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案例范文

时间:2023-03-20 07:2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案例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 中职生

一、案例:学校表现情况

马某,男,16岁,2012年9月就读我校汽修专业。该生聪明贪玩、学习很不认真,经常逃课和一些社会青年交往,有早恋行为,常在校制造一些事端,多次教育,屡教不改。上课不听课,对批评过他的老师采取极端的抵触情绪,甚至放弃学此门课。为此,老师们对该生极为头痛。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

经调查我了解到,马某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极少陪伴孩子,马某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溺爱孙子。马某在家霸道任性,爱发脾气,无心学习,喜欢到处乱跑。与父母之间缺少温情的沟通,对父母的话常常漠然视之,情绪激动时会恶语顶撞,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

三、案例分析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即经验我断定,马某在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不良习惯、多动依赖、退缩行为、品德行为等。马某缺少与父母间的沟通交流,祖父母对其极少约束与指导,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有求必应,自制力差。马某虽物质上较优越,但内心极其孤独、空虚,形成了乱花钱,讲吃穿,攀比、早恋、厌学等不良行为,逐渐发展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和个案处理

辅导前,针对马某的不良行为,我认真分析其因。针对隔代抚养现象,决定从他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其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采取措施如下:

1.真诚接纳、以同理心沟通交流

“关系大于教育”。刚开始我就设法通过平等、真诚的交流与马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获得他的信任。利用“意向对话”技巧,同理心与他进行了一次理解性的谈话,以会谈法、积极倾听、共情等技术为主,知道他的内心世界。起初他不愿说,我以真诚、同理心的引导,先帮他宣泄情绪,接着通过及时肯定和积极聆听,从中体会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父母的报怨,以及对友谊、对理解、对学习进步的渴望。通过沟通他告诉我在与父母相处的极少时间里,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遭到的也是严厉的批评、教育。在父母的眼里他只有缺点、毛病,故而形成了与父母的对抗心理。

2.交往辅导,以积极疏导树立自信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与交流,对于马某的行为,我们不能粗暴地指责训斥,而要耐心引导: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关键是及时觉察总结,勇于承认改正错误,只有这样心灵才能成长。我通过交往辅导叫他描述自己平时的不良行为,表达对家长、同学指责的感受,及时疏导以此来消除他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他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

经验告诉我,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我与他真诚交流并肯定激励,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我还常常和他聊师哥师姐的成功案例;讲述汽修行业的榜样人物如何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一举成名的经历;讲述中外闻名的成功人士虽以往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用沟通滋养心灵,让真爱完善人格”使他懂得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3.家校结合,以理解肯定播种信念

一位亲子专家说过:“一个孩子的问题100%是父母的问题”。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模式,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马某平时与父母接触少,父母对其有着较强的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他在校表现不好或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对他责骂、惩罚,使他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对父母是一种仇视。而爷爷、奶奶对他的溺爱又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心理不平衡。我首先以同理心帮他宣泄情绪,后引导使他理解爷爷奶奶及父母对他爱的表达方式可能有问题,但对他的爱是真心的。从而明白父母的苦心,感受父母的爱。

另外,我通过有效沟通与孩子父母建立关系,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亲子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让父母接纳孩子,做到理解信赖、及时肯定、支持与鼓励孩子。与其祖父母沟通,通过实例让他们明白一味的溺爱会害了孩子。使家长明白只有自己先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先接纳孩子的行为,才能有效的协助到孩子,把爱有效的传递给孩子。

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生活中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教孩子孝亲尊师,如:做一些家务、第一碗饭应先给长辈等。对马某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爱与感恩,以持续激励促使改变

生命来自父母,成长来自关爱,一生的成就来自感恩。爱与感恩是一个人成长动力的最大源泉。记得第一次与他沟通离开时我引导他:“你想对我说声谢谢吗?”以致到后来他每次都会主动表达感谢,加上我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唤起他的感恩心。有次家访结束,我准备离开,奶奶要送我,他一个箭步跑过去扶起年迈的奶奶,下楼梯时他还要背奶奶,看得出他特别爱自己的奶奶,对奶奶和我的爱与尊重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爱心、亲情。我不失时机的给予了表扬,他有点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听奶奶说,他还主动的给奶奶洗过脚,当时奶奶都感动得流下了泪。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不难,关键在于能否及时而恰当地给予激发和促进,而激发与促进的关键又在于赏识。我和班主任老师作了专门的研究,并把我们的方案告诉了执教该班的所有老师:无论上下课都要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他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及时地予以激励性的赏识是非常有利于教育的。孩子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厌学与抵触心理有了极大的转变,开始爱帮助同学,开始与同学真诚交流,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五、咨询效果评估和案例反思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往往能影响他的品质、性格乃至一生。面对青春期的中职生我们不仅要教育他们学好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通过一段时间的沟通辅导,马某的变化叫大家欣喜。我坚信只要家长配合,大家持之以恒的正确引导,不断的学习改变,孩子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以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持续关注他们,才能重新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孩子学会自尊,让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极大的增强,才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从而产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实现自我成长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作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尤为值得关注与积极疏导,让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爱心地去积极引导他们。“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播种正确信念!协助更多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2.明宏:《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世界图书出版北京公司,2007.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篇2

我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担任初一英语的教学工作不是一年两年了。每次我都会为此年龄阶段孩子的天真可爱感到高兴,大家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好景不长,个别的孩子开始搞小动作,乘机说一些费话或常常问一些无关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苦恼起来!

记得有一次英语课,在带领学生们学习Lesson 95时,里面出现了一个重要词组: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造句。英语课代表首先站起来,声音洪亮得说,“ask Nick to do his homework.”我赶紧说,“ ”给予表扬。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抢着造句。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请他来我家吃饭,并把英文句子也同时说了出来,我刚要对其进行鼓励,突然有人插嘴道:“老师,请我们去猴家吃饭怎么说?”这时学生有的偷偷看着班上那个又瘦又好动的学生,有的看着我怔在了那里,我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来不及细想,就严肃的看着所有学生,略带气愤的说,“不许给同学起绰号,上课不许胡说八道。”在我面带严肃的上了几堂课后,我发现课堂气氛沉闷了许多,有的学生开始发呆或小声嘀咕。提醒或制止多次效果均不是很明显。针对这一现象,我认真的思索起来。。。。。

反思(一):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此阶段的孩子注意力比较分散,不能控制自己把精力集中在某一方面,自控性差,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的娇生惯养以及小学教学模式的限制,常常养成一些坏习惯,如好奇、贪玩,惰性、懒散和起绰号,它们总是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顽强的表现出来。教师往往采取经常提醒反复制止的方法,并端起老师的架子,

目的意在树立教师威信,让学生服从教师要求。在课堂上懂得如何去听讲,如何思考问题并知道何种行为、表现在课上是正确的。既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结果:效果不是很明显。学生回答问题时看到教师严肃的表情也有所顾忌,不敢踊跃发言。课堂沉闷起来,很多本应在课上显现的问题被隐藏起来,教师不能捕捉到正确信息,致使学生中出现发呆和嘀咕现象。

反思(二):

针对上述结果,我分析了以下几点原因:

1、 初一孩子的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缺乏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力,上课爱问无关

问题未必是存心捣乱课堂,不是有句话叫“童言无忌”吗?老师不恰当的批评,会让孩子对这门课产生厌倦。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 此年龄的孩子好奇心和表现欲都很强。当教师由和蔼亲切变得严肃时,

篇3

关键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指强健的身体,还包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康的心理。近年来我国有关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性。

现将本班学生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具体案例

我班学生李某,男,高一入校表现较好,学习成绩优秀,积极上进,爱好广泛,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深的同学喜爱。担任我班副班长,主管学习和纪律,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可是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时,他突然变得无精打采,整天趴在课桌上,无心学习,交流几次,不明原因,只说最近身体不舒服,与其家长交流,也说最近可能身体出了问题。我也没有太在意。没几天,李某一大早着急到我办公室说耳朵很疼,这几天突然听不到了。这是一个学音乐的孩子,耳朵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急忙送往医院,医生说是有感冒引起,并非大问题,休息一周后就应该没事。而且也没有李某说的那么严重。只有一点发炎,不至于听不着。休息两周后,李某来到班里,还是无精打采,很快进行了期末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我也只能鼓励他,尽快养好身体,下学期能有一个全新的面貌。然而、放假后的某一天,李某的妈妈打来电话,还带着哭腔。说是李某离家出走两天了,一点音信都没有。看看其他同学能否联系上。怎么会呢?马上快过年了,其他同学也都无法联系上。最后发动了全班同学寻找,终于在网上找到了。但李某什么也不说,只是说想透透气、答应过两天就回家。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不停地在网上与他交流,他始终不回答原因。三天后、一脸憔悴的李某说想和我谈谈。这时已经是年二十八了。他穿得很单薄、一脸沧桑,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我将他带到家里,沉默、而后流着眼泪告诉我说:“实在是受不了了”“烦透了”之类的话,听着他的话我头脑一片空白。这就是我们班的副班长吗?如此大的变化,我不知该如何面对。虽然从教十余年,也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但如此复杂的心理变化,我还是头次遇到。但他既然能来我这,我就一定要搞清原因。沉默之后,他抬起头说道:“老师,我实在很痛苦,自从得病后,我觉得在专业学习方面力不从心。我很热爱专业。但是,我看我是毁了。”我说明我的观点“医生说只要休息,应该恢复了。没有严重到如此程度。”“但是我就是不舒服,从小父母严格要求,我知道凡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今、我做不到更好,父母也经常埋怨我。见到他们就讨厌。我觉得就是耳朵不好,就是没有以前有感觉了,我该怎么办?”“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吗?”“我不想见同学,同学们也都用异样眼光看我,我不想上了。我要烦死了。”是呀,他是心理出了问题,我要慎重对待。

二、案例分析

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现在有一些学生到底是怎么了呢?为什么会表现出自责、逆反、忧郁、疑虑的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经常表现出不良的思想和心理。我认为导致李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使然。青春期心理危机。青春期心理危机是指发生于14-18岁左右的青少年中的一种心理障碍。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的突然会一反常态,变得孤僻古怪,脾气暴躁,不合群,常常顶撞父母和老师,甚至逃学拒读、离家出走,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畏难心理,逆反心理情绪波动,情感脆弱;自卑烦恼,多思多虑;难以自控;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使青少年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家长的一厢情愿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全。

(三)学校教育的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青少年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建议

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都属问题行为。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始终伴随“试误”活动而发展。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等影响,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者,我们怎样做到用情去感化,用心去引导,用脑去处理,根据问题行为的轻重大小对症下药,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方法、手段不一样,其结果就可能是天壤之别。

(一)提前预防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不希望出现问题行为。要做到少出或者不出问题行为,我们就得治本。要进行前瞻性的思考,要根据人地时空作出有预见性地分析,要制定计划,预期落实。我们不但要有问题行为的意识,更要有预防问题行为的行动,这样才能将问题行为扼杀在萌芽之前。嘱咐等都是可取的办法。

(二)保持冷静

冷静是处理问题行为的关键。学生问题行为出现以后,一般我们都要进行冷处理(如:等一下,我马上来处理;你们先想一想,等一会儿我就来处理),让时间向后延一延,使心态静一静,做到保持平常心,见怪不怪。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省自悟,又利于老师摸清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选准处理问题行为的最佳办法。同时还可以避免简单粗暴

(三)积极转移

当人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者遭受意外伤害憋了一肚子气后,往往会把心中的怒火转嫁给别人,而且会“转移攻击目标”。医学界将其定义为“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都是由“消极心理转移”产生的。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寻求“积极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可减少或者遏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训练。如倾注爱心、担负责任、磨炼毅力、锤炼意志等活动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以爱换德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对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学生的合理要求,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老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好了它,不仅对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作用很大,而且其综合效力也是巨大的。

(五)活动补偿

由于课程、设备和师资的限制,现在的学校大多都只重视理性活动,重视室内活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几乎只有教室,差不多整天都是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形式单调呆板,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不到释放,于是产生不满、焦虑、烦躁和反抗,进而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尤其是学困生根本找不到一点儿成功的乐趣。对此,我们要想办法,挤时间组织一些肢体活动、户外活动,并且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学生的心理欲望得到了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到了释放,当然,这方面的问题行为也就自然地减少了。

(六)引发宣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吃败仗的篮球队员为了表示不满,往往把篮球狠狠地向地上一扔。受老师批评后的学生痛哭一场后,倒显得很平静,而且有可能行为更规范。篮球队员为什么要这样做?受批评后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这就是发泄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引发的发泄形式多数表现为攻击。因此,当学生内心有积愤时,我们要引导其发泄;当学生情绪不满时,找机会让其倾述,学生的攻击行为就可得到控制,甚至得到利用。

(七)自我教育

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增强自我胜任感和责任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才是我们治理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更本的目的。让学生通过不断内化,明白自己进步强化自己的责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八)相互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组织精神、团队作用、个人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在我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全凭自己个人的能耐是很难做成大事的。当然,对一个班级,不管是从现实管理还是从教育的未来意识来说,都应该重视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尤其是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老师只凭自己一盯一,将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对学生除了要重视自律意识的培养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相互提醒、相互照顾的策略和方法,以通过互相帮助的途径,达到全班协调、整合,实现自主管理的目的。

篇4

摘要: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能够填补我国小学教育的空缺,丰富传统德育教育的内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之材。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案例入手,对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案例分析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发掘出小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渴望,为小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将从案例中学习和成长,分析小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一、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

王某是学校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常成绩较差,并且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在教学中,王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这类学生划分到“坏学生”的范畴中, 对其不闻不问,使得学生更不愿意来到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用阳光、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更多挑战。因此,教师与王某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并用很多鼓励性的语言,使王某渐渐打开心扉,与教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教师对王某心理中的担忧和焦虑进行了疏导,并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多关注王某的心理变化。慢慢的,王某在教师的关怀下渐渐抛开了阴影,拥有了更多的好朋友,与家长的关系也更好了,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与同学互帮互助,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成为班级中的数学课代表。

二、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对于教师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教师的态度和话语将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小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较好,是团队中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却非常不注重自己的口头用语,经常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他的课堂上曾经有一名女同学由于肚子疼旷课,这名女生的性格比较内向,面对男性教师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旷课的原因,在教师询问她的时候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最终这名教师由于生气不由得讲了很多脏话,使女学生心理上非常的害怕,以为教师在骂她,最终回家以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位教师本身没有太大的恶意,只是在态度上和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就使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首先,应提高文化素养,不仅让自己在学科专业上有较强的素养,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坚决不说脏话,注重自己的x表和卫生,在品行方面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应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在教学空闲时间多多学习额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形象,为学生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多让学生参观些革命烈士纪念馆,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例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风,南天涯,冉旭.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证研究[J]. 运动,2016,(18):58-59+135.

[2]闫闯,郑航.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3]毛云飞,李宇. “立体交叉”:联通和优化儿童德育与心育流程――楚州实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创新研究[J]. 学子(理论版),2015,(08):35.

篇5

本次案例研究选取的求助人为闫旭(化名),年龄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女,汉族,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做杂工,麻将成瘾,对孩子关心极少。

通过她母亲了解到,闫旭在初中阶段一直成绩较好并顺利升入高中。但是由于从初中开始闫旭就在封闭式管理学校就读,过早的严谨管理压抑了她的自由个性,升入相对管理宽松的县高中后从心理上感到自由了。由于初中学习基础很好,步入高一后就逐渐放松学习,不到一学期就开始了早恋,并渐渐地跟随男友偷偷外出上网、游玩等。老师也反映闫旭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久而久之,她的学习成绩远远落下。几个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一上课就会头痛,并主动要求退学。

主诉人闫旭心理陈述表明:以前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步入高中后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学习不能带给她成功感,而父母只忙他们自己的,很少关心她。但是恋爱的对象很爱她也很照顾她的感受。在谈话中她反复强调男朋友需要她,在他心目中她很重要,使得她感觉自己是有需要的。整个诉说过程中,求助者神情自然,说话条理清楚,在叙述过程中有些自卑情绪,而且似乎在以自己的叙述来说明自身的想法,有一种要说服别人的感觉,但是形式过于腼腆。闫旭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悲观、厌学和早恋。

通过心理访谈活动和长时间的隔离开导,并以多个早恋、弃学的案例来说服引导,求助人的早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厌学状态依然没有改变,不断诉求要求弃学。访谈共3次。

二、案例分析

1.案例实施的成功点

本次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主要采用了访谈的方法,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到被访者的主观感受、态度、情感等,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访谈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互动性。本次访谈的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尊重未成年人的原则,因为这些未成年人也是人,尽管还不成熟,但是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了自己的尊严,因此我给足孩子面子,让她觉得我是尊重她的,这样我才有机会和条件与其对等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我重视对闫旭进行情感教育,和孩子交流对爱情乃至婚姻的看法,同时交换青春期的成长感受。笔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闫旭谈心,肯定她的一些想法的同时引导她认识到有些想法是不现实的,这个岁数还不成熟,不懂得保护自己。健康的爱恋是成年人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及奋斗目标为前提的相互爱慕,而现阶段我们还是未成年人,身心有待发展成熟,对感情无法把握,还会影响学习。不好好学习,没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这样的“爱情”势必是惨淡的。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多数发生早恋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并不温暖,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孩子才会用异往来代替情感温暖,虽然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完全替代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后者却可能乘虚来填补前者的空白。通过访谈法的合理应用,本次案例的求助人闫旭轻松地解决了早恋的问题。

2.案例实施的不足之处

从本次案例解决的结果可以看出,针对闫旭厌学的情况仍然没有转变。不足之处在于:(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厌学心理主要是教与学双方面的问题,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从教师与课堂的角度进行心理纠正。因为闫旭表示:学习不能带来成功感,反而让人感觉烦躁。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全面实施鼓励教育,但是本次心理辅导没有实施。(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反复调整才能获得预期的心理辅导目的,并在辅导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心理测试和评估。同时,对每次的访谈与心理干预的结果进行记录,但是本次辅导没有实现这些内容的设计。

三、指导建议

针对案例中提到的现象,本人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办法如下:

1.制订心理辅导计划

针对每个心理辅导的对象应该制订更为周密的心理辅导计划,保证心理辅导的内容能够有周期性、长期性和实效性。计划的宗旨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一般来讲,计划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计划。第一,近期目标。尽快建立情感通道,让心理求助人能够与辅导教师倾诉心声,让求助人有观察的机会和途径,然后才能与其亲属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远期计划。要以培养求助人健康心理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制订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其重新定位人生观。

2.心理测试评估

心理学为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因此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心理测试内容。本次案例中厌学的情绪为求助人闫旭带来了明显的焦躁、抑郁和生活不满意的心理反应,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辅导后这种心理反应必然会有所改善,而通过心理学的测试能够更为明确地看到这种心理变化。如可采用HAMD(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和HAMA(Hamilton anxiety)为主的调查方法。HAMD和HAMA分别代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生活满意程度,能够针对厌学、焦虑、抑郁等情况作出很好的测试。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评估,计划下一步的心理辅导内容。一般来讲,第一次测试评估,要初步整理求助者的问题,通过测试结果来分析求助者问题形成的原因、爆发的原因、演变的过程、心理的隐患等问题。第二次测试评估,这次评估之前已经对求助者进行了相应的心理辅导干预,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要鼓励求助者正确面对问题,深入地剖析自己内心的想法。第三次测试评估,要鼓励求助者能够勇敢地讲出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渴望,然后辅导教师能够从求助者的渴望心理分析其心理表现,实现最后一步的情感填补和心理辅导。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测试评估的结果都应该让求助者知晓,让他们有知情权,并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3.采用多种心理辅导方法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诸如厌学、焦虑、自私等问题都有长期影响的背景。在进行纠正辅导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单纯靠某一种方法是很难转变的,例如本次研究单纯依靠“访谈法”就不可能让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于此,针对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尝试采用如下的心理辅导方法:第一,模拟疗法。未成年人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要联系班级教师给学生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让更多有较强心理表现的人来与厌学症者交朋友,通过模仿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而榜样的力量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范例,获得内心的自我鼓励,跨过厌学的困扰。第二,运动疗法。体育运动对于纠正心理问题来讲至关重要,尤其是厌学的求助者,他们往往不愿意运动,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的心理表现之中。运动疗法要坚持进行,教师可以鼓励家长或者是朋友与其一同运动,或者选择一些体育运动中心,通过体力运动来使得求助者有心理满足感,进而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且体育运动的成功能够带给求助者自信心。体育干预强度要逐步提升,心率保持在130~150次/分。

四、资源拓展

篇6

〔论文关键词〕视频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与实现 

 

 医学院之教学离不开病例,军事学院之教学离不开战例,法学院之教学离不开法学案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离不开心理案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心理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有效体验和分析,来厘清各种心理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般课堂中呈现的是对信息作了有选择性加工的文本案例,其真实性往往受到怀疑,而且,文本案例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理性陈述,不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再加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很多教师开始尝试用视频的形式去真实生动地呈现案例,因此,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选择及其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 

1.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 

教师呈现文本案例时形式单一,要么通过自己的讲述(声音),要么通过文字(案例文本)这两种形式进行。而视频案例提供的材料却非常丰富,包含声音、图像、动画、色彩等多种形式,具有空间的、动态的、情景化的、可视化的特点,给人以生动、真实、立体的感觉。此外,视频案例本身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学生真实的心理问题通常是模糊、复杂、情绪化的,这些非言语信息很难用文字表现,视频案例则可以捕获真实情境下的大量细节,可以更好地揭示心理问题的模糊性、复杂性和情绪性,同时也弥补了文本案例可被节选和选择性加工的不足,增加了案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的知识 

视频案例有利于学生获得内隐知识。所谓内隐知识是个人主观的经验与策略,具有很强的情境特殊性,这种知识往往隐含于实际生活中,无法剥离出来,也很难通过文字、程序或图形进行传授,主要是通过接触真实情境下的实际案例获得。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案例,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表征,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概念框架去反复观察、反思和分析同一个案例,挖掘其中的内隐知识,建构自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形成实践经验。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视频案例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心理有关的典型事例,有些还可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虽然经过编辑,但都源于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对这些案例自然希望得到较为权威的解释与信任的心理分析,好奇心与内驱力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视频案例本身是集声音、形象、动画、颜色和文字等于一身的结合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交叉运用,这比起传统借助听觉和感悟的文本案例获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分析与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实施视频案例教学,除教师要认真选取案例材料外,学生作为案例讨论的主体,必须充分作好课前准备,以便在获取案例信息之后能较为准确地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可以适时中断,让引导性的讨论和分析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而且视频案例可以重复播放,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了条件。 

5.为学生提供向专家学习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并不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可以随时向专家请教,特别是高层次的专家。并且专家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默会的、动态的,如果离开自己的实践背景而去模仿专家的行为,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在视频案例中专家介入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作为心理专家给予当事人直接的诊断与帮助,为观看案例的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的参照;作为观察者对案例进行点评,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在案例中作为讨论者与学生进行实时或异时交流,拉近专家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就向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向专家学习的机会,是学生习得专业性很强的心理知识与经验的有效手段。 

二、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为了有效实现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教师必须对之慎重选择。 

1.视频案例的选择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选取的视频案例既要满足播放的软硬件支持、清晰度等要求,又要达到心理案例的常规标准: 

(1)典型性 

所选择的视频案例应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能反映心理事件与所适用的心理原理的对应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视频案例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将在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这个案例学会在类似情境中如何应对冲突、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真实性 

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案例的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完整如实地介绍,不能凭空想象。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涉及到个体的隐私,因此在选择和制作视频案例时,教师应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稍作改造,用面具遮挡或给当事人脸部打上马赛克,并对当事人的姓名、年龄等内容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3)问题性 

案例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心理视频案例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有关,以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培养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时效性 

这里的时效性也可称为时代性,指选择的视频案例能够反映时代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在选择视频案例时,要考虑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选择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交友心理、情感心理等。 

2.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1)利用已有的视频材料 

教师可以从公开发行的电影电视网络节目中挑选合适的案例材料,这些视频几乎都是基于真实的案例制成的,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例如,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幸福魔方》,山东卫视的《打开你的心结》等节目素材,其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是一档现场个案访谈栏目,讨论了许多关于亲子关系、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当事人的自我陈述,有讨论,有专家的分析和点评,是非常合适的视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使用。 

(2)用情景剧的方式自制案例 

心理辅导的文本案例较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组织学生编写脚本,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小品或小话剧为主,通过情境重现和角色模拟将这一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或者冲突场景呈现出来。情景剧式的案例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能很好地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还能够表现人际交往和冲突中的种种细节,加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脑等设备在生活中日渐普及,视频制作、编辑软件越来越“傻瓜”,教师和学生们的多媒体制作技能也越来越高,这些软硬条件的具备为师生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心理视频案例提供了方便。 

    三、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现 

1.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视频案例的组织实施 

视频案例的运用分三个阶段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延伸。 

(1)课前准备 

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上述原则选好视频案例。每个学生也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一,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作全面而重点的预习;第二,针对预习内容思考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这些心理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本人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这些现实问题,应如何运用这些心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 

(2)课堂操作 

视频案例可以用于导入或讲授新课,甚至是课后拓展延伸,无论是哪种教学设计的运用,教师都要就本视频案例的内容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进行师生互动。互动的内容主要是:第一,对案例有何看法;第二,视频中的主持人或嘉宾或当事人是如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三,从视频播放中能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什么?互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从实践来看,笔者主要采用如下形式:第一,“沙龙型”,围绕视频案例的主题展开讨论,对视频案例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弄清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最后总结应如何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案例难题的规律性知识;第二,“记者招待会”型,由学生当“记者”向教师发问,再由教师解答,通过一问一答使学生了解视频案例的精神实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法庭辩论”型,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由教师或者一部分学生当“专家”,通过双方辩论,把双方所持的观点暴露无遗,教师作好记录,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评判,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第四,“演讲”型,由学生登台演讲,阐述自己所持的观点及其理由,其他同学加以评判,通过比较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从中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应用几分钟时间作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总之,教师的总结与评述主要是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合理,分析方法是否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 

(3)课后延伸 

有些学生对播放过的视频案例饶有兴趣或仍不甚明了,这就有必要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比如电子邮件、电话,或者约定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既可以师生交流,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只要学生有兴趣交流下去,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创造条件,直至其弄明白并有收获为止。面向全班学生,也可以通过作业、写小论文等形式,对案例讨论的意见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 

2.应用视频案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由于播放视频占用了一定时间,播放结束后还要进行讨论,如果还是按传统的方式授课,课时就会显得紧,因此,只有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2)保持教学与视频的互动 

视频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主导地位,通过视频适当地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而达到互动的教学效果。如果不加选择地过度使用,将课堂变成视频播放的展台,就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另外,运用视频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视频而使用视频,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交流,应该从中设计师生课堂交流的环节,使案例成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强梁。 

(3)视频案例的应用是分析不是模仿 

篇7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覆盖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方法要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该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案例教学载体有机结合,逐步增加实践性案例教学环节,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以“课堂为中心”转向“课内课外并重”,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迁移,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化;Blackboard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68-03

一、前言

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各高校应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其内容必须包含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1]在传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不仅教师讲述案例费时费力,学生接受程度也相当有限,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在当前数字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借助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改革,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良性迁移。

二、信息化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信息化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有其广泛和深刻的理论依据:

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建构主义是信息化案例教学的核心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建构的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2]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全过程中,教师遵循“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环节注重“知识情境”、“协作学习”和“辨析讨论”,知识传授是学生与外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及社会生活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一定的信息化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是整个课程中知识与信息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任课教师是学习过程中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和灌输者。

从知识获取的角度,认知主义是信息化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Treicher的著名实验显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视听兼收即既看到又听到内容的50%,而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3]信息化案例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或教学情境的创设,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大脑主体的知识获取。另外,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实现学生的“发现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直觉思维对发现学习活动极为重要,即映象或图像性质的材料更有助于发现学习。[4]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提供的案例把心理健康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大学生的形式,学生自己挖掘或编制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边做边学的机会,信息化的手段或技术则使这些案例更具直观性,帮助大学生认知的成长。

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TM)是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三大功能模块:(1)教学。涉及课程制作、编辑、和管理,同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2)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该模块的异步交流和同步交流,确保学习和项目分工高效顺利地进行;(3)评价。该模块是教与学成果检验最全面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创建测验试题和作业工具,进行评分统计,生成成绩报告,学生则可以通过平台直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5]这些功能模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设了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分享自主、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1.教学设计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笔者以Blackboard平台功能模块为基础,对课程进行了以下构建(如图1)。

(1)课程通知:该课程开课信息、作业、课外活动、讨论、测试等课程动向。

(2)课程概况:介绍该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条件和方法等。

(3)教学师资:介绍该课程教师的相关信息,如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师资结构等。

(4)课堂教学:包括教学文档、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材等。

(5)案例教学:设置了不同途径或来源的教学案例,主要包括引自书籍的案例、个体心理咨询实例、朋辈心理咨询案例、学生自拍的案例、引自电影的案例、引自媒体的案例,还链接了讨论版块中的“案例分享讨论”区。

(6)扩展学习:为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该模块设置了心灵书单、心理漫画、从心解闻等专栏,为学生提供书籍、论文、课题、漫画、网站等资源。

(7)课程作业:提供该课程作业要求、复习思考题及历年精品作业展示。

(8)课程考核:包括考试大纲、历年考题、考核体系、参考资料等。

(9)班级分享:发挥毕博平台“小组页面”的功能,提供各自然班级交流的平台。

(10)互动交流:为所有该课程的师生提供交流平台,设置了案例分享、测评专区、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社会热点等讨论区。

(11)朋辈心理咨询:包括校内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信息及咨询个案。

(12)学生心理协会:包括心理协会介绍、各类活动情况、心理读物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如图2。

(1)课堂讲授

第一周开课前,任课教师完成学生名单注册,通过“课程通知”信息,要求学生了解“课程概况”和“教学师资”的内容。正式授课中,按照“课堂教学”模块中的“教学课件”和“教学文档”进行讲授。

(2)案例分析

课堂授课中讲授理论知识,更注重案例分析。围绕Blackboard平台中“案例教学”模块的“引自书籍的案例”、“个体心理咨询实例”和“朋辈心理咨询案例”,教师详细阐述心理健康知识。

(3)小组实践

课后布置小组作业,仍然是案例教学的信息化延伸。要求学生围绕本章节内容搜索或制作心理健康案例,并将作品分别上传至“案例教学”模块的“引自媒体的案例”、“引自电影的案例”和“学生自拍的案例”。

(4)案例展示

课程中所有授课案例、小组实践案例在毕博平台中展示,师生互动交流,并结合案例完成每一章的课程作业。

(5)课外扩展

学生根据自我需求,通过“扩展学习”、“朋辈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协会”模块中丰富多样的资源进行知识扩展,巩固课程内容。

(6)考核反馈

学生完成学习后,可以通过“课程考核”进行自我评估,并通过“互动交流”,提出课程建议和意见,优化课程建设效果。

2.实践效果

该课程自应用Blackboard平台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对教学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传统案例教学普遍采用集中讨论的方式,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并从不同角度对案例展开分析。而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在网络上进行案例教学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将讨论内容保留在网络上,供学生反复观摩,对案例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深入探究。

(2)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信息化网络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规模。传统的案例教学,最大规模通常在40-50个学生之间。然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大班制授课,很多班级甚至达到200-300人,传统的案例教学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借助信息化的案例教学,可以突破学生规模的限制,将课堂讲授教学中不能有效完成的案例教学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信息化案例教学遵循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在教学各环节的“导学、助学、促学”作用。特别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可以突破跨校区跨地域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充分交流。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有利于课程知识的积极迁移。

3.问题对策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中的优势得以体现,其共享性与开放性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赋予该课程教学以直观形象和灵活多样性。但是随着平台应用的深入,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首先是学生使用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方式,学生对于Blackboard平台的使用主要来自任课老师的要求,功能模块上也主要局限于上传下载的简易功能,缺乏对平台主动积极的利用。针对这一状况,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Blackboard平台的教学培训,每个班级培养1-2名学生助教,全面掌握平台的各项功能模块。其次是教师操作方面。作为Blackboard平台教学资源管理的主体,任课教师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网络教学效果。而当前高校任课教师由于教学科研等任务繁重,往往不愿意花时间自己摸索平台的操作技巧。所以学校可以适时组织教师培训,帮助任课教师掌握平台操作;同时,平台的后台管理部门可以为每个学院或几个学院配备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平台管理员,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任课教师可以直接联系管理员,协助该课程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最后是网络及设备运行方面。校园网络及设备的不稳定,是影响Blackboard平台运行效果的基础因素,也是学生对平台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本课程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过程中,因校园网速慢,导致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对案例的学习迟缓。学校要积极投入资金,保证网络设备充足有序,满足学生使用Blackboard平台的时间和空间需求。

四、结束语

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该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案例教学载体有机结合,并增加了实践性案例教学环节,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以“课堂为中心”转向“课内课外并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但是由于网络平台使用的主客体因素带来的问题,需要学校给予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为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良性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2011.

[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徐继凯.多媒体网络环境有利于创新教学[J].教育导刊.2000(Z2).

篇8

科目

心理健康

班级

18级全年级

授课日期

3月20日

课题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课时

2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具、课件

钉钉直播

教学目的

1、了解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意义2、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3、了解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心理状态的不同与联系,指导自己有问题马上调适自己心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并做到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教学难点

践行难度在于心理健康是一个慢性转变的过程

基本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主要措施

心理辅导课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再现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也只有学生的参与才有可能增加课堂的真实性,以方便教师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生活中去。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决定于什么吗?有关专家声称,人一生的成就20% 决定于智力,80% 决定于人际关系。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你与同伴合作良好,获得大家的支持,那么你就会心情舒畅、学习成绩上升;相反,如果你不与同学交往,受到大家的排斥,你就会缺乏安全感,产生严重的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所以,不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一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二、新授课:(主要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二)心理健康与否制约着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三)心理健康能积极提升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和效率。

(四)心理健康程度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活动探究:寻找幸福感

找出能让你感觉幸福的5件事并列举出来。

提示:资料显示,美国年轻人眼里的幸福感是一系列生活中的小细节。

教师简略介绍 SCL心理健康状况测试,让学生自己看看自己的症状,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心理健康。

二、教授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教师分别介绍三个的概念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根据刚刚测试条款,大概对照自己有没有心理问题。解释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偏见,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有全面的认识,教会学生以后要学会有问题找心理老师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咨询 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如果我们较好地了解了心理健康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友中就能够避免一些盲目性,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布置作业:做一个青少年心理调查作业

五、板书设计:

钉钉直播没有板书

教学

回顾

复习心理健康的内容,引出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学

后记

篇9

虽然大学生安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经过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年的努力,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中,仍面临诸多困难。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和政府,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都高度重视安全教育,涉世不深的学生,一直生活在家庭和学校提供的单纯、简单和安全环境里,或是由于未有过经历,或是过于自信,对老师、学校时时讲、天天抓的安全不够重视,所以大学校园内的违规违章电器屡禁不止,大学生晚归、校外住宿难以治理,学生酗酒、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导致身亡、在校外住宿被盗被抢,打架导致自身、他人痛苦等教训,都不能引发大学生们吸取教训,这体现出了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不重视,体现了大学生对安全的漠视。2.安全教育没有系统化、制度化。虽然安全教育一直被高度重视,但安全教育有着系统、复杂的内容,包含心理健康、安全意识、安全常识、应对各种安全事件的素质和能力、逃生和自我救助的能力等,而目前学校的安全教育过于简单,主要是针对社会当下的现象,结合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学校宣传安全的重要性,老师提要求必须要注意安全,不能深入地开展安全教育,没有将安全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也不能形成开展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这也是导致学生不能真正重视安全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3.实施安全教育的师资不足,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主要由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主抓,由辅导员、班主任或者部分保卫人员承担,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或者专门的训练,由于岗位和知识结构的原因,不能完全满足日趋重要的安全教育的需要,教育水平较低,高校缺乏实施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形式主要为班会、主题讲座、主题宣传等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深入开展的效果。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心理健康知识。随着社会竞争加强,大学生所需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心理不适、心理困扰和心理疾患的情况变得比较普遍,因心理不健康而出现的大学生安全事故日益增多,大学生自杀屡见不鲜、近年来出现的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校园极端事件,都是由于当事者心理不健康而导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已经成为安全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心理知识是安全教育中重要部分。2.法制教育。很多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对于权利与义务、罪与非罪、罪刑法定等基本法律知识不明确,会出现因任性或者不知道的情况下做出伤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要全面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全面普及法制教育,使大学生自觉维护法律权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做到自己不做威胁他人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的事的基础上,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社会稳定。3.安全防范的意识和安全知识。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一直生活在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中,从未真正接触社会,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成熟,对校园安全状况和社会治安形势认知不清,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因此出现了许多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犯罪事件,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必须强化防范的意识,唯有如此,大学生安全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安全知识涵盖的内容广泛,笼统的可以分为人身安全知识和财产安全知识,人身安全知识包校内外活动安全、出行安全、防犯罪伤害、防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饮食安全等,财产安全主要有防盗、防骗、防抢。安全知识内容多、涉及广,需要仔细梳理,系统讲授。4.自我救助的意识、能力。当遇到安全事故、突发事件时,需要大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能够帮助他人,而不应该表现出因为安全知识的匮乏所而无知无奈、无所适从,这才是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篇10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技校生

【中图分类号】G710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能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分析案例,独立完成"思考与训练"。

(三)觉悟目标:增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培养责任意识、创业意识。做一个有高度职业素养的人。

二、学材及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设计职业生涯,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难点及其化解方法

(一)重点: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

(二)难点:关注职业生涯设计的动态,适当调整职业发展方向。

化解方法:

(一)例举钟南山院士成功的案例(永不放弃、团队合作),并结合运用美国职业全景图进行边讲边画讲解,向学生讲述其成功的历程称之为"职业发展轨迹"。

(二)利用五个"What"归零思考模式,让学生审视自己。

(三)自我管理。

四、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7分钟)

1.同学们想有一份好的工作吗?

2.可是怎样才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怎样设计你们的职业生涯呢?这不仅提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使其带着问题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动力。

(二)案例分析(13分钟)

我们熟悉的钟南山院士,在医学界的成就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板书:钟南山例子(永不放弃、团队合作)-是这个团队发现了这个病毒,市民的福音,他先提出,造就了他的成功,我们可看到钟南山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到现在的学术权威,我们称之为"职业发展轨迹"。--结合职业全景图(全球经济产业模式下的产物)进行讲解(边讲边画)。

(三)演绎学习(20分钟)

提出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引出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和职业生涯准备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分成四组,组内讨论,组间抢答。让学生在书中找出有关道理,我再结合多媒体课件给予讲解,共同探讨。这样学生掌握了原理,培养了团队精神。

(四)师生互动(20分钟)

所谓"凡事预则立",对于刚进校的新生同学来说,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应该规划好自己的未来目标,树立起明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做到有的放矢,到达胜利的彼岸。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现在我跟同学们来玩个游戏。(授课重点)-请学生回答

五个"What"归零思考模式。我们可以采用许多职业咨询机构和心理学专家进行职业咨询和职业规划时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有关五个"What"的归零思考的模式,在入学之初,让新生用这种方式来审视一下自己。即:

1.what are you?

2.What you want?

3.What can you do?

4.What can support you?

5.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

首先,我们是要识别自己,认清"我是谁?",应该让新生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地反思,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一一列出来,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我想干什么?"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一个心理趋向的检查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兴趣和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但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会逐渐固定,并最终锁定自己的终生理想。第三个问题"我能干什么?"则是对自己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总结,一个人职业的定位最根本的还要归结于他的能力,而他职业发展空间的大小则取决于自己的潜力、对于一个人潜力的了解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去认识,如对事的兴趣,做事的毅力,临事的判断力以及知识结构是否全面等。第四个问题"环境支持或允许什么?"也就是我的支持点是什么?这种环境支持在客观方面包括家庭经济状况、院校环境,自我实践机会等;主观方面包括同学关系、导师态度、亲情关系等,两方面的因素应该综合起来看。

触动:建议: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

(五)角色表演(18分钟)

我校优秀毕业生赵广军到我校看望同学们,让一位同学到讲台扮演赵广军,其他同学就以下问题向赵广军提问。可叫一两位同学轮流扮演赵广军。

1.您在母校上学时是怎样设计您的职业生涯的?

2.结合您自己的创业经历谈一下您是怎样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您的职业理想的?

这一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过渡:我们常听到"自我管理",那么什么是"自我管理",怎样才能做到"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一个名人的目标达成,pdca的管理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过渡:我们大多数的同学都处在16岁左右的阶段,心理变化大,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我们更要进行自我规划,结合个人的能力,人生的规划,必须考虑工作、生活、环境的溶入匹配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

(六)布置作业(3分钟)

以"我的职业理想"为题,写一份演讲稿,主要写你打算怎样实现你的职业理想,在小组里演讲,选出代表到全班演讲。可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也可在网上查找。

(七)板书设计

黑板的正上方为本节课的标题,下方左面是本节课的结构框架图,下方中间是我让学生讨论和回答的问题,下方右面是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五、考评方法与考评材料

1、考评方法:检查法

2、考评材料:学生完成作业情况

六、学习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学习环境:活跃

(二)准备资源:教材、教案、多媒体、黑板、粉笔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职业生涯设计为话题,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职业素质为红线,通过分组探讨、演绎讲解,紧抓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进行有效合作,信息处理,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