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4-08 18:2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学生缺失学习动机,一定比例的学生应改善学习行为,接受四方面的学习挑战时,不易克服上课习惯障碍,不易丰富做答材料分析题的经验和熟悉案例教学课堂环境,不易提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水平,对策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规范课程作业要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对策
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指高师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相比于商业、医学和法律等领域的案例教学实践,心理学案例教学实践明显落后。本研究立足于岗位实践,尝试探索心理学案例教学规律。采用的主要教学操作,一是将案例作为例题或习题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形态,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决案例故事情境中的疑难问题。二是抓住时机呈现不同类型的案例。小型案例有简单的故事情境和比较明确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少的讨论,适合于缺少感性基础的学习。大型案例有复杂的情境和困难的问题,通常要求较多的讨论,适合于阶段性复习。三是呈现的案例选编于已经出版的案例书籍、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中的案例分析题、网络视频等。四是为了便于课上讨论,开课之初,就请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并要求在后面的心理学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表现,结课时,每个学生都会有小组活动分数,这个小组活动分数会加权进入个人心理学总评分数。为了解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改进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针对上课的150名学生(从所教的两个平行教学班的192名学生中随机选出),在期末即将结课时,利用某一次课的课前和课间时间,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去除6份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4份。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挑战。现将相关现状表述如下。
一、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现状
(一)学习动机现状。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可表现为愿望或希望,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长远动机和暂时动机。在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中,希望上课时使用案例是暂时动机,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是长远动机,为了便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既是暂时动机又是长远动机。相关调查结果是,93.7%的学生希望上心理学课时使用案例,其中36.8%的学生非常希望使用案例;74.3%的学生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88.2%的学生认为除了考试,心理学知识有生活和学习价值,其中,13.9%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非常有价值。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时,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少数学生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学习动机缺失,甚至起阻碍作用,表现为自主性不强,无法专心于大学学习,忽视专业学习等。
(二)学习行为现状。学习行为指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曾经有过的真实行为表现,是学生接受教师要求,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实现发展的过程。学习行为主要有课堂(上)行为与课外(下)行为。首先,课堂行为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案例故事,要求同学当堂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对故事中的问题情节进行点评,60.4%的学生认真思考,尝试写出详细点评,13.9%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简单,想出答案后做其他无关的事情,16.7%的学生认为点评要求太难,一直想不出具体的答案,8.3%的学生心不在焉,做与案例点评要求无关的事情。其次,课外行为方面。一是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对给出的案例进行思考,并准备在下一次课上回答相关问题,25%的学生花费超过2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29.1%的学生花费超过10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8.1%的学生花费超过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花费不足5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13.9的学生根本没准备。二是学生课外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查显示,在课下没有作业时,74.3%的学生偶尔有意结合实践应用心理学原理,7.6%的学生经常有意应用,18.1%的学生从未有意应用。78.5%的学生课下偶尔(10次以下)与学生谈论过包括案例在内的心理学知识,4.2%的学生课下经常(10次以上)谈论,17.4%的学生从未(0次)谈论。出现上述整体不均衡的学习行为,一方面是学生的原因,如学生由于习惯或传言,认为学习心理学这样的文科课程,不用写作业,考前背一下就可以过关;由于缺少社团组织,难以了解和接触家教服务活动、支教志愿活动和支教实习活动等应用心理学知识的活动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原因,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不具体、不明确;引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式不合理等。
(三)学习挑战现状。学习挑战是在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活动要求与学生现有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学习挑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传统授课教学带来的习惯障碍。学生习惯于上课听教师讲,不习惯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习惯障碍表现在调查中,46.6%的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或提出问题,5.6%的学生非常愿意当众回答或提问。59.1%的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解决案例故事中的问题时,愿意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4.2%的学生非常愿意在组内当众主动发表观点。二是缺乏做答材料分析类型题的经验。材料分析题是教师资格全国统考试题中的一种基本题型,一道材料分析题通常就是一个案例。在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曾经多次使用材料分析题案例。调查显示,在上心理学课前,18.8%的学生熟悉材料分析题型,0.7%的学生非常熟悉材料分析题型。三是对案例教学课堂环境感到陌生。在课堂环境方面,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教学有较大的差别。传统授课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单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学生。案例教学组织结构通常为双层,即教师直接面对每个小组长,小组长直接面对每个学生。在案例教学环境中,学生更自由,更容易明确责任。调查显示,上心理学课之前,27.1%的学生上过案例教学课,0.7%的学生上过并且很熟悉案例教学课。四是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水平偏低。课上用心理学原理对案例故事进行点评时,54.2%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难以建立心理学原理与案例矛盾情节的联系,24.3%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理解不透心理学原理,11.8%的学生的最大挑战是找不出案例故事的矛盾情节。
二、心理学案例教学活动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规章制度等,集中体现在班级竞赛、社团活动、学风和校风上,会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宣传突出榜样示范作用,将学校里的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报道出来,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在当前网络日渐发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进行宣传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已经在校园网上视频报道自己的学生,有的视频来自校外权威媒体报道,有的视频则是学校自采自编的,这是很好的做法。优秀学生成长的案例故事,有力地说明在本校校园内学生是可以成材的,没有必要再重新高考,并选择其他学校;也会向学生展示校园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要求学生自己决策、计划,直至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创新,利用好教师和学校这样的重要条件或资源;同时,会告诉学生专业学习是立身之本,其他活动起辅助或延伸作用,做出的成就都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与自己专业相关联,是恰当切入专业学习的结果。以上述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一方面要注意持续视频报道,定期更新,另一方面要注意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报道,便于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有选择地模仿。
(二)规范课程作业要求,控制学习行为。课程作业是为完成既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学生的功课。课程作业的形式多样,包括写课程论文、画知识结构图、做实验并提供相应的报告、解答课程习题、生产出产品等。解答案例题是心理学案例教学中的一种典型课程作业。规范课程作业要求主要指在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和讲评作业等各环节上,教师要做到位,提出详细具体的要求,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出适合的支持,使学生坚持自主并成功地完成作业。在上心理学案例教学课时,要注意从三个层面规范解答案例题的要求。首先,布置作业时,教师一要并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解释案例题的答案形式、作答时间、解答技巧、知识范围等;二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作业要求,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允许学生讨论案例题;三要引入反馈机制,要求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几名同学,向全体同学口头表述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四要提醒每一位同学通过仔细阅读与深入思考求得案例题答案,对于全班同学讨论案例都至关重要,都是在为班集体做贡献。其次,检查作业时,教师要突破时间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弄清楚全体同学解答案例题的情况,并向全班做出告知。一要在普遍检查全班同学课上表情及行为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准备发言的学生的详细点评,并给出反馈建议。二要在直接抽查少数学生详细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小组长收集和整理每位学生的详细点评观点,间接检查其余多数学生。三要科学利用网络工具,通过QQ群、电子信箱等准时接收课外作业的答案等。最后,讲评作业时,教师一要在各组同学充分交流讨论后,总结归纳出更加全面且合理的观点,领导全体同学共同建构出案例题答案;二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建设性的观点,而不对与答案无关的观点做消极评价,确保课上气氛活跃,课后继续探索;三要表扬课上踊跃发言的人和小组,并做好课堂记录,将其公布于全班面前,为成绩评定提供事实依据;四要发挥组织的作用,要求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落座,让小组学生坐在负责的小组长周围。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迎接学习挑战。课程指一门学科,一门课。课程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与学,即在一门课上的师生合作活动。每个专业有独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特定数量的课程,学生从一个专业毕业,要参加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针对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尝试和完善新的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引导全面深入地开展案例教学,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要在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开展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案例教学。推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四点:第一,专业带头人和相关领导协商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中适合于案例教学的课程。第二,考虑课程特点,安排课程案例教学。通常情况下,在商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学科领域开展案例教学的经验比较丰富。培养方案中,这样领域里的课程应优先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三,根据教师素质,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熟练驾驭课堂,有深厚的功底。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的课程才能得到案例教学安排。第四,尽量多安排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配合授课教学,二者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因学生而异。“对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的本科生还是应以‘授课为主,辅以案例’的原则进行教学为好,对本科生采用案例教学的课时应保持在10%至15%,最多不超过20%”[1]。同一段时间内,开展案例教学的课程越多,越容易使学生接触到案例教学环境,有利于养成发表观点的行为习惯。二要在当前大班上课条件下,用好小组学习形式,以促进开展心理学案例教学。在实践中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要明确小组学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小组学习要求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组内合作促使个人明确责任,恪尽职守,得到锻炼;通过汇集智慧,大大提高小组成功的概率,使小组在全班面前出彩,增强个人成就感。组间竞争则可能带来小组失败,使小组成员承受压力,甚至是痛苦(当然,小组失败造成的间接打击,远远弱于个人失败带来的直接打击。)。第二,要科学建立学习小组。一方面,在班级人数确定的条件下,平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要求,设置全班的组织结构,即小组划分。比如,对于一个六十人的教学班级,管理层次是二,管理幅度可以定为七八,即教师面对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面对七八个学生(管理幅度越小,管理效率通常越高)。另一方面,如果小组表现连续多次欠佳,则应该重新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调整小组划分,以保证小组有较大的成功概率。三要衔接案例教学与实习教学,开设心理学课程实习,提高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心理学课程实习要按如下几步要求学生:第一,在熟悉案例教学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近期的亲身经历,写出曾经引发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痛苦、快乐等情绪的案例故事,并明确提出案例问题。第二,进行交流讨论,将自己的案例呈现给小组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组学生的案例整编成一个案例。第三,根据案例故事写出心理情景剧剧本,在教师检查指导后,改进和完善剧本。第四,坚持排练剧本,能在全班学生面前演出,通过小组学生的合作,将学习、健康、发展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问题及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上述实践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
作者:刘伟洋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普通心理学;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设计两难情境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1]。由于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在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普通心理学既要概括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最一般的规律,又要为各心理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在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高校将该课程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大学第一年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生活中与心理规律密切相关的事件引入课堂中,通过讨论和分析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心理学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又有利于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优势。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所有心理学分支中最基础的学科。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以单纯地讲授方式给学生灌输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心理的加工过程是怎样形成的等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适当地在课堂中加入生动活泼的事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可以从中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出现“填鸭式”、“枯坐式”教学的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学生听多少,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只能在期末的试卷上凭借分数来判断,而且学到的往往都是通过死记硬背而得来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与所学知识相近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首先要对案例进行内部消化,然后会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他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结合他们理解的心理学原理,找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答案。正是因为案例教学法的这一特点,所以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要引入课堂,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探求事件背后原因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相关的技能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根据教学目的,准备恰当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首要的环节就是如何针对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案例。在案例选择时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既要有典型性,又要贴近生活。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案例选择的标准。例如,在讲解阈下知觉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条经典的广告案例,让学生分析广告的设计者是运用那种心理学现象让消费者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商品信息呈现给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哪些心理学原理才能避免广告信息的入侵。
2、认真组织讨论,调动学习积极性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可以采用走下讲台的方法,走进学生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并适时地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注意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另外,根据所选的案例内容及班级的人数,讨论的方式可以选择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3、及时总结,加深知识理解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案例总结。案例总结要及时,最好是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要留出归纳总结的时间。教师在总结案例的时候要重点强调案例中涉及到的心理学原理,例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总结中要明确指出,商业广告中是利用了阈下知觉的基本规律使消费者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反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此外,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要做重点讲解。为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质量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去。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4]。
三、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反思
1、案例的选择要恰当
为了使案例教学例教学的顺利展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案例时除了需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外,还要考虑到案例要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所选的案例要比一般上课所举的例子,内涵更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更为复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实践性。最好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或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思维独特性”的时候,给学生看一个法国的洗衣机广告,广告中的模特不是年轻貌美的女模特,而是大胆地选用了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打出的标语是“八十岁老人都能用的洗衣机”,结果广告播出不久洗衣机的销量猛增。这样的案例,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简单地通过一则案例对学生传授知识,对所学理论进行解释。也就是说,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在教师的“教”,而在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双向互动中的“学”。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打破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和学的动态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其突出的特点就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参与,它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形式[5]。普通心理学中的心理规律有时是抽象难懂的,在讨论时,不仅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讨论环节中,教师作为讨论的主导者也要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讨论的案例中。根据讨论的内容和进程,适时地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在讨论中加深对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思考,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随时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赵红.《旅游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3):53-55.
[2]陈志华.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方式的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4,11:180-181.
[3]董继华,董礼娟,项静辉.案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1,5:165.
[4]张建育.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87-88.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旅游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
通过案例教学实践,发现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如何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克服那些一知半解、以偏代全的实践经验,是我们旅游教育工作者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旅游教育要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职业行为能力”,这就要求要有一定的实践训练环境,同时,教师也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现阶段我国强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但我们也发现,要求一个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作为中等教育,教师既要进行大量的教学活动,又要积极参与科研和进修学习以适应学历和职称必须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其参与实践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是非常有限的,而那些一知半解、以偏代全的实践经验更是教学的隐患。“双师型”实质上成了“双证型”,“职业资格证+学历证”成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志,这对中等旅游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积极方法。
旅游心理学作为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案例的运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在2005~2006学年对2004旅游管理学生进行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以案例中的当事人(经理、主管、专业管理人员等)身份参加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学生结合课程的内容和要求,阅读案例,并根据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去进行准备;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案例通常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答案要在讨论过程中形成。教师不系统讲解课程内容,只是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和进行讨论,并在最后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做出必要的小结。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以真实企业的管理情况为背景,学生又以当事人的身份出现,因而情景逼真,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争辩,生动活泼,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把书本的理论和方法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有效地锻炼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要做好案例教学,需高度重视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程序、步骤和经验总结。
一、案例教学的程序、步骤
(一)教学案例的搜集、整理与设计。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搜集、整理案例,并对案例进行设计。旅游心理学方面的案例素材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方面的案例素材可通过报纸、杂志、网上查询等来搜集;实践方面的案例素材可从实习学生及旅游服务行业员工的亲身经历中来搜集。
搜集到案例后,要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整理使之能成为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案例。将收集到的材料按门类和次序排列起来,结合教材内容,把案例分成酒店服务心理、导游服务心理和旅游者投诉心理等几个方面。从案例的类型角度再把它们分成问题式、陈述式、决策式、条例式等几种。再根据教学要求对材料进行加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案例收集和整理完毕以后,在上课前要对案例进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使案例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在设计案例时要充分考虑案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充分考虑到案例所涉及的学习环境是否具有现实性;案例所涉及的学习环境是否有以点带面的指导意义;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有所提高;所设计的案例是否具有可理解性;所设计的案例是否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实施案例教学法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和课堂讨论方式两种。通过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更能体现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我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旅游心理学的教学时主要从推出案例、提出问题、分析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五个方面实施。
1、推出案例。案例要结合每次教学的理论知识点,分步骤地向学生推出。先介绍案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至于事件的发展、结果,可以先不讲,给学生留下悬念。在教学中我往往是边推出、边提问、边讨论;再推出、再提问、再讨论,循序渐进。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2、提出问题。首先,提出问题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旅游心理学案例教学中大致可提两类问题:一类是假设性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进入角色,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类是评析性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提出问题的时机要恰到好处。假设性问题在案例推出的中间提出,比在案例全部推出后提出效果更好。因为案例中已有了解决的办法,学生就会受案例中当事人解决办法的影响,容易形成定式,难以开阔思路,难以提出有自己特色的解决方案。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就难以得到锻炼。而评析性问题一般在案例全部推出后提出,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析案例的全过程,可以对当事人有个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一般都提假设性问题,让学生能融入到服务角色中。再次,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当,要有启发思考价值,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服务于教学任务。提的问题过浅,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问题过深、难度过大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
3、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后就要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职校的学生往往表达能力差且害怕表达。因此首先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组织讨论时结合授课时的理论知识点,先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既活泼了课堂气氛又做到了集思广益。学生讨论时,不仅要观察学生的讨论,而且要参与到某个小组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注意指导,必要时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原则,鼓励学生寻找多种解决方案,从而做到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还可以开展竞赛的方式进行,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学生发言。学生发言是评价案例教学成败的标志。在这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让学生乐于表达、能表达观点是衡量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根据教学内容我采取多种形式,有时是单个发言,有时是小组代表发言。通常选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先后发言,采用比较法,使学生通过对比正确理解案例中包含的问题。在学生发言这一环节中,教师承担着主持人的角色。
5、教师总结。教师既要总结学生发言的内容,又要肯定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评析性问题总结时要注意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假设性问题很多没有唯一答案,只要是符合顾客心理、符合服务原则的都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选择最佳方案。对于还没有完全向学生推出的案例,就把案例中事件的经过、结果展示给学生。在总结时,把案例与本次授课的理论知识最终结合起来,通过层层深入的总结,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本知识,更进一步认识到服务人员需要很高的素质,从而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系统而透彻地掌握知识等诸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使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
4、案例教学能有效地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5、案例教学能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通过案例教学发现学生潜质
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学生看作静止的不发展的外在于知识获得的被动的接受者。事实上,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是以人为本教学的核心,而以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取向的教学。如果要取得成效,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学生的优秀潜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学生的优秀潜质得到发现而不是埋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目标。可是,发现学生的优秀潜质是何其难?通过案例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有助于发现学生潜质:1、见微知著――引导学生准确认识自己的特点;2、声东击西――帮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树立整体的学习信心;3、落井下石――刺激“性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
总之,以上是笔者在旅游心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体会与感想。从总体上来讲,案例教学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游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当然,案例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神丹”。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还必须要与其他教育理念有机结合,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动性仍然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旅游心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还处在尝试的初级阶段,如何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尚需进一步的努力与探索。
(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三职业高中)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吴正平.《旅游业心理学教程》,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
篇4
一、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特点和优势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金融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已成为长青学院金融学教学、教研改革的方向。因此,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1.创造教学空间,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讲教材”。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教师结合教学经验,设计灵活多样的多种课堂活动,创造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与此同时,也加大了教学难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以教材为基础,积极思考、多方探索,将课堂教学技巧融入教学实践中,把枯燥的书面知识转化成生动、真实的事例,增加教学趣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体现“学用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重教轻学、重灌轻趣”,使教学停留在“教概念”的表层。在案例教学课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边讲边练,把知识的传输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概念,在真实具体的事例中掌握金融知识的用法,即时训练,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使用金融知识的能力,从而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关于知识保持和记忆持久的实验,结果发现: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如果在金融学教学中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远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主体作用。
二、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
由于对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案例教学存在的一些认识偏差,严重制约创新型和实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2.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
与其他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少,有的甚至为零,不能满足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除一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90%,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学时的理论讲授,2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
3.案例库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
许多独立学院尽管重视金融学案例教学,但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滞后,案例编写经费不足、案例来源匮乏,大多数案例编写采用“拿来主义”;缺乏对企业运行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编写侧重企业描写,案例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企业调查、数字分析和方法应用,偏离了企业融资理财的视觉,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分析;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有些案例仅涉及传统产业,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型产业的研究,多数案例研究落后于国际经济管理的潮流,不能适应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三、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创新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精选案例
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包括事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数据,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选择和编排案例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坚持案例的准确性。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中心,对所掌握案例进行反复比较,精心筛选。选用准确、典型案例,以增强讲课的说服力,达到教学目的。选取的案例要最能反映金融理论本质、最能表现教材所述观点、理论。(2)加强案例的针对性。一是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举例使问题由繁到简,由抽象到具体;二是要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金融学知识点结构,提高专业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3)注意案例的趣味性。教师应从以下角度挖掘案例的趣味性:内容上尽量找有趣的新颖的案例,形式上,采取多种形式并用,如讲述式,讨论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灵活的启发性。教学案例必须设计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其中有的问题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而通常是显而不露,有待学生去挖掘。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5)搞好案例的实效性。案例的实效性,指它的实际教学效果。第一,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通过经常性的调查工作,实事求是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需求,为选择合理案例创造条件。第二,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多用科学的、准确的、具有典型性的正面案例,去论证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2.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要克服其不足,第一,教师应先对课程整体的案例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案例选择是否与理论相匹配,课时安排是否合理等。第二,教师应该写出针对理论教学的每个案例的教案,并帮助分析其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于新开案例课程的教师,还应该提供试讲的机会,请有经验的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课后评估工作是教师发现不足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问卷或座谈等方式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的是“传”“授”“解”,单向信息传递;而学生是“接”“受”“听”,是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效果显然不能适应培养现代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
篇5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覆盖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方法要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该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案例教学载体有机结合,逐步增加实践性案例教学环节,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以“课堂为中心”转向“课内课外并重”,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迁移,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化;Blackboard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68-03
一、前言
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各高校应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其内容必须包含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1]在传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不仅教师讲述案例费时费力,学生接受程度也相当有限,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在当前数字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借助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改革,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良性迁移。
二、信息化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信息化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有其广泛和深刻的理论依据:
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建构主义是信息化案例教学的核心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建构的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2]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全过程中,教师遵循“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环节注重“知识情境”、“协作学习”和“辨析讨论”,知识传授是学生与外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及社会生活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一定的信息化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是整个课程中知识与信息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任课教师是学习过程中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和灌输者。
从知识获取的角度,认知主义是信息化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Treicher的著名实验显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视听兼收即既看到又听到内容的50%,而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3]信息化案例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或教学情境的创设,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大脑主体的知识获取。另外,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实现学生的“发现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直觉思维对发现学习活动极为重要,即映象或图像性质的材料更有助于发现学习。[4]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提供的案例把心理健康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大学生的形式,学生自己挖掘或编制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边做边学的机会,信息化的手段或技术则使这些案例更具直观性,帮助大学生认知的成长。
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TM)是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三大功能模块:(1)教学。涉及课程制作、编辑、和管理,同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2)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该模块的异步交流和同步交流,确保学习和项目分工高效顺利地进行;(3)评价。该模块是教与学成果检验最全面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创建测验试题和作业工具,进行评分统计,生成成绩报告,学生则可以通过平台直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5]这些功能模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设了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分享自主、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1.教学设计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笔者以Blackboard平台功能模块为基础,对课程进行了以下构建(如图1)。
(1)课程通知:该课程开课信息、作业、课外活动、讨论、测试等课程动向。
(2)课程概况:介绍该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条件和方法等。
(3)教学师资:介绍该课程教师的相关信息,如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师资结构等。
(4)课堂教学:包括教学文档、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材等。
(5)案例教学:设置了不同途径或来源的教学案例,主要包括引自书籍的案例、个体心理咨询实例、朋辈心理咨询案例、学生自拍的案例、引自电影的案例、引自媒体的案例,还链接了讨论版块中的“案例分享讨论”区。
(6)扩展学习:为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该模块设置了心灵书单、心理漫画、从心解闻等专栏,为学生提供书籍、论文、课题、漫画、网站等资源。
(7)课程作业:提供该课程作业要求、复习思考题及历年精品作业展示。
(8)课程考核:包括考试大纲、历年考题、考核体系、参考资料等。
(9)班级分享:发挥毕博平台“小组页面”的功能,提供各自然班级交流的平台。
(10)互动交流:为所有该课程的师生提供交流平台,设置了案例分享、测评专区、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社会热点等讨论区。
(11)朋辈心理咨询:包括校内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信息及咨询个案。
(12)学生心理协会:包括心理协会介绍、各类活动情况、心理读物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如图2。
(1)课堂讲授
第一周开课前,任课教师完成学生名单注册,通过“课程通知”信息,要求学生了解“课程概况”和“教学师资”的内容。正式授课中,按照“课堂教学”模块中的“教学课件”和“教学文档”进行讲授。
(2)案例分析
课堂授课中讲授理论知识,更注重案例分析。围绕Blackboard平台中“案例教学”模块的“引自书籍的案例”、“个体心理咨询实例”和“朋辈心理咨询案例”,教师详细阐述心理健康知识。
(3)小组实践
课后布置小组作业,仍然是案例教学的信息化延伸。要求学生围绕本章节内容搜索或制作心理健康案例,并将作品分别上传至“案例教学”模块的“引自媒体的案例”、“引自电影的案例”和“学生自拍的案例”。
(4)案例展示
课程中所有授课案例、小组实践案例在毕博平台中展示,师生互动交流,并结合案例完成每一章的课程作业。
(5)课外扩展
学生根据自我需求,通过“扩展学习”、“朋辈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协会”模块中丰富多样的资源进行知识扩展,巩固课程内容。
(6)考核反馈
学生完成学习后,可以通过“课程考核”进行自我评估,并通过“互动交流”,提出课程建议和意见,优化课程建设效果。
2.实践效果
该课程自应用Blackboard平台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对教学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传统案例教学普遍采用集中讨论的方式,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并从不同角度对案例展开分析。而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在网络上进行案例教学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将讨论内容保留在网络上,供学生反复观摩,对案例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深入探究。
(2)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信息化网络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规模。传统的案例教学,最大规模通常在40-50个学生之间。然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大班制授课,很多班级甚至达到200-300人,传统的案例教学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借助信息化的案例教学,可以突破学生规模的限制,将课堂讲授教学中不能有效完成的案例教学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信息化案例教学遵循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在教学各环节的“导学、助学、促学”作用。特别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可以突破跨校区跨地域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充分交流。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有利于课程知识的积极迁移。
3.问题对策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中的优势得以体现,其共享性与开放性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赋予该课程教学以直观形象和灵活多样性。但是随着平台应用的深入,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首先是学生使用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方式,学生对于Blackboard平台的使用主要来自任课老师的要求,功能模块上也主要局限于上传下载的简易功能,缺乏对平台主动积极的利用。针对这一状况,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Blackboard平台的教学培训,每个班级培养1-2名学生助教,全面掌握平台的各项功能模块。其次是教师操作方面。作为Blackboard平台教学资源管理的主体,任课教师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网络教学效果。而当前高校任课教师由于教学科研等任务繁重,往往不愿意花时间自己摸索平台的操作技巧。所以学校可以适时组织教师培训,帮助任课教师掌握平台操作;同时,平台的后台管理部门可以为每个学院或几个学院配备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平台管理员,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任课教师可以直接联系管理员,协助该课程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最后是网络及设备运行方面。校园网络及设备的不稳定,是影响Blackboard平台运行效果的基础因素,也是学生对平台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本课程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过程中,因校园网速慢,导致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对案例的学习迟缓。学校要积极投入资金,保证网络设备充足有序,满足学生使用Blackboard平台的时间和空间需求。
四、结束语
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该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案例教学载体有机结合,并增加了实践性案例教学环节,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以“课堂为中心”转向“课内课外并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但是由于网络平台使用的主客体因素带来的问题,需要学校给予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为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良性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2011.
[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徐继凯.多媒体网络环境有利于创新教学[J].教育导刊.2000(Z2).
篇6
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探究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向心力的来源。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难点的突破
“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对学生来说都将是难点。因此在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中,必须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让学生判断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向心力的来源。在变速圆周运动中,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怎样的加速度,从而进一步得到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二、对教材中两个地方的处理
1.由于课本中用来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圆锥摆运动在课堂中很难实现让学生测量,所以本设计中安排了先用向心力演示仪去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然后在让学生分析游乐园中转椅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后,通过让学生体验在实验室里粗略测量圆锥摆模型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以落实它的向心力来源,并向学生说明我们可以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2.为说明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受到的力并不是通过圆心时,课本上是通过实例链球运动和学生自己让小沙袋做变速圆周运动的体验来说明。这里本人认为直接这样让学生体验并得到上述结论难度不小,所以本设计中先让学生通过对游乐园中过山车做变速圆周运动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到──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链球运动和体验让小球做变速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从而降低了难度。
三、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
1.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3.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一部分问题。
4.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5.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模型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6.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7.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8.课堂小结。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身边的圆周运动,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小钢球(两人一个)。
2.动画及视频:地球绕太阳运动、圆锥摆(动画),双人花样滑冰,游乐园中的转椅和过山车、链球运动的视频及图片。
3.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的引出
师:我们先看几个做圆周运动的例子,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不会飞出去,而是老老实实地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
大家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周运动(事先给学生发了个带细绳的小球)
生:受到了拉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对以上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分析
师:这些力的指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指向圆心。
师:我们把这样的力叫做向心力。
板书向心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需的指向圆心的力,符号:Fn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
师:这节我们就来研究向心力。接下来我想把课堂交给在座的各位同学。关于向心力,你想知道什么,想研究什么,就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大家先考虑两分钟。同桌、前后排的同学也可以相互讨论下。
[学生活动]:
生1: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生2: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么关系?
生3: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生4: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生5: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生6: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生7:向心力的来源?
生8: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生9: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生10: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师将这些问题一一写道黑板上)
三、鼓励学生先共同解决一部分问题
师:有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大家思考下这些问题,看看你能不能帮别人解决这些问题。
以下是课堂实录:
生1(男):老师我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向心加速度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因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到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2(女):我不同意,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在直线运动中的,这里是曲线运动,情况不一样,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来。
生3(女):我认为他是对的。因为牛顿第二定律是说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也没说在曲线运动中不成立,所以是对的。
(师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并由上节课学习的在圆周运动中某点的向心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从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在曲线运动中仍成立。)
生4:根据牛二律
可以得到
四、用实验验证理论──用向心力演示仪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师:刚才我们已经得到了向心力的表达式。理论的正确与否我们必须要用实践去证明。
引导学生说出怎么去验证──利用控制变量法。
介绍向心力演示仪原理,请一位学生自己来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引导学生由多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到:
半径r、角速度ω一定,
与质量m成正比
质量m、角速度ω一定,
与半径r成正比;
质量m、半径r一定,
与角速度ω的平方成正比;
到此为止,以上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师将这些解决掉的问题一一画勾)
五、从游乐园里转椅出发落实:①分析圆锥摆中向心力的来源②用圆锥摆实验可以粗略去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1.圆周摆
(1)游乐园图片及视频材料
(2)学生动手让小球做圆锥摆运动
(3)建立物理模型(如图所示)
思考与讨论:
①如图所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
②能否在实验室里粗略计算此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
分析:
①这里的受力分析结合前面落实: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它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这些性质力的合力,也可以是这些性质力的一个分力。
②在“实验室里如何计算向心力的大小”这里,引导学生可以设计两种方法去测。
师:我们课本上就是利用圆锥摆中可以有两种方法测向心力来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完全可以自己去做一下。
六、由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模型和运动员的链球运动落实: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点
1、看过山车视频并对右图中的情况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各个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并进一步引导向心力的来源。
分析图1落实:
①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
②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做变速圆周运动。
师:哪个力提供向心力?
有向心力就向心加速度,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向心力可以改变什么?
引导得到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师:切线方向上的重力会对物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得到切向力改变了速度的大小。
2、总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是做变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只有向心加速度时。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时。
3、分析图2、图3,让学生获得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分析向心力和切线力的来源
4、让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体验变速圆周运动从而得到变速圆周运动物体受力情况。
再次问学生:向心力是否一定是合力?
生:不一定
(七)让学生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曲线小段圆弧圆周运动,即利用微元法将曲线分割为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段都可以看做一小段圆弧,然后进行研究。
八、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将学生的问题归类:说到底我们研究了向心力的大小,方向,作用效果,来源。
【板书设计】
向心力
1.定义:使物体做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力。
2.研究内容:
⑴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
⑵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与ω、ν之间什么关系?
⑶向心力的大小怎么测量计算?
⑷向心力有什么特点?
⑸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
⑹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⑺向心力的来源?
⑻向心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⑼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何不变?
⑽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3.匀速圆周运动:仅有向心加速度的运动。
变速圆周运动: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圆周运动运动。
4.问题归纳:
⑴向心力的方向
⑵向心力的大小
⑶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⑷向心力的来源
【问题研讨】
1.这是一节探究型学习课。本堂课中学生活动较多,所用时间相应就多了,所以整堂课没有宽裕的时间用来提供例题让学生利用向心力表达式简单计算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和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因为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想要知道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又主要是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合作学习而得出结论的,所以在结论的得出或是结论的表述可能会不严密,难免缺少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如何处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是探究性学习中的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3.探究型学习课给教师提出了很高了要求。在探究的第一个环节一定要千方百计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层次各有不同,因此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以及要运用不同的引导方法、激励方法和评价方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又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难预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同时教师必须要非常了解学生,教师平时多走进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兴趣点;尊重每一位学生,但不放纵学生等。对于教师本人,必须要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同时一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参考资料:
1.人教版物理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1页。
篇7
北京二十中 王云松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中学生最感到头疼的事情莫过于考试,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考试对他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经常听到有学生发生因试后心理异常而导致的诸如离家出走、精神失常、甚至轻生等悲剧。因此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做“衣食教师”,只在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学生的心理应当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以真诚的态度接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其次,教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和疏导技巧,以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
“老师,我难过死了。”话音未落,小丽已挂了两行泪珠,一问原来数学没考好。“数学老师说我很多题目多应该做对的,可我在演算过程中算错了,我看了试卷多觉得不是我做的。我真笨,这下叫我怎么去见父母呢?我对不起他们,我真没出息……其实我已比上学期用功多了,为了考出好成绩,平时课外活动我都在教室里看书,能用的时间我都利用起来,可现在……考试这段时间我一口饭也吃不下,晚上也睡不好,常常失眠……”
在我的印象中,小丽是一个乐观、善良、懂事、处处替人着想的女孩,学习刻苦,考试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平日里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谁看到她,心中的烦恼都会减少一半。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经过考试,就产生了这么多的念头,怎样帮助她尽快走出考试的阴影引起了我的思索。
首先要做的是探讨考试失败的原因。在我慢慢引导下,她把憋在心里已久的东西都掏了出来。最大的原因在于她把考试成绩、名次看得太重,压力太大,导致心理上畏惧考试,还怕失败。考试的前一周还萌发了不想考试的念头,听到考试就害怕,预感自己肯定会失败。越临近考试,越觉得自己不行。我们知道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不仅会扰乱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破坏人的生理机能,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她在考试这段时间食欲不振,晚上失眠。由此可见,考前心理状态不佳时他考试失败的原因。既然找到了病因,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对症下药”了。
一、 介绍心理学理论,坦然接受焦虑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焦虑水平与活动效果呈倒U字曲线关系。也就是说,焦虑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而适度的心理焦虑,对活动会起到激励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由此可见,在考试中出现适度的焦虑、紧张等不但是很正常、很自然的,而且也是有必要的、有利的。通过这种方法使小丽认识到焦虑并非一无是处,更不是洪水猛兽,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绝对不会对考试产生不良影响。
二、 正确看待考试,重过程轻结果。
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考试,付出一分努力,不要希望会有五分收获,不要对考试成绩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在考试前,认真制定并执行复习计划,平常要做到锻炼适当、睡眠充足、饮食正常、生活有规律,高效地度过每一天,而不去考虑考试的结果会如何。其实越想越容易带来心理压力,心情紧张了,甚至忧心忡忡的,必定会影响正在进行着的复习工作,降低复习效率。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考试的惨局会真的被自己料中。
三、 学会自我调节,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让小丽考试前的3-5天,用一句话来鼓励自己,如“我有信心考出水平!”“我有能力考出理想成绩!”每晚默念3遍。考试中如果出现手颤抖、冒冷汗、呼吸急促、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现象,可以做一些放松练习以帮助保持平静,缓解紧张情绪。
四、 帮助小丽找出非理性的想法,再加以分析、驳斥。
1. 从自己这次数学没考好推断出自己真笨,没出息。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表现过分概括化。 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一个认识完美的, 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都有可能失败之以事实。
2. “我必须成功”是她学习的支撑信念,一旦没有实现,便认为自己全完了,无法面对父母,这是一种典型的绝对化信念。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现代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并且对挫折甚至失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失败了才能重新爬起来奋斗。
3. “我没有出息,我对不起父母”,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就会导致食欲下降,失眠等生理变化。当小丽 感到无法接受现实,无法忍受下去时,她的想法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糟糕到了极点。其实应努力地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改变现实,杜绝“惨了”“糟了”这类消极的自我暗示。我建议她多鼓励自己,多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自信的微笑再次回到了她的脸上。她的问题解决完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学生考试后存在异常心理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个案例非常具有典型性,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这种现象的成因出了学生自身之外,与我们老师的导向和家庭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篇8
关键词:会计专业 案例 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在教育目标上一直定位在培养掌握会计知识,熟悉我国会计法律规范,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会计知识的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会计思维和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培养注重实用性,适应能力强的人才,是其教育目标中的重点。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提倡以课程为单位组织教学,发挥教师的导修导学作用;搞好课程教学设计,倡导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目标上强调人才实用性。在这种前提下,以案例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系统掌握会计知识为己所用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课程应用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础
(一)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
会计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理论及实务操作方法,最终能利用所掌握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试图利用具体的案件和实例,使学生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实现和掌握蕴涵于其中的会计理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会计理论的学习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而会计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应用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所遇到的会计问题。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一个简单而形象的例子说明某个会计问题,这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概括性;也可以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进行引导,较为详尽的内容描述具有综合性和逻辑严密性,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会计知识点。
(二)案例教学法的发展
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外高校会计教学中发展较快,有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证明这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由于涉及会计的案例随处可见,有很多的相关案例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所以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有效应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应着重培养实用性人才,而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应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结合,教导学生应用会计相关的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这也是会计专业课程辅导与学习的重要方向。在这种前提下,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用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符合会计专业课程特点。
二、构建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要点
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案例运用,而是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探索,尽量适应会计专业课程学习的特点和需求。
(一)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
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控制案例的内容量,把握适当的内容深度;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突出案例少而精的特点,讲究系统性和逻辑性;案例教学内容的呈现上,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二)在教学方法上要具备灵活性
会计专业课程部分内容可以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基于这一特点,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还可以以案例为中心采用提问、分组讨论、案例讲解、模拟角色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锻炼学生的能力和启发思维。
(三)在教学手段上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构建以案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不能局限于教学的举例或文字案例,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
(四)在教学组织上要呈现多样性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以应用的前提,在构建以案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中要考虑实现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转变,适应学生多元的学习动机,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三、以案例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以案例为中心的自学辅导法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提倡以课程为单位组织教学,发挥教师的导修导学作用,自学辅导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在系统地发挥教师的这种辅作用。以案例为中心的自学辅导法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案例来源很多,包括电视、报纸、杂志、辅导书、练习资料等多种渠道,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见闻都可成为教学案例的来源。以案例为中心的自学辅导法若要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案例,将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以案例为中心的自学辅导法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具体体现为:(1)面授课间隔期间教师可以准备比较适合的案例发放给学生做事前的辅导和学习。(2)必须认真组织学生自学教材和案例,一些文字案例的辅导资料主要以自学为主,在课堂上针对相关的知识点挑选部分开展案例教学。(3)通过平时的面授课、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掌握学生自学的情况,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视角,把握主题,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4)注重向学生提供收集案例的渠道,包括各种能够学习相关财务知识的电视节目、报刊、网站等,指导分析案例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自学,为案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各方面素质。
(二)以案例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媒体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必不可少,除了面授课以外,通过其他多种媒体与学生交流和教导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这是由于在有限的面授时间里,案例教学难以独立的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具体包括:(1)通过多媒体平台提供学习资源,就相关的知识点共享相应的案例,指导学生平时利用视频课件进行学习,使网络媒体成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案例教学和知识讨论的沟通平台。(2)电子教案能够给教学提供更多演示案例的空间,在必要的时候加上有趣的动画能达到情景创设的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在教学中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例如利用某些典型财经节目的案例,对教学很有帮助。这种教学手段具有一定的深度及影响力,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可以恰当选用。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三)以案例为中心的分组分享教学法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会计课程教学面向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案例教学是相当困难的,即便勉强采用,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因而采用以案例为中心的分组分享教学法是应对该问题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该教学法具体包括:(1)在学生人数较多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按每小组6-7人把班级划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组长带领进行案例分组分享教学。(2)进行面授案例教学,可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由一个小组代表总结小组的意见和结论,各个小组再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问题和学习程度,也有助于活跃气氛。(3)安排部分网络讨论和答疑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案例研究等方面的探讨,学习小组针对案例进行整体学习与讨论。以案例为中心的分组分享教学法的案例教学与讨论可以克服某些学生胆怯的心理,有助于提高其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这种方法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自身优势,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小组间讨论,然后再总结结论。此外,小组案例学习能够缩小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分享各自所熟知的案例,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以案例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法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有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互动,但是这里所说的互动式教学是系统性的。相对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教学法而言,以案例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法,其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而是在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讨论、观摩等多种方式以达到思想、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与启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交流探讨,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典型案例法和情景创设法是现行可借鉴的比较成功的以案例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法。典型案例法指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将精选个案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肯定正误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比较有争议性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讨论空间比较大,学生能够对其深入分析,直接与教师进行相关的辩论或在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情景创设法指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的,通过创设相关的情节,设置启发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课堂知识容量大,共同参与性高,系统性较强,学生思维活跃,趣味性浓,要求学生配合程度较高。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解析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的会计理论内容。通过大量的情景创设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使知识容易吸收。
(五)以案例为中心的探究法
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以案例为中心的探究法是通过典型的案例进行探究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应用在三方面:(1)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进行探究性教学。收集归纳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进行探究学习,这种案例探讨能使学生有真实感,提升参与探究的兴趣。(2)由教师准备知名企业的案例,从案例入手,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作为参与的对象对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这些知名企业案例展开探究式的案例教学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分析能力。(3)通过现存的一些会计问题或漏洞对现行有关的会计法律规范进行自由讨论、质疑和探讨。以案例为中心的探究法通过提供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机会,使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会计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X
参考文献:
1.陈小平.浅议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9
【摘要】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关系到审计案例教学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因素。本文就审计案例教学中有关案例选编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审计案例教学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以审计主体的身份参与案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案例涉及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审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审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审计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是审计案例教学是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审计案例在审计案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词来源于英语“case”,其意为具体事例,它来源于现实中的第一手材料,很真实,有环境、有情节。而审计案例是指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案例选编人员根据案情及教学方面的需要,对其进行筛选、改编和包装,使之典型化,并能体现出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等的具体审计实例。
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恰当的审计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解读案例过程中发现审计实践中存在的或者容易产生的问题,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审计实践工作的认识以及对审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精彩的、有趣的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审计准则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讲审计准则的内容,就显得艰涩难懂,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时适时地加入恰当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背景和情节的发展中学习审计准则的内容,相对来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比较愿意接受。
但在审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从现有的审计案例书籍和教材中选择恰当的审计案例存在许多困难。
二、在教学中审计案例选编的难点
(一)难以找到满足教学具体要求的案例
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和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的审计案例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已出版的审计案例书籍中所选用的审计案例大多来自于国外的审计案例,和我国的教学内容很难紧密相关,所以即使选择这些案例,也很难把审计案例反映的审计实务和我国相应的审计理论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难以找到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案例
我国审计案例教学的对象,大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可以说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择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但我国目前出版的审计案例的书籍和一些教材中选用的案例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往往给出的是一些经典的综合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不用说参与分析讨论了。
(三)审计案例缺乏系统性、引导性
审计案例应以审计实践为基础,但应更典型,更生动灵活,并且所选取的审计案例能体现内在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目前我国在介绍审计案例时,倾向于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进行叙述,这样的审计案例其实就是审计实务的翻版。审计案例虽然典型,但是缺乏系统性、引导性,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四)我国选取的审计案例过分关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与职业道德
在我国出版的一些审计案例教材中,选取的国内典型的大案、要案,如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ST黎明等案例,大都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或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选择这些案例过多,无疑会给学生造成审计案例主要与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职业道德有关,与我国的法律、监管体制不健全有关,从而忽视审计知识的运用和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只看到了审计案例的表面,而忽视审计案例的实质。
三、在教学中关于审计案例选编的思考
针对上述在审计案例教学中选择审计案例面临的困难,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审计案例教学中,选编审计案例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因为教学对象是没有从业经验的学生,所以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然后到综合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审计案例模拟审计实践,逐步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执业技能,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案例的系统性和适用性
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应注重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同时应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
1.课前,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在讲授审计理论之前,先举几个短小、趣味性强、有代表性的案例,起到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案例可以不是特别有名、或特别典型,但要能和将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并且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课中,实用性强的案例,并且要突出与已经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结合。这部分案例的选取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这时运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综合性的,但应注重知识的运用,注重某一些具体问题,注重案例与所学理论的相关性。这时运用的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且能引发他们的思考,真正起到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包括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方法的应用,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熟练运用。
3.课后,大型的、典型的案例,作为学生阅读的详细资料。笔者认为,这种案例可以不分国界,只要是促进会计职业界发展的、对会计界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引起会计界改革的,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资料。这就应该选择详细的案例,不但要交代清楚案例的来龙去脉,案情进展,存在的问题,还应该给出最后的解决方法以及对会计执业界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种案例要求影响越大越好,越详细越好。教师也可以将课前、课中所运用到的具体案例编写成一个综合案例,交代清楚所运用案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在每一章所讨论的案例最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综合案例的主要作用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就这些案例进行课后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整个会计界和审计工作有一个总括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识。
(三)提高学生对案例的感性认识
案例的选择应尽量与实际、当地的、最新发生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比如在讲解内部控制时,教师可首先调查本地区的知名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情况,编写与知名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情况说明,将知名企业内部控制资料制作成案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联系企业的负责人,给学生提供一个参观该知名企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其内部控制环境、观察其内部控制流程,增强学生对案例所诠释的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四)广泛运用网络资源,关注会计界的最新动态
因为不同时代的审计案例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经济、法律特征以及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和会计的最新变更。在网络资源发达的今天,教师应经常关注会计界的最新进展、变革以及最近发生的案例。鉴于在网络上看到的资料大都是零星、片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将所搜集到的资料归纳、整理、补充,增强案例的趣味性,并且将这些最新的案例补充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通过最新的审计案例,让学生能够随时接触反映时代特征的审计实践。
篇10
关键词 新课程课堂教学视频案例
数学课堂教学近年来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课程改革与国际比较研究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但是,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场,其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活动。
录像带分析与案例研究在基础教育的师资培训与校本研修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课堂的录像带分析虽然可以弥补现场课堂观摩的一些遗憾,如可以重复且多维度的进行编码分析,从而使较为繁琐的教学过程研究逐渐变得清晰,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也有利于整合定性和定量分析。但录像带往往仅为普通的课堂教学实录,不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因此,对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意义偏弱。此外,案例研究虽然是“联结理论与实践,揭示教师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如何运用高层次决策技能的有效途径”,能够促使教师不断丰富与发展教学方法、更加清晰了解熟悉课堂等。然而鉴于传统的以文本为基础的案例研究是通过艺术加工的形式来描绘数学课堂,较难收获与实际数学课堂情境的细微的差异,容易“错解”复杂的实际课堂生活, 从而导致该案例研究的可信性受到质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多媒体视频案例的设想,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教师教育和校本研修的有效工具。
一、数学课堂视频案例研究的特征
(一)能够呈现真实的数学课堂实际情境。
视频案例能够提供研究者、学习者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情境,有利于促进观察者的再次认知与加工,业已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学习工具,其提供的数学课堂情境可以从多维度、多角度丰富与发展数学课堂的生态表征,加之视频案例所独特的空间、动态(活动)的特点也使得教学情境更为真实和可信。视频案例还可以为研究者反复提供大量的课堂教学细节,呈现出属性课堂的生态多样性,可以更好地为研究者探究课堂的生态模糊性,且更容易被学习者的记忆系统所编码和保存,并与其原有知识体系建立关联,从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深化。同时,鉴于数学课堂视频案例所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真实课堂情境,也有利于研究者者在不同的领域发现不同的问题,体现数学课堂研究的多样性。
(二)能够促进学习者更好的学习与掌握内隐知识。
数学知识的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学习者要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必须认识深化内隐知识的学习,内隐知识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情境性和个体性。首先,内隐知识是嵌入在具体的实际情境中的,它之所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定意义上是指的就是学习者不能脱离它所处的“实际土壤”。因此,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将此类知识连同它所处的背景一起呈现出来。其次,内隐知识还与个人的经验直接相关,难以格式化而成为可以间接传播的东西。因此,这种知识地引发往往需要一个环境,如外部的情境、言语的刺激。学习者可以通过课堂视频的多次、反复回放,从而提供一个实际的课堂情境促使内隐知识的发生于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过程中的内隐因素包含有教师个人对属性知识体系等的理解与把握以及教师在课堂中的灵活掌控,这些经验性的知识在初期往往是外显的,也就是说,它们不仅具有可以表征的外部行为特点,也可以依靠相应的课堂情境来加以说明自己的临场发挥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学习者,就是教师本人也较难说明这种经验性的东西,此时它已经开始内化为内隐的知识部分,仅可以依靠个人的体会与感悟了。要重新“唤醒”它们,就需要一个“情境创设”的过程;其次,个体化的知识要想产生普遍的意义,只有经过一定的组织化运转后才能出现。因此,在视频案例的研究过程中,通过“专家访谈”、“同行点评”、“学生反馈”等不同形式,可以呈现出一个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引发更多人的不同教学感悟的交流,为个体经验的组织化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能够促使教师培训课程的统筹与规划。
教师培训课程一个较为复杂的专业问题,不仅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与知识,也涉及到具体的学科课堂教学的掌控欲管理。由于在具体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所有相关的知识往往是一起产生作用且发挥影响的,因此,将教师培训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业已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使用多媒体视频案例,可以有效的统筹与规划教师培训课程,一般在以下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事件、问题以及教师的困惑链接各种与案例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二是通过观摩、学习视频案例的各种教学活动,促使学习者主动链接相关学科案例的知识体系,使学习者变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者,从而促进个人知识的统整。
(四)能够提供数学课堂的多元外在表征。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掌握数学课堂的多元外在表征是学习者认识与了解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为了促使学习者能够在不同的、新的问题情境下可以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需要人们根据问题解决的情境对相关知识进行恰当的“裁剪”与“复制”。因此,可以通过使用视频案例的方式来构造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帮助学习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概念框架去反复观察同一个案例”,从而为知识的表征提供多重的分类图式,从而提高学习者在新的教学情境下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与专家交流学习建立平台。
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重新回顾课堂中有趣的事件的机会,并且有机会去反思教学的意义。教师的回顾和录像带为近距离观察和评价教师自己的教学,专家也可以由两种途径“即时介入”:其一是作为案例的主体对教学进行“示范”;其二是作为旁观者对案例进行点评。在这个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上,可以分享彼此在教学中积累的教学火花、典型教例、教学得失,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这些都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可缺少的资料;也可以分享各自开发的课堂资源。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分享专家的思想、观点、课程设计思路、局部处理技术等,就能获得一些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那可能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六)能够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富饶”的土壤。
超媒体视频案例与一般的文本案例和课堂录像带相比较而言,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上更具优越性。超媒体视频案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反思水平,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研究与专业成长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也可以成为教师在职学习与研讨的重要方式。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与研讨,加上同行专家的点评与示范,为教师的不断成长提供了一块“富饶”的土壤,不仅可以浓厚学校的教研氛围,也可以“润物细无声”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数学课堂视频案例研究对传统课堂教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数学课堂具有复杂性,同时它也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1)多元性。多种不同的任务和事件在课堂里发生:教师必须记录学生的表现,必须按时间安排上课,必须监督学生做作业,收交作业和批改作业等;(2)同时性。数学课堂里的许多因素同时产生作用,在课堂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看法并及时做出反应,而且要监控好课堂上没有及时做出反应的学生情况,看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的实际情况如何;(3)即时性。因为一堂课的教学进度较快,教师不仅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还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一些事情做出反应并给予反馈;(4)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一般而言,数学课堂上总有一些事情通常不会按教师希望的方式发生。而且,发生在一个学生身上的许多事情,也会被其它学生看到,往往会导致数学课堂氛围发生一些转变;(5)历时性。一个班的学生和教师相处几周或几个月后,就会形成共同规范和促进相互了解。教师一般情况下,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的情况下九作出一些决策,这样也必将导致课堂教学行为没有成效。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对数学教师的发展与成长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形成规律性的反思与思考,将常规性的现象问题化,并不断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造成教师缺乏对自己课堂行为的意识,除了课堂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外,还因为:在监督和研究他们自己行为方面,教师没有受到广泛的训练;教师也不知道要寻找什么行为,怎样准确地收集信息,以及用什么概念框架来分析自己观察的结果。因此,在课堂教学研究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方法论的问题。
以往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有三条途径:现场观摩、录像带分析与案例研究。这三条途径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首先,现场观摩是教研活动的一条传统途径,也是同事互助指导的一种基本形式,其优势和不足见下面的表1。
表1现场观察的优势与不足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一方面,课堂教学现场观摩仍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是一个复杂的情境,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课堂上的许多事件稍纵即逝,现场观摩往往难以把握教学的全貌,预测一些不寻常的教学特征,其编码结构也往往是盲目的。因此,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开始用录像带来分析课堂。
其次,录像带分析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见表2)。
表2录像带分析的优势与不足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录像带分析比现场观摩多了一些优势,比如可以对课堂教学事件进行多角度的编码,从而使较为复杂的教学过程更为清晰,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便于整合分析与研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录像带一般仅为单纯的数学课堂实录,少了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考虑与设计,不能全面呈现出教师的教学心路历程,因此,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效果不甚理想。
基于此,不少研究人员考虑用案例研究来弥补录像带分析的不足。众多研究也表明,“案例可以为训练教师的分析能力,激发自我反思提供例证与机会”;可以激发教师“探讨真实的、丰富而复杂的教学法问题,分享和探究教学经验”等。传统的教师教育呈现给学习者的通常是抽象的、一般化的研究成果,而案例方法提供的则是可信的、具体的教学片断。默塞斯(Merseth,1999) 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从四个方面促进学生的教学:发展分析与问题解决技能;获得大量的教学法技能;促进反思;体验积极向上的学习共同体。
由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文本案例研究(text-based case)是用艺术化的加工叙事形式去讲述课堂发生的情形,导致与实际课堂情境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容易曲解实际课堂生活的本来面目,从而导致其可信性往往会受到部分已经人员的质疑。而且,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偏简化的问题表征,也会导致后期实践中的误解出现(见表3)。
表3 (文本)案例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引进了超媒体视频案例作为课题研究的工具。超媒体是一种非线性系统,也就是说,它采用非线性、非依序性的方法取得资料。研究者和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在不同的内容段落之间找寻自己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库。因此,它是一种直入数据库的崭新方法。超媒体系统的主要优势包括:
具有在分支交叉的文件组合中高速运行的能力。容易追踪关联,这意味着所有的关联在向前追踪、向后追踪、跳跃追踪、中途插入等方面都一样容易。
便于对系统的整体把握。对大量的和复杂的文件,提供很容易再结构化的支持;整体和部分的观看可以有效的混合使用。
文件的个性化与信息模块化。视频或文本的片断可以用许多种方法串在一起,使得同一个文件可以符合多种功能。相同的视频和文本片断还可以从几个角度做关联,从而简化系统的内部结构。
是一种界面软件,其特征是:使用者可以在内容材料中任意埋设控制键(链接图标),可以让编辑者或使用者创造各种链接,也很容易创造新的关联。
视频案例正是采纳了超媒体系统上的一些优势,使用计算机及超媒体编辑系统整合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文章)、图片、投影片、幻灯片、音频、视频等,把大量的、多样性的数据采用可变的、非线性的、快速提取的方式链接,从而为案例教学/研究提供了复杂的、多元表现的环境。
与上述三条途径相比,超媒体视频案例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一些优势:
首先是情境真实,有利于学习的物理环境。便于教师更为方便地介入课堂教学案例当中,为参与者提供了直接观察课堂上所发生的事件的机会。这种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教师多维度的感知数学教学,容易扩展他们的认知事物的物理空间。与文本案例和线性视频案例进行比较,超媒体视频案例的研制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使案例的研究者好学习者能够方便地探讨自己所需要的教学片断的相关含义。而且,清晰可见的活动画面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促进大脑记忆, 扩展思维视野,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尤其是对新进教师而言,有利于他们不断观察优秀的教学视频,从而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式。
其次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条理清晰的建构主义学习氛围,从而促使学习者不断反思行动的意义与价值。数字视频技术能够帮助学习者不断暂停自己所需要的不同教学场景与画面,营造出不同的教学氛围,留出供自己进行教学反思的时间段,以便不断地学习精彩的教学片断。
再次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在实际行动中感悟教学理论的平台。相关研究发现:超媒体视频案例研究能够较好地将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植入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而并不一定要求参与者都置身于一个真实可见的课堂环境。因此,它有利于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论反思的深度。
三、数学课堂视频案例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之所以被称为是师资培训中的一条新途径,不仅是因为教学内容与传统途径不同,而且也因为其教学方式有较大的改变。朱迪.舒尔曼曾深有感触地说:“这种培训对新教师和有经验教师来说,作用也是有差异的。值得注意的是,当案例用得不当时,教学也会没有显著效果,问题的关键在教授案例的方法。”
那么,案例教学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呢?
根据国外的经验,基于文本案例的教学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其中:
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是指阅读案例、完成案例讨论前的作业单、以及整理与案例相关的原理性知识。
案例讨论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和重新构建每一案例中的问题,探究和分析案例中的多种观点,将案例中的事件和参与者的教学经历联系起来,并积累处理这些事件的策略,激发合作性反思和对个体实践的反省,增加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理解。
角色扮演可以说是案例讨论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帮助参与者加深对案例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延展案例的情境空间,也能够使讨论更加活泼与有趣。通过实施角色扮演,既有利于扮演者不断揣摩、分析、研究案例中人物的各种心理,去设想案例的后续发展方向与形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理解与感悟,将案例延伸到另一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体会不一样的教学情境。
反思拓展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思拓展,能够帮助参与者不断强化对教学基础性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也可以把案例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每个案例的结束阶段,培训者与被培训者都应该撰写相应的反思报告。
由于视频案例以超媒体的形式融合了多种教学资源,因此,基于视频案例的师资培训活动要比传统的案例教学复杂得多,见下面的图5。
图5 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教学模式,以视频案例为平台的师资培训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五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观察、案例讨论、行动反思和研究拓展。这五个环节都围绕实际的课堂教学而展开,并且需要调动视频案例的各种资源和参与培训教师的个体经验。
作者简介:盛志荣(1960― ),男,汉族,浙江衢州人,衢州学院数理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1]鲍建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校本教学研修的多功能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19.
[2]邱红松.初中几何课堂教学过程重构与视频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3]时琳琳.新教师入职教育中实践性知识获得的新途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刘睿智.教师教育视频案例学习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5]张哲等.课堂教学案例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68.
[6]马燕.视频案例在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32.
[7]杨.视频案例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