末,在陕西秦墓出土的《云梦秦简》,大都是墓主喜编选的训吏教本。喜,是秦朝的文吏,做过小吏、御史、令史等官,按照当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喜负有主管法律教育和培养吏员的职责。《云梦秦简》记载了父亲控告儿子的案例,以及教人掌握诉讼程式的大批“爰书”。这些案例都是喜为了施教所用。《云梦秦简》是我国秦代采用案例教学的例证。到了汉代,“汉承秦制”,汉代的文吏职官教育,同样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董仲舒曾编撰过案例书,《公羊董仲舒治狱》就记录了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断决疑案的大量案例。另外,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典《秦谳书》,由二百支竹简记载,是一部议罪案例的汇集。这些进一步说明,汉代文吏职官教育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汉律条款就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吏的断案能力。

国外普遍认为,案例教学起源于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问答法”。这种教学法在他的弟子柏拉图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柏拉图把老师的问答编辑成书,寓教于许多有趣的故事中,这就是《理想国》一书的由来。后来,西德教育家瓦・根舍因主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科学本质的范例进行教学,正式提出了案例教学法。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法学教育。法学案例教学通过一系列判断分析以及师生间的讨论问答,让学生理解法律的概念和原则,并且教授分析技能、口头辩护、语言表达技巧等内容。它被公认为当今美国法学院法律教育创新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法学案例教学在我国受到重视,一些高等院校的法律院系开始采用这一教学法,包括案例讲授、案例模拟、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具体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与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以理统帅例,用例说明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案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共同讨论和分析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心和中心,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灌输者,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能够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接受者,完全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就算是一个好学生。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启迪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能够做到“讲道、研业、解惑”才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因此,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都是案例教学的重心和中心。

(二)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法律条文是法学理论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法学理论是枯燥的,法律条文是静态的,而案例则是活生生的、动态的。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条文去分析不同的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了“混合过错”责任:“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为了便于同学们对这些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理解,笔者举了一个案例:甲乙各牵牛于一座长20米、宽5米的桥两端。甲见状,喊:“停下,我的牛性子暴,牵你的牛躲躲。”乙口称“不怕”,继续牵牛过桥,甲也牵牛上桥。结果,二牛于桥上相抵,乙牛跌入桥下泥中窒息而死。问:甲应否负赔偿责任?乙对牛死这一后果有无责任?我国法律上有何规定?我们通过案例分析知道,甲采取的是间接故意的主观心态,对损害结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乙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对损害结果也有一定责任。这种“混合过错”,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因此,甲负主要责任,乙负次要责任。这样,同学们对故意、过失的心理态度和“混合过错”印象很深。

(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目的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知法、守法和用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案例教学把学生置于一个实践者的境地,总是带着问题出现,或蓄而不发,或真真假假,或似是而非,以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和锻炼他们的直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想象力、判断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协调统一,通过叙述、剪裁、提炼、演绎、归纳,使原有经验得以理性化。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选取案例的原则

选取案例的总体原则应当是“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案例选取的角度看,应当与大学生密切相关,时间上最好是选用近期发生的案例,空间上最好是选用本地发生或与本地有关的案例;从案例选取的难度看,必须有适当的难度,使问题的解决经历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这样才能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案例选取的知识跨度看,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跨度,因为知识跨度是调动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具体说来,案例选取应当掌握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案例,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学法用法的重要素材,因此,案例最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真实事例。案例的真实性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只有真实性才会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才会具有教育性。所谓真实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例,而不是道听途说或随意杜撰的。为了保证案例的真实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收集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案例,各级人民法院审结的成功案例,《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民主与法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报刊刊登的案例,以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栏目报道的案例。这些案例与形势的发展相适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二)典型性原则。教学案例没有典型性就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思想上的共鸣。案例选择应当是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所谓典型性,是指发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的、备受社会普遍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型案例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具有启发、导向、矫正、警示等育人功能。典型分为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在案例教学中,要坚持正面教育的方针,运用好正面典型,即现实生活中乐于助人、高风亮节、遵纪守法、维护权利履行义务的典型,如牛玉儒、侯祥麟乐于奉献的典型,宋鱼水秉公执法、依法断案的典型,等等。因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宗旨是塑造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依法办事能力。从正面的典型案例中,大学生将以案例中的人物或事件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怎样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进一步认识到,宽容、奉献是社会所必需的,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的实现,是社会的必然,从而自觉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中。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要运用好反面典型,因为反面典型对大学生也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它告诫人们不要这样做,否则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严厉制裁,如分析马加爵杀人案的深层次原因。

(三)针对性原则。案例教学的针对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要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的实际,充分利用大学生中不履行义务、违反法纪的现象来进行讨论、剖析,以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实践证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他们最熟悉的事或现象来进行讲解,可以增强这门课的感知性、情景性、行为规范性。比如,笔者在讲授宪法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针对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爱劳动的现象,指出,劳动是一种美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而且使他们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法制教育。

(四)新颖性原则。案例要不断更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法律、新法规不断颁布和实施,过去的法律法规也在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地修改完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给人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变化,社会上、校园里的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如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教学案例多年不变,不能根据新形势、新问题、新法律、新法规及时补充和调整,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贻误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不仅理论部分要即时删改、增添新内容,而且使用的案例也要根据新情况予以补充,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

四、案例教学的实施手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的实施手段

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原理和法学基本理论的重点、难点时,要尽可能举例说明。比如,在讲授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民法中的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情况等等,笔者都精选案例加以阐明。如果案例过多,费时过长,则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冗长繁杂的案例,学生也不愿意听。因此,教师对于哪些问题应当举例,哪些不必举例,要胸有成竹、通盘考虑。另外,案例要精讲,教师要紧扣授课内容,精讲所举的案例,讲深讲透,才能使学生对讲授内容理解快、印象深、记得牢,顺利实现知识的转移、提高和增长。

2.学生讨论。案例教学,要求教学互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等。在其中,教师担负着组织、引导、调控的作用。

(1)创造讨论氛围。教师组织好案例材料以后,要让学生围绕案例的主要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针对案例多提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分歧是正常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所争论的只是针对问题而发表的不同观点,是对事而不是对人,因此,不能对任何同学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的侮辱或不尊重。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探讨、辨析案例中的思想道德问题和有关的法学概念、法学理论,协助学生以案例说明理论,用理论处理相似的新案例,提高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2)建立激励机制。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鼓励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讨论中,即使同学们的分析过程或分析结果发生了错误,教师也应当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并给予应有的鼓励,然后再帮助其纠正错误观点,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教师可将同学们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考核范围,使同学们重视课前的准备、课中的讨论和课后的复习。

3.教师总结。同学们交流观点之后,教师应当对整个案例进行梳理,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作归纳

总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案例中的关键问题。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案例材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所学的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学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倘若是针对考题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应该告诉学生答题技巧,抓住得分点或考点,用专业术语回答提问。

(二)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受到同学们的广泛赞誉,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运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应用与系统讲授相结合。课堂教学应以系统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只能作为系统讲授的辅助方法,而决不能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变为纯案例教学,这是由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教学中,必须保证这门课程的系统性,不能抛开系统性而片面追求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为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系统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基础。缺乏系统性,知识内容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是零碎的、不全面的,这样就很难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以及各部门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思想境界的提高和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利的。因此,要坚持案例教学与系统知识传授相结合,在学生全面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模块式教学”,由国际劳工组织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研发,以现场教学与技能训练为核心,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又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1]该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和经济性特点,受到学校以及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模块式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核心内容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分析和设计,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模块式教学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灵活性。“模块式教学”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也可以几个单元的组合,它可能是一本书的集成。它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学习的一个小点。大模块是由小模块构成,该模块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模块。这样的设计既能促进教学,也便于学生反馈。学生反馈通过模块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进步,更有效的指导学生。二是针对性。“模块式教学”不在局限于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有助于促进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过去,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由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来进行,未能充分考虑的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设置内容繁多、缺乏针对性。但是,“模块式教学”,知识点是类似的,具有共性,易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构建知识模块和实践模块,突破原有教学的整体性,强化针对性。三是主体性。“模块式教学”,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始终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实施参与式教学。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教师由以前的控制者、传授者向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也由以前的被动向主动转变。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需要学习什么,想学什么,帮助学生安排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况,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二“模块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高校“要以中央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基本遵循,既把教材讲透、讲深、讲清楚,又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建立起符合高校特点、体现本校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2]根据“模块化教学”相关理念,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建议高校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

(一)思想道德教育模块

这一板块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夯实学生思想基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素质等问题。在这一教学模块中,可以借鉴上海复旦大学思修课的教学经验。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与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合作,签约慕课平台。上海复旦大学的思修课慕课平台教学分为在线进阶式学习和见面课学习两部分。在线学习计36课时,学生可自由在网络上观看教学视频,并参与实时评论、讨论和提问。为提高视频学习质量,学生每收看十几分钟,网页上就会跳出一道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只有答对之后才能继续收看后面的内容。对于忘记收看视频的学生,系统也会不断发出催促通知。而见面课学习则计12课时,由大课堂直播互动和小组讨论组成,以弥补网络教学的固有弊端。“微课程”的特点短小而精悍,我们可借鉴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完成“听课”,课堂上,再进行交流、分析、探讨、学习、提升。目前,很多高校都开通了网络,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比较广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观看“微课程”,或者下载观看,或者和同学合作分享观看,随时完成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便捷,也有实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见面课学习可以采取专题式将教学内容整合成6个模块(12课时):第一讲,大学与人生;第二讲,理想与信念;第三讲,爱情与友情;第四讲,国家建设与青年成长;第五讲,道德与修养;第六讲,职业规划与创业。在具体讲述专题模块时,可以多发动学生参与讨论,也可以安排一些小型的表演,如在讲授“道德与修养”这个专题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课前收集目前中国道德模范、道德缺失的资料,课堂讨论时分组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提出本组的观点看法,教师再对各组表现情况评分。这就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在搜集资料、课堂讨论中加深了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认识。再如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结合最新召开的相关会议的精神,让学生自导自演了一场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法治剧。教师不指定学生参与,交给学生自己编排。课程教学从“灌输模式”向“引导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要从“师辈”向“朋辈”转换,这样的思修课可以让学生更感兴趣,也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

(二)法治教育模块

这一板块包括法律理论、宪法和其他部门法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素养,掌握基本法律常识,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从笔者的实践教学来看,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整合成三个小模块:第一模块,法治观念与法律意识;第二模块,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第三模块,专题法律规范(比如:合同法、专利权法、保险法、婚姻法等)。比如,对于艺术类专业和信息科学类的学生应该多讲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著作权或者专利权方面的案例,对于电气、机械等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以对多举专利权、合同法方面的案例培养学生对技术创新的兴趣和了解相关合同法,对于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经济法、商业法的案例以增强他们对今后工作的感性认识。其他知识模块的案例教学也可选择抓住特点,因材施教。

(三)实践教育模块《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优秀道德品质、正确法制观和健全

人格的必修课程,融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实践教学是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重要环节,它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国情、锻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3]因课程性质决定了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第一实践主题:职业生涯理想教育。实践活动方式:班级组织参观校园、开展座谈交流、心理游戏、学写学业规划书等活动。实践目的: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给自己定位;制订可行的、操作性计划,不断自我监督,踏实走好入学第一步。第二实践主题: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参观革命教育基地,了解中国的革命传统及的历史,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从历史感悟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比如,作为湖南高校的学生,应该多参观湖南本土的革命教育基地,了解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成为一名有责任和担当的人。第三实践主题:法治实践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通过分组形式,搜集案例,开展课堂辩论;第二,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法庭旁听,直观了解法律诉讼程序以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第四实践主题:爱家爱国实践教育。一方面,可以和学校学生会团委合作,多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团学生会活动,比如,通过假期“三下乡”活动,宣传科技、卫生、法律等知识,开展专业社会服务活动,并完成相关调查报告。还可参加相关慈善活动,也可班级组织。另外,可以开展家乡文化的PPT制作比赛,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家乡的文化和特色制作成PPT,再上讲台汇报,无形中学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也加深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识。

“模块式教学”是一种专题式、针对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包括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和整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课时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考核评价方式的转变等,尤其是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实施,难度较大,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模块式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作者:高小枚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耿立华.“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36):15.

篇5

关键词:问题情境模式教学;应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法制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以及培养解决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 “四有”新人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现实课堂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落后和教学模式的陈旧,导致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三个常见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理论脱离了实践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远离现实生活,没有很好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远离了社会现实。

(二)对课本知识的绝对遵从和对教师权威的绝对服从、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强迫性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学生强大的逆反心理

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陷入了一种教师只管讲课,学生被迫接受的的状态,师生之间缺乏双向的交流和对话,课堂教学活动被简单地理解为客观知识的传递,完全忽视了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大逆反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法律教育课重知识而轻实践,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内容的编排追求大而全,法律基础部分基本上就是所有法律的浓缩,由于篇幅和学时的限制,几段高度精简的概念和原理就代表了一个“法”,致使教材知识结构空有广度而无深度;同时,由于受教学课时限制,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将概念与原则等解释清楚。教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缺乏意味,学生在上完法律课之后,仍然是一头雾水,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问题情境模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使用

问题情境模式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施行以问题为中心,教师根据问题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学生在情境中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只是通过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寻找学生生活中现实的问题

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问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按照问题情境模式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深人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生面临的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们才能切实弄明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识的实用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的问题。

(二)根据问题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根据现实问题创设情境是情境模式教学法的关键,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意义在于重现学生的真实生活,还原案例发生的情境,让学生在直接面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时,在面对原始案件的困惑时,要善于运用已有知识、个人的生活经验、价值观、世界观等进行选择与解决问题。

(三)学生充分进入情境,真实体验角色,努力寻求解决问题方法。

营造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设教学情境,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学习的目的在学生的自我选择及自我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而不是通过教师对解决方案和价值观的灌输中实现。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后,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利用其自身的智慧、经验和价值观去选择自己的行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所以当要求学生进入角色时,学生必然产生熟悉感,加深了内心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责任感。

(四)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对于学生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道德和法律知识已经有一定基础,不需要再从零开始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生在角色重现中发现其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价值观、世界观的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从而达到实现本课程所要实现的教育目的。

三、情境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的意义

(一)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走向学生、回归生活。

(二)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三)促进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让教学从单向灌输变成双向交流,互相分享知识、生活体验和思想的过程。

总 结

在问题情境模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分别从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出发,互相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引导教育;作为成年人的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涵盖的内容已经有一定认识、体验和自己的思考。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及平等的地位,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恰瑞罗特.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O07:83.

篇6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但是从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来看,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更加显著。像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走在了其他高等院校的前列。但是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内容方面涵盖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等,通过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前期申报,忽视后期实际应用和推广。目前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各高校之所以热衷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期各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得前期的申报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当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相当多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只有参加申报的教师能够运用,没有及时进行推广;有的虽然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教师水平和个人认知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没有全部推广出去。虽然精品课程得到了建设,但是没有落地、生根、发芽,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国家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基础》课的根本价值是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但是《基础》课“非主流”、“不好上”、“不愿学”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育人效果的“瓶颈”尚未完全得到突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要聚焦“主业”,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正是结合并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为基础所写的案例,来进行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分析与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在对于案例了解的基础上,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掌握理论的目的。通过案例分析着力解决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案例深入大学生的灵魂,以期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与挑战当今时代,学生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化,价值追求出现功利化倾向。加之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出现教师与手机争学生的尴尬现象。学生坐不住、听不进、学不懂的现状,使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除去个别教师知识陈旧,高校管理中的重科研轻教学弊端和学生自治力弱等问题外,教师课堂讲授精彩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仍为主要原因。2.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政课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使该门课程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生活,适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提高理论课程的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案例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努力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它对学生思考理论问题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3.案例选取与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典型案例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发端于西方的案例教学法,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课堂讲授效果。自引入中国后,案例教学适应了法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提升了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但案例教学中仍存在案例选取随意、热点问题剖析不深、人才培养目标不强和实践应用欠缺等不足之处。在案例的选取和应用上,往往抽象的案例多,具体实际的案例少;理论讲解的案例多,贴合学生现实的案例少;观念性的案例多,实用性的案例少。以上原因导致高职高专思政课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课程难上的现状。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对《基础》课有较强的期望值,希望课堂讲授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正确引导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使大学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以案例分析、思考讨论等形式为载体,用道德与技能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理念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运用法律的方式处理好各种纠纷问题。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手段讲授相对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在授课的同时方能实现育人和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把《基础》课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讲授,不仅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技能和生活能力,更要在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准备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树立法治观念,成为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终生受益,显现《基础》课的育人作用和更高的实效。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路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以达到学生立志,树德,做人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本身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不高。案例教学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方面能够有所成效。鉴于我院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相对薄弱,兴趣不足,一般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案例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真实事例,特别是挖掘我院学生自己的案例,必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形成我院《基础》课的教学特色。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学多少与教师教多少成正相关。案例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形成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而且也要求组织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学习共同体。尤其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方面,在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研讨活动,讨论案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交流案例教学改革的心得,努力将案例教学的改革引导到既关注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又注重学术水平提升的良好境界。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设计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牵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见图一),成员由系行政主任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支持、指导和协调工作。案例征集工作采用选定和志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小组”,形成参与案例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师队伍。目前,实施小组成员主要由思政教研室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实施《基础》教学案例征集与案例分析工作。此外,实施小组成员需在自己所任课程范围内,考虑课程内容的具体结构,选定适合的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在每一学年度,每位小组成员至少开展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后续的改革将在过程中逐步确定。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定或开发是经过对该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后做出的。即对本课程的教学,哪些需要通过系统讲授?哪些需要通过班级或小组的讨论?哪些需要通过案例教学等等有系统的思考。除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内容外,对案例教学的后续内容也有所考虑。对所选定或开发的案例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考虑案例教学的实施类型(如:是理论指向、实践指向;还是技能指向、综合指向等等。最好能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也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总结和研究中使用。其次,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养成收集资料和记录过程的习惯。对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记下,并努力解决。对一些较为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在实施小组的研讨会上提出,由大家共同思考,共商对策。再次,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完成后,教师应当就本主题案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立足自己案例教学经验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撰写出有关案例教学的教改论文,争取公开发表,尤其是在高水平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最后,逐渐充实和完善《基础》教学案例集。在前期案例征集阶段,由案例征集领导小组组织全院范围进行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等有关材料的征集,中期由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进行案例整理,分析,汇编等工作。后期在教学案例集形成的基础上,汇集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建立《基础》课教学案例资源库,提供给任课教师共享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课教学改革十分有必要,通过案例教学改革的有效组织与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力,激励思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提升。用学生自己的案例去解读理论,从学生所感、所思、所想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从“学中来”到“做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案例教学的有效渗入达到育人与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篇8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篇绪论中就围绕“适应人生新阶段”设置了一节内容,引导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1、从学习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

大学与中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大学需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去探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学实行学分制,在学好自己专业课的同时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学习自主性大大增强;从生活环境来看,进入大学是完全独立的生活,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要靠自己安排,同时,进入大学同学们的社会活动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会、社团、志愿者协会等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因此,面对这些变化学生要学会尽快的调整自己,建立起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勤奋、严谨、求实和创新的态度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为成功的迈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生活方面:帮助学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迈入大学校门,意味着无论是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都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同学们要树立摆脱依赖、独立思考、自立自强的精神。面对新环境,同学们可能随时都面临过去从没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甚至出现对大学生活的失望、郁闷等,这些都要自己学着去调适,去解决。同时,在独立生活能力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教会同学们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随着大学生课余和假期生活的丰富,每年都会报出大学生因溺水、火灾等导致的死亡,一方面是因为事故的急迫性和严重性所导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事人缺乏自救技能所导致。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生存技能的普及尤其重要。

二、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无论是人自然生命的健康发展还是价值生命的有效实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关于这一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程第三章进行了集中阐述。

1、自我身心和谐的生命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有身和心两方面,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生命质量的状况。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所以在身心发展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能精力旺盛地从事各项活动,使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做出积极反应,达到平衡的状态。同时,要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懂得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技巧和方法,保持豁达乐观心态,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与他人和谐的生命发展

生活中,个体生命发展与他人的关系是人与社会直接的体现,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才能为生命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平等待人的原则为前提,坚持诚信、宽容和互助的原则,自觉维护人际关系和谐。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竞争和合作是分不开的,任何一次竞争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团队内部的合作,任何一次合作也都需要竞争来促进,个体的生命价值正是在竞争和合作中才得到不断的升华。

3、与社会和谐的生命发展

个人的生命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讲,人的生命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从社会中获得衣食住行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社会属性来讲,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生命价值的实现。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和谐关系上,我们要引导学会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是统一的。每个人应自觉地维护社会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同时,引导学生明确,一个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幸福。

4、与大自然和谐的生命发展

篇9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68-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不仅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者片面强调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教学都是不可取的。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知道不知道的问题,还要解决大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

一、实践教学对“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作用

1.实践教学是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内化和外化的必要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实践,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也是人们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之根本。通过实践教学,一是可以将理论知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信念,二是可以使受教育者将自己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并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如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内心里,而不见诸行动,很可能将学生培养成“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那么修养就失去了意义,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2.实践教学是实现教育者课程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德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培养人的品德,德育课程的设置正是力图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实现塑造人良好品行的教学目的,这与德育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对于教育者来说,保证课程教学目的的充分实现即是保证德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如果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但使课程教学成为纯粹的理论说教,而且使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检验,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的了。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应采取的模式

要想使实践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必须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课堂实践、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三个层次的有机组合。

1.课堂实践。课堂教学是理论灌输的主要渠道,但是在教学中也应当强调实践教学,以使外在灌输与内在接受达到统一。课堂实践的具体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例如,教师根据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举出典型的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并推荐代表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小组交流看法。然后由教师予以引导或总结。活动结束后,学生上交案例分析材料。

2.校内实践。校园生活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实践教学最直接的教育资源。校内实践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和校内调研活动两种。社团活动主要是通过开展社团校园文化活动,如专题报告、读书活动、论文评选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品格。校内调研活动则应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调查的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调查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引发思考。

3.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在层次上必须从课堂、校园延伸到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搭建知行统一的桥梁。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的形式主要有:“以参观考察为主要形式的感受型实践活动;以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主的践行型实践活动;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为主的行为体验性实践活动。”[1] 如我们近年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九一八纪念馆、儿童福利院、省博物馆参观、到敬老院、动物收容所进行服务、到社会上进行法律宣传、暑期进行社会调查等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05方案;法律素质;教学改革;课堂空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50-02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文化欣欣向荣的时代,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开始步入转型期。特别网络时代的到来,不断涌现出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价值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因此,社会各方面都应该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面对当前新形势所带来的新问题,教育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于2005年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05方案”。将原有“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为一门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05方案”实施以来,虽然我们在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进行法治教育方面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地讨论。

一、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关法律基础知识的学时安排太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常常感觉时间不够,力度不够,认识不够,感觉还没有进入到学习状态,就草草结束了。

(一)学生原有法律基础差

法律知识是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下对法律现象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是现代法律观念的表现,是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法律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教材体系的局限,我国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学习的政治课,主要是以思想教育为主,法治教育的内容太少。因此进入大学后,学生整体上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情况较差,对法律体系的识别也较为混乱,尤其是对部门法的划分显得很模糊,这些问题对于以后法律知识的学习是很不利的。

(二)学生运用法律能力差

法律运用能力是决定大学生法律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包括守法、用法、护法三个方面的能力。由于法治教育是基于社会实践的教育,因此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往往只基于自身的社会经验。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来讲,法律知识空白,守法意识欠缺,用法能力也较弱,对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是漠不关心,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更谈不上积极主动的维护法律尊严。所以,大学生更应该不断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二、教师进行法治教育时所遇到的问题

“05方案”是不同于“98方案”的崭新体系,尤其是在课程的设置上,“05方案”有很大的改变。自“05方案”实施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老师们普遍感觉,很多法律知识不能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而学生们又感觉对许多法律概念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此外学生课堂学习的“法律”和他们印象中的“法律”又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即使教师们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动的案例,如果没有理想的大纲来指引,教学效果整体上也很难提高。

(一)法律部分课程学时少

现行“05方案”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复杂繁多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05方案”的法律部分,主要安排在教材的第七章、第八章以及第五章、第六章的后半部分,这样的安排是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的浓缩与汇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法律基础部分的授课时间是10个学时,然而在这短短的10个学时内,却要向学生们讲授法学专业四年的基础知识,让人感觉力不从心。

(二)法律部分专业铺垫少

“05方案”在实施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专业性的法律知识,传授给非法学专业的普通学生。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整体上属于公共政治课,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而法律知识则属于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样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三)法律部分学习动力少

在“05方案”的框架内,如何将严谨的法律条文,生动细致地传授给学生,是当前教师们所面对的第三个问题。

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只对形象生动的内容感兴趣,对抽象的概念缺乏学习的耐心。通过分析“05方案”的学习情况,笔者认为课堂上讲的深了,学生接受不了,讲的浅了,学生又感觉什么都没有学到。其实质问题是课程设置的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差距。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没有抓住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核心,即对开设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三、教学过程中所遇困难的解决方法

面对“05方案”所带来的新问题,面对讲的深了学生接受不了,讲的浅了学生又感觉没有学到知识的情况,我们要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05方案”的教学目的是在于法律意识的学习,而非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其实这个道理也不难理解,就像现代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电脑,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开机、关机等操作,但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会修理电脑。也就是说“05方案”法律部分的教学目标,并非要让普通学生学习专业化的法律知识,而是通过对法律现象进行分析,使普通学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能有所认识。

(一)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大纲的安排,在1~18周内需要完成46个学时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按照原有教学计划逐一进行讲解,等到学生们进入到法律部分学习时,常常已经到了学期的最后阶段。此时,学生们往往都在准备期末的专业课考试,法律部分的学习自然感觉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对教材章节的讲解顺序,进行适当地调整,以便为法律知识的讲解和法治实践的开展留下足够的教学时间。

(二)针对大学生特点按需所授

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是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喜欢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因此,只有让法律知识真正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才能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要想教好法律课,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需求。

一方面,授课时如果只采用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只按教材的内容讲解,很快就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和抵触情绪。因此,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适当地添加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城市可以以《物权法》为基础,扩展讲解一些有关房地产交易的法律知识。在农村则可以多讲一些有关土地补偿和拆迁补助的法律知识。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即有所侧重,又有所取舍,即可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又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三)引入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具体的典型案例为出发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因其有独特的实践性,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但课堂上讲解的案例,应该是加工后的“案例”。因为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常常会牵扯到很多的社会因素与复杂的社会背景,讲述起来往往会占用大量的授课时间,这样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所以在“05方案”的框架下引入案例教学,绝不能生搬硬套,应该使案例与教材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要让学生带着知识,带着问题去看案例。因此在授课时间上要先做计划,合理安排,绝不能把法律基础课上成案例欣赏课。

二是一定要选取典型案例并进行提炼。生活的典型案例通常是社会上有所争议的案例。这些案例虽然影响较大,但是只能代表部分地区的情况。因此必须提炼出案例的内涵,明确目的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将理论知识和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解社会公平,认识司法公正的教学目的。

三是选取的案例应当简单明了,主题鲜明。因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对象是非法学专业的普通学生,授课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与法律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可以是真实案例的再加工,也可以是专为学习理论知识而量身打造的特定案例。

总之,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并不是机械地讲述,而是要结合当堂所授内容进行分析提炼,使学生们真正从案例中悟出道理,学到知识。

(四)发挥主体作用扩展课堂空间开展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兼有的课程。“05方案”实施后虽然法律部分的课时大大减少,但绝不能因此而牺牲实践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开放的课程,授课时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室里,应该积极的拓展教学空间,引入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拓展教学空间:

一是观看教学视频或组织法庭旁听。这样即为课堂教学做出了补充,又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对法治现场的概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二是针对身边的法律问题,布置相应的作业。这些作业既可以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网络资料的搜集整理,但主要是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教育平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对课堂教学的空间进行扩展和补充,为学生进行在线实时答疑,使学生在此平台上可以自主地开展交流与讨论。

这样,既扩展了学校的课堂空间,又连接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法治观念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语

面对“05方案”所带来的新问题,面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05方案”的核心,这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而非法律专业知识。只要我们这个抓住重点,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并针对大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积极扩展教学空间,就可以使“05方案”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法治观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巩军伟.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途经探究[J].法学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