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建筑范文
时间:2023-03-23 21:2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主义建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就在部分老一辈建筑师以他们近乎杰出的作品构筑中国建筑坚实平台的同时,两种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在把中国建筑界推向一个极至。对于前者来说,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奋斗以及年见丰富的创作经验的积累,就在当今这种日益优越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手段的北影下,那些仍然没有放弃创作、保持活力的老一辈建筑师不断推出了成熟而富有说服力的作品,下百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建筑的整体水平。后者当是更令人振奋的两股势力,一种来自于西方世界,由地道的国外名星建筑师及事务所、商业建筑师及设计公司,以及借用国外设计组织招牌的华人建筑师组成,他们以争取设计市场及获取设计利润为基本目的,通过他们的特殊身份和手段获得设计机会;另一种势力产生于本土,即中国的青年建筑师,他们中有土生土长但熟知世界建筑潮流的青年建筑师,有受过西方建筑教育并有过西方生活经历后回国工作的青年建筑师,这些人或者通过了正统的国内设计企业机制,替代着某些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思想上逐渐衷微的前辈人,或者通过盘根错节的各种社会关系,获得了无数的设计项目,得以实现他们的建筑理想,这两种势力共同的特点在于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独特的建筑理念和设计美学,不仅了解中国,而且了解世界(或者相反),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力旺盛,具有争强的劲头,正是他们的作品使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靠得更近,并使中国建筑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三种基本群体组成了壮观的建筑阵容,在中国目前特定条件制约下,他们在建筑设计观念上具有某种显而易见的共通性,同时又显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道阳光灿烂的建筑风景线,深入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这种共通性和个性特征。
①他们作品的创作大体遵循这样的规律:为满足现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同一建筑中,以现代主义建筑的某种基本思想或某些设计原则为基因,综合运用多元的设计美学观进行创作:
②某些作品仍崇尚简洁纯粹的机器美学,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又兼具近似后现代的局部装饰趣味,建筑的形式美国微软公司仍作为设计的第一原则:
③某些作品通过某种方式的表达,试图表现对高科技成果的运用及与前沿科学的结合:
④某些建筑师对乡土地方文化带有浓重的卷恋之情,但他们又不泄一顾于一般简单直观的表达方式,建筑作品试图让地方文化通过"化显"的方式再现:
⑤某些建筑师追求作品的思想深度,从现代观念艺术那里受到启发,建筑作品带有神秘的色彩、个人的信码及抽象的表达方式。当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因就象一条无形的线索,把各自闪烁着异彩的建筑体联成一体,形成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趋势,为了便于展开对这样一种趋势的讨论,我们不得不给它帜上一个标签名,称它为"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而上述三种建筑师群体的集合,自然就成了"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师".
西方新现代主义建筑概念似乎不象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那样十分清晰,但从各种理论文章来看,似可将新现代主义者分成两类,一类以迈耶、罗杰斯、福斯特、文彦、博塔、安藤忠雄为代表,包括了英国高技派、法国新柯布西埃派、日本新表现主义派,美国白色派等等,他们对现代主义理念或空间严肃地进行了重新审视,在某种程度上维护现代主义建筑价值和艺术观,但他们在更广阔的程度上,具有独特的设计哲学及美学观念:另一类以埃森曼、库哈斯、盖里、屈米、莫菲西斯、赫迪克、李伯斯金等人为代表,这类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哲学更接近解构主义思想,"建筑作品以其分裂、解体、不稳定、不协调节器的形象引人注目","建筑作品的空间没有规律、变换无穷、耐人寻味".克斯曾说,80年代中期,看到纽约的一些批评家在罗杰斯和福斯特身上贴上"Neo-Modern"的标签,我意识到解构主义和埃森曼对现代(Modern)建筑而言,确乎是"新(New"的,所以我就杜撰了"新现代"(NewModern)一词,埃森曼假设了一种取代"人从他们的世界中心离"离的新现代建筑,去对抗原型关系和功能主义,并将新建筑置于一个迅速和分解的模式中,形成一种以可以认识、一系列没有意义的符号碎片来进行设计的方法。查尔斯。克期在《新现代主义》一文中指出,"正是这种近乎埃森曼的意识形态确切地定义了新现代义……建筑师直至最近,在使他们的建筑达到功能要求,并为进一步达到社会的需要而操心。现在,新现代主义者不再相信人文主义,他们设计的作品是形而上学的概念的自我表现游戏。他们不再是企图改变社会的乌托邦,而是玩弄现代主义形式的美学家他们最重要的信息不再是论理的,而是风格的、一种20世纪末苦专经营的、新巴洛克的装饰语法。"
篇2
关键词:现代主义 建筑理论 建筑形式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著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著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笪侍猓匦刖杉负涡稳ソ饩觥!?/P>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一1969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7结语
篇3
论文摘要:介绍了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分析了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研究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形式、技术与特性,通过两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以帮助人们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著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著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笪侍猓匦刖杉负涡稳ソ饩觥!?/P>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一1969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篇4
关键词:现代主义 建筑理论 建筑形式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著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著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笪侍猓匦刖杉负涡稳ソ饩觥!?/P>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一1969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篇5
关键词:现代建筑;建筑设计;风格;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代的建筑不仅能够体现出城市的风格,而且还能够使城市居民享受更愉悦的城市生活,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现代的城市中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这些城市建筑也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的地标,赏心悦目的城市建筑使城市的形象的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使城市建设的速度得到了提升。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古典还是传统亦或是现代化风格的建筑,都融入了设计者敏锐的洞察力,而经过设计师们一番精心的雕琢和拼凑,就使得房屋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韵味。而为了使我国建筑设计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大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与创新的分析研究力度就现代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的深入分析,然后对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创意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探讨。
一、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1、理论创新应该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
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理论产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应该更加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求取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新世纪里,推动建筑创作,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2、重视建筑设计创作本体规范理论的研究探索
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指出了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所谓范式,即为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信念、技术方法,即一门科学学科应具备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建筑设计从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都应强调加强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
3、加强本土论建筑理论探索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传统十分丰饶,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艺术风彩。
二、建筑设计风格
谈及设计风格,明净简洁最为设计者所喜爱,并多以富有现代感的表现手法去处理。在各种设计元素里,空间的安排与运用最为重要,宽敞的空间带给人舒适自然的感受,因此着重视觉上的空旷感,间隔上的妥善分配就是其重要的处理手法之一。其次是物料的搭配和色彩的组合,物料的选取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例如一所海滨之屋,为了避免潮湿,地板不宜选用木料,而选择云石、麻石之类则较适宜;至于色彩的组合,设计者可根据个人偏爱的色调,想象的背景下,有利于营造气氛和突显特殊的设计风格。但是必须强调在着手进行任何设计中,从来都没有既定预设的“房子风格”以套用于单位设计里,要知道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标准是不能强加于客户的,应该反而注重空间的利与弊和格调的配合,当然不难忽视客户的要求和喜爱。在满足客户所需的条件下,再加入自己的设计意念,通过适当的处理手法,营造出别具风格的生活环境。
三、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中经常碰到有些住宅面积小,个人占有的空间不多,因而,在空间的运用上,主张以简单的手法去处理,习俗达到空间倍增的效果。所谓的简单,是泛指一种简约的格调,主张利用不花巧的线条,不复杂的材料,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场景,以增加视觉上的空间感。同样地,较为浅的色调容易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再者,淡素色泽有助光线的折射,能加强室内的光度;在一片素净的背景下,不管是强烈的对比,又或是和谐的配衬,都能突显出室内每一处设计。灯光在室内设计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灯光控制有助于营造气氛,增加层次感,因此,每当进行一项工程时,设计者们必定会在灯光效应花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务求达至完美。作为一位专业的设计师,经验的累积是十分很重要的,犹如一个宝库,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经验,都有鞭策自己的作用,欣然接受别人的批评、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从中不断反思和寻找,才能突破自己,跨越樊篱而迈向前方。
四、设计要求
然而,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应该把自己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方向,更不应该默守一成不变的设计风格,而应该跟随着时代和潮流的步伐不断进取,拓宽自己的视野,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和突破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出更丰富的设计意念,创造出更多化的作品。应该在设计风格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不要在设计上侧重于个人主观感情的投射,爱从大自然入题,造就出具有大自然风尚的居家风格,随着将来的发展和现代潮流的趋势,现在则较偏爱西方现代设计意念,喜以简约主义的手法去处理。设计不只是艺术。进行纯艺术的创作,只求个人单一满足,属于个人化的行为,无需在乎旁人的指点;但设计不能崇拜个人主义,因为最终使用者仍是客户,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客户的各种需要,又要切合使用者所需要,不可妄顾一已创作欲上的自我满足,而完全忽略客户的意见和要求,因为客户才是居室的使用者,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需要,因此设计师只有在与客户沟通后才把想象出来的空间通过其专业的手法而落实下来。
五、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
现如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快的发展,建筑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为单一范围讨论,需要通过适当建筑语言进行多元化内涵表达,既立足传统又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综合当前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特色需求,发展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我国当前时期的经济发展尚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地区还存在多种地域差别和拼组差别。这种环境就要求建筑的设计应该从应用环境、当地民俗文化、表达行为等出发,抓住时代特色分析建筑设计内涵,实现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化、多元渗透的新格局的出现。总体来看,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分为京派、海派、岭南派、西部地区部分等多个派别和风格。以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的建筑设计风格来看,其强烈的表现出一种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和环保精神,拓展了传统的建筑的设计理念。新环境和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当代科技、民族传统、时代环境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促进和发展民族建筑设计风格,将最具中国特色的、最具持久性活力的现代中国建筑向世界传递是我国当代建筑所需要考虑的。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期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古典还是传统亦或是现代化风格的建筑,都融入了设计者敏锐的洞察力,而经过设计师们一番精心的雕琢和拼凑,就使得房屋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韵味。通过本文对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创意的分析,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为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提高现代建筑的水平,就必须加大对现代建筑的设计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使现代建筑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娟娟.建筑设计创作理念的内容与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
[2]姚美康.现代主义与当代建筑设计风格初探[J].建筑设计管理.2009(02).
篇6
[关键词]现代主义 建筑 文化 态势
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及其文化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自的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主导的西方文明主宰着整个世界。欧洲率先萌生了具有现代建筑文化性质的雏型,随之蔓延开去,其它各区域基本上形成了世界总体的现代建筑文化发展态势。因而,世界建筑文化总体上发展不同步,且存在着种种非理性的东西,这直至现今仍然不绝如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一是欧洲的那种不甚理性的强权意识,忽视了各区域客观环境所形成的传统建筑文化观念意识的存在和必然。此后其又逐渐渗入到文化渊源深厚的亚洲地区等,然终因阻力难行也逐渐对其认识到了其一定的合理性。二是其它区域对欧洲的简单的建筑模仿意识,机械地认为一种建筑型体或一幢建筑物在某一地区或地点的成功就是任何地区成功建筑的标准模型。就建筑文化的交流而言,这具有一种不合理性,但却是现代建筑文化发展至今的一种普遍现象。国内现代建筑的发展,去个别地方保留这传统的亮点,大多建筑都被现代建筑之风予以清一色化。国内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却是迟缓的。“八、九十年代自诩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外来的与本土的建筑构件的组装,这似乎又是一种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具有依恋的民族情结的改良思想。于是,人们可以将本土传统建筑肢解,取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构件,替换上引进的西方建筑的相应位置上。不同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交融好像就只是混成、组装了,这仍然也是有些简单化了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深刻本质,这同样是一种不甚理性的现象,在现今也甚为普遍”。
就本质而言,建筑文化包括环境的、生存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四个文化层次且统和一体。一般而言,建筑文化整体的构成从内至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表层形态是物,即它的物化形态,主要是建筑物材料的选用。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客观的物所反映的;第二层次,中间形态是心与物的结合。也可称作精神意志的外表。如各种规范、法规和创作理论等:第三层次,是深层形态即心,是某一文化的整体精神,如伦理道德、宗教感性、民族习性和价值观念等,它直接指中层的变化,它无声无形,只有思考、分析才能感知它的存在。外层的建筑文化较松动,容易改变,越往里越稳固,观念的东西最难改变。”大多数建筑是器物性文化,重在功能即使用。为满足人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那么现代建筑的使用功能就必须具有其多元性,那些一元的、单一的的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因为现代建筑日益重视给现代人类提供活动的多样化的场所,所以现代的建筑类型也具有其多样性。这对于那些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等的形式与功能要求而言都应该做到差别化设计。比如现代建筑文化中的居住建筑、工业建筑追求的是经济适用,而公共性建筑则更注重其精神层面上的实现。工业化革命的浪潮涌动起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化走向。另外,由于东方与西方其社会形态结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因而也就造成了相应社会生活形态中的建筑文化上的区别。总而言之。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即人类地域生活文化的多元化决定着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这就是现代建筑文化具有多元性的根由所在。在当今,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的深化发展,主要以纪念性、公共性建筑的现代建筑文化也在加快其多元化的步伐。这就告诉我们,建筑文化只有适宜新的社会文化的发展,才能植根于丰富的文化土壤之中茁壮成长。现代社会随着通信通讯以及交通等工具的发展,人们的文化交流与思想交流也日见便捷。与此同时,当代社会文明的冲突也使得现代建筑世界也变得复杂多样、丰富多彩。每年的世界建筑师协会的建筑师年会,各种各样的建筑展览,讲座。讨论会等等建筑思比如社会上各种建筑文化交流活动。由此更增强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进步。在世界“二战”后的若干现代思潮,主要是对“理性主义”的关注与强化,其追求技术精美,也伴有“粗野主义”、“典雅主义”,其注重工业技术彰显、“人情化”与地方主义倾向是结合、“个性”与“象征”的结合等,这自然促使了现代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演进。
篇7
【关键词】巴塞罗那德国馆、 建筑设计、现代主义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其中外国建筑史系统地讲述了外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了解世界建筑发展的一般历程和理解不同历史风格的建筑形式形成与演化的社会背景; 通过世界建筑中经典案例的学习,可以辨正地吸收借鉴其中的优秀经验与手法,提高文化修养,全面补充人文知识并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建筑价值评价系统。
1、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的建筑设计
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一个少女雕像和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2、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巴塞罗那德国馆由“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他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并称二十世纪中期现代建筑四大师。他出生于德国,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严谨使他很容易从二十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凸显出来。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人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
他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似闭的空间印象,整个建筑犹如从山谷吹来的清新的风,让一下子从满眼总课杂的装饰建筑中解脱出来。"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的确。这就是密斯风格的最经典注解。是这个从德国小城走出来的建筑大师最经典的写照。“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你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当“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当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在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的建筑拥有者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构体是其统一象征。只有当新的结构技术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时,建筑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进的建筑师走在了运动的前列。无疑,密斯正是这样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居于这样一种环境而产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包括从室内装饰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人们无从得知密斯是在怎么样的灵光一现之下找到了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总之,现在它影响人们这个世界已经七十年了。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相信在密斯做了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后欧洲建筑界的震动是多么巨大。的确,对于那些从学院里走出来的,从水输秩开始的建筑师,对于那些多多少少受到各种西方古建筑流派对建筑学的定义和限制的建筑师来说,这种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
3、该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一般意义上:在外国建筑史教学中,关于历史文化的素养、历史建筑特与发展,以及建筑艺术征质方面,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采用分析的方法;在史实基础上的各种分析,提倡教师的主动性,不拘泥于特定教材的限制;大量图片为学生带来直接的视觉印象。例如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观点,课堂紧密的文化背景分析与一定时期、一定类型的建筑文化目标、形态模式。由叙述、分析到图示,使学生对历史进程中的时代变化与主导建筑形态有较清晰的认知。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格罗皮乌斯在1910年即建议用工业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凡・德・罗认为:“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筑师和营造者的关键课题。”他一生不倦地探求钢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建筑特性。勒・柯布西耶则努力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们在使用这些建筑材料方面,树立了许多范例。建筑特质分析与一定时期、一定类型的建筑特质显现。教学以图示加讲解的方式,分析各时代建筑在特定文化基础上的个性化特质显现。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该时期建筑的基本结构、空间和表现力构成。
比较分析与更深刻的印象与记忆。随时进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比较,包括是中外比较,这种方法,即有意展示异同,又可以加深理解与记忆。如"流通空间"概念和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惊人的共通性。密斯・凡・德・罗的流通空间之所以与中国造园艺术全然不同,其差异性原因就在于: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内的空间,还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止的,其目的是实用性;而中国园林的流通空间是有意营造的随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动的,其目的是观赏性。抛开它们的表象,二者又的确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为人营造的这些空间中,二者都成功了。
作业与分析创造能力。教学要求学生笔记必须包括图、文两部分,本身就是课堂作业,并以思考题的名义让学生课后整理笔记,鼓励课后提问,设定绘图设计作业,要求有文字说明,综合锻炼学生理解、分析与创作能力。 除了教师课堂讲授外,还采用提出问题方式由学生发表意见。西方当代思潮还可采用个案研究、撰写小论文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研究判断等能力,提升学生结合自我发展方向的针对性教学效果。
此外网上资源也很重要。但首先保证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进而通过网络,为学生课余自学、扩大眼界、完成作业提供引导,并增加师生交流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刘先觉. 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 南方建筑,2008( 1) : 28 - 29.
篇8
关键词:艺术;建筑;流派;
中图分类号:JO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57-02
一、百花争艳的传统流派
19世纪末,在欧洲及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里,经济迅猛发展,技术飞速进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的思想也随之发生转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过去,这种新的思潮也开始影响西方建筑界。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也随之诞生。在西方艺术界,由古斯塔夫·克林姆特领导的一批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声称要与传统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争取生活与艺术的相互作用,从而创作、创造出一种艺术,他应该跟人们息息相关,而不再是去抄袭陈旧的思想。艺术界的思想改变推动了建筑界的思想革新。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学院,以瓦格纳教授为首的维也纳学派,主张只有从现代生活中才能找到艺术创作的起点,他们认为新的结构原理和材料不是孤立的,应使之与人们的需要趋向一致。他们同样主张与历史格式决裂,创造新格式。例如:维也纳邮政储蓄大楼、维也纳卡尔广场地铁站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建筑,他们外形简洁,重点装饰,注意到了建筑自身形体的展露,大厅采用了大跨度的铁构架,就如同我们的国家大剧院一样都是为了摆脱那些早已陈旧并过时的思想。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无论是艺术还是建筑都来到了一个小的黄金发展期,在战后初期,主宰建筑市场的还是以折衷主义为主的复古建筑,对于刚刚迎来和平的人们来说,大家都认为新的世纪、一个和平的世纪开始了,也从而孕育出了德国的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最初是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德国、匈牙利等国,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对资本主义现时带有盲目的反抗性,强调自我感觉的绝对性,人为主观是唯一的真实,力求个性与个人独创性的表达,在手法上强调象征。在建筑界里,表现主义建筑师批判学院派的折中主义,提倡创作能够象征时代、象征民族和象征个人感受的新形势。所以表现建筑的形式有的象征机械化的动力,有的带有某些民族传统的格式,此外便是形式上的无奇不有,这种流派同样也深深地影响了青年时的阿道夫·希特勒,对他之后的政治生涯和纳粹的领导思想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爱因斯坦天文台就是由设计师门德尔松设计的,这座建筑就充分融合了表现主义几乎所有的特点。与此同时和表现主义几乎同时出现的流派在其他国家快速传播开来,这就是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意、英、法等国,以文学和绘画为主的艺术流派。未来主义否定文化遗产和一切传统,宣扬创造一种未来的艺术。他们崇拜机器,提倡那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大都市生活。圣·泰利亚是未来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设想了许多大都市的构架,完成了许多未来城市的建筑设计,并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未来主义并没有实际的作品,他要解决的是寻求能够表现机械、动力和现代大都市生活的建筑形势。
20世纪初,除了有德国的现代主义和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在北欧的荷兰与俄国分别产生了荷兰的风格派与俄国的构成派,它们两者的风格特点让人们感觉似乎似曾相识,它就是以毕加索为首的立体主义学派。荷兰的风格派是荷兰艺术家组织的,艺术家中包括画家、雕刻家、是人及建筑师奥得、里特维德。他们认为最好的艺术是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在绘画中需用正方形、长方形、垂直线、平行线构成图形,色彩选用原色,画面的和谐取决于形体的对比,这种绘画风格也称之为新造型主义,也就是立体主义画派。其实从总的艺术风格上看,风格派和构成派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同表现派、未来派一样流行的时间都不长,20世纪20年代后期逐渐消散了,但它们的一些理论和作品对后来的建筑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像之前提到的,一种思想的没落意味着新的思想的崛起,但这次新思想、新流派的崛起才最终结束了其他同时期的思想流派,它对建筑界甚至思想文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并且也是这一时期,真正专门的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开始出现,这就是包豪斯学派。
我们说包豪斯学派,就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格罗皮乌斯,格罗皮乌斯出生在柏林,青年时期在柏林和慕尼黑高等学校学建筑。离校后入贝伦斯事务所工作,1910年起独自工作,1914年设计了德意志制造联盟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室。他以表现新材料、新技术和建筑内部空间为主的新建筑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12年由格罗皮乌斯和A·迈尔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厂落成,该建筑是欧洲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建筑物,引领了现代建筑的潮流。在这个时期格罗皮乌斯明确地表达了突破旧传统、创新新建筑的愿望。主张走建筑工业化的道路,进行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造价。并主张解决内部空间,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外壳,而应该有经过艺术考虑的内在结构,不要事后的门面粉刷。同时强调现代建筑是要创造自己的美学章法,抛弃洛可可和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1919年,格罗皮乌斯应威玛大公之聘出任威玛艺术与工艺学校校长,后经格罗皮乌斯引进建筑教学,于当年改名为威玛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包豪斯学派也随之诞生。这是一所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学校,在格罗皮乌斯的指导下,学校请来了欧洲不同流派的艺术家来校教学。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这所学校所代表的包豪斯学派独成一派。在包豪斯任教的主要教师包括:伊泰恩、康定斯基、保尔.克利、建筑学家梅亚等。他们给学生带来了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的艺术类型,对学生的日后建筑和实用工艺品的设计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二、改革创新的现代主义
在20世纪的交界之处,西方文化思想界发生了巨大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和法国成为了当时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于是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了第一所设计学校包豪斯,它也成为了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其一,强调建筑随时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其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其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其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其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风格在50—60年代成为世界建筑舞台上的主角。由于世界各地的现代主义建筑有明显相似的形象人们就称它为“国际式”。
三、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著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篇9
建筑空间内的陶艺元素界定
1.现代陶艺的概念
现代陶艺是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用特有的形式语言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中国的现代陶艺的发展开始于80年代末。现代陶艺脱离了传统陶瓷的母体,进而独立发展,成为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2.建筑空间环境中的现代陶艺的概念
陶瓷元素以现代陶艺的表现形式存在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中,它不再仅仅作为单纯的陈设装饰,而是融入当地的文化背景、环境功能,又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表达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感觉价值观念。
现代陶艺介入建筑空间的必要性
建筑与陶艺的结合,说到底就是艺术材料的应用创新。后现代主义开始倡导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艺术转而面向大众的生存空间。带着建筑空间艺术化、意识化的理念,现代艺术与建筑工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生活环境的改造。作为现代艺术的种表现形式――现代陶艺因其独特的、符合公众审美理念的艺术表现力,融入到建筑空间当中来。
1.陶艺应用于建筑空间的发展历程
虽然现代陶艺介入建筑环境设计源于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但是陶瓷材料在历史中很早就被运用于建筑之中。早期的陶瓷材料大都以实用性的建筑构件为承载体,附以装饰性的整体处理。我国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陶制建筑材料。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建筑材料被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代替。建筑的功能性被放大,建筑空间环境呈现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统一感,直到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重艺术在人们生活空间的重要作用。
2.现代陶艺装饰的视觉表现的优势
陶瓷之所以成为早就被用于建筑中的材料之一,主要原因在于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应用,发现了它的特殊性能。
(1)现代陶艺材料的自身优势
现代陶艺元素的泥性语言是非常具表现力的。釉色极其丰富,不同的烧成手段也会增加其效果的变化。这也是陶瓷材料在视觉效果上最具特色的部分。
(2)陶艺材料的功能优势
陶艺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现代陶艺元素的泥性语言是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载体,这是陶艺介入建筑空间的独特的功能优势。并且泥料作为建筑材料来说有环保优越性,与天然石材相比它可塑性更加丰富,与其他建筑材料相比,它无污染、无辐射,并且不会因日晒而褪色,经久耐用。
建筑空间中的现代陶艺表现形式
建筑空间内的现代陶艺装饰元素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存在于建筑内环境和存在于建筑外环境中的两大类。当陶艺作为装饰元素处于室外空间当中时,作品在造型、色彩、结构大都极具视觉冲击力,概括而大气。而建筑内环境中的陶艺作品处于相对静止的空间,因此,作品层次分明,主题具有丰富内涵。
1.建筑外环境中的现代陶艺
(1)现代陶艺壁画
壁画在人类建筑发展中有着巨大的贡献。釉色变化多、材质肌理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都使其成为建筑空间里的一门特殊的视觉艺术。米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设计制作的大型陶艺壁画,主题突出、色彩鲜明、气势恢弘,既打破了单调的空间格局,有生动有趣充满了时代气息。
(2)陶艺砖
建砖是历史悠久的建筑材料,存在建筑的外部表皮,虽然仅仅作为建筑的“皮肤”,但砖代表了工业、艺术与建筑之间的种有趣的并列。意大利尼诺・卡如索如的系列砖建筑作品《法国马赛地铁内墙》、《葡萄牙科茵布拉圆形建筑》等都是代表之作。
(3)建筑陶艺墙
建筑陶艺墙以陶瓷作为基本材料,通过个性化的创作手法表达环境艺术理念。它是种建筑师想要呈现其建筑理念理想时经常采用的艺术形式,通常以单体的或群组的形式出现。英国的罗伯特・道逍森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将瓷砖和网格拼贴。抽象的几何图案转印到标准瓷板上,并利用形式组合的不同排列和不同视角,使人产生幻觉和错觉,使画面和空间更加生动。
2.建筑内环境的现代陶艺
(1)现代陶艺陈设
陈设陶艺在室内空间中有着重要的装饰作用。室内空间中的现代陶艺陈设物品,将精湛的陶瓷工艺、文化、艺术品位呈现出来。虽然所占的空间位置并不太大,但与其它方面的呼应,对形成整个环境质量、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2)室内陶艺墙
室内装置墙面是陶艺元素在建筑空间的重要表现手段。中国陶艺家朱乐耕在给韩国麦粒音乐馆做的
系列陶艺内壁装饰,不仅仅表现出了具有音乐般节奏感的陶瓷韵律的美感,同时让人通过这徒弟岩石般的肌理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感,仿佛置身于自然当中,且在观赏性的同时极具功能性。
建筑空间中的现代陶艺的应用方法和设计原则
建筑是公共环境艺术的主角。随着新观念和新技术的发展,公共空间中的环境陶艺的概念深入人心,对建筑空间的设计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建筑中现代陶艺的形式法则
(1)重复
“重复”是指相同或近似的形象反复排列。这种表现形式使艺术作品产生种秩序美,而把这种秩序性加以集中和夸张,便更加突出其审美功能。
(2)气势与视觉冲击力
建筑中现代陶艺的气势构筑主要来源于三面:体积、体量、节奏,这三者相互融合。视觉冲击力是指通过视觉感知所产生的触动人心的艺术效果。视觉冲击力的形成通常可以通过加大体量,渲染色彩,加强肌理、光线等的对比来达到。
(3)肌理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变化。不同的肌理,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制作肌理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使观赏者产生不同的心里感受,并获得自由的联想。
2.建筑空间中现代陶艺的设计原则
建筑空间中现代陶艺需要考虑城市生态环境,但更应注重以人为本。满足现代人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
(1)与建筑环境的整体协调性原则
建筑空间中的现代陶艺其主要任务和最终目的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必须与整体环境及建筑风格相协调的。应根据建筑规模和环境特点来确定作品的空间、结构、功能、体量、位置、材料、色彩。实现“建筑-建筑陶艺作品-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2)功能性原则
建筑空间中的现代陶艺除了具备自身独特的美学和文化意义,还必须兼具环境艺术所包含的使用功能。通过其主题内容、造型、色调等形式来体现出该建筑的功能特性,也能反映出作品的艺术品位的高低。
(3)文化可持续性原则
由于处于建筑空间中的现代陶艺面对的是公众,所以艺术家要尽量减少作品中的个性化元素,注重结合大众审美和民俗元素。从而使其与公众或群体的审美、文化共识相连。
结语
篇10
建筑及室内之后现代语境
如同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后现代文化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后现代性(Post modernity)文化,如大众性质的世俗文化、消费性文化等;另一种,称之为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文化,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哲学性文化,属于后现代社会价值反思体系。而语境是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后现代建筑师就像诗人驾御语言,将一些不相及的元素加以直觉的语法化、意象化,使现代内容与传统文化、民俗、文脉、装饰艺术等综合为后现代空间。
建筑及室内装饰艺术形象的拓展
1.建筑及室内装饰艺术题材的创新
如何发现题材是人类创造和改变生活的前提,在后现代背景下,社会的、技术的和历史的诸多要素的共同制约下,建筑及室内装饰艺术题材更加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例如(如图1)图中的建筑外观及室内设计,创意意图主要是想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在天花板和墙面等部分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强烈的色彩设计,创造出某种空间的视错觉,开创了建筑及室内设计的空间装饰新语言。
2.装饰艺术形象的拓展
当下,装饰艺术形象的创新多表现出一种数字化的生存状态。在数字化图像的世界里,数理逻辑性和图像的复制成为关键词,数字化艺术图像带有虚拟性,为设计带来许多实物所不能表达的效果并以图像生成的方式存在;而图像的复制符合了现代人对大量读图时代的要求。装饰艺术的回归,在图案上的表现就是对旧有的装饰元素的再创造,并利用计算机添加新的科学秩序感的装饰语言。这种创新在建筑及室内设计中较为频繁。
后现代语境下建筑及室内装饰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装饰在后现代语境下变得异常复杂,技术的进步促使装饰与结构更加紧密的结合,为了达到审美愉悦往往不顾高成本的支出。另一方面,装饰的运用再次陷入“形式化”的潮流,盲目的“跟风”和“复制”使装饰的审美体验再一次变得厌烦。装饰艺术的精髓显然不是简单的、表面形式的模仿与罗列。因此要正确理解装饰在时下的发展趋势。
建筑及室内装饰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重视装饰设计“符号”的表达意义
从当下的设计作品中不难看出装饰逐渐成为建筑及室内设计中的一种符号象征意义而存在,是承载着审美信息的符号,并且更加具有可识别性。在当前文化背景下,装饰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表现空间和身份属性的符号,大到建筑小到陈设设计。
几何形、流线形及圆弧造型,尤其是树、树叶和花卉的主题装饰符号。在近年来广为使用,这种“生物学的模仿”装饰符号,在信息化社会给人一种强大的人文关怀,传达着人们对生命存在的审视。(如图2)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Nouvel)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Saadiyat岛文化区设计的“古典艺术博物馆”,屋顶全部是用树叶的形状做成镂空图案的效果,充分利用自然光和阴影,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树叶图形的利用为在沙漠地带建造的博物馆注入了生命的隐喻。而在室内设计中,这种符号象征意义的装饰作品也不乏其数,(如图3)所示,这是一个图书馆的室内设计,整个室内装饰都是围绕树的造型进行并贯穿空间的结构,树是生命意义的符号象征,这样的装饰效果正折射出对生命意义的阅读的设计理念。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
在后现代语境下,为满足人们心理、情感、美感等需要,过分的强调设计的装饰性和视觉冲击效果,忽略空间的实际功能性,从而缩短了空间的使用周期,造成了资源的铺张。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势在必然。可持续发展设计观既包括环保理念的拓展又包括对文脉的传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