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范文
时间:2023-03-25 05:2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爬满我心灵的窗台
凛冽的寒风正领着一个冬天
匆匆赶来
街上人群汹涌
纷纷竖起衣领
或用帽子遮住头颅
一如别里科夫
也有人用厚厚的挡风玻璃隔开了外面的世界
风驰电掣
一刹那
驶向无尽的前方
留下一阵冷风
给刚刚还在周围的人们
忙碌是他们永恒的主题
奔波只为了茫茫然的未来
我站在阳台上
厚厚的玻璃窗
封闭了我的灵魂
房子里的电视在沸腾
电脑在喧嚣
某人在纵情高歌
篇2
今天早上,我照例如往常一样去买包子做早餐。到了包子店一看,嗬!好多人呀!一群人围着卖包子的师傅,师傅忙的不亦乐乎。
终于轮到我了,蒸笼里只剩下几个稀稀疏疏的汤包。我把手伸得长长的,师傅正准备接,没想到一只白白嫩嫩的手将我的手一挡。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女孩,看她的样子长得还挺乖。没想到她竟尖声尖气地对师傅说:“喂!来1元钱包子,快点!”那样子还挺不耐烦。“叔叔!来两元包子。”我也不甘示弱,本来就该我了,她凭什么插在我前面?师傅望着两只递给他钞票的手,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师傅缓缓地接住了我的钞票,那女的不高兴了,高跟鞋往地上跺了跺,两眼一白,叉着腰,不爽地说:“明明是我先来!这个女娃娃才刚来,凭什么?”说完便愤愤不平地走了。哼!是她刚来,我等了好久才轮到好不好?师傅无奈地摇了摇头,说:“哎!现在的人可真难伺候啊!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里外不是人哪!” 听着师傅的话,我体会到了他的难处。周围的人也对那个人议论纷纷,虽然我只见过那个女孩一面,但我打心眼里讨厌她!
我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改变了现代人?聪明的你,能告诉我吗?
篇3
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选自《人民日报》)
篇4
未来,具有无限的实现可能性,可以各种想象的形式呈现。在未来的深处,对于任何事件,任何期望,都具有极大的出现机会。在这种心境之下,现代的人,生活在一个希望心灵能够得到解放的自由主义之内。所以,他的理念世界,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肯定他的理念世界形成的一个无所限制的自由状态。在此情形之下,现代的人,一见其意识层没有限制,于是他的心,成为无秩序的自由状态,而非自恃自制信念的自由。也可以说,他的心趋于一种错综悖理的不规则形式,而对其未知的将来,怀有一种虚无的想象与期待。
虽然现代的人,对自己和世界的未来,具有此类虚渺空洞的向往态度,以期在未来获得更美好的生活意义。但是再深一层看,他这样的期待向往,通常是以自信和迷惑的揉杂而成的心境为基础的。他之所以自信,是因为依靠理性的判断与发明,使他克服了各种疑难;他之所以迷惑,是因为对于理念世界的肯定与坚信。他认为,人通过理性设计,足以使所有理想成为可能。
但是,在尚未通过理性设计之前,在其理念世界之中,只是一个无穷的自由状态,以自由的悖理形式存在着,故将引起极大的迷惑。而且,在此极大的迷惑之中,一个现代的人,很可能分不清楚他所憧憬向往的想象世界究竟是建立于自我的自恃自信能力之上,还是维系在潜存的庞大迷惑之上,甚者,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犹可分为4种大的类型。
1 只有少数的人,不仅具有自恃自信的心境,同时也具有实现其想象的能力。对他而言,未来的世界是乐观的。譬如那些杰出的科学家和深具信心的政治权术家等,坚信科学及政治理念的功能,并且,他们很可能将益形鼓吹世界的人们,共同信服其科学、政治的理念。
2 多数的人,其心境是混杂着自信的乐观和不解的迷惑的。在此又分两种:第一种的人,是自我确实意识到对未来所想象的理念世界实现的自信心,亦复意识到对未来憧憬的巨大迷惑,这种人是一较为稳重的明智人士,因为先在前提上他有意识的存在,凭此意识的洞察,他可明辨其足以自信之处,以解答其迷惑彷徨的部分。如此,他将既不失于自信,也不失于盲目的无知,即使他的心境或因自信的程度较大,以致较为乐观;或者因为自信的程度较少,以致较为悲观。惟因其意识的明觉,仍可停留在一个较恰当的适度的乐观主义上,或一个较恰当适度的悲观主义上。
至于第二种的人,是自我不能明确意识到其心境之内,究竟自信和迷惑的分际是什么。对其所以自信、迷惑的原因和意义未能洞察,于是,由于缺乏意识的明觉,虽其有所自信,但是往往却是基础脆弱的一种想象;虽有所迷惑,往往却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无知。这些人,可谓是一种晦隐的心灵,或因他模糊的自信而成为晦隐的乐观主义,也或因其模糊的迷惘而陷于晦隐的悲观主义。
3 对于心的境地,另有第三类型的人,他们对于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完好的幻想,在其心中,也同样不曾具备意识的明觉。所以也不解自信所以为自信,及迷惑所以为迷惑的意义,却因为一种对未来的想象与期待,产生了一种对未来的乐观主义。在这里,其乐观是罔顾于自信和自恃能力和迷惑难解之状态的,这是一种危机四伏的乐观,称呼它为一种过度的乐观,或者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是恰如其分的事。
4 参第四类型的人,他的心中,同样不具备意识的明觉,同样不解自信所以为迷惑的意义。然而相反的,他却因为对未来一种怀疑彷徨,产生了一种对未来的悲观主义。这也是罔顾于自信自恃能力和迷惑难解之状态的,乃是一种令人担忧不已的悲观,若称之为过度的悲观,或者是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也是十分恰当的事。
夹杂着自信与迷惑
现代的人,在心境上来说,大多数夹杂着自信和迷惑。依此自信和迷惑,对于不可知的未来,对于不可知的外在世界,兴起无所限制的遐思。对那些未知世界的憧憬,人们建立了纷扰而繁巨的想象,在心的感觉上,现代人是期待于未来理想的。他的心跳跃在广阔无际的想象的王国。他的心境,交织在向四周投射的盼望之中,急切的盼望,要求一蹴可及的成果,因为自信的支持,他是一个自大的人。由于无限的不可知解的未来,他也是一个彷徨的虚无者,自大而复流于虚无,是现代人的基本通病。
更有甚者,现代人不断地对外企求,他的心力的目标,永远奔驰在空洞的理念世界之内,无穷无际的苍穹,时间和空间的解放,是现代人自信而复迷惘的王国。但是想象将永远成为想象,难有实现之期,因为只有少数的人,少数的事,才能在未来实现。如是,今人之心,固然同时具有自信和无助,但在现代人心的深处,所潜在的主要部分,是一巨大无明的疑惑。这是因为在基调上,现代人对未来的想象,具有双重的困难。
其一是内在核心的冲动,类如自由电子,无限制地运转正对未来的期待上;其二是这样的期待心力,通常将如流星般的热情,焚失在浩瀚的太空之中,或者,这样的期待心力,一旦投溢出去,却因理想的空洞,无从获得满足的反应,以致挫折失望。这些,都将沉落积抑在他那巨大的迷惑上。若深一层看,这种现代的心境,是因为心之解放,而走向漫无边际的自由意识,一切都是可能的。尤其,如果没有上帝的存在,一切都是可能的。
人之所以被解放,可说是因为对科学理念的崇拜。借着科学的理念,使人对自己的能力有所坚信,他相信,对于未来的变化是可加以主宰的。然而,这种自我的信任,最初只是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之中,而不能保证其必然实现。投在心境中的理念世界,和实在的能力之间,存有一个遥远的距离,这也是想象世界与现实的鸿沟。
现代人是逃避者
我们再深一层看,这种追求的心理,是来自人的自体,所以每一个时代,都可谓为追求者的时代,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成为真诚的追求者,只是现代人较前人更甚。对现代的人来说,未来,是一个美丽新世界;再从另一方面看,这一时代的人,心境上的追寻,实际更是基于一种逃避的心理,因为他们的心境存有一个巨大艰困的迷惑,在潜意识深层,他要离弃或摆脱这一困惑,他又是一个真实的逃避者。
篇5
考古学家通过同位素探测,发现我国北京地区的地磁场从后汉到现在2000多年间近似滑坡地降低到原来的一半左右。可见,地球的磁场正在逐渐减弱,“少磁时代”逼近了现代人。
在地磁场自身急剧减弱的同时,现代工业文明进一步恶化了地磁生存环境。现代人大多数居住在高楼大厦当中,如果把高楼大厦的混凝土敲掉的话,露出来的是一层一层的钢筋。这些钢筋形成了地磁场的屏蔽空间,使得人们处于更缺磁的状态。
另外,在工业和家庭条件下,静态的地磁场环境也可能受到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和破坏。现代通信、电网、电站等产生了电磁辐射,使人体生物磁场紊乱,引起血液、神经、内分泌、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失调,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现代人普遍处于地磁场受到破坏和干扰的状态下,这种状态,被科学家称为“磁饥饿”状态。
解析“磁饥饿”的危害
细胞缺磁 新生细胞的含磁量是衰老细胞的几倍到几十倍,细胞缺磁后,容易呈现三角形,会加速衰老,裂变减弱,活力变差,使人看起来比同龄人显得老相。
血液缺磁 医学研究证实,青年人血液中的含磁量也明显高于老年人。这也是老年人血液活力差、黏稠,易患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液缺磁会使黏稠速度加快,血管壁上易汇集杂物甚至堵塞,使心脏负担加重,易患心脑血管病,从而导致循环、神经、泌尿及消化系统发生病变。
神经缺磁 神经缺磁,则会引发神经失调、新陈代谢紊乱、细胞死亡加快,出现自律失调、情绪不安、智力下降等状况。
另外,人体缺磁还会出现腰酸背痛、心悸失眠、全身不适等症状。以上这些由于磁缺乏引起的症状表现可以统称为“缺磁症”。
补磁,应对“磁饥饿”
早些年间,许多与磁相关的生活用品如磁化水、磁疗枕、磁性贴等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使用磁性保健用品有无科学性?许多人对此将信将疑。因为,注意磁保健者似乎没有收到过多的健康效果,对此不屑一顾者也没有出现更多的健康损害问题。但科学研究认为,人体确实需要磁,就像需要空气和水一样;人体需要“补磁”,就像需要药补和食补一样。
饮食篇 多食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或者多食用含矿物质丰富的蔬菜和水果,以增强机体接受磁辐射的能力。推荐食品:萝卜、菠菜、苹果、牛肉等。
运动篇 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推动机体内生物电磁的产生和平衡。久居高楼者,多到郊外散步、活动、晒太阳等,或者去郊外过一段“不插电”的生活。推荐运动:踏青、爬山、高尔夫、森林散步等。
保健篇 居住在高层建筑的居民一旦发现“缺磁”现象,可以科学使用磁性生活用品,进行人造磁场调节,防止“缺磁”现象的发生。
预防“磁饥饿”五注意
为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效预防“磁饥饿”,专家建议:
⑴家用电器的摆设应有讲究,不要过于密集。卧室内尽量不要摆放与生活无关的电器,室内的电线应简化。
⑵合理使用电器,保持安全距离,减少辐射危害。一般来说,电话、收音机等应远离床头30~50厘米;看电视应在3米以外,时间也不能过长;微波炉启动后,人应迅速离开;电热毯预热后,应关掉电源。
⑶老人、儿童、孕妇属于电磁辐射的敏感人群,本着防患于未然的态度,建议孕妇,尤其是孕早期,应远离辐射场,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⑷睡眠时尽量使身体顺南北方向,以使自身细胞在天然磁场的作用下更多地得以有序化。
篇6
此类因一时冲动、暴怒导致的恶性案件近日连连发生,因此而导致的吵架、殴打、伤人事例更是普遍。人们不禁会问:这些人都是怎么啦?为何变得如此暴戾不计后果?
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心理通病
上海心灵花园首席心理专家季龙妹认为公共场所暴力可能是躁狂症的一种表现:“我看来,他们可能存在中度或重度躁狂和焦虑的病症,情节严重的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倾向。这类患者表现为思维奔逸、心境高涨、易激惹、说话粗鲁、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季龙妹指出,精神分裂的人群在清醒的时候表现得和周围人一样,但是一旦犯病就有可能做出过激举动。青春期和更年期是两个比较敏感的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焦虑和狂躁,最近天气热也可能是触发暴力的一个原因。
“躁狂症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和周围的环境有关。家庭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她说,容易暴怒的家长很容易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父母如果有狂躁症,孩子50%的概率都会有。一些人还会在家里寻找心理平衡,他们在单位克制自己的委屈和愤怒,表现良好;回到家里后却将压抑已久的心情释放出来,拍桌子、砸物件,甚至实施家庭暴力。目前,大约有3%~5%的人群患有躁狂症。
躁狂症和精神分裂患病人群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却有很多人存在轻度的焦虑现象。季龙妹表示,不用为此过分担心,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少量的焦虑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懒散和惰性,增加工作生活的动力。但是必须学会自我克制,或者找一个合适的渠道进行发泄,否则郁结在心里可能产生疾病,一旦受到刺激爆发出来,容易引发打斗,造成妨害公共秩序、伤害他人健康等后果。
负面情绪郁积令矛盾一触即发
焦虑缘何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崔丽娟认为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物质文明正在急速发展,但是国民修养的提升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现代社会,很多人急功近利地追求物质,得失心变重,在心里郁积着一些消极情绪。在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感恩地向下比我得到什么,而是不断地向上比我缺少什么,这种不公正感和不公平感越重,就越容易被激怒。
同时,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过去是权威的时代,现在是挑战权威、强调自我的时代。人们自我意识增强甚至膨胀的结果,就是凡事从自己出发,不站在他人的角度,忽视了群体的规范,过去人们对秩序的遵守意识正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想要挣脱群体的约束。
此外,现代人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在“高压锅”中生活,难免就跟“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破坏了人们的好心情。因为一个小摩擦就引起内心压力的爆发,是现在社会人存在的普遍问题。
学会换位思考与自我“制怒”
小摩擦引发大冲突从来不是罕见的事。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中国人好面子,骨子里就不知道与不认识的人在冲突时如何采用和平的、礼貌的、绅士的、善意的方式进行沟通。”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徐珂也表示:“历史上,私人领域的暴力现象是很常见的,遇到欺负往往就靠拳头解决问题,有些朝代甚至鼓励民间暴力,包括家族的私刑等等。”
如何改善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避免小事引发的暴力争端,崔丽娟认为,要积极提升对外界情绪的敏感度和寻找压力释放的出口,不要让自己成为激怒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方面,要学会换位思考。现代人自我意识膨胀,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降低,如果通过换位思考,很多摩擦就变得微不足道。学会感受别人的悲伤和愤怒不仅是道德修养提升的表现,更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自我“制怒”。在高压状态下,积极寻找合适的宣泄口,美美地吃一顿,饱饱地睡一觉,参加运动出一身臭汗,或者吼两嗓子唱唱歌,都是可以选择的发泄方式。但是要注意在释放压力时不要给别人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否则就是不符合道德甚至是违反法律的。
去暴力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识
7月17日上午,湖南临武县城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与一瓜农发生冲突,争执中瓜农倒地身亡。7月25日晚,北京市民田先生陪9岁女儿在前海练摊,什刹海城管在巡查时与他发生口角,继而产生肢体冲突。同晚,河南信阳市一官员遇到查酒驾时严词拒绝,并大喊“我是处级领导,谁敢查我!”
于海说:“现在中国人的戾气很重,表现出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弱势群体激烈的对抗;另一种是一部分权势者的蛮横作为。一些人被欺负后无处发泄,一点刺激就能让他们动怒,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而身处一定官位的人或某些管理队伍,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道德、文化或法律体系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因此时常出现权力泛滥,仗势欺人的情况。”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于海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个人主义在哲学上得到承认,中国人的个人权利得到伸张,但是对权利的约束却没有同步跟进,造成部分人价值观的扭曲,助长了全社会的戾气。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还应该从领导和精英层面开始改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更加平等、温和的君子文化,首先用文化、道德和纪律约束和鞭策君子的言行,再让君子去带动民众。
篇7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人才品质;研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人才,人才培养需要现代化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此,有必要对传统教育进行认真回顾,对现代教育进行广泛探索,对现代人才品质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和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一、传统教育的回顾
传统教育是相对现代教育而言的。作为教育,在一定时期内,都是为这个时期的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服务的。传统的教育为当时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传统的教育已不适应,必须进行改革与创造性的转化,实施创新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教育的特点与弊端是:
1、传统教育在教育观念上认为能升上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把考分、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一种为部分学生升学深造的应试教育。
2、传统教育是一种选拔教育、淘汰教育,它较多关注的是优秀率、升学率,忽视了中下层次学生的学习研究,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
3、传统教育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关注升学的需要和升学素质的培养,弱化了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其他素质的培养,致使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教师为知识而教,为分数而教,学生为知识而学,为分数而学,以考试分数定质量高低,是一种单面性的教育。
4、传统教育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的是教育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求知欲、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学生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是一种“灌输式”教育。
5、传统教育只注重人的共性,忽视了人的个性与特长,学校一味地加工统一模式的“标准件”,不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在这种教育中被无情地扼杀,是一种传授式的教育。
传统教育的特点与弊端造成的影响相当广泛,它危及教育本质的体现,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应引起人们深刻反思与广泛探讨。
一是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认识,树立起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
二是改革考试制度。按照教育考试的目的和考试的功能要求,应把考试机构及其运作过程纳入规范的质量监控体系,对各种考试的适用范围加以规范,使考试成为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
三是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效应。学校是社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国家的教育目的及教师、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时,应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一致,应建立在适应社会发展,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
四是适应时展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社会体制都处于变化之中,教育体制不能例外,教育要为社会转型和发展培养相适应的人才。
二、现代教育的探索
现代教育即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学为主要内容,以现代化生产为服务对象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瓦解、扬弃和创造性的转化。概括起来,现代教育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强调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是基础生产力,它能培养人的劳动素质;教育是现代大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投资是生产性的投资。因此,现代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速度上,还是在质量、规格、层次上,都要与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
2、现代教育是一个多样性的开放系统。一是教育系统内部开放,加强校际之间的横向联系,特别是高校之间的横向联系,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学校各专业之间、学科之间要加强交流。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博才教育、素质教育,资源上要互通有无,技术上相互借鉴,科学研究上要联合攻关。三是教育对社会的开放。教育系统要与社会上其他行业之间要加强交流联系,要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的要求,积极为社会培训需求人才,更新知识,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并从实践中创造知识,获取必要技术支持;同时,要积极与企业、科研部门建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形成“实践-教育-研究”循环发展的密切联系网。四是教育对世界的开放。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学术交流、办学交流,形成国际大教育、大学术、大学校的人类文明大家庭。
3、现代教育是全面、和谐、可持续的教育。现代教育在总体目标上,要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对全方位、多层次、高规格人才的培养,以发挥综合素质作用,形成群体核心优势,进行创新发展;要采取多层次教育途径,遵循全面教育原则,通过全方位教育方式,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创新发展的教育目标。
4、现代教育具有时代特征。一是现代教育理念是以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进而实现终身教育,是以面向和提高全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终身教育。二是现代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突出个性特长的教育,变班级式、传授型教学为多层次、引导性、互动型、启发式教学模式。三是现代教育实施人才培养由传统的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的教育,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四是现代教育注重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当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与技术。五是现代教育积极采取研究法、发现法、暗示法、范例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注重提倡自学、贯彻启发、重视反馈、讲求效率等教学方式。六是现代教育质量监控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受教育者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应用建模等相结合的教育效果监测系统,讲求的是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现代人才品质的研究
1、现代人才品质
(1)健全的人格品质。主要包括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善良人性、爱国之心、法纪意识等,其中对道德的要求尤为重要。对人才的要求,在做人上既不能要求他们是完人,但又不能没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健全的人格品质对于现代人才的成长与作用的发挥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更有价值。
(2)求异思维。强调思维的求异性和灵活性,包
括思维的发散和敛聚。发散思维就是全方位地、多角度地、联想迁移式地思考问题;而敛聚思维就是聚焦于某一问题上作深入思考。发散思维一旦寻找到新的思维方向,思维便要由发散转入敛聚,通过敛聚思维进行创新发展。可见,发散思维是要进行“发现”的任务,而敛聚思维则是要执行“完成”的任务,二者不可缺少,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备条件。
(3)主体意识。人才研究发现,大凡人才都有比较强烈的主体意识,而现代人才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在正面和积极态度上,包括自信、自主和自我的肯定。有较强主体意识的人往往不怕挫折,有独到见解,能独辟溪径,做出创造性贡献,最终走向成才。
(4)网络知识。一是指知识十分广博,具备多层次全方面基本知识;二是指各类知识相互连接、互补互促、融会贯通。这种知识结构极有利于人的思维的发散和联想,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而极易于产生新知。网络知识强调的是“适度匹配”,而不是一应俱全,方方面面都懂,更不要求各类知识平衡发展,样样精通。实践证明,匹配的网络知识必定产生强大的创新能力。
(5)复合能力。研究表明,人具有多种能力,只要得到开发,这些能力都能得到发挥,但有些能力发展的空间较大,称之为优势能力或特长,而有些则较小,称之为弱势。优势能力的充分发展必须借助其他相关能力的匹配发展,没有相关能力的发展作为基础,优势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复合能力是现代人才的主体和核心,没有复合能力就称不上人才。
(6)良好的意志品质。任何人才都需要对事业的热情和对成功的执着追求,现代人才也概莫能外。许多人最终之所以没能成才,不是他们天资不够,也不是他们缺乏成才的环境和机遇,而是他们缺乏成才必须的热情和执着。要保持对事业追求的热情和执着,自甘寂寞,克服困扰,矢志不移地奋斗,决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对现代人才应当特别强调意志品质的培养。
(7)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最宝贵的高品位素质,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激情、创新思维、科技素质。创新激情决定了创新的产生,创新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科技素质则是创新的基础。作为现代人才要具有专而博的知识,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对社会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旺盛的求知欲,有较强的创新意向,不怕吃苦、不怕挫折,积极追求真理的人才品质。
2、培养现代人才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1)成人与成才关系。培养人才,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就人才成长的规律看,一般是先成人后成才,其机理在于成人是成才的方向和动力,有了方向和动力成才也就有了目标。因此,现代教育强调成人教育应优先于成才教育,尽管二者同时进行。
(2)知识与能力关系。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是能力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决定因素;同样,能力大小也不表明知识的多少,高学历不能等同于高能力。只有活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而死知识则不能转化。现代教育急切呼唤知识的活化教育和知能同一的教育。
(3)求实与创新关系。现代教育既要改革传统教育,更要与时俱进,决不能因某些困难和现实问题而阻碍甚至反对创新。要求脚踏实地,但不能反对好动好问、标新立异。求实与创新不是一对矛盾体,二者是有机统一体,它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对立是教育观念误区的反映。
(4)民主与个性关系。现代教育本质上是民主教育,它鼓励受教育者的表现欲望和“逞能”欲望,认为这种欲望是人的本能反映,是个性能力外显的一种自然表现,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教育者不但不能打击受教育者的表现欲望,反而可以藉此帮助学生准确判断其个性能力所在。为此,教育者必须营造教育的民主氛围。没有民主就无从谈论人本教育和现代教育。
篇8
拖延症 你是否也是个拖延症患者,每次下定决心要改却屡屡失败?美国心理学家弗拉里博士提出,拖延主要有3种类型:找刺激型、逃避型和优柔寡断型。虽然拖延不算病,但严重时带来的内疚感、自卑感和生活的无序感会让人异常焦虑。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建议,一是可以把任务分成具体且较易实施的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奖励自己一点时间放松;二是要学会消除干扰,将一切影响效率的因素都赶走,比如关闭手机网络、找个安静的房间等。
选择恐惧症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人每天要做70个选择,不少人在选择面前瞻前顾后,纠结不已。武警总医院心理科主任许建阳解释说,选择恐惧症的背后可能是一种不自信或逃避责任的心理。他建议,在面对选择时应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通过对比优劣帮助下决心。另外,要增强自我安全感,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强迫症 “明知道自己不停在做的事或在想的问题毫无意义,却无论如何也停不下来,而且越想抵制便越紧张、痛苦。”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说,这就是典型的强迫症,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学会减弱强迫思维至关重要。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出了一个“15分钟法则”:当出现强迫想法后,努力将强迫行为的发生推迟至少15分钟。以洗手为例,当你又想洗手时,不妨先问自己“我真的需要洗手吗”;过5分钟后,再告诉自己“我没有立刻去洗手,好像手也没那么脏”;再过5分钟后,告诉自己“这是强迫症在作祟”。最后5分钟可以试着转移注意力。
手机依赖症 研究发现,美国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平均在5小时以上。《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则发现,71.8%的受访者认为手机依赖现象很普遍。西英俊表示,严重的依赖可能转化成强迫症、焦虑症。对此,日本有关专家介绍了3个远离手机依赖症的小诀窍:一是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如外出别带手机充电器;二是关掉手机信息通知功能;三是设置复杂密码,能让人感觉解锁麻烦。
晚睡症 “越夜越兴奋。对于早睡觉这件事情我实在是无能为力。”这句话代表了晚睡族的心声。
西英俊说,“晚睡症”不是疾病,却可能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从心理学角度讲,晚睡族往往白天压力较大,首先应学会循序渐进调整生活状态。把每天的工作生活仔细规划逐样完成,然后在睡前“清空”大脑,争取每天提前半小时上床,同时仔细感受早睡带来的充沛精力;其次,增加与外界的交流,给压力一个恰当的宣泄出口。
篇9
案例回放
案例一:小张与女友相处了近3年时间,感情一直很好,眼看两人的年龄越来越大,双方的父母很是着急,催促两人赶紧把喜事办了。女友倒乐意,可小张却说得再考虑考虑,婚姻大事儿戏不得。于是这一考虑又是大半年。最近一段时间是结婚的黄金时期,女友看着身边的姐妹纷纷穿上婚纱做上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小张还在谨慎的考虑。她开始怀疑男友对她的爱,可小张却说是真心爱她的,现在这样自己也很痛苦。带着不解、委屈、疑虑,小张的女友和小张一起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咨询师在询问了两人的成长经历以及两人父母的婚姻关系之后,终于帮助小张找到了惧怕走入婚姻的症结。原来,小张的父母一直感情不好,从他记事起,就是在父母的争吵及母亲的眼泪中度过的。在和女友恋爱的几年中,自己也曾无数次的想过要和心爱的人长相厮守,可每当和女友吵架,又看着女友掉眼泪的时候,所有时婚姻的美好幻想和期待顷刻间化为乌有。因为这一切让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父母的婚姻。于是,他开始恐惧、逃避,并且面对女友和家人感到束手无策。
案例二:年轻漂亮,从小生活在幸福和谐的家庭里的媛媛,婚期临近却愈发的忧郁起来了。原本应该为婚姻大事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可媛媛整天无精打采,一想起从小到大所有的事都是父母一手操办,自己连家务都很少做,可自己马上就要走进婚姻独立承担家庭重担了,即将到来的一切让她茫然不知所措。
心灵解码
可能上面的两个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正在上演着。通过这两个活生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婚姻恐惧症”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那么究竟什么是“婚姻恐惧症”呢?具体表现有,紧张、害怕、烦躁,从卿卿我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到减少在一起的时间,宁可和朋友打扑克、喝咖啡……托辞工作忙需要加班,甚至回避等等。由于过度紧张、恐惧会出现身心失调,比如:失眠、减弱等,一方面双方感情受到影响,同时也会波及正常工作,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婚姻恐惧”也可以解释为“婚姻不适应”,每个人对婚姻产生恐惧的根源都是不同的,用心理学知识加以分析也就一清二楚了。产生婚姻恐惧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父母婚姻不幸造成对婚姻的恐惧。
就像上面的第一个小张的故事一样,由于从小经历父母的争吵、打骂的婚姻,担心害怕自己的婚姻也会和父母的婚姻一样,从来就没有过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有的只是父亲冒着怒火的双眼,母亲悲伤和哭泣,父母喋喋不休的对婚姻的抱怨、愤恨,这些在孩子童年的记忆里都是最深刻的,这些也都将使子女不敢相信任何长久的感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就像一块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永远挥之不去,并且在长大成人之后,只要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场景,记忆的闸门就会瞬间被冲开,曾经的一切就会跳出来和现实作斗争。此时,我们在现实与过去之间挣扎,不知该如何是好。那么,凡是有过如此经历的朋友也不用恐慌,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正视父母的婚姻,重新审视父母的婚姻为何会无休止的争吵、打骂。我们在他们的婚姻中看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应该如何在自己的婚姻中规避,这些能够给自己的婚姻带来怎样积极的意义。那么,如果我们这样做了,相信幸福快乐一定会和我们相伴一生。
二、独生子女对婚姻的恐惧。
“恐婚”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心理疾病。现代年轻人尤其是独生子女心理年龄不成熟是造成恐婚的关键性因素。他们在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同时,整个“人生”也随着往后推移。当他们从大学毕业后,在接触社会很短的时间内又立即进入了婚龄阶段。由于接触社会时间不长,各方面都还未成熟,心理年龄赶不上婚姻年龄。婚姻是两个人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夫妻双方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程序。婚姻专家认为,婚姻给处于成年人早期的年轻人带来的压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家庭的责任感,这正是许多都市年轻人和独生子女逃避的问题所在。这在长期被父母照顾的年轻人中尤为普遍。一直以来,他们不用担心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因此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而长期的依赖生活,使他们不懂得如何组织家庭。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年轻人并不愿意通过成立家庭来变依赖为独立,因此,导致了对婚姻的恐惧心态。再者,从单身到丈夫(妻子)或者说到父亲(母亲),步入婚姻殿堂后,男女都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也会给即将踏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带来焦虑和恐慌。“媛媛的故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因此,我们的年轻人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在生活中应首先做出改变,做出对子女教养方式上的改变。寻找一种对孩子成长有积极意义的教养方式。那么,作为适婚青年,我们自己也要寻找一种适宜成人的生活方式,这样,当我们面临婚姻时才不会逃避。
三、情感受挫造成对婚姻的恐惧。
这些人往往是曾经遭受过情感的打击,或者幼年遭受过害,曾经痛苦的经历历历在目,在现实生活中不敢、不愿去碰触婚姻。婚姻是我们每个人开始新生活的起点,我们只有不断去感受爱情婚姻所带给我们的幸福快乐才能化解心头曾经的伤痛。
四、社会环境、生活压力造成的对婚姻的恐惧。
近年来,离婚率居高不下,房价、物价又在一路攀升,生活的现实与无奈、压力与彷徨,如此种种,都会造成适婚男女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以至于让适婚男女恐惧婚姻。
篇10
在所调查的数百具埃及木乃伊中,研究人员仅发现了一个癌症病例,在文献中也几乎找不到有关癌症的参考资料,这证明癌症在古代是极其罕见的。癌症,特别是儿童癌症的发病率从工业革命开始大幅攀升,这也证明了癌症发病率的上升不应归因于人类寿命的延长。
科学家们说,这一调查结果意味着,现代生活方式和工业污染可能是造成患癌症人数急剧增加的主因。
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从数百具古埃及木乃伊身上取下长条状身体组织,把这些已经脱水的组织再水化。这些木乃伊中最古老的距今已经三千年。科学家们说,在木乃伊身上,肿瘤比健康组织更易保存。不过,他们只发现一具木乃伊生前患过癌症。
科学家们还研究了数千块穴居人的骨骼化石,只找到一块“可疑”化石样本。另外,科学家还调阅古埃及文献,研究后认为,其中记载的类似癌症的疾病可能由麻风或静脉曲张引起。
英国《每日邮报》引述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迈克尔・齐默尔曼教授的话报道:“在古代,人们很少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治疗疾病。因此,若患癌症,病灶会完整保留下来……但是,木乃伊中没有发现恶性肿瘤,这只能解释为癌症在古代实属罕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