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规范文

时间:2023-03-17 11:1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法规

篇1

《国家教育法规库》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同教育信息化》杂志社联合教育部有关司局共同开发的全文检索文献库。该文献库收录了自建国以来现行的国家教育法律、教育法规、教育部门的规章以及教育部有关司局的重要发义。该法规库不仅是一部涵盖内容全而的教育文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和教育研究单位必备的信息资源库,受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科研人员的普遍欢迎。

《中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法规文献库》收录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即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法规文件。内容包括: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规划,研究生培养和学利建设的有天工作,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和协调工作等方面的重要文件。

《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法规文件库》是在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指导下推出的,该文献库可以帮助中小学校长运用现行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提高教育管理、依法办学的工作水平。

《国家教育法规库》、《中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法规文献库》和《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法规文件库》的运行环境为Windows/2000/XP。文献库查询方便、使用简单,其查询功能包括可按标题关键词(含任意字符串)、主题分类、年度期刊号、国别(地区),乃至全文中的任意字词等功能查询,无需培训,即可快速查准、查全和打印或拷贝所需的文件资料,具有重要的保存和参考价值。

篇2

【关键词】高等 教育法规 学习心得

通过对《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的学习,我知道了掌握高校教育政策和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特点以及高校教育方面具体的法规政策,并了解目前的现状和热点问题,并且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真实案例分析,也使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有了清晰的概念。这些法规知识,对于青年教师做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法基础知识

此部分阐述了教育法的相关概念,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为政策、法律的正确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高等教育法的研究是依法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必要手段,同时,教育法也是我国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研究、掌握及运用教育法规,是推进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2. 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3. 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原则;4. 权利和义务一致的原则;5. 教育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原则。

二、高等学校、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

(一)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具有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等特征,通常是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确定。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依据在不同关系中的不同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权利服从为基本准则,以领导与被领导为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以平等有偿为原则,以财产所有和流传为主要的教育民事关系。

从中国近现代来看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政府、社会、教师、学生之间都会发生法律关系。所以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高等教育的学校是依法成立的有必要财产、经费、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机构。高等学校的法人以学校名义,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能够作为主体参与诉讼或仲裁。高等学校属于公益法人,从事以“培养人才、科技开发和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高等学校在其与教师、学生的关系中,可以成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高校依法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利,履行行政职责,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也就是说,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

(二)高等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

高等学校既然属于事业单位法人并具有典型的公益性,那么就是说高等学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任何超越法律规定权力的行为都是不合法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在中国境内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公益性,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公民,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公共利益负责;教育活动应当依法接受国家、社会的监督,任何人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违背或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想,身为公办高等学校的一名老师,牢记高校教师的相关权利和义务,杜绝滥用权力,确保认真履行义务,这才是教学之根本,教师立足岗位之根本。

(三)高等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

近年来,诸多与大学有关的案件都与高等学校在行政关系中的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高等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地位的确定,对于高等学校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1.高等学校法律主体的性质

从本书中了解到,高等学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重身份。它既可作为行政主体,亦可作为行政相对方。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有义务接受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和管理。高等学校是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登记合格后才批准成立的。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中处于被管理者地位,是行政相对人。

2.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前面提到过,高等学校具有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等特征,通常是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确定。

三、我国教育基本制度:学历制度和学位制度

此部分主要对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划分,同时也对当前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均有相关的描述,严明了证书的管理和发放,督导等各个环节的细节问题。这些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使关于学历和学位证书的严谨和公平合理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对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应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拓展业务知识,提升自身教学知识水平的前提条件。

另外,成人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具有多方面的职能,能够使没受过教育的人们接受基础教育;使受过不完全教育的人们补受初等、中等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使已经受过相当教育的人们充实新的知识;使任何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发展个性,增长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

五、针对高校领域常见的法律纠纷,以及相应的权利救济问题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法;校企合作;生均预算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将近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思想基础、内容结构、可执行度等诸多方面与现实已有很大距离,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就相关立法提出几项建议。

应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

从1998~2008年,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已经成为重要的受教育群体,需要相应的法律给予规范和保护,需要更加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办学行为。

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制约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法》主要是规范普通高等教育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具体规定。《高等教育法》共八章六十九条,其中只有一处出现“高等职业学校”字眼,即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另外,《高等教育法》也没有高职教育所需“双师型”教师相关的条款,不利于激励人才流向高职教育岗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多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作出规定。这部1996年开始实施的法律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职教育发展。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无法直接引用其中的相关条款解决当前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诸如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招生及毕业生就业等问题。

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相关部门应制定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或在《高等教育法》中对高职教育作出专门规定,制定高职教育相应的法规及实施细则,以确保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

校企合作应立法

通过立法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意识,如德国在1969年对过去各种职业训练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形成了《职业教育法》,对初级职业训练、进修,职业训练和改行转业等做了进一步严格而明确的规定,没有在职业院校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不能上岗;加拿大立法规定企业有义务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

为了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热情,还应该通过立法保证企业能在其中获益。例如,英国在1964年颁布的《产业训练法》中规定,国家通过征收培训税对参与产业训练的企业主给予经费资助,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英国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同样,法国规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可减少缴税。

高职教育经费应立法

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高职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即发展高职教育需要有更大的投入。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应对高职教育经费的来源、筹措、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等做相关规定,保障高职教育投资,扶持高职教育发展。美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有当地财产税、州政府拨款、联邦政府资助、学生学费等,其中,当地财产税约占学校收入的45%,州政府拨款占学校收入的18%~20%,联邦政府资助约占10%,学费在学校经费中只占8%~10%。其中大量的拨款和资助主要用于增设新的急需的专业课程和培训计划,以及向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资助。我国职业教育法律监控系统尚不健全,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明显。《职业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进行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规定各级政府以及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机构并没有完全依法办事。通过分析2003~2007年《中国教育年鉴》可知,全国及各地共分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惟独没有高等职业院校生均预算,这与国家重视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形成强烈反差。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有政府办、行业办、企业办、民办等四种金类型,四类高职都不同程度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非政府办高职处境更是艰难,主要靠学费收入维持办学。所以应加强相关立法,保证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明确保障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定

拥有和保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高职教育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完全套用学科型院校模式,教师很难享有双职称的评审和聘用权,这影响了教师提高专业技术的积极性,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难重重。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应建立具有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与制度,鼓励教师在取得高校职称的同时,努力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严格监督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已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律实行有效的监督,是国外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法规在保障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德国的《职业训练条例》和《职业培训规章》都明文规定违反职业培训条例就是违法,可“判处关押”或“处以罚金”。日本颁布的《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应设置监督部门,并且专门设有“罚则”一章来论述监督和惩罚。在奥地利,其教育部设立了法律局,各州的教育部一般也都设有法律司或法律顾问,从而对已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实施宣传、审查、咨询和监督。美国对职业教育的法律监督主要由两方面来完成,一是由教育利益集团参与、监督法规制定和执行;二是由法院对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实行监督和调节,社会各阶层人士、团体、个人都可以向法院上诉,由法院裁决,直接监督和调整职业教育方针和政策。此外,各国的教育审议制度也充分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监督,如法国的全国教育审议会,德国的联邦及各州教育计划委员会,美国的联邦职业教育审议会,英国的中央教育审议会等,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及法规的实施效果,都进行全面、及时、有效的监督与调节。尽管各个国家具体国情有所不同,但除了制定指导性的实体法如职业教育法之外,进行配套的程序法及制度建设是其共同点。

加强除学校之外的相关职业教育立法

职业教育立法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结合,促进产学结合、工学合作,促进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从而为社会所有人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创造条件。我国已有的职业教育法规对学校职业教育的规定较多,对企业职业培训、社会培训、普通学校职业指导、终生教育等方面的规定较少,这种立法的不平衡状态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形成,最终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俊和,王晓茜.国外职业教育立法与职业教育发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9).

篇4

根据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督导检查的通知》(京督导〔〕31号)精神以及全市教育执法督导检查培训工作会议要求,__区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实施,认真开展全区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督导自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工作的组织落实情况

为做好检查自查工作、确保自查工作质量,__区成立了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自查工作组,工作组组长由主管区长担任,成员单位包括区教委、区财政局、区地税局、区审计局、区文化委、区城管大队、工商__分局、公安__分局等9个部门。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此次督导自查的计划安排、业务指导、进度监控和材料汇总等工作。同时,建立了主管区长专题协调会议制度,通过部署工作、听取汇报、决策问题和协调进度,高效率、高标准推进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自查工作。

8月28日,主管区长主持召开了专题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的自查内容、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要求各部门本着“实事求是查工作、明确差距促发展”的原则,要求自查工作与市级指导部门、区级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对口科室保持“三统一”。总体上看,全区教育执法检查自查工作进展顺利,工作部署周全,自查指导细致,按照规定内容和标准要求,按期完成了全区教育执法自查工作。

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自查结果

(一)教育费附加征管和使用情况

1.教育费附加的征管体制和缴存机制。近年来,区地税局在全力完成各项税收任务的同时,及时、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并与区国税局等相关部门建立了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密切配合,协同工作。通过对增值税、消费税等相关数据的对比,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教育费附加按规定应收尽收的目标,并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做到50%上缴市级国库、50%转入区级国库。

2.以来教育费附加的征收数额。,区地税局教育费附加征收8091万元,征收10478万元,征收10522万元,1至8月份已征收8183万元。-增长率分别为22.5%、29.5%、0.4%,上半年同比增长7.1%。

3.教育费附加的统筹办法和资金使用。教育费附加的使用,由区财政局、区教委共同协商,按照年初教育专项计划安排,确保了全部用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教育费附加的拨付,严格按照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程序进行,二级单位实行授权支付,资金直接拨付到学校零余额账户,做到了拨付及时和专款专用。对属于政府采购目录内的项目,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可由区教委统筹使用的教育费附加为5261万元,全区教育费附加实际支出为16977.78万元,其中,市级10672.6万元,区级6305.18万元,留归区教委统筹使用的教育费附加已经全部支出,在此基础上区财政还支出了结转的教育费附加1044.18万元。

4.教育费附加的资金安排。教育费附加资金的安排使用,坚持以全区教育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主要用于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优先保证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办学相对困难学校的投入。区级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1)投入农村学校操场的改扩建项目。区教委、区财政局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投入资金见成效”的原则,在-期间,采取建设资金打包方式,分期分批完成了24所中小学土质操场的改造项目。其中,投入建设资金4062万元,主要用于布局调整后的学校操场改扩建,完成了初中建设工程和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中关于办学条件主要项目的达标要求。

(2)补助部分农村学校和办学相对困难学校更换黄标车。按照全市治理黄标车的政策规定,先后投入338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村学校和相对困难学校更换黄标车,确保校车符合环保排放和安全行驶标准。

(3)支持教育 后勤保障部门为学校做好服务工作。先后投入617.04万元,用于区教委后勤服务部门清洁吸粪车的购置及车辆运行、文秘站 域网扩充带宽、添置师生体检设备、改善成人教育中心办学条件等项目。

(4)其他教育费附加的使(来源:文秘站 )用。为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子女定阅报刊支出37.3万元,组织学生观看奥运比赛、发放误餐补贴支出199.67万元,支教大学生工资保险支出101.17万元,__二中教学楼及教师宿舍楼建设支出150万元,交通职业学院田径场及看台改造工程支出800万元。

(二)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1.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保障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区审计局通过建立健全审计监督制度,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发挥了较好的保驾护航作用。一是较好地履行了依法审计和监督职责,实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目标;二是监督区教委机关和各类学校,强化会计监督工作,提高了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对乱收费等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依法查处,及时纠正了违规行为。

2.审计监督的主要工作和总体成效。近年来,随着教育建设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工程项目不断增多,为保证教育建设资金的规范使用,__区把基建工程结算审计列为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以来,区审计局先后对38所学校(单位)的教学楼、操场、食堂、宿舍新建、改扩建等基建工程进行了竣工结算审计,累计涉及资金2.02亿元,审计核减资金724.24万元。同时,对审计中发现的施工单位多计工程造价、合同要素不齐全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教育资金投资管理。

,配合市审计局对__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对11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重点审计。审计结果表明,-期间,__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增长,农村中小学校舍、设备设施配置基本达到标准,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两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操作规范,程序合理,未发现违规违纪事项。

3.加大社会各界对教育资金审计结果的监督力度。在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时,单独报告对教育资金的审计情况,主动将对教育资金的审计结果纳入区人大的监督范围。同时,坚持把对教育资金的审计监督情况,通过《__周刊》进行专题登载。

(三)学校周边秩序治理维护的工作成效

1.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秩序整治。__区专门成立了由公安__分局主管局长任组长的校园及周边秩序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治工作的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在先期摸底调查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明确重点,细化职责,落实责任,督导各有关部门、属地派出所狠抓落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动。

(1)秩序整治,宣传先行。在整治行动中,各行业主管部门、属地派出所与学校密切配合,通过板报、橱窗、法制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张贴横幅标语等方式,加大对师生的法制教育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师生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2)制度健全,情况明了。辖区学校安全制度健全,重点要害部位安全防范设施完备、措施落实到位。校园内和周边外来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治安管理进一步规范,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在规定的范围内合法经营,校园周边环境进一步净化,交通秩序良好,师生出行方便。

(3)保证警力,治理到位。以来,结合全区奥运安保行动,公安__分局在校园周边整治行动中投入警力累计1700余人次,保安余人次;保卫组织、治安联防、治保积极分子等各类安保力量近5000人次;出动车辆600余辆次;对全区学校及周边地区进行常规检查630次,安全大检查320次,专项检查170次。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及周边地区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明显下降,治安秩序大为改观。

(4)整合力量,协同治理。在校园周边秩序整治过程中,区城管大队在学校周边安装城管公示牌,向群众和违法相对人进行宣传,对非法营运的各类“黑车”、店外堆物、乱设小招牌、乱设灯箱广告、违法建设、非法出租车、无照制售食品及无照经营小商品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基础台帐,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区城管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15950人次,执法车辆1200余车次,取缔无照制售食品行为738起次,先行登记保存三轮车165辆,罚款43450元;查处无照经营小商品190起,罚款800元,共取缔无证非法盗版出版物经营摊点36个,收缴非法出版书刊18 35册,盗版光盘1846盘。通过以上措施,做到了校园周边环境干净、整洁、美观,校园200米范围内无违章建筑和无照商贩,周边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收到了较好的整治效果。

2.加强校园周边文化执法治理。,区文化委和工商__分局相继开展了文化娱乐场所、网吧专项整治行动、反盗版百日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坚持实名制登记出入相关场所,并根据中小学校周边文化市场的特点,加强了中小学寒暑期和节假日的检查,坚持从严从快查处违法案件。,出动执法人员100多次,清理学校周边违法游商摊点20多个,收缴盗版图书6000多册,发放宣传材料3000多份;取缔学校周边黑歌厅、黑网吧、黑电子游戏厅21户,无照影视屋13户,罚款70850元,累计查扣用于违法经营的电脑116台,电视机86台。通过以上措施,对违法经营行为始终保持着高压态势,营造了中小学周边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职业教育法》、《北京市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执行情况

1.强化职业教育的规划管理。__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到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__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协调联系行业、企业等有关部门,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几年来,加大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增加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建立和完善了政府统筹、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构建了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学制灵活、办有特色、健康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10月下旬,__区政府成立__区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开始规划筹建__区职业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化办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管理、组织、协调,更加有效的指导学校、企业行业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4月,__区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北京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五项工程,即:“职业教育发展工程”、“成人教育加强工程”、“社区教育普及工程”、“职工教育提高工程”、“新型农民培养工程”,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十项具体任务,并按计划推进实施。

2.保障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一是坚持将职业教育正常经费纳入全区年度财政预算给予保证,并按照《北京市教育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安排职业教育经费。下达职业教育正常经费预算1442万元,包括人员经费865万元,公用经费577万元。二是实现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逐步增长,教育费附加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全区职业教育专项投入5186万元,同比增长12%。其中,区级职业教育投入1636万元,占区级征收教育费附加的31%;职业高中生均事业费为5529元,增长0.3%;职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3045元,增长16.8%。专款重点用于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__职业学校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学校开展新课程研究、教师培训、农民实用技能培训等,用于__职业学校修缮改造1317万元,落实学生资助政策872万元,各类实训基地建设899万元,体育场及看台建设800万元,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建设262万元,新课程教学研究项目开发培训经费100万元,信息化建设150万元。

3.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做好专家听评课工作,通过聘请市职业教育专家评课,对__职业学校71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指导,大部分教师能力提升明显。二是加强教师基本功考核,对全体任课教师从课堂德育、教学反思、课标研制、学科知识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基本功考核。三是加强新教师培训,__职业学校对到校新教师进行教案撰写、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等方面专题性的集中培训。四是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教师职业生涯自我设计、实现专业化发展,全体教师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的潜力及发展方向制定了5年发展规划,形成了教师职业生涯设计落实控制体系。五是开展教学方法培训,由部分优秀教师、学科组、高级骨干教师工作室联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每位教师撰写了教学方法实施案例,形成教学方法案例集(据问卷调查表明,教师对此项培训的满意率高达93.9%)。六是深入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实习锻炼,对取得“双师”证书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4.加强职业教育的干部队伍建设。区教委与__职业学校共同制定并实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干部“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培训、考核、提高”制度,不断强化市场意识、效益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特别注重提高中层干部的三个核心素质,即:管理素质、专业素质和人品素质。

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了配合__区“一花三果”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区财政投入资金300万元,在__职业学校设立花卉实训基地,建设了占地200余亩的草莓、百合花种植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6.加强新农村成人学校建 设。以来,区文化委在全区304个行政村建立了化学校(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数字影厅”290个,为各镇(街道)配备了数字影厅流动放映车、配备计算机教室91个。区农委在38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民田间学校,每年每村投入农民实用技能培训费4万元。新农村成人学校硬件设备的改善,为农民文化活动和培训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区财政投入227万元,在全区开展了“农民教育大讲堂”教育活动,重点内容包括法律知识、文明礼仪、村民道德建设、健康知识、营养配餐、烹饪技能等,累计培训村民7200人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区劳动保障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共培训各种技能型人才8500余人,取证率达到90%以上。

此外,为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民俗旅游发展,成功开发了长陵镇康陵村“正德春饼宴”,在吕各庄村开展了“草编技能”培训,在南口镇羊台子村开展了“压花技能”培训,既为村民提供了就业途径,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7.强化企业职工素质提高培训。主要采用企业自主培训、校企合作相互培训、区总工会牵头的企业职工素质提高培训等三种方式,扎实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根据对__一建公司、凤山温泉度假村、十三陵特区等单位的督导抽查,企业能够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投入职工教育经费,并主要用于职工文化、技能培训。

(五)教育执法督导检查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

在的教育执法检查中,督导意见主要反馈了人口剧增后教育资源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围绕解决这一问题,在天通苑和__地区分别成立了__一中东校区和__第二小学,有效缓解了当前两个文化居住区的入学压力。特别是__一中的高中市级示范校的品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__教育的满意程度。

三、存在主要问题、改进思路和计划

(一)优质发展与均衡发展的矛盾仍然明显

目前,__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之间、平原地区和山区之间在教育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要求,坚持分期分批,使各项硬件配备达到规范化,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配置,努力促进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

(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教学水平不尽合理

目前,__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教学水平等方面还不尽合理。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岗位设置、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在聘用合同制基础上,加大队伍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大干部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三)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从教育发展规律来看,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壮大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进程。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引进名校办分校”的思路,一方面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打造__教育品牌、创建一流城市教育”大讨论为契机,引导和鼓励一批区域优质学校形成特色,扶持和帮助一批基础较好的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篇5

教师体罚学生案例令人发指

据1990年8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山东省青州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张猛在期末考试时做错了5道数学题。老师在放寒假时规定,考试每错一道数学题,假期中每天罚做100遍。因此,他每天要被罚做500遍,21天的假期,要被罚做1.05万遍,还要完成寒假作业。张猛没有完成作业,心中害怕,开学第一天便跳山崖自杀身亡了。无独有偶,相继发生的湖北教师刘某罚学生吃牛粪、四川教师蔡某罚学生吃塑料片、陕西教师崔某用锥针在学生脸部刺上“贼”字并涂上红墨水、新疆某子弟小学教师罚学生抄课文导致学生在家中用红领巾自杀、贵州教师罗某罚学生吃大便以及云南教师潘某罚学生吞下1000只活苍蝇等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因教师体罚学生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呈急剧上升的趋势,约占整个人身伤害事故的40%。一个个老师体罚学生的案例令人发指,但是只有那些给学生造成了重大伤害的案例才会被媒体关注,大量的案例因为没有造成明显的伤害而隐藏在冰川底下,我们应该尽快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教师体罚学生行为的原因

(一)体罚是教师心理学知识欠缺或者心理素质不佳的表现

首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明显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可变性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精力充沛,求新求异,渴望自强自立。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自以为是,固执狭隘,逞强好胜,缺乏必要的自我克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本应充分正视中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现象,不应对违纪的学生动辄大动干戈加以训斥,或“上纲上线’把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这是教师不懂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表现。教师应该认真冷静地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予学生的心理问题以相应的疏导或矫正。

其次,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富有慈爱之心这不仅是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对学生冷漠无情且缺乏人性的关怀和心理的沟通,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自由发展,极易形成师生双方心理上的隔阂与对立,容易导致教师产生体罚学生的畸形心态。

(二)体罚是教师法制观念淡薄的反映

由于体罚会对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多重侵害,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教育法律、法规都明令禁止体罚学生。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平时不注意学习教育法律知识,在执教过程中常常淡化或漠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保护,违法行使或,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用下,往往以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体罚。这些教师还认为,他们体罚学生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出于管理和爱护的需要,即使伤害了学生,充其量也只是“好心办坏事”。由此看来,教师体罚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更多地被视为道德和纪律问题,甚至被视为教师的“小节”,不是侵权和违法的行为,这不能不说与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有关。

(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法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某些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在处理这些严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时,往往从保护教师的角度考虑较多,没有充分意识到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并不平等,学生是弱者,其合法权益更需要得到保障,所以,对有关教师的处理偏轻、过轻,甚至个别犯有此类严重错误的教师在事后仍被评为先进分子,这样的处理不足以真正起到让犯了错误的老师深刻反省、悔过,使严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一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只注重自身教学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却忽视了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加强。

根除教师体罚学生行为的对策

(一)在师范院校开设《教育法学》课

《教育法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懂得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当掌握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规章,提高教育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观念。将师范院校中作为公共课开设的法学概论课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结合起来,强化师范生的基本法律意识。为了真正加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师范院校必须对现行的法律公共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应充分考虑师范院校培养教育人才的特点,法律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应在使学生对法律体系的基本知识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工作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要求,重点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违法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的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可通过结合目前教师法律意识的讨论,旁听教育纠纷案件的开庭等方式,真正使师范生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知道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如何做。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法律素养

将法制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的提高,现在各地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普遍比较重视,但继续教育的内容安排往往注重教学业务,而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和对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有关教育、教师以及对青少年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出台,需要教师及时学习、领会法律的精神并化为工作中的自觉行动,而教师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或所学专业局限等因素,自己往往不能自觉进行法制学习,深刻领会法律精神,在继续教育学习中安排法制教育的内容,正可以弥补教师的这一缺憾,达到不断加强教师法律意识的目的”。

(三)综合院校学生或其他中国公民要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学习教育法律知识

无论是综合院校的学生还是其他中国公民,在教育法律知识方面都知之甚少,因此,综合院校的学生或有心从事教育事业的中国公民在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之前一定要学习教育法律知识,增强教育法律意识。

(四)加强教育执法和监督,确保教师教育法律素养提高

在完善教育立法、提高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执法的监督,也就是要加强教育法的实施。而我国目前在中小学教师中出现的违反教育法规的行为有一些不是因为不懂法,而主要是教育法规的实施不力,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很普遍。健全对教育法规实施的监督制度、惩罚制度因此应加强各级人大对教育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活动对教育法律实施的检查、监督、评价、指导的作用。教育督导是教育行政过程的主要部分,也是教育行政的重要功能,它关系到整个教育行政系统的效能,它能加强提高教育行政领导与管理,保证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督导在现代各国的教育行政中受到相当的重视并占有重要地位,一些教育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系统、健全的教育督导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在推动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我国尚无独立的教育监督系统,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混合在一起,决策执行系统自己评价自己,常常报喜不报忧,最终导致决策与执行缺乏科学依据。所以根据我国的现状与国外经验,建立起与决策执行系统并行的相对独立的检查监督系统,这是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与效益,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法律落到实处。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内,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共同去努力解决。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素养,我国的教育事业才会蓬勃、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褚晓冬.浅析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缺失及补救措施[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 白雪琴.教师法律素质的培养[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3(3).

篇6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教育政策政策体系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6- ),女,河南商丘人,黄河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河南郑州450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JKGHAG-0338)

[中图分类号]G64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023-02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需要多种条件的配合,其中,政策法规是最重要的条件保障。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及相关政策环境的优劣,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会产生明显的推动或阻碍作用。认真研究我国陆续出台的有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对梳理并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推动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为落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真正贯彻国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指导思想,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借鉴国外先进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对未来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发展、法制保障提出相关建议。

一、端正认识,准确认识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公办高等教育长期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民办高等教育一开始就被贴上各种“标签”,受到种种非议和责难,即使在民办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仍有不少人提到民办高等教育就摇头、讥讽,甚至“谈民色变”。有人认为,“政府认识不足是导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最重要原因之一。”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为民办高等教育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彻底端正认识,准确定位,从思想根源、立法源头上解决问题。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初,就碰上了姓“私”还是姓“民”的问题,公众和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公众固有偏见的影响,民办高等教育长期处于公办高等教育的阴影下,在不公平的环境中艰难生存发展,“唯公性”成为一贯坚持的教育政策理念。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也或多或少地受了“唯公性”影响,甚至以公办高等教育为范本,凡事先考虑公办高校的利益,使民办高等教育丧失了与公办高等教育公平竞争、发展的政策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首先端正教育政策理念,树立“教育没有公私之分,只有好坏之别”的思想,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中,不以“公”“私”来划分教育的高低、好坏,因为民办高等教育首先姓“教”。同时,也要切实认识到“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首先是政府的需要,投资者、办学者帮助政府分担高等教育供给的责任,应该得到褒扬和支持”②。如果做到了,民办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做到与公办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公平竞争,从而形成公办、民办和谐发展的格局。

二、完善政策内容,明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1.落实民办高校办学自政策。民办高校作为独立的办学实体和法人单位,享有充分的办学自,这是由民办高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从目前所颁布的《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来看,民办高校主要享有有限的教师聘任权(第二十四条)、自主招生权(第二十五条),但缺少自主决定专业设置权,这些自对民办高校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但现在法律仅赋予民办高校部分的办学自。应该指出,《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学校应享有的权利,对民办高校也是适用的。落实这些权利,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办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强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落实减免税收的相关政策。民办高等教育是一个非企业单位,应当在收入和税收方面按照非企业单位进行管理。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减免学校税收”。是否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及执行结果,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尽快进行改革,主要围绕民办高等教育,出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民办高等教育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

3.明细并落实“合理回报度”。分析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资金来源,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是“投资学校”,通过资本运作获得回报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界的共同愿望和自然驱动。同时,投资者的回报也是解决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在“合理回报”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没有明确“合理回报”的具体措施,也没有明确“回报的合理程度”,更没有配套的政策法规。我国应尽快修改完善相关政策,出台细化的具体措施,使立法原则得到贯彻。

4.明晰并落实产权政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产权政策。如何看待和界定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资产,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死,也影响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甚至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建议,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将民办高等教育进行分类管理,即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较为合理的法人产权制度,以明晰举办者(投资者)与学校法人的产权界限,保护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和民办高等教育法人各自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民办高校资产监督与管理制度,切实履行监管责任,保障民办高等教育法人的财产权。

5.增加评估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评估都参照公办高校的模式和标准,没有制定单独针对民办高校的标准,也没有考虑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状况,造成评估工作的信度不够、效度不高。因此,民办高等教育评估应建立质量的多元概念,确立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理念,注重整体质量和差异化的质量需求,以及不同层次和类型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差异,采取不同质量标准的评估和评价模型。

6.制定资助政策。“政府的资助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体现了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实质性接纳和深层次关爱。”③民办高等教育同公立高等教育从性质上来说没有区别,同属公益事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应该由政府补贴。但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没有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国家还没有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国家资助的范围,拨款只停留在平衡层面,并没有直接资助。国外民办高校所需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是西方国家资助,而且这笔资金力度在不断加强。因此,中国应借鉴国外经验,从给予民办高等教育资助政策、政策优惠、税收减免出发,逐步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直接财政支持,将民办高等教育真正纳入国家的教育体系。

三、完善配套法规,构建完整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不仅仅滞后于机构的发展,而且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还未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从而导致有关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落到实处。鉴于此,在修订有关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管理政策时,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时出台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构建完整、完善、合理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1.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政策的配套。政策的配套性,意味着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应注意配套的设计和实施细则的落实,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和法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在有关税收政策、合理回报的策略、产权政策等诸多方面,都没有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使得《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存在障碍。为保障《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顺利实施,各地方政府也应采取行动,制定适合本地条件或实施条例的细则,并促进和监督《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确保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有效性,使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在制定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时,应注意收放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动态平衡和指导协调的作用。

2.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政策体系是指所需要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作为一个政策体系,可以使体制内的政策与政策之间互相协调、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从水平和垂直角度入手,建立纵横交错的私立高等教育的三维网状政策体系。(1)从横向角度分析,应提高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当前,我们执行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是以《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为核心,具体政策如发展政策、体制政策、组织和管理政策、师资政策、收费政策、评估政策、捐赠策略、审核策略等,很多没有引入民办高等教育的相关规定,导致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未来,具体政策应尽快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所改善,发挥政策的优势互补作用,增强前瞻性。(2)在纵向上,以政府相继出台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为基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实际,制定地方性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及其实施细则,保护和促进地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转变政府职能,重点加强执行监督,防止政策失真

任何一种政策的实施比颁布更重要,教育政策也不例外。良好的政策一旦制定出来,就需要得到全面、认真的贯彻和执行,否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实现不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因此,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及时评估政策执行情况,严防误解、扭曲、滥用权力,也要严防借执行政策之名谋一己私利,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政策的执行质量,这就要有完善的监督执行的机制、机构、制度、措施。“我们必须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该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活动加以全面监督,以确保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和全方位贯彻实施,并及时发现与纠正政策偏差。特别是应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立体的缜密的监督网络,形成和完善以党的监督为先导、权力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为动力的监督体系,以增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的透明度”。④

五、积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

在当前环境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民办高校实行的是开门办学,学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要求调整教育结构、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想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必须在短时间内准确了解大量的资源。实践中,鉴于单个民办高校的力量和所掌握资源的有限,短时间内整理大量完整的资料非常困难。在这种大的市场需求下,教育中介组织的专业作用就大大发挥出来了,专业化的组织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完整的资料与信息服务。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速度的加快,总结分析各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也成为迫切要求,这就需要民间的教育中介组织把这些信息及时输送到民办高校,为民办高校的深入改革提供参考。此外,由于民办高校具有自主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属性,因此,在处理民办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时,社会中介组织的介入也是必要的。社会中介组织既不同于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也不同于行业协会的管理,主要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加快管理职能的转变,把一些不必由政府管理的工作移交给中介机构进行落实。比如,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硬件设施及软件环境、学校经费的使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教职员工的服务和管理、对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对教育教学质量等评估可交给中介机构来具体实施。

第二,通过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沟通,解决学校与社会、民办高校之间的关系。社会中介组织及时将社区家长的建议意见反馈给民办高校,将民办高校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反馈给社区和家长,从而获得社区和家长的帮助和理解。

第三,为民办高校提供信息服务。社会中介组织可以提供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相关理论重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素质教育,特殊教育、考试制度,以及全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教育评价和不同地区的教育资讯等方面的服务。

总之,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是我国办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教育的宏观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建设不易,它已经以不寻常的方式谋求了自己的发展,也形成了一系列颇具体系的政策法规,但在实践中,关于《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内容,有学者存在不同意见,相关争论仍然很激烈。以产权和政府管理为例,涉及合理回报、举办者退出机制、民办高校平等地位的保障、政府资助、社会捐赠、民办高校内部法人治理、民办高校优惠政策的落实、政府管理模式、会计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等教育是公益事业,但对从事这种公益事业的主体,即一所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规定,仍较模糊,不够明晰,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并努力促进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期望全面规范、调整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民办高等教育法》能够早日颁行。

[注释]

①岗本佳子.日中政府资助民办大学政策的比较研究[D/OL]./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40874

39.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jA2NjNMdX

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Wk9ScUZ5cmdWN3ZCVjEyN0dyT3d

HZFhQcHBFYlBJUjhlWDE=,2004-04-01.

②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75.

篇7

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规定的出台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规定一出台,就引发了全国广大家长、教师、专家等的热议。有人认为,教师批评教育权是教师应有的权利,作为条例颁布,有点大题小作,多此一举;广大教师则认为,以后教师权利可有所保障了,这是献给广大教师教师节最好的“礼物”;教育部师范司管培俊司长也针对这一问题作了首次回应:“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就是渎职。”[1]

一、 “是”与“非”

1.“批评教育权”出台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1)从教育的本源与教师的管理权来看,教师是可以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教”在我国古代有规训的意思。而且在国人的传统里“不打不成材”、“严师出高徒”都是深入人心的法则。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无论是在身心发育还是在社会阅历、学习成长都处于启蒙阶段,他们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甚至是批评教育。学生成长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监护人――班主任教师,有义务与责任指出学生的过错,与其讲道理、分析原因,帮助其改错自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三章第九条规定: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可见,班级、学生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职责与任务,是班主任教师的一项权利。如果学生犯了错也是一味地表扬与认可,那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使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要义。

(2)从教师管理权的懈怠与无为的角度来看,批评教育权的出台是非常必要的。在当下教育与班级管理中正悄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本来教师管理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在面对一起起教育纠纷、教育行政领导的批示以及众多的恶性教育事故,教育管理权成为了虚拟摆设。去年“杨不管”现象的发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不是班主任疏于职守,不管理教育学生,而是有太多的难言之隐和各种压力甚至是人身的潜在威胁,迫使他们不敢管。在教育政策与法律制定上,我们总是倾向于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更应该保护学生的利益。岂不知,当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种种压力面前,才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批评教育权的出台是献给广大教师最好的“礼物”,它的出台也是非常必要的。

(3)从学生缺乏挫折教育的角度来看,也是亟需批评教育的。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家庭子女“班级化”的现象,中国家庭进入了一个核心家庭的时代,独生子女自然成为了家里的“小太阳”、“小公主”。孩子从来过的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的生活,没有经历过挫折和打击,而且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已经超越了家庭,延伸到了学校。在学校,孩子总是喜欢表扬与鼓励,面对困难与挫折没有面对的勇气,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当教师批评学生的时候,学生更是承受不住,会将教师的批评转嫁给家长:向家长诉苦甚至是告状。而缺乏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没有挫折的教育更是不成功的教育。教育中除了表扬与鼓励,也需要适当的批评与挫折。

2.对“批评教育权”的异议

(1)“批评教育权”是否多此一举。正如前文所说,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甚至是批评教育是班主任教师天经地义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出台“批评教育权”的规定是多此一举。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规定。规定的出台是出于一些老师批评了学生以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出现或自杀或自残等的情形,之后家长就会说这些是因为老师批评造成的后果,和老师算账。那么有了教育部这个关于教师有权利进行批评的话,到了法庭上面或者到仲裁机构,老师就可以说了,我有权利批评。所以从这一点上面来说,规定的出台是想解决一个问题,但是关键是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科学的。有教师认为,班主任教师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有权批评教育学生,需要教育部发文提醒,而是学生或学生家长以及背后的教育行政力量太过于强势,而不敢管。因此,“批评教育权”的出台有点一厢情愿的味道,初衷是好的,但实际上仅仅是多此一举的“一纸空文”。

(2)何为适当使用“批评教育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只是规定教师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那么究竟何为“适当”?何为“不当”?存在着语焉不详的嫌疑。而且教育部官员也未对这一规定作出详细的解读,因此,规定下发后,不同的人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进行解读。有人提出异议,有了这个规定是不是遇到任何一点的小事,班主任都要批评教育,那么孩子的权利在哪?孩子还能否获得好的教育?在实际教育管理中,班主任也会进行激烈的思考,我这样做“适当”吗?不管不问吧,对不起自己的职业良心,且现在又面临“渎职”的危险;一旦较真,学生及其家长有充分的权利武器来对抗你的任何一种管教形式――打骂显然不对,属于体罚;罚抄课文也不对,属于“变相体罚”;言辞不能过激,不然属于伤害其人格;批评的时候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任何言行,不然很可能“侵犯学生的其他合法权益”。我们用排除法清算下来,所能做的批评教育工作,就剩下温情脉脉和风细雨式的说教了,这还算批评吗?这对所有学生都适用吗?这又是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的负责吗?

二、 对问题的反思

1.扭曲的师生关系要走向和谐与共生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有着特殊而又值得玩味的关系。师生关系总是在“跷跷板”的两端游离、漂移,很难达到共生的和谐。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班主任在班级教育管理中更是权威。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是一种被扭曲的关系。师生共同处于教育场域,只有师生的和谐共处才能使教育活动正常有效地进行,教育本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场。而“批评教育权”的出台恰恰反映了师生关系紧张到非靠“法律”来调节的地步。扭曲的师生关系靠一个规定是无法改变什么的,但引发的思考却是深刻的。

2.教育“独”与“不独”

学过教育学或者对教育传承活动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自受到教育行政力量的干预甚至来自外界的威胁,使教育的自主性大打折扣。班主任教育管理学生,对犯错的学生采取适当形式进行批评教育本无可厚非,然而当教育行政力量介入后,教师的日常管理则成为了校长等教育行政官员权力延伸的“工具”。在“大局为重”面前,教师开始变得缩手缩脚。而当面对众多恶性教育事故的时候,家长的诘难,校长的推辞与批评,社会的压力,教师在重压下不想管也不敢管。“批评教育权”的出台也是在呼吁给予教育独立的空间,给予教育相对的自主管理权。

三、 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批评教育权”的出台虽然包含着良好的意愿,但引起的争议也是巨大的,究其原因,它缺乏适当的权威的解读与执行力,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1.对文本要细致解读,增加必要条款

“批评教育权”只是一个笼统与模糊的规定,缺乏实质的操作性,效果也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有学者指出,“批评教育权”并不像某些教师认为的是尚方宝剑,而更像是老婆婆的烧火棍。如此语焉不详的条款应该增添必要的内容予以解读,如什么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用“批评教育权”,如何使用“批评教育权”,遇到权利纠纷又作如何处理?如果“批评教育权”仅仅是一纸空文无法得以实施,那又有何用?本来《教育法》素有“软法”之称,缺乏刚劲有力的执行力,那么再出台这样一条空洞无执行力的条文,更是增加了《教育法》的“软肋”。

2.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度放权

“批评教育权”的出台从反面反映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教师统得过细、过死。从国家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国家机关人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给予学校、教师充分的管理学生的自,而不能事无巨细,越俎代庖。而面对众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师会显得十分被动,无可适从。

3.教育法制要走向强制

法律是国家正常活动赖以维系的强大武器,教育法对维系正常的教育活动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针对教育法素有“软法”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改观。“批评教育权”的出台如果还是教育“软法”的延续,那么它只是一纸空文。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统筹、合理制约各种教育活动,教育法制法规必须走向强制。

篇8

关键词: 教育惩戒; 自由裁量; 事实惩戒; 惩戒处分;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behaviors, the manifestations of educational disciplin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factual discipline and disciplinary action.Among them, factual discipline belongs to the professional right of teachers, and teachers enjoy wide discretion in the choice of discipline types, causes, scopes and timing.Disciplinary action belongs to the legal power of teachers, teachers only have limited discretion in the extent of punishment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ircumstances.Except for the occurrence of illegal obstruction, educational discipline must be implemented within legal limits.The factual discipline cannot be an act that violates the common people' s reason under the control of teachers' willful will, and the disciplinary action should be normalized with proper procedure and accord with the basic spirit of administrative rule of law.

Keyword: educational discipline; discretion; factual discipline; disciplinary action;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理论和实务界争议已久的教育惩戒问题作出回应。据此,教师或者学校对违纪违规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具有了法律上的依据。但教育惩戒尤其是在事实惩戒中,立法不可也不宜以闭合型立法的模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规定,仍需赋予教师或学校一定限度的自由裁量权,以期实现学校这一特殊领域自我管理的需要。尊重教师的专业裁断能力并非意味着教育惩戒可以游离于法律之外,相反,教育惩戒需要在法治的轨道里有序运行。已有研究大多是围绕教育惩戒的合法性证成、制度设计、实践运用三部分展开研究,较少涉及教育惩戒的表现形式和限度研究。基于此,本文拟从教育法学的角度,在厘清教育惩戒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对教育惩戒的具体限度加以探讨。

一、教育惩戒的表现形式

教育惩戒的表现形式是指不同教育教学情形中惩戒措施的具体样态。受惩戒活动本身专业性的影响,教育惩戒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其中,一些教育惩戒的表现形式在制度和习惯层面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一些则仍有争议。

(一)国内外常见的教育惩戒表现形式

教育惩戒随着教育活动的产生而产生,是教育领域的一种客观现象。虽然各国的制度设计有所差异,但在表现形式方面,教育惩戒展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一般而言,国内外常见的教育惩戒主要有目光警示、点名(通报)批评、言语责备、口头(书面)检查、罚站、临时退出课堂、罚作业、起立、学校值日、剥夺某种特权、没收、家长或者监护人带回管教、心理辅导、留校、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停学(课)、转换学校(班级)、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表现形式[1]400-403。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国家,如韩国,体罚也被视为惩戒的一种,如根据相关法律和法院判决,体罚是被容许的一种教育惩戒方式[2]。当然,各国也有一些独特的惩戒形式,如在澳大利亚,让违纪学生偿还一定的时间也被视为是一种有效的惩戒方式[3]。

根据性质的不同以上教育惩戒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维持教学秩序,实现教育目的,对学生课处不以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事实惩戒。事实惩戒一般由教师或者学校管理人员实施,理论界也有学者称其为“教师惩戒”。例如,授课教师对故意破坏教学环境的学生实施的目光警示;班主任让上课期间逃课的学生写书面检查;教导主任对故意扰乱自习秩序的学生实施的言语批评,等等。这种事实惩戒,发生缘由多样且难以穷尽,一般是以习惯的姿态存在于各国的教学实践中,即使对教育惩戒有法律规制的国家,大多也只是做一些原则性限定,赋予教师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我国立法中,《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16条“批评教育”可作此理解[4]。另一类是学校根据教育法律规范或学校自治规范,对学生课处的发生法律效果的惩戒处分。惩戒处分一般是以教师群体的名义作出,实践中也被称为“学校惩戒”[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中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皆属此列。惩戒处分是对学生越轨行为的否定评价,一般会对学生权益产生较大影响,各国一般对其配套较为完善的实施、运行、救济机制,与之相关的争议多为惩戒实施的程序层面,较少涉及惩戒决定的实体内容。

(二)教育实践中几种有争议的教育惩戒表现形式

受共同教育规律的影响,教育惩戒的表现形式在不同国家呈现出一定的共性。但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形时,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其合法性与合理性之判断仍存些许争议。

1.教育惩戒和体罚交叉部分的教育措施

此类惩戒方式主要是指罚站、罚写作业、罚劳动三种。一方面,这三类教育措施在教育实践中长期以习惯的姿态广泛存在。调查数据显示,在小学阶段,教师采取这三种措施的比例高达80.4%[6]30。另一方面,这三类教育措施并无现行法上的明文依据,对于其合法与否的判断,司法实践中往往见解不一,莫衷一是。以罚站为例,在司法审判中法院对于教师罚站的态度并不一致,概括而言,有以下三种:第一,认为罚站是一种违法的教育手段,属于体罚。如徐利平诉焦作市万方中学教育机构一案中,山阳区人民法院便指出教师对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施以罚站不是恰当的教育措施,是一种体罚①。第二,认为罚站是一种合法的教育惩戒。如黄兆雨昊诉绵竹实验中学教育机构一案中,绵竹市人民法院指出,教师对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施以罚站是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合法行为,是可以被广大家长、学生、社会接受的教育措施②。第三,认为未超过合理限度的罚站不是体罚,属于合法的教育惩戒。如丁赛男诉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一案中,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出,教师对影响他人午休的学生罚站一小时的行为在惩戒方式、惩戒手段、惩戒持续的时间方面并未超过合理的范围,是合法的惩戒行为③。

2.公开学生受惩记录的教育惩戒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指出学校纪律和教育方法应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关未成年人的案件报告应隐去其真实姓名和身份。根据纲要的精神,学校可以借助校园舆论的力量实现一般预防的惩戒目的,但同时需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可以说,惩戒记录的公开与否实则是学校管理权和学生隐私权之间的利益平衡。实践中,因在全校范围内公开学生的受惩记录而引发的惩戒纠纷不计其数,通过对涉诉案件的案卷梳理发现,针对学校公开学生受惩记录这一行为,学生和家长一方往往认为学校此举是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学校公开惩戒记录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且缺乏相应的程序保障,对此多持否定态度;校方和教师一方则一般以公开可以给其他学生警示以及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诉以抗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公开惩戒记录在实践中有所诟病,但在司法实践中,一种较为默契的共识便是惩戒记录的公开与否一般被视为学校自我管理的内部事项,法院不会轻易判决公开违法。如在李建青、宋宝宁诉青海湟川中学人身损害赔偿一案中,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便指出,学校在校园范围内公开违纪学生的惩戒记录,是学校自治和学校管理的需要,是合法的学校治理行为④。

3.为提高学生成绩或者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实施的惩戒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而实施惩戒的现象并不罕见。调查显示,在中学阶段,因作业不好和上课回答不出问题而被惩戒的学生占比约47.2%[7]5。同时,相比其他惩戒原因,家长和社会对于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教育惩戒也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如在2020年江西省南丰县某一教师因学生背不出英语单词,而惩其做200个深蹲一事中,涉事的校长便以教师此举是为抓学生单词过关而为其辩护。我们认为,虽然与学习成绩相关的惩戒在接受层面或有所支持,但仍须在理论上符合正当性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单纯以学习成绩好坏驱动的惩戒应被禁止。理由在于,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体现,单纯的学习成绩差并不会对集体或者他人产生不利影响,没有违反法律和学校的规定,不满足教育惩戒的责任要件,不具有可苛责性。对于成绩不好之学生,教师应该多加指导,帮助其找到学习的兴趣,而非施以惩戒。另一方面,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个人学习能力无关的其他个人行为,仍可以成为惩戒的对象,如逃课、上课喧哗、故意不交作业、故意不完成作业、故意不认真对待学业等。因为此时的学生行为非为学习能力,而为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不良具有可苛责性。

二、教育惩戒的自由裁量限度

为维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实现学校自我管理与治理的需要,教师在惩戒关系中享有一定限度的自由裁量有理论上之基础。一般而言,教师在事实惩戒中享有较大限度的自由裁量,惩戒处分因其对学生的侵益可能性更大,为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一般赋予教师较小限度的自由裁量。

(一)教育惩戒的理论立论基础

教育惩戒的理论立论基础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作为教育惩戒权的立论基础。这一阶段,教育惩戒被认为是教师或者学校为了达成国家教育的目标,对学生所享有的一种概括的支配权。该理论认为,即使没有法律授权,教师或者学校仍可基于自治的需要,自行制定惩戒规则,对作为特别权力关系相对人学生的基本权利作出限制或剥夺,相对人不能就惩戒事项提起司法之救济。

其次,以“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理论作为教育惩戒权的立论基础。这一阶段,学术界逐渐认识到,学生不因入校而丧失基本权利,其仍享有和普通公民一样的基本权利。基于公民权利普遍保障的需要,1956年德国公法学者乌勒教授将特别权力关系分为“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8]73。根据该理论,教育惩戒中那些涉及“基础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惩戒措施(如开除学籍、退学)需要接受法律的审视,属于法律保留的事项,学生对其不服时,可以提起行政法上之救济;在那些不涉及“基础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管理领域,教师或者学校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力,对其不服不可提起司法救济。

最后,以“重要性”理论作为教育惩戒权的立论基础。为应对“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难以界定的现实困境,理论界随后提出以“重要性”理论作为教育惩戒的立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只要对学生的基本权利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惩戒,无论是“基础关系”还是“管理关系”,都需有法律的授权,教师或者学校不可自行创设。“重要性”理论是对先前理论的重要发展:一方面,它秉承了传统理论对于教育惩戒的特殊把握,认为教育惩戒有别于其他行政领域的基本权力,不能完全坚持法律保留的基本限制,需赋予惩戒主体一定限度的管理权力;另一方面他引入了实质性标准作为“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的区分界限,以教育惩戒对学生基本权益影响的侵害程度而非表现形式作为法律保留原则适用的标准。近年来,“重要性”理论在司法实践中也有了新的发展,如在Goss诉Lopez(1975)一案中,美国最高法院便指出,应以学生受损利益的性质而非学生受损利益的重要性作为法律救济的判断标准[9]300-301。

教育惩戒的理论立论基础在不同时代虽有所差异,但却传递出以下共同的规律:其一,教育惩戒从一项纯粹的自治事项逐步演变为一项自治和法治相结合的事项;其二,教师或者学校的自由裁量权限因学生越轨行为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三,实务界开始有限度地承认对违法或不当惩戒的司法救济。

(二)事实惩戒中教师的自由裁量限度

事实惩戒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项教育艺术。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除学生行为本身的危害,学生的年龄、性别、个人秉性、心理承担能力、类似行为的发生次数、学生个人的违纪次数以及所处的教育阶段等都会影响教育惩戒的最终选择。因此,事实惩戒中,教师因其专业性而享有广泛的自由裁量空间。

具言之,教师在以下方面享有自由裁量:首先,对于教育惩戒的种类选择。如针对学生午休期间大声吵闹这一行为,当中午公寓执勤和书写心理悔改短文可以达到相同的惩戒效果时,教师自然可以在两种惩戒措施中择一而惩。其次,对于教育惩戒的事由选择。事实惩戒的对象一般为性质轻微的学生越轨行为,对于何为性质轻微,不同的教师可以有自己的专业判断。若教师认为学生的某项越轨行为可以通过其他程度更轻的教育方式得到纠正,那么自然可以选择不惩戒。再次,对于教育惩戒的程度选择。惩戒规则原应不加歧视地适用全部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惩戒规则可以忽视个体差异,反之,教育惩戒的具体程度必须根据个体的差别作出调整。比如,针对同一违纪行为,初次越轨者和屡次越轨不改者其惩戒程度应该有所区别。前者教师应注重教化,实现“小惩大戒”的惩戒目的,后者教师则应多加分析学生屡次越轨的主客观原因,防止受惩学生对教育惩戒产生免疫。最后,对于教育惩戒时间的选择。为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学生对于越轨行为的认识,教育惩戒应该及时作出。但及时惩戒并不等同当场惩戒,除一些必须当场作出惩戒外(如授课期间大声喧哗),其余情形下,教师在作出教育惩戒的时候可以考虑在非公开场合对学生作出惩戒,以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然,延时惩戒也不意味着不惩戒,若学生的越轨行为长期得不到惩戒,可能会纵容学生的侥幸心理,亦是对教育惩戒目标的违背。

(三)惩戒处分中教师的自由裁量限度

惩戒处分中,学生以受教育者的特殊身份与学校发生着法律关系,惩戒处分以学校或者教师的单方意志发生,具有明显的权力色彩。为避免权力滥用对学生权益的破损,立法一般从实体和程序方面对其作出规制,留余教师或者学校较小范畴的自由裁量空间。

一方面,惩戒处分应以明文规定的惩戒规范为依据,非经法定程序,不可创设新的惩戒处分。这便意味着教师或者学校在实施惩戒处分时,应该以制度化、成文化的惩戒规范为依据,既不可创设新的惩戒种类,也不可创设新的惩戒事由。原因在于,惩戒种类一般会对学生的权益产生重要影响,严重的惩戒处分(如开除学籍)可能会剥夺学生的基本受教育权,若一概承认惩戒主体的创设权力,会使学生处于更加弱势的境地。惩戒情形亦应用语明确,以期使学生了解学校对其行为的具体期待,发挥惩戒规范的指引作用。另一方面,规制并不意味着消灭,在法定的情形下,惩戒主体仍享有一定限度的自由裁量。首先,惩戒主体可以对教育惩戒的幅度做出选择。如南宁市第二中学规定,对不服从教师管理的学生,学校可课处记过或者留校察看的惩戒处分,那么对于何时选择记过何时选择留校察看,惩戒主体则可以做出选择⑤。但此时的选择并非无限制的选择,惩戒主体仍需坚持比例原则的基本要求,使惩戒处分种类和学生越轨行为的危害性质相当。其次,惩戒主体在惩戒情节的认定方面仍享有一定限度的自由裁量。教育教学实践中,各校的校纪校规一般以“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作为同类越轨行为惩戒种类的选择标准,但是对于何谓“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一般并无相应规定。此时,惩戒主体根据验证可行的实践经验作出的判断,应该推定为有效。当然,当某一行为处于模糊地带时,惩戒主体应该坚持保护相对人的基本精神,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惩戒处分。当查不清某一越轨行为是谁所为时,惩戒主体应推定非全体学生所为,切忌实施惩戒“连坐”,以免破坏惩戒领域的归责体系,加重无辜学生的责任承担和变相减轻应受惩戒的学生责任。

三、教育惩戒的法律规制限度

教育惩戒既需要在法治的限度内运行,又不可全由法律规制。这一点,即使是在有成熟立法经验的域外各国,亦是如此。因此,法律对于教育惩戒的规制应是一种有限度的规制,如此方可在学校或教师自我管理和学生合法权益保护之间达到平衡。

(一)事实惩戒:故意+违背常人理性

一般而言,事实惩戒中,教师面临的惩戒事由多为复杂多样的偶发事件,为培养受惩学生的责任意识,保证教育惩戒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及时作出惩戒决定,以防受惩学生的二次违纪。因此,各国的经验如下:除非确有必要,一般情形下,事实惩戒被视为教师或者学校的自主管理范畴,法律尊重这种教师专业学术背景下的专业裁断能力,不会多加干涉,一般只是做一些原则性规定。但近年来,伴随着事实惩戒侵权案件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案例说明,事实惩戒不能也不应游离于法治之外,其仍需遵守一定的法律底线。

首先,应为法律评价的事实惩戒须是教师在故意这一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不当或者侵权行为。若是为不可预见之过失,如学生的特殊体质(此处的特殊体质仅为教师绝对不可能知道的事项,不包括教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记载于学生体检档案的事项),则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法院应秉公处理,不应迫于舆论压力或者息事宁人的心态,断然牺牲教师的合法权利。2020年7月2日,山东省五莲县教育局革职涉案教师后再“拉黑”该教师的做法实则违背了这一点。当然,此时的故意应综合事实惩戒发生的相关因素综合考虑,而非仅依赖教师个人的辩护之词。另外,法律应尊重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避免侵犯教师的专业判断权,只有当教师的某项教育惩戒的方式或强度违背常人的理性(大多数师生的感觉)时,法律方可介入。例如,假设某校规定,对于破坏班级卫生的学生,教师可以罚其打扫一定范围的卫生一周以内。那么当学生在教室内随意扔垃圾时,教师让其打扫他破坏的区域或者该教室的整体卫生三天或者五天,均属于教师职权范畴内的正当行为。反之,若教师让其打扫全校卫生或长期(如一学期)打扫某一区域卫生,则违背了常人的一般理性,有滥用职权的嫌疑。同理可证,教师让学生罚抄过多遍作业的行为,也是违背常人理性的不当之举。因为单纯的机械罚抄并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完全可以探寻其他合理措施,比如罚抄3遍学生因马虎做错的题目然后附以类似题目加以练习。

(二)惩戒处分:规范失当或程序失当

惩戒处分一般以制度化、成文化的惩戒规范为依托,但当出现以下两种情形时,法律应作出规制,以期保护受惩学生的合法权益。

1.惩戒处分的规范失当

规范失当表现为校纪校规欠缺正当性,主要有以下表现。其一,校纪校规不合法。这既可以是校纪校规制定程序不合法,也可以是校纪校规内容本身不合法。前者如学校或者教师未经相关利益主体的同意,便将未经公示的校纪校规作为惩戒依据;后者如学校违背法律保留原则的限制,擅自剥夺、限制学生的基本权利。其二,校纪校规不合理。校纪校规是惩戒处分的发生依据,其本身应该具有合理性,纵使可以基于教学管理的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权利做出限制,但这种限制仍需保持在必要的限度内。如校纪校规要求女生发型只能为“耳上一公分”实则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是对学生基本权利的过度限制[10]304。当然,此时的不合理应以法院附带性审查后的判决结果为依据,在法院对校纪校规作出否定性评价之前,惩戒处分的规范应该推定为有效(后文详述)。

2.惩戒处分的程序失当

程序失当为惩戒主体没有按照法定的正当程序作出惩戒处分。受“重要性”理论的影响,各国法院对于惩戒处分的态度,实则较为谦抑,除那些严重侵害学生基本权利的惩戒,一般只审查惩戒处分的程序问题,以免破坏学校的自我管理。如阿肯色州最高法院在Williams诉Bd.of Educ.for the Marianna Sch.Dist.(1982)一案中,便拒绝对教育委员对缺课超过12次学生课处“不计学分和长期停学”这一行为作出评价[9]311。我国亦是如此,在田勇诉北京科技大学一案中,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便以北京科技大学退学处分未履行正当法律程序为由,判决退学处分为无效的行政行为。因此,惩戒处分的实施应该遵循一定的正当法律程序,对那些可能损及学生基本权利的惩戒处分,即使惩戒规范没有正当程序之规定,仍应给予相对学生最基本的程序保障,如听取学生的申辩、向学生本人送达惩戒处分决定书、告知对惩戒处分不服的救济等,且这种程序保障应随着惩戒处分的严厉程度而逐步完备。

(三)法律规制的违法性阻却事由

教育惩戒是对学生越轨行为的否定评价,法律对于教育惩戒的规制并非无限制,但仍需尊重教育领域的特殊性质。当教师或学校有以下行为,即使对学生的权益造成损害,亦应承认其正当性。

1.教师或者学校依据惩戒规则而为的惩戒行为

惩戒行为既包括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而为的行为,也包括依据校内惩戒规则而为的行为。前一种情形下,教师或者学校本质上为履行法律职责的行政行为,惩戒本身即是在法治的范畴内运行,故讨论对其的法律规制实然并无意义。本文主要讨论的为后一种情形,即学校或者教师根据该校自行制定的校纪校规而为的教育惩戒。理由在于,作为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11],校纪校规实则为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根据行政法的基本原理,校纪校规一经作出就具有确定力,相对人应该服从。因此,除非校纪校规在法院的附带性审查中被予以否定评价,其他情形下,相关主体均应尊重教师或者学校依据惩戒规则而为的惩戒行为。

2.教师或者学校是为业务上正当需要的惩戒行为

这主要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敢惩戒”“不会惩戒”“不愿惩戒”的现象。据《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等相关法律,教育惩戒是一项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不可回避的职业权利,即使没有明文规定,教师仍负有制止学生违纪行为、帮助其树立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的义务。若教师一概放弃教育惩戒,纵容学生违纪行为向可预见的危害结果发展,应认定其不作为的失职行为与后续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扩大部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008年的“杨不管”事件便是此例。与此同时,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归责意识,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对于那些教师没有过错,基于正当义务需要而实施的教育惩戒,应予以支持,断不可为达息事宁人之目的而牺牲教师的合法权益;对于那些教师有过错,或教师假借业务之名而实施的教育惩戒,应依法追责,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教师在特殊情况下的紧急防卫行为

紧急防卫行为是指教师面临突发的紧急状态时,为避免危险的进一步扩大,保护教师本人或者其他学生的合法权益而为的防卫行为。比如,教师拉扯两个在校内互殴的学生时不得而为的肢体接触。孤立来看,教师此举符合《布莱克法律词典》关于体罚“对身体实施的惩罚或击打”构成要件[12],可以被评价为体罚。但是当我们把教师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评价时不难发现,此时,教师主观上并无侵犯学生权益的故意,且若教师放纵学生的欺辱行为,必然会带来更为严重的不利结果。因此,教师此时的干预行为是正当的,法律不应对其进行否定评价。这一点,也可以在他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验证,如在日本,教师殴打正在欺辱他人的学生的行为,被视为一种合理的暴力,不做体罚评价[13]。

参考文献

[1]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靳澜涛.教师惩戒权入法的冷思考:以《教师法》修订为背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91-100.

[3] 尹雅丽,马早明.严守戒尺的“界”与“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惩戒政策探索[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7):58-73.

[4] 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A].2009-08-12.

[5] 任海涛.“教育惩戒”的概念界定[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4):142-153.

[6] 郑立平,张乐华.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7] 霍敏捷.规范教师惩戒权:解决体罚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8] 董立山.自治与法治之间:高校行使学生惩戒权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9] 秦梦群.美国教育法与判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 周志宏.教育法与教育改革[M].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 徐靖.高校校规:司法适用的正当性与适用原则[J].中国法学,2017(5):91-110.

[12] 申素平.教育惩戒立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3):37-42.

[13] 郑超.教育惩戒与体罚的边界:基于日本经验的比较分析[J].vip教育科学学报,2020,19(1):69-76.

注释

1参见《焦作市山阳区人民法院(2015)山民一初字第00012号民事判决书》。

2参见《绵竹市人民法院(2017)川0683民初1682号民事判决书》。

3参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苏06民终2080号民事判决书》。

篇9

在一次随笔的写作中,有学生写周末一家人去雅林看郁金香,其中有一句是这样描写郁金香的: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更是热烈而奔放,泼泼洒洒,开的煞是烂漫。我在给学生的评语中这样写道:“热烈”指具有强烈感情、激情或热情,此处指花开得很多很茂的情景,若将表心情的词“热烈”改为表场景、氛围的词“热闹”,更合适。结果学生拿来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翻到第21页,对我说:“老师,史铁生不也这样写的吗?”我被问得哑口无言,只怪自己没有细读教材。我在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余,也开始恶补语法教学。

一、正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真正理解“语法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二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正是基于这一点,许多老师解读出“淡化语法教学”,甚至“初中不教汉语语法”的错误观点。倘若老师们能仔细往下读,就能解读出完全不同的理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法知识”很重要,语法要教。像我们以前那样枯燥无味的教学和单一的教法,只会扼杀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才要求我们随文而教,不能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二、直面文本、学情、考点教学,真正落实语法教学

1、文本品析需要借助语法教学

吕叔湘在《怎样给中学生讲语法》中有这样一段话:“那么我们应当怎么教呢?我认为应当把语法教活。”语法知识是细读文本、领悟内涵的重要帮手。对任何体裁的文本的理解,首先都是对语言的理解。为此, 人教版的编者在2013年初中语文七年级的教材中增设了 “词义和语境”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被赋予特殊含义,例如在《土地的誓言》中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中的“埋葬”,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就是作者向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教师从挖掘“埋葬”一词的含义入手,进而让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主旨。

2、学生写作现状呼唤语法教学

胡明扬老师指出:“在中学教语法不是为了教语法而教语法,教语法完全是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的。”最能体现语法对中学语文教学实用性价值的环节当数作文,学生对语法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水平,会典型地反映在他的习作中,也就是说,学生对汉语的实际运用,组词造句,联结句子为句群、段落、篇章,运用汉语的能力,在作文中会反映得比较充分。以下例举学生习作中的几个病句:

(1)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白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心潮澎湃。

(2)我沿着小路走着,两旁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春风吹来,是一丛丛五颜六色的野花。

(3)暑假我和朋友去了一趟苏州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分析:第一句“一连串”应修饰“事情”,犯了词序不当的语病;第二句结构含混,应改为“我迎着春风,沿着小路走着,路旁是一丛丛五颜六色的野花和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第三句强加因果,去了苏州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苏州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苏州的“结果”呢?”

目前放眼学生作文,包括一些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在内,在习作时都或多或少存在语言不规范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个人认为都是不懂语法惹的祸。因此,将语法知识贯穿进口语训练和作文练笔指导中,逐渐规范学生的表达习惯,提高表达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

三、应试压力迫使师生关注语法教学

综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语法知识的考查一直普遍存在着。语法知识的考查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病句类试题。

病句中经常出现的修饰词搭配错误,例如:“两个学校的老师”,大多数学生也知道这样的表述上有问题,但是问题出在何处,学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正是由于定语排列顺序的错误,才导致短语产生歧义。因此,在题目的分析时,我们还是要强化知识点的落实。

2、语境类试题

2013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温州卷,现代文阅读《鹰》第11节他仰起脸,注视着它,看那黑点儿的移动,看那放晴了的天空中 ------ (A.大朵大朵爆裂 B.朵朵飘浮)在阳光下的云,这时,他觉得那只鹰神奇而又陌生。

篇10

教育装备要规范化发展、科学定位、明确作用和地位,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和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作用。

教育装备工作,要为教育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基本保障。提高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质量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不改革就没有生机,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因此,我认为,质量是核、管理是魂、服务是本、形象是根、信誉是源。

加快教育科学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关键在于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教育装备行业建设,关键是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发挥好教育装备的应有作用。

教育发展史以及教育改革实践都证明,教育装备是教育教学的物质基础、技术支撑、重要载体、必要手段;教育装备既是体现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教育教学资源,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装备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而教育装备现代化就需要教育装备必须实现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装备现代化,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标准工作为用户服务,为企业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教育装备规范发展,必须要解决10个问题

认识问题、地位问题、作用问题、能力问题、水平问题、质量问题、效率问题、效果问题、机制问题、机构问题是目前教育装备规范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要认识到位、地位找准、作用发挥、能力适应、水平提升、质量保证、效率提高、效果良好、机制灵活、机构健全。

教育装备的任务:建、配、管、用、研、培、评、效

建设是基础,配备是关键,管理是核心,使用是目的,研究是前提,培训是保障,评价是手段,效果是根本。

科教兴国教育先行,教书育人装备先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就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教育装备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难以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装备是载体);信息化必须要由装备作为基础设施条件。要适应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教育装备也要着力向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强化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管理要到位,要强化管理,不负使命;改革体制,搞活机制,完善制度;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搞好规划,加强培训,历史地、客观地总结过去,科学地规划未来,扎实地做好当前工作;要加强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政策研究、课题研究;将“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作为一种基本的策略;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装备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改变观念,改造传统,改革创新

要全面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地位作用,健全组织机构,理顺体制机制,争取领导重视,出台政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颁布标准规范,加强理论研究,坚持改革创新。

加强装备队伍自身建设,装备适应发展需要

全面提高能力水平,增强学习力,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熟悉管理,通晓业务,学习技术,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来进行教育装备和教学仪器设备行业管理。

明确目标与任务,落实到位,量化到人

教育装备管理工作,要把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应部门,具体项目要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

当前教育装备工作必须要抓好以下几点

教育装备工作要抓住重点、分析热点、找准关节点、选好切入点、破解难点。我个人认为,当前教育装备必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重点:抓装备质量,实验教学质量;热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装备标准制定和装备资源均衡配置,招标采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关节点: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到位;切入点:以落实“两个纲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政府职能改革中提出的目标任务为着重点,要加强社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破解难点:就是要从调查研究入手,总结经验,探寻规律,推动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发展。

分工协作、团结合作、服务教育、目标一致、共同发展

我们要针对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力、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的问题,全行业必须要发扬团结合作精神,真正形成合力;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制定目标,采取措施,试点先行,全面推动,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