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案例范文

时间:2023-04-09 08:2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案例

篇1

近日,上海律师人数第三名的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开始吃螃蟹,推出律云科技,酝酿推出在线标准化法律服务模式。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易会上,法律在线服务平台盈科“律云”正式在公众视野亮相。律云是利用IT技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语音及通信技术提供标准化法律服务的功能性平台。根据客户不同层次的法律需求,精准的匹配法律服务资源,应对未来不断增长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家庭的细碎化、长尾化、个性化的法律需求,为客户提供便捷、丰富、标准化、高性价比的综合法律服务。

中国的律师行业,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服务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律师队伍,这使得法律服务网站的兴起发展成为可能。在不少法律业人士看来,尽管法律服务网站出现已有十余年,但对中国律师业的商业化影响并不深刻,营销渠道依旧狭窄和传统。在电子商务时代,知识管理、团队协作、服务标准化、定价不透明等诸多行业问题,不但不适应传统业务领域的专业化要求,亦更不适应法律电商对于行业整合的要求。

篇2

关键词: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应用模式

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在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由于法律基础课教学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将案例教学应用其中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意义显著,更能增强其实效性。因此,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的应用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案例教学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实例教学和个案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准备和选择案例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案例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法律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会形成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可以用真实的案例深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并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内容,从而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联系,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高度。在法律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在于,通过现实案例的呈现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现实的学习氛围,设身思考和分析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懂法、用法。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法律基础教学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还是有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案例选择不合理。相比于其他学科,法律基础课程在选择案例时有明显的区别,关键是要与时俱进,不能选择一些过时的案例,这样会与当下的法律条文相违背,同时也要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热点,也不能选择一些法律关系非常复杂的案例,让学生去分析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例;其次是过分看重案例的讲解,反而忽视了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这也就是说教师所采用的案例虽然和课堂实训内容是相吻合的,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即使学生能通过案例理解教学内容,但却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是过于偏重法律条文的分析。有部分教师在提出案例之后,会将大量的法律条文参入其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法律条文的知识,但这显然是违背案例教学的学法目的,不能将抽象的理念实际化,反而是更为晦涩。

二、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准备

案例的准备应满足三个要求,分别是满足教学目的、具有典型性、难易适当。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理论课,其主要责任就是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那么在案例的选择上就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性和实用性。教师在准备案例阶段,首先就是要明确主题,拟定学生需要讨论和分析问题,以及通过问题的讨论之后需要起到一种什么效果,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这样教师才能面对突发问题和情况引导教学方向,控制教学节奏。此外,案例的内容应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材料适当地删减或合并。在呈现案例的方式上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自述或者多媒体,让学生能够感受一种真实存在的环境。案例只有具备典型性才能被称之为案例,案例不像讲故事,它是要通过真实情景的构建,让学生能够将课程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通过讨论和分析之后对问题作为判断和决策。典型的案例要暗含问题的处理办法,通过事件的叙述后学生可以通过相关信息找到案例中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刺激学生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不论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无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教师所准备的教学案例应契合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情况,在准备阶段就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案例就需要注重难易程度。一方面,案例要让学生可以接受和认同,案例中涉及的问题是学生实际生活中能遇到的;另一方面案例质量也要高,其中的内容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以便能够给学生启示。

(二)案例应用模式

1.辩论式。案例教学法应用辩论式教学模式是在于向学生提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而得到一定的思考空间,也为辩论式的案例教学提供相应的素材。通过辩论的过程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讨论式。与辩论式相同,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同样是需要提出问题,不同的是需要学生去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他人交际的能力。在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是主体作用,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有关于“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确定“中专生应如何处理与家庭、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讨论命题。教师首先可以根据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列举一些案例,以此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议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的意见。

(三)多媒体案例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已普遍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容量大、教学直观生动、易引起学生兴趣等教学优势,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模式与多媒体设备的结合可以更进一步体现出案例教学的优势,可以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观察到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对案例有着更深刻地理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比如,教师在选择典型性案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今日说法》《新闻调查》《道德观察》等相关的法治节目。

三、结语

要想在法律基础课中将案例教学法合理利用,关键是要做好案例的准备,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案例的典型及难易程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的案例,并采用多样化的应用模式丰富案例教学的内容。

作者:王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中职法律课 案例 案例教学

中职法律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属于德育课范畴,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德育教学大纲的几次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法律课程教材也在不断修订,总的来说是越修越好。但是由于法律课程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都较强,因而教学难度还是很大。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在近几年的法律课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极大地提高教学实效,下面我谈谈对于案例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法律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精选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索,并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掌握有关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运用案例进行法律课教学中,我认为它是提高法律课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拉近理论和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起步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法律知识。

中职法律课里面所涉及的法律概念、观点和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一年级的中职生,特别是我们乡镇、农村的学生因为受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影响,会感到许多问题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久而久之,他们会厌恶学习法律。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重视学生的思维特点,适当运用典型案例,或正或反,或简单或复杂,就能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观点和理论的理解。典型案例一般有着曲折的故事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案例的叙述文字往往也传递着某种感情,人们的思想会随着案例的展开而涤化。这样就易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识记和理解及灵活准确地运用法律知识。

其次,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继续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低龄化、手段成人化的特点,发展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关注。据有关权威部门调查研究,这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缺乏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我们的德育课教师在法律课教学中,通过举例,让学生通过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来分析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分析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错与对及理由,往往能震动学生的内心情感。通过分析案例中法律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及其作用,学生能懂得法律不仅能惩治违法犯罪,而且能保护人民,从而热爱法律,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通过结合案例,联系学生实际,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加强修养,防止失足,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并勇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这样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学生对法律常识就会有真实的感受和切实的体验,并由此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次,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显著的优势,因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避免过分注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下结论,学生当成真理的现象。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从而形成了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而且讨论中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避免了学生听催眠曲现象,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易于激发每个学生思维活动的潜能。通过案例分析,每个学生能激发学习兴趣,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置身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

二、案例的选取原则

恰当运用案例,能帮助教师阐明问题,突破讲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产生用“法”的兴趣,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学中案例选取应坚持以下原则:

1.典型性原则

法律课运用案例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教与学,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现实法律问题。因此要结合课程内容,精选那些影响大,覆盖面广,与广大公民密切相关的典型性案例。例如,讲到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时,通过“厦门特大走私案”、“案”等案例分析讨论;讲到正确对待公民权利时,注意选用一些涉及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如“马加爵案”、“案”、“7.5新疆乌鲁木齐烧事件”等,把学习理论与解决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去学习、体验、提高。典型案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有特定的教学价值和自我教育价值,对法律课教学具有普遍意义。

2.真实性原则

案例是为教学中的理论观点提供支撑点的,如果这一支撑点是不真实的,甚至是虚幻的,那么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因此,案例来源一定要真实、准确、可靠,不能随意添油加醋,把茶余饭后的谈资或道听途说的事当案例,案例一定要体现科学性、严肃性和真实性,这样学生才会信服,才能真正接受,对学生的宣传教育才能收到成效。否则,胡编滥造案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老师所教所讲产生怀疑甚至抵触,这是教学一大忌,教师在筛取案例时做到大浪淘沙,教学效果方能切实提高。

3.近体性原则

在时间上,所选案例要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同时,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对这些案例或有耳闻,或有知悉,因而更有吸引力,更能引起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如在讲到“犯罪的构成要件”时,我选取了“郑民生杀人”一案,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共识和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之间架起一座贯通的桥梁。在空间上,所选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的。如讲到产品质量问题时,列举在生活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产品质量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如近年来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学生就能更深刻体会产品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和依法保护产品质量的迫切性,并会产生发表个人见解的强烈欲望。在心理上,案例要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但要防止低级趣味或表面化。

三、案例教学的几种方法

1.讲授法

课堂讲授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形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特别是在重点、难点之处及讲解比较枯燥的问题时,要尽可能举例阐释。需注意两点:其一,案例要精选,安排要精当。选讲案例要防止“杂”和“滥”。案例过多,费时过长,不仅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而且冗长繁杂,学生也不愿意听。教师对在哪里应当举例,哪里不必举例,要胸有成竹,通盘考虑。其二,案例要精讲。对所举的案例教师要紧扣授课内容,认真进行归纳总结。归纳既要有一定的法理深度,更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以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培养其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特别是依法办事的能力。实践表明,教师精当的剖析典型、归纳、概括,从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讲解,不仅能使学生对讲授内容理解快,印象深,记得牢,而且能使学生受到启发,举一反三,掌握规律性的知识,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提高。

2.讨论法

讨论式教学,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案例讨论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讨论,二是课外讨论。课堂讨论的基本方式有三种:第一,教师把案例作为引子,留给学生,让其带着案例听教师讲授理论,由学生先作分析判断,然后讨论,教师再作总结。第二,教师在讲完某一理论问题后,举出案例,让学生利用讲授的理论来分析、判断讨论,自己作结论,教师再作结论。第三,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详细的案例及要讨论的问题,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准备书面的发言提纲,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分析,教师最后进行概括。课堂讨论的时间可长可短,或一节课,或半节课,或十多分钟。课外讨论是指教师在授完理论之后,把案例留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班团活动或其它时间去讨论,教师再抽时间总结。这种形式,在目前法律基础课内容多、学时紧张的情况下,比较适用。对于讨论法教学,教师的选例非常重要,应当选一些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教师要认真组织,积极引导,方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实践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和立法工作者来学校开设法制讲座;利用晚自习、活动课等时间观看《今日说法》等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制节目;举办模拟法庭;组织学生到看管所听少年犯忏悔,庭审观摩,等等。其中,组织学生进行法律咨询、庭审观摩、听少年犯忏悔、举办模拟法庭,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最好形式,因为学生在这些时候直接接触的是一个个“活”案例。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将会使他们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篇4

报告显示:首例微信传销案、南京网络恶意刷单第1案、聪明狗告淘宝天猫“屏蔽”索赔百万、乐视919发货门事件、全国首例众筹融资案、浙江首例P2P被判集资诈骗案、“短融网”诉“融360”不正当竞争案、大众点评状告百度侵权案、上海消保委告三星手机预装44个软件案、酷派奇酷撕逼大战是“2015-2016年十大互联网+领域典型法律案例”。

以下为“酷派奇酷撕逼大战”案例解读:

【案例类型】股权纠纷案

【所在领域】互联网+手机

【相关链接】中国智能手机网:100ec.cn/zt/znsj/

【案例简介】

2014年12月16日,酷派跟360成立合资公司奇酷。双方协议,奇酷研发生产智能手机,酷派负责零售渠道和运营商渠道手机,双方互不越界。但今年6月29日,乐视出资购买酷派董事长郭德英18.5%的股份成为酷派第二大股东。由于乐视也已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因此和360构成竞争关系,并对360智能手机业务构成潜在威胁。

9月8日,360宣布书面通知酷派公司,因酷派违约,要求酷派公司按照股东协议内容,购买360在双方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中所持所有49.5%的股权,总价约为14.85亿美元。

【律师点评】

对此,国内知名律师、《2015-2016年度中国互联网+法律报告》联合主编、特约研究员、辽宁亚太律师事务所董毅智(微信号:ziranren2012)律师认为:

矛盾焦点是股东权益纠纷,维持合资现状已不可能。今年5月,“奇酷”品牌会上360和酷派“郎有情妾有意”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一时成手机硬件厂商间合作的典范,可见传统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和互联网公司都试图在廉价手机市场分一杯羹。然而九月,360突然提出的近15亿美元的“分手费”,危机的产生竟是酷派引入了和奇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乐视作为酷派的股东。

在360的“公告”中不难发现,二者主要的矛盾是股东权益纠纷,即酷派的股权变动会否触发360酷派之间的期权回购条款。而从酷派的声明来看,他们认为360一方的指责“毫无根据”并“已委聘律师就函件向本公司提供意见。”从目前双方焦灼的对战来看,奇酷要么变成360的全资子公司,要么变回酷派的全资子公司,要么只能清算解体,维持合资现状恐怕已经不再现实,就看双方最终是谁选择退出。

关于我们:

法律与权益部:成立于2010年,整合行业内消保、律师、媒体、质检等资源。每年权威《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和《中国电子商务法律报告》,还是国家工商总局牵头、国务院的《网络商品及服务交易监督管理条例》立法起草副组长单位。主要职能包括:

——运营电商维权和电商法律两大平台,受理消投诉纠纷

——每年数十篇热点快评,预警,引导网络消费

——每年策划报道数十个热点曝光专题,监督电商企业

——运营拥有数万高端网购用户知名自媒体“电商315”(DSWQ315)

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5年来,受理维权数十万起,纠纷解决率在80%以上,是国内最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第三方“电商投诉维权平台”。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法律教学;讨论;学习;法律思维

一、引言

中职学生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做好法律知识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增强法律素养,提高思维能力,为以后更好融入学习活动和日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目前在教学中,一些任课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技能不足,制约教学质量提升,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为转变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活动当中,深化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并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促进中职法律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中职法律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该创新思维,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是其中之一,这对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促进课堂师生互动。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分析案例,提高知识应用技能,师生之间应该有效开展交流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而传统教学法局限于对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不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影响课堂互动。因此,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对推动师生互动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的内容丰富,资料充足,情节曲折。尤其是法律类的案例,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参与讨论和思考的主动性,推动中职法律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第三,提高学生法律素养。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将法学理论学习和知识应用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具体案例中分析和讨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性。并利用所学内容解决案例中的具体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为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为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学生法律素养,让案例教学法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任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第一,合理选择教学案例。案例选择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案例选择应该与学生日常生活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特别应该注重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提高案例的时代性、针对性、开放性和真实性。事实上,密切案例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例如,民法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学习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引入以下教学案例:甲花了2000元从商店购买了一件皮衣,但回家后发现皮衬下面多处皮革已经腐烂,甲随即要求商店退货。从民法理论的角度入手,商店违反了什么原则?甲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通过引入这样的案例,既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还能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迅速进行学习状态。第二,重视对案例的讨论和学习。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这样既能巩固基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习时,可以设计以下案例:小明花了6500元购买一部单反相机,回家后怀疑为假冒产品而向商家提出索赔。商场认为:小明为无业人员,购买单反相机并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向商家索赔,因而拒绝赔偿。然后提出以下讨论问题:小明作为消费者有哪些权利?商场能否拒绝赔偿?小明能得到赔偿吗?通过这样的案例导入,能帮学生打开思路,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充分发表见解,并应用所学的法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深化对案例和法学理论知识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让中职学生有效利用法学理论知识解答案例中的问题,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第三,密切案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法律教学与中职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在案例引入时,应该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公民基本权益学习时,可以引入侵害公民通信自由案、侵害公民受教育权案等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侵害公民权益所带来的危害,并了解当公民权益受侵害时,学生应该通过哪些渠道和途径维护正当权益。进而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学习和理解,增进对案例的认识,促进学习效率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整个中职法律教学中,为提高学生法律素养,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必要的。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创新思维,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合理选择案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进而促进案例教学法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实现提高中职法律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家福.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2015(4):160-161.

[2]张玩娟.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课堂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4):124-125.

篇6

日前,法律服务O2O平台“赢了网”向36氪透露已在6月底完成了新一轮数千万人民币的融资,由腾讯领投、德同资本和复励投资跟投。

(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配图)

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正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2014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1565.1万件,结案金额2.6亿元。每年全国诉讼案件中约1/4由律师,费用约800亿,加上各类仲裁,共计超过1000亿的诉讼律师费市场。在这样庞大的市场规模下,全国性的知名法律品牌实则屈指可数,各地律所分布更是小而散乱,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上,法律服务因为其行业独特性和专业性,一直被排除在互联网化的边缘。但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开始涌向法律领域,意图改造这个存在不少痛点和盲点的传统行业。

国内现有的法律电商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非诉产品标准化B2C垂直电商,代表公司有知果果、绿狗网、快法务和律云,他们的效仿对象是美国的LegalZoom和Rocketlawyer。第二类是法律类的门户网站,主要以中顾网、找法网为代表,更偏媒体性质。第三类是法律垂直搜索,主要代表有法斗士。具备法律服务比价功能,希望做成律师行业的“去哪儿”。第一类的弱点在于:以非诉作为切入点的各家同质化严重、律师对网站的粘性偏低;第二类、第三类则只解决了找律师的问题,同时缺乏知名的领军律师及法学教授入驻。

在创始人李磊看来:法律行业有它的特殊性,仅仅解决‘能找到一个律师’的问题的价值是很有限的,用户需要的是:其实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律师。“赢了网”的解决方案是尝试打造一个基于律师竞标模式的法律服务平台,通过激发律师之间的竞争意识,来确保用户的权益最大化,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律师。简而言之,平台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免费咨询。李磊介绍说,“赢了网”自有的客管团队由多名拥有法律背景的专业人员组成,在当事人提交案情后接受免费咨询,并分析判断案件是否需要进入诉讼程序。一旦被判断为需进入诉讼程序,则由客管人员操作进行大数据匹配(结合律师擅长领域、以往的办案胜率等),将案件分配给适合案件的律师。保护当事人利益同时也帮助律师过滤纯咨询类信息。

二、律师竞标模式。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在线免费咨询多名律师,律师则可以针对同一案件提交不同的法律意见并进行报价。用户通过对比多个方案,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律师。

篇7

关键词:信托,信托法,信托私募,信托公募

前段时间在业内评论的沸沸扬扬“金新乳品信托事件”中,不到200个投资者(大部分是交行上海分行的VIP客户)拿出了8000多万元,根据信托产品要求,每个投资者最少认购信托产品的起点数额为5万元,由交通银行承销发行,信托投资期满时,却发生了兑付危机,大批投资者上街静坐,各大媒体纷纷披露。出现了信托公司和发行银行“哭笑不得”,而投资者们却“抱怨十足”的尴尬局面!

“乳品信托”是2003年6月由德隆旗下的金新信托推出的,该信托计划的单笔资金最低金额为5万元。信托计划推介期为2003年6月10日至2003年7月10日。最吸引投资者的是有关信托计划资金收益来源的一段文字-2004年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将对全国乳制品行业进行大整合,受托人将利用本信托计划资金先收购一到两家效益较好的乳制品公司进行战略管理,一年后,即本信托计划结束时德隆国际按受托人当期收购价的106.5%的价格全额回购受托人所持有的这一到两家公司股权,扣除信托计划的运营费用及信托计划承担的费用,预计投资者可获得5.2%的年收益率。“信托计划书”还声明,因被收购企业股权将在一年后无条件被德隆国际按约定的价格回购,因而被收购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风险将不会影响到回购价格。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信托资金的稳定收益,规避再投资的风险。

因为有德隆国际将全额回购这个信托计划的保证,所以,推介期结束或信托计划满200份,信托计划即正式成立。据有关传媒报道,仅用了很短的发行时间,他们就完成了发行的信托计划,其中一些客户还是通过关系才拿到认购权的。但是还没到一年的期限,德隆国际却陷入了被四处追债的困境之中。[1]

一、“私募”并不违法

从这一起案例,笔者作为法律工作者,由此引发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信托产品的发行采用“私募形式”的法律特征。自2001年以来,以《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法两规”的颁布来看,对信托产品公募与私募的问题均没有加以明确。换句话说,这并不是违法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第五项的规定,“信托公司不得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和其他公开媒体进行营销宣传。”由此可见,信托投资公司只能按照“私募”的形式策划、设计信托产品的发行。

“私募”在实务中的尴尬

诚然,不仅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产品以私募性质设计,监管部门亦基本是按照私募特性进行监管和调控。但是,尴尬的境地却实实在在的体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产品虽以私募性质设计,却以公募理念在营销;二是,监管部门则是在强化私募定位的同时,却不断提出公募化的监管要求。

另外,根据“每个投资者最少认购信托产品的起点数额为5万元”的要求,以及实际发行数量(不到200份信托合同,成功达到8000万)来看,平均信托产品认购的资金数额在50万元左右。从这样一个投资者的资金实力来看,使得信托投资公司和承销银行有理由认为这些投资者属于成熟的投资者,具备风险分析能力,这样的一个水平,无论从哪个标准衡量都算是真正对富人的私募了,但兑付危机发生时,投资者依然是静坐上街,闹得沸沸扬扬,并引发了社会对整个信托行业的信任危机。

二、“私募” 的法律概念

私募(Private Placement)是相对于公募(Public offering)而言,是就有价证券发行方法之差异,以是否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发行或公开发行证券的区别,界定为公募和私募,或公募证券和私募证券。[2]

基金(Fund),作为一种专家管理的集合投资制度,在国外,从不同视角分类,有几十种的基金称谓,但是,在我国有关私募基金的法律领地尚属空白。

信托投资基金在美国被称为“互惠基金(Mutual Fund)”或者“共同基金(Common Fund)”,在英国和香港被称为“单位信托基金”[3].它具有集合社会闲散资金、资金组合等特点。

现行信托市场中,私募政策与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不相符,私募在发达国家的成熟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私募资金主要来自于富裕家庭、高收入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其社会背景与市场基础是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所占的比例很小。尽管他们拥有和可支配的财富规模很大,但通常其本人就是各经济领域的直接创业者、投资者与管理者,自身直接理财、投资运作的能力较强。他们一方面缺乏需要专业机构理财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成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种其他主流金融机构发展客户的重要对象,竞争十分激烈。[4]

三、“私募”不足以支撑信托业

信托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项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法律制度和财产制度,在国内现实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却非常有限。人们对于一些普通的信托行为缺乏正确认识,甚至连很多金融、法律专业人员都对信托制度存在误解,这与信托制度在商务领域的最主要使用者-信托公司因为私募限制而宣传普及工作不力有直接的关系。

有关学者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完全私募可以支撑部分信托公司,但无法支撑起一个完整的信托行业。[5]

中国信托业制度私募化,成为现阶段信托业的基本生存方式与发展模式。笔者认为,私募制度不能有效分散与化解风险,监管部门对于信托行业作出私募定位的出发点在于控制信托风险。按照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通过对信托产品投资者参与门槛(起点标准)、来源区域、总体规模、营销手段等的全方位限制措施,信托风险将得到控制。但是,这种控制只是对风险承担主体的人为圈定,而业务本身的风险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在这样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行为,表面看似可以稳定金融市场、确保市场的完整性;但是实际蕴藏着透明度较低、不确定性较高等因素。同时,对于信托受益权凭证的流通性也大大减小。

在我国近期,金融市场中常说的“私募基金”或“地下基金”,往往是指相对于受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人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而言,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中文“私募基金”一词,在国外一些国家的法典和英文大词典中并没有相应的词。私募相对公开募集而言,指面向特定投资者,以投资意向书(非公开的招募说明书)等形式募集资金。

四、资金信托期待“公募化”

笔者认为,根据中国现行的信托法律规定,私募对于信托而言,只是暂时的,根据金融产品的特点,最终将走向公募化!

首先,我们以上市公司举例。上市公司IPO或者增发都是采取公募的形式,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信息披露不实、管理层渎职、募集资金被挪作他用、无法达到盈利预期等情况。虽然也出现过股民的渲染风波,但是并没有扰乱了金融秩序,只是起到迫使监管机构和司法机构出台了“司法救济的方法和依据”。当然,笔者认为,对于信托产品发行而言,如果做到了,让投资者认识股票一样,充分的认识信托产品;同时,信托产品又是采用公开发行、且信息披露及时的话,我想也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信托投资人集体静坐的讨债事件了!因为,根据了解,金新信托产品投资者的不满并不在于投资亏了,而在于信托机构违规挪用资金、代销银行责权未充分说明、信息披露不足等因素。

综述,如果资金信托允许公募,那么如同股票发行、基金募集一样,就得制订一整套细致、详细、规范的制度。

但是,笔者卓见,公募化金融产品在国内已经初具规模,很多市场基础条件和资源都可以共享与利用。同时,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募型信托产品,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其相关制度安排完全可以借鉴。当然,是否赋予信托业以公募化,目前关键取决于监管部门的决策,同时也需要整个信托业界的积极努力与争取。

文章注释:

1 《金新乳品信托风险乍现 8000万黑洞交行负责?》,载于2004年06月13日《经济观察报》。

2 夏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载于《财经》杂志2001年第7期。

3 刘俊海,《加快投资基金立法,势在必行》,载于中国法治网

4 孙毅、蔡雷,《绝对私募撑不起整个信托业》,载于2004年11月15日证券时报。

5 孙毅、蔡雷,《绝对私募撑不起整个信托业》,载于2004年11月15日证券时报。

参考文献:

[1] 《金新乳品信托风险乍现 8000万黑洞交行负责?》,载于2004年06月13日《经济观察报》。

[2] 夏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载于《财经》杂志2001年第7期。

[3] 刘俊海,《加快投资基金立法,势在必行》,载于中国法治网

[4] 孙毅、蔡雷,《绝对私募撑不起整个信托业》,载于2004年11月15日证券时报。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 犯罪构成; 效果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还能把深奥的理论具体化,从而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了让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学科的基本理论就必须要把生活中一些实实在在的案例引入课堂,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涵义

所谓有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各种问题,逐步达到高层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起源于美国,并成为美国许多职业教育中的主要教学方法,充分显示了它的价值。

二、步骤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差,理解力、领悟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分为三步:①撰写教学案例。②组织学生案例讨论。③学生自我考核和教师考核相结合中。这种方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分工明确,老师负责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负责导学、点拨,是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角色,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体者。

三、操作

以职高《法律基础知识》的第五章《刑法》第二节犯罪构成中的意外事件为例。犯罪构成是青少年十分关注但又十分困惑的问题。加之意外事件又是犯罪构成中的特例,而教材的处理十分简单,充满说教的气息,很难让犯罪构成所涉及的概念、原理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脑海,如何看待意外事件如何理解刑法所讲述的意外事件,我在教学中选了一个典型案例进行点突破。

案例:王大妈是个热心肠,平日里为街坊邻居做了不少好事。有一次,她去邻居叶某家串门,叶某一边喝着酒一边说自己关节炎的毛病又犯了。王大妈听后说:“我儿子有一种药酒治关节炎很有效。要不要我拿来试试?”叶某治病心切就答应了,王大妈曾看见儿子从自己的床底下拿药酒倒酒喝,于是她也从儿子的床底下摸出一只瓶子,想也没想就给叶某倒了一小碗。叶某喝后,顿时感觉头昏、恶心、呕吐不止,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医院,但叶某仍不治身亡。经诊断叶某喝的不是药酒而是剧毒农药。原来放在王大妈儿子床底下的不仅有药酒瓶。对此,王大妈并不知情,而且两个瓶子非常相似,局外人很难区分,在这种情况下,王大妈要不要承担刑事责任呢?

点评:定罪的法律标准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行为符合犯罪构成的,就构成犯罪行为,不符合犯罪构成的,就不构成犯罪。而犯罪构成是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总和,从主观要件方面来说,我国刑法明文规定成立犯罪必须有故意或者过失,不是在故意或过失支配下实行的行为,即使造成了损害结果也不构成犯罪,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从表面上看,是王大妈的行为导致了叶某的死亡,王大妈具有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但对这一行为,王大妈既无故意,也无过失,她拿酒给叶某是为了给他治病,不存在毒害叶某的故意,她并不知道酒和农药放在一起,对拿酒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无法预见,也不可有预见。因此,叶某的死亡是意外事件,王大妈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自然也就可以不承担刑事责任。

四、效果

1.能面向全体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过程中“自学互研、讨论交流,质疑释疑”能让有差距的学生在琐的起跑线上参与集体讨论,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充满自信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2.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实现双向发展,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老师精心撰写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自我预习,找出案例中所体现的道理,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同时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在自觉讨论中的疑难问题能够得到教师的解答,这就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同提高,教学相长。

3.能构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完成学科基本素质和社会人文素质的结合。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的权利和义务问题,从而关注纪律,法律问题,使学生真正地能够自省、自律,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促进自我的发展。

五、问题

1.案例编写失败,课堂教学目标就无法很好地实现。如果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还不到位,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思维能力,编写案例容易忽视学生日常的生活实践,或者过高地对学生的思想能力提出要求,导致撰写的案例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思考的活跃性。

2.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由系统讲授,变为点拨启发,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课堂调控能力,能够在学生的思路脱离了教师的导学思路后,及时引导回归课堂教学。其次要求教师有高超的应对技巧和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案例教学的讨论中,各种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并且案例本身所涉及的学科知识不只是一门,往往是几个学科知识的迭加,一个应对技巧并和学科知识贫乏的教师就无法把握课堂,甚至可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作出解答,造成减弱,乃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案例教学的做起性就难以体现。

篇9

    这是一起因对比广告而引起的法律纠纷,由于对比广告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但在司法实践中,虽然广告界频繁使用对比广告作为商家的宣传手段,而因对比广告而引起纠纷诉诸法院的却又少之又少,在此,作者对有关对比广告的法律属性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对比性广告面面观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品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广告的竞争。作为一种行销利器,广告充斥于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产者、销售者通过广告可有效地将商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达到促销的目的;消费者则可通过对信息的认知作为消费时的重要参考。因此,广告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广告不仅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项代表性产物,并以其不可替代的渗透力和说服力成为厂商重要的竞争工具。

    在众多的广告形式中,对比广告倍受厂商青睐。与一般的商业广告相比,对比广告不仅能给广告受众传递关于其商品的一般信息,而且能传递与同行业的比较信息,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优势,具有更醒目的宣传效果。客观真实的对比广告,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充分的资讯,使其可以较低的价格得到同品质的商品,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维护;然而不可否认,不实不当的对比广告亦会破坏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

    所谓“对比性广告”是指在广告中把广告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和同一竞争领域的其他产品或服务相比较,此种比较或能识别竞争者,或就商品具体特性进行比较。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就是对比广告的创意所在。广告是竞争的一种手段,有信息性、艺术性、商业性的特点,因此应遵循公平、真实合法原则,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及一般商业惯例。对比广告应首先合乎一般广告的合法标准,此点不言而喻。国家工商局在《广告注意事项》第三部分对对比广告做了专门的规定,规定了对比广告的原则,不得直接比较,比较事项的可证明性的要求,以及比较广告语言的明确化等,但由于对比广告往往还是借与他人的比较而彰显自己,因此对比广告除应遵守一般广告应遵守之原则外,概括而言,对比广告的判断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是广告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它不等同于真实性。对对比广告而言,此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遵守一般广告的合法性要求。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广告主的主体资格合法;广告所介绍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合法;广告的表现形式内容合法;程序合法。(2)行业范围的限定,对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医疗广告的限制。并规定酒类广告中不得出现关于酒类商品的各种评优、评奖、评名牌、推荐等评比结果。对比广告是通过比较而进行宣传,则首先要求要求有充分的比较理由,才能保证比较的科学性。(3)对比广告仍应遵循公序良俗和诚实信用原则,遵守商业道德。

    2、客观真实原则:

    对比广告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彰显自己的优势,其主观性和攻击性的倾向很明显。因此应要求客观真实,使消费者所得商品与对广告的认知一致,才能不损害竞争及消费者利益。客观真实是对比广告的关键,具体而言,(1)比较之内容必须以具体事实为基础。(2)为比较而进行的测试采用一般可接受的科学方法或公正方法。(3)材料来源应客观公正合法,且此来源系独立不受干扰之来源;(4)适当客观地引用有关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和引用语。(5)比较不得无根据地使用如“第一”“首位”“最适合”等主张优越性的词语。(6)比较广告使用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应当准确,并且能使消费者理解。

    3、公平性原则:

    比较应当公平,这是从竞争的角度对比较广告的要求。(1)比较基准应一致,禁止不同基准或条件为比较;比较基准应为交易相对人所公认。(2)可被识别出之产品间应有竞争关系,就有关联或类似的产品之特性或构成要素相互比较,在可能情形下并列操作;禁止以新旧产品或不同等级之产品互相比较;(3)对资料的引用应客观适当,禁止片面截取不具代表性之部分交易相对人之见解;禁止就一部分优越主张全面优越。禁止对不利于竞争者的事实为恶意利用。(4)一切行为应出自诚实信用。

    在本案中,被告广告的媒体是《古彭商情》,属未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广告企业,在广告中未标明广告的许可证号,《古彭商情》属非法的广告出版物。被告在对比广告中,以大幅标题标明:“本是同根生也得比一比”,是典型的对比性广告。直接用泰铭板卡与硕泰克板卡作对比,对比项目多达12项,属直接比较广告,在广告中具体指明了被比较对象。被告在比较中,以原告所谓的“三个月包换,九个月保修;SL—56EP零售价799元等,”与被告的“一年包换,两年保修(收成本费);3SLAP零售价789元等”作对比,以批评原告的服务周期短、价格高,属批评性比较广告,以自己商品或服务之价格、品质或其他特性和竞争者相比较,相对的显示自己商品、服务比竞争者较好。也即声称我的商品比竞争者的商品要好。被告的行为违反了对比广告合法性、客观真实性、公平性原则。

    二、被告的对比广告构成虚假广告

    《广告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之一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三)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第三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停止、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法》第4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误导和欺骗消费者”;并在第38条使用“虚假广告”一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关于认定处理虚假广告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关于虚假广告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认定:一是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本身是否客观、真实;二是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和服务所能达到的标准、效用,所使用的注册商标,获奖情况,以及产品生产企业和服务提供单位等)是否真实。凡利用广告捏造事实,以并不存在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欺诈宣传,或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内容与事实不符的,均应认定为虚假广告。”国家工商局于1997年12月16日了《广告活动道德规范》。其第十一条规定:“广告主应当自觉抵制和纠正下列不正当的广告宣传:…(二)片面宣传或夸大同类产品或服务的某种缺陷,以对比、联想等方式影射他人”,1999年9月21日国家工商局《关于停止含乱评比、乱排序等内容广告的通知》,规定除按法律规定和国务院批准的各类带有评比性质的企业营销信息活动外,禁止在广告中使用排序、推荐、抽查检验、统计、公布市场调查结果等对企业及其商品、服务进行排序或综合评价的内容。

    对比广告进行比较,彰显自己优势,有时是通过对他人的贬低和虚假宣传进行的,而对自己的陈述却是真实。在此情形,与对自己为夸大的不实陈述的效果是相同的。

    本案中,被告对自己经销的产品的陈述是真实的,对原告的产品陈述是虚假的。原告的硕泰克产品是“一年保换;由于本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其他产品的损坏,经查实后按价赔偿;保修期为二年。SL—56EP的最低零售价是740元。”被告利用广告捏造事实,以并不存在的原告的产品服务和价格进行比较宣传,欺骗消费者,是虚假的比较广告,虚假的比较广告是虚假广告的一种,因此,其行为构成虚假广告。

    三、被告的对比广告构成不正当竞争广告行为

    真实正当的对比广告,是对社会有益的,是有效竞争的手段。但现实中对比广告常做不实不当比较,或商业诽谤,或造成混淆,或显失公平行为,或构成其他不公平竞争行为。此时对比广告破坏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益,成了有害无利的工具,则失去了保护必要。《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不正当竞争广告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占有市场,不正当、不公平地损害竞争对手商品的地位,采用虚假、夸大、欺诈的方式抬高自己商品的地位的各种广告行为。《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第13条规定:“经营者不得片面就质量、性能、价格、交易条件等与其他经营者的同类商品作对比宣传,以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在本案中:

    (一)被告是市场经营的主体,符合不正当竞争特定主体的特征,其对比虚假广告的目的是为了占有他人已有的市场,挤掉别人的商品,为自己的商品打开销路。

    (二)被告在对比广告中,将自己同类型板卡与原告的板卡作了12项比较,在最重要的服务和价格上作了虚假的对比,在客观上实施了足以引人误解的不正当宣传和虚假宣传,借此宣传泰铭的产品比硕泰克产品好,误导消费者。

    (三)其行为发生在市场经营过程中,行为的特征是竞争性,泰铭的产品和硕泰克产品均产自台湾,同在大陆销售,本属竞争性产品。在本案中,突出表现在实施这种行为的被告在主观上有强烈的作为意识,不顾商业道德,用不正当手段与原告竞争,获得市场和利润。

    (四)其广告行为具有违法性,不但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内容,还包括违反了《广告法》,也违反了商业道德。《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份、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第十二条规定“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关于认定处理虚假广告问题的批复》将虚假广告解释为不真实的广告。

    (五)主观上是故意的。被告故意散布虚假的情况,故意贬低竞争对手的产品,意图削弱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能力,借以抬高自己的竞争优势。

    (六)其行为已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竞争对手原告的经济上、信誉上的损失。

    四、不实对比广告侵害被比较者的企业信誉,造成或可能造成被比较者的经营损失。

    企业为竞争目的而散布或陈述影响他人商誉的不实情事,即为毁誉行为。因为毁誉行为涉及竞争者的人格权与财产权两项基本人权,所以法律规定的惩罚很重,也对其界定严格的构成要件。一是要求企业间有竞争关系;二是主观上,为竞争目的:即出于贬低竞争对手,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借以抬高自己的竞争优势的故意。三是客观上,陈述及散布行为:不论自身实或不实,被比较对象之商品或服务为虚伪不实或引人错误之表示;具体表现有,捏造虚假情况,片面地利用没有定论的学术观点,恶意地利用客观事实等。四是后果上:足以损害他人商业信誉:陈述或散布内容,足以降低社会相关大众或交易相对人对被指摘企业的经营(商业道德,服务质量,商业资信等)评价。

    原告与被告的经营场所是相互比邻的,原被告之间具有非常强烈的竞争,可以说是我消彼长、彼消我长,任何足以影响一方的事由发生,都会使一方受损,另一方受益。被告采用不正当的广告,散布的虚假的情况,故意贬低竞争对手产品,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借以抬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客观上使原告企业的人格权和财产权都受到损害,足以降低消费者对其信誉的评价,从而造成或可能造成原告的经营利润的减少或不增加,对此侵权人应负赔偿责任。以维系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附:

    (1)、《广告法》第十二条  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

    (2)、第二十一条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不得在广告示活动中进行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

篇10

1.1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是衡量与对比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教学满意度调查与成绩考核两方面。结束课程后,使用统一的教学满意度调查统计表对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共发放512份,回收512分,有效率100%。在课程结束后,还需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以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考试时间对学生的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进行闭卷考核。

1.2数据统计为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需要对两种教学所得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由于是对组间差异进行比较,所以针对计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方法选用t检验法[3];针对计数数据资料,选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卡方检验,P<0.05,处理方式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试验结果

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方法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为:对照组人数为256人,实验组人数为256人,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实验组满意者占90.6%,不满意者占9.4%,对照组满意者占71.9%,不满意者占28.1%;在提高自学能力方面,实验组满意者占85.9%,不满意者占14.1%,对照组满意者占68.8%,不满意者占31.2%;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实验组满意者占81.3%,不满意者占18.7%,对照组满意者占64.1%,不满意者占35.9%;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实验组满意者占82.8%,不满意者占17.2%,对照组满意者占67.2%,不满意者占32.8%。使用卡方检验分析,差异显著。

三、讨论

3.1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案例教学法,以实际的经典案例为学生展现出了具体、生动、直观的卫生法律法规现实,是学生对相关方面规范、概念、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确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律法规教学中的应用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需要注意案例的切入点,正确、合理、适时地切入案例,是案例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技巧,通过将案例与卫生法律法规理论的结合,打破了原有的枯燥抽象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具体化,易于理解和记忆。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