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缺失范文
时间:2023-03-28 03:0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缺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因为我常常会哭泣落泪。能想起的哭得死去活来、痛快淋漓的大概有三四次吧。第一次是奶奶去世时,那时我还在读初中,我从小跟着奶奶生活,我们叔伯兄弟姐妹有二十几个,奶奶最疼我,大概我是第一个男孩子,奶奶有点重男轻女的缘故吧。那时我不知道父母,只知道爷爷奶奶。八岁那年的秋天,奶奶去邻县伯父家过春节,我沿着山梁追了好长一段路的汽车,直到它消失在视线外,后来奶奶说了,她看着我追赶汽车,心疼了好久好久。那个春节我就在寂寞中度过,很少说话,也很少出门玩,叔叔们担心起来,都说这孩子怕要失心疯了,只好打发小叔去接回奶奶。奶奶回来了,我便竭斯底里的哭了一场,直到奶奶答应再不离开我为止。然而奶奶还是离开了我,是永远的那种。奶奶去世后,我不爱回家了,我害怕看见那座新起的坟墓,我也害怕看见村子升起的孤烟,连鸡鸣狗叫都是那么的没有一丝生气。这样的失落哀伤直到我上了高中,换了环境才渐渐淡去。
另外几次痛哭,一次是十年前堂弟因车祸早逝,一次是去年母亲的长别。因为这些年来,母亲是我生活的太阳,也是我拼搏的理由。忘记了,还有一次是在电影院,看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和同学们一起哭的。
爱,其实是说不出口的,说出来的是做给别人看的,那已是变了味的爱。比如,那个在跟汽车即将相撞,使尽最后的力气甩开了孩子,把死神留给自己的母亲(前几天网络报道,名字地点忘了),能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述呢?那一刻,所有的语言都会苍白无力。既然如此,我们还是闭上嘴巴,让眼泪随性而来,恣意的哭上一场吧。
篇2
人们往往在这些不良行为中看到公共道德的缺失,但公共道德的缺乏与不良行为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一种看法是,不良行为是因为缺乏公共道德的知识,只要知道了,行为就会有所改变。其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不良行为,其真正原因都不是不知道,而是明知故犯。而明知故犯的一个根本原因便是缺乏一个人应有的自尊,因而不能在公共行为上自重和自爱。
社会心理学家罗森伯格(MorrisR osenberg)把“自尊”(self-esteem)界定为一个人基于自我价值的认知行为。自尊不只是对自己有良好评价和正面看法,而且更是有与此一致的行为。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但却行为不端,这不是真正有自尊。因此,任何一个自恃甚高的人,他的不端行为仍然会被视为“不自重”和“不自爱”。
社会学家荷威特(John P.H ewitt)在《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指出,自尊总是通过某种情绪表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荣誉感和羞耻心。因此,行为不自重、不自爱的人也常被看作是不要脸、厚脸皮和无羞耻。
不要脸和厚脸皮往往表现出一种病态和扭曲的“自尊”,觉得自己特牛,特有面子,特了不起,所以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
一些在国内旅游或国外旅游的人,由于觉得自己财大气粗,就特别容易有不自重、不自爱的行为,一旦被别人批评,还特别容易有偏不买账的逆反、敌对情绪,认为是别人看不起他,歧视他,错在别人,而不在他。几年前有报道说,一些中国游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前骑铜牛,被批评后,外交部某官员辩护说:“这是一种习惯而已。例如喜欢聚众、喜欢大声说话。你看,在机场里、餐厅里,大家聚一块说话的,都是中国人。可这就是一种习惯,我们还看不惯外国人那种小声嘀嘀咕咕、当着面还要相互咬耳朵呢。”他还说,“如果那个铜牛不让骑,就应该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禁止攀爬’。……这些是文化差异,外国人有他们的礼节习惯,我们也有自己的礼节习惯,并不能说谁对谁错,也不能单靠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双方共同沟通,相互理解。”
这种狂妄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出来的看起来是民族自尊,其实是一种畸形的民族自恋。对个人来说,自恋(narcissism)是过度的、没有价值标准地爱自己,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一样。
自恋一面是狂妄自大,另一面则是封闭自卑。自恋使得个人或群体经不起一点点的外来批评,习惯于把一切批评都当作心怀叵测的恶意攻击和诽谤造谣。
篇3
论文摘要: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某些社会遗德缺失现象的出现。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现今的道德缺失已不再仅仅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失衡,而是以群体为尺度的集体道德缺失:蔑视道德、缺失诚信、耻言理想、职业道德滑坡。道德的底线也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主要是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警匪勾绪,、“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
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假冒伪劣、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漂娟、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又滋生蔓延起来,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间题。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1.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人而言已经过时了。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五、六千年,而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过时,她贯穿古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其较大的社会利益。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百年来却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原因在于,现代文明的标志被许多人误解为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达,科学技术强,文化就先进的错误观念已经深人人心,因此造成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缺失了。
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只是间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指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反被中国人继承了,如重男轻女、官本位的观念早已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再如儒家学说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道德原则一直被中国人所推崇,使人们自然形成崇尚权利的意识。同时,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也使得人们交往的圈子狭小,社会公共意识淡薄,自私保守,缺乏创造性思维。
人类没有抽象的道德,人类所有的道德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要想提升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巫需拯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2.健全道德建设中的制度机制
唤醒人们的良知,养成人们的善恶道德理性,形成正确评价善恶是非的标准,仅靠道德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加强包括法制在内的制度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社会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因为只有提供一套公正、健全的制度机制系统,并将基础的道德规范和要求经法定程序予以权威化,这样才能为人们划出行为的界限,使之明确道德行为选择的合理空间,促使个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充分考虑可能招致的利害得失,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3.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一方面,我国法制不健全。由于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造成对违法违纪的败德者惩处力度不够。例如,对制假售假,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包括已经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 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上述规定可知:对于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者而言,处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在稽查力度有限和规定不够详细的现实约束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者只要10次中有5次,甚至只要有3次能逃脱处罚,就有利可图。
另一方面,执法不严,执法弹性过大,出现“以党纪代替法律处罚”的现象,从而使法律丧失了尊严。司法人员、政府官员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他们负有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义务。连这些社会公正的守护人都为了私利而弄虚造假,那就证实了公共权力的霉变、腐烂,社会诚信则将化为云烟。权大于法,使法律臣服于公权,整个社会就会导致出现“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的不良后果。
篇4
关键词 会计 职业道德 反思
一、会计职业道德丧失的社会背景及原因
(一)会计职业道德丧失的社会背景
会计职业道德丧失决非偶然现象。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形成,但是市场经济的信用理念并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信用基础比较薄弱。会计职业道德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执业的客观环境不利于会计从业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人员坚持会计准则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健全,这些都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二、会计职业道德丧失的原因
(一)内部监督不力。会计内部监督执行者是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本身也是企业中的一员,其任命、晋级、工资以及与会计人员本身相关的一切生活保障都掌握在单位领导手中。为了树立单位“形象”,表现单位领导的业绩成果,有的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编制和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这时会计人员很难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出违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2.外部会计监管不力。会计监管体制是多方位的,多头监管致使监管无效,与会计监管相配套的法律也不健全,会计违规多以行政处罚为主。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因弄虚作假而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微乎其微,对相关的会计人员根本没有威慑力。3. 会计人员受个人利益驱使。一些会计人员难以抵挡各种诱惑通过收入不入账,虚假冒领等手段,故意伪造、变造、隐藏、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虚假做账、挪用公款,侵害国家、集体以及投资人等的公众利益。4.有些企业管理层,走上了图谋攫取不义之唯利是图的道路,串通会计人员放弃原则和道德底线,直接参与制造虚假的经营成果,蒙骗监管者,欺诈社会大众。
三、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对整个会计行业,乃至社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美国安然石油天然气公司自1985年合并成立后的十几年中,经历过从辉煌走向破产保护。“安然”公司到底做了什么,使其成为了“神话”?一是在财务报表上隐瞒了真实财务状况;二是利用关联方交易虚构利润,利用现行财务规则漏洞隐藏公司债务,回避信息披露要求;三是夸大公司业绩并向投资者隐瞒公司业务来误导投资者。而为其提供了不实审计报告的正是世界“五大”会计师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公司。以会计信息失真为其表现的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折射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存在严重滑坡,又是会计从业行为失去道德规范的直接结果。而会计信息失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都危害严重: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秩序;扰乱了资本市场的运行秩序,造成决策失误;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为违法犯罪提供便利,导致职业行为不道德;更为严重的是,使得社会道德滑坡、精神文化失衡。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及法制教育,增强管理者法制观念。。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在向会计人员介绍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会计人员在实践中形成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岗前培训体系,作为必经阶段帮助会计岗位人员深刻理解和认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将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定岗在会计岗位上;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制观念,认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仅违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也是一种违法行为,要自我约束,自觉杜绝违法行为。建立起对企业、企业领导层的处罚制度,明确企业法人授意或强迫会计人员任意操纵会计报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约束其财务行为,为不做假账创造条件,给会计人员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对违法者要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不断接受后续教育,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紧跟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变化步伐,熟练掌握相关标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对会计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广泛应用会计手段使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全面,以最原始的数据和票据及最合理的核算形成最具说服力的会计报表,增强管理者、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三)建立会计人员及会计事务所诚信档案,对会计执业人员或会计事务所的失信和处罚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披露,使诚信的会计执业者增强荣誉感,同时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失信者受到社会的冷落和抛弃。
篇5
与之同时进行的,是互联网又一场口水仗。先有月初指责腾讯抄袭的网易,紧接着网易又成为大众点评责问的对象。发展到近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更是在微博上设下千万“赌局”,以回应当当网CEO李国庆质疑京东资金吃紧的言论。
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已显得在口水仗的淹没下。
自人类文明创立且发展至今,这一历程不过数千年。人类在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过程中,已感受到高科技智能产品让人们之间的距离逐步缩短,而互联网更是连接了全人类。如果说创造往往与毁灭同行的话,那么,互联网发展到现在,或可提出疑问:当我们拥有互联网的同时,我们失去了什么?
中文互联网初创之时,流传着一句让互联网从业者为之骄傲的网络名言,“空气是自由的,水是自由的,互联网是自由的”。但是,自由应该带来的是积极上进、快乐、创新等正面的东西。与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滋生的问题,我们更不能忽略。日益严重的抄袭之风已经在互联网泛滥成灾,而包括从业者们在内的集体伦理道德的缺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法休止的负面事物,也让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受到本质的影响。更不要说那些道听途说不切实际的谣言,也因为互联网的作用力而愈加严重。以去年底的淘宝内讧事件为例,如果离开了互联网,无论是囿于现实的法律制约还是伦理道德的约束,这样的事情也许都不会发生。
追本溯源,抄袭、口水仗,以及谣言,都不是促进互联网发展的生产力。真正让行业健康良好发展的,是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用户的认可与选择。更本质的,是推动社会进步、让人们快乐的一切正面的文化。
生产力、生产工具能改变世界,但是这种改变,绝对不应该是伦理道德缺失之下的改变。 相信,人最终会相信人,“君子和而不同”的互联网的真正的“自救”,也将是自上而下的,是包容精神在内的。去年QQ和 360大战以恢复兼容收场,或是一个佐证。一个不懂得兼收并蓄的社会不会有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没有兼容精神的互联网也不会是好的互联网。
篇6
关键词 幼儿道德教育 主体性 科学精神 多元价值观 悲剧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The Lack of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from "Beauty Contest"
XIAO Jia, XING Linn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oldest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in education, emphasis o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educated is the tradition of China's education including early childhood, however, in practice,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of the poor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I combine a kindergarten in Changsha social activities "beauty contest" for today's nursery lack of moral education for some reflection.
Key words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subjectivity; scientific spirit; pluralistic values; sense of tragedy
1 案例描述
2 案例分析
2.1 儿童主体性的缺失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该老师没有给孩子过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也没能得到发展。
老师煞费苦心的设计这次选美大赛以及小山羊落水的情节无非是想让小朋友们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不要光看美丽的外表,还要注重内心的美。表面上老师让小朋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际上活动还没开始结论就已经出来了:内心美的小兔子注定是冠军。活动的整个过程,我们看不到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管你是喜欢会捉老鼠的小花猫,还是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唐老鸭,老师都会有意见,因为它们只顾自己的事情,不想别人的事情。也不管小兔子会不会游泳,能不能把小山羊救上岸,这也无所谓,反正小兔子舍己为人,心地善良。至于你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小兔子并没有多大关系,只要把冠军颁给它就行。
在第二轮投票之前,即使小白兔伸出美丽的双手,演绎了一段小白兔救小山羊的美丽神话,但幼儿还是喜欢大摇大摆的唐老鸭时,老师虽显失落,却如圣人般冠冕堂皇的提出事先早已想好的台词,并不由分说的为孩子做了重要决定,我们应该把冠军颁给内心美丽的小兔子。从而实现了对幼儿的精神洗礼。
2.2 科学精神的缺失
周作人在《梦想之一》疑问中有这样的话:“中国人拙于观察自然,往往喜欢去把他和人事连结在一起。最显著的例,第一是儒教化,如乌反哺,羔羊跪乳,或枭食母,都一一加以伦理的附会……”“乌鸦无家庭,无从反哺,凡自然界之教训化的故事其原意虽亦可谅解,但其并非事实也明白的可以知道了。”①为了让孩子明白内心美比外表美更重要的道理,老师将原本很难扯上关系的小白兔与小山羊安排在一起,并导演了一出手足无力、不善游泳的小兔子去救落水山羊的戏,实在是显得牵强附会,就是这样一个肤浅而又不靠谱的虚构情节,企图让懵懂无知的幼儿知道内心美比外表美更重要的道理,似乎有点让人难以接受。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不应该把道德判断置于科学之上,也不应将价值判断置于事实之上,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说过:“如果我们只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而忽略对孩子的科学常识的教育,他们一方面会变得‘少年深沉’;另一方面,到他们年纪大了又会变得‘老年无知’。”②
2.3 多元价值观的缺失
唐老鸭和小白兔的评比,实际上是艺术和伦理的较量,一个事物,从艺术的观点看,有美丑之分;从伦理的观点看,有善恶之分。朱光潜曾对美丑与善恶有着经典的阐述。就狭义来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比如仁义忠孝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
在第二次投票中改投小白兔的孩子崇尚伦理的“善”,在他们的眼里兔子是善良的,值得表扬和嘉奖的,而依然选择唐老鸭的孩子崇尚艺术的“美”,这些孩子觉得选美大赛就应该要将外表美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善和美都应该受到保护,而从本案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老师将一元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即内心美的小兔才是选美大赛的冠军,即使幼儿的第二次选择结果仍然不符合老师预期的标准时,老师此时不是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幼儿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是生吞活剥的将干瘪的道理塞进幼儿的脑袋里。这种单一的选择既表现为对儿童差异的不尊重,又与现代多元价值取向相悖。这种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容易使幼儿形成服从、懦弱、保守、恪守本分的人格特征,不利于幼儿自主、自尊、个性自由、宽容的人格特征的形成。
2.4 悲剧意识的缺失
人生的悲剧性现象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一种必然。雅斯贝尔斯说:“悲剧在人类生命中是基本的,不可避免的。每当意识超越了能力,悲剧就会产生。”③而我们常常听到的故事大都是这样的叙述:善良美丽的主角遭到邪恶狡诈的坏人攻击,主角在经受苦难之后仍不改善良的本性。故事的结局是,正义终于战胜邪恶,从此善良的主角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选美大赛的结局也向我们传递着丑小鸭最终会变成白天鹅的信息,在善良的小白兔奋不顾身的去救落水的山羊之后,本来已经尘埃落定的选美大赛不得不重新翻盘,在重新投票的结果显示小白兔不占优势的情况之下,教师给我们制造了内心美丽的小兔子最终获得冠军这样皆大欢喜的结局。
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中指出:“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④道德教育的童话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忽略的现实社会的实然状态,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全面辩证地感知与理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注释
①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②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篇7
在物理环境因素千变万化的形势下,作为生物本身的人类要做出适当的价值判断,做出取舍,才能继续生存。正如美国进化生物学家利・范・瓦伦于1973年借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红皇后颇有禅意的回答:“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他提出了“红皇后假说”,这也是自然界中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不进则退,不进则亡。取舍之间,有必要讨论为何学生在面对多元价值选择时产生茫然和迷失。
一 、学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低下的原因
(一) 道德教育目标设定的机械性
一直以来,使学生掌握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得到的知识被预设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并把其作为逻辑起点和检验成效的准绳。然而,如此得到的结果又如何呢?很多学生明明知道事情该怎么做,但就是故意不那么做。“老师教、学生学、学校考”成为程式化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但是固有的教育模式只是造就了相当多的“赵括”,单会纸上谈兵,滔滔不绝、连绵不断,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会在柔软而贫瘠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中沦丧,成为一代“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1]
(二)道德教育内容运用的脱节性
杜时忠教授指出,我国学校德育中存在德育政治化与德育生活化的矛盾。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德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它的政治价值,而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无疑被淡化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德育越来越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2]学校德育脱离现实之后好似水上的浮萍,无法落地生根。鲁洁先生曾在《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科学的逻辑”。[3]鲁洁先生深入而恳切地探讨了品德培养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品德教化要依照生活蓝本这一条铁律。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没有“生活实践”这片活水,“学校道德教育”只是一条毫无生命迹象的鱼,现今的学校道德教育恰恰是失去了生活这片阵地,一味追求高深的理论说教,脱离生活本来的面目和学生需要。只有以生活实际为根本出发点,以服务现实生活为目标,道德教育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学生道德品格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学校道德教育需要从中汲取养分,才能枝繁叶茂。将生活的灵动融入一板一眼的学校道德教育之中,杂糅成能够在多元价值观社会中立足的现代学校道德教育模式。
(三)道德教育方法使用的单向度
直接地问答、一味地灌输与榜样示范是目前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教育方法。“道德容器”是呆板的道德教育模式给学生的定义,此种教育只是在禁锢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将学生教育造就成为既定的社会人。另外,孩子在家庭之中没有发言权,当孩子的想法与家长旧有信仰相左时,家长非但没有循循善诱加以引导,反过来会利用自己的家长权威对孩子施以管制,强迫孩子接受世世代代传习而来的道德价值准则,无视孩子。诸如此类,单向度的道德教育方法利用制造机器的原理,统一设定成人世界的道德价值观,并强力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思考和辨析,只是被动接受和执行,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变成天方夜谭,无从谈起。
二、影响学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
关键因素
作为影响道德教育效果关键因素的教育主体价值观,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指出:其认识论选择引导和规定着主体对道德教育整体性社会功能的定位;其价值论选择决定着主体对道德教育实践中方案与路径的设计;其方法论选择决定着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在道德的岔路口,教育主体要通过什么经验来决定走向何方?秦代的“书同文、行同伦”以及统一度量衡,为的是让国家有统一的标准,价值观的选择也需要遵循某些原则。道德需要和客观规律如何和谐统一?个人意志自由和社会尺度如何相互平衡?价值性和价值度如何在纷繁的价值冲突和挑战之中加以综合考量?玄而又玄的德育价值实践问题横亘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无法跨越只能面对,并寻求良策以解决之。
(一)道德需要与客观规律的有机统一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反客观规律的发展都是徒劳的,是不被世事所认可的,故而道德需要与客观规律有机统一,才能保证道德教育主体的价值选择经受得住时空变换的考验。符合主体自身需要是主体在做出选择时关注的主要问题,美国犹太裔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著作《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到了需要层次理论,并指出人类主体只有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会和尊重的需要之后,才会追求更高的道德需求。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之中,虽然道德主体的实际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人们遇到的环境也是纷繁错杂的,无法背离的却是客观规律。每一个主体都处在自然和自身的客观规律之中,都要遵从社会总体目标和客观规律,这样每一个主体才有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人生理想的空间和条件。
(二)个人意志自由与社会尺度的和谐统一
个人意志自由是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之时的内在因素,社会尺度则是道德价值判断的外在因素,内因总是起着主要作用而外因只是辅助。当价值主体做出道德价值判断之时,主体的意志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看似不可剥夺的主体意志并没有拥有相当的自由,外界的环境不仅仅是影响主体价值选择的个别因素,还承担着评价、衡量和考究的作用,社会尺度的各个环节不再扮演坐标系和参照物的作用,它离开旧有的价值判断系统为其准备的冷板凳,走上价值选择的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个人意志自由不再完全统摄全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在学校道德教育之中,学生的自由选择度一再被提及,在发挥学生自主自由的同时,不忘的应该是社会尺度的引入教育,就像康德在《论教育学》之中说到的,学生需要接受的教育是在法则之下的自由,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恣意妄为、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服从法则规律。社会之中最难实现的自由就是统治自由和教育自由,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依相存,这两种自由却是社会成员所最崇拜的和最渴望的,放开的权利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往往会导致政策失灵,就像是火山喷发,灾难是毁灭性的、持久性的,故而要真切处理好个人意志自由和社会尺度之间的平衡,使其为道德价值判断发挥有益的影响。
(三)价值性与价值度的适度统一
价值性的比重要多于价值度,实际生活之中我们要忍受匮乏、习惯承受。道德教育的价值判断,在取舍之间主体要衡量价值性与价值度的利弊,但是在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食不果腹的道德主体往往会抛开所谓的道德伦理,只为求一口粮食而逾越道德伦理的鸿沟,做出违反道德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道德与不道德,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条微妙的细丝,天堂和地狱一线之隔。价值性和价值度的考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操作层面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是前面两种心理的揣摩,关于价值判断的前期评估阶段若有偏差,在后期还有可能慢慢弥补,但价值性和价值度会直接导致主体做出直接的社会行为,在社会实践领域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三、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培养学生道德
价值判断能力
价值澄清理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由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思斯为首的学者联合提出。这些学者认为复杂多变的美国社会,向青年学生抛出了繁杂的“价值观橄榄枝”,如若不辨善恶美丑,美国的未来价值观将陷入混沌状态。价值澄清理论预见性地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价值判断能力,以此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上建立现实生活的沙盘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之中自主地探求解决道德困境的有效路径;在学校道德教育方法上搭建学生和学校、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平台,让学校、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诉求,按需设课。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对于开解我国如今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难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但在将美国澄清学派的价值澄清理论嫁接在我国实际学校道德教育时,需要批判地吸收。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结合我国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来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使学生构建自身的道德价值判断体系,以备在面对实际道德价值选择困境时运用。
(一)目标: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由路易斯・拉思斯等学者提出的价值澄清理论的灵魂就是在实际道德困境之中构建自身的道德价值判断体系,以所学所感做出理性价值判断,保有自身存在和不断发展的空间和机遇。然而某些课堂带给学生的只是单一的价值判断通路,学生学会的只是按部就班地跟随老师和家长,实际上,更多的选择要学生自己来做。从国际大环境来看,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不同的国家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的渗透不断加强,派生出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层出不穷的新型问题,这些现象给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为我国学生融入世界教育环境敞开了一扇大门,同时也布满荆棘。这要求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在秉承优良道德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立足世界发展现实情况,吸纳有益元素,并在目标建构、内容设计和方法选用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同时,要将学校道德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价值判断主体,即使离开学校和老师这根拐棍也能趟出属于自己的道德之路。
(二)内容: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
人类教育活动是统筹在生活世界之中的,无本之木难以成林,无源之水难以成海,脱离实际生活的学校道德教育难以成就能够乘风破浪的学生。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曾在其著作《我的教育信条》中阐述了一个著名论断,即学校的教育是无法脱离生活和社会的。学校道德教育脱节于现实生活,只是教师在讲台上的一幕,就像一只飞鸟在学生的脑海掠过,留不下任何印迹。恰恰相反的是,学生的实际生活才是学校道德教育成效的试金石,会不会独立思考问题、会不会理性做出价值判断、会不会结合实际做出价值选择才是学生真正需要获得的有价值的学习。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不是强力外部推衍,也不是自然的瓜熟蒂落,它是需要学生在自身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和生活现实道德问题的动态作用和实际演练之后获得的经验能力。故而在今后学校道德教育之中,教师应专注学生主体,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辅之以有效引导,让学生在实际道德问题中学习解决之道,在实践之中不断积累道德理论和道德判断的经验,完善他们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
(三)平台: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
美国价值澄清理论所建构的师生平台,无疑为此岸的学生和彼岸的教师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规避师不知生所感、生不知师所云的尴尬之境。在对话中发现问题,在对话中解决问题,在对话中建构学校道德教育的平等对话平台。价值澄清法在价值澄清过程中,重视澄清的策略和方法的运用,教师基本上被置于中立地位,学生在选择认知、情绪评价和行动中处于一种体悟状态,在民主公正的氛围中接受和评判价值信息,逐渐构造自己的道德价值世界。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是教师教授几十年前前人的道德体验和道德理论,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是家长教授父辈的道德实践,学生学习的总是古董级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理念,结合实际生活的寥寥无几,学生的主体性选择被湮没在学校的道德教育教条之中,学生的思维被外力强行灌输着旧有的价值观念。而在价值澄清方法的新鲜视域之内,教师只是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辅助人员,在学生遇到道德困境时,在已储备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不足之时,教师才会出面,帮助学生分析价值十字路口不同方向的不同可能性,教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承担价值判断带来的或好或坏的后果。在主动寻求出路的过程中,学生建构起适应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生态和价值判断体系,在离开教师的辅助之后能够积极地追求自我实现,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回归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J].当代教育科学,2005(2):3.
[2]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2004(12):47.
篇8
针对目前大量出现的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各高校应该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文章首先提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存在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及危害,进而分析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学术道德的规章制度、教育力度、评价体系、管理体制、 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机制
一、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
(一)抄袭剽窃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爆出大量的抄袭剽窃的新闻,如2009年3月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2009年6月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
(二)行政权力霸占学术资源
很多高校领导游走于行政与学术之间,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日常的行政管理事物也越来越繁忙,带的课越来越少,做学术研究就更少了,但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课题、专著等成果却越来越多,甚至大量出现在跨专业、跨行业的成果中。这种情况造成了各大高校中的“官本位”思想,普遍认为行政官位与学术成果成正比,极大地限制了高校中从事真正的学术研究教师的积极性。
(三)学术贿赂和学术买卖
由于当前高校教师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之职称评审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各种职称的评聘都需要大量的论文、 课题等成果作为支撑,这就为学术贿赂和学术买卖提供了土壤。现在大量的杂志编辑对外公开出售论文版权,甚至还有核心期刊,价格从几百至几万不等。在一些科研项目的评审中,部分教师和学校不是靠真才实学参与公平竞争,而是靠拉关系送红包等方式贿赂相关人员来换取自身的利益。
二、学术不端的重大危害
时下学术不端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不仅败坏了良好的学术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国家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
(一)严重败坏学术风气
高校的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把学术变成了纯粹满足私欲的工具,使高尚、严谨的学术界变得乌烟瘴气,颠覆了过去科研工作者在广大人民心中的正面形象,同时在社会上起到反面示范作用,进而对整个社会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浪费资源,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
众所周知做科研需要相应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而那些学术不端的项目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最后确只能产生价值很低甚至完全没有价值的成果,反而使得那些正常合理的项目得不到相应的经费支持造成极大地浪费。学术不端制造出的学术垃圾,既浪费了学者的创造力,又浪费了国家社会投入的大量社会资源,严重影响了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力,妨碍了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步伐。
三、学术不端的产生原因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阻碍了学术进步。很多管理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许多高校也对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但是收效甚微,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是:
(一)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处罚力度不够
很少有教师因学术不端而受到严厉处罚,只有很少学术不端教师被降职、革职或主动辞职,一般在风平浪静后,当事人依然是教授或导师;缺乏学术监督机制,这就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等个人利益,置学术道德于不顾; 相关立法不足,虽然我国已经有《专利法》《商标法》和《着作权法》等法律,但这三大知识产权法很少涉及学术不端问题。除了《着作权法》对发表和署名等问题的规定,《专利法》对侵犯非职务专利申请权及其他权益的规定外,基本没有涉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二)部分高校科研量化模式存在一定弊端
当前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科研基金与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与评奖等方面,构建和实施了量化的学术考核体系。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由其的数量和刊物的规格决定,而过分强调的数量,导致很多高校教师仅为了发表文章而进行学术研究。
(三)科研经费的给付和管理方式存在漏洞
现行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给付方式是根据项目拨钱,款项由课题组负责使用。这种方式表面上很严密,而实际上可操作性很大,水分较多。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容易导致学术上的“腐败”,给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创造了物质基础。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部分教师就把经费争取作为首要目标,而对学术研究却漠不关心,这样必然影响到科研水平的提高,导致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四)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思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难免会有一些高校教师依靠各种学术上的头衔赚取物质利益。如部分教师把学术变成了可以转化为名利的产物,不择手段地用学术换取职称、住房、金钱等物质利益,抛弃了高校教师的崇高使命。
(五)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缺乏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也是造成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高校教师在本科时的课程,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很大。但现在,高校学生的论文写作极不规范。近年来,随着不断扩招,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问题逐渐凸显,许多高校的学生连基本的学术研究培养训练都没有接受过。 很多高校开设的学科研究方法等入门课程缺少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这就导致很多高校教师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缺乏对学术行为的有关概念、抄袭和合理引用的界线以及违反学术道德的社会后果的认识。
四、学术不端的整治措施
弘扬优良学风,根治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关系到高校和整个学术界的社会声誉,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也关系到教育科研事业的兴衰存亡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严肃学术道德,必须从源头抓起,切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和惩处并重的惩防体系,才能根本扭转学术道德失范的局面。
(一)健全学术道德规章制度
依法治学,是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治本之策。一是国家应出台专门的《学术法》,使学术由道德调整上升为法律约束,构建一套专门防治学术道德失范的法律体系,保证惩治学术违法行为有法可依。二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法》、《高等教育法 》等法律法规,加快制订有关学术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在法制保障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建设。三是各高校也应建立系统、 完善、操作性强的约束学术行为的规章制度,明确和细化学术论文、 著作等方面的写作和评审规范,制定课题立项、 成果鉴定与评奖及其发表、 编辑、 出版的规范等。四是不断探索防治学术道德失范的新思路与新举措,将学术道德作为教师年度考核、 职称晋升、 薪酬定级、 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二)加大学术道德教育力度,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规范
一是加强淡泊名利、 潜心学术的思想教育。学术研究是探索真理、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甘守寂寞、 真诚奉献的过程。从长远看,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是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师德楷模的重要前提。二是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重点培养教师的诚信意识,明确学术诚信是其能走上大学讲台、 无愧于大学教师的“道德底线”。三是将学术道德知识考核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绩效的重要内容,促使教师认真学习,用科学精神熏陶和影响高校全体师生,使之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三)完善学术道德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
营造良好的、 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一是建立完善的专家考评制度。选择那些学术造诣深、 学术道德好的学者、 专家组成专家库,对学术成果、 科研立项、 职称评审以及评奖等学术活动,采用异地评审、 临时抽签的方式进行。二是健全学术成果的奖励制度。要加大对创新型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以体现鼓励踏踏实实从事学术研究的价值导向。三是克服过度强化科研成果对教师职称评定的作用,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教师职称聘任制度,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从而促进教风的根本好转。
(四)规范学术道德管理体制,规范学术道德管理体制
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一是加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力度。防止学术成果评价的“权力化”。二是建立评审过程公开制度,将专家对科研立项、 成果鉴定、 职称评定等评审对象的评审内容及初评结果进行公示,提高评审结果的公正性。三是建立学术评审责任制,探索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制度、 记录追查制度和责任追究通报制度。四是对学术刊物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控体制,坚持出版发表三审制度,探索和推广专家盲评制度,建立学者、 专家和读者对学术刊物的考评制度。
(五)创新学术不端查处机制
创新学术不端查处机制,及时防治学术失范行为。一是健全对学术道德失范的监督体系,成立由监察部门参加的学术监察监督体系,建立全国联网的监督网络,适时监控和查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二是完善学术道德失范举报奖励制度,加大国家对举报者的保护责任和奖励力度。三是加大惩处力度。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一经查实,在对当事人给予批评教育同时,应给予严厉的惩处。四是建立舆论曝光和警示制度。结合知识分子比较注重自身形象、 面子的特点,在相关媒体上定期公布高校学术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学术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学术成果出版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从根本上根除不道德的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最终一定会形成。
参考文献:
[1]余 遥,马孝玲.学术腐败与科技评价机制[J].西昌学院学报,2007,1
[2]科哲.刘欣.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学习月刊,2008,3
[3]吴志慧.负学术道德的心理分析[J].编辑之友,2008,1
[4]张向东.学术腐败触目惊心弄虚作假别有洞天[N].中国新闻周刊,2007,1
[5]赵恒平.学术腐败的心里探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篇9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我国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带来极大的影响,而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问题也日益凸显。但相对应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在很多方面还是空白,传统的家庭教育还未真正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其中。为此,从家庭教育入手,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网民数量也急剧增加,其中青少年是主力军。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6 000万。然而,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体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较少受到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还很不成熟,从而使青少年受到了许多消极影响,导致诸多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如今提起电脑黑客,大多数青少年持有一种不辨是非的崇拜心理。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肆虐网络,令几百万电脑用户深恶痛绝,其制作者李某最终被公安机关逮捕。“熊猫烧香”事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计算机网络的顺畅流通需要一定的网络秩序。就目前来讲,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网络人格缺失问题。“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句话曾流行一时,它形象地说明了互联网的“隐蔽性”。由于目前还无法对网民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借助网络传播的腐朽信息,因其内容广泛、刺激性强,对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多重陷阱。“网上聊天”对青少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许多人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和刺激,故意隐去各种真实的背景资料,在网络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地尽情“发泄”,一旦过度放纵,就会丧失最起码的责任感,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
二是网络犯罪问题。有些青少年以“黑客”身份,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修改电脑程序,传播黄色图片,散布一些偏激言论和暴力信息,盗用他人密码,偷看他人信件,暴露他人隐私,甚至实施性质更为恶劣的网络犯罪,比如之前的“网银大盗”、“熊猫烧香”等,都已经触犯了法律。
二、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过分倚重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方式,而社会和家庭仅仅是作为教育的辅助力量。但正是由于对学校教育的过分倚重,其整齐划一的道德教育模式非但无法因材施教,反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网络的特点正是自由、无拘束,充分尊重个性,为个体提供展示自我(无论是“本我”或“超我”)的平台,这使得青少年们对网络趋之若鹜。本来社会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商业经济的大行其道对道德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普遍看重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因此,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不足造成了家长们对子女网络道德教育的疏忽,从而使青少年在网络里没有方向,缺乏正确的引导,在网络世界中自然如脱缪野马。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威信的缺失
父母的威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子女的尊重与子女对父母的爱戴。它排斥了训斥与听命、支配与服从的专制式的威信,也排斥了父母为了提高地位而人为制造的权威。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关怀与帮助,对青少年人格的尊重和信赖,能引发孩子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激,从而使得父母对子女提出的合理要求能被子女积极、自觉地接受,并在实际行动中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日久天长,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形成自觉并且是亲密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建立在威望基础上的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力量。在家庭教育中,最让教育者难堪的就是被教育者的逆反情绪,只有建立了正确的威信,家庭网络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进行。马卡连柯认为,父母的威信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威信如同校风、学风一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上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量化的,但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和活动中,威信又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的。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给与的每一条指令,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威信无不隐约渗透其中。其二,从父母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威望和信誉;从孩子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尊重和信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尊重和热爱成为一座架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马卡连柯进一步指出:“威信在家庭里是必需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拥有一定的威信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父母在子女面前毫无威望和信誉,子女对父母没有适当的尊敬、信任和听从,那么,合理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无法得到保证,就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可见,威信是父母对子女有效地进行教育和子女自觉地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马卡连柯指出,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都可以建立起威信,但不是每一个作为教育者的家长都可以建立起教育的威信。教育的威信是正确的威信,它具有良好的基础,其产生依赖于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在错误的基础上,运用不正确的方法去建立人为的威信,这是虚假的、错误的“威信”,在现实中,许多家长只凭主观判断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亲子间文化冲突致使网络道德教育困难重重
第一,一元化文化与多元化文化间的冲突。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文化的广泛交流与渗透使得现实社会环境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成事实。而亲代成长于社会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承继了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子代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表现得积极主动、敏感而迅速,他们往往以来者不拒、博采众家的姿态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定位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例如健康价值观、时间价值观、知识成长价值观、情绪价值观、财富价值观等。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在经历着这一转变。相对而言,亲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一元化文化,对于变化和发展的接受有很大的J隋性,而子代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转型时期和网络时代,他们能够迅速地接触、认同网络时代新产生的知识与价值,也就更易于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中包含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与亲代习惯的知识和价值发生碰撞时,亲子间的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矛盾和困难。 第二,教育观念和相处方式的冲突。在传统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社会中成长的家长,他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对子女进行强行移植,更有甚者对子女进行体罚。这些都是专断管理的表现。这类家长往往采取“权威、灌输型、命令式、单向要求型”的教育方式,试图决定子女的思想和行为。而在网络时代,子代的观念更新、知识获取、眼界开阔程度大大超过亲代,他们形成了自己无定式、无偏见的道德评价体系,因而更不能忍受父母权威专断的管理,两者的文化冲突更加激烈,使得网络道德教育困难重重。
三、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家长应该为青少年多创造社会交往情景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应该特别重视同伴、社会情景的作用,在共同的生活中,儿童逐步认识并且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品德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相比较,才会认识到同伴的行为也许会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开始相互尊重、共同协作、发展了公正感叫;科尔伯格也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作为一个没有相互交流作答的一员,是绝对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伯格同样也认为,只有创造出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格得到完满的发展并达到自我实现。由以上分析可知,青少年发展应该处在一个真实、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而网络却使人际关系枯燥、生硬与被动。正是情景的失真,使得沉溺其中的青少年得不到健康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家长应该在孩子空闲时为其安排或陪同孩子参与到复杂的社会情景中去,这样才能够使青少年用更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遇到的各种情景,包括在网络上。
(二)家长应提高网络信息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庭网络道德教育要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素养。网络信息素养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也就是使用和创造网络信息的能力。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只需要有一般的文字识别水平和算术水平就可以胜任一般的家庭教育,然而,正如唐·泰普斯科特所说的那样,随着网络的兴起,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与其父辈相去甚远,如果家长不及时更新观念,依然我行我素地实施教育,那么其效果只能是与家长的初衷南辕北辙。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修补;道德缺失;有效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中存在的道德缺失
1.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情况;有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
2.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论文抄袭、剽窃、考试违纪舞弊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做“”、助学贷款欠款不还等行为,也并不觉为耻。
3.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但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却重视不够,缺少检点,如在课桌上乱写乱画、逃课、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室里吸烟吃零食、随地吐痰扔垃圾、随意撕毁折叠涂画公共图书、在公共厕所便后不冲洗、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不健康消息、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不得体等。
4.大学生富有爱心,乐于助人,但是有些大学生生活不够节俭,花钱大手大脚屡见不鲜,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自立自强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互联网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首要渠道。网络使当代大学生对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往往陷入低谷,甚至脱离现实,沉溺网络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
6.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合住、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
7.不善于人际交往。大学生的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逐步成型,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求一种宽松与自由的环境。但部分学生由于很少融入到一些实际活动中,导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就对自己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
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根本修补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明确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更大层面是从人的内心修养角度着眼,从文化的角度来建构人的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因此,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抓住了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的关键。
1.建立示范机制,从自律自省层面上修补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可望、可及的道德楷模,让典型引路,让当代大学生见贤思齐,提出建设“无污染校园”。同时,还要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广大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大学教师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规范和道德形象去教育影响学生。
2.建立评价机制,从他律层面上修补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要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道德规范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善恶标准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善”主要是指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恶”主要是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要结合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具体要求建立健全道德评价机制、诚信档案制度,在社会主义大学中筑牢基本道德规范,形成惩恶扬善的舆论氛围。
3.明确先知后行,从知行统一的软件层面上修补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曾记得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到一所大学讲演时在桌子上撒一把小米,然后双手抓住一只鸡,强迫它吃。小米虽为小鸡喜爱之物,可那只鸡却极力挣扎不肯动嘴。而当把小鸡放在桌子上让其自由行动时,小鸡便自在而快活地啄起米来。这一演示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光在管理上下功夫,不能靠管、卡、压等机械粗暴的做法,要注意思想上的动员和疏导,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认识,化被动为主动,要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民主的环境和氛围。不要流于形式,而要注重方法,讲求实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人文环境渗透层面上修补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作用。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景点建设,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显军.荣辱观教育之我见[J].天津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