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案例范文
时间:2023-04-12 01:2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法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是,由于民法案例教学的形式和规则不同,导致民法案例教学在我国私法学教育中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深度检视现行民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民法案例教学可能的改善路径,无疑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法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标。
笔者以自己在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民法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为基础和素材,探讨民法案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根据对民法案例教学的类型学分析和民法案例教学的价值目标的探讨,提出“叙事民法学”的概念和构想。
一、当前民法案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跟同行的交流,目前的民法案例教学存在着三个致命的问题。
1.当前民法案例教学注重对“民法规范”的阐释、解读和学习,缺乏对民法案例教学的价值目标———人文关怀的思索
现行民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着太多概念法学的痕迹,侧重从法条到事实的演绎归纳,却忽视了法律的价值与人性的关怀,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价值性。[3]
民法案例教学成为规范与技巧的观摩学习场域,对人本身的关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而民法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要为如下目的服务的:培养民法人缜密的思维、雄辩的口才,同时培养其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人道精神。
2.当前民法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本身存在着规范性差的问题
具体体现为:一是案例教学材料选取的规范性弱。有的案例教学中,不使用严谨规范的人民法院公布的裁判文书材料,而是仅使用媒体报道的新闻性资料,难以保持客观中立,且易受媒体报道的文字与价值倾向性所误导,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与诉讼策略建构能力。
二是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不足。在课堂教学或讨论之前,对学生的课前指导不够深入充分,甚至根本没有课前指导。任课教师仅仅是在课堂上才展示某个或者一系列案例材料,学生无法对案例材料进行有效的阅读和分析,更谈不上对案例事实和判决理由的熟悉,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4]
三是案例争点的归纳与建设缺乏开放性。通常案例争点的归纳是任课教师自己现行归纳的,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与开发方面不是互动的积极的参与主体,而是被动地跟随教师的问题走。四是案例教学的角色建构不足。
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建构不足,甚至往往没有案例讨论中的角色建构意识,仅仅是任课教师念念案例材料而已。[5]亟待指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角色扮演,提高指导教师的案例讨论引导能力,建构平等、开放、活跃、参与的课堂案例讨论教学机制。五是案例课堂教学后的总结与提升不足。在案例教学活动结束后,还面临着如何检验和提高学生们的案例分析能力和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建构系统化的案例分析式考试/考查机制,如何总结与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问题。
3.当前民法案例教学存在着特色性弱的问题
首先,缺乏精品意识。任课教师更多的是仅将案例中的法院认定的事实和判决理由作为定论,向学生宣读了事,未能进而将案例本身作为问题产生和问题启发的本源,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主动去发现和思考在案例事实中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发散性思考案件中被遮蔽、被隐藏的问题。其次,缺乏成果意识。任课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将案例教学的成果(学术论文、对话体材料等)进一步提升体现为教研教改的学术成果,转变为可供公众阅读与批判的对象,并使之进入学术的公共交流之中,从而推动对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和教学形式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再者,未能将案例教学与本校的办学特色相连结,凸显和强化案例教学法的本校特色。
二、民法案例教学中亟待反思的基本问题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和基础。西南政法大学开设的民法学课程,既是重庆市精品课程,也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且提出“民法人”的教学、育才理念,因而可以作为含金量很高的研究范本。西政的法学学子,博学笃行,厚德重法,营造了优良的论辩文化。笔者在所在的教学班开展案例教学和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尝试,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欢迎。笔者认为,以下民法案例教学的基本问题值得关注:
1.民法案例教学的本体论意义
在民法教学的过程中,民法的案例教学仅仅是辅助于民法教学的一种手段,还是说其本身就是独立的民法教学的形式,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前者将民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服务于对民事立法的某个或者一系列规范的阐释与探讨,引导学生去发现或者去了解立法规范在司法实践中的形态和状况;后者意味着民法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关注某个或者一系列立法规范在司法实践中的形态和状况,而是在该特定案例境遇中的各类主体对该不同事实的解读,对不同问题的建构,从而去发现立法规范对不同的实践主体产生何种影响,也可以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去发现不同的实践主体对同一立法规范的认知的文化差异,从而关注具体的特定的个人的命运与正义诉求。因此,探讨民法案例教学的本体论意义,关注民法案例教学的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民法案例教学的功能与价值追求
民法案例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案例选择、争点归纳、问题建构、课堂引导与辩论驾驭等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学生而言,需要全面培养他们资料搜集、事实分析、问题建构、策略整合等诸种能力。民法案例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规范与事实的分析与思考能力,还在于培养他们关注实践、面向本土,提出建设性的而非仅仅是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议的能力;最后还要培养他们关注人、关爱人的人文情怀。
3.民法案例教学的多样化形式建构
当前的民法案例教学存在着规范性差、特色性弱、人文关怀少的问题,对以上缺陷的分析使得重构传统民法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如何有针对性地探究重构可能路径,需要在解决了民法学案例教学应重视何种价值、追求何种功能的问题之后,考虑民法案例教学参与主体的角色如何定位和建构,以及如何丰富案例教学方法,并在方法的多样化中追求特色化的问题。
可以说,民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法科人才培养手段,具有独立的本体论价值和意义。民法案例教学具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功能效用,能够实现民法学对人的自由与平等的价值的培养,提升法科学生对实践的关注与对人的关爱。
三、民法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创新:叙事民法学的宏观构想
目前的民法学教材和教学,都可以视为是“规范民法学”,强调以民法规范的解释作为民法学的教材和教学的中心,也可以被称为民法解释学或者教义民法学。
规范民法学关注的对象不是人,而是规范在司法实践中的实现,而且规范民法学认为,只要实现了民法的规范,就实现了民法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的价值。在强大的规范民法学的影响下,当前的民法案例教学也以规范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过度关注民法规范的运作和实践,忽略了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特定的个人的利益和诉求,尤其是忽视了民事立法的概念和术语所表达的规范性利益诉求与具体当事人的非规范性利益诉求的差异,往往导致难以发现现行立法规范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考虑在民法案例教学中建立叙事民法学。
叙事民法学以具体事件中的当事人为出发点,关注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参与各方对规范的不同理解,无论其为有权解释还是无权解释,从而去关注司法机关如何在相互冲突,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规范解释中去选择或支持其所认为是适当的论点。特别是从规范与事实的二元对立的角度,去发现规范与事实环境的洽适性,从而为建设性地提出立法规范或司法实践的改进建议奠定基础,也引导学生关注具体事件特定环境中个人的命运。
针对前述的当前民法案例教学的缺陷,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建构叙事民法学:
第一,从程序性的意义而言,叙事民法学通过对提倡制定类似《民法学案例教学法指引》的开放性程序指引,既规范案例的选取,同时也为案例教学前的资料查阅、材料规范、学生指导和案例教学后的检验、考试等工作提供有序的指引,解决传统民法学案例教学法规范性差的问题。
第二,从实体性的意义而言,叙事民法学创造了一种场域,可以让各类主体,原告、被告、法院以及案例教学的其他参加者拥有参与、言说的场域,让法之思考者不仅是亲临言说者们的场域,而且让所有的参加主体走向事实本身,“从规范性偏好向事实性与规范性并重转变”。
第三,从文化性的意义而言,叙事民法学主张建设特色教学文化,注重民法人的培养。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以规范论为中心,漠视和忽略叙事主体的个性因素,直接将事实纳入法律规范的事实构成要件而通过逻辑运算得出所谓的依法结果。这种处理方式仅关注法律规范所要求的或所提示的事实因素,因而有可能忽视了案件的其他也许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实因素,将不同的案型同质化,更可惜的是,其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叙事民法学不仅重视事实发现价值,也重视人性尊严价值。
通过叙事民法学可以实现以下基本任务:
首先,叙事民法学通过建构开放、平等、对话、参与的案例论辩机制和平台,充分展现法学学子的思辨才华与论辩风采,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法学研习的古板印象,而且提振法学学子的精神。
其次,叙事民法学通过关注民法人的培养,一方面,引导参加者充分发挥演讲的才华与个性,在活泼的氛围中锻炼法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参加者关注规范的社会效果,养关怀品格。
再次,叙事民法学不仅重视事实发现价值,也重视人性尊严价值。使法学学子不仅具备利用法学知识解决社会纷扰的职业能力,而且使其关怀社会的变革和人性,换言之,使其成为既博学笃行,又厚德重法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叙事民法学在巩固教学成果方面指引教师保存完整的教学档案材料,促进案例教学的交流观摩;指引教师将案例教学的成果通过学术论文、对话体材料等形式转变为可供公众阅读与评析的对象,使之进入学术的公共交流场域。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民法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37-01
一、案例教学法对民法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演讲式教学系以教师和教材为主的教学,其虽然有助于将民法原理、法律规则等抽象知识完整、概括而有体系地传授给学生,但却具有讲授内容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缺点。案例教学则是以教师、学生双向互动为前提的教学。教师所选取的民法教学案例所涉及的一般都是可能发生在学生生活周围的事例,具有可信的事实背景和逼真的场景。对学生而言,通过分析案例学习内化于该案例中的民法知识比枯燥无味地消极记忆教师所宣讲的抽象民法理论知识更易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长期以来,传统的演讲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仅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的民法学习无法深入下去,而且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道如何运用其在校期间所学到的民法知识条缕分析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社会适应期过长。案例教学在这一方面能有效弥补传统的演讲式教学的不足。它通过不断把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民法案例摆在学生面前,迫使学生转换学习方式,在高度逼真的法律环境,面对教学案例,需要以“法官”或者“当事人的诉讼人”等身份进行模拟法律实践,并为自己的主张找出法律上的有力依据。通过反复多次的研究、分析各类民法教学案例,并查阅相关法律资料,学生不但能对自己所学到的民法理论知识有比较切身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增强自己的案例分析能力,能“像律师一样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民法教学实践中的缺陷
(一)教学案例形式单一,未形成体系化的案例
教学案例多为文字描述案情,形式单一,与实际案例不能很好衔接,教学效果不佳。没有对案例进行针对性的分类,未形成类型化的、体系化的案例库,不便于查找和运用,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
(二)教学条件不利于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中的实施
民法课程教科书的体例安排不利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我国目前的民法课程教科书通常的编写体例为先学习民法总论,再学习各分论。在未大量接触到与民法分则有关的具体的、多样的民法案例前,要求学生理解大量的艰涩的理论,是有悖人的认识规律的,也不利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另外,授课班的人数较多,不利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我国的现实状况是教师一个授课班的人数少则20 余人多则50 余人,有时会安排两个甚至更多班合班,这时一个授课班的人数可能达到200 余人。授课班的人数众多,师生交流会限于教师与少数学生的交流,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大受限制。
(三)案例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在课前给出案例,学生在课下自行准备,形成自己初步的意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共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这种方法也不免有两大缺陷:一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案件,简单的案件不需要时间的准备;二是这种方法要求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较强,但是对于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而言,可能会由于惰性对课前准备这一环节敷衍了事,不认真准备和思考,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的分类及运用
(一)“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拿出一个民事案例,理清案例中的人物关系,让学生们分别扮演案例中当事人、诉讼人、法官等不同角色,然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们要自主理清自身的身份,并且在案例的进行中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思考与行事,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这就相当于一次不太正规的模拟法庭演练,学生们不用像在模拟法庭一样走程序问题,只需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把民事诉讼环节搞清楚就可以了。这是对民法理论的一次整合运用,学生们可以通过多次角色扮演,运用到民法的很多理论知识。因此,角色扮演法可以算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革新。
(二)案例游戏法。案例游戏法是将学生分为数组,每组学生对同一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本组的结论;然后,数组合在一起各自发表意见,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辩论。能够取得一致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 不能取得一致的,其观点允许保留。因为任何一国的法律都并非没有矛盾,学生在运用法律进行分析时,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意见,这与我国法律上规定的一案实行两审终审、上级法院有权改变下级法院的判决的规定是相一致的。
(三)“相对双方抗辩法”。相对双方抗辩法是指教师把学生分为两队,分别代表对立的当事人双方,学生在案例分析的状况下进行对抗分辨,然后再互换角色再次进行辩解。在这样两次的抗辩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对法律知识运用的正确之处与偏差之处,在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了解过程中也检查了自身学习的漏洞,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们在以后的法律工作中有着一颗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心,这可谓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有效实践。
篇3
计划生育档案,是民生档案中群众查阅最频繁,利用率最高的档案。随着国家对计划生育户奖励政策的相继出台,到我馆查阅计划生育档案的群众逐渐增多。查阅最多的是计划生育双女档案。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村双女户,夫妻双方年满六十周岁,每人每月享受80元的养老保险金。按照常理推算,今年享受政策的正是1989年国家刚放开二胎政策时取得生育资格的。从1989年到2016年已将近三十年,大部分家庭的准生证都已丢失,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来档案馆查找。由于年代久远且当时均为手写各种表格和证明,书写非常不规范,姓名里有好多同音字,简化字,往往一个家庭户涉及到十几个名字,造成每次的查找困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局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从各科室抽调人员,对这些民生档案进行详细的校对并用软件一一录入。由于大多审批表字迹潦草,并且有很多的繁体字、异体字,给录入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志们互相询问、辨认,常常因为分辨一个字而商讨很长时间,还有年龄较大的老同志,戴着花镜辨认字迹。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1103卷二胎审批人员的档案录入。曾经用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才能找到的计划生育二胎审批表,现在仅需输入当事人的姓名,一分钟就能查到。减少了查阅群众的等待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查档群众的一致好评。自2016年初以来,我馆共接待查询双女户档案67人。
计划生育专题档案,极大的方便了利用者,为百姓解决了自身实际问题,创造了经济利益,增加了社会效益。通过查找档案已落实政策45人,群众年受益总额达到690714元。
基建档案,是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数据、模型、照片、录像等技术文件材料的总称。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不可缺少的权威性凭证,也是进行城市建设、管理的可靠依据。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也加快了步伐。从2012年起新的丰南区医院投入建设,2016年工程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丰南区医院和丰南区中医医院的搬迁:丰南区医院搬入新建医院,同时,丰南区中医医院也搬入丰南区医院老址。2016年11月,丰南区中医院副院长李某来我馆查询丰南区医院门诊楼、病房楼水、暖、电竣工图和工程文字图纸档案。据李副院长介绍,中医院搬入原区医院老址后,需进一步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美化院容院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由于各项设施的老化,老医院必须重新规划装修,需参照当时工程竣工图作为依据。
我馆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问明需查询档案内容,从库房基建档案中找到了丰南区医院的工程档案,为老医院门诊楼、病房楼的水、暖、电重新布局提供了可靠依据。
完整、准确的基建档案为工程竣工后的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合理地利用基建档案,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提高经济效益。2016年通过基建档案的利用,累计减少经济损失80余万元。
婚姻登档案,是个人婚姻历史的真实凭证,与婚姻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刘女士,丰南区东田庄乡人,1983年与王先生结婚,结婚后感情一直不好,经过法院协商达成离婚协议,孩子由女方抚养,男方每月给女方500元抚养费,一直到孩子年满18周岁为止。离婚后男方经常到外地打工,没有给孩子抚养费,刘女士找到男方要,但男方不承认,叫女方拿出证据,刘女士的离婚协议书却不慎丢失了。于是刘女士2016年4月到我馆查阅档案,通过电脑检索,很快调出了她的离婚档案,在专题档案-离婚档案找到了离婚协议,证实了男方每月给女方500元抚养费,一直到孩子年满18周岁为止。这份资料为刘女士挽回90000元经济损失,解决了刘女士的后顾之忧。
篇4
一、安全生产工作目标
(一)事故控制指标
坚决杜绝一次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重大事故;有效遏制一次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较大事故;减少一次死亡3人以下,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各乡镇(场)、各单位、各部门将各类事故指标控制在县人民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
(二)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国家、自治区关于安全生产职责要求,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职责,实行“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逐级分解事故控制指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并把安全生产考核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各级干部政绩、业绩考核的一项内容,严格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在工作决策和评优选先中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2、安全生产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各级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并对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落实有关精神做出安排部署。各单位按要求将落实情况上报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单位“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十一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各乡镇(场)、各部门要按照要求建立安全生产领导机构,配备专(兼)职安监员,每年安排一定预算资金用于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经费;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兴安”战略。进一步完善重大危险源台帐等有关管理档案。
4、严格落实《*县安委会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联席会议,由行政正职召集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分析安全生产形势,通报安全生产情况,布置、督促、检查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工作,对重大事项要做出决定,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确定的各项防范措施必须严格实施。
5、事故防范。进一步加强事故预警分析。按照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建立和实施安全检查制度,结合实际,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及重要时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明确检查范围和内容,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做到方案、措施、资金、人员、时间“五落实”;认真落实《自治区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对重特大事故隐患实行公示制度。对有关单位上报的重大安全事项,研究制定相应措施,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事项进行核实、调查处理、监控。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和重大事故隐患排查。
6、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治理公共设施的基础建设,进一步预防事故隐患;对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要依法严格把关,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做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三同时”工作。同时,加大工业园区安全管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依法打击、取缔、关闭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
7、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深化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农机等行业或领域开展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专项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所属单位按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各项任务。依法取缔、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及非法从业单位。
8、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做好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相关单位要制订年度安全生产宣传方案和计划。有计划的开展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安全培训工作。加强负责人、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定期在主流媒体开辟安全生产专栏,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交通安全宣传周”和“119消防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安康杯”、“平安畅通县”、“农机安全村”等活动。制定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在各学校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提高青少年在道路交通、消防、城市燃气等方面的辩灾和防灾能力。建立安全生产奖励制度,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关人员,以及对举报重大事故隐患和重特大事故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9、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根据国家、自治区、自治州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修订完善各乡镇(场)、各单位、各部门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逐级建立和完善各类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做好各预案的衔接。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储备救援物资,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应当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0、事故报告和查处。严格按照《关于实行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情况报告制度的通知》、《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切实做好事故报告和事故查处工作,及时上报各类事故和安全生产信息,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发生事故后,认真做好事故救援工作,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查处各类事故,落实事故处理决定,严厉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建立各类事故处理结案跟踪督办机制。建立健全交通事故责任倒查制度,对较大交通事故纳入事故发生地和车辆所在地的年度考核。在规定的期限内结案,事故结案率达到100%。
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
(一)县人民政府将20*年全县安全生产目标分解到各单位,实行层层负责制。各单位行政正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县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与各单位行政正职签订《*县20*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以下简称《责任书》)。
(二)《责任书》主要内容
1、事故控制指标(包括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煤矿伤亡事故、火灾事故、交通伤亡事故和农机事故等);
2、安全生产主要职责;
3、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4、奖惩。
(三)《责任书》一式两份,县人民政府和责任单位各执一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责任书签订人如有工作变动,接任者为责任人。
三、考核标准
(一)考核时间
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二)考核内容
1、事故控制指标。以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安局(交警大队、消防科)、农机局提供的考核数据为依据,总分400分。
2、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按照《*县20*年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考核细则》进行考核打分,总分600分。将事故控制指标和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进行综合评分,总分1000分。其中控制指标占40%,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占60%。
3、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较大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受到道路交通事故等安全生产事故红牌警告实行“一票否决”;事故控制指标超出县人民政府下达的控制范围的实行“一票否决”。
(三)评定标准
1、先进单位。
各乡镇(场)人民政府综合评分在950分以上;没有受到安全生产红牌警告;各类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不超过县人民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
县直部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考核综合评分在950分以上;没有受到安全生产事故红牌警告;各类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不超过控制指标;
2、合格单位。
各乡镇(场)人民政府综合评分在800-950分;没有受到安全生产事故红牌警告;各类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不超过县人民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
县直部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考核综合评分在800-950分以上;各类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不超过控制指标;没有受到安全生产事故红牌警告。
3、不合格单位。
各乡镇(场)人民政府综合评分在800分以下;或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超出事故控制指标;或受到安全生产事故红牌警告;
县直部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考核综合评分在800分以下;或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超出事故控制指标;受到安全生产事故红牌警告。
四、组织领导和管理
(一)县人民政府负责对各单位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组由县精神文明办、监察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工会、公安局(交警大队、消防科)、农机局等单位共同组成。
(二)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考核组对各乡、镇(场)和县安委会各成员单位进行考核;对企业的考核,重点考核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采用自查、抽查、核查等方式进行。企业根据《考核细则》进行自查,将自查情况进行上报县安委会办公室;考核组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对于申请申请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企业,由企业提出申请,县安委会办公室组织考核组进行核查。
(三)考核工作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四)县安委会办公室对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单位进行不定期抽查,抽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成绩。
各单位主动通过县人民政府网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及各新闻媒体,主动搜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性文件及有关安全生产信息,开展相应工作。
五、奖惩
(一)县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实行奖惩制度,考核结果在全县通报。
(二)获得安全生产考核先进单位的,由县人民政府颁发“20*年度*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奖牌,同时给予物质奖励。
(三)受奖单位,奖金中的20%用于奖励责任书签订人,其余部分由单位奖励有关人员。
(四)经考核被评为合格的单位,不奖不罚。
(五)经考核被评为不合格的单位,由县人民政府在全县进行通报,同时给予与先进单位奖励金额相同的经济处罚。被罚单位,罚款中的30%由责任书签订人承担,其余部分由单位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安全生产不合格单位,单位行政正职须在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做检查。
篇5
一、 问题的提出:我国专利案件处理程序制度中民事审判权与行政执法权的冲突
根据我国专利法及相关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现行专利案件处理程序制度可以概括为“两套系列”、“三种方式”。
“两套系列”是:(一)行政系列。对专利审查程序、撤销程序及无效宣告程序中出现的行政性专利案件和具有民事性质的专利纠纷案件的处理(可以)通过行政渠道解决。如行政复议、复审、行政诉讼、行政裁决等。(二)诉讼系列。对民事性专利案件和刑事性专利案件完全由诉讼渠道解决。
“三种方式”是指行政处理方式,包括行政决定、行政裁决;民事处理方式,包括民事裁定和判决;刑事处理方式,即刑事判决。行政判决很少涉及对案件实体的具体处理,所以可以把它视为行政处理方式的一种附属方式。
由上可见,对纯行政性专利案件,审判权与行政执法权由行政诉讼法给予界定,并不会发生冲突的问题,但对具有民事性质的专利纠纷案件的处理上,由于两套系列、多种处理方式并存,民事审判权与行政执法权之间存在着冲突的可能性。
这种冲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法律规定上的冲突。我国《民事诉讼法》第3 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亦即民事案件由人民法院依民诉法进行审理。其第6 条又规定:“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据此,最高人民法院在有关司法文件中(注: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专利审判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5年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申请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通知》(1987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2年12月29日)第二项规定。)就专利案件规定了自己的管辖范围。即民事性专利案件的受理范围。《专利法》第60条,《专利法实施细则》第76条、第77条及国家科委、专利局《关于加强专利管理工作的通知》第一项规定了专利管理机关的执法职能及其与人民法院相同的民事受案范围。专利管理机关对民事性专利纠纷案件的处理方式在行政法上属行政裁决的性质。虽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不服行政裁决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接受司法审查,但行政判决毕竟是对行政主体裁决过程合法性审查,很难涉及到当事人之间具体权利义务关系。这就是说从案件的实体上剥夺了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权,使得民事诉讼法与专利法规在立法上促成了审判权与行政执法权的冲突。
二是诉讼程序与行政执法程序运作过程中的冲突。这主要表现在:1、在程序的启动上。对专利申请权纠纷案件,法院认为, “须先经行政解决,当事人对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地方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因此,在立案审查时,应先告知当事人先去行政机关请求调处解决、法院不应直接收案。”(注:中国专利局专利管理部、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编《中国专利纠纷案例选编》, 专利文献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5页。不过,这种作法与《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5 条第1款规定相矛盾。该款规定,此类纠纷, 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虽然在形式上与民诉法第111条第3项的规定相同,但实质上是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2年12月29日)第7项规定相矛盾的。 即专利管理机关可对此类案件进行调解。如果达到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调解书送达前或送达后反悔,又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这表明,除非专利管理机关对此类案件不适用调解,仅适用裁决方式结案,否则,一方当事人可以绕过行政解决方式(如通过假意调解)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就造成了行政优先受理权的虚置。对专利侵权案件等,专利法规定了由专利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竞争管辖,即由当事人选择案件主管机关。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2年12月29日)第5项规定又限制了由专利法第60条等作出的这一规定。 即除非双方当事人都愿意接受专利管理机关处理,否则,即使一方向专利管理机关请求调处,专利管理机关并且也已经立案受理,只要另一方当事人拒绝答辩或未进行实质性答辩又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若符合民诉法规定,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另外,如果在专利管理机关调处过程中,当事人双方都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亦应予受理。因此,在司法实践中,专利管理机关调处专利纠纷案件的范围被大大地限制了,司法管辖权得到了充分的扩张。2、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关系上。 由于无效宣告程序是在专利复审委员会主持下进行的,属于行政执法权范畴,而非司法权范畴。因此,这实质上也是行政执法权与司法权的关系问题。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5条第2 款规定:“当事人因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发生纠纷,并已请求专利管理机关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可以请求专利局中止有关程序。”此外,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申请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通知》(1987年10月19日)第4 项及《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42条规定了无效程序与诉讼程序的关系问题,其中,法院掌握了很大的主动权和自由裁量权。例如1987年10月19日《通知》第42项规定(现仍有效部分):专利复审委员会在对无效宣告请求进行复审的过程,如果发现无效宣告请求是针对已为人民法院确认专利申请权提出的,而且无效宣告请求人提出了新的证据和理由,则应中止专利复审程序,并将新的证据和理由送交人民法院。有关人民法院应认真审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知无效和宣告请求人和专利复审委员会。这意味着,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复审程序必须依赖于法院的裁决才能进行。而在1992年12月29日的《解答》中,则规定:除法院受理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件后被告在答辩期间内请求宣告该项专利无效的应当中止诉讼之外,对其它情况,法院可以不中止诉讼。这些措施虽然有助于防止侵权人利用宣告专利权无效故意拖延诉讼,继续实施侵权行为,但毕竟不是及时制止侵权行为的根本办法,制止侵权行为采用诉讼保全等措施即可达到目的,与中止诉讼与否关系并不大。3、两套系列不协调,还可能因地方、 部门保护主义等破坏法治因素的干扰,削弱审判权与行政执法权的权威,或者造成两权之间更加剧烈的磨擦。
三是法理上的冲突。造成司法权与行政执法权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理论缺乏科学性与统一性。这是传统公法、私法分立理论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复杂性的冲突。近代以来,大陆法系把法律区分为公法与私法,并提出了私法自治的法律原则。“区分公私法的实益在于,易于确定法律关系性质,应适用何种法律规定,应采何种救济方法制裁手段,以及案件应由何种性质的法院或审判庭受理,应适用何种诉讼程序。”(注: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8—29页。)即私法案件由普通法院管辖,公法案件除刑事案件外,原则上得受行政救济,由行政机关或行政法院管辖。(注:王泽鉴:《民法总则》(台湾),1992年版,第2页。)现代专利制度的创设使公法私法的界限模糊了。涉及专利的法律关系不仅有民事法律关系,而且还包括大量的行政、刑事、诉讼等公法关系。在一专利案件中往往会发生这种民事法律关系与公法关系的竞合。如专利侵权案件中既包含侵权人对因行政许可而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的侵害,也包含对私权(专利权)本身的侵害。对这样的案件,应由哪种机关管辖,适用何种程序,在不同的法律思想指导下,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由于我国并不承认公私法划分的西方法律理论,但同时又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理论武器,导致了司法权与行政执法权在立法和实践操作中的冲突。
二、外国的经验:西方典型解决模式述评
相对于民事、刑事等古老的法律制度而言,专利制度是一项较为年轻的制度。由于没有定型的理论模式作指导,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在解决专利案件处理程序中民事审判权与行政执法权冲突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或模式,现举其要者,分述如下:
英国模式(注:本文探讨范围不涉及英国专利法中有关欧洲专利及苏格兰诉讼体制部分。):1、机构设置及职权。1977 年《英国专利法》明确规定了专利法庭的设置及一般权力。第96条之(1 )规定:“应设置专利法庭作为高等法院大法官法庭的一个组成部分,审理与专利有关的以及法院规则中规定的其他内容的诉讼。”第99条规定了法院的一般权力:“法院在按照本法、任何条约或联合王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执行原审或上诉审判权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专利局局长已过的任何命令或行使专利局长已行使先例过的任何其他权力。”但该法并没有对专利局及其局长的一般权力作出一般性规定。而是将其职权在条文中作了具体性规定。概括起来,其职权主要是:审查并授予专利权的权力,在审查专利申请案时受理异议的权力及颁发专利证之后处理专利案件的权力。英国专利法通过对法院权力的一般性规定和对专利局(局长)权力的具体性规定,在立法上较好地解决了二者之间的权力关系,避免了冲突的发生。2、权力之具体配置:(a)专利局局长对侵害专利的诉讼案件享有受限制的受理权。第61条规定,有关一项被宣称侵害专利的行为,该专利的所有者,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不侵害法院的任何其他裁判权的条件下)。并可在诉讼中提出较广泛的请求(共5项)。但第3款规定,专利权人和任何其他人可根据彼此间的协议向专利局局长提出问题,即该其他人是否侵害了此专利。专利权人可据此要求侵害人赔偿其损失,或要求宣布该专利有效并受到了他的侵害。如果局长认为向他提出的问题由法院决定更为合适,他可以拒绝受理,而法院将有权裁决该问题,这样,专利局长的受理权至少有如下限制:须有当事人的协议,仅能接受当事人的两项请求,由此可见,专利局长受理的仅是“问题”,而对损失的赔偿的请求只是他在解决该问题时附带的事项,不是法院审判意义上完整的诉讼。(b)法院对专利享有受限制的注销权。 英国法对“专利的注销”规定了两种方式,一为依任何人的申请注销;二为专利局局长有主动注销专利的权力。对前者,第72条之(1)规定, 法院或专利局局长经任何人申请,根据法定的理由,可审查并命令注销一项发明专利,并有权要求专利权人修改其专利书件。如果专利局长拒绝批准注销申请,法院即不得接受就此件专利再提出的注销申请[72—(6)]。在专利局长已受理且未决定是否注销之前,法院亦不能受理注销申请,除非专利所有人同意或专利局长有书面证明法院解决此案更为合适。这说明,在专利的注销问题上,专利局长的权力之效力优先于法院的审判权。(c)专利有效性争议只能在专利侵害诉讼、 侵犯发表申请案权利诉讼及以“侵害”专利相威吓、非侵害声明、注销专利和有关王国使用的争议诉讼中提起,并绝对禁止当事人在这类诉讼当中,法院结案前,未经法院许可即向专利局长提起有效性争议[74—(8)]。因此, 就专利之有效性问题,法院又享有优势的权力。(d )在一项发明被批准为专利后,就专利权谁属问题的疑议,首先应向专利局长提出[37—(1)]。故专利局长在此问题上较法院更有主动性。3、两套程序运作中的关系。如果当事人对专利局长处理的结果不服可向专利法院上诉,但对四类裁决(如有关书件形式、呈交方式、申请费等)不得上诉[97—(1)]。一般情况下,对专利局长的裁决上诉并经专利法庭复判后,不得再就复判向上诉法院上诉,除符合[97—(3 )]之规定外。此外,英国专利法还对专利局处理案件的具体方式作了规定,如专利局局长独断权力的行使方式等。(第101条)
英国现行的这套体制是1977年以后形成的。此前,对专利案件是由工业裁判所来裁处的。工业裁判所是一种介于司法机关和政府行政机关之间的特殊机构。这种设置据说是适应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加强干预的现实需要。但学界对此颇有非议,认为:这是对英国法治传统的破坏。一切裁判权都应由普通法院行使。1955年英政府组织了弗兰克斯委员会(franks committee)对行政裁判所进行调查,1957年该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称:行政裁判所的存在是必要的,它是司法体系的补充。是按议会意旨设立的审判机关,非行政机构的一部分。但由于行政争端的特点,行政裁判所不能等同于法院。必须兼顾行政的需要和公平的要求,以平衡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的利益。(注:王名扬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139页。)英国设立工业裁判所 (行政裁判所之一种形式)完全出于现实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特色。它认为,这种裁判所具有普通法院所不具有的优点,如案件处理对裁判者专门知识的需要,程序简便、灵活、速度快、费用低等。但它毕竟是对国家已有体制的一种冲击,为兼顾现实需要与法治固有观念的需要,1977年成立了专门法庭-专利法庭,将工业裁判所取而代之。
美国模式:1、建制及职权。《美国法典》第35编第1条规定:专利与商标局是商务部所属机构。第6条a项又规定:专利与商标局局长在商务部部长的指导下,主管或行使法律所规定的有关核准专利和专利证颁发以及商标注册的一切职务。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与专利案件的处理关系不甚密切的规定。第7条规定了申诉委员会的设置。 其职权是根据申请人的书面申诉,对于审查员所作不利于专利申请的决定,进行复查。其性质属于“再审理”。第141条规定了关税与专利上诉法院的权力。 即如果申请人放弃民事诉讼,可就申诉委员会的裁决及抵触案的一方当事人对专利申诉委员会有关优先权问题所作的裁决,向美国关税与专利上诉法院提出上诉。该法院有权受理。否则即根据第145、146条,在符合有关规定前提下向有关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而对一般民事性质的专利案件则按民事程序由相关的联邦地区法院作一审。其二审案则由初审法院所在巡回区的联邦上诉法院受理。但由于各联邦上诉法院对专利侵权问题解释各异,难于维持联邦专利制度的统一性,且对专利的技术性问题,一般法官又难以胜任,因此,在1952年专利法实施后,就开始了专利司法制度的改革。1982年决定将美国权利要求法院上诉职能与关税与专利上诉法院的职能合并,再赋予其新的职能,成立联邦巡回区上诉法院。它是全国性巡回区法院,其管辖权主要是:对94个地区法院的专利诉讼案的上诉有排他性的管辖权及受理直接来自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或者通过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的一审;间接来自该局的专利申请争议的上诉案。(注:张乃根编著:《美国专利法判例选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25—26页。)2、权力运作。 对直接来自专利局的案件及间接在该局的专利申请争议案(如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就抵触专利的优先权问题而发生的争议),联邦巡回区上诉法院及相关地区法院根据任何一方当事人提议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对专利局的记录及所作的证明和提出的文件应该承认其效力(与我国专利诉讼中所称的禁止反悔原则相类似),以充分尊重专利局应有的权力。同时,专利局应执行法院的判决,按法院的指示向有权人颁发专利书证(第150条)。 对其他专利案件,联邦巡回区法院及地区法院采“专利权有效推定”的原则,即除有法定抗辩理由之外,专利证书中每一权项(不论其形式上是否独立)都应推定为有效、主张无效者负举证责任。这在表面上看虽是举证原则,但实质上体现了司法权与行政执法权彼此相互独立、相互尊重的关系。“法院的权威来自对自己权利的限制”(注:爱德华法官:《世界知名法学家讲座》(尚未公开出版发行)。),不作份外之事。这是美国法官对自己职权的共同的基本观念。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为防止侵权人拖延诉讼,于第283 条规定:数法院对专利讼案有管辖权都可以依照衡平法原则发出禁令,防止法院以认为合理的条件侵害由专利证书取得的任何权利。
德日模式:德国与日本同属大陆法系,且在立法上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尽管其具体制度、程序设置有所不同,但出于论述的方便,本文将之结合起来进行阐述。1、在与专利有关的机构设置上。 德国专利的审批授权机关是其专利局,并由其受过技术训练的审查员审理。为了协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1961年德国设立专利法院,审理不服专利局决定的专利申诉(即复审)、无效、撤销和强制许可的案件。并可就专利法院的判决上诉到最高法院。其他专利案件,则按民事诉讼程序由普通法院审理。(注:参见《日本特许法》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之规定。)在日本,其专利的审批、授权、无效宣告等均在特许厅范围内进行,有审查、审判、复审等复杂程序及相应的机构,(注:参见马沙尔:《专利侵权诉讼》,载于最高法院经济庭中国专利局《〈德国专利案例分析研讨会〉资料汇编》,1995年5月(内部资料)第3页。)属于行政范畴。“对判决、第159条第1项(包括准用于第174条第1项的场合)、 准用第53条第1项(补充修正之驳回)的规定驳回决定以及对求判或再审请求书的驳回决定提出申诉,由东京高等法院专门受理”(第178条)。 而其它民事性案件则由普通的一般法院按民事程序受理。2、 权力运作关系。作为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认为民事关系属私法关系,由当事人自治,国家行政不予干预。反之,行政法律关系属公法关系,则由行政机关或专门法院来审查或审理。日本虽然在因专利形成的行政关系案件的受理上没有设置专门法院,但规定了由东京高等法院专属管辖,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这种法治观的体现。因此在专利行政案件与民事案件的处理上由于司法权与行政权界限明确,一般不会发生主管竞合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两权之间不存在交叉关系。例如在专利侵权案件审理中会出现被告反诉原告专利权无效的情况。德国专利法院享有专利无效的审判权,它与审理侵权的民事法院彼此独立,从逻辑上说专利有效是侵权构成的前提,所以在此种情形之下,民事法院应中止诉讼,但其民诉法及实用新型法第19条则规定审理侵权的法院可以中止诉讼或延期审理。在这里,审理侵权案件的法院掌握着很大主动权。但是由于侵权诉讼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审结而无效诉讼相当快(平均13个月),所以很少发生侵权判决之后再诉无效案件,也未出现过侵权判决与无效判决相互冲突的问题。(注: 参见中国专利局专利法研究所编:《专利法研究》 (1991年),专利献出版社,第119页。) 日本的专利无效案件在其特许厅内进行审判,不服可以向特定法院起诉。因此也有审理民事案件的法院的司法权与行政权在适用程序上的交叉关系。日本特许法在诸如此类涉及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上都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第65条、第168条及第184条之2.
拉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专利局只起登记作用,一切其他事宜,无论是实质性审查,还是专利诉讼,悉由法院解决。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的制度都带有此类特点,后来,部分国家改变了这一作法。(注:郑成思:《知识产权法若干问题》,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09页。)其根本依据是把专利权作为自然权利而与一般私权同等看待。把专利法视为私法,实行私法自治,国家行政不予干预。
通过以上对西方典型国家两权冲突解决模式的考察,我们至少从中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一是在专利案件处理程序上,如何协调审判权力与行政执法权的关系,首先要受到该国权力结构基本制度的制约。在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制度下,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工是明确的,不可相互渗透。因此,在专利案件的处理的程序设计上,上述四种模式都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尽管其解决的方法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国家也曾试图模糊其中的界限,如英国的工业裁判所,但最终还是取消了这一做法,使行政权与司法权各复其位。
二是程序的设计直接取决于该社会的法治理念。英美法系虽无公、私法之划分,但有着与大陆法系相同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即强调个人主义和私权神圣。行政权不能介入私权。英国虽然专利局长有处理民事性专利案件的权力,但其程序的启动完全由双方当事人自决。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尽一切可能把专利权塑造为私权-一般财产权利。如美国专利法第261条、英国专利法第30条之(1)等,从而抹去专利权在产生、维持等环节上带有的公法色彩,受一般民事法律调整。同时在审查、授权等环节上又强调其公法性即按行政关系对待,由行政机关来处理。
三是西方专利案件处理制度安排的另一特点是,尽可能在适合专利案件的特点与节省制度成本之间找到最恰当的结合点,而不在全国成立一个执法、管理专利的专门行政系统机构,尽最大可能依靠已有的民事诉讼程序制度来处理专利纠纷案件。因此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四是各解决模式都是针对本国现实需要而确立的。其中英美法系以经验主义立法观念见长,能够结合实际,具体地制定出反映实践需要的法律,但缺乏理性支持。大陆法系以理性主义的立法观念见长,但囿于传统束缚,对现实有顾及不周之虞。特别是现代西方国家已认识到在专利保护中行政权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法治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采取行政保护手段来调整专利关系给予默认甚至是支持的态度。这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备忘录以及trips协议中有所反映, 但要求对此应给予司法复审的机会。这不能说不是对传统以来认为的公权不能介入私权的观念的突破。
篇6
一、立案受理的条件与诉权的保护
法院立案受理的范围即是当事人诉权的范围。由于审判权本身不具有主动保护实体权利的功能,它与实体权利之间还隔着一道横沟,诉权便是连接实体权利和审判权之间的桥梁,它将实体权利义务争议引到审判权的面前,使审判权的行使有了对象和目标。诉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即是司法救济权。①我国关于民事案件受理条件的法律规定比较简单,立案法官在审查起诉时常会感到无据可依。笔者认为,借助于诉权理论,有利于开拓立案审查的思路。
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民事案件的基本法律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具体包括:(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四个要件与诉权理论的二要件基本相同。诉权理论的两大要件分别是:“当事人适格”和“诉的利益”。②“当事人适格”包括了原告与被告的条件:原告须为利害关系人,被告须为明确被告:“诉的利益”,即原告诉请保护的利益为法院保护的权益,“无利益便无诉权”。
如何把握“当事人适格”是一个疑难问题。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但是《合同法》第73条规定的代位权诉讼,以及第74条规定的撤销权诉讼,原告与被告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合同关系,法律何以允许原告对被告提起诉讼呢?可见,直接的法律关系并不等同于直接的利害关系,只要被告的行为对原告利益产生直接影响,原告即对被告享有诉权,并不论原告与被告之间存在直接的合同关系或侵权关系。再如股东派生诉讼,公司的董事、经理或高级职员等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违反法律或公司章程而给公司造成损害并应承担责任,或者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的侵害,公司本应为其合法利益行使诉权,但它怠于行使而不追究加害人的赔偿责任,此时股东依法有权代公司之位以自己的名义提出请求赔偿之诉。在这里,公司的董事、经理或高级职员和他人的侵权行为本来直接侵犯的是公司的权益,但由于公司的权益系着股东的权益,故也可以认定股东即为直接的利害关系人。另外,在被告的要求上,民事诉讼法规定为“明确的被告”,因此在审查起诉状中不要过于拘泥在是否存在“告错人”的问题。是否“告错人”应在立案受理之后由审判庭来审查决定是否该驳回其诉讼请求(注意不是驳回起诉),立案庭只能要求起诉人在诉状中有明确的被告。
在“诉的利益”问题上,要注意审查原告诉请的利益是否为法院所保护利益。由于立案审查只能是程序审查,而不是实体审查,故我们不能就利益的正当性进行审查,而只对利益的性质进行审查。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即是“诉的利益”的体现。法院保护的利益应根据三个条件来衡量:(1)法律条件,即法律规定的保护范围,主要集中在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的不予受理7种情况,除此7种情况则为法律规定应予受理的情况;(2)政治条件,对一些涉及政治敏感问题、不宜由法院审理的案件则不予受理,这是由法院为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的政治体制理论所决定;(3)能力条件,对一些明知法院受理后,因无相关法律规定或因审判资源有限,无法审理或执结的案件不予受理,这是由审判机关现阶段的力量所决定。第2、第3款条件虽然与法律规定的精神不甚相符,但在目前的政治体制及司法条件下,也是实践中的不得已的做法。
二、案件的整理与诉讼标的理论
民事案件受理后,进一步的工作是整理法律关系,形成案件“雏形”。“诉讼标的理论”是进行这一工作的有效工具。“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并要求人民法院裁判的民事法律关系,即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诉讼标的不同于诉讼请求,诉讼请求仅是判断诉讼标的的标志之一。
诉讼标的是确定民事案由的标志。民事案件受理后的首要工作即是案由的确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的规定,民事案件的案由分为4个部分54类300种,这300种案由实际上就是当事人讼争的法律关系及其争议,这实际上就是我国民事诉讼中诉讼标的的全部外延。③确定好案由,能为其后的审理确定好方向,同时还可以防止起诉人规避法律。
诉讼标的是区分普通共同诉讼与必要共同诉讼的标志。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 很明显,这里的诉讼标的指的就是双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争议并要求法院裁判的民事法律关系。诉讼标的共同的诉讼就叫做“必要共同诉讼”,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诉讼就叫做“普通共同诉讼”。法院对两者的处理方式不同:必要共同诉讼不需当事人申请即应该作为一案予以受理,普通共同诉讼则须经当事人同意,并由法院决定是否合并审理。
同时,诉讼标的是确定是否重复起诉的标志。民事诉讼法第111条(五)规定:“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按申诉处理。”该内容包括了对已生效的裁判不得重复起诉,即民法理论上“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对一诉已作出确定的终局判决,不得再次提起诉讼或重新审判。“一事不再理”不限于向同一法院起诉的情形,向其他法院重复起诉亦受禁止;再次起诉不限于独立起诉的情形,也包括以反诉、主参加诉讼等方式。至于判断是否属于重复起诉,不能仅以诉讼请求是否相同来判断,而应该以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即诉讼标的是否相同来认定。对于同样的诉讼标的可能前后会有不同的诉讼请求,立案法官在审查时不能因此受到影响。
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存在着严重的“重实体,轻程序”的趋向。有关诉权和诉讼标的的法律条文极为粗糙,立案庭法官在审查及整理民事案件时很大程度只能依赖于法官个人的道德素质、业务经验、社会阅历、受教育程度等非法定程序因素,对当事人的诉权保护及法院的规范化建设均无益处,因此立案法官在目前的立法基础上适当地学习诉权及诉讼标的理论,可以相应提高立案的水平。
注释:
①谭兵主编:《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②江伟主编:《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以下。
篇7
民事调解之立案调解“新法”
胡伟
在立案过程中,把依法调解工作做为止纷息争的最佳途径,只要当事人自愿,尽量调解结案。实行立案调解制度化、上门调解经常化、送达调解规范化、人人调解普遍化,开创了调解新路子。在案件的调解过程中,充分赋予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的机会,尽量让双方当事人沟通思想,消除对抗情绪。并施以不同的调解方法,缩短了办案周期,提高了结案率,节省诉讼成本,减轻了当事人诉累,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几年来本院民事案件的立案调解率均保持在30%以上,当即履行率达到100%,平均审时2天,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具体做法:
1、受理衷告法。在受理案件时,采取书面和口头的形式,向当事人宣传调解的特点、程序、原则等规定,使当事人对诉讼程序有充分认识和考虑,为调解打下良好基础。
2、立案即调法。对于立案时能很快联系到被告,且双方当事人都愿意接受立案调解的案件。及时组织调解,做到当日立案、当日调解、当日送达、当日结案。
吴某诉孙某离婚后财产纠纷案。当事人双方因抚养费,曾多次协商未果,见面非吵即打。吴某到该院,并说孙某在外地打工,现在正好在家,一旦出去打工就不知什么时间才能回来。立案法官当即立案,并迅速通知孙某到院应诉,双方刚一见面,便相互谩骂,原告又哭又闹,致使调解一度中断。但法官不急不燥,经过两个小时的耐心工作,终于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3、电话调解法。民事案件调解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协商,考虑到方便诉讼,节省当事人的时间,通过电话征求双方意见,协议基本达成一致,再约定调解时间,双方来法院履行有关法律手续。
二井镇王某诉李某一案,双方因土地承包发生纠纷,王某将二轮土地承包后所分得的土地因外出打承包给了李某,现王某回来想要回土地自已经营,李某以承包期末满不同意退还,又不同意按现价提高土地承包费用,王某认为现土地承包费已经大幅度上涨给自已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双方多次协商未果。诉到法院后,考虑到双方当事人比较忙,立案法官就通过电话多次做工作,谈妥了协议内容,促成双方达成协议,既节省了诉讼成本,又方便了当事人。
4、送达调解法。北安法院的案件管辖是按照辖区面积来划定的,因此呈现范围广人口多特点。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主动上门服务,就地送达、调解。
某日,立案庭接到城郊乡农民张某电话,称市内一家公司拖欠他和其他几位农民工劳务费款,近两年,多次催要无果,要求立案。看到这种情况,立案法官主动服务,第二天一早,就到市内这家公司说明了情况,迅速找到各方当事人,当时立案、当时送达、就地调解,当日三起案件全部调解。可谓三案两年成顽疾,法官一天全化解。
5、情理共用法。民间纠纷大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时候,就需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既不能强制压服,更不能一推了之。要耐心地为矛盾双方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以诚相待,推心置腹,以心换心,将心比心。法、理、情兼容,劝、诱、导共施,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
某学校学生王某和李某在放学的路上,因骑自行车相碰发生口角,王某用自行车碰撞被告人李某,导致两人撕打在一起,李某一拳打在王某面部,将王某左耳打伤造成左耳外伤性耳膜穿孔,经法医鉴定属轻伤。双方当事人情绪极不稳定,为防止发生新的冲突,学校及二人所属的公安机关曾先后多次邀双方当事人和家长一起调解此事,均因赔偿数额分歧较大,无法形成一致意见。王某便自诉到法院,并到有关机关上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案法官会同学校领导前往李某住所,促膝谈心,真诚交心。摸清了双方症结所在,随即向当事人宣讲了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了耐心的调解,终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并于当天制作调解书送达到当事人手中,使半年顽疾,一朝被化解。
6、教育引导法。对在纠纷中存在明显过错的当事人,采取正面教育引导,并将其行为与相关法律规定结合起来进行宣传教育,促成调解协议的达成,赢得调解的成功。
原告吴某与被告张某原系夫妻关系。原告诉称,因被告有外遇,导致夫妻关系出现矛盾,而且被告长期对原告打骂,导致双方破裂,遂于20__年6月10日在当地民政局办理了离婚登记。双方协议约定,被告每月给原告500元,自20__年7月至2014年7月,共九年。但被告自20__年元月开始拒绝付款。后就付款问题,双方当事人曾多次协商未果。因此事一直悬而未决,双方当事人情绪极不稳定,见面非吵即打,为防止发生新的冲突,双方亲属也参与调解此事,但无法形成一致意见。看到这种情况,法官首先找被告做工作,对被告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引导被告采取“换位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将心比心,增进理解,消除隔阂,化解怨气。经过耐心工作,使一起家庭财产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7、保全促进法。他们还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积极探索对诉前保全规则的运用,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加大诉前保全力度,为案件的顺利调解和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办理原告北安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诉被告北安市劳动社会保障局拖欠工程款纠纷一案中,经审查发现该案法律关系明晰,债权、债务关系明确,且被告有履行能力又拒不履行义务。即拟定了立案调解方案,应原告申请冻结了被告的 银行存款30万元,次日即组织双方调解,被告当即履行了全部欠款。
8、非诉解决法。在法院接待的来诉群众中,有相当数量的非诉讼案件或者极其轻微的纠纷,如家庭琐事、邻里纠纷等。这些纠纷通过诉讼渠道解决,周期长、效率低、社会效益差。但如果对这类群众来访生硬拒绝,一推了之,则将直接影响到人民法院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此该院加强了处理非诉来访的工作力度,指定专人接待处理,对于当事人反映的各种非诉问题,接待人员进行耐心细致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家庭琐事、邻里纠纷等,做好当事人的法律、道德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于来访老户,还定期给予回访。通过这种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得非诉来访案件做到了事事快落实,件件有结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某社区退休职工张某因与子女发生纠纷,多次到有关单位上访,要求处理几个子女,后来到法院,要求立案,因不属于法院主管无法受理,但简单推托,势必造成其家庭生活不稳定,也增加有关单位的负担。法官就与几个子女和相关单位联系,多次座谈,最终解决了张某的后顾之忧。
9、寻求帮助法。法官在调解过程中,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知识层次的人,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疏导方法和形式。通过当事人的人、亲戚、朋友、家人、单位领导等做当事人的教育、劝说工作,借亲情、友情、同乡之情,灌输法制意识和传统美德,缓和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引导他们达成调解协议。特别是当有人为案件一方当事人说情时,利用该说情人做这一方当事人的开导、说服工作,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使双方当事人能够在调解中互相做出合理让步,促使调解协议的达成。
篇8
【关键词】香港 离岸 人民币市场
一、回眸与透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展历程的回眸
2004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萌芽,经历10余年的发展,已经展现出其独特的市场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初期以为个人客户提供单一业务为主导,即自2004年香港银行正式开办人民币业务初期,主要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是由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及信用卡等单一化的服务;中期以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业务为主旨,即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通过业务扩大、发行人民币债券、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容试点等路径,逐渐丰富了人民币的业务类型,形成了由存款、汇款、债券、基金、保险、黄金、股票等多元化离岸人民币业务共存的发展局面;后期以香港作为人民业务枢纽中心为目标,截至目前,香港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和以人民币定价的产品。
(二)发展现状的透视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末,香港人民币存款(含存款证)较年初上升10%至1.16万亿人民币,人民币贷款较年初激增63%至1880亿人民币;2014年全年达到6.26万亿元人民币,较年初飙升63%。通过发展的量化数据,可以透视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显著特征:宏观上看香港“亚洲金融中心地位屹立不倒”,即香港在境外人民币交易中的先发优势不仅确保了香港在今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收益,而且支撑并巩固了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微观上看,香港金融中介机构“受益匪浅”,即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展直接助推了香港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收入,以商业银行为例,其收益主要来源于人民币存、贷、汇等业务收入,以及人民币金融产品发行、融资、交易等中间业务收入。
(三)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机遇
未来,香港的主要贡献在于作为离岸人民币的“批发市场”,而其他的金融中心如新加坡、伦敦、纽约、上海等仅能作为“零售市场”,因此,香港将继续以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为“奋斗目标”,并将扮演以下重要角色:
1.离岸人民币流动中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香港成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处理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达到全球同类业务的80%,香港应该在这一领域继续保持发展势头。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流动中心凸显出最大的优势就是香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场风险低,可控性强。当前,香港已经形成了较具规模的两大金融市场,一是CNH的外汇市场,该市场每日交易量超过10亿美元,交易量是之前的2~3倍;二是CNH的债券市场,该市场当前的债券品种高达100多个,交易量是之前的10倍。与此同时,人民币贷款和人民币股票市场也陆续登场,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所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低风险的试验场,因为这些试验性人民币市场若在香港实验果效果不好,随时可以叫停,因而对内地金融的稳定性影响不大,风险自然就降低。
2.离岸人民币外汇、债券和股票的定价及交易中心。香港能够成为离岸人民币产品的定价和交易中心,原因在于:一是人民币产品收益率决定权使然,由于大部分的造市商都在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及债券收益率几乎100%都是由香港决定;二是人民币市场成熟驱动,据统计,目前香港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每日人民币交易量高达50亿美元(相当于320亿元人民币),成熟的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确保了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全球居首(外汇交易量占全球的56%);三是金管局的政策支持,当前,金管局在香港推出了供香港银行使用的人民币流动资金一些列措施,不仅深化了香港人民币资本市场,更加巩固了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地位。
3.离岸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由于香港拥有最多的离岸人民币存款及债券投资者,因此大多数的公司想要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都需通过香港,这充分体现了香港已经成为离岸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一旦更多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在香港被发展出来,也会吸引更多的国际上的机构投资者关注这里。此外,香港本地的金融机构也是其中的最大获利者,这将帮助香港发展出更多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奠定了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财富管理中心地位的坚实基础。
二、未来展望: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走势预测
(一)形成期:筑稳地基
目前,香港正处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市场形成阶段后期,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筑稳地基”,即初步建立了人民币出境、在香港流通和人民币有限制回流境内的资金流动和循环系统。形成期的主要特征是存量资产的人民币化,即存款人民币兑换、人民币保险产品、基金产品等存量资产实现人民币化,具体表现为,在更高收益产品推出之前,人民币国际化给香港经济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激发香港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不断开创和推出新的人民币产品和服务(包括企业和个人的人民币存户业务、国债和企业债的发行的交易、人民币为单位的保险及基金投资产品等)。从而使这些新产品成为在香港建立人民币业务的基础,夯实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
(二)成长期:提速扩容
进入成长阶段,香港的人民币市场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上将实现突破,因而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提速扩容”,即人民币在存量增加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将迎来香港的金融市场更高收益、更大规模、品种更全、二级市场交易更加活跃的发展时期。成长期的主要特征是香港金融市场的深度人民币化,即人民币市场国际化的提速、扩容将推动大规模的人民币贸易结算,突出表现在两大金融市场上,一是贸易融资服务,由于境外投资者可投资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银行马上可推出更大规模的贸易融资服务业务以吸引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为贸易结算手段,因而不仅对香港金融业带来新的活力,也同时为香港市场带来更快的人民币存量增长;二是资本市场产品,当香港的证券、资本市场得到巨大发展时,这些产品将更有效地吸引境外机构和个人接受和使用人民币,从而促使人民币投资于香港的市场,实现了人民币在香港流通量的增加。由此,扩容和增量将会为香港的金融市场带来新的商机,使香港众多的证券机构和交易所都可以从中直接受惠,香港的整体经济亦肯定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兴旺而获益。
(三)成熟期:全面开放
最终,达到市场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将以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为标志。假设2015年中国实现资本账户开放,进出口总额近5万亿美元,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将承担大量的人民币贸易结算,极大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届时,香港人民币存款数额将极为庞大,各种以人民币发行的金融产品极大丰富,从而为香港的金融机构带来更加多样化的业务机会。
参考文献
[1]任哲.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及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8(12).
[2]闵娟.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综述及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1).
[3]巴曙松,吴博.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监管[J].中国金融,2008(10).
[4]邱雪峰.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风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4).
篇9
今年是“*”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使我市档案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再上新台阶,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更好的服务,确实需要再动员、再部署。所以,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很重要、也是很必要的。刚才,黄伟同志对“*”时期我市档案工作做了简要回顾,对去年的工作做了总结,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刚才,还表彰了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获得档案工作先进称号的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对过去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档案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各级领导要努力提高对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认识。
提起档案,一些人就会想到文书档案、人事档案。其实,这是极其狭义的、陈旧的理解。档案是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记忆和宝贵财富,不但有文书、人事档案,还有各行各业的档案,如企业有基建、设备、产品、科研、会计等档案;公安机关有户籍、刑侦等档案;纪委有案件档案;学校有学籍、教研档案;劳动保障也有各种专业档案……。由此,我们要充分把握档案及其工作的两大功能,来服务现实工作、服务社会。一是基础管理功能。也就是说每个单位必须将本单位的各种档案材料收集、整理、保存、利用,这是最基础的管理,这是一个单位有序、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档案的原始凭证以及法律作用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这个基础管理功能、法律凭证作用正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对我们各项工作的必然要求,所以,加强档案工作也是当今社会讲管理、求效益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讲,重不重视档案工作,是—个领导有没有管理意识和能力的表现。二是档案的文化、历史积淀功能,任何文化、历史都要通过档案这个载体来承传。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档案的建立和积累,历史就会变得一片空白,也就是只有“硬件”而没有“软件”、没有底蕴,更谈不上对文化、历史的承传和发扬。所以,重不重视档案工作,说到底是—个领导有没有文化的表现。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我市实施文化名市发展战略、促进文化名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说是我市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工作。
现在,社会的档案意识淡薄,缺乏认识,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各级党政机关考核领导的指标、机制缺乏科学性,只考核“热点、硬件、面上”的,对“冷的、软的、潜在的”不注意,甚至束之高阁;档案部门宣传不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重视物质和硬件、忽视软件意识浓厚;整个经济、社会管理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等等。所以对新时期档案及其工作要有前瞻性的认识,对其基础管理性、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性、效益潜在和不可估量性、资源不可再生性;不可代替的凭证性;覆盖社会的广泛性;载体(纸质、磁盘、光盘等)的可变性;工作的繁杂性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对档案工作要本着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前瞻性的思维去对待,而绝不能用老眼光、旧思维去处理目前各种档案事务,要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自觉性。
二、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要创新工作,突出重点、做好服务。
档案工作要创新,首先是我们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其次要明确创新的重点:—是要管理创新,推动档案事业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档,深入贯彻实施《档案法》、《广东省档案管理规定》,推动档案工作向着法制化的轨道运行。二是创新工作要围绕服务大局拓展建档领域,档案存在于方方面面,其工作也必然是全方位的,但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可能,也没有这个人力、物力。所以,我们就要以敏锐的眼光去洞察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去拓展新的建档领域。如近几年我市抓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档案,就很有成效。市委市政府提出跨越发展所采取的一个重大措施,就是以大力抓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来拉动经济的发展,我们档案工作就是要及时拓展这一领域加强建档,把重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批、立项、设计、勘探、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材料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为建设项目顺利开展做好档案服务,这就是立足大局谋服务、围绕大局拓建档。三是创新工作要善于采用新技术。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档案及其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前的档案都是以纸质为载体,而现在不但有纸质为载体的档案,还有磁盘、光盘、录音录像带等载体的档案。所以,创新工作就要善用新技术,跟上时代步伐,提高服务水平往往也同采用新技术、改善工作手段连在一起,如我们现在产生于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大量电子文件,如何收集、保管、提供利用?就是要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设备、技术来收集、数据保管和传输提供服务。市档案局大型网站建成后,我市非性的“红头文件”,包括各县(市)区和省直单位的文件就可以全文上网,使我市广大干部群众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到所需的文件,这就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四是创新工作要拓展档案馆服务功能。拓展档案馆服务首先要抓好档案资源建设,档案种类少、资源贫乏,服务功能就弱,就很难谈拓展服务。拓展档案馆的服务要大力抓好向公共型、开放型转变,要让更多的人走进档案馆,查资料、看文件、参观展览、查找凭证等等,要将档案馆建成档案信息中心、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休闲的场所。拓展档案馆服务要重点抓好网络化传输技术的应用,无论各单位向档案馆移交归档文件,还是档案馆向外提供查询服务,都要大力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拓展档案馆服务要加强档案的开发利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利用,所以,各级各部门的档案工作,都要加强档案的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变历史资源为文化产品甚至文化商品,并结合推介、宣传*开发图片档案办好展览等。
三、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我市档案工作总体来看是不错的,取得较大的成绩,广大档案工作者负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从“*”回顾的问题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个县的档案事业,一年才二、三万元的经费,还不如一个家庭的装修费用,处于一种十分艰难的运作状态;信息化建设滞后,直属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不同步,各县(市)区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还没有起步;档案馆库落后,全市各级档案馆的面积都与省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几个山区县都没有独立的符合标准的档案馆;专业人才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档案事业的发展与我市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够协调,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一要加强领导。各单位都要明确分管的领导,各级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要自觉的把档案工作列入自己的工作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在抓好经济工作、热点工作的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好档案工作。社会就象—台机器,无论是大部件还是小锣丝钉,也无论是看得见的大部件还是隐蔽的小零件,都会产生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各部件正常,机器才能协调、持续、快速运转。所以,希望各级领导要多了解档案工作,多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多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困难,多关心档案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当然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要克服消极与畏难情绪和依赖思想,积极主动的多请示、多汇报,争取领导的了解和支持。二要增加投入。《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事业要纳入社会发展的规划,各地各单位不但要把档案事业、工作纳入规划,而且档案事业发展的经费要有—定的保证,使之与其他事业发展相协调。具体来说,除了正常的办公经费之外,档案馆的事业经费每卷每年不能少于2元,这是一个最低的限度,也是谢副省长的要求,希望各分管领导做好这件工作的协调。三要配置好人力资源。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对档案部门,要加强计算机和档案专业人才的配置,以适应档案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各县(市)区档案部门已出现严重的人才短缺,已直接影响了日常工作的开展,希望各分管领导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协调好档案部门人员的配置。
四、加大力度,强化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篇10
关键词:人民币离岸市场 香港 光明 危机四伏
人民币离岸业务,是指在中国金融系统外,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非居民之间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以人民币为交易对象的金融活动。2010年7月19日,央行与中银香港签署修订《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与香港金管局签署《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补充合作备忘录》,使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主要政策障碍得到扫除。香港一直在大力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债券与其他金融产品的面市。各金融集团正争先恐后地利用7月份中国政府推出的重要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放开了人民币在港流动,为诸多金融创新铺平了道路。
1 人民币离岸市场稳步发展,但离岸规模仍然较小
据香港金管局统计,截止2010年11月底,香港的居民个人人民币账户有212万户,个人存款为1200亿元。而香港本地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数目达到105家,是2004年初32家的3倍以上,企业人民币存款账户数目增加到11.7万个。这使得外商投资银行在香港看到了巨大的人民币产品市场。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主体在于中国内地进行的国际贸易。如果需要用人民币结算,都可以通过海外主体在香港开立人民币账户的方式进行。在中国内地投资比较均衡,跨境进出口频繁的集团性公司,正在考虑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企业,希望可以把所有与国内贸易交易的集团内公司在香港开立账户与国内集团企业进行人民币结算,来实现自然的外汇风险对冲,并实现集中的风险与结算管理。
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便目前香港有4000亿的人民币存款规模,仅占在岸人民币存款的不足0.5%。而按目前人民币债券存量近800亿来计算,也仅是在岸市场的0.4%不到。李小加曾表示:“人民币的国际化不是人为做出来的,市场的力量是最重要的,人民币的国际化最终靠市场。”宏源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前香港离岸市场的规模仍小,流动性不足,缺乏公认的基准利率和完整的收益率曲线,为人民币产品的定价带来困难,并制约人民币产品创新步伐。
2 香港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套利天堂”
若政府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它会把人民币打造为一种国际交换媒介,同时不向那些渴望“染指”人民币投机者作出任何让步。然而事实表明,人民币贸易结算机制与金融投机之间关联的密切程度,超出了许多人能够接受的水平。这一机制以施行了一年半,允许中国企业以本币进行跨境交易结算。
资金非法流动的现象并不新鲜,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在打击假借贸易名义、逃避其严格资本管制的投机者。但在2009年年中前,中国所有的进出口贸易都必须以美元或其他外币结算。现在人民币参与结算,风险也相应增大。中国的资本管制意味着,能够规避管制的人将获得巨大的套利机会。银行家表示,只有一部分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可能存在欺诈行为。尽管如此,他们也承认,最近几月人民币贸易结算及其火热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中资企业以及其贸易伙伴正在合法地利用大陆市场和香港新兴人民币市场之间的价差进行牟利。2010年6月至11月间,共有价值3400亿元人民币的国际贸易以人民币结算,而2009年7月之前,这个数字还是零。当时,中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允许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之一。
该计划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出现在去年7月份,当时监管机构取消了人民币在香港自由流通的限制。此后,香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开始蓬勃发展。至关重要的是,香港的人民币汇率和利率与内地开始分化——内地的汇率和利率受到政府管制。国际投资者人民币的狂热需求。压低了香港市场人民币的利率,从而让企业产生了使得人民币进行贸易或者融资的动机。外国出口商认识到,与中国内地相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香港存在溢价。吸引力的离岸汇率将其兑换成美元。中国进出口商和外国出口商都存在以人民币结算、并分享差价的动机,在香港,企业能够以远低于内地的利率水平发行债券。在这个监管机制密切关注的领域,一些香港和内地均拥有业务的大公司甚至更进一步,利用人民币贸易结算机制,并辅以贸易衍生工具,以获取本地人民币利率和低很多的离岸美元利率之间的差价。随着香港人民币市场的扩大,以及更多的公司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中国政府很可能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区分“真正的”贸易流动和更具投机性的流动。
3 如何打通人民币离岸、在岸市场
香港离岸市场与内地市场之间的“通路”何时成形,成为人民币产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技术上来说,回流渠道是决定人民币产品的一大因素,即离岸资金是否可以投资国内资本市场。目前投资国内渠道比较有限,产品的多样性和风险回报率受到限制。在国内有限的投资渠道中,比较集中的就是境内机构向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机构直接在境内进行人民币投资、境内机构借贷人民币外债等。而目前,除了第一种比较成规模之外,其他的都还处在于“试水”阶段。
如何形成回流通路,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进程。2011年2月25日《商务部关于外商投资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针对境外机构以人民币在境内直接投资,必须通过各地商委上报商务部,商务部函复批准允许了才可以。与此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对境内机构人民币对外直接和境外机构用人民币对内直投做出规定,同时指出,境内机构(含金融机构)借用人民币外债以跨境人民币形式汇入并提款的,无需就该笔外债资金向所在地外汇局申请开立外债专用账户。
一系列的规定似乎正在朝着更加开放自由的方向发展。实际运作中的程序可能仍然比较复杂,操作层面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曾荫权所言:“人民币是要走出去,需要让境外企业与机构通过一个人民币金融平台,持有和融通人民币资金。金融市场开放事关重大,必须谨慎推进。香港可发挥‘实验场’作用”。香港如此珍贵而特殊,如何在新的机遇面前拓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尤为紧要。当前监管顾虑颇多,比如热钱压力、套利风险等,然而自古堵不如疏的道理也揭示,为国内国外人民币资金提供更多投资渠道,人民币才有可能成为全球投资货币;在真正发展起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之后,人民币作为未来的全球储备货币方可谈论。
参考文献:
[1]何帆,张斌等.《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现状、前景、问题与风险》,《国际经济评论》2011.3.
[2]时娜,石贝贝.《首单人民币IPO 挂牌———人民币国际化现万亿商机》,《上海证券报》2011.4.29.
[3]巴曙松.《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改革与理论》2002.7.
[4]钟伟.《略论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构想》,《管理世界》
2002.10.
[5]巴曙松,黄少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路径及其影响》,《经济前沿》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