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范文
时间:2023-04-12 00:2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服务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生产者服务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3郑吉昌.服务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篇2
2012年12月1日,欧美同学会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北京市青联和飞马旅创业项目,在北京市朝阳规划艺术馆联合主办《投身服务创业 锐意推新北京——青年创业论坛》。在论坛上,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飞马旅发起人之一袁岳解读了什么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8标准;现代服务业解决传统服务业存在问题的2个方案;现代服务业的9个发展趋势。对这些解读的学习,能进一步激活在服务业中的创新。
想得到好服务的人很多,想干好服务的人并不多。
水在我左前方的桌子上,我站在讲台上拿不着,这时有人把水从桌子上拿给我,这就叫服务。服务的本质是链接,是把人和物、人和人、物和物建立起链接。由于链接有水平高低、形式新旧和效率高低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不同的服务形态。现代化服务业是一种超级链接,包括快速、全面地获得信息,并快速地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成本低,建立了多元链接,并能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按照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一个经济体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经济体的人民对社会服务多领域的需求呈上升态势,经济体也将进入长达10~12年的服务革命时期,从而带动服务领域的大繁荣。中国的服务业已进入这次革命的临界点,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浙江全省、成都、西安……这些城市都具有大量的服务创业和就业机会,人均GDP低于5000美元的城市,将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终端市场,而不是创业集中地。此外,中国中产阶层和80、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对新服务提出了要求。比如,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会在家里做饭,但是,1980之后出生的人即使爱吃,他们爱吃的概念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比如汉堡,也会通过外卖来实现。外卖意味着对服务业的支持。
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到来,要求我们有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建立新链接,把能看到的服务链接重新设计,建立与以往不同的链接。
8个服务标准
在对中国22个服务行业的一项最新调查中,最好的服务行业得分为59.7(满分100),最差的得分25.7,中国服务行业的平均得分45.7。45.7分,连及格线都没达到。美国服务行业的平均得分为81,与我们相差35分。我们是不是在服务时多些笑脸,多摆几个pose,就能追赶上差距?
不行。因为笑脸和pose只是技术层面的改进。
这次调查采用了8个评分标准——认知、易得、方便、快速、尊重、一致、默契和意外,前四个标准构成了初级服务;“尊重”和“一致”体现了中级服务的要求,达到这两个要求,能得75分。分数还要往上提高,就得靠“默契”和“意外”了。
“认知”,消费者知道所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吗?服务到底有什么特点?比如,A银行和B银行有什么不同?“易得”,指消费者能不能很容易得到服务。“方便”,所提供的服务好不好用,比如,现代住宅里有很多安全系统,50岁以上的人都不敢用安全系统,因为怕用坏了。所以,消费者需要傻瓜化、不懂技术就能使用的产品和服务。“快速”,产品、服务出了问题,消费者打电话、发微信,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达到这四个标准要求的,能得到45分,我国的服务行业的平均分刚好达到了,这说明我国的服务行业处在初级水平。
“尊重”是什么?服务中,消费者感觉很舒服。我们住店退房时,店主老查房,生怕我们偷了东西;来到超市,服务员表面上好热情,却老是跟在后面让我们感到不自在。这些都是不尊重的表现。怎么样才能做到“一致”?消费者在不同的连锁店吃的东西是一样的;中午、晚上进同一家店吃的东西也是一样的;一家店换了经理,消费者能吃的东西也是一样的……能做到“一致”不容易。在中国,不同的店做的菜味道不一样,因为是不同的师傅做的。
这就是中级服务。
所谓“默契”,当消费者认为要是有这项服务就好了,结果,真的提供了。“我都没想到这个,你居然提供了。”这叫“意外”或“惊喜”。一个服务公司不能靠“惊喜”活着,天天提供“惊喜”,公司也完蛋了,因为“惊喜”远远超越了消费者所期待的价值。但是,没有“惊喜”的店,消费者也不会觉得刺激。所以,像光棍节的低价一年也就一两天。
要是一家服务企业的60%服务达到初级水平,核心关键点达到中级水平,二三个点达到高级水平,这就比较合理了。
2个解决方案
对照8个标准会发现,我国22个服务行业普遍不能以高度规范化水平,提供一致服务。这如同一道坚固的城墙,决定着中国的服务行业只能处在中低水平上。只在传统服务行业上小修小改,是不容易把这道城墙推倒的。现代服务业不是一个行业,是对服务革命提出的两道解决方案。
精细的条形码。它要求我们把过去干活中的某个东西单独拿出来,做成一个价值链更长、精细度更高的服务。比如,每个企业都有接客户电话的活儿,把这个活儿单独出去,做成呼叫服务行业;财务部有专门负责预算的,把这个活儿单独出去,做成预算服务行业……这也被称作第三方化,它是解决传统服务业存在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些管理和经营人士同时有一个正确和一个错误的认识——我们要学习现代管理系统知识,才能提高水平;我们学习了现代化系统知识,就能提高水平。前者是正确的。真正的现代化企业,它的70~80%的功能不是通过学习提高的,是通过整合把主要服务功能外包出去的,比如,西门子。西门子的经验说明——要把关键环节提高到很高水平,自己做事不如外包。
聚合化。这么多活儿都被第三方化,企业怎么弄得清楚呢?这就要求聚合服务,即第四方化。比如在物流中,运输、仓储等都被外包了。物流企业要跟各个第三方打交道、谈合作,觉得很复杂。现在,有一家机构帮这家物流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辨别、接受和安排第三方公司。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中,70%的是服务业模式,在这些服务业公司中,70%的是聚合化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精细的条形码和聚合化两种服务模式,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
9个发展趋势
服务业的一个特点是让服务对象容易理解服务,这就产生了问题——服务创业模式很容易学,很容易被对手干掉。服务业技术门槛低,这就对服务创新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做服务业,还能持续做下去,这对人的智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干服务业,就要不停地创新。所以,即使是一只猴子,闯进了现代服务业,它要不停地琢磨对手,琢磨服务人群,干出来就是一个人。而有的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求好的福利待遇、轻松的工作环境,这就是猴子动机——人进去后出来成了猴子。现代服务业对创新不停要求的特点,也决定了在现代服务业中,将诞生一批高知识含量的创业群体。
现代服务业中存在9个重要发展趋势,它们将构建未来的创业和就业机遇。
新技术向新服务的转化。突出高新科技发展的同时,却很少把科技应用服务作为一个高标准提出来。有很多海外专家回国前曾在国外的实验室担任首席工程师,回国后,他们把高科技东西琢磨出来了,却发现找不到下家。这就是链接出了问题。真正的科技,不但要找到客户,还要找好,并形成稳定的链接关系。科技应用服务在中国相对滞后,在找技术时,不见得是找尖端先进技术,要找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有应用价值的。比如,把物联网用于物流的企业大库;把机器人运用于生产线改造的企业青岛硕泰;把监测技术用于热量开展减肥业务的企业4+1……从技术上,这些企业所运用的技术都不是最先进的,却可以找到目标消费群体。这一个趋势北京有优势,有很好的创业基础。在这里,创业者可以挖到金矿。
新制造向新终端服务的转化。前一段时间,我走访了一家制药企业,2012年它的产值达到136亿元,其中,100多亿元是靠下属的连锁售药集团提供的,它自身的制药产值20多个亿。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这也代表了一个重要趋势——渠道将决定企业的发展。这也是由消费者越来越关心谁卖而不是谁制造的趋势决定的。
文化创造推动娱乐服务的新增长。去美国的超市会发现,有20~25%的空间是用于娱乐项目的。因为有了娱乐项目,消费者才会来,所以,我国也将有越来越多的空间用于玩。
服务设计成为服务业创新基础。淘宝上,有个店专门做童装,它是由一帮设计师创业的,这家店的品牌模式跟以往的商业模式不同。在现代服务业中,设计将成为服务的主流。什么是服务设计?它有四个特点——设计师要有洞察力;设计师要跟技术研发一致化;产品设计师和终端设计师一体化;产品设计、终端设计和行为设计(服务人员设计)一体化。比如,在Hello Kitty(凯蒂猫)店,产品体现了“可爱”,店面也体现了“可爱”,服务人员也体现了“可爱”。
服务加方效应进一步显现。现代服务业要求不断创新,比如,卖保健品的企业,不能仅卖保健品了,因为人们的保健观念有机食品化了。这就要求把有机食品与保健配合起来,这就是服务的不断加方。
公共服务外包的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很多为人民服务的措施,而政府不可能一项服务一项服务亲自实施。这使得很多公共服务被外包,由公益组织和商业组织来承担,这时就会产生大量的新商业机会。
服务精细化发展创造空间。在精细的条形码和聚合化两种服务模式中,现代服务业的第一个阶段是精细化,也就是把活儿干得更精。比如,家政领域至少可以分七个层次——顶端家政、高端家政、中高端家政、中端家政、中低端家政、大众化家政和公益化家政,每一个层次都会产生创业机会。
篇3
[关键词] 重庆 现代服务业 FDI
重庆作为西部的重要城市及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既有优势也有不可否认的劣势,本文将对重庆如何利用FDI来发展重庆的现代服务业作一定的探索。
一、重庆利用FDI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
1.顺应重庆大力发展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大趋势
重庆“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外商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将有选择的大力发展其优势现代服务业,而国外的资金将看到重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好前途,将为重庆现代服务业的FDI引进带来良机。
2.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重庆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凸现,服务业的国际转移形式日益多样化。重庆在物流等领域有相对优势,所以要充分利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各个层面,努力发展专业,进行专业化承接,并引导和加强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的配套合作,促进重庆企业逐渐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销售网络体系,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3.重庆具有相对优势的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贸等
重庆作为西部的金融中心,而且在重庆的外资银行数目为在西部第一位,这为重庆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和机制;同时,重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直辖及近来特批的试验区的地位,以及重庆已存的运输商贸基础,为将来的现代物流和商贸的发展提供了其他西部城市不可具有的优势。
4.西部大开发,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国家对西部地区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加上西部地区本身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将会吸引大量东部资金和外资流向西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部分跨国公司将在西部建立生产基地,这将给重庆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良机,而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有更广阔的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重庆利用FDI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挑战
1.中西部城市之间的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加剧
就物流业来说,与重庆比邻的四川省成都市三个国际性枢纽型的物流园区四个区域性综合型的物流中心,还有云南打造东南亚物流中心,这些国内同区域的物流中心都给重庆大型公路运输民营企业下一阶段转型发展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可见中西部城市之间在争夺FDI和现代服务业市场的几个竞争加剧,对重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挑战。
2.重庆对现代服务的需求量的限制
而重庆的消费率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少,直接限制了社会有效服务消费需求。而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的建设虽然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但初期更需要的是改善了的传统的服务业,对于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次之,将制约FDI在现代服务业的投入。
3.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匮乏
重庆服务业还面临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尖端人才匮乏的现状。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虽让重庆在西部有文化科技方面的比较优势,但要为现代服务业及时培养出有素质的专业人士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外语程度普遍较低,对FDI的引进和发展有资源上的制约。
三、重庆利用FDI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途径
1.重点领域定位
物流业和金融业将是重庆利用FDI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行业。目前,有一大批跨国公司将在我国西部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网点,跨国公司对西部的投资进一步增加,同时,东部部分制造业的西移,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会快速增长,西部的进出口贸易也会有较大增长,这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另外,重庆金融业在机构数量与种类、资产规模与质量、发展潜力与速度等方面都已走到了西部十二省区市的前列,这些外资金融机构正以重庆为据点,稳步向周边省份辐射扩散,金融业FDI的进入虽然加剧了该市场的竞争,但带来更多地市场开放,也带来更多地先进经验为重庆整体的金融业发展带来示范效应。
2.着力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和市场环境,促进重庆的服务业的市场更加开放
长期以来,对外资进入服务业可能造成的利益外溢和垄断威胁的担心减慢了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过去,在政府优先发展制造业的驱使下,社会资源特别是政府主导的资源过分倾向制造业,而用于改善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创造新的服务业领域的资源则相当少,服务业基础设施等则成为政府投资遗忘的角落且金融部门也热衷于关爱生产型大项目,对服务业则难上加难。一定要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措施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 争取赢得这场新的竞争, 提高重庆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以提高重庆的城市综合实力。
3.以发展教育科技为手段,建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平台为途径
充分利用重庆相对优良的教育文化环境,通过金融服务,现代专业服务专门人才的教育培训,解决人才瓶颈问题,更能在吸引fdi的过程中进行技术溢出,更好的提高相对较少的服务业fdi的吸收能力,科技促进服务业发展,一方面是技术研发要符合服务业对技术的需求,以需定研;另一方面就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现有技术得到合理配置和集成运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循环服务业;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
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和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相类似的一个名词。在当前,人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概念,对于循环型现代服务业,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主要是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所创新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一、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新型现代服务业,能够立足未来、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因而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能协调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各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做到统筹兼顾,在特殊情况下则促使当前与局部利益服从长远和整体利益。
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能全面衡量利弊得失,提高预见性,减少盲目性,现代服务业就能又好又快地向前健康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服务业生产与循环发展相结合的持续性现代服务业。
它是服务业自身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在经济学、生态学、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的综合指导下的服务业实践,是一种充满内在活力的服务业生产模式。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使环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劳力流在时间、空间和数量方面进行最优组合,得到最佳运用,实现服务业产值最高、利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大、动态平衡最佳、生态环境最优美和社会效益最好。
(一)现代循环服务业的核心是生产业
现代循环服务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结果,而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革命则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由于生产根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因而这种服务业的增长必然意味着生产领域内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二)现代循环服务业的关键所在是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
现代循环服务业的发展是由经济网络型服务带动,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网络的。因此,现代循环服务业的服务部门资本密集度高、技术优势更强;也更易形成世界市场的垄断局面,构成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优势。
(三)现代循环服务业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
当代经济中许多生产部门已经成为服务业的附属部分,它们的生产目标将围绕“服务”这一核心展开。
比如新兴的会计咨询、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部门,这是现代服务业的最终发展趋势。
二、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新型现代服务业,能够立足未来、从长计议、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因而能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能协调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各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做到统筹兼顾,在特殊情况下则促使当前与局部利益服从长远和整体利益。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能全面衡量利弊得失,提高预见性,减少盲目性,现代服务业就能又好又快地向前健康发展。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是一种服务业生产与循环发展相结合的持续性现代服务业。它是服务业自身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在经济学、生态学、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的综合指导下的服务业实践,是一种充满内在活力的服务业生产模式。
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使循环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劳力流在时间、空间和数量方面进行最优组合,得到最佳运用,实现服务业产值最高、利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大、动态平衡最佳、生态环境最优美和社会效益最好。
把握好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的目标。
(一)将传统的服务业发展战略调整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树立建设生态化的、资源节约型、循环型服务业的思想,整个服务周期过程中都要考虑优化利用资源,减少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环境影响;
(二)将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以追求生态经济效益为产业激励机制和企业竞争的条件;
(三)正确确定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态位,建立和谐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循环服务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物流的发展,对提高国家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循环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对GDP和就业贡献的增长主要源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等,具有较高的生产率。
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连续数年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成为仅次于中国的最优活力的经济体,也主要得力于区域信息服务业、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循环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循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随着循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产品结构也呈现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产业组织在经历了工业时代跨国化后,在服务业经济时代正在出现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协作化的新趋势。
(四)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
国际大都市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个或多个重要有功能,其影响力和辐射功能超越地区、国界,波及全球。就产业发展而言,国际大都市在各个国家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世界不少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在20世纪70年代或以前就完成了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过程。
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在这些区域制造业衰败过程中的快速发展,使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羊”;并且,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区域的辐射半径,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强大。
(五)新技术与行业共同发展。促进产业不断提速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得以不断成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新行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服务业渗透,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基于新技术、新模式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如商务服务、健康、咨询、教育、法律、创意等新兴知识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发展迅速;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与新技术不断结合,被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出更广阔的市场,如与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结合,实现了时空的拓展。
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基础计算环境、智能终端等方面,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新技术的拓展方向和支撑平台。
(六)服务贸易、外包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热点
篇5
自2012年10月全省启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第一批6个试点通过科学规划、多元运作和营造良好招商环境等,已形成特色鲜明、产业承载能力较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第一批6个试点的“试水”成功,在促进全省服务产业集中、要素集聚、功能集成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示范作用,也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规划先行特色鲜明
2012年10月,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产业承载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引领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我省遴选了6个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单位,先期启动了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第一批试点工作。
其中,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仁怀名酒工业园、安顺夏云工业园承担了综合型生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任务,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石阡温泉群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荔波漳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承担了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试点任务。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6家试点单位及有关部门立足当地产业特性和发展实际,并严格按照“科学建设、前瞻规划、特色打造”的要求,对集聚区建设思路、总体布局、功能定位等作出明确,精心编制了各具特色的集聚区建设规划。
作为全省高新产业区的“排头兵”,贵阳国家高新区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在金阳科技产业园全力打造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孵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信息软件中心、科技商务中心等“五大中心”,为该区强化城市化功能,提升资本积累扩张能力,实现资本聚集和产业聚集的良性循环,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缔造了“核心动力圈”。
同时,贵阳国家高新区还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结合贵阳综合保税区、白云区统筹融合发展,拓展全区生产业发展空间,分别在金阳科技产业园和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重点发展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和研发中心、大数据等集创业孵化、研发制造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服务基地,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格局。
与贵阳国家高新区同步,石阡县积极推进“两区一带八板块”集聚区规划建设,荔波县“两区四组团功能区”的集聚区规划布局初具形态,其他试点也都提出了比较明晰的布局规划、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制定了符合本集聚区产业定位和发展实际的目标任务。
通过不到两年的加快建设和发展,6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试点均达到了规划科学、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的建设效果,对确保试点方向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产业承载能力强劲
产业承载能力的强弱是衡量集聚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2012年以来,我省第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试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打出各具特色的“自选动作”, 着力提升集聚区的产业承载能力,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局面。为试点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和全省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针对集聚区建设初始阶段基础设施滞后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各试点单位所在地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在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
贵阳国家高新区持续加大投入,着力搭建集聚区的物理承载空间。在金阳科技产业园先后完成了路网建设,宽带电视、有线网络、通讯、无线WIFI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写字楼60余万平方米、蓝领公寓190间、人才公寓(一期)40余套、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在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开工建设的83公里园区道路已贯通76公里,200万平方米的中小企业孵化园已完成1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片配套设施建设,为生产业发展夯实了硬件支撑。
贵阳市多次明确集聚区是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市场准入、土地政策、人才政策、财政政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37条具体的措施。其中,市级层面2014年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总量达到3亿元,同时,将按照每年10%以上的增数增加投入,至2017年,市级财政将投入资金4亿元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针对集聚区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服务平台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各试点单位主动转变职能,积极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入区贴心服务,既为企业入驻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也有力提升了集聚区的产业“吸附”能力。
得益于优化服务和营造环境,目前,贵阳国家高新区已聚集以工商银行科技支行、民生银行等为代表银行机构,以蓝洋金融、市西担保等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企业,以中电乐触、中兴通讯等为代表的大数据服务企业,以家有购物为代表的商贸企业,以朗玛信息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企业,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生产业体系已经成型。
黄果树文化旅游集聚区则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发力,高标准建成200平米的政务服务大厅,建成一站式、代办式政务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全方位提升区内行政效率,为投资人提供零障碍投资环境。仅年上半年,该区就新入驻服务企业、机构等近70家。
与此同时,仁怀名酒工业园综合型生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名酒品牌优势,各类服务业入驻势头良好;夏云工业园综合型生产业集聚区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强化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实现“入驻即投产”;石阡县出台集聚区招商引资系列优惠政策,几大班子主要领导专门带队招商,吸引了华西希望集团、东莞康盈等30多家企业机相关项目入驻。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倍增,产业承载能力越发强劲。
“聚”变效应逐步发酵
2013年,贵阳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1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5%,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贵阳市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金融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93.09亿元,增长21.1%;旅游市场活跃,实现旅游总收入441.5亿元,增长21.1%;会展效益明显,累计举办各类展会234个(场),实现直接经济收入6亿元,综合经济效益45亿元。
试点推进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对贵阳市服务业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样,在全省其他试点区域,由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引发的“聚”变效应正逐步发酵。
免费WIFI全覆盖、车辆自动分析、二维码检票、“快行慢游网”、电商及APP技术软件平台……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通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三个方面,不断加大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整合力度,成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样本。2012年景区接待游客880万人次,2013年1150万人次,今年更呈井喷之势,但景区仍井然有序,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功不可没。
仁怀名酒产业园从环境、规模、特色等方面精心布局,着力打造酒企林立、酒庄荟萃、生态优美中国酒都酱香核心产区和名优白酒特色产业带。今年,仁怀拟培育新增规模白酒企业15户,完成规模以上白酒产量35万千升,力争完成规模白酒工业总产值456亿元。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不仅是我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全省服务业提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篇6
关键词:杭州四季青;服务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54-02
一、四季青街道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但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新兴产业亮点不多。2007、2009年、2010年1-9月,街道三上企业增加值中工业、服务业、建筑业比重发生显著变化,工业由2007年5.57%下降到2011年三季度的2.34%;服务业由2007年的56.87%上升到2011年三季度的73.19%;建筑业由2007年37.56%下降到2011年三季度的24.47%,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但是,近几年房地产业仍然占据服务业的半壁江山,包括现代商贸业、中介服务业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比重不到一半。根据区发改局公布的新兴产业名录库,目前辖区共有新兴产业企业22家,发展亮点不多,其中生物产业6家,文化创意产业3家,新兴服务业13家,三大产业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仅2.15亿,同比增加5.7%;增加值6659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是二元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但短期内发展不平衡现象难以改变。1-9月,庆春综合商业区实现营业收入100.44亿,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实现营业收入41.06亿(其中房地产占70%以上),除房地产外的商贸服务、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经常性税源企业仍然集聚在庆春综合商业区。2010年是新城真正产生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启动年,随着万象城开业的集聚带动以及新城楼宇的大批量交付使用,新城的经济体量将逐步增大,金融服务、高端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将逐步集聚,二元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正在形成。但是,受新城开发商总部入驻意向不明确、楼宇出售现象严重以及公建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影响,短期内以庆春综合商业区为主的产业布局现状难以改变。
三是楼宇资源快速集聚,但招商压力逐步增大。随着街道逐步由建设期向发展期的转型,辖区内包括新城的出让项目和庆春综合商业区的留用地项目逐步开始交付使用,楼宇资源短期快速集聚。自2009年底迪凯国际交付使用,截止至2011年年底,仅新城范围就有近90万方的楼宇交付。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宏观政策的积极影响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二)地方各级政府的有力推动
浙江省早在2008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并在2011年8月份出台《关于创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意见》,公布了首批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名单,街道万象城名列其中。
(三)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正式批准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提出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长三角区域规划给作为杭州“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的区及四季青街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必将促进文创、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大提升。
(四)杭州市战略重心的逐步转移
2011年10月份杭州市行政审批中心的正式入驻更是向外界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杭州市的战略重心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心正在向钱江新城逐步转移,这对街道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企业的招商引资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丰富资源
作为杭州市楼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街道拥有总面积超过490万方的楼宇,其中在建楼宇23幢,建筑面积293万方;即将交付使用楼宇5幢,建筑面积54.7万方;已投入使用的楼宇19幢,建筑面积143万方。这些丰富的楼宇资源将成为金融业、现代商贸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平台。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其他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发优势
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等作为成熟的中心城区,现代商贸等产业集聚优势明显,抢占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发优势,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资金等要素集中。
(二)高层次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
由于街道由城郊区向中心城区转型是个短期的、外力作用的过程,相应的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集聚和储备不够。
(三)管理方式方法有待创新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的发展,要求街道对企业管理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街道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结合省、市、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十二五”期间街道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是“围绕两大集聚区,依托四大载体,发展七大产业”,即:以两大金融城为依托,发展金融服务业;以城市综合体为依托,发展现代商贸业和生活服务业;以商务楼宇为依托,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公建配套项目为依托,发展会展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形成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业、中介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生活服务业梯度推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篇7
近几年,国务院领导同志非常重视现代服务业。今年的国发七号文件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文件特别强调了重点要发展现代服务业。现在,电信业面临转型的问题,我们不妨把电信业放在现代服务业的视角来看它的转型。为什么这样来看?因为这样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对电信业的转型和电信业本身信息化进行分析。这样,研究电信业转型时,它的目标就会更清晰、更有深度和聚焦点,也会有新的观点、理念产生。
刚刚提到国务院今年发了文件,其实早在2003年,国务院组织中长期科技战略发展研究的时候,就专门列了一个题目,叫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战略发展的研究。这个课题当时我本人也参与了。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不完全从信息技术或信息化的角度,而是从现代服务业的角度看信息化,我们由此得到了一些不同的体会。
1.服务业一般特性和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服务的定义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可以这样说,服务的实施是消费者受益的过程,或者是消费者本身发生变化的过程。比如医疗可以使消费者本身心理或身体情况发生变化,教育会使消费者或用户的知识或智能得到提升。信息服务业包括电信业应该属于这一类。医疗服务是作用于人的,应该属于有形的变化,教育和通信业可以使人产生无形的变化,而且,服务还可以使物产发生变化,比如物流,跟物品发生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电信服务业也与物流有间接的关系。
服务性的业务并不一定完全形成产业,只有服务性的活动能够形成一种交易,变成可交易的服务性业务才构成服务产业。为什么我们国家服务业的比重统计里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统计不出来?关键问题它没有形成交流,没有剥离出来,而是在企业内部或单位内部完成的,所以这种不能形成产业行为。
服务和有形产品有什么区别?目前国际上对服务的研究开始形成热点。现在服务业的发展代表经济转型的发展,由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但是在研究领域、学科领域里,即便是一些先进国家,如美国也承认,自己的服务科学不如制造业研究得那么完整。美国对有形产品有完整的学科和理论和方法论,但是对服务业,尽管在国民经济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研究不够,所以美国经常研究服务和有形产品有什么区别。
经过研究,美国有些学者认为,服务和有形产品的区别主要在:
第一,不可分离性。往往服务和生产消费在同一时间进行。比如打个电话,打手机或上网,消费和供给是同一时间进行的。不可分离性导致的结果是,服务质量无法在消费之前完全被预知。比如选择一个教育培训学校,去报名学习外语,学了之后才知道教育质量是否是货真价实。等你学完之后发现质量不行,你投诉也没什么用处,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所以说,服务质量在服务跟消费统一进行的时候是很难预测的。
第二,差异性。同样的有形产品不同消费者和用户看起来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对服务来讲是不一致的。同样一个服务商,可能不同的用户看的是不同的层面,这里既有客户体验的问题,也有服务个性化的问题。目前在信息网络支持下,特别在电信和互联网、移动网支持下,服务的个性化进一步加剧了差异化。不同的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认知度不同。服务提供者可能认为一样,但消费者却不这样认为。所以,服务作为一种学科、一种系统工程,如何做到控制质量、规模和过程,怎么能够促使消费者满意,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也是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第三,无形性。服务不是有形的,整个服务的价值在过程中主要是知识、思路、方案、技术。但是我国的服务业却往往忽略了无形性。比如电信业,是基于电信很多设备,很多基础的网络、终端来完成服务的。不过这些都是硬件设施,虽然这些硬件是非常先进的,我们在跨越式发展中,电信产业也确实实现了技术规模和技术水平跟国际上没有很大的差距这个目标,但这并不等于我们的服务一定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水平,因为硬件水平不等于服务水平。再举个例子,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飞机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飞机跟国外航空公司的飞机差不多,甚至我们飞机上的一些信息系统也是接近国际水平的,但众所周知的是,我们的航空公司的服务和国外相比却有差距,这就是服务不等于硬件设备先进的典型例子。
尽管服务要依托物理的基础设施,但优质的基础不等于优质服务,有形支撑先进不等于无形服务一定达到先进水平,所以无形性概念非常重要。由于无形性和不可分离性,因此在服务的控制当中,信誉、质量等问题事先很难预知,所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服务的市场监管比对有形产品市场监管更为重要。从保护用户和消费者意义来讲,市场的监管,相对有形产品来讲服务更为重要。
第四,易损性。服务本身不会损失,但如果没有消费,服务很快就变成资源的浪费,这就是一种损失。因此怎么样来设计一个服务系统的规模和它的能力,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学问。运输行业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虽然客运能力不小,但是遇到黄金周、高峰期就出现问题。现在,电信业也有了类似的情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什么叫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专题组研究之后,给现代服务业作了一个界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在工业化没有完成,或者工业化之前制造业不发达的时候,服务业也有可能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占的比重相当高,所以服务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高就是现代化经济的标志,这句话是不完全准确的,只有在工业化后期时才是对的。
现代服务业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这种现代服务业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传统的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核心是信息化和经营模式的更新而形成的现代服务业;还有一种服务业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过去没有的、完全崭新的新兴服务业。比如移动通信就是属于这种,传统语音通信属于前种。在国外没有现代服务业这个词,国外叫知识密集服务业,或者叫基于知识的服务业,或者叫战略业,国外很多研究文章是这样叫的,意思是一样的。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一个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非常必然的选择;第二个是可以扩大就业,是实现大量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第三,目前我们是制造大国,但是制造业进一步升级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这是国际上公认的,只有制造业服务化之后制造业本身的附加值才可以提高。
3.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在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国策,今年了7号文件,可见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地方上,比如北京、广东、上海、浙江都制订了发展服务业的计划,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规划和目标,大家普遍认为发展现代服务业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信息服务业。
针对如何发展信息服务业的问题,最近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批示,信息产业部还有国信办等有关单位也进行了专门研究,具体研究了怎么鼓励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等政策问题,我本人参与了一部分工作。信息服务业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个部分叫信息传输服务业;第二个部分叫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系统集成、软件和信息内容服务业;第三个是数字内容服务业。这三块都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是基础性的产业。
信产部、国信办等单位在研究过程中,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参考了国际上的经验,也参考了目前统计局采用的分类方法,但是我们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概念,就是在现代服务业中应该列入基础业。基础业就是信息服务业,这里面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信息传输服务,一部分是信息技术和信息内容服务。
发展现代服务业,我们国家有很多比较优势:第一有发展的基础。我们已经有相当大的制造业规模,而且传统服务业的规模也相当大;第二,由于最近十几年以信息业为主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使我们有了相当好的网络基础,这都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性条件。从全球范围来讲,全球的经济从制造业转移变成了服务业转移。有一些国家,比如印度、东欧国家正在努力抓住机遇,我们国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也是一个机遇。
信息服务业的服务模式也是我们研究的项目之一,因为信息服务业、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消费模式跟有形产品不一样,跟文化传统和区域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在电信业中的一些模式,在东方或亚洲地区很流行,但是到欧洲、美国可能就不一定行。还有就是服务市场非常广泛,技术支撑有一定的基础。
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特征;产业集聚。
0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用现代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新业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化的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现代服务业正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更衍生出新的需求,从而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理念都在发生着变化,消费者正在由对工业时代简单的物质产品需求,转向高科技含量、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精神产品需求。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研发、设计、营销策划、管理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等从生产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新兴服务行业。这些生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工业部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工业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了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及管理创新转变。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产业,更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性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较大约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力量,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十二五”时期,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事关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湖北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思想认识上、空间布局上、工作重点上、政策措施上有新的突破。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六种意识”。
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并进一步强化“六种意识”,增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湖北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现有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偏重的工业结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料的高投入、高消耗,而湖北恰恰是一个缺煤、少油、乏气的省份,生产要素的制约日益凸显。要改变经济不合理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2)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特点,是一个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的产业。虽然湖北省的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较低,特别是淡水、土地、矿产等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长期处于紧缺状态,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突破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的制约,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据有关测算,生产业单位产出能耗不到第二产业的1/3,只有第一产业的40%。如果生产业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即可下降至少1。5个百分点。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湖北制造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虽然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但提升制造业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作为支撑,这一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信息等生产业越发达,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越明显,制造业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商务成本就越低,市场竞争力就越强。目前,湖北制造业正处于产业升级和结构高级化阶段,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全面、完善的协作与配套环境,是提升湖北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保证。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就业的迫切需要。
服务业具有门类多、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最高(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有较强的“带动劳动就业”和“拉动地方税收”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湖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的1/3左右,是“三分天下”;创造的地方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的60%以上,占了“大半江山”。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
湖北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制造业相比,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服务业尤其是生活业,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湖北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商贸、旅游、家庭服务等生活业,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需求。
(6)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湖北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迫切需要。
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此基础上,湖北明确提出了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目标。要构建这一“重要战略支点”,就要发挥“两通优势”(交通优势与流通优势),切实让时间缩短,让空间拉近,让流动加速。
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服务业必将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优化空间布局,建设“六大区域”。
“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制定的旨在促进湖北振兴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北服务业发展应围绕实施“两圈一带”战略,重点规划建设“六大区域”,即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两个区域业中心区、3个生产业功能带,实现全省现代服务业有重点的协调发展。
(1)建设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突破性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武汉集聚。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极。
(2)建设两个区域业中心区。以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和“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为支撑,建设承接武汉核心区、辐射带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两个区域业中心区。
(3)建设三条生产业功能带。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水泥、新型建筑材料、林特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配套建设适应生产各环节的研发、营销、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鄂州、黄冈、黄石和咸宁等地辐射的武鄂黄冶金建材生产业功能带。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化纤﹑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十铁路、汉十高速,重点发展汽车产品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配套建设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孝感、随州、襄阳、十堰等地辐射的武襄十汽车产业生产业功能带。围绕化工、纺织服装及无纺布、电力及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宜铁路、汉宜及武荆高速、长江交通枢纽,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仙桃、天门、潜江、荆门、荆州、宜昌等地辐射的武荆宜化工纺织生产业功能带。
3突出发展重点,做强“六大产业”。
充分利用湖北制造业加速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契机,适应当前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突出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现代商务、旅游、文化等六大重点领域。
(1)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九州通衢”的优势,合理布局全省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强化生产物流,延伸流通物流,推进第三方综合物流发展,积极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宜昌、襄阳为支点,以荆州、黄石等为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口岸物流、行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
(2)金融服务业。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合理规划“两圈一带”金融产业布局,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推动武汉城市圈信贷市场、票据市场、资金清算、金融信息一体化、产股权市场一体化进程。推进江汉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中南路—中北路金融集聚带和光谷金融港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中心,进一步推动三大功能区的产业集聚、总部集中和功能互补,逐步提高辐射能级,构建与京沪金融中心对接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3)科技信息服务业。依托软件、信息传输和数字内容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实现网络、业务和信息的共享。积极推进“三网”融合、3G应用、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培育和壮大一批核心骨干软件企业,推广应用软件及服务模式应用聚合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专业的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降耗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努力将“湖北制造”转变为“湖北创造”。
(4)商务服务业。重点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按照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等传统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咨询评估、会展、产权交易、司法中介等新兴商务服务业。 转贴于
(5)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以及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以武汉为龙头,加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对接与合作,加快形成以“一江两山”为核心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强与重庆的合作,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加强与安徽、河南的旅游合作,把大别山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认真谋划高铁、城际铁路等拉动旅游发展的对接规划,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区域的旅游客源互动,全方位建立健全高铁旅游体系,促进湖北旅游再次腾飞。
(6)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全省科教文化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空间。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荆楚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支持发展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服务。大力推动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加快组建全省一网、模数转换、双向互动、统一运营的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支持省内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4加大工作力度,实施“六大工程”。
(1)实施改革工程,积极开展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在推动武汉市江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就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问题、产业集聚问题、发展环境问题、政策瓶颈问题等进行探索,创造和积累经验。通过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提高全省对服务业发展的认识,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增强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在全省形成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和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服务创新示范区;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产业和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企业,切实促进湖北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
(2)实施集聚工程,加快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服务业示范园区,发挥产业聚集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有效途径。经省政府同意,湖北已创建了23个服务业示范园区,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0年23个示范园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47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7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2亿元,园区内有省行业100强企业93家,国家行业500强企业41家。“十二五”期间,湖北还将创建一批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总数将达到60家。
(3)实施人才工程,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按照《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湖北服务业重点领域急需的9类产业人才,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服务业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政策,健全人才使用机制,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到湖北服务业发展的事业中去。
(4)实施环境工程,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大协调督办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省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会议,及时通报服务业发展情况,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扩大整个服务业的开放程度,提高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现代服务业,引导行业的良性有序竞争。改革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利的税费制度,对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改现行的全额营业税为增值税或实施减税,实行与工业企业同样的水电气价格;对符合战略规划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一些高端服务企业可将人力资源培训、研发投入等费用在税前列支冲减收入。完善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投资渠道;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建立并完善面向服务业企业的投融资担保体系和融资平台。加大财政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实行多元化投资。
(5)实施品牌工程,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支持服务业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建立健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把培育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要战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业品牌。同时,引导企业努力创新商业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用各种方式发展自己的服务和推广自己的品牌,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
(6)实施统计工程,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健全服务业统计机构,完善服务业统计网络。建立服务业考核体系,定期公布分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等主要指标。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会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并准确了解服务业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苏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吕毅.西安现代服务业的识别和定量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1(9).
[3]段炼,赵德海.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服务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J].科学管理研究,2011(4).
篇9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北京;奥运
一、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而言的,其作为生产的中间环节,具有高知识性、高技术性和新兴性的特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根据北京统计局2005年的定义,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九大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对全球发展规律的研究表明.世界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经济支柱。全球服务业总体规模已达2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68%。在高收入国家此比蕈已经达到了7l%以上,而纽约、伦敦这些城市则更是r与到了90%左右。在这些服务业当中,信息、金融、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了产业的支柱,例如在2006年,美国信息、金融、保险、教育、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87%,信息服务业从1980年的占比3.55%发展到了现在的4.87%,金融保险从4.9%增长到7.7%,专业商务服务从6.6%增长到11.8%,教育从0.6%增长到0.9%。这几个行业合计从15.75%增长到了24.8%。
二、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据北京市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在北京现代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创意服务业的产值已经占到了现代服务业的64%。
(一)产业规模
1.总量
北京现代服务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至2006年北京第三产业总产值已达5580.8亿元,占地区生表1 北京现代服务业产值及其比重产总值的70.9%,是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现代服务业产值达3788.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67.9%.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中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占第三产业总比重的23.5%,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服务贸易《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0期
2.劳动生产率
如表2所示,现代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要明显高于第三产业。2006年.现代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95870.7元/人,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2.23倍,充分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高附加值特征。
3.就业规模
在就业人口方面.2003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161.4万人。至2006年增加了32万人.但是增长速度要低于传统服务业,因此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即绝对数量的增加和相对数量的减少,如表3所示。
对比表2和表3可以发现,2004年之后北京市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比重均小于32%.但是其产值比重均大于66%。即现代服务业用不到32%的人口创造了大于66%的产值,再次说明了现代服务业的高附加值特征。
(二=I)产业结构
1.各产业部门产值比重现代服务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产值绝对值都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来。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产值始终处于前列,到2006年分别占北京市现代服务业比重的25.7%和18.2%.明显领先于现代服务业内其他子行业,因此,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将这两个行业纳人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重点发展行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005年为700.4亿元.2006年为812.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5.9%.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的10.3%,发展潜力巨大。
2.各产业部门自身的增减变动情况
各产业部门自身的增减变动情况如表5所示,以各部门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表示,它反映了该
产业部门四年来的总体发展速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九个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均很高.达到了10%以上。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情况非常突出.其2003—2006年产值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5%。这是由于奥运的举办和外商投资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北京市吸引外商投资最为活跃的行业。同时,由于其本身基数比较小.2003年的产值仅为126.5亿元,因此平均增长率会显得比较高。另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也很高.均在15%以上。其余产业部门产值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则相对较小。这说明这几个行业凭借奥运的举办,近几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上表也显示出教育业,文化、体育娱乐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较低,说明2003—2006年问,相对于其他产业部门,这些行业的扩张速度较慢。
3.就业人口分布
图1给出了2006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内各子行业就业人员分布。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就业人口仅占现代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16%,但二者的产值之和却占北京市现代服务业总产值的43.9%。
(三)产业空间布局
目前,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已经形成了高技术研发服务区、专业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金融街、CBD、环保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聚集区。这一空间布局的形成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共同作用的果,其中政府调控起主导作用。北京市政府依据市场规律发挥能动作用,通过提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所需要素,促进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
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具有以下特征:现代服务企业在空间上的萌芽阶段体现着较为明显的正外部性效应,人力资源、技术、信息、良好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低的交易成本、适宜的地租成为产业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某一产业竞争格局的形成,创新效应和范围效应则起着较大的作用。当政府介入某一产业发展时.产业发展则受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共同作用,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自觉的态势。这时,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由现代服务业各子行业的内在特性决定,影响每个行业空间分布的因素各不相同,难于得出一致的结论,例如:北京的研发和信息服务产业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下形成了多园区发展的空间布局,这一布局有利于研发和信息服务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奥运及后奥运时期对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使得奥运经济为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商机。从对北京市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60%以上的北京中小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于奥运会所带来的影响给予高度重视,都希望能够抓住这次奥运会所带来的难得机遇。
(一)经济影响
发展奥运经济。并不是以奥运会的结束为终点,奥运会的举办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北京经
济乃至全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图2所示,其浅灰色柱形图为根据中长期规划得出的测算值,并
未考虑奥运对经济的影响。深灰色柱形图则表示200l一2006年间北京实际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加入了奥运影响后的数值。可以明显看出,加人奥运影响后的实际值与规划测算值之间的差额随着奥服务
运投人的增多而不断增大。2006年加入奥运影响后的实际值高于规划测算值2161.7亿元,该差额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于当期奥运投资的增加而对经济产生的促进作用:另外一部分则是2006年之前的奥运投入对经济影响的滞后发挥:由于投入转化为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前期的奥运投入对经济的影响在后续时期才得以逐步显现。在消费需求方面,奥运会的举办将直接促使体育、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消费快速增长,假日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新增就业人口的消费在不断扩大着北京市的消费规模。受投资连带效应的影响,新增奥运投资将有40%转化为消费①,使全市消费总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北京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指出,根据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测算,因奥运新增消费因素将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提高O.5个百分点。奥运不仅提高了北京市消费规模,同时也会对居民消费理念和消费倾向产生深选影响。奥运会的举办一方面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更快地进入消费者视野.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消费者对电子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认识。
根据对历年举办奥运会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观察,可以总结出奥运经济存在不均衡性,在促进举办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暗藏着负面影响,即“后奥运低谷效应”。首先,由于各产业与奥运的关联系数不同,现代服务业中的旅游、通讯、电信、金融、保险、文化体育、房地产、餐饮行业与奥运会直接相关。因此受影响程度最大,受影响的非均衡性则可能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其次, “后奥运低谷效应”值得警惕,奥运会所引发的投资、消费乘数效应,在奥运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大小不等.在各产业及各产业内部也不尽相同。
(二)政策影响
1.产业政策方面将更加清晰明确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将“提升第三产业质量、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为务业迅速扩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价值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本市服务业中的比重,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模式,奥运会结束后,政府会继续完善该产业的专项政策。并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空间资源。未来四年,北京现代服务业在政策引导下会继续向规模经营迈进并向园区集中。
2.投融资政策将继续完善
北京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已经注意到现有投融资体制的缺陷对其发展的制约作用。奥运会的筹办加大了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并放宽了投融资的政策限制。如《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改制上市。奥运会结束后,为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扶持重点产业,政府必将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社会投融资引导.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利用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并支持本市现代服务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方式会朝着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向发展,投融资体系的各个环节也会进一步理顺。
一88—
3.知识产权政策将更为系统
现代服务业是以高知识含量和高技术含量为重要特征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北京市以奥运会为契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如《北京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 《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北京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纲要(2004—2008年)》等。
此外,奥运会的筹办极大地促进了北京的环保力度和进程。依据北京市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这种力度和进程不会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放慢和减弱,而是会持续加强,环保政策会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将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地位,对其前景产生持续和积极的影响。
(三)文化影响
1.人文精神会更加浓郁,民族文化将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民族文化的彰显会为现代服务业产品的创新、品牌的缔造提供巨大的动力和源泉。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人文奥运为北京市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确立了战略基点,也极大地促进了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现代服务业越能够体现人文精神就越具备发展的潜力。奥运会结束后,这种人文精神会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积淀下来,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力。
2.创新意识将显著增强
现代服务业的优化离不开创新。奥运会推动了北京创新意识的增强,为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也触动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强烈欲求,这与北京打造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相吻合。奥运会结束后,北京的创新意识会持续显著地增强,社会对新事物的态度会更加宽容,创新环境会更加宽松,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会为创新意识转变为主要的社会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奥运的发展也对现代服务业的创新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各行各业都需要针对奥运开展相应的创新工作。2010年北京将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和学习之都。
(四)人力资源影响
从数量上来看,后奥运时期北京劳动力市场容量保持稳定。从人力资源素质角度来看,劳动者素质因为奥运会的举办而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增长态势保持较好。人力资源素质水平的提高在短期内满足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金融业、电子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环保业等对劳动力能力的要求普遍高于其他行业;长期来讲,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环境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及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对重点行业的影响
奥运会后的经济和部分产业(如证券市场业和房地产业)可能出现动荡,即前面提到的“后奥运们的心理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综合来讲,奥运会的举办属于利好因素,部分投资者对奥运会前的证券投资持追捧心理,但是后奥运时期,利好因素的消失,证券业发展的风险性加大。房地产方面,多个奥运举办城市的房地产业在奥运结束后出现过较大动荡。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以及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主办城市房地产市场均如此,严重影响了现代服务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北京奥运会后房地产市场也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四、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基于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及奥运带来的辐射影响,需要进一步建立更加清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突出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重点,扬长避短,走错位发展的新路子,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建立健全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引导奥运前后的合理投资
加强政府引导消费和投资的能力,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在证券投资方面,合理引导投资者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防止对奥运概念盲目炒作的现象发生。在房地产方面,尽快建立房地产指标监测体系和房地产市场预警制度。通过对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从总体上保证市场的持续、平稳发展。
(二)合理分布产业链中各行业相关业务
认真研究产业价值链的业务构成,促进各行业的业务细分,增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中相关业务的关联性和功能性,推动产业价值链中相关业务在城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可以借鉴北京物流业和金融业在空间上进行功能性分布的思路,推进其他行业内部业务的分化和功能上的空间布局。例如,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将发等高端环节放在市中心,而将制作加工等低端环节放在市郊。
(三)明确产业园、产业功能区和城市功能区的产业定位。突出特色
发挥产业园、产业功能区和城市功能区各自的区位优势,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定位.并突出各区域的特色性,做到各有侧重、适度交叉。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依据特色和发展潜力建设产业园,挖掘产业功能区差异化优势,保证城市功能区的相互协同、功能互补。
(四)加大对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专有技术与人才的投入
加大对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对服务业进行投资,以现代化的手段改善北京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从总体上提高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技术进步,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选择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属于核心技术、有实用价值或广阔市场需求的技术项目,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投资力度。有效开展技术攻关及应用性推广,带动北京现代服务业水平迈上新台阶。
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高级人才和专门人才仍有欠缺,大大削弱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而必须重视现代服务业高级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在积极改变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师资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人才、引进学科,与国外著名高校合作交流,共同培养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进各类专业资格证书,设定专业资格水平,让专业服务人才的知识、能力与国际接轨。
篇10
一、芜湖服务业整体状况
(一)服务业发展总量不足,滞后特征明显,与现阶段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根据国际经验以及学者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依据世界银行标准,芜湖第二产业比重相对偏高标准14.5个百分点左右,而第三产业偏低13.1个百分点左右。从全市来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呈现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总量不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二)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低,远远落后于工业发展。假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增长的共同作用和结果是全社会GDP的增长,各部门对GDP影响的大小与该部门GDP占全社会GDP的比重成正比,这样来定义该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K=(该产业GDP的增长率/全社会GDP 的增长率)×该产业GDP占全社会GDP 的比重
根据资料计算得到2004年服务业各行业GDP增长的贡献率如表1。(表1)
与发达国家相比,芜湖在2004年GDP增长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2.19%的水平,但是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远远落后,发展不均衡情况明显。
(三)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结构问题严重。芜湖服务业内部结构严重不合理,传统服务业的比重明显偏高,占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是邮政仓储、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而现代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对GDP的贡献更是如此。(表2)
二、芜湖现代服务业具体分析
物流业:芜湖古名鸠兹,自古就是水阳江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位置相当重要,货流运输作为物流业的雏形在芜湖古而有之。
(一)发展的环境优势
1、一桥飞架南北,沿江天时地利。芜湖紧邻长三角,是安徽的流通中心,区位优势明显。芜湖港是安徽最大的港口,也是长江最后一个深水港,外贸码头是安徽最大的集装箱外贸码头。芜湖长江大桥的顺利竣工沟通京九、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大动脉。同时,它也是长江中游的公路网络中心,205国道、318国道穿境而过,可连接上海、宁波北仑港、连云港等出海口。
2、城市人和物丰,物流承启东西。芜湖的商业自古相当发达,在地理上靠近“长三角”,是近代的四大米市之首,得开放之先,且芜湖的经济始终处于全省前列,作为是传统的商业城市,有着极为浓厚的商业氛围,物流运输一直较为发达。
3、企业林布周围,物流潜力巨大。芜湖作为安徽的制造业基地,境内汽车、电子电器、建筑材料等行业比较发达,发展物流产业不仅可以解决芜湖企业商品流通问题,而且可以吸引周边地区的商流、物流,从而促进芜湖作为安徽物流中心地位的形成。
(二)目前产业状况。芜湖2004年物流产业(本文物流产业数据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代替)产值规模为42.46亿元,占GDP比重为11.82%,增长率为15.41%。但是,从动态来看,物流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从2001年的14.18%下降到了11.82%。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近几年来,工业及第三产业中其他行业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相对而言,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发展速度低于其他产业增长速度;第二,近年来加大了交通运输的投资力度,运输供应能力提高,出现了短暂性的结构性运力供应过剩、运输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导致运输、仓储发展速度减缓,物流企业存在问题严重。
1、企业小、整合度低,运作效率差。分析芜湖物流企业发现,企业数量较多,超过250多家,而资产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仅8家。企业规模小,没有资金增加投入,对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不够重视(芜湖无一家企业有信息平台),在库存管理、配送、电子商务和协同物流方面大大落后,导致自身成本较高、业务难以拓展。另外,企业小、缺乏竞争实力,只有在价格上恶意竞争,利润压榨造成企业自身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来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芜湖物流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2、专业人才不足,观念有待更新。物流是一个老行业,但是系统正规的物流教育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芜湖人才匮乏不仅表现在缺乏专业人才上,而且对于物流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运输甚至是货运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商务服务业:芜湖自古是商贸流通的集散地,商业服务上可谓源远流长,但是随着制造业的如火如荼,并没有带来商务服务业的大力发展。
(一)咨询业刚刚起步。通常意义上的咨询业包括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科技咨询和投资咨询。管理咨询被誉为“企业的外脑”。芜湖目前尚无一家完全合格的国内战略咨询公司。咨询服务业企业法人仅5家,平均从业人数仅8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仅1人,能够达到以上规模的仅鑫元公司一家。
(二)法律业有待发展。2004年全市登记在册的律师所共计31家(一户歇业),从业人员379人,平均资产不足100万元,年均从业人数仅5人,微机使用量平均3台。现有的业务绝大部分集中在诉讼领域。
(三)会计业不能满足。对专业、规范的会计服务的需求是企业发展和完善的必经之路。2004年我国会计事务所、税务事务所共十户,企业从业人员共计279人,平均资产也不足100万元,年平均从业人数28人,人数超过40人的仅平泰一家;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户均14人,微机平均6台。芜湖会计服务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很多客户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服务,也不知道会计师可以提供什么服务。
三、建议
按新城市划分标准,芜湖在全国属于二线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有重点、有目标、有层次的进行。芜湖未来发展的方针应该是:依托优势环境,大力发展物流业、加快商务业、鼓励支持教育业,以发展大型服务企业为导向,加快构筑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物流业对芜湖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把芜湖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依托长江水路的物资集散、货运周转和仓储配送的物流中心,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1、确立政府主导地位,制定明确的物流业发展战略,培育完善的市场。科学定位物流产业,从战略的角度重新审视芜湖物流业发展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势重组。
2、配合沿江开发中部崛起,加大发展与产业链对接的物流,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车辆制造、铜材进出口、电子都离不开物流运输,芜湖的很多工业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企业。应当鼓励这些大企业物流向社会化物流转变。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联手改善其现有的企业结构,通过经济手段、竞争兼并和强强联合等方式,全面推动芜湖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商务服务业。依托城市发达工业,鼓励发展“本土商务服务业”,政府介入,以第二产业引导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了,再为全市制造业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使其在促进第二产业上发挥显著作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