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观光农业范文

时间:2023-03-21 15:5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观光农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休闲观光农业

篇1

当阳市休闲农业各具特色,吸引顾客消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以自然观光为主、有的以农事体验为主、有的以休闲娱乐为主、有的以农家美食为主,部分休闲农业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如半月镇胡家湾风景苗木基地,由民营企业龙源公司投资1.5亿元,在该村租赁3333.33hm2林地,带领当地农户发展风景苗木种植,办起生态观光旅游,通过举办“樱花节”、“桂花节”等活动,吸引了宜昌、荆门等周边地区近万名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庙前镇林桥村蓝莓种植基地,是湖北省两家蓝莓种植基地之一,2014年夏季的“蓝莓采摘节”吸引了市内外及武汉的大批游客观光、采摘、购买,游客兴致勃勃,反响良好;庙前镇井岗村陈江开办园特色休闲农业,面积约13.33hm2,其中建设全硬化高标准垂钓鱼池3.33hm2,设置钓台50个,林木、花草基地6.67hm2,开办有美食城、观花园、钓鱼场等相关服务项目,客人边吃边买,形成了独特的服务特色。同时,全市休闲农业已初具一定的品牌优势,“郭场鸡”、“王大岩”等品牌在当阳市乃至宜昌市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规划滞后,开发层次不高

目前,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尚缺乏整体规划,其发展基本上处于农民和业主自主发展状态,服务项目少,内容单一重复。全市休闲观光农业主要构成部分是零散分布的“农家乐”,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大型休闲观光项目较少;另外,由于管理不够规范,引导不够到位,相当一部分“农家乐”开发层次低,品位不高,竞争盲目,在经营时间上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依托百宝寨风景区的几家农家餐馆,在开业之初生意红火,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引导,各自为阵,没有注意自身的特色挖掘,菜品普通化,休闲娱乐设施不完善,已有几家处于半停业状态。

2.2规模较小,特色影响有限

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虽然点多面广,但规模普遍较小,管理粗放,品位较低,宣传不力,影响力还十分有限,辐射半径多在30km内,旅游客源基本来自附近的城镇,政府引导不够。另外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创建欠缺,缺乏自身特色挖掘。即便是有一定特色的,由于缺少市场意识,品牌开发和保护意识不强,可持续性发展受限,如王大岩野味、郭场火锅鸡虽然在宜昌、荆门、荆州等周边县市有一定的知名度,甚至走进了武汉,但“王大岩”等品牌至今没有注册,随时有被别人抢注的可能。

2.3配套落后,服务水平较低

一是由于不少休闲观光景点位于丘陵山地,道路交通条件有限,游客进出不便,而且普遍存在停车难问题。另外,电力保障不够,尤其是用电高峰时,许多农家乐的空调几乎无法派上用场,直接影响接待能力。二是不少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户硬件设施功能不全,严重影响了客流量增加与知名度提高。主要问题是:缺少路线指示牌;住宿条件和卫生状况较差;可游玩景点少,休闲娱乐场所寥寥无几,游客无法享受真正的农家风情;另外,基本无垃圾处理系统。三是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当阳市休闲农业多是家庭化经营,从业人员多为普通农民,缺乏从事经营活动的相关知识和经营谋略,服务意识不强,整体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独特优势

3.1自然资源优势

首先,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景象万千,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而有之,构成了“六岗、三平、一分山”的地貌格局。丘陵岗地涵盖了全市70%的镇(办事处),适宜生态种养一体化模式发展,且兼具休闲观光等独特的地理优势。其次,当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众多动植物生长,森林覆盖率38.3%,各类自然保护区18个;沮漳河两大水系纵贯全境,东风、百里、漳河、巩河四大灌区控制全域,126座水库星罗棋布,具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必需的自然资源。再次,农业产业基础较好,当阳市农作物233种,特产品种360种,森林植物419种,已形成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沮西水产品基地、漳东水生蔬菜基地、坝慈蔬菜基地、荷当路林果基地等五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有“糜城藕、仙人掌茶、双莲荸荠、金水梨、清坪猪、玉皇李、双莲鸡、慈化菜、凤凰果、沮漳鱼”等地方特色产品。

3.2交通区位优势

当阳西接宜昌、东临荆门、北承襄阳、南抵荆州,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荆荆”城市圈中心地带及宜荆荆三地“一小时”经济圈内,辐射半径100km左右,辐射区城镇人口390万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当阳境内汉宜公路、荆宜高速横贯东西,远当一级公路、正在建设的当枝一级公路纵贯南北,在建的保宜高速、宜张高速在当阳交汇,焦柳铁路、襄石复线穿越全境,汉宜高铁、三峡机场辐射当阳,通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近至宜荆荆三地,远至襄阳、武汉等地游客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到当阳休闲观光均可实现当日往返。

3.3旅游文化优势

当阳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驰名中外的三国古战场和著名的佛教胜地。现有大小旅游景区(点)139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4A级景区1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青龙湖湿地公园)。玉泉寺—关陵景区被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范围。全市年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分别达到190万人次和12亿元。正在建设的关公文化旅游城项目将进一步激发当阳旅游活力,带动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当阳的民俗文化底蕴丰厚,特色鲜明。如关公文化旅游节、关陵庙会等,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旅游品牌,关陵庙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最大的乡镇民俗文化博物馆—淯溪镇民俗文化博物馆正式建成,以及遍布全市的麦城、磨盘山遗址、周仓墓、鬼谷子洞等历史遗址开发,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当阳市观光旅游。

4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

4.1加强规划引导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做到有序发展、合理布局、规模经营。一是要加强统筹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自然、人文、农业资源和经济状况,合理划定各镇(办事处)休闲观光旅游发展类型,突出一镇(办事处)一特色,避免重复建设。二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等相衔接,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美化环境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度重视休闲观光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配套产业。四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鼓励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4.2加强政策扶持

成立市休闲观光农业开发领导小组,建立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制定投资、土地流转、信息提供、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政策,将农村改水、改厕、环境保护、交通建设、邮电通信、亮化美化等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建设。设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在水电供应方面,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给予支持。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促使土地相对集中,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对农家乐项目集中区域开辟交通、旅游专线等。

4.3加强宣传推介

建立以宜昌市城区及周边县市区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一级客源市场,以省内大中城市群为二级客源市场。一是广泛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推介。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体,开发市场资源,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二是借助特色产业节庆活动进行推介。由政府主导,挖掘培育各项节庆活动及其他民俗活动节,扩大当阳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知名度。三是借助与旅行社的合作进行推介。以欢乐城乡游系列活动的形式,积极与旅行社衔接,开辟农家乐休闲线路,重点突出农民风俗、农业观光和农村风情的宣传推广。四是借助省市专项活动进行推介。组织规模较大,服务较好的旅游点参加旅游交易会、农业旅游博览会、旅游节庆新闻会等,扩大知名度。

4.4加强品牌培育

一是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各镇(办事处)应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当地的农业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及风土民情,努力使之与农业生产、旅游相结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二是加快休闲功能拓展。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境保护、农事体验于一体。注重吸引游客参与,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特色饮食。在饮食方面应有所创新,推出具有农家特色和民俗特色的美食,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土特产加工、销售连锁店等。四是充分发挥品牌效益。政府要积极出资,加快注册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商标,并免费提供给广大农户和经营者使用,充分发挥品牌的综合效益。

4.5加强培训指导

篇2

一、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一)多点聚集,多彩绽放,打造大型田园综合体。

广西玉林“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规划总面积52平方公里,集合“现代特色农业出彩、新型城镇化出彩、农村综合改革出彩、农村生态环境出彩、农民幸福生活出彩”等五个出彩,充分挖掘园区特色优势,集中打造森林公园、荷之源、农友草堂、石斛龙园、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展示馆、中国南药园、南美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科技园、樱花园、荷塘月色、地质公园、禅园、五彩花田、树绵基地、辣树基地、隆平高科杂交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中国杂交水稻援外培训基地及生态餐厅、生态乐园等十多个景点,建设1个小镇、5个核心园、30个特色园,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康乐美食、科普教育为一体的高品位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目前,“五彩田园”被评为“中国农业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等称号。

(二)把握优势,立足一产,打造三产深度融合示范区。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有一千多年的种藕历史,因莲藕的“粉”和味美而素有“莲藕之乡”的美誉,该区深入挖掘莲藕产业,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制定示范区总体规划,示范区分为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三个区域。核心区种植莲藕3160亩,开发了藕粉、藕汁、藕糖、藕酒、藕茶等莲藕深加工产品,莲藕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景区内依托多个品种的莲藕,打造成片的荷花景观,景区内配套建设了观荷长廊、观莲亭、游客中心、莲藕博物馆等旅游设施,同时将“莲文化”与“廉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了当地廉政文化教育点。对示范区周边的龙凤村、姚山村两村庄进行了景观打造,完善村庄道路,实施民居立面改造,设置景观石,实施村屯绿化,引导开发民宿,打造出干净整洁又极具乡土气息的“荷美庭院”,打造出集合绿色生产、示范带动、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综合示范区。在荷花开放季节,日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

(三)政策驱动,推动转型,打造现代都市农业样板区。

武汉市东西湖区,位于武汉市的西北近郊,全区蔬菜产量超过50万吨,占武汉市的1/10。当地政府不仅仅局限于向武汉提供农产品保障,而是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价值,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为广大市民提供精品的农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按照现代都市农业总体规划的发展要求,推进农业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转变。自2017年起,武汉市、东西湖区两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93亿元,整合、引导其他资金和社会资金近5亿元,规划建设3.2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引入30多家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进驻,探索出“一产三产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重点打造“四季吉祥”“石榴红”“柏泉古镇”等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板块,石榴红村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休闲旅游的典范。抢抓武汉赏花游发展的战略机遇,成功吸引了一大批业主投资开发赏花游产品。包括湖北宏华农业公司占地1000亩醉美西湖赏花休闲体验园、武汉林业集团东西湖基地郁金香主题公园、新沟镇二大队千亩桃花观赏园、东山陈家冲大队千亩桃花观赏园、武汉卓尔汉江花世界江滩公园等六个赏花游项目集体推出,总投资5883.31万元。2017年全区共接待赏花游游客222万人次,实现综合经营收入1.9亿元。2017年3月,首届武汉农业嘉年华在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开幕,60余种新奇特农作物种类、300余个农作物品种、50余项国内前沿农业科研成果、20余项国际尖端农业科研成果在此集中展示,搭建主题农业创意景观20余处、设计互动体验活动120余项、开发农业创意产品200余种,农业嘉年华两个月期间,共吸引游客70万人次,园区综合收入2800万元,带动周边增收2.2亿元。

(四)规划先行,串点成线,打造休闲游精品路线。

江苏盐城大丰区依据《大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XX-2020)》《大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20)》,在历时近三年的建设进程中,以农业园区为依托,集结粮棉油植物、花卉园艺等种植业自然生育阶段花果孕育的精采绽放,全力打造丰收大地、盐土大地、荷兰花海、梨园风光、希望的田野、丰禾大地、三元农庄、七彩花田、西郊风貌区等一批休闲农业观光点。依靠现代信息传媒多方式、多途径、多频率宣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办好多种主题类型的节庆活动,设计了多条农业休闲旅游精品路线,与同程、携程、去哪儿等旅游网站合作,开展网络团购。致力于农业旅游场所企业星级达标创建活动,支持指导经营单位加强场所规范化建设。中华麋鹿园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挂牌,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荷兰花海成功摘取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园区)称号,全区获此殊荣的景点总数已有6个。

(五)十年磨一剑,多元素融合,打造国家级农业公园。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规划占地面积2万亩,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农业示范园,2013年根据发展需要,重新调整规划设计发展国家农业公园,期间政府持续投入资金进行补贴,企业持续投资运营,实现了滚雪球发展,旅游收入不断增加。现已开发建设1万亩,是首个国家农业公园试点项目。该农业公园建有锦绣兰陵、兰香东方、沂蒙山农耕博物馆、雨林王国、水上乐园、竹林水岸、湿地公园、花海田园、游乐城、荷兰风情园、百果园、沂蒙老街等休闲游乐项目。该农业公园计划总投资1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亿元,其中,政府出资1.2亿元,企业出资3.7亿元。公园内共有15处游乐项目,各项目主题突出,差异性大,在空间布局上搭配合理,吸引力强,能够有效的进行互补,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尤其是景区内新开通的小火车项目,增强了游览效果和乐趣,提高了旅游收益。园区内旅游元素众多,渗透性强。公园内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配备齐全,有服务点7处,购物点20余处,自行车租赁处2处,电瓶车站点2处,配备食宿1条街,可同时接待游客2000余人。园区实行“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运营,采取政府投资、公园所在村集体投资、招商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村集体成立开发运营园区的开发有限公司,被流转土地的农民优先就近就地就业。农业公园引入研发企业,园区聚集了20多家农业研发企业,从事农产品新品种开发、农业科技的试验与普及工作。此外,还通过承包租赁方式,引入蔬菜花卉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来建基地。2013年以来,共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7亿元(门票收入1.44亿元,餐饮、住宿、体验、购物等收入1.93亿元)。

二、深刻领会,对照反思

(一)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

参观考察的各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及旅游业方面都坚持高点定位、科学布局、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与区域优势,合理配置区域农业旅游要素,整体实现一业一规、特色各异,推动全区农业旅游经济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比如,盐城市大丰区大力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加进旅游兴区的“总盘子”,按照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同时融入休闲观光农业的元素,使休闲观光农业串点成线,打造出多条成熟的观光游路线,成为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我区在2013年也制定了《垦利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但制定完成后就“束之高阁”,没有按照规划对农业各类业态进行布局,各类农业园区布局零散、发展随意,水利、农开、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行业项目也难以整合使用,导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政府投资、社会投资规模效益无法实现。

(二)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做好一产与三产的结合文章。

先进地区都把发展农业基础上的旅游作为着力点,依托高标准的设施农业,进一步融合创意设计、文化特色,拓展体验、观赏采摘、休闲产品销售为主的休闲观光功能,极大地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产业综合效益。在一产与二三产结合上,先进地区抓住关键点,起到了穿针引线的关键作用。比如,盐城市大丰区多条休闲旅游路线启动后,由于路线布局上缺少餐饮配套服务,游客留不住,影响了整体景点路线的利用率,该区采取财政补助的方式,发动周边村发展农家乐,发展起完善的旅游餐饮配套体系。武汉市东西湖区的吉农农场探索的“以劳换宿”的项目,游客一上午的田间劳动,可以换取一家人当天免费食宿,项目一经推出,短短几个月就吸纳会员1000多人。所考察地区多为人口密集地区,与他们相比,一方面是我区及周边城镇人口少,人气难以聚集,另一方面,我区休闲农业数量少、布局分散、建设标准低,多为近郊游、半日游,无法留住游客,起不到带动一产的明显作用。

(三)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

此次考察,我们切实感受到以上地区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上的超前意识和发展魄力,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标准化提升、旅游配套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强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如,武汉市东西湖区2017年政府财政可用财力达到110亿元,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集中流转,政府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按照每亩1000元打包对外流转,各级财政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投入达到每亩2.4万元,在12万亩耕地上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在发展休闲农业上,市区两级财政按照基础设施投入50%的比例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补助,上不封顶。今年4月份,武汉市又出台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黄金20条”,鼓励市民下乡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创业创意、休闲养老养生,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增加财产性收入。东西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财力支撑,而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则是在有限的财力下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覃塘区2017年财政总收入为18.2亿元,为典型的吃饭财政。在这一状况下,区政府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200万元,为覃塘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通过“公司+家庭农场”方式进行社会运营,建成以示范区为中心的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文化、饮食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与东西湖区相比,我区设施农业数量小、建设水平低,农业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与覃塘区相比,作为优势产业的莲藕产值低、产业链条短,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刚刚起步。因此,如何整合各类资金,引导发展高科技农业及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四)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应坚持高端定位、长远发展的战略。

先进地区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没有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规划的引领下,通过政策倾斜、资金倾斜、信息与技术支持等手段,抓龙头、建基地、抓大户,促使他们逐步发展壮大。如,广西玉林的五彩田园立足起点高规划,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田园化、品牌化的“六化”要求,建设三类功能区,第一产业功能区为高标准、高水平的规模化种植园,包括中国南药园、海试区科技园、五彩花田等13个重点产业项目;第二产业功能区建设中药材加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生物质能源萃取等农产品深加工;第三产业功能区建设物流、商贸、观光、旅游、文化服务等产业,包括花卉产业园、国际物流园、健康小镇、岭南农耕文化园等16个重点规划项目。整个园区规划起点高、建设速度快、总体规模大,走在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前列。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自2007年启动建设,历时近10年,期间经历两次总体规划调整,先后投资5亿多元,发展到目前已成为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农业公园。纵观其发展历程,我们感受到当地政府在打造高端现代农业园区的恒心和毅力,可谓是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虽然已发展55处,建设投资规模60余亿元,但由于运营主体观念陈旧、思路不清、投资盲目,多数园区处于低水平运营,整体效益不高。

三、理清思路,加快突破

(一)立足实际、科学规划。

根据今年区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发展理念,对我区现代农业、全域旅游进行科学规划,构筑生态旅游大开发、生态高效农业大发展的新格局。将我区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精心打造以自然景观游为龙头、沿黄风情游为主体、北方鱼米之乡为目标的亮点工程。在规划建设上,一是结合现有农业资源和区域产业布局,着眼长远、整合资源,以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以一流的规划引领一流的建设,把亮点做亮、优势做大、重点做强。二是在项目选择上,既要坚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总体规划、群众需求、文化休闲“四符合”标准,也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做法,敢于探索创新,用改革的方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手段推进发展,多上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把资源优势利用到极致,确保项目的档次和水平。

(二)政府引导、树立标杆。

尽快成立以书记、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整合各部门的支持政策向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集聚、倾斜。以旅游部门为主,相关镇街以及农业、国土等部门配合,抓紧开展前期工作。要充分发挥我区农业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产业聚集、协调开放”的原则,区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农业+旅游发展引导资金,及早研究制定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重点搞好对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投入。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涉农、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扶持项目、资金。要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招商模式,引进国内外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重点打造10个万亩自然景观、滨海旅游特色小镇、水语小镇等标杆、亮点工程,以此推动全区农业+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解放思想,冲破禁锢。

通过外出考察对比,与先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及思想理念来看,我区还存在“固步自封、小成自满”、“非山即水不能搞旅游”等消极思想和错误发展理念。对此,我们必须要直面、正视存在的差距的问题,破除“坐井观天”的狭隘思想,务求开放致远。要打破思想陈规,用长远眼光谋划旅游发展思路,用科学布局推进项目落地,用开放态度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既要“走出去”,学习借鉴他人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也要“请进来”,通过开展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提升干部以及从业人员的发展理念,提高业务本领。要坚定发展信心,树立“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发展意识,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今年确定的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让旅游成为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造点串线、连片打造。

借助“黄河入海、胜利油田发源地”世界唯一优势,主打“黄河口生态游”品牌,突出“走近黄河、拥抱自然”主题,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大地自然景观、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农家乐集聚区、果蔬采摘园,打造一流的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居住餐饮、休闲娱乐、亲子教育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综合体,尽快实现点上突破、线上串联、面上提升。一是打造沿黄生态游。从南向北沿黄河大坝整合提升董集镇黄河金滩、南展区房台村民俗体验、天宁寺佛教文化、湿地公园、万亩麦田怪圈、万亩花海等旅游资源和项目,打造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生态观光带。二是发展田园体验游。即以东二路为中轴的辐射周边的中央休闲娱乐区,围绕“土、特、奇、鲜”作文章,精心打造万亩荷塘、万亩稻田、万亩河蟹、万亩林场、万亩桃园等大地自然景观和重复消费群体认可的“我的菜地”“我的稻田”“我的果园”“我的渔池”等特色体验田园。三是滨海特色游。即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为主的渔业参与休闲度假区,重点打造温泉养生、泥滩捉蟹、制盐体验、海参养殖、中心渔港等市民亲身参与休闲项目,打造成全市生态旅游的典范区。

篇3

走进云台水生花卉园,我们试图从中寻找港城休闲观光农业的整体突破之路。

农业到旅游

策应更高需求的选择

作为地处市区的国有农场,云台农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农业的提档升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出口蔬菜产业基地,成功跻身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莲藕是众多出口蔬菜中的主打品种,为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源头保证产品质量,云台农场莲藕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 万亩左右。

随着连云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民观光休闲需求日益增加,每年6月到9月,云台农场“映日荷花别样红”时节,恰逢高温酷暑,“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如画亲水景观,总会吸引众多有车族自发结伴前往。正是看到其中的巨大商机,云台农场在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专门组建生态旅游公司,选址建设水生花卉园,延伸放大农业观光休闲功能,聚力打造农场的旅游经济板块。

截至目前,云台水生花卉园累计完成投入1000多万元,其中今年的投入就达320 万元,建成水生花卉观赏区面积460 亩,配套的桃、梨果蔬采摘区300 亩,休闲垂钓区80 亩。水生花卉园开园以来,迅速成为港城市民夏季消暑观光的重要去处,每年门票收入成倍增长,第一年仅为8000多元,去年达到2.3 万元,今年已经突破10 万元。

粗放到专注

放眼更大市场的追求

云台农场旅游公司总经理费宏年表示,水生花卉园成功获评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之后,公司正在组织申报国家2A级风景区。“快的话,今年内就可以拿到牌子。未来三五年,我们要打造国内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的荷花观赏基地。”

市区的另一家水生花卉观赏去处是振兴花卉园。资料显示,振兴花卉园拥有300 亩水生花卉观赏园区,50 亩水生花卉种质资源圃,300 亩科研、繁育及生产产业化开发区,是集水生花卉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科普教育、休闲旅游、种质保存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主题园区。园内现已繁育荷花、睡莲及其他水生观赏植物400多个品种,是国内最大的水生花卉综合性专类园之一,全国重要的水生花卉科普、生产繁育基地。

但是实际上,振兴花卉园的重点更在于花卉品种的繁育、研发,观光休闲的功能从一开始就未曾被刻意突出。从做农业拓展而来的云台水生花卉园,则专注定位观光休闲功能,在前期农场主导投入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尽力完善提升品种和档次,实现从粗放观赏到精致休闲的转变。水生花卉园目前拥有花莲品种96 个,其中仅睡莲品种就超过30 个,同时还发展了10多个品种的水生花卉。作为苏北最大的王莲栽培地,因为其无法越冬,旅游公司每年均需重新引进栽培,一株价格即为300 元。

费宏年介绍,水生花卉园的健康发展,为实现以园养园的自我壮大奠定了良好基础。据统计,除了不断增长的门票收入,公司依托自有技术力量,每年向荷兰出售在园的睡莲种球,可获利30多万元。虽然是更多强调观赏特性的花莲品种,水生花卉园仍可通过每年出售莲藕收入20多万元。

旅游到服务

打造更多游客驻留的载体

虽然如此,云台农场企划部部长江舜年并不讳言水生花卉园存在的多重制约。首当其冲的是交通不便。市区到东辛农场的客车贯穿云台农场全境,加上花卉园南面不远就是在建的徐新公路,距离应该不是问题。但现实的情况是,最直接的方式只能是乘坐到东辛农场的客车,在云台农场下车步行前往水生花卉园,交通不便成为最大阻碍。

其次,港城众多乡村旅游点,或观光,或采摘,极少能够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为一体,即便有部分配套设施,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难以吸引更多游客长驻。云台水生花卉园除了观荷看景,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条脚踩船,采摘项目刚刚起步,餐饮项目配套仍在规划中。此外,包括游客服务中心等硬件,至今还在“纸上谈兵”阶段,无形中影响了整体对外形象。

篇4

一、重庆市休闲观光农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多为山地和丘陵,土地类型多样;重庆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多种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生物资源非常丰富。2006-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7%,并顺利建成了58个自然保护区,其总面积约占全市的10.8%。富饶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此外,重庆与川、湘、鄂、贵、陕五个省份交界,交通运输非常便利,并且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于一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2、发达的旅游业。重庆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4A级以上的有47个,自然景色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于一体,文化景观熔三峡文化、巴渝文化、陪都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市2013年共接待过夜游客6388.13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5.86%;接待入境游客223.63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高达11.78亿美元。

(二)劣势分析

1、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匮乏。休闲观光农业主要依靠当地村民进行投资和管理,但由于农村地区长期教育水平落后,思想较为封闭,导致该产业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经营和发展目光短浅;此外,由于该产业处于发展期,各大中专院校对该产业关注度不高,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导致该行业的高端人才急缺,技术支撑相对薄弱;从而对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模式同质化,缺乏特色。重庆目前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大同小异,主要模式集中在“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看农家生活”。同质化使得经营户不仅很难培养自身客户的忠诚度,而且容易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休闲农业观光的健康发展。例如:北碚区缙云山上的“农家乐”将近上百家,但娱乐方式单调,缺乏新意;像“美丽乡村嘉年华”这样能够提供垂钓、花卉观赏等集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旅游点少之又少。

(三)机会分析

1、“假日经济”带来发展机遇。国家推出“黄金周”等各种法定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时间保障。据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市民周末以及黄金周更愿意到郊区去游玩。可见,城市居民渴望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能够回归大自然,呼吸乡土气息,释放学习、工作上的压力,并且能够亲自购买新鲜的农产品。因此,未来强劲的市场需求将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政策扶持和区域经济的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可以通过整合农村资源,满足人们对亲近大自然的需求;同时可以达到关注“三农”、协调“三产”、发展“三生”农业的效果,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它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政府大力扶持的项目。此外,随着“成渝经济区”以及“西三角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把重庆塑造成中西部地区的一个旅游集散中心。

(四)威胁分析

一方面,有些景点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超负荷接待游客,同时部分游客存在破坏环境等不文明的行为;外来游客的素质和观念会影响到当地的淳朴民风,同时由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商业性质,也可能使原本纯朴善良的居民失去原生的品格;这些都影响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重庆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还受到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威胁,其中来自四川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因为四川无论是在地理、气候还是自然环境方面都和重庆非常类似, 这对重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构成的威胁不容小觑。

二、重庆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一)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打造自有品牌。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制定优惠政策,有效利用现有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例如,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相关税收,鼓励经营者开发特色产品。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当地特有的历史以及乡土文化的内在本质,依靠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对特定产品进行针对性的包装,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档次水平,同时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知名度。

篇5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 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 (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 (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 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 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 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 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 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 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 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表1

特 性

社会性 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 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性 交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 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 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 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 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 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 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 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2.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2.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2.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2.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2.6购物旅游: 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2.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2.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吴忆明、吕明伟编著,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吕明伟,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山东绿化 2000,(2)31-32

4、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6)

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6、Lv,Mingwei, Landscape Planning Of Metropolis Tourist Orchard ,(Key Note speec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rban Agriculture、Agro_tourism and City Region Development. Beijing.China.

篇6

【关键词】休闲观光渔农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2007年和2011年,舟山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观光渔农业(渔农家乐)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提升发展渔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若干意见》文件,对舟山的休闲观光渔农业发展提升进行资金、政策扶持,充分调动了广大渔农民发展休闲观光渔农业的积极性。据统计,2011年舟山有休闲观光渔农业点77个,其中省级休闲观光示范园区7个,从业人员4107人,种植业面积3520亩,水产养殖面积2409亩,各类家禽39万羽,已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实现年产值2.9亿元,年接待旅游观光人数200余万人次。本文所选择的对象是在舟山有着相对悠久历史的西岙社区筲箕湾村。

一、筲箕湾村基本概况

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筲箕湾村的渔业经济十分发达。除了较集中的捕捞作业外,村民还同时进行渔网具生产、加工、贩运,渔货收购(冰鲜船),开冷库等生产活动。当时村民普遍收入较高,生活也比较富足,全村盖起了整齐的楼房。但随着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竭,筲箕湾村的渔业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这给当地传统的渔业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捕捞业不景气,减产、减收现象严重,渔民债务沉重,渔村经济体制变化后集体经济削弱,再加上可用劳动力资源少,使得筲箕湾村经济发展滞后,各种设施完善艰难,到后期筲箕湾村逐渐开始出现人口外迁现象,由原先最多的800多人减少为如今的526人,这500多人中,老年人还占绝大多数,全村可用的劳动力还不足210人,筲箕湾村逐渐失去了当年的兴旺景象,成为了朱家尖贫困地区之一。

二、筲箕湾村休闲观光渔农业发展现状

2004年是筲箕湾村农业经营经济体制改革的转折点。朱家尖环岛公路的建成,为村里的产业经济结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筲箕湾人抓住休闲旅游热潮的机遇,依托大青山国家公园旖旎多彩的海洋风光和海岛景观,结合渔村文化,建成集垂钓、餐饮、休闲于一体的休闲渔庄,吸引了大批游客。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渔村旅游经济,逐步由以往的捕捞作业转变为渔业休闲观光。可以说这一转变,给筲箕湾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使其成为了解决当地村民出路问题的一个战略性调整重点和筲箕湾村渔业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成效。

(1)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筲箕湾村充分依托自然环境,发展模式多样的种养业,通过种植各类水果、养殖水产、培育苗木等,既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2)带动了产业发展。筲箕湾村为了吸引游客,一方面积极发展水果、特种蔬菜、其它观赏植物的种植和各类水产的养殖,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又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水果品尝、海鲜烧烤等项目促使农产品的流通,促进了农业经营与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带动了就业增收。随着休闲观光渔农业的发展,使得筲箕湾村的经济较前几年有了不少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少的改善,还出现了人口的回流。

(4)带动了生态建设。筲箕湾村通过休闲观光渔农业的发展建设,增强了村庄的田园特色,加强了环境整治,构建了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洽的生态园林景观,有效保护了自然景观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三、筲箕湾村休闲观光渔农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筲箕湾村在发展休闲观光渔农业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规模小,功能单一,竞争优势一般。目前筲箕湾村的休闲观光渔农业存在偏面追求住宿、餐饮业,而通讯、医疗、安全等保证体系比较弱,设施配套不齐全,相关服务较滞后,还没有真正的向旅游休闲观光靠拢。

(2)海上休闲项目容易受到季节的影响。一旦到了冬天,由于海上风大气温低,很少会有人问津,容易造成产业脱节。

(3)筲箕湾村的休闲观光渔农业的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精品、亮点,游客短时间内就会产生玩厌的感觉,难以长时间的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没有真正利用到地方特色。

(4)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的从业者大多是从事传统渔业生产的农民转变而来,经营能力和经验较缺乏。

四、筲箕湾村休闲观光渔农业的发展对策

(1)建设山地式休闲渔业基地,开发山地特色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多山地的优势,建设山地观光、山地度假、山地运动(如户外探险、户外CS等)、山地风情、山地文化等精品特色项目。还可以根据当地坡地资源,发展养殖业(放养家禽等)和建设集赏花、观景、烧烤游玩的综合性休闲基地。

(2)大力加强休闲观光渔农业的设施建设。可以按照休闲娱乐、享受生态、享受渔业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理念,利用渔农村丰富的人文、山海资源,开展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立足特色资源,做大规模,提升品位,形成品牌,迎合游客喜欢猎奇、玩水、观光等方面的需求,充分展现筲箕湾自然风光的魅力。

(3)加强对从业者相关知识的培训。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从业人员的精品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和诚信经营的理念。

(4)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休闲观光渔农业知名度不高是目前影响消费人群量的原因之一。筲箕湾村可以通过节庆活动营销或者媒体网络营销等方法,重点是在打造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上下功夫。可以利用自己的原生态渔村为亮点,以渔业生产活动为依托,让消费者直接参与渔业生产,亲身体验猎渔活动,进一步发展休闲渔业。

五、结束语

虽然筲箕湾村的休闲观光渔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问题和制约因素,但是就舟山总体休闲观光渔农业产业发展来看,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信经过若干年的规划建设,筲箕湾村的休闲观光渔农业一定有着美好的前景,能够重振往日的雄风!

参考文献:

篇7

1宁波市的资源条件

宁波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靠四明山,东临东海,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海港旅游城市。宁波市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平原,拥有海洋、河流、湖泊、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此外宁波农耕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迹、名人遗迹等人文景观众多。

2宁波观光农业现状

宁波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该市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基础。宁波的观光农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类型多样,规模较大,各具特色。据统计,2010年规模较大具有特色的综合型的农业观光休闲场所宁波就有60多家,国家农业示范点2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5个,市级示范点30多个。如奉化滕头村,鄞州天宫庄园,余姚四季山庄、慈溪大桥生态农庄、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江北的都市农业园区,奉化向阳海岸,北仑的梅岗渔村,余姚的牟山湖休闲农庄,奉化的商量岗度假村,象山的象山民俗文化村,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等。其它规模较小、类型单一的休闲观光点更是不计其数。全市2010年观光农业接待游客达到905.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同比前2a分别增长39.8%和40.4%[3]。

2.1宁波观光农业优势

2.1.1类型多样,项目丰富,规模较大

宁波具有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平原,拥有海洋、河流、湖泊、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与丰厚的人文资源,这造就了类型多样的宁波观光农业。在山区,进行攀登,采茶,果树采摘等相关项目开发,如三勒白茶源;平原地区,建设了大型都市农业园、具有教育意义的绿色学校等等,如宁波都市农业园;临近海洋与河流湖泊的地区,则利用优势开发垂钓、养殖、湖海遨游等等相关特色项目,如奉化的向阳海岸、象山的北黄金海岸、牟山湖休闲农庄等;具有良好森林资源的地区,围绕回归自然、认识自然、领略自然风光、享受森林浴等进行深度开发,如商量岗度假村、四明山森林公园等;而湿地区域,主要是欣赏湿地风貌、认识湿地植被、了解湿地功能等。由于宁波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往往交叉重叠在一起,这不仅使得宁波观光农业的类型多样,而且各观光农业场所中依附周边各种资源条件所设置的休闲项目更是多样化。如双峰山森林公园、四明山森林公园等,即具有山区优势又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在回归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放松精神的同时,进行攀登、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更在游览与活动中获得对大自然的认知。而同样具有森林优势的天童森林公园,由于紧邻天童寺,使得天童森林之旅更具悠远的人文情怀。宁波观光农业的大规模体现在二方面,一是投资规模大而产生的综合型观光农业,二是观光农业的村镇化趋势加强。前者如鄞州天宫庄园、慈溪大桥生态农庄、四季山庄、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都市农业园区等等。近年来,以村镇为单位的观光农业逐渐取代以农户为单位的观光农业,使得宁波观光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如余姚大岚镇柿林村与慈溪横河镇大山村等。

2.1.2旅游观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邻近城市

宁波所建设的各类观光农业项目大都邻近城市,往往距市区1~2h的车程,即具有区位优势又具有资源优势,主要以城市居民与外地旅游者为市场。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这些休闲项目的设置往往是旅游观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旅游者在休闲观光的同时可以体验特色农业生产的魅力,这不仅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与现代化、科技化进程,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明程度。

2.2宁波观光农业存在的不足

2.2.1模式单一,缺乏新颖性

研究表明,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消费动机主要为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求新求知的需要、怀旧的需要和复合型需要[4]。据调查,宁波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点200多个,但这些农业休闲旅游点却多以参观、餐饮、采摘、垂钓等简单的形式为主[5],这不仅不能满足人们对人文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还导致景点的同质化———不论在海边、山区还是平原地区,游客所能体会与参与的大都为务农与采摘等单调模式。以宁波市2个规模较大的观光农业场所鄞州天宫庄园与慈溪大桥生态农庄为例,这2处农业休闲场所在景点与项目设置大同小异,都以农业观光、餐饮、垂钓、采摘以及水上冲关等项目为主。而宁波市其它规模较小的观光点的项目设置多不外乎于此。除此之外,宁波所拥有的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与长期积淀、传承的保存较完整的乡村人文资源并没有得到充足、有效地开发。

2.2.2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特色

观光农业的最大对象是农业和农村,乡村性是观光农业吸引力的核心,然而,由于观光农业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多数经营者对于观光农业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对传统文化恢复、挖掘和发扬的意识,出现“边开发边破坏”的现象。同时,许多乡村旅游地的建设严重地出现了现代城市化建设的倾向,导致乡村旅游地人工痕迹过于明显,或者非城非乡,不仅极大地破坏了乡村资源的乡村性和原真性,同时也破坏了乡村文化根存的沃土,削弱了观光农业旅游的魅力[6]。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含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宁波市的乡村旅游往往只是建立在已有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基础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构成了威胁。而乡村旅游资源过度与不合理地开发,极大地破坏了乡村地区的原始风貌,使得乡村的质朴特色难以保存[7]。#p#分页标题#e#

2.2.3基础配套设施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总体来说,宁波市具有一定规模的观光农业场所基本上不缺乏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硬件设施,而且有些地点的基础配套设施的数量与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如天宫庄园与大桥生态农庄等观光点。但在旅游旺季即使规模较大的观光旅游点其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仍旧会供不应求,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农业观光场所的基础配套设施更是有待加强。不仅如此,宁波市观光农业的整体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以餐饮为例,根据调研结果,宁波市大多观光农业点在餐饮方面不仅特色不强,而且服务质量与品质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宁波观光农业的质量与整体发展。

2.2.4淡旺季特征明显

由于农业生产和乡村自然环境的季节变化,以及社会生活规律,使得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淡旺季对比鲜明。旺季客源过于集中,淡季客源稀少,大量旅游接待设施闲置。以鄞州天宫庄园为例,节假日参观游玩人数集中,旅游接待设施供不应求,非节假日期间,旅游接待人数甚至出现每天不超过5~10人的现象。

2.2.5缺乏相关服务人才

观光农业从业人员大多为附近农民,对于专业知识、服务意识与管理运营机制理解不甚彻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光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观光农业园已经意识到这类问题,引进一些相近专业人员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开发等人员进入管理层,但这类专业人员对于新兴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的各项目的设置与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仍旧缺乏宏观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宁波市观光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观光农业 可持续发展 必要性 发展策略

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重点发展观光农业,并且已经形成规模,而我国的观光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依然在加速发展之中。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业日渐趋于第三产业,我国的观光农业的发展日进迅速,至2005年底,我国已经发展359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1个省区市树立了观光农业样板,显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观光农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可见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如何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相关工作者急于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由于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产业,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特点。所以发展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而且关联带动作用强,可产生多层次的收入,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小。所以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有其必然性,具体体现在:

1.推动旅游综合收入

观光农业的主要旅游项目,即领略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农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体会农村独有的自然、文化、风俗等,以满足城市多方面的需求。据调查显示,至2005年,仅北京郊区,观光农业的收入已经超过30亿,成为旅游收入中不可忽视的一份。由此可见,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场所,同时还可以推动旅游业的综合收入。

2.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政府急于解决的大事。在此形势下,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旅游的拥挤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与农业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型产业。首先,观光农业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农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化、现代化进程;其次,发展农业特色产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促进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最后,以农村为载体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有利于社会新农村的建设。

二、如何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科技支撑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过程中,不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特色产品的生产,都少不了先进科技的支撑。所以,要想促进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指导观光农业的发展,评价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其次,提高经营者的科技素养,这直接影响到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要克服重利益、轻环保的经营况,还要注意农业产品的科技先进性,以吸引游客的消费;最后,加大对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交流合作。只有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改革农业才能在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上平稳地发展,并且越走越远。

2.生产多样化的绿色农业产品

从城市居民的消费情况来看,他们更喜欢农村化的绿色产品。所以在发展可持续的观光农业时,生产多样化的绿色农业产品是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作物销路问题,还可以吸引城市游客的消费心理。具体可以在农村建立农产品精加工工厂,生产观光农业中的必选产品(农村果蔬)、可选品、特殊品(农俗文化纪念品)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绿色生产、包装技术,保护农村的环境,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优化改革农业的生态布局

生态参观也是观光农业的重要旅游项目,所以在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重点注意观光农业区的生态布局。建立主题公园:农业公园主要组织游客参与到农村的生产耕作中来,体会农业生产的乐趣;教育农园主要将农业与教育融合到一体,展示稀有的植物、动物,特色的农牧产品、传统的农具与农服等,传授游客以丰富的农业知识;民俗观光园即为特色的农村文化、传统民俗的展示公园,可以是提供食宿的农舍,可以是具有浓郁农村风情的篝火歌舞晚会等;休闲农场除了提供必要的田园欣赏之外,还提供农业体验、儿童玩耍、垂钓、野味品尝等一系列的乡村情趣活动,为游客的休闲、娱乐提供好去处。

三、结束语

以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的观光农业,有效地综合了旅游与农业的发展特色,相互促进,共同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出现,达成了人们渴望在自然中放松的愿望:在观光农业旅游中,游客进行休闲、娱乐、观光、亲自参与到农业活动中,回归田园,放松精神,而且对于当地的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相关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发展可持续性的观光农业,保持我国的观光农业的迅猛发展势头,继续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惠良,徐君敏,吴役.依托上海,发展太仓观光农业[J].上海农业科技,2007,(01) .

[2]郑铁,周力.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6,(06) .

篇9

要害词: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导、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造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现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观光农业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自然景观具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特色。由于其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从而为农、林、牧、渔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部门比较齐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省份,同时也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有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触,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

二、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造。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非凡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2009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9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9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9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动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赖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9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一)种类

1、农家园林型。指以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2、花果观赏型。指以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依托各类果园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如春观桃(梨)花、夏(秋)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等。

3、景区旅舍型。指以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托低档次农家旅舍,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风光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4、花园客栈型。指通过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治理,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故其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性和高效性等特征;按其结构,又可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6类;其功能可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类型。

(二)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2009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9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三)意义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主要应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游憩地系统建造、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等。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动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辟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动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加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辟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惫”,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重“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指导抓规划

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发展起来的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农家乐”,大都没有进入规划层面。到目前为止,发展的自发性导致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开始显现,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家乐”的扩展和深化,亟待通过规划来挣脱低层次徘徊并提升旅游层次。

(二)利用优势抓“农味”

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交通、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农家乐”系列产品、“农家乐”系列套餐,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等。使“农家乐”走出各自的特色之路,打上各自的特色品牌。

(三)加强宣传抓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农家乐”制成明信片,刻录成光盘,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四)重视培训抓教导

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治理水平,基本属于“自成一体”。旅游治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守法经营。要让游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乐的开心”。

(五)规范治理抓环保

旅游、环保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既要保证旅游区的整洁,又要作好旅游过程的环境教导。让城里人“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六)多元开发抓联动

由于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入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

交通便捷、环境整洁是发展“农家乐”的基本要求。如何确保游客“行有基础”、“游有内容”,把发展“农家乐”与时下正在进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浙江省已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的“农家乐”项目。

五、结语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转变过程中大中城市城郊结合部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农家乐”现象,是一种旅游现象,表现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重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农家乐”现象,更是一种城乡调解发展现象,从中可以看到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的雏形。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这种现象对城乡发展的价值,进而大力开发、推广和规范“农家乐”,无论是对加快全面小康建造的步伐,还是对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将大有裨益。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朴、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弥补这种缺失。根据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农村旅游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十一五”期末,实现“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对此,浙江省旅游主管部门也相应提出了“十、百、千”工程。这是我国、也是浙江省首次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可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9(26).

2、孙俊秀.体验型休闲——“农家乐”经营的新模式[J].商业研究,2009(18).

篇10

关键词:城市发展;休闲观光业;城乡结合部;制度创新;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也取得很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在大家一味“城市化”的时候,问题也逐渐凸现――房价居高不下、高通胀、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加重、环保压力空前巨大,在这些问题外面还有更大的问题,就是日益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快节奏下的都市人心理健康。

城市发展的同时,往往我们遗忘掉城乡结合部或者无暇顾及到城郊的发展。这样在城乡结合部就出现了治安、卫生、教育上的短板。

一、都市建设与休闲观光业融合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正是由于休闲观光农业兼具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保健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休闲农业已成为国内外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第一,发展模式多样化。20世纪70年代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产业规模,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档次结构也随之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第二,发展方式特色化。目前我国各地已经形成了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有别于一般的休闲旅游业,它必须运用特有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去发展,因而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开发必须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形象建设高品位化。休闲农业要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上规模、上档次、成气候。形象提升走品牌化。休闲观光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整体的形象,使得有资源特色、有管理能力的休闲观光项目同样受到影响;同时,休闲观光农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必须突破以往“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因此,有资源特色与经营实力的休闲观光农场必须靠品牌推广其经营,以知名品牌的特许经营形成连锁经营的格局。当地政府应运用行政力量,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平台,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品牌进行包装与市场化运作,以提升其整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四,行业协调协会化。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已经成片开发的地区,应该鼓励其经营者成立协会之类的组织,具体负责业务指导、宣传促销、会员培训、活动安排和受理游客投诉等。协会应制定相应的章程,规范服务行为,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授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宣传促销。

二、目前制约都市建设与休闲观光业融合发展模式的一些问题

第一,市场管理亟需规范和引导。当前,一些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休闲农庄的数量每年以数百家增加,发展速度快,大家蜂拥而上。好多规模小的投资少的休闲业不但起不到休闲作用,相反对该模式的形象建设造成极大损害。同时,也造成同质化无序竞争,影响该模式持续发展。这样就大大打击了这种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对发展休闲观光业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宏观管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对开发项目中服务设施占地问题、从业者的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等缺乏统一、适用的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行业部分从业者对发展观光休闲业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由于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制约,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明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使得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都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离专业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而制约了休闲观光业的发展。

第三,经营层次单一。休闲观光项目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休闲业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三种类型为主,务农型、品尝型、购物型、疗养型的很少。内容上,有很多农庄雷同,只是钓鱼、住宿、卡拉OK等,感觉上仅仅是把城市休闲的活动换个场所,缺少特色和吸引力。有的甚至只想“占山为王”,缺少名园、名品、名菜、名项目等,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市场号召力和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当前休闲观光业的主要形式是观光农园和“农家乐”,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缺乏吸引力。

第四,配套工程欠缺。休闲观光业旅游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往往城乡结合部的配套设施比较欠缺,涉及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众多部门,各部门必须同步发展,削弱任何一方,都难以快步发展。休闲项目缺乏个性和创新,专业人员极度匮乏,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参考文献:

1.吕君,刘丽梅.我国城郊旅游开发的驱动力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

2.曾磊,汪永萍,段艳丽.休闲视野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J].河北农业科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