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26 19:5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案例分析

篇1

【关键词】考试焦虑;心理咨询;合理情绪疗法

一、来访者的一般资料

小陈(化名),女,20岁,身高约1.65米,体态发育正常,某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个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史。

二、来访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主诉:临近英语四级考试了,晚上紧张、焦虑的睡不着觉,并且这样的状态不是持续一天两天,而是将近一个月了。这两天开始怀疑自己可能有梦游症,更加焦虑,担心影响备考。

三、评估与诊断

(一)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

通过聆听来访者的自我陈述和咨询师观察,判断来访者症状严重程度较轻,对其个人生活无明显影响,有自知力和主动求助的意愿,为常人所能理解,知、情、意、行为及心理活动完整、协调,从上述情况判定为正常心理状态。根据本例的症状诊断为焦虑情绪,这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因为它对社会功能没有影响,也未泛化。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也不主动求医,常伴有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障碍。

2、与焦虑性神经症的鉴别: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而且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来访者的问题没有泛化,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超过一个月,对社会功能未造成影响,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归因分析

(一)生物原因:晚上常伴有失眠,白天疲劳,四肢乏力,眼睛酸痛。

(二)社会原因:在她生活的家庭环境中,由于高考失利自己考上一所普通大学,而弟弟却上了重点大学,自此觉得自己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三)心理原因:性格有些急躁,争强好胜,求胜心切。存在不良认知:自我苛求,追求“我必须获得周围人的支持与赞赏”。有不合理信念:“我和弟弟是双胞胎,那我们就一定要一样的优秀”。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Ellis发明了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合理情绪疗法,这种治疗方法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方法,改变患者的非理性观念,解决他们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合理隋绪疗法的核心是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s)——诱发事件,B(Beliefs)——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Consequences)——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A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B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二)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1、进行放松训练,减少焦虑情绪;2、改变该求助者对身体状况的错误认知,身体的不适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3、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认知。

最终目标:1、来访者形成新的认知行为模式,改变其不合理信念;2、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表,最终消除焦虑情绪,重塑自信心。

六、咨询过程

(一)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中的质询式提问,消除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在此次咨询中,主要是采用合理隋绪疗法中的质询式提问,来消除来访者身体状况的错误认知。咨询师讲解了一些有关梦游症的一些知识,告诉她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日常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高度的紧张状态,注意早睡早起,锻炼身体,使睡眠节律调整到最佳状态是进行预防保健的最佳方式。

(二)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与来访者对自己错误的评价的想法进行辩论。在第三次咨询中来访者说明自己已经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安排学习和生活了。此次咨询的目的是打破她认为弟弟如今什么方面都比她强的想法,增强她的自信心。

(三)继续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她的求全责备,即对自己要求完美的想法。通过引导来访者逐步认清自己的不合理的信念,使得来访者认识到她一直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在比较,而对被人的缺点有很宽容,对自己却求全责备。

七、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自我评估:通过这一阶段的咨询,觉得情绪比较稳定了,睡眠有了很大改善,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四级考。

(二)来访者宿舍的同学:认为求助者的作息时间现在很有规律了,没很少听她说担心考试的事了。

(三)咨询师的评估:通过观察和回访,发现已达到了预订目标,改善了患者的考试焦虑状态。

八、结语

此次咨询,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之处在于首先运用放松训练,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来访者的焦虑情绪。在这样的条件下,合理情绪疗法更能发挥作用。因为此时来访者能够心平气和的沟通、交流,更容易接受针对他的问题给出的建议和想法,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为以后同类案例的解决提供了参考价值。当然,本案例所使用的合理情绪疗法以及咨询过程也存在诸多不妥之处,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咨询;病案;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44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50-02

Analysis on 280 College Students of Mental Counsel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LI Li.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gy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Jiangxi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sel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thods 280 counseling no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from Sep 2008 to June 2009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Results The love(50, 17.9%)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46, 16.4%) and emotional problem(41, 14.6%) were the most serious among the counsel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Falling out of love(16, 32.0%) and gender's relationship(10, 16.0%) were common love problems. Fear of contact(19, 41.3%)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15, 32.6%) between students were common interpersonal problems. Depression(9, 22.0%), mood fluctuation(9, 22.0%) and frustr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8, 19.5%) were common emotion problems. Conclus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help students solve mental problems and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Counseling;Medical records;Students

根据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有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约为20%[1-2]。在现实中,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退学、休学、自杀、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屡见不鲜,说明在大学生中广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对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280例来访者的咨询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一学年中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学生的咨询记录,共接待来访学生280人,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16人。

1.2 方法 统计汇总来访者的咨询记录,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咨询问题 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当中有18人患有严重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强迫症、暴食症、疑病症等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类疾病,这些学生有的在入校之前就曾患病,因此,大都转到医院进行治疗或处于密切关注状态中。除此之外,大学生咨询的问题还包括由身体患病造成的心理压力、睡眠问题、时间管理问题、网络成瘾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家庭问题、新生适应及如何处理班级工作等方面的问题。男、女生都很关注恋爱、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见表1。

表1 某理工科院校不同性别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咨询问题

性别人数恋爱人际关系情绪学业自信心心理障碍考研就业性格

男 16424(14.6)23(15.8)24(14.6)18(11.0)10(6.1)9(5.5)9(5.5)13(7.9)

女 11626(22.4)23(19.8)17(14.7)8(6.9)8(6.9)9(7.8)7(6.0)3(2.6)

合计28050(17.9)46(16.4)41(14.6)26(9.3)18(6.4)18(6.4)16(5.7)16(5.7)

性别人数生活目标睡眠家庭新生适应工作自我认识时间管理网络成瘾

男 16410(6.1)6(3.7)2(1.2)6(3.7)4(2.4)2(1.2)2(1.2)2(1.2)

女 1163(2.6)3(2.6)5(4.3)1(0.9)1(0.9)2(1.7)0 0

合计28013(4.6)9(3.2)7(2.5)5(1.8)4(1.4)2(0.7)2(0.7)2(0.7)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作者简介】 李莉(1980- ),女,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赣州 341000。

2.2 大学生在恋爱方面存在的主要困惑 失恋16人(32.0%);如何处理恋爱中两性相处之间的矛盾10人(20.0%);其他8人(16.0%);对异性有好感,却不知如何表白7人(14.0%);对喜欢的异性表白遭拒绝6人(12.0%);恋爱中感情受骗,对方与其他异性有交往4人(8.0%);如何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1人(2.0%);同性恋问题1人(2.0%)。

2.3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困惑 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害怕与他人交往19人(41.3%);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15人(32.6%);交往中很在意别人的看法5人(10.9%);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4人(8.7%),如何克服异往障碍2人(4.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 大学生在情绪方面存在的主要困惑 情绪低落、抑郁、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9人(22.0%);情绪波动大,暴躁,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9人(22.0%);因学习、生活、家庭、就业等问题引起的心理压力8人(19.5%);寻求释放心理压力的办法5人(12.2%);因身体不好所带来的心理压力4人(9.8%);觉得大学生活很空虚、无聊2人(4.9%);因嫉妒他人所造成的心理困扰1人(2.4%);因工作繁多所引起的烦躁1人(2.4%)。

2.5 咨询学生的咨询次数分析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接待的280例来访学生中,只有33名学生坚持咨询,占该年度总咨询人数的11.8%。其中咨询次数为1次的学生257人(91.8%);咨询次数为2次的学生29人(10.4%);咨询次数为3次的学生3人(1.1%);咨询次数为4次的学生1人(0.4%)。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咨询过程中都没有坚持长期咨询,咨询次数为1次的学生占91.8%。此外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不足,且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一次咨询就能解决问题,没必要继续咨询下去。

3 讨论

3.1 大学生咨询的问题主要以发展性问题为主 调查显示,2008-200年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18人,占总咨询人数的6.4%;而因一般的发展性问题来咨询的学生262人,占总咨询人数的93.6%。可以看出,大学生咨询的问题主要以发展性问题为主,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在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的心理碰撞[4]。研究发现,大学生咨询最多的是恋爱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这与王瑶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其次为情绪问题、学习问题[6-8];此外,如何建立自信心、性格问题和如何规划大学生活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需指出的是,每位学生求助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单一的一个问题,而是多个问题交叉在一起,如有一位学生在一次咨询中就谈到了恋爱、学业及人际关系3个方面的问题。

3.2 大学生咨询的主要问题依次为恋爱、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 结果表明,大学生咨询最多的问题依次为恋爱问题50人(17.9%)、人际关系问题46人(16.4%)和情绪问题41人(14.6%)。在恋爱问题上,大学生比较关注失恋、如何处理恋爱中的矛盾、不敢向喜欢的异性表白、对喜欢的异性表白遭拒绝以及如何处理恋爱中感情受骗等方面的问题;在人际关系问题上,大学生咨询较多的是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害怕与他人交往、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交往中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在情绪问题上,大学生咨询最多的问题是情绪低落、情绪波动大以及经历重大挫折后如何调节情绪。

3.3 心理咨询覆盖面小及咨询深度不够 据了解,该校有本科生及研究生1.4万人,而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只有280人,仅占总在校人数的2.0%。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大学4 a从未去过心理咨询中心,甚至有的学生不知学校有这一机构。此外,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一些偏见,认为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去咨询,且在咨询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示不希望被自己的同学或教师知道,甚至有些学生在咨询预约时不填真实信息。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咨询次数都为1次,真正能坚持咨询的学生很少,如2008-2009年第1学期接待咨询学生人数133人,而咨询的次数却只有146人次。

3.4 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求助意识差 研究发现,真正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是不愿意或根本不愿意去中心求助的。据相关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问题是大学生中较常见的心理问题[9]。但从本研究的统计结果看,因网络成瘾问题来咨询的学生很少。此外,一些有自杀念头或曾有过自杀行为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大都比较排斥,基本上都不愿意去中心求助。

3.5 研究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重视 研究发现,该校具有研究生人数1 040人,而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只有3人,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0.3%;相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更差。2005-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38起,其中15名为硕士以上研究生[10]。目前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只是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此外,高校的咨询机构都没有设立专门为教师服务的窗口,教师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途径寻求帮助,而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有很多教师来中心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工作问题以及家庭问题等。

4 参考文献

[1] 钟志宏,李金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

[2] 周婷.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分析―以某校449例次心理咨询记录资料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6(6):137-140.

[3] 李莉,周小金.理工科院校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2009,9(2):148-149.

[4] 夏纪林.理工科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7(9):146-148.

[5] 王瑶,顾红.河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24-425.

[6] 郑华萍,张瑜.新时期大学生日常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导刊,2010,35(1):95-97.

[7] 宋志英.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主要问题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65-166.

[8] 吴史慧,任越.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教学与管理,2009,24(8):43-44.

[9] 宋园艺,李莉,毕来峰.理工科院校排查学生心理问题分析.现代企业教育,2008,120(20):184-185.

[10]孙昊哲,王红.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63-164.

篇3

关键词:强迫思维;精神分析法;理性情绪治疗;森田疗法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1)人口学资料。李某,女,未婚,20岁,汉族,某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足月顺产,家族成员无精神病史。父母健在,均为生意人,家境殷实,还有一个哥哥。父母多年关系不和,分居多年,最近一两年因关系好转开始同居。李某和母亲以及哥哥的关系较好,与父亲关系一般,认为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李某从小学习成绩较好,进入大学后担任班级团支书职务,成绩较好,多次获得学院奖学金。现有一男友,为本系的同学,已经专科毕业参加工作,男友家境较为清贫。家族无精神病史。

(3)身体与精神状态。来访者长相清秀,衣着得体,谈吐大方自然,逻辑清晰,自知力完整,未出现幻觉、被害妄想及其他感知觉障碍。来访者自觉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很少能放松自己。

(4)社会功能。来访者自感有很强的强迫思维,从中学开始觉得他人总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并评价自己。初三的时候这种思维严重影响了学习,打算要退学,后去某大医院被诊断为强迫倾向。大学后也去学院所在城市大医院的精神门诊科求医,同样被诊断为强迫倾向。李某现在可以正常学习, 照顾自己的生活,且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5)心理测验结果。SAS标准分为56分,SDS标准分58分。

二、主诉

来访者自述多年受强迫思维影响,深感痛苦。小时候父母外出做生意,她和奶奶住在农村。村中有几个男孩子有几次把她叫到偏僻的房间,以钱诱惑她,并抚摸她的脸蛋和脖子。后来母亲知道几个男孩子的事情,告诉她这个事情不好,她觉得很羞愧。稍后,她随母亲去镇上居住。初中时,尽管成绩还可以,但一次班主任说她为另一个成绩更好的同学提鞋的资格都不够。她自此发愤学习,甚至在酷热的季节里,母亲劝慰她不要这么努力,她都不为所动,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强迫思维也是在这时出现的,她开始觉得他人都在谈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讲自己不好的事情,觉得难以承受,想休学。在这种情况下,来访者升入高中并坚持参加了高考,升入高职院校。进入大学后,强迫思维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为此也影响了她的人际关系,不敢与人深入进行交往。也有同学因此评价她“清高”,但来访者内心非常痛苦,常感自己不是一个健康的人,哪还能“清高”!来访者也去学校所在城市的大医院就诊过,医生也诊断她为轻度强迫倾向,但自感症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越来越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来访者对自己的评价都是负性的,觉得自己要为很多事情负责。如自己如果太优秀,会给他人带来压力;但如果比别人差,自己心里也会不舒服。来访者觉得自己仿佛在黑暗中行路很久了,实在不想再继续了。另外,来访者自己目前在准备考研,如果目前这种状况持续的话,很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前来求助。

三、咨询者的观察

来访者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偏瘦,打扮大方得体。第一次来咨询时,不肯填写登记表,害怕别人翻看本子后知道自己来咨询过。咨询中能主动谈自己的事,谈吐清晰,语速中等,思维敏捷, 领悟力好。

四、评估与诊断

从来访者自述觉得自己有问题又主动求治来看,其自知力完整,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从症状时间持续超过三个月看,可排除一般心理问题。从来访者社交受影响以及个人体验判断,有心理障碍。结合SAS、SDS的测验结果以及其症状分析,本案例倾向于诊断为强迫倾向且伴随轻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其成因如下:从生理上看,来访者无躯体疾病,但正处于青年期,加上生理成熟,与人交往的欲望较强烈,对与人交往的感受比其他阶段都在意和敏感。

从来访者的个人成长史及个性特征来看,来访者小时候经历的性诱惑事件经过多年的沉寂后,被初中班主任的一句话牵引出了深刻的羞耻感,从而从以往的自信转向了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担心别人知道她过去的事情,因此越想要做得好,越怕因做得太好、高过他人而受到别人的关注,引起误解,因而更害怕会有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事情,为此反复想控制不能,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从社会支持来看,来访者不敢与他人建立非常亲密的关系,来访者在情感上很依赖男友,但也一直刻意去保持一定的距离,从外在的物质方面随时做好与他分手的准备。但明白男友对自己很包容,与母亲和哥哥关系较好。在大学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

五、咨询目标

短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使其能正确认识自我。

远期目标:协助来访者改进个性缺陷,促进其自我心理成长。

六、咨询计划

(1)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给予来访者积极的关注和共情,使其负性情绪得到宣泄。

(2)方法与原理。由于本例中的强迫倾向与自我的负性认知有密切关系,而这种认知很可能与童年经历有关,因此,可采用精神分析法了解来访者自我观念的形成。通过与来访者交谈发现,其领悟力很好,可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但由于来访者疑心很重,自信心不强,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咨询效果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咨询师将在来访者领悟问题的根源后采取森田疗法以改善其强迫倾向,即帮助其“顺应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以应当做的事为目的去行动”。

(3)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来访者应信赖咨询师,按照咨询方案和咨询目标积极参与。咨询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努力为来访者提供良好有效的咨询服务。双方均需遵守时间约定,万一不能按时,必须提前通知对方。

(4)时间与费用。每周咨询一次,每次45分钟,共8次,免费。

七、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本阶段进行了两次面询。第一次咨询,李某情绪低落,觉得没人能帮助自己,也不敢让他人知道内心之苦。我予其无条件的接纳、尊重、温情,耐心地倾听,使她积压的情绪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宣泄,建立了基本信任的咨访关系。来访者自觉地向咨询师讲述了童年经历,并进行了SAS、SDS的心理测量。第二次我与李某一起分析了她目前的情绪状态,并赞扬她对自己很负责任,遇到问题知道找咨询师,来到咨询室又能坦率谈自己的问题,说明她很有勇气,说话时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思维敏捷,领悟力又强。咨询师表达了对来访者自我牵连的理解,同时也鼓励她将自己的烦恼都说出来,并引导她思索几个问题:自己害怕的究竟是什么,害怕的根源来自哪里,他人会怎么处理这些问题?让来访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必控制以往想控制的想法,并在下次咨询的时候告诉我答案。并和李某商定再用5次咨询以消除恐怖症状。

(2)心理帮助阶段(第3~7次咨询)。第三、第四、第五次面询。来访者对上一次咨询的作业尽管有心要完成,但也坦白告诉我,她其实不愿意去想别人到底会传播自己的什么事情,她害怕的似乎是传播的过程。我感觉来访者从潜意识中在回避一些东西,而这些可能和童年的经历有关。我与来访者一起分析了童年经历的影响,她认为自己确实一直从道德上觉得很羞愧,尤其是中间还涉及金钱,尽管是非常小的数目,分析了初中老师说的那样一句话对自己产生的深刻影响。而自己一直有消极的自我认知也正是因为这种羞耻感。李某肯定了我的分析,她一直认为老师的那句话激励了当年的自己努力去学习,却没看到更深层的消极影响。

同时,我运用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告诉来访者,人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外界事件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受我们自己对事件认知的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人是活在自己主观的世界里。来访者害怕别人传播自己的事情,无论自己做的事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且认为消极的事情自己都有责任。例如,自己努力学习会让其他同学感到很焦虑,而超越其他同学会让他们有挫败感。这些都说明来访者心中有个消极的自我形象存在。这种形象正是来源于童年经历给自己带来的道德羞耻感。咨询师进一步引导来访者理性认识童年经历,还原当年自己的认知能力,接受童年的自己。

第五、六、七次咨询。由于我比较喜欢森田疗法,在与来访者商量并征得其同意后,决定在后期主要采用森田疗法。我向李某解释,指出自我牵连是很正常的现象。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映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的影响。如,走进宿舍时,他人若停止谈论得正热烈的话题,这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怀疑他人是在议论自己,而且通常会觉得是在谈论自己不好的一面。但正常情况下自我牵连的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且持续时间不是很长。来访者表示,当发觉自己有强迫思维的时候,她通常采用自圆其说的方法,或用另一个想象出来的事情代替目前在想的事情。我反复向来访者说明,强迫思维是很多人都有的,所以当自己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不要过分焦虑,要顺其自然。正如我们要让池塘的波浪停止,不能采用投入另外一个石头的方法,那样只会产生更多的波浪,我们只能顺其自然。而没有强迫思维的时候也不要刻意去想,要像一个健康的人一样去行动,最重要的是不要被自己的强迫思维牵着鼻子走。比如,假日里自己本来要去图书馆看书,但在路上碰到一个熟人,这时自己会想:大家都在休息,我去看书,这个同学会不会告诉其他人李某读书这么用功等(该例是来访者自己曾举出的)。不能因为这样就放弃原来的打算,回去休息,而是要继续坚持自己原来的想法,简单地说,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来访者深有同感地表示,她已经被这种思维牵着鼻子走了很多年了,实在是很累了。我要来访者坚持写咨询日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机能的改善程度。

但在第七次咨询时,来访者似乎又倒回去了,向我讲述前一天晚上自己因为肚子饿向宿舍一个同学要红薯干吃,那个同学首先给了她一片,但她因为没吃晚饭还觉得有点饿,就请求能不能再吃一片,结果遭到了同学委婉的拒绝。来访者觉得自己受了伤害,对方应该非常爽快地把东西拿出来分享。她也知道对方是一个非常小气的人,但因为自己平时都是将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谁想吃都可以去拿,所以她认为对方不该如此对她。我分析了来访者的这种归因:既然对方是个小气之人,那是不是也会拒绝其他同学的这种要求?来访者肯定其他人也会碰到和自己同样的遭遇。我指出,既然如此,除非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特殊的人,否则对方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风格?并向来访者指出交往的黄金法则:“像希望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别人。”以及反黄金法则:“别人应该像我对待他那样对待我。”而反黄金法则同样是一种非理性思维。来访者做了进一步反省。同时,我引导来访者在与人交往时,采取一种真诚开放的姿态,消除他人认为自己“清高”的误解。

本阶段来访者反映,由于已经习惯让自己的大脑充满各种想法,所以最开始还是有点不习惯让自己的大脑做到不去想这些事情,但自己将会坚持下去。

(3)结束巩固阶段(第8次咨询)。第八次咨询。我发现李某的情绪有明显的改变。我再次对李某的进步做了肯定,并再次进行心理测验,测验结果为SAS标准分为40,SDS标准分38,可看出来李某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情绪也稳定很多。我继续鼓励李某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我也对李某的外表以及认知能力等进行了肯定。

一个月后电话回访,李某称她正在积极准备复习,自我感觉良好,对考试也恢复了信心,我及时予以赞扬和支持,并嘱咐她在今后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及时咨询,以巩固成效。

八、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自信了不少,身边的朋友也觉得她开朗多了,感觉心情愉快了许多,对咨询效果较满意。

心理测验评估:根据测量复查的结果,焦虑、抑郁分均已为正常状态。

咨询师的评估:从来访者前后的认知、情绪、行为对比来看,来访者能悦纳自己,不再认为别人看自己的眼神异样,脑子里反复思考问题的现象亦不再浮现,心情变得愉快,近期的目标已达到。因此,咨询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李东白.咨商的理论与技术[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4.

[2]Gerald 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石 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孔维民.心理咨询与治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4]陈 新,严由伟.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篇4

摘要: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能够填补我国小学教育的空缺,丰富传统德育教育的内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之材。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案例入手,对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案例分析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发掘出小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渴望,为小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将从案例中学习和成长,分析小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一、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

王某是学校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常成绩较差,并且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在教学中,王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这类学生划分到“坏学生”的范畴中, 对其不闻不问,使得学生更不愿意来到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用阳光、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更多挑战。因此,教师与王某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并用很多鼓励性的语言,使王某渐渐打开心扉,与教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教师对王某心理中的担忧和焦虑进行了疏导,并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多关注王某的心理变化。慢慢的,王某在教师的关怀下渐渐抛开了阴影,拥有了更多的好朋友,与家长的关系也更好了,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与同学互帮互助,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成为班级中的数学课代表。

二、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对于教师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教师的态度和话语将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小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较好,是团队中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却非常不注重自己的口头用语,经常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他的课堂上曾经有一名女同学由于肚子疼旷课,这名女生的性格比较内向,面对男性教师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旷课的原因,在教师询问她的时候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最终这名教师由于生气不由得讲了很多脏话,使女学生心理上非常的害怕,以为教师在骂她,最终回家以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位教师本身没有太大的恶意,只是在态度上和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就使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首先,应提高文化素养,不仅让自己在学科专业上有较强的素养,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坚决不说脏话,注重自己的x表和卫生,在品行方面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应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在教学空闲时间多多学习额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形象,为学生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多让学生参观些革命烈士纪念馆,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例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风,南天涯,冉旭.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证研究[J]. 运动,2016,(18):58-59+135.

[2]闫闯,郑航.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3]毛云飞,李宇. “立体交叉”:联通和优化儿童德育与心育流程――楚州实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创新研究[J]. 学子(理论版),2015,(08):35.

篇5

[最规范的文秘资料网-文秘站网--写材料的都知道!]

阿兰是一位26岁女性,某公司的秘书,她一共在我的咨询中心做过6次个别咨询和15次团体咨询。阿兰出生在大西北,十几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到北京。十九岁时,她曾因学业中的困难感到焦虑、抑郁,并在她所在大学的咨询中心做过几个月的心理咨询,但疗效不佳。大学三年级后阿兰退学了,开始做一些秘书工作。到我们这接受咨询时她正在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自学考试。

由于阿兰相貌非常出众,早在中学和整个大学期间就有众多的追求者,并且,她曾与一个男同学同居过几个月。她说,尽管和男朋友在一起也感到很愉快、很高兴,但是好像在性与情感方面并不是特别的满足。此外,她抱怨,当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或感到心烦时,男友对她并不关心同情,也不愿意为他们关系的分歧做任何努力。当她因同样的原因,在痛苦和泪水中与最后两个男朋友分手后,她最终感到跟男人在一起就象跟石头在一起一样,得不到情感交流和沟通。

大学二年暑假,阿兰参加了学校旅游协会组织的一个“女生夏令营”,发现与女性朋友在一起时要比与男性高兴得多,能让她体验到更多性和情感的满足,而且她的确与一个女同学建立了性关系。尽管这个关系因为她又去“调戏”别的女性只维持了几个星期,但是她开始明确地意识到:她的情感与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去年,她和一个叫阿紫的女护士确立了比较稳定的性关系,并且不久前她向父母公开了这件事。父母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严厉禁止她们的这种交往。由于阿兰仍我行我素,父母感到非常丢人,一气之下告诉她,绝不允许阿紫进家门,阿兰从原来的掌上明珠一下变成了眼中钉,并且,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因为她目前的工资很低要靠父母的资助补贴生活、完成自学考试。

阿兰到咨询中心来的主要原因是:她时常为公开同性恋后的结果和担心能否完成学业而感到焦虑、沮丧。她对咨询也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她担心咨询师会像她父母一样认为她变态;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她的困难,从困境中把她拖出来。咨询中,消除了她上面的顾虑后,阿兰列出她希望咨询能够达到的目标:

1、能更好地处理因同性恋给她带来的各种麻烦;

2、增强学习上的自信心、能顺利的完成她自学考试;

3、减少因沮丧造成的暴饮暴食、体重超标;

4、消除过低的自我评价。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的剩余时间里我用表格的方式(如下)向她简单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RET)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诱发事件A

父母不让我和阿紫交往

不合理性信念B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得到赞同。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他不能用否定的态度对待我。

2.他们那样做,对我来说是糟糕至极的。

3.他们那样做,说明我是不好的。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感到舒心,必须得到公正对待。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我的生活不应该有这么多困难。

2.他不应该不公平地对待我。

3.他们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人。

4.我不能忍受这件事。

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非功能性的)

情绪表现:沮丧,自我贬低

行为表现:回避,退缩,过食,牢骚,焦虑,气愤。经常与父母和情人发生冲突,工作拖踏,过食。

表格中包括了她的感受、信念(对事物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我把这个表格让她带回去,以期使她看出,她的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我向她强调:她可以尝试把所有问题,都用这种表格的模式划分成三部分即诱发事件A(如:社会对她作为同性恋者的态度、学习压力、过食等)、信念B(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和结果C(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此外,我向阿兰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咨询的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

阿兰的第二次咨询中,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不同的问题上:对父母不认可她的情人,认为她变态感到极端愤怒;及因工作拖拉受公司领导的批评感到非常不满。从分析阿兰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绪、认知和行为入手,经过双方的协商修订了阿兰咨询的目标。

行为目标:

1.学会以更有效地方式与父母及其他反对同性恋者沟通,而不是以敌对的、挑衅的方式对待他们。

2.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由完美主义而产生的对学业的过高要求。

3.纠正过食现象,降低或至少维持目前的体重。

情绪目标:

1.降低她在学业和社会困难(因同性恋而遭受的困难)方面感到的沮丧和无助感。

2.降低由人们对同性恋所持偏见而产生的愤怒。

3.降低因工作中的困难而产生的焦虑。

认知目标(须予以纠正的靶目标):

1.“我不应该总是面对这么多困难,生活不应该如此艰难”(如:我父母不应该阻挠我的爱情;老师不应该总给我布置这么难的作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钱又挣得这么少,这太可怜了;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很累的时候提出额外的要求)。

2.“社会和家庭必须认可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必须总是写出出色的论文,假如做不到我就是不好的,说明我不聪明、太笨)。

3.“因为我过去的生活一团糟,未来肯定也是这样,我没有什么希望了。”

阿兰:把世上的不合意、不公平视为糟糕至极(这导致了她的愤怒和挫折感)。或当自己的行为不 能得到认可、接受时,她也认为那是糟糕至极的(这导致了她的沮丧)。其实,这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糟糕至极”,这也是阿兰各种不合理信念的核心之一。在第一次咨询中已经对病人讲过,可以把她的任何问题都放入ABC模型中去分解,找出介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信念是什么。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以下是第二次咨询中的对话节选:

C(阿兰):我父母坚持让我参加表哥的婚礼,我说,除非阿紫陪我,否则我是不会去的。他们非常生气,我们为此几乎两周彼此没有讲过话,现在我觉得很内疚。

T(咨询师):你的情人被排除在家庭活动之外,你感到很生气,我是能理解的,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C:是的,还有觉得非常沮丧。好像无论我做什么她们都不满意,我已经厌倦了总是这样挣扎着生活。

T:当父母要求你参加表哥的婚礼,并禁止阿紫同去时,你在想什么?

C:我都26岁了,他们无权告诉我可以带谁去出席婚礼,他们应该支持我自己的决定。

T:你是不是认为他们“没有权力批评你”的背后是“不应该批评你”?

C:他们就是不应该么!你是不是打算告诉我,他们批评我是对的,是件好事?

T:这当然不是好事,对你来说这是很痛苦的!我想你非常希望与阿紫关系被家人接受,不希望和他们处得这么僵,是吗?

C:是的。

T:那让我们做一个小的练习好不好?

C:可以。

T:假如你认为是希望与他们处好,而不是觉得他们和社会必须接受同性恋这种现象,或不觉得不被接受对你来说是件可怕的事,那么你的感受会怎样?

C:我还是不喜欢这种情况。

T:当然,你没有理由喜欢这种情况,我猜你仍会觉得失望和受挫,但不再是愤怒或沮丧了。但是,当你把希望你的家庭不去阻挠你的爱情变成他们必须不能阻挠你的爱情时,通常会感到愤怒、懊恼,而这些情绪又往往给你和家庭关系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冲突,还使你为此感到内疚。

C:是的,每次我都特别烦,他们就把这作为进一步的证据,说我不正常,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搞同性恋的原因。

T: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谈一谈你的“应该”和“糟糕至极”。看一看会不会有不同的发现。首先,有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人们不能持有偏见?

C:很多人对很多问题都有偏见,我想没有法律禁止偏见。但是偏见的确很可怕,它能使人非常痛苦!

T:是,偏见是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但是控制偏见比漠视或容忍这些偏见要难得多。偏见与死亡相比哪个更可怕?或说偏见给你带来的痛苦是不是最严重的?

C:也许换了您,可能不会象我一样,但他们向我和阿紫施加压力时我真的不能忍受了。

T:很自然,你不喜欢这样,但是没有理由说你应该象现在这种样子。而且你也正在忍受着你所谓不能忍受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会怎样痛苦更小地忍受它。

C:可为什么非要我改变呢?是我们父母又固执又烦人啊!

T:对,我也认为如果他们不固执,不让你心烦,完全接受你是最好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世界、控制别人。他们可以愿意也可以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但是,如果你通过改变自己对别人的过分反应,第一,可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些,第二,可以有机会让他们更认真地考虑和容忍你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至少不会因为父母拒绝接受你与阿紫的关系而对他们大嚷大叫,这样他们就不再有进一步的证据指责你不正常。(暂停一会儿)来,让我们在做个小的练习,这个练习叫“合理情绪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与父母正在吃饭时,他们责怪你带阿紫出席表哥的婚礼,你感觉非常心烦非常生气,对你的父母非常恼火,并感到做一个同性恋者怎么这么难!能想象得出吗?

C:能,太能了,这个场面跟昨天晚上发生的情况差不多,我非常沮丧、气愤、心烦!

T:好的,继续闭着眼睛,想象相同的情绪,但是,只让自己感到受挫、失望而没有沮丧和愤怒……,继续想象只是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高兴,继续想象……你是能够想象出来的……。

C:(大约两分钟后,睁开眼睛)这很难做,不过你说的情境我最后还是想象出来了。

T:好的,你做的很好,你是怎么想的?

C:我告诉自己,我不喜欢他们对待我的态度,但是他们非常困执。不过,尽管我不喜欢,我觉得还是能够忍受的。正如您上次的说的一样,这情况对我只是个困难,但算不上灾难,现在我好像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T:你做的非常好,假如你不仅在想象中而且在现实中也对自己说这番话,那你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自己的沮丧和愤怒,当然,我想你可能仍然会体验到一些负性的感受。你说过你并不认为同性恋是缺陷或病态,如果你非常坚定地相信这一点,你还会不会对别人的不接受感到极端气愤呢?是不是别人的批评让你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是病态的呢?

C:从某种程度上您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拒绝接受你、都反对你,要想感觉良好太难了,难道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接受和认可吗?

T: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被喜欢、被接受,尤其希望得到对自己很重要的人的认可。否则,就会感到失望和某种程度的挫折感。但我认为,在你的例子中你感到自己被贬低了,因此你对贬低你的人感到愤怒。假如你放弃这样的信念,即:“别人认为我没有价值我就没有价值了”,那么你就不会总是感到被贬低和无助。能明白我的话吗?

C:理智上讲是这样的,但是从感情上说,如果受到父母或领导批评,我还是会感到相当沮丧。

T:理智上的理解,只会让我们短暂地明白:只是他们认为我不好,并非我真的不好。但多数时间,我们还会觉得他们认为我不好,我可能真的就是不好,我有缺陷,没价值或不正常。

C:是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想法呢?

T:躯体上的肌肉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有力,情绪的肌肉也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的。关键在于:锻炼!每次当你因被否定被拒绝而感到愤怒、沮丧时,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法律规定不能对同性恋有偏见?为什么我的所作所为别人必须赞同?第二,他们这样对待我,真是这么可怕吗?我真不能容忍吗?第三,他们这样对待我就说明他们是卑鄙的父母吗?第四,他们的批评能降低我做人的价值吗?此外,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些正面的信息:“即使我同一般人的性取向不同,即使别人认为那是病态,但这并没什么,我有权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我并没有伤害别人。同样道理,别人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好恶,有权不同意我的选择,虽然我不希望这样,但权力是别人的。”

C:我想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象您说得这样太难了!

T:的确,生活不容易。但是,通过学会当别人批评你时不再感到受侮辱,通过学会拒绝自己陷入“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的自怜之中,可以大大改变你悲惨的境遇——愤怒、沮丧、强烈的挫折感——这些都是你对困境的反应。(暂停一会)好的,我给你布置两个作业,好吗?

C:作业!怎么干什么都这么难呢?

T:阿兰,你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你的这句话恰恰和我举的例子一样:“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

C:是(求助者笑了),是有点像。

T:当你那样想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C:非常着急、沮丧。

T:好的,你的第一个作业是认知方面的,要和自己的这些信念辩论:“世界不应该如此不公平,我不应该为了高兴这么费力”;“我父母不应该反对我与阿紫在一起”;“我不应该非得来做心理咨询”。第二个作业是行为方面的:你用一种自信的而不是攻击性的态度让父母知道:虽然理解他们拒绝接受你的同性恋及你和阿紫的关系,是对你的关心,但是你的确为此感到受挫和伤心。

讨论:

当阿兰暴露出她的主要问题时(即:她的同性恋不被父母和社会所接受时,她感到极端的沮丧和愤怒),会谈把注意力放在问题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上,这些不合理信念不仅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后,同样存在于其它她认为不公平、不合意和被批评的情形下。因此,咨询的基本工作在于帮助病人提高挫折阈限。

在4次个别咨询之后,阿兰又参加了RET(合理情绪疗法)的团体咨询。在第2至6次会谈中,工作重点一直集中于提高她的挫折阈限和增强她的自我接受上。在自我接受方面,具体的工作是处理阿兰因体重过重引起的自我贬低;为要到27岁才能得到本科文凭感到无能;以及为经常缺课而感到焦虑。

提高挫折阈限的具体工作是:处理阿兰每逢因作业、工作感到焦虑时就大吃大喝;每当想到不能向同学、同事公开自己是同性恋者时就感到气愤。

在每次会谈中,我们都会讨论位于她问题背后的信念,她比较典型的自我贬低的认知如下:

1.由于现在的体重,我又胖又丑。

2.我又懒又笨。

3.我永远都不会快乐和成功。

按照RET的原则,我告诉阿兰,人的任何一个单独品质或行为都不等同于这个人的全部价值。一个人过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将来不能成功。在每次会谈中,与这些不合理信念争论的结果,是使阿兰有了一些相对应的合理信念,并要求她每天至少花10分钟时间强化这些合理信念:

1.即使我有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并不能说我不好,我有很好的品质,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2.体重超标我不喜欢,但这并不会使我变得丑陋和令人厌恶。

3.尽管过去和现在表现得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我是傻瓜,永远不能完成学业做好工作。

咨询中阿兰逐渐识别出容易受挫和愤怒的不合理信念:

1.“我受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我的生活应该是舒适的,所以即使变得更胖,我也要把这些巧克力全吃了。”

2.“我太可怜了,我的生活不应该总是这么艰难。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又忙又烦的时候抱怨我没时间陪她。”

3.“做为同性恋者,不仅给我带来这么多麻烦,而且我不能像那些有丈夫的女人一样可以依靠丈夫的收入辞掉工作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4.“在外面被男人纠缠真是太可怕了。”

在咨询和家庭作业中,不断地让阿兰自己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逐渐得出以下建设性的态度。

1.“当我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不喜欢阿紫对我提出额外的要求,但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困难,并不是什么极端可怕的事。阿紫也只不过是向我表达她的要求而已。”

2.“尽管我不能得到作为异性恋夫妻中的某些好处,但我与阿紫在一起时毕竟有很多愉快的感受,能得到情感与性的满足。”

3.“我不喜欢被男人们纠缠,但他们并不知道我是同性恋者,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他们也和我一样,有时会犯错误。”

在第二次至第六次咨询中总共给阿兰布置了下面这些行为方面的作业:

1.和阿紫一起邀请你的姐妹和姐夫谈一谈你与阿紫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并建议他们帮你找个合适的场合,使父母和你们两个有坐在一起沟通的机会。

2.当父母指责你时,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而不是显示敌意。

3.每周为你父母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

4.每天站在镜子前想自己的三个优点,多小的优点都可以。

5、当因为学习、工作感到焦虑时,做一些放松活动(如听听音乐、散散步等)而不是一味地吃巧克力。

6.与阿紫手拉手外出,不要因为别人觉得恶心就自我贬低或认为这是糟糕至极的事。

到第六次个别咨询结束后阿兰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不为繁重的学业、工作和父母的批评感到过分的挫折和气愤,也不再为不能完美地完成作业和达不到理想的体重而过分担忧了。此外由于不再总是发脾气,和父母的关系也有所改善。父母不再指责她“情绪不稳定”,而且真的接受了她姐姐,姐夫的邀请和她与阿紫一起吃了顿饭。尽管父母仍然希望她能找一个男人过正常的生活,但是,也逐渐开始接受她与阿紫的关系,并且允许让阿紫来家里做客,参与一些家庭活动。

最后,她在完美主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降低,因此感觉很放松,这种放松的心情提高了她工作学习的效率,成绩反而有所好转,这种好转又进一步强化了她放松的心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兰转到RET团体咨询中,一方面继续巩固强化以前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团体咨询的特点对人际关系中的不合理信念予以纠正。

结论:

在这个个案中,咨询师并没有对阿兰的同性恋问题给予纠正,因为DSM-IV中不再把同性恋置于疾病分类中,更重要的是阿兰并不认为同性恋是变态的,她认为自己有选择同性恋的权力。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它涉及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但是同性恋者在异性恋的人眼中仍然是异常的,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及阿兰对此的非功能性认知、情绪、行为模式成为了咨询的重点。

在咨询中,对于阿兰的每个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如愤怒、内疚、自我贬低、焦虑等),然后,再与她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背后不合理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的机会确立建设性的适应模式。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P89—94

篇6

海洋是一个做事比较较真的男人,同样对于爱情方面也不例外。但是,不久前他爱上了一个已婚女人。海洋认为她的婚姻很不幸:她老公经常不在家,也不给她家用,还让她带着2个4、5岁的孩子一起生活。

海洋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和这个女人的接触中,他发觉他对她一切都很在乎,没有事情闲下来的时候经常想她,海洋想:“我是不是爱上她了?”。

在海洋的关怀下,这个女人对海洋也渐生情愫。他们交往一段时间后,这个女人突然告诉海洋,在他之前,她已经和另外一个男人交往了,而且这个男人也是一位已婚男人。这个男人的老婆很好,曾经在这个男人坐牢的时候,默默照顾这个男人的父母,并等着这个男人出狱,现在他们有一个11岁的男孩。这个男人的老婆是一位教师。但这个男人对她说:和他老婆结婚是感恩,并不是爱他的老婆,现在爱的是她。这个男人对她很关照,他们也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了。

海洋听到这些事之后,觉得无法接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对这个女人好,她也很少再找那个男人了,海洋和她在这一段时间过得很开心。

但是,七夕的前几天,这个女人回家办事,和那个男人又见了面。她对海洋说:“这次见面是要和这个男人说清楚,让他不再找她。”但那个男人拿到了她的手机号码,不停的利用各种方法和她通话,从此一切就变了。这个女人告诉海洋,她很为难,和海洋在一起,她感到安全、踏实;和那个男人在一起感到刺激、新鲜。每次和这个男人在一起。总是以吵架结束;而和海洋在一起则不是这样,因为他什么事情都顺着这个女人的意思。

这个女人说:“她爱海洋,也爱他。”直到现在,她对海洋的感情还是忽冷忽热的。她一方面和海洋在一起,一方面又不停的和那个男人联系。海洋认为他不在的时候,他们两个可能也在一起。

所以现在的海洋很苦闷,他深爱着这个女人,他想和她吵架,但又怕把她推向那个男人,可是又有哪一个男人能维持这样的现状?海洋该怎么办?又该何去何从呢?

心理专家: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确实能感觉到你是个做事认真的人,而且心地很善良。在你与她的交往中。慢慢地感觉到你越来越在乎她了,没事的时候会想她,这说明你们彼此都在对方那里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目前,你面临的情况是:她是一个已婚者,有丈夫有孩子;她还与另外一个男性关系密切;而你与她在一起感觉愉快。鉴于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你进退两难,是继续交往还是就此停止,是让你感到苦闷的原因。

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为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

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在这个关系中你想得到什么?是帮助别人的那种成就感;是异性给你带来的愉快;是要与她保持密切的关系,还是与她最终走入婚姻。不知道你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目的,都要看它是否可以实现,实现的条件是什么,是不是你可以把握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如果不继续与她交往,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1、可以目标明确的去寻找感情的归宿,这个世界除了男人都是女人。

2、内心可以不再压抑,明确表达内心的感受。

3、找回做男人的尊严。

如果不继续与她交往,会给你带来哪些不好的方面:

1、内心苦闷的感受会持续一段时间。

2、也许会给你的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如果你继续与她交往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1、你给她的关怀让你心里有满足感。

2、她会给你带来快乐。

3、她说“与你在一起会感觉安全、踏实”,这让你心理很舒服。

如果继续与她交往,会给你带来哪些不好的方面:

1、她是已婚者,有丈夫,有孩子,以后的路比较艰难。

2、她还与另外一个男性保持密切关系,这是让男人最难容忍的事。

篇7

摘要:课堂评价用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与学生沟通、互动的用语,也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以口头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做出的即时反馈性评价。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用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努力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关键词: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学生,心理发展,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073-01

案例一:“这个词谁来读?”课堂上老师面带微笑地问。“我来读,我来!”很多人都举起了手,老师非常高兴。“你读!”随着老师的手指一点,一位小男生亮着嗓门读了起来。刚读完,老师伸出了大拇指,“读得真棒,表扬!”。“你再读读。”老师又点了一位小女生,这个女孩的发音标准,翘舌音到位,读完后教师也伸出大拇指,“读得太好了!”“啪啪啪!”又是一阵掌声。接着开始读课文了,有一位学生,一个字都没读错,但没有语感,老师说:“你真棒!”,又有一位学生,声音特别响亮自信,老师说:“你读得真好!”还有一位学生把感情也读出来了,老师真是感到非常的满意:“太棒了,表扬他!”

点评: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要激起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更加踊跃的回答问题。可是,他却忽略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从回答中发现学生的缺点并帮其改正。上述例子中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除了老师表扬的优点以外肯定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可是这位老师给每位同学的评价都以一个“好”字代替,都没有指出到底是好在哪里,这样就有可能给学生一种错觉一只要我回答问题老师就会说好,而懒于去思考自己该在那些方面注意,也就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水平了。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课堂教学评价用语,不能滥用“好”字,问题的解决,岂是一个“好”字了得。尊重学生不能仅用“好”字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依赖一个“好”字。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评价,切实的,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的评价。应该注重心灵的沟通和知识的升华。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实现这样角色的转变,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性,通过即时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二:两位老师处理一位学生碰到数学难题的情景

情景一:

学生:第4题我不会做。

老师:哪一部分不明白?

学生:我就是不会做,太难了!

老师:我知道你能做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前面三题你都做对了。第4题是相似的,只不过稍难了一些。你用同样的一种方式开头,但这里需要一个额外的步骤。想一想前面的三题,然后看看能否解决第4题。一会儿我再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

情景二:

学生:第4题我不会做。

老师:你不会?为什么?

学生:我就是不会做,太难了!

老师:不要说你不会做――我们从来不说我们不会做。你努力过了吗?

学生:是的,但就是不会做。

老师:前面三题你都做了,可能第4题要多花点精力。再试试看!

点评:第一位老师表达了积极的期望,提供了有效具体的建议,然而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代劳。在给出前三题的反馈时,他具体指出答案是对的,并将成功归因于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因而支持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他还提供了一些知道性的帮助,使学生对自己不会做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增强了他做题的信心。第二位老师既没有提供有用的指导,也没有可信的鼓励。他表达的只是一种单方面的,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期望,让学生毫无理由相信进一步的努力会导致成功。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总结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知教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一句的得体的温暖人心的评语足以令人铭记终身;反之,一句刺痛人心的带有侮辱性的评语也足以给人留下永久的心灵创伤。日常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中所蕴含的期望、鼓励等情感力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能、乃至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229534,

[2][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0-51

[3](美)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4-65.

[4]胡守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技巧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

[5]王攀峰,赵云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文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8(9)

篇8

案例二:某节体育课,体育教师带领女生进行形体练习,这个运动项目很受学生的喜爱,但有一位学生的行为引起了教师的注意,这位女生在进行形体训练时表现得无所谓,动作马虎,不到位,教师问及原因,此生说:“我不想练习,因为我不想身材好看,我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不想美丽,我只爱我自己。”可课后她却偷偷地自己练习。

上述两个事例是我在这几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和发现的问题,通过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这两位学生都属于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目前在广大的中小学生中,心理健康不良的现象很多。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孩子任性、自私、自负、害怕挫折、遇事缺乏耐心等现象比比皆是。但是他们又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我们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我们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探索:

一、教师应具备较高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更新和提高,能胜任新形势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能使教师学生广泛接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把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注意师生交流的时机和过程,使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融,心理上互动,创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和最新的教育观念接轨,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寻求法、沟通法、冷却温暖法、规则法、诱导感染法、自我暗示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应贯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如,课堂上不妨让学生轮流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提前给学生一个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个内容的活动方法与组织,上完一节课后,下一节课应该上什么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法,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抛弃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和屈从心理,同时,通过自身尝试,克服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锻炼自我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活跃的状态。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是显而易见,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会没有、学得怎样都展现在师生面前,学生通过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1.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比如,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身体胖的学生安排一些力量练习,对瘦小的学生安排一些灵敏性练习,使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中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篇9

关键词:心理教育;心理转变的因素;心理辅导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99-01

案例介绍:

某女生,18岁,初中毕业后读过一年多的工科中职,后自动退学,半年后报读我校,四个月后又是自动退学。她个子不高,活泼开朗,聪明有礼,乐意为班集体做事,但做事常常有始无终,入学时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好,可是没几天她就开始请霸王假,在校上课不专心甚至伏桌睡觉,在生活上花钱大手大脚,每月所花的钱是其他同学的三倍左右。

案例分析:

对其女生的教育,初犯我是好言相劝,再犯就是严厉批评,但她一切照旧,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在应对老师的管教时总爱说假话,而且编造得很圆滑,以致我曾经分不清真假。但也不能说她是个不诚实的人,她在很多时候还是表现出她真诚的一面的,我意识到跟她的成长背景有关,所以第一步就是了解她的成长背景。

1.家庭因素。幼年父母离异,随父生活,上小学前父亲外出做生意,与奶奶一起生活,她父亲也许认为他很爱自己的女儿,在物质生活上给女儿是富足的,但他看到女儿还是不快乐,问女儿还需要什么,女儿答:我只想要个家,有爸妈的家。本来这个要求对于一个学前儿童来说不过份,可是其父却很肯定的回答:不可能!而且很快再婚,这一次对她幼小的心灵是个极大的创伤,更可怕的是从此她的品格走向发生了偏差,她怨父母离她而去,父亲接下来的行为更使她的心不再依恋父母,唯有与奶奶相依为命。可好景不长,几年后奶奶病故,小小年纪坚决不随父到城市生活而孤零零地一个人在老家农村上学,就这样一个人“自由自在”地到初中毕业。毕业后其父希望她继续念书,她选择了母亲所在城市的一个学校就读,住在母亲再婚后的家,本想享受久违的母爱,也许母女分离太久,而且母亲心中有愧,女儿心中积怨,母女的心无法亲密,做女儿的总感觉母亲不再爱她,因而产生报复母亲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吃母亲的穿母亲的,就是不理不睬母亲,让母亲心灵倍受煎熬,最后母女都受不了,女儿选择离开。

2.个人因素。当年父亲的那句“不可能!”让她不能忘怀,使她感觉亲情淡漠,在家缺乏尊重与温暖,没有有效监管与积极关注使她在校外交有很多同龄朋友,并且经常一起逃学,她虽然不好好学习但又不退学,说明她渴望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尽管她在老师的教育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尝试改正,但多年的“自由自在”使她难以适应学校的管理。

3.教师因素。在一个班里,那些被老师寄予厚望的尖子生和那些让人头疼的后进生得到我们的关注率是最大的,然而像“扔人堆里就找不着”这样普通的学生常常被忽略,在中小学由于班额过大、升学的压力等原因使许多老师力不从心或太多关注的只是知识的灌输,往往忽略学生的心理变化,当然也有一些老师因为教育水平低,给予学生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致使教育效果恰如其反。该生由于家庭生活的变故,心理发生变化,她缺乏同龄学生所拥有的亲情关爱,如果她的情况被以前的老师及时发现并加以正确引导,让她尽可能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就不会出现现在的情况。遗憾的是很多的客观原因使学生错过了转变的最佳时机。

辅导策略:

她成为问题学生,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要争取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是很困难的,所以选择的策略只能是让学校和同学成为她“心灵栖身处”,这就要求老师做到给她营造家庭般的温暖、给予父母般的关爱,用信任瓦解她的防守,用关爱卸掉她的防备。

第一步:调查。从知情的同学中初步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

第二步:沟通。主动与她进行“交心”,以建立师生间教育信任的心理基础。通过多次的开导,她终于向我敞开心扉,主动说了她的成长情况。之后我们一起分析了她不好好学习的后果,她表示愿意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正错误,可是怕自己信心不足,因为已是多年的陋习。我鼓励她昂起首来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让她明白一点,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完全是父母的错,现在你18岁了,今后的路要对自己负责任。

第三步:协作。对孩子来说,同伴关系是最开放的、最没有压力的人际关系。我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告诉所有的同学对她不抛弃,以促使她自己不放弃。我们应该携手帮助她。

第四步:扶持。我尽量在同学面前放大她的亮点,除了私下的鼓励、公开的表扬,还有尽可能多地给她创造发挥她长处的机会,让她体验她在学校里的有用价值,逐渐把她的向心力引向学校。

第五步:目标。对于她的一些多年的陋习,不操之过急,先与她制定一些可行的目标,循序渐进。比如她对功课不感兴趣,不能安下心来学习。我与她共同制定的第一个目标是坚持每天与同班同学呆在一块,从他们中找知心朋友,她照做了,往外跑的次数少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她的表现还是反反复复,但最让我欣慰的是她对我不再用假话来为她的错开脱。

遗憾:

篇10

小叶(化名),女,16岁,相貌一般,中职一年级学生。中考成绩较差,平时考试成绩总是排在班里同学后面。性格上,胆小、自卑、内向、不爱说话,不喜欢运动。在交际方面,不合群,害怕参加集体活动,不敢到教师办公室,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被叫到,也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或者由于紧张而说不出完整的话语,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二、案例分析

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心理是中职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他们通常表现为自我态度消极、情绪状态不佳、行为方式异常等。自卑心理容易导致学生不思进取、自甘堕落,甚至自毁前程。

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和焦虑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导致与班级同学交际困难。

2、家庭因素:小叶父母是自己做五谷类批发生意的,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予小叶关心比较少,重视也少,甚至忽略了小叶的存在。这给小叶心理造成了阴影,好像她可有可无,慢慢地小叶开始否定、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逐步形成自卑、压抑的心理。而且小叶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又不好、表现也不好,所以更加缺乏自信。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容易造成这些同学产生失落感,背负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另外教师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中等生、后进生的忽视也使一些学生的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

三、辅导过程

1.爱生乐教,增强信心。

小叶是一年级职校的内宿生,但在此之前她都是走读生。开学第一天晚上,小叶第一次在学校住宿,站在走廊上无精打采的,我发现她情绪低落便走过去和她聊天,唠家常。通过观察,我发现她很内向,一开始她甚至一句话都不敢说,不是很想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她这种现象,当时我就转移话题,跟她聊一聊关于其他学生入学的一些趣闻还有他们碰到的一些问题,当然也给她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渐渐地,她也被我带动起来,主动跟我谈她现在的感受。当了解到她现在心情不好,很不想呆在学校住宿,想回家。我边安慰她边将她带到教师办公室。泡了杯茶给她喝,然后才慢慢地讲了一些新生入学后出现的类似于她现在这样的例子,并鼓励她别人能做到的她也应该能做到:作为一个刚入学中职的新生,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没在学校住宿过,那为什么其他的同学能很快就适应了?其实你们这一年龄层次的学生都一样的,心里都还很依赖自己的父母,独立能力也不强,而中职类学校就是给你们提供一个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的环境。在这里,学生就应该主动积极地与同学们交往,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经过我不断鼓励,小叶终于下定决心先在学校适应一周看看。在开始的几天里,她还是会心情低落,好几次都来找我,我也不断地给她鼓劲,叫她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周过后,她终于习惯了内宿生的生活!

在课堂上,我会针对每个讲课主题设计出很多的问题提问学生,刚开始发现小叶每次站起来回答问题都很没信心,说话声音很小,回答时,逻辑表达不清晰,有时甚至完全回答不了!为了消除小叶的自卑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地找小叶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我常提醒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一点点进步时就及时表扬,还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小叶同学今天作业不仅准时交了还做得很工整!”“不错,小叶的回答很准确!”等等,这样在有意无意的中,我便让小叶知道她正在不断进步,让她知道老师很关心她,她也有很多的优点值得大家学习。渐渐地,小叶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也喜欢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

学校举办文娱活动时,我还鼓励小叶加入文娱演出,参与我们班的“我的团支书”小品剧的演出。我当排练教师,在此过程中,我给予她们各方面的支持,主要还是不断的鼓励她们,让她们不会因为小小的失败而泄气。一开始小叶因为害怕,经常忘词,动作什么的都没到位,甚至不敢做。为了让小叶克服害怕、不自信的心理,我要求她每一句话都要说清楚说大声,没说大声就让她重新来一遍,并时不时地鼓励她,接着是要求她将话剧人物的情感特点大胆地变现出来,还有唱歌的部分也要大声唱出来,并在练习中纠正她唱不对的地方。看到舞台上,她们的小品剧赢得了阵阵喝彩,我也感到非常地欣慰。

2.重视家庭教育,给予鼓励。

小叶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小叶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多给孩子温暖,如定期一家人旅游,常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她的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3.参与班级管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在班级中,我提倡“班干部轮换制”,要求学生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各自发挥各自的管理职能,要求她们在做事情时,要经常想什么事是她们应该做的,怎么做好,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和其他班干商量解决,都解决不了的才请教老师。小叶从那以后,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的兴趣,经过不断地努力、巩固,她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成绩一跃进入前十名,从此,她也更加开朗了,渐渐学会了与人交谈,人变得自信了很多。

四、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性情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不断的提高,第二学期考过了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级,第三学期拿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她课间时间能主动与同学交往,聊天,一起踢踢毽子,打打乒乓球,课堂上回答各科老师的问题也很大声,能主动发言,夜自修也很自觉的学习。在家能主动地帮忙做家务,喜欢将学校的趣闻讲给父母听。

五、辅导反思

从小叶同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小叶的成功让我们了解到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还有班集体的力量。学生的自卑往往是因为缺乏自信。教师应该对学生循循善诱,更多关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让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让学生感受大家给她的关爱。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金明:《青少年的心理与咨询》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08-01

[2]肖本思;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J];江西教育;1988年10期

[3]唐红波等:《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8

[4]赵连山: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0

[5]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