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法规范文
时间:2023-03-17 19:0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性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地方性档案法规建设基本情况
1995年6月,《上海市档案条例》公布实施,此后各地地方性档案法规陆续颁布施行。(各地地方性档案法规一览表见文后附录)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档案法规建设的基本情况:
1.立法迅速而集中。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2年,仅7年多时间,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地方档案法规相继问世,在31个省级建制中,已出台的地方档案法规达30个,全国97%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档案法规都在此间制定颁布。而且93%的地方档案法规颁行于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正后,短期内就把地方档案法规建设工作迅速推向。
2.修订适时。我国现行地方档案法规中的70%(21部)都已进行了修正,这些法规中,从颁行至第一次修订最短仅1年有余(《河北省档案工作条例》),最长不过9年(《天津市档案管理条例》)。个别地区(河北省、上海市、浙江省1已进行了两次修订,两次修订间隔2~7年不等。以这样的频度对法规修订,一方面是对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新形势、新问题层出不穷所做出的必然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法规自身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
3.法规名称多元而规范。各地方档案法规基本上以“档案管理条例”(11部)、“档案条例”(10部)及“实施《档案法》办法”(6部)这三种名称来命名,约占总数的90%。其中河北省、广东省、海南省分别以“档案工作条例”、“档案管理规定”、“档案管理办法”命名,虽然法规名称不尽相同。却都完全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
4.文本结构的双重模式。21部地方档案法规都与《档案法》的基本结构保持一致,由总则、分则、附则三部分组成,并分章进行阐述。9部地方档案法规选择不分章。法规条文按流水号顺序排列,但条文表述的次序、形式及相应的内容与分章的档案法规并无二致。
地方性档案法规的特色
1.可操作性更强。地方性档案法规的精髓在于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精神对其进行补充和细化。一部档案地方性法规在档案专业的某一领域对法律和行政法规补充了什么、细化了什么,应当让社会公众一目了然。如《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第十七条对《档案法实施办法》的第十三条关于档案移交的问题给予明确和细化,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该法条共三款,第一款的三四两项对专门档案和重大活动形成的档案的移交做出了规定。第二款对特殊情况下的档案移交的批准程序作了细化规定。第三款对档案移交的异议、裁决、裁决结果的送达做出了细化的规定。
再如《档案法》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一条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对事业建设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但比较原则,不便操作。如果仅仅是照抄该条的规定,反而会降低法律规定的层级。福建省在制定档案地方性法规时就把《档案法》的这条规定落到了实处。当时福建全省近40%的市、县(区)国家综合档案馆库面积严重不足,有的只有几十平方米。有的甚至是危房险库。有68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库建设不符合《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因此为解决这一困扰各级档案部门的难题。福建抓住进行档案地方立法的契机,在《福建省档案条例》的第四条第二款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库应当符合国家规范要求,未达到要求的,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建设规划,限期达到要求。”
上述规定给我们启示,即我们在档案地方立法过程中要破除档案地方立法的“宜粗不宜细”观念,树立“宜细不宜粗”思想,尽可能对规范的事项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确保地方性法规有较强操作性。
2.现实性得到增强。对《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没有规定而实践中又亟须做出规定的事项进行规定,是档案地方立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具体在制定档案地方性法规时,要着重解决本行政区域实际存在的需要由法律来调整的,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原则或不便于操作或没有规定的问题.而不是对法律、行政法规的简单翻版。在制定创制性条款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本地区确有必要、亟须规范的事项,考虑现实性和可行性。
以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档案馆(室)藏数字化、管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服务在线化和信息共享化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对此没有做出规定。能否抓住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是实现档案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福建省在制定档案地方性法规之际,正值该省投入20亿巨资建设“数字福建”之时。他们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搭上了“数字福建”的快车,在《福建省档案条例》中用了三条法条共359个字符,对各级档案馆和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应当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省综合档案馆逐步建立全省性的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实现档案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因为有了法规的依据,该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3.针对性更明确。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针对性,只有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才能在现实中具有可行性。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系统地讨论了法与政体、法与自由、法与气候、法与土壤、法与民族精神、法与贸易人口、法与宗教等方面的关系。孟德斯鸠从法与其他事物的秩序中理解法律,为我们地方立法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我们的一些档案地方性法规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云南省档案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对记述和反映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档案,有关单位应当重视收集、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第十四条进一步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拨出专款,用于重点、珍贵档案和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征集和抢救工作。档案征集抢救经费必须专款专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形成的文件正本、定稿应当同时归档。”《档案条例》第八条规定: “直接从事蒙古语言文字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九条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要根据管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档案的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配备兼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员。集中保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档案的各类档案机构要配备翻译人员。”这些条文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自身的独特性。
篇2
一、房地产企业所涉及的税种
房地产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一般是地方税务局,主要纳税申报事宜也集中在地方税务局。涉及的税种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用附加、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存在自有房产的企业)、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代扣个人所得税以及印花税等。
二、依法纳税,依法节税是税收利益最大化的前提
(一)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有利于企业进行依法纳税
企业大部分应纳税款的计税依据来源于会计核算结果,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才能确保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并确保以该会计信息所提取计税基础的正确性,从而促进企业依法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例如,房地产企业预缴及应缴的营业税、预缴的企业所得税、预缴的土地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一般来源于预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数据,依法代扣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源于工资费用的支出。只有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才能确保各相关会计科目数据的准确性,才能正确核算应纳税额并依法准确纳税申报。依法纳税是法律赋予纳税义务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不能依法纳税、未依法纳税、偷漏税都将会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受到严惩,或因此受到少数税务机关的威胁,并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税收成本。不依法纳税最终不仅不能免予纳税义务,还要依法承受更多处罚,将付出更多的经济利益(一般按少纳税款日0.05%计算滞纳金,另外可根据情节轻重不同加收罚款)。如果错误的领会税法精神,形成多纳税款,一般退税成本也会很高,而且退税手续很难审批。大部分企业的多纳税款均无法退回,最终形成企业实质性的税收成本。只有依法纳税、依法节税才是有效节约税收成本、有效降低税收风险的唯一出路。
(二)日常运营的节税以成本费用方面的管理为主
只有各项成本费用能够依法合理的在税(所得税或土地增值税)前列支,才能确保税收利益的最大化。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房地产是高税负的行业。之所以说房地产是高税负行业主要缘于房地产企业的独有税种――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的税率最高为增值额的60%,最低也要达到增值额的30%(符合免税条件的除外);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如果某项费用无法合理税前扣除,那么这项费用的55%~85%都要依法补缴税款(其中:所得税25%,土地增值税30%~60%),形成实质性的税收成本增加。日常成本管理过程中,必须依税法规定及时取得发票等税务机关认可的原始票据和法律凭证,确保相应成本支出能够税前依法扣除。如果在一项支出中,能够取得合法发票及法律凭证等完整资料的市场价为100元,不能取得合法完整财税资料(如只有白条,或资料不完整)的市场价只有低于15元时,对房地产企业来讲才能选择后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司的税收利益。否则,选择后者将会比选择前者给公司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因为公司每发生一笔无法税前扣除的成本支出,这笔支出将会滋生出85%的税收成本由公司来承担。房地产企业成本费用的税收管理主要分两部分,即无合同费用的管理和合同费用的管理。两种费用管理的共同点是都要取得合法发票和完整的法律凭证,不同点是无合同费用必须实行事前申请制,确保相关费用能够取得合法的票据和原始资料,以证明费用发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合同费用的管理包括: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约定条款是否能够满足公司的税收管理要求;在合同在执行过程中,能否及时索取到相关票据和法律凭证,以及是否建立了完整的合同台账。只有这样做才能,一方面可确保公司的税收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公司的财产安全,防止工程款支付错误,防止因管理不当产生更多的税收成本。
三、确保税收利益最大化的途径是依法进行税收规划
(一)项目前期运营方案的税收规划
项目运营方案的规划对依法节税起到决定性因素。运营方案直接决定了这个项目在运作过程中需要依法缴纳哪几种税,适用什么样的税率等内容。例如,若某个项目采取受托代建的运营模式,受托代建收入的营业税税率适用3%;如果采取自建后销售,按自营房地产销售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5%;那么该在运营方案的选择上,公司需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结合对不同运营方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测算,选择项目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运营方案,为公司谋取更大的税后利润。项目税收规划的目的是:在合理、合法的运营方式下,确保公司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税收规划的目的是确保公司即得的经济利益净流入量正值最大,而不应错误地认为仅仅是少缴纳税款。
(二)税务管理过程中的税收规划
税务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运营的全过程,税收规划贯穿于税收管理的全过程。税收管理过程中的税收规划是在项目总体方案运行顺畅的基础上,确保项目整体的税收成本最低,税收风险最小的一种税收规划行为。房地产企业项目运营的税收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税种比较全面,主要税种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代扣个人所得税等。其次有契税、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下边对主要税种的规划管理进行详细的叙述。
第一,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是房地产企业主要的税种、也是税负最重的种税。
(1)营业税的管理。依营业税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为收取预收款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预收款及营业收入的准确会计核算,是确保营业税能够准确计算和缴纳的关键。营业税规划管理的关键是代收代缴款的管理,规范代收代缴款的管理,可以依法有效地降低营业税税负。
(2)企业所得税与土地增值税的管理。成本费用的规范化管理最终关系到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的税收负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依赖于内控制度确保各项成本费用的真实性,但税收法规对其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企业必须取得真实合规的发票等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票据。1)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的管理有以下三个共同点:其一,期间费用及开发间接费用的管理,必须确保有足够资料能够证明所发生各项支出真实、合法,票据必须合规(如广告宣传费用等该签的合同一定要签,通过报纸的广告要留存广告页作样本)等。其二,开发成本管理,开发成本的内容及类别较多,施工单位合同也较多,有的施工单位可能会有两份或多份合同,需按不同成本项目类别分别归档管理、并按要求建立台账以便查询。同时,应加强会计往来核算,至少每月月底对会计往来明细的当月发生额与合同台账进行核对,确保合同台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确保成本项目核算明细分类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税收管理风险、节约税收成本。其三,开发成本和费用的管理应与税务机关以票管税的方案相结合,对取得的每张发票都应进行上机查询,确票据真实有效。不合法、不合规的假发票、套开票等相应票据,要退回经办人,返回开票单位重开。2)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的管理存在以下不同点:其一,企业所得税是单一税率,土地增值税是超率累进税率;收入或成本的变动对土地增值税的影响幅度大于企业所得税。在实践中,由于土地增值税计算的特殊性,有时收入增加或成本减少,最终不一定导致项目净利润增加。故公司在进行产品定价、变更产品开发决策时,应强化对预期税收利益影响的预测,以便更好地利用税收政策,确保项目整体效益最大。其二,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都需要按项目进行税收清算,但清算时间不同,清算的依据也不同。企业所得税清算的重点在开发产品成本的核算及结转时点;而土地增值税清算的重点,在于土地增值税税前成本扣除金额的核实及后期缴纳土地增值税时计税依据的确定。
第二,印花税和个人所得税是高危税种。
(1)印花税是典型的轻税重罚税种,在税收风险控制方面必须强化对印花税的管理。房地产企业的合同种类及数量比较多,合同金额比较大。印花税的税率相对其他税种比较低,税负比较轻,房地产企业的印花税税率一般在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之间。但印花税暂行条例对合同未贴、少贴印花税的处罚比较重,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罚:1)在应纳税凭证上未贴或少贴印花税票的,税务机关除责令其补贴印花税票外,可处以应补贴印花税票金额20倍以下的罚款。2)违反印花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税务机关可处以未注销或者画销印花税票金额10倍以下的罚款。3)违反印花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税务机关可处以重用印花税票金额30倍以下的罚款。伪造印花税票的,由税务机关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纳税义人违反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未缴或者少缴印花税款的,税务机关除令其限期补缴税款外,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基于印花税轻税重罚的特点,应强化印花税的日常税务管理,将印花税的管理与工程合同台账的管理相结合,对合同印花税的缴纳情况进行逐笔登记,及时对合同印花税进行汇缴贴花,避免漏缴少缴印花税给企业带来巨大税收风险和税收损失
(2)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虽不是公司,但公司若不按规定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公司和个人将受到双重惩罚。依据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的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根据上述规定,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向纳税义务人追征罚款和滞纳金的同时,还要对扣缴义务人执行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0.5倍至3位的罚款。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处罚要高于除印花税以外的任何税种。在日常税收管理中,必须强化个人所得税税收规划工作,做到每月依法及时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规划及节税方案,必须依法慎重实施。
(三)组织机构设置的税收规划
在公司成立子分公司时,依据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合理税收规划,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集团或总公司的整体税负。
四、税收风险防范
(一)依法纳税是前提
在所有能够降低税收风险和税收成本的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法纳税。包括我们的税收规划在内,离开依法纳税,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税收风险和额外的税收成本。有些企业自认为与税务机关的糖衣炮弹关系比较稳固,经常采取虚列成本少计收入等形式偷漏税款,主管税务机关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这样公司会逐渐放松日常税务管理工作。这种依靠偷漏税来降低税收成本的行为,最终会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失真,纳税申报的收支不配比;与同行业相比,毛利率或期间费用个别项目会出现较大异常,往往会在税务稽查比对时被列为重点稽查对象。面对税务稽查,面对异常税收清算结果,在法律面前主管税务机关也无能为力,最终公司还得依法纳税,过去虚增的成本和虚减的支出因没有合理、合法的解释,都要进行调整,因平时疏于税收管理和规划,很多真实发生的成本费用也会由于未及时取得充分合法的税式凭证和法律凭证而无法税前列支,从而导致公司产生不可估量的税收损失,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补税,完全有可能导致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二)规范会计核算有利于降低税收风险
为了降低税收成本,减轻税务稽查风险,必须强化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必须做到规范、真实、完整。在便于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和考核的同时,也要方便政府职能部门及股东单位的监督、检查。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必须真实、可靠,不仅要符合财务内控管理的要求,满足内部监管的要求,还要满足税务管理的要求,即做到既有完整的法律凭证,也有真实合法的税式凭证,从而利于税收管理,依法节约税收成本、降低税收风险,最终达到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篇3
关键词:城市发展方式;西安市;地方城市规划;实施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s based on stage and the way of decision,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Currently, the country's most of the city is in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at this time,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construction,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ways are transformation, local cities also then new planning. This paper TongChuanShi city planning, city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place has the featur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city development mode; Xian city; The local urba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尽管城市规划本身是政府的行为,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到多方面的批评,比如:城市人民群众、地方各级政府等。在城市快速多元化的发展下,进行城市规划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在规划时应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在空间上加以落实。城市发展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其发展的速度、质量、规模以及城市规划。而地方城市的规划和实施与其发展的阶段和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要结合发展现实,制定发展目标,将城市规划融入城市发展方式当中,同时要在总体上服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发展。目前,城市发展正处在转型期,新、旧型式并存的局面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目前地方城市的规划,呈现出来新动向。本文主要结合铜川市城市规划实践,分析总结了城市规划与实施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下的主要特点。
1、城市发展方式转型
1.1生产和消费并存
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消费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很多城市虽然是资源型城市,但是其第二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铜川是主要产煤的资源型城市,但现在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旅游产业发展为第二大产业支柱,“孙思邈艺术文化街”在耀州区的举办,意味铜川城市产业的转型迈开了新的一步。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哪里有消费市场,哪里就会有生产,这样和旧的经济模式相比,变被动为主动,既有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由于消费拉动内需,发展经济的手段就是如何培养需求。现在城市规模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因素,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获得更大的市场,因此,各个城市把自己的城市不断做大。政府都在保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1.2民主和效率并推
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中,将效率作为核心目标,把单一的价值作为导向,而新的公共行政学则对民主和效率同等重视。民主和效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都是公共行政必须遵循的额基本原则,缺一不可。我国在行政改革当中,应该权衡好民主和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创建和谐的公共行政体系。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效率,集权化政府的行为在提高行政的效率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站在长远的角度看,集权制度并不能真正的促进效率。提倡民主的真正意义是能听取更多民众的建议。城市在快速发展时,民主也在积极的发挥着各种作用。
1.3企业和服务并和的政府
地方政府应该具有职能一直是争论的热点。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讲究成本效益、引导竞争机制、培养富有企业家经审定的管理者等是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特征。其优点是能将各种创新策略进行运用,将经济管理和政府管理结合在一起,对资源合理有效的使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地方政府在不断的表现出企业的行为特征,如:土地有偿使用、住房商品化等,企业型政府现在不但关心投入还关心产出,要求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但是,企业型政府优势却忽视了政府管理的本质,没有优化资源配置,造成资源浪费。服务型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社会发展要不断发挥政府的作用。服务型政府是依据我国处在社会注意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结果。政府要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实际上,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同时体现着企业和服务的职能。
1.4理想和现实并重
在转型后的城市经济发展中,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之间决定城市建设目标,表现为理想和现实并重。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但要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及历史文物等,最重要的是要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时要结合现实,进行大胆设想,寻找平衡点,还要重视操作性,要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应对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对此和方案。在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要平衡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2、发展转型下的地方城市规划和实施
地方城市规划的思路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转型时期城市发展方式的影响。为了应对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的要求,地方城市纷纷进行规划。铜川市总面积接近四千平方千米,常住人口大约八十多万。为应对国家政策的实施,铜川市政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城市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铜川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是在国家大框架下运作的,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规划并实施。
2.1突出重点规划
规划时要明确区域,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和控制作用。要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制定目标,规划工作要有重点。针对铜川市政府提出的加大铜川旅游业发展,将铜川发展成旅游城市,老区和新区产业区分开来的构想,规划部门积极以片区进行规划,并突出规划的重点。重点规划的前提是铜川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以此作为基础,对重点区域进行规划调整,重点规划总体分为三大类型,即:工业集中区,旅游区和主要居住区。一些污染比较大的工业区主要集中在老区,市政府已迁往新区,随着市政府的迁移,新区规划了大量的住宅区,同时在郊区大力发展旅游业,推进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铜川有资源型城市向旅游业城市转型的进程。
2.2深入精细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已有的规划类型已经无法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因此深入精细规划的需求已经初步成效并不断发展。铜川也结合交通不便的实际,进行了许多精细的规划,譬如修通老区和新区之间的路。精细规划是法定规划的有力补充。
2.3完善规划服务
规划的编制只占其全过程的一部分,其要操作中提供相关的后续服务。局部服务不会影响规划的整体性。国家在规划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服务。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从设计向服务转变,才能快速发挥出规划在城市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更好提供及时到位的服务。因此,要不断完善规划服务。
2.4重视合作规划
虽然各个城市在不断竞争中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的城市,都在进行合作规划和协同发展。合作对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提升区域的实力,可以引领区域内的城市在别的区域竞争中占有发展优势。
结束语
由于转型时期的城市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方式,地方城市的规划和实施就显得充分和丰富,因此对地方规划和实施进行总结是必要的。但在规划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譬如:重点规划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民众参与规划的民主方式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等,对这些问题应该进一步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卢毒燕.论民主行政的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求索.2004(5).
[2]宋彦,刘志丹,彭科.城市规划如何应对气候变化[J].国际城市规划.2011(5).
[3]王唯山.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下地方城市规划与实施分布[J].城市规划学刊.2008(3).
[4]周国艳.试析现行中国城市规划在地方层面实施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J].国际城市规划.2007(4).
[5]赵民.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与依法行政[J].城市规划.2007(6).
篇4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预算法;法律规制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地方政府刺激经济的投资重点。然而,面对基础设施巨大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却不得不在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前举步维艰。一方面,囿于《预算法》和《担保法》的规定,地方政府不得直接举债和担保,导致其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中央、地方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合理的现状,迫使地方政府只能在有限的财政收入范围内推进大刀阔斧的城市化建设。为了突破资金瓶颈和法律障碍,同时也为了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品质,有的地方政府进行了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建立了隶属于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务院出台"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催生了大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成立。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状
政府融资平台成立后,通过有效运作,为各级地方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筹集了大量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城市形象做出了巨大贡献。政府投融资平台运用各种先进的金融工具发挥融资功能,如通过银行设计发行委托贷款产品吸引民间资金, 在资本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或将有效资产和收益包装成资产证券化(ABS)产品等;对一些准经营性项目大胆进行改革实践,将自来水、公交、燃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交通设施等项目通过BOT、TOT方式以及转让部分产权和股权进行融资。部分金融工具的成功运用和项目的成功运作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不俗的反响。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重庆模式
重庆模式指的是渝富公司与投资集团组合成的地方投融资体系。渝富公司作为一个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近年来在重庆金融改革与国企重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庆渝富模式集金融创新与资产管理于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积极的创新和实践,主要承担着三大职能:一是打包处置国有企业不良债务和资产重组;二是承担国有企业破产、环保搬迁和"退二进三"的资金托底周转;三是对地方金融和国企进行战略投资、控股。重庆投资集团指的是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投资类集团,包括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市地产集团、重庆市水务集团、重庆市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市交通旅游投资集团等。"投"产生于西部不少省市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成立集团很大程度是为解决维系这种经济模式所需而财政无力提供的巨额资金。集团主要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及建设。它们通过政府资本的注入而成立,其运作主要以土地为纽带,以"时间换空间"。概括而言,就是投资公司通过储地,以土地增值预期向银行融资,并通过对储地的整治、出让,偿还银行贷款,保持自身投融资能力。依靠这种模式,集团不仅顺利担当着重庆全市 75%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自身也不断强大,其资产总额已从成立之初的 200 多亿,扩张到2900 亿。
(二)上海模式
上海的融资模式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通过发行建设债券。另一方面上海市政府大力发展项目融资,通过与投资者签署"特许权协议"的方式,利用公开招标方式来选择投资者,对缺乏现金流量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给予投资者现金流量补贴,以吸引和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三)天津模式
与上海市的投融资平台类似,天津于2004年11月正式对外挂牌成立了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城投)。作为一家国有独资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大型国有独资集团公司,天津城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成为一个负债主体。它最主要的融资功能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土地增值收益作为还贷保证,成为一个承贷主体,从而克服《预算法》对地方政府负债的限制。
当然,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自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融资压力巨大。近些年,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改善城市面貌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也可以直观体现政府业绩,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中长期工作规划时,都提出了大规模的城建投资计划,绘制了宏伟的城市建设蓝图。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融资和项目实施的主要载体,承载的融资压力巨大。二是融资能力下降。政府投融资平台承担了大量的公益性项目,资金投入量大,基本无回报或收益极少。投融资平台短期内承担多个项目,往往要大量举债,因此,自身资产负债率普遍很高,有的甚至已超过了财务风险的预警线。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由此引发的是一系列问题。企业债务规模巨大,每年都需支付巨额的财务费用,在企业正常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无法还本付息时,只得通过继续拆借资金或变卖自身有效资产,力保资金链不断。负债规模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进行有效控制,最终导致企业资产质量不断下降,"造血"功能愈来愈差,最终丧失融资功能。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范围界定和性质
不论是用于直接的项目建设还是用于日常的经营周围,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本质上是一种搭桥性质的贷款,是在地方发行公债"此路不通"的情形下,连通政府和贷款的桥梁。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从性质上而言是公债,因为最终还款来源是当地的财政,是以未来的地方可支配的财政收入来偿还银行贷款的,银行发放贷款的依据和前提是当地财政未来的收入,是对财政先支后收的搭桥。地方公债,也称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及其授权机构,依据信用原则,从社会上吸取资金以用于当地公共支出需要的一种有价证券,是政府公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成熟的融资工具,但在我国,目前因受制于《预算法》、《担保法》等,在法律上尚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因此,无论从制度构建还是出于监管、调控之需要,让地方公债浮出水面已经是势在必行。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法律规制
(一)行政措施
2010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经清理核实后按以下原则分类:(1)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2)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项目本身有稳定经营性收入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的债务;(3)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非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的债务。
2011年3月31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表示今年将继续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十六字方针,以降旧控新为目标,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
(二)法律制度
从目前已经出台的规制手段来看,政府仍然采取的是短期、临时性的行政手段,其实效只能是暂时地控制住政府融资平台的即期风险。但是,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始终必须面对着项目多、融资难、收入少的财政困境。在现有的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框架下,这种困境产生了强烈的制度需求,完善的具有长效机制的政府投融资法律制度亟待建立。
参考文献:
[1]刘峰.政府投融资平台运作研究[J].建筑经济,2007年第2期.
[2]谭长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模式分析[J].甘肃金融,2009年第7期.
[3]肖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政风险及其法律控制[J].2010年全国经济法学研究会年论文集.
篇5
一、做好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必须提高税务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税务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首先,要提高法律意识。一是要认真抓好税干基础知识的培训;二是抓好重点岗位的培训;三是针对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现象,运用典型条例,特别是运用一些因程序不到位而导致败诉的案例进行引导和教育;四是进一步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全面实现税务部门征税向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的转变。其次,要提高服务意识,注重人性化执法,对纳税人坚持做到要从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程序规范化、服务质量高效化入手,实行“承诺”服务公开制,开展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在承诺服务的同时,要真正做到“五心”服务理念,即:强化服务意识,权为民所用,让纳税人放心;转变服务态度,情为民所系,让纳税人称心;简化服务环节,责为民所负,让纳税人省心;提高服务质量,心为民所动,让纳税人顺心;增强服务效能,利为民所谋,让纳税人舒心。以此促进服务水平和行业文明程度的提升。第三,要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工作考核体系,不断规范法律文书的制作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以人定岗,以岗定责的原则,在做到程序细化量化、工作有章可循的同时,公开政策、公开程序、公开处理结果,广泛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有效地促进行政执法的公开性。第四、坚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服务与执法、服务与管文秘站网-理的关系,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在工作中切实做到管理、执法与服务并重。
二、做好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必须提高税务干部开拓创新的能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为此,税务机关要把税干的创新意识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是提升队伍创新发展的能力。创新发展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是:在广大税干中广泛传播新信息、传授新知识,让其开拓新视野,解决新问题;二是抓好队伍发展创新的意识。要紧紧围绕党建工作、文明行业创建和政风行风评议等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税干的“五个意识”。
1、创建意识。围绕“带好队,收好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标,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到总体工作规划中,从“四抓”入手,即从班子抓起,做表率,强素质,办实事等形式,形成凝聚力,增强辐射力,强化感召力,赢得推动力。从基层抓起,把创建活动渗透到各个层面,扩大覆盖面,增强渗透力;从基础抓起,把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的立足点站正、站稳、站牢;从活动抓起,广泛吸引广大干部参与文明创建实践中,进行教育,使创建工作更贴近中心,深入人心。
2、争先意识。要在税干中开展争创一流活动,以科学的发展观搞好勤征细管,为国聚财,全面完成税收任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文明意识。作为执法部门和窗口单位,税务人员的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务部门的形象,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为此,在依法收税、秉公执法、树立“铁税官”形象的同时,更应树立文明办税形象,即语言文明、举止文明、办事文明、服务文明,真正做到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
4、“阳光”意识。全面实施政务公开,政策公开,设立政策公开栏、定额公开栏和处罚公开栏,真正给纳税人一个放心,还税干一个清白。同时,并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使税干的行为处于纳税人的监督之下,确保纳税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行使。
5、社会意识。要积极组织税干参加各项义务帮扶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在活动中展示税务干部的良好风貌。
三、做好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必须提高税务干部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
首先,要加大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做好“科技加管理”这篇大文章,下大力气,花大本钱,集中财力、物力向信息化建设方面倾斜,达到各单位办公自动化硬件设备基本普及。
其次,积极开发税收软件,进一步完善缴税服务及征税政策咨询功能,增加党建、文明创建、工作交流等版块,加入政府启动的政务网,在实现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的同时,为本单位和纳税人搭建一个网上交流互动平台,扩大本单位的社会影响。
再次,认真搞好信息调研工作。信息是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政务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耳目喉舌”的作用,要采取“基础培训,以老带新,强强联手,考核评比”四管齐下的办法,推行“人人动手,主动带头,领导审核,层层把关”的工作责任制,不断提高信息调研的质量和水平。
四、做好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必须提高税务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为了真正树立“求真务实、客观公正、廉洁高效、文明服务”的良好形象,提高税务干部防腐拒变能力,就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
一是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要将廉洁自律工作纳入党课,民主生活会学习和日常政治学习的内容,展开讨论,对照检查,并通过民主生活会思想汇报,学习心得,述职述廉等形式认真加以整改。同时,严格抓好领导干部礼品登记、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廉政谈话制度,诫免谈话制度及禁止送收“红包”,反对奢侈浪费行为若干规定等廉政制度的落实,有效地促进领导干部的自律与他律,时时处处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一身正气,在广大党员中树立“标杆”作用。
二是从四个方面加大税干的思想教育力度。即: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加强党纪、政纪和法纪教育。
三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以制度管人,以制度堵塞漏洞,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为此,要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结合具体实际,确定重点岗位,强化对重点岗位的管理和监督。同 时,要求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履行好领导责任和监督作用,对出现的不正之风敢抓敢管,坚持做到查纠并举,狠刹歪风,决不手软。
四是做好监督检查和举报案件的处理工作。缺乏监督的权力极容易滋生腐败。为此,一要坚持每年定期开展执法检查,进行内部审计,防微杜渐;二要进行明察暗访,对税务干部进行监督;三要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卡、举报箱等形式,听取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反映,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五是落实责任考核追究工作,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列入党、政工作部署,在干部绩效考核、执法工作评比、日常工作评比中体现,并通过量化检查、群众测评、谈心调查、专项检查等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考核,有效地促进党风廉政责任制工作的落实。
五、做好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必须提高税务干部的工作和组织能力
篇6
内容摘要:轨道交通的布置改善了城市周边房地产投资并促进了附近房地产价值的上涨。文章引用行为经济学中典型的非理性特点,从开发商角度解释轨道交通布置如何影响其决策过程。从新的角度详细阐述了非理性因素如何影响开发商决策和进行市场预测,为开发商投资决策提供了更接近实际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 轨道交通 房地产 市场预测 有限理性
博弈论和微观经济学中分析人的行为是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以边际效应最大化作为决策依据。用这一理论去解释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时,缺乏对微观个体开发商从心理活动以及投资决策的深层次分析和解释。因开发商是具有有限信息和加工能力及对问题洞察能力的有限理性的决策者。本文将人类决策分为市场预测和方案选择两个连续的心理过程。从这两个心理过程分析存在的行为经济学中的盲点,为解释其行为和其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的建设提高了沿线土地价值,使城市的房地产分布出现了新的格局。在利益诱导下,开发商开始把资本投入到轨道交通周边房地产市场的开发中;购房者也因轨道交通给出行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性,趋向于在邻近轨道交通周边购置物业。
因此,轨道交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房地产的布局,并且使轨道附近的土地成为开发商争相开发的对象。新兴都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布局给开发商带来巨大商机和投资机会的同时也蕴藏着潜在危机。
非理性心理对市场预测和方案选择的影响
(一)启发式偏向与过度自信产生的市场预测偏差
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预测时,开发商面临着政策性导向、舆论和群体压力等基于不完全信息做出的非理性选择。轨道交通成为近几年房地产开发的新鲜元素,交通便利成为房地产开发商考虑的首选因素,容易造成开发商分析市场时过度地把大量资本投资在交通便利的轨道附近。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和到城市核心区距离成反比”,开发商惯于用过去经验和得到的数据统计分析对投资风险和效用进行估计。处理信息时由于自己素养、个人能力、知识水平、先入为主等假定目标的影响,很难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因而要综合考虑物业功能等因素,不以偏概全,注意到轨道交通在毗邻快速交通要道和开发区的高档住宅区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很弱等信息,决策时规避启发式偏向产生的市场预测偏差。Health和 Tversky认为人们会对在一个自以为经验丰富又是专家的领域预测时有更多自信,并坚信自己的预测能力。行为金融学领域,DHS模型认为投资者对于自己掌握的私人信息过度自信和偏爱,而对于更加重要的客观信息反映迟钝。对于开发商,已有的相应专业知识和经验,使其有充足的自信形成自己的投资理念。
轨道交通改善了周边物业的可达性,交通便利为房地产消费者带来出行时间的充足保障,从规划阶段就吸引着大量开发商的注意力。开发商过度夸大和迷恋轨道交通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就会忽略一些更为重要的公开信息,如轨道交通影响的时效性等。根据固有经验估计轨道交通带给开发商丰厚的利润和潜在利益,凭借经验和以往数据分析得出投资效益的可观性,对市场做出不切合实际的反馈信息,使轨道交通附近土地价格过度提高;土地价格的过度提高又给开发商以错误的验证信息,坚信其投资选择的正确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轨道交通附近开发,拉动了新一轮开发成本的提高,形成恶性循环。 行为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认为,人们获得和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在房地产市场指对房价的期望。如轨道交通附近的房价一直上涨,目前以低成本购买或开发,则期末涨高的房价就是“获得”,否则即为“损失”。因此,在长期参照点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轨道交通附近的价格心理预期会越来越高。
(二)轨道交通对开发商决策的影响分析
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中定义的价值函数其本质是“参照点效应”。即人们对决策方案(如得益或损失,各备择方案的可能结果分布等)判断和评价时往往隐含着一定的评价参照标准,即为“参照点”,房地产开发商的参照依赖是在其进行决策时,把最近或者与自己相关的作为下次决策或决定的依据。在开发过程中,轨道交通附近区域是被人们普遍看好的可开发对象。对于从没有在轨道周围开发过的开发商,会潜意识里把已经在轨道周围开发过,并取得的效益作为自己选择在轨道交通附近投资所得大概收益,而与自己没有在轨道周围开发取得的效益做参照,从而做出有必要在轨道交通附近适量开发作为尝试;而已经有过一次或者几次在轨道交通附近开发经验的开发商,会把以前在轨道交通附近开发所得收益作为参照点,“惯性心理”和对自己所取得成就的过度偏爱和过度自信都使开发商对于在轨道交通附近投资的决策有较好的心理预期,倾向于继续在轨道交通附近进行投资。
在图1中的S型价值曲线,无论“获得”还是“损失”区域,曲线的斜率都表现出逐渐减少,即两个区域的边际价值都随其增大而不断减少。若开发商首次把轨道交通附近开发所得收益X带来的快乐为U(X),第二次同样在轨道交通附近开发所得同样收益X的快乐要远小于首次的快乐U(X),这就是行为经济学价值函数敏感性递减的内涵,用公式表示:2U(X)>U(2X)。
在图2中,若每个开发商都有自己的年度预期效益。根据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中的价值理论,图2中ΔW表示损益相当于W0的差值,价值函数在预期目标(W0)左侧是凸函数,体现了开发商无法满足预期目标时为达到预期目标不惜承担较大风险的心理态度;在预期目标右侧是凹函数,体现了开发商当预期目标可以实现时尽量回避风险的态度。对于开发商决策是否将要在轨道交通附近进行投资,若开发商首次进行轨道交通附近的投资,因为没有经验,对投资成功与否没有把握,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完全理性的观点,若同一个体在进行决策时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一样则无法解释预期效益对于开发商的影响,也不能更具体的分析轨道交通对于开发商的影响。而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开发商的期望效益已经实现时,决策个体倾向于风险规避,表现出损失厌恶的心态,不愿冒险把投资注入没有实践经验的轨道交通附近;相反开发商期望效益还没有达到时,开发商更偏爱承受风险,把投资放在轨道交通附近。即同一个开发商在不同的情况下(已经达到年度预期效益、未达到年度预期效益)表现出的风险态度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开发商总体表现的是损失厌恶,损失相对于等量的收益带给开发商的痛苦要大好多;即面对收益,开发商倾向于风险规避;而面对损失时,又表现出极大的风险偏好,其实本质就是损失厌恶的心理特点。开发商无论面对便利轨道交通带来的收益时风险规避还是面对损失时的风险偏好,最终目的都是为减少损失。
由图3看出,曲线绝大部分在直线y=x的右下侧,绝大部分的决策权重都低于相应的概率。轨道交通能否给开发商带来如政府媒体所宣传可观效益,相对于开发商以往的投资经验和专业知识,是很不可能的决定因素,故而被赋予了较高权重。开发商会过多重视轨道交通带给购房者的吸引力,导致在客观性很强的因素方面考虑相对欠缺。因此,开发商对轨道交通赋予了相对大的权重,做决策时倾向于轨道交通附近地段。尤其在面对可能亏损的前景时,开发商具有风险喜好的心理偏向,极可能对轨道交通附近进行初次投资。轨道交通附近首次给开发商带来可观效益,也可认为是市场反馈的在轨道交通附近开发是正确的,更自信偏爱于在轨道交通附近投资,加大轨道交通附近的开发概率。实际上,开发商是有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情绪的有限理性者,概率大的区域也可能是开发商博弈竞争之地。也就是说,轨道交通附近是大部分开发商博弈对象,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开发者的风险。这种对于确定性和很可能的事件赋予低权重的心理倾向,导致开发商面对轨道交通可能带来效益时,表现为风险规避,而面对损失时,表现为风险喜好。
轨道交通对市场有效性影响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行为经济学提出的图4“7C情绪周期”,认为由于信息反应偏差导致的过度自信是典型存在的认知偏差在投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实中一些开发商已经在投资中获得了可观的效益,更加自信于已经取得的成果,并深信在便利的轨道交通附近进行投资是相当不错的选择;随着信息的透明度,其他开发商也慢慢从谨慎阶段过渡到自信阶段,进而向轨道交通周边开发。大部分开发商都过度受他人影响时,就会形成轨道交通对于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系统性认知偏差。
投资过程反映开发商的心理变化,会导致在城市轨道交通附近进行房地产开发产生定价偏差,而定价偏差又反过来影响开发商的信心和判断,形成行为经济学上的“反馈机制”。加上外界条件的成熟和扩大,极易形成房地产市场上开发商对于轨道交通是否带来巨额投资收益的系统性偏差。系统性偏差加大开发商对于决策过度自信,恶性循环,造成“羊群效应”。有研究提出弱化羊群效应的策略,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足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可能带给房地产交易主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薛求知,黄佩燕,鲁直等.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广奇,张林云.行为经济学Prospect理论的个体决策行为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
4.张金明.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性质[J].现代财经,2003(3)
5.王琼.城市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
6.方向阳,暖等.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研究[J].热带地理,2004
7.顾成彦.房地产市场波动性的行为经济学解析[J].市场周刊,2006(12)
8.田芳,周栩.行为经济学在房地产营销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8(9)
篇7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Abstract】 AIM: To assess the responses and side effects of conventional fractionation (CF) regimen and hypo fractionation (HF) regimen in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 for primar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THODS: Eightyseven patients with primar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ho were suitable for 3DCRT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44 cases entered in the CF group and 43 cases in the HF group. The CF group received 5-7 Gy per day, 5 d per week, to a total dose of 36-60 Gy, the HF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dose as that of the CF group, but once in two days. Those patients of central lung cancer and mediastinal lumph nodes lung cancer received conventional externalbeam radiotherapy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total dose of 40-46 Gy. RESULTS: The local control rates at 1, 2 and 3 years were respectively 84.1%, 65.9% and 52.3% in the CF group and those in the HF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79.1%, 51.2% and 27.9%.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χ2=4.64, P=0.035). The surgical rates at 1, 2 and 3 years were respectively 77.3%, 59.1% and 36.4% in the CF group and those in the HF group were 60.5%, 46.5% and 18.6%.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χ2=4.30, P=0.041). The incidences of grade 1 and 2 acute esophagitis in the CF group were 20 cases and 16 cases in the HF group (χ2=0.61, P=0.45). The incidences of grade 1 and 2 Radiotion Pneum onitis in the CF group were 10 cases and 7 cases in the HF group (χ2=0.58, P=0.46). CONCLUSION: The CF regimen of 3DCRT is superior to the HF regimen of 3DCRT for primar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Keywords】 carcinoma, nonsmall cell lung; radiation therapy;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fractionation
【摘要】 目的:观察大剂量常规分次与低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放射反应. 方法:87例适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分次和低分割组. 常规分次组44例,采用每日1次,每周5次,每次5~7 Gy,总剂量36~60 Gy;低分割组43例,隔日1次,每周3次,单次剂量和总剂量同常规分次组. 两组中心型肺癌,纵隔有淋巴结转移者合并常规纵隔野外照射,剂量40~46 Gy. 结果:1,2和3 a局部控制率,常规分次组分别为84.1%,65.9%和52.3%;低分割组分别为79.1%,51.2%和27.9%.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64,P=0.035). 1,2和3 a生存率,常规分次组分别为77.3%,59.1%和36.4%;低分割组分别为60.5%,46.5%和18.6%.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30,P=0.041). 1, 2级放射性食管炎,常规分次组20例;低分割组16例.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61,P=0.45). 1, 2级放射性肺炎,常规分次组10例,低分割组7例.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58,P=0.46). 结论:常规分次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 癌, 非小细胞肺; 放射疗法;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分割
0引言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发病率的80%[1]. 肺癌也是我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就诊的患者中约70%~80%因不适合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证而无法接受手术治疗,这些患者中大多数需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 多年来,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5 a生存率仅为4%~10%[2,3],局部复发是疗效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若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则有望提高生存率.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为提高局部控制率提供了可能性. 但如何分割国内尚未统一. 段永建等[4]曾报道每日1次适形放射治疗肺癌近期疗效优于隔日1次的治疗. 本研究将199902/200102收治的87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常规分次组和低分割组, 观察常规分次与低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放射反应.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入组标准: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初治患者,年龄
1.2方法
体膜固定患者后进行CT扫描定位,将扫描图像传输到德国LEIBINGER Fischer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做三维治疗计划,多用80%~90%剂量线包绕靶区,靶区确定根据国际辐射单位和测定委员会50号报告(ICRU 50). GTV为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资料显示的临床肿瘤灶;CTV为肺窗条件下GTV外1.0 cm;PTV上叶病灶为CTV外1.0 cm,中下叶病灶为CTV外1.5 cm. 由直线加速器通过多叶光栅进行等中心适形照射. 平均GTV常规分次组为56 cm3,低分割组为61 cm3. 常规分次组每日1次,每次4~7 Gy,每周5次,总剂量36~60 Gy;低分割组隔日1次,每周3次,每次分割剂量和总剂量同常规分次组. 中心型肺癌,纵隔有淋巴结转移者合并常规纵隔野外照射,剂量40~46 Gy.
观察指标:治疗期间每周记录KPS及急性放射反应(自放射治疗开始90 d内出现的放射反应 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标准). 疗效评价:根据治疗前后胸部CT的改变评价肿瘤灶退缩情况. 完全缓解(CR):为肿瘤完全消退,并无新病灶出现;部分缓解(PR):病灶比治疗前缩小50%以上,至少维持四周且无新病灶出现. 无变化(NC):肿瘤消退
统计学处理:局部控制率(局部控制的定义为胸部CT显示肿瘤完全消退或放射治疗结束时有肿块残存,但随访中肿块稳定或体积不增大)及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Logrank法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差异检验.
2结果
2.1局部控制率全部病例随访至200312. 1,2和3 a局部控制率,常规分次组分别为84.1%,65.9%和52.3%; 低分割组分别为 79.1%,51.2%和27.9%.两组间差异显著(χ2=4.64,P=0.035,Fig 1).
2.2生存率1,2和3 a生存率,常规分次组分别为77.3%,59.1%和36.4%;低分割组分别为60.5%,46.5%和18.6%.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30,P=0.041),Fig 2).
2.3放射反应急性放射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急性放射性肺炎,均为1, 2级,无3, 4级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发生(Tab 2).其中放射性肺炎V2035% 2例均发生了2级放射性肺炎.表2两组急性放射反应发生率比较(略)
2.4死亡原因以2003年12月为截止统计治疗失败和死亡原因. 常规分次组死亡27例,其中7例死于原发灶未控和局部复发,20例死于远隔转移. 低分割组死亡35例,其中11例死于原发灶未控和局部复发,24例死于远隔转移. 常规分次组死于原发灶未控、局部复发及远隔转移的患者少于低分割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65).
3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隔转移,但局部失败亦占重要地位[5]. 提高放射治疗剂量有望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物理及计算机技术,通过共面或非共面多野照射,使照射高剂量分布在三维方向上与肿瘤靶区高度一致,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肿瘤的局部放疗剂量,并减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剂量. 由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单次剂量较高,国内多采用隔日治疗1次的方法. 但由于肿瘤细胞再增殖及亚致死损伤修复现象的存在,隔日治疗会导致肿瘤控制率下降. 放射损伤与每次剂量的大小、总剂量及照射面积有关,而与总治疗时间的长短关系不大[4]. 因此,每日1次的治疗对正常组织损伤不大. 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与正常肺组织受照剂量与体积有关,控制V20≤25%可明显减少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6],与本组实验结果相似. 本结果显示常规分次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更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 Parkor SL, Tong T, Bolden SC. Statistics cancer[J]. Clinic, 1997;47:5-27.
[2] Cox JD, Azarnia N, Byharrd RW, et al. N2(clinical) non small cell lung cncer: Prospective trials of radiation therapy with total dose 60Gy by the RTOG[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1;20:7-12.
[3] Enstrom JE, Austin DF. Interpreting cancer survival rate[J]. Science, 1997;1:847-851.
[4] 段永建,韩晓丽,唐文春,等. 立体定向适行放射治疗原发性肺癌的探讨[J]. 中国肺癌杂志,2002;5(3):223-224.
Duan YJ, Han XL, Tang WC, et al. Stereotactic conformal radiotherapy for primary lung cancer[J]. Chin J Lung Cancer, 2002;5(3):223-224.
[5] 范风云,郭艳,张丙芳,等. 放疗与化疗合并放疗时113例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分析[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8):1023-1025.
篇8
关键词:档案法规体系;法规体系建设;定量分析
1 档案法律法规样本来源及分类
本文研究的档案法律法规样本,均来自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的法律法规库。统计截止时间为2011年11月6日。
为研究方便,法律法规的分类采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法律法规全文检索系统中的数据库名,分为法律、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6个类别。
统计指标设定为:全部法律法规、标题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全文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标题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在全部法律法规中的比例、全文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在全部法律法规中的比例5个。
时间段划分为1980年前(标为1980年)、1981年至1990年(标为1990年)、1991年至2000年(标为2000年)、2001年至2011年11月6日(标为2011年)4个时段。
2 全部法律法规数量统计
表1是1949年~2011年全部法律法规统计。从表1中可见:1980年后,法律整体呈先升后降、前快后慢的趋势;行政法规整体呈快升慢降、前多后少的趋势;法规性文件整体呈前少后多、先慢后快的趋势;地方性法规整体呈先少后多、不断加速的趋势;地方政府规章整体呈快升快降、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部门规章整体呈前慢后快、后21年高速增加的趋势。
3 标题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数量统计
表2是1949年~2011年标题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数量统计。从表中可见,1980年后,法律2部;行政法规4部;法规性文件1部;地方性法规111部,后21年呈增加趋势;地方政府规章157部,呈不断增加趋势;部门规章27部,后20年间,呈前多后少的态势。
4 全文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数量统计
表3是1949年~2011年全文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数量统计。从表3中可见:1980年后,法律共43部,呈中前期平稳后期快速增加趋势;行政法规132部,基本为平稳增加;法规性文件170部,前期平稳增加,后期高速增加的趋势;地方性法规3803部,呈前少后多,不断加速增加的趋势;地方政府规章4437部,呈前少后多,中后期平稳增加的趋势;部门规章891部,呈前少后多,中后期加速增加的趋势。
5 标题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在全部法律法规中的比例
表4是1949年~2011年标题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在全部法律法规中的比例统计,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标题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在全部法律法规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将表4转换成图1。
从图1中可见:法律1980年前至1990年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1991年至2011年间所占比例下降。行政法规从1980年前最高比例,而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法规性文件和部门规章从1991年起至2000年间比例上升,2001年至2011年间比例下降。地方性法规从1991年起至2011年,地方政府规章从1981年至2011年,均是一个比例不断提高的趋势。这与档案法律法规的上位法立法在前,下位法立法在后;中央立法在前,地方立法在后有关。
6 全文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在全部法律法规中的比例
表5是1949年~2011年全文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在全部法律法规中的比例统计,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全文中含有档案的法律法规在全部法律法规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将表5转换成图2。
从图2中可见:无论是法律、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还是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总体上,所占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档案工作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7 结语
1980年至2011年间,标题中包含档案的法律数量没变化,全文中包含档案的法律呈中前期平稳后期快速增加趋势;标题中包含档案的行政法规呈两头少中间多的态势,全文中包含档案的行政法规基本是平稳增加,后期略快的趋势;标题中包含档案的法规性文件仅有一件,全文中包含档案的法规性文件前期平稳增加,后期高速增加的趋势;标题中包含档案的地方性法规后21年呈增加趋势,全文中包含档案的地方性法规呈前少后多,不断加速增加的趋势;标题中包含档案的地方政府规章呈不断增加趋势,全文中包含档案的地方政府规章呈前少后多,中后期平稳增加的趋势;标题中包含档案的部门规章呈前多后少的趋势;全文中包含档案的部门规章呈前少后多,中后期加速增加的趋势。
篇9
几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在参与为地方立法的服务工作中,积极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献计献策,既注重反映大多数人的意见建议,也如实反映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建议,保证了立法服务工作在人大常委会环节的高质量。三着力强化地方性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地方性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
几年来,区在做好为上级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服务的同时,把对与本辖区经济、社会关系密切的地方性法规的宣传教育和监督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作为常委会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常委会办公室在拟定年度工作要点和审议议题、视察调查活动安排意见时,都把听取审议政府部门贯彻落实地方法规的情况和人大常委会机关科室参与做好地方立法的工作内容列入其中,及时就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的-项法规内容和视察调查内容提出建议。区人大常委会每年都通过常委会议、主任会议听取相关部门贯彻执行情况的汇报和代表视察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新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几年来,先后对《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市教育督导条例》、《市城市房地产交易管理办法》、《市生猪屠宰管理办法》等部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规听取了汇报。常委会在召开主任会议时,还就这些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视察调查,在听取汇报和视察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对于常委会议、主任会议、视察调查活动中提出的有关立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均做到了及时归纳整理,及时反馈。特别是对于常委会在听取汇报和视察调查中发现的少数地方性法规与本区工作在涉及责、权、利方面不尽协调的方面,及时会同政府部门调查了解,写出书面材料,通过组织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意见、撰写情况汇报等多种形式向市人大常委会相关科室进行反映。同时,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按照年度工作要点的要求和上级人大常委会的部署,积极组织和配合政府各部门开展地方法规的宣传活动,通过组织拟任命人员法律考试、法制讲座、机关学习、上街宣传、撰写领导电视讲话稿、组织撰写部门执法工作新闻稿件等等形式,切实加强对人大常委会机关、政府部门负责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共同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以上是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开展为地方立法服务工作的基本做法。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学习兄弟区县人大办公室在为地方立法服务工作中的好做法,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篇10
我国物业管理在五十年代就传入香港,八十年代传入内陆,在学习国外的物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在住宅小区开始实行物业管理,当时由于缺乏物业管理方面的法律,造成许多物业管理纠纷没有法律依据,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在此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特别注重物业管理的立法,颁布施行了许多法律法规。深圳在94年颁布了国内第一部物业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而深圳在八十年代时就存在了物业管理,中间有十年多的时间缺乏基本的法律规范。其他各地的立法活动也都晚于实践的发展。在缺乏法律规范的情况下,物业管理行业受到较少的束缚和制约,使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存在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清理和整顿,出现物业服务企业侵犯业益,无法保障业主自治权实现,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也推动着物业管理稳步前进,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物业管理纠纷,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在实践中,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构没有经费来源;业主自治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立法给予充实。
2物业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物业管理缺乏一个科学完整的物业管理理论体系的支持,物业管理立法滞后物业管理实践,这就导致各物业管理活动的责任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确,权利义务模糊等等,出现了许多物业管理的问题,阻碍物业管理的发展;由于我国物业管理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在有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常常局限于对国外成功经验的模仿,很少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地方情况的的地方性法规,使其成为空洞的法规外壳,有些还有不协调之处,违反中央立法原则规定的内容。而且我国的物业管理法律体系中配套性的法规较少,地方法规彼此之间也不一致。如杭州规定“决定聘用或解聘物业管理公司”的职权属于业主大会,而深圳则规定“聘请物业管理公司的职权属于业主委员会”,两市对业主委员会职权的规定明显冲突。
此外地方物业管理条例内部也有诸多矛盾之处。几乎每一部地方物业管理条例中都多少存在矛盾之处,这不仅造成各地的物业管理条例相互冲突,就是同一部物业管理条例内部也难以协调,破坏了我国物业管理立法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