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7:5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篇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BMI的判定标准(BMI<18.5为过轻体重,18.5≤BMI<23.9为正常体重,24≤BMI<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一、二、三年级学生自愿参加基础上,选取153人,其中超重男生35人、女生33人,肥胖男生47人、女生40人,年龄19~22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大量相关的体质调研、体育锻炼、营养等文献资料,为本文的调查问卷和干预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对超重肥胖大学生的膳食规律、生活习惯、运动行为、形态认知等层面进行问卷调查。1.2.3运动干预方案。按循序渐进原则分两个阶段设计运动干预方案。每次练习前、中、后即测10s脉搏以控制强度(运动强度控制在60%~70%最高心率,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运动时间为每天下午60~90min,干预时间共16周。第一阶段(1-5周):采用多种运动的锻炼方式,提高参与者运动适应性和趣味性,增强心肺适应能力。主要运动有慢跑、快步走、走台阶、有氧操、球类、体育游戏、跳绳、瑜伽、腹肌练习、放松练习。具体运动安排见表1。第二阶段(6-16周):通过前阶段运动干预,增加参与者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时提高参与者锻炼兴趣。主要运动有慢跑、变速跑、往返跑、搏击操、瑜伽、体育游戏、跳跃、球类、腹肌、背肌、上下肢力量训练及放松运动。具体运动安排见表2。1.2.4饮食干预方案。①营养指导课程:开展每周一次知识讲座,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系统介绍各类食物的所含营养和热量,使参与者能计算每日摄入的食物热量和日常活动耗能量,为自主制定科学减肥食谱奠定理论基础。②食谱制定:对参与者每周的膳食和起居情况进行记录,内容包括摄入食物的量、时间、种类及饥饱程度。根据参与者之前的进食情况,要求参与者每天适当控制摄入量,多食低热能的蔬菜和水果,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膳食为主,保证每日机体和运动的营养所需,避免营养不良。并根据每个参与者的个体饮食特点,分别制定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1.2.5测试指标。按《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要求进行测量,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腹部皮褶、上臂皮褶、肩胛皮褶;身体机能:肺活量指数(ml/kg);身体素质:5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耐力(女800m、男1000m)。1.2.6数据处理。运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分析,各组参数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每组干预前后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以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变化

从表3可见,通过16周体育锻炼与膳食干预,超重、肥胖男女生体重、BMI、腹部、肩胛皮褶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其中肥胖男女生上臂皮褶指数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但干预前后,超重、肥胖男女生身高,超重男生上臂皮褶指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19~22岁大学生经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后,其身高生长趋于相对稳定,但体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干预可以使超重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控制和改善。

2.2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变化

从表4得知,经过16周的干预后,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肺活量、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50m、超重男女生和肥胖女生的立定跳远、肥胖男女生的坐位体前屈、超重女生仰卧起坐、肥胖男生引体向上、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耐力指标均值明显高于干预前,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肺活量、超重女生50m、肥胖男生立定跳远、超重女生坐位体前屈、肥胖女生仰卧起坐、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耐力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超重男生的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肥胖男生50m均值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超重和肥胖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引起肥胖的成因较复杂,受遗传、环境、经济、文化、生理等诸多因素所影响。国内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肥胖比例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体育锻炼不足,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合理所致。根据肥胖成因,本研究从超重肥胖大学生各方面运动能力与项目掌握程度的差异设计以跑、跳、灵巧及柔韧等中等强度练习为主,技术性强的球类和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项目为辅的运动处方规定每天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结合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为主的膳食调理。研究表明:通过16周体育锻炼和膳食干预之后,参与者身体形态中体重、BMI、各部位皮褶都得到了有效的下降,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大部分指标明显提高,所以在运动处方中以多种形式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更能消耗脂肪,减少体重体脂;同时,参与者在提高动作技能的熟练过程中,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也得到了综合性的发展;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利于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的改善,这些身体机能的改善是超重肥胖大学生耐力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从干预效果显示,超重肥胖女生身体形态指标均值比男生下降更明显,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提高更显著,原因是社会对于女性以瘦为美审美观的影响,女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也发生改变,表现在减肥过程中主观目的性强,锻炼的韧性和自觉性较男生高,饮食控制的自觉性和严格性也比男生强。虽然男生上肢力量和变速练习较多,但超重男生引体向上和肥胖男生50m指标成绩变化不显著,说明运动强度和负荷可能不够。19~22岁大学生经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后,其身高生长趋于相对稳定,但体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干预可以使超重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控制和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锻炼与膳食干预可以降低超重肥胖大学生体重、BMI、腹部、上臂、肩胛皮褶等指标均值,控制和改善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4.1.2多种有氧运动的运动方案有效地提高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

4.2建议

篇2

摘要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为高校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随机抽取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350名同学参与本次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体优于女生。(2)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3)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体育类学生社会适应大于理科和文科学生,理科学生社会适应大于文科学生。(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优于不参加锻炼的大学生,且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效果更明显。(5)体育锻炼项目数量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参加多项目体育锻炼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优于单一项目和无体育锻炼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参与体育锻炼次数与项目数量越多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越@著。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一、前言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是指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对改变作出行动。或者说,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4日的统计信息中第十项,即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全国的大学生数量有4018.1万人。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在大学这个半社会化的生活中,不仅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大学的历练中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单单凭借一纸文凭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事情,必须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跻身于行业竞争者前列。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成为了众多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对体育锻炼的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旨在为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并寻求最好的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作为测量工具,本量表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等人编制,量表具有很好的构想效度,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指标;因此,可以使用本量表来评价我国在校大学生的适应状况。以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经常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其现阶段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需要,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以“大学生、社会适应、体育锻炼”为关键词查阅有关文献和相关书籍、学术论文等资料。并在图书馆查阅和研究有关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等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量表测验法

为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及其现阶段社会适应能力状况,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计分按照量表标准计分)和在老师指导下设计的人口信息统计量表,对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随机抽取学生350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并发放量表,部分量表由本人亲自发放,部分量表委托所在班级班长发放,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形式。调查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310份,经过整理,其中有效量表299份,有效率96.5%。

3.数理统计

本实验采用量表测试,无记名答卷,再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EXCEL等统计软件对测量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以P

三、结果

(一)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在29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生所占的比例为48.8%,女生所占的比例为51.2%。各个年级的人数也稍微有区别,大一所占人数比例为34.4%,大二人数所占比例为30.1%,大三所占比例人数为35.5%。体育类占总人数的29.4%,文科类占总人数的32.8%,理科类占总人数的37.8%。被试者人数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于问卷回收有效性的差异造成的。

(二)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锻炼次数和锻炼项目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1.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在被试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上均处于一般水平。其中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均数明显高于女生的得分,分别为:男生199.04和女生189.63,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为F(1,297=24.685,P=0.000

2.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2,296=2.747,P=0.066>0.05),差异性不显著,说明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

篇3

关键词:女大学生;学习态度;体育行为

兴趣是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内驱动力,能够激发人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满足个体的愿景、目标。兴趣是个体需要的实际表现,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引起兴趣的条件是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体育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和从事其他任何活动一样,从事体育活动也必然有许多认识活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肌肉运动中完成的,它与其他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有明显的区别。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更多地依靠运动感觉来感知、理解和记忆,需要更多地依靠形象思维和操作思维快速分析和决策。

女大学生作为体育教学当中培养的重要对象,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参与兴趣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女大学生群体不同于男生群体,在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方面整体来看表现不如男生,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懒惰心理,不爱动,爱干净,情感内向等都导致了她们在体育课堂之上的表现不积极。因此,要想女大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需要我们清楚了解和掌握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以提高女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选了某高校的部分女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十年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相关论文,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学习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教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阅读与本研究有关的图书,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的资料信息。

(2)问卷调查法

根据当前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文件300份,随机抽选某高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97.3%。

(3)访谈法

与所调查的女大学生直接进行交流,询问她们对于体育课的看法与认识。

(4)统计法

对所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调查

(1)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持有积极态度的人数有63人,持有一般态度的人数是154,而对参与体育锻炼持有反感态度的人数为75人。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态度相对较为消极,并且在交谈之中我们了解到她们对于体育锻炼有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导致此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其性别、性格特征有直接的关系,多数女生不喜欢运动是因为怕苦、怕累、怕脏等,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2)体育学习态度与兴趣对于体育行为的影响

体育学习兴趣与态度是个体对于体育运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其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体育参与选择与反应,影响到个体的体育行为变化。在此次的调查之中我们发现,除了正常参加体育课程之外,愿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女生仅有26%,其余的女生相对来讲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体育参与兴趣与学习态度呈现弱化发展。

(3)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

对体育运动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是个体从事体育运动的核心动力,只有正确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才能够更为主动地驱动自身参与到其中。而在调查当中,有56%的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完成体育考核,完成体育相关要求,仅有21%的女大学生愿意主动投身于体育运动当中,认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升自身身体健康,同时不会影响到自身日常的工作、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女大学生来说,她们都清楚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但是自身的惰性让她们对于体育运动望而止步。

2.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

(1)周锻炼频率情况

对女大学生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调查中我们发现,每周能够参加1-2次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占据了接近5成比例,其次是每周能够参加3~4次的人数占有31%,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以上的女大学生仅仅占到11%以上。另外,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有一半的女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锻炼时间每次达1~2小时的人数占到了27%,锻炼时间2小时以上的则是仅仅有9%,其他人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整体表现结果不佳,这与全民健身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思想仍有较大的差距。

(2)运动参与项目

在对女大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女大学生倾向于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为瑜伽、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轮滑等,项目类型时尚,对抗性不强。另外,选择跑步、游泳这类项目的女生也相对较多,这类型项目女生多是看重其良好的健身、减肥等效果。女大学生选择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类型丰富多样,喜欢与同伴一起参与到其中的,占46%,另有33%的女大学生喜欢参与一些体育社团活动,仅有10%的女生习惯自己独自锻炼。从参与形式来看,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对女大学生参与行为的引导。

三、女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女生自身条件不如男生,因此有些运动项目让很多女生望而止步。另外,在高校当中诸多运动项目都对抗性较强,并且需要一定运动能力,这也成为了女大学生体育弱势行为的因素之一。

2.心理因素

调查发现,在体育活动当中,女大学生参与到其中的人数较少,多以旁边观察为主。对此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26%的女生因为害怕做不好动作被笑话而选择不参与到其中,另有19%的女生因为怕苦、怕累、怕脏、怕受伤而不愿意参与,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性格内向,意志品质较差,自信心不强而缺乏一定的锻炼欲望不愿意参与到其中。因此,要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认知因素

对女大学生体育认知的调查发现,有16.6%的女生惧怕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自己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另有9.9%的女生怕参与体育锻炼之后一旦停练会出现体重反弹现象,还有女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有些不稳重,“疯疯癫癫”。在认知方面,女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对于体育运动的深层认知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引导、端正。

4.客观因素

调查显示,自己想学想练的项目而学校没教的占48.5%,功课太重没时间的占41 %,学校不组织、自己又不愿练的占28.8%。由于毕业双向选择时,用人单位只注重毕业生的智力和专业技能,忽视体育能力,又不愿接纳女性,导致女大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占3.1%。此结果反映出现行的高等院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设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女大学生更喜欢一些健身性、娱乐性、节奏性较强,对抗性较差的体育项目,相反,对抗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无论是在课内与课外都不受女大学生喜欢,并且这样的运动让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和距离感。这不利于我国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对女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建议

1.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注重思想引导

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安排要根据参与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同时要体现出针对性。在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首先应了解其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其选择最为适合的运动项目。另外,从思想认知方面,要引导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本身的认知,使之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实价值,态度更为积极。

2.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1)多途径宣传

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宣传媒介,对体育运动进行宣传,让女大学生融入其中,认识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激发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提升其参与度。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促进女大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因此,我们应针对女大学生定期开展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社团、协会的带动作用,鼓励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比赛的开展,并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3)重视体育课堂引导的重要价值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体育运动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在体育课堂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技术、技巧,感受到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与价值。体育课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渠道,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体育课堂的价值作用,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做好女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让她们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4)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团队,引领锻炼潮流

运动队不但可以在比赛当中为学校争夺荣誉,同时学校培养体育运动队还可以起到引领学校体育运动风尚的作用,不但可以对外宣扬自己学校的声誉,同时也能够让校内的师生感受到其内在魅力,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

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运动参与的基本条件,场馆器材匮乏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因此,逐步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增设、扩建一些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对于进一步推进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宋荣,卢考纯.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2000(2).

[2]王宽.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培养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J].中国市场,2008(18).

篇4

论文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大学生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认知及态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基本准确,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测试有利于自己参与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大学生对测试的质疑,体质较差学生对测试的抵触及耐力测试项目不受学生欢迎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为了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教育部于2002年7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健康标准))),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全面执行《健康标准》测试[}'} 0 6年间,众多专家学者密切关注《健康标准》的执行情况,对学生的测试成绩也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但却鲜有对学生看法和观点的调查研究。本课题从学生角度人手,调查大学生对《健康标准》实施的认识和看法,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健康标准》对学生的作用,为《健康标准》更好地实施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山西省8所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他们对《健康标准》的认知情况及态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健身的著作和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高校体育健身方面的专家,在了解相关知识和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并发放问卷,共向上述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7份(男生963,女生894),有效率为92.85000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ll. 5和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

1.2.4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 1大学生对《健康标准》的认知状况

2.1.1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知情况

表1显示,78. 2%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标准》测试目的是“评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健康”,59. 2%的大学生认为是“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说明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较为准确。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是“检查学生的平时体育锻炼效果”(24. 5})和“考察学生体育成绩”(14.400),可见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宣传还需加强。另外,男、女大学生对测试目的的认识基本一致。

2. 1. 2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

表2显示,90. 6写的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9. 4%的大学生是为了拿到毕业证,说明《健康标准》测试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自己健康水平的关注程度。另外,将《健康标准》测试合格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证的必要条件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大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此外,男、女大学生在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选择上也很一致。

2. 2大学生对《健康标准》的态度调查

2.2.1大学生对刚试反映自身实际健康水平的认识

目前,学界对于《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和标准还存在较大争议,大学生对此也有不少质疑。表3显示,有34. 1%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测出自己的实际健康水平。在这些持否定态度的人群中,男、女大学生分别占31. 2%和37.100,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测试的项目设置和标准体系Cz7,从而使《健康标准》测试能够切实发挥其在增进学生健康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2.2.2大学生对测试改变自己锻炼状况的认识

对大学生“参加《健康标准》测试后,我会注意自己的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表4),有73. I%的大学生能够引起注意,有26. 9%的大学生则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健康标准》测试经过多年的实施,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已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还有四分之一多的大学生没有引起重视,说明此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在认为没有影响的群体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2.2.3大学生对a,li~影响体育健身知识学习态度的认识表5显示,有82.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健康标准》测试,有必要学习体育健身的知识,仅有17.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测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的态度影响比较大。另外,在该项选择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可见,《健康标准》测试对大学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 2. 4大学生参加测试的态度调查

在对大学生“是否喜欢参加《健康标准》测试”的调查中发现(表6):喜欢参加测试的大学生占到53.900,无所谓的占到18.000,不喜欢的占到28.100;且男、女生的选择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访谈了解到,喜欢参加测试的同学身体素质都较好,他们认为通过测试能够展现自己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喜欢参加测试的主要是身体素质或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把参加测试当成一种负担。如何调动体质较差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其健康水平,应该成为各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2. 2. 5大学生对测试影响生活习惯的认识

表7显示:有71. 1%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健康标准》测试会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还有28. 9%的大学生认为不会改变,且男、女大学生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大部分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以不断扩大影响人群的范围。

2。2.6大学生最不愿意参加的a,liL~目调查

在“最不愿意参加的测试项目”的选择中,56.6的大学生选择了1000米(800米),且男、女大学生在该项选择的人数均在半数以上。1000米(800米)的测试容易让大部分学生感到不适,甚至有个别体质较差的同学会发生昏厥现象,对同学们的影响较大。笔者调查发现,相对于1000米(800米),大学生更喜欢“台阶试验”测试,但是“台阶试验”在反映学生耐力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3],故耐力素质测试项目的开发和改进应该成为完善《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课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测试目的的认识情况整体上较好。多数大学生认识到《健康标准》测试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测试并不能反映自己的实际体质健康水平。《健康标准》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已经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此反映平淡。大部分身体素质或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不喜欢参加《健康标准》测试。大学生最不愿意测试的项目为1000米(8O0米)。以上诸问题男女大学生的态度基本相同,没有显著性差异。

3.2建议

第一,建议学校针对学生对《健康标准》的认知及态度状况进行调查,根据各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标准》的宣传工作,促进学生对《健康标准》的了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篇5

【关键词】陕西 普通高校 大学生 课外体育锻炼 现状

1.引言

学校体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认真、切实地抓好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三个环节。按照“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态度,引导广大在校大学生积极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本文就陕西省普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动机状况、参与项目以及制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影响和制约陕西大学生积极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开展的合理化对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陕西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本文以西安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榆林学院、陕西理工大学等4所陕西省境内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研究总共详细走访调查了430人,其中男生230人、女生20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查阅了与大学生体质健康、课外体育锻炼高度相关的研究论文26篇,并针对其中的12篇进行深入研读,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2.2问卷调查法。向陕西省境内的西安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榆林学院、陕西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430份,回收430份,回收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

2.2.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归纳整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课外体育锻炼释义

从广义上来说,课外体育锻炼泛指学生参加的除体育课教学以外的体育锻炼活动。从狭义上讲,课外体育锻炼指学生在学校内从事的除体育课教学之外的体育锻炼活动。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和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运动训练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它们之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的特征。

3.2陕西省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3.2.1 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总体表现。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从数据上来看,仅有33%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可以算是合格,有近67%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达标,男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总体上好于女生。从人数上来看,调查的430人中经常(每周3次以上)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为81人,比例为19%;偶尔(每周1-2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为301人,比例为70%;从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为48人,比例为11%。从性别上来看,男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明显好于女生。从年级上来看,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好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四学生参与情况最差。另外,陕西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受季节影响较大,3月下旬至5月上旬、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是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相对较好的时间。总体情况反映出,目前陕西省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3.2.2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了解到,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还是有较为清楚的认识,绝大多数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技术水平,其次是把参加体育锻炼娱乐消遣以及沟通交流的方式。通过交谈了解到,能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对体育锻炼都有较为理性和客观的认识。没能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多数是因为学业繁重的因素外,缺乏兴趣和干扰因素过多是另外两个主要原因。

3.2.3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与时间。通过调查了解到,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为1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3-4次的人数为6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5%;每周参加1-2次课外体育锻炼的为301人,占调查人数的70%;一般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为4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从调查可以看出,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主要集中在每周1-2次。大学生们每次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总时间主要集中在1个小时左右,男生锻炼的时间会稍长一些,女生锻炼的时间会稍短一些。

3.2.4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调查表明,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时,男生最喜爱的项目依次是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女生最喜爱的项目依次是健美操(啦啦操)、跑步、羽毛球、乒乓球。可以看出,男生由于自身生理特点的原因,喜欢身体接触多、富有挑战、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女生为了满足健身和健美的目的,在运动上选择了那些对抗性较弱,在一定的场地上依赖专门器材,有利于身体形态锻炼的项目。

3.3 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3.3.1个人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我们的学生过早的被禁锢在文化学习中,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浸泡如何学好各种文化课程这一主流思想中。很多大学生从小就被剥夺了体育兴趣爱好,到了大学阶段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很难重建,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很多大学生会说:“请不要逼我锻炼”。

3.3.2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体育设施和场地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体育设施和活动场馆不但能够满足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要求,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到体育活动之中。

3.3.3体育考试与体质健康测试。学校大学体育课程是每一所高校的必修课之一,体育课成绩影响着学生们的方方面面,因此学生们会在课余时间练习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体质健康测试关系到学生们毕业时能否顺利毕业,所以每年在体测时节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会大幅增加。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和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

4.1.2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仅有33%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可以算是合格;大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还是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技术水平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锻炼的频次主要集中在每周1-2次。每次进行锻炼的总时间主要集中在1个小时左右;男生最喜爱的项目依次是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女生最喜爱的项目依次是健美操(啦啦操)、跑步、羽毛球、乒乓球。

4.1.3个人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体育考试与体质健康测试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

4.2 建议

4.2.1每一所学校都应该重视学生们的课外体育锻炼,狠下功夫,从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工作方法上抓好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

4.2.2学校要在大学四年中不间断的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引导大学养成自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好习惯,并能够科学地进行训练。

4.2.3 学校加快体育场地、场馆的建设工作,不断更新体育器材和体育装备,让同学们在一个有档次、有品位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刘洪俊.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以天津 市普通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3.

篇6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学生;课外体育;调查研究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宗旨就是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体育锻炼的。《通知》第五条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天有一个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但在“阳光体育运动”贯彻一年多的时间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虽然取得一些效果,但还没有达到《通知》的要求。各大高校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缺乏体育锻炼现象,所以调查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生活的现状,对有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一些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的院校有:商丘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许昌学院、平顶山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对以上学校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2份,回收率97.2%,其中有效问卷9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0%。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2000年以来发表的有关课外体育和近两年阳光体育运动的论文,及时了解我国目前关于课外体育的发展动态。

(2)访谈法。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就课题的构思、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内容的确定、课题的某些观点等走访了周口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体育系经验丰富的教授、相关专家和同行,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走访了周口师范学院普通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座谈,吸收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3)问卷调查法。

(4)逻辑方法。在分析文献、数据资料以及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等。

(5)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资料借助计算机用spss1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校课外体育教育现状

从目前调查的高校来看,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还是一直沿用体育部或体育教研室既定的方向来布置安排。高校学生一般不出早操和课间操。学校一般组织一年两次的全校性春、秋两季的运动会。其他课外体育活动的比赛是由院系学生会和班级组织举办,且活动时间不定时、随意性大。院、系的集体活动少且普及面不广。

2.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态度和动机

从问卷调查得知:超过78%的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持积极和感兴趣的态度,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也是良好的,已具备了养成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基础,只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习惯。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健康(74.68%)、培养意志品质(47.60%)、增强和同学朋友的交流(30.0%)、愉悦身心(50.20%)、塑造健美的体型(18.43%)、满足兴趣爱好(38.22%)、放松身心和提高学习效率(48.85%)、展示体育才能和表现自我(19.79%)、培养社会适应能力(30.83%)、丰富课余文化生活(44.68%)、养成“终身体育”行为(26.77%)、完成体育课任务(23.12%)。反映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动机有较正确认识和积极参与态度,充分说明学生在学习文化专业知识同时也在追求身心健康发展。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现时的锻炼价值取向除了满足身体和精神需求外,对体育锻炼的实际价值需求也得到体现。

3.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项目呈现多样化,从本次调查看,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项目排序在前几位的是:散步、羽毛球、乒乓球、跑步、郊游、篮球和健身操等,而器械、网球、足球、游泳和武术选择率并不太高。由项目选择分布可以反应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在场地器材标准上要求不高,而且活动内容也简单易行。由于器械、网球、游泳等项目对运动所需条件要求较高,高校体育运动条件和场所还不健全,以及新兴的运动项目师资力量还比较匮乏,所以参与此类运动项目的大学生较少。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项目选择上也具有性别特征。调查表明,男生仍喜欢运动量大,对抗性、竞技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女生则集中在审美性强、对抗程度低、运动量小或是运动量可以随意控制,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健身操、羽毛球等项目。而一些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课外体育项目同时受到男女大学生的喜爱,如散步、跑步等项目。

4.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频度

对一周内大学生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显示:一周锻炼3次和3次以上的大学生仅占27.6%,而一次也不参加的有18.9%。因此,从总体上看来,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次数较少。另外,从年级体育活动次数来看,一、二年级参加体育活动次数较多,三、四年级参加体育锻炼一周3次以上的就比较少,只有14.0%。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在逐渐减少,表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还需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予高度重视,加强大学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另外从性别上看,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优于女生,23.7%的男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而女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只有13.8%,说明女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没有男生高。

5.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50.3%的大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超过1小时。只有17.8%的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小于30分钟。四个年级之间,三、四年级同学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少,但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30.7%的三、四年级的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都在2小时以上;一、二年级由于每周锻炼的频率较高,每次锻炼持续的时间就相对较短。

大学生每次体育锻炼时间在性别上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性,男生每次锻炼时间明显多于女生,这表明女生体育锻炼的惰性较大。因此,应加强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她们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6.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场地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校园空地、寝室和学校免费体育场馆。而利用校外收费场馆进行活动的大学生人数并不多(2.08%)。男女生在选择校内外体育场馆上差别不大,但从学校收费场馆上看女生多于男生。因此,增加高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7.大学生课外体育参与形式

大学生课外体育的参与形式呈现多样化,男女大学生均以与同学一起活动为主。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课外体育的参与形式有较大区别:男生独自一人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男生(19.8%)、女生(8.99%)。女生则偏重于与同学一起进行体育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男生自主、独立性强;而女生则有一定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影响了她们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体育运动和人际交往也是密不可分的,大学生大都愿意和同学、朋友一起进行锻炼。

8.体育场馆和设施

由于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与之相对应的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器材的配备则明显滞后,使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4%的大学生认为现有体育设施完全能满足他们体育运动的需求,有70.8%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他们的体育运动需求。这表明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状况很不乐观,急需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从学校应增加的体育场馆这一角度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健身中心、游泳池、乒乓球台、足球场、篮球场等。因此学校和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并加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尽快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状况。

9.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是指组织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具体方法,它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学校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积极性休息。另外学校通过竞赛可以来促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经常、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也可以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学校的体育运动水平。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偶尔参加和观看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的人数比较多,占总人数的69.8%和70.8%,常观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4.0%;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例是20.8%,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的比例是9.38%。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学生对体育的实际参与程度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较高,但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较差。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明显不足,女生尤为突出。

(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的体育场馆和校园空地。

(3)外体育项目呈现多样化。一些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项目,是大学生的首选的运动项目。男女生在课外体育项目和时间上有明显的差异。男生喜欢球类和对抗性强的课外体育项目,而女生则喜欢强度小、审美性强的课外体育项目。

2.建议

(1)学校和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加大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场地进行锻炼。现阶段应进一步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充分利用校外的体育场地设施,顺应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努力开拓校外体育空间。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资金,加强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快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条件和运动环境。

(2)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体育知识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积极、健康的课外体育生活方式。

(3)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组织工作的研究。目前高校体育科研在教学、训练上研究较多,对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的研究较少,这种现象应尽快改进。对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的组织、效果评价、考核等应进行较深层次的研究,以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的有序发展。把课外体育活动真正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加以研究和完善,编制出地区性的活动大纲,制定相应的课外体育管理和评估的目标体系和具体办法。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全面起动全国

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2007-04-27.

[2] 王斌.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社会因素的分析[J].广州体育

学院学报,2004,24(5):120-122.

[3] 李小东,彭钢.论我国高校课外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01,35(5):125-127.

篇7

论文关键词:多校区模式 大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论文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以此改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从而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地开展和更加完善提供参考。

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为了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12月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课外体育活动在高校的体育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西安5所多校区模式下高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的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问卷调查法

2.结果与分析

2.1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

有40.3%和45.7%的男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有32.1%和49.3%的女大学生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尽管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无所谓”和“不重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6.3%,但从以上结果总体反映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2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

根据了解,女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上和男生略有不同,有72.3%的女生偏重于形体健美,而有76.5%的男生偏重于强身健体,丰富课外文化生活,这说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但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大学生就能更踊跃地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2.3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有关人、事、物的比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活动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

的综合表现。它调节着人们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与参与,并影响着个体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因此,体育活动态度是影响个体参与体育运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对体育活动态度的主导倾向为自我磨练和精神解脱。

2.4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所选择的项目

三大球和羽毛球、乒乓球最受大学生

的青睐,分别占到78.0%和38.4%,其次是健美操和游泳,对于一些对场地要求高的

项目,新校区比本部开展的好,比如游泳,本部是11.7%而新校区达到了28.4%,三大球和羽毛球、乒乓球项目新校区也好于本部。

2.5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选择的场所

我们可以看出,新校区学生选择在学校体育场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本部的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多校区模式带来的一些问题,资金的分散投资使得各校区间的场地情况参差不齐,比如西安邮电学院南郊大学城校区修建了塑胶足球场,而本部就没有,西安工业大学未央区有多片室外篮球场而其他校区相对较少,这种新老校区体育场地设施差异较大的情况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也成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多校区模式下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2.6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持续时间

每周平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8.8%,男生多于女生,仍有50.3%的学生每周只参加1~2次课外体育活动,女生多于男生。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3次为最多,分别为27.8%和29.6%,每周4次以上(含4次)为22.7%;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2次为最多,分别为34.8%和25.1%,每周3次为13.2%,每周4次以上(含4次)为11.9%,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以上(含3次)为25.1%,明显低于男生的52.3%,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

2.7多校区模式下专业体育老师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情况

老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是很有限的,没有专业体育老师指导的本部占70.3%,新校区占96.0%,而新校区又明显不如本部,多校区模式特点带来了一些制约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对参加体育

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的水平。

3.1.2由于多校区模式运行带来的不便,导致专业的体育老师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不尽如人意。

3.1.3在选择参加的运动项目上,男生同女生有着较大区别,男生更喜欢娱乐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女生则喜欢简单、轻松、对抗性较弱的的项目。

3.1.4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是以校内体育场馆为主。

3.1.5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

3.2建议

3.2.1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2.2学校应加大对各校区体育场馆及设施器材的资金投入,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充足的硬件条件。

3.2.3老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督促与指导,学校应解决好老师指导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困难,比如针对实际情况调整作息时间,安排好专业老师的指导时间。

参考文献:

[1]童锦,纵艳芳.安徽省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11~114.

[2]陈钧等.北京市体育人口现状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31~32.

[3]常生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4]杨亚琴.保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4.48~49.

[5]袁玉涛,田振生.对普通高校课余体育活动模式的研究.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篇8

体质健康锻炼方式保健知识1研究目的

根据我国教育部日前的相关监测结果,我国的城镇男女学生的体质健康在不断改善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陕西省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其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今后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民办在读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研究和分析,目的在为今后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提有效的供参考资料。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5文献资料法

查阅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上的相关数据和中国期刊网检索上的有关论文。

2.2问卷调查法

对陕西民办高校的400名大学生,30名在校体育工作者发放了问卷。其中学生问卷回收388份,有效问卷369份,有效率93.4%;体育工作者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都达100%。

2.3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软件对最终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锻炼形式的局限性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自2002年试行以来,在各校认真组织推广试行下,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高校进行体质测试工作,以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质监测。所以,各学校通过体育课教学、运动队训练与个性式竞赛、群体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只有极个别院校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公共体育课的同时又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体育课选修。这表明各院校只是将体育课视为一门简单的课程,而没有注意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才是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和长远效益。次外,各个高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人数和所造成的影响却远远不如学生们自发的体育活动。即使是国家教委等相关部门所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与阳光体育活动在各个高校的落实也只是依赖于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3.2场地器材的限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中明确要求,一个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生人均运动场地面积≥3平方米,学校应该为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在拥有室外运动场地的同时也应该具备室内体育场所,而且设备齐全。但是,调查发现不少本科高校并没有完全达到上述要求,或者只是保证了教学所用场地,导致学生闲暇时间锻炼和教学起了冲突。面对拥挤的锻炼环境,不少学生不得不放弃锻炼。

3.3教师因素的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案书写中没有考虑到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还有一部分老师将书写教案和其中的运动负荷只作为一种形式,在课堂上根本不考虑运动负荷,致使运动负荷达不到要求。调查中还发现,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现状的关注程度不够详细:一方面老师在教学内容中所安排的素质练习仅仅只是与所讲授的专业有关,而不是以素质练习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当中;另一方面体育老师对大学生的体质测试关注程度不够重视。超过78%的老师只将体质测试视为一种形式,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教学上没能将教学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致使体育课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体质健康增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

3.4学生因素的分析

3.4.1学生体育活动动机和行为的分析

在对各种体育活动的调查中发现,有72.7%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固定、比较随机的活动锻炼方式。从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的锻炼计划性不强,没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性;调查中还发现,有91.9%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几乎不考虑体育锻炼的时长、强度,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从这一方面表明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够科学;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锻炼同体育活动在计划性、目的性、时长、运动强度和运动频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11.4%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体质情况进行了关注,而高达87.2%的大学生,根本没有关注过自身的体质状况,更不用说结合自身测试的实际结果和所测试标准以及体育老师对其所提供的运动处方来加强体育锻炼,只是将体质测试的结果作为毕业的基本条件来对待。

3.4.2学生生活方式的分析

不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国内外学者都将生活方式列为影响我们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中了到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熬夜、逃课、通宵上网的现象;不按时吃早餐和不吃早餐的情况;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

3.4.3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我们人类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人的自我保健状况。大学生欠缺对体育卫生健康知识的了解与掌握限定了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科学性。调查中发现82.1%大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渠道来源于体育理论课。只有8.8%的学生是通过书籍和网络等渠道获取体育保健知识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各民办院校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关注程度不够,不论是对体育课程的开设时间还是课程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都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长远效益存在着脱节现象,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1.2受到教学理念和传统思维习惯影响,体育老师在教学态度和具体实施行为上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现象,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和大学生体质增强方面存在着一些脱节现象。

4.1.3体育锻炼、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体育卫生健康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以及健康行为的习惯性不同程度地限定了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科学性。

4.2建议

4.2.1各民办院校是培养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应该将体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注重将体育课程与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的长远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4.2.2体育教师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增强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关系。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及运动训练等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

参考文献:

[1]杨晗.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训练关系研究[U].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谢佩娜.对我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内容的改革与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2001,4.

篇9

摘 要 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成为改革的重点方向。一些陈旧、交叉重复的课程设置使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导致他们逐渐丧失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过论述,分析了课程设置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影响,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学体育课程 设置 锻炼动机 影响

未来体育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体育如何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体育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成为改革的重点内容和方向。一些陈旧、交叉重复的课程设置使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高校体育不再是为了体育考试或比赛而设置课程,更重要的是体现全新的素质教育,以及新时代的终身体育理念。改革的整体思路始终要围绕着:以身心健康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课程改革中,了解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非常重要,只有清楚学生的需求与愿望,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正确动机,增进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潜在的需求,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分析,研究课程设置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大学体育课程内涵

大学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示“体育是国民教育两大范畴之一,可使身体健康、体型完美、体力充沛,也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及勇敢顽强,……人们从事身体锻炼,可以净化灵魂,获得道德上的提升,在本质上是接受教育,或者说,接受体育锻炼就是受教育。”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符合教育的需求,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更要符合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精神的需要。因此,大学体育课程的内涵最终体现在通过体育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并把三者均衡地统一,从而不断地得到有效提高。

二、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课程内容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能否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高校课程建设的主体。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非常重要,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源泉,因此,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是课程设置的关键。多年来,高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与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上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重视技术动作的学习,轻视学生锻炼效果和兴趣,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选择了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但由于这些新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往往是昙花一现随之消失。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规划和构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成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三、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影响

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则寻求目标而满足需要。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能引起和维持人的正常活动。体育锻炼动机是体育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也是体育锻炼行为的动力。有两大类因素可以影响动机,即内部需要(内驱力)和外部条件(诱因)。体育锻炼动机是为满足体育锻炼需要而产生并维持体育锻炼的行为,以达到锻炼身体目的的内部驱动力。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体育锻炼动机可以分为体育锻炼外部动机和体育锻炼内部动机,体育锻炼外部动机是指人的体育锻炼的推动力是外力诱发出来的。体育锻炼内部动机是指人的体育锻炼行为出自本身的自我激发。

(一)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育锻炼外部动机的影响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为了保证学生学会一到两项体育运动项目,国家要求大一、大二的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分的体育课程,即两学年内每周必须上2节体育课,每学期末要通过考试才能拿到学分。同时对学生体育课程要求严格,上体育课要进行严格考勤,迟到、旷课、病假、事假会被不同程度的扣分,学生在这种要求下上体育课无论是否愿意参加体育活动,都必须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学分任务,所以,学生必须勤奋刻苦认真学习、练习才能达到要求。因此,这样的体育课程设置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外部动机得到了有效提升。为了取得优异成绩、为了通过考试、为了考勤等,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自觉的锻炼奠定了基础。

(二)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育锻炼内部动机的影响

为了使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更加感兴趣,所有高校都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力求课程新颖,内容充实,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运动能力、项目兴趣等方面的因素,在已设定的课程中,让学生进行三自主选课,即自主选教师、自主选体育课程、自主选上课时间。三自主选体育课程的设置具备使学生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运动项目和选择自己擅长项目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和好朋友一起选课、上课。在三自主课程选择的环境里,大学生体育锻炼可激发锻炼内部动机,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运动能力。

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趋势预测

(一)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大学体育所强调的是育人育体、以人为本,主要以健康为核心,使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一个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在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课内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和训练比赛,都应当本着让所有学生都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并在活动中得到正确的指导,使大学生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实施快乐体育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兴趣爱好是调动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往往会使学生厌恶体育锻炼,所以,过去重技术轻锻炼效果的教学内容已经激发不起来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快乐体育的出现,使大学体育教学有了新的起色和局面,所谓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情感人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快乐体育在形式上使学生以快乐地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其本质含意是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体能教育等,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认识体育,接受体育,使体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三)让休闲体育走进大学课堂

休闲体育在高校完全可以广泛的开展起来,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喜欢运动和追求时尚,吸收转化能力较强,休闲体育的开设将会给学生带来健身的动力。其次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水平的高峰阶段,年轻而富有活力,体力和精力旺盛,因此,随着休闲体育走进课堂,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大学生在校生活相对比较宽松,休闲时间较多,休闲体育的开设会促使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去参与运动和锻炼身体,这一切都为高校开设休闲体育课程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大学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锻炼层次、条件等都与中小学有很大的差异,大学生喜欢主动的、有选择的锻炼,而中小学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的参加锻炼,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体育教育,具有良好的体育意识、基础与经验,能在较高的起点上选择符合个人需要的锻炼内容与形式,所以,学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开设丰富多彩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有效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科学合理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的影响是由外而内的,它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和勇于拼搏,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基金项目:研究是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编号:DGB11136。

参考文献:

[1] 孟春燕等.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活动形式对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3.10.

[2] 朱寒笑等.高校体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J].武汉体院学报.2001.

篇10

论文摘要:教学改革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根据建国以来首次“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l,的会议精神,笔者重新审视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建设性的教学改革措施.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是人的一生中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时期,这时期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如何,对未来乃至终身都有很大影响,所以大学生体育教育要与终身体育锻炼相对接,要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夯实的基础,大学生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1教学现状

1.1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从2001年开始,也是全区较早实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学校之一第一学年为基础课教学,主要学习武术、田径、球类等项目,第二学年为选项课教学,设置七门选项课和一门体育保健课.武术是我国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是普及项目,健美操、围棋是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项目,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体育保健课是针对残疾学生和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特殊人群开设的‘通过近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2第二学年开设的选项课是培养学生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时期,通过选项课的学习,学生对某一项或某两项得到了全面的系统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专长性质的学习,是弥足珍贵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也因此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学校场地、器材、经费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开设的选项课过少,一些时尚的项目人数又过于集中,不能真正做到在多样化的条件下让学生自由选择.

1.3在电化教掌、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基本普及的现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上,就连已有若干年历史的投影仪和幻灯片也很少采用.实践课的教法也往往满足于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析法,重复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还没有在体育课上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锻炼兴趣,从而难于实现学生个性的发挥.

2教学改革措施

2.1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作为人生最佳学习和生长阶段的大学体育,应当承担起在学校体育这个最佳增强人体体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增强学生在校期间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运动习惯,增加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强学生坚持锻炼的意志,促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仍然坚持锻炼,否则就无法做到象教育部部长周济所倡导的那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2.2修改充实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多年来,高校体育课教材主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陈旧,忽视了终身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的阐述,已不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所以教学大纲要修改,教材内容要充实,也就是要开展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体育教学,即要求教学内容要大众化.“大众化”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培养、锻炼身体的。

“身体健康素质”的健康内容;其二是以增强、提高、强壮身体的“身体运动素质”的强健内容.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在于目的、目标、标准上,联系主要在于运动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和原则上.应在两者的共性基础上,构造框架,充实内容,在个性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素质,运动素质”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应用性.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健康知识和体育意识,又可做到在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以运动为手段的目的,实现身心并健。

2. 3增加选项课项目,为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8月上海举行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形成良好的风气,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大学生体育要与终身体育相对接,要求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教学形式,吸引大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为了更好地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的教学形式,学校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公共体育课教学的重视,加大协调力度,创造出更多的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即在原选项课的基础上开设更多的选项课,既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又分散了人流,缓解了某些项目过于拥挤的现象可以开设的项目有:我国的国球乒乓球、羽毛球,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早冰、贻拳道、健美、网球等等

2.4延长学习时间,为终身体育镶炼打下夯实的基础

学校的体育课,只有大一、大二才有,大三、大四没有开设,这也就意味着大三、大四的学生基本上放弃了体育锻炼,要让他们动起来,延长体育开课时间,即大三、大四也要开设体育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以俱乐部的形式开设教学训练课,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对其热爱的体育项目进行再巩固,另一方面可以使体育教育在高校期间保持四年不间断,将体育教育贯穿整个教育周期,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与未来终身体育的需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对接。

2. 5引进电化、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开放、活泼的学习氛围充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