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20 09:3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过程为:在以班主任为指导的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班级文化的熏陶、班级制度的管理、班级精神的导向、班级活动的宣传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使班级文化有序运行,形成一种循环动力,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一、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美化班级物质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教室整洁,养成良好习惯
教室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班级文化建设要求小学班级的教室必须是课桌整齐,门窗鲜亮,地面洁净。我认为,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因此,平时大家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看到纸屑主动捡,课桌椅歪了随手扶正,卫生洁具摆放整齐等,从而让每个小学生都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
2.美化教室墙壁,打造丰富多彩的学习乐园
认真完成对班级教室的布置,让小小的一块墙壁成为教育大家的一片天,让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不论是墙上的标语还是宣传画,都要经过师生的精心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布置“共同的家”。
(1)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挂上整个班级的座右铭,因为目标、标语是导航灯,要让学生一抬头就能看到,班级奋斗目标的选择当然是要经过全体学生的讨论决定的。
(2)教室墙壁的空白处粘贴富有激励意义的格言、警句或图画,可以悬挂一本“好人好事”记录本,可以挂上班级活动的剪影,让小学生置身于受教育的环境中。
(3)教室侧面墙壁精心布置诸如“展示台”“我最棒”等的板块,“展示台”里为表现好的学生贴上星星,让学生有一种竞争和挑战的意识;“我最棒”中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书画作品,让学生在展示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从而让他们的个性不断地得到发展。
3.精心办好黑板报,展示个性文化风采
黑板报可以说是一个班级的文化导向,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舞台,是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播撒文化气息的“一方宝地”。师生们要充分利用黑板报,集思广益地把每次板报办得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为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设计、选材、抄写、写作的能力提供机会和舞台。
二、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确立合适班级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目标意识和奋斗意识
一个优秀的班级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在创设班级的奋斗目标时,班主任教师应充分地发挥民主,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按大多数学生的愿望设立这个目标,必要时还可以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因为有学生自己的参与,有他们自己的意见,所以这样的目标会更吸引小学生,他们的表现也会很积极。
2.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
正确的班级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3.丰富班级内的评价体系,使小学生学会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学校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对于老师的夸赞会特别兴奋,而对于老师的批评会特别沮丧,所以在班级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夸赞和批评很重要。创建优秀班级文化要求教师要多夸赞和适当批评学生。但是如果小学生仅仅只从教师那里得到评价,长此以往,就会减弱学生认知自己的能力,所以丰富的评价体系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
4.培养小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班级更加团结友爱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是这种深层次需要。班主任要经常把班级取得的成绩、任课教师对班级的良好评价以及家长的充分肯定及时与大家交流,提高大家对班级的认同感,让学生感到,在这个班里学习和生活是非常荣幸和骄傲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5.适时开展感恩教育,逐步完善班级情感文化
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应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如在母亲节、父亲节和教师节的时候,创建以“感恩”为主题的班级特色文化,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使学生有爱心、有灵性、有责任心、有怜悯之心,使他们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报恩。
6.做好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品德与修养
小学教师要及时教育学生,使他们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比如在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要惊慌,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学会知错就改。
参考文献:
[1]金岚.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2
20世纪90年代至今,构建班级文化普遍被教育者们关注,从其理论被不断丰富、实际运用被投入实施规划来看,其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班级文化的构建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结果存在偏差。其一,班级文化构成形式单一,如部分教师单纯的把班级文化当做教室布局或者设立口号、学习目标等来实施。其二,班级文化缺乏人文性,过于追求功利名誉等所谓绩效,造成班级文化流于形式。其三,班级文化发展失衡,如学生对班级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原本构思合理的班级文化脱离了正常发展轨迹,造成不良风气。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不良习惯及作风的形成,直至影响学生未来成长发展。
(一)内部因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三点内部因素。
1.对班级文化概念存在误解班级文化存在多种呈现方式,包括班级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等。环境文化是指如班级布局、教学设备、等物质构成的形态特点;行为文化指的是班级内开展的各项活动,反应出教师的管理水平及学生的意识水平;观念文化是指班级成员逐步形成的,比较一致的理念、态度及价值观,优良的班级文化需要这些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处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均处于变化期,思维和行动上都存在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其人格都存在暂时不平衡性,随之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差,各类抵触心理等,都会影响到个人行为,而由此导致的负面情绪及行为若不及时给予疏导,甚至在班内产生从众效应,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集体,造成不和谐的班级文化。
3.教师管理理念较陈旧部分教师理念上的落后必然也导致其在管理班级的方法上存在弊端,从而造成畸形的班级文化。如过度运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强制性控制学生行为或思想,甚至采取军事化管理,虽然该种方法能够约束学生遵守规章条例,似乎能达到严纪律、正学风的效果,但实际上这种效果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大部分情况下并未使学生内驱力得到提高。而且,用该种方法灌输的潜意识“服从”遏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以及宝贵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得不偿失的。除此之外,还存在一切以成绩论之,如按成绩分配学生座位等情况,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但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隐性分层,而处于“下层”的学生心理则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出现功利化导致的恶性竞争以及倾向等。
(二)外部因素产生不良班级文化的原因还存在三点外部因素。
1.教学目的偏差虽然我国极力倡导素质教育已有许久,在学科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结构体系、运作机制等方面也在尝试改变,但纵观我国整体教育结构,目前所实施的大部分教育依旧是应试教育,在此大环境背景下导致教学目标的偏差,将考试成绩及升学率作为绩效评估标准,将学生优秀与否单纯以成绩论之,则必然会造成班级文化从精神思想上被束缚,其构建成果也必然会错失了原有功效。
2.教育公平问题目前我国依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除去地域差异,单从教育组织的最小单位班级来看,部分班级内部也会存在由于学生的成绩好坏,学生是干部与否,学生的智力高低甚至家庭条件背景而产生的教学不公平性,而该种不公平性会在导致学生个人人格缺陷的同时,令集体产生不良风气,因此这种不公平既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也是令其发展偏差的因素之一。
3.社会环境影响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技术成就渗透入各行各业,由此带来的信息泛滥令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类不健康思想,而处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成熟的明辨是非能力,因此造成的盲目跟风,陋习行为,精神颓废等现象也会令班级文化沾染负能量。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如何构和谐优良的班级文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思考。
(一)转变班级文化建设主体,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目前,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在实践过程中该理念却难以完全实现,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受到了我国宏观教育体系的限制。教育体系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国的教育体制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生相较于人才,更像是用统一模具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理念在当前已有了先进发展,并在日益完善,但现实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上人口压力的倍增,又使就业竞争局势日趋严峻,重学历现象逐渐严重,教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得不迫于现实的升学需求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中心理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宏观教育体系中无法完全实现该理念,但从微观上看,班级作为教育组织的最小单元,以学生为中心却是能够实现的。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转变传统上的教师职掌地位,将学生作为班级文化构建的主体,能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锻炼其各方面能力,加强师生交流。举例来说,可令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必要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商讨做出适当调整,如此相较于学校或教师的硬性规定条款,该方法必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执行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又或让学生自己布置班级环境,绘制黑板报,书写学习标语,创立读书角英语角等,让自身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同时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感官上受到正面感染力,觉得课堂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事情,并提升集体观念,从而为构建班级文化打下结实基础。
(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将构建班级文化融入管理过程
教师的素质水平高低对于班级文化的优劣与否至关重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也指出:“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要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注重师德保障,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教师作为构建班级文化的成员之一,其个人必须经过全班成员整体的认同,融合成班集体共同追求,才能真正成为班级文化的组成因素之一。由于教师依旧在中国大部分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班级文化的组成──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及行为特征,而在班级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用其教育理念来引导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使之符合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充满正能量。具体到实践中,班级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其自身也需要经历时间的不断打磨与调节而形成,因此在学校的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就需要融入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思想。班级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在管理计划阶段教师就应开始思考要构建怎样的班级文化,从而依据构思来制定具体目标及实施步骤,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运用主题教学、情境教学、快乐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或在学生工作中,主动与学生沟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而非用制度条款束缚其行为思想,成为真正的引导者而非灌输者,最终在检查阶段不断调整,在总结阶段去粗取精,从而创造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适时开展多类课外活动,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班级文化
篇3
小学是学生开始学习生涯的第一站,也是最为关注的一站。小学的教育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小学的教育中,班级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离不开班级,也离不开班级的文化建设。一个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度过在学校的生活。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目前我国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文就存在的问题和措施进行一下探讨。
【关键词】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问题与措施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的地方,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地方,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度过的。一个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够使学生们身心愉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而且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也能够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素质。班级就是学生在学校的家,如何让这个家充满温情,是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1.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培养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最初点。刚刚上小学的学生还很小,刚刚离开爸妈的怀抱,进入集体生活当中,班级就是学生在学校的一个家,这个家里有很多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都在这个集体中生活,所以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就成为了关键。学生在班级中不仅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同样需要养成一些素质。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
2.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将重点都放在了学习成绩上,因为各学校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各学校为了争得优秀学校的称号,将学习成绩列入了重点培养的对象,导致忽视了班级的文化建设,使班级失去了活力,也疏忽了学生对于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没有人情味,只知道竞争,成为了只知道重视学习成绩的学习机器。
2.1班级气氛没有活力现在有很多的小学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没有注入大量的精力,都将目光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认为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都已忘记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班级文化教育本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充满温暖,充满感情的一个小家庭,可是现在却失去了它本有的气氛,成为了一个没有任何活力的竞争场。
2.2老师的素质不高老师是学生的教导者,也是学生人生中的指路明标,老师本就是充当着指路者的重要人物,但是现在有些老师早已忘记了他们最初为人师表的初衷,将名利看得更为重要了,班级的文化建设是老师与学生培养交流感情的重要枢纽,但是现在这条纽带却被疏忽了。
3.班级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兴趣培养,素质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小学的学生正式培养他们的最佳时期,这时的学生的习惯会陪伴学生的一生。所以班级这个学生生活的家,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重视。针对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解决。
3.1建立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一个班级需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处于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够使学生更加专心,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每个班级都应该有自身的特点所在,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也要协调好班级的文化特色。老师要将每个同学的性格进行分析,建立只属于自己班级的文化特色。
3.2学校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评比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仅需要老师的带领与学生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应该支持班级的文化建设。学校定期的举办班级文化建设的评比,让每一个班级都能够融入进来,并且给班级文化建设好的班级奖励,激励所有的班级建设自己班级的文化建设,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都为了这个家而做出努力。
3.3班级开展图书角,英语角等学习角落并开展主题班会老师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与英语角这样的学习角落,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图书拿到班级和其他同学共享,这样可以养成学生的分享的好习惯,在英语角,同学们要用英语来对话,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老师也要定期的开展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在班会上自由发言,有什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好的意见老师就可以采纳,并且实现,这样不仅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也能够培养学生对集体观念的重视。
4.总结
班级文化建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他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很有帮助。小学的教育能够受益学生的一生,所以小学的教育十分重要,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家园,这个家园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文化的建设,一个好的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所以我们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并且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贾娥.浅谈小学班级文化建设[J].教师,2014,(21):117.
[2]叶红.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J].学园,2014,(17):162-162,163.
篇4
一、班级物质文化策略
一个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影响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要事半功倍。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既是一种班级气氛的创建,也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
1、重视班级动态环境与静态环境的布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物质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在教室环境布置上,学校就已经有了一小部分统一的规划,真正需要教师自己布置的,就属黑板报最为重要。现在我们的黑板报还是趋向于老师给予学生,需要改变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展示自我。可以让学生们一起参与黑板报规划,教室是大家的,也需要大家一起来把教室布置的更美,由同学们自由想象发言后,老师进行收集统一意见,可以是学生优秀的绘画、书法作品,也可以是学生们在课后捕捉到的美丽景色的相片,配以学生们对这张照片或者这副绘画的感想。这样,即符合了学校的主题,又有学生优秀的作品可以作为其他学生欣赏、学习的对象,也让这块黑板变得生动可爱了起来。布置教室,不就是要将教室布置得更加温馨、更有人情味吗?在进行教室其他环境的布置时,班主任也应该强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为学生才是班级的真正主人,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和生活的场所,所以班主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并参与布置,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真正主人。班主任只需成为一个指导者和协助者,在布置教室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感与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2、用心维护与管理班级设备
班主任在构建复杂多样的班级物质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使班级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还可以借助桌椅等服务设施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例如通过训练学生对自己的桌椅进行清洁整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而且也要做好维护、管理工作。要让学生学会珍惜、爱护教室的每一处,只有举全班之力维护和管理通过共同努力创造的温馨、和谐的物质环境,才能进行有序的物质文化建设,从而使班级成员共同创造并维护的物质环境能够更好、更有效地为班级全体成员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二、班级行为文化策略
班级行为文化的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且活动形式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才能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
1、充分重视班级活动的开展、举办具有班级特色的活动
集体活动更有利于培养一个班级的凝聚力。而且班级活动的素材完全可以来源于生活,并不需要花费教师太多的心思来思考该举办怎样的活动。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以这些节日为契机,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关活动,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利用“母亲节”和“父亲节”可以邀请家长来校与学生一同过节,开展一系列“感恩活动”,这样亲身体会的感恩教育比通过文章渲染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也能使学生能从心里真正接受到感恩的洗礼。
2、开展班内评比和竞赛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起校内比赛,那些“英雄”们散落各个班级,班内评比、竞赛更能给学生们树立一个身边的榜样。班上可以通过开展评选“优秀学生干部”、“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树立典型,评选时充分发扬民主,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设立各种“进步奖”,“放大”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利用“家校路路通”告诉家长们学生的进步,增强他们不断进取的自信心。另外,还在班里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丰富班级文化生活。如结合班级环境布置,开展“自创班级格言”、“学雷锋手抄报”等内容评选活动,并择优张贴在墙上,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
3、恰当利用课间“十分钟”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们在经历一节课的精神紧张后的放松时刻,就现在来看,老师们并不多加干涉。但事实上,这个课间“十分钟”往往在学生追逐打闹中度过,特别是在班级外的转角处,碰撞事件时常发生,也有学生课后玩闹过分而真正打起来的。可见,这“十分钟”可能造成的恶劣后果很多。既然小学生的天性就静不下来,那么我们何不利用这“十分钟”,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安全的活动呢?比如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好,有目的、有计划和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课间游戏。例如,体现团体合作精神的“叠报纸游戏、坐地起身游戏、拔河、两人三足游戏”;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猜猜他是谁? ”游戏(描述班中人或者大家熟知的人的样貌,让同学们来猜猜这是谁)等等。
篇5
关键词:生命视角;小学教育;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历史悠久,发展的成熟程度较高。在学校中关于班级文化的建设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因此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展现生命教育的积极作用。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班内学习园地、小壁报、图书架等文化阵地,让有精力、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在报栏内进行广泛投稿,在书法和绘画领域发挥自己专长。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参与,采取适当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展现,具体可以在班级内设置竞赛,或者分小组轮流制参与,设置奖项进行奖励,自然使学生乐在其中。主要阐述了采取适当措施将生命教育融入班级文化课建设当中。
一、设定前进目标,让学生说出“我要为”
生命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教学生展现判断能力,怎样自定目标奋勇前进,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真正使自己满意、使教师欣慰,这个目标还要能够时时刻刻督促学生,使学生进行关注,铭记在心。例如,可以在黑板旁边,教室的门上以及教师自己将这些目标挂在口头上时刻督促学生。目标设定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可以回家咨询自己的父母“有没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我还需努力的方向是什么”等。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目标,学生就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努力。例如,有的学生可能比较娇气柔弱,或者是比较暴躁易怒,就对这些孩子适当引导。教师可以对每个孩子的不足之处详细了解,并且打印在纸上贴在黑板旁边,让同学之间互相知道彼此的缺点,然后互相监督,如果能够不犯错或者在犯错之后能够及时改正,可以给学生适当奖励。设立奖励措施,更好地调动学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制定规则引导,教会学生“如何为”
当班级中出现了说脏话、动手打人等不文明行为,当班中有学生借书拥挤、还书不及时或使书目损坏,当学生书写姿势、站立姿势不规范时,当路队中有人打闹推搡……教师可以进行班级例会进行教育疏导,还可以注意调动所有学生共同抵制不良行为,彻底帮助学生改变行为习惯。教师在制定班级规则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更加注重聆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共同制定文明礼貌、真诚待人方面的提示标语,只有协同交流才能够达到共同遵守的目的。可以制定借书、看书使用文明用语的提示,提醒学生规范书写姿势的提示,提醒学生正确执笔的提示等。将提示张贴在醒目位置,让学生抬眼就能看到,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用学生舆论管理的最终效果。同时,在放学课后可以采用编口号、唱歌谣、背行为习惯三字经等方式,在路队中让学生边走边说,边走边背,用语言规范自身行为,又起到了宣传效果,自然就克服路上打闹、说脏话的坏习惯。
三、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我们的约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同学心中有了更加明确的道德观和是非观。例如,教师结合安全教材与本班实际情况,开展“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的交通安全班会课,教会学生熟知道路上的各种交通标识,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如何正确过马路、正确乘车等;还可以开展“地震知识我知道”的知识竞赛,并带领学生在课间活动时进行自然灾难安全演练,教会学生在危险来临时如何紧急避难,快速通过安全区域进行逃生。
四、注重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的培养
在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除了反复、不停地进行教育外,教室在醒目位置还着重开辟了安全专栏,时时提醒,处处提醒,力求通过长期努力将安全知识、安全制度内化为大多数学生自己的安全意识。还可以请警察叔叔来校园里做客,为学生讲解一些普法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增加对警察叔叔的了解,在危险发生时才会信赖警察,向警察求助。
五、树立良好的生命理想,展现班级文化内涵
为了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更好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张贴一张画,两边是展翅高飞的鸟儿。展翅翱翔的鸟儿比喻自由自在的学生,中间家长的书法作品“奋发向上”则寄托了家长、老师对孩子们的最大期望。后墙的另一侧———“展现生命美好,秀出生命特色”的版面则展示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和优秀作业,生命的个性与对生命理想的追求在这里呈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综上所述,生命教育不仅给予同学们读书、实践的方向,更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除了树立远大理想,还要尊重同学,关爱他人,拥有爱班如爱家这些优良的品质。教师作为班级领导者,应不断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感召力,将生命教育融入班级建设,使全体学生思想行为指向同一目标,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成长。
参考文献:
[1]魏匡美.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初探[J].甘肃教育,2016(23).
篇6
关键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应用
一、引言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国际上著名的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重要创始人,他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即动机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1]。该理论把人类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包括: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展开,班级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致力于人的发展,对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学生,有重要影响。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一个班级的内部、外部环境和各种教学设施所表现出的物质文化形态,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2]。由于班级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的,因而能产生感觉器官所特有的“桃李无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特别是对于认知层次较低的小学生而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物质文化建设既要考虑基本需要中的生理需要,又要考虑发展性需要中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一)生理需要的满足
生理需要是需要层次论中的第一级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学校可从下面三方面着手。首先,教室的温度是需要保证的,即教室冬日的保暖和夏日的通风。其次,学生桌椅的配备要齐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身高相差很大,因此,桌椅的高低要适合学生的身高。最后,学校需为学生提供饮水,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中午不回家,学校还应开设食堂或提供热饭设备。
(二)认知需要的满足
首先,在班级范围内可提供的认知需要的满足途径主要是图书角。书的种类应该多样化,这样才可为不同喜好的学生提供所需。为了妥善保管图书,还应设置图书角的管理人员;为了有效利用图书,教师还可读书活动,督促学生做读书笔记,促进学生间读书心得的交流。
其次,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展览,如科技展、书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等,以实物的形式更直接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了解更丰富的世界。
(三)审美需要的满足
审美方面,班级环境很重要。班级规模和教室布置都是影响因素[3]。在班级布置上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以及不同的节日和学习阶段等特点进行调整,努力做到整个教室布置温馨美观大方。窗帘、植物、小动物可以缓冲水泥、木材带来的冷硬感,使学生产生温暖有生气的感觉。淡蓝色和淡绿色能让学生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在空白墙上挂一些字画,充分利用教室后墙的美化作用来美化教室环境。教室环境的美易于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教室布置上要不定期地有变化,如植物的摆放位置、字画内容、板报风格等。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对小学生来说,强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评定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刻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学习[4],因而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马斯洛认为,人有追求秩序安全统一的需要。制度文化建设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序可预知的小世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4]。制度建设既要抓好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更要抓好规章制度的实施。
班级制度虽然具有强制性,但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应奉行民主原则,即制度内容要由班级学生制定,最后形成全班同学的约定,这样既可以增强班级同学的主人翁意识,又可以让学生感到有责任遵守班级制度。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建设优良的班级精神文化,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属感[3]。这种向心力和归属感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意识更为明显。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满足的是学生爱和归属需要及尊重的需要;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精神文化建设还应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爱和归属需要的满足
爱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即个体与个体间直接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关系[1]。在班级中,这种人际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二是学生和学生之间。而这种关系的最早发起者应该是教师。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任何时候都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用他们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他们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用他们的感情去理解周围事物。
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习状态都比较容易了解,不易了解的是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此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对班级学生进行日常生活的观察,尤其是学生课后的言行举止;二是可以借助学生日记,在此教师应做到对学生日记不批评不指责。但在学生思想出现明显误区时,需要给予积极引导,在学生遇到烦恼困难时,给予关心,分享忧愁;在学生成功时,分享他们的快乐。
凝聚力的形成、归属感的建立还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团体辅导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对深化团队情感有很强的促动力。
(二)尊重需要的满足
尊重包括自尊和他尊,他尊是以自尊为基础的。自尊的典型表现是自信,因此自尊的关键是让学生们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以控制感为基础的。增强学生控制感可以从自我管理中的目标管理着手。目标管理包括:设定目标、制订计划、执行计划、监控行为、意见反馈、调整计划以至最终实现目标。当完成了这一系列的过程后,个体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当自我管理成为一种习惯后,学生自信心就会增强。他尊是自尊的产物,可以促进自尊,从这个角度而言,应该多设立一些学生可以获得他尊的平台。
(三)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自我实现是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次,是个体的特点和性格得以表现,是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物,是一种自我发挥和完成[5]。因此,首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虽然每个学生的能力有高低,表现形式、显露早晚等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一定优秀,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自己擅长做的事,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该体会学生的丰富性,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的所在,放心大胆地去做、去尝试,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途径。
五、结语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层次性为班级文化提供了一个一般的建设顺序,即根据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依次上升到自我实现需要进行相应的班级文化建设内容,这个顺序依次为:生理需要对应的物质文化中班级设施的配备;安全需要对应的制度文化建设;爱和归属需要对应的精神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建设;尊重需要对应的精神文化中尊重的给予;认知需要对应的物质文化中图书角等的建设;审美需要对应的物质文化中班级环境的布置;自我实现需要对应的精神文化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马斯洛认为,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这一需要被平息下去,一个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出现。另外,还有一些附带的结果:人的价值评价发生了变化,开始注重至今为止一直被忽视的满足物和目的物;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新的兴趣、价值观、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这些改变都会对班级文化建设有影响。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08.
[2]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卢妍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林葳.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三明: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41-143.
篇7
以树之外貌打造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有形载体。因此,教室的环境布置就成为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将树的外貌特征融入到教室环境的设计中,让视觉上的冲击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绿色的运用。走进教室,最先感受到的是绿色带给人的平静和舒适。绿色条纹的窗帘闲逸地垂在窗户两旁,绿色的小柜子整齐地码放在墙壁的一侧,绿色的校服在学生身上显得格外醒目。绿色可以平复学生浮躁的心绪,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叶片的运用。叶子的造型多种多样,精致而独特,正好起到装饰、美化教室的作用。柜子上树叶形状的小标签、黑板上树叶形状的评优栏,还有墙壁上树叶形状的照片框,每一个微小的设计都体现着师生的匠心独具。
枝干的运用。树的枝干为果实和树叶输送水分和营养,它的挺拔承载着生命的意义。一面白墙、一块黑板都因为有了枝干的装点而变得生动而有意义。
优美舒适的教室环境给学生增添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从而增强了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用树之品格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剖析树之品格,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悬崖峭壁,都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默默地生长着。学校依托树的坚强品格推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感染、激励学生。
确立班级文化。班名以树名命名,班徽设计借助树之外形,班号浓缩树之品格,班标、班规、班歌、班训也都与树之特性紧密相连,蕴含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为班级文化建设指引了方向。
开展班级活动。举办各类以“树育”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活动,既有助于营造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班风,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开展班会评比,各班围绕班名设计、组织班会,学生通过绘画、讨论、表演、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本班别具特色的“树育”文化活动;开展手抄报比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班级文化建设,各班组织了以“树育”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构思,最后形成了一张张具有“树育”文化色彩、内容丰富实用的精美作品。此外,班级还以“树”为主题,组织了绘画、诵读、歌唱、小话剧表演等活动。
活动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情感、刻画心灵、指导行为的过程。每一次的展示都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意义。
顺树之天性建设班级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良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所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只有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才能彰显出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真正达到以树育人的目的。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在行为文化建设中同样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不能凭着主观愿望恣意干预和灌输。
制定班规,指导行为。班规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要让大家认可并切实可行。这样,才能起到制约和指导学生行为的作用。
尊重差异,顺道而为。要尊重差异,不整齐划一、不拔苗助长,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特长为代价去换取暂时的学业成绩,应该帮助他们自然、有序地发展。
篇8
关键词:班级文化 小组建设
开展“导学达标”课改活动以来,按照学校部署,我很快将同学们分成了10个小组,但是结合自己以往小组教学的体会,小组内必须形成较强的凝聚力,若没有凝聚力作支撑,小组竞争就无法实现,没有了竞争,合作探究也就没有了动力,时间一长,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如何加强小组凝聚力?我从学校的课改实施方案上得到了启示,那就是加大班级和小组文化氛围,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文化建设。当然,这不能靠班主任自己去完成,必须要激发同学们自主参与的的积极性。
我以班训“抬头靠实力,低头靠勇气”为题,在班会上进行了一次专题演讲,请同学说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我也加入其中,详细阐述自己喜欢这句话的原因和意图,渲染出浓厚的氛围之后,我提出要求:我们各小组也需要自己的文化,所以每个小组也应当有自己的组名,组规和组训,我们班是一个大家庭,就都以水果为名,希望各小组能群策群力,起一个成员们都喜欢,又能充分体现小组个性的组名。
结果超出我的想象,同学们对起“组名”非常上心,仅仅一天功夫,十个水果小组就确定了下来。更没想到,他们能将给自己的组名诠释的如此精彩!在为此召开的主题班会上,各小组发言人的演讲精彩不断,让我这个英语老师对这些七年级的孩子刮目相看! “芒果”是神圣果,芒果组的成员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把To be No.1!作为组训;蓝莓与天空一样的颜色,蓝莓组同学要胸怀宽广,不对小事斤斤计较;榴莲那么臭竟然还有人喜欢,说明他一定有过人之处,榴莲小组决定要注重内在品质修养;荔枝组同学欣赏荔枝外形不美但内心高贵;山楂组希望八位同学能串成糖葫芦,精诚团结;班内倒数第一名在菠萝组,几位成员决定把“克服屡战屡败的唯一方法是屡败屡战”作为组训…,虽然言语有些稚嫩,但想想出自七年级小孩之口,让人不由得刮目相看!
接下来的工作就简单多了,组长分工设计,组员们各显本领,第一期“小组墙报”很快就张贴完毕,其中包括了组名诠释,组训组规,小组分工,以及部分组员的作品展示,香橙小组还创造性地设计出了自己的组徽,得到了广泛好评。
以前总感觉这些工作很费事儿,可这次体会到,一旦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了,我们只需要指点几句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学生们课间里忙着设计、张贴,自然就少了追逐打闹,也少了许多纠纷;各小组自发地进行评比,一个个不甘落后,无形之中,各小组的凝聚力和竞争意识也已经形成。我发现,现在对某件事情进行总结,只要一提“山楂组打扫卫生不够及时”,八个人会立刻做出反应,抢着去拿劳动工具。我想,这种可贵的意识延续到课上,小组互相帮扶、合作探究、检查督促等环节自然就有了许多实质性的内容。
篇9
一、抓好显性环境建设,即班级环境布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当然,布置的原则是坚持教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有视觉美感,如班级文化走廊的布置。我把班级右边的那面墙拿来当文化走廊,营造一种文化氛围,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星的典故来感染学生积极向上。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奖状区、健康角。看到奖状可以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健康角通过相关的生理心理保健宣传,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小荷才露尖尖角”地区展示学生近期的作品。另外,在教室的前方的角落养殖金鱼,既给教室增加温馨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及观察能力。当然,教室的布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事件的变化可以及时变化环境布置,达到与时俱进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隐性文化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1.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热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
(2)教师应倾听学生
成长中的孩子关注自我,追求理解,他们希望与老师交流,渴望和真情互动,从而获得成长的资源与养分。当老师与学生打开心灵,当老师与学生真情涌动,才能为教育注入生机。我平时注意和学生进行双向式的交谈,并专心倾听,从学生的言谈中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特别是对一些性格孤僻的学生,我更是经常接触,平时有意识地拍拍他们的肩,课余跟他们玩一玩、聊一聊,甚至还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上网与学生进行“心灵之约”。多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使他们感到教师是和蔼可亲的。从交谈、交往中,我发现了他们的真实心理,有助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协调学生与家长之间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受到的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教育。
(1)家访
新生报到后我就对全班学生进行家访,然后建立相关的家长档案其中包括家长职业、性格及家庭情况并把它与学生档案放在一起,这样就能更透彻地了解学生,为后续教育做更充分准备。
(2)介绍信
每一学期开始,教师写给家长一封介绍信,主要是告诉家长有关学生每一阶段的教育情况及如何参与等方面的信息。让家长明确他们对孩子成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建立学校和家庭的和谐合作关系奠定基础。
(3)报喜电话
当学生取得进步或在学校有突出表现时,及时给学生家长打个私人电话,加强了对学校和班级的认可,从而为和谐的家庭与学校关系做了良好铺垫。
(4)家长角
在教室内的设立一个家长角,角内可放置一些书刊、杂志及其他资料,供学生浏览或借阅回家给家长看,让学生与家长共同了解一些科学有效的亲子交流方法,构建更和谐的亲子关系,从而为和谐的家庭与学校关系做了良好铺垫。
3.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关系是班集体凝聚力的力量源泉。而生生之间和谐关系,除了在日常学习中得到培养外,往往会通过集体活动得到加强。在集体活动中,大家往往目标一致,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我非常珍惜每次集体活动带来的机遇。例如,校运动会后,我把运动会上我们班同学在运动会上的各种照片制作成一本集子,让学生不仅在运动会上体会友情,感受尊重。我还每周开展“快乐周末”等栏目让展现学生的各种文艺才能以及口才、文采。既能为艺术节发现人才、选拔人才,而且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闪现,让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在愉悦中得到和谐发展。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做到人人都有一个竞争对手
篇10
【关键词】班级文化;学生;班级管理;班风;学风
班级是学校中基层团体,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和他人的交往,得到认同并被别人接受,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知识经验得到发展。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可能会被认为是成绩差或是调皮的孩子,来到班级中往往带有一定的心理情绪。学生学会了什么,并不是教育者有意识地给他们传授了什么东西,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怎样的条件下生活,也包括在学校中过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是什么呢?就是“文化”即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是软文化,它影响力的大小已成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是否具有现代性的标志之一。教育者建设好学校精神文化、班级文化成为必然。班级文化是一种产生于班级管理中的文化,是为了达到管理班级目标而产生的管理手段。班级文化应以一种价值、心理等精神文化为导向,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的目标产生的比较温和的管理手段。
要创建优秀班级文化,打造一个好的的班集体,首先要制定班级的共同目标。它是班级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级中的每个成员时刻都为实现目标共同努力。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找到突破口,根据这个点切入,调动学生积极性,抓住学生为集体进步而努力的积极性,让学生看到集体的力量,使他们的集体意识逐渐增强。目标制定后,作为班主任,不应朝令夕改,要狠抓落实。依据本班特色开展班级教育活动,鼓励每一位班级成员协作精神,让全体班级成员意识到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完成班级整体目标,这样一些小矛盾就会消失于无形,一个团结、和谐的班集体就容易形成了。要创建优秀班级文化,打造一个好的的班集体,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且有效的班规——即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共同参与和遵守的行动准则。班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每个准则都应充分考虑对人的本性的尊重,应顺其自然的引导利用学生的某些行为。班规还应考虑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群体活动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再次要进行班风建设。班风的建设包括学生的行动、言论、情绪风貌等各方面,是一个班集体大多数学生体现出来的共同的倾向。
建立一个好的班风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研究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是建立良好班风的基础。班主任应从多方面了解学生,了解智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潜力,因材施教,做好学生的领路人。第二,班主任要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本职工作,这是建立良好班风的保证。教师自己热爱工作、乐于奉献无形中会给学生树立表率作用,将自己的爱心倾注给每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有爱的师生关系,理解和尊重学生,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共同完成班级目标。第三培养班级核心团队,这是班风建设的关键。选出受学生尊重和信任的班干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风建设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好的班级核心团队,愿意为集体服务,在班级中有威信,有影响力,可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第四,开展有意义的班级活动,这是班风建设的途径。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维护集体荣誉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举行拔河比赛、歌咏比赛、班级趣味运动会等,也可举行优秀宿舍评选、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把优良的作风统一到班级作风上来。最后,要进行学风建设。学风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学习纪律及学习方法、效果等的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有好的学风能为班级营造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良性竞争和创新。
建立良好的学风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请同学自己给自己合理定位,定出一个目标,记在心里或贴在桌上,时时激励自己。第二,要培养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仅指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认知和使用,同时也包括对待生活的态度等问题,作为班主任应积极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经验。通过学习、生活等经验的交流,可以使同学增强信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可以促进学风的建设。第四,关注重点学生,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对于学困生、贫困生及一些心理有困惑的学生要积极进行正确引导和帮助,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和状况,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发现有思想波动时及时谈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学习习惯,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在班中悬挂激励的名言警句、学生活动剪影、优秀宿舍照片、教师风采秀等,通过对教室的精心布置,使各个角落充满文化气息,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师生产生良好的情绪,起到育人的作用。经营班级文化,触动学生心灵,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是教育工作者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吴学峰.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喻斌.浅议班级管理[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