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6 11:0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本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绘本故事

篇1

我作为在70年代初出生的人,小时候生活在偏僻的山村,那时连物质上的温饱都很难达到,当然没有什么书看,精神上的娱乐和知识就靠自然来解决了。我从小在田野和山林里长大,田野和山林是我最初阅读的自然绘本。

上了小学之后,在外工作的爸爸很重视对我的教育,从他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订阅了几本儿童杂志。我记得第一本是《小蜜蜂》杂志,还有《小猕猴智力画刊》《我们爱科学画报》等,这些杂志上面有很多图画,也有一些文字,也算是我看过的最早的绘本吧。我从这些杂志的图画中了解到城市里的公园是什么样子,还知道火车、飞机、轮船是什么样子,了解到山外世界的繁华,让我有了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知识,让我有了长大要去看山外世界的梦想。后来,我识字多了,我读了更多有图画的书和杂志。当年我看得最多的是一种很特别的绘本,上面是图画,下面是文字,那个时候叫小人书,也叫连环画。我从这些连环画中不仅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看到了很多美丽的图画。一直到上了初中,我还看了大量的连环画,走路上学也看,下课也看,偶尔上课也忍不住要看一看。不过,上了初中以后,因为我不是学美术的,有图画的书渐渐看得越来越少了。

成人后,再次看到一些有图画的书,是生了儿子以后。在儿子才几个月的时候,我发现儿子很喜欢看一些有图画的书,儿子最早看到的是他表姐以前看过的《婴儿画报》,里面有大大的图片,每个人物都是很大的脑袋,很大的身子,很可爱,文字也很大,故事很简单,但是很有趣。这才知道小孩子从小就很喜欢看图画书,也才知道还有适合很小的孩子看的图画杂志呀!我就抱着儿子去买《婴儿画报》,一拿到画报,儿子就一把抓在手里,嘴里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好像他能看懂什么似的。我就拿着《婴儿画报》给儿子讲故事,儿子每次都听得很入神。上个世纪末那个时候适合婴儿看的绘本很少,即使有,我也没那么多钱去买。我便找来了一些旧的幼儿图画杂志和儿子一起看,他也很喜欢看,也喜欢我给他讲故事。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几本图画杂志可以翻来覆去地看很多遍,他喜欢的故事就是讲一百遍他也不嫌烦。有的晚上,儿子让我给他讲故事,我上班太累了,讲着讲着就睡着了,儿子就自己拿着书,认真地看了起来。通过看图、讲故事,儿子慢慢地学会了说话,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很多字。

儿子大约3岁时就自己看图读故事了。每天我一下班,儿子就喜欢拿着一本图画杂志放在我面前,让我给他讲故事,其实他已经能认识杂志上面的一些字,并能通过图画看懂书上的故事了。我不知道是图画让儿子读懂了故事,还是图画帮助儿子认识了字而读懂了故事,我想这两种作用都有吧。儿子4岁时,我才送他去上幼儿园,本应该读中班的,老师让他看识字卡片,上面的字他全都认识了,又让他看大班的识字卡片,他也都认识,就直接读了大班。

2001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在职研究生,才有机会看到一些国外引进的绘本,才知道绘本其实又叫图画书,是专门为识字少的学龄前儿童创作的图书。有一天我在北师大上课,看到一个书摊前摆了很多花花绿绿的绘本,就走过去看,原来有一个叫“红泥巴村”的读书俱乐部在做宣传活动。我看到了很多国外原版的绘本,就走不动了,当时就买了几本绘本寄给儿子看,儿子很是喜欢看呢。后来我上网查到红泥巴村读书俱乐部是两个叫阿甲和萝卜探长的爸爸做的网站,他们一直在进行儿童绘本的阅读推广工作,他们的网站一直都是儿童绘本阅读者的乐园。阿甲还专门写过《儿童阅读推广手册》等著作。红泥巴村读书俱乐部最先推荐的都是一些国外引进的绘本,可惜那些绘本价格很贵,我也没有再买过。等我读完在职研究生从北京回来后,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了,他认识的字已经远远超出了课本上的识字量,他已经能独立阅读文字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了,我也很少给他买过绘本了,而且那个时候国内引进出版的绘本还很少,因此我儿子读的绘本也很少。

因为工作的关系,2005年,我在单位的阅览室看到了一些各种风格的国外原版绘本,还有一些国内已经引进的原版绘本和台湾引进的台版绘本图书,我自己也开始尝试着写绘本故事,可是写绘本故事并不是文配图这么简单,要在图画中表现故事和细节,需要懂一些构图知识,可我不会画图,所以还是无法写出很好的绘本故事来。只是我通过绘本的阅读和写作,开始对绘本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才知道写绘本实际上比写文字更难,绘本的图文结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图画其实能比文字表现出更多的内容,图画的技巧和艺术性并不比文字内容简单。

虽然我没有写出绘本故事来,可是我对绘本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听了一些儿童阅读指导课,听一些儿童阅读推广人介绍了很多国外优秀的绘本图书。曾经听过一个在国外生活过十年的母亲介绍过她和两个孩子阅读绘本的过程和体会。这个母亲对她推荐和介绍的每一本图书都非常熟悉,也讲了很多她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的故事,真是让我感动。我还认真阅读了她带过来的很多国外原版绘本,感觉国外绘本的绘画水平很高,每一种绘本的风格和表现手法都完全不一样,而且画面中有很多在文字中无法读到的小细节,通过画面也能给阅读者带来很多快乐和惊喜。这位母亲介绍的《猜猜我有多爱你》《欧文的毛毯》《小房子》等图书都很棒,后来这些书我也都看到了国内引进的版本。我更喜欢一套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分级阅读的图书,据说是英国最好的幼儿阅读材料,内容设计很好,故事也很有趣。这套图书中图画和文字多少的比例是随着不同的年龄阶段而有所不同的。我虽然不认识图书中所有的英语单词,也能通过图画看懂故事。我感觉国外的绘本,无论是故事和图画,设计都很精巧,而且很有深意,值得一看再看,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

篇2

亲子共读,想一想,就觉得是一件很温馨很幸福的事啊!从她咿呀学语到现在买了小几百本绘本,有时还和同事们相互交换绘本,办的读书卡也从未间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绘本故事亲子阅读心得体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绘本故事亲子阅读心得体会一

我读的第一本绘本,叫《喂-哎-》,那个时候我才六个月,妈妈精心给我挑选了一些精美的绘本,遭到了周围人的不理解。说孩子这么小,能看书吗?妈妈笑着解释,能听书。于是我在刚会坐起来关注东西的时候就看到了《喂-哎-》,听到了小蚂蚁喊出的“喂”,小蝴蝶回答的“哎”,从妈妈的表情上、声音里我感受到了那个东西(后来才知道是书)带给我的欢乐,我也开始跟妈妈学着喂…哎…。第二本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抱抱》,小猩猩独自在森林里玩耍时,看到变色龙、巨蛇等动物都与妈妈亲密相互依偎拥抱时,他也想着找妈妈,我也替它着急;看到热心的大象带着它找妈妈,没找到嚎啕大哭时,我也替它难过;看到猩猩妈妈出来,给小猩猩抱抱时,我真替它高兴。妈妈每次给我读完《抱抱》绘本,也会给我一个大大的、甜蜜的拥抱,那我可开心的!

我第一次会讲的绘本是《好饿的毛毛虫》,那是我两岁三个月大的时候,听爸爸妈妈讲了好多次毛毛虫的故事,我都已经清楚地记住了毛毛虫每天吃的东西,什么时候会变成蝴蝶。虽然我不认识字,但我也想给爸爸妈妈读读绘本。在一次妈妈讲完后,我说今天由我来给你们讲吧,爸爸妈妈眼睛睁得大大的。头点个不停,连连说好的、好的,我就开始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翻一面讲一段,很顺利地讲完了第一个故事。看着爸爸妈妈听得很认真、满脸微笑的样子。我想,我要多学会些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慢慢的,好多绘本故事我都会试试讲,还记得给爸爸妈妈讲《我爸爸》《我妈妈》绘本时,他们高兴的样子。

我喜欢听爸爸妈妈给我读书,是因为书里面藏着很多很多好听的故事。但慢慢地,我发现,书里不仅有故事哟。

绘本故事亲子阅读心得体会二

松居直说:“念书给孩子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绘本能够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这一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平时我们口语中不太能出现的词汇比如螺旋、珍贵、清澈、感动等等,绘本都能恰到好处的创造情境,诺宝正处于语言敏感期,往往听过几遍即能加以运用,“妈妈,你夸奖我,我好感动呀!”“妈妈,蝴蝶的鼻子(口器)为什么是螺旋状的呀?”诺宝积累的每一个词汇,都演变成了亲子时光中的惊喜和感动!

绘本还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儿童文学家彭懿曾说“童年没有经历过最奇妙的幻想,成年如何承受最严酷的现实?”诺宝被蚊子咬时幻想有一只吃蚊子的豹子,摘草莓时幻想草莓会逃跑,幻想自己是超人会魔法,在幻想中自娱自乐。幻想是宝宝解决内心冲突,理解陌生世界的重要工具,而绘本可以引领孩子往更广阔的世界幻想。

亲子共读我想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亲子关系的改善,想一想我们成人的世界是多么的苍白枯燥啊,但是亲子共读能够让我们永葆童趣,这样我们是不是更能从孩子的视角去想问题并用他们喜爱的语言和他们交谈呢!对于宝宝而言,他们依偎在父母身边,感受父母的气息,听父母读书的声音的,他们会觉得这就是爱的感觉。

亲子共读,想一想,就觉得是一件很温馨很幸福的事啊!从她咿呀学语到现在买了小几百本绘本,有时还和同事们相互交换绘本,办的读书卡也从未间断,最近突然意识到没有自主阅读能力的孩子读书卡不太适用,绘本馆嘈杂,没有一个舒服温馨的环境,小孩很难集中注意力,而且来回借书时间成本太大,后阶段决定舍弃读书卡,还是买书在家里舒舒服服的享受亲子共读吧!

绘本故事亲子阅读心得体会三

在女儿开始牙牙学语时,我就坚持每天给她讲绘本。可是随着她逐渐长大,反而和她一起阅读的时间减少了。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唤醒了我久违的那种亲子感觉---陪女儿读书。

女儿很享受我陪她一起读书的感觉。通过一起读书,我发现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培养女儿的思想道德品质、口才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从中受益多多,很多好习惯的养成就来源于对书中主人公的认识和肯定。每次读完一本书后,我们会在一起讨论书中的故事情节。女儿会告诉我在书中她认为感兴趣的故事,而我会引导她自己总结出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启发孩子对书中的人物进行剖析,寻找书中每个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全面提升阅读力对于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绘本故事亲子阅读心得体会四

美国教育家霍力斯·曼曾说:“一个没有书的家,就像一间没有窗的房子。”塑造阅读的环境,在家中(如床边、客厅、桌子等)随处可拿到书,随处可看到书,让宝宝习惯与书为伴,让书成为宝宝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这方面,爸爸妈妈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孩子的榜样。

阅读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来说,都是一件很美好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以绘本阅读为媒介,让作为妈妈的我陪孩子更好的一起成长。我与儿子的每日读书时间,选择睡前,这个时期他相对安静,到了这个时间就进行亲子阅读,阅读让我与儿子都受益匪浅,阅读培养了儿子人格树立,培养情商,绘本的颜色让他感受到色彩的冲击,文字让他丰富语言,故事内容让他学会自我认知,提高阅读兴趣。

记得在他两岁多的时候,奶奶给他买了一本【妈妈讲故事】里面的故事小羊过河—教会了他相互谦让;狼来了,让他知道了,撒谎是不对的,说话要诚实;在儿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就让他接触绘本,绘本【大嗓门的妈妈】让他知道大嗓门妈妈也有温柔体贴的以一面,有时候,骂也是一种爱;【我的爸爸是军人】让他明白爸爸的很少回家的原因,懂得学会理解;【死了100万次的猫】让他知道生命与死亡,学会好好的去爱每一个人。

儿子三岁时候,第一次他完整的给我讲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奶声奶气的对我说,妈妈我不做小猫,我要做老猫,一心一意的钓鱼。在他四岁的时候他给我讲了一个《小公鸡馋嘴巴》的故事,告诉我说:妈妈我以后不要做花花,见到吃的就流口水,如果陌生人给点吃的就会被骗走。同时也会带他一起看一些关于安全意识方面的绘本和交通知识,也带他看一些情绪管理方面的绘本,引导他去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克服情绪,正面引导共同成长。这就是来自坚持不懈陪伴他阅读获取的知识力量。

亲子阅读让我和儿子共同学到知识,明白道理,增进我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让儿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我和儿子阅读从来都是大声朗读,父母的声音会带动孩子投入,我们也会就书里的内容会随时进行交流和阅读之后交流,让他感受到故事的乐趣,感受到被关爱的温馨。无论孩子多大,读书和听书,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力的培养,阅读对任何年龄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体验。不要因为孩子大了,就让他失去了获得这种快乐的机会。

成长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时间,还需要我们父母与孩子学会相处的距离与温度,坚持与耐心。学会感恩,不断长大,让他做一个有爱的孩子,让我做一个及格的家长。

以下是阅读带来的知识力量:

1.亲子阅读可以培养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锻炼他们的口才和沟通表达能力。更可以让孩子见多识广,让孩子从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小快乐。

2.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孩子举一反三的思维,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甚至对于孩子的性格和好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3.增加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平时父母工作忙,没多少时间陪孩子,可是父母利用亲子阅读的时间与孩子多接触多交流。让孩子从亲子阅读中感受到父母的浓浓的爱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绝对有好处。

4.提高各方面的阅历。亲子阅读可以让孩子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孩子轻松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篇3

绘本创作虽有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翻译西方优秀绘本仍占国内绘本市场的主导,而且原创绘本在运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明显缺少创新,导致原创绘本一直不受欢迎。

1.1国外绘本作品占中国市场的主导

当当网作为当前中国最大的网上图书售卖平台,笔者根据吴晓月的统计结果中看出,一方面我国引进国外绘本数量较多,使其成为中国绘本市场的主导,欧美的绘本无论是平装还是精装版所占比例最高,高达73%,而本土原创的绘本只占13%。[1]另一方面从我国原创绘本多集中于平装书方面,精装较少,通过打价格战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这也就说明了我国消费水平依旧偏低,大多数消费者对高价的精装本价格仍不能接受。

1.2民族传统文化的运用缺乏创新

中国原创绘本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当前有不少绘本艺术家汲取传统文化元素创作绘本,引发了一阵热潮,如《兔儿爷》《小石狮》《灶王爷》《年》成为国内原创绘本中较为优秀的作品。但纵观中国原创绘本的整体情况,明显存在照搬硬套民族文化符号的现象,如绘本《家树》表达了华夏儿女对家庭与寻根文化的依恋,其将水墨元素与现代书籍编排相结合,全书用绿叶连接形成整体,但对水墨元素运用并未汲取其“气韵生动”的精髓,而只是符号化的使用[2]。当前绘本艺术家民族文化底蕴的缺失,导致当前原创绘本创作仅停留在表面,甚至图画绘制粗糙,且缺乏儿童心理系统研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更不利于儿童启蒙教育。

2基于茶文化民间故事在儿童绘本创新运用

2.1茶文化民间故事

我国茶叶种植的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古代先哲们从种茶、饮茶过程中,综合其它文艺形式与内容,形成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而且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宝。[3]茶文化蕴藏着丰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其以茶为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和文化的有机融合,包括并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4]这些文化背后蕴藏丰富多彩的故事,如关于茶叶起源民间一直流传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公元前3000多前的神农已经发现有些植物具有药用功效,但他需要到深山野岭找草药且通过自己亲口尝试分辨草药的功能,有一回他尝到有毒的植物,吃完发现了茶叶的药用功效,口干舌麻,头晕目眩,此时天下飘下树叶,他随手抓起塞在嘴里,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之前的不适感都消失了,其将这种植物认定为茶,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汉代,《神农本草经》便记载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5]这一则故事丰富有趣而又能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不仅让幼儿知晓茶叶的来源,了解神农时代的历史,而且又能培养幼儿不怕吃苦的实践意识。

2.2用茶文化故事创新绘本设计可行性分析

仅神农尝百草故事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更何况在随后的几千年的发展中,茶文化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形成的文化体系,包括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一部茶文化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的发展史。虽然茶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但对于心智还处于发展中的幼儿来说,仅仅具有这些并不够,因为儿童思维方式、智力发展、认知习惯等都有独特的特点,他们习惯于从具象的、直接的并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认识世界,学习知识。茶文化不同于其他脱离于生活实践的文化形式,其深深扎根于各个时代的生活中,更适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因此,用茶文化故事创新绘本是值得当代绘本艺术家思考的课题。

2.3用茶文化故事创新绘本设计的思路分析

如何创造高质量的绘本呢?在绘本创作素材的情况下,需要艺术家从构图、色彩、文字以及3D技术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构图方面,必须坚持简单的法则,通过简单背景衬托主要图形方法、借助空间透视法则、利用图形大小烘托气氛等等突出简明扼要地表达主旨大意,符合幼儿思维认知。其实这一法则与我国茶文化内涵具有相通之处,可以说绘本这一艺术形式特别适合表现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以及茶艺表演内容,而这方面的民间故事非常之多。我国茶文化以“清、静、和、俭”等思想为核心,其都指向了“简单”,因此,无论是独自品茶、还是三五好友一起品茶都体现这些思想内涵。其次在色彩方面,绘本创作应该坚持以明亮温暖的色彩为主,国外学者们针对儿童对图片的喜好和理解方面做过实验调查,结果得出幼儿观看图片时,色彩比构图更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明亮温暖的色彩更适合幼儿情感表达的需要,这是因儿童与生俱来具有强烈的色彩感知能力。虽然我国水墨画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民间美术中色彩文化非常之丰富,唐宋以前绘画中的色彩都具有明快、单纯、浓艳之本质特征,而且由于中国文化赋予了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意义,使其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色彩的特殊性非常适合表达茶文化民间故事,因此,笔者认为当代绘本传统文化底蕴缺失,其对中国绘画艺术构图、造型以及色彩等认知不到位,进而导致基于民族传统文化角度创作的绘本流于形式表达,并未体现民族传统内在意蕴。中国茶文化民间故事内容简单明了,艺术家们从唐代张萱的《侍女烹茶图》、五代王齐的《陆羽煎茶图》、齐白石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研和茶具》等作品中分析构图、色彩表达的方式进而提高绘画技术,为幼儿创造精美的绘本作品。第三,构图与色彩是绘本创作的基础,文字表达也是点睛之笔,艺术家要通过通俗易懂、直接明白的文字表达主题思想,同时文字之间一定要体现出逻辑性,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4G网络、ipad、智能手机等的发展,人类的视觉效果已从平面的2D上升到为立体的3D空间,甚至的4D和5D。3D影像书、立体书籍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这就给儿童绘本带来极大的极大创作空间。在3D技术的引领下,绘本艺术家一方面可以创作数字有声绘本,这也是当前欧美国家非常流行的绘本形式。2011年台湾著名绘本画家几米创作国内第一本数字绘本《走向春天的下午》,给儿童提供青春活跃的视觉体验。借助当前信息技术、绘图软件等运用,帮助艺术家在动态图像中融入交互游戏、音效、智能旁白等元素,让儿童与机器产生互动刺激幼儿的兴趣,可以多元化地开发儿童的智力、锻炼儿童手指灵活性、同时让幼儿轻松接触海量信息和启蒙知识。另一方面,立体绘画书籍开创纸质绘本的新模式,现代印刷工艺实现了二维平面纸材向三维虚拟立体空间转换的实例,幼儿通过3D眼镜可以欣赏到逼真唯美的绘画空间,这是文字语言形式无法达到的效果,符合幼儿视觉认知规律,给幼儿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这些技术的创新为茶文化民间故事绘本创作提供新形式,中国茶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种茶、饮茶过程中,还体现在茶叶生产、运输中,如云南茶马古道历史闻名于世,其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的贸易,宋代还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随着贸易兴盛形成茶马古道,其穿越了峡谷、青山、草地等,是连接川滇藏,延伸至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古代贸易通道。如何在绘本中表现如此宏大的历史故事,笔者认为数字有声绘本艺技立体化绘本形式比平面绘本更易于表现故事内容。

3结语

绘本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因此,其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要符合儿童审美心理、求知欲,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茶文化民间故事不同于我国其他民族文化,其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文化性等特点,笔者认为非常适合作为绘本创作的素材,进而从构图、色彩以及3D技术等三个方面尝试分析茶文化民间故事绘本创新的设计思路,旨在为当前我国原创绘本设计提供新思路,也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帅静泉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晓月.中国原创儿童绘本出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段妍坤.中国绘本发展现状研究[J].艺术教育,2010(9):130-131.

[3]张艳.论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福建茶叶,2016(6):370-371.

篇4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 绘本 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形式

幼儿对知识与外界事物认知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他们对图形图像呈现的信息接收能力较强。于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的人员,将紧贴婴幼儿喜爱的“图画书――幼儿绘本”作为他们接受知识、培育认知技能的重要载体,引领孩子们一起阅读仅有少量文字的卡通式图画书,引导他们对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类事物的形象外观进行了解,引领他们一同感受科学的故事情节,让他们大脑深层的因果关系、层次关系、推理思维等意识得到科学构建,促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健康发展,促使他们在获得认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能力,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面结合多年来幼儿绘本故事教学实践,就如何以绘本故事教学为引领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这一课题,展开探讨。

一、以绘本为纽带,构建更为宽松舒适的语言学习情境

幼儿的视野与思维往往都是位于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里。因此,幼儿教师在引领孩子们进行知识认知与技能培育过程中,必须切实充分把握他们的观察客观事物的视角特点,紧密贴近他们知识认知的思维特点,积极构建顺应他们更加有效地学习的情境,促使他们带着非常愉悦的心理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紧密依托绘本教材,特别是以其较为精彩的情节,创造性地构建出有助于孩子们身心投入的学习场景,比如“开心游乐场”“趣味迷宫”“宝宝剧场”“手工艺品小市场”等等,为他们感知客观事物与体验知识认知过程提供科学情境,促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从而促进他们积极自主地加强互动、沟通与交流,由此促使他们的语言思维得到锻炼,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培育与提升。

二、把握绘本故事复杂度,循序渐进地培育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大脑的记忆持续时间时间通常是较为短暂的,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不长,然而,如果不充分结合他们对事物的认知特点,盲目地引入那些情节难繁复杂的绘本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不仅难以有效地培育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对他们的语言思维产生负重压力,阻碍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在引领孩子们开展绘本故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切实把握绘本故事复杂度,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开展学习。比如,绘本中的文字量,对于小班的孩子尽可能引入只有少量文字的绘本,而且尽可能以笔画较少、结构简单的文字为主,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尽可能紧贴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这样有助于培育和提升孩子们的学习自信心,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知识认知的质量与效果。当他们听说能力得到一定成长,且具有一定水平之后,就可以尝试着带领他们进行绘本故事延拓训练,由此激发他们创新性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我曾经引领孩子们以“小老鼠学画画”绘本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引导孩子们认识各种事物的颜色,不同颜料混合以后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促使孩子们感知所处生活是色彩鲜艳的,初步了解不同颜色的颜料按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将发生奇妙变化,同时让孩子们对不同颜色的特别加以辨别,培育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引入绘本故事开始,将“一只拿着一支画笔的可爱小老鼠图片”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然后引导孩子们说说:“小老鼠想干什么呀?”很自然地孩子们会说道:“它正准备画画呢。”接着再说道:“画画时要用到什么东东呀?”孩子们回答:“颜料。”“对了,那么让我们一起随着小老鼠区分不同颜色的颜料吧,以免它搞错了,那画出来的东西肯定很难看。”……由此引导他们认识颜色以及让他们了解日常生活中香蕉、玫瑰花、橘子等的颜色,当他们对颜色掌握得差不多之后,继而引导他们将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起来,生成许多新的颜色,使得他们认知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渐进式提升。

三、以形式不断更新的图片为引领,激发并保持幼儿学习新鲜感与兴趣性

篇5

【关键词】英语绘本故事 学生兴趣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38-01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版)在课程基本理念第六点明确提出,“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英语绘本故事具有画面优美,故事内容富于童趣,句式简单、重复、韵律化等特点, 因此,在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学时情况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结合现有教材合理使用英语绘本故事辅助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如何选择英语绘本

在国外,英语绘本故事有以下三个分级:初级绘本,适合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孩子;一般一页一幅画,配有几个单词或是一两句话,语言简单,图片精美。中级绘本,适合有一点英语基础的孩子;绘本中每一页配一副图画,几个句子。高级绘本,适合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孩子听或读。绘本每一页配一副图画,文字比较多,由句子到句子形成一个段落。

每套系列绘本故事都严格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标准进行编绘,以美国为例,美国现实行的义务教育标准(CCSS)在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有着明确严格的要求,不同年龄段必须认读掌握不同的词汇、句型,而这些词汇和句型则只会出现在对应的分级绘本故事中。

如何选择英语绘本故事来进行教学补充?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明白我们国家自己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何种阶段学生要达到何种标准;其次,我们要把现有所教的教材的体系、内容、话题、功能等分析透彻,在几年级要学习哪些功能话题,在几年级要培养学生哪些技能,全部了解清楚;以上两种要求都做到之后,再来结合课程标准、现有教材,寻找能够作为补充的英语绘本。每套英语绘本在页尾都明确标有高频词、高频句型、故事主题,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的这些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对绘本故事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最终选择出适合的英语绘本故事。

举个例子,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二年级下册Unit 12单元学习的是I can climb这个单元主要是复习巩固如果和表达我能做什么这个主要句型,同时复习和回忆climb/swim/run/jump等多个动词。二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喜欢听故事和表演故事,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结合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我选择了Era Publication出版的分级读物第一级其中的一个绘本故事《Max jumps》作为对教材的适当补充。学生对这个简单的绘本故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上积极听讲,认真发言,课后还主动背诵和表演了这个故事,可以说这个绘本故事的选择是比较成功的。

选择英语绘本故事,切忌绘本的阅读级别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不相符合,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绘本都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会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起到抵触作用。因此,在选择英语绘本故事时,教师一定要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这三个方面做深入仔细的分析,再来筛选适合的绘本故事进行教学。

三、如何进行英语绘本教学

绘本故事不同于一般的对话教材或文本故事,它通常有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句型结构也不过分复杂,往往都会前后重复、押韵,教学时可以适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保持故事整体性,切忌分解故事,变成单纯的字词句教学;第二,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借由看封面、看插图,预测内容、猜测剧情、验证结局等诸多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英语绘本教学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阅读前活动

(Pre-reading),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故事主人翁、封面素材等,激活学生相关旧知,同时了解故事作者信息,并对故事内容进行一个预设;第二部分,阅读中活动(While-reading),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讲解这个故事,建议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从教师讲逐步过渡到学生主动参与故事中,设计适当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记住不能拆分故事,将完整的故成字词句的教学,这样就失去了绘本故事阅读的意义;第三部分,阅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检测学生是否读懂故事,如给故事图片标序,补充故事所缺内容,朗读故事,表扬故事,改写故事等等。

参考文献:

[1]2012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修订版。

篇6

法定代表人:

法定地址:

贷款方:交通银行 行

法定代表人:

法定地址:

应借款方于 年 月 日的申请,贷款方愿意向借款方提供股本贷款。借贷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借款合同条例》以及交通银行有关业务办法的规定,经过平等协商达成以下条款,以资共同遵照执行。

第一条 借款币种、金额和期限

1.1 借款币种:

1.2 借款金额: (大写: )

1.3 借款期限:

借款期限为 年,自第一笔提款之日起算。

第二条 借款用途

2.1 借款限用于对 的投资。

第三条 提款

3.1 借款方按第一条规定的借款额提款均必须满足下列全部条件后方可进 行:

(1)已提供第二条所述投资项目列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证明;

(2)已提供贷款方认可的项目预(概)算资金已全部落实的证明,包括拨款和发行股标、债券的批准件;各类已签署生效的融资合同副本;注册外投资或/和自有资金已落实的证明等;

(3)已提供贷款方认可的还款担保;抵押合同已办妥登记及公证手续;

(4)借款方自筹注册资本金已按有关规定缴纳;

(5)投资项目外方注册资本金已按有关规定缴纳;

(6)未发生第9.1条款所列任何一种违约行为;

(7)其它;

3.2 提供期限为 个月。自本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算。

3.3 借款方如需调整提款计划,应提前十五天通知贷款方,并经贷款方同意。提款期到期,未提贷款部分即自动注销。

3.4 借款方办理提款,应提前 个银行营业日提交有效借款凭证。

第四条 利息和费用

4.1 借款利率

借款年率为

利息每 计收一次,结算日为

计息方法:以三百六十天为一年,按贷款余额和实际用款天数计收利息。

4.2 承诺费。如借款方未按第3.2条款规定的季度提款计划提用贷款,又未按第3.3条款规定提前通知调整提款计划,贷款方有权按未提或超提金额的 ‰一次性收取承诺费。

4.3 管理费。借款方应在第一次提款时按合同借款金额的 %一次性向贷款方支付管理费,管理费以人民币支付(以支付当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中间价折算)

4.4 凡因签订和履行本合同及其附属文件而发生的其他费用均由借款方承 担。

4.5 借款方应于结算日主动支付利息。如结算日为非银行营业日,则顺延至下一个银行营业日支付,届时未付,贷款方有权主动从借款方的存款帐户中扣收。如存款不足以支付利息,对应付未付利息,贷款方可计收复利。

4.6 除4.3条款项下费用外,其他各项利息、费用均以所借币种支付。

第五条 还款

5.1 借款方应以自有资金及其他可还贷资金归还本贷款。本贷款项下投资项目的红利分配应首先用于归还本贷款。

5.2 借款方应在第1.3条款规定期限内以所借币种归还全部借款本金。借款本金每半年归还一次,分 期还清;第一期还款在第一笔提款之日后 个 月进行。

5.3 借款方在原定借款期限内不能按期归还贷款,应在计划还款日前一个月提出调整还款计划申请,经贷款方同意并对第5.2条款作出修订后执行。贷款到期(指分期还款计划中的最后一期),借款方因客观因素无力归还,最迟应在贷款到期日前一个月提出展期申请,经贷款方同意展期的,借贷双方就本合同中的借款期限、利率和还款计划部分作出补充和修订,展期贷款利率按修改后期限的相应利率档次确定。

5.4 借款方未按第5.2条款规定的分期还款计划按期如数还款,又未经贷款方同意调整还款计划,对未还贷款部分贷款方有权从计划还款日后的第一天起在原订利率基础上加收20%的利息。

5.5 借款方提前还款应经贷款方同意方可处理,并应提前 个银行营业日通知贷款方,提前还应在结息日并应按第5.2条所列还款期序的倒序进行,而不能抵冲即将到期或下一期的还款。

第六条 担保

6.1 本借款由 提供还款担保(具体担保内容见附件)如借款方未能履行,贷款方可行使上述担保项下的权利。

第七条 陈述与保证

7.1 借款方向贷款方陈述并保证:

(1)借款方是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独立的企事业法人,具有履行本合同的资格和能力;

(2)借款方已办妥签署本合同所需的所有批准和授权手续,并切实履行本合同项下的义务;

(3)借款方提供的一切报表、资料和情况是真实准确的,自向贷款方提出本借款申请以来,借款方的综合财务状况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未损害借款方履行本合同项下义务的能力;

(4)借款方未隐瞒任何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影响贷款方权益的下列事件;

A.重大违纪违法或被索赔事件;B.未结案的诉讼仲裁事件;C.向第三者提供信用担保、权益和资产抵押以及各类债务承诺;D.各类举债、欠债;E.其他重大事件。

7.2 第7.1条款所述的第一项陈述与保证,亦作为借款方在每一笔提款日和每一利息支付日作出的陈述与保证。

第八条 约定事项

8.1 借款方按合资(作)合同规定缴足资本金后,应及时将出资证明和注册资本验资

报告副本交贷款方备存。

8.2 借款方同意无条件接受贷款方的信贷检查和监督,并为之提供工作便利,及时完整地提供本企业和投资企业的基建、生产、财务等计划及其执行情况,按季报送有关统计、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

8.3 借款方为其他建设项目或投资项目采取抵押担保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借款方应同比例地向贷款方提供抵押品。借款方不会与第三方签订任何有损于贷款方在本合同项下的权益或影响借款方履行本合同能力的合同或协议。

8.4 发生下列事件,借款方应事先征得贷款方同意:

(1)以资产和收入为其他单位提供信用担保或设定抵押权;

(2)将本贷款项下投资股权以任何形式转让他人或设定抵>:请记住我站域名/

第九条 违约责任

9.1 如果发生下列任何一种事件,借款方即构成违约:

(1)借款方未能按第四条,第五条规定按期如数支付各项应付款项;

(2)未按第二条规定使用贷款;

(3)未能履行和遵守本合同项下应由借方履行和遵守的任何约定事项,如果上述不履行或不遵守发生之后30天内没有得到补救或纠正;

(4)借款方在本合同中所作的任何陈述与保证,或在递交的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其他文件中的陈述与保证被证明其在作出、重复作出时,在任何重要方面是不真实、不准确、或使人误解的;

(5)借款方未能履行与第三者签订的其他任何借款或融资合同中的义务而被采取信贷制裁措施;

(6)担保人丧失担保资格或能力,或抵押品现值比原估价减少15%以上,而借款方在接到贷款方有关通知后一个月内没有按贷款方要求提供或补充新的还款担保;

(7)借款方(被)申请破产。

9.2 贷款方未能按提款计划及时供应贷款即构成违约,但由于国家经济政策和信贷政府变更者除外。

9.3 如借款方违约,贷款方有权立即同时或先后采取以下任何一种或数种措施:

(1)从借款方在贷款方的任何帐户中主动扣收欠款;

(2)对第9.1(2)条款所述违约事件,将挪用部分从挪用之日起在原订利率基础上加收50%的罚息,并限期收回被挪用贷款;

(3)对第9.1(3)9.1(4)9.1(6)条款所述违约事件,从违约之日起按违约发生日借款余额和违约天数每天向借款方收取不高于万分之五的违约金,直至违约行为纠正之日止;对其中无法纠正的行为则按违约发生日的借款余额一次性收取不高于千分之三的违约金;

(4)中止或终止借款方的部分或全部提款权利;

(5)宣布贷款本息部分或全部到期并限期或立即偿付;

(6)其他依本合同或/和依法律可采取的任何措施。

贷款方因追索贷款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损失应由借款方负责。对贷款方采取上述任何措施,借款方无条件放弃抗辩权。

9.4 如贷款方违约,借款方可从违约之日起按违约金额和违约天数每天向贷款方收取不高于万分之五的违约金,直至违约行为纠正之日为止。

第十条 其他事项

10.1 本合同及其附件的任何修改、补充均须双方协商并订立补充条款或修改协议。修改、补充协议无论是否明示,均作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借贷双方均有法律约束力,并丝毫不影响本合同未变更部分的法律效力。

10.2 本合同对借贷双方以及各自的继承人和受让人均具有法律约束力。贷款方可自主决定转让其在本合同项下的全部或部分权利,但应及时通知借款方。未经贷款方书面同意,借款方以任何形式转让其在本合同项下义务的行为均属无效。

10.3 本合同未尽事宜,按贷款方规定办理;没有规定的,由双方另行协商订立补充条款。

10.4 借贷双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如有争议,应尽量通过协商解决。经协商未能圆满解决时,应向贷款方所在地主管法院提讼。

10.5 本合同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至本合同项下全部应付款项清偿完毕之日失效。

10.6 本合同正本 份,借贷双方各执 份,担保人执一份。

借款方: 贷款方:交通银行 行。

(法人公章) (法人公章)

签字人: 签字人:

职务: 职务:

篇7

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深化成本管理改革也日益成为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成本管理,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进行生产经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更加关注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也必须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一、回顾我国成本管理的改革历程

党的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我国成本管理工作得以迅速发展。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会计法》、《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国营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成本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

向市场经济过渡后,我国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性发展,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正在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开始推行标准成本制度、责任成本制度、变动成本法,企业成本管理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十年来,我国成本管理改革取得丰硕成果,但是成本管理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成本管理改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成本管理观念有些陈旧。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还没有完全抓到本质的东西,还仅停留在节约各项开支的表面管理上。这种管理方式会使成本费用降低,但降低的弹性很小,没有认识到通过提高效率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效率的提高又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所以重视科技发明并使之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也是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企业成本信息失真。一是成本核算仅注重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忽视了产品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小批试制及售后服务上的投入,使产品的相关成本内容不全,不能正确评价产品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二是成本核算方法不当造成失真。在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幅降低,而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却大大上升,但有些企业却仍采用人工工时或人工工资比例法分配制造费用,造成了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二、展望成本管理改革的新趋势

成本管理改革的重点在于微观成本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微观成本管理深化改革的重点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改革成本管理观念。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首先要改变成本管理的观念。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如上下游企业、竞争者)及相关领域(如成本管理的组织)成本行为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节约方式,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

2.提高成本管理素质,实现价值管理与使用价值管理的密切结合。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偏差:成本管理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从而造成价值管理与使用价值管理的结合较差。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价值工程、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等)不能有效使用。这就要求从事成本管理的人员除了要懂得成本会计,还应熟悉生产技术、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工程技术人员更要增强成本意识和素质,把经济性与技术性很好结合起来。

3.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成本管理手段。成本管理手段要现代化。现代企业经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需要的会计核算,在手工条件下是难以想象的。会计电算化不仅节省了核算时间,也为会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前成本预测、日常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上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使成本核算工作更细致、更全面,满足了企业管理对成本信息不断提高的要求。探索利用ERP强大的信息平台,将战略管理思想和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相结合应用于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中。

4.总结传统成本管理经验,吸收现代成本管理精髓,不断完善成本管理方法。成本管理改革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全盘否定,不考虑我国的国情,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成本管理制度。只要能够适应我国生产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都应视为现代成本管理。如50年代的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在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内容,至今仍不失为现代化成本管理的有效方法。

5.扩大成本管理范围,延伸成本管理领域。在传统成本管理观念里,构成成本的主要因素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而对企业开发、供应、销售等环节考虑不多,对其他的成本动因往往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要从企业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成本出发,既关注生产过程,又要考虑开发与设计、售后服务等环节,既注重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重视与下游客户、经销商的联结。企业的规模、范围、经验、技术,甚至布局规划、质量管理等因素,都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成本控制应该从整个生产周期去考虑,这样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才能实施真正有效的成本控制,降低企业成本。

篇8

1、清世祖,名福临(1638-1661)太宗第九子,在位十八年。据现存档案实物调查无避讳现象。

2、清圣祖,名玄烨(1654-1772)世祖第三子,在位六十一年。康熙一朝《会典》及档案中未见避讳法令,但据康熙朝写本、刻本书已有避帝讳现象。如:圣祖名玄烨,上一字“玄”凡遇弦、炫、眩、率等字缺末点,写作“”,畜、蓄等字不缺点,下一字烨用“”字代或缺笔,如遇胡、虏、夷、狄等字或易字。

3、清世宗,名胤祯(1678―1735)圣祖第四子,在位十三年。年号雍正。另据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上谕,“朕以先师孔子圣讳理应避,前降旨令九卿会议具奏,九卿议覆凡姓氏俱加‘阝’为‘邱’,凡系地名皆更易地名,至于书写常用之际则作古体‘业’字,朕细思今文出于古文若改用‘业’字是仍未当回避也,此字本有期音,查毛故作,期音者甚多嗣后,除四书五经外,凡遇此字并加‘阝’为邱。地名亦不必改易,但加‘阝’旁读‘期’音,……钦此。”据上所知与御名同音字不必回避,孔子丘字改为邱,除祭天圜丘丘不避,邱字读“期”音,丘字也可缺笔。

另据雍正十一年四月上谕载“朕览本朝人刊写书籍,凡遇胡、虏、夷、狄等字,每作空白,又呀改易形都声,如以夷为彝,以虏为卤之类,殊不可解。揣其意盖尽本朝忌讳,避之以明其敬慎,不知此固背理犯义不敬之甚者也,嗣后临文作字补更换,恐卷帙繁多,或有遗漏,著一并晓谕,有情愿者填补更换者,听其自为之。”

据上所知自雍正十一年起,对清代刊写书籍凡遇胡、虏、夷、狄等字必须改易形声。以前书籍,有自愿填补更换者,听其自为之。据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丙子谕:“前日披览四库全书馆所进宗泽集内将夷字改为彝字,狄字改为敌字,昨阅杨继盛集内改写亦然,而此两集中又有不改者,殊不可解。夷、狄二字屡于经书,若有心改避,转为非礼……因命取原本阅之,则已改者原本皆空格加圈。”二书刻于康熙年间,其谬误本无庸追究。今辨理四库全书,应钞之本,理应斟酌妥善……反有此二书之分校覆校及总裁官,俱著交部分别议处。除此二书改正外,他书有似此者,并著一体查明改正。谕命嗣后一切章奏文移遇有皇考圣讳二字均须改为允正。雍正十三年九月初四本日上谕:“自古臣子之於君父皆有讳名之义载在礼经著于史册,所以展衷慕而致诚敬也,雍正元年皇考特颁布谕旨谨将圣祖仁皇圣讳二字钦定避易书写,今朕绍承大位哀痛方深,皇考圣讳理应恭避敬遵,皇考从前钦定典则嗣后,凡内外部文武大小衙门一切章奏文移遇圣讳上一字则定允字圣讳下一字则写正字,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交与该部敬谨遵行特谕。”据上所知雍正帝讳“胤祯”乾隆初登大位即谕令上一字以允字代,下一字以正字代,纂修四库全书时则谕今以祯字代,从以上不同时期之避讳要求的了解,对清早期清、刻书籍时期的考订可有一定的帮助。

4、清高宗,名弘(1711-1799)世宗四子,在位六十年,八十五岁归政,传位于仁宗。据乾隆帝起居注载:“乾隆元年十九日癸未,总理事务大臣奉渝旨,翰林院撰拟王、贝勒、贝子册文,如朕叔、朕兄皆呼为尔,某于朕敬长之意,未符此心,有所不安,几遇叔兄等皆当称叔称兄,自弟侄以下则用尔等字样,永著为例。”

另据乾隆起居住十三年四月初四载:“奉谕旨我朝凡遇皇上圣讳之清汉字俱行避写,此亦为臣子者敬崇君上之意也,但汉字较多避写犹可得字,清字无几如同汉文一律避写难得平音字样,不得不另取音声相似者用之,以致去平音甚远,往往不能成文,况古今亦有二字不避之文,嗣后缮写清字除一应人名及遇有二字相联一处者,仍行避写外,若遇一字者仍照平音缮写不必避忌。”

据上所载:乾隆初年避讳不严,随后渐严。据大连图书馆藏清抄本《满汉字音联经释文》可知,乾隆十三年又颁布满文改定缺笔的规定。乾隆二十五年、二十八年、三十年、三十四年各有避讳令之颁布,统一规定避讳之改字及缺笔。乾隆之御名弘,规定科场文字及一切文移书奏者,皆改作“宏” “历”;刊刻书籍时,弘字如有水系等偏旁者,并行缺笔。但庙讳御名偏旁字书之缺笔,止可令现在临文缮写,及此后续刊书板,知所敬避,凡以出版者不必追改。

5、清仁宗,名琰(1760―1820)高宗第十五子,在位二十五年。据清会典载,嘉庆四年谕:“现在会试届期,士子文艺诗策内,于朕名自应敬避。如遇上一字,著将‘页’字旁,缺写一撇一点;单用‘禺’字、‘页’字、‘炎’字,俱毋缺笔。至乾隆六十年以前所刊书籍,凡遇朕名字样,不必更改;嘉庆元年以后所刊书籍,均照此缺笔改写。又奏准,现在考试所用官韵,系属旧刻,于庙讳尚未尽避,而上声第二十八部之首,又直同御名下一字,应于本韵内,请旨加定一字为部首,交武英殿重刻颁行,以符体制。奉旨,诗韵内上声第二十八部,已改俭字为部首,业于春间经武英殿奏前刊刻通行矣。”

嘉庆八年议定:“字体有古今之分,避写之字,有避书虽殊,究属一安者。又恭代之字,须与本字相近,于选用之中,仍不失本意义,方为明备。今条例内开圣祖仁皇帝圣讳,下一字恭代之字,系属本字古体;世宗宪皇帝圣讳,下一字恭代之字,与本字体制回殊,音义亦别;是以从前纂修四库全书时,高宗纯皇帝谕令馆臣,于圣祖仁皇帝圣讳下一字,以字恭代;世宗宪皇帝讳下一字,以祯字恭代;圣虑周详,互精至当,自应敬谨遵照,以昭书一。并通行内外大小各衙门,一切官私文字,一体遵照书写。各直省学政及监临,明白出示,俾士子敬谨避写;其有仍用旧文者,以还式论。”

6、清宣宗,名宁,初名绵宁,仁宗次子,在位三十年,年号道光。据大清会典载,嘉庆二十五年八月宣宗谕:“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恭奉皇祖高宗纯皇帝谕旨,绵字为民生衣被常称尤难回避,将来继体承绪者,当以绵作,则系不经用之字,缺笔亦易等因,钦此。今朕钦遵成命,将御名上一字敬改,至臣下循例敬避,上一字著缺一点,下一字将心改写一画一撇;其奏旨以前所刻书籍,俱毋庸追改。”“”字之避改,道光帝之诏令是改为“”字,自咸丰四年后,又谕改为“”字,查清内府刻书得知,道光时作“”字者较多,但亦有改作“”字者较多,但亦有改作“”或“”字者;自咸丰以后大多改作“”字,亦有作“”或“”缺末笔者,与法令前后之规定大体一致。

7、清文宗, 奕(1831-1861)宣宗第四子,在位十一年,年号咸丰。道光三十年正月(文宗)谕:“御名上一字仍旧书写,毋庸改避;下一字缺写末一笔,书作‘’字,以示改避之意;其奉旨以前所刻书籍,俱毋庸议。”咸丰四年谕:“嗣后凡遇宣宗成皇帝庙讳,缺笔写作‘’者。”咸丰帝讳上一字“奕”字,与诸亲王同,故不讳。自此令颁布之后,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均承袭此一规定,不避帝讳之上一字。极为罕见,臣民可免触讳之难,但欲鉴定咸丰间刊本写本,反而不便。

8、清穆宗,名载淳(1856-1908)文宗长子,在位十三年,年号同治。据清会典载,同治三年谕:“御史陈廷经春天诗文敬避御名,请毋庸改避偏旁等语。朕御极之初,曾经降旨,将御名上一字毋庸改避,下一字凡臣工章奏,著用‘’字改避,本未当谕令兼避他字偏旁;兹览该御史所奏,近来各省奏牍及考试诗文,凡字之偏旁从享者,一概改作‘口’字,殊与前降谕旨不符;嗣后诸臣章奏,及各项考试文字,于御名下一字仍止敬避本字。”

据此可知同治帝之讳,法令只规定避“淳”字,改作“口”字;其上一字讳“载”及“享”字之偏旁皆毋庸改避。

9、清德宗,名载(1871-1908)文宗之侄奕环第二子,在位三十四年,年号光绪。据大清会典载,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德宗)谕:“御名上一字仍旧书写,毋庸改避;下一字著缺写末笔,以示改避之意,其奉旨以前所刊书籍,俱毋庸议。”

篇9

【关键词】日本奥运会经验 奥运会 中国股市

“奥运会是中国股市‘护身符’”,“奥运会结束之前中国股市不会出现拐点”等等,这些,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热议的话题,甚至,有不少投资者直接把股市的涨跌和奥运会紧密联系起来。奥运会对股市的作用有多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中,中国股市到2008年夏季之前被锁定为牛市,这一观点也遭到分析人士质疑。但是我国股市“牛”气的表现与2008年的奥运会有多大联系,历届奥运会,尤其是日本奥运会期间的股市变动带给我们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奥运板块,独树一帜

2008年,奥运会已经进入倒计时,而沪深A股市场围绕着奥运题材所进行的奥运板块经历了多次拉抬与表演,成为市场中表现经常性活跃的板块之一。

历史经验表明,奥运会对举办国经济、股票市场具有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对首次举办的我国新兴市场更为突出,具体到奥运板块来看,由于参与奥运的企业将获得直接的收益和品牌的提升,带来发展的新契机,但在投资策略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在奥运的不同阶段,不同的行业与上市公司所获得的发展机会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结合这些情况建立具有相对侧重点的投资组合。

在奥运会筹备期,主要体现为投资需求的增加,受益行业以建筑、地产、建材、科技信息、环保为主;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主要体现为消费需求的增加,受益行业以交通运输、通讯、文体传媒、社会服务、商业、旅游等为主;奥运会举办后期,主要体现为通过奥运会提升了知名度和获得了持续发展空间的上市公司。从目前来看,奥运会进行到准备前期,火炬传送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目前阶段的投资策略应主要集中在准备后期与开幕前期受益的品种上进行重点关注。

同时,奥运会是最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的游戏,这些企业本身就是资本市场最有投资价值的公司,代表着未来和希望,该板块具有永恒的魅力。旅游、酒店、金融、社会服务、商业、建筑等相关行业的奥运品种,这些行业至运动会开始具有较强的投资机会。

二、浅析日本奥运会带来的启示

近20年来,奥运会无一例外的对东道主国家的股市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一届奥运会都让人感到振奋。2006年,我国股票涨幅获全球第三,在几乎“疯狂”的股市面前,冷静分析和理性思考历年奥运会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国家,从工业化阶段的角度看,中国2008年奥运会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将更加类似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1960年,日本政府为举办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与1965年的大阪世博会,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投资占当年总投资额的19.1%,其举世闻名的新干线就是在这个期间建成通车,由此带动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运输等行业的强劲发展,形成了1962-1964年的“奥林匹克景气”周期。但其股市在此期间却一直延续着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持续低迷的态势,未见大起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奥运会与世博会的举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上历史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但此刻距日本股票市场真正的腾飞期1985年,还有21年的时间。

纵观这届奥运会期间股市表现,带给人以下思考:

1.奥运利好作为外生冲击几乎不改变股市自身长期运行轨迹

奥运会仅仅是股市的外生冲击而不是决定因素,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几乎不会改变股市自身的运行轨迹,股市的长期走势更多地取决于宏观基本面的经济状况。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的股市并没有大的起色,这主要可能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股市持续低迷有关。可见,维持股市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不是靠民众的“自豪情结”与“利好预期”,而是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奥运会的影响与一国的经济规模有关

经济规模对股市的奥林匹克景气有较大制约,奥运会举办对一个经济强国的刺激作用远远小于对一个经济弱国的刺激作用。日本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股市受到的刺激比较弱。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2460美元,排名世界104位,仍非“经济强国”奥运会的举办必将对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做出巨大贡献。

3.加强宏观调控,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回想日本奥运会后,1985年~1988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民众投资激情暴涨,大量资本涌入,使日本股市成为当时全球最贵的股票市场,市盈率高达100倍。自1989年以来,日本股市就一路狂泻,至2002年,缩水率高达78%。

中国经济同样面临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央行在去年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利率。而且在今年又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去年中国证监会宣布,允许商业银行发行的QD产品投资境外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标志着香港H股市场即将对内地投资者开闸,这将有利于缓解境内资金过剩的压力。

三、结论

从日本奥运会看出,如果可能,2008北京奥运会与2010的上海世博会以及连接北京到上海1318公里时速达三、四百公里的磁悬浮高铁的建设,只是标志着中国将要登上大国表演的舞台,而中国股市会因为这样一个背景,会有一个持续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表现的机会,当然中国股市真正到来的时间越晚越好。

参考文献:

[1]刘凌.“圣火”已经燃烧――提前布局奥运板块.卓越理财, 2007,(5).

[2]周勇,周金涛.奥运商机,百年等一回.证券导刊,2006,(34).

篇10

关键词 日本 归国残留孤儿眷属 社会适应性

1972年后,中国公民加入日本国籍、取得“永住”或“定住”资格的人口急剧增加,构成了新华侨、华人群体。日本的新华侨、华人主要由三种类型的人群通过三个渠道移居日本,即留学生、日本人的配偶、归国残留孤儿眷属等。其中原留学生是新华侨、华人的主体,学术界对此比较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与日本人结婚者亦占一定比例,同时因其现实敏感性及世界移民的共通性,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至于归国残留孤儿眷属这一群体,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仅个别论著有少许提及。日本归国残留孤儿问题是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其形成背景具有独特性及特定的历史阶段性,是移民史上的独特现象,它不仅构成了中日民族关系史的一个特殊层面,也为探讨不同民族在移民过程中面临的困惑提供了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中、日之间的文化价值冲突、生活价值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对归国残留孤儿眷属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民族认同和社会适应等进行分析研究,为文化兼容与异族共存提供研究积累。

一、形成日本归国残留孤儿眷属的经纬

日本归国残留孤儿眷属是中日关系史上特定时期所形成的特定人群,其形成与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推行的移民侵略政策密切相关,是日本失败后的产物。

明治以后,日本政府调整以往的亚洲政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侵略,以期逐步占领整个中国,是当时日本政府亚洲政策的重要一环。自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政府就开始有计划地向中国东北移民,但规模尚小,人数不多。截至1931年,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未超过1000人。1931年“”后,日本政府不堪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压力,建立了所谓的“满蒙开拓团”,组织日本关西等地的大量农民携家带眷移居中国东北地区,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力图使他们永久占据非法获得的土地等各种资源。

从1932年到1944年9月,日本共向中国东北移民166.2万余人,其中农业移民达32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苏联根据《雅尔塔协议》出兵中国东北,扫除了日本关东军势力。随着关东军的溃败,“满蒙开拓团”的日本人仓皇逃窜,在逃窜中有不女和儿童被遗弃,总数在4000人以上,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三省和的东部地区。善良的中国人将这些孤儿收养,使他们与普通中国人一样生活、学习。这些日本残留孤儿长大后,绝大多数与当地中国人结婚生子,组成家庭,由此形成残留孤儿眷属这一特殊群体。

后,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协调和努力下,这些当年被遗弃的孤儿通过各种渠道陆续返回日本。因残留孤儿开始在日本寻亲时已经是儿女成群的中年人,有的人甚至已做了祖父母,所以他们在中国的一部分眷属也伴随其赴日本生活。赴日定居的残留孤儿及其眷属大多集中在东京、琦玉、神奈川、大阪等地区,其中定居东京的人数最多,约占20.7%,定居神奈川县的约占8.5%。残留孤儿及其配偶、子女赴日主要集中于2000年之前,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前往日本定居的残留孤儿眷属(下文将这一群体称为“在日残留孤儿眷属”)主要是日本归国残留孤儿的第二代,他们的年龄一般在40―50岁之间,大多数人保持着中国国籍,其中与日本人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多持“永住”签证,与日本人有姻缘或其他关系的(如残留孤儿子女的配偶、孙辈)多持“定住”签证。与残留孤儿有直接血缘关系和有特别技能者,申请加入日本国籍较为容易,一般8个月到2年即可获批准。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在日残留孤儿眷属的主体是持“定住”签证者,其人数估计占日本新华侨的80%,持“永住”签证和加入日本国籍者数量较少。

日本残留孤儿眷属是中、日之间近半个世纪不幸历史的产物,可以说,如果没有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就不会出现残留孤儿眷属这一特殊群体。

二、在日残留孤儿眷属的状况

日本残留孤儿眷属随同残留孤儿赴日后,虽然其中多数人仍保留着中国国籍,但根据日本的法律,他们可以自然获得“定住”、“永住”签证,社会地位比较稳定,在社会福利、就业等方面比持有“就职”、“留学”等其他签证的在日中国人有更多的便利。他们的职业多样,总体经济状况尚可,尤其是去日十年以上的家庭,在生活、就职等方面没有大的障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因日本社会及在日残留孤儿眷属自身条件等因素,他们在情感、文化、生活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难题。

(一)困惑中的边际人

对于在日残留孤儿眷属而言,因为日本政府将其定义为“残留”,这就注定了他们在日本社会现实中必然会产生飘摇感、冲突感,并由此产生种种困惑。与其他华侨的身份认同问题一样,在日残留孤儿眷属的身份问题和归属问题也是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我是谁?”、“我究竟属于什么群体?”、“我该以怎样的身份认同自我?”等问题,也许是在日残留孤儿眷属终其一生都想要寻求出准确答案的问题。因此,在日残留孤儿眷属实际上属于一种“边际人”。叶南客在其著作《边际人:大过渡时代的转型人格》中这样描述边际人:边际人是人的时间与空间身份与区位的两重性矛盾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条件下的变现方式。边际人既是两个文化体系对流后的产物,又是新时代不同文化接触后的结晶,因而在边际人身上不仅具有两种以上文化期望和文化冲突,他们的角色行为也常常是困惑的、矛盾的、边际性的。

虽然大多数在日残留孤儿眷属拥有中国国籍,是纯粹的中国人,但是又因为婚姻、血缘而成为“半个日本人”。在中国相对落后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得知自己“有便利条件”去日本时,便怀着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情愿背井离乡奔赴自己并不了解的国度。当残留孤儿眷属带着憧憬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后,面临的却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情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身份认同的茫然与归属当地的危机感,使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困顿与疑惑。在日残留孤儿眷属们努力让自己在各方面看起来像个日本人,可是在日本人眼里,无论他们怎样改变,仍永远是中国人。在日残留孤儿眷属时常流露出对中国的情感,但当他们回到国内探望亲属时,中国人却又认为他们是“日本人”。由于无法获取一种合理、稳定的身份认同感,在日残留孤儿眷属就如漫步于中、日两种文化边缘上的两个人,时常感到迷惑和焦虑。就像曾担任过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的著名华裔人类学家许娘光所说的:“我出生并成长于一种文化环境中――在那里,生活停滞,大部分人的生活几乎可以完全预知,后来我被从这一种文化中赶出来,到另外一种文化中生活和工作。在后一种文化中,人们渴望变化,因为它

本来就追求进步,万物与众生的面貌总是变化不居的,处在对比如此明显的两种文化环境的人,本来就徘徊于每种文化的边缘。”这些当年怀着激情和憧憬、历尽艰辛来到日本的残留孤儿眷属,后来却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群“边缘人”。

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后,为了促成残留孤儿顺利返回日本,使他们尽快与日本国内亲友团聚,经中、日两国政府协商,自1981年开始,日本厚生省先后组织了多个寻亲团为残留孤儿寻找国内亲属,但成功率却是逐年下降。最让日本残留孤儿心寒的是,虽然有些残留孤儿已经找到自己的亲属,但这些亲属却不愿意认亲。许多残留孤儿虽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但在他们心中,这里却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一些日本残留孤儿的在日亲属之所以不愿意认亲,既有经济方面的思虑,也有情感方面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按照日本的法律规定,家庭的全部财产由所有兄弟姐妹均分。一些日本人看着这群“陌生”的外来家人,非常担心给自己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地位带来麻烦,因而不愿认亲。例如:一位归国残留孤儿在山形县定居后,她住在东京的姐姐从来没有来探望过她和她的家人;还有一位残留孤儿在秋田有个姐姐,其姐姐听说妹妹一家要回日本,马上给当地役所写信,不让给妹妹一家寄户籍本,竭力阻挠妹妹一家前往日本定居。

日本人对待自己的至亲(残留孤儿)尚且如此,残留孤儿眷属在其眼中更是形同路人,难以产生丝毫的亲情顾恋。在一些日本人心中,残留孤儿眷属不同于残留孤儿,而是属于外来客,是因为沾了残留孤儿的光才能来到日本的,这些人给日本社会增添了许多麻烦。而日本人是最怕添麻烦的。因此,残留孤儿眷属在日定居后,人情淡薄、世态炎凉令他们遭受着难以名状的心理折磨。虽然在日残留孤儿眷属体验到了新的生活方式,获得了认识世界的新视野,但同时又面临着适应新环境、融入不同文化的痛苦,被身份归属的焦虑及孤独、彷徨、迷茫的情绪所煎熬,承受着迷失自我的风险。这种状态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他们只有通过努力、主动地调整自己,重新确认自己,才有可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二)缓慢的异文化适应

任何人格特质的形成,都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土壤和气候,依赖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一个人在完成社会化以后,形成了自我人格,即具有普通人的一切特征。笔者将这种特征称为“原人格”。

在日残留孤儿眷属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原本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生长,从小就受到中国文化传统、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其语言、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特征。残留孤儿眷属移居日本后,生活在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必须经过再社会化过程才有可能融入日本社会,形成经过整合的、能够适应日本社会的“新人格”。但是实际上,在再社会化过程中,更多的在日残留孤儿眷属形成了“边际人格”。

这些在中国完成了社会化的残留孤儿眷属,面对近在咫尺的陌生亲属,甚至连基本的语言沟通都无法实现,更谈不上相互理解。他们从中国来到日本,突然置身于异文化环境中,在形成对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适应性”之前,必定要经过剧烈的文化震荡,甚至“文化休克”。于是,这一群体中的很多人在逐渐远离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轨道之后,也没能进人日本主流文化的轨道,成了游离于中、日两种文化和两个价值体系之间的“边缘人”。

在日残留孤儿眷属与通过留学、结婚等渠道移居日本的新华侨、华人不同,他们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种种原因,早先的残留孤儿眷属中知晓自己家庭里日本残留孤儿身世的人很少。当得知家中有日本残留孤儿且可以随其一起移居日本时,残留孤儿眷属的心绪纷杂不一,有的人不想让家庭分离,有的人憧憬移民日本,更多的人则是为后代的前途考虑。不管抱有什么样的心态,在做出移居日本的决定时,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日本社会是陌生的。可以说,残留孤儿眷属对融入日本社会既存在心理准备不足的问题,又缺乏融入的能力。社会化的中心是要形成对本社会的认同感和身份感,即个体归于他所属社会团体的感觉。在日残留孤儿眷属的早期社会化在中国形成,认同于中华民族,他们移居日本后,就必须要经历一个再社会化过程。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语言是他们首先遇到的阻碍。他们移居日本时,中国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各个方面还很落后,外语教育不发达,在比较封闭的中国东北地区更是如此;加之他们原先大多生活在县级以下地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而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会说日语,语言不通是他们移居日本以后首先面临的最大困难。表2所列调查结果可以清楚地反映归国定居日本残留孤儿及其眷属的日语水平。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沟通、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从表2的数据统计可知,在日残留孤儿眷属的日语水平整体上不是很高,能够在生活中自由会话的人较少。残留孤儿眷属的家庭结构也不利于其学习日语,残留孤儿本人是日本人,但是他们成长在中国,其配偶是中国人,子女是混血儿,这种家庭结构决定了他们在家里主要使用中文进行交流。另外,由于工作环境、社会交际的局限性和狭窄性,残留孤儿眷属学习日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多数残留孤儿眷属之所以赴日本定居就是为了有个好的前途,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们不是纯粹的日本人,因而他们享受不到日本的国家救济和更多的优惠条件。语言的限制,思维的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差异,使得他们难以适应日本的社会及文化。

日本社会是一个排他性比较明显的社会,尽管日本人很少承认这一点;若要日本人完全接受你,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出生在他们中间。这是因为97%的日本人都属于一个民族,他们不仅靠共同的公民身份和共同的语言,而且靠共同的血缘、民族、历史和宗教习俗联系在一起。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般产生于自己的家人、同学、同事和同乡中,海外华侨、华人中的许多血缘、地缘、业缘社团也是如此结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一种“情感关系”,这种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主要靠人的感情来维系,与日本人际关系建立在执行任务和交换服务中所表现的权利和义务上的“角色关系”不同。因此,尽管大部分在日残留孤儿眷属将来都能够获得日本国籍,但是他们却很难成为真正的日本人。

(三)艰难的社会生活

中国和日本在社会体制、文化传统、社会意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残留孤儿眷属移居日本后,在陌生的环境里必须重新学习语言,重新建立社会关系和地位,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加上来自日本社会的歧视,自身经济上的窘迫,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适应性困难,以及残留孤儿眷属移居日本时过高的期望值,致使这一群体在日本的生活步履维艰。

日本残留孤儿及其眷属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直接后果,日本政府理应为他们前往日本定居并逐步适应日本社会创造便利的条件。然而恰恰相反,他们到日本后却遭受了种种限制。日本政府规定,国家只负担残留孤儿及其配偶、20岁以下子女前往日本的费用,以及到日本后在“中国归国者定居促进中心”学习4个月、在“自立中心”学习8个月的费用。一年之后无论情况怎样,国家不再负

担他们的任何费用。而残留孤儿其他子女前往日本的路费及到日本后的所有开支都需自己支付。这无疑增加了日本归国残留孤儿家庭的经济负担。由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压力,以及担忧自己的晚年生活和孩子的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无法解决,归国残留孤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采取了游行示威、向法院提讼、通过媒体呼吁等行动进行斗争。经过归国残留孤儿坚持不懈的努力,日本政府终于在2008年4月实施修改后的《中国残留日本人支持法》,但是归国残留孤儿的眷属仍不在支持范围内。

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浅野慎一曾带领学生对日本归国残留孤儿后代的实际生活进行调研,他们的调查显示,在兵库县、大阪府居住的归国残留孤儿第二、第三代,面临着就业、育儿、对其父母或祖父母的养老看护等困境。由于日本方面不承认在日残留孤儿眷属在中国的学历和经验,他们移居日本后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表3是1995年公布的日本厚生省《关于中国归国者生活实态的调查报告》中关于残留孤儿及其眷属(主要是配偶)的就业调查情况。

从表3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在日残留孤儿眷属(主要是配偶)所从事的工作,绝大多数属于体力劳动,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仅占0.2%,从事教育、翻译工作的人也仅占0.8%,这充分说明其社会地位不高。因为在日残留孤儿眷属总体受教育水平不如留学生高,所以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比较窄,多数人只能从事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薪酬较低的工作。与他们在中国的职业相比,工作性质和工作状况有较大的反差,这也影响了在日残留孤儿眷属的自我评价和对日本社会的认同。这种职业状况使得残留孤儿眷属在社会上主要是接触日本社会的中、下层,不利于他们的整体发展。

在教育方面,在日残留孤儿眷属也面临种种困难。上个世纪90年代赴日定居的残留孤儿子女中,入读小学和中学的占了大部分,由于中国和日本的教育体制、学制存在差异,致使归国残留孤儿的第二、第三代的学业受到很大影响。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体制非常成熟和完善,与中国的应试教育不同,日本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而不以文化课成绩论“英雄”。当时日本归国残留孤儿子女成长的背景正是中国从“读书无用”论到“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时期,加上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的闭塞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有文体爱好的孩子非常少,以至于有些日本孩子以为归国残留孤儿的子女连玩都不会,因而瞧不起他们,使他们受到孤立。此外,日本归国残留孤儿子女中的大多数在中国时都生活在农村,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更没有接受过像日本那样的系统教育,因而他们不能适应日本学校的环境,有时还会遭受日本学生的歧视,出现了归国残留孤儿子女不愿意上学或避居在家的情况。据日本有关方面统计,在日本中、小学就读的归国残留孤儿子女因为感到孤独无助,普遍想要返回中国。例如,一位14岁的女孩跟随身为残留孤儿的母亲来到日本山形县长井市,她因不堪忍受在学校被孤立的处境,哭着说不想去上学了,只想回中国。一星期后,她便孤身一人返回中国黑龙江方正县。如何改变日本中、小学校园里外国人子女以及归国残留孤儿后代的生存与教育环境,促进日本中、小学校的国际化,是新时代对日本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同时,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入乡随俗”,适应新的环境,快速融入到日本社会,也是摆在归国残留孤儿及其子女面前的严峻问题。

在日残留孤儿眷属入读日本的大学,也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在日本的大学里,外国留学生可以按规定享受特殊考试和奖学金等待遇,而归国残留孤儿的子女则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日本社会将归国残留孤儿眷属视为“外来客人”,但却按照日本人的行为规范来要求他们,无疑增加了这一群体在日本社会中生活的困惑和挑战。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日残留孤儿眷属中的大部分人还是希望与中国人或同为孤儿眷属的人结婚,把日本人或其他外国人作为理想配偶的人非常少。

三、在日残留孤儿眷属的前景分析

在日残留孤儿眷属的社会适应状况与他们移居日本的时间及当时中国社会思潮的大环境有关。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不同时期的情况对移居日本的残留孤儿眷属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日残留孤儿眷属对日本生活的适应程度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1987年以前移居日本的残留孤儿眷属,其离开中国时正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久。由于他们长时期生活在要求思想意识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以这一批人秉承的是中国传统人格,在思想上具有很强的容忍性。就整体而言,他们在心理需求上是知足常乐,在个性气质上表现为自我压抑、不强调个性,在日常行为上具有封闭型和保守性,这也契合了日本国民性中强调统一、讲求团队精神的特征。加之此时期日本经济景气,并缺少劳动力,因而归国残留孤儿及其配偶找工作相对容易。另外,这一批人中的孩子年龄较小,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时间短,更容易接受新的文化。因此,这一批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普遍能较好、较快地融入日本社会。

――1987年到1995年期间移居日本的残留孤儿眷属人数最多,这也是中国社会变迁最快的时期。他们的人格特征具有现代性,在心理需求上有取得成就的欲望,在个性气质上表现为外向、鲜明、自我扩张,在日常行为方式上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进取性。残留孤儿眷属移居日本主要是求得政治、经济上的安定,想过更好的生活,但他们在移居日本后,人际关系、亲属网络、社会地位等一切都要重新建立,更重要的是必须克服语言障碍和生活习惯方面的不适应。而此时的日本,经济正由盛转衰,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一时期的归国残留孤儿及其配偶年龄都较大,他们在中国的社会地位、职业状况都比较优越,并已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关系;其子女都已成年,在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上都倾向于中国。因此,这一时期的在日残留孤儿眷属的日常行为更容易与日本社会产生冲突。

――1995年以后移居日本的残留孤儿眷属情况又有所不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与世界上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期移居日本的残留孤儿眷属原本在中国有较好的生活基础,对日本比较了解,能够积极、主动适应日本社会,所以较容易融入当地社会。

归国残留孤儿眷属刚到日本时,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主动或被迫学习新的生存方式,形成新的生活节奏,同时心中萌发了大量新的希望和念头。在新的文化冲击过程中,深入这些人骨髓的中国文化因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大部分在日残留孤儿眷属都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农村与城市、中国与日本等双重文化的冲突。要想解决这种冲突,他们只有不停地努力调整自己,才会走向美好的未来。尽管在日残留孤儿眷属面临着诸多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第三代已经长大成人且日本化的过程非常迅速。其第三代没有语言障碍,与同龄的日本人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与纯粹的日本人大体上甚至完全一致,这有利于他们将来在日本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