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9 00:5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 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 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 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 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篇2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生活化 设计
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小学教育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其中,《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与观念,将学生培养成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在当前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下,将生活积极融入《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缺乏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但是对诸多事物存在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阶段最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敢于冲破教材的局限,积极融入生活知识,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什么是烽火台,烽火台与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等。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讨论、交流、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这一章内容有大概的认识与了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景中提高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德与社会》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像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等。正是因为《品德与社会》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需要将《品德与社会》与生活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品德与社会》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品德与社会》所带来的各类知识。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商场买东西的情景,让学生在实战演练中学会砍价,懂得节约;或者让学生放学回家后与父母进行交流,体会父母一天的劳累。实践证明,这N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三、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且知识经验比较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积极引导小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小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注意,那么则可以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家乡变了》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开教学,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说明“家乡变了”。比如污染变重了,就要让学生对环境污染的现状有所了解,并且说说哪些因素会造成环境污染。此时,小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比如工厂冒的黑烟会造成空气污染,工厂排的污水会造成水污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乱丢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等。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怎么做才能减轻污染,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的小学生会说以后不会乱丢垃圾,有的小学生会说要多栽种树木等。这样就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四、改进教学方法与评分制度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要想实现《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还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与评分制度。
首先,改进教学设计。比如将时事政治引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还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和避免小学生受不良思想的误导,为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奠基作用。
其次,将生活融入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并对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究,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再次,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应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去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制定有效的评分制度。可以在小学生发言完毕之后立即给予评分,或者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篇3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品德社会课的兴趣,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
如何在兴趣中求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一)激“趣”导入
以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小片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其顺势引领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如在讲述泰山版三年级上册中《诚信是我的朋友》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先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视频,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疑,通过“为什么懒羊羊为了睡懒觉而爽约,羊羊们就不喜欢他了呢?”等问题逐步导入,揭示课题。激“趣”导入,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欲望空前高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通过欣赏短片和讨论明白了道理:做人要诚实守信。
(二)激“思”导学
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提升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经验的加工和改造,丰富的图片、直观的视频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将其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教泰山版三年级下册《粒粒皆辛苦》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感知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之后,老师出示了拍摄浪费粮食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浪费粮食的现象,学生面对照片马上唤起了回忆,侃侃而谈。教师又出示了国内外贫困地区饥饿现象的一组照片:我国西北地区的贫困现象,非洲上万人民在饥饿中备受折磨走向死亡的图片……学生的思维被这些触目惊心的照片激活了,他们纷纷想到要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想到了节约能源,想到了奉献爱心……很明显,学生已把自己的心融入到了新课的活动中,一切水到渠成,充分调动思维,回顾旧知识,联系文意,思维的广度、深度得到了体现,课堂上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让教材内容鲜活起来,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信息技术通过获取、传递、处理信息,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运用,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官刺激和感受,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道德情感的体验,最终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一)激“情”内化
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积极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声音等处处都在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到一个新的层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理性的发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了明理和导行的效果。如教学泰山版三年级上册《谢谢您,爸爸妈妈》一课时,教师想要通过父母对孩子的爱来教育孩子孝敬父母,老师播放了班上一位同学妈妈对孩子成长回忆的录像,母亲慈爱的脸庞以及亲切的话语,打动了每个学生、每位老师,让看者流下了眼泪。看过录像之后,孩子们看到手中妈妈给自己的亲笔信,更是泣不成声。老师通过电脑软件的演示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从听觉上、视觉上感染学生,大大增进和提升了孝敬父母的情感,自然地内化成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而不需要教师的过多说教。
(二)以“境”激情
以充分的、丰富的情境做铺垫,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上泰山版六年级下册《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人们在地球上辛勤地劳动、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话锋一转说: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地球将会这个样子,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干枯的地球在转动。学生看到干枯的地球,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人们没法生活。”“动物植物都死掉了。”这时以情景化学习材料作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媒介,直观形象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结合课堂所学方法,学生便可迅速地理解了。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
信息技术与品德社会课程的整合,让学生不断地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学习、成长,得到信息的帮助,产生对信息的兴趣,逐渐学会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这样既遵循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规律,又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激“能”善学
多采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方法来学习。学生从课外书籍、报纸媒体等查找到大量资料,当然也不排除从网上下载内容。网上下载内容方便快捷,也是教师教学寻找资料的好方法、好地方。如我在讲泰山版二年级上册《美丽的秋天》一课时,学生们共同欣赏了色彩斑斓的叶子、各种美味的水果、形形的动植物。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并引发质疑,充分利用教学网络资源为学生形象展示,不仅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动手动脑钻研学习知识。可以说信息技术为品德社会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信息技术使品德社会课堂上的学生得到锻炼,积累了多渠道的学习能力。
(二)激“能”践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师生学习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能使课堂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不同地域的衣食住行》这一课时,学生能课前从剪报、网络资源查找、摄影等形式去多方面搜集素材。在课堂上再利用信息技术将素材呈现出来进行交流讨论,课堂精彩纷呈,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可喜效果。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人都进行资料的搜集,集中到一起的资料众多,杂乱,小组要想有一个统一的论点,要想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必须学会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十分有益的锻炼。
总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大提高品德社会课教学的实效,又能使教学信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品德社会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锦上添花、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
自新课改以来, 品德与社会课堂有了许多变化,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出现了让人惊喜的改变。新课标承扬了原有大纲的可取之处,并在许多地方进行了创新及突破。本文主要结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可取之处。
一、思品教学中的现状
首先小学老师师资整体水平不够高;其次是教学用具缺少,教学辅助材料不齐全,缺少了教具与学具的小学课堂,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较难得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再次,老师缺乏新课改的过程培训,老师在岗前培训当中掌握的理论在真正进入课堂时,就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而学校需要加强老师的培训力度和密度,上级业务部门应该常常调查课改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召开讨论会,并且给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尽快解决。其次,上级业务部门应当给老师们提供更多参加讨论会与观摩会的机会,尽可能减少二级培训的效益损耗。再次,持续增加学校的内部设施,竭力改善学校教学状况,丰富师生教学与学习资料,给实施新课改创造很好的硬件环境。
二、在教学中体现出新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法上各人有各人的不同,但是总体而言能够划分成两类: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长久以来,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着重于接受性学习,在老师的协助与辅导下得到正确结论,学生需要拼命记忆知识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的开创性受到了压制,并且对这门课程厌恶心理较重。新课改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活动让学生慢慢学习与掌握知识,同时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
(一) 对学生勇于尝试的行为要鼓励
老师完全不需要担忧不讲授学生就学不会,应当信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勇敢地理解与探索,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学习的过程,就算得出的结果不正确也没有问题,整个过程是具有含金量的。
(二) 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怀疑是进步的阶梯。在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当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课堂教学的开端应是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要重视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
(三) 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在课堂中一定要让学生处在主置,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使学生加入其中,如此一来,不但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融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在小学教学里,课堂教学的最大目标是使学生学有成效。所以,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里,一定要精心准备教学计划,并不完全受教案左右,在教学艺术和教学机制中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保障 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达成教学任务。教材应当是教学的根基,优秀的教材不但可以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内容安排与体系设定上也更为合适小学生。所以,在教材规划时,老师应当处理与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如果本地区教学和教材之间有冲突,应当依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的调整,让教学更为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问题教学法当中,可尝试透过各种问题,激起学生针对相关知识的研究和求知欲望。在展开小组探讨活动时,以组别作为单位,依据实际教学任务展开合作或是探索性学习,力求令学生占有更多的自主权。
四、努力开拓课外资源,使该课程生活化
伴随新课改的展开,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并且注重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养成。所以,在授课时,老师要依据不同内容予以整合,从真实生活里找到触发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加到教学中。在研究教材内容时,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结合,把学生的家庭与学校还有社会生活更好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令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多维度的思考。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实际行动进行检验,才可以有效发挥规范行为与养成良好品质的效果,这需要老师竭尽全力将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延展到课外去,使掌握的知识能够巩固与升华。社会是脱离于学校之外的真实大课堂,要学好 品德与社会,不可以只是让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应当建立大局意识。在发掘教学资源,进行开创性思维训练时,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真实感。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生活中处处有教育,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有效运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
篇5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本教育
青少年的道德培养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小学品德课程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校教学,让青少年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新课改以后,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品德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做到生本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对实现生本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一、将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生活是思想品德的来源,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最佳验证。尤其是学生年少时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品德教学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对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首先,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生活中的事例。小学品德教学选用的教材内容大部分是来源于生活,但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进步。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在教学时以教材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将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教学相联系;其次,确立与学生的沟通点。源于生活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需求相连,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对道德方面的需求。
二、在教学中积极创造人文环境
生本教学是以学生为教育根本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其中蕴含着公平、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是生本教学实现的前提条件,老师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能够放开。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课堂上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要充分依靠学生,将学生学习的天性和学习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并掌控学生的讨论,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自,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确立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贯穿始终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起到引领作用,尽管有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经过仔细斟酌研究,可以使教学活动开展得非常出色。老师仅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调整。
例如,在教学小学品德四年级教材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人教版)时,教材中列出的安全注意事项毕竟有限,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会受到的伤害对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制定本章节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知道安全问题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能识别身边的安全标志、安全设施及其利用;(2)引导学生探究家庭、公共场合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想办法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3)引导学生学会在危险来临时保护自己、救助他人。通过这样的展开学习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力,通过学生的参与,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而且每个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使得学生之间的道德水平不尽相同。这样由不同学生组成的不同班级之间就产生了多样性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的班级要因材施教,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要有所不同,要有针对性。老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学生生活,巧妙地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明晰,利用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社会上出现的新鲜事物等作为学生开展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协作中领会其中的道德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道德修养,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事依据。
五、通过生活去验证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提高道德素质以后还需要在生活中接受检验。走向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细化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进行考验。离开学校后,家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老师可以和家长合作,学生家中是否具有良好的作息时间,是否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是否懂得孝敬父母等,通过家长给学生评分在开学后反馈给老师,对表现好的学生,老师要鼓励其继续坚持,对表现差的学生,老师要勉励其努力提高。在学校里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其他同学的相处等对学生的德育成绩进行评分。在每个学期,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敬老院、孤儿院等场所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同老人、孤儿等一起生活,去理解他们的心声;或者带领学生去街道打扫卫生,让学生体验到助人为乐的愉悦心情。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应局限于向学生传授某些知识和技能,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在教学中,老师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尊重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才会成为学生提高道德素养的净土。愿我们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生本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展现人格魅力。
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 体育课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95-01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生体育的基础。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可以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内涵包括:以发展身体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为手段,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社会教育为辅助,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所以体育作为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所有德育内容都能在体育教材中找到它的位置。体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突出体育教学的特性,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和重视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体育课的德育功能,运用教育手段研究和做好“育人”工作,把“育人”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
一般说来,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阶段,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挖掘其中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针对学生不愿意练习长跑的思想,在练习长跑前,给学生讲述二万五千里时,以惊人的速度抢夺沪定桥的故事,抓住“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结束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承受了一定的负荷。首先要通过一些放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此时,我们仍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对待事情应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学、敬业精神。在体育课教学的结束阶段还要小结本课教学情况。除了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教育同学们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能够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二、教师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暗示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做一系列的示范动作。他们要用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他们不仅要在技能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思想品德上也应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学生平时的生活,所以教师要努力做到仪表整洁,语言文明,品行端正。在教学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体育课与其它的课程一样,有优秀学生,也有差的学生。有些素质差的学生在课堂中,不能歧视他们,而要热情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讲解和帮助。对于他们的进步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使他们逐渐地树立信心,积极参加动作的学习,掌握应该掌握的动作。
教书育人,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高超技术和强健的身体形态去影响学生,还要以自己的规范行为去引导学生。体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钻研教材,精通业务,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
三、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学生不同情感。
1.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2.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感;
3.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篇7
当代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而且对我国社会未来社会面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作用。现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大事;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强、自立、自信意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情况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上述种种现象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我们学校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校德育教育单打独斗,缺少家庭、社会参与等。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不少新的困难,有不少困惑。如何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呢?
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
创设轻松课堂和学科交流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由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活动氛围。要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特别是结合社会的焦点、热点等时事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各学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以不同形式和内容将德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各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德育因素,每学期开始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都应附有德育配档表,融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构建系统性的德育目标体系
目前,不少的学校德育目标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有些学校德育目标主要是注重于考察学生德育知识掌握的程度,不注重学生行为是否符合规范。例如,有的学校德育目标不分年级,不分年龄,搞一刀切。对学生搞政治说教,对中学生讲文明礼貌的倒错现象比较普遍。还有的学校采取简单的量化形式,规定建立几个课外活动小组,或一年组织几次活动;个别学校的德育工作根本就无计划无目标,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时上级要求什么,就开会布置什么,看起来是层层落实结果最后是都没落实。一直到问题出现了,事故发生了,才想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亡羊补牢。
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想信念是通过人的一生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不断学习培养,实践改造逐步形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在确定德育的内容时学校既要考虑到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总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德性与认识基础。第一要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如尖子生和落后生,同样是心理教育,德育的内容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对尖子生重点是注意矫正学生过分看重荣誉和成绩的心理上,防止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疾患的发生;而对落后生更要注意引导他们克服自卑与懒惰心理,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升腾起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与希冀。
学校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特点和青少年发育规律,依据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目标体系;把德育的要素结构,层次结构划分出来,根据不同年级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校内到校外,从具体到抽象,分层递进。这样既保证德育目标的一贯性和完整性,又保证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使德育工作走向规范化,从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四、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确,现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教书匠比较多,而有育人理想,真正符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比较少。作为教育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为人师表,利用“身正”的模范效应来教育学生就显得特别重要。
“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言传身教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因素。教师教学生做人,首先自身得会做人。教师除学识淵博,教学得法外,在学校里要有师德,在家庭要有美德,而且在社会领域也应该成为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模范。值得强调的是,学校组织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文娱卫生等各项公益活动,教师都应该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和学生溶融一片的同时,为学生做出表率,寓教育与活动之中。
五、处理好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整体,更充分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德育,实现德育的主体多元化。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紧密结合的,它们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当今学生存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成长的环境纷繁复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紧紧扣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应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例如建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以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参与功能、教育功能、促进功能和激励功能,形成沟通一协调一谋划一督促一反馈的良性工作程序,形成了为孩子的成长而共同负责的良好氛围。
篇8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7、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8、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9、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0、“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1、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2、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3、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篇9
一、政治思想上,我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认真参加各项学习,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认真仔细的做好学习笔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理论学习。遵法守纪,团结同志;关心、爱护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服务教学,履行职守。分管工作抓得紧、抓得实初显成效。
二、教学工作上,我担任了3、5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树立新观念;积极配合学校教导处开展各项教研活动,以身作则,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参加上级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培训,使自己在教育科研、教育理论上都有所成长和进步。
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中做到“五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做到深入教材,吃透学生,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探索教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达到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三、自律学习上,活到老,学到老。教学之余,我除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还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教育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四、履行职责上,从2011年9月,根据工作需要,从事教辅工作以来,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帮助支持下,我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多做贡献为准则,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党员、支委的作用,配合班子成员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各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都有了更大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高职; 表演艺术音乐专业;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培养方式; 人文教育
1 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高。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目标为:“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能够胜任专业文艺团体等单位的音乐表演、研究、教育的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与本科院校相似,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明显偏高。第一,高职学生无论文化成绩还是专业成绩都不如音乐学院的本科生,因此培养“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这一目标,对于高职类院校音乐专业来说是不切实际的。第二,“专业文艺团体”要的是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演员,“研究”“教育”应是研究生或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1.2 过于强调“做事”教育。由于受传统“就业至上”价值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状况。高职表演艺术类课程过于强调专业学习,强调“做事”教育,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做人”教育,诸如精诚合作、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教育,以及与人共事的能力培养;追求所学课程的完整性,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孤立的,不具备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所以,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技能单一及知识面狭窄的状况,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不仅是“做事”教育,更应该是“做人”教育,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也是如此,否则,学生就无法在竞争的社会中立足。
1.3 未能体现高职特色。目前有不少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方式上较多地沿袭了本科教育或是中专教育的模式,没有很好地理解并落实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在艺术内容与艺术实践上对学生的要求,强调课程本位而忽视艺术能力,艺术素质教育抓得不力,使高职表演艺术教育发展成了“本科压缩型”或者“中专增补型”教育。
2 根据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确立高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1 确立岗位群及就业方向。随着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群众性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社会对具有一定音乐文艺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艺术培训学校、青少年宫、幼儿园、文艺团体、街道社区文化站等校外教育单位及社会文化活动阵地都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表演技能的技术型、操作型人才,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表演艺术音乐专业正适合于培养这种人才。所以,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学生的岗位群和就业方向为:艺术培训学校、青少年宫、幼儿园、文艺团体、街道社区文化站等校外教育单位及社会文化活动阵地。
2.2 依据职业岗位群和就业方向,并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1)具有应用能力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2)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忠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第一线工作;(4)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这些要求,并从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群与就业方向的实际出发,将高职院校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应用能力所必备的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能安心服务于第一线的技术型、操作型人才。
3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的特色,调整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3.1 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合理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了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就可以此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教学计划不必以学科教育为中心,也不必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强调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来制订教学计划。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为艺术培训学校、青少年宫、幼儿园、文艺团体、街道社区文化站等校外教育单位及社会文化活动阵地,这些岗位需要会唱、会奏、会跳、会讲、会教、会编、会组织策划等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技能性、科学性。也可让用人单位、企业专家、行业专家直接参与制订,这样制订的教学计划才会更加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合理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2 优化教学方法,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职业性课程教学。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成效。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教和学互相脱离的弊端。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优化教学方法,譬如钢琴、声乐、舞蹈三大技能课程可以用渗透教学法,让学生做小老师亲力亲为。
就以钢琴课为例,可以采用大课、中课、小课等各种授课形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大课上,讲解有关钢琴史、钢琴演奏技巧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等,并让学生参与分析、总结演奏技术难点;也可由老师作现场示范、学生学做老师进行现场试教,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点评,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在校内钢琴课堂上就能亲力亲为,体验教学,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基础。在中课上,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分组进行教学。从进校就可以把学生的演奏水平按照级别进行分组,可分成初级,初中级,中级,中高级,高级。根据每个级别进行授课,这是中课,一般中课的人数在5~6人比较合适,中课尤其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的教学更为方便,可以在此学期安排进行钢琴考证,做到教学考证一体化。小课上,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展开细化教学。尤其到大二后,选修钢琴学生来说比较合适。这三种授课方式也可灵活结合。
除了优化教学方法外,还可广开渠道,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职业性课程的教学。譬如艺术策划与组织、群众文化课程等可以从群艺馆或文化馆聘请专门从事艺术策划、各种文艺演出的专业人士担任教学。幼儿音乐教学、幼儿视唱教学、幼儿舞蹈教学等可以请具有艺术特长的幼儿园老师担任教学。像器乐选修课程既可以聘请相应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担任,也可把授课地点放到实践基地进行,可以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教学条件进行教学。
3.3 改革考核方式,多方结合全面促进课程教学的成效。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三大技能课程教学成效的考核一定要实行多方结合,即专家现场参与、教师评分、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平时成绩等几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专家现场参与学生技能考核,在考核结束后专家要给予评价,对总体教学水平或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现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集体评分,并在现场给学生客观科学的评价,包括在专业演唱演奏、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点评。学生自评主要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果和横向差距。学生互评主要是学生之间相互评分。总之,考核方式一定要多方面结合,这对促进课程教学的成效是有明显作用的。
4 重视人文艺术教育,提高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个体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角色素质和健康素质五个层面上。思想品德素质体现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一系列道德要素的有机结合;智力素质反映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广博等情况;心理素质主要指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角色素质为角色规范、角色认同、角色适应、角色整合诸方面的素质;健康素质则指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仅仅强调专业能力是没有远见的功利行为,一定要贯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型艺术人才。
人文艺术教学对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在培养人才上,除了教授知识和技能外,不能忽视人文艺术的教育。人文艺术教育的渠道是多种的。
4.1 开设人文艺术课程。如文化概论、中外音乐史、美学、艺术鉴赏等必修课或选修课,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了解文化、了解历史,学会审美和鉴赏。并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将这些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这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和心理素质。
4.2 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节和文化节上,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自己虽不成熟却充满热情的作品;体会运用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感受,体验艺术创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