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h法规范文
时间:2023-04-09 22:1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reach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REACH法规即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及许可法规》,它将取代欧盟现有的《危险物质分类、包装和标签指令》等40多项有关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2007年6月1日欧盟将全面实施REACH法规。新立法规将对约三万种常用化学品通过注册、评估和许可这三个环节实施安全监控。按照规定,企业必须向欧盟设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新主管机构注册其生产的化学品,并列出其潜在危害。相关产品只有在得到许可后,方可在欧盟市场上销售。
REACH法规的主要内容包括:注册(Registration)――对现在广泛使用和新发明的化学品,只要是产量或一次进口量超过1吨,其生产商或进口商均需向REACH中央数据库提交此化学品的相关信息;评估(Evaluation)――主管机构认真评价所有产量超过100吨的化学品的注册信息,特殊情况下,也包括产量较少的化学品;许可(Authorization)――对易引起极大关注的物质或其成分,如致癌、诱导基因突变或对生殖有害的化学物质,政府主管机构应对其按某一用途的使用方法给予具体授权。
对化学品安全性的判定与传统的观点相反。传统的观点认为“一种化学物质,只要没有证据表明它是危险的,它就是安全的”,而REACH法规则认为“一种化学物质,在尚未证明其是否存在危险之前,它就是不安全的。”因此,REACH制度有一些新特点。
一是涉及面广量大。REACH法规将欧盟市场上约三万种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产品分别纳入注册、评估、许可三个管理监控系统。
二是注册年限明确,检测费用昂贵。按照欧盟拟定的时间表,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化学物质,应于三年内完成注册;产量在100至1000吨的化学物质,于六年内完成注册;产量在1至100吨的化学物质,于11年内完成注册,未能按期纳入该管理系统的产品不能在欧盟市场上销售。同时,该法规还规定了检测标准和检测费用,据欧盟估算,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检测费用约需8.5万欧元,每一种新物质的检测费用约需57万欧元。
三是责任主体改变,企业负担加重。欧盟为了统一25个成员国的化学品管理制度,将过去由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确认一种化学物质是否有害,改为要求生产者自己提出无害的证据,检测费用由生产者承担。
四是维护了首次信息生成者、首次动物试验完成者的知识产权和信息产权。
REACH法规将对欧盟市场上的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机电等产品中的化学品实施统一管理。该法规要求当生产或进口的化学品每年超过1吨时,生产者必须予以注册。对于比较危险的物质,生产者必须提交比较安全的替代物的替代计划;当没有替代物存在时,生产者必须提交研究计划研发替代品。据介绍,REACH对化学品的注册将涉及大约三万种物质,这一注册过程将历时11年,将于2018年前完成注册。
中国进出口商品将受大影响
REACH法规的提出和最终立法是建立在欧盟发达的技术、信息和生产技术基础之上的,而对于资金、技术、信息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出口到欧盟的化工产品及与化学品相关的产品要满足REACH法规的要求,将面临严峻挑战。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室主任金伯生不久前向记者表示,这一法规如果实施,将造成明显的非关税壁垒而导致延缓市场准入,阻塞短期市场契机,增加至欧洲的出口成本。虽然这一法规不是针对中国的,但由于中国已成为石化产品贸易大国,所以对中国石化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最大。金伯生说,目前我国出口欧盟的石油和化工产品具有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优势,多数为原材料型、生产过程污染严重的产品,预计有一半产品的竞争能力将受到影响,导致出口受阻,甚至退出欧盟市场。2005年中欧化工品贸易额为167.58亿美元,涉及企业32453家。一旦实施REACH法规,中国出口欧盟的成本估算将增加5%以上,从欧盟进口产品的价格将提高6%以上。由于化学品作为原料已渗透到制造业的方方面面,还将对下游相关产业如纺织、轻工、电子、汽车、制药等行业带来重大影响。
欧盟化学品管理新体系被称为REACH法规,它是一个化学品注册、评估和许可制度,管理生产商、进口商应提交的数据和信息;危险及风险评估方法;上下游产业的举证责任等。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注册(Registration)i第二,评估(Evaluation);第三,许可(Authorization)。其中,注册部分最为重要,其成本对化学品生产商、进口商是非常巨大的。新法规所引起的成本以注册成本费用为主,产量为1至10吨的化学品的注册费用估计为3万欧元,10至100吨为15至35万欧元,100至1000吨的为40至85万欧元,超过1000吨的约为40至100万欧元。
据记者了解,欧盟在2001年决定推行REACH法规。该法规以确保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由,将欧盟自产或出口到欧盟市场约三万种化工产品,以及涉及所有使用化工产品的下游产品,如纺织、轻工、玩具、机电等产品分别纳入注册(约占80%)、评估(约占15%)、许可(约占5%)三个管理监控系统,未纳入管理监控系统的产品不能在欧盟市场销售。因其波及面过广,受到全球化工界的反对,才迟迟未能面世。继欧盟之后,美、日等国家也纷纷效仿,出台类似提案。
现阶段,该法规内容虽然主要针对欧盟的生产商和进口商,但是中国企业向欧盟出口化学品及下游产品,必须通过欧盟境内的生产商或者进口商进行注册。该法规还规定由欧盟认可的实验室出具检测报告,严格的检测标准和高昂的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如果未注册,中方企业也不能进行出口贸易,同时也会影响中国进口欧盟相关产品。
REACH法规生效不仅会给我国化工行业带来影响,而且将影响下游的相关行业,如纺织服装、家具、轻工、机电、玩具、家电、制药等行业。
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问题是新的法规可能会影响化学品的供应。同时,在REACH法规的要求下,化学品供应商将不得不公开它提供给下游使用者的特殊化学混合物成分细节及使用具体方法。如何做好商业秘密的保护也是企业不得
不关注的问题。
总之,REACH法规的短期影响有:因注册、评估、许可等问题导致企业化工品出口受阻;使企业从欧盟进口产品成本增加,严重影响纺织、轻工等下游相关产业发展;企业要承担昂贵的检测费用,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可能因此望而却步,从而放弃产品对欧出口。远期影响主要表现为:由REACH制度引起的连锁反应导致国际贸易形势日益严峻,使企业产品出口非欧盟国家受到影响等。
有关部门提醒企业积极主动应对
针对化学品全面单独立法,把所有化工产品和涉及化工下游用户的产品全部纳入到法规之中,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还是首次。近几年来,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早已对此高度关注,为帮助企业及时了解该法规,采取相应措施,除了提供REACH法规信息和最新进展以外,还帮助企业为即将面临出口产品的检测、注册、审批制度提前做好准备,展开信息跟踪、专家研讨、地方调研、企业调研、意见征集、分析研究、企业培训等一系列活动。
据了解,深圳检验检疫局配合国家质检总局曾针对深圳市化工类企业、轻工类企业、纺织类企业、机电类企业作了一次有关REACH法规的调研,结果有48.6%的企业不了解REACH法规,64.3%的企业不能描述出REACH法规主要内容。多数行业协会也提出希望下一步得到政府支持,了解相关法规的内容、要求及应对策略。
不久前,商务部世贸司为帮助企业做好应对欧盟REACH法规的工作,派出调研组来广东省进行调研。广东省WTO事务咨询服务中心按照广东省外经贸厅的布置,向近40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安排调研组到有关企业调研。2006年11月9日,调研组在省外经贸厅召开了欧盟REACH法规座谈会,来自化工、轻纺、玩具、电子等行业的35家企业代表及外经贸厅相关处室的同志参加了会议。调研组通过对广东省的调研,充分了解到企业在应对REACH法规方面的需求,对调研取得的良好效果表示满意。
2006年10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首次在宁波举办了应对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和许可制度(REACH)培训班。培训班由来自宁波地区的100多家化学品及其相关下游企业,宁波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宁波检验检疫系统共15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重点向企业解读如何应对REACH指令,即企业如何在欧盟实现注册、评估和许可。此次培训班的举办,标志着质检总局组织全国范围内REACH指令培训工作的正式启动,质检总局应对欧盟REACH指令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2006年12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司长王新在新闻会上说,REACH法规内容不仅涉及“化学物质”及“化学配制品”,还包括含有化学成分的几乎所有产品。REACH法规将化学品安全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从政府转移到了企业。
篇2
关键词:REACH法规;ECHA(欧盟化学品管理局);预注册
中图分类号: F125.3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European Union’s REACH Regulations
Wang Chao Xu Jingzhen
(1.Beijing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 2.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European Union chemicals regulatory system " Registration,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 (REACH regulations) has come into effect in June 1, 2007. It will bring great impact on Chinese related products exports. Chinese enterprises should earnestly study and overall understand the main elements of REACH regulations, and then determine whether their products belong to the scope of REACH regulations management.
Key Words: REACH regulations; ECHA; Pre-registration
欧盟化学品监管体系《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简称REACH法规)已于2006年12月18日通过了欧盟理事会的最终投票表决,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REACH法规取代了欧盟现行的40项法规,成为一套统一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管理法规。它拥有一套完善的注册及评估体系,涉及约3万种化学物质,管辖的下游产品更是可能高达500-800万种。REACH被认为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最大的贸易壁垒,对化学品进入欧盟市场设立了更高的绿色环保标准。因为REACH法规的生效,不只是化工品,还有其下游的纺织、轻工、电子、汽车、玩具出口欧盟,都将遭到该法案的拦截,甚至被迫退出欧盟市场。中国企业可能将因为该法案每年增加5亿美元到10亿美元的出口成本。因此必须正视该法规的实施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按照REACH的要求进行注册,无疑要求中国企业投入额外的人力和财力,加大了竞争的成本压力。
REACH法规程序复杂,涉及面广,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面对REACH法规,我国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的步骤与对策:
一、豁免物质的确定
REACH法规中规定了部分化学物质能豁免或免除注册义务,所谓豁免就是指某些物质进入欧盟可以不受REACH法规的限制。首先,不受管辖的物质。相关出口企业应该明确自己产品的化学物质是否是豁免物质。具体豁免内容有EC标题II、V、VI、VII的物质:医药产品(726/2004/EC,2001/82/EC,2001/83/EC)、食品或饲料(178/2002/EC)等。REACH法规规定,以上产品不在管辖范围。其次,特殊豁免。部分在REACH中被免除注册义务的物质将不需进行注册:包括放射性物质,非可分离的中间体,废气,海关监管的物质,如果成员国政府选择的话,国防需要的物质等。欧盟在REACH中还有许多具体条款规定部分物质按以某种方式免除注册义务,例如根据67/548/EEC指令已经进行公示的物质可当作已经注册。
二、全面权衡搭“顺风车”的可行性
理论上讲有条件的下游企业可以尽量使用准备在欧盟注册或许可申请企业的产品作为原料,免去本企业的申
办程序。REACH规定,有些符合条件的化学物质的注册信息有些可以共享,但要向先注册的企业缴纳知识产权费用。而不能共享注册信息或新物质注册,一旦错过预注册期限,就会无法出口欧盟市场了。搭乘“顺风车”不见得便宜,也不一定可行,还要冒失去欧盟市场的风险。
三、分阶段物质的认定与预注册
REACH法规规定,2008年6月1日-2008年12月1日,分阶段物质预注册;新物质上市前必须注册,新物质的注册从2008年6月1日开始。
我国相关出口企业应该对自己产品进行化学分析,对照EC名录查核,判断是分阶段物质和还是非分阶段物质。欧盟现有上市化学物质名录(EINECS)、欧洲新化学物质名录(ELINCS)和不被认为聚合物的名录(NLP)等三个名录,统称EC名录。凡被EC名录和NLP名录收录的产品都需要注册。其中符合以下条件的为分阶段物质:第一, 凡是列入EINECS和NLP名录的物质均是分阶段物质;第二,凡符合NLP名录规则,但未被列入该名录的物质;第三,在REACH法规生效前15年内,在欧共体国家或在2004年5月1日及在1995年1月1日之后进入欧盟的国家内,已经制造但仍未被投入市场的物质。
四、适当考虑“联合注册”以降低注册成本
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调研员赵艳霞曾指出, REACH将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机电、玩具、家具等几百万种制成品全部纳入注册、评估、许可3个管理监控系统。据估计在REACH法规的第一个11年里会收到80000份申请档案。据欧盟估算,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检测费用约需8.5万欧元。2005年中欧化学品贸易额为167亿美元,涉及国内公司32453家,2006年贸易额已高达190多亿美元,涉及公司也更多。我国公司众多,如果每个企业就其化学品独自向ECHA注册,那么企业将面临巨额的检测费用。欧盟不可能提供所有必须注册的化学品目录,而是由企业决定是否需要生产某种化学品和生产数量,因此注册同一化学品的企业在正式注册前可以通过预注册来实现资料和数据共享,并商讨获取缺失信息的实验方案和支出分摊方案,有效降低成本。REACH法规规定,注册企业要“声明是否同意将其信息的摘要和主要研究摘要让后续注册人免费共享,这些信息指应用附件V到附件VIII中有关不涉及脊椎动物试验的内容而得到的信息”,这为知识产权保护费和拒绝顺风车现象打下伏笔。
国际贸易间摩擦一刻也没有停止过,REACH法规也仅仅是全球贸易争端的一个缩影。面对新的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应对,通过制定和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从微观层面上有效地逾越相关的贸易壁垒。同时应加强多双边或多边的政府、行业组织之间的对话,加强沟通和理解,开展合作和交流,在维护我企业正当权益同时,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王超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徐静珍河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均华.REACH法规实施浙江出口欧盟遭遇“绿考”[J].浙江化工,2007,6:67-68.
篇3
关键词:欧盟;新法规;化学品出口;影响
2007年6月1日,备受注目的欧盟REACH法规(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andRestriction0fChemicals)开始在欧盟全面实施。REACH法规的中文译名为《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是欧盟继原有三大环保指令相继实施后,一个影响范围更大、涉及产品更广的针对化学品生产、贸易、使用安全的法规。它将取代欧盟现有的《危险物质分类、包装和标签指令》等40多项有关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并对欧盟市场上的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机电、制药等产品中的化学品实施统一管理,对进入欧盟市场的化学品要求进行注册、评估和许可,实施安全监控。欧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与其他国家相比,该法规的实施对我国出口欧盟的化学品及其下游产品的影响相对较大,是一道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欧盟REACH法规的主要内容
REACH法规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令或法规,而是一个涵盖化学品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的综合性法规。它对出口到欧盟的化学品提出更严格的环保、安全要求,以规范欧盟市场上化学品的制造、使用和流通。主要包括注册、评估、许可、限制及数据共享。
(一)注册。对现有广泛使用和新发明的化学物(包括部分可分离中间体),生产商或进口商在生产或进口时,需通知政府主管机构,说明生产或进口该物质的用途,并提交相关文件。文件应包括对该化学物质毒性和生态毒性等特性的介绍、生产或进口的用途、对人类和环境的暴露量、预计产量、对该物质的分类及标识建议、安全数据单、对使用方法等进行的初步风险评估报告,以及建议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等。政府主管部门将把上述信息输入中央电子数据库进行注册,颁发一个注册号并对已注册物质中需给予特别关注的事项和特性进行实地考察和自动筛选。
(二)评估。由主管机构对所有产量超过100吨的化学品注册信息进行审查和信息核对;对降解速度慢并可能在自然环境中累积的或具有基因诱变或剧毒等危险特性的或其分子结构易引起关注的化学物质,即使其生产量或进口量低于100吨,生产商也应测试产品对人体和环境的长期影响。
(三)许可。对可能引起极大关注的物质或其成份,如CMR(致癌、诱导基因突变或对生殖有害的)物质和POPS(低降解有机污染物)物质,政府主管机构应对其按某一用途的使用方式给予具体授权。
(四)限制及数据共享。对部分化学品或配制品进行限制,除非在遵守限制条件下,才能被制造、投放市场或使用。必须对注册产品进行多种检测试验,检测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对首先完成注册而产生的产品数据信息向潜在注册人共享,但潜在注册人必须向前期注册人支付百分之五十的费用才能共享数据和完成注册。
REACH法规一改过去仅由政府承担化学品安全的责任,要求化工产业承担与其产品安全相关的责任,化工产业应负责收集相关化学品的数据进行评估,并保证只生产或销售按指定方式使用对用户及环境均属安全的化学品,还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证明使用有关化学物质的效益大于为消除该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而引发的成本。
二、欧盟REACH法规对我国化学品贸易的影响
与欧盟之前的同类指令相比,REACH法规影响的范围更广。从表面上看,REACH法规是个化学品法案,影响的是化工产品,但由于几乎所有商品都使用化工产品作为原料,因此,它的影响几乎波及到我国所有出口商品。仅从目前看,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到欧盟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制品、化纤、橡胶、塑料、纺织、轻工、电子、汽车、家电、制药、涂料等十多个产业,涉及904个税则号,其中出口量超过1000吨以上的有215种产品,超过100吨以上的有474种产品,超过10吨的有230多种,有500万种现今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受到影响。另外,REACH法规所涉及的不仅是化学品的生产商,还将这一责任进一步延伸到整个生产链,包括生产商和进口商在内的化学品下游用户、3万多种化工产品以及使用化工产品的下游产品都将受到影响。REACH法规的出发点是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但在保护环境的意愿下,确实对我国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阻碍我国化学品的出口。欧盟是我国化学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2004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石油化工产品1728万吨,出口额140亿美元。其中,单个品种出口量在1000吨以上的产品出口总量1094万吨,出口额22.2亿美元;100-1000吨的出口量322万吨,出口额31.6亿美元;10-100吨的出口量260万吨,出口额55.4亿美元。从对欧盟出口化工产品的结构看,我国生产的化学品中危险化学品量大面广,种类繁多,多数为大宗、低值、原材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较严重的产品(如农药制剂中高毒农药占30%)。根据REACH法规的要求,中国向欧盟出口这些化学品和几千种化工下游产品将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的问题,且必须通过欧盟境内的生产商或进口商进行注册。而且REACH法规规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高昂的检测费用,这些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我国一些中小型企业根本无法支付如此昂贵的检测费用,难免导致化学品出口受阻,甚至退出欧盟市场。
(二)进口产品成本增加,影响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欧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来源地,特别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从欧盟进口石油化工产品991万吨,进口额159.2亿美元。其中,单品种进口量在1000吨以上的进口总量645万吨,进口额20亿美元;100-1000吨的进口量219万吨,进口额23.7亿美元;10-100吨的进口量111万吨,进口额29.3亿美元,涉及1066个税则号。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的化学品生产商或出口企业必将把其高额的注册、评估费用打人产品成本,因而提高出口价格,这无疑增加了中国企业进口化工产品的成本。这不仅影响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导致相关下游产品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影响纺织、医药、轻工、电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打破国际化学品贸易平衡,导致化学品国际贸易市场的大转移。中国与欧盟化学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是我国化学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也是我国化学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从与欧盟的化学品贸易结构分析,我国从欧盟进口的主要是精细、深加工的化学物质,如染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且多数为依赖程度较高的不可替代产品。而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化工原材料和中间体。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较高的注册评估要求和注册评估费用将打破现有贸易格局,迫使中国企业重新开拓欧盟以外的市场,建立新的贸易渠道,而新市场的开拓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入,市场的转移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欧盟化工企业也将由此失去许多获得中国廉价化工原料的机会。
(四)削弱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我国目前出口到欧盟的化工产品多为大宗、低值、原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较严重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无机盐、涂料、染料、橡胶制品、有机中间体等领域,具有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优势。随着产品注册等成本的增加、开发费用的减少及欧盟对评估、许可审批时间的延长,将有一半产品的优势逐渐丧失,大大削弱这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并将导致我国上千家企业因出口受阻而关闭。2006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从业人员500万人,仅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00多万人,比欧盟化工行业全部直接从业人员还多。据我国有关方面估计,欧盟REACH法规的实施,可能会导致我国企业20万人面临失业。三、我国企业应对REACH法规的策略
要减低欧盟REACH法规的负面影响,实现环境改善与贸易增长的协调,除政府的引导外,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作用,提高企业的绿色产品竞争力。
(一)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和减少废弃物,是企业应对欧盟REACH法规非常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绿色供应链是把环境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企业不能单靠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还需要从管理角度人手,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模式为:
1、绿色设计。企业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应以环境资源为核心,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产品实现分解或再生的能力。要从源头上防止限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尽量选择可回收、可循环再使用的材料和零部件。
2、绿色采购。在采购原材料过程中,要精心挑选供应商,不能仅考虑供应商所提品的质量、价格、交货期、品种等常规因素,还需考虑选择重视环境管理的供应商,以保证所购买的原材料达到绿色或环保要求。
3、绿色生产。对生产过程而言,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和降低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国家环保总局在2005年12月13日出台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这标志着国家环保总局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正式纳入全国环境保护制度中。
4、绿色物流。企业应在运输、保管、流通加工、包装和装卸过程中,尽可能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物,选择可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仓储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搬运过程中尽量避免因运输不当造成产品损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
5、绿色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运输、搬运、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需要回收处理。在生产流程中报废的产品拆卸后,零部件可经处理后再利用。没有使用价值的电器产品首先要人工拆卸或分解,对可利用的零部件进行回收再利用,不可利用的零部件按材料分类进行回收。有害物质要经专门工艺进行处理,其他混合物经破碎、自动分拣等处理。工业残渣则焚烧转化为热能加以利用或送填埋工厂等。
(二)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开发绿色产品。一方面,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尽快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及时采用先进的国际技术标准,并对先进技术标准进行消化、吸收并予以采用和提高。欧盟REACH法规实施后的初始阶段,原先企业出口的产品由于一时难以达到欧盟的要求,REACH法规对企业来说是起了负面作用,短期内对欧盟市场的出口数量会下降,此时企业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么采取新的技术、标准,进行研发创新,重新塑造绿色产品,挽救失去的欧盟市场;要么消极等待,不采取任何措施,从而失去这块市场。而失去欧盟市场就意味着出口企业要么选择进入国际其他市场,要么只好面临生产萎缩,甚至破产倒闭。但企业如果选择进入国际其它市场,会面临进入困难或遇到其他的壁垒,因而这也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企业唯一的机会和选择就是知难而上,积极应对欧盟REACH法规,如果企业能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改进生产方法和加工工艺,运用新技术、新能源、高标准,使产品逐步达到欧盟REACH法规的标准要求,出口量的下降趋势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出而逐渐扭转。
篇4
行业标准从来都是制造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成熟的行业标准也是敦促境外行业成熟的催化剂。
欧盟讨论长达6年的 “REACH法规”,终于在上个月正式实施。根据这个化学品安全标准,所有出口到欧盟市场的化学产品都被要求事先风险测评,并强制注册,否则将被欧盟拒之门外。
REACH是“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英文词头的组合缩写形式,中文译作《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一位化工业内人士这样形容REACH:史上关于化学品安全法最大的变更。
在REACH之前,欧盟有40项化学品法令,REACH法规,则整合了此前所有化学品法令的内容。这部庞大的法律,以环境、人类的健康安全为口号,同时也意味着安全评估责任将由各成员国主管机构转嫁于行业。
在欧盟主要贸易伙伴中,对REACH法案最敏感的是美国企业,他们担心这些环境保护组织甚至在该法案生效前就开始借此抵制美国相关产品,因为,美国企业的许多产品恰恰在REACH法案所监控的“黑名单”中。2006年8月,美国领导13个国家组成联盟全力游说欧盟能在最后立法时,多考虑到工业界的立场。同时,美、澳、日与印度等国发表长篇联合声明,抨击该法的某些条款将会阻扰国际贸易,同时又没有带来明显的环保好处。
与此同时,我国化工企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洋洋八百多页的REACH法规,对很多现代化程度尚不高的国内化工企业来说,首先就是一道巨大的知识壁垒。甚至很多企业对自己产品详细的化学品含量并不清晰。如果对自己产品的化学含量不清晰,那么必须请权威机构代为检测,而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据欧盟估算,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检测费用约需8.5万欧元,每一种新物质的检测费用约需57万欧元。
相关部门估计,我国将有价值37亿欧元出口欧盟的化工产品受到影响,主要原因是我国化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成本高,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偏低,产品种类涉及危险化学品多,且以低档化学品居多。因此,REACH法案实施后,一些出口欧盟或有出口潜力的化学品和使用这些化学品的下游产品将可能被欧盟市场淘汰,一些化工企业因成本上升将可能转产甚至破产。
另外,欧盟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来源地,特别是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时还离不开欧盟市场。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的化工品生产商或出口企业必将把其高额的注册、评估费用打入产品和出口成本,因而提高出口价格,这对中国化工进口企业来说无疑要增加成本。
目前,中国出口到欧洲的部分化工产品属于原料性的、附加值较低、生产过程污染较严重的产品。这些产品相关信息数据不全,或达不到欧盟的技术标准。因此,有关业内人士估计,REACH法规实施后,可能会导致中国对欧化学品出口下降,使部分中国企业面临经营困境。
根据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的调研,2006年中欧化学品贸易额高达190多亿美元,涉及公司3万多家。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它们可能会选择不注册从而退出欧盟市场。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提供了一组更具体的数字:中国化工行业的专家估计REACH将引起出口成本上升5%,总进出口量将下降10%,中国化学品总值将下降0.4%, 20万个员工将下岗。
篇5
关键词:有毒有害 管控 电子电气 中小企业
全球电子工业的井喷式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是大量电子电气废弃物得不到妥善处理,进而导致了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土壤,空气,水进入生态链,从而污染了整个地球生存环境。2003年2月之前,也就是欧盟RoHS(《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指令未颁布之前,各行各业,各个国家对影响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管控的法律法规还属于分割状态。企业监控有毒有害物质的危急性不强,紧迫性不足,而没有配套的环境法规与有害物之的界限值也使得企业无从下手。
RoHS指令主要用于规范电子电气产品的材料及工艺标准,该标准目的在于消除电子产品中的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6类物质。2003年ROHS指令正式颁布以后,广泛的适用范围,明确的实施时间以及规范的有毒有害物质界限值的设定,一举成为电子电气行业有毒有害物质管理的金科玉律。而这一指令的颁布,也使得许多第三方检测机构又一次走入了公众的事业,一时间用于筛选测试的各类相关仪器大卖,同时各种关于ROHS指令的公开课、测试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2006年之后大多数企业应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体系已经在应对ROHS过程中初步建立,而另一方面仍旧处于不断推行阶段的环境法律法规越来越专业化以及复杂化。不少企业出现的问题是,体系的更迭速度跟不上各种法规的更新速度,而良莠不齐的下游原材料供应商也使得“made in China”频频出现在欧美官方的召回新闻中,更有不少案例中的供应商上了国外各大买家的黑名单
管控法律法规出台频率增快,不健全的质量管控体系使得各大企业疲于应付,出现疏忽的几率也逐步增大。有毒有害物质管控方法类似于供应商管理中层层推进式管控模式,就是所在市场国出台法律法规限制零售商,零售商从而限制成品制造商,而成品制造商会制约其下游的零部件供货商,进而零部件供货商制约其原材料生产商,逐步向上的供应链上游进行管理来确保最终用户的使用安全,并可以符合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
如何减少出现不合规产品的出口或者大批产品被召回的结果,企业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纵向的供应链管控,其中那些规模不大的企业尤为需要这种纵向管控。成品生产商一般具有一定规模,拥有独立的品管部门,对于市场所在的国家法律变化、限量更新极为敏感,因为其产品是直接受所在国法律法规的管控,产品是否合规直接导致其产品能否进入市场售卖,他们往往在供应链的有毒有害物质管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小型企业应该依附于这些大型成品生产商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应对,这样既省去了大量专业人员的培训费用,也大大降低了企业自身的成本并且规避不合规规风险。其次,企业需要加强与第三方测试机构的横向联系。第三方测试机构的存在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出台,可以说没有了这些强制的法规出台,测试机构很难立足于市场。每一次的法规出台或者限制变更对这些测试机构来说就是一次全新甚至是绝佳的商机,所以其对禁用有毒有害物质法规的走向以及发展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生产商和零售商更为关注。这些测试机构对企业出口产品进行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测试,给出合规材料的报告以及不合规材料的合理改进建议指导企业通过有毒有害物质管控体系的认证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后ROHS时代一个代表性的法令就是REACH(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2】与先前的RoHS指令不同,REACH显得更为开放,难度也更大。REACH先是确立了一份包含几千种可能需要管控的物质清单(并且该清单定期被更新),接着由特定组织进行定期的讨论以及评估从而加入确定需要管控物质的清单中即SVHC(Substances of Very High Concern高度关注物质),截至目前已经有155种物质被列入正式管控清单中。这种开源式的法规更新对于中小企业的管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往在应对RoHS调查时可能供应商们只需要1-2次的调查就能得到反馈,但是如今对于REACH来说这种一劳永逸的调查方法已经无法使用,伴随着管控物质清单中的物质不断增加,调查的力度和难度都要逐步增加,而这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成本增加也让企业越来越难以承受。先前以检测为核心的有毒有害物质管理模式可能慢慢转化为体系管理模式,一个良好的有毒有害物质管控体系的建立将是企业应对这些法规的唯一出路。
有毒有害物质管控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的源头管理,如果所有原材料是环保的,那么只要加以过程管控,最终产品应该也是环保的。以REACH为例,原材料管控,供应商品质评估和进货抽查检验是确保成品合格的体系管理中三个主要方面【3】。一般来说检查REACH符合性证明,调查表,材料清单,成分列表等是原材料管控和供应商品质评估的主要手段。如何判断所提供资料的准确性,符合性也成了重中之重,判断资料必须先了解产品的原材料信息,结构以及加工工艺,并且精通SVHC高危物质评估,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准确判明所提供资料与最终成品的一致性。与此同时,资料的来源也需要确认,所提供资料是否是出自于供应商,其真实性,可靠性这就需要对供应商品质进行评估,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区分优质供应商,备选供应商以及供应商黑名单。供应商提供的第三方检测报告是否具有时效性,是否与报告上的产品是同一批次,这都对供应链的上游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不少中型企业也会有自己的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来料检验),所以在进货检查环节往往会自行进行抽样检查,但是REACH不同于RoHS,后者可以使用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筛选(该方法只适用于元素筛选,某些情况下只能使用化学方法进一步确认),反观REACH中的SVHC,目前并未有合适的简易方法和仪器来检测,不断更新的高度关注物列表使得仅通过一次检测来管控变得已经不太现实,而大部分企业也没有能力建立化学实验室来进行测试,所以这一点只能依托于各种第三方检测机构。
假设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够提供一个面向于中小型企业的平台,该平台上可以查询单种物料的各种物理化学参数,检测报告等其他重要信息,列入一种原材料有哪些企业曾近使用过,该原材料是否有被牵涉入各种召回案例中。这样一种开放的资源整合型的平台不但能有助于中小型企业有毒有害物质的管控,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本身也是一个商机,检测的方法和价格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而这些衍生的附加服务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篇6
在对产品的性能指标以及环保参数同等重视的今天,SVHC的应对需求几乎覆盖所有下游产品,这些管控要求的提出不仅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竞争和创新研发的压力。对于SVHC的管控实施,众多企业疲于应对,在成本与风险之间不知如何平衡,供应链上已经出现了部分中小型企业订单减少甚至直接倒闭的现象。
一、SVHC清单物质更新规律及管控要点
(一) SVHC清单物质更新规律
SVHC清单物质的更新规律基于REACH法规第58条款之规定,由欧盟各成员国和欧盟化学品管理局(代表欧盟委员会)根据REACH法规第57条款所规定的SVHC判定标准进行物质危害分类并提议管控,随后这些提案将统一公开进行为期45天的意见征集,欧委会根据征集的意见进行讨论并确认最终进入Candidate List的SVHC。
判定准则一:CMR物质。按照欧盟DSD指令67/548/EEC《危险化学物质的分类、包装和标识》被分类为1类及2类的致癌物质、致畸变物质和生殖毒性物质。该指令已于2010年12月1日起被欧盟CLP法规1272/2008/EC《化学物质及混合物的分类、标签及包装》取代,在新法规中上述危害物质分类为1a及1h。
判定准则二:PBT/vPvB物质。按照REACH法规附件XIII确定的持久、生物累积、有毒物质和强持久强生物累积物质。
判定准则三:其他同等危害物质。有实际案例证明对人类及环境有严重危害影响的物质(如内分泌干扰素)。
自2008年12月28日公布第一批清单后,基本上以平均每年两批的速度更新Candidate List,应用遍布各个行业。当前清单已更新到第9批累计144项,第10批的7种SVHC也刚刚完成45天的公开意见征集,即将公布评议结果,物质总数将被再一次刷新。而根据SVHC的判定标准,预计最终SVHC的数量将达两千余种。
(二)SVHC清单物质管控要点
就下游产品而言,SVHC清单物质管控要求与临界阈值0.1%密切相关。0.1%是指任意一种SVHC清单物质在单位产品中质量分数,虽然就“通报”责任来说,还存在吨位是否超过1吨/年的判定条件,但从销量减少的角度考虑SVHC的应对绝对不是明智之举,同时对“供应链信息传递”的要求也仅是基于0.1%的浓度判定的。因此,临界阈值0.1%成为下游产品管控SVHC的关键和突破口。
SVHC清单物质的临界阈值在核算上并非按照业界常见的均质材料形式,而是针对基于“Article”为单位的判定,但如何定义具体的“Article”,在欧盟内部出现了不同的观点。REACH法规第3(3)条款规定:Article,即物品,是指某一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被赋予了一定的形状、外观或设计,与其化学成分相比,其形状、外观或设计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功能。因此,下游产品中常见的电脑、服装、家居、汽车等都符合“Article”的定义。但是,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产品销售往往不仅包括主体产品,还包括配套产品,比如笔记本电脑会配装电池、电源、鼠标、说明书、光盘等,若干个分装的“Article”组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Article”,此时需判定0.1%的核算应该是分装的简单“Article”为基准还是经组合后的复杂“Article”为基准。
情况二:除了主体产品满足“Article”定义外,主体产品上拆分下来的零部件,比如电脑上拆分下来的键盘、摄像头、面板、PCB板等同样满足“Article”定义。此时需判定0.1%的核算应该是以主体产品“Article”为基准还是以拆分后的各个更小单位的零部件“Article”为基准。
因此,基于“Article”为判定单位的SVHC浓度如何准确计算至关重要。ECHA的指南中除了简单物品还提到复杂物品与套装物品的区别:对于自身满足“Article”定义的各零部件,在组装后形成一个整体的“Article”后,原零部件视为组装后产品的一部分,不再单独考虑“Article”的责任。比如汽车会有发动机、车身、座椅、车门等多个零部件,但经过车厂加工组装后形成销售给客户的整车,这时我们应该把整车作为 “Article”核算的基准,而不是其中的各个零部件。如上,对于销售给客户时已经完成组装的产品,视为一个复杂“Article”进行核算;如果是一套产品组销售,但需要客户自行组装使用时,则视为多个套装“Article”的组合,需分别核算每个“Article”中SVHC的浓度,比如一套组合工具、组装台式电脑、自主组合家具等。因此,就ECHA观点,SVCH的核算分成两大类:简单物品和复杂物品均直接核算,而套装物品则分别核算每一个Article。另外,欧盟6个成员国(丹麦、奥利地、比利时、德国、瑞典、法国)以及挪威经ECHA同意推出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模式:提出不区分简单物品、复杂物品和套装物品,任何满足“Article”定义的零部件均应作为核算0.1%的基准,一直拆分至相关零部件不再满足“Article”定义的等级。这种管控要求相对ECHA要更为严格,是一种趋近于均质材料管控的模式,企业应根据产品出口地进行区分,谨慎处置。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SVHC的管控同样适用于产品的包装,而且不同功能的包装均视为不同的“Article”,需要分别考量SVHC含量情况,不可与主体产品视为一体,也不可把不同功能的包装混合核算,企业在进行SVHC管控时,切勿遗漏此项目。
二、欧盟监管实施及企业管控现状
(一)欧盟监管实施情况
REACH法规提出“No Data,No Market”,如不能按照要求执行,则直接导致失去欧盟市场。目前官方层面已发起三次联合执法项目“REACH EN-FORCE-1/2/3”,核查REACH相关要求的执行状况,涉及企业千余家,并针对调查数据不合符的企业进行了相应处罚。同时,欧盟各国根据REACH法规条款126之规定也制定了自己的配套处罚措施。统计来看, 对于REACH不合格的情况,48%的国家采用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并行的处罚手段,42%的国家采用行政处罚模式,10%国家采用刑事处罚。大多数国家最高罚款在5~10万欧元之间,最高罚款比利时可达5500万欧元,英国则没有限制罚款的最高额度。刑事处罚方面浮动在1个月到25年的监禁,企业法人将作为刑事处罚的对象。
另外,欧盟的非食品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id Alert System for non-food consumer products,PAPEX),也会每周公布被查处的违规产品,公布信息包括产品名称、品牌、型号、制造商、制造地、不合格项目、处罚措施等,被公布的企业将面临产品召回、货品扣押、经济处罚等,下游产品如玩具、电气、纺织品、机动车等是最常见的违规案例。而作为制造大国,违规产品中原产地为“China”的屡屡出现,不断加深着欧盟执法机关对中国产品的不信任度和产品抽查的风险。根据RAPEX官方公布的数据,从2004年开始执行监管后,每年爆出的不合格案例中,均有超过一半来自中国,虽然中国企业也在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性能,但随着管控要求的快速增加,总体数据并没有明显好转。
(二)企业管控现状分析
SVHC清单物质数量多、更新快、管控形式特殊,同时欧盟政府和民众都非常重视,而下游企业多为整机、零部件厂商,产品零组件数量多,供应链复杂,因此针对SVHC的管控在实施方面呈现多种模式:
模式一:沿袭之前最常见的有害物质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要求,禁止产品中SVHC超过0.1%。虽然欧盟官方将0.1%作为SVHC责任和义务划分的临界阈值,但不乏一些品牌买家,为了降低自身产品风险、避免通报及信息传递的责任并同时提高产品竞争力,主动提升管控要求,限制供应商提供或自己使用含有0.1%以上的材料或配件。该模式下有害物质得到了更严格的管控,但鉴于SVHC中部分物质在业界仍广泛使用且用量较大,比如线材中常用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盐类物质DEHP,其目前官方层面仅在儿童产品中严格禁用,短期内要求所有产品中含量均降至0.1%,则在某些情况下因成本或技术问题实现较为困难。
模式二:通过供应链调查获知产品中SVHC含量。从源头层层传递SVHC使用情况,是欧盟政府最为推荐的调查方式,但此法的顺利实施依赖于整个供应链的协作,理想情况下应追踪至最初始的原料生产商。但往往调查过程漫长复杂,且因SVHC更新较快,已出现前一轮调查尚未完成,后一轮调查已经又要开始的情况,而且过程中不排除部分不负责供应商在未做充分调查的情况下擅自出具符合性承诺,从而带来管控风险。此方式在我国境内因供应链追溯常常脱节更是难上加难。
模式三:通过专业实验室检测获知SVHC含量。厂商自己送检整机产品或由上游供应商送检零部件产品。此法简单快捷,但相应检测成本大幅上升,且测试结果仅能代表具体被测样品,无法论证所有批次产品均满足管控要求。同时,鉴于当前检测行业能力的限制,部分SVHC无法直接测试获得,而是通过特征元素推算最大风险含量,而不少厂商因不了解材料性质无法提供更多信息支持,可能会造成SVHC报值偏高。
三、企业应对策略及做法
(一)建立针对有害物质风险差异的保障管理体系
体系保证的建立可以在现在管理系统上进行扩充或更新,比如OC080000,ISO9000等。就有害物质而言,在管理模式上都是通用的,应该从识别客户和法规需求上入手,将管控要求转化为本企业的内部要求,从产品的设计开发、物料采购核查、供应链管理、制造制程追踪、产品标识运输、外送验证等多个环节入手,控制有害物质的使用、引入和污染。不同有害物质针对规定限值和管理手段会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供应链上有害物质的管控限值源于国际法规/政策或买家指定要求,管理手段则更多与材料及供应商风险水平有关,存在保证函、含量调查表、测试报告、技术文档的等形式。而采用何种管理手段,应根据不同有害物质在材料存在的风险高低以及不同合作水平/规模/品牌供应商的情况进行选择,针对高风险供应商提供的高风险材料/产品,必须连用多种管理手段,而针对低风险供应商提供的低风险材料/产品可接受最简单的管理手段,将这些管理的文件和记录应进行规范编制和整理作为核查时的凭证文件。这种以体系出发的系统管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品牌客户所青睐,而在众多供应链上以审核供应商体系论证其有害物质管控的能力和水平也成为供应商定级评定的一项重要参数。
(二)SVHC测试调查对象评估的做法
就下游产品而言,其产品的复杂程度千差万别,涉及零部件从几十个到成百上千个都有可能,无论是采用供应链调查还是直接测试,企业都应先从自己产品的物料清单(BOM)开始,确定需要调查的产品可细分的零部件、组件和材料情况。根据我司对各个行业供应链特征产品数据积累,不同产品SVHC调查追溯到的基础材料和不可拆分的小组件数目差异很大,一般应急灯、节能灯等在20~50个点,电吹风、电熨斗、剃须刀等在50~150个点,吸尘器、电饭锅、取暖器在100~300个点,而更复杂的设备如笔记本电脑、跑步机、按摩椅等可达400~1000个点。这些调查点数可用于估算自己产品的复杂度情况,进一步可用于估算供应链调查范围及检测测试费用。同时,还应根据材料性质作进一步分析,排除低风险SVHC物质的调查,以下为检测行业推荐的针对金属/陶瓷类产品,SVHC物质可简化的调查列表:
第1批:五氧化二砷、三氧化二砷、酸式砷酸铅、氯化钴、重铬酸钠、三乙基砷酸酯(6项)
第2批:铬黄、钼铬红、铬酸铅(3项)
第3批:硼酸、无水四硼酸钠、四硼酸钠水合物、铬酸钠、铬酸钾、重铬酸铵、重铬酸钾(7项)
第4批:硫酸钴、硝酸钴、碳酸钴、醋酸钴、三氧化铬、铬酸及重铬酸(6项)
第5批:铬酸锶(1项)
第6批:铬酸铬、氢氧化铬酸锌钾 、锌黄、硅酸铝耐火陶瓷纤维、氧化锆硅酸铝耐火陶瓷纤维、砷酸、砷酸钙、砷酸铅、叠氮化铅、2,4,6-三硝基苯二酚铅、苦味酸铅(11项)
第7批:三氧化二硼、甲基磺酸铅(2项)
第8批:氧化铅、四氧化三铅、四氟硼酸铅、碱式碳酸铅、钛酸铅、钛酸铅锆、硅酸铅、掺杂铅的硅酸钡、碱式乙酸铅、碱式硫酸铅、二盐基邻苯二甲酸铅、氨基氰铅盐、硝酸铅、氧化铅与硫酸铅的复合物、颜料黄41、二碱式亚硫酸铅(II)、四乙基铅、三碱式硫酸铅、磷酸氧化铅、C16-18-脂肪酸铅盐、双(十八酸基)二氧代三铅(21项)
第9批:镉、氧化镉(2项)
以上风险项目,同时也是基于目前检测行测试技术水平。部分测试项目,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盐类、无机酸、复杂组分颜料等,无法通过直接测试的方式准确确定含量,而普遍采用其中的特征元素推算获知最大风险含量,比如测定其中的Pb、Cd、As、Cr、B等元素含量。对于此类SVHC清单物质的调查,需供应链上提供更多信息帮助准确认定SVHC。
(三)SVHC测试调查模式的制定和选择
在采用供应链调查模式时,SVHC主流调查模式还是根据最新的管控物质清单,由供应商反馈并保证各项SVHC在产品中的含量情况。另外一些知名品牌厂商从2012年起开始试点全物质调查,即直接调查产品中各材料中组分情况。这样SVHC更新时除非使用到涉及风险的物质,否则无需再进行重复调查。此类调查模式尚在试运行期,原材料厂商通过安全数据表(SDS)、物料清单表(BOS)或IPC1752表格等逐级将化学物质信息传递给下游终端客户。此模式依赖供应链的大力配合和支持。目前为了解决供应链信息传递的统一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提供标准化接口和文件的供应链管控平台,比如BOMCheck、HASA等,买家和供应商登陆平台后可以便捷实现信息传递,包括SVHC和其他有害物质管理要求,因为具有统一的文件格式,供货给不同买家时不必分别再准备资料,极大得节约了供应商制作资料的成本和买家审核的时间。
产品检测调查模式则特别适用于SVHC含量抽查、验证以及因时间/成本要求希望快速获得数据的情况。因为SVHC是基于“Article”进行管控的,所以就测试方案来说,会有多种选择。首选应根据出口地确认是否有必要按照更为严格的“Once an Article,Always an Article”划分判定基础,然后根据拆分的复杂程度以及管控风险需求和成本考量定制最适合的测试方案。
方案一:拆分成均质材料等级,分别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计算“Article”中SVHC含量。适用于产品较为简单,拆分后检测单元较少的情况。测试成本较高,但可以直接且准确确认SVHC含量情况及部位。
方案二:拆分成均质材料等级,相似材料进行归类混测,混测样品按照质量比1:1取样,混测数量以不影响测试检出为准。适用于产品较为复杂,拆分后检测单元较多,且存在材料相同的多个不同型号的产品。此方案测试成本比方案一有所下降,但因存在混测,产品中SVHC的含量只能通过最大风险的推算或进一步测试分组中每一材料以确认具体SVHC含量及部位。
方案三:拆分成均质材料等级,相似材料进行归类混测,混测样品按照材料在原产品中的质量比进行取样,混测数量以不影响测试检出为准。适用于产品较为复杂,拆分后检测单元较多,希望直接获得以“Article”为基准的SVHC含量信息的产品。此方案同样测试成本比方案一有所下降,但因材料在不同产品中质量比的差异,同材料组成的不同产品无法进行SVHC含量的确认,同时也存在混测报值时,可能涉及进一步的细分材料追踪。
篇7
REACH法规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令或法规,而是一个涵盖化学品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的综合性法规。它对出口到欧盟的化学品提出更严格的环保、安全要求,以规范欧盟市场上化学品的制造、使用和流通。主要包括注册、评估、许可、限制及数据共享。
(一)注册。对现有广泛使用和新发明的化学物(包括部分可分离中间体),生产商或进口商在生产或进口时,需通知政府主管机构,说明生产或进口该物质的用途,并提交相关文件。文件应包括对该化学物质毒性和生态毒性等特性的介绍、生产或进口的用途、对人类和环境的暴露量、预计产量、对该物质的分类及标识建议、安全数据单、对使用方法等进行的初步风险评估报告,以及建议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等。政府主管部门将把上述信息输入中央电子数据库进行注册,颁发一个注册号并对已注册物质中需给予特别关注的事项和特性进行实地考察和自动筛选。
(二)评估。由主管机构对所有产量超过100吨的化学品注册信息进行审查和信息核对;对降解速度慢并可能在自然环境中累积的或具有基因诱变或剧毒等危险特性的或其分子结构易引起关注的化学物质,即使其生产量或进口量低于100吨,生产商也应测试产品对人体和环境的长期影响。
(三)许可。对可能引起极大关注的物质或其成份,如CMR(致癌、诱导基因突变或对生殖有害的)物质和POPS(低降解有机污染物)物质,政府主管机构应对其按某一用途的使用方式给予具体授权。
(四)限制及数据共享。对部分化学品或配制品进行限制,除非在遵守限制条件下,才能被制造、投放市场或使用。必须对注册产品进行多种检测试验,检测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对首先完成注册而产生的产品数据信息向潜在注册人共享,但潜在注册人必须向前期注册人支付百分之五十的费用才能共享数据和完成注册。
REACH法规一改过去仅由政府承担化学品安全的责任,要求化工产业承担与其产品安全相关的责任,化工产业应负责收集相关化学品的数据进行评估,并保证只生产或销售按指定方式使用对用户及环境均属安全的化学品,还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证明使用有关化学物质的效益大于为消除该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而引发的成本。
二、欧盟REACH法规对我国化学品贸易的影响
与欧盟之前的同类指令相比,REACH法规影响的范围更广。从表面上看,REACH法规是个化学品法案,影响的是化工产品,但由于几乎所有商品都使用化工产品作为原料,因此,它的影响几乎波及到我国所有出口商品。仅从目前看,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到欧盟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制品、化纤、橡胶、塑料、纺织、轻工、电子、汽车、家电、制药、涂料等十多个产业,涉及904个税则号,其中出口量超过1000吨以上的有215种产品,超过100吨以上的有474种产品,超过10吨的有230多种,有500万种现今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受到影响。另外,REACH法规所涉及的不仅是化学品的生产商,还将这一责任进一步延伸到整个生产链,包括生产商和进口商在内的化学品下游用户、3万多种化工产品以及使用化工产品的下游产品都将受到影响。REACH法规的出发点是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但在保护环境的意愿下,确实对我国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阻碍我国化学品的出口。欧盟是我国化学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2004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石油化工产品1728万吨,出口额140亿美元。其中,单个品种出口量在1000吨以上的产品出口总量1094万吨,出口额22.2亿美元;100-1000吨的出口量322万吨,出口额31.6亿美元;10-100吨的出口量260万吨,出口额55.4亿美元。从对欧盟出口化工产品的结构看,我国生产的化学品中危险化学品量大面广,种类繁多,多数为大宗、低值、原材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较严重的产品(如农药制剂中高毒农药占30%)。根据REACH法规的要求,中国向欧盟出口这些化学品和几千种化工下游产品将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的问题,且必须通过欧盟境内的生产商或进口商进行注册。而且REACH法规规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高昂的检测费用,这些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我国一些中小型企业根本无法支付如此昂贵的检测费用,难免导致化学品出口受阻,甚至退出欧盟市场。
(二)进口产品成本增加,影响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欧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来源地,特别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从欧盟进口石油化工产品991万吨,进口额159.2亿美元。其中,单品种进口量在1000吨以上的进口总量645万吨,进口额20亿美元;100-1000吨的进口量219万吨,进口额23.7亿美元;10-100吨的进口量111万吨,进口额29.3亿美元,涉及1066个税则号。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的化学品生产商或出口企业必将把其高额的注册、评估费用打人产品成本,因而提高出口价格,这无疑增加了中国企业进口化工产品的成本。这不仅影响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导致相关下游产品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影响纺织、医药、轻工、电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打破国际化学品贸易平衡,导致化学品国际贸易市场的大转移。中国与欧盟化学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是我国化学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也是我国化学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从与欧盟的化学品贸易结构分析,我国从欧盟进口的主要是精细、深加工的化学物质,如染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且多数为依赖程度较高的不可替代产品。而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化工原材料和中间体。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较高的注册评估一、我国贸易差额变化情况
1950年以来的58年间,我国有20年出现贸易逆差,37年出现贸易顺差,1年达到贸易平衡。我们将1950年以来我国贸易差额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一)贸易差额规模较小阶段(1950年至1977年)。在这28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其中,1950年逆差最小,为0.3亿美元,1974年逆差最大,为6.7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2.6亿美元;有18年出现顺差,其中1961年顺差最小,为0.4亿美元,1973年顺差最大,为6.6亿美元,平均每年顺差为2.68亿美元。这一阶段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规模都很小,变动幅度也很小。
(二)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78年至1993年)。在这16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平均每年逆差为63.5亿美元,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有3年,1985年逆差最大,为149亿美元;有5年出现顺差,平均每年顺差为50亿美元,1983年顺差最小,为8.4亿美元,1990年顺差最大,为87.4亿美元;有1年出现贸易平衡。这一阶段,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的。
(三)持续贸易顺差阶段(1994年至2007年)。从1994年开始,我国进入持续贸易顺差阶段。1994年至2004年,11年累计顺差达到2819.3亿美元,每年平均顺差规模为256.3亿美元,大部分年份顺差规模均维持在200-400亿美元之间。2005年顺差1020亿美元,2006年1775亿美元,预计2007年可达2600亿美元,这三年贸易顺差规模持续扩大,平均顺差规模将达到1798亿美元。
二、贸易顺差的国际比较
与世界主要工业化大国相比,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时间不算长。从历史上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均出现过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而且持续较长时间。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784年至1913年,贸易顺差持续129年,其后顺差也时有出现;美国自1874年至1970年的97年中,有93年顺差;德国自1952年以来,连续55年顺差,近5年来顺差规模一直位于世界第一,2006年顺差达202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2%;日本自1981年以来连续26年顺差,连续18年高居世界第一。而我国从1994年开始连续出现贸易顺差也不过只有14年。从国际经验看,一般各国都是在国际收支出现较大负数情况下,才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目标。很少有国家在顺差时要求贸易实现平衡。德国、日本长期存在较大贸易顺差,但都强调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是“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得到世界公认,是外需强劲的结果。这对我们回应近年来欧美等西方国家以顺差为借口不断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突破外国贸易壁垒和封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顺差规模增长幅度最大。我国贸易顺差2004年为320亿美元,2005年、2006年、2007年,依次增加了700亿美元、755亿美元、825亿美元。而德国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95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328亿美元,属于年度最大增幅,只增加了373亿美元。日本贸易顺差从1997年826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1073亿美元,属于最大增幅,也只增加了247亿美元。
(三)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比重仍处于合理水平。目前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德国相当,比日本最高点还低一些。2006年,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比重为18.3%,德国为18.4%,日本为11%。日本、德国和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比重(在持续顺差期间)最高水平进行比较,日本最高(39%,1986年),我国(23.7%,1998年)略高于德国(22.6%,1988年)。
三、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剧增的原因
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规模急剧扩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由此转移部分贸易顺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装配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美欧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方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使我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2006年,我国对美国顺差1443亿美元,对欧盟顺差917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对台湾地区逆差663亿美元,对韩国逆差452亿美元,对日本逆差240亿美元,对东盟逆差182亿美元,以上逆差累计达到1537亿美元。
(二)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对我国形成严重依赖。近几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我国产品需求强劲。2004年至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超过3.0%,最高达5.4%,世界贸易增长率均在6.0%以上,最高达8.0%。我国制造业基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很多企业反映,近年来出口订单明显增加,一些公司由以前的抢订单变成挑订单。有些公司由于订单量都很大,而且客户还在继续加单,公司春节期间没有放假,各生产线都已满负荷运转。随着我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超过50种机电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80%以上,轻工产品占60%甚至达到70%,纺织产品占30%。从短期看,国际市场采购商没有替代选择,只能从中国采购。(三)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大规模顺差有其历史必然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迅速伸延,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国产材料和配件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产品供应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稳步上升,“中国制造”已得世界公认。目前我国是世界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大国,而很少从发达国家进口消费品。由此可见,我国大规模顺差产生是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
(四)我国特殊贸易结构是造成大规模顺差的客观原因。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我国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制成品出口大量增加。从贸易方式看,我国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虽然一般贸易顺差很少且经常出现逆差,但由于加工贸易存在大量顺差,使加工贸易顺差在弥补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逆差后,还出现较大规模顺差。
(五)国内综合优势集中释放造成大规模顺差。一是我国劳动力优势明显。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高,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才储备,适合工业制造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使我国劳动力资源无论在绝对数量还是质量层次上均具有优势。二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几年来我国通过发行国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铁路、公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为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三是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大大增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产业链迅速伸延,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目前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家电、机械、光学仪器等比较完备的产业集群,在方圆数公里之内,企业均可实现产品配套。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这几年,国际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制造业产能快速扩张,目前已进入集中释放期,推动了出口大量增加。
在一国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制造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出口能力明显增强,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国内生产对进口的替代效应越来越强,贸易顺差的出现不可避免。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经济发展阶段及自身资源优势决定我国贸易顺差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四、我国贸易顺差走势
从近期贸易顺差情况看,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进出口差距有所缩小。这种发展趋势还将会持续下去,主要原因有:
(一)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我国从2005年7月实行汇率改革,当月人民币即升值2%,之后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超过10%。预计今后我国人民币还将会保持小幅升值态势。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其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篇8
新标准的变化如下:
(1)针对全部的四个产品级别,壬基酚(NP)、辛基酚(OP)、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 1-20]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 1-20]总和的限量值将显著降低,限值的上限由2014版标准中的250mg/kg降至100mg/kg。
OEKO-TEX?已经连续第三年加严对该项目的限量值要求,这也使OEKO-TEX?系统中的所有企业逐渐意识到含有此类问题物质的助剂将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OEKO-TEX?积极推进全球纺织产业的共同目标,在纺织生产过程中完全消除壬基酚(NP)、辛基酚(OP)以及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s)的存在。
(2)全氟辛酸(PFOA)的限量单位发生了变化,由mg/kg转变为?g/m?。针对四个产品级别,限量条件统一降至<1.0 ?g/m?。在2014版标准中,第I级别的限量值为0.05mg/kg,第II级别和第III级别的限量值为0.1 mg/kg,第四级别的限量值为0.5 mg/kg。
此举确保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同时覆盖到挪威关于纺织品、地毯和其他涂层消费品中所含PFOA限制的一项现行法规。由于标准中限制的不仅仅是PFOA本身,还包含了全氟辛酸的各种盐和酯,因此在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的附录5中,并不是单纯地记录PFOA的CAS编号,而是用“各种”一词将所有禁用物质都包含在内。
此外,针对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限制由≤1.0 ?g/m?降为< 1.0 ?g/m?。
(3)针对皮革和其他材料,六价铬的限量要求将不同。对于皮革材料,在重视皮革检测基质效应的EN ISO 17075标准以及新的欧洲法规(EU 301/2014)和REACH法规(EC 1907/2006)中,六价铬的限量值定为3.0 mg/kg,因此在OEKO-TEX? Standard 100的所有产品级别中,对皮革材料的六价铬限制定为< 3.0 mg/kg(低于限值)。对于其他材料,现行< 0.5 mg/kg的要求将继续适用。
(4)正如第I级别至第III级别已经实施的情况,将来在第IV级别(装饰材料)产品中,也只能使用被现行技术标准认定为对健康无害以及被列入OEKO-TEX?认可清单中的阻燃产品。为了更加明确,原来列在OEKO-TEX? Standard 100限量值表(附录4)中的各种禁用阻燃产品将被列于附录5中,同时,新增了9种禁用的阻燃产品。
这些措施确保OEKO-TEX? Standard 100涵盖SVHC高度关注物质清单中所列物质,并满足目前美国及加拿大的法规要求。
(5)所有产品级别中,被消解样品中的镉含量的限量值降为40mg/kg(之前的限量值为第I级别:50 mg/kg;第II到第IV级别:100mg/kg)。此举确保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满足美国华盛顿州“儿童安全产品法案 (CSPA)”有关镉含量的要求,该法案是此领域中要求最严格的。
(6)甲酰胺作为一种新的检测物质被列入“残余溶剂”一栏,适用于考察压缩泡棉和发泡塑胶,如EVA和PVC等。四个产品级别的限量值均为0.02% (200mg/kg)。新增甲酰胺是基于SVHC高度关注物质清单中包含该物质,同时也考虑到法国针对特定材料/物品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7)“其他残余化学物”一栏中芳香胺的脚注更改为:“适用于所有含有聚氨酯的材料或其他可能含有游离致癌芳香胺的材料”,这里特别提到了游离致癌芳香胺,这样标注更加清晰。认证的产品不能包含附录5中所列的游离致癌芳香胺。
(8)邻苯二甲酸二己酯,支链和直链(CAS 编号68515-50-4)和二异己酯(CAS编号71850-09-4)被纳入考察项邻苯二甲酸酯中,四个产品级别均包含。这是因为考虑到邻苯二甲酸二己酯,支链和直链(CAS编号68515-50-4)属于SVHC高度关注物质。
篇9
一、欧盟通报国内产品数据统计
依据欧盟RAPEX系统公布的官方资料,自2014年7月到015年9月4日(以下简称近期),欧盟共通报2422次,通报国内为1514次,我们对这些数据按时间、国别、产品类别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月通报数量
近期,RAPEX每月通报中国产品的数量都在62起以上。其中2014年12月召回的次数最多,高达178次。
2.各国通报数量
近期,有30个通报国对国内发出通报,其中通报数量最多的前10个国家排名依次为西班牙、匈牙利、塞浦路斯、法国、英国、德国、捷克、荷兰、斯洛伐克、瑞典,共为1123次,占对国内通报总量的74.17%,而前五个国家的通报数共为740次,占对国内通报总量的48.88%,几乎一半。
3.RAPEX通报产品的类别
近期国内被通报的产品所涉及的类型有27类,被通报最多的前5类产品分别是玩具574次、纺织服装/服饰280次、电子电器和设备192次、珠宝86次、照明设备63次。
二、RAPEX通报所给予的警示
1.我国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近期,欧盟RAPEX通报的国内产品的数量占通报总量的比率如下:
期间内2014年最低为第32周,RAPEX通报总量为34件,其中国内为16件,占通报总量的比率是47.06%,最高为第26周,
APEX通报总量为47件,其中国内为39件,占通报总量的比率是82.98%,平均为63.17%。
期间内2015年最低为第1周,RAPEX通报总量为26件,其中国内为7件,占通报总量的比率是26.92%,最高为第5周,
APEX通报总量为58件,其中国内为47件,占通报总量的比率是81.03%,平均为61.66%。
这充分说明,排除出口量大的因数外,我们还应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工夫,以减少贸易损失。
2.借助RAPEX通报规避贸易障碍
各国通报的产品即与进口的产品相关,也反应了其国内需求和行业政策,通报多的国家及产品类别,都是贸易易遇受阻之地和产品,所以,出口企业应关注RAPEX通报的本行业特点,尽可能地规避贸易风险,有效减少贸易损失。如通报我国前五位国家的、所通报的产品类别分别排在该国前3位如表1所示,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企业宜权衡考量,趋顺避阻。
另外,关注RAPEX通报的相关产品,检讨自己有否类似的问题,可避免相同的障碍发生,畅通贸易。
3.按进口国相应技术法规和标准生产
从被通报的产品的不合格原因看,均是国内产品的质量不符合进口国相应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如:玩具类产品被通报的原因大多是化学品类危险,主要是邻苯二甲酸酯(DEHP)可能危害儿童健康,不符合REACH法规要求,该法规规定:在所有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中,禁止含有DEHP、DBP、BBP;其次是窒息危险,玩具易脱落的小零件等会被儿童误食而导致窒息,不符合玩具安全指令和欧盟标准EN71-1。纺织服装/时尚物品类被通报的原因大多是儿童服装的颈、腰部抽/拉的绳、带引发的绞勒风险,不符合欧盟标准EN14682等。电器及相关产品被通报大多是触电危险,主要原因是违背低电压指令的要求和相关欧盟标准EN20315、EN60335等。珠宝类多以铅、镉等超标,不符合REACH法规被通报;防护设备多因铬超标,个人防护设备指令的要求被通报,如此种种,如果按相关的标准、法规组织生产,类似问题完全可以杜绝。
三、建议
1.以质量取胜。产品质量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我们应从提高产品质量、核心技术能力等方面赢得竞争优势,减少贸易摩擦和争端,促进对外出口健康稳定发展。
篇10
(一)外国想减缓我国贸易发展速度
国家统计局曾经给出了这样的数据,结合具体数据可知我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一直在向前进步。我国贸易发展迅猛势必会造成别的国家的抵制与不满。发达国家从密度与力度上加强对我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大力限制,以保护地国内市场。
(二)国外的自我贸易保护,限制我国出口
近几年,虽说各国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是世界经济总体还是相对不景气,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上升空间缩小,经济增长乏力。从而使得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蔓延。由于各国的国家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同,对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也称《TBT协议》)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并且由于各国贸易保护的影响,技术贸易壁垒成为各国限制贸易的主要手段。
(三)发达国家对技术的高标准、严要求
欧盟、美国、日本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到了现在,我国同这三个国家的贸易额增长速度十分迅速,但是,这三大贸易伙伴又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欧盟国家、美国、日本都是属于经济发展十分快速的发达国家,所以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很高,这些高标准的技术贸易壁垒有被WTO所接受。根据《中国出口技术性贸易年度报告(2012)》,技术性对我国企业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排在前三的是欧盟、美国、日本。
二、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出口企业应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出口产品在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综合竞争力,许多出口产品靠的是降低价格来形成价格优势来占领市场。但是企业如果只是考虑经济效益而破坏了环境和社会效益,不仅会遭遇到更过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且在国内市场也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企业跨越技术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当然,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的约束。
(二)对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强发挥
行业协会由大量的企业会员构成,这些企业对行业特点非常了解,和政府之间联系密切,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过程中,能够对大量必要但是政府与企业无法直接承担的事务承担,起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非常关键。在对外事务中,美国的行业协会显现出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当积极借鉴。《欧盟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作为欧盟改革蓝图,在2001年的获得公布后,美国商会依自身在欧盟的分部,发挥世界范围内的分支机构的作用,在欧盟内绕REACH草案举办了十多场评论会与对话会,对欧盟委员会参会、很多国家的代表进行邀请。这个商会的主要负责人说,商会负责会议筹备、会以起草以及美方官员的发言稿,美方政府派遣人员到世界各国负责会议主持,对行业的游说工作提供大力支持。虽然难以制止REACH法规的制定与出台,但对它的制定过程进行干涉,对法规内容予以影响,成效特别显著,对新法实施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延缓的作用。
(三)对预警机制加强建立与健全,达到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