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03 02:5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菇栽培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平菇栽培技术

篇1

关键词 平菇;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09-01

平菇以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适应能力强、易栽培、产量高、销路广等特点成为北方地区栽培最普遍的食用菌品种。其营养价值高、肉质肥厚、蛋白质含量高、含有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经常食用,能防治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并有防癌、抗癌的功效;其适应性很强,生命力旺盛,对栽培方式、场地要求均不严格,栽培季节从秋末至冬、春,甚至初夏都可生产;其生长周期短,原料来源广泛,生物效率高,从种到收只需40 d左右,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生产项目。现将平菇的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常用栽培配方

配方1:棉籽皮94%,尿素0.3%~0.5%,过磷酸钙1%,草木灰1%~2%,石灰2%~3%。配方2:棉籽皮45%,玉米芯43%,饼粉5%,过磷酸钙1%,草木灰1%~2%,尿素0.3%~0.5%,石灰2%~3%。配方3:棉籽皮45%,麦秸43%,饼粉5%,过磷酸钙1%,草木灰1%~2%,尿素0.3%~0.5%,石灰2%~3%。

2 配料准备

以上各组配方可按料水比1.0∶(1.3~1.5)加水拌料,调至含水量60%左右、pH值为7.5~8.0。选向阳、地势高、干燥的地方,培养料加pH值为9~10的石灰水拌料,含水量达65%~70%。拌匀后按50 kg/m堆料,建成宽1.5 m左右、高1.2~1.5 m、长度不限的堆料。为通气良好,铺料时底部放2根竹竿,上面两侧打孔时与底部竹竿交叉,堆好后撤出竹竿,然后盖膜保温保湿使之发酵。发酵结束即可进行装袋接种[1]。

3 装袋接种

选用(22~25) cm×(45~50) cm的塑料袋,采取4层菌种3层培养料的层播方式,菌种量一般为15%左右。两端袋口菌种量应大,有利于菌丝生长。

4 发菌管理

菇棚消毒后把接过种的料袋搬运至菇棚内,在畦床上堆垛发菌,或搭架码放。早春晚秋温度低,可南北2行并列为1排,每排留出走道,可堆10~12层,其他季节单行排列。气温高时也可堆放2~4层料袋堆成“井”字形,交叉排放,便于散热并留出人行道。覆膜保温时定期揭膜通风,防止因缺氧抑制菌丝生长[2]。

5 出菇管理

在温度25 ℃左右,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暗光和通风良好条件下,一般中、高温型平菇25 d左右、低温型30~35 d菌丝即可长满袋。当部分菌袋出现子实体原基时,表明菌体已经成熟,这时即可适时转入出菇管理。菇棚消毒,注水浸湿待晾干后,按菌袋菌丝成熟早晚整齐地堆放于畦床,堆高7~8层。然后解开菌袋两头扎口,当料面见有小菇蕾出现时,剪去袋两头的薄膜,暴露料面,以促使菇蕾迅速生长。

6 病虫害防治

6.1 病害防治

平菇病害有绿霉、曲霉、毛霉、根霉、细菌、病毒病、细菌性褐斑病、黄斑病等,主要是防治绿霉和黄斑病。绿霉是侵害食用菌最严重的一种杂菌,在培养料中灭菌不严格,或接种时消毒不严格,或出菇后因采菇时菇根处被侵染,均能产生绿霉。当菌床培养料上或菌袋两端发生少量绿霉时,用0.1%绿霉净、0.1%~0.2%克霉灵或浓石灰水清液涂抹或喷洒被害部位,可防止分生孢子扩散蔓延,或用0.02%菌绝杀处理侵染部位能抑制杂菌生长。若菌床或菌袋出现绿霉已深入到料内,应及时用0.2%菌绝杀液浸纱布盖住,然后轻轻挖掉已污染的料块,在挖除后的料面喷0.2%多菌灵或其他杀菌剂,也可涂抹浓石灰乳,再用新鲜料或菌种填平,可控制其发展。对于污染严重的菌袋可深埋处理。在出菇期间,可用克霉灵800倍液,隔3~5 d喷雾1次,能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他病害的防治与绿霉的防治方法基本相似,只是用药有所选择。另外,在操作过程中对工具和手要用酒精或高锰酸钾严格消毒[3-4]。

6.2 虫害防治

平菇栽培时常见的虫害有线虫、螨类、蚁、蜗牛、果蝇、菇蚊等。药剂防治可用2.5%溴氰菊酯乳剂2 500倍液喷雾;用灯光和糖醋液诱杀蝇类;骨头烤香诱杀螨、蚁类;用盐杀蜗牛等。

7 采收及收后管理

在适宜条件下,从子实体原基长成菇体大约7 d,当菌盖充分展开,菌盖边缘出现波状时及时采收。采菇时大、小一次性采完,勿摘大留小。采收时要整丛收,轻拿轻放,防止损伤菇体,不要把基质带起。采菇后清理料面,剔除死菇、菇根及杂物等,喷水1次,保温、保湿,让菌丝充分恢复。经7~10 d见有菇蕾出现时,再按出菇要求管理,采完2潮菇后,一般菌袋发生失水,应给以补水。

8 参考文献

[1] 夏飚.快速产出优质平菇栽培料的操作方法[J].蔬菜,2011(7):8-9.

[2] 王宗善.平菇栽培袋灭菌三原则[J].中国食用菌,2010(2):60.

篇2

关键词:平菇;“沈杂5号”;栽培技术

目前沈阳地区平菇生产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菌种混乱,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混杂现象,新菌种引进和开发工作迟缓,很难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同时,缺乏高产抗病品种,重茬现象严重,导致病害时有发生,为菇农带来很大损失。为此,沈阳市农科院针对上述情况,杂交选育出抗病、高产平菇新品种“沈杂5号”,并通过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解决了生产中病害严重、产量不稳、质量不高等问题,进一步促进沈阳当地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品种的特征特性

平菇“沈杂5号”是我院利用先进的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高产、抗病、优质、广温型平菇新品种,具有柄短、肉厚、菇型圆整、不易开伞等特性,用玉米芯做培养料生物学效率可达100%~120%;用棉籽壳做培养料生物学效率可达150%,适于春、秋、冬季栽培。

2 栽培技术研究

平菇栽培根据生产季节分为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2种模式。在沈阳地区,“沈杂5号”采用发酵料栽培优势更明显,夏季可采用熟料栽培。

2.1 发酵料栽培培养料配方

①棉籽壳100kg,复合肥1kg,石灰粉2kg,多菌灵0.2%;②棉籽壳1000kg,菇大壮5~6袋,复合肥10kg,石灰粉20kg,多菌灵0.2%;③玉米芯85kg、麸皮10kg,玉米面5kg,尿素0.2kg,复合肥1kg,石灰3kg,多菌灵0.2%;④玉米芯850kg,麸皮100kg,玉米面50kg,菇大壮5~6袋,尿素2kg,复合肥10kg,石灰30kg,多菌灵0.2%。

2.2 拌料方法

先将辅料混匀加入棉籽壳或玉米芯中,再用清水拌匀调湿建堆。建堆时堆料水份掌握在用手紧握培养料有水渗出且有3~4滴为宜,堆高一般为0.8~1.2m、堆宽1.2~1.5m、长度不限的长方形堆,建堆后料堆四周要轻轻拍实,堆边略有倾斜,以不蹋料为准,堆顶拱起呈龟背形,料堆建好后用直径5cm的木棒先在料堆顶部垂直向下打1~2行透气孔,再在料堆两侧的中部和下部各横向斜打1行透气孔,间距30cm左右,孔道深度要分别到达料堆底部和料堆中心部位,随后在料堆中插入长柄温度计,再用草帘、麻包、蛇皮带等能透气的覆盖物将料堆覆盖好。当料温升到55~60℃时维持8~12小时,然后进行第1次翻推,把料堆外层(干燥冷却层)培养料与内层(好气层发酵层)和底层(厌气发酵层)的培养料互换位置,翻堆后重新建堆,打气孔和覆盖的要求,与初建堆时基本相同,当料堆温度再次升到55~60℃时,仍保持8~12小时,再进行第2次翻堆,并重新建好料堆。平菇培养料堆积发酵,一般需要翻堆3次,堆期依气温不同约5~7天,当培养料色泽均匀转深,质地变得柔软,料内出现较多白色防线菌、闻不到氨、臭、酸味时,便可拆堆终止发酵。拆堆后,等料温降到30℃左右时,就可装袋播种。

2.3 装袋接种

装袋接种不需任何灭菌消毒,采取就地露天开放接种。采用3层菌种播种法:如果老场地杂菌基数较多或迟于10月底播种,可采用微孔通气3层菌种播种法,用这种方法袋栽发菌速度快,比2层菌种方法快10~12天,减少了杂菌污染机会。具体微孔通气方法为:装料时,在袋中间多放1层菌种,除两头放菌种、打洞眼均按常规外,还要在中间菌种层上用细针沿一圈菌种部位均匀刺10~12个小孔,另外在料袋堆发菌时,要成井字形放,即使是低温,也不能采用“袋靠袋”码堆发菌,否则袋与袋之间会堵住针眼,影响中间层菌种透气或造成菌种缺氧死亡,严重的还会造成菌袋生绿霉。

2.4 发菌期管理

菌袋接种后及时移入发菌场地排放,进行菌丝培养阶段管理。合理排放堆码菌袋,适时进行倒袋翻堆和通气增氧,控制好发菌温度和环境温度等。采用堆积集中式发菌的菌袋,每7~10天要倒袋翻堆1次,若袋堆内温度上升过快,则应及时提早倒袋翻堆,翻堆时,应调换上下内外菌袋的位置,以调节袋内温度与袋料湿度,改善袋内水份分布状况和袋间受压透气状况,促进菌丝均衡生长。同时,可根据气温和料温的变化趋势,调整菌袋的排放密度和堆码高度。

2.5 出菇期管理

袋口采用套环报纸封面的熟料菌袋,应该封口纸完全除去。出菇菌袋排放完毕,首先使菇棚内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此时,菇场内不宜过暗,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新鲜,日常管理除了对菇场的地面、墙壁、棚顶和空间每天喷雾一次以加强环境湿度外,不必进行通风管理,菌袋两头系上套环的因不盖报纸菌丝会在空气中,所以管理上应保持较大的空气湿度,除刚系上套环时2天内不喷水外,以后每天都要将地面喷湿,还要对套环内菌丝以雾状水喷雾保湿。

篇3

论文摘要从菇房准备、菇房消毒、培养料的准备、培养料的科学配制、拌料、装袋与灭菌、接种与培养、出菇期的管理等方面介绍平菇温室熟料栽培技术,以期为平菇种植户提供参考。

1菇房准备

平菇在喜温条件下生活。我县由于冬春季节长,夏季短,气温不能四季满足平菇的生长发育,加之农村没有调温设施,一般选用日光能温室和塑料大棚作为菇房。另外,普通房子、窑洞等,稍加整修,使其具有加温保湿,便于通风换气。有一定的光照条件时,都可作为平菇的栽培场所。

2菇房消毒

每次使用菇房前都必须清扫干净,然后用消毒药品进行消毒。

(1)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先将菇房密闭好,1m3以甲醛10mL、高锰酸钾5g的配比,按梅花型排放药品,逐一从里到外加入高锰酸钾,再加甲醛,两药相遇冒烟,即刻关闭门窗,闷12~24h。

(2)硫磺熏蒸。1m3用硫磺15g,点燃熏蒸。

(3)石灰酸喷雾。5%石灰酸液(即苯酸溶液)喷雾消毒。

3培养料的准备

培养料是平菇赖以生长的物质基础,其优劣是决定平菇栽培成败和能否获得优质高产、稳产的关键。

(1)锯末、麦草、荞花、油菜壳等。我县农村麦草、荞花来源广泛,一般做燃料使用,多有余地。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原料,可将其经过曝晒等方法软化处理,作为平菇栽培的原料。处理方法:配料前先将麦草、油菜壳、油菜秸、蚕豆秸、蚕豆叶等曝晒,粉碎成粗糠样,一般2~3cm长为宜,然后用1%~2%的石灰水浸泡8~12h,捞出沥水,调酸碱度为pH值7.5,再拌辅料。

(2)麸皮。主要供应平菇所需的氮源,使用量10%~20%。

(3)石膏。作用是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营养成分,调解酸碱度,使用量1%~2%。

(4)石灰。是一种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培养料中过多的酸,而且可杀死害虫和杂菌。

(5)尿素。氮源,用量不能大于0.3%,过大会抑制菌丝生长。

(6)过磷酸钙。呈酸性,一般用量1%~2%。

4培养料的科学配制

培养料中的碳、氮比例应控制在30~50∶1,当天配制的培养料应当天灭菌;否则易发酸。

(1)麦草。A:麦草50%,杨树落叶26%,麸皮20%,石灰1%,石膏1%,白糖1%,尿素0.2%。B:麦草70%,锯末13%,麸皮15%,石灰1%,石膏1%,尿素0。2%。C:麦草46%,荞花30%,锯末20%,尿素0.1%,白糖1%,过磷酸钙1%。

(2)油菜壳或荞花。A:油菜壳50%,麸皮5%~15%,石膏1%,过磷酸钙1%。B:荞花50%,锯末40%,麸皮5%~10%,石膏1%,尿素0.1%,过磷酸钙1%,25%的多菌灵0.2%。C:荞花50%,棉籽壳30%,锯末15%,麸皮5%,尿素0.1%,过磷酸钙1%。

(3)锯末。松木锯末中含有抑制菌丝生长的烯萜类、酸类、树脂类等,使用前须经处理,加2%的石灰调湿堆制,再经曝晒,使其陈旧化,才能使用。A:锯末78%,麸皮20%,白糖1%,石膏粉1%。B:锯末93%,麸皮5%,白糖1%,尿素0.3%,磷酸二氢钾0.2%,高锰酸钾0.1%,pH值6.5。

5拌料、装袋和灭菌

(1)拌料。将培养料按照配方比例混合拌匀,料水比应控制在65%左右(即用手指挤压有水渗出但不滴下为宜)。

(2)塑料袋的规格。常有15cm×35cm、20cm×42cm、22cm×45cm等。常压蒸汽灭菌应选用聚乙烯袋为佳,高压蒸汽灭菌应选用聚丙烯袋为佳。

(3)装袋。用手装时,边装边用手指压。用手压时只按袋壁四周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四周紧中间松,两端紧中间松,松紧合适,有利于菌丝生长。若装得过紧,氧气不易进入袋中,发菌慢;装得过松,难以出菇。装袋后两端用粗2cm、长5cm的木棍或玉米蕊插入料中,用干布将两端袋口料膜内外擦净绑扎紧,准备灭菌。

(4)灭菌装好料的袋依次摆放于锅内架上,中间留出少许空隙,加水开始灭菌。初时加大火力,尽快使温度升到100℃;否则培养料易变酸。维持8~10h,待温度降至80℃时,再慢慢开门,取出料袋,放到无菌室中,准备接种。

6接种与培养

(1)菌种选择。菌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败。一般选用生长健壮、洁白浓密、纯洁、绝对无杂菌、菌龄小、爬壁力强的栽培种作菌种。目前适合我县植株的平菇菌种植广温1号、大白平菇、野丰118等。

(2)接种。料内温度降至30℃时方可接种。接种前先按常规消毒方法将房间灭菌成为无菌室。接种开始,先用75%的酒精擦洗双手及接种工具及塑料袋,用石碳酸重新喷雾消毒1次,有条件的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接种,无条件的则尽量2人接种,1人打开袋口,1人迅速挖出菌种,接入袋内,即刻扎紧袋口,再接另一头。接完后将栽培袋在石灰粉上滚动1遍,让石灰粉填住袋上的小孔,防止杂菌污染。菌种块的大小一般以枣核大小为宜。同时接种量尽量大些,以使菌丝布满两端料面,以杜绝杂菌侵染机会。

(3)培养。接好菌的料袋移入培养室内,夏季以4~5层为宜,冬季7~9层为宜,在25~28℃室温下发菌,料内温度不能超过30℃。我县农村常用土炕生温,料袋往往放置过多,且不翻堆,结果下层温度高,造成烧菌现象严重。接种3~5d后,菌丝开始吃料,应检查杂菌,若发现污染则即刻清除。8~10d后,每天打开窗户通风换气,仍以保温为主。若菌丝完全不吃料,则是菌种问题,应更换菌种或重新接种;若菌丝吃料很慢,则是培养料过湿或菌种衰退,应换上套环,外包灭菌纸,利于通气。正常情况5~8d翻袋1次,调换料袋位置,利于菌丝生长整齐。一般30~35d,菌丝吃透料层,结成块,这时即准备出菇。

7出菇期的管理

将菌丝发满的料袋移入棚内,在相对湿度80%~90%下出菇。

出菇期是子实体形成和菇体成长阶段,这时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其温、湿度与发菌期间有明显差异。

(1)催蕾分化阶段。菌丝长满袋后,平菇开始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这时的料温不超过25℃,一般18~20℃为宜。提高空气相对湿度85%~90%,要有良好的通气和散射光刺激。且在袋口培养料的表面用粗铁丝耙动,轻轻除掉接种块周围的老菌丝,压平,换上直径5cm左右的塑料编织绳套环,外包干净纸。

(2)原基期。即菌丝纽接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瘤状突起即为原基。这时不要揭掉包装纸,应加大地面和墙壁喷雾水量和喷水次数,绝对禁止直接对着料袋喷水;否则原基易死亡。

(3)桑椹期。即形成米粒状菌蕾胚芽。一般2~3d,这时不宜浇水,以控制相对湿度。

(4)珊瑚期。这是夺取高产的关键时期,若管理得好,成菇率高;否则低,甚至绝大多数死亡。①取掉套环上的包裹纸,保留套环,这样既保证通气良好,又使菇体局限于套环中叠生长出,养分集中,菇多,大而肥厚,产量高。②喷水保湿。掌握“轻、勤、细”的原则,不宜在菇体上多喷水,应向空间多喷雾水。

(5)伸长期。子实体的菌丝和菇柄有了明显的区别。此期每天喷水3~4次,尽量少喷菇体,多喷空间,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每天打开通风窗换气1~2h,并注意遮荫;否则菌盖色黑而影响品种。

(6)成熟期。成熟前期可直接向菇体喷水,但不宜过多,要少、细、勤。后期忌喷水于菇体,采收前喷1次细水,以保持菌盖嫩。在孢子尚未弹射前及时采收。

篇4

关键词:杏鲍菇;培养管理;搔菌作业;出菇管理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50-03

杏鲍菇,学名刺芹侧耳,其肉质肥厚,质地脆嫩,口感独特,被称为“平菇王”、“干贝菇”,前苏联的瓦西尔柯夫(1955)称它为“草原的美味牛肝菌”[1]。因为子实体具有杏仁的香味和鲍鱼的口感,被称为杏仁鲍鱼菇,简称杏鲍菇[2-3]。

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生产,虽然投资成本高,但产品品质好,菇体洁白,菌肉紧实,菇帽大、口感好。随着国内消费品质的提高,瓶栽杏鲍菇产品将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瓶栽杏鲍菇产品可出口欧洲、美国和东南亚等地,价格是袋栽产品的1倍左右。此外,瓶栽杏鲍菇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未来,瓶栽杏鲍菇将是杏鲍菇产业发展的趋势。本文对瓶栽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培养管理、搔菌作业和出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并对其关键点和操作要领进行说明,以期为工厂化瓶栽杏鲍菇企业提供参考。

1 培养管理

培养管理是食用菌生产一致、稳定和高产的基础。培养管理好的食用菌出菇一致、产量高并易于管理。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对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的菌丝生长、菇蕾发生、子实体整齐度、产量及品质等均有显著影响。培养时间短,后熟期不足,直接导致现菇蕾晚,瓶间出菇整齐度低,产量和采收集中度都较低,而适度延长培养时间,其原基分化、现蕾时间都较早,瓶g子实体整齐度较高,且生长速度也快[4]。

菌丝生长过程中,释放出大量CO2,因此要求室内有良好的通排风系统,CO2浓度保持在1000~3500μl/L为宜。杏鲍菇菌丝最适温度为24℃左右,生长速度最快,菌丝浓白、旺盛[1]。菌丝在呼吸生长过程中释放出热量,瓶内温度一般会比室温高3~4℃,为保证菌丝最佳的生长酶活力,室温一般控制在20~22℃,室内相对湿度(RH)控制在60%~70%[5],培养35d左右。

接种后的菌种瓶通过传送带送至培养室,使用机械手或人工放置在垫仓板上,每个垫仓板每层放4筐或6筐,放9~10层,两个垫仓板摞一起,共18~20层,加上走廊等公摊面积,平均1m2放置600~700瓶。根据菌丝发热量和所需新风的不同,杏鲍菇培养一般分为前培养、后培养和后熟区。

1.1 前培养 菌种接入栽培瓶后,菌丝逐渐恢复,并开始吃料。前期菌丝较弱,发热量较小,需要的新风量少,但对新风洁净度的要求较高,一般需要经过粗效、中效,甚至亚高效过滤网进新风。此外,前培养库房内的室内循环风机风速不能过大,菌种未封面,风速过大容易造成污染。

前培养温度22~24℃,培养前期温度稍高有利于菌丝恢复、封面。但此温度条件下,杂菌繁殖速度相对较快,有些新风洁净度差的企业前培养温度调至18~20℃,控制污染。RH50%~60%,RH过大,污染率增加;CO2浓度1000~2500μl/L,黑暗培养7~12d。

1.2 后培养 前培养后期,菌丝已完全封面,菌丝长至瓶口以下1~2cm,此时可将栽培瓶转移至后培养区。此阶段菌丝生长迅速,呼吸加强,发热量剧增,新风需求大。

后培养温度20~22℃,此时菌丝发热量大,瓶内温度比室温高3~4℃,温度过高会造成烧菌现象,一般以瓶间温度不超过23℃为宜。烧菌后的菌丝抵抗能力弱,容易出现病害,出菇不整齐,产量低。RH60%~70%,RH过低,培养料水分蒸发快,含水量降低,影响出菇产量;CO2浓度2500~3500μl/L,黑暗培养18~20d。抗杂能力强,对新风洁净度要求降低,一般经过粗、中效过滤网即可。

1.3 后熟培养 菌丝长满后,还需一段时间的后熟培养,对营养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养分在菌丝内充分蓄积并完成形成原基前的准备,当培养料温度与室温几乎无差异时,即可进入搔菌程序。后熟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过长的后熟期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库房周转率,还容易导致菌丝老化,瓶内失水率增高,直接影响到原基正常分化和抵抗能力以及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其产量和品质也不高[4]。

后熟培养菌丝呼吸作用减弱,发热量也逐渐趋于平稳,可适当提高培养室温度,减少通风量。后熟培养可和后培养在同一区域,也可单独设置后熟区。单独设置后熟区,换区时可以将上下垫仓板交换,增加上下层菌瓶的均匀性,亦更易于调控培养参数,但将增加运输和人力成本。后熟培养温度22~24℃,RH70%~80%,CO2浓度2500~3500μl/L,黑暗培养5~10d。

1.4 培养期间基质理化特性的变化 接种后10~25d,菌丝快速生长,菌丝的呼吸作用加快,瓶内呼吸产生的热量增大,CO2和水分挥发量也随之增加,导致栽培瓶失重迅速增加。后熟阶段,菌丝呼吸作用减弱,基质失重速度明显减缓。CO2变化趋势与基质失重速率基本一致,25~30dCO2发生量最大。由于呼吸代谢产生水分,使培养基质的含水量增加,但随着后熟时间的延长,含水量逐渐降低并维持在一定水平。培养过程中,由于菌丝呼吸作用产生酸性物质,基质pH持续下降,后熟阶段pH下降幅度较小,稳定在5.75~5.87[6]。基质含氮量变化幅度不大,菌丝进入后熟期以后,上层含氮量

2 搔菌作业

培养成熟的菌瓶进入生育室出菇前,需进行搔菌作业。搔菌是利用搔菌机,将瓶口1~2cm左右的老菌皮挖掉,通过造成表面菌丝损伤以刺激菌丝快速扭结形成原基,从而形成子实体[7]。搔菌机可处理6000~7000瓶/h。

杏鲍菇不搔菌也可正常分化形成原基,但搔菌后的新生菌丝活力旺盛,在温度、湿度、光照与CO2 刺激下,新生菌丝能更快地表现出应激性反应,所以搔菌的菌丝比老菌皮先形成原基[8]。此外,搔菌可提高出菇的产量和一致性,并可通过定点搔菌和控制搔菌深度,实现定点出菇或控制菇蕾数量,减少疏蕾工作。搔菌时应特别注意,将污染的菌瓶及时挑出,不能进入搔菌机,以免污染刀头,出菇时造成大面积污染。搔菌后,杏鲍菇菌丝抵抗力弱,易感染,因此,搔菌是导致杏鲍菇出现病害的重要原因。搔菌刀头需定时酒精擦拭和灼烧消毒,减少污染。

瓶栽金针菇、蟹味菇和白玉菇等品种搔菌后一般加15~20mL水,补充培养基水分,但杏鲍菇搔菌后不能加水,加水会导致培养料水分过大,出蕾慢,菇蕾多,污染严重等问题。

出菇初期相对湿度大,如瓶口朝上,容易积水和积累杂菌,造成污染。瓶口朝下,即可保证湿度,少积累杂菌,冷风机亦不会对瓶口直吹,有利于减少污染。此外,倒立有利于菌丝朝重力方向生长,促进原基形成。因此,搔菌后,需要翻筐将瓶口倒置催蕾。

3 出菇管理

搔菌后的菌瓶瓶口朝下,放置在生育室层架上进行出菇管理。出菇层架一般8~10层,1m2可放置360~450瓶。出菇管理一般分为催蕾期、控蕾期、疏蕾期、生长期和采收期等几个阶段(表1)。杏鲍菇子实体生长最适生长温度14~16℃,高于19~20℃时,菇体易萎缩,或感染细菌性软腐病,发黄腐烂。

搔菌后,培养料菌丝恢复同时伴随着最早的菌丝扭结,菌丝恢复的速度也影响到原基形成速度,并影响到整个生产周期[7]。出菇初期,提高生育室温度和湿度,可促进菌丝恢复。

第1~9天,催蕾期。第1天,适应菇房环境;第2天,菌丝部分恢复,但数量很少;第3天菌丝明显增多,但还是有栽培料;第4天只有少量栽培料没有被菌丝覆盖;第5天菌丝几乎覆盖全部料面,而且局部出现少量原基;第6天菌丝完全覆盖料面,出现少量生理吐水,菌丝扭结形成大量原基;第7天,生理吐水增多,原基越来越明显,部分原基出现向菇蕾分化的趋势。第8天,菇蕾分化,菇帽1~2mm;第9天,菇蕾0.5~1.5cm(以下均指高度),翻筐,栽培瓶正置,翻筐不及时,菇帽被压坏,出现畸形菇。

第10~11天,控蕾期。菇蕾2~3cm,温度升高,提高CO2浓度,干湿交替,抑制较小较弱的菇蕾,控干生理吐水。生理吐水过多,菌柄会留下水渍,影响商品性状,而且容易出现病害。

第12~13天,疏蕾期。菇蕾4~5cm,去弱留强,每瓶留2~3个菇蕾。子实体数目与单菇重成反比,与单瓶产量成正比。菇蕾过多,虽然产量较高,但单菇重较小,A级菇比例少,价格低;只留1个子实体,单瓶产量低,栽培瓶内营养物质不能完全利用,造成浪费;保留2~3个子实体,符合出口等级的商品菇比例高,单瓶产量也相对较高[9]。

第14~16天,生长期。子实体快速生长,需根据菌柄长度,菇帽大小和颜色,调节CO2浓度和光照时间;温度在17~18 ℃时,子实体生长较快,但品质差,14~16℃较为合适。

第16~17天,采收期。降低温度和湿度,子实体含水量低,容易保存,货架寿命长。菇帽尚未完全展开,及时采收,采收时根据菇型和大小分成3~4个等级,1~2d清库。

4 讨论

培养管理是否良好是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生产一致、稳定和高产的基础。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对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的菌丝生长、菇蕾发生、子实体整齐度、产量及品质等均有显著影响。菌丝在呼吸生长过程中释放出热量,瓶内温度一般比室温高3~4℃,为保证菌丝最佳的生长酶活力,室温一般控制在20~22℃,瓶间温度不宜超过23℃。RH控制在60%~70%,CO2浓度1000~3500μl/L,黑暗培养35d左右。

搔菌处理可促进原基分化,提高出菇的产量和一致性,并可通过定点搔菌和控制搔菌深度,实现定点出菇或控制菇蕾数量,减少疏蕾工作。但搔菌是导致杏鲍菇出现病害的重要原因,搔菌刀头需定时酒精擦拭和灼烧消毒,减少污染发生。

杏鲍菇出菇管理一般分为催蕾期、控蕾期、疏蕾期、生长期和采收期等几个阶段。杏鲍菇子实体生长最适生长温度14~16℃,高于19~20℃时,菇体易萎缩,或感染细菌性软腐病,发黄腐烂。高CO2浓度有利于菌柄伸长,控制菇蕾数量,但高CO2浓度处理时间过长,菇帽变小变薄,子实体发黄。光照影响食用菌子实体产量和品质,不同波长、光强和光照周期都会对其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10]。杏鲍菇出菇期间,需要光照处理,光线波长对杏鲍菇单瓶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蓝光照射会使单个菇变大,菇盖变大、变厚,菇盖颜色变深,商品价值提高,光照6h即可获得外观形态较好、单瓶总产量较高的菇,但照射18h得到的菇个体较大,因此,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对光照时间进行控制[11]。

参考文献

[1]郭美英.珍稀食用菌杏鲍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1998,13(3):44-49.

[2]黄年来.一种市场前景看好的珍稀食用菌-杏鲍菇[J].中国食用菌,1998,17(6):3-4.

[3]李月桂,江旺坤,阮时珍,等.杏鲍菇袋式工厂化周年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2011,19(1):45-46.

[4]唐利华,郭倩,于海龙,等.培养时间和温度对工厂化瓶栽杏鲍菇出菇的影响[J].食用菌学报,2010,增刊:66-69.

[5]郑华荣,郑雪平,张良,等.工厂化瓶栽杏鲍菇技术概述[J].食用菌,2015(2):36-37.

[6]高君辉,冯志勇,唐利华.杏鲍菇培养阶段基质理化特性变化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4):82-84.

[7]于海龙,郭倩,杨娟,等.不同温度下工业化瓶栽杏鲍菇生长分析[J].食用菌学报,2009,16(3):20-24.

[8]刘乃旭,颜正飞,何欣,等.不同搔菌方式对杏鲍菇菌丝恢复的影响研究[J].食药用菌,2016,24(4):252-255.

[9]李玉,于海龙,周峰,等.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疏蕾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1,27(1):52-54.

篇5

关键词:平菇;生物习性;稻草栽培

平菇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具有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很强、原料来源广泛、生长周期较短、生物效率高、栽培方式多样等优点。平菇生长发育的过程分菌丝体和子实体两个阶段。菌丝体为白色绒毛状,是平菇的营养器官,主要吸收利用培养料中养分;平菇子实体丛生,菌柄基部互相连结,有些叠生,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直径4~10cm或更大,发育初期青灰色,后变为浅灰色或褐黄色,成熟时呈灰白色,菌肉白色,肥厚柔软。

平菇在生育的全过程中,有自己特有的规律。因此其生长发育,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了解平菇的生长规律,对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很重要。在平菇的生育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湿度、水分、光线、空气、营养以及酸碱度等条件。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最佳范围是15~36℃,以24~28℃最适宜。菌丝体发育阶段,要求栽培料的含水量在60%~70%左右,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平菇的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长,有光反而使菌丝生长速度下降;子实体发育必须有散光,没有光子实体就不能生长,但不能有强光,否则也会阻碍其生长。

稻草栽培平菇现已推广普及,但产量高低悬殊。笔者经过长期反复探索与实践,总结稻草栽培平菇要取得高产稳产,要把握以下关键技术。

1培养料的选择与处理

稻草要干燥无霉变,色泽金黄,最好是中稻草和糯稻草,并经过三方面处理:一是曝晒2~3d,以杀死部分粘附在稻草表面的病菌和虫卵;二是用1%~2%的石灰水浸泡1~3d,以去掉表面的蜡质达到软化,进一步灭菌、杀虫;三是将浸过石灰水的稻草用清水冲清后上堆发酵,使堆温达60℃以上,其间翻堆1次。经过处理的稻草,质地柔软,病虫害少,含水量适宜,播种后利于发菌。

2选用优良菌种

菌种的优良标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菌种的种性,如品质、产量、抗逆性、温型等;二是菌种的纯度;三是菌种的适应性。要选用种性好、抗逆性强、纯度高、无虫无杂菌以及适合在稻草上生长的、具有较强的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如高邮955、秋丰500等优良菌株。

3适当加大菌种用量

由于稻草质地疏松,同量的稻草培养料较棉子壳料的体积要大,因而菌种用量要由棉子壳料用量的10%~15%提高到20%~25%,这样才能形成生长优势,阻止杂菌污染。

4加强发菌期管理

平菇栽培成败的关键在于发菌期的管理,发菌期管理重点在于水分管理。一要科学管理水分。发菌时的水分管理原则是要保水,使水分不易失掉,而不是失掉后重新补水。要保证拌料时60%的水分能长久维持,这样菌丝才能发得好。发菌时补水还易造成污染,所以应尽量避免。床栽保水的办法用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蒸发。二要压料发菌。因稻草质地疏松,常规法稻草栽培平菇播种初期难发菌或不发菌,而一旦菌丝吃料后稻草纤维素被分解,疏松的菌床就会下陷,致使料内水分溢出,菌丝难以继续生长。因此,要夺取高产必须压料发菌。其做法是:室内栽培,播种后覆盖薄膜,膜上放木板再压重物;室外栽培,在膜上放些稻草,草上再加泥土。这样既可保温保湿,又可使草料结实,有利发菌。现蕾前,去掉压料物,拱膜出菇。

5后期喷施营养液

稻草与棉子壳相比,所含营养略差。因此后期要喷施营养液,以复壮菌丝,更好地分解吸收稻草基质中的有机物。具体做法是:采收第2批菇后可选喷下列营养液:在100kg水中,加尿素100g、磷酸二氢钾100g和白糖1kg,每l00kg草料喷此液4~6kg;在100kg水中,加蔗糖2kg和尿素200g,每100kg草料喷此液3~4kg;在100kg水中,加三元复合肥1kg和白糖1kg,每100kg草料喷此液3~4kg。通过后期喷施营养液,一般可增产15%~20%。

篇6

关键词:平菇;袋栽;畦栽;食用菌;遮阴

收稿日期:2011-03-29

作者简介:刘参军(1981―),男,河南滑县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食用菌在林下的种植与开发、林木育苗等工作。

中图分类号:S6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189-01

1 引言

平菇属食用菌类,无叶无芽无花,可食可药可补,周身是宝;其集“天然,营养,保健”为一体,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荤,一素,一菇”的健康饮食理念正在逐渐地走向千家万户。

林下种植平菇主要利用林地的空气潮湿,氧气充足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林地平菇栽培依然要以“操作从严,菌种从优,管理从精”为指导。充分利用林地创造的遮阴和降温的自然资源,合理地调配人力资源,借助完善的科技资源科学性地进行顺季节栽培。

2 材料与方法

2.1 林下平菇种植模式

种植模式包括林下遮阴小拱棚开放式铺料栽培平菇和林下简易大棚发酵料袋栽平菇。

2.2 常用的栽培配方

棉籽壳96%、石灰4%、棉籽壳45%、玉米芯45%、麦麸6%、石灰4%、麦秸70%、玉米芯20%、牛粪5%、磷肥2%、石灰3%(麦秸要经过石灰水浸泡脱蜡发酵后使用)。

2.3 栽培技术

2.3.1 平菇袋栽技术

将培养料按照配方的比例称量经调水发酵,加入一定比例的杀虫杀菌剂边装袋边接种。装袋接种结束后单层摆放在黑暗的小拱棚或大棚内发菌。在发菌期的第7d、第14d翻堆1次。菌袋经20~25d长满并走向生理成熟。袋内吐黄水后开口出菇,此时要喷水,增加散射光。经2~3d后待菇体成型,菌盖外卷即可采收。

2.3.2 平菇畦栽技术

按平菇配方中的比例建堆发酵7d,在最后一次翻堆后加入杀虫杀菌剂。在小拱棚或大棚内做畦深20cm。首先铺料5cm撒播一层菌种,然后在铺料5cm在撒播一层菌种,最后在铺料5cm在撒播一层菌种。菌种用量为干料重的15%。铺料播种结束后覆盖一层农膜保湿,防杂菌。待菌丝走满培养料后在农膜上划口出菇。出菇期主要是调节好水分和通风。管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在幼菇上喷水,防止菇体死亡。

2.4 菌糠的开发与再利用

平菇菌糠可以再种鸡腿菇;菌糠有机肥归还林地,促进生态平衡。

2.5 每100m2栽培面积成本核算

(1)2.5m×40m小拱棚竹竿40~60元,大棚膜100~150元,遮阳网200元。

(2)培养料成本。每100m2铺料1 500kg此项目因选用的配方不同而异,一般是600~1 500元左右。

(3)菌种成本。1 500kg培养料需要菌种200~225kg,即400~450元。

(4)人工及其它费用300元。

3 结语

(1)袋栽与畦栽相结合。袋栽与畦栽相结合既体现了栽培模式的多样性又降低了风险。不同品种的合理搭配包括同一菇种的不同品种间的搭配和不同菇种间的搭配。

(2)栽培原料及配方的多元化,即不要单一的使用一种培养料和同一配方。栽培简易设施与现代化设施相结合,不要盲目的扩大规模,适可而止,树立无菌操作概念,规范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篇7

20多年来,方金山先后引进开发了20多个珍稀食用菌品种;撰写、发表了有关食用菌种植的文章30多篇;培训全国各地学员1万余人次,辐射面积达全国18个省的38个市区。他先后获得了“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省农村科普先进个人”、“全国科普惠民兴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苦学多试,终于熟练掌握了食用菌培植技术

经历过屡次创业失败的方金山不断摸索食用菌栽培技术,几年下来,仅熟料栽培和废料再利用这两项技术就为他盈利10多万元。在搞好平菇、金针菇、香菇等中低档菌菇品种栽培的同时,方金山还大胆开发了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珍稀食(药)用菌。近几年,他与江西省农科院联合开发了杏鲍菇、鸡腿菇、牛肝菇等品种,先后都获得成功。2005年他又和东华理工大学联合培育成功了虎奶菇,2007不仅获得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项目资金转化项目的资助,同时还获得了江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抚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积极带动农民学科技共致富

创业成功的方金山并没有忘记众多没能脱贫致富的农民兄弟们,他一直都在积极开展科普工作。目前,他已拥有固定的栽培房10000平方米,塑料大棚6420平方米,基地发展成为了抚州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产品也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2007年“方金山牌”茶树菇又获得了江西省名牌农产品的荣誉称号。从2002年至今,方金山已在周边乡镇开设培训班60期,培训人数4200余人次。他还先后到北京、湖北等地开设培训班,开展技术交流,传经送宝,培训人数达8000余人次。

创办农技组织,广泛普及食用菌栽培技术

方金山于2000年创办了临川区食用菌协会。推行“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外跑市场、内联会员和实行保护价收购等措施,让会员和周边农民进行无风险生产食用菌,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栽培食用菌的热情。为了能让更多的农民兄弟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更快地脱贫致富,方金山开始著书立说,传播食用菌栽培技术。他于2005年主编了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食用菌培育法》、《草菇栽培技术》,2008年又主编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无公害茶树菇栽培技术》,2009年应金盾出版社邀请编写了《姬菇规范化栽培致富》、《虎奶菇栽培技术》、《名贵珍稀菇菌生产技术问答》。方金山还先后撰写了《袋装平菇的技术管理要决》、《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等实用技术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为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优,带领更多的农民兄弟脱贫致富,2005年,方金山在临川食用菌协会的基础上,创立了抚州市临川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到目前为止,合作社已经注册了4个商标,成功地申报了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基地。方金山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还相继获得了江西省、抚州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荣誉称号。不仅如此,为了方便将虎奶菇人工繁育这一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栽培技术在社员中迅速推广,合作社先后制定了东华虎奶菇的生产标准、干制技术标准、生产技术资料以及统一收购标准。“未来,合作社将会为社员及全国各地的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方金山如是说。

(江西省临川区科协 汪雨萍 邮编:344100)

篇8

关键词: 平菇; 耐高温; 菇型; 产量

平菇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木腐生菌类,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隶属于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侧耳属。平菇味道鲜美,质地柔嫩,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其蛋白质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1]。由于夏季温度高、湿度大,杂菌、虫害发生严重,增加了平菇种植难度,同时更由于品种选择不当易造成减产甚至绝产,从而打击了菇农的生产积极性。针对目前北京地区高温季节栽培平菇品种匮乏,生产中用种混乱,实际生产上表现出品种耐高温性差、菇型差,导致平菇产品商品性不好、产量不高,造成种植失败或收益不高,严重影响北京地区高温季节平菇种植等问题,拟通过开展平菇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宜北京地区栽培的耐高温、菇型好、高产平菇品种,为北京地区夏季平菇栽培提供品种支持[2-4]。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试验共选用11个平菇品种。早秋615、夏抗50、基因2005、江都71、海南2号、夏秀990来源于江苏省江都市天达食用菌研究所;夏抗8、高平09来源于河北省武安市何氏食用菌产业中心;夏丰1号、2008A、灰平260(对照)来源于江苏省高邮市科学食用菌研究所。

1.2 试验方法

试验为品种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设11个品种,3次重复(每个品种制作1 500袋,500袋为1个重复小区),以灰平260作对照。记录小区实收产量。

1.3 试验地点及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北京绿禾都示食用菌基地,2010年12月初购置试管种,12月12日转管,1月15日制作原种。2011年3月2日制作栽培种(木签种)[5],4月24日栽培袋接种,5月24日开始出菇,8月9日出菇结束。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平菇基本性状调查

高温平菇基本性状调查结果见表1、表2。由表2可以看出,早秋615、夏抗50、高平09和夏秀990发菌速度最快,26 d发满菌;夏抗8、夏丰1号、江都71、海南2号发菌速度较快,28 d发满菌;2008A、基因2005和对照灰平260发菌速度最慢,30 d发满菌。由表3可以看出,夏抗50、高平09和海南2号菇叶薄、易碎且出现畸形,表现出菇型差,而早秋615、夏抗8、夏丰1号、2008A、基因2005、江都71、夏秀990同对照灰平260相同,在高温条件下菇型好,表现为菇片整齐、叶厚且韧性好。早秋615、2008A、夏抗8出菇期 55~57 d,与对照(出菇期62 d)相近,基因2005、夏丰1号、江都71、夏秀990出菇期 69~73 d,比对照出菇期长10 d左右;早秋615、2008A菇色灰白—白色,夏抗8、夏丰1号、基因2005、江都71、夏秀990菇色与对照菇色相同为褐色;早秋615、2008A为厚叶、大叶型,夏抗8、夏丰1号、基因2005、江都71、夏秀990为厚叶、小叶型,与对照相似。

2.2 高温平菇采收期调查

3 结 论

早秋615、2008A、夏秀990、夏丰1号、基因2005、江都71在产量上优于对照灰平260,为北京地区高温季节种植的较好品种。早秋615、2008A耐极高温性差,但仍为北京地区高温季节种植的较好品种。夏秀990、夏丰1号、基因2005、江都 71 菇型好且耐极高温性强,出菇期长,产量优于对照,是适宜北京地区高温季节种植的好品种。

参考文献

[1] 居如生. 平菇高产栽培技术[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64-67.

[2] 王灿琴. 高温平菇菌株比较试验[J]. 食用菌,2005(4): 19.

[3] 黄卓忠. 7个秀珍菇型高温平菇菌株比较试验[J].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 485-488.

[4] 应正河. 高温平菇菌种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5): 212-214.

[5] 邓德江. 平菇高效益设施栽培综合配套新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2-23.

篇9

“江西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众多荣誉称号。他,就是抚州市临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方金山。

立足菌业埋头苦干

高中毕业后,方金山先后做过木工,养过猪,还种过西红花,可都不算成功。正当他感到极度苦闷的时候,一条蘑菇市场前景看好的信息燃起了他心中的希望。然而,他接下来面对的又是屡次经历失败,这时他才开始领悟到不学知识、不懂技术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在1986年参加了中国农函大为期半年的食用菌函授培训班的学习;1988年又专门在江西农函大学习培训了一年。这一系列的学习为他发展食用菌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对照所学的食用菌栽培知识,边试验边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将金针菇培育后的废料再利用于平菇的种植,大幅度降低了平菇的生产成本。几年下来,仅熟料袋栽和废料再利用这两项技术,就为他多盈利了10多万元。

一路走来,方金山都十分注重走科技创新之路,不断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他与宜春市生物研究所、江西省农科院、中国食用菌协会等单位联合开发出了杏鲍菇、鸡腿菇、牛肝菇等20多个新品种,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他先后培育出“平菇金平1号”“草菇V598”“姬菇金姬10号”“临川虎奶菇”等多个食用菌优良品种,完成了《虎奶菇新品种细胞融合选育》《新品种虎奶菇推广项目》等相关省、市科研课题10余项。他生产的虎奶菇、茶树菇、黑木耳、金针菇、平菇先后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成了江西省名牌农产品;虎奶菇还于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十大受欢迎农产品、抚州市知名品种。同时,他培育的新品种“临川虎奶菇”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认证。

坚定方向快速前进

“看准的路,就要大胆往前走。”方金山说。确实,创业路上有很多曲折,但是他都想办法克服过来了,如今,他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食用菌“王国”。

他的“王国”就是现在的抚州市临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主营产品为食用菌、食用菌菌种两大系列。公司技术力量雄厚,至今已有近30年的制种生产经验,所培育的菌种已销往全国30余个省(市、区),其良好的菌种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深受种植户欢迎。公司常年供应各种优质菌种,品种有高温型平菇、广温型平菇、高温秀珍菇、茶树菇、金针菇、大杯蕈、鸡腿菇、香菇、毛木耳、杏鲍菇、虎奶菇等菌种,并面向全国开设食用菌技术培训班。

在方金山的带领下,抚州市临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评定为食用菌行业“江西省菌种质量放心企业”“江西省食用菌菌种优秀生产基地”“江西省食用菌菌种重点供应单位”“江西省食用菌技术培训基地”等多项荣誉,并被列为江西省食用菌示范企业,已成为中部地区具有较大规模的食用菌菌种供应、食用菌技术指导综合性企业。

从开始创业时的步履维艰到今天的种业新贵,抚州市临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以健康且快速的步伐向菌业的领头目标迈进。

传播技术播撒爱心

经过艰苦创业的风雨历程、找到致富“金钥匙”的方金山,没有忘记那些跟自己过去一样困难的乡亲们,这些年来,他不遗余力地无偿向周边群众传授食用菌技术,带领众多农户走上了种植食用菌致富之路。

他先后到北京、湖北、江西等地开设培训班,开展技术交流,传经送宝,培训人数达8000余人次。同时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普活动。2007年还在江西省农函大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抚州市农民实用技术实训基地,通过基地实践操作,让广大菇农学到了过硬的技术,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这些年来,来自全国各地咨询食用菌种植疑难问题的电话、信件纷至沓来,方金山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认真对每封来信进行回复,或解答疑难,或送去学习资料。对来生产基地学习的学员,他更是做到让学员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此外,他还将自己的新技术先后撰写成《袋装平菇的技术管理要诀》《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大球盖菇室内栽培技术》等文章,发表在有关报刊上。

方金山用他的智慧、努力、坚持,建立了自己的食用菌“王国”,也为广大菇农增收撑起了一片蓝天。谈及未来,方金山说:

“未来我们要把食用菌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更优,带动更多的人走向致富之路”。

(江西 李娟)

抚州市临川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方金山

电话:0794-8412598,18970481888,13979402079

篇10

关键词:姬菇;菌株选用;出菇设施;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603-04

姬菇是一种具有特定形态的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商品菇,标准是子实体单个、菌柄长4 cm、菌盖直径0.8~2.5 cm。由于姬菇形态的特殊性,使栽培者对姬菇认识存在偏颇,一方面认为姬菇是一种独立的食用菌种类,只要拥有姬菇菌种,按照常规模式栽培就可获得符合销售要求的菇体;另一方面认为只要具有姬菇生产的设施,任一常规平菇菌株都可培育出高产高商品性的姬菇[1]。为此,在研究姬菇子实体分化与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平菇菌株培育姬菇试验,并探讨了播种方式、开口方式、出菇设施对姬菇生长发育的影响[2,3]。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平菇菌株

2106、优4、科大、法黑、冀农21、冀农11、紫孢、四季美、CCEF89、秦风、02-4、宝丰、9400、2026、265、双抗、抗2、106、川杂26和191, 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提供。

1.2 不同菌株及CO2浓度对培育姬菇的影响

试验在具有不同CO2浓度的菇棚内进行。出菇棚为连体的两个半地下式拱棚, 棚底到地面0.5 m。为营造出具有CO2浓度差异的出菇环境, 两个棚分别作通风不良棚(Ⅰ棚,有一个排风口)和通风良好棚(Ⅱ棚,有两个排风口)使用, 出菇袋分放在两个棚的相同位置,双“C”形打口。用GXH 301型红外CO2分析仪标定通风良好棚的CO2体积分数为0.07%~0.30%, 通风不良棚的CO2体积分数为0.15%~0.45%。

观察不同菌株在不同菇棚的子实体形态。常规方法测量菌柄粗度、菌盖大小等指标。采收标准是菌柄长4 cm、菌盖直径1.5~2.0 cm。

1.3 不同栽培方式及菇棚对培育姬菇的影响

1)菌种位置。菌种分布位置一是常规端放菌种;二是端放栽培料,其厚度分为2 cm和4 cm两种。

2)开口方式。开口方式设双“C”形打口和常规大开口两种,开口后第五天统计原基形成的数量。

3)不同菇棚。不同类型菇棚指半地下式拱棚和坡式阳棚,于其中分别进行姬菇出菇试验,观察菇体生长情况并测定棚的温度、湿度、CO2、光强等参数[4]。栽培量为40 kg/m2。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柄形态对培育姬菇的影响

参试平菇菌株菌柄在通风良好棚的情况下可分为棒状、杵状和无柄3种基本类型。而棒状和杵状又因菌柄的粗细不同分别划分为粗、细棒状和粗、细杵状, 粗棒状中又根据柄的长短粗细分为粗长棒、粗中棒和粗短棒。

从表1可知, 具有长柄性状(粗长棒类、细棒类)的菌株培育姬菇时具有较高的商品菇率,而粗中棒、粗短棒、杵状、无柄类型的菌株培育姬菇时往往达不到姬菇采收标准。换言之, 长柄性状的菌株具有柄向发育的优势, 粗中棒、粗短棒、杵状、无柄类型的菌株则不具有柄向发育的优势。

2.2 CO2浓度对培育姬菇的影响

在不同CO2浓度的菇棚,参试平菇菌株从菇体发生,到菌柄粗细、菌盖大小等形态特征以及菌盖重量、生物转化率和商品菇率等产量特征上基本都有不同朝向、不同幅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培育姬菇影响很大(表2)。另外,这种变化还与上述参试菌株菌柄的基本类型相联系,进一步反映了菌株间差异性对培育姬菇的影响。

1)影响原基分化。粗棒状和部分粗杵状柄型的菌株,原基分化数量大,但现原基后若环境CO2浓度偏高,将呈桑葚状不断生长,菌柄不分叉或不断分叉,上部形成很小的菌盖,菌盖常塌陷,不能进一步形成幼菇,对产量影响较大。因此,该类菌株在通风不良的设施和季节里不能用于培育姬菇。

2)影响菌柄和菌盖的发育。偏高CO2浓度能加速菌柄发育使其加粗和伸长。对菌柄加粗的影响也因菌柄类型的不同而不同。粗长棒柄型菌株在加粗的同时其伸长效应明显,柄粗极易超过20 mm,疏松或中空,基部膨大同时柄长极易超过60 mm,表面密布皱褶,不符合姬菇商品性要求。粗中棒类菌株菌柄整体变长加粗,菌柄变得很粗, 疏松中空,若用作姬菇种将因裁去过多的菌柄而降低产量。粗短棒柄形菌株易在菌柄的中上部明显加粗,且粗细与盖径相当,不易加长至姬菇所需柄长。杵状菌株的情况同粗短棒柄型菌株的情形类似。而细棒类菌株菌柄的加粗效应不明显,柄粗一般小于15 mm,组织仍较致密,因此这类菌株从菌柄特性上看适合作姬菇生产菌株。

3)降低菌盖大小。偏高CO2浓度下,菌盖改变最明显的见细棒柄形菌株,其匙状形菌盖的生长极易受到抑制变成近圆形,十分有利于朝姬菇方向发育;改变不明显的为细杵状柄型菌株,从菌盖特性上讲也不适合作姬菇菌株。

2.3 菌种分布位置对姬菇原基发生的影响

1)发生时间。端放菌种时发好菌的菌袋一遇低温即产生原基,出菇管理稍迟幼菇就会从端面透气孔挤出长大。在进行正常出菇管理时,因为该料面菌丝已干结,故不易再形成新的原基;端放栽培料的菌袋在发好菌后端面不易形成原基,仍保持光洁平整的外观。端放栽培料的厚度超过2 cm时发菌较慢。

2)发生位置。端放菌种时原基多产生在种块位置,呈丛状,多丛原基稀疏分布在料面上;端放栽培料时整个料面上均可长出原基。改变常规平菇生产的种、料位置所带来的原基发生位置的巨大变化,可能与端面菌丝生理成熟一致性有关。

3)发生状态。端放菌种时种块处菌丝常积聚隆起,原基分布在隆起球体的表面,处于球体顶部和底部的原基发育速度不一致,常常是顶部的菇体已经长大,而侧面的菇体尚在发育,不利于采摘;而端放栽培料菌袋的原基自端面平面产生,基部连结少,容易发育成一个个独立的菇体,极符合姬菇商品性的要求。另外原基的发生状态还影响到姬菇的采收,在采收端放种菌袋的菇体时,容易将种块、种块周边的培养料带下损伤料面,影响下潮菇的发生。

2.4 开口方式对姬菇原基发生数量的影响

双“C”形打口比常规大开口原基分化快和密实,双“C”形打口原基分布在整个料面,且原基尖端表面齐整,可明显增加姬菇的数量,提高姬菇商品菇率和产量(表3)。

2.5 菇棚结构差异对姬菇发育的影响

在现蕾阶段,坡式阳棚比半地下式拱棚形成的原基少,大部分不能布满整个料面;揭去双“C”形开口薄膜后,容易出现幼菇成片死亡现象;在菇体生长阶段,一丛中的菇体普遍出现丢菇现象,即形成的原基多而成菇少;当菌柄达到采收标准时,大部分菌盖已经超标,菌柄弯曲变形严重。冬季出菇时,因棚内温度过低常出现发育期延长甚至迟不转潮现象。

姬菇在两种菇棚内培养时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两种棚对姬菇生长发育所需条件的调控能力不同,表4记录的是2010年12月16日至12月31日16 d时间里7∶00和14∶00棚外、棚内温度以及棚内湿度,图1反映的是两种棚在7∶00开始通风18∶00停止通风管理模式下的CO2浓度昼夜变化。

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坡式阳棚对温度、湿度的缓冲能力低,温度、湿度变化幅度比半地下式拱棚大许多,外界气温低时棚温下降明显,外界气温高时见光后又升温剧烈,并且还伴随湿度的下降;坡式阳棚的光照度(>1 000 lx)远超出姬菇生长的需要,并带来抑制菌柄伸长、诱导向光弯曲的副作用;常规通风情况下棚内CO2浓度偏低,不能满足抑制菌盖生长的需要。

3 小结与讨论

姬菇虽然形体微小,但却不等同于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幼小菇体,而是菌柄被刺激加长、菌盖受抑制缩小的畸形菇体。不同平菇菌株具有不同的菌柄形态,对偏高CO2浓度刺激的反应也不同,细棒状类型菌株应是培育姬菇的适宜菌株。

姬菇又是菌柄细小的单个菇体,常规平菇则是大垛丛生的多个子实体,因此,常规平菇的播种方式和开口方式不能满足培育姬菇对原基发生时间一致、发生数量大的需要,不适于姬菇生产,而端放栽培料和双“C”形开口是有效改变原基发生状态、增加菇体数量的技术措施。

菇棚对菇体生长所需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的调控能力影响姬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半地下式拱棚能够提供姬菇生长所需要的偏低而变幅小的温度、偏高而稳定的湿度、偏高而恒定的CO2浓度,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既利于原基的发生又利于幼嫩菇体的发育。由此看来,姬菇生产不能简单理解成是利用任一平菇菌株按照常规栽培管理技术培育出幼小菇体的行为,而是由特定平菇菌株在特定管理条件下培养具有特定形态畸形子实体的新型栽培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思礼,赵培君,桂玉谦,等. 姬菇高产栽培问答[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3.

[2] 王朝江.姬菇金针菇高效栽培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