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渔业范文
时间:2023-03-26 15:3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渔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澳大利亚休闲渔业兴起较晚,但法规及管理措施完善。政府每年进行一系列关于休闲渔业的专项经济研究,为促进和规范休闲渔业发展提供各种资讯和服务。澳大利亚对休闲渔业管理进行定义,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休闲渔业机会”,政府有责任保护、保存和增值休闲渔业的资源,维持和提高公众参与休闲渔业的兴趣,并指定详细的法规,为休闲渔业发展护航。澳大利亚休闲渔业管理措施细致到垂钓数量的限制、品种限制、规格限制、渔具限制和设立禁渔期。普通鱼类数量限制是20尾,规格限制是雌鱼成熟为基础,渔具限制是使用少于4根鱼竿,每条线安装小于3个勾。澳大利亚休闲渔业管理法规完善,执法严格。
美国的休闲渔业
美国水资源丰富,休闲渔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美国是多移民国家,是最善于汲取他国经验和先进技术的民族,因此,休闲渔业管理措施最为完善。目前,休闲渔业在美国渔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01年美国休闲渔业的总消费额为415亿美元,产值约为常规渔业的3倍以上。法规体系。随着休闲渔业经济发展,休闲渔业的开发与管理纳入到国家的渔业法律体系当中,制定了各种强制性的渔业法律法规,目的是保护渔业资源和发展环境,保持生态协调,实现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制。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行政管理机构是国家海洋渔业局和内政部鱼类与野生生物局,分别管理海洋休闲渔业和淡水游钓业,为全美休闲渔业进行管理、研究和规划。各州的休闲渔业管理机构管理本州水域内的休闲渔业。决策机制。国家重视科研对休闲渔业管理和发展的指导作用。无论物种保护,还是制定法规,都要建立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以科学研究为依据,增强可行性。
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对策
篇2
一、全省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我省休闲渔业发展有二十余年历史,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近几年来,我省休闲渔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通过拓展休闲内涵,拉长产业链,与其他行业巧妙地结合,给休闲渔业增加了新的内容。形成了三大发展方向:一是从单一的垂钓观赏型向垂钓、观赏、品尝、休闲、示范等功能,向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具有以综合发展为内容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从单纯的休闲渔业生产向观光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和科普教育基地融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都市型渔业新格局发展;三是从单项开发休闲渔业正向与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基地建设相结合,与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相匹配的区域化方向发展。据各市初步统计,全省现有休闲渔业场所5605个,垂钓场1842个,食鱼餐饮美食城560家,度假村180个;垂钓总水面38万亩;年接待休闲人数1200余万人次,安排就业5万余人,为渔民增收人均15元。全省休闲渔业直接产值达15亿元。已初步形成五大类型的具有本省特色的休闲渔业新格局。
(一)养殖垂钓型。这是从养殖渔业发展而来的类型。利用池塘、湖泊围栏养殖基地等渔业设施,以养殖鱼类为主,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与其他类型的休闲渔业比较,其特点是投入成本少、见效快。这是我省现有休闲渔业项目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分布范围最广,大部分水产养殖单位和养殖户都有。如我省鄂城市鄂城区城郊62%的鱼池,3.2万余亩;华容区21%的鱼池,1.7万亩;梁子湖区23%的鱼池,2.1万亩的鱼池均以此方式经营。XX年年接待垂钓爱好者3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
(二)休闲垂钓型。指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它是我省休闲渔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如武汉市碧溪园垂钓休闲中心地处远郊,垂钓水面不足7亩,年垂钓经营额近50万元,加上住宿、会议接待、餐饮、文化娱乐等营业额近100万元;洪山区汤逊湖村是一个专业渔村,主要以养殖为主,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近几年先后有8户渔民投资建起了钓鱼台,每户经营垂钓水面8-10亩,预计今年平均每户垂钓营业额90万元左右,纯收入15万元左右。洪山区是我市休闲渔业发展最快的区域,全区现有以垂钓为主的场所200多处,预计年垂钓业的产值4600多万元,占全区水产行业产值的14%左右。据我们调查,经营垂钓1亩水面的收入是经营养殖1亩水面收入的10倍以上。垂钓休闲业的发展,拉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开辟了又一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三)生态观光型。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集观景、休闲、度假、垂钓于一体。它是我省休闲垂钓业拓展与旅游业的结合,极具发展潜力,是目前休闲渔业类型中功能最强、项目最多、范围最广、利润最高的一种。全省目前有180余家。如鄂州市的红莲湖旅游度假山庄总投资3亿多元,集水上训练、度假、高尔夫球场、垂钓等为一体。另还有临江龙潭山庄、新庙日月潭度假山庄、西山街办仙人山庄、杜山樊湖公社、武昌鱼原种场垂钓园等,XX年年经营收入2亿多元。
(四)观赏鱼生产型。以观赏鱼(主要为金鱼系列品种)引进、养殖生产、经营为主的产业。该产业在我省刚刚起步,规模不大,品种不多,仅有20余个常见品种。现有养殖户几十家,养殖产量在1200万尾左右。采取门店、摆摊等方式专营销售或在花鸟商店内销售。年销售额为685万元。
(五)节庆旅游型。利用渔业资源,举办与渔业相关的节日形成特有的休闲类型。我省鄂州市近年来举办了梁子湖旅游捕鱼节、武昌鱼文化节,节庆推动了旅游,引导了渔业消费方向。XX年至XX年年开展的梁子湖旅游捕鱼节暨武昌鱼文化节,把经贸洽谈会结合进来,活动期间水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每年共有20万多人次的省内外游客到梁子岛及市区休闲、观光,品尝武昌鱼、红尾鱼、螃蟹,购买本地特产——优质珍珠装饰品及工艺品,直接带动旅游产业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全省休闲渔业创造出了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拓展了渔业空间,又开辟了渔业新领域,从五个方面为建设水产大省注入了新活力。
(一)提高了渔业比较效益。从事垂钓与出售商品鱼相比,利润高,亩收入达到5000元—8000元,是单纯养殖效益的2—4倍,从而实现了渔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二)拓展了鲜鱼销售渠道。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科技的进步与普及,养殖水平提高,鱼池单产越来越高,精养鱼池平均亩产提高到1000公斤,销售开始成为难题。垂钓既解决了销售难题,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篇3
合作社所在的横山村是个水产村,村里有很多养殖水产的村民,其中3家是养甲鱼的,年收入还算不错。“看到效益不错,其他村民也就想跟着养甲鱼。”神塘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从此合作社开始了大规模的甲鱼养殖。
合作社成立初期,需要流转很多土地,这成了一大难题。“因为每户的土地多少不一样,养殖的面积也不一样,有的土地多,但养殖的少,而有的土地少,却想多养殖一些,因此一时间很难平衡。”庄建坤介绍说,针对这些问题,合作社制定了“多拿少补”的原则,把土地和养殖面积转变为现金,通过现金的补贴来平衡养殖户的利益,使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2008年,合作社规模再度大面积扩大,没有足够的甲鱼苗,庄建坤就从外地买进了一批。“由于当时是7月份,天气闷热,很多小甲鱼都出现了腐皮病,不少小甲鱼死亡。”庄建坤告诉记者,在省淡水研究所相关专家的帮助下,腐皮病才断了根。如今,该合作社依靠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技术支撑,养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甲鱼质量得到保障。
篇4
关键词 休闲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云南玉溪;江川区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75-03
玉溪市江川区位于滇中腹地,距玉溪市21 km,距省会昆明市100 km。交通便利,四季温差小,气候温和,水面广阔,人均拥有水面大于人均耕地面积。自然环境优越,鱼类资源丰富,全区有36种土著鱼类,历史上云南四大珍稀鱼类江川区就有抚仙湖的K鱼良鱼、星云湖的大头鲤2种。2011年云南省六大名鱼评选中江川区的K鱼良鱼、大头鲤位列其中。即便“四大家鱼”及其他品种引进江川区饲养后,其味道也有别于其他地方,“江川鱼”是全省消费者公认的品牌,发展休闲渔业得天独厚。
1 休闲渔业的定义
休闲渔业是指利用并改造现有渔业设施,结合渔业生产场地、产品及渔村人文资源,充分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渔业旅游品质,同时提高渔民收益,进而促进渔村全面发展,即围绕人们的休闲需求而开展的渔业活动。目前研究的休闲渔业是集渔业生产、自然景观与渔业文化于一体,将渔业与旅游有机融合的新型渔业生产方式。休闲渔业作为国家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确定的现代渔业五大产业之一,也是江川区渔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江川区休闲渔业的发展基础
2.1 自然条件优越,休闲渔业起步早
江川区自然景观绮丽独特,有“百里湖光小洞庭”的星云湖、“天然图画胜西湖”的抚仙湖、“巍然形胜冠南州”的孤山、“武当别院”的碧云寺、“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界鱼石景观、孤山的青鱼阵、渔洞群的车水捕鱼、会嗑瓜子的神鱼泉等10多个风景旅游点,不愧享有“古滇故里”“人杰地灵”“高原水乡”之美誉。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抚仙湖畔便出现了车水捕鱼与铜锅鱼餐饮相结合的模式,后来又建立了垂钓乐园,各水库钓鱼兴起,休闲渔业由此可瞥见一二。2010年12月12日,在第三届中国绿色高层论坛上,江川区获得“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城市。高原湖泊生态县的建设将渔业与旅游、观光、餐饮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各种休闲渔业相应而生,使江川区客观上具备了发展休闲渔业的基础[1-3]。
2.2 特有的鱼文化与休闲渔业相得益彰
江川区是云南文化的源头、古滇国的中心,是古滇国文明的发祥地。在古滇国青铜文明的盛载中又孕育出高原“鱼文化”的传奇。在这里,每一洼水、每一条河、每一个村庄甚至每一块石头都和鱼有关,都有着关于鱼的传说。这就是被誉为“高原水乡”的江川区。星云湖和抚仙湖2个姐妹湖像仙女散落的2颗明珠镶嵌于此。千百年来,人与湖、人与鱼之间的和谐相处形成了江川区特有的鱼文化。
2.2.1 车水捕鱼。车水捕鱼是利用抚仙湖K鱼良鱼逆水产卵的特性,采用人为方式操作水车产生流水,通过水温和水流的双重刺激,诱捕K鱼良鱼的一种独特方式。捕鱼时无需下钩、撒网,只需要摇动水车,鱼儿就会逆流进入渔民们的捕鱼装置之中。此种捕捞方式将旅游观光与渔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其捕捞的独特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抚仙湖旅游区的一大景观[4-6]。
2.2.2 抚仙湖青鱼阵奇观。青鱼阵可谓是抚仙湖的一大自然景观,抚仙湖的云南倒刺鱼喜群体活动于沿岸浅水区,有时也到敞水区的中上层巡游,形成大片鱼群,似列阵的兵勇,故称“青鱼阵”。20世纪80年代在抚仙湖岸的青鱼湾、孤山、大湾等地常F青鱼阵,见过的人都会为它的壮观和神秘而津津乐道。民间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当地百姓在孤山举行庙会,庙会期间人们都要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彩色米花团及其他食品投入湖中,吸引成千上万条青鱼前来受领祭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抚仙湖孤山岛独有的“青鱼阵”奇观。
2.2.3 玉带河界鱼石奇观。界鱼石是江川区最神奇的景观,关于它的神话传说也最吸引人。江川区的星云湖、抚仙湖以一条河相连,名为玉带河,玉带河河岸有一怪石,传说星云湖的土著鱼大头鱼和抚仙湖的K鱼良鱼每到此石处就各自回头、不相往来,此种特有的景象引发了江川区历代劳动人民的诸多猜想,种种神话传说也由此产生。通过宣传及文化旅游部门保护和开发后,界鱼石奇观亦成为江川区与水有关的旅游热点。
2.2.4 会嗑瓜子的鱼。在江川区李家山古滇国古墓群山下有一口泉,当地人称“神鱼泉”,神泉中有一种会嗑瓜子的青鱼,生活在古石洞中,盲眼、体肥色青尤擅磕瓜子,村民敬若神鱼,据说,谁要是吃了泉里的鱼会生大病。最神奇的是,每年农历六月初一,鱼儿们都要消失一阵,过几天又都安然返回,传说这几天它们是参加抚仙湖孤山岛鱼王国的聚会去了。在江川区文化、旅游部门的保护下,到神鱼泉旅游参观的人数逐年增加[7-8]。
2.2.5 开渔节。江川区一区拥有两湖,星云湖每年的12月25日开湖捕鱼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自2004年举办首届“开渔节”开始,每年一次的“开渔节”及2010年的“首届生态美食节”的举行,打造了一张江川区鱼文化名片,鱼文化园项目、生态旅游县的建设为江川休闲渔业提供了较好的机遇,以节造势,拉动产业,已成为具有“智业助农,文化富县”的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截至目前,江川区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开渔节”暨高原湖泊水产品交易会,每年“开渔节”都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亿元。
到2016年,江川区已建成休闲观光渔农业(渔业农家乐)160多个,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亿元以上。以上种种足以证明江川区渔业文化丰富,人文资源内涵深厚,为发展休闲渔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江川区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江川区休闲渔业发展较早,20世纪80年代初在抚仙湖畔的明星村出现了车水捕鱼与铜锅鱼餐饮相结合的休闲渔业模式,之后在鱼洞附近建立了垂钓乐园,发展以垂钓、观鱼、赏景为一体的集体休闲渔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水库钓鱼项目相继出现,高原湖泊生态县的建设,将渔业与旅游、观光、餐饮等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逐步形成了垂钓、观赏、娱乐、餐饮、住宿、养生等各种休闲渔业,现阶段的主要发展类型有以下几方面。
3.1 观光旅游型
江川区自然景观绮丽独特,10多个风景旅游点都与水、鱼有关,每年的“开渔节”更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江川区观看“千舟竟发,万人捕鱼”的壮观景象,在感受人的海洋、鱼的世界的同时,购鱼、品鱼、尝鱼等活动带动了餐饮、旅游业的发展。节日的热闹结合日常观光旅游形成了一种集观光旅游与品鱼、尝鱼相结合的休闲渔业,此种休闲渔业类型遍及全区各地。
3.2 抚仙湖沿岸休闲度假型
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居民旅游出行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旅游、休闲、度假正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抚仙湖沿岸有农家乐142个,宾馆、酒店11个,为旅游出行的人们向休闲、度假转型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市场支持。
抚仙湖除了风景秀丽、水质良好吸引游客外,渔业也是吸引游客的因素之一。夏季的双休日及各种节假日到湖边旅游、度假、嬉水、品赏鲜美的铜锅鱼的游客络绎不绝。沿岸的休闲度假场所、各种农家小院比比皆是,游客戏水品鱼,尤其明星村人“凭着一口铜锅闯市场”,在全国各地开办铜锅鱼餐饮业,每年为明星村带来丰厚的收入。这种类型是目前休闲渔业类型中功能最强、项目最多、范围最广、利润最高的一种。
3.3 与神话、传说有关的休闲渔业类型
温泉村的“神鱼泉”、玉带河的“界鱼石”、大凹跳鱼沟的“鱼跃中天”等传说把鱼拟人化甚至神化了,通过宣传及文化旅游部门保护和开发后,成为与渔业有关的旅游热点,每年可接待大批游客。
3.4 古老特有型休闲渔业
抚仙湖沿岸的车水捕鱼及星云湖跳鱼沟的竹笼补鱼都是利用抚仙湖K鱼良鱼及星云湖的星云白鱼逆水产卵的特性诱捕的独特方式,其独特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成为抚仙湖旅游区的一大景观。由于抚仙湖抗浪鱼在渔汛期间喜在水草中产粘性卵的习性,渔民不需要捕鱼网具,手持香靶、稻草等类似人工鱼巢的物件即可捕到抗浪鱼,这些古老特有的捕鱼方式作为抚仙湖捕鱼特色,也成为江川区特有的观光旅游、观赏与渔业相结合的休闲渔业。
3.5 垂钓型
现代社会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普遍提高,生产效率也不断提高,剩余劳动时间的增多为垂钓提供了更好的时间条件;另一方面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让上班族在假日选择垂钓这样的休闲方式以在郊外释放压力。近几年,江川区的垂钓爱好者不断增多,相应的水库、池坝塘的垂钓型渔业应运而生。养殖垂钓型是从养殖渔业发展而来的类型,利用池、坝塘以养殖鱼类为主,开展垂钓业务。养殖垂钓型与其他类型的休闲渔业相比具有投入成本少、见效快的特点,目前在江川区较为普遍,同时也是江川区休闲渔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垂钓休闲业的发展,拉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提供了就业岗位,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3.6 节庆旅游型
“开渔节”是江川区人民的大事,星云湖每年开湖捕鱼20~30 d,尤其第1周有最热闹的节庆活动,不仅江川区家家户户鱼飘香,而且四方来客观鱼、品鱼的同时带动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以此为平台,利用渔业资源,举办与渔业相关的节日活动,从而形成特有的休闲类型,社会效益显著。
3.7 观赏型
以观赏鱼引进、养殖生产、经营为主,该类型在江川区起步较晚,规模不大,专业养殖少,一般是混养或在藕田套养,作为一种副业收入。以销售为主的店铺,采取门店、摆摊等方式专营销售或在花鸟商店内销售。上档次的观赏鱼以锦鲤为主,货源来自外地。全区观赏型休闲渔业年销售额为几十万元。
4 江川区发展休闲渔业存在的问题
江川区休闲渔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在发展休闲渔业方面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缺乏整体规划,政策扶持不足
江川区休闲渔业发展整体规划仍为空白,休闲渔业大多处于无序建设状态,投资主体仍以个体渔民为主,缺乏实力企业的加入。大部分地区依靠生产者自我发展,不利于休闲渔业的发展。
4.2 产品单一,吸引力不强
休闲渔业应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但目前的活动内容却比较单一,仍主要集中在垂钓、观赏、餐饮等方面,规模化综合性休闲场所较少。同时由于休闲渔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渔民,其综合文化水平偏低,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不利于休闲渔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4.3 市场化程度较低
休闲渔业整体规模较小,不利于江川区休闲渔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及市场的开拓。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渔业资源优势,影响市场竟争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与经营理念等问题,严重制约休闲渔业的有序发展。
5 江川区休闲渔业发展对策
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确保区域休闲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江川区休闲渔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渔业发展状况和旅游需求,科学制定休闲渔业发展规划,以现有水域资源为基础,发展功能齐全的休闲渔业,正确引导休闲渔业开展多种特色经营,增强休闲渔业发展活力,充分展示江川区丰富多彩的渔文化。
5.1 精准定位发展规划,强化政府主导
应把休闲渔业纳入区域渔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休闲渔业的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特色与其他可进入性因素,并以市场需求为依托;与旅游规划开发、餐饮等服务业相结合,形成功能完备的休闲渔业;开发出以江川区渔文化为重点的休闲渔业新产品,使休闲渔业成为江川区旅游特色精品,并成樾碌木济增长点。
5.2 加强产业链开发,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休闲渔业项目要求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同时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避免休闲渔业项目建设规模小、形式单一,应形成地方特色鲜明、整体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模式。以渔业综合开发为内容,建立起具有观光、垂钓、美食、体验、度假、教育等多种功能的休闲渔业景区,使休闲渔业与旅游业、养殖业、服务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对休闲渔业从业人员要进行渔业知识、法律常识、卫生知识、旅游知识、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努力增强渔民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休闲渔业真正成为具有争力的行业。
5.3 加大对外宣传,争取政策扶持
通过媒体、互联网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广大旅游爱好者逐步认识江川区,满足他们求新、求奇、求体验的需求。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休闲渔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特别在发展之初,相关税费的减免有利于休闲渔业的发展。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有偿转让。对休闲渔业项目的水电供应,应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执行。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定价及管理,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5.4 加强休闲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唯一途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江川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6 结语
总之,基于江川区内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多角度、高起点开发休闲渔业在江川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休闲渔业把现代渔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渔业对江川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旅游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旅游休闲逐渐成为人们新的娱乐休闲方式,休闲渔业必将成为江川区发展旅游业的特色旅游形式之一。
7 参考文献
[1] 周俊.宁洱县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24):155.
[2] 柴寿升,戴欢丹,王海建.休闲渔业资源的分类及其开发评价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2-37.
[3] 张爽,韩兴勇.开展休闲渔业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浅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4):76-79.
[4] 杨子江.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休闲渔业及其发展模式探讨[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5):470-477.
[5] 王茂军,栾维新,李向诺,等.大连市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设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88-92.
[6] 曾玉荣,周琼.台湾休闲渔业发展特色及其借鉴[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7-31.
篇5
关键词:休闲渔业;渔业资源;投资多元化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渔业在发展渔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休闲渔业的发展关系到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渔业产业水平的提升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国休闲渔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休闲渔业是以渔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渔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1 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管理问题 休闲渔业虽是国家鼓励扶持的朝阳产业,但也具有其弱质性,需要凭借旅游资源优势和社会各方面合作。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导致目前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标准、规范经营和管理行为等方面比较薄弱,产业发展还未走上有序的轨道。
1.2 规模和效益问题 严格意义上讲,上海的休闲渔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由于一些场所投入较少,项目内容单一,设施和功能配套也不完善,至今未能成为普通百姓项目。因此,参与竞争的能力总体讲还不够强。
1.3 文化的融入和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休闲渔业还只是简单的“观巨网捕鱼、品有机鱼宴”,缺少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渔家文化方面的内容。同时,从传统渔业转移而来农民,他们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与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2 休闲渔业发展趋势
我国的休闲渔业正在从仅仅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开发各种休闲渔业项目的单一型,逐步走向整合当地的渔业资源、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发综合性休闲项目的综合型,直至以休闲渔业为核心创造产业联动优势,带动相关生产和服务业,实现渔业产业升级的产业联动型方向发展。
2.1 重视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休闲渔业的发展是渔业产业功能的拓展,是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其规划设计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和城市产业布局等相结合,还必须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性适应。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对人们的休闲消费起到引领作用。
2.2 注重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 休闲渔业的发展必须因地治宜,各地根据自然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优势,选择有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进行深度开发,形成品牌,避免项目形式单一内容雷同、盲目竞争的状态。
2.3 与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 休闲渔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相关行业的结合,尤其是观光旅游业。把休闲渔业与当地的旅游线路结合,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设计旅游线路,借外力发展休闲渔业,这样才能迅速成长。
3 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对策借鉴
3.1 重新定位,做好休闲渔业的长期规划 要形成国家、省、市、区发展规划体系,内容包括开发的范围、内容,开发的时间、方式,开发的投入和产出,管理体系等。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循序渐进,进行选择性、滚动式开发,切实避免近距离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与旅游规划开发相结合,与餐饮等服务业的建设相结合,科学合理布局,形成集聚效用,充分吸引客源。政策的制定要有整体性和长期性,综合考虑实施政策所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为休闲渔业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3.2 广辟融资渠道,实现投资多元化 发展休闲渔业,必须首先解决好资金问题。同美、日相比,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低,需要支持的项目多,因此不可能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来发展休闲渔业,应该在政府的扶持下,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多元化投资格局。(1)财政扶持。建立渔区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的一种投入方式,即对纯渔村、渔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建立鼓励休闲渔业发展的发展基金、专项基金、补助基金等。(2)银行贷款。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和规范渔村的融资环境,协调好渔区的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3.3 加强对鱼文化的研究 鱼类是一种吉祥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加强对鱼文化的研究与融合,开发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例如开渔节、捕鱼节、钓鱼节、渔人节、渔饰节、螃蟹节、海鲜节……全方位提升渔业文化层次。
参考文献
[1] 柴寿升、戴欢丹、王海建,休闲渔业资源的分类及其开发评价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2-37.
篇6
【关键词】休闲渔业 必要性 现状 建议
一、休闲渔业的概念
休闲渔业是一种与现代人们的休闲生活、行为、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相联系的,依托渔业设备与空间、生产场地、渔业产品以及经营活动、渔业环境、人文等众多因素将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结合起来的新型交叉产业。发展渔业休闲产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能降低捕捞强度,有利于环境恢复,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也能带动二三产业的一项重要的产业形式。20世纪60年代,休闲渔业诞生于拉丁美洲。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等经济和渔业都比较发达的国家级地区盛行。我国休闲渔业得到迅猛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为带动渔民增收的新亮点,提出的休闲渔业发展潜力需要充分发挥,在产业规模和产业贡献有限的前提下,加快休闲渔业的发展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总而言之,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是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致的,并且沿海地区发展优于内陆地区。
二、发展休闲渔业的必要性
(一)促进经济发展。可以有效解决“三渔”相关问题。休闲渔业可增加关联产业的就业机会。发展休闲渔业有优化美化、提高知名度的作用。也能切实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区稳定,为渔区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锐减,效益降低。休闲渔业是将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融入到渔业生产的新兴产业,休闲渔业不仅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增加旅游收益,也能解决休渔期间或转产渔民的生活问题。
(三)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人们能在休闲渔业中观赏到的自然、生物、人文旅游景观的同时又能享受休闲渔业场所提供环境与空间服务,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心情,也能舒缓压抑心情,放松身体和精神,有助于身心健康。
(四)完善经济服务功能。休闲渔业能够美化环境,增添旅游项目,使休闲旅游增值;也能带动带动交通、通讯、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依托海洋资源也能带动水产品加工业、市场流通业、海洋文化开发、房地产业等。
(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传统的捕捞渔业生产基地,大都是依山临水的江河湖海之滨,利用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和渔文化,来发展旅游业、休闲渔业,能够促进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有效的转移安置转产的捕捞渔民,改善渔村环境,繁荣渔区经济,增加渔民收入,维护渔区稳定。
三、我国休闲渔业现状与优势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淡水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水质肥沃,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能够发展休闲渔业以及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我国幅员辽阔,气候适宜。适合休闲旅游的季节较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海洋文化是适宜开发和发展休闲渔业。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对外开放的脚步加快,也吸引着各国游客,所以说休闲渔业游者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可总结出,我国发展休闲渔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商机。
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各具地方特色。如北京、卜海、大连、福建漳州等沿海地区结合,发展具有特色的休闲渔业。各地寻找地方特点与特色,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建立集郊游、垂钓、健身、竞技、文化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景区,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参与。
四、发展休闲渔业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搭建各方平台,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经济效益好,能弘扬海洋文化休闲产业,制定政策,严格执行。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协调平衡产业之间关系,促进休闲渔业产业升级,政府要提供相应的项目资金补助、创新科技的税费减免等。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制定信贷支相关持政策,规范渔村的融资环境,协调好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为休闲渔业产业的发展创造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渔民入股等,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渔业转型相关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高平台公司效率,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从事休闲渔业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较高水平,然而,在现阶段从事休闲渔业的人员,多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渔民,且老龄化高,知识水平有限,不能满足休闲渔业发展要求。由此保证休闲渔业的质量,是将加强宣传教育,大技能培训,提高安全性,能够提供给游客好的服务和指导。
(四)加强海洋文化研究创新
开发海洋文化,为休闲渔业创造多元化发展平台,加强海洋文化文化理论研究和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理论依据和专业科学的系统指导,从而提高休闲渔业的服务水平与层次。
(五)完善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
加强休闲渔业的管理,落实管理职责,制定可行方案,落实监督管理。发挥积极性,共同发展,以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发展休闲渔业涉及多方管理工作,如饮食卫生管理、船舶审批手续的管理等。
综上所述,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文化产业,是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和推动的作用。发展休闲渔业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提供较高层次的视听享受,也弘扬千百年来的渔文化。良好的海洋经济、文化等氛围,创造了一个幸福、娱乐的社会环境,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平瑛.完善管理体制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1.
[2]苏勇军.宁波市休闲渔业发展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7.
[3]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4]包特力根白乙:大连市海洋渔业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
[5]柴寿升.美、日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闲渔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
[6]闵宽洪.我国休闲渔业发展浅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6.
篇7
(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船检港监站,河北 唐山 063611)
1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休闲渔业现状
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简称唐港区,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圈中。陆地面积432.4 km2,海岸线90 km,滩涂面积297.6 km2,唐港区现有海水养殖面积1 233 hm2,各类渔船188条,总功率20 769.5 kW,渔业人口2万余人,2014年全区渔业总产值5.82亿元,是唐港区大农业的支柱产业。唐港区的休闲渔业发展起步于2006年,由当地的大型旅游公司组织部分转产转业渔民,经渔业主管部门批准建造的休闲渔业船舶,并依托于旅游公司渔港开展营运。几年来,在渔业、安监、边防等部门的监管下健康运营,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在唐港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共登记休闲渔船17条,作业方式为出海观光演练式捕捞作业,在旅游旺季供不应求,2014年唐港区休闲渔业产值占全区渔业总产值的1.8%,不仅增加了转产转业渔民的就业途径,实现了渔民增收、渔业增效,同时也带动了唐港区交通、餐饮、住宿、商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2唐港区发展海洋休闲渔业采取的措施
海洋休闲渔业是综合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满足人们海洋休闲服务需求的新型渔业产业。在当前海洋渔业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形势下,休闲渔业能够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实现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渔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唐港区在发展休闲渔业经济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2.1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大行业引导力度
唐港区地处渤海湾及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地带,处在京、津、唐、秦四个中心城市的交叉辐射区,地理条件独特,海洋资源丰富。唐港区充分利用显著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国际海滨休闲度假胜地,将发展滨海旅游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多措并举,先行先试,着重引导并鼓励驾驶小型捕捞渔船的渔民转产转业,因地制宜地从事休闲渔业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增加设施渔业规模,扩大休闲渔业资源
唐港区传统渔业优势显著,渔业生产技术发达。近几年来,重点引进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态渔业项目,高标准工厂化海水养殖车间及精养池塘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大力发展设施渔业,近海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渔耕文化气息浓郁,为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休闲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严格落实行业准入,加强安全监管力度
几年来,唐港区初步建立并完善了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协调机制和监管体系,对休闲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与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和操作规程,促进了该区休闲渔业行业的合法、规范、安全经营。
3存在问题
3.1缺少休闲渔业法律法规及渔业规划,休闲渔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足
由于目前休闲渔业在发展中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造成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在当前捕捞资源日益匮乏,渔民转产转业的现实背景下,缺乏长远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专业渔港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够,服务面和服务深度不够,休闲渔业不会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休闲渔船普遍较小,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3.2劳动者素质不高和观念落后,缺乏良好的外部和内部发展环境
目前唐港区休闲渔业的从业者大多是一些传统渔民,文化水平较低,不具备现代渔业的发展理念,缺乏专业的行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由于处在发展初期,休闲渔业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管理机制仍不完善,在三无船舶非法营运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休闲渔业市场亟需整顿规范。
4加快休闲渔业发展的建议
4.1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加大对休闲渔业的扶持力度
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一步理顺权属管理体制,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应会同工商、旅游、安监等部门共同制定相关的规定,依法行使管理职能,共同带动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要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增加休闲渔业资金投入,作好财政和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工作,完善扶持政策,鼓励依托海洋牧场、渔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家庭渔业社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兴办休闲渔业。
4.2制定长远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大力加强休闲渔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应根据唐港区的资源条件和环境特点,科学地、因地制宜地制定长远的休闲渔业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初具规模、特色显著、功能完备的休闲渔业发展格局。要加强大型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园区等规模化的设施渔业建设,进行休闲渔业专业渔港、餐饮住宿、渔家乐功能服务区等相关设施的高品位建设,形成规模,提升档次,建立品牌,迎合游客体验采捕、休闲垂钓、海域观光、享受海洋等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
4.3加强对从业者相关知识的培训
篇8
要:利用调查统计资料,分析评价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提出问题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天津;现状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6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ianjin
ZHANG Lei, SHI Jia-lin, ZHANG Ming-lia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the statist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Tianjin.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 Tianjin; current situation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它与休闲农业联系最为密切,已经成为拓展农业功能和拉动内需的新引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3]。
1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1.1
自然景观资源
天津自然景观种类齐全,拥有山、河、湖、海、泉、湿地等丰富的景观资源。狭长的山地,广袤的平原,辽阔的海域,构成天津自然景观的基本面貌。天津既有盘山清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八仙山山高林密、保留着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还有记载古老地质历史的巨厚的中上元古界地层,以及海退后在滨海平原留下的贝壳堤和湿地景观。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天津的自然景观特色。
山——位于天津北部的蓟县,是集名山、幽林、秀水、雄关、古刹于一地的绿色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拥有被称作“京东第一山”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盘山、八仙山国家级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九山顶自然风景区和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黄崖关长城风景区和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独乐寺等名胜古迹,共同构成一幅俊秀美丽的山水画卷。
河——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 095.1 km。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还乡新河6条人工河道,总长度为284.1 km。二级河道有79条,总长度为1 363.4 km;深渠1 061条,总长度为4 578 km。南北运河是著名的御河古道,运河两岸以悠久的漕运文化而久负盛名。近年来,御河景观带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景与水相连、人与水相近、水天共一色、林带飘河边的河流融入城市的景观格局。
湖——众多美丽的湖泊犹如明珠一般镶嵌在津沽大地上,如蓟县的翠屏湖和环秀湖、静海的团泊湖、东丽的东丽湖、津南的鸭淀湖等自然风景区,清澈静谧的湖水风光或与群山溪谷,或与平原绿野,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海——天津紧邻渤海湾,是渤海西部的浅水海湾,也是京津的海上门户。作为沿海城市,天津的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拥有海滨浴场、东疆人工沙滩海洋、海河外滩公园、中心渔港、北塘渔村等独特的滨海景观。
泉——天津浅层地热能量非常丰富。2011年,天津市与重庆市、福州市一同被国土资源部评选为中国首批温泉之都。全市18个单位利用地热资源建成了温泉康乐项目,全市建成温泉游泳池面积达2万m2。东丽湖温泉度假旅游区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未来依托京津新城、东丽湖、团泊湖等新城镇建设,推动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以温泉为特色的理疗、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将天津市打造成京津共享的城际型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知名的大众化温泉旅游目的地。
湿地——天津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现有4种类型的天然湿地,即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以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全市湿地将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共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一南一北”两片生态湿地连绵带,将津城“绿肺”进一步保护和扩容。湿地以其独特的芦苇沼泽湿地生态景观和多样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
1.2
民俗文化资源
天津乡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和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命脉,构筑起天津乡村璀璨而厚重的文化根基。
天津具有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西青区杨柳青古镇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2005年、2008年先后荣膺“中国魅力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蓟县渔阳镇集山川、古城、幽林、奇石于一体,其历史文化资源是蓟县乃至天津最为久远、丰富的地区,聚集了渔阳古城、独乐寺、文庙等旅游资源,东部的翠屏湖、北部山区与镇中心的历史古城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的绝佳搭配,构成和谐的景观资源。蓟县渔阳镇和西青区杨柳青镇,均为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津南区葛沽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历史上产生、发展和传承了盐业、码头、妈祖、科举、漕运、渔业、农耕、美食、建筑、宗教、民俗、京畿等多种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又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碰撞交融演变升华,从而孕育出多元性的独有地域性文化。静海县西双塘村形成了以绿色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典范村”、“全国民俗文化村”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天津乡村民间工艺品绝美众多。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杨柳青木版年画、塘沽版画、北辰民间绘画、宝坻农民画、汉沽飞镲、蓟县皮影雕刻、特种榫槽工艺、抟土艺术以及面塑、木雕、石雕、根雕、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天津民间文化博采众多、源远流长。津南、北辰因漕运文化兴起的祭祀海神天后娘娘的一系列地方花会,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以天津皇会为代表,葛沽镇的“宝辇”花会、咸水沽镇的“海下文武高跷”、八里台镇的“民间吹奏乐”和北仓镇的“虫八蜡庙小车会”、“随驾狮子会”等均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坻评剧和京东大鼓唱腔朴实、自然流畅,深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蓟县独乐寺庙会,规模大、影响力强,在整个京东地区庙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京东庙会缩影,是古老庙会的遗存。
2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关联产业发展状况
2.1
天津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49.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累计达到4万hm2,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5个养殖示范园区。蔬菜、肉类、禽蛋、奶类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给率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293个,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 414个,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2个,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发展到320个,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比重达到90%。
天津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传统特色农产品和具有地域品牌的农产品:津南小站稻、西青沙窝萝卜、武清甜水铺萝卜、汉沽茶淀葡萄、宝坻三辣、宁河七里海河蟹、大港崔庄冬枣、静海台头西瓜……近年来涌现出名牌农产品:北辰青水源有机蔬菜、西青曹庄花卉、张家窝蝴蝶兰、凯润食用菌、东丽傲绿蔬菜、大顺花卉、津南八里台观赏鱼、汉沽三利水产品、静海林下柴鸡蛋、宝坻黄庄大米、武清高村西瓜、蓟县瓦岔庄村山药、卫青萝卜[4]、津产大白菜、天津茄子、宁河天祥水产、滨海新区诺恩水产、大港神驰奶牛、北辰梦得奶品等近百个品种。干鲜果品主要有蓟县核桃、板栗、柿子、苹果、红果、梨、葡萄等,尤其是盘山柿子、燕山板栗、大棉球红果、黄崖关蜜梨、野生酸枣和猕猴桃,质优味美,驰名中外,享有盛誉。
2.2
天津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围绕“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核心旅游品牌,着力打造都市博览游、海河风光游、滨海休闲游、山野名胜游等五大旅游品牌,重点建设大沽烟云、津南小站练兵园、杨柳青古镇风情区等乡村主题板块,蓟县常州村、毛家峪村、郭家沟村、东丽区华明新市镇、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北辰区龙顺生态园、滨海新区诺恩渔业生态园、武清区君利现代农业生态园、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宁河县七里海生态园、静海县西双塘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点)成为津门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旅游节庆活动异彩纷呈,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海河旅游节暨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渔阳金秋旅游节、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赛、温泉康体旅游节、塘沽开海节、汉沽葡萄文化旅游节、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沙窝萝卜文化节等节庆旅游活动深受游客欢迎。
截至2010年底,全市乡村旅游总投资额约27.1亿元,已经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和接待服务中心68处,洗涤站3座、污水处理系统3处、垃圾中转站71处、游览路80 km、停车场23.5万m2、路灯400盏,在主干道路上增设标识牌、指示牌100多块,新建智能温室大棚100多座、果品采摘园106.7 hm2,新建、改建农家院经营户800余户[5]。
3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产业规模逐年壮大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个,经营面积达到5 200 hm2,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截至2011年,天津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处,即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蓟县下营镇常州村、塘沽区红星海上娱乐服务有限公司、西青区第六埠农业开发中心、天津市曹庄花卉之乡、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天津市孟庄园葡萄酿酒园和蓟县毛家峪长寿度假村。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即天津市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核心区有限公司、诺恩渔业生态园、松江乡村俱乐部。天津市蓟县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007年,天津市正式启动特色旅游村“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百千万工程以来,通过建立旅游特色村专项扶持资金,全力推进旅游特色村(点)发展。截止2010年,天津已建成并推选160个特色旅游村(点),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1 428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8万人,乡村旅游受益农民超过15万人[5]。
3.2
产业效益日益明显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资产总额超过113亿元,年营业收入19.27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0%,年接待游客近1 0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其中,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宁河、滨海新区(塘沽)和蓟县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172个,年营业收入总量均超过1.2亿元,最高达到3亿~4亿元,年利润总额超过4 000万元,最高达到8 500万元,休闲农业效益凸现。
3.3
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产业模式;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从天津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构成看:观光农业园区66个,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占总收入的88.2%,经营面积超过7万m2;农家乐138个,年营业收入1.5亿元,占总收入的7.8%;休闲农庄9个,年营业收入达6 533万元,占总收入的3.5%,经营面积2 585 m2;民俗村21个,年营业收入956万元,占总收入的0.5 %,详见表1。
3.4
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经过近20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天津休闲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功能日益拓展。从蔬菜、花卉等单一产业向农业逐步从城市周边农园和山区农家院为主的零星分布向区域规模集约发展转变,从采摘、垂钓等单一功能向农业生产全程展示、各类农业内部种植和养殖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3.5
品牌影响不断提升
围绕农业新品种、新设施、名优产品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品牌。西青区水高庄园建成了2万m2的高标准智能温室,从南方移种成功了泰国的香蕉、老挝的鸡蛋花、台湾的莲雾等北方罕见的品种在温室常年种植,并与北辰区龙顺生态观光园、东丽区华明复垦设施农业园、津南区松江农业观光园成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的典型代表。西青区第六埠村开展“市民菜园”的都市农业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在该村租种设施蔬菜观光采摘,并带动农家旅游发展。以山青、水净为特色,打造长寿品牌的蓟县毛家峪度假村,是蓟县农家乐的杰出代表。
3.6
区域布局趋于合理
天津休闲农业基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形态,即以中心城区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农业圈,以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和河湖景观为依托的中部平原休闲农业点,以北部山区、东部沿海独特的山水风光为依托的两大休闲农业板块,成为天津休闲农业的重点区域。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规模最大的经营模式为休闲农业园区,各区县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尤其以环城四区分布最为密集,达到30个,占总量的近一半,西青区最多,为13个。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以绿色蔬菜、高档花卉、特色果品、名优观赏鱼等产业为主导,以设施农业、设施渔业为载体,突出体现现代农业高科技、多功能的特征,已逐步形成了集绿色农产品生产、采摘垂钓、餐饮服务、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休闲农庄在内容上与休闲农业园区相似,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零星分布在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和蓟县山区[6]。
天津农家乐主要集中在蓟县和滨海新区,其中蓟县农家乐更为突出,其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04个,占总量的75%。农家乐依托山区和滨海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家风情为主要形式。天津民俗村分布在蓟县和静海,最具代表性的是静海县西双塘村,其余均集中在蓟县,主要依托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4
问题与建议
“十一五”时期,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良好,取得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如: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缺乏前期规划和市场定位、经营特色不鲜明、营销宣传力度不够、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品牌意识薄弱等[7]。
“十二五”期间,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相关政策扶持,树立农业与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发展理念,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持续加强农业精品生产与乡村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选取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农业特色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内在联系与文化内涵,主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和民俗村等为载体,培育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之中,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1-08-24]. .
篇9
关键词:休闲 城市休闲 休闲产业 休闲经济
城市休闲相关研究
(一)城市休闲的定义
国内对休闲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要晚得多,我国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于光远先生。他提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的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郑胜华(2005)对城市休闲的定义是:城市休闲,是把休闲的概念地域化,指在城市范围内的个体及群体所特有的休闲观念、产生的休闲行为以及相关的休闲产业的供给和休闲消费的需求的总和。城市休闲有休闲观念先进性、休闲方式多样性、休闲产业链初具规模性等特点。陈世斌(2006)认为,城市休闲是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城市,休闲主体特有的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城市休闲产业则是与城市休闲观念的形成、休闲活动相联系的供给和消费需求的总和,是所有为城市休闲主体观念的形成、开展休闲活动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总和。
(二)城市居民休闲时间
国内诸多学者如王雅林(1980)、潘允康、林南(1985)、王琪延(2000)等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认为,虽然不同城市的居民拥有的闲暇时间不尽相同,但闲暇时间的增加是一个基本趋势,而且,一般男性的闲暇时间要普遍高于女性。在闲暇时间的利用上,城市居民在看电视上花费的时间最多,但调查只限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的闲暇状况关注不够。其中王雅林、董鸿扬主编的《闲暇社会学》(1982)从社会学视角深入调查了居民闲暇时间的分配状况,开启了中国休闲学闲暇时间研究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人民大学王琪延教授开始对全国40 多个城市的居民生活时间分配进行调查,先后出版了《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和《北京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
2003 年1月,由王雅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城市休闲》,在对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大城市居民在周末时间分配和休闲生活状况作了大量抽样调查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反映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休闲时间、生活变化及社会新问题。全书既有总体论述和与美国城市的比较研究,还有专门针对三地状况所作的休闲分析研究。
(三)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研究
居民休闲方式研究以杨国良(2002)《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最具代表性,通过对成都市1673名普通市民和1893名歌舞、茶楼、电影、公园休闲者进行抽样和访谈调查,详细分析了市民公众和上述四类休闲者的休闲方式、休闲频率、每次活动时间、费用、休闲目的、所持态度等,并总结出普通公众的一般行为特征和上述四类休闲者各自行为差异规律。
陈正伟的《居民休闲方式统计分析》以重庆市为例,系统地揭示了当前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方式,以及城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与有关因素的相关程度。陈允文《城市发展与市民休闲方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发展、格局发展、环境发展、文化发展与市民休闲的密切关系,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遵循市场规律,重视市民休闲需要,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发展休闲产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卢福玲、钱文军和土丽梅、楼嘉军等分别在《南阳市社区居民休闲生活方式的现状和发展》和《沈阳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倾向及其特征研究》两文中,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南阳市和沈阳市社区居民的休闲生活方式,提出居民休闲方式呈现多元化、户外化和实用化的特点。
徐明宏《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2007)以杭州茶馆为切入点,将茶馆休闲作为最为普及的大众休闲方式之一,通过实地访谈,探讨以上茶馆为代表的城市休闲方式的空间、客源、活动和茶馆经济,发现茶馆文化在快餐文化中的错位发展,提出杭州休闲之都的打造与茶馆休闲文化的密不可分。
(四)城市休闲产业研究
陈元平(2005)具体分析了城市休闲产业。他认为休闲生活的趋新、趋异需求,驱动着城市生活的流行风向标。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概念、形态和功能轮动的格局,反映在城市休闲产业的条块(街区/地块)轮动和业块轮动。“休闲购物街”、“餐饮一条街”、“酒吧一条街”、“休闲娱乐街”、“观光休闲街”是目前城市休闲市场和产业条块轮动的普遍状态,购物休闲、餐饮休闲、娱乐休闲、体验休闲、学习休闲则是城市休闲市场业块轮动的潮流格局。王寿春(2005)把城市休闲产业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公共福利社的经营管理以及为此提供的相关服务构成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由政府和社会团体投资兴建的公共福利设施的经营活动以及为此提供的免费服务;二是付费休闲形成的商业活动,主要包括休闲旅游业、文化传播业、体育健身业和休闲娱乐业四大领域。其中在休闲旅游业中,对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方式进行研究,如专门组织商务会展旅游业的中介机构等。
(五)城市休闲空间研究
城市休闲空间多为地理学出身的旅游人所研究。凌作人(2000)从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设计要素、空间功能两方面出发,对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界面和环境设施设计进行了较详细阐述。荆其敏(2001)在《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一书中最先提到被动式休闲,并针对此设计被动式休闲空间。赵利卫(2002)着重研究将生态观念引入城市建设,讨论包括住区、街区和城区三个层次城市休闲空间的系统性,对其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并以北京为例提出改造建议。张健(2005)在总结众多学者有关城市休闲空间概念基础上,提出城市休闲研究涉及的空间概念包括空间、社会空间、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空间、城市人居环境、城市休闲空间等。杨晓俊、王兴中(2005)以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认知、偏好及日常生活方式的人本性规律为出发点,探讨了居民空间消费行为与城市休闲、娱乐场所的一般空间关系的理念模式。郭旭等(2008)剖析了休闲经济与城市休闲空间的互动影响,提出了城市休闲空间的综合性与集中化、体验性与人性化、健康性与生态化以及文化性与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并指出随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城市休闲空间还必将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拓展,以一种更趋综合性的面貌出现。
(六)城市休闲发展评估体系研究
目前对城市休闲发展评估体系的研究主要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衡量城市休闲发展水平与发展城市休闲的适宜性两个方面。
郑胜华、刘嘉龙(2004)认为,城市休闲发展评估系统由城市休闲发展实力系统、动力系统、能力系统、魅力系统四个要素构成。他们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从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类来研究城市休闲发展评估系统。王琳(2007)在城市休闲发展水平评价中将城市居民休闲意识与城市休闲经济实力、环境支持、产业动力共同构成指标体系的四个系统,在此系统下共设置了25个指标,来反映城市在休闲方面的发展阶段和水平。闪媛媛(2005)通过问卷调查构建了包括休闲主体、休闲客体和休闲介体在内的45个三级指标的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杭州的休闲度。李跃军(2007)提出城市休闲适宜度的概念和评价目标,以城市休闲场所的不同分类,通过基础层次和专门层次共设置文化场所、市内公园广场、商业购物街区、风景旅游区、体育娱乐设施类场所等五个层次10个指标,分别赋以相等权重来评估城市休闲的适宜度情况。另外,王晓丽等(2007)从休闲内在的特质和都市的角度两个方面,构建了休闲都市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此对中国20个旅游城市的休闲度高低进行了评价。曹新向(2010)等从休闲主体、休闲客体和休闲介质等三个角度设计了58个指标来评价休闲城市,并以此为依据,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杭州、成都、大连、青岛和南京等15个城市的休闲水平和实力。
城市休闲和城市休闲系统
(一)城市休闲的概念
笔者认为,城市休闲是指城市居民以特有的休闲观念、休闲行为在可拓展的休闲空间下产生的带有一定经济性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是休闲城市产生的基础和初级阶段表现。作为一种区别于乡村休闲的生活方式,城市休闲是指同城市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相适应的,以及城市与乡村相比特有的生活条件、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所决定的生活方式质态规定性,它是体现在城市居民的活动和行为方式之中的。作为一种现代人的休闲行为,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城市休闲主体特有的休闲观念、产生的休闲行为以及相关的休闲产业的供给和休闲消费的需求的统一体。作为一种休闲概念的地域化,它是指主要产生于城市居民,发生于城市内部(家庭、市区和市域范围)和异地的空间休闲模式。
(二)城市休闲系统
城市休闲系统,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城市休闲的功能系统,它是以城市居民为主的人与休闲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以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开放的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包括休闲主体、城市景观、休闲空间、休闲产业与产品、政府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这五个子体系。子体系围绕城市居民休闲需要和休闲行为,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要、完善城市休闲功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通过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层次化、城市休闲产业特征集群化和政府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组织化,以及相互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联系整体。
现有研究的缺陷
对人休闲需要的忽视。休闲是人自我实现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终需要。城市休闲活动和实践的主体是人,应该首先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使城市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主体,进而通过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所构造的氛围和基础,满足外来游客的各种需要,使城市更加开放并具有活力。因此,城市休闲建设应紧紧围绕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既提供其休闲的能力,又挖掘其休闲的潜力,最终满足其休闲需求。而现有论述和评价体系,都过度强调城市经济和基础设施等的发展程度,对于休闲需要该如何满足论述较少或较浅。
对城市休闲和休闲城市的界定不清晰。城市休闲是地域化的休闲,休闲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类型。然而从城市功能和发展程度的角度看,城市休闲和休闲城市是城市休闲功能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休闲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是工业化城市以后所有城市阶段都具备的特征;休闲城市则是城市休闲功能强化到一定程度,社会整体城市休闲化水平高的一种城市的高级阶段。尽管目前也出现了一些辨析城市休闲和休闲城市的研究(魏小安、杨振之等),但多数人未能真正区分这两者的概念。
对城市休闲功能的系统建设研究缺失。工业化带来城市数量和规模的迅速增加,也因为人的需要异化带来反城市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城市居民对休闲的需求。而城市休闲系统是城市巨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与社会、经济、环境紧密联系,却又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它的存在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无论什么类型的城市,都不应该忽视和缺失城市休闲系统,而城市休闲系统的建设正是对该系统的构建和体系化。
对政府在城市休闲功能建设方面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作用需强化。学者们都关注到了休闲经济和休闲消费对人和城市发展的意义,也提出发展休闲产业是产业结构转型的推动器。但在城市居民休闲观念的培育、休闲权利的共享上,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对城市休闲缺乏操作性的指导。由于没有建设的指导和定量的参照,尤其是对自身特色休闲资源的认识不到位,使很多城市在树立了城市休闲发展的战略目标后,容易走标准化的路线。现有的指标评估体系,也多是从城市经济实力的角度给予休闲城市以评价。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对于城市的休闲化建设有巨大的支持,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城市休闲环境培育和居民的休闲需要引导对于休闲城市的建设意义更为重大。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郑胜华.基于整合理论的城市休闲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5
篇10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态规划;园林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leisure behavior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design and with its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3- in-on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
Key words:leisur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Pla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一. 引言
近年来生态议题广泛进入人们视野,休闲农业也是应景而生的产业。休闲农业依托的是优美的乡村环境,结合一定的游憩设施、商业娱乐的旅游经营。如何让旅游业与农业有机衔接,又不对乡村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出适当的的生态规划途径,探讨合宜的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手法。
二. 休闲农业园林设计项目与生态规划原理
休闲农业资源主要可分为两类:环境资源与人文景观。环境资源主要可指乡村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农村生活生产设施空间等;而人文资源则主要指的是乡村社会资源、人文景观、文化传承、民俗风情、节庆活动等。对此可以将休闲农业景观项目分为:农事经营体验项目、农村生活与食宿项目、生态文化保护项目、户外休憩设施项目、乡村服务设施项目、安全防护设施项目、水土涵养保育项目、其它项目等。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的目的是将乡村景观各元素、资源等协调利用,以期达到协调环境生态并兼具实用与美学功能之目的。
生态规划奠基人麦克哈格(I.McHarg)认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或是大部分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最合宜的可能性利用;生态规划的本质是一种寻求人与自然、资源相适应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生态规划是一种尊重自然,有限度的的使用自然资源的途径,是体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有机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由此,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探讨生态规划中的生态不是符合自然食物链下的自然生态,而应该是一种满足人的需求的生态,同时又尽量减缓外环境破坏,具有折中性和以人为本特点。
三. 休闲农业生态规划的六大原则总结
如何在园林规划上既能体现乡村环境本身独特的生态肌理和自然风貌,又能在现有生态资源上实现休闲游憩功能,同时不让人工化的设施破坏农业生态资源和乡村风貌,则必须结合休闲农业的游憩功能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两大理念探讨如何将生态规划的原理应用在休闲农业的园林规划上,由此可尝试透过生态规划本质特点归纳出休闲农业生态规划的六大原则:
1、因地制宜、体现生态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生态设计。实现休闲农业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需实现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乡村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休闲农业实现旅游产业商业目的角度考虑,利用合理设计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等。
2、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注重休闲农业整体的优化,达到社会、经济同时生态环境三者功效最佳;同时,在整体统一基础上保持物种多样性原则,避免对自然系统、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的破坏;例如对特殊生境的保护、生态斑块的延续性等。
3、突显自然又体现人的需求原则
休闲农业立足乡村环境与农业资源,其园林规划应融入自然、仿生自然、突显自然、满足生态美学等,同时,实现休憩功能和旅游功能,又必须体现人的需求,尊重尺寸的合宜性、反应人的个性、品质与对美的要求。
4、协调共生、平衡生态原则
休闲农业园林规划需保持乡村景观各层次、各要素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与动态平衡,尊重水资源、土壤资源、园林绿地系统、大气质量、产业结构布局、生态功能等各要素的综合平衡,合理规划休闲农业人口、资源和环境,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以及乡村生态功能分区,降低生态环境破坏,达到生态保育、恢复自然功能原则。
四. 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设计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维持农业本身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三生一体的特点,又必须兼顾旅游的游憩和服务的功能,保持乡村整体环境、保存乡村生态与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提供旅游休憩体验并能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积极目标。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在处理环境问题课题时,同时需要协调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划方案与策略上必须具备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弹性,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反应的是人与环境互动之间一个过程。
综合考虑休闲农业具有旅游游憩服务功能,又同时对环境友善两大理念,本文探讨总结休闲农业园林生态规划主要步骤:
1、基础资料的现场踏勘调研: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方面:当地农业、渔业或牧业的生态系统、乡村地貌景观、乡村生态环境调研。在人文环境方面,调查项目包括:原有乡村建筑与构筑物、乡村特色空间(如:庙堂、祠堂)、乡村社会风俗习惯、当地人文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资料整合分析,并确定休闲农业主题:将收集的信息归纳整合,罗列归纳可利用的特色性乡村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乡村资源分类提炼;最后结合商业运作和经营者理念,配合游客意愿调研,结合当地特色乡村资源,确定休闲农业开发特色主题;
3、旅游活动导入和乡村农业资源的融合:将当地农业资源、乡村景观资源分类,结合当地特有的农村活动,发展旅游与民俗活动的结合、游线安排等。
4、休闲农业设施细部设计:尽量利用当地特色材料与植物配置设施细节的园林细部设计,当地的人力资源也可协助设计进行,使其能融入在地的智慧,发展出更适宜地方特色的风貌。
5、施工过程控制:工程的施工必须配合细部设计的施工图,并与设计师做好良好的沟通配合。随时保持因生态变化而变更设计的弹性,并且运用生态工法概念,需考虑当地的环境纹理、水文水利情况、设施安全等结构设置。施工工程中也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以避免工程开发造成自然栖息地的破坏。
6、完工后评估与管理:在工程完成后,环境监测的工作仍需持续进行,并规划长期的整体监测及调查工作,借由评估整体环境设计的效益。此时可通过当地居民或是社会自愿者的参与,组织、执行相关维护工作。
休闲农业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种循环前进式的过程。回顾休闲农业的设计原则有其层级性,依次由基层开始达成环境上的需求,达成机能上的需求、达成美学上的需求、达成求变化的需求、提供知识性需求、以及达成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满足等。
参考文献
[1]王仰麟,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265-269.