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时间:2023-03-26 02:4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辅导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辅导案例

篇1

一、让学生迷途知返

针对我校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迷恋网络这一现象,我阅读了书中《走出虚拟的世界》这一案例,才发现导致网络痴迷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我反省了自己过去对那些沉迷上网学生的简单粗暴的教训,意识到要对这些学生做到积极倾听他们的烦恼,真诚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并表示理解,运用理性情绪方法帮助他们认清头脑中的非理性信念,改变认知,使他们有一个积极的环境和氛围,从而走出迷离的自我,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二、让学生感受爱

针对学生中单亲家庭或父母闹矛盾的家庭较多的情况,我阅读了《我想有个温馨的家》这一案例,认识到学生厌学、逃学和撒谎等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是与父母的交往障碍造成的,他们失去了沟通的愿望,生活中缺少关爱、缺少关注。因此在辅导过程中,要对他们倾注爱心,唤起他们的自信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还要积极与其父母沟通,形成新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注、被欣赏的愉悦,得到鼓舞,重新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之中。

三、让学生正确面对成败

篇2

关键词:青春期 心理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64-01

一、基本资料

高××,就读八年级,男,14周岁。该同学应属男生中的早熟型,已进入青春期,且已有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背景资料

家庭背景:其父亲湖北房县人,母亲龚xx湖北房县人,文化程度不高。在家庭条件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有很大的原则上的分歧。其母亲一切任其自由发展即可。其父亲则认为从小要打好基础没。两人经常为这个问题发生分歧。高××同学也具有很强的上进心,他虽表面上表现出对学习很不在乎的样子,但考差了他会很不高兴,且会给父母发短信道歉。

三、辅导方法和过程

根据案主的情况,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首先是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交流进行直接辅导,主要是缓解其对于老师的那种逆反心理,进而再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其次对影响案主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他科任老师、其父母以及其他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1.和风细雨,避免冲突

具有叛逆性格的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爱“顶牛”,你说什么,他偏不听;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什么,个别脾气暴躁的孩子甚至会当面反驳或顶撞你,让你下不了台,这时教师先不要生气,也不要和他继续争执下去,如果不顾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不分青红皂白、不分场合地对孩子大声呵叱,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那么,孩子出了差错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处理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呢?首先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且停止这次谈话,防止矛盾的继续恶化,避免冲突的发生,然后老师要静下心来把孩子犯错误的情况、性质以及所涉及的各方面情况了解清楚,再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找孩子个别谈话,注意一定不能将孩子的错误公布于众,使之产生无脸见人之感。谈话的时候,教师的语气一定要轻,要和风细雨,润物于无声之中。

2.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叛逆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偶然间形成的,所以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地关注着孩子,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教育,要不厌其烦地循循善诱,从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指导,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引导。

接下来我从一些小的方面对其进行引导,比如说早上早些到校;头发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修剪;自习课不应大声喧哗;等等。从这些小事上对其提出要求,他不会因很难做到而放弃,他也可以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2.2为人处事方面要注意教导。

如何与人交往,是现在各阶段孩子都面临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具有叛逆性格的孩子,在平时的交往中唯我独尊,自私自利,不合群,他们不懂得与别人平等相处,不会取长补短。这些问题在高××同学身上基本都存在,因此我先教给他基本的做人准则,如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诚实守信等,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往,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学会容忍、平等和协调,培养他乐观开朗的良好性格。为此我鼓励他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年纪乒乓球赛,并在比赛过程当中一直都去为他加油,他在这方面本来就有一定的特长,因此帮助我班夺得了初一年级第一的好成绩,且在全班同学心目中树立了一种良好的形象,也进一步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对班级的认同感。

2.3学习方法要注意指导。

性格叛逆的孩子由于性格上的缺陷,一般在学习上也不很用功,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注意培养高××同学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技巧外,更关心他的学习,尽一切能力给予他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他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怎样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作用,提高他的兴趣,让学习的任务变成他的愿望。他通过学习,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思想随之变得成熟起来,也逐渐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从而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

3.掌声教育,鼓励上进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真诚的鼓励更能激励他们去热爱生活和追求成功了。在一方面对张××同学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时,我还制造机会让他担任了班级的数学科代表和学习委员,同时我还从体育老师那了解到他在短跑方面比较突出,于是再校运会上鼓励其参加了男子200米、400米和接力比赛,果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他的成就感。

4.加强沟通,取得配合

4.1与其他科任老师的沟通:通过与其他科任老师的沟通,让其他老师了解这位学生的情况,从而配合我的教育。同时也及时了解他其他科目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鼓励和因势利导。

4.2与其父母的沟通:通过与其父母的沟通,让其父母达成一种一致的教育观点,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特点。

4.3与其他同学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让其他同学了解我对这位同学的一些做法,从而理解我的良苦用心,而不至于有其他想法。也配合我对这位同学的教育。

四、结果与思考

1.结果:一个学期下来,高××同学的成绩由入学时的班级第28名跃为班级的第9名,在期末的优秀班干部的评选中以高票数被评选为“优秀班干部”。我班上也因为少了他这个“刺头”,课堂纪律有了很大改善,已树立起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家里,顶撞他妈妈的次数少了很多,父母因为他的教育起的争执几乎没有了。

篇3

关键词:厌学心理;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陈坚(化名),男,17岁,某艺术学校音乐班二年级学生,南宁市人,独子,父母为公务员,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二、主述和自述

自初中以来我就对文化课没有兴趣,有偏见和抵触,认为上不上没什么关系,即便到教室也会开小差,玩手机。我爱好专业课,但不够勤奋,很少主动到学校琴房练琴或唱歌。课余时间很少用来学习,不知道要做什么,白天睡懒觉,晚上经常出去玩,有时回来得很晚。学校离家近,条件符合走读,家长也希望我住家,但我不想住在家里,不想受到父母的管制。

三、教师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陈坚从小参加学习兴趣班培训,自小嘴巴甜,说起话来放得开,不拘束,语言叙述清晰,所述问题实事求事,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性格比较直爽、健谈,和他交流没有什么障碍。

班主任反映该生经常旷课,特别是文化课,晚上出去玩,很晚才回来,讲义气和面子,同学关系好,为人热情,朋友多且关系密切,只要人邀请必到场,爱抽烟、喝酒,自控力较差,上课需要教师到宿舍去叫,上课开小差,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优点是比较讲究卫生,床上用品、个人衣着整齐、清洁。

四、评估与诊断

该生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认识还算清晰,对专业有兴趣和爱好,却不肯去努力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发展规划,自控力差,属于厌学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陈坚处于人们常说的“叛逆期”,不仅生理方面快速变化成长,而且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意见,但由于年龄与社会经验所限,他对是非曲直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

2.家庭原因

因父母都是公务员,父亲还是单位领导,父母对其关注和教育度是够的。陈坚参加过各种兴趣班学习,如音乐、美术、儿童英语班等,学习效果良好。但爷爷奶奶比较宠爱,甚至说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零花钱多,因为在爷爷奶奶四个子女中他是唯一的男孙,并且长得可爱、帅气,在几个孙辈中“享有特权”。由于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教育与要求有差异,从小学到初中成长变化中受外界因素影响,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但个性却越来越要强和张扬。

3.自身原因

陈坚之所以选择来校就读是因为:认为读高中辛苦;考不上示范高中;自己从小对音乐有一定学习兴趣和天赋。但其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来校过了两三个月,神秘感没有了,学校并没有教“街舞”或流行歌曲,心理的落差使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加上自控力较差,脱离父母管教,生活习惯和作息再没规律可言。

现在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无目标,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得过且过混日子,甚至自暴自弃,对出路不明确、迷茫,也不为将来考虑。这些人相处久了,无疑形成“你这样,我也这样,大家混日子”的心理,正如“近墨者黑”,陈坚来到学校后就受到环境影响,变得更加厌学。

4.社会原因

当今信息流通量大,网络使他了解社会上的各种新鲜事,正面的、负面的都随时进入他头脑。陈坚跟其他学生一样,对于电脑网络无师自通,并且沉溺其中。

六、辅导过程

1.第一次辅导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特意安排,而是利用陈坚主动到课的机会,以坦诚自然的态度,跟他沟通交流,谈生活谈社会见闻,建立平等友好、信任的关系。

效果――下次课堂,他按时出现在教室。

2.第二次辅导

巩固良好的信任关系。继续坚持平等、坦诚的态度,以朋友式的聊天形式,与之聊一周来的娱乐去向和学校班级趣事以及他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

效果――加深了解,师生可以成为朋友。再下次课堂准时到课,并认真听课。

3.第三次辅导

强调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尊重的方式与意义。按时上课,认真听课,是尊重教师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自己又学到知识,一举两得。教师热情、友好、平等、亲近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来交往,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彼此信任,从而使学生学自觉尊重教师。

效果――肯听教师的话和接受教师的教育。

4.第四次辅导

肯定其优秀的一面。陈坚除了学习积极性差、花钱大手大脚、沉溺于网络等缺点外,他的优点是团结同学,热心助人,不会参与打架斗殴,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为此,在与他沟通交谈当中充分肯定了他这些优秀表现,建立他的自信心,也适当在同学面前给予表扬,让他感受教师对他的关注与肯定。

效果――给他以一种鼓励,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

5.第五次辅导

了解该生厌学产生的原因。谈到入校一年多,学习方面有何收获,有何想法。陈坚坦承学习态度不端正,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缺课,小时候对音乐的兴趣,长大后却没有那么浓厚了,尤其进入专业学校后,专业教师上课多是民族、美声等唱法,所教的歌曲都是经典音乐,不是流行歌曲,学起来乏味,难度又大,一时对学音乐产生迷茫,文化课又觉得可学可不学,对音乐专业学习目的模糊,不知道将来如何发展。

效果――了解厌学根源,便于对症下药,消除厌学心理。

6.第六次辅导

帮助其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目标的设立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发生作用。头脑中的目标意识越清晰,越具体,对个体行为动机的引发越有利。另外,目标的确立要适当高一些,这有利于激发潜能,一般来说,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难或过易的学习目标都会影响学习动机。陈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来学校学习的目的仅是因为喜欢唱歌,他不知道毕业之后如何发展,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只想走一步算一步。由于学习方向不明而无从下手,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使他对学习产生不良的情绪。从陈坚说过想读大学和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分析,喜欢音乐和唱歌是好的,是他的一个特长和优势,可以通过发挥这个特长来弥补自身文化课方面的欠缺,报读音乐专业高校,并举学校很多成功的例子,告知他大学校园才是年轻人的美好乐园。与其分析,现在还是一年级,努力还来得及,大学艺术类专业的分数线普遍比综合类的要低,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陈坚的语文成绩还可以;从小就学英语,基础也不错,会些口语;数学比较差,家庭条件允许可以通过请家教补数学课,提高数学成绩。

效果――不良的习惯慢慢消失,学习态度慢慢端正,开始按拟订的学习目标。

7.第七次辅导

跟踪督促学习,提高其自控力,教会其合理安排时间。让一个学生进步不容易,尤其是思想方面的进步,经常会因为人性懒惰和忍耐有限的弱点,反复无常,需要教师、家长共同沟通、配合,分清各方责任,并且协助制定科学的学习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定出短期和中期的发展规划,严格按学科科目与时间表督促检查,提高自控力,持之以恒。

效果――生活学习开始规律,晚归现象减少。

8.第八次辅导

劳逸结合,沟通交流。教师家长定期沟通,反馈各自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及时肯定良好、进步的表现,也有策略地指出欠缺之处,鼓励其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休息,强调学习生活节奏协调,节假日可以陪同外出游玩,放松思想,劳逸结合,学习常态化、习惯化,学习生活形成良好习惯。

效果――一个好学生出现,一年级第二学期至今表现良好,积极参加班级学校活动,为争取到高校学习努力备考。

七、辅导效果分析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辅导,陈坚的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有了一定的改善。他能主动到课堂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对未来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到课率有了明显提高,迟到、旷课的现象减少,睡懒觉现象也基本没有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提高,任课教师反映他能在文化课上主动提问题了。心理辅导对该生的厌学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宿舍人际关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宿舍对于大学生是第二个“家”,宿舍同学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决定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出现宿舍人际关系困扰问题的大学生,常常出现压抑、敏感、焦虑、自我防卫等心理问题,而宿舍关系融洽的大学生,更注重学习和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心态较为乐观。[1]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也表明,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咨询率不断上升,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点问题。近年来研究结果均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设计方案研究内容较为缺乏,多注重团体干预效果,对团体干预过程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高校宿舍为基本单位,以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为目标,设计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依据

一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往往是生活琐事引起的小矛盾,小矛盾没有及时化解,往往造成后期冲突的突发性。心理咨询案例证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主要集中在军训后期和毕业前期。大学新生军训后是宿舍人际关系突发期,宿舍成员间相互了解不深,容易产生偏见,由于个性不同开始形成小团体,小团体成员之间交往密切,与宿舍其他成员的交往较少,甚至开始排斥其他宿舍成员,加剧了宿舍人际关系冲突。[2]毕业前期也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就业压力造成宿舍成员情绪焦虑,长期积压的人际关系困扰容易爆发,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针对这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每年度可组织两次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分别于10月份“新生适应活动月”和5月份“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中开展。

二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多样性。每个年级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呈现出不同特点,大一新生主要是生活习惯的磨合,大二学生主要是人际竞争的冲突,大三学生主要是因为价值观不同引起的冲突,大四学生主要是人际关系冲突积压而造成的综合问题。不同性别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也不同,女生多为生活琐事产生人际关系困扰,男生多为人格差异引起的事件而产生人际冲突,女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隐蔽性和潜伏期较长,男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直接性和爆发性较强。家庭贫困生、患有生理疾病的学生、非正常家庭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较低,对待人际关系问题敏感多疑,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弱。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制定的团体辅导方案也有所不同。

三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冲突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生活习惯不同和性格不合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加大,消费观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要靠打工、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生活节俭。而家庭富裕的学生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形成高消费观,这容易引起贫困生在宿舍里感到自卑,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产生人际关系冲突。宿舍同学之间存在着诸多人际竞争问题,如:竞选班干、系干、申请入党、奖学金、助学金、申请勤工助学岗位、保送研究生名额、考试竞争等,人际竞争问题加剧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针对宿舍人际关系冲突影响因素的不同,在方案设计前期做好充分的调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仔细观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以拓展训练、热身游戏、心理剧、绘画、脑力激荡、电影疗法、叙事疗法、分享体验等活动为主,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增强成员的内在的经验感悟,以改变自我认知偏差和外在行为,释放心理焦虑和压力,促进团体协作。本方案根据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突发期,在军训以后和毕业前期,分别以“相亲相爱一家人”和“舍不得别离”为主题开展活动。通过海报宣传,以宿舍为单位自愿报名,心理委员推荐,辅导员推荐三种方式参加。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帮助宿舍成员探索人际关系的现状,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纠正自身认知偏差,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该团体活动共进行4次,每周1次,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90分钟,具体时间为每周四下午4:00―5:30。活动场地为学院体育场,根据招募情况选择5到10个宿舍,团体领导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教师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担任,根据方案设计内容培训辅导员和心理协会成员担任团体的观察员和组织协调员。

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前期调查和后期评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前期,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可采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评法来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确定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针对活动效果的评估,可采用书面和口头的心得体会,团体成员自评表,心理测评等方法进行评估,及时从辅导活动中取得经验。

第二,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针对性。针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突发期,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群体不同,影响因素不同,设计不同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大学生宿舍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针对个人习惯问题,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针对品格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针对不同性格问题,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针对价值观不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人际竞争问题,加强学校管理的公平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融合不同的教育内容,才能增加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多方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加强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对话。团体辅导活动对团体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团体领导者的人格、专业训练、技术方法、伦理道德等方面都需要具有严格的资质。通过精神对话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反思,在反思中构建,避免团体辅导活动流于形式,异化为各种游戏活动。高质量的精神对话是建立和谐关怀的气氛的必要条件,各个单元活动的开展和深入,都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精神对话,而不是机械性按照预定计划和步骤来实施的训练活动。[3]

第四,加强学生在辅导活动后的反思和调试。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校教育者还要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多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反思能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积极和同学沟通交流,对别人多理解和包容,多欣赏别人的优点,真诚的对待他人。

参考文献:

[1]金盛华.今中国人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社会心理医学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9(03):47-52.

[2]李会,曹立中.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8(01):31.

[3]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08):528.

篇5

    案例:

    基本情况:心心,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家庭情况:

    1、父亲在公安局工作,母亲在保险公司工作,家庭条件非常好,物质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2、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比较多,但方法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

    3、父亲对孩子比较溺爱,母亲管教的时候,父亲总是护着。

    4、父亲节约意识比较强,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多。

    个性特征:

    1、极端厌学。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

    2、学习成绩差。除了英语以外,其他学科全部不及格,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3、不愿完成作业。只写英语作业,其他学科作业全不完成,数学是不会,语文不愿写。

    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谁也不愿跟她坐同桌。

    5、严重缺乏自信。和她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事情怕你知道,感觉她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结成了冰,任凭阳光多么强烈,也别想照进来。

    6、情绪变化无常。时而特别兴奋,大声尖叫,时而郁郁寡欢,独自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7、行为懒散,做事拖拉。写字很慢,但比较认真。

    8、经常拿同学的东西,如:笔、本子、钱等。如果是在地上捡到的东西,就偷偷地据为己有。

    9、经常用偷拿到的钱买很多东西,送给别人,希望有人能喜欢她,跟她玩。

    10、英语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不是满分,也很优秀。

    11、对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其他物品特别珍惜,很少弄丢或损坏,如果丢了她会到处找,找不到会很伤心。

    以上是我对孩子的一些了解,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中,以偷拿别人的东西尤为突出,这也是引发众多问题的根源。但也不乏优点的存在,如:英语成绩特别优秀,写字认真,爱惜物品等。每当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她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都告诉我,这个孩子需要帮助。我决定从“偷拿东西”这个根源入手,揭开孩子心头上那层阴暗的面纱……

    一、了解背景,分析成因

    经过和心心妈妈及以前教过她的老师交流,了解到一些情况:

    1、小学一、二年级时她就经常从学校拿一些小东西回家,如:橡皮、铅笔、粉笔豆。当时父母也对此教育过她,后来就没有太在意。

    2、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经常被老师留下补课,学习兴趣不高。

    3、三年级时,由于特殊原因心心所在的班级连续换了好几个老师,她的学习成绩更差了,后来干脆伸腿不干了,据说她当时是被“枪毙”了(老师不管了)。我看过她三年级数学书和快乐园,上面全是空白。

    4、心心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功课回家辅导得也少,如果遇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地方,家长的态度很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妈妈让她做什么,她偏不做,让她往东,她偏朝西,对她表示关心的时候,孩子却漠然视之,理解不了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综合她的行为表现,我做出了一些分析:

    1、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她担心同学们瞧不起她,感到孤立无助,缺乏自信,不敢跟同学们交流,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心思不用在学习上,就总是琢磨着怎样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慢慢愈演愈烈。

    2、在家里跟家长不沟通,感到妈妈对她的爱护是多余的,父亲的溺爱,也是她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上的主要原因。

    3、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没有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增强这种心理的发展。时间一常,对她成长产生更多不良影响。

    4、由于做了错事,害怕身边的人知道,担心被拆穿,所以心情总是很郁闷。当发现没有被发现时,又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犯错误的心理。

    当问她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妈妈不给你买吗?她的回答很让我吃惊:妈妈给我买,但用着别人的东西,我心里特别舒服、开心。问她知不知道这样做不对时,她说:知道,但控制不了自己,看见了就想拿。害怕吗?她禁不住哭了:怕,怕极了?小小女孩的心里,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矛盾。

    二、共同商讨,摆脱心理困扰。

    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努力,帮助打开孩子的心结。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善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这样在家里,父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助的工作。心心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她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心心妈妈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她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的表扬她,让她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2、架起沟通的桥梁,用爱关心,用信任理解,使其恢复自信。

    最初我们沟通时,心心并不诚实,经常编造一些幼稚的谎言,想欺骗我,蒙混过关。当谎话一次次被拆穿,老师仍然不言放弃时,孩子心头的冰开始融化了。随着时光的推移,我赢得了她的信任,从我经常找她谈话过渡到她会主动跟我交流,有时分享快乐,也有时倾诉苦恼。她开始愿意听取我的建议,并努力的配合。例如,她问我自己心里特别想改掉以前的坏毛病,但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该怎么办?我告诉她,要想改掉坏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坚强的毅力,更需要坚持,老师对你很有信心。还教给她一种心理战术,以后再控制不住自己时,就把它当成一次考验,看看你能不能战胜自己,顺利过关,每战胜自己一次,就在心里表扬自己一次。她笑着点头,表示接受。以后我隔三差五就悄悄的问她,怎么样?笑容告诉我她成功了。

    3、打造机会,增进和同学之间的沟通。

    我还特意在班队会上为心心打造了一次和同学沟通的良机,(我提前让心心妈妈准备好了很多笔),首先她诚心诚意的向同学们道歉,并保证以后努力改掉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请同学们帮助和监督。接着心心将神秘礼物送给同学们,(礼物就是那些以前被偷拿走的笔,)当心心把礼物一一送还到同学们手中,说对不起,请原谅的时候,有的同学不好意思,有的同学惊呆了,还有的落泪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这个曾经为同学们讨厌、老师头痛的心心能做出如此的举动,真的很意外。我也备受感动,就趁热打铁,真诚的呼吁全班同学都来帮助她,让同学们明白了“错误难以改变,但可贵的是知错能改”的道理,希望心心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有几个热心的同学提出愿意和她交朋友,帮助她学习,真是求之不得!相信这些同学一定能以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她,让她慢慢走出心灵的阴影地带。

    3、咨询心理专家,寻求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对症下药。

    在我和心心妈妈双方共同努力帮助孩子的同时,我们也担心判断失误或方法不对头,怕适得其反。于是,我们联系了市立医院的心理专家,进行咨询。当我们把孩子的种种表现反映给心理医生后,初步被诊断为“儿童行为障碍”,而且从现在孩子的各种表现来看,所患的心理疾病比较严重。

    通过咨询,我们对这种疾病有了更多地了解,原来心理治疗不是单方面的,虽然出现问题行为的是孩子,但是父母的心理也有需要调适和改变的地方。有些家长带孩子来,认为只要孩子改变就好,不认为自己的教养方式需要调整,通常这种的治疗效果有限,孩子或许治疗期间有些进步,但治疗关系结束后,没几个月就复发的机会很大。

    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和老师积极参与治疗的过程,同时把在医院所学到的行为改变技巧,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家里、学校实行看看,若做起来有问题,下次来医院时,再和治疗师好好的讨论。等到方法学习得差不多了,孩子的情况进步到令人满意时,便可暂时中止治疗关系,或拉长治疗期间。行为障碍的孩子,虽然难以处理,但是耐心地配合治疗,总是有慢慢改善的机会。

    有了心理医生的指导,我们对治疗充满了希望。

篇6

〔关键词〕创伤适应不良 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 乐观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2009年我到一所村小支教,在我所教的六年级中,有这样一个孩子――姓名:小涛,男,13岁,身强力壮、学习成绩优异。刚到学校上课时,他的班主任老师就告诉我要多关心这个孩子,,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在村小能遇见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容易,班主任是希望我特别关注一下他。随着我对他的接触越来越多,才发现他一直沉默少语,课堂上几乎不发言,下课后也不和其他孩子们一起玩耍,我和他四目对视时,他的眼神充满了忧郁和疲惫。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经过我多方面的了解和打听,才得知他原本有个很幸福的家庭,好景不长,他的爸爸出车祸当场身亡,从此妈妈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爷爷奶奶靠做农活来抚养着正在读书的姐姐和他,同时还要照料一个才3岁大的妹妹。他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帮助家里做农活,照顾妈妈、妹妹,而自己心里还要承受着失去父亲的悲痛。难怪那么小的孩子会表现得沉默寡言,太令人痛心了!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从家中出现突如其来的变故之后,小涛身上就表现出这样的问题,但出现问题后由于与他的母亲无法进行交流,爷爷奶奶是典型的农民,而且他们也还陷入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之中,所以要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次,我和他的班主任亲自去了他的家中,他家离学校大概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全是泥泞路,每天这两趟路就已经够孩子累的了,见到他的爷爷和他谈起孩子时,他说:“这孩子很懂事,在家里什么活都要做,从他爸爸出事以后,就不爱说话了。现在我们负担很重,我打算让他读完小学就不读了,帮着家里做事!”说着这位老人家也是不停地摇头叹气,老泪纵横。小涛在一旁听见爷爷的话,眼神更加凝重了。

三、对辅导对象行为的评估与诊断:

一想到他的家庭状况和他爷爷说的话,怎样才能挽救这个孩子?怎样才能让他安安心心地读书?回家后我彻夜无法入睡,于是再次认真地查阅了有关心理教育的书籍,经过多方面咨询以及和同事商讨,我将小涛的症状认定为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中的创伤后的适应不良。所谓社会适应不良,就是指由自然或社会环境的变化或影响导致的个体心理几生理失衡的不良状态。由于重大创伤事件导致的个体无法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就是创伤后的适应不良。

四、辅导的目标及方案:

作为小涛的老师,我必须给予孩子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但是只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他爷爷的支持和配合,必须将他爷爷的思想工作做通,他才能配合我们辅导好这个孩子。所以我多次与小涛的爷爷进行交流和沟通,告诉他如果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更消极,这样更会毁掉他的一身,他的这种心理是完全可以恢复的,但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里再困难也得要支持孩子上学,现在起孩子由我们一起来负担,家务活他能做的必须做,但是前提是要保证他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听了我的话,他的爷爷很感动,也同意继续让孩子读下去。于是我们制定出了我们的目标:让孩子建立自信、认识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长处,彻底从阴影中走出来,多与人沟通,多参加集体活动,努力学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健康、快乐、尊重别人的人。

具体辅导方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针对他学习成绩优异,多在班上鼓励他,加强他的自信。2、动员所有他的任课教师给予其更多的关注,要让他感到老师可近可亲、值得信赖。3、鼓励班上的孩子多与他接触,多和他谈心,所有集体活动都安排他积极参加,让他不举得自己孤独。4、爷爷平时在生活上也要多关心他,鼓励他好好学习,不要让他感到家庭的压力。5、发动我自己身边的朋友组建了一个基金会,每月按期支助他的生活费,减轻他的家庭负担,让他感到社会的温暖。

五、辅导的过程:

1、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他的成绩优异,为了他能顺利考上重点初中,我要求他每周末到家里来为他查漏补缺,及时为他送去适合的复习资料,保证他能跟上城里学生的进度,同时要求他谈谈自己一些真实的想法。如果考上初中,那么他可以住校,但还是必须每周到我家里来汇报一次学习和生活情况。

2、营造和谐家庭。我经常与他的爷爷联系,要求他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能够让孩子安静地学习就不要给他安排太重的家务活,多与孩子谈谈心,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每月准时送去孩子的生活补助,减轻家里负担,让孩子能安心学习。

六、心理健康辅导效果:

经过一段大家共同的努力,小涛顺利考上了重点初中,他已经慢慢地从阴影中走出来了,能主动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现在,他已经是一名高二学生了,为了他能有时间照顾家庭,也为了我们能更好地照顾他,当初他升入高中时我们为他选择了我们镇上这所普通的中学。令人高兴地是他现在进入文科尖子班,成绩在班上都非常优秀,而且他经常参加集体活动,比如歌咏比赛,舞蹈表演等,他身边也有了几个要好的朋友,每周一他还是按时到我家里来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周末就回家帮助爷爷做农活和家务。

对于小涛的辅导还没有结束,我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他成家立业。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他今后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我们要运用教师的综合素质去影响他们,通过我们的笑脸创造和谐,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内心,让他们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篇7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226001)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与个体接受心理辅导不同的是,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将全班(40~50人)作为大团队,或以15人组成小团队,使学生在一个较为熟悉的人际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聆听、活动、学习、感悟。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思品课教学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苏人版初中思品课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方案1】 认识你、认识我

根据苏人版初中思品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尊自信”、第二单元“善于交往”的主题,结合初一新生入学不久,对新同学的认识处于“半生半熟”阶段的特点,为了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友谊的发展,特设计“认识你、认识我”活动:

1.活动人数:全班。

2.活动时间:15~20分钟。

3.材料准备:笔和问卷。

4.活动步骤:

(1)将学生以2人为1组,分成若干小组。

(2)各人在与小组伙伴交谈之前,先看看问卷(如图1),然后再进行交谈。

(3)交谈后,各人按照对小组伙伴的了解和猜测,在问卷上写上答案。

(4)交换答案纸。各人读出小组伙伴对自己的看法,对于不准确的地方,结合自己的现况加以修正。

1.你的伙伴的姓名有何含义?

2.你的伙伴几点钟起床?

3.你的伙伴几点钟做完作业?

4.你猜伙伴最喜欢什么动物?

5.你猜伙伴最喜欢什么运动?

6.你猜伙伴最喜欢阅读哪一类书籍?

7.你的伙伴在班级中要好的朋友是哪几个?

8.你猜你的伙伴有什么雄心壮志?

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一个不太熟悉的团体中较快地认识到身边同伴的爱好与特点。步骤(2)着重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技巧,对小组伙伴而言,则是一个倾听和分享的机会。此项活动的总体目标是要学生初步树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接纳别人的意识。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团体中的成员,寻找其他成员与自己的异同点,从而促进友谊的发展,提高彼此之间的接纳、尊重,有利于一个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的团队的形成。

【方案2】 了解父母特质

根据苏人版初中思品课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人不能选择父母》的教学内容,基于现实生活中父母与青春期子女之间存在沟通难的问题,特设计 “了解父母特质”活动:

1.活动人数:15人。

2.活动时间:30分钟。

3.材料准备:纸笔。

4.活动步骤:

(1)成员围圈而坐,每人1张纸、1支笔。

(2)在5分钟写下7种特质,是你父母所拥有的而你最欣赏的。

(3)轮流分享具体事例。

(4)当一个成员分享完毕后,让其他成员从中选出几项与自己的父母相同的特质。

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通过自己的心去感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父母的优秀品质和长处,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为子女树立的良好榜样。让他们体会到——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尽管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各异,但其本意都一样,都渴望儿女成才和幸福。

【方案3】 同舟共济

根据苏人版初中思品课九年级第二单元“合作诚信”的主题,基于当前初中生的责任意识欠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这个现实,特设计“同舟共济”活动:

1.活动人数:全班。

2.活动时间:10~15分钟。

3.材料准备:每队1张报纸(预备数张报纸做后备之用)、领队用的哨子。

4.活动步骤:

(1)组员以平均人数分队,每队5~6人,男女生比例相仿。每队分派1张报纸,将报纸铺在地上。

(2)领队发出信号后,每队成员尽量一起站到报纸上,不可弄破报纸,弄破则另取1张报纸补充,继续游戏。

(3)能够长时间且站立人数较多的队为胜。

该活动方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只有小组成员间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出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共同达到团队的目标。合作精神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生存技能,教师若通过传统的课堂传授的模式,容易流于形式,很难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该活动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合作,产生了触及心灵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及健康状况进行干预,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单一说教形式,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相互尊重、配合以及相互接纳,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陈秋燕.团体心理咨询理论在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3]赵慧群,陈国权等.团队学习心理准备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篇8

辅导对象:AA A 性别:女 年龄:20岁 年级:高中一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父亲小学 、母亲不识字

背景资料:家庭组成成员有父亲、母亲、弟弟;这名学生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普校随班就读9年。初中毕业后,考不上健全高中。回流到日照聋校八年级,后转入我校九年级就读,一年后考入我校聋高中。

家庭教育状况:其父母亲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发烧耽误治疗引起听力残疾,对其心生愧疚,娇惯异常。

二、个性特征

(1)行为习惯差。从小学一年级在普校随班就读,因为听力残疾,老师和同学们和她存在沟通障碍,老师对她的管教较少,父母一味放纵,导致其行为习惯差。

(2)做人做事相当自我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因为自身的听力残疾,又从小在健听人群中接受教育,感觉自己是聋人,其他健全人都应该照顾她。别人对她的关爱,在其看来都是应该的,对她人缺少感恩之心。

(3)对人戒备心理较重。因在随班就读过程中,与人相处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曾经多次被同学们欺负,所以她缺少安全感,不相信任何人。

(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谁也不愿跟她坐同桌。

(5)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因为听力残疾,较常人少了一条获得信息的渠道,所以在她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缺少师长的引领和自我的修正,导致她是非观念扭曲。

(6)学习刻苦努力、酷爱美术。能考上一所理想的聋人高校,是她的理想,所以她学习非常刻苦,但是很遗憾的是因为她一直在普校就读,知识上亏空较大,特别是她的语文水平偏低,制约了她各科学习成绩的提高,自身智力水平平平,学习成绩一般。

(7)自卑对人有一定的攻击性。她的自卑表现形式也和一般的孩子不同,她的自卑表现为对人的攻击型,总是和同学们争吵,用这种形式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

以上是我对孩子的一些了解,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中,以自卑感,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是非观念差最为突出,这也是引发众多问题的根源。但也不乏优点的存在,她学习刻苦努力,生活很节俭。每当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她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即使有一天,她真的升入高校,她怎么如人相处?将来怎样步入婚姻生活?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都告诉我,让她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从头培养一个20岁大姑娘的情商是多么的必要。这个游离于聋人和健全人圈子之外的“边缘人”,需要我的帮助,需要我帮她揭开心头上那层阴暗的面纱……

三、诊断分析:

结合与家长交流及她的综合表现作如下分析:

(1)自卑。她从小在健全人圈子中生活学习,感受到自己与她人的不同,听力残疾使得她自卑。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自卑心理使她处处提防,以防别人伤害自己,对于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指责,表现为直接对抗,争吵或摔打物品。

(2)不能与人友好相处。随班就读时,父母的娇纵、老师的不管不问、同学们的不理睬,使她不会如人相处,自己感觉只要我脾气大,别人就不敢欺负我。什么事情别人都不会真心为我着想,只有自己去抢去争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至于在争抢的过程中,别人的感受完全不必理会。

四、辅导对策

根据她的心理问题,我重点培养她的自信心,让她学会与别人交往,引导她感受生活的美好,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逐渐养成健康的个性。

(1)用爱的力量把她拉向学生中间。针对她的情况,我在班级中召开了“我们是一家人”、“一个都不能少”等主题班会,教育全班学生也教育她,让孩子们形成我们是一个集体的观念。在学习生活中,当她和同学出现矛盾时,我没有简单的批评指责,而是想方设法让她认识到同学们对她的包容。我为她举行了生日会,学生们只做了“VCR”,给她送上了温暖的祝福,精心为她准备了礼物,让她感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对她的爱,放下戒备,敞开胸怀,融入集体中,与人和谐相处。

(2)消除她因为听力残疾而带来的自卑心理。多次找她谈话,告诉她聋人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给她找来了许多聋人自强明星的事迹,和她一起学习,分析她们成功的原因,让她明白不能改变的是听障现实,但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境,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听障现实,成就美好人生。

(3)帮助她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根据她随班就读的独特经历,结合她自身语文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在班级中开展“三人行活动”,把班级中的九名学生分成三组,该生出现是非不明的情况时,要求学生用表演小品的形式,重现情景,两人表演,一人点评。有时可能三组的点评意见不同,允许学生争论,。最后由该生谈感受,教师加以点拨指导,用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她,慢慢形成她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

(4)教育她学会感恩。利用母亲节这一契机,我让她谈谈自己的母亲,引导她说出母亲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对她无私付出的具体事迹。我又让她谈她给母亲做了些什么,她羞愧地低下了头。我和她一起给她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让她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该生听力较好说话比较清晰),据她妈妈反馈,在她读信的时候抱着妈妈泣不成声。随后的一段时间,我要求她从感恩父母做起,把感恩的种子成功植入她的心田。在要求她感谢社会对聋人的关爱,感谢身边的每个人,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快乐生活和学习。

(5)对她进行正面鼓励。抓住她学习刻苦努力这个优点,在班里表扬她、鼓励她,从正面进行引导,告诉她学习虽然很重要,但是与人友好相处比学习好更重要。

篇9

关键词: 情绪调节 团体心理辅导者 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特的辅导方式,近些年在我国发展迅速而广泛,有着受众面广、趣味性强、合作性高、交流性深的特点。笔者于2007年12月起,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情绪调节中,展开研究和实践。在近一年的研究中,对方案设计所遇到的问题和具体困难进行深入思考,并给出建议,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情绪调节的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团体特点的不同。

每个团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情绪调节的辅导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团体特点的基础上。在设计方案时,要根据团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特点可从团体发展水平和团体成员的构成两个方面分析。

1.发展水平

在辅导的实践中,辅导者接手的团体,可能是新成立的,也可能是已经完全发展成熟的。

(1)新团体

在团体辅导开始之初,新团体的组成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通过宣传手段,由成员自愿报名参加,无条件限制。这类团体的情绪共性特征不会太明显,成员在报名意愿和参加目的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散性,但他们基本都有改变和发展自身情绪状态的强烈愿望。班杜拉指出:“如果患者没有愿望,心理治疗是不会有效果的。”本类团体的自愿性为辅导方案的设计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前提。

②第二类团体是由组织者依据事先设定的特定的情绪辅导目标或根据自身调节情绪的特长,招募一些符合条件的成员。这类团体在凸显成员自愿性的同时,还具备某种共性的情绪特征或某种共同的情绪问题,在情绪调节方式方面也有较高的相似。

③第三类团体是自然形成的新团体,辅导者受邀对其进行情绪调节的辅导。例如新入学的大学学生,他们组成了一个班级,环境、人群、饮食、语言等原因造成了他们一系列的情绪问题。这只是团体形成之初产生的短期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团体的自然成长,会逐渐得到缓解。

(2)已成熟的团体

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接触到这样一类团体:团体已自然发展成熟,但存在某种消极特性,如大学高年级的一个班集体或公司的一个部门。对于团体辅导,国内众多专家都认为是一个新组建的团体从产生成长到成熟的过程,也就是说,团体的成员要走的是从互相陌生到熟悉甚至相知的路线。显然,已有的以团体的发展成长为终极目标的辅导理论和方案设计思想对成熟团体不适用。对这类团体进行情绪调节的辅导方案设计,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这是从生活中直接截取团体进行辅导,团体内部的关系脉络已经建立,很难轻易打通,产生改变。

②现实中的团体,因为目标、利益等因素,大家很难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③每个人对其他成员的情绪特点、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都有较深的了解,团体内已形成稳定的评判态度。

④团体内每个成员都已经建立起符合本团体文化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目前的状态可以被团体所接受。这些方式可能是发自内心的情绪的真实表现,也可能是维持工作和谐局面的表面表现。

2.成员的构成

在设计方案时,要考虑到成员的特性,如性别、能力、社会角色等。一般而言,不同的团体,其方案设计重点也有差异。

(1)团体成员由相同社会角色的人构成。如大学团体,公司职员团体等,设计活动时要根据这一背景角色相同的特点展开。要让活动方案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及认知程度保持一致,否则在引起情绪的共鸣上会遇到困难。

(2)团体内成员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背景。方案的设计可着重于彼此不同经历的分享上。在交流中表现出自己的情绪问题,帮助解决别人的情绪问题。同时,活动要尽可能地简洁易懂,让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迅速领会,并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二)辅导者的不同。

1.心理学专业学生

学生辅导者多为研究生或高年级的本科生,他们对情绪理论和团体辅导的基本技术有一定的掌握,但还不够熟练。他们对团体的辅导,可能是独立进行的,也可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团体成员几乎全部都是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是招募而来,也可能是根据学校的要求由学校组织的。他们对团体的辅导是停留在练习和初步尝试的水平上。在给他们设计辅导方案时应注意不要有太大的技术难度,避免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突发事件。同时,方案要轻松,凸显其趣味性,这样可使得成员对团体、对辅导者不致失去信心和兴趣,保证辅导活动长期持续下去。

2.心理学老师

老师对本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总体情绪特点有较清晰的把握,所以他们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在预定目标的指导下开展的。老师承担着主动组织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职责。他们的预定目标反映了学生现阶段存在的心理问题,所以在设计方案时,需充分了解前述心理问题和老师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要根据老师的特长和喜爱的辅导风格,设计出让老师得心应手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者的功效。

二、设计情绪调节的方案时会遇到的困难

(一)情绪调节理论的局限性。

篇10

据了解,安丘金冢子镇有一养鹅大户在凉泉村。理事长张景霞是当地出了名的能人,前几年引进优质鹅种五龙鹅,现繁殖鹅种3000余只,同时带动了当地的养殖业。

调研中,理事长张景霞女士讲述了养殖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出资修路,做慈善公益事业的感人事迹!

链接:

五龙鹅养殖现状和前景分析

1、五龙鹅养殖现状

我国是世界水禽第一生产大国。 2003年我国鹅存栏量为2.16亿只,占全球存栏总量的87.4%,鹅年屠宰量4.94亿只,占世界屠宰总量的92.6%。产品出口欧盟、东南亚及日 本、韩国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可见中国水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鹅可以食草,符合我国大力提倡“种草养畜”的发展方向。鹅还具有易饲养,抗病力 强,其产品相对药残低,食品安全性高等特点。所以鹅业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畜牧业中最具竞争力的领域,将成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之 一。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无污染食品的需求加大,鹅肉在国内的需求量也明显增加, 逐渐形成了一个北繁南养、北养南销的中国鸭鹅产业新格局。

2、 鹅产品的优势特征

鹅肉的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为 22.3%(鸭肉为21.4%,鸡肉为20.6%,牛肉为18.7%,羊肉为16.7%,猪肉仅为14.8%)。脂肪含量为11.20%(瘦猪肉为 28.8%,瘦羊肉为13.6%),而且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瘦猪肉、瘦羊肉,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鹅肉与鸡鸭肉相比产热量高、脂肪溶点低,易于 人体消化吸收,氨基酸含量也比肉仔鸡高。鹅肉味甘美,有补阴益气之功,暖胃开津之效,缓减铅毒之能,是一种保健食品。

目前,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鹅食品,诸如烧烤鹅、腊鹅、咸水鹅、及鹅肉火腿肠、鹅肉香肠等,鹅以食草为主,疾病较少,无农药和预防药物的污染,残留量低,属于绿色食品,发展鹅业有丰富的品种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养鹅业最早、最多的国家,有适宜多种环境不同类型的优良品种20多个,种源充足,可供饲养者品种选择的余地大。

养鹅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收益高。鹅是草食性家禽,只需补充少量精料,其肉料比为1:0.8―1.5(猪的肉料比是1:3.5―4.5,肉鸡是1:2―2.5,肉鸭为1:2.6―2.9)。在普通生产条件下一只商品鹅从鹅苗长到体重3千克,仅需饲养65―70天,耗用精料10千克,若种草养鹅,仅需精料6千克。养一头猪所需的饲料 可以养100只仔鹅,而产肉量是猪的3倍。鹅的抗逆性强,对饲养设施条件要求不高,对环境气候有很强适应性,抗病力强,疾病少,生产中药费支出低。曾有人 分析计算,饲养加工一只鹅的综合效益可达30―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