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时间:2023-04-01 09:2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咨询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咨询案例

篇1

教师反映该生性格比较内向、敏感、比较懂事。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王某是独自来咨询室的,衣着整齐,面部表情及眼神表露出焦虑、疲倦,性格偏内向。敏感,非常伤心,哭了很长时间。通过谈话了解到:王某有两个最知心的朋友经常鼓励她,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其中一个是异性朋友,本想来看望她,但被她婉言拒绝了,怕同学说闲话。在过去的生活中投有其他的负性生活事件影响。

从小学到初中,读书成绩一般,一直当班干部,喜欢交朋友,自尊心强。以往身体健康,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近期检查身体无异常,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发育营养中等。UPI心理测试结果是属于阳性异常心理。

一、心理诊断和成因分析

1.心理诊断

王某的症状开始于大学入学初,上大学经济负担太重,自己不能为母亲分担,退学母亲肯定不会同意,根本没心思学习,吃不下饭,睡不好,很焦虑又很郁闷,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浑身没劲。她自己摆脱不了这种症状,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因较强的生活刺激导致内心冲突而痛苦,自己对症状有很好的自知力,并在别人的劝说下,主动要求解决问题。其情绪表现与绝望的行为和认知过程是一致的,表现为求助者认为继续上学,母亲的经济压力太大,不上学母亲的精神压力又会很大,面对现实无所适从。虽然其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但还能正常上课,生理功能基本正常,可排除精神病和神经症。

2.成因分析

一是王某正处于青春期;二是父亲去世,家庭有经济危机;三是社会支持系统较弱,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未能得到母亲、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并未能得到正确指导;四是在家庭经济压力面前,有求学的上进心,也有孝敬母亲的道德良知,两者发生冲突;五是存在认知偏差,认为上述的冲突是不能解决的矛盾;六是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面对困境不知所措。

二、咨询过程描述

1.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一是了解病史及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成长经历及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二是评估自杀倾向的程度;三是由于求助者缺乏情绪宣泄和理解的倾听,因此鼓励宣泄:四是学习应激理论,了解在搏斗期如不能合理缓解和释放压力,进入衰竭期后,人即无法继续去抵抗压力的道理:五是肯定求助者求询行为,告知此时来咨询非常及时;六是给予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明确咨询目标。

2.心理帮助阶段

一是重点帮助求助者纠正不合理的认知;二是布置咨询作业,寻找解决上学与不上学这对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并对缓解经济压力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如申请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好好学习获奖学金,寻求好朋友帮助:三是分析缓解压力的客观条件:母亲尚有就业能力,学费贷款可通过学校努力帮助解决;四是合理的生活指导:给求助者提供一些生活上的指导,建议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沟通,转移注意力。帮助其客观分析暂时的生活困难,鼓励其思考弱势状态下自己的优势,与母亲共度难关的精神力量,领悟积极的生活态度。

3.结束阶段

主要强化求助者的正向行为,巩固已有的咨询效果,做好结束准备。王某在最后结束时称:“自己觉得心里轻松了,也想笑了,不再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精神崩溃了。”

三、结果评估

自我评估:睡眠、食欲有了很大改善,基本摆脱心理冲突。学会了合理的思维方法,看到了生活阳光的一面。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人生的路上不管有什么坎坷,都会坦然面对。

同学评估: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认真学习,与同学交流自如。

篇2

关键词: 考试 焦虑 合理 情绪 疗法 案例 报告

一、一般资料

王某,男,19岁,汉族,高三学生,身高175公分,偏瘦,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父母都是县城某医院医生,从小对他要求很严。王某成绩一直很好,只是中考失误,以几分之差上了普通高中。上高中后一直名列前茅,历任班长,被学校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近一个月来,王某出现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差等症状。

求助者做了SCL-90、SAS、SDS心理测试。SCL-90中焦虑因子分2.5,其他均小于1;SAS标准分为66;SDS标准分为45;测验结果显示中度焦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心情烦躁,担心考试发挥不好,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

个人陈述:我最近一个月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入睡困难,食欲差,心情烦躁。我平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父母对我抱有很大的希望,学校希望我考上北京大学之类的一流高校。父母说,只要我正常发挥,考上重点大学肯定没问题。可我现在上课老走神,学习静不下心来,不知在想些什么。晚上又睡不好觉,白天没有精神。同学们都在全力以赴“冲刺”,可是我却还是这种状态,这样下去,成绩肯定会下降,别说一流大学,就是一般大学可能都考不上,到时老师该如何看我?同学该如何看我?我知道现在要排除干扰,专心学习,可是情不自禁就会想这些事,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我很着急,可越着急,越心烦,唉,怎么办,老师,帮帮我吧?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低着头,神情显得紧张,不大愿意讲话。讲话时声音较低,讲得较快,思路清楚,时不时叹气。

他人反映:父母反映:求助者小时候一直比较听话,懂事,学习也很用功,但最近心情烦躁,读书也不专心,失眠,厌食。任课老师和同学反映:求助者性格内向,自尊心很强,学习很努力。近来成绩下降,情绪不佳,不大愿意与人交往。

四、评估与诊断

(一)根据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求助者目前的身心状态。

1.精神状态:紧张、害怕、注意力不集中。

2.身体状态: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厌食,失眠,考试时有时会头晕,手心出汗。

3.社会功能状态:最近不大愿意与人交往,学习效率低,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对该求助者的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无逻辑思维混乱,所以可以排除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短,约为1个月,是因为高考压力及认知偏差引起,属于现实性的冲突,反应强度可以理解,反应内容未泛化,社会功能虽有一点影响,但并不严重,整体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因此,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初步诊断求助者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症相鉴别:求助者由于担心考试失败,对不起家人而自感压力大,产生苦恼、焦虑、烦躁,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存在合理性,求助者的主要情绪反应不是原发焦虑,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求助者虽然学习效率下降,但仍能坚持学习,社会功能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病程一个多月,没有出现泛化症状,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因此,求助者符合适应障碍的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四)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求职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生物原因:19岁,青春期。

2.社会原因:父母对其要求一贯很严,学校对其一定要考上一流大学的期望过高,造成求助者心理压力过大。

3.心理原因:主要是认知问题,认为学习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学校,万一考不好,就觉得无脸见人,对不起家长,前途渺茫。

五、咨询目标

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可接受的、多层次等几项要求,在与求助者及其父母商量的基础上,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改变其错误认知观念:(1)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2)高考只能成功,失败就无脸见人,没有前途;(3)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就是学习好。提出将“学会享受学习过程,淡化成绩意识,坦然接受结果”作为辅导目标。

2.改善焦虑等不良情绪。

3.改善睡眠和饮食。

(二)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求完美、好胜、无法正视危机与挫折的个性,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使其走向成熟。

六、咨询方案

(一)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1.咨询方案:根据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其行为表现,对其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具体通过会谈法实施。

2.咨询原理:根据埃利斯的ABC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产生的信念;C是指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所以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按照心理咨询职业资格的相关规定明确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咨询的次数、时间安排及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四次。

七、咨询过程

(一)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时间:2009年3月4日。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有关事项与规定,强调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2)用摄入性会谈法,收集临床资料,征得求助者同意进行相关心理测验,探寻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改变意愿。

(3)在求助者父母的参与下,与求助者共同商量咨询目标。

(4)结合临床资料,帮助求助者了解问题的成因。求助者的问题主要是对学习和高考的认识不足,造成压力过大,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

(5)解释合理情绪疗法的相关原理,让求助者了解是他对高考的错误认识而不是高考本身引起自身不良情绪及行为后果,只有改变不合理认识,才能减轻或消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6)布置家庭作业:认真思考学习及高考的目的,并逐条写下来以便下次讨论。

(二)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时间:2009年3月11日。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与求助者一起讨论家庭作业。

(2)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及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促使求助者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对学习和高考的错误认识,从而能客观的看待它们,明白考试是一种手段,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指出求助者的认知模式的错误之处:A:诱发事件:“高考”考试。B:不合理信念:如果考试失败就自责,对不起家人,从而引起。C:不良情绪反应。帮助求助者确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获取技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求助者做放松训练,通过学习和掌握呼吸调节,放松全身肌肉来消除焦虑。

(4)布置家庭作业:一是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写下来,并请父母帮助分析;二是回家每天做二十分钟左右放松训练。

第三次咨询:时间:2009年3月18日。

目的: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纠正来访者的一些错误信念,进行认知重建。

方法: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和求助者一起讨论家庭作业。求助者的优点:善良、懂事孝顺、学习认真等,缺点:追求完美、好胜、耐挫性差等。引导其学会宽容、接纳自我及他人。

(2)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来访者明白不合理情绪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当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并陷入情绪困扰;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罪自责、引发焦虑等不良情绪产生;糟糕至极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就将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其结果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悲观、耻辱、焦虑等)。帮助求助者分析自身围绕高考存在的不合理情绪,引导求助者正确看待高考和成败,增强适应能力,科学应对压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3)咨询师主要利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使求助者修正或者放弃原来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三)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四次咨询:时间:2009年3月25日。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

(1)请求助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请家长谈感受。

(2)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成长。

(3)做SCL―90、SAS心理测验。

(4)布置家庭作业:坚持放松训练,强化合理的新观念。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价。

心情变得平静,情绪可以控制,睡眠饮食改善,并且感觉“改变的不仅仅是情绪和行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

(二)父母评价。

情绪改善,注意力集中,与父母交流增多。

(三)他人评价。

求助者脸上有笑容,与师生的交往恢复了以往的主动与轻松。

(四)心理测验结果。

标准分,SAS42,SCL-90结果中焦虑因子分降至1.7,焦虑症状已经消失。

(五)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观察和回访,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来访者改善了焦虑的不良情绪,睡眠与进食也有了好转,纠正了其高考失败就没有前途的错误观念,认识到了自身过于追求完美的个性,增强了信心和应付挫折及危机的能力。半年后电话回访得知,他已被某重点大学录取。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考试焦虑;认知领悟法;合理情绪疗法;减轻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01-01

考试焦虑(test anxiety)是指由考试所引起的,考生常见的一种以紧张、担心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即被面临考试而产生的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得到更高的分数的紧张、忧虑、不安、期望、出汗、心痛等身心变化和状态。考试焦虑在高中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学习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即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效果受到影响。本文是一例对高中女生过度考试焦虑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主要采用认知领悟法和合理情绪疗法,最后使其重建自信,基本消除考试过度焦虑。

1.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张某,高一女生,17岁,家中长女,体态正常,无,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在校住宿。自我感觉学习非常努力,但考试成绩却总不够理想。

张某向心理老师反映,升入高中后,她学习特别认真,比别的同学都要刻苦学习,但成绩却不突出,每次考试排名都在班级10到15之间,从未考进前十名,这让她感到很郁闷,因为她一直认为自己有实力考进前十名,并且班里所有老师也都认为她有考进前十名的潜力。可是不知为什么,每次考试时,她的身体总是有点不适,不是头疼、拉肚子就是感冒发烧,为此考前总会生病打针,这样会使她很不愿意考试,考试时也有点信心不足,而且特别害怕某科考砸了。但是怕什么来什么,每次考试,尤其是数学、地理经常犯些低级错误,导致成绩不理想,让她很气愤,也对自己很失望。而且,最近她学习时注意力也不太集中,经常会胡思乱想,有时明明正在学习,但头脑中却会突然闪现以前看过的电视或书中的某个情节,这让她很担心,害怕自己是不是不正常?

进一步了解该生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情况,发现作为家中的长女(还有一个妹妹),父母对她的期望还是比较高的,经常会督促她认真学习,虽然家住农村,但基本不让她干农活。并且从初中开始,她考试前就特别容易生病,因为次数不是特别频繁,所以那时并没有太在意。升入高中后,几乎每次考试前都会生病,特别是去年放寒假前的期末考试因为生病考得很差,使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感觉自己每次考试生病都形成习惯了,考前生病必然会影响发挥。但她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考前她的学习和作息还是和平常一样,怎么会生病呢?

2.原因分析

该生性格比较内向,好胜心强,对自我要求高,再加上高中以前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升入高中后,屡次考试成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让她产生自我怀疑,也对考试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害怕让家长和老师失望,一到考试就容易紧张、忧虑虑,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反应。

3.咨询过程

3.1 建立咨询关系。热情接待,并说明心理咨询的相关原则,特别是保密原则,打消她初次来访的心理顾虑,以利于敞开心扉,并建立良好、信任的咨询关系。

3.2 确立咨询目标。该生主动来访,求助意愿强烈,并且学习态度积极认真,自我领悟力比较强,分析这些情况后,初步确立主要通过"认知领悟法"帮助她减轻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考试认知,并学会应对考试焦虑的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

3.3 分析主要原因。首先,分析目前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有时胡思乱想,对考试成绩的影响,由于这些症状持续时间短,且内容比较单一,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所以并未对目前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不是引发考试焦虑的主因,不用过度关注。其次,分析考前生病对考试成绩的影响。考前生病,耽误复习时间,也影响考试信心,并且由于以前的考试失败经历,考前总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直接影响了考试时的发挥,导致成绩不理想。最后,通过反复的提问和引导,帮助她认识到对考试的过高要求,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考前的学习时间偏长,休息和营养不足,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因而生病,以此来逃避考试,应对外界的不良评价。

3.4 探讨有效方法。

3.4.1 减少外界刺激,降低紧张焦虑水平。做到:考前尽量少接触父母,避免父母的高期望带来的无形压力;考前少和同学讨论考试,避免比较产生的压力;正确看待老师的期望,认识到:自己并不是老师关注的唯一焦点,没有必要完全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和生活;学会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肯定和激励来增强信心。

3.4.2 提高身体免疫力,做好应对措施。一方面要提前预防生病。考前在同等学习量下,身体生病,如果内部的紧张不能降低,外部的学习量能减少,身体也可能不生病。所以考前不妨有意识的少做几道题,适当多休息一会,多运动一会。另一方即使考前生病,也要有比较好的应对措施。如果生病,可以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改变心态,坚信自己即使生病也能从容应考。此外,还可以在焦虑时,通过深呼吸、紧张-放松训练等缓解焦虑。

4.咨询效果评估

这次咨询结束时,该生非常高兴地说:"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也知道以后怎样正确的处理和对待了",表示回去后会认真按照老师的建议去做。后来,张某又来咨询过两次,主要是讲述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也都给予了比较具体的指导。升入高二后,其班主任反映说张某的考试焦虑状态已经缓解,考前睡眠良好,精神状态正常,考试成绩稳步提高,在一次月考中终于进了班级前十名。

5.总结

这是一例较典型的考试焦虑的案例,利用认知领悟法和能很快的分析出来访者产生情绪的原因,以协助来访者缓解焦虑情绪。合理情绪疗法最主要的部分是修通与领悟,影响咨询的最终效果,这与咨询师本人能力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是笔者需要成长的部分。提升咨询技术是一个终身课程,笔者亦将不断努力,提升自我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

篇4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和个人自述

来访者方某,男,14岁,八年级,体态匀称,偏瘦,无重大疾病史。独生子,父母均性格内向,其母亲情绪不够稳定,父母夫妻关系良好,家族中无人有精神病、自杀、弱智等问题。

该生为家中独子,从小由祖辈带大,教养方式为溺爱型。体弱多病,上幼儿园时有分离性焦虑症状。进入初中后,学业在班级中为前十名。母亲及祖辈们对他特别溺爱,几乎百依百顺。看到教师感到害怕。与同学无主动往。

主要症状:紧张,害怕,注意力不集中,胸闷,手冰凉,全身颤抖,吃不下饭,历时 5个月。

个人自述:进入J校学习的第一天,英语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他当时没读,受到老师的批评。从那以后,他看到英语老师就很怕,总担心老师会批评他。他感到过去学校的老师很好,现在学校的老师都很凶,最害怕的是老师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他觉得现在学校的学生都很优秀,而自己比不过他们,不敢与其他同学玩;他感到胸闷、憋得慌,要求回原来学校读书。

班主任反映:该生常请病假,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天一切正常,但第二天早上,犟在校门口不肯进去,勉强被“请”进教室后哭了一天,中饭吃不下,手冰凉。第三天依然如故。请求帮助解决。

家长反映:初中第一学期,早晨上学前,孩子常说胃痛,经医院证实无器质性问题,孩子想回原来学校读书。

二、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综合上述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出,来访者精神活动与智力正常,无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无重大躯体疾病表现,心理冲突是由现实生活事件激发,导致害怕去学校,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是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心理辅导时的行为印象:来访者初次走进心理辅导室时,手冰凉,脸苍白,紧闭着口,不敢正视任何老师,一谈到J校老师就感到紧张,眼泪会滚出来,身体发抖。回答老师提问时不愿开口,即使偶尔说话声音也很轻。能完成书面调查问卷。

咨询师综合印象:

八年级时因家庭搬迁转入J校,出现以下症状:

(1)害怕到 J校上学,经常请假在家;

(2)第一学期有胃痛、呕吐等症状,第二学期有胸闷、憋得慌等感觉,手冰凉,全身颤抖,吃不下饭;

(3)不与同学交流、交往;

(4)情绪状况:焦虑、紧张、害怕;

(5)性格状况:内向、退缩、敏感、脆弱、自卑;

(6)气质类型:有抑郁质倾向。

(二)诊断及诊断依据

1.诊断:一般心理问题(适应不良)。

2.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来访者的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和逻辑思维紊乱等精神病的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2)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诊断的论述,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和“病程”。

来访者的问题是由现实生活事件(遭老师严厉批评)激发,说明来访者的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是常态,且来访者的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不到5个月,所以可以排除神经症。

(3)初次心理测验结果:抑郁自评量表:64分,显示中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66分,显示中度焦虑。艾森克EPQ个性测验:E:42分P:45分N:67分,显示来访者为典型神经质个性。

三、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商讨,商定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善抑郁情绪,消除逃学念头,与同学建立正常交往,恢复正常学习和生活状态。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改变认知方式,完善来访者的个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咨询方案

首先,要去除来访者对新学校产生的紧张、害怕、退缩的情绪,要考虑到迁居、转学这一系列环境变化对来访者的影响,加上新老师的严厉批评,随之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帮助来访者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首要之举。其次,采用心理调节手段进行训练治疗。系统脱敏法就是一种通过行为疗法来治疗焦虑情绪的常用方法。再次,帮助该来访者转变错误认知。因此,运用系统脱敏法和认知转变的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对该来访者是适宜的。

四、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收集资料

A.初步调查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和表现症状。调查对象分别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来访者及其父母。

B.在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下,了解其内心想法,探询其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根源。

运用倾听、真诚地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等,使来访者能够更好地向咨询师敞开心扉,说出真实的情况和情绪体验。

(二)第二阶段:启动来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A.引导教师改变教育方法与态度。

首先与班主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她表示将主动与来访者接近,并发挥集体的作用来消除来访者的不良情绪。

B.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并达成共识,为来访者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C.引导学生们主动在课间找他玩,与其交流谈话,多发现他的优点并鼓励他,与新同学建立友情。

D. 引导家长改变教子观念,联手进行教育与训练。

首先,在交流中寻找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在谈话中尽可能引导父母说出他们在教子方面的问题。

其次,争取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做到:A.鼓励孩子每天上学;B.接送人由母亲改为父亲;C.平时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

(三)第三阶段,系统脱敏法

采用系统脱敏法,是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来访者的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步减弱直至消除。使其可以自己运用这种方法来克服刺激情景。

第一步:列出引起来访者不良反应的具体刺激情景。例如:“明天就要去学校了”“我被老师提问了”等等。

第二步:建立焦虑事件层次。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列出焦虑等级。如:在下面假定的6个刺激情景中,按照焦虑反应依次递增的次序合理排列:

明天要去学校了――我正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我坐在了教室里――英语课开始了――老师开始提问了――这道题我不会――老师叫到我的名字了。

第三步:放松训练。通过肌肉放松或意念放松,进行放松训练以形成松弛反应。在松弛状态下想象焦虑情境,以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

第四步:实际治疗和干预。按照焦虑等级,在大脑想象中循序使用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等待其完全放松时,按照焦虑层次表,让来访者开始想象焦虑等级中的第一情景:“明天就要去学校了,就要见到英语老师了。”让来访者在头脑中生动描绘这一情景,并保持30秒。在想象中使放松反应拮抗焦虑体验。对来访者“焦虑等级”的脱敏,每天进行一次,每次脱敏的“焦虑等级”不超过三种。在每次进行新的脱敏之前,一定先做放松训练,以起到脱敏的有效作用。实践证明进行系统脱敏法治疗,对该来访者的学校适应不良情绪有明显减轻作用。

(四)第四阶段,引导来访者转变认知,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同伴关系

首先,让来访者与同班同学一起参加心理辅导老师组织的小组辅导活动。

使来访者了解到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受到他人的批评,关键是自己如何认识。在活动中,来访者虽然非常被动,但受到同学情绪的影响,紧张与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其次,引导来访者认识自我,改变自我。

在来访者的严重心理问题基本消失以后,咨询师与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心理沟通。通过谈话,帮助他认识过去在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来访者分析认知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导他掌握遇到逆境时如何应对的策略,学会承受挫折,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生活。

(五)第五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在整个心理咨询和训练治疗过程结束后,来访者及家长对学校心理教师咨询工作的成效表示满意。经过双方同意,结束咨询关系。但要巩固咨询和训练的效果,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同配合与调节。

五、辅导效果评估

1.来访者自我评估:我心情好多了,觉得其实事情已经过去了好久,不必整日为此难过。我渐渐地觉得J校也蛮好。好玩的活动还挺多的,我开始有点喜欢这个学校了。尽管有时候还是会一个人感到很难过,但自己意识到后就学着控制这种情绪,不让它泛滥。

2.家长评价:通过辅导,孩子一直能坚持上学,从未迟到过。现在他的情绪稳定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沮丧,和我的话也多了。每天去学校也较以前主动。

3.老师和同学评价:他已经能面带笑容地正视每一位老师,并轻松地与老师交谈,当老师尝试着就他所犯的一个错误批评他时,他已能够正确地对待了。比以前开朗多了,经常在班级里能听到他的笑声。

4.心理测验结果:抑郁自评量表:49分;焦虑自评量表:45分。来访者的焦虑情绪得到明显缓解。

篇5

【关键词】人际关系 以人为中心 理情疗法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8-02

一、个案

李某,女,22岁,某大学四年级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和家族精神疾病史。

来访者自述家境贫困,从小成绩优异,但一直没有朋友。性格好强,遇到困难都是独自解决。父母很少和李某沟通,只关心她的学习,对她的管教以打骂为主。考上大学后,李某开朗了一些。她视热心的崔姓舍友为好友,与杨某、王某两位舍友关系一般。几周前舍友叫她回宿舍开会,原因是杨某最近心情抑郁,无法忍受在宿舍生活,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某,于是大家说了些对她的意见,主要是李某总觉得大家都针对她,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影响宿舍氛围。还爱与舍友攀比,别人买了什么东西她马上买个相同的,总拿出来炫耀。舍友们希望李某能改改自己的脾气,如果不行的话杨某就要搬出去住,因为她已经无法忍受。李某听完很难受,觉得自己对舍友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承诺会慢慢改正。

最近,李某越想越觉得难过,一方面是因为她一直把崔某当做好朋友,但这次崔某也对她有意见,或许在崔某心中自己并不重要。另一方面,李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小学到高中大家都不喜欢她,原本以为上大学后境况有所改变,没想到又和以前一样,永远都被人讨厌。她感到难过、失望、压抑,打不起精神,前来咨询。

二、心理评估与诊断

心理咨询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1.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李某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进行评估:

(1)精神状态:无精打采,神情失落。

(2)生理状态:无异常反应。

(3)社会功能:与舍友交往减少,与其他人交往正常,学习效率下降。

2.诊断依据:

李某的心理问题为近期发生,由与舍友关系不合这个现实刺激引起,反应强度可以理解,内容尚未泛化,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李某知情意相统一,对症状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明显人格异常,无逻辑思维混乱、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故排除精神疾病。

(2)与抑郁型神经症相鉴别:虽然李某自我评价低、兴趣下降、情绪低落,但无自杀念头,思维和意识清晰;虽然较为悲观,但主动求医行为说明仍对未来充满希望;从心理冲突的性质来看,属于常形,由现实刺激引起,对社会功能的影响并不明显,尚未泛化,因此还不属于抑郁型神经症的范畴。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李某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情绪反应可以理解,因此也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李某的问题虽然表面上看是由与舍友的关系处理不好所引起的,但有其深刻原因。

首先,父母对她的关怀程度是根据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了他们的价值标准来决定的,是有条件的[1]。这种做法对孩子的自我意识有恶劣影响,会使孩子将自己的价值只建立在学习成绩的好坏上,对与自我不符的个人经验也予以歪曲或者否认,形成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势必使孩子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学习上,缺乏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方面的有效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有条件的爱在李某看来是不完全的,她一定程度上内心缺乏爱,又渴望爱。按照弗洛伊德防御机制的观点,可能会采取反向形成机制,内心有对爱的渴望,但害怕表现出来会被拒绝,所以表现出相反的行为以达到缓解焦虑的目的,久而久之形成了敏感的性格,特别关注别人对她的态度和看法,别人的无心之语在她看可能是否定和拒绝。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自卑与补偿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这种自卑与补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反应,驱使人们实现潜能,但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补偿,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2]。按照这一观点,李某样样力争上游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这是追求优越的合理表现,但经常网购,攀比、炫耀等补偿方式不仅会使别人感到反感,且不利于个人发展,也会加重经济负担,从而更加自卑。自卑也使李某更加关注别人对她的态度。

综上所述,李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敏感、自卑、自我要求高、完美化倾向的性格特征;存在“过度概括化”和“糟糕透顶”的认知曲解;缺乏有效的情绪控制能力、情感表达方式与人际交往技巧。

四、咨询目标的制定

1.短期目标:改变过度概括化和糟糕透顶的不合理观念;改善来访者的情绪状况。

2.长期目标: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敏感、自卑等性格特征,帮助其分析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原因,并逐步改善;认识到自己本身的价值;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合理调节、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咨询方案

1.以人为中心疗法: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给予来访者积极的关注,真诚地倾听、理解当事人,无条件地接纳对方。帮助来访者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所有的自己,不再因父母或外界强加的价值标准对经验进行取舍、歪曲和否认。

2.理性情绪疗法:让来访者明白她认知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造成了目前情绪上的困扰。帮助她检查并改变非理性信念,如认为舍友对自己提了些意见就是对她有敌意,别人对自己有意见自己就一无是处了等等。可运用理性―情绪想象及角色扮演技术,布置REBT自助表作为家庭作业。

3.精神分析疗法:运用沙盘疗法,使李某在制作沙盘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自我治愈,促使对李某人格有巨大影响的无意识内容向意识层面转换。

4.行为疗法:让李某认识到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存在不当的行为,比如控制不住自己的负性情绪、随意发脾气等等。使用自我管理技术,让来访者选择行为目标比如发脾气的次数,检测靶行为,以良好的表达模式替代不良模式。教给来访者正确的人际沟通和交往技能,平时多和父母交流,正确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逐渐改变家庭互动方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失恋问题;心理咨询;行为认知疗法

失恋是指恋爱的中断,由恋爱中的一方中断恋爱关系而给另一方造成的一种挫折。肖友琴[1]认为失恋是指在个体的恋爱状态下,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双方出现情感困境进而导致恋爱中断、爱的交往停止和恋人离散,并给恋爱的一方或双方造成不同程度心理挫折感的一种负性生活事件。

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谈恋爱早已是个普遍的现象,紧随谈恋爱而来的就是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失恋。恋爱是美好的,失恋却是异常痛苦。大学生作为一个情绪体验非常强但又缺乏人生经验的特殊群体,由于婚恋心理尚未成熟,在接受从恋爱到失恋这一转变时,往往是不知所措的,不知如何去应对这样的感情创伤。很多大学生在失恋后情绪低落、心情烦躁、无心学习,对生活和学习都报以消极态度,轻者荒废学业,重者则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更有甚者会采取极端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因失恋而跳楼、自杀、捅伤他人等一幕幕悲剧的上演。

下面根据来访者的真实经历进行分析探讨。

1 一般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李某,男,20岁,汉族,独生子女,某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二学生。身高178cm,体态端正,长相帅气,无重大疾病史。父母长年经商,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1.2 个人成长史

父母长年在外经商,李某自幼便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时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流。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中名列前茅,李某从小喜欢电影,高三时学习广播电视编导,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大一刚入学时,因文化课和专业课均为突出,受到老师重视,并且被同学们选为班长。进入大学学习以后,李某依然刻苦学习,并且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称号。在大二上学期时,与同班一女生坠入爱河,两人成绩优异感情很好,成为大家眼中的模范情侣。

1.3 精神状态

神智清楚,意识状态清晰,凝视无神,注意力涣散易淡漠,无妄想强迫观念,无定向力障碍,自知力良好。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

认知失调,自尊心受到严厉打击;情绪情感偏差,内心痛苦,思想颓废,情绪极度悲伤。逃避现实,自我放纵,不想与人交流。

2.2 个人陈述

两个星期前,女友向我提出分手,理由是我们在一起不合适,她觉得我给她的压力太大了。我没有同意分手,因为我不想放弃这段恋爱,我说我们都先冷静下来想一想。第三天,我还在寝室玩电脑的时候,室友回来告诉我,说我女友跟另外一名男生走在一起非常亲密,我感觉事情有些不对劲。立马打电话给她,可是她死活不接我电话。晚上我又在她寝室门口等她,直到十点多,才看见一男生手牵手送她回寝室,我走上去想找她问明白,她说我们已经分手了,我们不可能在一起了。我们一直都好好的,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跟我分手。由于各种原因,我和她分手的事情立马就被班级同学甚至其他班的同学知道了,他们都说她脚踩两只船最后把我甩了,我不相信,可是事实似乎就是这样。我不敢出门去上课,我害怕听到他们的议论,也不敢和别人说话,我已经一个星期没去上课了,整天躲在寝室里抽烟,吃饭也没有食欲,晚上也睡不好觉。我不再相信爱情,我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尝试任何恋爱了。我不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但我知道那是错误的,我想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3 评估与诊断

3.1 咨询师观察

观察发现,该同学面容憔悴,穿着随便,注意力不集中,谈话时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说话总是低着头,声音嘶哑(可能与近期大量抽烟有关),但从言语中不难发现希望获得帮助走出困境。

3.2 评估与诊断

SCL-90测验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饮食睡眠指数都存在异常偏高。韦氏智力量表示来访者智力正常。

从分析临床资料,对求助者所表现出的持续性的异常行为以及性质进行分析、判断,从诊断标准中的病程、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排除标准来看,排除来访者患有心理障碍的可能,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定性为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为:

(1)持续性的焦虑抑郁情绪;

(2)饮食和睡眠不良;

(3)产生错误观念;

(4)害怕听到同学们议论自己的恋情,从而不愿与人交流。

4 咨询目标的确立

4.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改善抑郁和焦虑情绪;

(2)改善睡眠和饮食状况;

(3)改善人际交往情况;

(4)该变其错误的认知信念,如“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以后再也不会谈恋爱了”等不合理的信念。

4.2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1)帮助来访者建立正确的婚恋观,通过依靠来访者个人自我探索来解决其在恋爱方面的问题;

(2)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特别是在与异性的交往方面;

(3)帮助来访者增进个人身心健康,促进日后的个人发展。

5 咨询方案的确定

主要咨询方法与使用原理: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支持心理疗法。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由失恋引起的抑郁、焦虑情绪以及睡眠饮食不良。一方面,来访者对于失恋这件事不能理解,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来访者觉得失恋这件事对他的自尊心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并且对于同学们的议论产生焦虑情绪,以致生理上表现为饮食和睡眠的不良。资料显示,来访者之前并没有恋爱经历,缺乏恋爱经验。初次爱情的失败给来访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才会产生“我不再相信爱情,以后也不会再尝试任何恋爱了”这样的错误观念。另外,来访者虽然家境富裕,但是父母长年在外经商,自幼便跟随奶奶一起生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虽然来访者性格外向自理能力较强,但毕竟第一次离家在外生活,遇到重大挫折时得不到家人的关心支持难免会导致心理状态的失衡。

综合以上原因,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在其成长背景和个性特点以及大学环境的多种因素下形成的。来访者的情绪偏差、不良行为以及生理问题,都反映出来访者个体认知能力的偏差或欠缺。所以应当采用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帮助其摆脱目前困境,在恢复阶段应该采用心理支持疗法,让同学和老师主动去关心来访者,帮助其重新建立信心,重新开始美好的大学生活。

6 咨询过程

6.1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建立初步信任,确定解决问题;

(2)分析材料,理解信息,引导来访者领悟;

(3)评估咨询效果,探讨后期分离。

6.2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14年4月12号

目的: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初步建立合作信任的咨访关系,共同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进行正常的咨询登记,友好问候,了解来访者基本问题;说明在心理咨询全过程中需要咨访双方共同遵守的有关事项及规定;帮助来访者进行心理测验;了解来访者个人成长史以及恋爱史;了解来访者的求助动机;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初步建立与来访者之间的咨访关系。

布置家庭作业:走出寝室去教室上课,并且和同学尝试交流。

第二次:2014年4月26号

目的:加强咨访关系,找出来访者的不合理观念对对其进行纠正;鼓励来访者与人交流,了解别人的想法,消除不敢听到他人议论不敢出门的恐惧。

方法:行为认知疗法

过程:对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帮助来访者更正错误信念,重新建立认知模式。指出问题的根源,在来访者认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问引导来访者领悟。

布置家庭作业:分析自己恋爱失败的原因以及这两次心理咨询的心得

第三次:2014年5月10号

目的:帮助来访者缓解持续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来访者在饮食和睡眠方面的问题。

过程:引导来访者反思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影响;鼓励来访者与自己比较喜欢的人进行交往,帮助来访者建立人际交往的信心,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

布置家庭作业:调节生物钟,规律生活。尝试与身边的异性进行交往。

第四次:2014年5月30号

目的: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咨询效果进行巩固,以及结束和分离。

过程:来访者自己评估、咨询师评估以及老师同学评估;指出来访者需要用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恋爱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信心,学会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

7 咨询效果评估

7.1 求助者自己评估

我现在每天都会正常去上课,也不害怕和身边的人说话了,虽然我的这次恋爱是失败的,但我会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

7.2 咨询师评估

两个月后,进行回访,来访者精神状态良好,与人交流状态良好,和同学们相处融洽。

7.3 老师同学评估

李某现在成绩非常稳定,表现很好,与老师同学关系都很好,比以前也更为自信乐观了,我们都非常高兴他有这样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肖友琴.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及其与爱情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孙焱,朱薇薇.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及疏导途径[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31-33.

[3]张雪梅.大学生失恋心理咨询的典型案例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71-74.

篇7

关键词: 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方法

一、心理咨询中的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法又称个案法、案例研究法[1]、个案研究[2],这一术语最初起源于医学诊疗病案和侦破学中的刑事案例,并逐渐被推广和应用于心理学中。[3]心理学中的个案法可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某一心理侧面、或者某几个人的同一心理侧面的发展进行研究。[4]

心理咨询的个案研究体现为过程研究和结果研究,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过程研究关注的是在咨询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结果研究关注的是咨询中什么起作用,常以比较的形式研究不同咨询的方法。进行过程研究要注意:(一)研究什么,从哪个角度入手。(二)从谁的角度研究。(三)确定分析的单元。(四)如何分析数据。[5]

二、心理咨询个案研究的方法

(一)资料收集

1.调查访谈

运用调查访谈的形式从调查对象那里获得相关资料的一种方法。[5]调查对象既可以是当事人,又可以是咨询师、当事人的朋友或家人等。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当事人生活情境、咨询过程、结果,以及当事人在咨询之后的转变信息,从而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当事人的心理咨询状况,把咨询扩展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这种研究方法比较全面与真实,相对来说具有客观说服力。

2.回忆记录

指咨询师或当事人事后对心理咨询过程进行的描述和说明,如咨询师回忆咨询的过程,整理咨询记录,当事人写的咨询随感和日记等。[5]回忆记录可以充分了解参与者的感受,把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当事人感触最深的情感和体验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这种方法由于没有原始记录或录像,很容易忽视一些微小却很重要的部分,尤其是两者的互动情况。而且这样的研究仅仅代表了咨询师和当事人对咨询的理解,受到个人的情绪、对咨询的期望等的影响。

3.原始记录

指录音、录像和笔录等,它清晰地呈现了最原始的资料。录音能够使研究者注意到参与者的语音和语调的变化,以及情绪表达。录像能清楚地显示咨询师和当事人身体上的微小动作、面部表情、姿态等。而笔录仅仅是一种“文本性”的故事,它脱离了一定的话语情景,使我们无法捕捉到参与者的表情、语气和动作等这些非常重要的非语言信息。仅仅对原始记录进行分析和解释,我们只能从看到的故事中去了解讲故事的人,而不能进一步感受整个咨询过程的深层互动。

(二)资料分析

1.叙事分析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有所感悟,当他把这种感悟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便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这就是叙事。[5]叙事分析就是通过对当事人故事的分析,从中找出一定现象的规律的方法。由于这些体会中包含当事人对这些经历的看法和情绪体验,我们能够从对这些故事的分析中得到想要的信息,这是叙事分析存在的前提。

在对当事人的故事进行分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的情况,另外还应注意当事人叙事的风格,他是用第几人称进行叙事的,叙事时的语气、表情如何。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当事人叙事的连续性,他的起承转合,以及他为什么这样做。

如何分析故事近几年有两种方法被广泛的运用,一种是主要关注当事人在咨询中所讲的“生活故事”的分析;另一种是通过对每次咨询记录片断的分析,来理解咨询中讲故事这一过程。[5]

2.对话分析

对话分析是一个专门的学派,他们认为人所经历和生存的世界是用语言建构起来的,交谈是一种有结构规律可循的社会活动,生活好像是语言的“游戏”,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对话来获得相关资料。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实质上就是一种对话,而当事人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功地采用了某种形式的对话。[5]

对话的分析难以像分析句子那样严谨和形式化,它还要考虑到语言的情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整体上去看一个完整的对话过程,即对话是如何开始、结束,又是如何发展的。另一种是研究对话的局部结构,关注一个参与者与另一个参与者的发言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构成话语,如何更迭。[5]研究者要多次反复的研究咨询记录,并从中选择最适合分析的片断或单元,完成这样的分析后,去重新分析整个记录,并选择别的一些小的研究单元来证实或否定分析结果。

3.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是从对话分析中发展出来的,它主要研究人类用于交际的语言及其意义。语言的含义很广,但大部分从事话语分析的学者都以人们用于口头交际的自然语言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因为人们的真实生活对话比其他形式的语言交际更具有典型性,更能反映出语言的本质。话语类型分析以叙事心理咨询的思想为依据,从话语的角度看“心理咨询过程中谁说了什么样的话”。

话语分析可以从两个侧面进行。第一个侧面主要是确定一句话在交际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需要制定一些语言使用规则,而在明确这些规则之前,先要明确为使一句话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必须满足的条件;第二个侧面是话语与话语之间的连贯性,话语的连贯性不仅存在于语言的表层,而且存在于潜在的交际行为之间的连贯中。[5]

4.类属分析与情景分析

在研究中,研究者必须结合研究目的,以及资料本身的特点,对收集到的所有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析和呈现。例如,访谈如果是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那么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就可采取类属分析的形式。而如果收集到的资料呈现出过程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那么对资料的分析就可以采取情景化的分析方式。情景分析和类属分析主要用于访谈资料和当事人日记的分析。

类属分析指的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的一个过程。[5]在这个过程中,将一部分资料从他们所处的情景中抽取出来,相同主体的资料被归入一个类别,并且按照主题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呈现。

情景分析指的是将资料放置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景中,按照故事发生的时序或因果关系等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使故事呈现出完整和动态的过程。[5]

三、问题

大部分的个案研究材料收集不够完整与全面。

大多数的原始资料都是文本资料,它远没有录音录像生动形象。

言语的表达和理解对不同的人来讲不一定是同步的,咨询师和当事人都是凭自己的话语背景来判断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可能会出现错位的情况。

原始记录根据转录者自己的理解进行标识进而转换成文本,能否客观地反映当时的咨询过程就成为一个问题。

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单元大部分是按照研究者的分析来划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四、建议

收集资料时,当事人往往会出现拒绝接受访谈或隐瞒一定信息的现象。这就要求咨询师对当事人的资料充分保密,同时还应注意与当事人进行交流的方式,不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以倾听为主,不应盲目下结论。

分析资料时,我们应针对录像、录音和文本资料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反复地研究个案资料,选用正确的标识系统,可以采用多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

使用那些分析资料的方法时,我们不要盲目套用任何一种,而应把几种方法同时用到一个案例分析中去。

对资料进行划分单元时,我们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其异同点,找出最适合的方法。

最后,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涉猎相关书籍和研究,为心理咨询中个案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宋文书.心理学名词解释.兰州:甘肃出版社,1984:19.

[2]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台北:台湾东华书局,1992:103.

[3]刘毅.个案研究法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2,(7):41-43.

篇8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李某,男,19岁,身高1.68米,体重50公斤。大学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家在某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均务农,小学文化。从小随父母生活,父亲教育很严格,母亲温柔、善良。自小很听父母话,性格较为内向,懂事。学习自觉性高。高中以来,父亲为了攒学费到县里从事基层建筑工作,很辛苦,农活和家务的重担落在母亲身上。父亲虽然比较内向、严肃、不太说话,但曾经表达过对自己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大学,能荣耀家庭。

一个多月前的学生社团招新活动,李某本来信心满满去参加,结果均被拒之门外,还听见一个干部同学背后议论自己“别录取他,看起来土里土气的”,觉得自己很差劲,不会交往,没有能力,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感到担忧。在寝室里和同学的相处也不是很好,发现这里的同学懂很多,尤其是城里的同学,学习很有兴趣,玩得也很开心,而自己就像一个局外人,每天都形单影只,没有也不敢像同学们那样有很多的兴趣和爱好,处处不如别人,家里经济状况也不好,室友好几次叫自己一起吃饭都觉得很尴尬而拒绝了。一个多月来时常感到头疼、胃疼,时常失眠到夜里3点才入睡,白天没有精神,上课经常走神,很苦恼、焦虑,内心很矛盾,不知道现在这种情形以后毕业能不能找到工作,自己没有前途,会辜负父母的期望,想退学。

李某主动前来咨询,身材消瘦,神情憔悴,衣着简朴,思路清晰,语速较慢,表情稍显紧张。有明确的求助动机,对咨询抱有希望。辅导员反映该生入学成绩在全班第2名,但看起来很忧愁,不爱说话,和同学不能打成一片。

咨询师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为标准分55;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结果为标准分52。

结合各种因素,李某被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在建立了良好咨询关系之后,咨询师向李某建议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治疗。李某的心理问题表面上是由于参加学生社团招新被拒,又听到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因而交往退缩,认为与同学相处不好,又联想到高考失利,所学专业又没前途,想退学而产生了焦虑、抑郁情绪,实际上真正原因来自来访者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和评价。具体表现为:A诱发事件是社团招新被拒,又被人议论“土气”。B来访者对人际交往的一些不合理信念:绝对化——家庭条件不好,不敢也不擅长人际交往;自己没前途,会辜负父母的期望。过度概括化——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同学们懂很多,学习很有兴趣,玩得也很开心,而自己就像一个局外人,每天都形单影只。C由以上不合理信念导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后果:时常感到头疼、胃疼,时常失眠到夜里3点,使求助者陷入恶性循环怪圈,白天没有精神,上课经常走神,内心矛盾、苦恼,社会交往退缩,想退学。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采用再现情境的方法,让李某再现参加社团招新面试被拒的情境,找出当时内心想法及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采用RET表格的形式让来访者明白自己的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以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讲清楚紧张焦虑不是由负性事件引起,而是由不合理信念所致。让他写出自己的情绪、行为困扰结果(C)和诱发事件(A)。并对其作初步分析,找出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咨询师的提问和分析,让李某回忆和审查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及性格的形成,使其认识到自己平时在意他人对自己贫穷家庭背景的评价,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产生了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如“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处处不如别人”、“自己不擅长也不敢与人交往”、“自己没有前途,辜负父母的期望”等。李某意识到,只有消除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才能消除或者减轻目前的情况。通过和咨询师的讨论,他重新建立起了一些合理的信念。

咨询完成一周后,李某反馈自己近期几乎不头疼、胃疼,注意力不集中、入睡困难的症状基本消除;也能很好地与同学交流,特别是与班长建立了朋友关系。辅导员评价他“精神了很多,学习也比较认真,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篇9

求助者的一般资料和主诉

求助者的一般资料 小红,女,18岁,大学一年级新生。性格较为内向、胆小、敏感。来自农村,母亲务农,父亲开推土机为生,家中尚有一年迈的奶奶和一个上初中的弟弟。因父亲曾经赌博,家中欠下了巨额的债务,生活十分拮据。高考失利,未上本科线,是母亲执意要供她来读三本院校。她前来就诊时,仪表整洁,服饰灰暗,声音沙哑,眼神略显迟疑,常泛有泪光,能主动谈及不适,自知力完整,求治心情迫切。

求助者主诉 近两个星期情绪低落,强烈的无助感,感到自卑、恐慌,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接下去的大学生活。总觉得自己与寝室其他同学格格不入,融不到他们中去,羡慕其它寝室,总是4个同学同来同往、说说笑笑。同时,担心大学几年下来学无所成,成了这里垫底的学生,不如趁早退学,给家里省钱。

求助者陈述 大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小红神往的地方,她曾经无数次梦想过大学里的美好;梦想着通过上大学出人头地,改变家里人的生活。从小,小红就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担任班干部,老师也非常重视。而相比之下,弟弟就要淘气得多,成绩很差,也不懂得体谅家里的难处,经常伸手向家里要零花钱,目前在一个很差的初中混日子。父母都觉得小红是家里的希望,将来是一定能上大学、挣大钱的。那个时候虽然生活也很拮据,自己住校时一个星期甚至只用5块钱的伙食费,学费也常常无法按时上交。但是因为成绩好,老师喜欢,同学对她也都很友好很尊敬。况且,那时候寝室同学都比较简朴,学习之外的生活就是帮家里干活。可是现在,同学谈论的话题都是网络、明星、流行歌曲还有游戏,她根本插不上嘴,一点概念都没有。自从军训结束,宿舍其他同学的活动就非常丰富,聚餐、唱歌……这些小红不想去、也不敢去。按照来这个大学之前的想法,小红是想一边刻苦学习拿奖学金,一边找份兼职解决自己的生活费。可是现在人生地不熟,兼职不知道上哪去找。更糟糕的事,学习也是力不从心,特别是微积分连上课也听不懂。有一天,老师做了个随堂测验,她居然是不及格。眼前的大学生活刚刚开始,小红已经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又怕学习落后又学不进去;心里觉得特别愧对妈妈,高考没考上本科已经很失败了,现在又拿着这东拼西凑交上的昂贵学费在浪费时间。

评估与诊断,制定咨询目标

对求助者的评估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家庭贫困,带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走进大学,渴望成功心情迫切;而现实中,由于城市和农村在教学质量、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强烈差异,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小红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和自卑感;加之,小红性格较为内向、敏感,不善主动与人沟通,无法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表现出人际交往上的障碍。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对该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重性精神病和神经症性的心理障碍。

对求助者的诊断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近期出现的,由明确的较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有很好的自知力,有求治愿望,所以确定该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进一步明确诊断为:大学新生适应不良所致的心理问题。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两个方面问题:其一,由于成绩落差而造成的自卑和焦虑。由于大学之前成绩优异,进入大学后落差较大,出现适应不良,学习能力也受到抑制,加之贫困因素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其二,社会退缩。小红入学前,人际关系状况良好,进入大学后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人际圈。但因为家庭条件、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小红在计算机、艺术、知识面等综合素质上与其他同学存在的差异引发了自卑心理,自感与他人无共同语言,再加上性格内向,缺乏与同学的交流和沟通,表现出了退缩和人际交往的障碍。

确定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树立适应新生活的信心,消除其孤独无助之感;正视现实,消除自卑心理和焦虑情绪;改善人际关系,融入新集体,尽早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发展,协助其自我成长,发挥个人潜能,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咨询时间为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左右。

第一次咨询过程

时间:2012年10月16日。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探寻心理问题的过程和发生机制;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

过程: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②通过积极关注、共情、聆听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其成长过程和基本情况,使其消极情绪得以宣泄;③收集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发展过程和机制;④确定咨询目标。

第一次来咨询时,小红神情沮丧,但交流非常主动。她说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妈妈的希望,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虽然家中生活艰难还有很多的烦心事,但是妈妈提起她的学习成绩总是特别欣慰。可现在她连上课都常常跟不上节奏。特别是数学类的,听得似懂非懂,课后作业也常常无从下手。更加可怕的是,教微积分的老师上课时还常夹杂一些英语口语。随堂测验,分数简直不敢面对,把她拿奖学金的梦彻底浇灭了。她一直说:“我都不知道我期末能不能通过考试,如果挂科还要再交钱,听说财务管理专业类似微积分的课程还有很多。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呆在宿舍,对她简直是一种煎熬,舍友们谈论的手机、网络、明星、品牌……她根本插不上嘴,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同时,笔者和她之间也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在倾听过程中,笔者判断小红的问题是“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像小红这样的学生,由于家庭贫困、成长生活环境与大多数同学的差异较大,一时间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适宜的自我态度,内心不断地把“理想我”与“现实我”进行比较,对“理想我”期望较高,但又无法达到;对“现实我”极不满意,却又无力改进。笔者告诉她,学校里有很多同学也来自农村,他们来到城市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也有很多的新事物要去接触,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困难。小红听了有些惊讶,同时也有些释然,她说:“我以为自己是处境最糟糕的,大学都无法继续下去了,原来很多同学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都会碰到一些困难。”看着她有些担心又急于改变的样子,笔者鼓励小红将烦恼痛苦化为成长的动力,并注意到她的眼神渐渐地平和了,还若有所悟地轻轻点了点头……接下来,笔者和小红一起分析了她目前适应不良的各方面问题:一是由于成绩落差而造成的自卑和焦虑问题;二是由于被动的人际交往模式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和社会支持缺乏问题。

第一次咨询很快接近了尾声,了解到小红高中时参加过长跑比赛并得过奖,笔者鼓励她参加2012年10月底的校运会。参加校运会之前,可以先参加分院学生会体育部组织的校运会训练,一来适度的运动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和躯体症状;二来可以扩大交际面,结识一些新朋友,填补内心的空缺,获得一份社会支持。

第二次咨询过程

时间:2012年10月23日。

目的:认识负性想法,检验错误观念。

方法:认知疗法。

过程:①反馈,继续深入咨询关系;②帮助她识别负性思维。

第二次来咨询时,小红的神情显得比上次轻松了些许。她带着几分欣喜告诉笔者,她报名参加了校运会的3000米。班级体育委员听说她要报名3000米时,非常高兴,甚至说“太崇拜你了”。分院体育部也在第一时间联系到她,邀请她一起参与训练,还组织了一些高年级的体育健将给他们作指导。训练过程中,她认识了体育部副部长小玲。小玲也来自农村,每天生活都非常忙碌,课余时间除了组织同学训练,每到吃饭时间还要赶到食堂做勤工俭学。小红说,认识了他们,自己的思路好像有些开阔了,好像又找到了一些方向感……

笔者接着开导她:“正如你刚上理科班一样,到一个新环境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关键的是,找到原因,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措施。笔者还给她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并指出了她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自己就必须是成绩出色的,就应该受到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特别尊重,将来必须改变家人的生活;自己目前微积分跟不上,根本拿不到奖学金,连大学都可能毕不了业,将来也无法完成改变家人命运的使命,读大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自己与其他同学没有共同语言,能力处处不如人,其他同学也不愿意和自己交朋友。另外,笔者还让她在纸上列出新生活和新环境给她带来的所有积极面,启发她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念,摒弃一些非理性思维,重建合理认知。最后,笔者鼓励小红,大胆走出自己封闭的小圈子,不抱任何偏见,主动和寝室同学接触,以便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正确地认识角色改变,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

第三次咨询过程

时间:2012年10月30日。

目的:巩固合理观念,增强适应新环境的信心,巩固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

过程:①反馈,继续深入咨询关系;②回顾过去的负性想法,进一步引导和强化合理思维;③引导她形成愉快的情绪体验。

第三次来咨询时,小红显得非常兴奋,好像有什么事着急要分享。她说,在昨天的校运会上,她拿了3000米的冠军;分院的同学都欢呼雀跃的,叫她“英雄”;在赛场上,室友们呐喊得特别卖力,有一段甚至跟着她在跑。这些日子,她也作了一些改变,比如和同学打招呼时,不再面无表情匆匆而过,而是微笑着并尝试主动打招呼。有位舍友知道她家庭条件不好以后,还陪她到分院办公室咨询助学金申请的流程。她心里充满了感激,觉得自己之前有些想法真是太庸人自扰了……笔者微笑着告诉她,“来到新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心理变得更加敏感、多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太绝对化,概括化都是不恰当的。”小红释然地笑着,点了点头……

咨询效果评估

在求助者小红的主动配合和认真实践下,咨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后期的信息反馈:小红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心生向往,有信心面对崭新的生活,有勇气克服面临的困难;她变得积极主动,成为了学生会体育部的一名干事,参加了学院的勤工助学,与同学相处融洽;听其学生会指导老师介绍,小红做事踏实、细致,很可能会成为下一届的体育部部长;班级同学也反映,小红比刚进校时可爱多了。这一咨询案例,也让笔者更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心理咨询之可贵,就在于它可以推动求助者积极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进而提高其自信心与生活的智慧。心理咨询之高明,就在于求助者不但能独立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也能从中增长人生的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马建青著.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叙事疗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99-02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专业服务。它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好人好事,或凭一腔热情帮助他人,而是具有专业理念,专业技巧的专业方法”[1]3。王思斌教授指出“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1]3。社会的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工作法,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等。

二、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联系

1.心理学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部分理论和技术

社会工作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都包括了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动力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以及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由于社会工作和心理学都起源于西方,而社会工作在起源阶段只停留在实践方面,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因此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其基础理论与心理学理论有一部分的重合。而心理学也为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了一些技术。

2.最终目标都是助人

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助人,而心理学研究目的之一也在于帮助正在遭受心理困境的人,尤其是在人本主义成为一大流派之后,倡导以人为中心帮助受助者挖掘自我潜能的目的与社会工作不谋而合。

(二)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

心理学的理论分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完形主义、人本主义等几大流派。而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则涉及面更广,除了涉及社会学之外,还包括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内容。

2.关注重点不同

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即以认知观念、情绪情感和意志为代表的心理活动。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既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关注个体的外部环境;既微观地深入某个个案,也以宏观的视角观察整个社区甚至社会的运行。

3.研究对象不同

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即研究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的心理活动。特别是人本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不应以心理障碍和疾病为研究对象,而应以激发人们的潜能、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为己任。而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在当前阶段,还是以研究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主。

(三)个案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个案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在实践中都是基于个体,强调个体的特殊性和个体所面临的特殊情境,因此在工作方法上,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有相似性。黄耀明认为“当受助者的问题主要归因于个人层面并与之意识和认识密切相关时,社会工作就会运用心理咨询的知识与方法去分析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2]

心理咨询主要倾向于帮助心理状况不佳或存在心理障碍的人群,通过找出引起心理不适的症结所在,达到缓解不适情绪,提高来访者适应环境能力,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其关注重点在于帮助患者或来访者达到心理动力与人格,即个体内部的均衡。心理咨询由于其专业性强,针对的只是一部分社会人群,特别是私人开办的心理咨询机构,收费标准较高。

而社会工作说到底仍然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倾向于通过缓解当事人的情绪,促进其与社会、社区的和谐发展,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均衡。通过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均衡,最终达到预防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祉的目的。工作时既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面向家庭、社区,或是整个社会弱势群体展开。

三、心理咨询工作方法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非言语信号”的识别

非言语信号指的是除案主的语言外的,能够表达当下案主情绪、态度等的信号。

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都注意案主的“非言语信号”,例如表情、肢体语言,甚至是长久的沉默都应该引起社会工作者的重视。

例如在第一步建立关系时,案主总是借故缺席或在交流过程中身体后倾,刻意拉开距离,社会工作者就应该意识到案主对社会工作者或社工的帮助具有阻抗的情绪。这时社工就应该暂时搁置原有计划,而从自身以及通过案主的家人朋友了解案主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并予以解决和处理。

又例如在叙事过程中,案主叙事速度较平时更快,社会工作者就应该询问案主,其情绪是否处于紧张状态,并且帮助案主放松下来。

(二)倾听技术的使用

倾听技术是心理咨询的一项基本技术。不同于一般的听,倾听技术强调的是用心去听。

在案主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抱着真诚的态度,并结合案主的表情和动作,不仅听到故事本身,也听到隐藏在故事下面的案主的情绪和需求。然后做出恰当的反应,必要的时候可以重复案主的话或说出案主的真实感受。

例如在案主中断叙事哽咽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可以说“他那样对您,您当时一定很难受吧”或者拉着案主的手,鼓励其继续叙述下去。

除了这些基本的技术外,心理咨询的很多治疗流派都可以运用在社会工作个别的案例工作中,以下就以叙事疗法为例阐述如何运用心理咨询方法来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

(三)叙事疗法在个案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

“叙事疗法是一种心理投射技术,即倾听来访者故事,找出遗漏的片段,使问题清晰,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内在力量的改变”[3]284。

叙事疗法的主要观点是:(1)“讲故事可以改变自己”。(2)“人之所以产生适应问题,是由于个人的实践与主流叙事之间有矛盾。”[3]285

叙事疗法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建立关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的初步沟通,了解案主的基本信息,获取案主的需求,准确识别案主的问题,并与案主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认同的关系。

只有识别案主的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也只有案主信任社会工作者,才能在接下来的沟通和治疗中真正打开自己的心灵,真实地叙述和倾诉,也只有案主和社会工作者互相认同,社会工作者对于案主的倾听和开导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2.引导案主叙说故事

请案主梳理事件的条理,重新叙述故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一个帮助案主宣泄情绪的过程,一方面也为下一步问题外化打下基础,在叙述过程中,案主或许能自己发现看待事件的全新角度。

3.问题外化

即将问题和案主分开。“如果把问题看成和人是一体的,要想改变就相当困难”[3]285正如某些社会工作者所说,“社会工作者要使案主有这样一种信念:是问题缠上了我,不是我本身有问题。”[4]把问题和案主分开,案主才会鼓起决心和勇气去面对问题。

4.解构技术

叙事疗法专家认为,在个体的主流事件之外,存在一些不被注意的边缘性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蕴含着改变的力量。

解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案主跳出问题看故事,然后寻找出具有积极力量的边缘线索,即“闪光故事”,并赋予这些线索积极意义。正是这些线索让案主意识到诸如“啊,原来我这么勇敢”逐渐改变对自己的负性评价,获得积极的能量。

最后可以鼓励案主写出对自己的认识和未来希望等,每天大声读几遍,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强化成果。

四、心理咨询工作方法用于个案社会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于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应及时协助进行专业治疗

由于社会工作者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于很多问题的处理只能站在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上,在运用心理咨询方法进行个案工作时可能在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上也会存在偏差。因此当社会工作者意识到案主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时,应该及时联系心理专家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案主进行诊断或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二)用真诚和热情切实建立与案主的关系

心理治疗中来访者一般是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而社会工作的案主可能在一开始是被动接受帮助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开始阶段与案主建立关系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阻滞。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怀着热情和真诚,逐步与案主建立关系。切忌在关系建立前就急于开展工作。

(三)以案主为主体,发挥案主主动性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观,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应该是使案主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中的主体”。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和引导案主自己去发现去解构,切忌喧宾夺主。

(四)对外部环境资源的利用

心理咨询一般只强调个体本身,及其内部人格和心理动力的均衡,而社会工作还关注个体与环境的协调。社会工作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整合社区资源甚至是社会资源,并加以利用,而如果过分依赖于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帮助案主,则可能忽视对外部资源的利用。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两手抓”,一方面借用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与案主进行沟通,鼓励案主建立自信。另一方面,要擅于整合外部资源,通过社区、工作单位,及其家人朋友的力量共同影响案主,帮助其尽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周沛,葛忠明,社会工作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黄耀明.略论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3):9-12.

[3]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岑颖颖.叙事心理治疗与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07(2)(下):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